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荣在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时间:2019-05-13 06:5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秦光荣在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秦光荣在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第一篇:秦光荣在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秦光荣在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审议通过《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意见》,总结今年工作,部署明年任务,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奋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下面,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作报告。

一、坚决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两强一堡”战略目标,扎实做好强基础、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顺利召开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5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委和省纪委,开启了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征程,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大幅增加强农惠农投入,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确保了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积极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实施工业重点项目“212”工程,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促进旅游与文化、餐饮、娱乐健身等产业的融合,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需求持续走旺。预计今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8600亿元,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完成2250亿元,增长24%左右。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推进。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并举,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一大批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突破7000亿元,增长27%左右。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污染综合治理、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等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三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与国家有关部委和企业签署了一大批共同推进桥头堡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跨境、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对外合作继续深化,国内区域合作不断加强。预计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54亿美元,增长15%左右。金融、财税、投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扎实推进。四是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坚持富民强省、富民为先,全面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增长1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增长12%左右。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贷免扶补”等创业就业政策深入落实,城镇新增就业24.7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0多万人。启动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初步实现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不断健全。“兴边富民”工程、整村整乡推进试点、深度贫困群体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五是安定和谐的局面不断巩固。始终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总结推广孟连县创新群众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全力组织抗旱救灾,盈江等地区的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有效。平安云南建设深入推进,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全面启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六是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以庆祝建党90周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内在动力。州市、县乡党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云岭先锋”工程、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实践证明,无论困难多么艰巨、挑战多么严峻、任务多么繁重,只要我们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充分依靠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 众,真抓实干、克难奋进,就一定能把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会结束后,我们迅速传达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意见》,提交这次全委会审议通过。这里,我着重强调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凝聚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国情省情、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公民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推进重大典型和道德模范宣传。

第二,必须突出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重点研究基地和理论学术精品建设。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引导,加强重要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把云南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现代时尚文化、边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精品,保持和扩大云南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繁荣局面。

第三,必须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保障各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各族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把工作重点放到社区、农村、边疆民族地区,继续推进乡村综合文化站(室)、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建设。坚持建、管、用并重,创新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开展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效益。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社区、农村文化活动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第四,必须突出文化支柱产业培育,增强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施大项目拉动、大集团牵动、大园区带动、大品牌驱动、大开放促动战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品,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强市强州、特色文化产业县乡。加快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深度融合,激发新的文化创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云南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若干资产和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元、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发展一批民营文化骨干企业,提高民营文化企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的比重。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文化消费,保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第五,必须突出文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开放合作,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发展活力。继续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我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构建符合外宣发展规律、体现云南特色、与桥头堡战略地位相适应的大外宣格局。规划建设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物流中心和文化博览基地,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鼓励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扩大文化商品出口在服务贸易中的比例。加强对周边国家的传播能力建设,支持主流媒体以独资、合资或合作方式在境外办报、办刊、办台、办网,提高云南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第六,必须突出文化发展政策扶持,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强化政策扶持措施,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为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实施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培养推出一批宣传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吸引省外、国外优秀文化人才到云南创业,着力建设汇聚文化人才的高地。严格落实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要求,各州市、县区要设立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拓宽文化融资渠道,扩大文化建设的资金规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优先安排文化建设项目用地,依法简化文化企业用地审批程序。落实人员分流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三、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全力开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明年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仍将十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经济环境难以明显好转。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压力 仍然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缓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非常繁重。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国家扶持西部地区发展力度逐步加大的态势没有变;我省处于加快推进“两强一堡”建设黄金期没有变,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趋势没有变,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没有变。信心就是勇气,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未来。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不懈奋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挑战,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的大发展。必须坚决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重大机遇,以更大的气魄和胆略、更加高昂的斗志和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和举措,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出新招、使实劲、破难题,在全省上下进一步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浓厚氛围,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实现新跨越。

做好明年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以扩大投资消费、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着力点,更加注重基础设施,更加注重产业培育,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生态环保,以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为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奋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2%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变中求新作为明年工作的总要求。稳中求进,就是要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好中求快,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在不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变中求新,就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两强一堡”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创新发展思路、健全体制机制,善于用突破性的政策举措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紧紧抓住发展实体经济、培育产业这个重中之重,着力在增强自主增长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培育壮大产业,就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推动云南跨越发展的支撑,切实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自主增长能力。要大幅提高产业投入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积极争取并落实好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落实省级领导联系产业制度,通过抓产业引项目、增投资、出速度,通过抓产业促就业、培财源、强实力,通过抓产业出政绩、出干部、出人才,通过抓产业创氛围、扩影响、树形象。一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为突破口,立足高原,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启动大中小城市“菜篮子”和优质水稻、玉米、麦类基地建设。加快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进一步打造优质烟叶、蔬菜、花卉、木本油料等特色种植业基地,培育生猪、肉牛、肉羊等畜牧业基地,力争5年内把畜牧业打造成2000亿元的大产业。进一步充实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明确扶持重点,培育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良种繁育、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推动工业赶超发展、转型跨越。围绕工业三年倍增目标,实施工业跨越发展计划。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启动五年工业万亿投资行动计划,创新工业项目融资合作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 烟草、生物、矿产、电力、旅游等支柱产业,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及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强锗、铟等稀贵金属开发秩序整顿与行业整合。加快培育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推进生物制药、林竹浆纸、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电日化等轻工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我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扩大市场规模,推动技术突破,增强核心竞争力,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制定和落实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完善园区经营管理机制,适度超前谋划和建设一批标准厂房,促进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加快实施“央企入滇”战略,完善项目落实机制,重大“央企入滇”项目用地由省统筹安排,不占州市用地指标,力争明年再引进一批央企入滇合作发展。加强工业经济运行月度、季度分析研判,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生产、销售、价格、库存等指标的监测分析,强化工业运行协调保障。加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步伐,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10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着力突破制约产业、产品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节能减排计划,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逐步建立以先进企业为标杆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实施青山绿水和生态家园计划,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和“森林云南”建设,增加森林碳汇,推进绿色制造,推行清洁生产。三是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休闲度假基地、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县和旅游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流通活省”,推进区域性城市、重点口岸物流节点建设,加强重点物流企业培育,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二)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在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上实现新突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必须坚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一是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围绕建设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推进昆明金融产业园区建设,启动实施金融倍增工程和金融产业创新工程。完善金融招 商引资联动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桥头堡建设,保障在建续建项目信贷资金需求,进一步盘活信贷规模,保持信贷融资总量合理增长。加强新型投融资平台建设,强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加快发展股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和保险资金投资,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融合,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积极开放投资领域,拓宽民间投资途径,优化民间投资环境,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有扶有控,加强项目储备、申报、审批和推介,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切实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继续加强水利、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强化“三农”和民生投入,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中小微型企业。加强对投资主体的引导和监管,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准入和审核标准,加强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做好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防止盲目投资、产能过剩和“半拉子”工程,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三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促进城乡消费持续增长的政策,进一步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鼓励创新消费产品,扩大消费信贷,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促进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政养老等消费。四是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流通平台和流通网络建设,强化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提高流通效率,促进消费便利化。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配送等服务。规范市场秩序,认真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监管,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让群众放心消费。

(三)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着力在先行先试上实现新突破。桥头堡战略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的总抓手,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是国家赋予我们推进桥头堡建设最可宝贵的政策财富。必须充分利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开创全省改革开放新局面。一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重点企业做优做强。充分利用全国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机遇,积极推进电价改革试点。调整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法治、责任、阳光和效能政府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入滇,加大扶持力度,着力破除障碍,拓宽发展空间,加快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更大程度地发挥民营经济在推动发展、促进就业上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桥头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建立健全省部(署)合作机制,深化与国内其它省(区、市)战略合作,落实相关合作协议,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合作。深入推进全国沿边开放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动与周边国家通路、通电、通商、通钱、通讯、通油、通气、通关,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扩大优势农产品和自主品牌、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积极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积极争取将南亚国家商品展更名为中国—南亚博览会,不断提升外贸规模和水平。以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以有效防范境外投资风险为基础,以互利互惠、赢得当地百姓支持为保障,推动建立境外经济合作区,扩大能源、原材料、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四是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坚持规模、结构和质量并重,坚持与引进紧缺人才和先进技术相结合、与推动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相促进,加快完善外来投资促进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更加重视增强招商项目和服务环境的吸引力,切实加大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力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

(四)紧紧抓住县域经济这个重要基石,着力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上实现新突破。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在县域,重点和难点在县域,潜力和希望也在县域。必须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定位、新理念,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新途径,努力走出一条具 有云南特色的县域经济差别竞争、超常突破、跨越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富民强县。二是大力培育县域产业。充分发挥县域资源和区位优势,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明确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思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开放经济、园区经济,争取每县培育2至3个主导产业。三是推进县域经营主体民营化。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由依靠政府为主,转向依靠市场为主,以启动民间资本为杠杆,以民间投资和消费为支点,撬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加快推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纵横交错的交通、物流、通讯、信息等网络体系,连点成线、扩线覆面,形成贯通城乡的产业链、经济带。整治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营造依法依规的法制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重信守诺的诚信环境、细致周到的服务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五是推进政策创新。围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着力推进政府创新,按照“能放都放、责权统一”的原则,加快扩权强县步伐,最大限度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财政投入要适度向发展县域经济、培植财源企业倾斜。整合现有各类专项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补助等形式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强化分类指导,扶优扶强,充分发挥考核奖励对不同县域发展的导向作用,鼓励各县市区争先进位、赶超发展。六是改革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干部考核体系,把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纳入省、市、县三级党政班子和主要领导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五)紧紧抓住统筹城乡这个战略抓手,着力在推进特色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在增强“三农”发展后劲,难点在确保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出路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必须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低山缓坡建设城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进程。一是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抓紧制定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健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促进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二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继续抓好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滇中城市经济圈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启动实施乡镇村庄农户搬迁上山、退出坝区试点。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210个特色小镇和30个重要工业园区的供水设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教育、文化、卫生、公租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构建城乡互补互惠的产业格局。把产业发展作为工农衔接、城乡对接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切实发挥好城镇在发展产业、聚集资源、活跃市场、吸纳人口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抓紧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连片开发规划,推进产业连片开发、基础设施连片建设、村庄连片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实施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乡村改造工程,推动农村民居配套化、管理社区化。五是创新体制机制。细化和落实保护坝区耕地、鼓励建设项目“上坡进山”的配套政策措施,发挥好差别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城镇建设新路子,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金融体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六是推动农民进城。以促进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为突破口,全面放宽中小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教育、住房、农村土地管理等机制,落实好进城农民“盖两床被子、穿十件衣服”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确保明年实现120万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

(六)紧紧抓住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个核心任务,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造福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最期盼、最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在民生大事要事上出实招见实效。一是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困难群众等中低收入群体,在统筹平衡上着力,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落 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强化工资支付保障,促进企业职工工资稳步增长。提高低保补助水平,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失业保险标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确保低收入群众收入大幅增长。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努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搞好物价调控,加强价格监督检查,使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二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深化拓展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与机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落实各项救助机制,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因地制宜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和集中办学,统筹解决好集中办学后学校安全保障及学生食、住、行、营养餐等问题,坚决避免出现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安全事故。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抓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落实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设计划,统筹推进新开工和结转续建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竣工率,强化分配管理。三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执行新的扶贫标准,科学编制重点片区扶贫规划,各级财政按照不低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比例增加扶贫投入,大力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对边境沿线守土固边困难群体实行专项补助,力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注重源头治理,深化综合治理,以深化平安创建为重要载体,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解决好违法违规征地拆迁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完成各项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贯彻落实好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做好明年工作,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不懈地把理论武装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切实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工作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养。始终不渝地推进思想解放,培养排难而上、敢闯敢试、不惧挫折、愈挫愈强的意志品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把认真吃透上情和准确把握下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的政策和要求,形成鼓励探索、褒奖创新、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

第二,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需要建设执行力强、创新力强、感召力强的各级领导班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推动发展有激情、有招数、有能力、有贡献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因此,必须千方百计走活干部这盘棋,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推进干部政策创新,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一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用好一个干部,就是树立一面旗帜。必须着眼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切实破除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大力营造一个多选才、选好才、人才辈出的干部成长环境。要围绕推动云南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来培养和使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着力培养选拔那些政治坚定、敢于负责、真抓实干、清正廉洁,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实绩突出的干部,让“发 展看实绩、进步靠实干”、“凭实绩论英雄、以发展用干部”蔚然成风。二要研究出台一批干部政策。针对各级各类干部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创新干部使用的政策和机制,使各级各类干部各尽所能、才尽其用。加大运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县委书记的力度,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对作出特别重大贡献的县(市、区)委书记,可以破格、越级提拔。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从央企和发达省市引进一批熟悉园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经济和产业政策,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推进园区升级的高素质领军人才。三要大胆培养和提拔一批年轻干部。针对我省年轻干部源头培养不够、数量不足、竞争力不强的实际,切实把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采取一些突破性的政策和举措,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使他们在最佳年龄段进入最佳任职期,着力打造一支堪当云南跨越发展重任的干部队伍。四要推进干部交流和交融。干部资源要活起来,关键一条就是要让干部队伍动起来。必须坚持海纳百川、五湖四海,推动干部内外交流,积极探索机关中层干部跨系统跨部门交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推动干部上下交流,对那些长期在机关或基层工作的干部有目的地进行交流培养,做到干部到基层锻炼,人才从一线选拔;推动干部横向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进行地区间、部门间、岗位间的交流锻炼。通过交流促进交融,以交融推动发展。五要改革干部的考核评价办法。积极探索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面向社会的干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由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干部评价体系,坚持分类指导、各有侧重,突出岗位特点。通过用实绩考核干部,把一批真正为云南谋发展的干部选拔上来,引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到抓工作、促发展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六要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坚持公道正派,始终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看待干部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干部工作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抓紧抓好。认真落实群众对选拔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健全管理干部责任制,对用人失察失误、疏于管理进行责任追究,坚决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跑风漏气等干部选拔任用上的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端正选拔干部风气。

第三,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认真落实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的责任。做好我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的推荐、遴选、考察、选举等工作。抓紧研究和组织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力在出经验、树典型、建机制、求实效上下功夫,抓好总结评比表彰工作。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先进的热情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继续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的选派工作,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素质。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跨越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的作风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党的形象,反映了党群干群关系。每个干部必须牢记职责和使命,始终做到谋事业、干事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要以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和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契机,进一步转变作风,大力推行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基层谋划发展思路,竭尽全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感知、感受、感觉、感想群众的酸甜苦辣,了解群众的诉求和疾苦,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和管理干部。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严肃查处腐败案件。

同志们,做好明年的工作,在新的征程中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加快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秦光荣在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坚定信心 真抓实干

奋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在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秦光荣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日期:2011年12月29日

来源:《云南日报》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2/16754624.html

同志们:

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审议通过《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意见》,总结今年工作,部署明年任务,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奋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下面,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作报告。

一、坚决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两强一堡”战略目标,扎实做好强基础、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顺利召开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5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委和省纪委,开启了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征程,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大幅增加强农惠农投入,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确保了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积极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实施工业重点项目“212”工程,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促进旅游与文化、餐饮、娱乐健身等产业的融合,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需求持续走旺。预计今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8600亿元,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完成2250亿元,增长24%左右。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推进。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并举,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一大批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突破7000亿元,增长27%左右。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污染综合治理、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三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与国家有关部委和企业签署了一大批共同推进桥头堡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跨境、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对外合作继续深化,国内区域合作不断加强。预计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54亿美元,增长15%左 右。金融、财税、投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扎实推进。四是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坚持富民强省、富民为先,全面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增长1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增长12%左右。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贷免扶补”等创业就业政策深入落实,城镇新增就业24.7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0多万人。启动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初步实现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不断健全。“兴边富民”工程、整村整乡推进试点、深度贫困群体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五是安定和谐的局面不断巩固。始终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总结推广孟连县创新群众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全力组织抗旱救灾,盈江等地区的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有效。平安云南建设深入推进,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全面启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六是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以庆祝建党90周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激发了广大党 员干部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内在动力。州市、县乡党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云岭先锋”工程、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实践证明,无论困难多么艰巨、挑战多么严峻、任务多么繁重,只要我们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充分依靠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真抓实干、克难奋进,就一定能把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会结束后,我们迅速传达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意见》,提交这次全委会审议通过。这里,我着重强调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凝聚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国情省情、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公民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推进重大典型和道德模范宣传。

第二,必须突出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重点研究基地和理论学术精品建设。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引导,加强重要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把云南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现代时尚文化、边屯文化资源转化为 文化精品,保持和扩大云南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繁荣局面。

第三,必须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保障各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各族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把工作重点放到社区、农村、边疆民族地区,继续推进乡村综合文化站(室)、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建设。坚持建、管、用并重,创新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开展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效益。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社区、农村文化活动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第四,必须突出文化支柱产业培育,增强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施大项目拉动、大集团牵动、大园区带动、大品牌驱动、大开放促动战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品,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强市强州、特色文化产业县乡。加快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深度融合,激发新的文化创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云南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形 成若干资产和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元、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发展一批民营文化骨干企业,提高民营文化企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的比重。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文化消费,保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第五,必须突出文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开放合作,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发展活力。继续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我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构建符合外宣发展规律、体现云南特色、与桥头堡战略地位相适应的大外宣格局。规划建设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物流中心和文化博览基地,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鼓励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扩大文化商品出口在服务贸易中的比例。加强对周边国家的传播能力建设,支持主流媒体以独资、合资或合作方式在境外办报、办刊、办台、办网,提高云南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第六,必须突出文化发展政策扶持,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强化政策扶持措施,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为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实施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 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培养推出一批宣传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吸引省外、国外优秀文化人才到云南创业,着力建设汇聚文化人才的高地。严格落实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要求,各州市、县区要设立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拓宽文化融资渠道,扩大文化建设的资金规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优先安排文化建设项目用地,依法简化文化企业用地审批程序。落实人员分流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三、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全力开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明年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仍将十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经济环境难以明显好转。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缓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非常繁重。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国家扶 持西部地区发展力度逐步加大的态势没有变;我省处于加快推进“两强一堡”建设黄金期没有变,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趋势没有变,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没有变。信心就是勇气,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未来。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不懈奋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挑战,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的大发展。必须坚决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重大机遇,以更大的气魄和胆略、更加高昂的斗志和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和举措,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出新招、使实劲、破难题,在全省上下进一步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浓厚氛围,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实现新跨越。

做好明年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以扩大投资消费、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着力点,更加注重基础设施,更加注重产业培育,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生态环保,以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为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奋力 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2%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变中求新作为明年工作的总要求。稳中求进,就是要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好中求快,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在不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变中求新,就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两强一堡”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创新发展思路、健全体制机制,善于用突破性的政策举措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紧紧抓住发展实体经济、培育产业这个重中之重,着力在增强自主增长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培育壮大产业,就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推动云南跨越发展的支撑,切实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自 主增长能力。要大幅提高产业投入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积极争取并落实好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落实省级领导联系产业制度,通过抓产业引项目、增投资、出速度,通过抓产业促就业、培财源、强实力,通过抓产业出政绩、出干部、出人才,通过抓产业创氛围、扩影响、树形象。一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为突破口,立足高原,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启动大中小城市“菜篮子”和优质水稻、玉米、麦类基地建设。加快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进一步打造优质烟叶、蔬菜、花卉、木本油料等特色种植业基地,培育生猪、肉牛、肉羊等畜牧业基地,力争5年内把畜牧业打造成2000亿元的大产业。进一步充实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明确扶持重点,培育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良种繁育、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推动工业赶超发展、转型跨越。围绕工业三年倍增目标,实施工业跨越发展计划。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启动五年工业万亿投资行动计划,创新工业项目融资合作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烟草、生物、矿产、电力、旅游等支柱产业,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及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强锗、铟等稀贵金属开发秩序整顿与行业整合。加快培育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一批 优势产业集群。推进生物制药、林竹浆纸、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电日化等轻工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我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扩大市场规模,推动技术突破,增强核心竞争力,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制定和落实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完善园区经营管理机制,适度超前谋划和建设一批标准厂房,促进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加快实施“央企入滇”战略,完善项目落实机制,重大“央企入滇”项目用地由省统筹安排,不占州市用地指标,力争明年再引进一批央企入滇合作发展。加强工业经济运行月度、季度分析研判,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生产、销售、价格、库存等指标的监测分析,强化工业运行协调保障。加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步伐,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10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着力突破制约产业、产品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节能减排计划,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逐步建立以先进企业为标杆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实施青山绿水和生态家园计划,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和“森林云南”建设,增加森林碳汇,推进绿色制造,推行清洁生产。三是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 名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休闲度假基地、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县和旅游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流通活省”,推进区域性城市、重点口岸物流节点建设,加强重点物流企业培育,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二)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在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上实现新突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必须坚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一是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围绕建设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推进昆明金融产业园区建设,启动实施金融倍增工程和金融产业创新工程。完善金融招商引资联动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桥头堡建设,保障在建续建项目信贷资金需求,进一步盘活信贷规模,保持信贷融资总量合理增长。加强新型投融资平台建设,强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加快发展股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和保险资金投资,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融合,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积极开放投资领域,拓宽民间投资途径,优化民间投资环境,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有扶有控,加强项目储备、申报、审批和推介,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切实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继续加强水利、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强化“三农” 和民生投入,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中小微型企业。加强对投资主体的引导和监管,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准入和审核标准,加强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做好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防止盲目投资、产能过剩和“半拉子”工程,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三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促进城乡消费持续增长的政策,进一步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鼓励创新消费产品,扩大消费信贷,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促进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政养老等消费。四是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流通平台和流通网络建设,强化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提高流通效率,促进消费便利化。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配送等服务。规范市场秩序,认真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监管,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让群众放心消费。

(三)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着力在先行先试上实现新突破。桥头堡战略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的总抓手,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是国家赋予我们推进桥头堡建设最可宝贵的政策财富。必须充分利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开创全省改革开放新局面。一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 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重点企业做优做强。充分利用全国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机遇,积极推进电价改革试点。调整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法治、责任、阳光和效能政府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入滇,加大扶持力度,着力破除障碍,拓宽发展空间,加快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更大程度地发挥民营经济在推动发展、促进就业上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桥头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建立健全省部(署)合作机制,深化与国内其它省(区、市)战略合作,落实相关合作协议,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合作。深入推进全国沿边开放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动与周边国家通路、通电、通商、通钱、通讯、通油、通气、通关,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扩大优势农产品和自主品牌、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积极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积极争取将南亚国家商品展更名为中国—南亚博览会,不断提升外贸规模 和水平。以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以有效防范境外投资风险为基础,以互利互惠、赢得当地百姓支持为保障,推动建立境外经济合作区,扩大能源、原材料、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四是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坚持规模、结构和质量并重,坚持与引进紧缺人才和先进技术相结合、与推动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相促进,加快完善外来投资促进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更加重视增强招商项目和服务环境的吸引力,切实加大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力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

(四)紧紧抓住县域经济这个重要基石,着力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上实现新突破。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在县域,重点和难点在县域,潜力和希望也在县域。必须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定位、新理念,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新途径,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县域经济差别竞争、超常突破、跨越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富民强县。二是大力培育县域产业。充分发挥县域资源和区位优势,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明确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地确 定发展思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开放经济、园区经济,争取每县培育2至3个主导产业。三是推进县域经营主体民营化。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由依靠政府为主,转向依靠市场为主,以启动民间资本为杠杆,以民间投资和消费为支点,撬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加快推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纵横交错的交通、物流、通讯、信息等网络体系,连点成线、扩线覆面,形成贯通城乡的产业链、经济带。整治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营造依法依规的法制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重信守诺的诚信环境、细致周到的服务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五是推进政策创新。围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着力推进政府创新,按照“能放都放、责权统一”的原则,加快扩权强县步伐,最大限度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财政投入要适度向发展县域经济、培植财源企业倾斜。整合现有各类专项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补助等形式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强化分类指导,扶优扶强,充分发挥考核奖励对不同县域发展的导向作用,鼓励各县市区争先进位、赶超发展。六是改革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干部考核体系,把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纳入省、市、县三级党政班子和主要领导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五)紧紧抓住统筹城乡这个战略抓手,着力在推进特色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在增强“三农”发展后劲,难点在确保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出路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必须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低山缓坡建设城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进程。一是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抓紧制定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健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促进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二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继续抓好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滇中城市经济圈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启动实施乡镇村庄农户搬迁上山、退出坝区试点。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210个特色小镇和30个重要工业园区的供水设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教育、文化、卫生、公租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构建城乡互补互惠的产业格局。把产业发展作为工农衔接、城乡对接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切实发挥好城镇在发展产业、聚集资源、活跃市场、吸纳人口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抓紧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连片开发规 划,推进产业连片开发、基础设施连片建设、村庄连片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实施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乡村改造工程,推动农村民居配套化、管理社区化。五是创新体制机制。细化和落实保护坝区耕地、鼓励建设项目“上坡进山”的配套政策措施,发挥好差别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城镇建设新路子,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金融体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六是推动农民进城。以促进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为突破口,全面放宽中小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教育、住房、农村土地管理等机制,落实好进城农民“盖两床被子、穿十件衣服”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确保明年实现120万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

(六)紧紧抓住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个核心任务,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造福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最期盼、最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在民生大事要事上出实招见实效。一是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困难群众等中低收入群体,在统筹平衡上着力,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落实 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强化工资支付保障,促进企业职工工资稳步增长。提高低保补助水平,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失业保险标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确保低收入群众收入大幅增长。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努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搞好物价调控,加强价格监督检查,使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二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深化拓展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与机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落实各项救助机制,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因地制宜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和集中办学,统筹解决好集中办学后学校安全保障及学生食、住、行、营养餐等问题,坚决避免出现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安全事故。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抓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房地产市 场调控,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统筹推进新开工和结转续建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竣工率,强化分配管理。三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执行新的扶贫标准,科学编制重点片区扶贫规划,各级财政按照不低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比例增加扶贫投入,大力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对边境沿线守土固边困难群体实行专项补助,力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注重源头治理,深化综合治理,以深化平安创建为重要载体,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解决好违法违规征地拆迁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完成各项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贯彻落实好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做好明年工作,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不懈地把理论武装工作摆在突出位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切实加大干部教育培 训力度,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工作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养。始终不渝地推进思想解放,培养排难而上、敢闯敢试、不惧挫折、愈挫愈强的意志品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把认真吃透上情和准确把握下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的政策和要求,形成鼓励探索、褒奖创新、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

第二,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需要建设执行力强、创新力强、感召力强的各级领导班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推动发展有激情、有招数、有能力、有贡献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因此,必须千方百计走活干部这盘棋,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推进干部政策创新,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一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用好一个干部,就是树立一面旗臶。必须着眼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切实破除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大力营造一个多选才、选好才、人才辈出的干部成长环境。要围绕推动云南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来培养和使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着力培养选拔那些政治坚定、敢于负责、真抓实干、清正廉洁,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实绩突出的干部,让“发 展看实绩、进步靠实干”、“凭实绩论英雄、以发展用干部”蔚然成风。二要研究出台一批干部政策。针对各级各类干部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创新干部使用的政策和机制,使各级各类干部各尽所能、才尽其用。加大运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县委书记的力度,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对作出特别重大贡献的县(市、区)委书记,可以破格、越级提拔。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从央企和发达省市引进一批熟悉园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经济和产业政策,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推进园区升级的高素质领军人才。三要大胆培养和提拔一批年轻干部。针对我省年轻干部源头培养不够、数量不足、竞争力不强的实际,切实把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采取一些突破性的政策和举措,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使他们在最佳年龄段进入最佳任职期,着力打造一支堪当云南跨越发展重任的干部队伍。四要推进干部交流和交融。干部资源要活起来,关键一条就是要让干部队伍动起来。必须坚持海纳百川、五湖四海,推动干部内外交流,积极探索机关中层干部跨系统跨部门交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推动干部上下交流,对那些长期在机关或基层工作的干部有目的地进行交流培养,做到干部到基层锻炼,人才从一线选拔;推动干部横向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进行地区间、部门间、岗位间的交流锻炼。通过交流促进交融,以交融推动发展。五要改革干部的考核评价办法。积极探索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面向社会的干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由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干部评价体系,坚持分类指导、各有侧重,突出岗位特点。通过用实绩考核干部,把一批真正为云南谋发展的干部选拔上来,引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到抓工作、促发展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六要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坚持公道正派,始终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看待干部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干部工作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抓紧抓好。认真落实群众对选拔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健全管理干部责任制,对用人失察失误、疏于管理进行责任追究,坚决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跑风漏气等干部选拔任用上的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端正选拔干部风气。

第三,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认真落实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的责任。做好我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的推荐、遴选、考察、选举等工作。抓紧研究和组织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力在出经验、树典型、建机制、求实效上下功夫,抓好总结评比表彰工作。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先进的热情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基层组织党 务公开。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继续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的选派工作,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素质。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跨越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的作风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党的形象,反映了党群干群关系。每个干部必须牢记职责和使命,始终做到谋事业、干事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要以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和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契机,进一步转变作风,大力推行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基层谋划发展思路,竭尽全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感知、感受、感觉、感想群众的酸甜苦辣,了解群众的诉求和疾苦,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和管理干部。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严肃查处腐败案件。

同志们,做好明年的工作,在新的征程中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加快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召开(精选)

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召开

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吉林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

为实现“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提供

强大支撑

省委常委会主持会议 孙政才作重要讲话

12月5日至6日,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在长春松苑宾馆举行。(宋锴 摄)

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于12月5日至6日在长春召开。会议听取了省委常委会关于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以来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省委书记孙政才作重要讲话。

省委常委会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儒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巴音朝鲁,省委常委黄燕明、马俊清、高广滨、金振吉、荀凤栖、房俐、常跃、陈伦、张安顺出席会议。出席全会的省委委员53人,候补委员9人。不是省委委员、候补委员的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负责同志,省检察院检察长;省政府秘书长;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专职副秘书长;省纪委委员;各市(州)党委、政府和长白山开发区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各市(州)党委宣传部、长白山开发区工委党群工作部主要负责同志;中直、省直各单位,部分重点企业、大专院校主要负责同志;省直宣传文化系统部分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双阳区、江源区)党委书记列席会议。

会议指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吉林振兴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政治安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会议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紧密结合吉林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吉林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要着力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决定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定意义上讲,文化自觉来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会推动文化更加自觉。从大的外部环境看,必须通过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风气,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多样中谋求共识、多变中把握方向,确保党和国家在统一的指导思想指引下不断前进。从文化自身发展阶段看,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点,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努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看,必须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文化改革创新,进一步焕发中华文化的蓬勃生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吉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提供强大支撑。

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吉林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推动吉林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突出工作重点、注重抓好落实,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实施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工程,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实施公共文化强基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实施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工程,挖掘传承发展吉林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长白山文化品牌;实施文化创作繁荣工程,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推出更多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活跃繁荣文化市场;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工程,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和骨干文化企业,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动文化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本聚集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实际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坚持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着力增进社会共识,切实加强示范引领,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建立长效机制。要大力倡导、培育创新、公正、包容、守法、诚信等价值取向,切实形成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良好道德风尚。二是坚持正确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主流文化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坚持正确新闻舆论导向,坚持文化产品正确创作导向,大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三是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强基惠民。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品创新,形成有利于文化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五是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把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统筹起来,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起来,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文化创新统筹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筹起来,把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起来。六是坚持突出特色,进一步增强吉林地域历史文化的影响力。着力在传承保护上、深入挖掘上、宣传推介上、整合利用上下功夫。

会议强调,要切实提高领导文化改革发展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和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进一步提高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吉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保证。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造就一支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熟知文化建设工作的干部队伍。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成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会议强调,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都已经明确,各地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文化改革发展牢牢抓在手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争当一流的干事精神、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在细化工作措施上下功夫,把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层层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组织推动,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着力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坚持统筹兼顾、增强工作系统性,着力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会议强调,现在距离年底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把岁末年初的各方面工作做好。要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加强金融创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全面做好十二届冬运会赛事组织服务、开闭幕式演练、安全保卫等各方面工作。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保证居民冬季正常供暖,更多关心城乡低收入家庭、灾区群众和困难群众的生活,认真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早谋划节日期间商品供应,结合开展“三帮扶”活动,做好访贫问苦工作,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要精心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监管、校车安全管理、应急值班工作,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高度重视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坚决防止出现大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要认真做好换届工作。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导向上更加鲜明,纪律上更加严格,责任上更加明确。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制度的约束力。党的凝聚力,是党的生命力的根本保证。增强党的凝聚力,就是要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依法行政、权责统一、简政放权、公开透明。干部的执行力,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增强干部的执行力,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切实做好结合文章,大力倡导务实作风,努力形成正确导向。制度的约束力,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就是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推动制度创新,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制度的约束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根本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关键是大力推进工作创新、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凝聚智慧力量、赢得群众信任、推动事业发展。

会上,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荀凤栖就《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作说明;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黄燕明就《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作说明。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决议》。(张景波 王立新)

第四篇:在2005年中共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上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南通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确定明年工作目标和思路,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发展。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报告工作。

一、今年三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体会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勇当南通市跨越发展先行者”的总体目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强执政能力为保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新形势,全市三个文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0.15亿元,增长16.3%,增幅居南通第一;完成财政收入10.6亿元,增长2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138元,增长16.9%;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2元,增长14.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0亿元,增长15.4%。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现。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预计全年完成全部工业产值275亿元,增长37.2%,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35亿元,增长51.3%。建筑业经济长足发展。预计全年施工产值80亿元,增长29%。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预计全年完成增加值42.5亿元,增长13.5%,增幅居南通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由去年年底的19.2:43.8:37调整为17.01:47.69:35.3;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4%,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双超历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截至12月28日,全市新批外资项目88个;增资项目27个,是去年的3倍;新批协议注册外资5.08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30.7%,超过了改革开放26年来的总和;到账外资1.02亿美元,比去年增长64.5%。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升。外资项目平均单体规模517万美元,比去年增加238万美元。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向一、三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项目协议注册外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招商引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凸现。两个开发区新批协议注册外资和到账外资分别占全市总量的54.9%和68.8%。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成效。预计全年自营出口总额2.3亿美元,增长36.7%;新派出国劳务人员2530人,增长30.6%。

——项目投入高速增长,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投入总量超过前五年总和。预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亿元,增长70.7%,其中工业项目投入可望达到54亿元,增长138.9%。规模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全市已实施的规模工业项目300个,超千万元以上项目150个,超亿元项目11个,分别比去年净增109个、63个、6个。投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项目科技含量明显提升,投资强度得到较好控制。工业小区建设步伐加快。预计全年完成小区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新进区企业200家,完成区内项目投入工作量22亿元。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新增工业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额的70%。

——沿江开发成绩斐然,后发优势进一步凸现。沿江经济成倍增长。沿江经济快速崛起,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工业经济、财政收入等均呈现翻番或数倍增幅。基础设施建设负重奋进。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工作量8亿元,导流堤工程基本结束,皋张汽渡、疏港公路、精细化工园区、新型居民小区正在加快建设。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华大、诚晖等大石化企业的落户,推动了石化板块的初步形成。精细化工园的快速推进,吸引了一批化工企业进区落户。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主流地位进一步显现。经济总量持续扩张。截至12月28日,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4.8万户、私营企业4174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65亿元,分别增长7.2倍、4.5倍、6.9倍,稳居南通市民营经济“第一方阵”。板块特色初步显现。全市已形成民营经济特色板块57个,预计年产值超亿元的20个,其中超10亿元的2个。贡献份额明显提高。预计全年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规模民营工业现价产值、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市总额的95%、92.6%、92%。组织方式不断创新。今年组建市级同业商会10个,行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环境打造难中求进,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在宏观调控环境下,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入6亿元,交通建设投入5亿元。有效推进重点工程。如皋大剧院基本竣工,区域供水工程顺利推进,城区路网改造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完成了如港一级公路建设,沿江一级公路、江曲线北延等重点工程正在抓紧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预计全年可完成860公里。大力整治城乡环境。以“文明创建”为抓手,综合整治市容镇貌、道容路貌,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三清”工程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更趋优化。农业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新增花木面积6.28万亩、外向果蔬2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全市共有30家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江苏长寿集团被评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花木大世界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点。项目农业开发势头良好。全市新增3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271个,投资总额4.5亿元。农民现金收入增长较快。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951.7元,增长14.3%。

——综合改革卓有成效,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国资商贸系统企业改革全面结束。94家改制企业中,除3家正在扫尾外,已全部实现“产权关系清,劳动关系清,法律关系清”。供销粮食改革成效明显。供销社系统今年共变现资产1.7亿元,超过了前三年资产变现总和。粮食企业改革完成了抵押资产清偿和职工身份置换工作。教育卫生改革有序推

进。稳步实施办学体制改革,创办了9所民办学校,组建了如皋市职业教育集团和远程教育集团。加快市属医院改革步伐,上海仁济医疗管理公司顺利托管经营新合并的市人民医院,磨头等6家中心医院完成产权转让。税收征管机制进一步健全。推行社会综合治税,税务登记率、申报率分别达到97%和99%。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保证作用进一步发挥。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能力,修订了《市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在各镇、各部门推行了《重大决策行为规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县市中率先进行了正科职领导干部的公推公眩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首次在境外举办了领导干部培训班,在市外联办了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实施了“百千万”培训工程,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执政素质。选派机关干部服务非公企业,深化机关与社区的“结对共建”,启动“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建设,全面推进“双带”型村干部队伍建设,顺利完成了以“直驯和“一肩挑”为主导的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效能革命”,大力推行“五条禁令”,机关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入学习两个《条例》,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突出招商引资、全民创业主题,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浓烈氛围。~、人武、双拥、群团工作卓有成效。

——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统筹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启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得到提升。人大、政协职能作用充分发挥,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法治如皋”、“平安如皋”创建活动,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教育现代化工程取得新进展,普通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综合考核结果位居全省县级市前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改水率达到98%以上,率先在全省完成任务。有线电视推广成效显著。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完善了“五保合一”工程,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99%。

今年我们在“紧运行”的宏观形势下,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抓住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了执政能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并进。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准确判断形势、高点定位目标是我们实现跨越先行的前提。我们综合分析如皋具备的基础条件、面临的发展机遇、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自加压力,挑战极限,提出了“乘势而上,负重奋进,勇当南通市跨越发展先行者”的目标定位。面对宏观形势新变化,我们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聚焦重点不动摇,积极调整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充分挖掘广大干部群众在困难中抓机遇、在挑战中谋发展的潜能,努力寻求服从宏观调控与发挥自身优势的结合点,实现了全年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

坚持科学发展、狠抓关键环节是我们实现跨越先行的根本。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市跨越先行新实践,在坚持“五个统筹”的同时,始终突出经济建设中心,扬苏南之长,取浙江之经,狠抓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双引擎”,取得了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历史性突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推进改革和征地拆迁中切实维护了广大职工、农民的利益,在加快经济发展中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水平。强市与富民的互动并进,有力地推动了跨越先行目标的顺利实现。

发挥政治优势、凝聚各方力量是我们实现跨越先行的关键。我们注重用党的先进性凝聚人,从市四套班子领导开始,建立了常委分工片、班子成员挂钩镇和联系重点项目工作制度,并制订了考核办法,为全市各级干部作出了表率。我们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开展“效能革命”,机关部门服从服务于发展大局的理念进一步确立,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我们注重发挥新闻~的正面导向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了一批创业典型,调动了广大党员带头创业、带民致富的积极性,全市形成了“户户竞相创业、人人争当老板”的生动局面。我们创新经济工作的组织方式,通过组建同业商会等途径将数百名企业主集聚在加快发展的旗帜之下。我们充分发挥~、群团的作用,调动社会各个层面投身跨越先行大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市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锤炼干部队伍、增强执政能力是我们实现跨越先行的保证。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不断提升政治素养、精神境界,打牢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矗我们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发展经济的责任意识、奋发有为的进取意识,注重在经济建设主战场锤炼干部,增强了党员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我们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干部队伍的活力进一步焕发。我们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入手,标本兼治,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增强。卓有成效的措施,锤炼了干部队伍,各层各级特别是农村基层涌现出一大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善于攻坚克难、勇于争创一流的党员干部,为跨越先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我们今年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对新形势下开放型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上还有差距,组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有差距,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干部作风建设与如皋全面跨越的要求还有差距,开拓创新、化解难题的本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以上报告的是市委常委会一年来的主要工作。需要强调的是,在今年困难多、矛盾多、挑战多的复杂形势下,我市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全市各镇、各部门、各级干部,特别是在座的同志们,为此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全市广大镇村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大量矛盾,承受的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南通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招商引资、项目投入、沿江开发、全民创业、环境打造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预期是“三个突破、三个高于、三个达到、三个加快”,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工业产值和规模工业产值实现历史性突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全市达到145亿元,增长20%以上;全部工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增长47%;规模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增长48%以上。新批协议注册外资、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和工业项目投入的增幅均高于50%:新批协议注册外资确保7.5亿美元、力争8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确保1.8亿美元、力争2亿美元;工业项目投入确保80亿元、力争100亿元。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在总户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0%和2%,新增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的占比达到25%以上: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2000户新增私营企业2200家。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继续加快增长:财政收入达到12.5亿元,剔除农业税增长2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40元,增长1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增长14.1%以上。

三、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又快又好的发展统揽全局,大力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更加注重招商引资的务实性和有效性,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跨越。

开放型经济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也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全市上下必须高度统一认识,毫不动摇地走吸纳型、集聚式发展之路,毫不动摇地抢占新一轮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的有利地位,毫不动摇地通过扩大开放提升我市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1.在全市上下齐抓共上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主阵地招商。近两年来,各镇、开发区、各部门整体联动,四面出击,形成了招商引资全面推进的喜人局面,我们要保持这种良好势头,并力争在主阵地招商上寻求更大突破。发挥主阵地和主体力量作用。个开发区要进一步发挥主阵地作用,如皋港经济开发区要力争完成协议注册外资2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8000万美元;如皋经济开发区要力争完成协议注册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6000万美元。招商局要进一步发挥专业化队伍作用,力争完成协议注册外资1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4000万美元。“两区一局”在全市招商引资中的贡献份额要力争达到75%以上。夯实基础力量。如城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做各镇招商引资的领头羊,力争完成协议注册外资4000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000万美元;丁堰镇要发挥工业重镇的产业基础优势,力争完成协议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500万美元;柴湾、石庄、下原、吴窑、搬经等镇要力争完成协议注册外资2000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000万美元;白蒲、林梓、东陈、九华、长江、江安、磨头、桃园、皋南、袁桥等镇要力争完成协议注册外资1500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800万美元;雪岸、高明、常青、黄市、夏堡、郭园等镇力争完成协议注册外资600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300万美元。激活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企业联结市场的源头优势、与客商直接接触的感情优势、承载项目的平台优势,突出“嫁接式”招商。凡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要力争引进一个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要力争引进一个4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要通过“保姆式”服务,激发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以外引外、增资扩股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如皋籍在外能人资源,调动他们为家乡招商引资的热情;要对侨眷、侨属、台属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实现以侨引资、以台引资。

2.在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并举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专业招商。全党动员、全员发动是近两年我市招商引资连续“撑杆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在继续激活每一个招商细胞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招商。项目包装专业化。在精心筛选项目的前提下,组织专业人才进行项目包装;在做好企业包装、产品包装的同时更加强化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整体包装。组织推介专业化。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组织方式,探索专题招商、推介招商的策划组织专业化。招商人员专业化。招商局要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集聚作风正派、业务精湛、工作踏实的正规化招商专业人才,使之成为如皋招商引资的主体力量;两个开发区要加大招商力量的整合力度,不拘一格招揽招商专业人才,并探索建立为我所用、市场化运作的专门招商组织;各镇都要探索建立能够激发招商主体活力的企业化招商主体。

3.在行政推动和市场化招商并举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市场化招商。实践表明,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离不开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我们要在继续坚持高效组织推进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招商的新途径。开展节会招商。坚持市场化运作,按照“简朴、务实、有效”的原则,高频度开展宣传推介、集中签约活动;精心组织第三届沿江经济洽谈会和经济技术洽谈会,以~作为招商引资过程控制的时间节点,集中展示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招商引资成果。推进委托招商。与各类行业协会、国外驻华机构、企业驻外办事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专业招商人员乃至社会自然人建立招商契约关系,委托他们进行招商。实施中介招商。心选择资信好、实力强的境内外招商中介机构为我们进行招商引资,同时要注意学习和借鉴他们在信息搜集、项目包装、项目推介等方面的技巧和经验。

4.在优惠政策招商和内在优势招商并举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内在优势招商。对我市而言,营造招商的“成本洼地”仍显必要,在完善功能配套,机电工业园区重在标准厂房的建设,物流园、生态园重在开放市尝引进资金尽快启动。加快项目投入进程。建立与业主的互通机制,对在谈项目落实专人跟踪,千方百计促成合作;对签约项目强化“一条龙”服务,推动项目迅速转化;对在建项目实行定期走访制和服务责任制,通过高效组织、高质服务促进企业早日形成效益。针对服务沿江项目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继续租用、雇用、柔性引进规划设计、商贸经营、外语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服务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临港型项目投资额必须控制在1000万美元或亿元人民币以上,后方腹地利用标准厂房的企业必须达到规模以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业主码头共用机制,确保岸线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3.以功能开发为突破口,加大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思路,负重奋进,重点抓好沿江一级公路、疏港路长青沙段、主城区骨干道路、长青沙大桥、皋张汽渡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尽快形成区内联网、区外通达的交通网络。重点突破功能配套建设。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重抓好热电厂、输变电工程、污水处理厂、公用码头、星级宾馆、行政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推动建立海关、海事、商检、边检、航道管理等港口办事处;尽快设立金融、保险、电信、邮政等服务机构;超前包装居住小区、沿江综合性二级医院等重点城市功能项目对外招商,力争早日取得突破。全年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投入总量力争达到10亿元。

4.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证,加大组织协调力度,进一步提升共开共发水平。牢固确立“大沿江开发”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港口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港口开发区与后方腹地的关系,真正形成共开共发的良好格局。两个开发区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动开发、错位发展。如皋经济开发区要以建设中心城市新城区的定位,实施高水平开发,快速提升形象,增强集聚能力;以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的加快完善,强力吸引具有城市工业特点的大项目、好项目,注重引进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以开发区的建设成果惠及百姓,推动区内村(居)率先实现现代化。明年要确保完成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投入10亿元、工业项目投入10亿元。各镇要打好沿江牌,更加重视引进与港口开发区主导产业相联系的配套产业,进一步提高招商的有效性和全市产业的关联度。市沿江经济开发指挥部要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制,适当充实成员单位和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型领导干部充实到指挥部,进一步提高指挥、协调、服务沿江开发的能力。

(四)更加注重产业板块集聚,实现全民创业新跨越。

民营经济是民本经济,是规模经济的“孵化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抓手和突破口。我们要在进一步扩张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板块集聚,努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1.走联动式发展之路,进一步构筑全民创业的广阔平台。实施市镇村三级联动,强势打造民营经济服务平台、发展平台和组织平台。市级注重构筑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民营经济网站,为全民创业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通过组织银企合作、建立互助型民营融资担保机构等途径,为全民创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通过大力引进各类适用型人才、定期培训企业管理人员,为全民创业提供智力支持;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全民创业提供科技支撑。各镇注重打造发展平台。各镇和两个开发区要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全市完成100万平方米。如皋经济开发区力争建成30万平方米、如皋港经济开发区力争建成10万平方米;重点镇力争建成5万平方米,一般镇力争建成3万平方米。要加快完善集镇功能,加快建设和改造专业市场,加快实现集镇、工业集中区和村组道路的联网联通,吸引更多的创业者进镇入区。村级注重夯实组织平台。大力加强“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双带型”村干部队伍建设,发挥“两委会”成员在全民创业中的组织、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能人、大户在全民创业中的示范作用;大力开展争创“民营工业亿元村”、“小康示范户”活动,发挥活动载体对全民创业的推动作用。通过市镇村三级联动,进一步形成全民创业的铺天盖地之势。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在提高开业率的基础上,大力提高个体工商户向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向有限责任公司、规模以下企业向规模企业的转化率。

2.走集群型发展之路,进一步打造全民创业的板块特色。发挥产业规划的指导作用。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引导民营经济健康、有序、集聚发展。各镇要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制定民营经济板块发展规划;区域相连、产业类同的镇要加强横向联合,共谋发展,做大板块,形成一镇一品或数镇一品的集群特色。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从~上引导、政策上鼓励、要素上倾斜,推动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实现外协件本土加工,催生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加工户,形成产业集聚。着力培育以东方、焯晟、阳鸿为龙头的石化板块;以英田、上海轮胎、庆华为龙头的汽车及配件板块;以力星、高压、昌升为龙头的机械板块;以金元、丁纺、泰慕士为龙头的纺织服装板块;以融翔、宏茂为龙头的钢铁板块;以九鼎为龙头的新材料板块;以上海制皂、双马为龙头的精细化工板块;以华冠、皋鑫为龙头的电子板块;以长寿、银燕、玉兔为龙头的食品板块;以华东铸业为龙头的液压件板块。发挥同业商会的凝聚作用。进一步拓宽领域,加快同业商会的组建步伐,提高行业的凝聚力和扩张力。在发挥好同业商会维权、自律、沟通等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行业加快发展,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凸显行业的聚合作用。通过以上途径,市级重点培育2个超20亿元、8个超10亿元的特色经济板块,镇级、村级要分别培育5亿元以上和亿元以上特色板块,全市培育民营经济亿元村30个。

3.走规模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放大全民创业的旗舰效应。激励联合重组。引导

企业开放重组扩规模,着眼长远利益,积极投大靠强,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横向联合扩规模,加快兼并、联合、重组步伐,增强竞争力;引导企业多元发展扩规模,发挥主业优势,延伸发展触角,形成一主多元的发展格局;引导企业外向开拓扩规模,到市外、省外、境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好“两个资源”和“两个市潮。强化内涵发展。推动民营企业创新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推动民营企业寻求科技支持,通过自主研发、对外联合、购买专利等途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核心竞争力,2005年全市新培育民营科技企业32家、新培育科技亿元企业18家、与高等院校合作新建研发机构4家、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100个、开发科技项目100个;推动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人本、诚信的现代企业新形象。实施强体战略。开展品牌创建活动,2005年全市争创省名牌产品2只、南通市名牌产品3只;引导企业走资本运作之路,推动九鼎集团加快上市步伐,加大对南天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力争早日进入辅导期,同时培育力星、英田、昌升、神马、江中等一批上市梯队。

(五)更加注重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新跨越。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村,希望在农民。必须更加注重解决“三农”问题,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创新思维,调整理念,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繁荣农村,跳出农民致富农民。

1.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有力之举。加快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在继续强势推进花木盆景产业发展、打造江苏花木经济第一市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外向果蔬、栽桑养蚕、优质生猪、如皋黄鸡等产业的发展,明年全市花木盆景面积力争达到20万亩,外向果蔬达到14万亩,桑园面积达到12万亩,优质生猪出栏60万头,饲养如皋黄鸡1800万羽;加强种养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发展,全市新建市级农业园区2个、镇级农业园区33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放大长寿品牌优势,新增1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个无公害农产品、25个农产品注册商标。加快培育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重点龙头企业集聚,扩大市场占有率,延伸产业链,增强生产基地的拉动力。明年要确保新培植年销售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10家、超5000万元的3家、超亿元的5家、超5亿元的1家。加快突破“三资”开发农业。要积极引导境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发农业,推动我市龙头企业与外来资本、先进技术和国外市场嫁接,迅速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强竞争力。明年全市“三资”开发农业总额必须突破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各镇至少新增1个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

2.坚持以城镇化繁荣农村。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小城镇,完善功能配套,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要科学制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如城镇陆桥村、红星居、经济开发区新王庄村、柴湾镇镇南村、白蒲镇朱家桥村、丁堰镇新堰村、九华镇九华居、石庄镇永新居、吴窑镇吴窑居、黄市镇联络新村等10个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村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精心组织实施水利三年建设规划,保证河道底清、面洁、岸净、坡绿、灌排自如,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大力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拓展开发的领域和深度;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加快农村路桥建设,切实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村路桥通畅美观。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以“清洁村庄、清洁河道、清洁家园”为重点的“三清工程”,明年要有30%以上的村达到三清标准,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地绿、天蓝、水清、居佳”的生产生活环境。

3.坚持以非农化致富农民。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年新增百人以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家,发展持证农民经纪人2000人以上。大力扶持勾衣结网、绗缝、宠物玩具、红木雕刻、皮革手套等传统特色产业,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致富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水平。充分发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比较优势和成人教育的基础作用,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能力的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进城入镇。放手发展各类劳动力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扩大劳务、技术整建制输出的总量,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层次,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建筑业。围绕跻身“全省建筑十强市”行列的目标,进一步创新机制,调优结构,开拓市场,做强企业,确保明年施工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产值超过110亿元,收入超过30亿元,职工分配超过15亿元,新增2家一级资质企业,创造条件申报1家特级资质企业。大力实施规模战略,全市形成以六建、江中2个超30亿元企业为龙头,以一建、东陈、下原等5个超5亿元企业为基础,以一批超亿元企业为依托的建筑企业集群;积极拓展市场空间,稳定东三省,扩大京津沪,主攻长三角,进军大西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用人机制创新,引进新工艺、推广新技术、采用新材料,采取招聘、培训和柔性引进等多种途径集聚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

(六)更加注重科学有效组织,实现环境建设新跨越。

环境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经济工作最有效的抓手,是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三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孵化器”。面对宏观调控带来的诸多制约,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百折不挠,拓宽思路,创新举措,继续大力度推进环境建设,为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提供第一载体。

1.以科学民主为原则,精心组织城镇规划修编。根据加,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风险的能力。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妥善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2.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认真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监督,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目标,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在广大市民中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以倡导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为契机,引导全社会形成厚德笃学、文明诚信、拼搏创新、超越争先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培养好如皋跨越发展的生力军和~人。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完善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配置使用、鼓励激励、社会保障、有序流动等方面的政策,为全面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各类公益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的需求。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按照产业发展的思路,放大名校效益,叫响如皋教育品牌;采取订单式、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大胆尝试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包括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等在内的立体教育网络,努力构建如皋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进一步深化市属医院产权制度改革,规范镇医院经营管理行为,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保障水平和医疗质量。扎实推进文化大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功能,加快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运用市场经营的理念,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各类艺术团体和文艺协会等载体,做好文化产业文章;加快有线电视发展步伐,力争明年上半年建成有线电视县(市);以承办2006年省十六届运动会部分项目为契机,筹划建设多功能体育馆。认真执行三大基本国策。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加强土地节约利用和规范管理,争创拾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县(市),提高人口素质。

(八)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新跨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实现跨越发展与加快富民的互动并进,努力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1.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三个优先”、“四个到位”。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优先位置,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需求优先安排;坚持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证到位。明年必须帮助2000名以上的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50%以上,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统一公平的竞争就业机制。取消各种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就业政策,认真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维护企业职工权益。推行岗位工资制、工资集体协商制,完善最低工资制,推行欠薪保障制和灵活就业工资制,力争全年企业职工工资水平较大幅度提升。

2.重视分配,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坚持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的原则,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净增参保人数2400人,失业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险在推进镇机关全面覆盖的同时重点引导城镇企业参保;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鼓励农民群众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做到“失地有保、征地必保、人人参保”;进一步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问题。

3.统筹安排,高度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努力兼顾社会不同群体利益。切实帮助失地农民、失房居民、失业职工和贫困劳模、农村“三老”、特困家庭解决生活困难,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解决好他们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政策措施。按照“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严格控减农民负担;建立健全财政对困难群体的资助体系;继续认真实施“百村万户”帮扶工程和百名农技人员到村挂职工作;认真落实土地承包政策,鼓励农民以租赁、参股等办法,参与二三产业开发,让农民从土地增值中长久得益;高度重视农村积累性矛盾的化解工作,多措并举,壮大镇村财力,有效压降债务,尽快兑付农村合作基金会股金,多渠道化解改革发展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纠纷,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动植物检疫防疫,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四、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加强党的建设,重在提高执政能力。只有努力建设信仰坚定、执政为民、锐意进娶生机勃勃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最大限度地凝聚和整合党的执政资源,才能为如皋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以“强干”为核心,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各级领导班子是党执政的决策者、执政活动的组织者、执政使命的担当者。党要管好党、执好政,最关键的是要把干部队伍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突出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把跨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中准确判断形势,创新思路,破解难题,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把综合协调当作“第一功夫”,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善于既突出重点,牢牢抓住经济建

全面跨越发展,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市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举措,为实现明年如皋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发展,为加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体会议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体会议来源:云南网(二○一○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九次

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7月25日至26日在昆明举行。

出席这次全委会的有省委委员62人,省委候补委员7人。省纪委委员、省第八次党代会部分代表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全委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白恩培代表省委常委会作了工作报告,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作了总结讲话并部署了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全委会认真审议并一致同意白恩培同志代表省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

全委会高度评价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一致认为,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思路,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步伐。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云南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的10年,是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10年,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是云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1护取得显著成效的10年,是云南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的10年。通过10年的艰苦努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云南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委会认真总结了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我省取得的成功经验,强调指出,要实现富民强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必须坚持走符合省情特点的发展路子,切实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不断巩固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全委会充分肯定了今年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省委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巩固向好态势,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全委会全面分析了我省面临的形势,一致认为,深入实

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我省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再续云南发展新篇章。

全委会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和维护边境安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全委会强调,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解决局部地区长期发展落后的问题;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人才保证和舆论支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全委会强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桥头堡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

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省加快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全委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云南日报)

(来源:云南网)

下载秦光荣在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秦光荣在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共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同志们:这次市委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南通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确定明年工作目标和思路......

    在2005年中共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同志们:这次市委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南通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

    在中共市委九届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共市委九届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全会,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总结我区去年工作,部署今年......

    在中共市委九届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这次全会,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总结我区去年工作,部署今年工作的重要会议。刚才,*代表区委常委......

    在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在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12月28日) 刘奇葆 这次省委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我省跨越发展,研究部署明年......

    省纪委九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秦光荣 2012.1.

    „2012.1‟中共云南省纪委九届二次全会文件 重温党章严明纪律反腐倡廉纯洁党性 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省纪委九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中共云南省委书......

    在中共区委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最终定稿)

    同志们:现在,我受区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一、区委四届三次全会以来的工作回顾区委四届三次全会以来,区委常委会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在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5篇

    在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2007年12月28日) 刘奇葆 搞建设、抓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优化发展环境,当前要重点加强政务环境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