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暨林下经济现场会材料(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6:2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暨林下经济现场会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暨林下经济现场会材料》。

第一篇: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暨林下经济现场会材料

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暨林下经济现场会材料——林下经济典型材料

林菌培育 山上的新“宝藏”北京市房山区

房山区作为首都的西南生态屏障,近年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工程,取得了显著效果,并且配合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关闭矿山植被恢复等工程,开展了一系列与生态相结合的矿山替代产业。其中,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势头最为迅猛,采取多种模式,累计发展林下经济共计19920亩。其中,林禽模式8350亩,林菌模式2260亩;林油模式1700亩;林药模式6810亩;林桑模式800亩,实现产值4953万元,带动农民就业1023户,户均收入达5600元。在短时间内为转型后的当地广大农户提供了致富、就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一、积极探索产业模式房山区蒲洼乡地处北京西南,海拔在900米以上,属于太行山脉,年平均气温9摄氏度,气候凉爽,自然资源丰富,有“北京的小西藏”之称。房山区经过充分考察分析,决定利用当地的冷凉环境,在蒲洼乡东村探索反季节林菌栽培模式,大力展开了林下食用菌的反季节种植。以东村林下食用菌建设为示范,统一规划、积极部署,因地制宜,初步形成了“三群四方向六模式”的总体产业布局。即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群、休闲观光群和仿野生、近自然产业群三个产业群;重点发展林菌、林油、林药、林禽四个方向;推广林菌、林禽、林药、林油、林桑等五大模式。东村林下食用菌的建设成果极大的带动了全区建设林下食用菌的高潮。截止目前,房山区共计建设林菌模式2260亩,实现累计产值4953万元。初步形成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林农牧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政府积极主动引导一是政策支持。房山区政府在林下食用菌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2011年由政府提供给农民的菌棒补资金135万元。按照每亩林地1500棒计算,每棒补贴达3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当地林农充分利用当地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种植食用菌,并在东村花台建立双层立体栽培模式,完成建设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500亩。二是科技支撑。房山区政府积极与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开展技术合作。通过引进小型菌棒生产车间,利用林业废料生产菌棒,使林农能熟练掌握食用菌的装袋生产步骤,通过聘请河北平泉的技术人员,林农很快掌握种植、采摘等技术。通过林下示范香菇、平菇和鸡腿菇等品种的食用菌,不仅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间,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可将废弃菌棒打碎后制成有机肥,以菌肥还林促进林木生长,保护自然环境。三是鼓励创建“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房山区政府积极引进林下食用菌种植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种植模式,辐射周围林区扩大种植,截止目前,房山区累计建设林下食用菌面积2260亩,促进农民就业近千人,林下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食用菌产品热销北京、河北及周边乡镇。

三、带动旅游协同发展随着林下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围绕着林下食用菌建设示范区,周围逐渐兴起了以生态旅游、食用菌采摘、住宿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极大的刺激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仅2011年来自河北省和北京市区的林下食用菌采摘的游客就已达到上万人,林下食用菌建设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推动了传统的资源开采为主的旧发展模式转变观光生态采摘旅游为主导的“沟域经济”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践证明,林下食用菌建设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以蒲洼乡东村为例,据统计2011东村建设林下食用菌200亩,年产各类食用菌30万公斤,销售金额100余万元,产生净收益30余万元。同时,林下食用菌建设可显著改良林地土壤、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减少森林病虫害、提高植被覆盖率。同时对防风固沙、降低扬尘、改善微生态环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下食用菌产业建设还为闭矿后的山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并随着龙头企业的进驻,对附近村民进行了大量技术培训,拓宽了当地农民的视野,提高了其科学文化素养,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林菌间作 农民增收好途径北京市顺义区

顺义区紧邻首都国际机场,交通便利,观光果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为了更好的吸引游人,提高顺义区的观光采摘知名度,更好的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一直在研究探索一种可以充分利用观光采摘园的林下土地资源,增加单位土地收益的林下经济模式。

一、“双采”结合创新路2011年春,顺义区实施林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将樱桃采摘与林下食用菌采摘结合,规划建设了南彩镇林下食用菌试种试验示范基地,在三家高标准樱桃生产园树下尝试“林菌”模式。试种示范主要通过林下床埋和林地摆放两种方式进行完成栽植1.8万棒(瓶),有鸡腿菇、香菇、栗蘑、口蘑、彩色平菇等品种,涉及果树林地面积50亩。在樱桃采摘的季节陆续开始出菇,广大游客在采摘樱桃的同时,还可以采摘到各种新鲜的蘑菇。2011年,全年蘑菇采摘1.35万公斤,采摘价格40元/公斤,实现产值54万元;每亩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2012年顺义区继续实施了林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涉及果树林地面积100亩,通过林下床埋和林地摆放两种方式完成栽植1.8万棒(瓶)。截至樱桃采摘完毕,蘑菇共采摘1.3万公斤,预计全年产量1.55万公斤,采摘价格40元/公斤,可实现产值62万元。

二、带动探索双结合2011年林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给示范基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许多示范基地周边的果农都咨询林菌方面的一些相关知识和技术,打算在自家的生产基地进行种植。2012年增加了林菌示范基地的面积和示范基地的地点,由原来的一个乡镇增加到2个乡镇,以提高辐射带动的面积,使更多的果农能了解林菌间作。同时为了更进一步的探索林菌间作的种植密度、营养供给等因素与产量产值的关系,力求使林菌间作的经济效益最大化,2012年在增加了示范面积的基础上,并没有增加菌棒的投入,但总体产量较2011年有所增加。总产量的增加是否是因为菌棒种植密度变小等因素影响还是受偶然因素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进行探讨和实验,但林菌间作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由于扩大了示范面积,更多的果农认识到了林菌间作带来的经济效益,许多果农和一些大型观光采摘园也都纷纷自行进行了林菌间作以提高自己的收入。马坡地区一个大型果园,由于自身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自己投入资金,进行林菌间作,亩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

二、政策技术双扶持在2011年和2012年的林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农学院食用菌专家为进行林下食用菌试种试验示范基地层层把关。在菌种供应方面,选择具有丰富制菌经验的菌种生产商家,要求其把好质量关,抓好菌种生产质量。在栽植地点方面,园林绿化局及北京农学院的食用菌专家,多次深入区内的一些观光果园,实地考察生产环境,最终确定在双河果园、人之初农业生态有限公司、顺彩新特果林种植中心三家高标准樱桃生产示范园进行林菌示范。在菌种选择方面,园林绿化局及北京农学院的食用菌专家结合三家果园的实地情况选择了具有产量高、抗性好、耐高温、菇形美、市场销售好、适应性广、易栽培的栗蘑、鸡腿菇、彩色平菇等。在栽植季节方面,园林绿化局及北京农学院的食用菌专家根据各种蘑菇对温度条件需求及樱桃采收时期,确定栽培时间4月中下旬进行,控制头茬蘑菇采收时间与樱桃采收时间基本一致,既能丰富果园的采摘品种,又能更好满足市民采摘需求。园林绿化局及北京农学院的食用菌专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次深入生产第一线,针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对菌种的生产环境、设施、过程等进行了技术指导。

三、经济生态双丰收随着项目的实施,林菌间作的优势逐渐显现:一是不占用原有耕地,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二是基础设施标准低,资金投入较少,相对于传统设施农业,林地食用菌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低,只搭建简易小拱棚即可,种植户在基础设施上的一次性投入较少;三是生长期短,投资回收快,食用菌生产周期从菌棒投放到收获完毕一般不超过3个月,生产期短,降低了投资风险,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四是林菌相互促进生长,在树下种植食用菌,利用树荫下空气湿度大、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富含丰富的氧气,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生长,同时食用菌生长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使林木光和作用加强,且用过的营养基可以被樱桃树所吸收,用来补充樱桃的营养;五是与樱桃采摘相结合,控制采菇时间在樱桃采收期,既丰富了果园的采摘品种,又能更好满足市民采摘需求,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路子;六是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顺义区将继续探索林菌的种植密度、栽植方式、营养供给等因素与产量产值的关系,力争找到一个使林菌间作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栽培模式、方法,同时大力推广林菌间作的种植模式,建立更多的示范基地,带动更多的果农进行林菌间作,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收益。

多措并举 多方助力林下经济发展河北省藁城市

藁城市位于省会石家庄东30公里,是省会的东大门,滹沱河、磁河、木刀沟、滹沱河故道横穿市境。近年来,全市以建设绿色藁城、生态藁城为中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现有林地面积23万亩。丰富的林业资源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藁城市委、市政府在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努力发展林下经济,经过积极推动,林下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良好。全市林下经济面积突破1万亩,实现年产值超亿元,直接带动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一、加强领导,搞好服务藁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提高林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制定实施了《藁城市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原则,藁城市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千方百计为发展林下经济“铺路搭桥”,以服务促规模,以规模促效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种养殖积极性,促进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有关乡镇、村、造林企业负责人,林地承包大户和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到天津静海、宁和,省内的赞皇、易县、邱县等林下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参观考察,了解示范区发展过程、具体的发展模式、未来的发展思路,重点学习这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实施方法,培养本市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农户,带动身边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还多次召开林下经济专题会议,明确重点乡镇、村林下经济发展任务,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林下经济发展搞好服务,掀起全市林下经济发展的高潮。

二、加大宣传,科技支撑为切实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藁城市组织全市涉农科技人员分包乡镇、村,具体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提高认知水平,降低经营风险。聘请专家对种、养殖户进行培训,讲解林下种、养殖的技术要领,提供具体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对重点乡镇、村及造林大户还进行集中培训。藁城市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力量,强化科技传播,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各方面,介绍林下种养殖的各种模式,讲解林下种养殖的可行性,分析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引导农民走好发展林下经济的道路。还通过召开林下经济现场会,组织种养殖户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等方式,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拓宽发展思路,引进新技术,培育壮大示范区建设,使林下经济达到持续、规模发展。

三、政策扶持,机制促动为解决资金短缺等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问题,藁城市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扶持、创新机制促进全市林下经济发展。一是市级财政加大对林业下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和扶持力度,把发展林下经济专项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从市财政列支资金对林下经济示范户给予补贴,2011年全市补贴400余户,补贴资金超过200万元。二是积极协调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创新担保形式,通过农户联保、村委会担保、林权抵押等形式,针对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小额贷款业务,2011年共发放小额贷款700余万元。三是整合林业、农牧、水利等部门的涉林专项资金,争引上级项目资金,大力扶持林下种养基地和示范区建设,重点补贴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产业链接,龙头带动藁城市把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市组建种养殖专业技术协会11家,在模式引进、种苗、防疫、销售等多方面为会员提供技术、信息、组织协调等优质服务,解除了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后顾之忧。藁城市引导农户发展定单经济,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的农户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全市每年新建1-2个林下经济典型示范小区,通过从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积极鼓励引导林下经济从一家一户松散型发展模式向“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转变,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藁城市森友林木种植公司以总结养殖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周边群众加入,成立种养殖合作社,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长期发展思路,现已发展林下种养殖面积1400余亩,年出栏育肥羊2万只,鸡、鸭、鹅4万只,年产值27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近千人发展林下经济,每年增收500万元以上。

五、效益初显,绿利双赢藁城市目前共发展以林下种养殖为主要类型的林下经济面积1万多亩,拥有种、养殖模式10余种。林下养羊,每年可出栏肥羊3万只,产值达3000多万元;林下养鹅、鸭、鸡,每年出栏近40万只,产值6000余万元;林下种植药材,现种植面积3000余亩,年产值1800多万元;林下养蝉,全市养蝉面积300余亩,平均每亩净利润500元;林菜间作,现种植面积500亩,每亩净利润4500元。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农民的收入有了新的增长点,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也开创了平原林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子,在全省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中,藁城市连续3年净增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绿利双赢。

山绿民富 互利共赢开创林下经济发展新局面河北省武安市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辖22个乡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502个行政村,面积270.9万亩,人口78.2万,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河北省“十强”。全市林地136万亩,占总面积的一半。其中有林地面积85万亩,森林覆盖率3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武安市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林农牧复合经营,努力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有力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巩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一、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提高产出效益武安市充分利用林木资源、林下土地资源、林副产品资源,开发种植、养殖、旅游等林下经济发展项目,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已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等多种形式的林下经济面积达30多万亩。一是在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地套种药材、苗木和粮食作物,发展林下种植业。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既改良了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肥力,促进林木生长,又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种植的林地面积已达1万多亩。二是在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地发展林下养殖。主要发展林下养禽和林下养蜂。林下养禽以散养柴鸡为主,不仅免去给鸡搭棚的麻烦和费用,而且鸡在树林中觅食可以给树除去杂草表层害虫,鸡粪便中氨和氮被树木吸收,促进树木生长,同时也解决了鸡粪便的污染问题,降低了饲养成本。果园中养鸡,还可以减少除草剂和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果品质量。林下养蜂不占用土地,茂密的林木为蜜蜂生活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一举多得。目前全市发展林下养殖面积3万多亩,养鸡15万只,养蜂5000多箱。三是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武安市森林面积较大,森林资源丰富,加上地形地貌多样,文化底蕴深厚,开展森林旅游得天独厚。目前,全市森林生态旅游点已达30多家,经营森林面积30多万亩,年营业收入达5000多万元。

二、综合式规模化开发,立休式产业化经营武安地处干旱半干旱石灰岩地区,林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益低。为发展林下经济,武安市结合实际,大力推行“均股到户、龙头带动、综合开发、合作共赢”模式。一是“树定根、人定心”,均股到户。即把山场首先按当地实有农村人口,每人一股均分到人,向农民颁发股民证书,通过均山到人,既从根本上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又为按股分成发展林下经济等林地开发收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林户转、大户包”,龙头带动。即鼓励股民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支持有能力的“资金大户”通过流转方式取得股民的林地经营权。武安民营经济活跃,民间资本充裕。武安把引导民营企业家开发林地,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林改突破口,全市涌现出213个承包千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其中5000亩以上的就达31户,为发展林下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庄园式、立体化”,综合开发。由于林业项目效益低、见效慢,经营林地的“大户”实施“山上、山腰、山脚”立体式,“林、农、牧”多元化,产业“前、中、后”循环式综合开发,着力打造庄园经济。智寿源林牧有限公司,承包荒山3.5万亩,涉及2个乡镇、7个自然村,计划投资3.5亿元,实施山上侧柏绿化,建设万亩核桃种植园、生态观光旅游园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已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栽植侧柏4000多亩,种植优质核桃1万亩。山上侧柏戴帽,山下果树缠腰,树下套种杂粮和药材。一个生态、立体、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庄园已初具规模,公司荣获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武安,像这样的庄园已发展到10家,成为发展林下经济的产业龙头。四是“产业化、捆绑型”,合作共赢。即山场收益后按比例与股民分成。久经历练的民营企业家在经营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时,大都实施公司化运作,并积极向产品深加工延伸,向广大农户辐射,构建了“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市8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林果龙头企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三、明确目标措施得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武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林下经济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新的增长点来抓,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特别明确了鼓励发展林下经济的优惠政策。一是强力“推”。书记、市长齐上阵、四大班子一起抓、全市上下总动员,层层实行责任、任务、奖惩“三明确”。二是政策“引”。集中农牧、水利、交通、区划等部门的涉林涉农优惠政策,重点向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倾斜,累计投入山间道路整修、特色养殖、蓄水池及机井建设、大型沼气池建设等补贴达到1500多万元。三是技术“扶”。组织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和企业与农林高校院所或专家对接合作,如智寿源林牧与中国农科院、河北农科院、河北农大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规划、建设、开发完全是在“两院一校”指导下进行。四是资金“激”。先后发放造林奖补资金9660万元,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兑现奖补资金566万元,其中奖励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的包山大户268.5万元,占47%,包山大户经营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持续高涨。五是试点“带”。有代表性地选择了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带动全市林下经济有声有色地开展。

发展林下经济 实现兴林富民山西省洪洞县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总面积224.1万亩,耕地面积95.9万亩。辖有16个乡镇,465个行政村,74万人口。截至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71.6万亩,其中:成片的杨树速生林基地15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9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5%。近年来,洪洞县依托杨树林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已逐步形成了以万安、龙马、辛村三个乡(镇)、16个村为主的林下经济循环示范基地,发展以林禽、林畜、林菌、林药、林草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3万余亩,其中:养殖1.2万亩,种植1.8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产值达到10500万元,人均2100元。

一、发挥优势,试点先行随着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洪洞县杨树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平川区林地资源闲置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益,洪洞县在组织相关部门赴外地考察学习的基础上,聘请山西农大教授和忻州林润野生种养基地技术员为技术顾问,在万安镇西梁村率先搞起了林下经济试验基地,探索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的发展途径。通过两年多的实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万安镇西梁村有410户、1680口人,3200亩耕地。2006年自建立林下经济试验基地以来,该村林下养殖规模达100余亩、5万余只,形成了育雏、检疫、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模式。注册的“历山牌”土鸡蛋远销太原、临汾等地,年纯收益30余万元;林下台蘑示范栽培达到200余亩,并建成了一座小型菌种厂,配备了烘干、加工等设施,亩均收益3500元以上。到2008年,西梁村林下经济初步形成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农林并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全村人均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收入达到500元。西梁村的成功实践使林下经济发展有望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领导重视,政策扶持为了更好的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扶持,群众参与”的办法,发动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并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包括打井、修路、电力配套,一律由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负责规划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建设按期完成。二是在产业建设上,县上为林农负责协调贷款,并贴息两年,确保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三是保价收购。特别是食用菌,县上制定保护价,生产的食用菌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解除了林农销售的顾虑。几年来,县上支持林下经济发展资金达到9300余万元。全县林下经济区内已将实现了道路硬化畅通、水利设施齐全、电力配套完善的现代林业示范区。

三、科学规划,全面推广县委、县政府专门聘请山西农大专家进行了规划,制定了五年发展10万亩的总体规划,确定了发展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思路,并在全县平川区有林地的12个乡镇、386个村发展建设。发展模式主要有林菌、林鸡、林兔、林草、林药五种模式。林菌模式: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一年春、秋两季可生产两茬。该模式面积为6000亩,每亩年可收入9600元。林鸡模式:林下用塑料膜、竹竿、铁丝等搭建鸡棚养鸡,饲养七彩山鸡、珍珠鸡、麻鸡等,发展面积为9000亩,每棚年可收入3.45万元。林兔模式:林下砌墙或拉铁丝网养兔,发展面积为1200亩,每亩年可收入5000元。林草模式:在林下种植紫花苜蓿、三叶草、70黑麦草、聚合草等优质饲草,发展面积为8000亩,每亩年可收入3700。林药模式: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根等,发展面积为4000亩,每亩年可收入5200元。同时,洪洞县结合本地自然资源和实际情况,提出了以食用菌产业为龙头,以食用菌废弃菌袋及农作物废弃物进行再利用为龙体,以种植、养殖为龙尾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不仅生产食用菌,废弃物生产菌糠饲料还可用于林下养殖,养植物粪便做生物有机肥用于田间土壤改良,种植绿色农产品。实现了节约资源、循环利用。

四、经验总结、再接再励“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可提高林地利用率,有利于解决林、牧、菜、药等争地的矛盾,缓解占用基本农田问题,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广大农民看到了新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发林下经济的积极性。由于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全县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发展林下经济,把树枝、木屑等采伐剩余物作为种植、养殖的培养基质,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又加速了树木的新陈代谢,畜禽粪便为树木提供了良好肥源。同时,林农加大了对林地的劳务投入和物质投入,及时为树木松土、浇灌、病虫害防治等,对树木的生长和林木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据测算,发展林下经济的树木与同等条件下未发展林下经济的树木相比可提高15%~20%。速生丰产林每亩平均生长量按1.8方计算,每方价格按700元计算,每亩林木平均可增收189元,全县仅丰产林就可增值1.89亿元。实践证明,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林地资源的良性发展,而且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为实现大地增绿、林业增效、环境增色、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发展林下经济 实现绿色转型山西省孝义市

山西省孝义市地处吕梁山东麓,是山西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级市,素有“煤海”之称。全市土地面积140.39万亩,其中含煤面积占70%以上。丰富的煤炭资源给孝义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年财政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但是靠煤炭一枝独秀,给孝义人民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环境污染给孝义人民带来的痛苦是长期的。长期的掠夺式开采,粗放式经营,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苦不堪言,黑色无处不在,外面道路是黑的,家里窗台是黑的,人们的鼻孔的黑的,白色的衬衣只能穿半天,大好的河山都披上了一层黑纱。山西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是要又好又快地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把建设绿色山西放在首要地位。

一、以煤补林,发展核桃经济林孝义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绿色转型,发挥当地优势,以煤为基,让绿色引领未来。因此从2005年开始,坚持治污与绿化结合,山绿与民富并举的指导思想,出台以煤补林政策,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县级公益林补偿机制,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特别是2008实施集体林改以来,市委、市政府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鼓励发展核桃经济林,规定适宜发展核桃树的山区丘陵乡村,新建连片300亩以上核桃林,市政府每亩每年补助200元,连补10年。政府的大力补贴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政府积极引导,顺势而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2010年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在原补助每亩200元、连补10年不变的基础上,鼓励规模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或承办核桃合作社,连片发展达到500亩以上的,当年每亩再补助300元,另每亩奖励所属乡镇100元;发展500亩以上的大户或合作社奖励25马力的拖拉机一台及耕作机械一套;达1000亩以上的奖励40马力的拖拉机一台机耕作机械一套,500亩以上的片林每打一眼旱井奖励1000元。“十一”五期间,政府累计投入造林资金6亿多元,带动社会投资3亿多元。新增造林22万亩,使全市的森林面积由“十五”期末的23万亩增加到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较之“十五”期末净增2%。连续3年被省政府评为“造林绿化先进市”。2009年被授予“山西省园林城市”,2011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市”。

二、扶持合作,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林地面积的增加,为多元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集体林改后,分林到户的农户急于寻求致富的门道,孝义市政府因势利导,鼓励农民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政府补贴扶持。从2010年开始,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扶持奖励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养鸡、养羊、养猪、种植药材等多种形式的林下经济,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互兴共赢。驿马乡农民企业家张开明,2009年投资500万元,组建林颖核桃专业合作社,流转连片流域规划面积1000亩,建设了30米深的深井,容量2000立方米的水库,12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相继投入使用。水、电、林、路、渠、网、农机具的配套改革运行,栽植了1万余株的矮化核桃树,养了2500余只小尾羊和普绵羊。合作社正沿着种植、养殖、林业、屠宰、储运、销售一体化经营格局稳步发展。高阳镇西曹村投资5万元在林下发展红花菊药材种植100亩;东许办事处投资50万元在西许、宜兴等地发展林下种植万寿菊药材1000亩;杜村乡石匣社企业家李元才投资2000万元利用核桃林发展规模养殖,发展前景良好。

三、增收致富,绿色转型初见效核桃产业为孝义农民开启了致富门,林下经济又为农民探出了致富路。目前,全市共建各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万亩,组建林下经济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2011年全市核桃产量达到400万公斤,创历史新高,产值达6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500元。目前,全市104个林业合作社中有42个率先发展以养鸡、养羊、养牛、种植中药材、小杂粮作物为主的林下经济,年实现收入3.5万元,户均增收1.4万元,就地流转农村富余劳动力2.3万余人。林下经济已成为我市农民致富达小康的重要依托。

立足实际 积极探索扎实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内蒙古阿荣旗 阿荣旗地处呼伦贝尔市东南部,全旗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辖7个建制镇、4个少数民族乡、7个地方林场和2个国营农场,共148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林地面积845万亩。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赋予了林农更多的生产自主权,向林地要效益,弥补林业周期长、见效慢的不足就成为林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旗委、旗政府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挖掘增收潜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2008年,阿荣旗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旗委、旗政府以保护生态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在呼伦贝尔市率先开展了“五荒”(荒山、荒地、荒滩、荒沟、荒水)资源治理开发工作,制定了《阿荣旗“五荒”资源治理开发实施意见》,按照“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五荒”资源治理开发的实施主体、措施和有关政策,保证承包农民在承包期内享有建设权、管护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林业建设和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承包农民发展林药、林菌等治理模式,不断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二、多措并举,确保林下经济稳步推进在推进“五荒”资源开发治理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础上,为确保林下经济顺利健康发展,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旗政府主管旗长任组长,发改、财政、农牧、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行政村都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在全旗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并结合实际,编制了《阿荣旗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布局、发展方向和规模目标。三是强化科技培训。依托旗乡两级林业工作站,切实加强科技培训和信息网络服务建设,积极构建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全旗共开展送科技下乡40余场次,培训林农2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和实用技术手册3万余份。四是强化典型示范。林下经济重点村优先列入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对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高的乡镇、村户进行资金扶持,树立典型,带动全旗林下经济发展。五是强化专业合作。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旗共组建中草药、食用菌、榛子等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20个,入社会员达3000余人。霍尔奇富贵林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份,社员210人,合作社经营果树面积4000亩,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下,2011年社员人均收入3万余元。三岔河白桦中草药产销专业合作社,会员120人,林下种植中草药1500亩,社员实现人均增收9000余元。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林下经济全面开展。六是强化资金支持。旗财政给予发展林下经济一定的资金补贴,并积极协调林权抵押贷款,拓宽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融资渠道,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三、硕果累累,林下经济促进增收致富林下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建设生态、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通过不断调整经营方向来盘活林地资源,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林地效益最大化。发展林下经济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平整土地、打井配套、嫁接改造等集约经营措施迅速推广,林药间作、果药间作等生态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广大农民在旗乡两级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下,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下特色养殖等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截止目前全旗发展林药5000亩,林菌500亩,特色养殖1000亩,仅2011年全旗通过林下经济为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

拓展沙漠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内蒙古阿拉善右旗 阿右旗位于阿拉善盟西部,总面积10950万亩,人口2.5万,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4100毫米。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边缘有多种荒漠植物建群种,主要植物有梭梭、白刺、霸王、绵刺、毛条等沙生植物。境内现有338万亩天然梭梭林,807万亩天然白刺,12.8万亩野生甘草、麻黄。

一、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林下经济阿右旗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建设举足轻重。面对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阿右旗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以发展特色林下经济为主攻方向和富民产业,从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农牧民转移安置的需求出发,利用丰富的沙生资源,积极培育发展肉苁蓉种植和沙漠旅游,走出一条具有沙漠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强化科技服务,推广先进接种技术阿右旗是发展肉苁蓉比较早的地区之一,从1985年就开始进行人工接种肉苁蓉实验研究。为进一步加强肉苁蓉接种技术服务工作,阿右旗下派2名科技特派员和5名科技人员,长期深入梭梭林区开展肉苁蓉种植方面的科技服务。共培训农牧民6000多人(次),向农牧民发放科技读本10种4300余册,发放科技“明白纸”230余种5500余份。在沙林呼都格地区进行人工种植肉苁蓉示范推广工作,确定示范种植户5户,每户种植面积20亩,接种量为30穴/亩,接种成功率达到了65%。2004年第一茬肉苁蓉出土,户均采收200公斤,获利1000元,较好的收益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在当地逐步形成了农牧民主动承包梭梭林从事人工接种苁蓉的良好氛围。目前接种肉苁蓉8万亩,其中天然梭梭林2万亩、人工梭梭林6万亩。

三、实施基地建设,促进特色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国家对林业生态的重视,投入和建设规模不断加大,阿右旗按照“集中连片、建设沙产业基地、大范围治理”的思路,连续几年在地下水较丰富、立地条件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实施连续性人工造林,累计完成人工防护林36万亩。如:连续8年将全旗造林项目重点安排在沙林呼都格地区进行,形成13万亩沙林呼都格沙产业基地,目前已成林并适宜人工接种肉苁蓉的达10万亩,完成接种6万亩。2009--2011年又将全旗造林项目重点安排在巴丹吉林镇实施,完成人工梭梭林种植17万亩,初步建成了巴丹吉林沙镇以西沙产业基地。依托塔木素地区338万亩天然梭梭林,建设天然梭梭林接种基地,在格日图嘎查完成2万亩人工肉苁蓉接种,使肉苁蓉生长更趋于合理。目前已有三大肉苁蓉接种基地。

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增收为促进以“人工种植梭梭林+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快速发展壮大,2008年,在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引进了内蒙古巴丹吉林沙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助力沙产业发展。通过技术支撑、产品研发等多种措施带动农牧民大力发展特色沙产业,与当地的200多户农牧民签订了肉苁蓉种植销售合同,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科研+农牧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接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和效益也逐年增加。目前,基地人工接种肉苁蓉面积达6万亩,成活率达到60%以上。2012年肉苁蓉总产量达6000公斤(干重),亩产值达3600元。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五、创建市场品牌,延伸沙产业链条在建成众多原料基地的同时,在沙林呼都格地区筹建肉苁蓉加工厂,开发以苁蓉茶、酒、胶囊、口服液为主打产品的系列保健用品,逐步形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巴丹吉林沙生药用产业链。申请阿右旗为“肉苁蓉第一乡”和“锁阳之乡”的认证,创建以巴丹吉林沙生药用植物系列产品保健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沙产业。

生态富民谱新曲 林下经济展宏图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 本溪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总面积501.6万亩,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自然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以林为主的山区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13万亩,人均20亩,而人均耕地仅1.2亩。为此,县委、县政府立足山区资源优势,提出了念山水经、走特色路、发展生态型林下经济的发展思路,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有力地推进了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一、编规划,定“调子”,大力推广科学模式本溪县根据林地资源丰富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兴林富民”为目标,组织编制了现代林业产业“五个一”工程总体规划,并通过实施规划,在全县形成林药、林菜、林果、林游和林工等复合经营的林地经济发展模式,走立体经营之路,实现长、中、短相结合,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县发展林下药材面积76万亩、山野菜面积50.4万亩、果材兼用林108万亩。全县森林旅游总面积20多万亩,年收入超过3亿元,接待游客50万人次。

二、重扶持,出“实招”,五措并举汇聚力量一是政府不断加大引导力度。适时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制定了关于促进林下经济的惠农便民及招商引资政策。成立了正科级事业单位——林业产业发展局,专门抓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全力推动“一县一业”建设战略工程。编制了98个村的森林经营方案,简化并下放了集体林育林设计、审批、验收等管理事权,进一步放活放宽了林下经济经营政策。二是壮大林业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本溪县抓住“中国药都中药材生产规范化基地”这一有利契机,全力推广林下经济标准化种植,形成了“四条线、四园区”的中药材产业区域化布局,建设万亩林下参、千亩刺五加、万亩红松园和70万亩的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区四个园区,同时,编制并实施8个中药材地方标准化规程。三是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领、典型带动等措施,组织开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业协会建设,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业专业合作联社,全县组建林业合作社120个,组建中药材、林下参、刺五加等专业协会44个。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业协会的建设,提高了承包到户后林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培育乡村林业技术服务队伍。自2009年,本溪县将林业站的人员工资、三险、住房公积金、取暖费等纳入县财政预算。投资新建和维修改造林业站办公场所,配备车辆、微机、GPS等设备。为强化乡村林业技术服务,为每个乡镇配备一名林业技术监管员、为每个村配备一名林业技术员,相关人员工资均由县林业局解决,每年投入100多万元。五是树立典型带动林农共同致富。通过树立宣传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汤凤来、王鑫、谢庭库、邴玉俭、李宝库等率先致富的农民典型,推出东营坊林下参、草河口红松籽、连山关刺五加等优势项目,有效带动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经济,使他们找到了林改后致富的希望和出路。

三、办实事,动“真情”,破解难题便民服务一是破解资金不足难题。全县3941名机关干部与全县2.5万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5亿多元,发展林地经济。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进行林地抵押贷款,总额达到5.3亿元。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支农资金3.5亿元。加大对林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支持力度,贴息金额达到125万元。并将386万亩森林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有效提高了林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调动了林农发展林下经济项目的积极性。二是破解技术缺乏难题。加强林业站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林业站管理体制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充实技术力量,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每年举办培训班百余期,培训林农5000余人次。在农村着重培养了“三种人”,即一乡一个带头人、一村一个明白人、一组一个经纪人,目前全县农民林业经纪人队伍达到3000多人。三是破解信息不畅难题。本溪县投资800多万元于2007年新建了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并将服务重心下移,分设三个乡级服务分中心,为林农办证和发展林地经济提供一条龙服务。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办理采伐许可证等2万余笔,为林农提供法律、实用技术咨询9000余次,发布致富信息3200条,办理林木交易320件,服务林农达16万人次。建立产业信息网,成立产业专家组,基本解决了广大林的技术匮乏、经营落后、信息不灵问题。林下开辟新天地,山里产出大效益。生态更好了、农民更富了、社会更和谐了,“不砍树也能富”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2011年实现林业产值62.7亿元,农民人均涉林收入达到6400元,比改革前整整翻了五番,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40%提高到60%,林下经济已经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和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野参自然繁育 林蛙精深加工林下生态孕育经济姊妹花吉林省舒兰市

舒兰市位于吉林省东北部,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会合处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幅员面积4557平方公里,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5.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4.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198.8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41.88%。多年来,舒兰市高度重视依托森林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壮大林下经济。在众多的林下经济项目中,野山参自然环境下人工繁育和东北林蛙养殖加工已成为县域经济中的主导项目。

一、依托于生态环境扎根成长野山参是东北三宝之首,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由于受生长环境和生长缓慢等因素的影响,野山参存有量很稀少,趋于濒危;林蛙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独特的生长环境和顽强的生命力,钟灵毓秀的长白山赋予林蛙天地之精华,严冬酷寒的自然环境造就林蛙极强的生命力,所以,林蛙有自然界“生命力之冠”之称。自2001年开始,舒兰市看准市场走势,通过多方调研论证,特别是对在现有森林生态环境下,发展野山参繁育和林蛙养殖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引进资金和技术,对这两个项目进行培植。按照野山参生长的自然和生理等特点,在青松林场选择适宜的林地以及适当的林冠遮阴,采取播种和移苗栽培的方法,开展野山参人工繁育。主要培育的有“籽货”、“充山参”和“小山参”等几个品种。2005年投资近百万元,完成栽植野山参4000株,栽植面积4公顷,成活率达95%以上。舒兰市开展林蛙人工养殖比较早,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成功进行了“封沟”养殖。尽管初期还处在粗放型经营阶段,但是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环境,舒兰市的林蛙养殖规模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初步规模。到2001年末,全市林蛙投放卵团达30万团,放养1.2亿只,回捕量900万只。

二、得益于政策扶持科学发展实践证明,林下经济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科技支撑。舒兰市以野山参繁育和林蛙养殖加工为重点,给政策、补资金、送科技、促发展。一是在政策上优先扶持发展林下产业。选择最适宜野山参生长的青松林场孤石沟作为繁育基地,封沟作业。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从封沟开始就不再对该区域进行采伐设计,并帮助经营户设置围栏,减免林地使用费用;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为野山参繁育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补贴。同时成立了林蛙养殖协会,成功申报吉林省林蛙养殖示范基地,得到上级财政政策补助;三是积极开展科技上山,为野山参繁育户和林蛙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支撑。特别是在流水越冬池推广和温控性诱变技术的使用上,有效提高了项目产值;四是积极拉长项目链条,促进产值利润增长。组织野山参繁育产品参加国家农博会展出,使其走出舒兰,走向全国。为了拓展林蛙养殖产品销路,于2001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吉林省泰信达长白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与北京市同仁堂联营生产“同仁堂牌”林蛙油颗粒,将林蛙油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为发展林下经济积累了成熟经验,打造了示范。

三、打造成生态品牌成熟壮大在林下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项目投资者的经营思路也在不断地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经营到品牌经营,再由普通品牌经营发展到生态品牌经营。舒兰市委、市政府早在发展林下产业的初期就设想到了品牌的生态化。提出了生态产品,特别是林下生态产品将是未来附加值最高、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利用森林生态优势,打造林下生态产品的长远构想。在野山参人工繁育过程中,坚持仿生原始生态环境,减少人为活动,杜绝农药污染,不单纯追求成活率和产品产量,确保产品质量;在林蛙养殖过程中,坚持不使用人工饲料,不单纯追求单位面积林蛙产出量,虽然在自然捕食环境中林蛙的回捕量收到了影响,但是其产品质量却保证了无激素化、无公害化,实现了生态化。野山参自然繁育现已呈现技术上成熟、规模上壮大、市场上热销的局面。自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3100万元,先后播种野山参产籽70余公斤,栽植、培育野山参苗5万余株,并进行了围栏、看护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示范基地现存有野山参4万余株,其经济价值十分可观。林蛙养殖方面到2011年末,全市已实现养蛙封沟443条,有效放养面积9.2万公顷,建成国家级中国林蛙种苗繁育基地4个,林蛙养殖基地示范村16个,养蛙户437户,放养100万只以上的规模示范大户67户,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从业3200多人。年投放林蛙卵团50万个,放养幼蛙5亿只,年平均回捕林蛙2500万只,年出售林蛙种苗20万对,实现产值7800万元。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正在申请国家级林蛙养殖示范基地。林蛙产品加工方面吉林省泰信达长白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2001年落户舒兰市。公司从2001年试生产“泰信达牌”中国林蛙油保健冲剂,当年该产品在全国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得名牌产品奖。2002年以后与北京同仁堂联营生产“同仁堂牌”林蛙油颗粒,现已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通过立足于独特的生态环境,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坚持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舒兰市的林下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以野山参繁育和林蛙养殖加工为重点的林下经营产业,走出了从生态中来,到生态中去,在生态中发展林下经营的成功之路。

调整产业思路 发展林下经济吉林省汪清县

汪清县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辖8个镇、1个乡、200个村,农业人口10.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3.4%,全县有林地面积83.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92.6%,境内有3个森工企业(汪清林业局、天桥岭林业局和大兴沟林业局)。2011年,我们针对森林资源匮乏、木材产业增长乏力的情况,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开展资源开发,林下经济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有效扭转了单一依靠木材产业的不利局面。

一、制定规划,科学引领林下经济发展汪清县做为林业大县,当下森林资源匮乏,可采资源日益减少,单一木材产业独木难支,发展其它产业来替代木材产业迫在眉睫。经多方考察、调研和论证,最终确定开展资源开发、发展林下经济是最为现实、有效的林业产业。为此,制定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提升为战略目标,确定了“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为主、木材产业为辅、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将林下经济产业布局为四大版块,即:县域北部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县域中部重点发展林菌间作,县域南部重点发展禽畜养殖,县域西部重点发展林农间作、食用菌产业。同时,各林业企业对辖区范围内的红松果林、五味子、山葡萄、榛子和软枣猕猴桃等野生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开展了专项调查,完善了林下资源“三项档案”。各场、乡均有专人负责调查了解职工、农户的基本经济信息,建立了详实的职工创业户档案。通过对林下资源、林农户情况调查,为系统发展林下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强化保障,落实发展林下经济责任各林业企业强化了林下经济指标考核,局级领导、部门领导与基层单位签订了《包保责任书》。大兴沟林业局实行林下经济指标一票否决制。汪清县林业局实行局领导包保机制,每年局场两级签订《发展林下经济责任状》,推行场级领导带头示范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作为考核场级领导的重要依据。天桥岭林业局积极组织局场两级领导赴吉林集安、辽宁清原、宽甸、黑龙江东宁及州内一些地方考察林下经济产业情况。汪清林业局在“七一”前夕,在汪清县绿苑广场开展了以“为创业者喝彩、为创业加油”为主题的电影放映周活动,并向林区职工免费发放了《林区全民创业指南》等书籍资料3000余份,有4000多名职工群众受到教育。

三、政策扶持,及时为创业户排忧解难各林业企业普遍落实林下经济产业扶持政策,努力为创业户创造发展条件。汪清林业局列支1500万元作为林下经济发展基金,以无息借款的形式发放给职工用于发展林下经济,两年来发放率和回收率均为100%,有1000多名林区职工受益。汪清林业局还为松籽经纪人免费办理500吨的运输许可证,为经营业户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免费转运库房,加快了松籽市场销售和流通。汪清县林业局为基层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发放1000万无息贷款,为林下发展产业注入活力。大兴沟林业局结合棚改为地区职工无偿提供厂房1.5万余平方米,并协调农行为21户残疾职工办理了16.8万元的贴息创业贷款。

四、科技创新,支撑带动林下产业发展各林业企业积极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带动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天桥岭林业局向阳林场“密集打孔小根单片栽培技术”、上河林场“毛枝丫粉碎锯沫子技术”、新开林场“灭菌锅改造技术”、大安林场“食用菌冷冻生产技术”、桦皮林场“简易培养室、接菌室技术”等一大批简单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了该局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2011年,天桥岭林业局食用菌产量达到4800万袋,实现产值7220万元,同比增长17.7%,实现利润2527万元。同时,各林业企业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战略伙伴,合作开发,互利共赢,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业。汪清林业局积极与梅河口市的红松籽加工企业成功实现合作,成立了汪清三合利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总投资3000万元,年可筛选分销红松籽5000吨,加工红松籽1500吨,生产红松果仁360吨,年产值2800万元,利润280万元,安置劳动力220人。大兴沟林业局同北京凯士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五味子、山葡萄酒饮品项目,2011年共加工葡萄汁10万斤,加工五味子汁20万斤。

五、创新模式,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规模汪清县在大力发展“吉林.汪清林业循环经济特色园区”的基础上,大力实施龙头产业带动战略,通过“企业+基地+林农”模式,着力构建林农与企业衔接紧密、产销顺畅、运转科学、管理高效的利益联合机制,走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集群化发展之路。地球卫士黑土地原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珲春北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汪清县“企业+基地+林农”模式的龙头企业,通过汪清县林业产业协会,把两企业同全县各乡镇、林场有机捆绑起来,共同发展全县林下经济。重点发展葡萄、蓝靛果以及山野菜种植业,计划建设面积3000公顷,达产后年创产值5300万元。汪清县还加快特禽产业发展,天桥岭林场成功引进蓝孔雀、鸵鸟、珍珠鸡、贵妃鸡1000余只,重点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同时积极引导林区职工大力发展大球盖菇产业,计划用3-5年时间使大球盖菇产业成为木耳产业的替代产业,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天桥岭林业局大力创建张家店林场创业园区,投资总额达1100万元,建成菌房10700平方米,蜂窖800平方米。园区建成后,可容纳创业户380户,食用菌规模可达到千万袋。

六、多业并举,基地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多业并举、多元化发展,2011年,全县六大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实现产值36722.7万元,纯收入16347.22万元。其中:食用菌基地生产规模达到10535万袋,实现产值17808万元,纯收入8702万元;红松果林基地结实面积达到32.72万公顷,松籽产量达到4000吨,产值7152万元,纯收入4371万元;中草药基地种植面积4026公顷,实现产值300.5万元,纯收入109.4万元;野生浆果基地栽植面积34350公顷,实现产值2192万元,纯收入332万元;山珍基地人工培植面积73229.2公顷,实现产值357.4万元,纯收入276.3万元;养殖业基地实现产值8912.8万元,纯收入2556.52万元。汪清县将进一步加强在产业引导、政策扶持、科技带动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在稳步提高林区职工、广大林农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全面促进林业企业的转型,实现林业“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 引领林农增收致富黑龙江省嘉荫县近年来,嘉荫县立足全县丰富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支撑,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全县各乡镇按照“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绿色惠民、生态惠民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使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迅猛。据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共养鹿300只,养野猪500头,养蜂1000箱,养殖林蛙40万只;林下养殖家禽3万只,养殖猪羊牛等家畜11000头(只),水产养殖50吨;山野菜采集400吨,食用菌产量1680吨。林下经济年产值达1.2亿元,年利润超过4000万元。

一、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激发林区产业活力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加快林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嘉荫县正式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以产权改革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坚持完善林业政策、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原则,按照组建机构、广泛宣传、组织培训、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实地勘界、确认权属、签定合同、调处纠纷、建档发证、总结完善的步骤,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集体林主体改革任务,进一步完善了林业政策,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增效、林区和谐的伟大目标。

二、林权改革成效显著,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在林权制度改革的带动下以“不砍树,能致富”,变“青山”为“金山”为目标,以开发、示范、带动、推广为手段,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一是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在郁闭的森林下,由于空气较为湿润,极易菌类种植物生长。太平林场人均耕地少,多年来只能靠采集山野菜,在外打短工维持生活,生活水平较低。2011年林业局回收林业用地15万亩,在太平林场建成了种植规模在200万袋以上的地栽木耳种植基地。林业局提供原材料帮助及贷款帮助,并在菌种的选育,种植技术的管理上,聘请县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把好木耳生产技术关。目前太平林场地栽木耳种植基地摆木耳100万袋,按照现在的木耳行情,每袋可创纯利润1.2元,全场纯收入120万元,人均年增收7000元。

二是发展林下种植产业。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以野生蓝莓资源培育保护为基础,开展了推进蓝莓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了蓝莓产业发展办公室,并抽调专人负责开展此项工作。同时,编制了《嘉荫县蓝莓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蓝莓产业发展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在马连林场光荣施业区内选定了1000亩林业多种经营用地,投资1400多万元建立了嘉荫县蓝莓种植基地,通过种苗补贴及用地优惠等措施,吸引了一批农户投入到蓝莓种植中。此外还鼓励林场管护职工,利用天然野生蓝莓资源进行人工改培,改培面积10000亩。此外,引进了蓝莓精深加工企业“忠芝集团鹏瑞饮品酒业分公司”和“绿色丰实酒业有限公司”,蓝莓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从培育到种植,再到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预计2020年,蓝莓产业总产值将突破亿元大关。三是发展林下畜牧产业。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鹿、肉兔或野兔,圈养、放养均可,饲草、饲料来源广,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产值高、效益好。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下,涌现出一批养殖大户。生长青是嘉荫县清河林场一名待业青年,平时以打短工为生,生活非常清苦。在林业局的帮助下,筹措了二十万元资金,购买了30只梅花鹿,开始了梅花鹿养殖。养殖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在仅半年的饲养过程中就死了6只鹿,损失了3万多元钱,对此,林业局技术人员给他送去了养殖梅花鹿的最新技术资料,并聘请了一位具有20多年养鹿经验的专家。经过专家的细心指导,鹿场的仔鹿成活率提高了,成年鹿生病的情况减少了。经过几年的发展,生长青养殖的梅花鹿,已由最初的30只发展到如今的300余只,贷款和借款已全部还清,养殖场的资产近200万元,生长青已完全脱去贫困的帽子。

三、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业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体验祖国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当今人们旅游的时尚和追求。森林旅游的优势可概括为“绿色、低碳、高效”,即通过充分利用森林中的观光游憩、生态保健、文化传播等功能,既让旅游者了解自然、愉悦身心、康体保健,又不消耗森林资源,从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嘉荫县林业局清河林场王家店营林区内,距县城67公里,总面积6000公顷。主要有茅兰瀑布景区、野鸽峰景区、五阶潭景区、鄂伦春民族风情园景区。2001年11月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按照森林公园整体规划的要求,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坚持“保护原貌、不加雕凿”的原则,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管护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800余万元,重点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大门、停车场和景点周边建设方便游人行走的便道、栈桥、标识牌、警示牌和供游人观赏、歇息的亭、阁、楼等设施。与此同时,为有效保护森林公园自然资源,对公园区域内的资源管护实行了统一管理,落实了专职巡护人员,并针对公园内游客流量大而分散的特点,在公园主要进山路口设置了固定警示标语,张贴防火标牌,建立了15人的专业扑火队伍。目前,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县开发最为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平均每年接待游2万余人,年收入超过200万元。下一步,嘉荫县将按照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经济转型方案确定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两大战略,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和接续替代产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探索林业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推动林区经济跨越式发展黑龙江省孙吴县 孙吴县行政区总面积647.8万亩,下辖11个乡镇,7个国有林场,林业经营总面积470.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5万亩,森林总蓄积1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5%。农村可耕地面积176万亩。孙吴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重点打造五大生态经济型产业,提高林地生产力,从而实现了生态增强、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目标,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2010年,孙吴县林业局荣获全省林业产业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林产经济产值突破4.8亿元,已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挥优势,着力发展林产经济一是沙棘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孙吴县大果沙棘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大果沙棘苗木繁育基地面积已达1200亩,年可生产无性系优质大果沙棘苗木800万株以上。大果沙棘栽植总面积达到8万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大果沙棘栽植基地,现已有5000亩大果沙棘进入盛果期,年产沙棘果1000多吨,并且结果面积逐年增加。建成沙棘综合工业园区面积6万平方米,可生产沙棘饮品和沙棘保健品两大系列10余种产品,年可加工沙棘果5000吨以上。二是北药产业。2011年,北药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遍布全县各乡镇和国有林场;主要种植品种有:水飞蓟、园参、苍术、防风、黄芪、白芍、牛蒡子等。建设了北药示范园区2处,面积51亩。北药示范地7处,面积3000亩。年采集野生药材3000吨左右,年初加工在2000吨左右。2011年,实现交易额1亿元以上,人均增收1000余元。全县目前有北药专业合作社5个,北药收购部100余家,引进了4家北药种植公司,并有全国各地药商常年驻扎在孙吴收购药材,孙吴已成为全市最大的北方寒地北药市场和集散地。三是苗木产业。坚持突出特色,鼓励多元投入的原则,加快林木良种生产与繁育基地建设,发展北方寒地种苗产业。为有效抵御苗木市场风险,建立苗木生产专业合作社5个。2011年,全县个体育苗面积达到1500亩,已达100户以上,年产优质苗木4000万株以上,所产苗木在供应当地造林绿化用苗外,还远销至大兴安岭、内蒙、山西、青海等地。通过发展苗木产业,实现产值2000万元。

四是特色养殖产业。孙吴县水热条件充足,林下草、昆虫、坚果、野生山野菜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养殖业优势明显。充分利用绿色生态、无污染的林下资源,重点发展北方寒地森林鸡、野猪等特色养殖。2011年,全县养殖森林鸡10万只,野猪2000头,林蛙100万只,马鹿50头,林下养殖畜类近万头,实现产值5000万元。五是食用菌产业。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依托林木资源优势,利用抚育剩余物,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5个,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优化品种、完善政策来打响北方寒地食用菌品牌。2011年,全县食用菌栽培完成1000万袋,实现产值3000万元。

二、完善政策,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对耕地种植沙棘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第一轮补助8年,每年每亩160元;第二轮补助8年,每年每亩90元;园式化种植沙棘的,补助3年,每年每亩100元,并提供供水、喷灌设施及埋设围栏所需的水泥桩、刺线等基础设施;对种植北药的,可规定允许在棘地行间间种;在速生丰产林熟化土地种植北药的,承包费少收或缓收,并且部分提供围埋设栏所需的水泥桩、刺线;在集体土地上种植北药的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对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县林业部门为其提供抚育剩余物作为生产锯末的原料;对经营其它林下项目的,视发展规模给予相应扶持。

三、市场对接,打造寒地特色品牌全力搞好北药及山特产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发挥在北药及山特产品购销中相对集散的优势,把流通搞活。一是以博来德物流中心为依托,建设北药及山特产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门市房200个,大厅摊位1000个,为购销双方提供集中的交易平台,规范化经营;二是抓好营销队伍建设。商贩队伍是搞活流通交易的最大优势,也是下步市场建设最具活力的要素。通过政策吸引、优良服务、帮助解决困难等方式留住人、引进人,通过他们搞活物流,实现买全国、卖全国,把市场做大做强,努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北方寒地北药及山特产品市场和集散地。建立中国北药、孙吴林产经济、孙吴苗木三大网站,为经营者搭建学习交流、业务培训等平台,提供科技、市场、项目推介、信息等服务;孙吴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大果沙棘之乡”,积极申请“中国北药之乡”称号,努力把“孙吴北药、大果沙棘”打造成中国知名品牌。

四、制定规划,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编制完成了孙吴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2015年,林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基本构建起林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框架。林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年均递增25%,林区职工和农民年收入增长率达20%以上;到2020年,林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量大幅提高,林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年均递增15%。编制完成了孙吴县北药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到2015年,野生北药保护培育面积累计完成13.3万亩,规划11个重点北药半野生栽培区域。全县北药种植面积达到16.8万亩,年均增长率33.6%;发展特色优势品种5-6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知名品牌2-3个;北药产业产值突破3亿元,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林产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孙吴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全县上下将再接再厉,努力拼搏,为开创优质、高效的林产经济发展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林下种植菌菇效益高上海市青浦区

青浦区位于上海市西郊,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区现有林地面积13万亩,其中森林面积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25%。近年来,青浦区紧紧围绕创建“绿色青浦”的目标,拓展发展思路,发挥资源优势,探索林下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打造“古韵、碧水、绿浪”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一、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黑木耳是我国传统黑色山珍,食用药用价值极高,是我国食用菌品种中最早实现人工种植的商品菌类之一,长期食用可对高血压、高血脂、血栓有明显疗效。据统计,目前我国黑木耳年产量约12.5万吨,且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消费市场巨大。品质优良的黑木耳更受市场青睐,产品零售价可达每公斤120-190元,上海大都市拥有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近年来,青浦区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切实把林下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大力扶持林下经济发展。2010年,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该区练塘镇水源涵养林内进行小规模林下菌菇栽培的生产试验。黑木耳生产要求湿度大、散射光照。绿荫是种植黑木耳的天然遮阳伞,同时还为其生长营造了良好的通风、湿润条件,有利于实现增产增效。青浦区的林地郁闭度一般在0.7左右,可达到“三分阳、七分阴,花花阳光照得进”的效果,5年以上的生态林夏季遮光率在60-70%以上,特别适合黑木耳的栽培。在扶持林下菌菇栽培发展过程中,青浦区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一是抓技术示范。重点抓好林下栽培菌菇品种的选择、菌棒制作原材料选择、林下菌菇栽培季节、林下菌棒配置等的示范试种,筛选出适合的易推广、高效益、无公害的林下菌菇栽培方式。通过试验,林下栽培黑木耳效益最高,且多品种搭配,能实现周年性生产。二是抓技术推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合作社负责前期难度较大的黑木耳菌棒生产,将培养成熟的菌棒以优惠低廉的价格提供给农户,带动农户生产,农户收获的产品,由公司以保护价收购,集中加工包装,成立专业的销售团队,策划产品的营销工作,努力打造优质黑木耳品牌。三是抓技术创新。积极争取市、区两级科技立项,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指导,强化科技支撑,实现技术创新。

二、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青浦区依托现有的林下土地和林荫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林下菌菇(黑木耳)栽培,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打开林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一是促进农民增收。林下栽培黑木耳周期短、见效快。每亩林地可栽培黑木耳菌棒7000棒,每年种两季,可种植木耳菌棒14000棒,平均每棒收获干品90克,每亩年产黑木耳干品1260公斤,售价60元/公斤,平均每亩产值可达7.56万元。设施投入0.5万元/亩,两年折旧设施成本为0.25万元,菌棒成本2.8元/棒,每亩3.92万元,即每亩总成本(设施+菌棒)4.17万元,每亩利润为3.39万元,每户可管理3-5亩,每年种两季,年收入可达10-17万元。二是改善生态环境。林下栽培黑木耳的整个生产过程不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首先,黑木耳是利用农林业的下脚料如秸秆、木屑、麦皮、杂草等进行生产的,解决了每年因焚烧或丢弃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其次,这些下脚料通过食用菌酶的分解,短期内大量生产出可供人类食用的高级蛋白质(生物转化率80-150%);再次,出完菇的废菌棒可以变废为宝,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回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改善土壤。三是创造就业机会。适时适地地发展林下菌菇栽培,可以给林业养护工及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据统计,每3亩林地可以提供1.5个就业机会,拉动社会经济。此外,随着林地菌菇产业的发展,还会带动食用菌原料加工业、食用菌产品加工、保鲜和运销业的发展,为城郊居民提供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长期稳定地解决一大批林业养护工、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四是丰富“菜篮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和对健康的追求,人们倡导“一荤一素一菌菇”的营养菜谱,林下黑木耳可以为上海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有保障的绿色健康食品,

第二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圆满完成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安排意见

同志们:

刚才,××书记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刻阐述,就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深化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作了总动员、总部署,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讲话。××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请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我县是××省林业大县之一。全县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7.7,通过长期的核桃产业化发展,核桃已经成为山区农民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充分发挥林业这块大资源的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了体制、机制方面不利于林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为了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切实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县委政府决定,在我县全面铺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为顺利开展好我县改革工作。下面,根据全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回顾

我县于2006年4月至6月开展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州林改领导组及指导组的领导和指导下,根据州委、州政府的安排,结合我县实际,我县在每个乡镇确定了一个村进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分别是苍山西镇光明村、漾江镇抱荷岭村、富恒乡密马村、平坡镇高发村、顺濞乡瓦窑村、龙潭乡龙潭村、鸡街乡鸡街村、瓦厂乡瓦泥午村、太平乡罗士登村。9个试点村涉及130个村民小组,已涉及的林地面积102966亩。其中:自留山33586亩,责任山28580亩,集体林23716亩,退耕还林地2480亩,“四荒”山13760亩。

2006年4月26日,召开了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培训会,会后,县乡两级成立了领导组、指导组和工作组,村级成立工作小组。全县共抽调了250多名县乡工作人员参与此次改革试点工作。工作组于4月29日进驻试点村组。三个多月来,采取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工作组工作人员扎实工作,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绩。

(一)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领导到位。县级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导组,负责全县的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组建指导组和驻村工作组,指导和协助乡村开展试点工作;乡镇成立了林改领导组和工作组,负责本乡镇的林改试点工作;村组组建工作组负责本辖区内的林改工作。

(二)工作组工作扎实到位。县委、县政府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县对乡“三文明”考核内容。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做到定目标、定责任、定人员、定进度,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制定驻村工作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纪律,保证驻村人员到位,安心工作。遵照“一村一案,一组一策”的原则,各乡镇、村、组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并严格进行报批。试点村的林改方案的制定坚持“两上两下”的办法。即村组方案初步拟定后送县乡林改办把关,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返回村组继续补充完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三分之二以上户长表决通过后,再报乡镇政府审核,县领导组审批,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严密性。工作组成员进村入户,与人民群众同吃住,工作有广度又有深度,实事求是的作风,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使这次工作队又成了一支我们的党在农村的宣传队。

(三)宣传、培训工作到位。县、乡、村层层召开会议,宣传中央、省、州关于加快林业发展改革的政策精神,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标语、黑板报、简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并在《漾濞时讯》上开设专栏,对相关的政策和主要做法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户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变“要我改革”为“我要改革”。实行层层业务培训,县领导组培训指导组、县驻村工作组及各乡镇领导小组,指导组培训各乡镇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各乡镇领导小组和县驻村工作组培训村民小组林改工作人员,使参与林改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政策,确保了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宣传工作做到“六个一”。即开好一个大会,县、乡、村、组层层召开林改动员大会,把林改政策宣传到户、到人;由县文体局、团县委牵头,精心编排一台与林改相关的文艺节目,深入到各乡镇、试点巡回演出;编写《致全县林农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发至每家每户;编印一册林改政策问答(林改政策100问)发至每个乡、村、组;办好一份林改简报;在县有线电视台和《漾濞时讯》开设一个宣传林改工作的专栏即三级干部谈林改。

(四)指导、协调工作到位。试点工作展开后,县领导组不定期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指导,激励先行,鞭策后进,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各指导组经常到各挂钩村进行工作指导;建立定期汇报

·制度,全面掌握全县林改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推动林改工作。

目前,所有试点村已经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法人、到地块,个别试点村和自然人已填写林权登记表格,并已经进行张榜公布,试点工作基本结束。在试点工作中,由于原林业“三定”时,界定到户的林地四至界线标注不清,权属界限争议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扎实开展工作,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二、把握政策,开拓创新,有效推进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林业产权制度,重点是集体林的制度改革,发言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讲话》。同时,进一步明晰“两山到户”、“四荒拍卖”、退耕还林的产权;落实公益林、商品林的区划;理顺林业改革中的基础环节。这次改革涉及到家家户户、每一个人,在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会很多,我们的工作队必须把握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政策。

(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两个《决定》,建设我县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用足用活现行国家林业政策,从改革和完善不能适应林业发展的机制入手,破解我县林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

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政策。

1、林地使用权确权期限及规定。(1)首次到户的期限。在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首次确权认证的林地使用权时间为70年。(2)换证确权及期限。对已明确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到户的,要重新确权发证,按70年减去已承包或使用年限来确权发证。

2、林地、林木使用权的确权。(1)退耕还林工程林地的确权。在集体林地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合法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给予认可,但该林地面积应该纳入均山的范围。面积大于本户均山的部分的,应该向村组集体以出让方式确权或以该户全部退耕面积以出让方式确权。(2)责任山的确权。“两山”到户时的“责任山”承包合同已经超期。各组的这部分集体林地,原则上可由原责任人确权。采取补缴出让金的办法或其他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经过组(社)讨论,三分之二以上户长同意后给予确权。(3)公益林的确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区划界定的公益林,要参照这一次改革给予确权发证;县境内的320国道(顺濞河段)面山的集体林,在这次改革中可以均山到户,但要纳入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和补偿,禁止改变用途和采伐林木;苍山西坡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自留山、责任山可以确权,但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管理,禁止采伐和改变用途,由国家统一标准补偿;乡、村、社集体林中的水源林、风景林、防护林等应当纳入公益林管理,不提倡均山到户,但要股权到户,采取承包管护等多种形式落实收益权;天保工程区的天然林部分,可以给予确权,但按照天保工程进行管理。(4)开荒造林的确权。未取得林地使用权证,在集体林荒地上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或其他林木的,可以补办确权手续。(5)开荒种植非木本植物林地的确权。未办理林地使用权证,在集体林地上轮作粮食作物等的非绿化行为的集体林地,可无偿收归集体进行均山到户;已经在集体林地上进行非农建设的,报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非法占用林地处罚后,无偿收回并进行均山。

以上可以补办林地使用权手续的,应当向社组集体补缴林地使用权出让金,补缴标准由乡镇人民政府制定,也可参照这次改革中公开拍卖的价格,也可通过评估机构评估或者社组成员会议协商确定。

3、改革的基准日。2006年1月1日零时起。无论集体林均山到户或股权到户或收益到户,户数和人口都必须以2005年12月31日24时前的户数和人口为基准数。

4、林地林权纠纷调解责任。县与县之间的争议由州人民政府负责调解;乡与乡之间的争议由县人民政府负责调解;村与村之间的争议由乡人民政府负责调解;村组与村组之间的争议和农户与农户之间的争议由村民委员会负责调解。

(三)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县是全省的重点林业县之一,林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林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77,林木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69万立方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县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部分集体山林不同程度的存在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经营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产权流转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再不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业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窄,林业包袱将会越背越重,矛盾纠纷将会越积越多,林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艰难。只有深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加快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站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

1、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积极性的根本举措。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县的很多地方集体山林没有落实到“人”,管理粗放,成为“无主山”,效益不高,有的地方在没有经过农民同意的情况下,将原来划分给农户经营的自留山和分包到户的责任山收归集体,或者转让给其它个人和经济组织,随意打乱原有的承包关系,有的甚至损害了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使群众对山林的经营管理缺乏热情,一些地方只砍不造,或造而不管,甚至存在掠夺性经营的现象。因此必须通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从林业经营中得到实惠,从而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的积极性,真正形成“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破解当前林业发展难题、加快林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县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经营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管理粗放、森林质量不高、林地产出偏低和山林火灾不断等,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出路就是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来调整林业生产关系,合理配置林业生产要素,激发林业发展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化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改革中破解难题,加快发展。

3、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4。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股份林业、民营林业、个私林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市场带企业、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市场化开发、产业化经营的山区资源开发格局,做大山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四)把握重点,开拓创新,有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林业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核心内容,是我县整个“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繁荣山区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和县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县委、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吃透改革政策,突出改革重点,开拓创新,扎实有序地推进我县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1、政策理解要到位。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精神、政策,大家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才能用足用活各项改革政策,也才能在实践中开拓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把工作落到实处。

2、人员培训要认真。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次政策性、法律性和业务性都非常强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一批有责任心、事业心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人员,更需要一大批了解法律、懂得政策、熟悉业务的“明白人”。组织培训是提高工作人员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此次改革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作中,要搞好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培训,使行政线的领导干部准确掌握林改的指导思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第三篇: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闽委发[2006]19号)和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加快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全面强化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管理,实现我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就我市三年林改工作作个简要回顾总结,并对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讲几点意见。

一、大胆探索,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5月全省林改启动后,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精心指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于2005年11月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随后,及时把林改工作的重点转向成果巩固和深化配套,在许多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到目前为止,全市有1716个村完成改革任务,占有改革任务总村数的99.7%;完成集体林权登记2200.9万亩,占95.8%;发证面积1855.4万亩,发证率为84.7%。全市11个县(区)的林业服务中心均与永安林业要素市场对接联网,区域性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网络基本建成。林权抵押贷款、规范林木林地产权流转、组建各类林农合作经济组织等各项配套改革正在有序展开。林改调动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激活了林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在:

(一)促进了生产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层次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一次重大调整,引发了林业、林农、林区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林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一是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开展林改以来的三年,植树造林面积108万亩,平均每年造林36万亩,比林改前的2003年春季造林17.5万亩翻了一番。许多地方出现争山争苗造林的新景象,采伐迹地、零星荒山等地的租赁价格节节攀升,从林改前的每亩1-2元升至现在的15-20元,有的甚至更高,山地价值日益显现。不仅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潮,各类木竹加工企业也纷纷投资造林,兴办工业原料林基地。最近三年,企业自办自建或与林农合作共建原料林基地25.4万亩,占植树造林总面积的23.5%,基本形成以林农为主体,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造林的新格局,实现森林资源培育由过去长期依靠行政推动转向林农主动、市场拉动的重大变化。二是带动了林区综合开发热潮的掀起。笋竹产业不断壮大,2006年全市实现竹业总产值40.9亿元,比增20%,比2003年林改前翻了一番,初步形成了以三和、健盛、孟宗为龙头的笋竹产业体系。生物医药加快崛起,累计建立红豆杉、雷公藤、厚朴、铁皮石槲等珍贵药材基地约15万亩,初步建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和药材种植三大基地,2006年全市医药工业总产值5.08亿元,比增112%。生态旅游不断升温,全市现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7处,面积达到32.2万亩,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达5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5亿元,分别比增30%和43%,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三是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加快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林业产业总产值162亿元,比增24.7%。特别是规模以上林产工业发展迅猛,人造板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9.8万立方米、比增37.2%;指接板从小到大,达到17.6万立方米、比增63%,成为最大宗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木材和林产品深度加工持续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优化,新增规模以上林业企业78家,并有2个产品获国家级品牌、7个产品获省级品牌称号。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实现产值74.95亿元、可比增长34.41%,比2003年增长123.3%,实现三年翻一番,林产工业成为全市三大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一个产业集群,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升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

(二)改善了林农生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山林产权明晰到户到人,使林农群众拥有了一份宝贵资产、一块用武之地、一片致富空间,极大地拓宽了林农的增收渠道,改善了林农生活。一是资源盘活了。林改后,各地先后成立了森林资源流转登记服务中心,使林农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自愿、依法、有偿流转变现,缩短了森林资源培育周期,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促进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臵。最近三年,全市规范林木林地产权流转面积达390.9万亩,盘活了森林资产19.5亿元。二是资金激活了。以林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林业投融资配套改革,尤其是小额贷款,既有效破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又吸引了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林业集聚,使林业经营开始从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目前,全市林权抵押贷款累计金额17.47亿元,余额10.96亿元,林权抵押贷款面积达426.11万亩。其中农村信用社审批抵押贷款10.35 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审批贷款 5.01亿元。2006年3月全省林权流转市场建设与金融服务现场会在永安召开,总结推广我市林业融资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三是经营搞活了。林农在自主自愿和明确利益分配的基础上,以亲情、友情、技术、资金等为纽带,采取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各类林农合作经济组织526个,有的搞造林营林、有的搞采伐作业、有的搞加工生产、有的搞市场营销,还有的搞多种经营,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分工,搞活了林业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585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来自林业第一产业(种植业)的收入比增51.2%,若加上林业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全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比增16.7%,比林改前的2003年增长了61.9%。在许多林业重点乡村,农户从林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超过其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林业成为农民增收最快的领域之一。

(三)推动了乡风文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宣传发动到酝酿方案,从组织实施到生产经营,是一次比较完整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推动了乡村文明风尚的形成,带来了农村一系列新的变化。一是思想观念变化。林改之后,林业经营成果好坏与林农自身利益直接相关。如何提高经营效益,成了林农关注的热点。“把山当田耕、把林当菜种”的经营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学科技、争效益,讲发展、求致富成为农村的新时尚。2006年,林农主动到林业部门或通过林业服务热线咨询林业经营知识和实用技术达20多万人(次),科技三下乡活动受到前所未有的拥戴和欢迎。二是民俗民风变化。林改吸引大量的剩余劳力向山上转移,改变了农村 “农忙忙不开,农闲闲得慌”的状况,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事做,林农比较繁忙和充实。游手好闲的人明显少了,搞封建迷信的明显少了,聚赌参赌的明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文明生活。如永安市的桂溪村由过去的“赌博村”变成现在的“文明村”。三是行为准则变化。突出表现在森林防火上,过去是“干部打火、群众观看”,现在变成了“一家受灾,众人相助”,护林防火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蔚然成风,盗砍滥伐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林改还有效解决了山林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密切了农村干群关系,使林区社会邻里之间和谐相处。

(四)改变了村容村貌。林改不仅给林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盘活集体森林资产、收取林地使用费等渠道,村财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全市村集体收取林地使用费、森林资源转让费等项收入达4157万元,平均每个村3.58万元。2006年,随着森林资源的升值和林地租赁的提高,村财收入将有不同程度地增加。村里有了钱,就能为村民办实事。一是改善乡村基础条件。许多乡村都用林改等筹集的资金,主要投入乡村道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农村科普、文体、卫生设施也开始兴建。如尤溪县西滨镇坂兜村将林改的村级收益投资近20万元,建设了沼气池、蓄水池、骨灰堂等。据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收取的林地使用费实际支出3859万元,其中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占83.1%。二是改善乡村公共服务。不少地方通过林改收益的二次分配,建立了村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学生助学等公益制度,解决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困有所帮”的社会难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如永安西洋岭头村从林改的村级收益中每年支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建立合作医疗、村级奖学、老人慰问和帮扶解困等制度。三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近几年,一些乡村在林改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进行统一规划,从林改的收益的中投资部分资金用于绿化美化。同时,许多林农也主动投资投劳在村庄周围、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沟渠两侧种植速生和珍贵树种,既改善了乡村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益。据统计,2006年全市有767个村,1.58万户参与非规划林地植树造林,共种植283.7万株,折合面积2.84万亩。同时,农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沼气等清洁能源开始普及,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少乡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五)促进了民主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始终坚持把尊重群众意愿、维护林农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公开公平公正操作,有效地促进了民主管理。一是提高了林农的民主法制意识。在改革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改革方式的确定、山林权属的转让、林地使用费的缴交和支配等方面,均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广大林农借助林改这一载体,接受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林改政策宣传教育,参与各个阶段的改革实践,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二是改进了乡村工作方式。乡村基层组织的工作重点由过去的收费、催粮等转向指导、协调、服务林农和引导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上。同时,许多地方还组织村民共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民理财、听证、村务管理等制度,推动了村民自治,融洽了乡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三是转变了政府部门职能。林改催生了职能转变,许多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指导帮助、行政执法、公共服务上来。如林业部门建立了林业服务中心,农业部门深化农业155工作,搞好林业“96355”、农业“969155”热线服务,开展林改政策咨询以及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财政部门加大对林业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林改工作;金融部门主动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林农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宣传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有关林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报道林改典型和好人好事;信访、纪检、监察和公检法等部门及时做好涉林信访调处,主动参加林改督导工作。所有这些,都为乡村民主管理作出了贡献。

三年多的林改工作凝聚了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各有关部门的智慧和汗水,涌现出了一批默默耕耘、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先进代表,可以说林改工作是一个全民动员、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伟大实践,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好事、实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永安时指出的“林改意义确实很重大”。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指示,坚持不懈地把林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更大的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情况繁杂,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改革的征程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一些地方出现松懈现象,整改落实不够到位,林权证发放到户率偏低,配套改革进展较慢。二是深化改革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造林质量有所下降、林权抵押贷款门槛较高、林业经营相对分散、采伐管理政策不相适应、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不够完善等。三是林改后,山林纠纷以及非规范转让山林等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显露,因处理难度大,林区群众时有上访,影响林区的安定稳定。四是实验区六个合作区建设进展不平衡,尤其是园区建设和台资项目还没有大的突破。五是林产工业尚处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规模小、档次低、布局散,而且存在区域壁垒、地方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难度很大。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根据省、市党代会和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闽委发[2006]19号),在新的形势下,我市要按现代林业的理念、思路、模式,突出林改、突出对台、突出项目、突出特色,深入推进“一项改革、二个建设、三大任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07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基本完成林权证发放工作,发证率达95%以上,实际到户率达80%以上,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全市植树造林39万亩,生产商品材200万立方米,人造板120万立方米,纸及纸制品45万吨,松香及其深加工产品5万吨。全市完成林业产业总产值170亿元,增长1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30家;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达到90亿元,力争实现100亿元,增长30%以上。重点突破五项工作:

(一)突破传统观念,确立现代林业思想。发展现代农业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林业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我们要学习领会现代林业的深刻内涵,树立现代林业的资源观,在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展造林育林,持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并逐步把涉林的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融入林业资源范畴,为林业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条件。树立现代林业的生态观,认真实施生态公益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管理新模式,统筹与林业有关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提高林业生态效益,满足社会的生态公益和精神文化需求。树立现代林业的产业观,在抓好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把加快林产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并积极发展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生物医药、森林食品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上下游产品纵深开发,主导产业横向配套的林产工业产业集群。树立现代林业的创新观,选择有带动性、标志性、突破性的项目,组织力量开展科技协作与攻关,力争取得创新突破,大幅度提高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林业产业由利用林木资源为主向利用森林资源为主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由低层次的原料加工型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创新型转变。树立现代林业的发展观,按照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以生态促进产业,以产业扩大就业,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推动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现代林业思想确立,用现代理念指导林业,用现代手段武装林业,用现代科技支撑林业,用现代制度管理林业,达到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和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突破工作难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强化责任、细化任务、狠抓落实,加大创新力度,突破工作难点,全面展开集体林权制度各项配套改革。2007年,在基本完成林权证发放工作的基础上,所有的林木林地产权流转,均在乡(镇)林业服务分中心以上的平台上进行;全面展开林权证抵押贷款工作,扩大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试点范围和贷款覆盖面;全市有95%的村收取林地使用费。

1、巩固完善林改成果。我市林权发证率虽然高达84.7%,但真正发到户的仅有50%左右。主要原因是有些地方只把林木林地划分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产权明晰不够彻底;有些乡村林改工作比较粗糙,不敢轻易把林权证直接发到林农手中。针对这些问题,各地要按省市联合检查验收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开展“回头看”,逐村逐项地进行整改完善。对于多数村民要求将自然村或村民小组的林木林地进一步明晰到户到人的,应按林改政策予以落实。对于发证工作,要利用春节期间村民外出返乡的时机,组织有关当事人进行现场核对、现场纠错、现场定界、现场拨交,尽快把林权证发放到林农手中,让林农吃下“定心丸”。要力争2007年基本完成林权证发放工作,确保2008年1月1日起全面使用全国统一式样林权证,并加强林权的动态管理,实行依法凭证经营,保证林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

2、规范森林资源流转。林改后,森林资源流转更加活跃。但有些林农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又急于用钱,常常把林改刚到手的山林低价贱卖;又有个别大户从林农手中低价套购山林,转手炒买炒卖,给林区的长期稳定带来隐患。为此,要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网站和各县(市、区)林业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所有的林木林地产权流转必须在乡(镇)林业服务分中心以上的平台上公开、公正、公平进行,并采取限期、限量的办法,引导经营者规范流转,做到既盘活森林资源,又注意防止炒买炒卖,避免大量林农过快过早地失山失地,促进林农耕山致富和林区和谐发展。

3、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我市以林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林业投融资改革进展较快,必须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推广力度,尤其推广永安、尤溪、泰宁等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和贷款覆盖面,着力解决林农个体和农村弱势群体贷款难的问题,切实做到“面向群众、手续简便”,重点推行林木资产免评估,贷款限额每户2万元,年贴息3.6%,申请人在1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贷款,并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授信管理方式。同时,各县(市、区)要组织银行、保险、林业等部门认真研究探索森林保险的具体操作办法,实行低保费、低保额、保成本,既考虑林农和林业经营者的缴费能力和基本保障需求,又考虑保险机构的风险防范水平和经营稳定,扎实推进森林保险业务的开展,并探索林木收储处理的方式方法,帮助化解或降低林业信贷风险,使林农拥有的林木资源真正变成风险保障和应急保障,激活林业和农村经济。

4、强化林地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乡镇要积极引导村民委员会或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村提、村用、民受益”的原则收取林地使用费,并做到规范使用,加强管理监督,保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坚持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探索林地使用费与农村医保低保、养老助学、扶贫济困相结合的具体办法,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5、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山林权属纠纷、非规范林权流转、经营承包合同歧义、乱砍滥伐积案等逐个显露出来,涉林信访一度较多。近期,又随着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和木材价格的抬升,加之林木采伐审批手续繁琐,乱砍滥伐、乱收滥购出现新的苗头。必须引以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和查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的原则,引导矛盾纠纷的当事人通过协商、调处的办法化解矛盾。加大《森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森林公安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坚决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林区安定稳定。

(三)突破工作重点,推进海峡两岸林业合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允许实验区在政策、体制、机制上探索和创新,逐步将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林业对台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在这次全省深化林改工作会议上,黄小晶省长对此又作了专门强调,并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狠下措施,实施重点突破。2007年,全市争取签订外资合同项目20个,合同利用外资6500万美元,其中台资合同项目10个,合同利用台资2500万美元;两岸合作要向更宽领域拓展,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取得新突破。每个县(市、区)都要在工业园区内规划一块对台合作的区域;对接台湾农民产销班,建立现代农林合作经济组织100个;实现林博会升格。

1、抓紧优惠政策落实。2006年12月17日,市委叶继革书记亲自带队到省林业厅汇报沟通实验区优惠政策事宜,省林业厅表示大力支持,并形成了专题会议纪要([2007]1号),同意我市将永安、三元、梅列、沙县、将乐、泰宁等6个县(市、区)作为试点,6个县(市、区)的木材生产计划,由三明市林业局统筹提出安排意见后,报省林业厅统一下达。在不突破商品材采伐限额和商品材生产量大于消耗量的前提下,木材生产计划不足的可向省林业厅申请追加。同意放宽天然林改造试点的树种构成比例限制,全权委托三明市林业局制定天然林改造的标准和要求,并负责组织实施。为此,要进一步细化落实方案,确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有关县(市、区)认真做好伐区采伐规划,合理安排木材生产计划,及时上报市林业局审核、汇总、报备,尽快把省林业厅给予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为实验区建设创造优良宽松的政策环境。

2、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承载项目、集聚产业和招商引资的最重要平台之一,推进实验区各合作区的建设,必须加快特色园区的规划建设。目前各地建设资金都非常紧张,因此要积极探索“引凤筑巢”的办法,制定相应优惠政策,为投资商提供规划用地(俗称“生地”),吸引客商带资金、带项目进行开发,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在加快金沙园和尼葛园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沙县与永安林产品加工园区、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金星加工区,三元与明溪生物医药加工园区、沙县家具加工园区、梅列食品加工园区、尤溪林业工业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服务功能,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增强实验区招商吸引力,以此推动实验区六个合作区建设的加快发展。

3、突出台商台资项目。由于受区位条件、对台合作基础等因素制约,我市台商资源比较紧缺,现已引进的台资项目体量偏小,带动力还不够强。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台湾岛和台商集中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加强与知名的台资企业、客商的沟通联系,力争在重要台外商、重大台外资项目的引进上有新的突破。当前,要对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牵头的森林资源培育、林产加工利用、森林旅游和生物医药等一体化项目进行重点跟踪落实,引进其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以此推动我市林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两岸科技交流机制。第二届林博会期间,我市与台湾嘉义大学校友会等民间社团组织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引进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管理经验、经营模式,建立两岸林业合作交流机制,推进明台两地在科技教育、产品研发、企业管理、市场开发、产品营销、乡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等领域的全面交流合作。最近,市里邀请台湾的专家学者在三明林校举办了第一期农林产销组织骨干培训班,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台湾产销班的运行模式、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的成功做法,提升我市农林合作经济组织的层次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林农增收,请各县(市、区)特别是乡镇一级注意引导和对接,做好促进工作。

5、精心筹划第三届林博会。前两届林博会虽然均取得较大成效,但办会规格、规模及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委、市政府和省林业厅商定争取从第三届林博会起,升格由国台办、国家林业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省台办、省林业厅、省外经贸厅、省海峡办和三明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春节后,就要着手启动第三届林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精心策划,强力推进,力争第三届林博会在规格、水平和办会实效等再上新的台阶,逐步把林博会办成与漳州花博会相对应的、具有区域性影响的两岸经贸合作交流平台。

(四)突破区域障碍,加快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林改有效地调动了林农耕山育林的积极性,如何把这种积极性持续高潮地保持下去,最根本的是要让林农从林业经营中实现持续增收。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林产工业,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目前,我市木材林产品的初加工处于饱和状态,加快林产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开发纸、板下游产品,促进加工企业优胜劣汰,形成主导产品突出、上下游产品匹配的林产工业产业集群。2007年,全市策划生成生产性招商项目125个,合同利用外资和区外资金1.5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建设三明广式家具市场和永安家具市场;新创国家级品牌1个,省级品牌3个;保持笋竹、苗木花卉、生物医药、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林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1、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全市现有木竹加工企业1280家,其中规模以下企业达1022家,占79.8%,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现象相当突出。近期,又因部分木材加工企业乱收乱购,诱发了个别地方“蚂蚁搬家式”的乱砍滥伐现象,对林产工业的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十分不利。我们一定要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信贷、税收、电力、工商、质量监督、环境保护等综合手段,促进林产加工企业的优胜劣汰。要认真贯彻省林业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联合制定的《福建省林产加工业发展导则》(试行),研究制定我市的实施细则,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和各种专业协会的作用,对一些小型木材加工企业过多过滥的地方,要进行整合,引导向工业园区集中,为龙头企业配套。同时,严格产业规划布局和市场准入条件,坚决不再新上木材及林产品初加工项目,新办企业必须是固定资产投资大于500万元或年产值大于1000万元,方可引进和批办。

2、完善资源调配利益共享机制。长期以来,森林资源实行以县为单位的管理体制,按照现行政策,木材的采伐生产和流通运输受到严格限制,市场配臵资源的功能作用较难充分发挥,甚至出现画地为牢、地方保护,既不利于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也不利于县域特色经济、拳头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为此,一方面要探索完善资源调配和利益共享新机制,实行市场价格、定向供应,税利还返、利益共享,引导木材原料向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集聚,打破区域封锁,实现在全市范围内合理调配木材原料资源,保证青山纸业、大亚木业、永安林业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的用材需要,带动全市林产工业的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县(市、区)进行产业分工和县际合作,突出优势特色,突出拳头产品,相互支持配合,相互调剂资源,主攻一业,创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转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形成“一县一业一品牌一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认真研究我市初级林产品的销售去向、用途范围和下游产品开发应用情况,围绕林产品深度加工和产业配套,有针对性地策划生成一批家具制造、装饰装修材料、生物医药、森林食品、苗木花卉、森林旅游和物流配送项目,做好用地、用电、用水、用工、运输等配套测算,把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充分。市政府已决定今年3月底在上海举办农林专场招商活动,各地要抓紧做好前期筹备工作,下半年要集中力量办好第三届林博会,力争在重大项目招商上有新的突破。同时,对2006年江苏、广东的专场招商和第二届林博会签约的项目,以及在建、新建的项目,实行跟踪调度,并分别情况采取各种跟进措施,巩固招商成果,确保签约合同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争取协议意向项目升格为合同项目。

4、加强林业科技创新。要加强林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重点发挥其在新兴领域、重要方向上的引领作用,在林业发展全过程、全方位中的支撑作用,在核心技术、重点难题上的突破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林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做到地尽其力、物尽其效。同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三明优势品牌产品,通过品牌升级、名牌争创推动产品上质量、上档次、上规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取在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免检产品、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上有新的更大突破。

5、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积极顺应生态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趋势,按照“高、新、深、特”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竹业竞赛活动,大力发展笋竹业,促进竹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森林资源,培育壮大以清流为重点的花卉苗木业,以明溪红豆杉、泰宁雷公滕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业,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森林人家为重点的森林旅游业,扩大特色产业在林业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和林地产出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变森林资源利用和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发挥林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促进我市生态效益型经济的发展壮大。

(五)突破运作机制,强化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始终是林业工作的基础,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强化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创新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模式,从而增加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2007年,争取全面完成省林业厅下达植树造林任务,非规划林地造林达350万株;启动建设永林股份与美国惠好公司合作建设项目;基本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权益;7月份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外业调查,年底完成森林经营方案编制;12月前,市、县两级基本成立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成立市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和各县(市、区)执法大队。

1、加快森林资源培育。2007年,省林业厅下达我市植树造林任务39万亩。截止1月30日,全市已落实造林业主面积37.9万亩,完成整地挖穴面积27.4万亩,已造林6.6万亩,整体进度偏慢,且进展很不平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林地、苗木和劳力准备,加快植树造林进度,把好造林设计、林地清理、苗木调拨、栽植指导及检查验收关,确保今年造林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要积极鼓励木竹加工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或采取委托造林、租地造林、合作造林、订单林业、收购现有林等形式,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突出抓好永林股份与美国惠好公司第一期合作建设1.5万亩速丰林基地项目,提高森林资源培育水平和企业原料自给率。同时,要认真组织实施省林业厅批准的天然低质次生商品林改造试点,加快低产林分改造和中幼林抚育间伐,提高林地产出率和林分总体质量,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

2、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创建绿色家园活动,进一步拓展营造林空间,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开展非规划林地植树造林。由大亚、通海公司等企业与公路、水利部门联手,以项目推进的形式,在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和水网两旁,大力营造或改造速生树种,迅速形成绿化景观,并为企业提供后续资源。要广泛发动群众,由林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与乡村联手,以苗木补助形式,在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等四旁地大量种植红豆杉、柳杉、楠木、香樟、银杏等珍稀名贵树种和药用植物,推进村庄绿化、园林式乡村和绿色通道建设,有效美化乡村环境,增加林农收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3、探索建立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新办法。林改后,广大林农对商品林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但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确保生态公益林安全,已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前,要借鉴商品林的改革办法,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要求,采取联户经营、专业承包、委托管理等形式,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春节后,每个县先选择1-2个村开展试点工作,8月份全市展开,年底前完成30%的改革任务,2008年全面完成。要按照黄小晶省长在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多渠道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度。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资金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从水电收入、治污资金、旅游门票等提取生态补偿资金的办法,并发动社会各界捐赠,千方百计拓宽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渠道。同时,要根据生态区位状况,实行生态公益林分类管理,积极开展非木质利用,允许管护主体科学合理利用林地和景观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开展林下套种和林地综合利用,增强生态公益林自我补偿能力。

4、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要按照现代林业的经营要求,认真开展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试点,探索放宽放活商品林经营管理新办法。选择永安、沙县、泰宁等三个县(市),在保证森林覆盖率不下降、采伐迹地及时更新的前提下,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探索工作。对于经营规模达5000亩以上的林农合作经济组织或林业经营实体,指导编制简明的森林经营方案,把采伐处臵权交给经营实体。对于尚不具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条件的林农个体散户,以乡(镇)为单位,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合理地安排采伐,让林农知道自己所经营林木何时可以采伐、可以采伐多少,做到心中有数,以采伐处臵权的落实促进经营收益权的到位,进一步调动林农耕山育林的积极性。

5、转变林业部门职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整合现有林业机构设臵、编制关系和人员队伍,本着“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组建市、县两级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发好、用好、管好林权证;成立市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和各县(市、区)执法大队,实现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进一步加强林业站建设,充实基层林业站力量,稳定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管理体制。通过整合机构、理顺关系,逐步构建以管理、执法、服务三大职能为主的林业管理新体制,切实把林业管理的重点转向宏观指导、依法行政和提供服务上来,以适应林改后林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

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保持这几年林改中形成的破解难题的气势和精神,继续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同心协力,聚智集力,乘势而上,扎实工作,再攀新高峰,再创新业绩,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圆满完成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安排意见

同志们:

刚才,××书记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刻阐述,就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深化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作了总动

员、总部署。××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请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我县是××省林业大县之一。全县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7.7,通过长期的核桃产业化发展,核桃已经成为山区农民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充分发挥林业这块大资源的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了体制、机制方面不利于林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为了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切实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县委政府决定,在我县全面铺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为顺利开展好我县改革工作。下面,根据全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回顾

我县于2006年4月至6月开展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州林改领导组及指导组的领导和指导下,根据州委、州政府的安排,结合我县实际,我县在每个乡镇确定了一个村进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分别是苍山西镇光明村、漾江镇抱荷岭村、富恒乡密马村、平坡镇高发村、顺濞乡瓦窑村、龙潭乡龙潭村、鸡街乡鸡街村、瓦厂乡瓦泥午村、太平乡罗士登村。9个试点村涉及130个村民小组,已涉及的林地面积102966亩。其中:自留山33586亩,责任山28580亩,集体林23716亩,退耕还林地2480亩,“四荒”山13760亩。

2006年4月26日,召开了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培训会,会后,县乡两级成立了领导组、指导组和工作组,村级成立工作小组。全县共抽调了250多名县乡工作人员参与此次改革试点工作。工作组于4月29日进驻试点村组。三个多月来,采取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工作组工作人员扎实工作,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绩。

(一)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领导到位。县级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导组,负责全县的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组建指导组和驻村工作组,指导和协助乡村开展试点工作;乡镇成立了林改领导组和工作组,负责本乡镇的林改试点工作;村组组建工作组负责本辖区内的林改工作。

(二)工作组工作扎实到位。县委、县政府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县对乡“三文明”考核内容。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做到定目标、定责任、定人员、定进度,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制定驻村工作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纪律,保证驻村人员到位,安心工作。遵照“一村一案,一组一策”的原则,各乡镇、村、组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并严格进行报批。试点村的林改方案的制定坚持“两上两下”的办法。即村组方案初步拟定后送县乡林改办把关,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返回村组继续补充完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三分之二以上户长表决通过后,再报乡镇政府审核,县领导组审批,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严密性。工作组成员进村入户,与人民群众同吃住,工作有广度又有深度,实事求是的作风,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使这次工作队又成了一支我们的党在农村的宣传队。

(三)宣传、培训工作到位。县、乡、村层层召开会议,宣传中央、省、州关于加快林业发展改革的政策精神,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标语、黑板报、简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并在《漾濞时讯》上开设专栏,对相关的政策和主要做法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户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变“要我改革”为“我要改革”。实行层层业务培训,县领导组培训指导组、县驻村工作组及各乡镇领导小组,指导组培训各乡镇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各乡镇领导小组和县驻村工作组培训村民小组林改工作人员,使参与林改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政策,确保了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宣传工作做到“六个一”。即开好一个大会,县、乡、村、组层层召开林改动员大会,把林改政策宣传到户、到人;由县文体局、团县委牵头,精心编排一台与林改相关的文艺节目,深入到各乡镇、试点巡回演出;编写《致全县林农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发至每家每户;编印一册林改政策问答(林改政策100问)发至每个乡、村、组;办好一份林改简报;在县有线电视台和《漾濞时讯》开设一个宣传林改工作的专栏即三级干部谈林改。

(四)指导、协调工作到位。试点工作展开后,县领导组不定期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指导,激励先行,鞭策后进,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各指导组经常到各挂钩村进行工作指导;建立定期汇报制

度,全面掌握全县林改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推动林改工作。

目前,所有试点村已经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法人、到地块,个别试点村和自然人已填写林权登记表格,并已经进行张榜公布,试点工作基本结束。在试点工作中,由于原林业“三定”时,界定到户的林地四至界线标注不清,权属界限争议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

度,扎实开展工作,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二、把握政策,开拓创新,有效推进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林业产权制度,重点是集体林的制度改革。同时,进一步明晰“两山到户”、“四荒拍卖”、退耕还林的产权;落实公益林、商品林的区划;理顺林业改革中的基础环节。这次改革涉及到家家户户、每一个人,在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会很多,我们的工作队必须把握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政策。

(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两个《决定》,建设我县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用足用活现行国家林业政策,从改革和完善不能适应林业发展的机制入手,破解我县林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

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政策。

1、林地使用权确权期限及规定。(1)首次到户的期限。在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首次确权认证的林地使用权时间为70年。(2)换证确权及期限。对已明确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到户的,要重新确权发证,按70年减去已承包或使用年限来确权发证。

2、林地、林木使用权的确权。(1)退耕还林工程林地的确权。在集体林地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合法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给予认可,但该林地面积应该纳入均山的范围。面积大于本户均山的部分的,应该向村组集体以出让方式确权或以该户全部退耕面积以出让方式确权。(2)责任山的确权。“两山”到户时的“责任山”承包合同已经超期。各组的这部分集体林地,原则上可由原责任人确权。采取补缴出让金的办法或其他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经过组(社)讨论,三分之二以上户长同意后给予确权。(3)公益林的确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区划界定的公益林,要参照这一次改革给予确权发证;县境内的320国道(顺濞河段)面山的集体林,在这次改革中可以均山到户,但要纳入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和补偿,禁止改变用途和采伐林木;苍山西坡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自留山、责任山可以确权,但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管理,禁止采伐和改变用途,由国家统一标准补偿;乡、村、社集体林中的水源林、风景林、防护林等应当纳入公益林管理,不提倡均山到户,但要股权到户,采取承包管护等多种形式落实收益权;天保工程区的天然林部分,可以给予确权,但按照天保工程进行管理。(4)开荒造林的确权。未取得林地使用权证,在集体林荒地上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或其他林木的,可以补办确权手续。(5)开荒种植非木本植物林地的确权。未办理林地使用权证,在集体林地上轮作粮食作物等的非绿化行为的集体林地,可无偿收归集体进行均山到户;已经在集体林地上进行非农建设的,报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非法占用林地处罚后,无偿收回并进行均山。

以上可以补办林地使用权手续的,应当向社组集体补缴林地使用权出让金,补缴标准由乡镇人民政府制定,也可参照这次改革中公开拍卖的价格,也可通过评估机构评估或者社组成员会议协商确定。

3、改革的基准日。2006年1月1日零时起。无论集体林均山到户或股权到户或收益到户,户数和人口都必须以2005年12月31日24时前的户数和人口为基准数。

4、林地林权纠纷调解责任。县与县之间的争议由州人民政府负责调解;乡与乡之间的争议由县人民政府负责调解;村与村之间的争议由乡人民政府负责调解;村组与村组之间的争议和农户与农户之间的争议由村民委员会负责调解。

(三)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县是全省的重点林业县之一,林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林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77,林木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69万立方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县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部分集体山林不同程度的存在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经营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产权流转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再不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业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窄,林业包袱将会越背越重,矛盾纠纷将会越积越多,林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艰难。只有深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加快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站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

1、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积极性的根本举措。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县的很多地方集体山林没有落实到“人”,管理粗放,成为“无主山”,效益不高,有的地方在没有经过农民同意的情况下,将原来划分给农户经营的自留山和分包到户的责任山收归集体,或者转让给其它个人和经济组织,随意打乱原有的承包关系,有的甚至损害了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使群众对山林的经营管理缺乏热情,一些地方只砍不造,或造而不管,甚至存在掠夺性经营的现象。因此必须通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从林业经营中得到实惠,从而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的积极性,真正形成“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破解当前林业发展难题、加快林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县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经营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管理粗放、森林质量不高、林地产出偏低和山林火灾不断等,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出路就是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来调整林业生产关系,合理配置林业生产要素,激发林业发展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化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改革中破解难题,加快发展。

3、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4。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股份林业、民营林业、个私林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市场带企业、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市场化开发、产业化经营的山区资源开发格局,做大山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四)把握重点,开拓创新,有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林业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核心内容,是我县整个“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繁荣山区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和县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县委、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吃透改革政策,突出改革重点,开拓创新,扎实有序地推进我县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1、政策理解要到位。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精神、政策,大家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才能用足用活各项改革政策,也才能在实践中开拓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把工作落到实处。

2、人员培训要认真。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次政策性、法律性和业务性都非常强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一批有责任心、事业心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人员,更需要一大批了解法律、懂得政策、熟悉业务的“明白人”。组织培训是提高工作人员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此次改革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作中,要搞好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培训,使行政线的领导干部准确掌握林改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原则、主要内容和程序步骤,全面掌握林改政策和法规,成为林改工作的“明白人”,发挥好林改宣传者、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重要作用;使业务线的技术人员做到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标准和要求,全面提高具体操作的业务水平,为提高林改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3、具体操作要灵活、依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林区利益格局的大调整,涉及到林区各方面利益,而林业又是较脆弱、生长周期长、经不起半点折腾的产业。因此,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方法,求真务实,始终做到坚持“政策统一、群众决策、操作灵活、不离原则”的办法,灵活扎实地搞好各项业务工作。同时要严把“四关”。一是严把方案确定关。林改方案是林改工作的基础,在林改方案的制订上,要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在方案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的确定上,要坚持“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和“山上要绿起来,林业要活起来,林农要富起来”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在方案内容的确定上,要坚持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方案初步拟定后,还要分片召开乡镇的乡、村、组三级干部、林农代表及山林经营者座谈会,对方案内容进行认真修改;在利益分配的确定上,要坚持从大局出发,确保大多数林农的利益;在村级林改方案制定上,还是坚持“两上两下”的原则。即村级方案初步拟定后送乡林改办审核把关,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返回村级继续补充完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三分之二以上代表票决通过,再报乡镇政府审批,以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严密性。二是严把纠纷调处关。要严格执行矛盾纠纷调处分级负责制,灵活处置各种矛盾和纠纷,把纠纷和矛盾消除在基层。三是严把权属确权关。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严格工作程序,严明工作纪律,由工作组按照合法程序把好确权关,再由专业人员用1:10000地形图进行勘界勾图,并由权属法人当场签字认定。按照“3 2”形式(“3 2”即乡镇、村、林业站各1人,相邻权属人)认可。

(五)集中精力,加强领导,如期完成改革目标

这次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村经济改革的一件大事,各级各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林权制度改革的领导。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县级直接领导,乡镇具体组织,村组操作实施,部门指导服务”的要求组织实施。

1、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组。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另下文)。领导组全面负责全县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直接领导、协调和监督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这次改革的日常事务。县委县人民政府将派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指导组和工作组,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各乡镇改革工作。同时,各乡镇人民政府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长亲自挂帅,具体负责组织本辖区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驻村工作组。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也要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本村的林权改革工作。各村民小组要组建由村民小组长、原林业“三定”时的社长和村民代表3人以上组成的工作组,负责本村民小组的改革工作。

2、组建工作组。根据应该参加这次改革的村、社数量,在县级成员单位中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具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业务能力的干部,保证每个村不少于2人,并且通过统一培训后上岗;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集中精力抓好这次林改,派出工作组人员的数量保证每个村不少于2人,有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任驻村工作组组长。

3、林权制度改革的方法、步骤和时间要求。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直接领导这次改革工作。各乡镇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本乡镇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这次改革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和开展培训阶段(时间:2006年7月至8月中旬)。一是调整充实和完善县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机构。乡镇尽快成立村、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各乡镇指导组和驻村工作组。派驻村工作组到村。二是宣传发动。县、乡镇、村组层层召开会议,宣传中央、省、州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精神,安排部署具体工作。及时把“致林农的一封公开信”发放到每户林农手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标语、黑板报、简报、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使广大农户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三是业务培训。实行层层业务培训。县领导组负责培训指导组、县级驻村工作组。各乡镇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各乡镇派驻村的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及相关人员。培训时间2至3天。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改革方法步骤及具体的业务。参加全县林业改革的县乡村组干部群众都要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林业改革的内容与政策,做林改的“明白人”,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和制定方案阶段(2006年8月中旬至9月底)。首先,在乡镇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指导组的指导下,驻村工作组和“两委”班子人员要深入村民小组、深入到农户家中、深入到山头地块,摸清林地性质、两类林的区划和林地林木权属情况,逐村逐组逐户澄清现有集体山林的经营管理现状,了解群众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想法和意愿。以户为单位,对已明晰产权的自留山、责任山、“四荒”山、退耕还林地和已合法流转的林地,分别用《林权调查申请表》逐户逐块进行造册登记,全面澄清集体统一管理商品林的面积、树种等基本情况。其次,制定改革方案。在摸清林情地情、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遵照“一村一案,一组一策”的原则,各乡镇、各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乡、村、组实际的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按程序报批和实施。县级方案报州政府备案,乡镇方案报县人民政府审批,村组改革方案由乡镇审批。各村和村民小组的改革方案要召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户长会议通过。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和确权发证阶段(时间:2006年10月至11月)。按照批准的改革方案组织实施。首先纠纷调处。在调查摸底过程中出现的林地林木权属争议,按照现行林业法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实施意见的“调处责任”,妥善处理好纠纷。其次,张榜公示。通过摸底调查、纠纷调处后的林地林权情况,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分别在村委会和组内逐户逐块进行张榜公示,内容为:经营方式、四至界线、林地面积、树种、林种等内容,公示时间不少于10天,对有异议的要及时处理核实。实行一榜公示二榜定案制。第三,签订经营承包合同。对责任山、股权到户的集体山林,由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经营户签订县级以上统一印制的经营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签订承包经营合同书的林地面积与实际登记的面积必须一致、四至界线清楚、图表相符,并山主签字确认。第四,确认权属核发林权证。在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后,由承包经营者和自留山主分别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由驻村工作组和村委会分别填写《林权证发放登记表》、《受理林权登记申请登记表》和《林权登记台帐》,通过工作组、村、社和乡镇以合法程序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分别落实到农户和法人,经逐级审核后报县改革领导组办公室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和总结完善阶段(时间:2006年12月份):一是做好总结。县集体林权改革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各乡镇、村、组要认真总结改革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和查找存在的问题,搞好对照检查,及时查缺补漏,并写出书面总结。二是检查验收。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负责验收各乡镇的改革工作并抽查到村。县赴各乡镇指导组和乡镇领导组负责验收到村抽查到组,各村负责验收到村民小组。各乡镇和村委会完成改革工作后,向上一级提出书面验收报告,按程序进行验收。三是检查验收的办法和标准:除了听取汇报外,主要是查“五卷”、看痕迹。是否按照“五卷”实事求是地做好痕迹管理和规范归档工作。“五卷”即:县、乡、村组机构卷;各级会议记录卷;方案、表决、结论卷;调查摸底情况及调处、解决纠纷情况卷;确权情况卷。验收最后标准是林地林权证与面积等是否做到“三个相符”,即:山与证是否相符;四至与面积是否相符;面积与“二调”面积是否相符。是否勾绘出到户图纸。

三、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展开

(一)切实加强领导。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要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和村都要分别成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参加林改工作。各村民小组也要成立林改工作小组,要推荐那些党性强、工作负责的老党员、老干部、老组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林改工作。

(二)明确责任,实行奖惩。县委、政府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县对乡镇“三文明”考核内容。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做到定目标、定责任、定人员、定进度,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这次改革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县委、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负责任、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县、乡、村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一级考评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林改工作列入目标考评,作为考核乡镇、县直部门和工作组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在林改工作中,如因工作失职而造成不稳定因素或拖全县后腿的,县委、政府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林改”为“我要林改”。宣传、广电部门和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讲清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讲明改革的步骤和程序,讲透改革的法规和政策,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农民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具体工作要做到“六个一”。即开好一个会,县、乡、村、组层层召开林改动员大会,把林改政策宣传到户、到人;由县文体局、团县委牵头,精心编排一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到各乡镇、林场巡回演出;编写《致全县林农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发至每家每户,编印一册林改政策问答和《林改文件汇编》发至每个乡、村、组;办好一份林改简报;在县有线电视台和《漾濞时讯》开设一个宣传林改工作的专栏。二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各个方面,内容多,任务重,单靠林业部门难以完成这项工作,全县上下都要从大局出发,自觉服从林改的总体安排,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工作开展。三要制定《漾濞彝族自治县维护林区稳定工作预案》,出台《关于林改期间切实做好政法综治工作维护全县社会稳定的意见》和《漾濞彝族自治县党员干部影响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在山林产权未明晰之前暂停一切林地林木流转。林改过程中,要确保全县整个林区社会稳定,杜绝群体性事件发生,使整个社会呈现出稳定祥和的喜人局面。

(三)严明纪律,规范操作。一是制定驻乡镇指导组、驻村工作组的管理办法,严明学习、工作、生活纪律,加强对工作队员的管理。二是县、乡工作组和村组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公道办事,禁止徇私舞弊,以权谋私,严格按程序开展工作,不得违规操作,更不得各行其是,另搞一套。三是坚决防止出现借林权改革之机乱砍滥伐林木、乱开滥垦林地降低林分质量的问题;坚决制止未经规划设计和林业部门批准擅自改造低产低效林。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的,当地政府和林业站依照“林业行政执法委托事项”依法处理。四是重视痕迹管理。召开群众会议须进行会议签到。各类材料、表格、记录必须做到字迹清晰、内容详实、规范整洁,便于查阅和保存。各类调查表格需由参加的人员签名,实行长期负责制。建立完善发、换林权证档案资料的管理制度。五是加强集体资金管理。集体所有的山(林)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后回收的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县林业、监察、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回收资金收支管理的监督。

(四)加强指导督查。林改工作全面铺开后,把林权改革工作列入县委、政府重点工作督查事项,按照工作进度要求和职责加强督查;指导组要加强对所负责范围林改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要建立定期汇报制度,采取“一天一汇报、一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的督查办法,全面掌握全县林改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推动林改工作。

同志们,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工作艰巨。我们要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扎实搞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安排部署,把做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作为全县各级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次有效检验,认真组织,规范操作,精心实施。我相信,只要有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只要有省、州林业部门的大力关心,只要有林改工作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只要有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我县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就一定会达到预期目标。

第五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经营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一项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农村建设促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几年努力,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要在充分借鉴成功地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2007年全省林改试点工作开始后,我市把榆阳区作为试点县,按照“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和“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总体要求,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为全市林改工作开了个好头。2009年6月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9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林业工作会议。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全市林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一个核心,坚持两项原则,把握三个关系,抓好四个环节,建立五项制度”:

围绕一个核心,就是围绕明晰产权这一核心,通俗地说,就是“分林到户”,就是要依法把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坚持两项原则,就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办事”两项重要原则。把握三个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林改工作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放活经营与加强管理的关系、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抓好四个环节,就是要抓好制定承包方案、勘界发证、签订合同、落实承包责任四个环节。建立五项制度,就是要建立健全符合当地实情的林业支持保护制度、林业金融支撑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权流转制度和林业服务保障制度。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县林业部门的精心组织实施下,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于2010年已通过省级验收,共涉及12县区、176个乡镇、1886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143.05万亩。截至目前已发放林权证463127万本,发证面积3111.33万亩,占应发证面积的99%。共发生林权纠纷5426起,涉及面积345.44万亩,已调处5373起,面积328.02万亩,调处率99%。二是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各县区结合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全市共成立林业专业合作协会3个,林业专业合作社35个,涉及农户数1526户,面积约3万亩。全市现有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户35910户,人均林下经济收入750元。三是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全面落实。2009年、2010年国家下达我市国家集体森林补偿金5707.09万元,目前已大部分兑现到位;2011年下达我市国家集体森林补偿金7975.87万元,地方集体森林补偿金4621.58万元,各县区正在积极制订方案,组织发放中。

福建永安市、陕西太白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典型经验

福建永安市:永安市基本完成林权发换证工作后,立即围绕林改后产权流通、林业经营、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和林区社会保障等重点环节、重点问题,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配套改革思路,全面铺开八项深化林改综合配套工作:

一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针对部分林农联户经营的情况,划小经营单位,细化产权到户;引导联户经营的林农实行股份制经营,或以折价入股方式加入股份制

林场。提倡推广现货流转、限量交易、限期流转等模式,实现均山、均权、均利目标,严防林农“失山失林”。加大山林纠纷调处和群众来信来访受理的处理力度,促进了林区社会稳定。

二是健全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各类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240个,经营总面积75.3万亩。完成了西洋、贡川等乡镇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试点工作,并严格按编制方案进行林木采伐管理,规范了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从木材采伐指标、林权证抵押贷款、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倾斜扶持,促其加快实现规模经营。

三是规范林地使用费收取管理。全市建制村全部建立了林地使用费收取台帐,并制定了《村民公约》,对林地使用费的收取标准、收取方式、征收主体、使用范围和监督办法予以明确。以村为单位加强对林地使用费的审议监督,对林地使用费的分配方案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确保林地使用费重点用于解决农村低保、合作医疗、教育等问题。四是完善林业保护体系建设。引导林农或森林经营单位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组建了群众性护林联防协会,实行群防群治。全面启动永安市森林资源远程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强化科技护林。增设森林公安行政执法中队,负责查处生态公益林、区域结合部等重点治安区域和重点部位的林业行政案件。启动桉树冻害险、生态公益林防火、防盗险的前期工作,增设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五是创新生态林保护管理机制。根据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对境内生态公益林进行分区分类,并及时进行调整。探索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管护新路子,允许林农进行适度的更新采伐、抚育间伐、林下栽种经济树种等经营活动,使经营者在其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后经济上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建立长效补偿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征水电附加费、林木采伐森林生态补偿费和自来水附加费。设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专管。六是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新模式。以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单位,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实现保护、培育、发展与合理采伐利用的科学统一。结合制定和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选择西洋、贡川等四个试点乡镇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永安市对已完成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单位试行新的采伐管理模式。

七是拓展林业要素市场交易平台。规范林业要素市场交易,做实现有功能,确保各项交易有序进行。完善平台基础建设,通过注入英文域名与中文域名,实现林业要素市场信息与因特网中林业专业网站的链接;将林业要素市场网络延伸到周边县、市、区,形成林业要素市场与周边县、市、区信息同步、网络共享。引进广东心缘家具有限公司建设以家具为主的木材林产品交易市场。同时,在泉三高速公路北互通口附近,规划建设规模大、品位高、功能全,集仓储、展销为一体的永安竹笋仓储交易市场。

八是增强机制创新与产业发展活力。创新林业工作机制,成立永安市林竹产业发展局,归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职能科室的职能,新增生物制药等职能,以更好协调指导全市林业产业和生物药业的发展,促进林业产业升级。加强乡镇林业站综合能力建设,完善乡镇林业站的基础设施配备,延伸数字林业工程。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围绕永安林竹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引进的以杉木集成材为主要产品的福建博林木业有限公司已试生产运行,新签约了铁皮石斛栽培基地、香兰素、葛根种植基地与深加工等一批新项目,为林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陕西太白县:2007年太白县被确定为陕西省10个全省林改试点县之一,率先在全省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县上按照林改政策精神,重新勘界确权,规范程序,灵活形式,均山到

户。同时,注重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成立了林业综合服务中心,组建了专业技术服务队,县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和2000万元贴息贷款,全面推行“三包六到户”

(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产业规划到户、资金扶持到户、技术服务到户、包抓帮扶到户、示范引导到户、增收体现到户)举措到户工作法,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林下种养殖等林特产业。

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出台了集体林权抵押登记、林权流转管理、林权抵押贷款等一整套政策文件,规范集体林地流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工作程序,稳步推进集体林地流转。同时,在商品林面积较大的村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为拓展群众融资空间和集约发展林业产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发挥林地资源最大效益。目前,太白县以家庭承包经营、“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权”、公开协商、留作集体统一经营的形式承包林地9404户,承包面积148.64万亩。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十年净增2488元。其中,来自林特产业的收入达到1133元,比十年前净增1018元。通过协商方式流转林地6139亩,用于开发生态休闲产业。近年来全县新增造林面积21万亩,成活率达到85%,保存率达到93%,林木蓄积量逐年增加,森林覆盖率上升了5个百分点,达到了89.5%。通过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群众家家都尽责任,人人都成了护林员,把林地当田种,提高了山林管护质量,保护了森林资源。

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和建议

近年来,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剩余林(股)权证发放和配套改革工作难度大。我市地处能源富集区,土地增值速度快、价值高,造成林地权属纠纷较多,纠纷调处难度特别大,许多已进入司法程序调解。二是群众积极性不高。集体林地林分质量低、宜林地条件差,利用价值不大,部分群众对承包经营山地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由于机构不健全,影响林权管理和后续产业开发。我市现有林改机构大多数是临时机构,目前市林改科(副科级)设在市种苗站加挂榆林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管理中心牌子,各县区编办均未批准成立正式的林改管理机构,制约了林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四是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困难重重。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对林地的管护积极性有所提高,但由于地理、气候、林分质量等原因,对造林、防治病虫害、森林防火、后续产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五是林改经费短缺。尤其是南部六县由于财政十分困难,除了省上下拔的经费外,基本没有额外的经费用于林改。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我们要按照全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借鉴成功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市实际,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改革:

一是进一步加快剩余林(股)权发证进度。对按集体股份合作经营的,积极督促指导村、组给每户农民发放股权证,并由股东会议选举产生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定股份合作制经营管理章程。同时,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严格按照操作办法,对所有林改工作的档案进一步清理,并完善管理制度,推行集中保管、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的办法,确保档案的安全。

二是加大对南六县林改经费支持力度。建议市财政设立1000万元南六县林改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推进南六县林权制度改革。

三是搭建林权流转交易平台,设立“榆林市林权管理服务中心”。该中心承担全市林权登记管理和动态管理,发布林权流转交易、林权证抵押、市场价格等相关信息并提供相关服务;负责林权纠纷的调处和仲裁;负责全市林权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广大林农和业主规范林权流转登记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努力拓宽林业资源进入

市场的途径。

四是深化林业执法改革,成立“榆林市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将市县林业局下属的森林公安、基层林业站、森防站等执法单位的行政执法职能整合划入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改变过去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的现现象,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全市生态的安全。

五是规范林权流转交易和林权抵押贷款行为,成立“榆林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事务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催生了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新生事物。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都要经过资产评估,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评估报告。随着我市林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林业工作的发展,拟成立榆林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事务所,承担森林资源资产调查、核查及评估工作;承担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勘验工作;承担造林、抚育、林木采伐作业设计编制工作;承担森林火灾损失调查与评估工作;担林业建设工程项目评估、质量监理等方面工作。

六是构建银林合作平台,组建“榆林市林业担保公司”。组建林业担保公司,积极构建银林合作平台,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拓宽林业融资渠道,解决林业生产经营者担保难、贷款难的局面。

七是大力推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之路,扶持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同时,发展林业专业协会,充分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作用,为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

八是积极探索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的改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探索采伐限额指标分配的改革,确保林木采伐指标得到依法、依规、科学、合理、有序分配;改进采伐管理模式,区别对待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的林木采伐,探索商品林放活,公益林管住管严的采伐监管模式;简化林木采伐审批程序,积极施行林业站一站式许可,中心集中办理便民办事程序。

撰稿: 李剑

下载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暨林下经济现场会材料(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暨林下经济现场会材料(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交流材料*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之一坚持九个结合确保林农得实惠、林业大发展*村林权改革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在新的农业农村......

    北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典型材料

    北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典型材料 我县位于秦岭腹地,土地面积410万亩,人口5.2万。全县拥有林地面积3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9%以上,是陕西省重点林区县。农民人均拥有集体林地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相关政策及工作程序讲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为了在全区范围内统一政策和技术规程,自治区林改领导小组下发了《广......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从20xx年开始,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历时5年,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实现还山......

    行政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

    行政村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结 行政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县、镇林改办的统一指导下,在村干部和群众密切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林权......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范文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镇位于****市****区中 部,总面积平方公里,辖 个村, 万人,是 。近年来,特别是自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上级部署,立足****实际,深入扎实......

    在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在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明确责任严肃纪律扎实推进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同志们:这次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经过与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圆满......

    乡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交流材料(共5篇)

    乡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交流措施得力林改试点工作扎实有效××乡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林改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