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

时间:2019-05-13 06:2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

第一篇: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

政治学原理

网络核心课程形成性考核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级:

“政治学原理”任务1(请同学们在学完第3章后完成本次任务。本次任务为小组讨论形式,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本次任务以20分的成绩计入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围绕讨论题目进行讨论,题目如下(自主选择其一)

1、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说政治是不可避免的?政治会“终结”吗?

2、理论联系实际讨论“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与“现实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差异及现实意义。

3、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说政治权力要受到制约?如何制约政治权力? 考核要求:

1、教师会提前对同学们进行分组,每组7位左右学生。每个小组设立1名组长,组长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小组在讨论前,由小组成员决定。

2、第四周初布置任务,第五周方能开展讨论,每位学生需要提前准备不少于300字的讨论发言提纲。

3、需要确定一名记录员,记录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要点。

4、讨论时,组长首先发言,然后自由讨论,讨论要求紧紧围绕讨论题目,不跑题。

5、讨论结束后,由组长汇总各位同学的发言,总结出不少于300字小组讨论的要点及内容。

6、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结果给每一位学生评分。请同学们根据讨论过程及结果,完成以下内容:

(一)个人讨论提纲(60分),不少于300字

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说政治权力要受到制约?如何制约政治权力?(1)

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的诗句政治过程之中。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在本质上表现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形式上呈现为特定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不是天生的,它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它之所以存在就在于权力客体的服从,但是权力客体对于权力主体的服从,有时并不是自愿的,这就引起了权力合法化的问题。任何权力都离不开合法性的支持,一旦某个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在公众心中失去了正当性,也就意味着政权出现了危机,所以,政治权力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被认同的问题,只有保证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即被“认同”,才能保证政治权力的顺利实施以及长时间的延续。以权利制约权力,首当其冲的是实行权力的分割制衡原则。之所以必须首先分割权力,是由权力性质决定的。“绝对的权力绝对地导致腐败”,这是不论社会政治制度差异如何都适用的一个现代政治戒条。权力具有自膨胀的天性,如果不对权力加以分割,这种政治制度就必然成为一种独断专行的制度,绝对的自而不会有真正批评的孤芳自赏的制度,从长期执政效应来看,也相应会成为一种低效率的政治制度。其次,以权力制约权力,需要对监督制约权力的对象加以明确。分割权力作为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前提,并不必然保证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因为在权力的实际运行中,执掌权力的主体具有自由裁量的空间,他们还是有滥用职权的必然性。必须将执掌权力的人置于有效制约与监督其权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之中,才能保证他们用公共权力来为公共利益服务。假如仅凭他们依托在自道德信任基础上执掌公共权力的诺言,对他们不加以严格制约与监督,那就绝对不能期望杜绝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再次,有效制约与监督权力还必须建立起制度导向与程序优先的制度运行体制。假如制约与监督权力的动力仅仅来自某些政治高层人物的旨意,或来自某个集团的善良动机,那是不可能有效制约与监督权力的。这是由权力支配意志而不是意志支配权力的权力现代性决定的。历史上曾经有多少意志坚定地想用权力来为大众谋取福利的政治家,到后来演变为滥用权力、甚至以权谋私的堕落分子。这类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们,除开在制度上解决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从而保证从权力的分割开始、到权力的规则运转、再到权力的公共化评估相互贯通,从而将权力的客观化运作与执掌权力者的个人意志和愿望隔离开来,否则就不能想象权力受到有效制约与监督。至于制约与监督权力的程序优先问题,那就更是一个检验政治现代性的指标了。有没有权力运行的分割制衡制度设计、有没有权力执行的一套客观制度建构、有没有围绕权力执行纠纷建立的裁决机制、有没有对人对事对决策对效用分别设计的制度规章,既是划分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分界线,又是判断权力是否受到有效制约与监督的基本标准。当政治权力作为谋取集体的整体利益和价值的手段的时候,它就能沿着既定的方向运行。(2)

首先,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具有压迫性的强制力量,而国家权力则可以看做是:一切个人力量的联合,同时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强制性力量。然而权力终究是一种社会手段,实施权力的必定是个人或者由个人组成的团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必定会出现程度不一的权力滥用。而权力滥用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在当今社会下,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3)政治权力是一种社会公共力量,又是一种以暴力为核心的物质力量,它具有普遍性、排它性、单向性和至上性的特点,对全社会成员普遍适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是,当它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时,就会异化而产生腐败。因此,只有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才能保证它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从而达到维护统治秩序、整合社会运行机制的目的。

制约政治权力的方式:

1、健全制度体系。因此,要结合实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夯实以制度制约权力的基础,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及时完善、修订、废止有关制度,建立健全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特别注重以制度规范党内民主权利、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各自的领域和作用范围,防止权力过分集中。要完善党务、政务、司法等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

2、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以制度制约权力,必须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做到执行制度不走样、维护制度不变通、违反制度必惩处。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制度运行监控机制,形成各方面监督制度运行的合力,确保制度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防止有制不依、胡作非为行为。要切实加强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改变在制度执行上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以讲话贯彻讲话的做法,对违反规章制度情况较轻者严肃批评教育并予以纠正,对违反党纪、触犯国法造成严重后果者要严格执纪执法追究责任。以权力制约权力是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坚持以权力制约权力,严密防范权力的主体既是决策者,又是组织实施者,还是监督管理者。

3、要科学划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科学划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不但能够有效地消减一些重点领域、关键岗位、重要部门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还可以铲断权力运行链条,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有效遏制腐败。同时,还能有效解决党和国家机关职能交叉与扯皮、部门分割、资源分散与浪费、整体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因此,要严格划分不同权力的使用边界,加强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规范和限制,明确执行权对决策权负责,决策权、执行权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监督权的监督,确保各种权力运行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要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行使通过法律和规章确定下来,确保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各种权力。

4、以监督制约权力是关键 当前一些重点领域、关键岗位、重要部门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发生腐败的概率比较大,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对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尤其是缺乏来自权力结构外部的监督。因此,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坚持以监督制约权力。

5、权利制约权力是保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坚持以权利制约权力。

“政治学原理”任务2

(请同学们在学完第7章后完成本次任务。本次任务为案例分析形式,本次任务以20分的成绩计入形成性考核。)

考核形式:案例分析

考核内容:案例分析内容如下(自主选择其一)

案例一

据新华网报道,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共提出了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等9项措施。

“这次会议主要为落实国十条的投资计划拓宽融资渠道。”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当日晚间对记者表示。

之前,国务院提出了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并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也随之纷纷宣布大规模投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各省市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0万亿。如此庞大投资计划的资金从何而来,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事实上,人民银行已经放松了银根,开始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通过下调利率、存款准备金以及公开市场操作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银行的扩大贷款的积极性仍然不足。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会议强调,要通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

对此,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仇高擎认为,九条措施紧扣“国十条”扩大内需的主题,在中小企业贷款、鼓励消费上有很切实的措施。

仇高擎表示,目前在中小企业贷款领域,银行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担保公司的担保。为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三条支持信用担保公司发展的措施。即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

仇高擎表示,目前担保公司实力较弱,并且分散,缺少比较强的担保公司,国务院的措施正是支持担保公司做强。如果担保公司资本金有限,所能担保的额度也有限,能支持的企业也有限,因此国务院此次强调要鼓励地方政府来对担保公司注资。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哈继铭认为,这是明确要求银行扩大消费贷款的发放。目前,中国的贷款主要发放给了企业,个人消费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12%左右。为了扩大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要求银行扩大住房、汽车贷款。此前“家电下乡”等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正在采取,通过发放农村消费贷款可以有效扩大农村的消费能力。

仇高擎表示,原来商业银行在核销不良贷款时,需要经过财政部门的批准,程序很慢,而且标准也很严格,不少需要核销的不良贷款不能及时核销。新政策可能会放松核销的标准和程序。

此外,仇高擎还认为,对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三农以及灾区贷款,可能会在财税上给予商业银行一些优惠,从而保证商业银行的盈利。

哈继铭也表示,对于商业银行对某些特定企业的贷款,可以给予财税优惠。

在调动银行积极性的同时,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面扩大融资、分散风险的合力。

在资本市场方面,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的债券发行。

在保险方面,要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要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考核要求:三个问题均需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校,如果不能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最多只能得到60分。

请结合第四章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案例分析:

1、什么是政府?(20分)

2、政府具有哪些职能?(40分)

3、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点?(40分)

案例二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1994年4月1日开办的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每期13分钟,每天19点38 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次日8点22分在这套节目中重播。

《焦点访谈》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一个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的收视率稳定在30%左右,每晚收看这个栏目的观众约有3亿,每天有上千名观众给这个栏目打电话、写信、发传真和电子邮件,反映他们的收视意见,提供大量的报道线索。由于坚持了“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原则,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称“每日必看《焦点访谈》,从中可以得到第一手的材料”,并多次以《焦点访谈》报道的内容为依据阐述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有关方面的工作做出决策指导,他甚至说《焦点访谈》“是中央工作的一部分”。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到中央电视台视察时,特意为《焦点访谈》赠言:“群众喉舌,舆论监督,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而广大观众则认为,《焦点访谈》是“正义之剑、民主之盾”,《焦点访谈》进行的舆论监督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田。《焦点访谈》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而在几年中《焦点访谈》推出的一批较为观众认可的“记者主持人”,也因其来自采编第一线、具有较高的新闻工作素质和理论素养确立了自己在电视新闻传播流程中的位置。他们正按照新闻评论部和《焦点访谈》缔造者们既定的目标和进程,由“记者主持人”向“主持人”、中国第一代电视新闻评论员一步步前进。

《焦点访谈》的制作群体由近百名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构成,他们分为中心组(编务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节目的策划和协调)、记者一组、记者二组、国际组(也可向《东方时空·时空报道》提供节目),每日一期地从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产。

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广泛欢迎,《焦点访谈》的多个节目在近几年的新闻评奖中屡获殊荣,其中,《惜哉文化》、《“罚”要依法》、《巨额粮款化为水》、《难圆绿色梦》、《和平使沙漠变绿洲》等节目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并在国家级的评奖中多次获奖。该栏目在1995、1996两年连获中宣部评选的中央新闻单位名栏目称号。

考核要求:三个问题均需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校,如果不能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最多只能得到60分。

请理论结合案例分析:

1、为什么说社会监督能够对权力进行制约?(30分)

2、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30分)

3、社会监督具有哪几个方面的功能?(40分)

注意:答题时请先标注自己所选案例,并且依照考核要求答题。

我选择的案例:案例二

我的分析:

1、为什么说社会监督能够对权力进行制约?

答:在政治生活中,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孟德斯鸠精辟地论述道,一条万古不易的政治经验是,握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直到遇到某种外在限制为止。因此,要想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对权力的行使进行一定的监督。如何使权力良性运行,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现社会监督。原因两点:

1、社会监督舆论造成的压力。

2、民主与法制社会的进步。

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民主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法制的约束和监督:就是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使社会监督常态化。社会监督是指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它是社会主义监督体制的基础,是反腐 保廉、遏制腐败的可靠保证。它既有自身的独立性,自成体系,又渗透在党内和有关职能机 构。所以可以更好地制约权力。《焦点访谈》可说是:“群众喉舌,舆论监督,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而广大观众则认为,《焦点访谈》是“正义之剑、民主之盾”,《焦点访谈》进行的舆论监督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起到了社会监督的作用。

2、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答: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这三种监督方式虽然只是一种非国家权力性质的监督,不具有严格的法律形式,也不必然具有法律强制性后果,但却是依据法定权利所实施的监督,它们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构成了整个监督体系的基础。

1)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

2)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3)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舆论监督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保持探照灯式的监察和控制,以其公开性、及时性、广泛性和评价性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新闻舆论的监督是各个国家社会监督的重要工具,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焦点访谈》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公开直接、迅速及时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3、社会监督具有哪几个方面的功能?

答: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社会监督具有五个反面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社会监督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社会舆论具有公开性、及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具有时效性强、辐射面宽、透明度高和 震慑力大等特别优势,因而它在监督制约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功能。社会舆论就像警觉锐利的双眼,时刻密切 注视着国家权力的运行状况,使权力行使者的一举一动均处于众目睽睽之下,众口评说之中,稍有不规行为,便被舆论向社会发出呼喊,从而对被监督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政治压力。“众怒难犯”与“有口皆碑”的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及其影响,使任何人都不能不考虑到社 另外,舆论载体还可以根据采访、调查和群众反映的材料向监督机构提供信息,利用舆 论的力量为监督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查处案件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的舆论监督功能日益增强,公开性与透明度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社 会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制约权力腐败的生力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体更 加现代化,舆论工具在促进廉政建设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被全社会所重视。

“政治学原理”任务3

(建议同学们在学完第8章后完成本次任务。本次任务为一次读书笔记,要求不少于800字。本次任务以20分的成绩计入形成性考核。)

考核形式:读书笔记

考核内容:从下列政治类书目中选择一本阅读,并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书笔记。

1、《论语》

2、《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

3、《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

4、《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欧阳景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美)克里思·马修斯,《硬球—政治是这样玩的》,林猛,吴群芳译,王少君审校,新华出版社,2003。

7、(意大利)马基亚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

考核要求:

1、必须在提供的书目中选择,在书单之外的,记0分。

2、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评论式的,可以是散论式的,也可以是摘抄加简单评论式的等。

3、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读书笔记撰写情况给分。我选择的书籍:(意大利)马基亚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我的读书笔记(一):

一、作者简介

尼科洛•马基亚维里(1469-1527),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马基亚维里的政治思想主要反应在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君主论》中。《君主论》谈的是君主统治之术,他主张政治非道德化,说君主应兼具狮子的凶残和狐狸的狡猾。在书中,他不惜笔墨,从理论到实例,反复告诫君主们要依靠自己,依靠自身的能力,依靠并利用人民来夺取政权,维系统治。书中,他以相当的篇幅论述君主在应具有高尚的品德、超凡的能力的同时,还强调,作为君主,为了夺取政权、维护统治,也可以行欺诈之术,不顾信义、不避恶行。马基亚维里的这种主张以及他那丝毫不加掩饰的率直态度,是不符合当时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道德规范的。尽管封建统治者们其实时时在这样想,天天在那么做。然而由于马基亚维里在书中讨论的君主统治之术是专门在为建立君主专制,巩固君主专制政权出谋划策,因此,他一概简单地把人性归结为自私、忘恩负义、贪得无厌、损人利己,这又是走了极端,太过片面。他宣扬的君主可以背信弃义、欺骗狡诈、不择手段,在任何时期,从道德政治的角度,都是不能被正统所接受的。这也是马基亚维里及其理论在后世被批判的原因。

二、主要内容

《君主论》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君主权力的形式、来源、管理和如何维持。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十一章),作者论述了君主国的性质、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获得、通过犯罪方式获得。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的君主国最为牢固,作者对君主国权力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教读者如何对当时的形势和权力分布进行分析,并协调这些力量。第二部分(第十二章至十四章),作者论述了军队的种类和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军队包括:援军、混合军、雇佣军和自己的军队。从政治的角度讲,任何军队都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实质领导服务。所以,要让军队效忠,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都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之上,无法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第三部分(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三章),作者论述了君主如何维持国家,君主的统治和处世之道。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就国内而言,明智的君主应当急民众之所急,赏罚分明;就君臣而言,亲贤臣,远小人;就国际而言,敌友分明,立场坚定;这样才能够赢得尊重,维持国家运行,甚至繁荣发展。第四部分(第二十四章至第二十六章),作者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其过去、现在的国家和政治,并劝告当时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精彩论述,“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三、读书感悟——马基亚维里的“人性论”政治思想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从柏拉图开始,政治家都是在人性善论的基础上阐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的,认为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同样,马基亚维里继承了西方人本的政治思想,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问题,首要前提便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他强调人的作用,反对宿命论的消极世界观。“许多人认为人类智慧是不能改变命运的,对此他们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干事业,只能听天由命、随波逐流。但是人类的主观意志并非完全不顶用。其实命运主宰着我们一半的活动,而我们另一半的活动是由我们自己支配的” “命运就像一个女人,想要征服他就应该痛打她,将她击翻在地”(第二十五章)。可见,马基亚维里并不否认命运(规律)的作用,看到了客观规律与外在条件对社会和人生的制约作用,但他更强调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马基亚维里十分清楚机遇与人自身能力的关系,强调两者的结合。这在当时是绝对的人文主义思想,至今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马基亚维里坚持人性本恶的主张,他是在人性恶的基础上阐述他的政治思想的,这与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的说法如出一辙,但不同于荀子劝解人们要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他是从不同的角度说了解决方法,他说道:“谁促使他人强大,谁就自取灭亡,因为这种强大是他运用才智或诉诸武力促成的,而强大了的人们都会对这两者心怀猜忌”,而为了凌驾与民众之上而来统治民众,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那么,人性到底善还是恶呢?貌似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古今中外思想家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不同的答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思想主张。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从而把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政治也就和伦理不可分了;而西方基督教认为人人都有“原罪“,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所以必须建立一系列制度法制来分权制衡。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再善良的人也不可能没有一丝恶念,而再邪恶的人心灵深处也不可能没有一处柔软的地方。也许善恶是统一于人当中的吧,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无法分离。他对与人性的假设,就现在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是符合y理论的。马基亚维里认为,人类天生

都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都是无一例外地受利益的驱使,毫无社会道德而言。人可以忍辱而事杀父之仇人,却不能不切齿于侵夺他财产的人。因此在马氏看来,人都是狡猾虚伪的,人民服从君主是出于万不得已,遇到可能,他们就会掉头去反抗。假如人民可能自择,他们必然随其本性,惟恶是从。因此,君主统治与其用爱不如用威。虽然他说到君主需要像狮子一样迅猛也要想狐狸那样狡猾,两者缺一不可。但是他又说到,不择手段的人是不能被列位伟大人物的行列之中的。君主需要做一个伪君子和大骗子,但要注意的是要在表面上做到一些所应该有的良好品行,在关键的时刻需要他们对道德的牺牲。我想这是符合哲学辩证的观点的。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国家和厉害的君主也不乏这样的任务,曹操杀无辜的粮草官、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都是如此。同样,马基亚维里也同样重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是他的论调。他强调,就君主自身来说,一个被贵族所支持和推选的君主远没有一个受人民支持的君主来的安全可靠;一定不能让人民憎恨,否则再多的堡垒都是没用的。马克思说过,16世纪以来,许多思想家“都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马基亚维里是最早这样做的思想家,他使“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也摆脱了神学”。正因为如此,马基亚维里与古代、中世纪的政治观念划清了界限,成为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

我的读书笔记(二):

马基亚维里是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马基 雅维里主义也因之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他的君主论虽然篇幅最小,但却是他的所有著 作中最有影响力的。

《君主论》主要讨论了君主国是什么,有哪些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丧失,在15章以后讨论了君主所必须有的思想感情和性格,而这恰恰就是饱受争议的地方。

马基亚维里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 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 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 于别人。人民有屈从权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残酷,而不是爱。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 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 人指责而烦恼;“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爱足以灭国”。马基亚维里有句名言:“只要目的正 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亚维里还指出:受人敬爱不如被人惧怕,“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 些”。但有时又有必要让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也就是说,统治者在公开场 合应表现出爱民如子和仁慈宽厚的样子。惩罚人的事应让其他人去干,最后还可嫁祸于人,找 替罪羊,以避免自己受到国民的谴责。奖赏别人的事应当亲自出面,以免让下属行私惠。给人

恩惠要一点点地来,让他有盼望;给人打击要一下致其于死地,不让他有报复的可能。君主平常应当不露声色,对凡事装作懵懂无知,避免让下属了解自己,但对下属自己心中要了如指掌,随时操纵他,并且动用杀伐大权。马基亚维里认为,君主应当绝对地控制武器精良和素质优 秀的军队,“任何人只要有他自己的装备精良的军队,就会发现无论时势如何骤转,他自己总 是处于有利的地位”。还有,君主为了保持权力的自主性,绝不可相信任何人;不可对别人吐 露真心,不可指望别人对你诚实,更不可把命运系于别人身上。君主要经得起孤独的煎熬,“ 最危险莫过于意气相投的人”。所以,应当怀疑一切人,组织耳目对之暗中监视,网罗党羽排 除异己,设置职权相互牵制??。总之,为保住君主的地位,采取一切手段都是允许的。

这本书使我看到了,如果把人性中的恶,极端化为一般情形时,所推演出得“不择手段” 论,为什么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人,很多事符合马基亚维里的论述,就是因为人类是存在他所说的 这些缺陷和问题的;但是应该看到,人类性格中依然存在善的力量,正义和良知,恶的欲望和 善的良知互相作用,就形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复杂的个体---我们。

第二篇:2011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 结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阐述你的理由。答:

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政治学原理作业2 个人讨论提纲:(根据给出的小组提纲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个人提纲)

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联系实际的例子: 1、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4、2010年6月9日,“新华视点”独家播发《杭州西湖:高档“会所”挤占景区引发争议》报道,披露杭州西湖景区环湖一带许多名胜古建摇身成高档“会所”,成为少数人进出“乐园”的现象。报道发出后,杭州市要求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推出了5项整改措施,包括景区内所有经营场所不得以“会员制”经营模式阻碍广大游客正常进入、不得设置最低消费等。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这些大众媒体是是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揭示事件真相、呼唤社会公正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民主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构成因素,其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大众媒体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批评,对国家事物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缺点、错误乃至渎职、贪污受贿、官僚主义作风等进行抨击和谴责,达到监视和矫正社会秩序的目的。

舆论监督在民主社会里不能越位,也不缺位,要讲究方式方法。对那些触犯法律、危及社会安全的事件,新闻媒体主要通过对客观事实的充分报道,让受众自己做出合乎事件发展规律的判断,期待社会和政府按照法律法规为事件定性;对那些属于法律法规“盲区”问题或者社会和政府已经按照法律法规做出处理的事件,可以更为直接、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三:

在下面列的书目中选一本书,写1500字的读书笔记(直接写在作业本上,不能打印的,可以在选好书本后,上网查一些书的相关资料做参考,要自已写,不能互相借抄,否则会当做雷同记0分的。)

《君主论》读后感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关于君主的,作者可能是想跟君主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君主应该做什么,应该避免什么,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让自己的百姓生活安定。这些或许都是领导人应该拜读和学习的,而这本书似乎与我们这些老百姓相去甚远,却竟然能在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最有影响和最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带着这些疑惑我去拜读了这本西方的《厚黑学》。读罢,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书中不仅有适合现代社会政治体系的观点,竟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书的作者—马基雅维里(1469-1527)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在马基雅维里的几本学术名著中,《君主论》是最简练也是最有名的一部,但正是这一部代表作,使马基雅维里获得各种各样的名声,褒贬不一。伏尔泰说他是一个“邪恶的歹徒”,休谟则称之为“伟大的天才”,恩格斯称马基雅维里为“巨人”,马克思也称他为近代政治学的先驱。

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君主权力的形式、来源、管理和维持。书中阐述了马基雅维利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历史的一些了解和政权分类的一些观点。作者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获得、通过犯罪方式获得。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的君主国最为牢固,作者对君主国权力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教读者如何对当时的形势和权力分布进行分析,并协调这些力量。

在《君主论》当中,作者说明了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军队,其中关于包括:援军、混合军、雇佣军和自己的军队。从雇佣军的论点更是对欧洲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军队包括:援军、混合军、雇佣军和自己的军队。从政治的角度讲,军队都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实质领导服务。所以,要让军队效忠,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都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之上,无法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

作者论述了君主如何维持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就国内而言,明智的君主应当急民众之所急,赏罚分明;就君臣而言,亲贤臣,远小人;就国际而言,敌友分明,立场坚定;这样才能够赢得尊重,维持国家运行,甚至繁荣发展。得民心者的天下,这也是马基雅维利的论调,他强调,就君主自身来说,一个被贵族所支持和推选的君主远没有一个受人民支持的君主来的安全可靠:一定不能让人民憎恨,否则再多的堡垒都是没用的。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其过去、现在的国家和政治,并劝告当时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精彩论述,“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从柏拉图开始,政治家都是在人 性善论的基础上阐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的,认为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同样,马基雅维利继承了西方人本的政治思想,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问题,首要前提便是对 人自身的肯定。他强调人的作用,反对宿命论的消极世界观。“许多人认为人类智慧是不能改变命运的,对此他们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干事业,只能听天由命、随波 逐流。但是人类的主观意志并非完全不顶用。其实命运主宰着我们一半的活动,而我们另一半的活动是由我们自己支配的” “命运就像一个女人,想要征服他就应该痛打她,将她击翻在地”(第二十五章)。可见,马基雅维利并不否认命运(规律)的作 用,看到了客观规律与外在条件对社会和人生的制约作用,但他更强调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认为对待机遇也是如此,“机会使选择的形式有了内容。没有机会,他们的意志力就没有用武之地;而没有意志力,机会只有徒然溜走”“所以,机会成就了这些人的伟业,而卓越的才干使他们得以洞察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使祖国日益昌隆”(第六章)。马基雅维利十分清楚机遇与人自身能力的关系,强调两者的结合。这在当时是绝对的人文主义思想,至今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基雅维利是位极有争议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挑战了“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思路,剖析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为政者当为大局着眼的思路。

在此书中,我最喜欢看的是马基雅维利关于人性恶论一针见血的观点,就我感觉,是整部书最精彩也是最受争议的地方。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都是无一例外地受利益的驱使,毫无社会道德而言。人可以忍辱而事杀父之仇人,却不能不切齿于侵夺他财产的人。因此 在他看来,人都是狡猾虚伪的,人民服从君主是出于万不得已,遇到可能,他们就会掉头去反抗。假如人民可能自择,他们必然随其本性,惟恶是从。因此,君主统治与其用爱不如用威。古今中外有许多手腕强硬的人物都是十分推崇《君主论》中的观点的,其中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德国统一的名相卑斯麦、法国皇帝拿破仑还有希特勒和莫索里尼等等。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称为暴君而且自己最后也 没能逃脱被历史抛弃的命运,他们可能也是没有完全按照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去执行。虽然他说到君主需要像狮子一样迅猛也要想狐狸那样狡猾,两者缺一不可。但是他又说到,不择手段的人是不能被列位伟大人物的行列之中的。君主需要做一个伪君子和大骗子,但要注意的是要在表面上做到一些所应该有的良好品行,在关键的时刻需要他们对道德的牺牲。我想这是符合哲学辩证的观点的。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国家和厉害的君主也不乏这样的任务,曹操杀无辜的粮草官、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都是如此。

马基雅维利还指出:受人敬爱不如被人惧怕,“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但有时又有必要让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也 就是说,统治者在公开场合应表现出爱民如子和仁慈宽厚的样子。惩罚人的事应让其他人去干,最后还可嫁祸于人,找替罪羊,以避免自己受到国民的谴责。奖赏别人的事应当亲自出面,以免让下属行私惠。给人恩 惠要一点点地来,让他有盼望;给人打击要一下致其于死地,不让他有报复的可能。君主平常应当不露声色,对凡事装作懵懂无知,避免让下属了解自己,但对下属自己心中要了如指掌,时操纵他,并且动用杀伐大权。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应当绝对地控制武器精良和素质优秀的军队,“任何人只要有他自己的装备精良的军队,就会发现无论时势如何骤转,他自己总是处于有利的地位”。还有,君主为了保持权力的自主性,绝不可相信任何人;不可对别人吐露真心,不可指望别人对你诚实,更不可把命运系于别人身上。君主要经得起孤独的煎熬,“最危险莫过于意气相投的人”。所以,应当怀疑一切人,组织耳目对之暗中监视,网罗党羽排除异己,设置职权相互牵制……。总之,为保住君主的地位,采取一切手段都是允许的。

这本书使我看到了,如果把人性中的恶,极端化为一般情形时,所推演出得“不择手段”论,为什么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人,很多事符合马基雅维利的论述,就 是因为人类是存在他所说的这些缺陷和问题的;但是应该看到,人类性格中依然存在善的力量,正义和良知,恶的欲望和善的良知互相作用,就形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复杂的个体—我们。

并且我认为马基雅维利指出了人性和梦想的漏洞,并隐讳地指出了如何评估一种制度和与其结合的教育手段所造就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处理极限,。虽然已经年代久远,君主基本没有了,但其实大多数政客仍然按照其中某些规则行事,所以我认为马基雅维里更像一个历史真相的记录者和一个敢于揭露真实的善良者,另外,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阴谋,其实比书中介绍的要复杂且隐秘。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这个世界还在玩政治权利游戏,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就永远不会过时。虽然很难用道德来衡量马基雅维尼的作品,但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它,仍将值得我们品味其中的深意。

【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四:

一、填空题:

1、公民的意志

2、权力制约

3、暴力

4、权力

5、政治文化

6、宪政建设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信纸基础上的(C)

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宪政民主 D.人民民主

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 3.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原则 C.间接选举原则 D.普遍选举 4.“第三条路”,指着一种既非资本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新社会民主主义 B.保守主义 C.自由主义 D.后社会主义

5.精英与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C)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6.(B)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

7.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经济的集中体现 B.要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8.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D)政党的典型。A核心会议型.B.支部型 C.单位化 D.代表性 9.民主的限度包括(ACD)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0.(A)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三、名词解释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2.君主制: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生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式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了3个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爷,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项。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会论中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有: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强调“法”、“术”、“势”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显法和统治来驾驶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受”,“非政”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予盾来维持统治。五|、论述题

试述“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第三篇:2011春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

答案1:

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

答案2:

“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这种职责或是专门的,或者兼职的;或是检察的,或是作出处理决定的,或兼而有之。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

“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以使已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道德的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去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制约灵魂而制约行动。

这两种制约机制哪一种更被看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种人性观的影响。有些人倾向于采取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有些人倾向于采取道德的制约机制,有时道德的制约机制更被看重。现实中这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

对于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种:(1)以权力制约权力、(2)以道德制约权力、(3)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三种权力机制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制约原理。实践中,无论我们建设那一种机制,有关的制度建构只有符合一定的制约原理,才能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无庸讳言,在我国目前,监督机构不可谓不多,有关的制度不可谓不繁复,而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似乎仍然很多。一些曾经当权的腐败分子可以轻松地使一些机构和制度不起作用。这表明这些制度和机构本身可能就在其内在的制约原理上存在问题。我们需要从内在的制约原理入手建设和改革有关的监督与制约制度,以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政治学原理作业2 答案1

个人提纲:舆论监督的功能:预防功能、矫正功能、惩戒功能、保健功能、教育功能。

答案2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答案3 小组讨论提纲: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利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新闻舆论经常被称为一个社会中的“第四权利”,而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立,并作为制约这些权利的一种权利。

功能:预防功能、矫正功能、惩戒功能、保健功能、教育功能。

政治学原理作业3 《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政治学原理作业

4一、填空

1.公民的意志

2.分权制衡

3.暴力

4.权力

5.政治文化

6.权力

二、选择题

1.C

2.D

3.ABCD

4.AB

5.ABD

6.AD

7.D

8.AC

9.CD

10.B

三、名称解释

1、民主:指一种国家制度。是指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有事物的国家制度。

2、君主制: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

1、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D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彤n向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3、(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

(1)试论现代社会中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由来:(2)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

(3)论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4)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5)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

(6)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7)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8)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9)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

(10)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11)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

(12)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现实意义的思考x(13)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

(14)论民主政体的政治稳定功能 答案2 q

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但是,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在许多方面,所谓群众监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徒具虚名。一方面,把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没有制度化、法律化,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没有切实的保证。另一方面,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地方,监督者必须看被监督者的脸色行事,你监督你的,他照样干他的,甚至谁监督谁倒霉。因此,要把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关键就在于要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力真正实行起来,保障人民群众有权对搞特权、特殊化,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的干部,依法进行检查、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应有的纪律、法律处分。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克服官僚主义,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官僚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最惧怕的也是群众,一旦群众依法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惊恐不已。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自下而上的审查,即由群众、由被领导者来审查领导者,指出领导者的错误,指出改正这些错误的办法。这种审查是审查工作人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克服官僚主义,就必须实行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审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怎样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过去有种说法,叫做“各级领导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的权力”。让被监督者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就像让老鼠保障猫的权利一样,这种保障只能是一触即破的肥皂泡。群众监督必须制度化、法律化。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官僚主义者进行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无政府主义的手段来对付官僚主义,从而有效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深信,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一定会大大加强监督作用。

在工矿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如何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代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既是民主监督的积极参与者,又是搞好群众监督的直接组织者,在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中负有重大责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各级工会要切实发动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更好地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政治学原理作业4

第四篇:2011《政治学原理》作业

政治学原理作业一:

答案:

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政治学原理作业二:

个人讨论提纲: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舆论监督不是新闻监督,但舆论和新闻是紧密相连的。新闻媒体是传播意见进而形成舆论的工具,但新闻本身并不就是舆论,所以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新闻监督。

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①舆论监督最大的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②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③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④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⑤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联系实际的例子:(例子可以一个小组写相同的内容,可以上网查找些资料)

以下的仅供参考: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政治学原理作业三:

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后感2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后感

3《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

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读《论语》有感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几句话太熟悉了,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而“远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因此,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的快乐,是快乐社会。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讲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以人生观、社会观、做人为开始的《论语》,就是用这样简单的语言展开了我们通常为之困惑一生的问题。因此,“学而时习之”这一段作为《论语》的开篇当之无愧,“学而时习之”这一段有着与“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读《论语》有感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那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访,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时,自己也不会生气,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种品质吗?

这里的第一句是告诉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就要时时的温习,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换个思路想过来,这个“习”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应用”、“体会”的意思。就是说要懂得去印证你所学的东西。比如说你今天学到的东西,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了,并且应用之后回过头来看你所学到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得到学有所用了,学习的时间没有白白的浪费,你才确实感到是件很高兴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说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国不愧为礼仪之邦。换个思路再去理解,先看“远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还可以理解成思想或者其他领域的“远方”呢?比如,是那些原先对你有成见、对你不认可或者对你有误解的人,经过了解而认可了你,从思想的远方和你拉近了距离,而成为了

好朋友,那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这个“有朋”的“朋”,那就是虽说你们思想上有隔阂和距离,但你却是一直以“朋”来看待的才行,不然,你一直以敌对的态度,那是不会“有朋”又自“远方”而来的。

再来看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说的是君子之道,在这里我想还是按照自己的一己之见打破常规来说。我们再回过头来先看前两句。第一句,学而„„你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增加了自身的阅历以及修养,然后有朋„„就从“远方”来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后就到了第三句,人不知„„到了这个时候,还是有人不能理解你,说你装腔作势,如何如何„„而这个时候呢,你也不生气,必定人们的思想不可能都一样。必然要有分歧。你也能给予理解。并且还当他是‘朋’。这样你在学而„„慢慢他也会从‘远方’来到你的身边的。到那时难道不是‘不亦乐乎’的一件事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的意思:一个做人非常讲究孝悌的,则很少有犯上的了,不好犯上的人,而喜欢作乱那是从来都没有的。要成为君子,则要从根本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修来。孝悌是什么,他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弟,这个‘弟’是‘悌’。从字眼上理解,孝讲的是对长辈的感情(不单单是父母),悌是兄弟间的感情。这句话虽然容易理解,但是要读懂这句话就必须深究。

有子(孔子的学生)称‘孝弟’是‘为人之本’。就是说,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而事实上中国人在几千前年的潜移默化当中也确实把他作为自身修养根本,做人的根本了。我们现在的人交朋友,不也是要先看看这个人孝顺不孝顺吗?如果一个人不孝顺,大概也没什么可做朋友的地方了。连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没有什么感情更别提什么‘外人’了。所以,只要一个人“孝悌”了,那么“本”就立了,这个人在外就不会乱惹事了,不会乱惹事的人就不会做出谋反叛乱、投敌卖国的勾当,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我认为,这句话对现今社会还是很有用处的,“孝”之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我们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和“忠孝必出于孝子之门”之说,那么,既然孝是做人的根本,那么我们不都应该检点自己并认真地按照去做吗?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了,我们的尊老爱幼不就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了吗,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第四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嫡传了孔子的事业,著了《大学》,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又传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传道于孟子。四个人虽然同出一门,但思想却是有所不同的,性格与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

第四句话容易理解,不过大家不要小看了曾子好象随便说说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三件小事,既给人办事进不进心那,对别人有没有讲信用啊,今天是否学到了东西,有没有仔细体会啊。虽说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作到了,那也就与圣人也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读这句话的体会是:最伟大的事往往在最平凡当中,只是注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而已。

政治学原理作业四:

一、填空题:

1、公民的意志

2、分权制衡

3、暴力

4、权力

5、政治文化

6、宪政建设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信纸基础上的(C)

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宪政民主 D.人民民主

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

3.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原则 C.间接选举原则 D.普遍选举

4.“第三条路”,指着一种既非资本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新社会民主主义 B.保守主义 C.自由主义 D.后社会主义

5.精英与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6.(B)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

7.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

A经济的集中体现B.要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8.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A核心会议型.B.支部型 C.单位化 D.代表性

9.民主的限度包括(ACD)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0.(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三、名词解释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式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了3个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爷,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项。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会论中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有: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强调“法”、“术”、“势”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显法和统治来驾驶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受”,“非政”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予盾来维持统治。

五、论述题

论述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2.君主制: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生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五篇:2011春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

1答案1:

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

答案2:“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这种职责或是专门的,或者兼职的;或是检察的,或是作出处理决定的,或兼而有之。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

“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以使已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道德的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去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制约灵魂而制约行动。

这两种制约机制哪一种更被看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种人性观的影响。有些人倾向于采取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有些人倾向于采取道德的制约机制,有时道德的制约机制更被看重。现实中这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

对于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种:(1)以权力制约权力、(2)以道德制约权力、(3)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三种权力机制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制约原理。实践中,无

论我们建设那一种机制,有关的制度建构只有符合一定的制约原理,才能起到真正的制约作

用。无庸讳言,在我国目前,监督机构不可谓不多,有关的制度不可谓不繁复,而权力滥用

和腐败现象似乎仍然很多。一些曾经当权的腐败分子可以轻松地使一些机构和制度不起作

用。这表明这些制度和机构本身可能就在其内在的制约原理上存在问题。我们需要从内在的制约原理入手建设和改革有关的监督与制约制度,以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政治学原理作业2

答案1个人提纲:舆论监督的功能:预防功能、矫正功能、惩戒功能、保健功能、教育

功能。

答案2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

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

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

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

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

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

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

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

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答案3小组讨论提纲: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

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利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新闻舆论经常被称为一个社会中的“第四权利”,而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立,并作为

制约这些权利的一种权利。

功能:预防功能、矫正功能、惩戒功能、保健功能、教育功能。

政治学原理作业3

《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

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

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

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

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

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

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

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

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

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

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

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

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

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

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

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

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

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

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

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政治学原理作业4

一、填空

1.公民的意志2.分权制衡3.暴力4.权力5.政治文化6.权力

二、选择题

1.C2.D3.ABCD4.AB5.ABD6.AD7.D8.AC9.CD

10.B

三、名称解释

1、民主:指一种国家制度。是指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

则来共同管理国有事物的国家制度。

2、君主制: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

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

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

1、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

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

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

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D尊重不同的思想和

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

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

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彤n向政府的活动,而不包

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

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3、(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

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

“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

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

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

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

(1)试论现代社会中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由来:

(2)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

(3)论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

(4)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5)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

(6)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

(7)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8)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

(9)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

(10)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11)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

(12)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现实意义的思考x

(13)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

(14)论民主政体的政治稳定功能

答案2 q

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但是,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在许多方面,所谓群众监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徒具虚名。一方面,把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没有制度化、法律化,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没有切实的保证。另一方面,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地方,监督者必须看被监督者的脸色行事,你监督你的,他照样干他的,甚至谁监督谁倒霉。因此,要把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关键就在于要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力真正实行起来,保障人民群众有权对搞特权、特殊化,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的干部,依法进行检查、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应有的纪律、法律处分。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克服官僚主义,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官僚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最惧怕的也是群众,一旦群众依法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惊恐不已。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自下而上的审查,即由群众、由被领导者来审查领导者,指出领导者的错误,指出改正这些错误的办法。这种审查是审查工作人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克服官僚主义,就必须实行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审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怎样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过去有种说法,叫做“各级领导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的权力”。让被监督者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就像让老鼠保障猫的权利一样,这种保障只能是一触即破的肥皂泡。群众监督必须制度化、法律化。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官僚主义者进行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无政府主义的手段来对付官僚主义,从而有效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深信,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一定会大大加强监督作

用。

在工矿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如何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代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既是民主监督的积极参与者,又是搞好群众监督的直接组织者,在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中负有重大责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各级工会要切实发动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更好地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政治学原理作业4

下载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一参考答案 “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这种职责或是专......

    政治学原理作业1

    政治学原理作业1 答案: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

    政治学原理作业4(合集)

    政治学原理作业1 一:综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案: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最终定稿)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1 ( 请认真核对内容正确性再抄! ) 答案: 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 第一次作业答案 答案: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

    政治学原理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3 从作业完成总体情况看,大多数同学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作业完成情况较好,基本概念理解准确。但在具体回答过程中,也显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结合实际不够深入。学习过程......

    政治学原理第四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不能得分。) 1. 美国政治学家( )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A. 罗尔斯 B. 布坎南 C. 亨......

    政治学原理作业1.2.3范文

    政治学原理作业1 答案: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