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郑红同志主要事迹汇报材料
历尽艰辛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
——郑红老师事迹材料
“历尽艰辛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这是他,一个农家子弟,普普通通乡村中学语文教师,鸣山中学政教处主任的座右铭,凭此,他已经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整整二十六个春秋。
一、不惧病魔,热心教育
1987年8月,郑红怀揣着景德镇师范学校毕业证书,带着一脸稚嫩之气,携着一颗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火红之心,来到了地处偏僻的山村中学——鸣山中学任教,二十六年来,他常常主动挑重担,一直超负荷工作,先后担任初中各年级的班主任、年级主任、团总支书记、办公室主任、政教处主任等,他一身多职,年年如是,就像一头拓荒的牛。
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住房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差,这是当时的鸣山中学状况。郑红刚分来这儿的时候,教学负担沉重,加之远离家乡,偏又水土不服,本来就很单薄的身体,日见消瘦。艰苦的环境,落后的现状,更激发了他昂扬的斗志。89年3月,由于小煤窑的违章违法开采,致使学校被迫搬迁,他毅然随班前往龙溪村,担任初二班主任及语文、历史、音乐、体育等教育教学工作,并亲自为偏远学生做饭菜,一个学期与学生同甘共苦,既为人师又为父母。在这深山之村,由于气候潮湿,工作繁重,既没有营养又得不到休息,郑红同志不幸双腿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双膝红肿,行走疼痛难忍,有时就是挪十几步路也倍觉艰辛,两腿如钢锯拉扯一般,疼得大汗淋漓。但他却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或一餐饭,更没有向学校请过一次假,甚至仍坚持利用周未休息日也咬着牙上山砍柴为下周学生饭菜做好准备,半年来,他没有一次回过鄱阳老家。下半年,学校建起了两排简易平房教室,新校址四周莽草丛生,坟墓遍布,没有住房,他不顾环境恶劣又肩挑重担,任初三毕业班65名学生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晚上拼拢课桌在教室里与男生同睡,白天摆好桌凳授课,有时双腿疼痛难忍,却强行挺着,在学生面前从不吭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90年中考,他所带班级录取率达62%(重点高中8人,普通高中19人,中专、师范、卫校共13人),创鸣山中学最高纪录,为学校夺回了三年不见的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的锦旗,他也因此被评为景德镇市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
多年来,他虽双腿患病日渐严重,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始终站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前线。腿痛难忍时,吃几片消炎镇痛药丸,每天扶着墙壁艰难地挪上三楼上课,一上楼连大小便都强忍着。课堂上神态自然,表情丰富,毫无病人之感,但一下课走出教室,却见他汗出一身。更不幸的是,病魔终于向他发起了最后的攻击——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导致骨质疏松,98年4月,他的双腿由风湿性关节炎恶化成“缺血性双股骨头坏死”,双腿渐渐萎缩变形,寸步难移。随着普九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他仍重病不下火线(医院病历病情程度为“瘫痪”),以对教育矢志不渝的精神,连续带毕业班四届,并为学校成功地摸索出“成人——成才”素质教育新路,他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爱生如子,乐于奉献
爱是情的交流,爱是心的碰撞。对待学生,郑红同志始终做到:用品格呼唤品格,用真诚呼唤真诚。89年,有个叫张荣金的万年籍特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欲辍学外出学徒,郑红得知后,毅然搭车跑上上百里山路,三入其家门,并捐送学费65元,学生及家长非常感动,答应返校就读。初三毕业中考,他以优异的成绩录取江西省贸易学校。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郑红同志知道,对待“双差生”,浇树应浇根,育人先育心。他从不歧视、讽刺、体罚他们,而是悉心爱护,扶贫助困。
90年,先后两次资助贫困生金有为(后录取乐平中学)、吴衍照(后录取景德镇师范学校)现金148元。
97年,资助贫困生吴冬季、吴小琴从初一至初三学费共计756元。
98年,资助贫困生徐润琴报名费35元,汪克清(97年7月其父亡故)报名费46元。
99年,资助彭江华学费48元,徐高峰学费81元。……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历年来诸多贫困学子在他的爱心拥抱下得以完成学业,许多双差生、学困生在他的诚心感化下得以“浪子回头金不换”。如黄桂荣(后录取景德镇卫校)、吴明灯(后录取新余电子技校并留校工作)、徐建锋(已成个体户)、江一池(录取吉首大学)等等,为使他们脱“差”脱“困”,郑红同志在病重与经济拮据双重压力下,曾自费雇车家访,常无偿补习功课,有的甚至带进家门视为子女,诸多学子就是在这百倍的关爱与呵护下,走出人生的误区,由差生转变为品学兼优的学习标兵、“三好”学生。
付出爱心是艰辛的,然而在这艰辛的育人背后,却浸透了一位身患重病、两袖清风,满身笔灰的普通老师的多少心血!如今,他利用假日,四处求医,用去医药费十几万元,妻子无职业,目前是处境维艰,入不敷出,负债累累,这二十多年来从未丢失过人民教师的形象。
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历史的箴言只有一句:寻觅到了支点之后,更要顽强的追求”。一位诗人如是说,郑红同志如是做。尽管他重病在身,教学工作繁重,但学校分配的如共青团、学生会、政教、办公室、工会等工作,他却是学校“出得兵,挂得帅”的骨干老师。历年来,他主持的学校德育工作,以“文明礼仪”校品文化为重点,坚持每天督查校容校貌及学生言行举止,亲自扫、捡垃圾,躬亲示范,他“身残志坚”的有形感化是师生的一本活教材。他主持并自编自导的文艺参赛项目屡屡在市农村中学中排一至二名,99年5月举办的全省“中华魂《伟大的祖国》”读书教育活动首次荣获省级“先进单位”……
2006年5月,他的病又一次恶化,他硬是强忍疼痛将初三毕业班学生带完中考,直到七月份暑假来临,他才重返北京住院,由于服用的药要直接到厂家邮购,所以至今又因购药花去三万八千元无法报销而再添新债。然而,病魔并没有摧垮他的心志,在当今留守儿童及网络孩子急增的今天,他的心又锁定在这些学生当中。他给这些孩子建立了“成长档案”及“家——校”联系网络,坚持每晚电话查询并指导心理与学习,无偿开设了书法、器乐兴趣小组,让孩子“兴趣学习”、“快乐、健康成长”。2011年2月,六(3)班吴兵兵(留守儿童)不幸遭遇车祸——左腿高位截肢,面对醉生梦死且即将辍学的孩子,虽没左腿,但不能没有老师。郑红老师亲自拿了两百块钱上门劝导孩子,鼓励他要用智慧弥补身体的残缺。孩子感动的终于重返校园,并在郑老师的悉心照顾下,一步步坚强起来,现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郑老师为此付出了如父母般的爱心。
四、结语
郑红同志,男,1968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古南镇南坂村,87年7月毕业于景德镇师范学校并,现已获本科文凭,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已带初中毕业班十五届,92年至今担任政教处主任、办公室主任、班主任、年级主任等职。背井离乡只身来到鸣山中学,他没有权势背景,更没有资产底蕴,只凭着执着于“教书育人”的人生信念和“身残志坚”的生命支柱,为乐平农村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二十六年,他总是把自己的艰难且光辉的历程封尘于山村,不肯外人所知,不愿别人宣传,唯有默默地将自己的青春烛光点燃在学生心田,直到这烛光燃尽为止……
第二篇:郑付同志简要事迹
郑付同志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郑付,男,汉族,1978年1月出生,天津蓟县人,2002年7月入伍,大学本科学历,先后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受上级嘉奖。现任沧州市公安消防支队青县消防大队党委书记、教导员,少校警衔。任职以来,郑付同志积极钻研本职业务,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部队管理能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带领大队全体圆满的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一、出色的完成了年初《责任状》目标要求,保持了火灾形势和部队管理的双重稳定,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经费由2011年的95万元增加至2012年的123万元,比责任状要求的114.95万元增加了8万余元。
三、高标准完成了金牛镇消防站建设任务,营区建设精美,人员、车辆、器材装备完善。
四、完成了城区及建制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
五、完成了消防宣传车的配置任务,增强了消防宣传能力。新增了23座市政消火栓。
六、完成了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并多次组织其他部门开展大型联合演练。
七、防火墙工程取得了新进展,完成了全县64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三项申报”制度,重点单位“四个能力”达标率为百分之百。
八、圆满完成了今年全国两会以及党的“十八大”等多项消防安全保卫任务,多次受到各级领导和督导组的表扬。
—1—
第三篇:郑培民同志事迹简介
郑培民同志事迹简介
郑培民1943年7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海龙县,1962年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至1970年初,郑培民同志到辽宁省3275部队锻炼。1970年3月分配到湖南省湘潭电机厂工作。
1983年至1992年,郑培民同志先后担任湘潭市委副书记、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州州委书记。1992年10月至1995年10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95年10月,任湖南省委副书记。2001年1月,郑培民同志当选为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年11月起主持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工作。
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同志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在湘西埋头苦干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
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断娘。为此,自治州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
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
根系牢扎在人民中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句话出自郑培民的心。
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下农村,郑培民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的家畜,撩开蚊帐摸摸农民床上的被褥。郑书记还爱在农民吃饭,筷子直奔油辣的农家菜,粗糙的饮食也嚼得津津有味。有时,他还会宿在农家。
抗洪大堤呆60多天好范文版权所有
1998年,惊涛骇浪挑战常德。1998年7月24日晚,安乡县安造垸溃垸。这个垸子里,有县城和5个乡镇、一个农杨,共18万人,其中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财产,集中在安乡县城。
郑培民在安乡指挥了三大战役:赶在洪水扑到之前,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隔堤,保住了安乡县城;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用血肉之躯扼住了洪水之喉;湖北境内的黄金大垸溃决后,统帅抗洪大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大堤保卫战,拒千里洪峰于湖南重镇常德市之外……
就着堤外滚滚洪水,郑培民坐在堤上,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
妻子的“三不”政策
几十年中,他的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仍然是一名普通职工。
妻子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杨力求有个“三不”: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他们的儿子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第四篇:郑培民同志事迹简介
郑培民同志事迹简介郑培民同志的一生郑培民1943年7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海龙县,1962年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至1970年初,郑培民同志到辽宁省3275部队锻炼。1970年3月分配到湖南省湘潭电机厂工作。1983年至1992年,郑培民同志先后担任湘潭市委副书记、书记,湘西土家族苗
族自治州州委书记。1992年10月至1995年10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95年10月,任湖南省委副书记。2001年1月,郑培民同志当选为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年11月起主持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工作。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同志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在湘西埋头苦干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断娘。为此,自治州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根系牢扎在人民中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句话出自郑培民的心。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下农村,郑培民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的家畜,撩开蚊帐摸摸农民床上的被褥。郑书记还爱在农民吃饭,筷子直奔油辣的农家菜,粗糙的饮食也嚼得津津有味。有时,他还会宿在农家。抗洪大堤呆60多天1998年,惊涛骇浪挑战常德。1998年7月24日晚,安乡县安造垸溃垸。这个垸子里,有县城和5个乡镇、一个农杨,共18万人,其中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财产,集中在安乡县城。郑培民在安乡指挥了三大战役:赶在洪水扑到之前,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隔堤,保住了安乡县城;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用血肉之躯扼住了洪水之喉;湖北境内的黄金大垸溃决后,统帅抗洪大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大堤保卫战,拒千里洪峰于湖南重镇常德市之外……就着堤外滚滚洪水,郑培民坐在堤上,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妻子的“三不”政策几十年中,他的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仍然是一名普通职工。妻子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杨力求有个“三不”: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他们的儿子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第五篇:郑垧靖同志事迹介绍
郑垧靖同志事迹介绍
郑垧靖,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1992年7月参加工作,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龙陵县象达乡人,曾任平达乡党校教员、党委委员、宣传委员。
2009年12月13日,郑垧靖在指导平达乡河尾村民主评议村干部和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做讲话时,突发大面积脑出血,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享年38岁。中共平达乡委于2009年12月16日追授郑垧靖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号召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中共龙陵县委于2009年12月23日追授郑垧靖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读书经历
1980年 9月至 1986年7月就读于象达乡邦工小学。
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就读于朝阳中学。
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就读于保山师范(中专)普师专业。
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就读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
科(函授)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
2007年7月就读于省委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本科班,现已修完本科的所有课程,但还没有拿到毕业。
工作简历
1992年9月至1996年8月木城乡任教;
1996年9月至2000年9月在平达乡任教;
各级党委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使命,是教育人、引导人、武装人、影响人的先行者。在工作中,他始终牢固树立全乡工作“一盘棋”的思想,按照职责分工,认真探讨研究宣传工作的科学性、开创性,主动克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宣传工作任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竖起了一面闪亮的旗臶。几年来,他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全力以赴做好宣传工作。白天,他扛着摄像机和背着数码相机,翻山越岭,走村串寨,主动出击采写新闻,乡里的人代会、新农村汇演、春节活动等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上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一项重大任务和工作部署,都能见到他采写的新闻稿件和图片资料。晚上,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办公室,顾不得喝一口水、擦一把汗,就打开电脑开始写稿。凭着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采写了很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新闻,提高了平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的作品被龙陵电视台、县政府网站、保山日报、保山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并先后荣获多项表彰。如:《傈僳山寨办起产业科技培训班》于2004年获“科技兴保”征文活动三等奖;《引进产业需慎重致富希望不落空》于2005年2月荣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加快保山发展大讨论”征文活动优秀奖;《视频对话解心结 千里亲情一线牵》于2005年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三等奖。郑垧靖同志还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新闻采编制播和平面设计技术,使他自己成为全乡第一个会编辑、制作影视节目的人,制作和上传了乡镇概况和10个村委会的影像资料,并发到相关单位作为“乡土教材”使用,编写了《平达乡宣传画册》、《东大沟工程简介》、《深圳电信希望小学简介》等宣传资料。此外,他还-3信公司与小田坝小学喜结良缘。2007年3月15日深圳电信公司捐资27.5万,帮助小田坝小学建房、办学,2007年8月21日,共13间教学用房,711.18m的教学综合楼竣工,解决了157名学生的上学难的问题,为平达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知情人:孙正昌,电话:***)
2007年,郑垧靖同志把平达乡基本情况制成光碟,由当时云天化集团下派到平达乡担任副乡长的李云贵同志带回公司,让公司对平达乡群众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全面认识。最后公司投资9.6万元的安庆村下六根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安庆村团坡、上六根、下六根三个小组和六根小学85户49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并捐赠课桌椅、学生高低床等,解决了安庆村下六根小学、黄连河村黄连河小学、小田坝村小田坝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投资20万元在河尾村周家寨实施人畜饮水项目、中学运动场建设项目、河尾村蕨叶坡河道路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全面推进平达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知情人:杨根应,电话:***)
党建工作
(一)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
为让平达乡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技知识、掌握致富信息,郑垧靖从2008年1月开始就开始探索改善全乡广播覆盖模式的路子。后来,在他和乡党委政府领导的努力下,2009年2月,龙陵县调频大广播覆盖系统试点项目落户平达。试点建成后,他带领工作人员梳理出了“建阵地、搭平台、强宣传、突中心、定特色、树品牌、重实效、出效应”的工作思路。围绕这个-5“党的声音进万家”、“送文化下乡”、“党员素质提升和文化人才培养”、“党建宣传员宣讲”、“团员、妇女培训”、“欢乐乡村大家乐”、“特色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活动),使河尾村党建文化的内涵日渐丰富,不断满足了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知情人:郑再留(***)、王德积(***)
包村抓产业工作
郑垧靖同志于2003年借调到乡政府,借调以来,特别是担任党委委员以来,他都分别挂钩各村指导群众干产业,促增收。在挂钩村期间,他根据村情认真分析,结合实际,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如:
(一)山葵
我乡的山葵产业2003年开始落户于黄连河、安乐两个村,黄连河村属典型的冷凉、民族集居村,没有任何产业支撑,农民收入非常困难,当郑垧靖同志作为驻村工作队员被分配到黄连河村,他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觉得山葵产业很适合在黄连河发展,结合当时政府对山葵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他决定在黄连河村发展山葵产业,但是遭到了当地部分群众的极力反对,部分觉得此项产业可行的群众也不敢“冒险”尝试种植。郑垧靖同志身为一名产业工作队员,他总是走东家串西家,和群众促膝交谈,引导-7管理自己的茶地了。现在小河村的茶园就是小河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知情人:陈必孝)
(三)烤烟
2009年郑垧靖同志挂钩平安村,为了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他深入了解村情,谋求产业调整新途径,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开始在平安村发展烤烟产业。由于平安村曾经有过种植烤烟失败的经历,村民们都不敢冒险尝试再次种植。面对这个难题,他与村“两委”多次组织召开户主会、致富能手会进行宣传发动,并深入村寨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赢得了一部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确立了带头发展烤烟产业的示范户。他请来县农广校和乡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为他们进行技术培训,与信用社、烟草公司等单位多方协调,争取支农惠农资金,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在种植的过程中,他与村“两委”经常披星戴月穿梭在烟地中,对各阶段的技术进行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通过一年的努力,平安村共发展烤烟300亩,实现产值48万多元,3.38亩早植烟实验获得成功。现在,村民们尝到了烤烟的甜头,坚定了发展烤烟产业的信心。(知情人:张家茂、廖万昌)
(四)姬松茸
2004年,由于当时通讯比较落后,为切实解决我乡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乡亲人的相互沟通联系这个问题,郑垧靖同志想到了利用乡政府网络视屏,建起了视屏见面,互报平安活动(千里亲情一线牵活动),使家乡的人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把平达更好的对-9四社、唐家坟、中麦寨社、下麦寨社、小麦寨社八个社 484户1969人。争议自1974年至2009年3月。在全县属争议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涉及农户最多的山林纠纷。县人民政府曾作出了龙政决„1998‟1号处理决定书,龙陵县人民法院作出了(1998)龙法行初字第8号行政判决书,大麦寨四个社和唐家坟社对龙陵县人民法院判决不服,上诉到中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纠纷一直未得到解决。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期间,矛盾再次激化,郑垧靖在掌握这一情况后,深入纠纷地段与及农户家中,认真收集相关证据,带领工作队员耐心细致的做群众工作,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矛盾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争议了30多年的林地纠纷得到彻底解决,现林地已确权到农户。知情人:杨德全(08756860781)、江自华等。
(二)小礼山茶山纠纷
1975年11月平达公社革委会决定,在小礼山崩笼寨坪子周围建立公社茶厂(小礼山茶厂),涉及到安庆村马家寨、安庆、平子田、坝头、大山田5个村民小组;橄榄寨村洪家寨、卢家寨、橄榄寨3个村民小组;平安村金竹园、李家寨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为3926.2亩。2007年将该厂转租给雨辰公司。在林权制度改革期间,涉及村组以林地权属、利益分配等为由引发矛盾纠纷。该纠纷案发生后,引起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明确了一名县级领导进行包案处理,2008年7月29日,县人民政府县长现场进行了答复处理(有记录),但群众一时难以接受,矛盾陷入疆局。针对这一情-11度,一方面带着队伍投入恢复重建和善后工作,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篷里,在救灾抢险第一线奋战了45天,直到10月底受灾沟渠通水后才撤离现场。知情人:陈必寿(***)、杨进德等。
2009年3月,平达乡开始实施平安土地整理项目,郑垧靖担任工程指挥部的办公室主任。此项目投资大、范围广、建设工期短,是平达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工程。自接受任务后,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他深知时间紧,任务重,对自己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他敢于接受挑战,与全体工作人员一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任务。每到一处,他都用摄像机和照相机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场面,把项目施工前到施工、施工后的场景都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工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项目中涉及各标段工程进度表、统计表中的每一个数字他都认真地调查,核对了一遍又一遍,文字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进行琢磨推敲,做到准确无误。所有的痕迹材料他都进行分类归档,做到条块清楚,一目了然。当知道因陈回寨一户群众不让出田,整个工程快要结束了乡村组仍无法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原定的陈回寨路段的机耕路上级决定取消时,他竭力反对,并立下军令状,承诺由他负责做通群众工作,陈回寨路段的机耕路一定要修。后来,他三番五次地登门拜访,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了那户钉子户,为陈回寨群众留住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机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