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城区工委规则

时间:2019-05-13 06:5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城区工委规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城区工委规则》。

第一篇: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城区工委规则

肇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城区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

(草案)

(2011年 月 日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 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肇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城区办事处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城区工委)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有关规定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市人大城区工委是市人大常委会派驻四个城区办事处的工作机构,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对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城区办事处党委的领导。

第三条 市人大城区工委依法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时,有关方面应当予以积极支持和配合并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市人大城区工委的机构名称为肇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区办事处工作委员会。

第五条 市人大各城区工委由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3-5名组成,委员一般从各城区的代表中产生(一般兼职);人大城区工委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2名。第六条 市人大城区工委主任主持人大城区工委的全面工作,并参加(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副主任协助主任做好日常具体工作。

第七条 市人大各城区工委办公经费、代表活动经费、办公设施、活动场所等由市政府按现行体制予以解决。

第三章 组成人员守则

第八条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法制意识、公仆意识和创新意识,致力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政治文明建设,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九条 按时出席人大城区工委会议,积极参加人大城区工委的有关活动,不能出席的应向人大城区工委负责人请假。

第四章 工作职责

第十条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会议的决议、决定,市委的决策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人大代表先进事迹。并协助市人大常委会保证政策法规在本辖区的遵守和执行。

第十一条 在人代会会议期间,做好本选区代表的服务和市委决策的落实工作。闭会期间,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和城区办事处党委工作部署,制定人大城区工委工作计划,负责组织辖区内的市及上级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查、执法检查和评议等工作。第十二条 组织和指导辖区内人大代表的学习、培训,开展好多种形式的代表活动,督促代表履行职责,为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必要的条件、服务和保障,并将代表履职情况报告市人大常委会。

第十三条 联系辖区内的各级人大代表,定期召开座谈会和走访代表,承办代表的来信来访,反映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督促城区办事处及有关单位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第十四条 监督和支持城区办事处和上一级国家机关派驻城区机构的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开展自治活动。

第十五条 组织驻辖区的市及上级人大代表对辖区内的民生工程、经济建设、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调研,并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予以审议。

第十六条 协助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做好本辖区人大代表的选举、罢免和补选等具体工作。

第十七条 搭建代表和居民沟通、联系平台,协助本辖区代表联系居民,了解民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依法组织市人大代表向选民宣传市委决策、开展述职活动,接受选民监督。

第十八条 承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及其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和城区办事处党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五章

议事规则

第十九条 市人大城区工委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由人大城区工委会议讨论决定。

第二十条 市人大城区工委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过半数出席方能召开,成员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会议时,应请假说明。会议由主任召集,也可委托副主任召集。举行会议时,根据需要可以通知城辖区内相关单位负责人列席;也可邀请辖区内的人大代表列席。

第二十一条 市人大城区工委会议主要讨论研究下列事项:

(一)讨论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辖区执行情况、市委决策落实情况和本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和城区党委提出建议。

(二)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有关会议精神,市委的各项工作精神和市人大常委会及城区办事处党委的决议、决定。

(三)研究确定人大城区工委全年工作计划、重要工作安排和代表活动的实施方案。

(四)听取城区办事处工作汇报,讨论和决定城区办事处提请的重大事项,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研究代表意见、建议和人民群众信访案件办理情况。

(六)其他重要事项。

第二十二条 市人大城区工委会议应当精心准备,努力提高会议实效。拟提请市人大城区工委会议决策的议题、事项、日期,应提前三天通知工委组成人员,同时附送有关材料。凡人大城区工委会议决定的事项,必须坚决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动。

第六章

沟通联系

第二十三条 市人大各城区工委应与市人大内设机构、辖区相关单位、其他工委之间建立沟通协调制度,互相通报主要工作情况。

第二十四条 市人大城区工委为代表顺利开展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城区办事处创建代表活动站(代表之家、代表活动厅),建立辖区代表名册,代表联系会议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第二十五条 建立市人大城区工委、代表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沟通机制,增强市人大城区工委、代表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增加群众诉求反映渠道。

第二十六条 人大代表要积极主动地开展联系居民(选民)活动,向原选区选民代表作述职报告,自觉接受选民的监督。每位代表要重点联系5位以上选民,每季度联系所在选区的选民至少一次。全年联系选民8人次以上,民情日记记录不少于3000字,撰写调研报告不少于1篇。

第七章 学习培训

第二十七条 学习培训的内容主要是:

(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地党委决策与工作要点;

(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

(三)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

(四)人大业务知识及与代表活动工作有关内容;

(五)科学文化等其他知识。

第二十八条 学习培训的形式: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家讲学与电化教学相结合、典型示范与外出参观相结合、开展座谈与经验交流相结合、以会代训与考察取经相结合等。

第二十九条 学习的要求:人大代表要按时参加集中学习活动,认真做好笔记,要联系自己工作实际与履职情况积极思考、参加讨论,撰写心得体会不少于5000字,调研文章不少于1篇,有事要请假,不得无故不参加学习培训活动。

第八章 组织活动

第三十条 代表活动的组织原则:由市人大城区工委主任或副主任安排、召集,人大城区工委负责联系沟通服务等具体事宜。代表活动一般以集体活动为主,代表个人也可以持代表证开展视察活动。代表集体活动一年一般不少于4次。

第三十一条 代表活动的宗旨要求:监督辖区办事处和上一级国家机关派驻辖区工作机构认真开展工作,落实市委决策,不发生偏差。活动要明确具体的时间和内容,注重活动的目的性,力戒搞形式、走过场。不能参加活动的代表必须事先请假。

第三十二条 代表活动的管理:做好活动的记录和管理。建立“履职考勤登记簿”、“学习登记簿”、“接待选民登记簿”、“建 议办理登记簿”、“接待居民(选民)意见转办登记簿”、“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情况登记簿”、“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登记簿”、“为选民办实事、办好事记录簿”、和“人大代表基本情况一览表”等必要的活动台账。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城区工委应认真填写、归档。

第九章 代表述职

第三十三条 由市人大城区工委具体组织实施辖区内人大代表的述职事宜。代表在任期内至少向本选区选民代表进行1次述职。述职报告和测评结果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三十四条 人大代表可围绕下列内容进行述职:年内或任期内的履职情况;参加人代会和市人大城区工委活动情况;联系居民选民情况;学习调研情况等。

第十章 接待日活动

第三十五条 市人大各城区工委根据实际情况每月确定一天为代表接待日,各级人大代表轮流参加接待。地点可安排在安排在“人大城区工委代表活动室”,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他地点(如居民委)。

第三十六条 在每月的代表接待日前五天,分别在各社区发布代表接待日公告,告知具体的接待时间、地点和代表名单。

第三十七条 代表在接待时要佩戴代表证;在接待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居民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在政策法规等方面如需进行 7 解释和说明的,应当耐心细致地做好解说工作。并作好接待记录,交由市人大城区工委或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处理。

第三十八条 对于接待中居民反映的问题和意见是属于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或者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代表可以提出代表议案或建议、批评和意见。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规则由肇东市人大常委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规则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会公告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6号)

广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6年10月27日通过的《广州市城镇房地产登记办法》,业经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3月29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7年4月20日

广州市城镇房地产登记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房地产登记行为,保障房地产交易安全,维护房地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国有土地范围内的房地产登记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房地产登记,是指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依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对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房地产他项权和其他依法应当登记的房地产权利以及与此相关的事项进行记载、公示的行为。

第四条 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房地产登记管理工作和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房地产登记机构负责房地产登记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 房地产登记簿是证明房地产权利的根据。房地产登记簿应当记载房地产的坐落,房地产权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房屋和土地的面积,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方式、期限和用途,房屋的来源、结构和用途,房地产他项权,房地产权利的限制,房地产登记时间等内容。

第六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统一的房地产登记簿和登记信息系统。

房地产登记簿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永久保存。

房地产登记簿可以公开查询。具体办法由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七条 房地产权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房地产物权的证明。

房地产权证书包括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地产权证、房地产他项权证、房地产权共有证、房地产权权属证明书等。

房地产权证书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应当保持一致,房地产权证书与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房地产登记簿确有错误的外,以房地产登记簿为准。

第八条 房地产登记应当遵循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上房屋所有权权利主体一致的原则。

土地上已有房屋的,房屋所有权应当与土地使用权一并登记,并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房地合一的房地产权证书。

土地上没有房屋或者在建房屋未竣工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单独登记。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九条 房地产登记,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请;

(二)受理申请;

(三)审核;

(四)核准登记并发给房地产权证书。

本办法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 房地产登记由当事人向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按照本办法规定提交申请登记材料。

当事人应当对其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采取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伪造证件、文件等非法手段骗取登记。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申请房地产登记的,除本条第二款和本办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以外,应当由有关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

(一)买卖;

(二)交换;

(三)赠与;

(四)抵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受赠人可以凭经公证的赠与合同单方申请房地产登记。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申请房地产登记的,由权利人申请:

(一)以划拨或者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

(二)新建房屋的初始登记;

(三)继承或者遗赠;

(四)经登记的房地产权终止;

(五)因人民政府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土地使用权争议处理决定而取得房地产权利;

(六)因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裁决或者调解而取得房地产权利;

(七)有本办法第三十二条所列变更登记的情形之一;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共有的房地产,应当由共有人共同申请登记。

按份共有人对其享有的份额可以单独申请转移登记、他项权登记。

申请登记的房屋为按份共有,当事人提交经过公证的文件,生效的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或者仲裁机构的裁决书、调解书等文件的,可以由部分共有人代全体共有人申请所有权登记。

第十四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申请房地产登记。

委托代理人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向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授权委托书、被代理人和代理人的身份证明。不能提交被代理人身份证明的,委托书应当经过公证。境外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其授权委托书应当按国家规定办理公证或者认证;委托材料是外文的,应当提交经公证的中文译本。

商品房的买受人、预售商品房的预购人委托出售房屋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代为申请办理房地产登记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应当依照合同约定代为申请办理登记。

第十五条 当事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齐备并符合法定形式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当场作出受理决定。

当事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尚未齐备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当场书面告知申请人补正要求。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当场作出受理决定或者书面告知申请人补正要求的,应当出具收件收据,在五日内将受理决定或者补正要求书面告知申请人。逾期未告知的,收到申请登记材料日为受理日。已经告知补正要求的,申请登记材料补齐日为受理日。申请人逾期未补齐申请材料,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的,应当将已收到的申请材料退还给申请人。当事人在材料齐备时可以另行申请登记。

第十六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审核,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核准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同时将有关事项如实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

第十七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阶段发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不齐备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补正;认为申请登记的房地产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可以实地查看。

申请人应当在书面补正通知送达之日起十日内补正申请登记材料。逾期未补正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出不予登记决定。申请人补正申请登记材料的期间不计入登记期限。

第十八条 申请人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登记前可以撤回登记申请。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

(一)申请人不能提供合法、有效的房地产权属来源证明的;

(二)申请登记的权利与房地产权属来源证明不一致的;

(三)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簿记载冲突的,但已确定房地产登记簿记载有误的更正登记除外;

(四)土地使用权未经初始登记,申请与该土地相关的其他房地产权登记的;

(五)房屋所有权未经初始登记,申请与该房屋相关的其他房地产权登记的,但依据本办法规定申请预告登记的情形除外;

(六)房地产权属纠纷尚在诉讼或者仲裁过程中的;

(七)违法建设未经依法处理的;

(八)申请标的物为临时建筑的;

(九)房地产被依法没收或者被政府依法收回,原房地产权利人申请登记的;

(十)房地产权利被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以查封等形式限制的;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不予登记的情形。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作出不予登记决定的,应当制作不予登记决定书并送达当事人,退还当事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不予登记决定书应当说明不予登记的理由。

不予登记情形消除的,当事人可以重新申请房地产登记。

第二十条 核准登记的,自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核准登记后,发给房地产权证书。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登记:

(一)依法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代管的房屋;

(二)经人民法院判决认定的无主房屋;

(三)经人民法院判决收归国有的房屋;

(四)被行政机关依法没收的房屋。

前款第(二)、(三)、(四)项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或者行政机关书面通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登记,并办理原房地产权的注销登记。

本条规定的登记,可以不发给房地产权证书。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国家机关应当提供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登记:

(一)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

(二)行政机关依法作出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批准建设用地、房屋拆迁许可、商品房预售许可等与房地产权利有关的决定的。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出具房地产权利的相关证明:

(一)自然人死亡,其权利承受人申请证明死者享有的房地产权利的;

(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其权利承受人申请证明已终止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房地产权利的;

(三)房地产灭失,原房地产权利人申请证明原房地产权利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 申请房地产登记的期限,当事人之间有约定的依其约定,没有约定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房地产权证书破损的,权利人提交以下文件,可以申请换证: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四)房地产测绘附图。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审核,准予换证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收回原房地产权证书,发给新的房地产权证书。

第二十六条 房地产权证书灭失的,权利人可以申请补发。申请补发房地产权证书的,权利人应当向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报失,并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报纸刊登灭失声明。

权利人申请补发房地产权证书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刊登灭失声明的报纸;

(四)房地产测绘附图。

申请补发房地产权证书,自报纸刊登灭失声明之日起三十日内无人提出异议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十五日内完成审核,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补发房地产权证书。

第三章 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

第一节 初始登记

第二十七条 权利人申请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

(四)地籍图。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还应当提交已缴清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证明。

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年限届满后自动续期或者经批准续期的,权利人应当重新申请土地使用权登记。

第二十八条 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应当自新建商品房屋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之日起九十日内,提交下列材料,申请初始登记,办理《房地产权权属证明书》:

(一)申请书;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

(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

(四)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及其附图;

(五)房屋测量成果报告;

(六)房屋门牌证明。

新建非商品房屋,由权利人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申请初始登记。

第二十九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初始登记,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完成审核,核准登记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发给房地产权证书。

在新建商品房核准初始登记前,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取消对商品房预售款的监管。

第二节 转移登记

第三十条 经登记的房地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事人在有关法律文件生效或者事实发生后申请转移登记:

(一)买卖;

(二)交换;

(三)赠与;

(四)继承、遗赠;

(五)其他应当办理房地产权属转移登记的情形。

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销售商品房的,应当与买受人在房地产买卖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双方约定的期限内申请办理转移登记。

第三十一条 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四)证明房地产权属发生转移的文件;

(五)房地产测绘附图;

(六)缴纳有关税费的证明。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审核,核准登记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发给房地产权证书。

第三节 变更登记

第三十二条 经登记的房地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权利人申请变更登记:

(一)房地产权利人更改姓名或者名称的;

(二)房地产用途发生变化的;

(三)房屋坐落的街道、门牌号或者房屋名称发生变更的;

(四)土地、房屋面积增加或者减少的;

(五)房地产分割、合并的;

(六)房屋结构发生改变的;

(七)其他应当办理房地产变更登记的情形。

第三十三条 申请房地产变更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四)证明发生变更事实的文件。

申请房地产变更登记,除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一)、(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申请人还应当提供房地产测量成果报告。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审核,核准登记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发给房地产权证书。

因城市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政府行为导致第三十二条第(三)项的情形发生,权利人申请变更登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免收房地产登记费;权利人向相关政府部门申请出具发生变更事实的证明文件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出具。

第四节 注销登记

第三十四条 房地产权利因房屋灭失、土地使用权消灭等情形终止的,原权利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在事实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注销登记: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原房地产权证书;

(四)相关的合同、协议、证明等文件。

申请注销登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审核,核准登记的,应当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原房地产权证书作废。

第三十五条 经登记的房地产权利终止后,原权利人未申请注销登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机关提供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时,应当依据有关文件办理注销登记,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原房地产权证书公告作废。

第四章 他项权登记

第三十六条 设定房地产抵押权等他项权的,由当事人申请房地产他项权设定登记。

第三十七条 申请房地产抵押权设定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四)抵押担保的主债权合同;

(五)抵押合同。

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双方约定需要评估房地产价值的,还应当提交评估材料。

第三十八条 经登记的房地产他项权发生转移、变更或者依法终止的,当事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申请转移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他项权证;

(四)证明房地产他项权发生转移、变更或者终止的文件。

经登记的房地产他项权终止后,当事人未申请注销登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或者行政机关提供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时,依据有关法律文件办理注销登记,将原房地产他项权证公告作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三十九条 申请房地产他项权设定、转移、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审核。核准设定、转移、变更登记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发给房地产他项权证;核准注销登记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原房地产他项权证作废。

第五章 预告登记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事人申请预告登记:

(一)预购商品房;

(二)以预购商品房设定抵押及其抵押权的转让;

(三)以房屋在建工程设定抵押及其抵押权的转让;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一)、(二)项规定的预购商品房应当属于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规定的预售范围。

第四十一条 预售人与预购人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后,应当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内提交下列材料,申请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商品房买卖合同。

预购人委托预售人代为申请办理登记的,预售人应当依照前款规定的期限申请办理。

预售人未在规定或者双方约定的期限内与预购人申请预告登记或者未依预购人委托代为申请预告登记的,预购人提交第一款规定的材料,可以单方申请预告登记。

已经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不得重复办理预告登记。

第四十二条 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后,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未申请转移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第四十三条 申请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核准登记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发给预告登记证明书。

第四十四条 申请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当事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预告登记证明书;

(四)抵押担保的主债权合同;

(五)抵押合同。

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双方约定需要评估房地产价值的,还应当提交评估材料。

预购商品房抵押权发生转让的,申请预告登记时,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转让合同。

预购商品房未经预告登记的,不予办理预购商品房抵押权的预告登记。

第四十五条 申请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或者预购商品房抵押权转让预告登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审核,核准登记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发给预告登记证明书。

第四十六条 申请在建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当事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国有土地使用证;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抵押担保的主债权合同;

(六)抵押合同。

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双方约定需要评估房地产价值的,还应当提交评估材料。

在建工程抵押权发生转让的,申请预告登记时,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转让合同。

第四十七条 申请在建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审核,核准登记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发给预告登记证明书。

第四十八条 新建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时,在建工程抵押关系尚未终止的,在建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转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核准新建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同时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发给房地产他项权证,原预告登记证明书失效。

在建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转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时,其抵押范围不包括已经办理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

第四十九条 经预告登记的新建商品房,其所有权初始登记后,预售人和预购人应当自初始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内,依照本办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

预购人委托预售人代为申请办理登记的,预售人应当依照前款规定的期限申请办理。

预售人未在规定或者双方约定的时间内与预购人申请转移登记或者未依预购人委托代为申请转移登记的,预购人提交下列材料,可以单方申请转移登记: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预告登记证明书;

(四)缴清房款的证明;

(五)完税证明。

经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因未通过规划验收等原因而未办理初始登记,进而不能办理转移登记的,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处理。处理后依法已办理初始登记,当事人申请转移登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办理。

第五十条 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时,预购商品房已设定抵押权预告登记并且抵押关系尚未终止的,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转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发给房地产他项权证,原预告登记证明书失效。

第六章 其他登记

第五十一条 权利人认为房地产权证书或者房地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提交下列材料,可以申请更正登记: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证明房地产权证书或者房地产登记簿记载错误的材料。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审核。核准更正时,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可以在原房地产权证书上进行更正的,在原房地产权证书上更正,不发给新的房地产权证书;不宜在原房地产权证书上更正或者申请人要求发给新的房地产权证书的,收回记载有误的房地产权证书,发给新的房地产权证书。不予更正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五十二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房地产权证书或者房地产登记簿的记载有误的,可以依据原始登记材料对登记笔误进行更正。对于笔误以外的其他记载错误,应当书面通知权利人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更正登记。权利人逾期不办理更正登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对房地产登记簿的错误记载予以更正。核准更正登记的,通知权利人领取新的房地产权证书,记载错误的房地产权证书公告作废。

第五十三条 房地产利害关系人认为房地产登记簿上记载的房地产归属等事项错误的,提交下列材料,可以申请异议登记: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证明房地产登记簿记载错误的材料。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异议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

异议登记后,申请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不起诉的,异议登记失效。

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异议登记的申请人请求赔偿。

第五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撤销原房地产登记:

(一)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证明房地产登记是当事人通过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伪造有关证件、文件等非法手段获取的;

(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登记不当,造成重复登记等错误,通过更正登记不能纠正的;

(三)当事人提交的权属来源证明文件被撤销的。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撤销登记的决定在作出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送达当事人,并将原房地产权证书公告作废。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采取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伪造有关证件、文件等非法手段骗取登记的,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撤销登记。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三十、四十一、四十九条规定,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未在规定或者约定的期限内申请登记的,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办理,逾期仍不申请的,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从事相关业务,并将其有关情况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但因买受人或者预购人的原因无法提出申请的除外。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不按规定或者约定申请登记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七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和登记机构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贪赃枉法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登记错误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登记机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对全市或者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房屋土地进行房地产总登记。

第五十九条 地下空间的房地产登记依照本办法办理。

第六十条 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制定房地产登记技术规范,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三篇:市工委领导

市工委领导、同志们:

根据市工委的安排和要求,现将我局领导班子1998-2000年工作汇报如下:

1997年12月,市工交工委代表市委、市政府宣布了港口新一届领导班子。1998年初,我们党政新领导班子给自己确立了“富民兴港”的历史使命,新党委成员向全港庄严承诺:每一个成员做真正的共产党员——敬业创业,做港口公仆——爱港爱岗,做优秀指挥员——智勇严廉,做普通一兵——忠诚勤俭,当一面旗帜——为港争光。几年来,我们牢记自己的使命,在江总书记“三(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向全港作出的诺言,带领全港职工拼搏奋斗、实干创新、稳中求进,实现了重庆港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经济效益逐年增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重庆港在新世纪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没有辜负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期望。

一、致力于建设一支作风正、观念新、职工信任的好班子

新班子成立后,班长王国光便对班子成员约法三章:

一、要求干部做到的事我们首先做到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述职报告(港口)》相关的文章。

第四篇: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发布单位】陕西省

【发布文号】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7号 【发布日期】2005-12-03 【生效日期】2006-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7号)

《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已于2005年12月3日经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12月3日

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防治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资源环境,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汉江、丹江流域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第三条 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源头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级负责、分段管理和排污总量控制与环境容量控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四条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负责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的批准和规划的监督实施。

汉江、丹江流域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

第五条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和汉江、丹江流域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将水污染综合性防治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第六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汉江、丹江流域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汉江、丹江流域市、县(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省和汉江、丹江流域的市、县(区)发展和改革、水利、建设、卫生、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工商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汉江、丹江流域水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和破坏汉江、丹江流域水环境的行为检举和控告。受理机关和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在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污染防治

第八条第八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汉江、丹江流域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及水污染防治计划和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一)流域水体的环境功能要求;

(二)分阶段、分区域、分断面达到的水质目标及达标时限;

(三)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控制区域、重点污染源的工业污染和面源污染的具体防治措施;

(四)流域内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第九条第九条 汉江、丹江流域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汉江、丹江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在汉江、丹江流域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工程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并经规定程序批准后,方可开工建设和生产。

已有的工业、工程项目应当依法进行污染防治,对造成水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和矿山企业,应当限期治理,治理不达标的,应当限期转产或者依法关闭。

第十条第十条 建设项目中的水污染处理设施,进行集群综合处理的,必须与建设项目同时配套建设;建设项目单体处理的,必须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应当保持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运、闲置。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有剧毒性、放射性、腐蚀性等有害的废液、废水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

禁止将可溶性剧毒废渣直接埋入地下。

输送、运输、贮存有毒、有害废水或者其他污染物的管道、沟渠、坑塘、运输车辆、贮存仓库、容器等,必须采取防渗漏等安全措施。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进行地下勘探、采矿、选矿等活动应当采取水污染防治措施。禁止向裂隙、溶洞、渗坑、渗井排放有毒、有害废水。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船舶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必须采取防溢流和防渗漏措施。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必须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船舶残油、废油应当回收,船舶垃圾应当集中收集处理,不得排入水体。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汉江、丹江流域的水电企业负责电站水库库区水面漂浮物的打捞和水藻的防治。

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库区水面产生大量漂浮物时,政府应当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打捞和防治。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禁止在汉江、丹江流域河流沿岸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动物尸体及其他废弃物。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汉江、丹江流域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按照规划实施退耕还林(草),保护天然林和湿地,禁止毁林开荒,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汉江、丹江流域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和县以上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指导农业生产者推广使用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及其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发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资源,防止面源污染,确保水质安全。

汉江、丹江流域生产、销售含磷制品应当符合国家环境标志产品的要求。

禁止使用农药等有毒物质捕杀鱼类生物。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汉江、丹江流域城镇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建立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确保污水排放和污染物处理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鼓励多渠道投资,建设城镇污水和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可以进行有偿经营。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汉江、丹江流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排污单位的水污染物排放量实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省、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汉江、丹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向县级以上政府报告本行政区域内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公布。

汉江、丹江流域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水污染防治档案。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汉江、丹江流域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要求监测流域内河流、水库、湖泊的水量、水质,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排污许可证,其他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排污许可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和程序发放排污许可证。

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排放总量不得超过排污许可证许可的排放量。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汉江、丹江流域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和标准,应当对排污口实行监督管理。

重点排污单位必须在排污口安装污水计量、检测装置。

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河道排污口,应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汉江、丹江流域发生水污染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严重污染或者可能严重污染水环境,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消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并及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地方政府及有关单位,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擅自拆除或者停运、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正常使用或者限期重新安装使用,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向水体排放有害的废液、废水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的,将可溶性剧毒废渣直接埋入地下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措施消除危害后果,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输送、运输、贮存有毒、有害废水或者其他污染物的管道、沟渠、坑塘、运输车辆、贮存仓库、容器等未采取防渗漏等安全措施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措施消除危害后果,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向裂隙、溶洞、渗坑、渗井排放有毒、有害废水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措施消除危害后果,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未采取防溢流和防渗漏措施或者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不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二)向水体排放船舶残油、废油或者倾倒船舶垃圾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在汉江、丹江流域河流沿岸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动物尸体及其他废弃物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予以清理。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使用农药等有毒物质捕杀鱼类生物的,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排污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规定在排污口安装污水计量、检测装置的,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对违法行为处三万元以上罚款、吊销排污许可证或者责令关闭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导致严重水污染事故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我委于2007年7月上、中旬对全市人民调解工作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在听取市司法局工作汇报的基础上,先后到泽国、新河、箬横、横峰等镇(街道)召集镇(街道)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负责人和部分人民调解员、人大代表进行座谈,并与市委政法委、市人民法院开展专题探讨。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基本情况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化解民间纠纷的有效手段。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和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按照大调解、强基础、促联动、保稳定的工作思路,切实履行人民调解工作职责。近两年,全市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受理调解各类纠纷12191件,成功率达99.1%。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新的业绩,市司法局被台州市人民政府评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箬横人民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评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温岭五金机电交易市场(泽国)调委会主任赵维祥同志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调解员等等。

1、人民调解组织网络逐步健全。全市形成了以镇(街道)司法所为枢纽,村(居、社区)调委会为基础,镇(街道)调委会为骨干,其他调委会为补充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360个,其中镇(街道)、村(居、社区)全部建立调委会,非公经济组织建立调委会316个,区域性、行业性调委会46个,其他调委会56个。

2、人民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人民调解组织不仅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同时结合温岭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主动参与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工程建设、生产事故、抗台救灾等容易引发上访的社会矛盾的调解工作。并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调解非正常死亡、工伤事故、生产经营、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社会突出矛盾。

3、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有所创新。实行人民调解“一案一档一奖励”制度和人民调解协议书审核制度。积极探索等级人民调解员制度,制订《温岭市人民调解员等级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温岭市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工作实施意见》,并在箬横镇和横峰街道开展等级人民调解员评定试点工作。建立并推广“司法、信访、110联动工作机制,采取委托调解等手段,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治安行政调解和信访工作的职能优势,预防和化解轻伤害案件、治安案件和信访矛盾纠纷。与此同时,各镇(街道)调委会还加强同劳动保障、卫生、教育、国土、规划、交警等部门的协调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进一步结合。建立了人民调解员协助法庭调解民事案件制度,对适用简易程序和一些通过调解能产生更好社会效果的民事案件采取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相结合的方法,并把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制度向民事案件诉前、诉中及执行等各阶段拓展。

4、人民调解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市各人民调解组织积极介入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宗族、邻里、家庭等各类矛盾;通过对一些因政府行为引起的纠纷进行排查调处,解决了不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避免和减少群众的上访,据统计,两年来各调委会调解上级

信访交办件19件,协助有关部门调处社会矛盾2194件,防止群体性上访151起,制止群众性械斗147起,防止民转刑案件160件,使许多激烈的冲突被化解在基层,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地方对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矛盾、解决纷争中处于第一道防线重要地位的认识还不到位,不够重视人民调解在解决初信初访和预防群体性上访的作用,人民调解工作开展不平衡,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民调解队伍整体不稳定。我市村级调解员一般都由村两委成员担任,每一次的村级换届选举都会引起村级调解队伍较大的变动。据统计,村级换届选举导致村级调解员的变换率在60%左右,大量人民调解骨干因此而离开人民调解队伍。新任调解员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造成了村级人民调解在工作上的脱节。

2、人民调解员业务素质偏低。由于村级调委会队伍变化快,造成村级调委会成员的法律、政策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依法调解、规范运作的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调解工作都以口头的形式结案,没有签订书面调解协议,没有建立书面的调解文书档案,一旦进入诉讼,口头调解缺乏证据效力,不利于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降低了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3、调解经费保障不足。《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均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调解委员的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解决。司法行政机关通过争取同级人民政府的支持,解决人民调解的指导和表彰经费。目前我市各地政府将人民调解费用作为综治工作支出的一项内容,从调查情况来看,各地用于人民调解工作方面的开支占综治工作开支总额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

三、加强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的建议意见

1、进一步加强领导,积极发挥人民调解的化解矛盾纠纷、预防矛盾纠纷和法制宣传教育三大功能。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投入,解决好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业务经费、人员培训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物质保障能力。广泛宣传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运用人民调解三大功能:一要认真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网络,准确了解掌握民间矛盾纠纷信息,对各类矛盾纠纷信息做出迅速反应、及时处置。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调解,变事后调处为事先预防,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二要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要积极适应温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力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难点纠纷的调解,促进民生问题解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要切实强化人民调解的宣传教育功能。把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人民调解始终,结合个

案调解,有针对性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当事人和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2、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坚持和完善调解协议书审核制及“一案一档一奖励”制度,加强调解文书档案管理。市司法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流程,明确受理、调解、履行等环节的具体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管理;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员行为规范,严格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要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补充、诉讼调解为主导、司法审判作保障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人民法院要履行支持与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定职责,积极对人民调解人员进行一般性的法律问题、调解技巧、调解文书制作等指导,组织旁听案件庭审,结合联席会议、人民调解协议民事案件审理反馈等形式,提高人民调解员实际调处矛盾的能力。积极探索实行简单民事案件先行调解和委托调解制度。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时,对于当事人依法处分自己权利的意思表示或自愿达成的协议,通过审查,就要从法律上予以支持、规范和保护。行政机关在对特定的民事经济纠纷、一般违法行为进行居中调解时,既要充分发挥其主动、及时、专业、高效等优势,又要重视发挥人民调解信息灵、反应快、情况明、与当事人贴得近等特点,积极探索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互动配合,从而及时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促进社会和谐。

3、进一步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稳步推行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按照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人民调解组织的要求,加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着力推进改制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调解组织。积极探索区域性、行业性、自律性调解组织建设,推进在流动人口聚居区、毗邻接边地区、大型集贸市场、物业管理小区、消费者协会等建立调解组织,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交流、经验演讲、以会代训、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准、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认真总结箬横镇和横峰街道的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试点经验,完善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推行等级调解员聘任制,落实等级调解员补贴,巩固调解员骨干力量,稳定调解员队伍,调动调解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开创温岭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

下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城区工委规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城区工委规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