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0228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实况全文
110228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实况全文
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上午10时,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将介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郭卫民]: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文化体制改革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去年8月19号,中央外宣办曾就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举行过发布会,当时中宣部副部长和各位领导出席了发布会,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今天非常高兴再次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先生,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先生,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先生,还有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先生出席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下面先请几位领导做介绍。先请孙志军副部长做介绍。[10:04]
[孙志军]: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前夕,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十一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进展情况及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一次专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建议》中在强调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是基于“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10:08]
[孙志军]: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硕果累累、亮点频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0:09]
[孙志军]:第一,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一是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十一五”时期,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全国出版单位(不含高校出版社)有90%已完成转制,发行单位完成97%,电影制片厂完成93%,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93%。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7万2千多名,中央直属单位就核销了近两万名,全国共注销事业单位4千多个。改革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领军力量。[10:09]
[孙志军]:二是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形成。[10:09]
[孙志军]:三是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完成局社分开、局台分开,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10个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84%的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有效改变了“多头执法”的局面。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设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机构,管人、管事、管资产有机统一,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10:10]
[孙志军]:第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一是政府投入显著增加。“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文化方面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10:10]
[孙志军]:二是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十五”期间提出并着手建设,“十一五”时期建成各级服务点83万个,覆盖9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期间实现了数字化,年放映达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期间从无到有,建成39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在农村基层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10:10]
[孙志军]: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全国各级宣传文化部 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有1743家已向社会免费开放。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免费开放专项资金52亿元。到2012年底,我们将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10:10]
[孙志军]: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社会化、多元化。[10:10]
[孙志军]:第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十五”计划建议中第一次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3年才开始实施文化产业的调研,2004年才明确文化产业的分类。近几年由于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所以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我们
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10:12]
[孙志军]: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北京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比重已超过或接近5%,北京现在把文化创意产业含进去超过了12%,上海超过10%,文化创意产业去年才开始列入统计需要研究把握的范
围。[10:13]
[孙志军]: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达43部,2010年电影票房超过100亿,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 面。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10:17]
[孙志军]:三是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去年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人民币。在这个意义上讲,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应该说有了明显的改善。去年的深圳文博会交易额突破千亿元,是5年前第一届的3倍。[10:17]
[孙志军]: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出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专项政策,推动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0年,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2亿元。到目前为止,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达到百亿元。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仅去年就实现融资额104亿元。[10:17]
[孙志军]:文化体制改革进展平稳,推进有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科学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调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明确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切实加大建设投入;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尊重规律,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10:17]
[孙志军]: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既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又考虑其产业属性,在确保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更多 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10:17]
[孙志军]:三是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探索,在不断总结试点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面上推开。同时,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明确不同的改革任务和进度要求。[10:18]
[孙志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把维护职工权益摆在突出位置,妥善解决社会保障衔接、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20余个政策文件,基本涵盖了改革发展的主要环节,各地也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一大批地方性优惠政策。广大文化工作者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共识不断增强,普遍由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转变为越改越想改、越改越敢改、越改越会改了,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深化改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10:18]
[孙志军]:下一步,我们将依据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抓紧制定出台文化改革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牢牢抓住科学发展主题,紧紧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0:18]
[孙志军]:今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的关键一年。中央提出了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二十字总要求”,我们要努力在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两大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稳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以电视剧制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广电制播分离改革,推进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在基本完成出版、发行、电影制作发行等改革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10:18]
[主持人 郭卫民]:下面请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做简要介
绍。[10:24]
[欧阳坚]:各位记者朋友,大家早上好。近年来,文化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改革成效也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0:25]
[欧阳坚]:一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到2010年底,全国有461家国有院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并组建了46家演艺集团公司。转为企业的国有院团中,除了歌舞、杂技之外,还有许多是话剧、地方戏曲和交响乐等院团。从去年各转制院团的报表来看,与转制前相比,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和职工工资都有明显增加,演职人员的创作热情和敬业精神明显提高,院团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明显增强。这些转制的院团在繁荣了演艺市场的同时,还为弘扬主旋律、发展先进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文艺院团后续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成功的示范。[10:25]
[欧阳坚]: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各地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事业单位,都先后实行了人事、分 配、社保等方面的改革,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绩效考核评价的机制,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善、运营成本逐步下降。同时,创新了投入方式,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另外,一些地方还探索了流动博物馆、自助图书馆等新模式,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到目前,全国有1700多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实行免费开放,去年接待观众人次超过4亿,比免费前增加了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惠民工程。今年,我们和财政部又启动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力争到2012年底基本实现所有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服务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10:25]
[欧阳坚]:三是文化部机关和直属单位改革不断推进。首先,机关实行了行政管理职能方面的改革,主要是精简了办事程序、增加了服务内容,下放了审批权限。从而,使制定规划、研究政策、编制法规、引导监督等宏观管理职能得到明显增强。其次,六家直属事业单位实行了转企改制,组建了4个文化集团公司,同时还有五家部系统的出版社,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工作,预计今年内可以全部完成。这些举措为全国文化系统的改革探索了路子、作出了示范。[10:25]
[欧阳坚]:四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市完成了综合执法的改革任务,其余省市的大部分地级市和区县也都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从而使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执法效率显著提升、执法成本大幅下降,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按中央要求,这项改革任务将在今年内全面完
成。[10:25]
[欧阳坚]:以上就是文化部系统改革的主要情况。谢谢大家![10:25]
[主持人 郭卫民]:下面请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介
绍情况。[10:26]
[蒋建国]:记者朋友们,“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大发展的时期。与“十五”时期末相比,全行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都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2010年总产出达到13000亿元,增加值占到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多。“十一五”时期全国累计生产图书136万种、338亿册,是“十五”时期的两倍。到2010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年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报刊发行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已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从2005年的7.2:1变为2010年的3:1。[10:26]
[蒋建国]:大发展源自于大改革。是改革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体制的大创新、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事业和产业的大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强化“四个主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强化人民群众在新闻出版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深化公益性单位改革,大力强化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服务主体功能;三是推动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强化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四是实行政事、政企、政资、企事分开,大力强化新闻出版部门的行
政主体职责。[10:27]
[蒋建国]:经过全面深入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到目前,全国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企改制;58 家图书出版单位中,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和军队系统的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高校出版社都已转企改制;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在这个基础上,组建了100多家报刊集团和出版传媒企业集团。与此同时,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包括外资有序进入政策许可的新闻出版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在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行业均占到了80%左右。特别是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新闻出版惠民工程,其中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建成农家书屋39万家,惠及几亿农
民群众。[10:27]
[蒋建国]:“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和措施,提出到“十二五”时期末实现总产出29400亿元。为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转变,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促进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新闻出版业加快发展。当前,着重抓好六件事,这就是指导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推动新闻出版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和规范非国有文化企业有序参与新闻出版活动,大力实施新闻出版惠民工程特别是农家书屋工程,不断深化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改革。[10:29]
[蒋建国]:介绍完毕,谢谢大家![10:29]
[主持人 郭卫民]:下面请张海涛副局长做介绍。[10:30]
[张海涛]: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十一五”期间,全国广播影视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取得巨大成就。可以说,过去的5年,是广播影视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明显的5年。我向大家简要通报有关情况。[10:30]
[张海涛]:
1、电台电视台改革深入推进,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一是坚持新闻立台、特色立台,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新闻传播规律,建立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北京奥运、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直播报道,仅中央电视台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就被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电视机构引用。二是推动网络新媒体发展。各级电台电视台开办了10家网络广播电视台和63个互联网视听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国际在线、中国广播网等网站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网络视听节目提供者。三是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明显加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61种语言对外播出;中央电视台初步建立覆盖全球的新闻采编播发网络,国际频道海外用户超过1.6亿。[10:36]
[张海涛]:
2、广播影视产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产业发展呈强劲态势。一是着力培育广播影视新型市场主体。全国有35家电影制片厂、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等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9家广播影视企业重组上市,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等一批影视、动漫产业基地已建成。二是影视产品创作生产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比2005年翻了一番,进入世界前三甲;2010年影视动画产量达22万分钟,比2005年增长4倍以上;电视剧产量达1.4万集,始终稳居世界第一。三是产业效益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2238亿元。2010年的国内电影票房从2005年的20亿元增加到102亿,先后涌现出《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潜伏》、《闯关东》、《喜羊羊》等一大批深 受广大群众欢迎、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影视剧。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扩大,仅2010年影视剧、动画片等出口就超过43 亿元。[10:36]
[张海涛]:
3、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十一五”是公共服务投入最大、覆盖最广、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仅中央财政就分别为村村通、西新和农村电影放映三大惠民工程安排专项资金96亿、110亿和27亿元。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达96.78%、97.62%,比“十五”时期末分别提高了2.43%和1.89%。村村通工程使全国所有已通电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能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近两年,随着直播卫星的应用,村村通正在向户户通转变,边远地区群众通过直播卫星可以接收到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西新工程根本改变了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远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落后面貌,广播电视覆盖和节目译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需求。农村电影年放映量达800万场,覆盖60多万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10:36]
[张海涛]:
4、广播影视数字化全面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明显加快。全国电台电视台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8799万户,其中双向覆盖用户近500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不仅提供传统广播电视服务,还提供视频点播、电子政务、生活资讯、电视商务等多种新型服务,成为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地面数字电视已覆盖全国308个地市以上城市,能为用户提供多套高清和标清电视节目。高清电视快速发展,全国已开播16个高清电视频道。电影制作、发行数字化进程加快,数字放映已成发展主流。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已在331个城市覆盖并 提供多套节目服务,用户近1000万户。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电视正在成为人民群众收看电视的新途径。[10:36]
[主持人 郭卫民]:谢谢四位部长的介绍,文化体制改革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也非常丰富。下面进入提问阶段,提问的时候请报一下所代
表的新闻机构。[10:37]
[中央电视台记者]:孙部长您好,过去五年乃至十年,我们见证并亲身感受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带来的惠及民生和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成效,但是目前社会上也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使文化产业化,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谢谢。[10:40]
[孙志军]:我想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在文化体制改革所出台的文件和相关领导同志的讲话中从来就没有提过“文化产业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不同的类型,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十一五”时期,提出并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目标提前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10:44]
[孙志军]:在我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几年来我们已经实现了4300多个事业单位,17.2万事业身份人员的转换,其中中央各部门直属的就19400多人,这当中出版单位就18000多人,这只是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我们还降低门槛,鼓励和推动非公有制资本投资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像华谊兄弟上市,像宋城演艺上市,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此外,文化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改革,以及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的改革等多个领域和方面。[10:48]
[香港文汇报记者]:有一个问题提给广电总局,关于现在广电总局推进“三网融合”的情况,未来将如何推进?另外,网络电视牌照的发放范围是不是会有所突破? [10:49]
[张海涛]:“三网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国务院高度重视“三网融合”,专门成立了三网融合的协调小组,并且确定了我们国家“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三网融合”的试点方案,而且也确定了“三网融合”的12个试点城市。现在电信部门、广电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按照中央的部署推进这项工作。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的“三网融合”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推进。[10:50]
[张海涛]:国家广电总局高度重视“三网融合”,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和认真地贯彻落实。去年以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紧建设全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IPTV和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二是加快推进了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和数字化、双向化的改造以及下一代广电网的建设;三是积极筹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并与中央总平台实现对接,为开展“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50]
[张海涛]:另外,国内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广电总局已审核批准 594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有它的审批标准和条件,只要符合这个条件,都会得到广电总局的批准。谢谢![10:53]
[法制晚报记者]:请问文化部欧阳坚副部长。外界有评论,文艺团体改制是推责任、卸包袱,您对此如何评论?您刚才介绍情况的时候,提到我国有1700多家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占总体的情况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像兵马俑之类的博物馆会不会纳
入免费开放体系? [10:58]
[欧阳坚]:我先回答博物馆这件事。我们现在讲的博物馆是公共博物馆,是给公众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它有别于私人的、专业的博物馆。现在公共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已经达到了98%以上,只有少数还在创造条件,今年内会全部实现免费对公众开
放。[10:58]
[欧阳坚]:回答你提的第二个问题,社会上有些对院团改革的认识和看法。这里需要专门说明的是,国有院团转企改制的目的绝不是推责任、卸包袱,也不是养得起和养不起的问题。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改革来破除阻碍院团发展的那些体制机制的障碍,改变以往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状况。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我们就是要在继续加大政府对国有院团扶持的前提下,通过事转企,使其成为现代的、规范的演艺企业。我们这样做就能够有利于院团用市场的资源来获得发展,就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来增强它们内生的动力和活力,就能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当中不断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也就是说,要经过转企改制的改革,使这些院团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演艺产业当中的生力军和主导的力量。谢谢![10:59] [中新社记者]:请问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目前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现在重点难点在哪
里? [11:00]
[蒋建国]:感谢您关心这个问题。对报刊出版单位进行改革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须要做的。但是,由于我们国家报刊的数量比较多,情况千差万别,这样就使这项改革成为一个难点、一个突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视、知难而进,在中宣部的领导下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试点探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或登记为企业了。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抓紧研究制定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期分批转企改制。在推动这些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同时,还要促进报刊资源实现重组、结构调整,并且还要关停并转一批不具备办报办刊条件的报刊出版单位,用这样一系列措施来构建我们国家有利于全国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新格局。谢谢。[11:04]
[北京电视台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问广电总局如何看待植入式广告,在加强植入式广告管理方面有何打算?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艺术院团的改制不光是文化部门唱独角戏,还涉及到税务、工商、社保等多部门,如何能够保证扶持性政策落实到位,消除改革的后顾之忧? [11:08]
[张海涛]:植入式广告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植入式广告是从国外的电视媒体引入的一种广告模式。植入式广告作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出现的新型的广告形式,它对于拓展广播影视的广告模式、促进广播影视的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植入式广告在一些国 家已经有了一些相对成功的范例,在我们国家的广播影视作品中也取
得了一定的效果。[11:09]
[张海涛]:但是由于我国的植入式广告尚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确实存在着植入的数量过多,植入的手法生硬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广大观众对影视作品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欣赏。[11:10]
[张海涛]:为此,国家广电总局正组织力量,研究分析广播影视植入式广告问题,将按照坚持中国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并重、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尽快对广播影视的植入式广告做出规范,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切实保障观众的权益,推动植入式广告健康有序发展。[11:10]
[欧阳坚]:下面由我来回答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问题。下一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总体的考虑是,除少数要按照程序审批需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之外,力争到明年上半年,其余的国有文艺院团将全面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通过这项改革,培育出更多的现代的演艺企业,为繁荣我国的演艺产业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和体制保障。[11:12]
[欧阳坚]:二是要筹集中央有关专项资金,对于转制和正在转制的院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改善装备、开拓市场等方面,以帮助这些转制院团更快、更好地发展。[11:14]
[欧阳坚]:三是对转制的院团在贷款融资、争取上市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的帮助和必要的倾斜。[11:14]
[欧阳坚]:四是在公益性演出、对外文化交流和演艺人才培养方面,我 们将优先考虑和安排已经转制的国有院团。通过这些措施,就是要使转制的国有院团有保障,得实惠,真正实现早改革、早受益、早发展的目标要求。谢谢![11:14]
[凤凰卫视记者]:想请问孙部长,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也会造成一些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一些格调比较低下的文化产品会不会有一些管
理措施? [11:15]
[孙志军]:我感觉文化低俗现象古今中外都有表现,我们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始终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低俗之风。我在前面的介绍当中说了,“十二五”期间文化改革发展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三加快”、“一加强”,其中“一加强”就是加强对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的引导,进而抵制低俗之风。具体来讲我们将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着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使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作品能够引领社会文化生活,进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企业、部分单位为了追求所谓经济效益、点击率、收视率而出现的低俗现象予以抵制。[11:19]
[孙志军]:二是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特别是在一些主要媒体开辟专栏、节目,设置专门的议题,引导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进而对低俗现象予以批评、予以纠正,使其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正在研究进一步规范文艺评奖,不断提高对文艺作品评奖的导向性、权威性
和公信力。[11:21]
[孙志军]:三是加大对文化企业的引导和管理。加强文化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建设,明确企业负责人任职资格,推动文化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文化推动经济、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的积极功能和作 用。在推介优秀企业、评选文化企业30强以及文化企业上市等一些工作中,都把社会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一票否决。[11:24]
[孙志军]: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市场监管,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日常监管机制,不断净化文化市场。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使文化低俗现象得到遏制,积极健康的文化主流能够在社会上受到大家的欢迎,取得好的社会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希望媒体的各位记者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谢谢![11:25]
[主持人 郭卫民]: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11:29]
第二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大公益事业投入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共大东区委员会
大东区是沈阳市五城区之一,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对全区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深刻认识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用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促进全区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几年来,在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而强化区域大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建设的力度,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上下呈现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2005年大东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下面,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体会和主要做法:
一、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2003年起,我国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就开始结合大东区的特点,调整全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认为,大东区是沈阳市的工业城区,历史上是沈阳的民族工业发祥地,大东区的工业发展步伐可以概括为起源于清末,崛起于民国,成熟于新中国的“一五”时期建设,在工业主导全区经济的模式下,计划经济的影子始终影响着文化建设,如何让工业城区增加文化含量,以文化的推动力来促进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区委、区政府进一步认识到,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下,大东区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塑造城区文化形象,促进全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委、区政府根据大东区的实际,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从构筑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入手,不断对公益事业加大投入,使全区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文化氛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重视CIS成果运用,塑造城区文化形象品牌 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已从经济形态转化到文化形态。加强文化建设,是凝聚振兴力量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工作领导机构”,将企业文化形象识别系统(CIS)引入城区,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大文化形象识别系统。这个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CIS)由理念识别系统(MIS)、视觉识别系统(VIS)和行为识别系统(BIS)组成。通过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推行规范,要求全面导入CIS,强化理念、视觉、行为识别系统的宣传灌输,循序渐进地引导全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把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纳入对外宣传、员工教育、行为规范、公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同时,组织CIS理论与实践学习研讨、举办报告会和党校专 题辅导讲座、编写市民教育手册、开展知识竞赛等,使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在全区得到有效推行。
在城区建立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是区委、区政府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城区文化建设的一次全新探索和有益尝试,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城区形象,凝聚城区力量,增强城区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构筑区域特色文化,带动了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二)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在积极推进大文化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筑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区级文化设施建设上,继区文化馆2002年投入使用后,2005年又开始筹划区图书馆的改造,经过多次选址论证,最后确定修复占地面积5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的一处民国时期建筑,目前,已投入900多万,预计在十月份竣工交付使用,将极大地改善图书馆的办馆条件,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览、借阅环境。
为加强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区委、区政府还对区少年宫投入资金,从内到外进行全面整修,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在加强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站在保 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的高度,共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大东区内的民国时期一些奉系政要公馆进行了全面维修,从而使大东区的公益性设施不断增加,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硬件”基础。
区级文化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增加,促进了街道文化工作的不断进步,全区各街道在加强原有文化站建设的同时,还积极与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协调沟通,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来扩大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不断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区委、区政府在着力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和扩大社区文化活动室的面积,到目前,全区164个社区80%有了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广场,这些文化阵地成为全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街道办事处为辐射,连接社区的三级文化活动阵地网络。
(三)重视活动的创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全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提高大东区的文化品位,跳出区级文化活动老框子,创新区级文化工作内容,2005年,大东区组织全省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走进大东,通过参观、访谈,参加大东的相关活动,看大东的历史和现在,感受大东的厚重与变化,创作了一批散文作品,区里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书,出版了《文化眼睛看大东》散文集。同时,区里还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开展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创作活动。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收到征稿700多篇,今年,我们在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举行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颁奖典礼,30位获奖作者分别得到1000、800、500元的奖励。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丰富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
2005年10月,我们在全市五城区中率先成立了“大东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目前,共成立了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7个文艺家协会,共有会员600余人。著名作家冰心弟子冰人的《冰人文集》首发式的成功举办;以东北大马路和汽车工业崛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东北大马路》创作完成;“诗情画意迎世园,激情澎湃颂大东”文艺创作系列活动的开展;“知荣辱、迎世园、颂大东”百名小作家征文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我区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已经日益凸显并逐步形成。
为了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今年5月,区委、区政府结合大东区工业城区的特点,发挥企业文化对区域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组织策划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巡礼活动,并在沈阳电视台录播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展示电视晚会。企业文化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大东区文化活动内容,也为企业重视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重视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 能力
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摈弃旧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我们区级层面上的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两类,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有四家;二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我们也有四家。2005年,我们在文化系统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区文化馆和图书馆进行了内部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首先是在馆长的配备上,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两位馆长都是在群众的监督下产生的;其次是副馆长的产生,过去,副馆长由馆长提名,这次,我们同样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地产生副馆长。两馆的在岗馆员则采取考核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的方式,决定是否胜任;对文化馆新进的3名业务干部,经人事局批准,专门到沈阳音乐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择优录用。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在岗的人员更加勤奋,新进的人员珍惜难得的机会,使得两馆的活力增强,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那种懒散和出工不出力等问题迎刃而解。第三是在两馆内部建立岗位管理体系,实行岗位分类,严格考勤制度和奖励分配制度。在改革的促进下,文化馆的组织、辅导能力得到强化;图书馆简化办证、借阅手续,主动热情为读者服务等受到读者好评。在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按照市委和市文改办的要求,年初以来,我们对全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被侵占、挪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在6月中旬前全部恢复了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
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我们有四家影剧院,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资产存量、人员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以便先确立试点单位,为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或分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三、文化体制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就大东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无法按岗定酬,优劳优酬。因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是统一的,助理馆员的工资是一样的标准,馆员的工资也是一样的标准,各单位不太可能自己另起炉灶,只能是在年终奖上奖优罚劣。
第二、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市里没有对区级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有明确的操作政策和标准,使区里的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为此,我们建议市里能够对区一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分别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导我们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而全面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第三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文化发展目标任务,需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需要从战略上研究和部署文化改革和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需要把握的重点
1、把握正确方向,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的正确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革的方向不能变,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不动摇。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当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2、把握关键环节,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仅仅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实现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的有机结合。加强宏观管理,形成职责分明、反映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文化宏观调控体系,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要按照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着力从调整管理权限、改进管理方式和创新管理载体三方面进行改革。曾强微观活力,打造适应市场、满足需求、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主体,是提高文化单位的质量和效益的客观需要。要坚持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激发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活力。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生产;用市场手段盘活文化资产;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融资;用市场手段激活文化人才。
第五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④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
造源泉充分涌流
⑤开创全民族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
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
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1)主体: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目的: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形式:丰富多彩
(4)对当代青年的要求①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化风尚身体力行③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④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
造源泉充分涌流
⑤开创全民族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
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
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1)主体: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目的: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形式:丰富多彩
(4)对当代青年的要求①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化风尚身体力行③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