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青少年社区矫正某案例
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蔡某,男,1989年4月7日生,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现在厦门市交通职业中专就读。2004年10月22日下午,蔡某与王某、施某、谢某四人在本市秀德大厦附近,殴打在校生陈某并抢走一部诺基亚6820型手机(价值人民币2377元)及在校生黄某的人民币10元。2004年10月31日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思明区人民法院审判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元。同时,共同退赔被害人黄某人民币十元,退赔被害人陈某人民币二千三百七十七元。
二、特点分析
1.突发性。由于青少年各项生理基能正在发育之中,身体增长的速度快,但是心里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在某种偶然的诱导和刺激下,容易遇事起意,突然实施犯罪,脑子一热,说做就做,不计后果。本案中蔡某及其同犯就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在好奇和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事实上蔡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和同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后果会如此严重。(2.团伙化。由于青少年年纪尚轻,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势单力薄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结伙作案,通过结伙成群,互相壮胆,互相煽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增强安全感。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的共同作案。本案中蔡某以及其他五名被告均是纠集成伙共同犯罪。(3.低龄化。近年来 ,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14-16岁少年犯罪的比例日渐增大,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本案中,共有6名被告,均未满18周岁,其中蔡某及其同案犯王某还未满16周岁。(4.反复性。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且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如不注意隔离他们与不良习气接触,不注意对他们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和和控制,他们也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熏染而重新犯罪,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本案中,蔡某的其中两名同案犯就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了抢劫。(三、原因分析(在对于本案蔡某的犯罪原因的分析中,除了自身因素以外,有三个环境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而蔡某恰恰缺乏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家庭的贫困。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激烈竞争和贫富差距。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好奇和攀比的心理容易产生对物质生活的极端追求和滩涂享受。蔡某家庭贫困,父母双双下岗,母亲还是残疾人,家里每月的收入仅来自三百多元的低保金,所以蔡某对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加之父母平时缺少对其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正确引导,导致其最终在好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并将近一半的赃款与同案犯挥霍消费。二是父母文化不高。蔡某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在对蔡某的教育上具有一定困难,对其的管教也较为松懈。蔡某曾有一次殴打其同案犯王某,但是其父母只是代替蔡某承担了王某的医药费,并未意识到该不良行为严重性,没有及时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纠正,使得蔡某的不良行为进一步升级成为犯罪。甚至在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初始,工作人员与其父母联络时,其父母还认为是政府给其孩子判了刑,是政府影响孩子前途,而并未意识到蔡某行为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父母法律意识的浅薄直接削弱了家庭力量对蔡某的矫正。
三是父母的过分溺爱。父母对视独生子女往往视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助长子女任性和放纵的性格。本案中蔡某的情况便是如此,由于是家中独子,蔡某深得父母宠爱。父母对其的管教极为松懈,蔡某幼时表现尚可,乐于助人,但初中阶段开始迷恋网吧,成绩下滑,不听劝告,逐步蜕变,在这其中,其父母对蔡某的变化并未引起关注和加强管教,甚至在社区矫正阶段初始时期,其父母还对蔡某的行踪进行隐瞒。父母的过度溺爱滋长了蔡某的任性和放纵的性格,对其不良行为的放任,也最终使得蔡某发展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因素。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校在教育上,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较为忽视,对法制宣传也较为忽视,学生对法律常识知之甚少,法制观念十分薄弱。蔡某所在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工作人员曾询问过蔡某谁是现任班主任,蔡某竟回答已经连续换了几个班主任,现在已经不知道是谁了,班上的同学关系也很淡漠。本案中,与蔡某共同犯罪有四人都是蔡某的同校同学,其中一名同案犯王某案发时入校才刚刚两个月,对此,学校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纠正,可见,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上是存在一定漏洞的。(3.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媒体和文化发展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的不规范,法制教育的相对滞后,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使得一些不良的文化逐渐侵蚀了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网吧、游戏厅、卡拉OK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严,暴力、色情和恐怖的音像制品和书籍的打击不力,青少年活动场所的严重不足,使得青少年本应纯净的蓝天受到污染。社会上的消极因素成为了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剂。本案中蔡某的性格转折点也是从沉迷网吧开始的,也是因为在网吧结识了一些风气不良的青年,才最终被引入歧途。(四、矫正措施(1.配备精干的矫正小组。青少年的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吸纳社区志愿者、专家学者、政法干部、教师、高校学生、法律界人士等人才和矫正对象家长、老师和亲朋好友等进入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到工作中来,形成一支活跃的生力军。因此,中华司法所特地邀请了长年从事青少年审判工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富有经验的薛法官和当初为蔡某进行法律援助的许律师加入了矫正小组。同时,也把蔡某的父亲列入了矫正小组,并与其签订了社区矫正监护协议,强调家庭在矫正工作中的作用和责任。(2.强调思想和心理矫正。青少年情绪易波动 ,思想也较为幼稚的特点,通过心理疏导和思想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活动 ,加强思想矫正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普遍具有可塑性,因此只要能够抓住其心理特点,耐心疏导和深入沟通,从心理逐渐矫正,就能帮助其彻底告别过去的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因此,在平时的矫正过程中,矫正工作人员特别注意与蔡某的沟通,通过每周一次的电话汇报和每月的公益劳动和教育学习的机会,争取和其深入交谈,了解其心理历程和心理变化,并适时对症下药,予以耐心帮助。薛法官和许律师平时工作较为繁重,因此主要是通过电话与蔡某进行沟通,并及时与司法所交流,根据蔡某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矫正工作的重点。在安排公益劳动时,司法所也较为注重安排蔡某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街道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加强其社会责任感。蔡某18岁生日之时正值清明节来临之际,司法所便在英雄纪念碑前并为其举办成人宣誓仪式,通过庄严、肃穆的宣誓活动,进一步加深其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强其的宪法意识和责任意识,收到良好效果。(3.严格对待日常管理。根据青少年服刑意识淡薄、认知偏差及服刑表现不稳定的特点,司法所在日常管理上不但并未因为蔡某年龄小而给予任何的放松和特殊对待,而是更加强化了对其的严格要求。由于其家教不严,学校管理也比较松懈,长期以来形成了其自由散漫、自控力差的缺点,加上之前公安机关在矫正工作方面管理较为松散,其对社区矫正认识不到位,并未意识到矫正的真正意义,组织纪律性较弱。所以,司法所通过日常管理的严格要求,严格地执行社区矫正的各项管理制度,按时报到、按时思想汇报、按时参加公益劳动,注重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增强其的组织纪律性,并通过辅导其学习社区矫正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加强其对社区矫正的认识,从而自觉遵守矫正纪律,自觉接受社区矫正。
4.加强人文关怀。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处于 “ 判逆期 ”,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矫正工作人员在与蔡某沟通交流中,特别注意细节,尊重其情感,对其的进步和优点予以及时肯定和表扬,在矫正和教育之外不忘帮助其树立信心,乐观处事。蔡某十八岁生日当天,司法所赠送给其一张生日卡片,写上了生日贺词,矫正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也都在卡片上签名祝福,使蔡某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和爱心。事实证明,适当的给予青少年矫正对象以人文关怀,有助于稳定其思想,化解叛逆心理,使之顺利度过矫正期。(5.帮助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根据有关调查,在青少年犯罪中,闲散青少年的犯罪比例是最高的,因此帮助青少年矫正对象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相关的就业技能培训是十分重要的。蔡某目前仍在市交通职业管理学校就读,目前即将毕业,已经进入了实习阶段。对此,司法所一直十分注意掌握蔡某的学习和实习情况,了解到蔡某有继续升学的意向后,积极鼓励其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并且鼓励其认真参加实习,扎扎实实学习劳动技能,以便将来能顺利就业。司法所也已经联系了街道劳动保障所,在蔡某毕业就业之时,给予其一定的就业指导或者组织蔡某参加提供相关劳动技能的培训,尽力帮助其完成回归社会的“软着陆”。(http://
第二篇: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题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案例题
案例分析一:
假如你在某一青少年福利机构实习,该机构专门服务于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机构督导希望你能够设计一个小组工作服务方案,为10名有逃学、撒谎、偷窃等行为的青少年提供服务。
请针对这一情况,拟订一份小组工作服务方案。
案例分析二:
刘某,17岁,现就读于某技校二年级。一直以来,小刘的学习成绩平平,而父母从事服装经营,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儿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半年前,他和一群年龄相仿的社区青少年外出为朋友过生日,酒后他在别人怂恿之下帮忙“望风”拦路抢夺。案发后,法院考虑到小刘认罪态度良好,情节不太严重,令其回归社区接受社工的诉前考察教育。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你被要求负责小刘这一个案。
问题:
1、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在上述案例中,小刘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哪些?
3、针对小刘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案例分析三:
文龙,男,36岁,曾因盗窃罪被判入狱两年,刑满释放后其妻提出与其离婚,文龙因没有固定工作又有前科而并未获得儿子的监护权。文龙入狱前向来视其子如宝,但其前妻却常以各种理由拒绝文龙看望儿子,这造成文龙的内心非常沮丧。心情懊恼时就去喝酒,喝醉后或神志不清或大发雷霆,起先只是偶尔打骂自己的老母亲,但近段时间几乎每天喝得酩酊大醉并会虐待老母亲。矫治社工小A接案后,逐步对此案采取了一系列干预。
问题:
试析社工小A在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对文龙进行帮助时应考虑哪些因素,该如何介入?
案例分析四:
赵钱孙是个刚出狱不久的刑满释放人员,现年40岁,单身。出狱后一直找不到工作,靠摆个水果摊赚取微薄收入,以此来维持生计。后因市容整治,水果摊的生意也不得不终止。他天天到居委会区吵闹,要求解决生活问题、工作问题。居委会工作人员经期转介给街道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如果你是一名社会会工作者,请根据上述情况,一定一份个案服务方案。
案例分析五:
钱某,男,1990年1月6日出生,初中文化,身体状况良好,未婚。2007年因盗窃罪被人民法院批捕,由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被人民法院从轻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并处罚人民币2000元。他目前无业在家,与父母的关系较为疏远,喜欢上网聊天﹑玩网游。钱某是家里的独生儿子,由于父母在他小时候经常外出打工不在家,所以主要是由其祖父母带大。其祖父母从小就对他宠爱有加,无论要什么东西都尽可能满足他的要求。在学校里,钱某的学习成绩一般,但自从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良少年后,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对于老师的教导置之不理,经常逃课逃学,成群结伙地在游戏厅里玩,有时候还在一些娱乐场所寻衅滋事。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你被要求负责这一个案子。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案例题
问题:1.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在上述案例中,钱某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哪些?
3.针对钱某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案例分析题六:
小强现年14岁,因偷窃﹑聚众斗殴行为被学校开除,进
入工读学校。入学后,小强仍然表现出严重的阻抗情绪不听从老师的教导,不按时上交作业,经常在课间挑衅同学,破坏公物。作为一名学校社工,你被要求负责小强这一个案子。
问题:1.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2.在上述案例中,小强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3.针对小强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案例分析题七:
工读学校的青少年大多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怀有敌视和不满的情绪。问题:请你根据工读学校学生普遍的认知和行为偏差的情况(尤其是情绪控制能力弱的特点),拟定一份小组工作方 案。
案例分析题八:
服刑人员子女可以说是社会弱势群体之一,由于家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使得他们不得不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区等方方面面的压力。
问题:如果你所在的社区存在一部分服刑人员子女,作为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请根据服刑人员子女的需求拟定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案例分析题九:
小羽,女,1972年5月出生,原是上海某纺织厂工人,因下岗而待业在家,与其丈夫结婚生子后一直以操持家务为主。小羽在一次与邻居的争吵中不慎弄伤邻居,因犯过失致人重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这件事对小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致使她的情绪一直处于谷底。小羽平时为人处事也比较软弱、不够自信,非常依赖自己的丈夫。问题:
请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与预估,谈谈对小羽可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第三篇: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矫正
浅析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矫正
摘要: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虽已起步,但问题颇多,有关制度既不全面,也不系统,而且存在执行机构职能混乱、社区矫正手段单一等问题,亟待加以完善。借鉴国外的经验模式,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利用社会工作在处理社会问题中的巨大优势,让社会工作合理、有序的介入社区矫正的工作当中,实现社区矫正的专业化。
关键词:社会认同感、社会帮扶、资源整合、激励机制
社区矫正的定义: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国外较常见的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之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中国的“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的发展现状: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其理念正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近代学派的大师们认识到监狱刑罚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对罪犯人格的改造,社区矫正便由此发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罪犯再社会化思潮,以安塞尔为代表的新社会防卫学派提出对罪犯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使社区矫正思想由孕育走向成熟,并逐渐由学说渗透到立法,再转化为各国的行刑实践。注重对犯罪人的改造、完善而不是报复,刑罚的目的是将社会人格不完善、不能正常进行社会生活的犯罪人再社会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社区矫正比监狱矫正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行刑方式,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刑罚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于2003年开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9年在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发展迅速,覆盖面稳步扩大,社区矫正人员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覆盖全国91%的地(市、州)、72%的县(市、区)和65%的乡镇(街道)。北京等13个省(区、市)已经在全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各地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59.8万人,现有社区矫正人员27.8万人。
2004-2008 社区矫正在上海的发展
项目 人数 项目 人数 项目 人数 就业安置基地 356(个)解决住房困难 170(人)解决养老金 278(人)
服刑人员再就业 2013(人)助学复学 362(人)解决临时性补助 3927(人)
参加技能培训 1868(人)协助申请低保 4045(人)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可行性: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是对社会和他人有过危害的个人,他们的行为在法律和道德的意义上是受到惩处和谴责的,但是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视角下,他们都是受助者,都可以接受社会工作人员提供的帮助。而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伦理和价值观要求自身对待案主的态度是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重,这种平等待人的态度有助于犯罪人员不抵触社会工作者并以平等的心理接受帮教,并最终积极融入社会正常生活。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的专业性人才缺乏,专业化有待提高,由于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起步晚,专业的设置比较迟,而且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到位,人才队伍的培养不能能满足社区的具体需求。目前我国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主要承担着对矫正对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多数靠的是以往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很难开展个案矫正工作。是岗位建制有待完善。按照我国现有的状况,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归属问题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即不能归属于公务员系统也不能归属于事业单位系统,更不能归属于企业系统。这不仅意味着他们不能归属于社会职业的主流系统,而且意味着这些职业系统所能得到的相应利益他们也不能享有。这就使得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很多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社区矫正这方面的工作,这样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三是欠缺人才激励机制。在现实中,社会工作者在物质方面的收人相对较低。而且社会认同感低,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很难享有像国外社工一样的薪金和社会地位,在我国的许多试点地区确定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工资基本上是“一定几年不变”。除了薪资待遇以外,社工职业也还远没有像企业、政府机构那样清晰的晋升路线。目前,专业社工职业晋升只有督导职级提升一条途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项目负责人才等尚无晋升的机制。而且由于项目服务没有配套督导,导致项目社工无法获得督导职级晋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导致了项目社工工作积极性低和职业倦怠感产生。社工激励制度的缺乏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和实际效果。4 矫正社会工作者可调动的帮困资源缺乏。矫治社会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能够从个体的微观层面、社区观的层面和社会政策的宏观层面进行介入,协助个人、家庭及群体解决问题,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并致力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在我国社区矫正中,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帮困解难,帮助矫正者顺利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但目前由于资源的支配权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捐献缺乏,法律及政策的不健全、制度层面的一些限制,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者可调动的帮困资源极度缺乏,致使矫治社会工作者工作成效不大。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对策和建议
1、引导民众转变刑罚观念,正确认识矫正社会工作。即使是最文明的监狱,也在不同程度上否定了犯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抑制了罪犯社会功能的恢复。而社区矫正中,矫正社会工作承认犯罪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尊重罪犯人格,把他们当人看,平等地与之交往,运用人性化的方法,纠正他们偏差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并提供适当的帮扶,促使其社会功能尽快的恢复,早日回归正常社会。矫正相关部门首先应当在社区矫正中积极引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招聘社工为社区矫正服务,同时要利用各种媒介对社区矫正及矫正社会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引导民众转变旧有的刑罚观念,对社区矫正及矫正社会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使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认同感的增加,并积极支持社区矫正工作;矫正社会工作者由于本身肩负着倡导社会的责任,因此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为社区矫正对象营造一个接纳与尊重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要以自己出色的矫正工作赢得矫正对象及其周围的人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认可。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为矫正对象营造出平等、人性化的社区矫正社会环境,才有利于社区矫正的开展,也才能激发矫正对象自主自助的潜能,尽快恢复社会功能,早日回归正常社会。
2、加强人才队伍培训学习,提高矫正社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在社区矫正中,矫正社会工作者是司法所和矫正对象之间的缓冲角色,是司法所和矫正对象之间的桥梁,负责将司法所的指示、要求施加和影响于矫正对象,将矫正对象的要求、建议、期望反馈给司法所。因此,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社区矫正的良好开展,所以必须保证矫正社会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首先,从矫正社会工作者自身来说,要坚定矫正社会工作信念,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奉献中得到乐趣,真正做到助人自助;同时要不断学习,努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社区矫正实践中,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工作成级和效率。其次,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对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帮助其拓展工作范围,聘请专家对矫正社工的文案及矫正介入等一系列具体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以尽快提升社区矫正社工的专业化的知识和操作水平;同时在招聘社区矫正社工时,提高矫正社工的从业条件,吸纳年轻有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矫正社会工作人才到社区矫正实践中来。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能力甄别的级别考试制度,可以考虑从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当中选拔优秀者充实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队伍中。
3、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内化到矫正社会工作中,充分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帮扶。矫正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秉持平等、接纳、尊重、个别化等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并将其内化到矫正工作中,对矫正对象予以接纳而非批判,尊重矫正对象的自我决定权,重视其自己改变的潜能。只有做到这一点,良好的矫正效果才会显现。另外,在矫正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社会工作方法的充分运用。除了个案工作方法外,矫正工作者还应当注意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帮助矫正对象在学习和公益劳动中建立起互爱互助关系,获得小组其他成员的支持,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有益合作;也可以由矫正对象自己组织、策划、设计一些有益活动,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和小组动力影响矫正对象的态度和行为。除此之外,矫正社会工作者还要从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层面介入,多方面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如采用家庭结构治疗模式帮助矫正对象改变不良的家庭关系;与矫正对象所在社区进行沟通和联系,调配社区资源为矫正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
4、整合资源,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提供辅助力量。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主要的工作是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教育、帮扶。在教育、帮扶过程中,矫正社工除了要对矫正对象自身具备的人力资本进行挖掘和利用外,还要积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矫正对象建立和发展社会支持系统。因为大量调研证明,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矫正对象度过心理难关、重树生活信念、解决生存问题的坚强后盾。但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资源的掌握和配置最大的力量是政府的行政权力,因此,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由于目前我国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不健全,社区建设及各项制度建设尚处于调整和建设当中,造成矫正帮扶工作非常难开展。但矫正对象的困难是现实的,因此不能等条件成熟再开展工作。这就需要矫正社工:其一,从社会环境层面介入,拿出跑断腿、磨破嘴的精神,积极游说政府相关部门给矫正对象以包容和平等对待,在法律、政策、制度层面恢复矫正对象应享有的权利,同时为矫正对象现实解决户口安置、补助金发放、就业培训、低保发放、责任田落实等问题。其二,从社区层面介入,与社区各组织和居民建立关系,整合社区资源为矫正对象提供帮助和服务。如在社区选择志愿者,为矫正对象提供一对一的帮扶;在社区组成居委会、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为成员的帮教网络,对矫正对象给予有益的帮助。同时,通过社区绿地维护、卫生打扫等公益劳动,让矫正对象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服务社区,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在社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5、运用社会工作技巧,提高矫正社会工作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中利用技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工作中有很多技巧,如沟通和个人面谈时,倾听和关注、重新解释、澄清、引领谈话方向、聚焦谈话主题、反应对方的情绪、对质对方的责任、总结和告诉对方等技巧;建立恰当的气氛环境,鼓励良好交流互动时,敏感对方的心理焦虑、聚焦对方的内心关注、降低对方的无奈感、物理环境的安排等技巧。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矫正工作中,一定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技巧,丰富自己的工作手段,并将掌握的经验和技巧运用到矫正实际工作中,提高矫正社会工作的效率,推进社区矫正发展。
6、发展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人才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以及合理的职称评价和职务晋升制度。也可以广泛开展 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工作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给予优秀的社工人才以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双重激励,使其在工作中体会到人生价值。
结束语: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引进社会工作,既是工作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它顺时顺势产生,也必将顺时顺势发展,社区矫正工作合理的开展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壮大,都会影响我国的社会政策的发展,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昱、费梅苹著:《社区矫正实务过程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33页。
[2]张建明主编:《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 192页。
[3]钟莹著:《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途径》,栽朱有录主编:《社会工作文选总第8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22页。
[4]马伊里、吴铎主编:《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及其案例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235页。
[5]张昱著:《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栽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组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4月版,第172页
[6]赵新东.社区矫正管理概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谭恩惠.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积极性引导及参与路径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11. [8]但未丽著:《社区矫正:法基础与制度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318页。
[9]严念慈.优势视角下的社区矫会工作策略研究[I].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2(10).
第四篇:浅析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介入..
文 化 艺 术 学 院
学 年 论 文
浅析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介入
论文作者姓名: 所 在 专 业: 作 者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提交日期:
刘然 社会工作 2011092031 徐翀(讲师)2013年12月8日
浅析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介入
摘 要
青少年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连接着不成熟与成熟的两个自我,因此也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型期,这种转型比人生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广泛、深入,所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时期的特点所致,对于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也不同于成人矫正服务的形式与特点。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实践和理念, 引起了实际工作者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 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适用的方法体系。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为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提供了观念支持。社会工作至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方法, 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 可以为青少年矫正对象提供各种服务,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使之更好地回归社会。本文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对社工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介入手段,进行浅析,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社区矫正的方法上提出了建议,以期对现行的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目 录
论文总页数:13页
引言..........................................................................................................................................................2
(一)本论文研究背景....................................................................................................................2
(二)本论文研究现状....................................................................................................................2
(三)本论文研究意义....................................................................................................................2
(四)本论文研究方法....................................................................................................................2
一、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发展历史................................................................................................2
二、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
(一)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现状.....................................................................................................4
(二)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5 1.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5 2.欠缺广泛的社会认可.................................................................................................................5 3.缺乏专业机构广泛介入.............................................................................................................6 4.矫治队伍建设滞后.....................................................................................................................6
三、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6
(一)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介入的优势.....................................................................6
(二)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介入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可能性分析.........................................7 1.家庭社会工作理论基础.............................................................................................................7 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7 3.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的益处.................................................................................................8
(三)家庭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8 1.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缺陷型家庭.................................................................................9 2.家庭小组工作方法协调家庭内亲子关系.................................................................................9 3.社区工作方法促进青少年自我发展.........................................................................................9 结 语..................................................................................................................................................9 参考文献................................................................................................................................................11 致 谢................................................................................................................................................12 声 明................................................................................................................................................13
引言
(一)本论文研究背景
西方等国如美国、英国、德国,历经长期的沿革已形成了项目众多、风格各异但较为科学、合理的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制度体系,而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处于工作试点与理论研讨同步摸索与推进的态势,但种种举措均局限在修补的层面,喧嚣而无序,尤其对青少年犯而言,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还处在摸索阶段,在矫正主体、矫正项目、矫正方法上还存在重大缺陷。
(二)本论文研究现状
关于国外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十分完善,西方大多数国家已将社会矫正立法,有法可依,也有建设专业社区矫正队伍,拥有专业的社工人才。我国社区矫正正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无法可依”,也就是没有针对于社区矫正的专项立法,所以青少年社区矫正就更无从谈起。如今全国人大已通过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决定,现阶段立法已是头等大事,而且其他社区矫正的诸多事宜尚未明确,我国的社区矫正的道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三)本论文研究意义
青少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是整个国家的栋梁。本文主要从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社工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优势,希望社工介入能让青少年社区矫正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推广,构建和谐社会。
(四)本论文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了解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其社工介入的优势及方法进行阐述。
一、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发展历史
社区矫正是20世纪30、40年代就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对犯罪人在社区内进行矫治的方法。有的国家称之为“社区矫正”,它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青少年犯罪(英语:Juvenile delinquency,又称:少年非行),是指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的行为,一般在我国青少年是指13周岁到19周岁,但我国法律中很少用到青少年这个概念,一般只用成年或未成年,而“未成年人”是一个法律概念,它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具有明确的界限。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十八周岁以上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因此我国18周岁以下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世纪20 年代之前,世界各国对违法犯罪少年的处理,既没有特别的司法程序,也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1817年,纽约的一个私人慈善团体发起组织了“预防贫困协会”,开始调查贫困与少年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于1825 年建立了“收容所”。“收容所”具有两重任务,救济贫困和矫正罪错行为。到1825年底,该所共收容了73 个孩子,其中严重盗窃1人,轻微盗窃9人,流浪、小偷小摸63 人。避难所要求孩子们参加劳动、遵守纪律,并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生活上的便利设施。这可以视为是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较早的尝试。以后,这种形式的收容所在美国的其他城市陆续出现,而在管理制度上也日趋健全,突出了对收容对象的一定程度的惩罚性。将未成年人安置在避难所参加矫正的决定权也日益由刑事法院基于“国家的父母”(parens patriae)的理念集中行使。而民间社会志愿者较早地积极参加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实例当以美国波士顿制鞋工人约翰·奥古斯塔斯最为著名,他被视为“缓刑之父”。在约翰·奥古斯塔斯从事缓刑工作的前10 年间,总共有1102 人得到了他的保释,其中包括116 名16 岁以下的男孩。约翰·奥古斯塔斯等民间志愿者的成功实践无疑对美国缓刑制度的诞生起到了宝贵的催生作用,而缓刑制度也成为美国
人》一书中反对给未成年人犯罪使用监禁,认为监禁会将一个天真的少年犯罪人变成一个顽固的、习惯性的犯罪人,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能使用监禁,监禁机构和自由社会差别极大,它不可能交给少年犯罪人在自由社会中所需要的行为方式④。日本对于犯罪一直持比较宽缓的态度,在未成年人犯罪持续增长的今天,他们仍然坚持这一主张没有动摇。2005年5月日本
2.8%⑦。以苏州市为例,自2010年以来,苏州市共接收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130余名,目前仍在接受矫正的达60余名,且多为外地籍未成年人⑧。现今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也迅速开展起来。但是按照全国范围的比例而言,我国的社区矫正还在起步阶段,而且我国没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进行立法,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进行社区矫正也逐渐暴露出不少弊端,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年龄较小,法律意识、自控意识差,容易再犯罪,制定相关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成为现在的重要议题。
(二)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目前我国开展的社区矫正依据有: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颁布《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2004年7月1日生效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以及2012年3月1日起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只是就社区矫正的重要意义、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和任务、及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组成、志愿者应当具备的条件等问题作了规定。对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矫正形式、管理权限、矫正管辖、社会保障等却没有明确的规定,难以发挥社区矫正的重大作用,从而导致社区矫正陷入无法可依的境地⑨。而2013年11月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对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引发巨大反响。劳教制度历经半个多世纪,近年来因其法律依据不足且违反宪法和上位法,有违罪罚相当和程序正当等法治原则,且在实践中被广泛、严重滥用,劳教措施侵犯人权的问题成为众矢之的,其存废或改革的讨论不断⑩,所以现阶段加快社区矫正立法是当务之急。
2.欠缺广泛的社会认可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目前人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犯罪就以为这坐牢,只有把犯罪人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和最令人放心的,担心犯人在社会上不保险,而对象为青少年更是加大了人们的担心,觉得容易造成失控或者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改造而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如果犯罪分子被判刑之后仍 ⑦ 韩丹东.司法部正在起草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法制网,2011.06.17 葛晓阳.苏州开展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执法检查.法制网.2013.12.07 刘强.上海社区矫正的发展与评价【J】.法治论丛.2002,(6).
张淑玲,袁国礼,张剑.废劳动教养 推社区矫正.京华时报,2013-11-16(006)⑧⑨
⑩
然留在社会中,则意味着犯罪分子没有受到刑罚处罚,或者最起码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由于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所以社区矫正难以得到社会认可,进而青少年的社区矫正更是难以推广。
3.缺乏专业机构广泛介入
社会认同的欠缺是阻碍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于社区矫正的概念都很模糊,不了解其重要性。而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试点处于“瓶颈”阶段,这也是由多重因素导致,有主观因素制约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专业的社区矫正机构设置更是难上加难。现阶段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正在开展中,它涉及到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等,实际过程中,由于缺乏程序性的法律法规,相关职能部门的衔接存在问题,经常会出现不到位、不合拍等情况,影响效率,这样看专业机构的设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让专业的社区矫正机构更多的介入,广泛的参与,让刑罚执行的效率与质量都提升一个台阶。
4.矫治队伍建设滞后
保证社区矫正工作者享有与其工作强度成正比的待遇是使他们安心工作,保持工作热情的前提。而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待遇难以保证是矫治队伍建设路上的绊脚石。就全国范围来看,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中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考核奖惩制度尚不健全,执行起来缺乏法律依据,影响社区矫正人员积极改造的信心。在社区矫正试点实践过程中,有影响力的收监、减刑、提前解除矫正等奖惩兑现就比较难,审批程序和手续过于繁琐,不易操作,对矫正对象的触动不大, 无法真正发挥对矫正对象的制约和激励作用。
三、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
(一)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介入的优势
持。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具有刑罚执行和矫正的双重性质, 其重要理念和目标就是“促进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所谓的“回归社会”是指矫正对象生存于社会并且成为主流社会中的正常人员, 其引发犯罪的诱因得到消除, 其问题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社会功能得到了相应的恢复, 形成新的生存方式而且具有了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2。青少年不用失去自由, 但必须承担一些社区工作。
规范来进行,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千差万别,但从性质和效果来看只有好与不好两类,不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原因。进行违法犯罪教育的家庭毕竟为数极少,不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当教育和放弃教育。不正当教育的典型表现是父母过分溺爱娇纵子女(溺爱型家庭)和父母以打骂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方法对待子女(粗暴型家庭)。放弃教育是比溺爱和打骂更糟的一种教育,常常出现在“残缺型家庭”(父母双亡或离异;或只有父亲或母亲)。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一份调查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报告指出:不健全的家教可能导致孩子犯罪,不良的社会环境、有严重缺陷的家庭教育,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婚后,1/3 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的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家庭结构方面也影响着青少年犯罪,家庭缺陷即缺陷型家庭,它指的是由于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结构或家庭关系破裂、缺损的家庭。这种家庭,自然结构被严重破坏,家庭的功能也就不能得以健康发挥,失去父母双方悉心的照顾和正确的引导,孩子就有可能生活在一个被遗忘和麻木的环境里,极有可能造成内心痛苦,心理失衡,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引诱,便会走上犯罪的不归路,难以自拔。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犯罪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3.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的益处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与其所处的家庭息息相关,预防青少年犯罪最有效的策略应该是从家庭入手,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通过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发生为中介而实现的,所以应采取策略使父母认识到孩子的越轨行为与他们的教养方式有关,而在改善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方面家庭社会工作有其独特的优势。家庭社会工作主要以家庭为服务对象,是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并顾及家庭中各成员的需求,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和处理家庭问题,改进家庭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功能正常运转,帮助家庭适应社会的社会工作的分支领域14。
(三)家庭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
刘朝捷.离异家庭环境导向及其对子女心理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6).
1.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缺陷型家庭
对于缺损家庭的青少年我们可以进行个案介入,在缺陷型家庭中,由于客观原因家庭结构被破坏,家庭功能得不到发挥,父母与子女关系疏离,青少年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针对这种情况,个案社会工作者以家庭为单位对其进行个案辅导,通过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的专业化过程,在良好的气氛中与青少年的父母进行沟通,使其了解孩子现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需求,认识到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爱,然后引导其父亲或母亲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关怀爱护孩子,增强亲子间的依恋关系,使其健康成长。
2.家庭小组工作方法协调家庭内亲子关系
小组工作是将无法发挥家庭功能,无法适应或扮演自己应当承担的角色的重要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组建一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游戏活动、小组思考的方式,利用小组互动来帮助家庭成员调整自己,进而改善家庭关系。在小组中成员有相似或相同的问题,如亲子关系协调小组。通过组建亲子关系协调小组,青少年与父母参加活动,拉近距离,通过互诉衷肠,增进理解,重建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纽带,控制与影响力得到加强,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15。
3.社区工作方法促进青少年自我发展
对于家庭而言,社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得社区居民家庭得到他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法律知识、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服务。家庭社会工作中更应重视的部分就是如何联结社区资源来改善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帮助家庭成员。社区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犯罪问题是通过利用社区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例如科普知识展览、绘画作品展,普法知识讲座等。青少年必须参加社区暑期实践活动,这不仅满足家庭的社区需求,还预防了青少年犯罪16。
结 语
我国的刑法理论界和刑事司法实务界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探索,而且在实践上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在2003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一份立法议案,呼吁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为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法 1516 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0
李鸥漫.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黑河学刊,2007,(1)
律依据,加快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创新。
然而其中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根本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关键还在于法律体制的健全,不仅包括事后的刑罚体制的改善,更应建立起一套针对青少年的包括预防、诉讼程序、刑罚制度等在内的专门的司法体系。并且应看到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中,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是重要方面,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是青少年犯罪责任中的根本责任,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的防范和对青少年权利的保护是应引起全社会重视的。
参考文献
[1] 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转引:申洪波.国外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现代商业》2008年06期 [3] 邱兴隆.矫正刑的理性反思.《河北法学》,1999年01期 [4]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07月
[5] 转引:杜晓红,张婵.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初探.中国法院网,2008年03月 [6] 周莉莉.我国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及对策[B].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韩丹东.司法部正在起草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法制网,2011.06.17 [8] 葛晓阳.苏州开展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执法检查.法制网.2013.12.07 [9] 刘强.上海社区矫正的发展与评价[J].法治论丛.2002,(6).
[10] 张淑玲,袁国礼,张剑.废劳动教养 推社区矫正.京华时报,2013-11-16(006)[11]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2] 林兰芬, 周劲松.试析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6).[13] 朱东武,朱眉华.家庭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23页
致 谢
本文是在徐翀老师的热情关心和指导下完成的,他(她)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对顺利完成本论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此向他(她)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最后向在百忙之中评阅本论文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
姓 名:刘然 出生年月:1992.02.11 E-mail:604457871@qq.com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声 明
本论文的工作是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完成的。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或其他教学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除非另有说明,本文的工作是原始性工作。
关于论文使用权和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有关保管使用论文的规定,其中包括:(1)学校有权保管并向有关部门递交论文的原件与复印件。(2)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方式保存论文。(3)学校可以学术交流为目的复制、赠送和交换论文。(4)学校可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5)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除非另有科研合同和其他法律文书的制约,本论文的科研成果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特此声明!
作者签名:
2014年1月
第五篇:社区矫正案例
社区矫正个案
来源: 韩浩的日志
一、矫正关系建立
2007年9月,案主出狱接受社区矫正,根据“属地审查”的基本原则,社区矫正工作者与案主在司法所签定了《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填写了相关表格,并对案主一一说明了日后接受社区矫正有关报到、思想汇报、公益劳动、奖励处分等注意事项。案主表示同意接受司法所监督管理,遵守相关规定,双方社矫关系基本建立。二.案主基本资料
(一)个人情况
姓名:XX 性别:男 年龄:40岁左右
文化程度:高中
婚姻状况:已婚
(二)家庭成员 妻子:无职业
母亲:无职业 姐夫:做生意
三、案主案件资料
(一)犯罪事实
案主于因伙同他人盗窃摩托车,于1993年9月被判处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判决情况 罪名:盗窃罪
原判刑期:无期徒刑 附加刑罚: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刑期变动: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19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7年 社区矫正类别:假释
社区矫正期限:自2007年12月至2015年12月
(三)收监期间表现
案主于服刑期间,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和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2004年、2005年被监狱评定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
四、社矫对象问题界定以及分析
(一)通过家访了解掌握案主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
2008年5月,南湖街道办事处司法所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社会工作者前往案主老家进行家访,实地掌握了案主的现时生活状态以及所在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环境。资料掌握的方式包括与案主面对面的交流、与其家人的谈话,以及与案主所在社区司法所、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接触交流,对其生活环境的观察等等,在为期两天的探访行动中,从正面、侧面两方面初步掌握了案主的家庭系统与社区系统如下: 1.家庭系统概述:
案主现在居住于广东省四会市,家庭成员包括妻子、母亲,父亲于前几个月前已经逝世。但其居住的房子并非属于案主所有,其产权属于他的姐夫,因为其姐夫外出工作,姐夫儿子也在外面读大学,而案主老家的房子也几近倒塌,因此姐夫同意案主与其妻子、母亲暂时前来居住,一来可以看守房子,二来也可以表达亲情之谊。可知,该住所并非案主一家长期居住之地,需看日后案主一家与其姐夫一家的关系发展。案主母亲虽然身体健康但也缺乏劳动能力,案主夫妇均无正当职业,案主更因为右脚踝粉碎性骨折难以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只能与妻子在家靠养猪维持生计。案主与妻子结婚不久,妻子也早已知道案主社区服刑的身份,不过她并不介意,并十分支持丈夫改过自新,从新做人。他们膝下暂无儿女,经济负担暂不严重,并是却是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2.社区系统概述:
案主现并不居住于罗湖区南湖街道,而是回到了母亲户籍所在地居住,一是因为村中老家房子几近倒塌,而姐夫为他们提供了房子居住的便利;二是因为案主担心在老家居住,会让村中邻居知悉自己的罪犯身份,从而招来有色眼光对待以及中伤言论。在农村环境中,这将严重影响案主的正常生活。由于案主特殊的自身情况,现居住地对其缺乏基本的监管,难以对案主形成配套的跟踪掌握。3.访谈实录(第一次见面谈话内容)社矫工作者 案主 社工分析
你就是XX吧?我们是罗湖区南湖司法所的工作人员 对,我是,我知道你们今天来的 案主神经紧张,不知所措,双手不停的来回摩擦
你放心吧,我们充分尊重你的隐私权,并没有大张旗鼓的过来 好的,真的非常感谢 略有放松,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做法表示感激
在这边生活怎样?还习惯吗? 还好吧,基本上能维持生计,多谢领导关心,而且我本来出身农村,很容易习惯的,但像我这样残废的人也干不了什么了 对自己的标签严重化,难以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想念,比较自卑
要对自己有所求,困难是暂时的,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有什么要求跟我们提,我们会尽力协助解决 谢谢你们啊,真的,现在我最想的是把户籍回迁到这里,但不知怎样去办 对我们充满期待,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实际的问题
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有没有什么困难呢? 基本上问题不大,但是因为我的腿脚不灵活问题,去到那些工厂里面没人会请我的,因此也只能自己养养猪,也没其他工作可以做 表面上安于现状,但在其内心其实恨渴望可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有所为
现在你住的房子看来也不错喔,是你的吗? 肯定不是我的,我哪里有能力盖这么好的房子啊,这是我姐夫暂时给我住的,因为他嘛常年在外做生意,儿子也在外地读大学,所以没人在的,刚好我也出现这种情况,他当时可怜我也好,支持亲人也好,让我暂时住在这里呢。努力澄清现在居住环境的情况,害怕我们对他的现状作出错误的判断,影响他自己的社区矫正各个方面的评价
你老婆知道你的事情吗? 结婚之前不知道,但是后来我觉得这些事情瞒也瞒不了多久,倒不如大家坦诚相见,如果她真的接受不了,以后知道了还是不会和我在一起的;如果她能接受,现在知道也会和我一起,好在,她理解我 对妻子十分的坦诚,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因此感觉很开心,对自己的婚姻状况很满意
有没有想过以后你们两夫妻有孩子了怎么办?现在没职业也没多少收入? 这个问题肯定想过,所以我才那么想把户口迁回这里啊,只要我的户口回来了,我在这边就有分红了,但现在一切都没有着落,孩子暂时还不敢要,经济实在不稳定 重新提起户籍回迁的事情,希望我们能够帮忙解决,也对自己的前途有一定的担忧
放心吧,我们这次过来确实也希望帮你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会尽快的与你当地相关部门协调的,至于能不能,还要看协调的结果才行 好啊好啊,这就最好了,我跑了几次,他们都对我的请求不理不睬的,可能是因为我的身份吧 对自己的身份特殊性认识很深,标签自己,错误认知,同时很希望我们能解决问题
那好,我们现在过去一下派出所与司法所,到时再联系 嗯,好的,麻烦你们那么远跑来!真的太感谢了!感激我们的到来,感激我们的态度,配合我们的工作,自身有解决问题的渴望
第一次见面访谈结束(时间:40分钟)
(二)问题的确认与分析 1.对案主的监管问题
分析:由于案主犯事后,其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住所已经被公司收回,而案主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做搬运工又不慎从甲板上摔落码头造成右脚踝粉碎性骨折。案主也因此在深圳处于无住所、无职业、无收入、无亲人的“四无状态”,这对他来说是难以在深圳生存的,案主产生了回老家生活的念头,但这却与司法所的监管出现了冲突。2.案主的户籍问题:
分析:案主现在是深圳户籍,但其一直有回老家居住的念头,加上迫于生活压力,案主想把户籍回迁到四会市,由于案主的身份特殊,四会市当地派出所未能接受其户籍迁回申请,而这种状况造成案主在其长期居住地受到多方的限制。3.案主的经济问题:
分析:案主处于残疾状态,难以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在农村普遍需求体力劳动的环境下,案主将处于一个劣势,而案主与其妻子不久也将会有自己的孩子。就预见性来说,孩子的出生将会给案主这个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必将会需要更加大的经济支持。案主目前的状态发展不利于将来家庭的稳定。4.案主的自我标签化问题:
分析:在我们家访过程中,案主开始时表现得极度不安,谈话过程中总会提到担心邻居的有色眼光以及看法,一旦知道自己身份则难以生存在这个社区环境,害怕别人非议,并表达出不希望自己的身份公开的愿望。案主极少与邻居交往,封闭在自己的家庭圈内,该种状况的持续将影响他正常的生活。
五、初步预估个案跟进的可行性以及困难度
本个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案主属于“人户分离”的,由于距离的限制,司法所矫正工作人员当面与其接触的次数有限,而且深圳市与四会市有关社区矫正制度及法规建设不同步,更造成了一种沟通上的障碍,这对解决矫正对象案主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度。但就其意愿来说,案主本人也迫切希望尽快解决目前的问题,这是个案跟进可行性的先决条件,并且通过不同部门和不同系统的协调沟通,该个案还是有解决的途径的。
六、矫正计划开展
(一)个案目标
1.解决对案主的监管冲突问题,既要保证南湖司法所社矫小组对案主的日常监管,也要保障案主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摆脱无住所、无职业、无收入、无亲人的“四无状态”。
2.充分了解案主要求户籍回迁的动机,并分析相关的困难度以及户籍回迁所需要的条件,评估一旦把案主的户籍从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回迁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并解决问题。
3.结合案主的实际情况,根据其身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以相关方式减轻其经济负担,并给予相关建议。4.通过个别谈话以及心理辅导的方式,以“去标签化”的理念帮助案主脱离自我标签化严重的问题,加强家庭影响,社区影响,走出自身的心理困境。
(二)介入理念 1.心理动机反映
普遍情况下,现实情况的反映是为案主提供当前状况的认识和评价,而案主的问题同时还涉及以前经历的影响,尤其是案主早年的经历,这对其日后行为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案主在监狱度过了13个年头,以至于案主现在对社区系统怀有恐惧感,从而阻碍了自己社会交往的发展,这就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协助案主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映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心理动力反映。2.“社会—自我”去标签化
当案主由于某一原因而触犯了社会约定或者社会正常运作秩序,他就会被社会认定是一个特殊的人,一个不属于正常社会的人。而案主自身也会对外界社会产生认知,外界社会强加给案主的标签化作用,导致案主的自我标签,这在案主的身上明显体现出来。其回归社会后,案主的交往圈仅仅限于家庭系统之内,极少与外界系统接触,这对案主日后的生活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而所谓的去标签化,是相对于标签化而逆向提出的,目的在于打破案主的自我错误认知,减轻自我标签的影响。
(三)介入措施
1.针对案主想搬回老家居住从而与司法所监管冲突的问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本着“人性化”的监管方式,既考虑到案主回老家居住后所带来的监管问题,包括报到,思想汇报,公益劳动等等,又要考虑到案主在深圳生活的实际。决定为案主申请“人户分离”的监管方式,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准备了案主大量的申请材料,向区司法局说明了情况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查阅了相关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为案主顺利搬回老家,并维持司法所监管这二者的平衡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
2.而对于案主的户籍回迁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由于案主身份的特殊性,当地派出所不予受理其请求,案主多次奔波未果。社会工作者查阅了相关的法律资料,社矫对象户籍回迁并不会受到影响,可以按照正常程序申请。并向上级区司法局,市司法局作了请示均回复同意案主把户籍回迁。现在主要问题在于当地派出所由于不了解案主情况,导致不愿接收。针对这一情况,社区矫正小组决定亲自前往当地派出所与司法所了解情况,并寻求沟通解决的办法,于2008年5月14日,5月15日,就案主户籍回迁等相关问题与当地司法局、司法所、派出所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交换了双方的意见,并取得了当地相关部门的理解与合作支持,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3.案主身体残疾,缺乏高强度劳动能力,针对案主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状况,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提供了多种就业的渠道和方式建议,咨询了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所需条件,评估其是否适合拿低保。并为案主回乡养猪提供监管便利等等。
4.通过电话联系,思想汇报查看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案主的思想动态,并到其家中进行探访,关心案主的生活现状。这让案主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工的热情和实在关怀,减轻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感,逐步建立起迎接新生活的自信心。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作为南湖司法所代表和当地司法所,派出所密切沟通,要求尊重案主的身份隐私,为其构建新和谐社区环境作出最大的资源配合,并降低了案主的自我标签严重化的趋势,去标签化作用明显。
七、中途评估
(一)前期工作评估
1.解决了关于案主的监管问题,以实施“人户分离”的监管方式,让案主回到老家,消除了案主“四无状态”的存在,而对其监管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人性化”的管理效果明显,案主从实处认识到社区矫正人员和社工对他的关心,并不是为了管他而管他,而是为了他能够真正的重新融入社会,这充分显示了社区矫正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推进了案主户籍回迁的进程,虽然目前,案主的户籍回迁还不能实现,但是南湖街道司法所已经和当地司法所、派出所达成了一致共识,在案主第一阶段解矫之后,双方可以再次商讨案主的户籍回迁一事,打破了僵局,让不可能回迁发展到了可能回迁的地步。
3.案主基本摆脱了自我标签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社会交往恐惧的心理阴影,恢复到了正常的生活。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为他作出的努力,奔波以及人性关怀表示了衷心的肯定以及感激,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带给他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情感支持,并表示自己在以后的矫正期间一定继续配合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努力重新适应社会,不辜负家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工以及社会对他的期望。
八、延续个案跟进
目前案主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工作远远还未结束,而到了2008年12月,案主才结束他的第一个矫正期;之后,案主又需要进入第二个为期七年的矫正期。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但是我们把信心带给了案主,而案主也认识到我们作为社区矫正人员的用心良苦,双方的目标和意愿基本上上达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我们会继续跟进案主的个案,力求协助案主顺利完成矫正任务,同时也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帮助矫正对象实现助人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