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培训材料之一
教师培训材料之一
教师培训材料之一 2007/09/10 00:00
[未分类 ]
新课程100问----1.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这些就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不管你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也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要体现一个这样的精神。所以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100问--
2、现在的学习方式有哪些不足和缺点?新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2、现在的学习方式有哪些不足和缺点?新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接受学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太少。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明确学习的目标,自我激励--有感情的投入,自我监控--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应通过具体真实的问题解决来更好地明确解决问题所依持的原理。让学生能够把这一原理应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去。原有的试图说服学生、命令学生、简单重复已有的正确结论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习方式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也不管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必须具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三种构成要素。新课程100问--
3、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⑴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⑵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⑶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⑷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⑸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根据王德斌、胡荣华《教学方式的五个转变》编写,《湖南教育》2004年第2期)新课程100问--
4、什么是学习环境?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⑴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⑵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⑶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⑷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新课程100问--
5、新课程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⑴ 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⑵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⑶ 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⑷ 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⑸ 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⑹ 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⑺ 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⑻ 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新课程100问---
6、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融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教师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精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根据《小学数学教师》(2004第4期)编写)
7、怎样定位师生角色?怎样看待师生的作用?
⑴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⑵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⑶ 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应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新课程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8、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
目前,我们有些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生怕惹上“越俎代庖”之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落实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让出讲坛,这样才能显示课改的彻底性,这样才能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其实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关键时刻教师的讲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讲。教师讲应是精要地讲,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和“点讲”。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教师不引导,不点拨,不讲解就不行。否则就像韩愈所讲的“其为惑也,终不解也。”语文教育大师袁蓉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当教师的不要怕讲,在学生迷茫时,该指点迷津就指点迷津,该旁敲侧击就旁敲侧击;当学生不懂时,该理直气壮地讲就理直气壮地讲。
9、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在不小中小学的课堂里都有这样的标语: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学校几百上千学生,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更愿意说是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学习仅仅是成长的一部分)。
就学习而言,良好的安静环境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在自习的时候,因为安静下来就比较容易抽入。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投入学习才是目的。不过,安静≠投入,有时学生很投入,却不一定安静;或者学生很安静,但并没有投入。学生在该安静的时候安静不下来,原因不仅仅是缺乏自控能力,还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或者教学节奏不当,这些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定位,比如当教师总给“好学生”机会里,那些“差生”就会不自觉地用“捣乱”的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以此来肯定自己的存在。好的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神态中觉察到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地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区性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即便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教师善加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结果。要让学生在该安静的时候能安静下来,光提要求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些具体的方法。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当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时,教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中而得到激励而把课讲得更好。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对课堂而言,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的五种品质: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自主性--学生做出恰当地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教师,没有对抗和拒绝;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我们需要做的也许比让学生安静下来要更多。
10、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教师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精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1、在新课程观念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一个好的课堂?
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是学生实质性的参与了教学过程,包括:⑴师生之间要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去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 一个共识,即我们为什么学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对学生本身成长有哪些意义。⑵学生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推演,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修正、多元化的理解下共同探究一个公式或是一个原理的由来。⑶最后反思总结学习后还有什么困惑和问题需要进上步的探索。
另外,学生是否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
(根据《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新课程100问-
12、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
教学中交往的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性。
⑴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
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⑵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⑶交往的运行机制--视界融合
交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存在,这种“主体间性”的实质是没有内外压力与制约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教与学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及其各种教学资源等,单方面的教与授不是无济于事就是索然无味。而教学中的对话、沟通实现着参与者对现实和历史的各种视界的汇聚融合。以相互碰撞的回应中,来自对方的信息不断为自己所吸收,对各自的认识偏差,不断地加以克服矫正,新的思想、新的视点不断产生。视界融合过程就是教学的意义建构过程,也是师生吸纳人类文明、净化心灵、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交往的固有机制铸成了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品性--创造性。
⑷交往的存在状态--全息互动
交往是双方或多方的接触、往来、对话、沟通,教学中交往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它原始的语言学的意义,它已经成为人氽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的特殊场合。教学这一交往活动,不仅指向参与者的认知过程,也指向参与 者情意价值形成过程,作用于他身心的各个方面。全息互动的交往是一种能动的建构,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能力的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生产,也是精神生产的过程。交往的全息互动属性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新课程100问-
13、为什么说教学中交往的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性?
⑴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
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⑵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⑶交往的运行机制--视界融合
交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存在,这种“主体间性”的实质是没有内外压力与制约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教与学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及其各种教学资源等,单方面的教与授不是无济于事就是索然无味。而教学中的对话、沟通实现着参与者对现实和历史的各种视界的汇聚融合。以相互碰撞的回应中,来自对方的信息不断为自己所吸收,对各自的认识偏差,不断地加以克服矫正,新的思想、新的视点不断产生。视界融合过程就是教学的意义建构过程,也是师生吸纳人类文明、净化心灵、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交往的固有机制铸成了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品性--创造性。
⑷交往的存在状态--全息互动
交往是双方或多方的接触、往来、对话、沟通,教学中交往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它原始的语言学的意义,它已经成为人氽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的特殊场合。教学这一交往活动,不仅指向参与者的认知过程,也指向参与 者情意价值形成过程,作用于他身心的各个方面。全息互动的交往是一种能动的建构,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能力的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生产,也是精神生产的过程。交往的全息互动属性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 育。
新课程100问-
14、交往的意义是什么?
交往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任何一个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存在,现实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必然存在着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与他人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没有交往,就没有社会,就没有人类的存在,就没有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
教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与人的交往,这种交往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境中“生产”着教育,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交往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交往双方为共同目的、就共同内容进行探究、发现、获得真理的过程之中。正如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所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
新课程100问-
15、交往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⑴自我教育
教学活动以探究人类共同的智慧、经验、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则成为师生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双方彼此真诚平等的心灵敞开,各种不同的见解或主张相互碰撞,新异的思想火花不断产生,交流的双方各自逐渐产生了自我的意识感,在了解对方、获得共识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目的。
⑵力量教育
教科书的知识需要掌握,但教教科书不是目的,用教科书来教才是真谛。很多需要教的东西无法像事实知识那样物化在书本中,而要通过师生的思想、情感、言行来表现,通过师生交流、沟通来实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师与生都是一部活动的教科书,教师的知识和人格及学生中蕴含着的学习热情与潜能,都是一种难得而不可低估的教育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信息变成了财富,使知识化作了发展,使各种显性与隐性的教育资源直接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⑶过程教育
课堂教学呈现的不只是书本上记载的前人认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过程、人的思维过程、人类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对话和交流。学生不是造访“成品仓库”,而是经历着现实的“生产过程”,以此领悟着发现与创新的乐趣。无疑,探索的精神、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思维和方法都会无私地馈赠于每个从事“生产过程”的人。
⑷行动教育
置身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发生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融合在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更有师生的行为互动。在这种行为互动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实践的外向锤炼。
⑸合作教育
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亲密的人际交往中,师生敞开心扉,情意相通,不同见解的交叉,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坦荡而真诚。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
新课程100问--
16、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⑴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⑵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⑶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100问--
17、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100问--
18、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
本质上,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
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此。
(根据文哲《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编写)
新课程100问--
19、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 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⑴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⑵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质。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
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一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的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加工、评估、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清晰地思考的能力,包括对价值观的思考、逻辑和数学的推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和思考,以及预测和预报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例如在公众场合掌握讲话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正确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书写、语法,掌握各种文体以及风格,快速浏览、阅读的能力等;理解人类环境的能力,基本掌握有关人类环境的各种知识;知晓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基本掌握人类和社会进化、发展的知识;个人生存能力能力,包括个人为生存和自我保护而必需的教育和训练。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二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通过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新课程100问--20、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和理解:
⑴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它把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材料等都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并把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因此,可以把学生和教师的整个学与教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⑵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就是:
●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
●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⑶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假设的学生(即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教学对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假设的学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无不例外地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个体在群体中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另外,以往的那种重教而轻学的研究是不可取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内部学习过程自己完成的,学习的结果将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处于教学的劣势上,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可以说,教学设计具有个别化教学的特征。
⑷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
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和教的双边活动,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探索教学规律,从而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媒体及方法策略的体系。因此,必须以研究学和教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决策的科学依据,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⑸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它常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教学设计是以问题找方法,而不是以方法找问题,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
⑹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设计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对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21、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进行“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进行“学习目标的阐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接着依次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论对教学设计的前期工作进行修改完善。
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要素。(1)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2)教师需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关于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3)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4)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途径,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5)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对于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理解,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主要是为了便于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技术。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要从教学系统和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
二是应该认识到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过程,涉及到的如环境、学生、老师、信息、媒体等各个因素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利用模式设计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决定设计步骤,确定从何入手,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工作。
22、什么是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所指称的学习环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具有了完全不同的角色意义和相互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外部剌激的简单反应者,而是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知识建构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而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认识客体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对象;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交往、协作的工具、手段和资源。
建构主义为自己所指称的“学习环境”增加了三种必不可少的新要素,即情境、协作与资源:
(1)情境。广义的学习环境无所不在,建构主义所说的学习环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建构主义喜欢使用“抛锚”这样一个术语)于这样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反对将情境简化的教学设计,因为这使学生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既无法使学习者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总是与特定的背景与条件紧密联系的,总是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追求一种真实而复杂情境的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相应地形成真实、复杂的问题。建构主义要求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活动。由于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于真实而复杂的背景中,使学生感受到问题与背景相关联的同时,也感受到问题是自己的(是自己所面临的或由自己提出来的),而非教师强加的(但肯定是教师有目的设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就成为一种特定的学习任务,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习活动。在这里,建构主义强调问题与任务的真实性复杂性,即结构不良或定义不完善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元化的方式与策略,问题的答案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两者必居其一或二者择一的。
(2)协作。在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充分自主权,保障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性、合作性、互助性,强调合作中的表现、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互动对知识建构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希望通过社会化的交往在更高的水平上促成个体经验、方式与信念的内化与提升。建构主义相信,以个体原有经验、方式、信念为基础的学习,对同样的现实问题会有多样化的理解,而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共享和交流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认识、不同理解和不同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或达成谅解,就是一种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合作性”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多维、多向、交互性的合作,既可通过网络搜集某一专题的各种资料,也可以网络上进行与问题相关的多主题的交流、沟通和讨论;教师可通过人机对话、公告板、聊天室和E-mail组织教学,如进行个别辅导、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布置作业等。
(3)资源。呈现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广义的学习资源,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学习活动的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建构主义对资源的理解和阐述具有独特的多维视角:一是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教材、媒体等,从教师手中解放出来,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共享;二是将指导和组织教学的教师与教师所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三是将学习环境中所形成的特定问题情境和任凭性的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四是将相对于个体学习的学生群体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五是特别重视学习资源知识表征方式的多样性,因此由电子网络信息提供的包括符号、图像、声音、场景等多维的、动态的、交互性的学习资源受到了高度关注和重视。可以说,凡是进入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起支撑性作用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等,都在这种广义的学习资源的范围中。对真实复杂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资源的广泛性、丰富性、多样性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们既是一种学习和认知的对象,又是一种学习的手段、工具和方法;可能构成问题的背景,可能成为问题的环节,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能本身就包含着问题的答案;它为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提供了多种工具和手段,提供了规定的情境,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提供了表现创造性的空间。
23、怎样钻研理解教材?
从宏观上讲,要了解解放以来我国教材的编写轨迹,熟悉近年来编写出版的各套教材。从教学实际讲,教师应掌握良好的钻研教材的手段,认真咀嚼研究自己所教学段的教材。几种具体的钻研教材的方法:(1)整体把握法
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及体例,做到对每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胸中有数,从而居高临下,进退自如。(2)序列探讨法
从教材的纵线上进行排列、梳理,跳过纵横交错的章节(单元),在落实各条训练线方面增强整体印象,熟悉不同类别的训练点在各条训练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序列探讨法就是着眼于各条训练线的“整体把握法”。如理科教材的概念、理论、应用、实验、计算各条训练线。又如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记叙文阅读、记叙文写作、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写作、议论文阅读、议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听说训练、汉语知识、文学作品阅读、作文片断练习、文言文知识等各条训练线。(3)单章(篇)钻研法
从单章(篇)教材的钻研入手,把理解教材的任务落实到单元(课时)。对单章(篇)教材的钻研,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设计教学程序、改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性一环。理科教师应弄清某章教材内容的史料、目的、思路、线索、结构,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文科教师应弄清某篇文章的历史背景、目的、思路、线索、结构、语言风格、独特技巧以及字词的读写理解、句段的咀嚼分析、板书和练习设计等。
(4)从某一角度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深化理解。
如语文教师可以进行文章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的比较、中外作品人物的比较、不同时代游记写景抒情表达方式的比较、不同年代通讯主题及构思方法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比较、同一主题不同表现角度的比较、不同年代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主题作品中博喻修辞方法的印证比较,等等。又如理科教师可以进行概念导出方式的比较、相似或相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同一概念从不同角度理解其内涵的比较、相关理论的比较、、应用于同一领域的不同理论的比较、论证同一课题的
第二篇:教师培训
有些底线需要坚守
----贺立祥
当前社会,市场经济更加完善,物质生活越发丰富,但令人感到尴尬的是处处、频频出现诸如“小月月事件”等突破传统道德底线的人和事„„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受社会影响,一些原本最纯洁的学校也不再是“世外桃园”,也出现了普世价值失衡的问题。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游乐园,更是培植道德的主阵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守住“世外桃园”,有所为,有所不为,开良好风气之先,扎完美人格之根。这是我们的良知所在、职责所在。我们要坚守住三条底线。
一、要有爱心
做了多年的教师,始终记得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无用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有了爱我们的心态会很阳光,有了爱我们的思想会积极向上,有了爱我们每天都会高高兴兴地工作,开开心心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教育植根于爱,没有爱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是没有生机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教师的心中应该充满对每一个要与之打交道的学生的爱,尽管这孩子非常的不听话,尽管可能给老师带来不愉快的事情,老师都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必须有一颗爱心,只有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才会从各方面了解学生,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教育。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州长”,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州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指的是当时的一名调皮捣蛋的黑人学生罗杰.罗尔斯。罗尔斯出生于纽约州的一个贫民窟,读小学时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从窗户上跳下进入教室时校长没有批评他,反而说了上述的话,罗尔斯大为惊讶,因为以前他所受到的最高评价,也只是他的祖母说的他将来能成为一个五吨重小船的船长。罗尔斯记下了校长说的话,并坚信这是真的。从那以后,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尘土,语言不再难听,行动不再拖沓。在此后的40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为纽约州州长,也是纽约州第一任黑人州长。试想,在当时情况下批评罗尔斯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呢!保罗校长的爱心帮助了罗尔斯。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明白:教育是完善人的事业,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教育才会有理想和信念,我们才会有长久的激情和动力。学校是唤醒人性、亲近善良、远离无知、拒绝邪恶的场所。教师不经意间的行为,对于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一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经常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经历,时时反思自己:我是否真正的做到了为人师表?是否遗忘了不该遗忘的角落?是否把爱心播撒到每个同学的心中?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有问题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只要我们手捧师爱,憧憬明天,我们就能收获希望。一间教室,方寸虽小,但只要我们关爱生命,无悔青春,我们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二、要有竞争意识
从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可以得知,在非洲,每天清晨,羚羊醒来便懂得自己要跑得比狮子快,否则其命运便是灭亡。还是在非洲,每天清晨,狮子醒来便懂得自己要跑得比最慢的羚羊快,否则就会被饿死。不管你是狮子还是羚羊,每当晨光开启,你就要比别人跑得快,才能得以生存。这是草原铁的法则和规律。我们所处的世界,竞争无处不在、日趋激烈。作为教师则必须要有竞争意识;要有永争第一,不甘落后的精神;要有永立潮头,舍我其谁的信念。而不能有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不能有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用心思考、用心做事,为工作倾注精力和心血,为学生寄托情感和追求,为事业付出热忱和努力。我们有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工作也就有了激情,我们勇争一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学生,培养出更多的敢竞争、能竞争、会竞争的优秀人才。
三、要淡泊名利
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则故事:一只青蛙垂垂老矣,因不能踊跃捕食,饿得头昏眼花。这时,它看到蜘蛛正在自己编织的网上大块朵颐,心生纳闷,便向蜘蛛请教。蜘蛛意味深长地说,“在你一个人独自享受美味时,我在织网。”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一时的蝇头小利迷失了自己,要更多地想想以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应该思考如何为幸福和谐的整体教育环境作出个人的努力。
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打造温情团队,享受亲情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和追求,而创设和谐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努力。学校就象家庭,和谐的家庭需要每名成员的共同努力,而破坏它只需一个。学校也是这样,全体成员必须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事,办好事。要想和谐就要我们远离是非,淡泊名利。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典型的工薪阶层,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的心态,不攀不比,植根坚守;需要我们不悲不怨,视坎坷如平地,视困苦如香茗,心存淡泊,宁静致远;需要我们拥有生生不息的大海般情怀,高远、包容;需要我们一起殚精竭虑,风雨同舟,一起分享喜悦,承受压力。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奋斗,将使我们成为很好的同志、同事和朋友,亲情般的友情将是我们可以享用一生的财富
以求实的精神做好厚实的教育
—参加第三届名师论坛全国中学语、数、英“同课异构”展示会有感
楚州区仇桥中学 赵天平
2011年,我有幸随区中学“名校长”工作室全体成员来南京参加第三届名师论坛暨全国中学语、数、英“同课异构”展示会。
——心情激动:学习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对此次活动充满期盼,希望能对自己教育教学理念的进步和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帮助。
——思想触动:在这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与名师对话,与名校交流,教育智慧碰撞产生的火花对我的思想产生深深的触动。
——心灵感动:学习结束后,我被这些名校和名师凭借教育智慧和苦干、实干的精神所获得的成功所感动。
——实践行动:将学习感悟和体会内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通过富有成效的行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展示会期间,我们聆听了大会的两个主题报告,其中一个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做最优秀的教师》;学习了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两个专题报告;还分小组参加了语、数、英的三个专题报告并观摩了由辽宁盘锦、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教师带来的初二语、数、英“同课异构”的三节课。通过学习,笔者认为辽宁盘锦、东庐和洋思的教育教学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将自己各自先进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规律上,落实到学生成长规律上,落实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上,让学生进步,让教师进取,让学校进展,做的是真实的教育、丰足的教育、优厚的教育,形成的是厚实的教育。因此,在我们本地区、本学校里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唯有以“求实”的精神,从盘锦、东庐和洋思的成功教育中汲取经验,积极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努力建设“高效”课堂,走内涵发展之路,通过创办特色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焕发人的生命活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好厚实的教育。求实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是中国人民最珍贵、最精致的思想精髓。求实精神,也就是讲求实际的精神,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浓缩。它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以褒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曾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就是务必取得事实根据,逐一探求真实的结论。因此,弘扬“求实”精神是做好一切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不断开拓、创新、发展的求实,是学生成人成才、教师成名成家和学校成事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一、抓学校管理:扎扎实实
成思危先生认为,20世纪是由经验管理进化为科学管理的世纪,21世纪则是由科学管理进化为文化管理的世纪。经验管理重在人治;制度管理重在法治;文化管理就是一种德治。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管理。管理要有道理,道理要人真心服;管理要有方法,方法要人真接受。这样,在学校管理中要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既要刚性管理,又要切合实际地人文关怀,各项管理措施才能以“求实”的精神落到实处,不但执行而且是有效执行了。
1.理念:坚守管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念,才是最有分量和价值的;同样以有分量和价值的理念作基础的实践也才可能成功。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是一项需要爱心、信心和耐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爱心、信心和耐心的尺子。辽宁盘锦对教育稳打稳扎、不急不躁,努力做到“三个坚守”,即对传统和常识的坚守,对新中国教育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坚守,对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的坚守。他们从传统中寻找智慧,从现实中寻找出路,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同样由于东庐中学对“讲学稿”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坚守,最后也都形成了自己各自的教育教学特色。这些“求实”的坚守由于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最终为广大师生所接受,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取得令人信服也令人深思的成就。凡事有果就有因,我觉得他们的成功原因一是源于对传统优秀教育管理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从而使他们的理念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二是源于对教育管理理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让他们对理念的执行有了有效贯彻;三是源于对理念的与时俱进的挖掘和延伸,让他们的理念与时代紧密联系,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特点。
2.学校:科学管理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让学校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学校教育管理水平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直接影响着学校教书育人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未来中国各类人才的素质。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盘锦、东庐、洋思首先根据本地区、本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立建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其次是本地区、本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无论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课外活动的举行,都是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发展,如盘锦教育始终围绕“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理念为学生发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后,学校建立健全指挥系统,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确保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能够深入人心,确保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政策措施能够为广大师生有效执行,也确保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进行。
3.教师:引领管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既是一种荣誉、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因此,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未来社会各类人才的质量。而盘锦、东庐、洋思对教师的管理主要着力于引领教师的“三个信心”: ①要对学生有信心,如洋思中学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关键是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力;②要对自己有信心,如盘锦教育的“正思”,要求每位教师在每课教案写一句每节课成功之处的话,而不是总是反思自己的不足;③要对学校有信心,相信学校的管理方法和要求是正确的,如东庐中学“讲学稿”的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学校领导的坚持和推广,取得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考试的双重丰硕成果,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信任。
4.学生:引导管理
学生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打好坚实的科学和人文基础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人生、走向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学校成功教育的案例表明:做好学生的引导管理一是非常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而不自由,放任而不放纵,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盘锦教育的“八个习惯”,即订计划、预习、适应老师、留作业、整理错题集、出试题、筛选信息、从小事做起的习惯重在引导自主成人成才;三是非常注重以活动为载体,以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盘锦教育通过开展简单而务实的一分钟家务、一分钟日记、一分钟歌唱、一分钟踏步、一分钟注意力训练、一分钟读经典、一分钟演讲的“七个一分钟”。
二、抓课堂教学:踏踏实实
学生要全面发展,实现学校厚实的教育,必然要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这样的主渠道在我们现实教学中并不畅通。我认为辽宁盘锦的“六步教学法”、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解决了以下几点问题,使学校课堂教学畅通起来:
1.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古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也就是学校课堂管理还是有规可循的,课堂教学也是有规可循的,尤其是要实现“高效”课堂更要找出适合学校校情的“教学有法”。辽宁盘锦、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都是在掌握教学内在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下,所探索出的适合学生成人成才的智慧结晶。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的共同特点:①程序化:将课堂教学主体步骤固定,让课堂教学程序清晰,让教师明确知道什么时候教什么和每个时段怎样教,通过以教师教法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法的改变,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②问题化:在这些课堂教学模式中,既有教师设计好的问题来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也有学生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而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发散性思维。③练习化: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盘锦、东庐、洋思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应试能力。
2.课堂教学效率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师生在互动交流中,心灵和智慧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人的发展。没有效率或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对教育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让学生无所收获,让教师无所事事,让学校无所发展。无论是辽宁盘锦,还是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效率都是高效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课堂教学内容的明确性,即教师明白这节课教学内容到底是什么,学生清楚这节课学习内容是什么。②课堂教学过程的实在性,就是紧紧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紧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教学,使学生学习过程充实而实在。③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性,即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动起来的学生才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才会乐在其中、以苦为乐。
3.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卢梭也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可见,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辽宁盘锦、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这三个地方的课堂教学都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以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注重的是最重要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这样在掌握各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可灵活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让学生掌握和领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4.课堂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其功能主要在于把教材内容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变革。盘锦教育、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手段变革的先进性有以下“三个突破”特点:一是教材建设的突破,即与文字教材相比,音像教材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二是师生关系的突破,教师和教科书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以新的方式对各种资料进行最优化的综合利用;三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即以音像媒体处理传递教学信息,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并且各种媒体可供多人同时使用,也可以供个人使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自学。
三、抓小事教育:平平实实
许多名人和伟人都说过,要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现代也有许多人说,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正因如此,同样的“教”,有的教师成为优秀的教师,甚至于成为教育家,而有的教师则一生平庸;同样的“学”,有的学生则成为优秀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有的学生则被冠以“差生”、“后进生”等帽子。
学校管理的是小事,学校管理好则是大事。盘锦的“七个一”、“八个习惯”以及“十个要求”,无一件不是小事,但他们首先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实,将小事做精,结果成就了教育的大事。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如果做起来也并非遥不可及,只是洋思人把学生的“先学”措施落实到课堂上,带着目标先学,带着问题先学,提高预习效率;把学生的“训练”举措放在了课堂上,而不是课后,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去解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大事即小事,小事并不小,只是将小事坚持做得长久,做得平平实实,进而成就了大事。
过一人生是小事,过好一人生是大事。把人生平凡的每一天中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人生;把人生简单的每一天中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人生。诚如盘锦教育的“幸福快乐生活化”,让师生在每一天每一节课上都能找到让自己幸福快乐的一个地方并记载下来,来享受教育、享受人生。因此,在学校工作生活中,无论面对的是学生,面对的是教师,还是面对的是教干,让优者更优,让凡者不凡,让每一个人在平平实实的工作生活中都获的发展应该是每一所学校管理的宗旨所在。让师生做好他们喜欢的小事,做好有意义的小事,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好下去,学校师生的努力一定会由成绩变为成功,学校管理的付出会一定由成品变为精品。
朱永新最近在一次全国教育国际论坛上说过:“学校文化很难界定,但那种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学校中得到舒展、成长的文化,可以称之为好的学校文化。反之,那种压抑个人生命,并使师生处于平庸的文化氛围,就是坏的学校文化。”他又说“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很清晰的意识到应该做什么,应该秉承什么,把什么样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影响全体师生的生活。”从盘锦教育、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实事求是的去做事是态度,去做实事求是的事是科学,用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做出来事的结果才会是实事求是的,而这样做出来的教育必然是厚实的教育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赵丽)
[发布时间:2011-6-22] [信息来源:宣传信息办](本文已被浏览:1314 次)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赴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陈宝春
2011年3月3日至5月12日,我有幸前往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金中实小”)进行为期70天的学习。期间,我先后聆听了5位省特级教师的专题讲座,又争取机会到周边几所名校现场观摩了10余节优质课,还听了20余节随堂课,感触很深,受益良多,使我对上语文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两周后,正式走进一年级7班课堂任教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在这70天的学习生活中,对于我来说,有困难、有失落、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感动、收获和激励。尽管困难重重,但每天都是充实的,每天都能感受到来自师生的思想火花的撞击,经受着学校老师敬业精神的洗礼。特别是我进班上课以后,更让我感到金中实小的老师真不是徒有虚名,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一般学校所不能及的。与他们相比,更显自身的不足,强烈地激发起不甘落后、积极进步的工作热情,并迅速融入其中、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去。
一、注重习惯养成,提高学生心智能力 庄重的升旗。每次参加金中实小的升旗仪式都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强烈的熏陶。升旗仪式由学生主持,议程有集合站队、出旗升旗、奏唱国歌、国旗下的讲话等。这项活动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是学校最庄严、最神圣的时刻。有时,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阳光映照着红旗,红旗迎风飘扬。一张张可爱的脸庞,一双双水灵灵的眼睛,更显得校园朴素而美丽,庄严而神圣。全校师生整齐地站在操场前的旗杆下,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着雄壮的国歌声,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国旗下讲话是学生表达爱国之心的固定环节,每周轮换的学生以特有的稚气童声通过大喇叭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传到大家的心里。升旗仪式约20分钟,时间虽然不长,但阵容庞大、程序规范,整个过程井井有条,总能让每名参加者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规范的早操。同样是每天见惯了的早操,但不一样的是金中实小学生早操的步伐像阅兵式一样的整齐,队伍横看竖看都是一条直线,包括进场退场都一丝不苟、井然有序,现场只听到整齐的步伐声,让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无处不争先、无处不精致、无处不完美的追求和品质。
有序的午餐。每到中午就餐时间,每个班级都严格按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之就餐礼仪执行。特别是低年级,运用表扬、竞赛等激励手段来促使学生做到:餐前洗手,遵守秩序,分组排队领取餐具、食品,排队不加塞,不敲打餐具。领取餐具、食品后,自觉到自己位置就座。就座时,坐姿自然,两脚自然并拢,双腿自然平放,腰背直立。进餐时始终保持安静,饭菜汤要吃净,不偏食、不挑食,爱惜粮食。不将食物带出餐室边走边吃,餐毕将骨头蛋壳等残物放入自制的纸质小盒,待老师检查后方可投入规定桶内。餐巾纸节约使用,用后不乱扔,保持餐室教室卫生。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反映未来。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在小学时期,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好习惯是孩子们学习成长不可缺少的纯天然、绿色环保的养料,社会、家庭都应该为孩子们充足配备并及时提供这样的养料,学校更应该如此。
二、注重校本研修,提供教师相长平台 金中实小校本研修形式多样,长期坚持,成效明显,每次都让教师有较大的收获。我参加的第一次校本研修,学校请来我们楚州的老专家卢松森老师,和二年级组一起探讨如何上好二年级语文阅读课问题。据了解,学校定期邀请名家名师到学校帮助有相关教师解读教材、研课磨课。第二次是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王老师和语文组全体教师共同探讨关于词串教学的策略问题。第三次则是学校杨新富校长亲自开设的《关于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讲座。第四次是教导主任主持的,主题是《以语文的方式学语文》。每次研修讨论,教师踊跃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主讲者积极引导,大家不分等级高低、教龄长短,气氛热烈。难怪我无论走进某位教师的课堂,她们都能给你呈现不一样的精彩。刘怡楠、徐莎莎、张韦韦、奚丹丹、汪莹等年轻教师的课堂从整体系统入手,教学环节合理,课堂思考的氛围浓厚,是有很有潜力的教师;过静、赵爱珍、王炎、孙艳、杨雪秋等骨干教师的课生动、活泼,善于在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中,启发学生的思想,课堂中融入了教师不少自己独特的想法,是有思想的教师;孟洋、戴淼清两位教师的体育课,因他们专业分工不同而各具特色,周密的组织教学、飒爽标准的示范,激起了孩子们喜爱体育的兴趣和激情。无论你哪个时段经过哪个班级门口,无论班级里在进行什么学科的教学,你都能看到教师们自信地在课堂上自如挥洒,孩子们静静地在课堂里汲取着知识的营养。由此可见,金中实小教师们对待课堂的态度始终是细致周到、科学严谨。
广义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校本研修无疑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尤其对于相对年轻的教师而言,学校决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环节和手段,每一名教师更应充分利用这一大课堂,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实现聚沙以成塔、厚积而薄发的飞跃。
三、注重家校结合,提升综合教学质量
根据学校安排,到金中实小学习第3个星期起,我走进了课堂,任教一(7)班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接手的这个班,班主任因特殊情况,从上学期最后一个月,到这学期我接手之前就没能正常上班,尽管学校从来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但由于长时间没有固定教师管理,班级显得纪律涣散,加之这个班上的孩子本来就精灵古怪,在全校只要提到一(7)班,每名教师都能报出一两个“响当当”的名字。班上学生家长多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接手这个班后,我丝毫不敢马虎,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并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每天格外关注每一名孩子,悉心发现优缺点,及时记录在案。放学后通过短信与家长交流每名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每天放学后都能接到不少于5名家长的电话,交流时间平均在20分钟以上。对待课堂,我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白天忙班务,晚上忙备课,加班做课件。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随时都可以走进你的课堂。这使得我始终处于上紧发条的状态,不得不以更充沛的精力的和精心的准备,上好每一节课,处理好每一次班务,这样我每天都在加倍付出,也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个星期,我们班拿到了卫生叶;第二个星期,我们班拿到卫生叶和纪律花;第三个星期,我们班则拿到了卫生叶、纪律花和两操树,把粘贴在班级黑板一角,像是一道激励学生的亮丽风景。(注:卫生叶、纪律花和两操树是学校对班级管理评比的一种激励的方法)而且一直保持到我离开。班级的成绩在一个月内,由我接手前年级倒数第二到正数第二。看到孩子们有这样大的进步,我很欣慰,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互动,在这方面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应当在这方面下好功夫、做足文章,让每一名家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投入其中,使得老师和家长在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中形成互动渐进、良性共育的氛围。
金中实小对学生的管理很细致、很全面、很科学。这一点在学生的教室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中队名称、精神和口号;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中,学生们都呼叫着班级的口号进场。这种精致、精确、精到的管理,让人烙印深刻,深思良久。相对于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南京市重点小学,诚然,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小学有诸多先天不足,比如,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生源质量较差、教师队伍亟待加强等等,通过这次70天的学习经历,我深刻感到这些虽然都是客观存在,但作为教师在主观上决不能以此而推托自身应尽的责任,否则,我们将愧对同样可爱的乡镇小学的孩子们。南京之行结束后,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以下三段文字:一是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这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的一句话。金中实小成功的经验,看似并无特别过人之处,关键是他们一贯坚持,把简单的事、普通的事做到极致。有一个经典故事:苏格拉底曾要求每名学生在一年之中每天甩动手臂300下,结果只有柏拉图做到了,后来他成为了大哲学家。二是制度执行力度反映学校差异。每个学校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在有的学校制度的刚性随处得到显现,而在有的学校“跑冒滴漏”现象却随处可见,以此可以看出学校的管理现状、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和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三是教师吃良心饭要始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家长把孩子几年、十几年的生命时间交给学校和教师,我们就有义务、有责任去珍惜别人的生命,对他们负责。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每一名学生都是有天赋的,浪费学生的时间是罪过、是最可耻的,是配不上“阳光下最光辉职业”岗位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的。
我怎能忘记呢?金中实小短暂的70天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已经成为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在那里,感受和学习到的东西将成为我今后做事、做人珍贵的精神能源。我坚信: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让教师更幸福
---鲁志兵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工作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培养能够超过自己的学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么,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最大幸福,就在于让教师不断实现专业成长、自我超越,聚天下良师而发展之。如何让教师更幸福呢?笔者认为,管理者要“六面玲珑”,即做到“六个结合”。
一、“硬”与“软”相结合
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保证。学校管理者要“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既要坚持抓规章制度、外部监督、行政命令执行到位的“硬管理”,也要坚持抓学校特色、积极的价值观、良好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润泽到位的“软管理”。民主治校的核心是尊重学校的每一个人,让人人都有一种主人翁责任感,核心是让所有人参与学校的建设,推动学校的发展,以实现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个人幸福与学校繁荣的和谐统一。“人心齐,泰山移”,要千方百计“经营”好人心。
作为校长,有时需要“放弃”自己的权力,其实不是“放弃”,而是“分解”——通过制度把权力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分解到每一个教职工的手里,让全校教职工和校长一起管理学校,并作出科学决策。
二、“薪”与“情”相结合 目前,国家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却没有取得预期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效果。症结在哪里?作为教育管理者,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要努力增大感情投资,营造“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以情引人”的良好氛围。“士为知己者死”。学校仅仅多发些奖金福利,教师的“感恩之花”会立即盛开,但不会开得长久;如果学校多给教师一份浓浓的关怀,教师会对学校依赖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有人说过,人都是感情动物,你把他当成一流人员来关心,他就会对你产生一流的感情,你把他当作三流人员去冷落,他就会丧失对你的感情。
三、“压”与“戴”相结合
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取决于教师。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名师工程”、“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群”等为抓手,整体优化教师团队,着力打造品牌教师,促进学校持续、内涵发展。
压,就是压担子,即对教师委以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管理等任务。要给那些教学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合理加压,让他们挑起教学改革的担子,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与教学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对有一定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骨干教师,安排他们参加一定层次的管理学术活动,尽早挑起教学管理的重任;要敢于向青年教师压担子,将压力变为动力,“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
戴,就是“戴帽子”,即在重用教师,给教师加担子的同时,按其职责范围授予权力,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尚方宝剑”。一所学校,要充分理解人才的心情,在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前进下,要鼓励人、激励人、成就人,尽量发挥教师最大的才能,委以重任。同时,对任用了的教师就要充分信任,大胆放权,让他们放开手脚,堂堂正正说话,轻轻松松做事,明明白白履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万不要半信半疑,处处设卡,使教师想问题顾虑重重,做工作缩手缩脚,久而久之冷了他们的心。
四、“放”与“充”相结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站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教师来说,不断地充电,就是“利其器”。充电,主要是不断深入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好比是蓄电池,他们在承担工作、发挥才华的过程中要消耗体力、智力和精力,即不断“放电”,时间长了或紧张过度了就会“精疲力竭”,甚至“卧病不起”,还容易出现知识过时、落后形势的问题。对此,学校要建立教师定期体检、休养、培训、进修等制度,在他们工作一段时间,“放电”后,提供“充电”机会,使之恢复最佳状态。在日常使用教师的过程中,除了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状况,还要经常了解掌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精力盈余情况和知识更新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教师随时保持身心健康和知识新颖。
“其身不正虽令弗行,其身正弗令即行”,要想让教师充电,校长必须先正其身,做出表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要尽最大的努力要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并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学习内容,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读取、消化其中的精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教研活动让“充电”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
五、“长”与“短”相结合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物,渡河不如舟。”人,总是有所能,有所不能,谁都不可能是万能博士。只有把岗位的需要和人才的实际才能结合起来考虑,因人而异、因岗而异、量才使用,用其“长”、避其“短”,做到岗职相称,人尽其才。在安排使用教师时,要适当权衡教师之间的性格差异,尽量配置成彼此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科学组合。性格差异是人与人之间最突出,最重要的差异。在一个地方,一所学校内,人与人之间免不了要沟通,这种沟通需要性格差异的融合。一个人不可能有完美的性格,但几个具有性格差异的人却可以组成完美的团队。教师管理部门要将教师性格差异的认识和把握应用到人才配置与团队组建中去。使具有性格并异的教师得到最佳配置,避免因性格相冲而发生“窝里斗”的现象,形成一个个高合力,低斥力的优化组织结构。只有人际关系宽松了,教师才能顺心工作,安心生活,放心留下。
六、“静”与“动”相结合
静,就是要求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沉下心来育人,做一个宁静而幸福的麦田守望者,将每天周而复始、单调、平凡、简单的常规工作做好。“将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讲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教育中多是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过于鸡毛蒜皮,但这是成就大事、成就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古人也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辟地指出我们要想在教育上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认真做好每个细节,将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工作做好,这样会离成功越来越近,最终会“化蛹为蝶”。动,就是学校通过定期举办读书论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自我展示、推动发展的平台,让教师德行更高、教风更正、能力更强。这样,教师静则像沉璧一样美丽,动则像朗月一样耀眼。
教师的幸福,像一幅画,既有形,也有神;像一首歌,既动听,又动情。让教师更加幸福,是一件充满智慧、充满艺术、充满幸福的工作,也永远值得广大教育管理者不断追求、不断超越。
让教师更幸福,就是让学生更幸福,也是让教育管理者自己更幸福!
第三篇:教师培训
满洲里市“十二五”教师培训规划(征求意见稿)
二、培训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
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
3.系统性原则:以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开放性原则:注重与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合作与交流,注重本地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开放的教师培训方式。
三、目标
1.高质量完成全市中小学教师五年共360学时的全员岗位培训任务,完成新录用教师一年120学时的新教师培训任务。2.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努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在有计划地补充优质师资的同时,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到2015年,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100%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初中教师95%达到本科以上水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有明显提高。职高专业教师70%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3.依托“国培计划”等培训,认真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培训;遴选骨干教师参加域外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和一批具有区内外影响力的学科教育专家。
4.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构建高效的校本研修服务体系,确保完成每人每年40学时的校本研修任务。评选一批市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进一步规范校本研修工作。
5.开展网络研修,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借鉴并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著名教育网站的师资和管理力量,进一步完善满洲里教育城域网,拓展网络培训功能,扩大网络培训对象,丰富网络培训课程,提高网络培训质量,逐步实现“天网”、“地网”、“人网”有机结合。6.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形成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健全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工作机制,建立新型的教师培训组织体系、内容体系、模式体系和评价体系,初步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现代化,开创师训工作新局面。
四、具体措施
1.抓骨干教师培养,进一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将骨干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链”,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共同发展。(1)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名优教师培养.(2)名师工作室建设。(3)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4)确保培训经费投入力度。
2.抓研训模式变革,进一步提高研训工作实效
——加强指导,提高工作实效。继续坚持教研员、培训者深入基层学校开展研究、培训、指导制度,组织校本培训联盟,开展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在学习、交流中提高工作实效。
——运用网络平台提高研训效能。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拓展网络培训内容,探索网上教研模式,强化监管,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实现“天网”、“地网”、“人网”有机结合,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做好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继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实施阶梯阅读计划,让读书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载体。3.抓全员培训,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需求。
教师全员培训的实施重心在学校。“十二五”期间,继续执行《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09---2012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展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教师需求 为导向,分层、分类、满足教师不同需求的全员教师培训。
——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坚持把师德培训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紧密挂钩,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本研修制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校本研修追求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科研的一体化,是对三者的有效整合,并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实现整合的重要纽带,可纳入继续教育,累计40课时,以鼓励校本研修做的扎实有效的学校。
——优化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继续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到2015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新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鼓励骨干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4.抓新教师、班主任培养,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水平。
新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所有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 1 的本领。
第四篇:教师培训材料(范文)
教师培训材料: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
——上海市中小学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概述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德育项目部
从去年起,上海市中小学各个学科开展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 作,这是我们对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追求,是我们对学科教学目 标认识的深化。
一.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依然不少。在学校 教育中,重视升学考试学科,轻视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全面 发展;重视课堂和书本学习,轻视学生在社会中的实践体验;重视学 科知识的传授,轻视研究学科知识传授与育人价值的内在关系等现 象,还未能有效克服。
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科教学的本质是 什么?学科教学与育人是什么关系?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德性成 长过程能够分隔开吗?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认识和破解这些难题,促使基础教育从 内涵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开展学科育人价值研究的背景
开展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是我们试图破解上述一些难题的尝试。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还必须更深入理解这项工作的背景。
1.解决育人问题是当务之急
国际竞争,本质上是青少年成长的竞争。3 年一次的经济合作 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日前公布。首 次参加PISA测试的上海15 岁在校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 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排首位。但是,学生的负担也是比较重的。要看到,所测试的内容并不代表学生全面的身心素养。测试结果引起 的国际反响,则表明教育在国家竞争力方面的影响巨大。
民族振兴,从根本上要依靠教育的振兴。少年强,则国家强。青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培养工作,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是民族持续发展的根基。
教育现状,并不令人很满意。中小学教育存在一些亟需克服的现 象:老师在学科教学中,育分重于育人,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让学生有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实践 体验,缺乏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条件,缺乏鱼水交融的师生关系。
社会导向,在一些方面让人迷茫。社会存在一些让人揪心的现象: 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人生准则是应该推崇的,什么样 的生活是应该向往的,什么样的人物是应该崇拜的,在青少年乃至于 成年人中间,困惑多多。
2.学科教学要回归育人的本质 在学校教育中,主体力量是学科老师。学科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 递者。学科老师,眼中要有活生生的学生,要把学生视作自己的亲人; 要有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老师的职责 是教书育人。
使学科老师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是我们当前亟需破解的一 个教育难题
3.学科教学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经历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学科学习对于其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校中,约80%时间花费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的学科知识是学 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的各学科独有的学习方式对其素养形成 有重大影响;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对其素养形成有重大影响;与学 科老师接触最多,受其影响最大。
4.学科教学是学生德性成长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观点认为,在学科教学中,除了一些德育显性课程,德育 在许多学科中是渗透。其实,在学科教学中,学科知识本身和学科知 识形成过程,以及学科教学方式、学科教师为人处事方式,对学生的 德性成长都有作用。从这些角度看学科教学,德育就不是渗透,而是 题中之意了。三.值得研究的课题:学科育人的价值
1.研究学科知识本身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要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的逻辑力量、学科知识独特的呈现形式 美感、学科知识形成过程的意趣和艰辛。要让学生在对学科知识欣赏 和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科知识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对社会发 展的意义。
2.研究学科知识传递方式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学科知识的传递方式,要让学生有兴趣盎然的倾听过程,有静下 心来的思考过程,有同学合作的探究过程,有质疑和反思过程,有参 与社会的体验过程,有修身养心的自我约束和调节过程。
3.研究学科知识传递者为人处事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师者,人之榜样。
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术的不断追求; 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热爱学生,视学生为亲人;有富于感染的表 达能力,有观赏性的书写能力,有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有现代教学 手段应用能力;有修养,注重道德自律,性格开朗,待人处事大度豁 达,最好还有一些学科知识外的特长。
学科育人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但育什么样的人,怎么样育人,则很有必要从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传递方式、学科老师为人处世准则 方面做深入的研究。
四、学科育人价值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科知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要弄清楚学科知识为什么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如何才能使这些 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科素养的过程,成为 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做准备的过程。
2.研究学科育人现状
审视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育人的理念、内容、途径等方面,是否 需要调整和完善;
审视学科教学在育人方面的现状,以实证方式揭示问题,提炼 经验。
审视学科教师素养的现状,对现在的学科教师队伍,通过调查做 出基本评析。
3.研究学科育人发展性要求
(1)在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层面,提出加强育人功能的措施
要从学科育人价值角度审视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学科课程标 准和教材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内容等。要进行的工作,包括修订课程标准和修订教材。课程标准修订 和教材修订,要在育人方面有清晰的认识和举措。
(2)在学科课堂教学层面,提出加强育人功能的措施
要研究和总结学科教学规律,提炼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 源。要重视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有兴趣地学;重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力量;重视联系学生实际学习,让学生感受知 识对个人发展的意义;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让学生感受到对社会 的责任。
(3)在学科教师素养方面,提出学科教师品行标准
要研究学科教师应有的素养,对学科教师的品行提炼出一些基本 要求,以此引导教师的自律和成长。
要提出提高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举措。如要通过加强教研组建设和市区级教学研究活动,帮助教师专业成 长;要通过引导教师自学和专业进修提高学科理论素养;要通过网络 教研平台和专家咨询组织,能够让教师有业务咨询和解惑的平台等。
五.学科育人价值研究的成果要求
1.形成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报告 各个学科都要形成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报告。学科育人价值研究 报告,须清晰阐述学科知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实事求是分析学科 教书育人的现状,深刻分析问题和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和加强学 科育人功能的措施。
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报告,要特别重视反映本学科教书育人的优 秀事例,揭示这些事例的重要意义。
2.总结和提炼体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案例
各个学科都要认真总结和提炼学科育人的案例。学科育人案例,包括以文本实录形式呈现的学科育人教学片段;以叙事形式体现的教 师学科育人事迹;以课堂教学录像形式体现的学科育人经典课例。
3.汇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的理论文章
各个学科都要求发动骨干教师撰写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论研究文 章,形成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氛围。
4.推出学科育人的优秀教师
各个学科都要重视发现和培育学科育人的优秀教师,总结这些 教师教书育人的经验,宣传这些教师的事迹。
5.制定学科育人指导意见
各个学科都要制定学科育人指导意见。学科育人指导意见,着 重对学科知识的育人价值,以及学科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教师 素养和品行等方面的育人价值,提出导向性意见。
六.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概况
上海市中小学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于2010年3月启动,预 计于2012年9月完成。
该项工作在上海市中小学各个学科全面展开。
该项工作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德育项目部主持,由各个学科教研 员领衔组织课题组具体承担。
七.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愿景
开展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我们的愿景是:促使广大教师深刻 认识学科育人的机理,认清所承担的教书育人具体任务,唤起每个教 师自觉育人的责任心,形成学校育人的良好氛围。
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使学生的文化学习过 程成为智力发展和道德成长统一的过程;使教学内容中的学科知识,成为学生精神和德性发展升华的智力基础;使教学组织和形式对学生 形成合作、互动的心理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所营造 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与正 义不懈追求的品性;使教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和人生准则,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我们是边探索,边推进,边完善。诚挚 地欢迎各位同行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五篇:教师培训(本站推荐)
【教师培训】跟进: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应有之义
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与之伴随的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也走过了十年。教师培训的成效如何?据有关调查,尽管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对于培训工作的效果持肯定态度,但我们认为十余年来教师培训的成果和效益并不十分理想。许多教师对于培训的总体感觉是,接受培训时心情激动,甚至热血沸腾,回到现实教育教学中却像泄了气的皮球。“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纷纷叫好,干起来没有门道。”[1]究其原因,就是培训后没有具体的跟进措施。跟进如同学生学习的巩固,巩固环节如果没有跟上,学习效果则大打折扣。跟进对于目标的达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从层面上分,有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县级培训、学校培训;从形式上分,有集中培训、远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以及混合式培训等。无论哪一个层面上的培训或者哪一种培训方式,要取得最佳的效益,必须有相应的跟进培训。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跟进,应该关注这样几个问题:谁来跟进?跟进什么?怎样跟进?
一、谁来跟进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在“组织管理”中分别明确了国家、省、市及各级培训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按照谁组织培训,谁做培训跟进的原则,国家级培训应由国家培训机构来跟进,省级培训应由省级培训机构来跟进,市级培训应由市级培训机构来跟进。事实上,国家、省、市,却很难对他们所组织的各类培训做跟进,这也正是有时高一级培训还不如基层培训更现实的原因。国家级、省级层面与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距离太远,国家、省可望而不可及,远水解不了近渴。国家、省、市培训有效惠及中小学教师,必须借助一个中介,或者一个桥梁来做沟通、搭界。这个中介,或者这个桥梁,就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进修学校)。
早在 2002 年,国家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成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阵地。”“成为本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服务中心。”“为本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和日常教学提供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服务,为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对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校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训,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培训;为本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提供了有效的指
导和服务,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一些国家、省、市培训跟进工作(只是还远远没有到位)。
因此,做好各级培训的跟进,必须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十年前,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落实的情况,全国各地极不均衡。2011 年,教育部又以教师 1 号文件出台《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机构的整合和联合,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有五种生存模式: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电大的整合模式;培训、教研、电教的整合模式;与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整合的模式;未进行机构整合,但经常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模式;未进行机构整合,也未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模式。这五种模式中,前两种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也是国家倡导的模式,但以后三种模式存在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仍然占较大比重,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也难以担当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责任。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前几年,一般以教师进修学校或者师范学校的形式存在,是可以满足当地教师培训甚至承担一定的国家、省、市培训跟进任务的。但近些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已由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县级师范学校基本不存在了,相当部分原教师进修学校与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整合,其教师培训的功能弱化了,已担负不起教师培训的任务,何谈担当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能力?很多地方,教师培训机构日益消减它的功能和责任,成为教师心中的痛。
一个功能健全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至少应该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场所,二是师资,三是资源,四是经费。应该说,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国家是有基本标准的,只是跟进: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应有之义各地执行情况很不一样。笔者认为,国家要建立一套机制,强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使当地教师培训有舒适的场所,优质的师资,先进的资源,充足的经费。比如师资,要建设一支优秀的、专兼职结合的培训者队伍,既能担负本地教师培训任务,包括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指导(指导也是一种跟进),又具有承担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能力。总之,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机构在县级,只有这个支点,才可能把国家、省、市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有机联合到一起,才能使国培、省培、市培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跟进什么
教师培训形式多样,但归纳起来即三个大类: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
1.集中培训的跟进
无论是哪一级教师培训,最普遍采用的形式就是集中培训。集中培训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课堂教学)中体现。如何巩固和放大集中培训后的效果,重要的环节是跟进。如同保险、房产等销售业,一次性谈成客户的几率都很小,更多的客户是在跟进中实现的。
教师参加集中培训后跟进就是指导教师实践研修。实践研修是集中培训的延续,其目的就是要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践。首先,要指导教师读书。提出读书参考目录,指导读书方法,解答他们读书的困惑。只有善于读书的教师,专业才能发展;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他的专业水平永远无法提高。其次,指导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应用。将培训接受的理论(理念)转化为实践主要在课堂,如上好示范课,做教学反思,总结成功或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学会课前策划、学会组织教学资源、学会捕捉生成性资源、学会组织调度课堂技巧和策略,等等。第三,指导他们作教育科研。把实践提升为理论主要是作好调研和教育科研,如写调研报告,学会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教学,学会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或者参与课题研究,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将经验转化为成果。
这样,教师在集中培训中学到了理论;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理论。在“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产生了实质性的飞跃。只有经历如此过程,培训的效果才真正显现。
2.远程培训的跟进
远程培训是国际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的潮流和发展方向,是利用 IT 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的一个网络通讯平台进行学习。《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采用技术手段可使视听材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介绍新的知识,讲授有关本领或评价学习结果方面是很有前途的。传播技术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使学习更有效并给学生提供一条诱人的通道,去接触一些当地环境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2]具体说来,远程培训相对于传统培训有其显著的优势:第一,学习时间、地点灵活。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第二,课程选择灵活、自由。学习者可以根椐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教师和课程,实施学习目标与方案。第三,通过消除地域、空间障碍,切实降低费用。第四,让所有学习者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听到新课程。第五,通过个性化学习达到更高的保持力。第六,提高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交互能力。第七,可以实施全员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3]。
远程培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学员在网络背景下学习,由于自主性加大,难以监控学习效果;网上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百分之百依赖自学,而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学习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性会加大。国外研究表明:远程培训的知识(理念)与技能,在工作实践中得以吸收、运用,仅达到 15%;如果组织县级研修、消化,可以达到 25%;进一步交流、研讨,能达到 50%;再组织更大范围交流、推广,开展表彰活动,就能达到 65%以上。可见,远程培训效益几何,关键在于跟进程度。我国 2010 年启动的“国培计划”,有置换脱产研修、骨干研修、巡回讲学、短期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其中远程培训量最大,受益的教师也最多。以湖北省为例,“国培计划”开展两年多来,约有五分之一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接受了远程培训,效果怎样,还有待于评估。笔者的总体感觉是离理想的效果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就在于跟进不够。那么,远程培训要跟进什么?
首先是技术手段的跟进。最基本的,要让每一位教师在网络学习的技术层面没有任何问题。其次是管理和辅导,远程培训的管理和辅导在县级。国家或省在组织远程培训的同时,县级的管理和辅导必须积极跟进,要认真履行管理和辅导的职责,确保培训的每一环节到位,确保参培教师学有所获。第三是培训后的跟进。一是组织专家和优秀的一线教师下乡讲学,进行理论指导下的示范性教学,在专家的引领下组织学员讨论交流。二是专家与教研人员一起走进课堂,听学员上课后,对教学进行点评,纠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学的开展。三是引导学员树立问题意识,推进教师学习、反思、研究习惯养成,推进终身学习习惯养成。
3.校本培训的跟进
校本培训的三个要素是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其中专业研究人员的有效专业引领就是对校本培训的跟进。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的水平决定校本培训的质量。专业研究人员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有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前瞻性的先进理念,有开阔的专业视野,熟悉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专业研究人员参与校本培训,能够引
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穿行,有利于促进教师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校本培训的跟进)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专业发展咨询。教师专业发展咨询是由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能够帮助教师站在专业发展的高度,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水平现状,明确自己的不足,找准发展目标。
(2)专题学术报告。校本培训中的专题学术报告,是专业研究人员根据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关注的中心问题,收集最新的相关学术信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集中向教师作报告。其报告内容应符合不同学校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
(3)答疑解惑咨询。校本培训的答疑解惑,是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在校本培训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站在专业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帮助教师(咨询者)弄清疑惑,或者明确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答疑解惑咨询分个别咨询和团体座谈咨询,个别咨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而团体座谈咨询又非常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充分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和集思广益。
(4)案例分析指导。校本培训的案例分析指导,是专业研究人员发现、选择和运用有代表性的教育案例(或课例),从目标设定、内容分析、过程设计、方法选择、活动实施、反思评价等方面,与教师一起进行辩证分析,交流切磋,质疑解惑,使教师体验和领悟典型案例中蕴藏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获得创新自己的专业结构和实现专业发展的机会。
(5)教学现场对话。教学现场对话是专业研究人员深入一线教师的教学现场,与教师共同备课、进入课堂教学现场观察、一起开展课后反思、评课等互动交流活动,在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活动过程中给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建议。教学现场对话是专家以平等参与的方式,对中小学教师提供的“零距离”专业引领。
(6)经验总结指导。校本培训中的经验总结指导,是专业研究人员指导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科学理论观点,科学地总结归纳自己的教育工作经验,探索教育规律,建构具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经验体系,促进专业素质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
(7)课题研究指导。课题研究指导,是专业研究人员对于参加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施操作等方面的指导。一般包括
课题的选题、申报、开题论证、过程跟踪咨询指导、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提炼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结题评审鉴定等课题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怎样跟进
教师培训的跟进需要制度和措施作保障。1.政策跟进
我国大规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来,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文件有:1999 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2002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2011 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等。这些规定、文件均未就培训后的“跟进”提出明确的措施或要求,这也正是十几年来开展教师培训总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原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要重新修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在“组织管理”中,要有培训跟进的表述;新出台的各级关于教师培训的文件,要明确提出关于培训跟进责任机构及其职责、措施,确保培训跟进的落实,确保培训有效果,真正给教师带来实惠。
2.实践跟进
跟进落实到实践中,第一,要举办教师培训的机构,不论是哪种内容培训、哪种形式的培训,在培训方案里,必须明确培训跟进的手段、方法、策略(谁跟进、跟进什么、怎样跟进)等。第二,国家、省、市级培训在组织教师培训的同时,还应培训跟进者,前文已经分析国家、省、市级培训的跟进主体在县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师要参与国家、省、市级的跟进者培训,充分熟悉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以做好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后的跟进。第三,远程培训的跟进要从培训中的管理开始,包括听课、作业、交流、考试等。培训后专家要进一步跟踪指导(仍可采用远程培训形式),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学科指定专业教师至少跟进一个学期,帮助参培教师把理论内化为实践,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如果培训是雪中送炭,那么,跟进则是锦上添花。我们既要雪中送炭,全面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需要锦上添花,在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同时,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