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故事-- 朱德——艰苦奋斗的楷模

时间:2019-05-13 06:2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廉政故事-- 朱德——艰苦奋斗的楷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廉政故事-- 朱德——艰苦奋斗的楷模》。

第一篇:廉政故事-- 朱德——艰苦奋斗的楷模

廉政故事--朱德——艰苦奋斗的楷模

1955年7月,组织上派我到朱德同志的身边担任保健医生,我荣幸地在朱德同志身边工作了10年,常常聆听他的教诲,亲身感受到他忠诚党的事业、坚持真理的博大胸怀,特别是朱德同志艰苦奋斗的事迹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一件旧成网兜似的丝棉袄

那是1955年秋天,天气逐渐凉爽,该换秋季衣服了。有一天早晨,我探视过朱德同志后正想下楼去,突然听到首长叫卫士郭盛魁。小郭听到首长喊自己,马上跑到首长面前。朱德同志说:“我那件黄咔叽布的上衣,好久没穿了,现在凉爽了,可以拿出来穿嘛!”小郭边听边笑着回答说:“那件上衣穿得太久已经破了,早就不能穿了,穿别的吧。”总司令不急不躁,操着浓厚的家乡口音语气坚定地说:“那件衣服,只要稍微缝补一下完全可以再穿嘛,你还是想办法修修,我还是喜欢穿它,旧衣服穿着舒服。”小郭下楼后对我“抱怨”说:“那件上衣在西柏坡的时候就穿着,穿这么些年,已经破成了那个样子,怎么补哇!”

说归说,小郭还是把那件已洗得泛白,两只衣袖的肘部和袖口已磨破的上衣,交给了一位巧手的裁缝。经师傅的一番翻改、缝补,朱德同志看了后很满意,说:“对嘛,这件衣服修好穿上,比红军那时候的衣服还是要好些嘛,丢掉就可惜了。”

1955年冬天,我看到朱德同志穿的是一套浅蓝色绸子面的丝棉袄、裤芯,外面再罩一套蓝色咔叽布制服就准备这样过冬了。他那套丝棉袄、裤芯,不知穿了多少年,那绸子面已经完全破烂,补丁挨着补丁。从那以后,我多少遍地听到康克清大姐、生活秘书、管生活的卫士与朱德同志商量,说那套丝棉袄、裤芯实在无法再补,换套新的吧。朱德同志总是那句话:“唉,还可以穿嘛!”仍然舍不得换。年复一年,又坚持着穿了五年多,直到1960年,这套棉衣已经到了像网兜里盛着丝棉一样的程度,他才同意做了一套新的。

与厨师的“矛盾”和“斗争”

朱德同志的饮食一直是简单的家常饭菜,晚年依然如此。我刚到他身边工作时,看到他的三餐,令我惊讶又敬佩。他常年住在城外,康克清大姐住在中南海,在食堂吃饭。所以,朱德同志除了星期

六、星期日回城与家人一起吃饭外,平时厨师就为他一个人开饭。他自奉节俭,反对铺张。他的早餐一小碗米粥,一片面包或一个小花卷(或馒头)。中午和晚饭一荤一素一碗汤,主食花样变换也有限。他患有糖尿病,因此,给他控制总热量,限制饮食。这样一来,也给厨师做饭带来了许多不方便。

当年,有一位姓邓的师傅,四川人氏,厨艺高超,一心在首长的要求和医生规定的原则内,尽量把首长的伙食搞好,我和生活秘书也常提出,要经常变换伙食花样,偶尔要加一点首长喜欢的东西,可以调剂着做。邓师傅为改善首长伙食确实费了不少心思。而朱德同志为了改善伙食这件事,与邓师傅发生过不少次“矛盾”,不知与他进行过多少次“斗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天中午,邓师傅给朱德同志做了红烧大对虾。朱总司令问明了情况后,耐心地对邓师傅说:“老邓呵,对虾是好吃,可是你晓得吗,一吨对虾出口到国外,就能换几吨钢材哟!我们国家穷,缺钢材,对虾少吃几口没得好大关系,而出口换钢材却是要紧的事。以后记住,不要再给我买对虾了。”邓师傅笑着说:“你是首长,就是顿顿吃对虾,又能吃多少呢?”朱德同志耐心地说:“国家领导人就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反正以后不要再吃对虾就是了。”我不止一次在一旁听到他和邓师傅的谈话。还常常嘱咐说:“不要每天都成席(宴席),要吃家常便饭。做菜不要学洋厨子作风,不要一只鸡只吃两条腿、一个胸脯;吃黄瓜大去其皮,白菜只吃个菜心;也不要每天大鱼大肉。我们这些人过去都是农民,是吃粗粮、小菜(他管青菜叫小菜)长大的,身体也很健康。多吃小菜有什么不好?”一次,邓师傅连续几天给首长改善了饮食。一天,老人家吃完午饭叫住邓师傅,用幽默和加重的语气对他说:“老邓啊!你家是不是资本家呀?”邓师傅一听马上红着脸,不安地用双手揉搓着身前的围裙,笑着用四川话回答道:“嘿嘿,首长莫开玩笑!嘿嘿,首长莫开玩笑!我哪里是什么资本家啊?”朱德同志继续和蔼地说:“不是资本家怎么那样阔气呀?从什么地方学来的洋厨子作风呢?怎么这样子忘本啊!”邓师傅紧张地回答说:“嘿嘿,我不敢忘本,没有忘本!”朱总司令听了之后,还是继续耐心地教导说:“我不让你做好吃的,不是怕花钱,这几个钱,我是出得了的,没有问题。我主要是说,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要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不要太超出人民生活水平之上。”我们在场的人都深深被这位老人心中始终想着国家和人民的情怀所感动,深受教育。

要能吃苦,要有朴素作风

1958年4月的一天上午,朱德同志又和往常一样于10点多钟离开办公室,到室外散步。我们全体工作人员根据前一天的计划安排,各自分工打扫住地室内外的卫生,朱德同志散步回来时,我们还在劳动。他很高兴地站在楼前的路上看着我们。这时大家也就停止干活,等待老人家有什么吩咐。果然,朱德同志首先表扬了我们,然后,又语气平和地对我们谈了他的想法,他说:“我们每个人都要锻炼,要能吃苦,要有朴素的作风。人们都是‘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些人(这时他举了一个人的例子)本来出身很苦,但进城以后就变了,便喜欢资产阶级的那一套,不俭朴了。过去我们常告诫说,那个东西不好,而他们说那个东西就是好。要不是整风,现在还是扭不过来。我们的党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我们的党才能用这么大的力量和时间来改造社会,不但要改造经济,而且还要改造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过去我们是真正与群众一样,在延安的时候,大家都是同样的一套军装。进城以后有一段也很好,由于我们中央的同志都是布衣服,大家也都朴素,把解放区的风尚带来了,但没坚持多久。后来我们也穿上了料子衣服,大家也都穿起来了。说明旧习气不可能一下子除掉,沾染旧习气也很容易。以后我们还是要改,大家都朴素起来。”朱德同志最后说:“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消费还为了发展建设,单纯为了改善生活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有增产节约的思想,如果不养成朴素、节约的习惯,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人们的欲望也是难以满足的。美国人口不多,生产力发展不算慢,但人们的欲望还是没有得到满足。”

建国后,老人家无论走到哪里都经常讲:“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只有增产节约才能变得富强。光增产不节约,就等于没有增产。勤俭,勤俭,勤就是增产,俭就是节约。”

1960年10月30日,老人家以《勤俭》为题,写下了一首诗: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自留地”和他家的菜粥

朱德同志和康克清大姐的家风非常好,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温厚、恭俭、尊长爱幼、家庭和睦的风气。在中南海住的时候,仍然像在延安时那样,他们倡导并带头和家里的孩子们与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在楼旁的空地开出一片菜地。经过大家辛勤耕种、积肥、施肥、浇水、锄草之后,那块“自留地”里的蔬菜和玉米长得都很茁壮,品种也不少,而且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北方蔬菜,也引进一些南方品种,如:苦瓜、木耳菜、空心菜等。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朱德同志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减少了粮食定量,一般不吃肉食,他老人家反复对大家讲:“现在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我们要想到全国人民,要同他们同甘共苦,节约一点是一点,绝对不能铺张浪费。”他真正做到了同全国人民一道节衣缩食,共渡难关。这期间,朱德同志过生日还请工作人员吃过菜粥和糊糊粥。他家菜地生产的大量蔬菜、玉米等也更加显出了勤劳节俭的重要意义。

有一个星期天,我们照例陪同朱德同志、康克清大姐带着孩子们去爬香山。爬山回来时却没有按惯例回中南海的家,车子却开往朱德同志的城外住所去了。到了以后,康克清大姐就热情地招呼大家说:“朱德同志说,今天就在这里请大家吃一顿‘忆苦思甜饭’。但是我肯定还是比较好吃的。今天给大家吃的主要是菜粥。菜都是家里菜园子种出来的,邓师傅也很会做,我和孩子们在家里已经吃过几次了,很好吃的。今天就请老总和大家尝尝,算我请客!”听康克清大姐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感染着每个人,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那天的饭基本上是一餐家常饭,有几盘炒素菜。邓师傅在窗台上放了一大锅的稠大米菜粥。那稠大米菜粥出自名厨之手,吃起来果然味道极好。几乎每个人都放弃其他,纷纷到窗台边去盛那稠菜粥。

(作者 顾英奇 中南海保健局原局长,卫生部原副部长)

朱德不做“特殊党员”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虽身为八路军总司令,但却处处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来看待.他经常说: “党内不能有特殊学员.”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如何何对待经济困难,成为当时突出的政治问题.1939年2月,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生产动员大会上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朱德所在的党小组根据党总支的要求,也开会给小组成员安排生产任务,同志们看到朱德工作很忙便没有通知他开会,也不打算分配他生产任务.没想到,会后的第二天,朱德就找到党小组长问: “昨天的会为什么不通知我参加呀”

“我们看您太忙,不打算给您分配什么生产任务,所以…….”哎,那怎么行?毛主席号召我们自己动手,克服困难,这么大的事,也有我一份呀.”接着他又亲切地说:“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党内不能有特殊党员.以后,这样的会议都要通知我参加.”根据朱德的要求,党小重新开会研究了生产任务分配问题,给朱德和一名炊事员.一名警卫员分配了种机关二亩菜地的任务.从此,每天傍晚,人们都能看到朱德总司令和炊事员.警卫员一起抬水.浇地.薅草.1929年朱德军长率三千多红军战士一路风尘朴朴来到横口福鼎村。消息不胫而走,欢喜了百姓穷人,吓煞了地主老财,当地民团如惊弓之鸟。当天,部队司令部安在郭氏祖祠一一美魁堂。这是一个四落大院,红墙绿瓦,很是气派,朱德和其他领导都住在这里。傍晚,当地德高望重的郭大爷急急忙忙找到警卫排长雷明,他们耳语了一阵,临了只见雷明拍着胸脯说:“我就是捉鬼队长,只怕鬼不来,不怕捉不了鬼。” 入夜,山庄沉静下来,到处一片漆黑,不时从山上传来野鸟的叫声。夜半时分,凉风习习,只见山坳处大雾像烟尘一样滚滚袭来,此时的美魁堂内灯火闪亮,首长们正在开会呢。后来,只剩下朱德军长房里亮着风灯,他还在琢磨着白天勘察的地形,思考着下一步的计划。在雷明的一再催促下,丑时朱军长也睡下了。这时,福鼎村在夜色的笼罩下香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可在漆黑的夜幕下,警卫排的战士们站岗、巡逻,睁着一双双警惕的眼睛。

丑寅交接时分,后山林予里有沙沙的响动,接着闪出一条黑影,黑影抄着羊肠小道开始细心地猫着腰匍匐向前,走过几个岔口均未遇到麻烦,恰如入无人之境,那人思忖着:“会不会欲擒故纵?”后转而一想:“不会,不会,这次行动深思熟虑是个万全之计,一定成功。”当想到事成之后,论功行赏,似乎眼前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还有那娇滴滴的女人。还有……。没容他再想下去,已经踅近了美魁堂,他熟练地撬开边门,蹑行到西厢,正想要伸手摘下那只军用皮包的时候,突然一束束亮光直照他的眼脸,他惊诧了一下,随后抢下皮包弓开双腿想跑,说时迟那时快,雷明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死死按住那个家伙,几个战士把他五花大绑押到柴房审讯。

原来那是临村一个惯偷流氓叫亚三,人称“小瘪三”。该村地主勾结民团,想叫亚三到红军那里偷窃文件好上邀请功,好研究应付红军的对策。亚三撕去头上戴着黑面罩等伪装,颤抖抖交代说:“他们出白银雇我来偷,只要偷出东西都给十块银元,有价值的给一百块银元,再有价值给五百银元,最有价值就给一千银元,还给我房子媳妇。看到这些诱惑,所以我就斗胆来偷,原想一定能成,因为我在乡村十偷九成,从未失手,没想到今天栽在红军手上。”第二天,郭大爷绑着亚三交当地苏维埃和游击队处理,同时带队狠狠教训邻村的地主,民团则像缩头乌龟一样再也不敢乱说乱动。红军走后,美魁堂抓鬼的故事传开了,大家赞扬红军雷排长捉鬼的机智和勇敢,每当这个时候,郭大爷脸上总浮出欣慰的笑容。

一块银元

三千多名战士驻扎一个村,吃饭吃菜成了一件大事。刚开始,由于地主老财造谣惑众,加上村民对红军并不了解,许多人弃家躲避,来不及逃的人关门闭户,筹集粮菜一时陷入了困境。朱德军长严明纪律,让战士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天,两名战士到村南一户人家,大门紧锁,听说已逃到外村亲戚家中。只见其家门口有一个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挂着两个黄艳艳的大南瓜,小战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么个买呢?太个子战士说:“把两个南瓜割下,我写一张纸条,钱以后送来。”说完割下南瓜,写了一张字条“买两个南瓜,以后付钱。一~红军”.放在架上回去了。有一天晚饭,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饭后,询问谁买的瓜真是好吃时,他才知道南瓜没有付钱。他让人叫来那二位战士,从背包里带出一块银元,语气严肃地说:“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说完要二位战士去还钱,两位战士原以为办了一件好事,却受到首长的批评,顿时面面相觑,等他们回过神来时,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长对他们耳语了一番,这时他俩才兴冲冲地走了。

再说红军进村后,帮助村民打扫庭院、挑水劈柴。一位大爷病了,还派医生为他诊治……一桩桩军爱民的好事在村里传颂着。村民们消除了误解,事实戳穿了地主们造谣中伤的阴谋,外逃的村民回来了,村予里家家户户敞开大门,争相帮红军做事,有送粮送菜的,有送儿子来帮丁当兵的,真是军民鱼水一家亲啊。又说村南那户种南瓜的村民叫陈亮,他携妻带儿回到家里,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兴。只是棚上两个南瓜不见,他心里想:家在就好,两个南瓜算是让贼偷了罢,也不把它当回事,在村民会上他无意说了这事,没想到那二个战士又狠狠挨了一顿批,可他们心里不服气哪。

一天,陈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叶准备煮了喂猪,不经意间看见被割走的一个南瓜蒂上用红布扎着一个小包,他拿下来一看,里面包着一个金闪闪的银元,还有一张小纸条,可他不识字,急忙拿到村里给丈夫看,只见字条写着:“老乡:买2个瓜送上一块银元。一一红军‟‟村里人顿时都聚拢过来,有的窃窃私语。陈亮顿时面红耳赤,捶胸顿足,大声说:“我好糊涂啊,原以为南瓜被贼偷了,没想到红军大哥纪律严明,买东西付钱,一银元可买好多南瓜呀。”说完他拉着郭夫爷一起找朱军长,一是把银元还了,二是要向两位战士赔罪。朱德军长激动地对他们说:“这是红军应该做的。银元你留着,至于赔罪由我来吧。”回到家里,陈亮倾其所有,把鸡蛋、鸭蛋和鸡鸭装满箩筐,上面用红纸写着“拥军爱民”,一家三口人高高兴兴担着慰问品走向美魁堂,听说红军走的前一天,他还特地屠杀大肥猪前去慰劳。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亮的“银元故事”在村里传遍了,拥军爱民在福鼎在横口成了时尚,蔚然成风。后来,一位诗人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首《南瓜蒂上长白银》的诗还在省里获奖,而一位画家以此为题材的国画也得了奖。从此,拥军爱民的优良风尚在福鼎在横口在永春代代相传,永远相传。

三件宝

朱德部队驻扎后经过休整又要开拔了。临行前一天,朱德军长专门召开了军民座谈会,请村民给部队提意见,朱军长在会上表彰了村民拥军支持革命的许多生动事迹,尤其盛赞在战士中暑染疾的时候,郭景云医师献出祖传秘方,用中草药精心调治,让战士恢复健康的感人事迹,他说在行旅之中无以为报,只有将自己用过的东西相送,聊表心意,说完由警卫排长雷明将一包东西送给郭医师。过后,郭医师从警卫战士那里知道那是朱德军长最心爱的东西,是一位军事指挥官必备的三件宝贝,心里一直过意不去,几次想退回去,朱军长决意要他留下。

红军走后,地主民团前来威逼郭景云,想要朱德送的东西。都被碰得一鼻子灰,硬的不行,他们来软的,想用一千元银元收买朱德送他的东西,三番五次都被回绝了。自红军走后,郭景云早已把“三件宝”藏在隐秘的地方,连自家人都不知道,以防不测。1949年8月23日,永春解放了,随后新中国诞生了,郭景云心里充满喜悦。其时县文化馆博物馆下乡征集革命文物,郭医师便一口应承,亲自将“三件宝”送到县文化馆刘汉瑶同志手里,县里给他颁奖,后来市省知道了也给他颁奖,并且调走了“三件宝”,把它作为革命文物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内,而将实物照片复印几套分别送给市县和收藏者。那么,这三件宝是什么呢? 三件宝是:一支步枪、一个军用水壶、一根法兰西铝笔。瞧,那根已被削短的红铅笔,是朱德部署战斗计划时在地图上圈圈点点“指挥棒”;而那个显得陈旧又有多处凹凸不平的水壶已伴随朱德走过了万水千山,那是朱军长军旅生活的“生命泉”;而那支老式步枪经历了多少戎马倥偬,拼杀了多少次战役,他是当年朱军长手中的“原子弹”啊。如今过去了七十三年,朱德总司令朱德元帅也已经故去,然而“三件宝”依然珍藏着,它不仅珍藏在福建省博物馆里,而且珍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同志,朋友!当你面对着这“三件宝”的时候,你都想了些什么呢?

朱德的故事

 故事一:沉默的笑话

 “文革”期间,“四人帮”连朱德这样一个沉默的老人都不肯放过,足见其心狠手辣。然而,朱德的沉默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一则政治笑语为证。王洪文当了副主席。有一天,他去看望朱老

总,朱老总对他那妄自尊大的神情很轻蔑,瞄了他一眼,用拐杖指指天,又戳戳地,没有说话。王洪文嚼不出滋味来,便去找邓小平,邓小平答道:“这还不明白,是说你不知天高地厚。”  故事二:向往和平

 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上的开城进行停战谈判,和平有望。朱德听说添了第二个孙子,非常高兴,说:“朝鲜战场正在进行和平谈判,就叫„和平‟吧!希望这孩子能成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的有用之才。”这是朱德同志送给孙子的第一份礼物,这名字里面一定寄予了一个戎马倥偬大半生的老人对和平的向往,对子孙美好前程的祝愿和期望吧!

 故事三:以身作则

 朱德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朱德把他调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参了军。一次从东北回老家探亲,途经北京时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对他说:“你参军了,咱们是革命同志关系,而后才是其他关系,你要遵守部队纪律,好好学习,严格训练,努力进步。”几年后,这个侄孙临近复员时到北京请求朱德帮他在城里找个工作,朱德说:“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你在部队入了党,共产党员更应该服从组织纪律。仪陇县天地广阔,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组织安排,无论干啥都要干好。”这个侄孙听从了爷爷的教诲,愉快地回到了家乡,当地政府安排他当了公社的放映员。

朱德的故事

 故事一:沉默的笑话

 “文革”期间,“四人帮”连朱德这样一个沉默的老人都不肯放过,足见其心狠手辣。然而,朱德的沉默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一则政治笑语为证。王洪文当了副主席。有一天,他去看望朱老

总,朱老总对他那妄自尊大的神情很轻蔑,瞄了他一眼,用拐杖指指天,又戳戳地,没有说话。王洪文嚼不出滋味来,便去找邓小平,邓小平答道:“这还不明白,是说你不知天高地厚。”  故事二:向往和平

 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上的开城进行停战谈判,和平有望。朱德听说添了第二个孙子,非常高兴,说:“朝鲜战场正在进行和平谈判,就叫„和平‟吧!希望这孩子能成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的有用之才。”这是朱德同志送给孙子的第一份礼物,这名字里面一定寄予了一个戎马倥偬大半生的老人对和平的向往,对子孙美好前程的祝愿和期望吧!

 故事三:以身作则

 朱德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朱德把他调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参了军。一次从东北回老家探亲,途经北京时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对他说:“你参军了,咱们是革命同志关系,而后才是其他关系,你要遵守部队纪律,好好学习,严格训练,努力进步。”几年后,这个侄孙临近复员时到北京请求朱德帮他在城里找个工作,朱德说:“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你在部队入了党,共产党员更应该服从组织纪律。仪陇县天地广阔,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组织安排,无论干啥都要干好。”这个侄孙听从了爷爷的教诲,愉快地回到了家乡,当地政府安排他当了公社的放映员。

一百个毫子

1929年秋天,红军胜利地攻下了于都仙下方屋土围,朱军长和士兵一样,也发到了一百毫子的薪饷。朱军长戴了很久的斗笠破了,该换顶新的了。

一天,朱军长和通讯员来到于都银坑圩上。他们正在挑选斗笠,忽然传来一声叫卖“米果”的喊声。叫卖的是一个中年妇女,背上背着个婴儿,身旁还跟着两个一丝未挂的小孩。朱军长像慈母一样,轻轻地抚摸着两个孩子的头关怀地说:“同志嫂,现在是九冬十月了,天气这么冷,小孩不穿衣服,可要当心着凉啊!”

那妇女是雇农巫景南的妻子,见有人这样关心自己的孩子,感激地点了点头,低声说:“家里劳动力少,孩子多,靠这点小买卖只够维持吃喝,哪还有钱做衣服啊?”

朱军长听了,赶忙叫通讯员把钱拿出来。小通讯员以为朱军长选好了斗笠,连忙问卖斗笠的老俵多少钱?朱军长却歉意地微笑着对卖斗笠的老俵说:“我的斗笠还可以戴些日子,对不起,下次再来买吧。”说完,他回过头来对通讯员说:“你把钱送给这位同志嫂,好给小孩添两件衣衫。”

通讯员很惊奇,但他懂得自己首长这时的心情,便赶快从挂包里掏出个小纸包,反手塞到景南嫂手里咧着小嘴说:“同志嫂,这是朱军长送给你的。”说完,向她挥了挥手,跟着朱军长走了。

景南嫂愣愣地望着朱军长背上挂着的那顶破斗笠,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她打开纸包一看:原来是一百毫子。她的两行热泪不禁从眼眶里扑簌簌地流下来,自言自语地说:“朱军长比爷娘还亲啊!”

军长和哨兵

1930年春天,驻扎在福建长门县河田村的红军在村前村后设有两个检查哨。朱军长亲自给放哨的红军警卫连下了一道命令:没有红军总部的路条,不准过哨。

一天,太阳还没有出来,朱军长和警卫员上山去观察地形。傍晚,看完地形从山上走下来,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便轻声地在警卫员耳边说了几句,又继续朝山下走。朱军长和警卫员故意朝红军哨棚走去。快走近哨棚时,哨棚里忽地跃出两个刚入伍的红军战士,用枪对着走在前面的朱军长盘问道:

“哪个连的?”

“红军总部的。”

“有路条没有?”

朱军长故意摇了摇头。哨兵马上走上去仔细查看朱军长和警卫员的符号,发现朱军长的符号上没有署名,更生疑了。心想:没有路条,符号上又没有名字,这里有问题。哨兵中有个十七八岁的新战士,对朱军长和警卫员严厉地说:“军长有命令,没有总部的路条不准过哨。”说着便把朱军长和警卫员带到了连部。

朱军长刚走进红军警卫连连部,李连长正从屋里走出来,他一见朱军长,以为是军长来连检查工作,便立正行了个礼,说:“军长好!”年轻的哨兵听说带来的是朱军长便怔住了。他又担心,又焦急,原来在路上想了许多要向连长报告的话—下全忘了,一时不知说什么是好,十分尴尬地站着。朱军长笑着走到哨兵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跷着大拇指说:“好同志,你们做得对!”说完又转过身对李连长说:“今天放哨的两个年轻战士,执行命令好,警惕性高,应该表扬奖励。”哨兵见朱军长不但没批评自己,反而要表扬自己,心里感到热乎乎的。但他还是有些不安,心想:我参加红军才三天,头次放哨,就把朱军长当“没路条的人”押到连里,真糊涂!朱军长十分亲热地招呼哨兵坐在长条板凳上,跟他攀谈起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多大了?什么地方人,家里有什么人?生活怎样?为什么要参加红军?哨兵一一回答了。后来,朱军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总部印发的路条,给哨兵看,并站起身笑着说:“现在我交出了路条,你该让我过哨了吧?”哨兵激动地望着朱军长点了点头。分手时,朱军长又勉励哨兵说:“今后,要加倍提高警惕,不要疏忽大意让坏人混进来。”哨兵挺有精神地持枪立正,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是!朱军长,我一定坚决执行命令,一心跟党干革命!”朱军长称赞地点点头,便和警卫员提着灯笼离开警卫连,直向红军总部走去。

第二篇:当代廉政的楷模故事教案

名人的廉政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懂得廉政的意义,能逐渐养成廉政自律的良好品质,并继承中华民族的廉政美德。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辨的能力,并能养成廉政自律的好习惯。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廉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4、创新目标: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做到廉政自律。

5、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廉洁自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廉政自律的良好品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举行一个讲名人廉政的故事会。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 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3、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4、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廉政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廉政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发表感想。2.学生畅谈感想。

四、对比感受体验,明白道理

老师收集了<<中国重拳打击腐败,近期高官落马>>一览,请同学们看看他们。再对比我们故事中名人的廉政事迹,你有什么认识?

兰州原市长张玉舜涉嫌受贿被逮捕

原武汉市市委常委杨世洪因贪污一审被判死缓 四川原副省长李达昌滥用职权案被移交北京检方

广东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涉嫌贪污400多万受审

原江西赣州市公路局局长李国蔚腐败案近日浮出水面,一个“三贪”公路局长

原成都市委宣传部长高勇巨额受贿案开庭审理

原四川工商局局长李太银因滥用职权罪被判刑5年

安徽宣城原常务副市长涉嫌受贿150多万被起诉

安徽一副镇长挪用855万 相当于该镇5年财政收入

浙江省打私办原副主任周克一审被判刑11年

浙江省原副省长王钟麓因受贿被判有期徒刑12年

原北京交通局副局长毕玉玺忏悔书曝光(附全文)

毕玉玺忏悔书(全文)

我是多年受党教育培养的领导干部,又是普通农民的孩子,也是党培养教育长大成人的。本应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服务。但由于自己长期不认真学习,不认真改造世界观,淡忘了党组织,淡忘了人民,也忘记了自己是个党员领导干部。因此自己思想上逐渐发生变化。从工作上的懒惰,生活上贪图享受到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随着地位的提高,权力的增大,忘记了各方面的监督,目无党纪国法。从开始自己占便宜,逐渐演变收受巨额贿赂和非法所得,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自己心理发生严重扭曲,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坏的、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从而走上了严重的犯罪道路。自己逐 步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不认真学习,特别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纪国法;二是长期不能接受监督,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极力放纵自己;三是唯我独行的工作作风,工作上有些成绩就狂妄自大,工作方法上往往独断专行;四是思想懒惰,工作上讨价还价,个人利益占了上风;五是心理不平衡,利欲熏心的赌徒心理,占有欲心理太强。[教师总结]这些领导干部,目无党纪国法,收受巨额贿赂,害国害民。时下,国家一直在反腐倡廉,只有廉政才能取信于老百姓。有首歌唱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我们故事中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任何事情都要从自己做起,如果你成为一名政府官员、人民公仆,你准备怎样做呢?

(2)“考考你”,遇到下面的情况,你怎么办?

春节期间是收送礼的高峰期。如果你的父母接受下属的礼物或向领导送礼,你准备怎么做?如果想劝阻他们,你准备怎么说?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把名人廉政的故事讲给父母。(2)开展读廉政书籍、讲廉政故事活动。(3)写廉政格言一条。

第三篇:朱德小故事

朱德军长与士兵

朱德身为总司令,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平等对待士兵,时时关心战士的冷暖疾苦,与战士心连心,受到广大士兵的爱戴与人们的尊敬。这里,讲几个朱德在当红军军长时关心士兵的故事。

在茅坪的红军医院,有许多伤员都急着重返战场,医生怎么劝说都不行。朱德听说以后,亲自来到了茅坪医院看望伤员。医生们对朱德讲述了伤员不安心疗伤的情况,请军长帮助想办法。朱德问清情况以后,对医生们说:“你们既要治伤,也要治心,把二者给结合起来才能让伤员安心,早日治好病。”医生们犯难地说:“我们医院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好药,也没有什么营养品。” 朱德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治心嘛!”他说,治心就是千方百计让伤员安心治病。他建议给伤员们演些小节目,特别是演些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的小节目,让大家配合治病。最后,朱德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把戏班子请来。”

第二天,朱德就把戏班子请来了。朱德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背门板,抬木桶。在医院门口搭了一个戏台。

戏快开演了,伤员们兴高采烈,只见朱军长和医生护士们又把几个重伤员背了来,让他们也来看节目。一个重伤员在朱军长背上直喊:“军长!使不得,使不得!”

朱德不在意地说:“有什么使不得,你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负了伤,是人民的功臣,我背你们是应该的!好好看戏,心情愉快了,伤也好得快!”

伤员们看着精彩的表演高兴得不得了,狮子舞完龙灯,医护人员还来演自己编的《慰问红军伤员》、《赞英雄》等节目。最后,朱军长还亲自上台指挥大家唱起了歌颂红军的山歌。

节目看完以后,伤员们都表示,一定要听军长的话,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再上战场。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的干粮袋没几天就空了,部队陷入了饥饿。一天,朱德在路边发现一些牛、马的蹄子。他兴奋地喊道:“这可是好东西,老板还专门吃这些东西呢!”他让警卫员把蹄子送到炊事班,把肉和筋挑出来,煮了锅蹄筋汤给战士们喝。战士们这些天尽吃野菜了,端着蹄筋汤都高兴起来。可是,大家一想,军长岁数那么大了,每天操劳最累,就在军长碗里多放了一些蹄筋,少放了一点野菜。朱德发现了,他把自己碗里的蹄筋汤又倒回锅里,搅了一搅盛了一碗,他和战士们一边吃一边拉呱(聊天),说:“干革命不能靠

一、两个人,要靠大家。我们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今后,不许为我搞特殊化!”

第四篇:朱德的故事

朱德总司令的故事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和毛泽东一起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他是红军的总司令,也是八路军的总司令,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他是中国的第一元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的名字叫朱德,被大家尊称“总司令”。

关于总司令朱德的故事很多,我这里讲几个。

纺织机前度童年

朱总司令于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候,家人为他起名叫代珍,念私塾时先生给他起一个字叫玉阶,后来参军后才改名叫朱德。

马鞍场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因为周围的山像马鞍的形状,又是附近农民赶场的地方,所以取名马鞍场。

玉阶的父亲叫朱世林,性情暴躁,而母亲虽不识字,却很温顺、勤劳。小玉阶常跟在母亲身后,帮助母亲干这干那;特别是,母亲纺线的时候,他就坐在纺车旁边,听母亲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什么穷人怎样受苦啊,有钱人怎样为富不仁,欺负穷人啊。母亲一边纺线,一边讲故事,小玉阶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得入了迷,听得东倒西歪直打哈欠,母亲就把他抱进屋里去睡,再继续纺线。在纺车吱扭、吱扭声中,小玉阶进入了梦乡。玉阶稍大一点,四、五岁的时候,就帮助母亲干活了,八、九岁就能挑能背,上学回来,看到母亲忙得满脸是汗,把书包一放,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农忙的时候,玉阶就半天读书,半天在家干活,再忙的时候,他就全天在家干活。母亲手把手教他做各种农活。

母亲最疼爱小玉阶,小玉阶也最喜欢母亲,他受母亲的影响也最深。多少年以后,当了总司令的朱德还专门写了一篇怀念母亲、感激母亲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朱总司令在这篇满怀深情的文章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小玉阶喜欢在纺车前听母亲讲故事,还喜欢听一位老织匠讲故事,讲太平军的故事。

母亲纺了线,到了冬天,老织匠就来把线织成布,染上色。那布,又厚又结实,大孩子穿了,小孩子再穿。

一入冬,小玉阶就站在门口望着大路,盼着织匠爷爷讲故事。织匠爷爷当过太平军,能讲很多太平军的故事。

终于盼来了老织匠。老织匠还带了一个10来岁的徒弟。老织匠把织机一支,哒……哒……,就织起了布,太平军的故事也就开始了。小玉阶和几个孩子坐在织机旁,瞪着小眼睛听得入了迷,赶也赶不走。

老织匠跟说书的一样,讲的绘声绘色,讲着讲着还唱了起来,孩子们还跟着打起拍子来。

听了老织匠的故事,小玉阶知道了有一个叫洪秀全的,领着农民起义军造反。在四、五十年前,洋鬼子打进了中国,朝廷怕的要命,洋鬼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苦坏了老百姓,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跟着洪秀全闹起了太平军,杀贪官、杀财主,给穷人分田分粮。老织匠就在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手下,但是,后来太平军失败了。官兵杀人不眨眼,石达开的队伍被赶到大渡河边,数不清的太平军都被杀了,血流满地,河水都被染红了。

小玉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石达开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小玉阶是伴着母亲的纺车和织匠爷爷的织机长大的。

向往革命 苦寻共产党

朱德从小在私塾念书,还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思考怎样救国救民,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从成都高师体育科毕业后,他回到仪陇担任了高小的体育教师。

朱德的父亲一直主张让他读书做官,可是,学了半天却当了一个体育教员,心中很是不悦。1909年11月,朱德又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开始了军旅生涯,那时,朱德23岁。

在云南讲武学堂,朱德刻苦学习,崭露军事天才,提前毕业到了蔡锷将军的部队,并屡建战功,被升为少将旅长,当地百姓先后为他立了“救民水火”和“除暴安良”两块功德碑,至今还矗立在四川泸州。

朱德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然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但究竟怎样救国,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他订了进步杂志《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努力寻找着救国的道路。当时,身为少将旅长的朱德,待遇已经十分优厚,他不仅还清了家中的欠债,还为家人盖了一座小楼,后来,又把包括父母在内的20几口人接到他任职的四川泸州。但是,他内心却非常苦闷,苦于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苦闷至极,朱德甚至抽上了鸦片。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了朱德很大的影响,使他看到了曙光;特别是,在他的好友孙炳文帮助下,逐渐走上了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0年8月,朱德来到成都,又遇好友孙炳文。孙炳文对朱德说,他要去北京找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李大钊。朱德听了很是高兴,说:“好啊,咱们一起去吧!”

经过商量,朱德与孙炳文决定,先去欧洲考察学习,努力寻找革命的道路。

1922年初,朱德辞掉军职,抛掉优裕的生活,换上西装,登上了去欧洲的法国轮船安吉尔号。他的好友孙炳文,还有10来个青年,经过40天的航行,首先到达法国著名的港口马赛,然后,乘火车到了巴黎。

朱德与孙炳文在巴黎住在一个中国商人家里。这位中国商人年轻时就漂泊过海来到巴黎谋生,几十年过去了,思乡之情越来越浓。他特别希望听到来自祖国的信息,而朱德他们则一再打听巴黎的情况;因此,一有空儿就坐下一起聊。

一天,那个中国商人又告诉朱德,他听一些中国留学生说,在巴黎成立了一个叫共产党的团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德赶紧问道:“那些共产党人在什么地方?”中国商人说不清楚,但他答应设法去打听一下。第二天,那个中国商人告诉朱德和孙炳文另一个人知道共产党的情况。他们急切的跟着中国商人找到了那个人。可是,那个人告诉朱德,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名字叫周恩来,但是,已去了德国柏林。朱德和孙炳文听了很是失望。这时候,那个人看他俩诚恳的样子,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条,说:“别着急!我这里有周恩来在柏林的地址。”

朱德接过纸条,如获至宝,紧紧握着那个人的手表示感谢。

朱德和孙炳文商量了一下,决定马上去柏林找周恩来。他们乘火车很快到了德国柏林,按纸条上的地址,东打听,西打听,好不容易来到了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天已经黑了。他们俩不顾一路奔波的劳累,敲开了房门,一个年青人出来很有礼貌地问道:“你们找谁?” 朱德连忙说:“我们找周恩来!”那个年青人说:“我就是!”

周恩来请两人进到屋里,朱德心中还有点不信,共产党的负责人怎么这么年青啊。当时,周恩来也就20来岁,眉清目秀,很精神的样子。

周恩来给客人让了座,沏茶倒水,两只炯炯的大眼睛望着朱德和孙炳文问道:“二位有什么事吗?”

朱德端端正正,坐在比他小10岁的周恩来面前,介绍了他们的情况,说明他们寻找共产党的急切心情和要求入党的迫切愿望。

周恩来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在笔记本上记着,为朱德的传奇经历和追求革命的激情而感动。他表示,可以介绍他们二人加入共产党,先做候补党员,然后履行入党的手续。

周恩来为朱德和孙炳文安顿了住处。1922年11月,朱德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八一”斗敌巧设宴

朱德为了追求革命,寻找共产党,不远万里到了法国,又到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实现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在德国的几年中,朱德一方面刻苦学习德语,学习革命书籍,一方面也参加了一些实际斗争。

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朱德渴望学习马克思主义,想看报纸、读马克思的著作,但不懂德语,连跟人说话都难。他下决心要学德语。那时,他已经36岁了,但困难挡不住他。他整天埋头学习,一学就是几个小时,忘了吃饭,忘了睡觉,连上厕所也在背单词。他感觉光背还不行,买了一张柏林的地图,每天出去逛遍了柏林城,大街小巷几乎都走遍了,一方面对着路标和汽车站牌学习德语,一方面和人说话。就这样,朱德学会了德语。

一天,朱德和几个同伴去看展览。可是,没想到,在中国展区,他们看到摆着的却是什么三寸的小脚鞋,男人的长辫子,还有麻将、鸦片枪和算卦用的东西。这明明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和蔑视。朱德他们气坏了,中国留学生无比愤慨,决定进行抗议。谁来领导这次抗议活动呢?大家把信任的目光集中到了朱德的身上。

在朱德的带领下,中国留学生冲进了展览会,将那些丑化中国的展品一把火烧个精光。为此,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被德国警察抓进了牢房。

在我国发生“五卅惨案”以后,德国共产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应邀参加了集会。德国警察又把他们抓了起来。

德国不能呆下去了,朱德到了苏联。在苏联学习了一年多,到1926年,根据党的指示,为了支援北伐,朱德回到了中国。后来,朱德在江西南昌举办了军官训练团,并担任了南昌市的公安局长(城防司令)。

1923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朱德也被逐出了南昌。不久,朱德又神秘回到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1927年7月21日,朱德受党的指示秘密回到了南昌,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当时是党领导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两人相见格外兴奋,但由于起义关系重大,只寒暄了几句,就谈起了工作。前敌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交给朱德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起义开始前设法牵制住敌人的指挥官,以保证起义顺利举行。为什么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朱德呢? 朱德曾领导南昌的军官训练团,与南昌的一些军官熟悉,而且关系不错。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朱德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怎样牵制敌人的军官呢?

南昌起义决定在八月一日举行。7月31日晚,朱德举办宴会,宴请南昌团以上的军官。团长们接到朱德的请帖,都应邀出席。在宴席上,朱德十分从容,热情地向团长们亲自夹菜,敬酒。团长们个个笑容满面,一边吃菜,一边喝酒、聊天、划拳,无不高兴。时间过的很快,朱德一看表,九点多了。外边的情况很紧张,起义时间马上就到。

朱德看到军官们已经吃喝得差不多了,就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时间还早,大家都要尽兴,再去打几圈吧!”一听要打牌,军官们都兴高采烈。为了稳住这些军官,朱德在牌桌上还有意输了不少钱。牌兴正浓时,只见一个营长慌慌张张跑了进来,说他接到命令,要他解除自己队伍的武装。军官们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不知如何是好。客厅里鸦雀无声,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此时,朱德从容地站了起来,对大家笑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现在什么谣言没有?不要大惊小怪,打牌,打牌!” 一个团长把椅子一推,站起来将信将疑地说:“也许是谣言,可是,我也听说今晚上可能要出事,还是回去看看吧!”

一些军官走了,朱德也不好阻拦,有几个牌迷还留下来继续玩。朱德陪了一会儿,假装输了钱有些不高兴,说:“今晚手气不好,不打了。”

朱德急忙跑到起义指挥部,告诉贺龙起义的消息已经走漏了。原来是一个副营长叛变了。

情况紧急万分,指挥部当机立断,下达了提前两小时起义的命令。只听寂静的南昌夜空一声枪响,接着是嘹亮的冲锋号声,起义部队像潮水一般冲向敌人。起义十分顺利,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宣告成功。南昌城头飘扬起胜利的红旗。后来,八月一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今年是建军80周年。

朱毛会师井冈山

朱德与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战胜千难万险,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倒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但是,直到1928年,两位伟人才在井冈山第一次会面。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革命队伍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意义非常深远。

朱毛是怎样会师井冈山的呢?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带领一部分队伍转移到了广东的三河坝。敌人很快纠集了10个团两万多人的兵力进攻三河坝。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虽然消灭了不少敌人,但是敌众我寡,又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为了保存力量,寻找有利战机,朱德决定转移。这时,一部分战士有些动摇了,朱德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起义虽然失败了,革命遇到挫折,但这只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他宣布:“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有人问:“敌人这么强大,我们怎么办呢?” 朱德坚定的说:“我们打游击啊!反动派总有一天要被我们消灭。”

队伍又前进了,但仍然很艰难。部队打到湖南汝城时,一天夜里,战士们正在睡觉,朱德还在翻看报纸,考虑第二天的行动,突然一声枪响,他立即下令让警卫员通知部队转移。朱德交待说,现在情况不明,不到万不得已不准开枪。

大家提着枪准备撤退,敌人已经追了上来。敌人喝道:“朱德在哪儿?”一个战士答道:“在后面!”此时,朱德已来不及隐蔽了,他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伙夫的围裙系在腰上。

敌兵厉声问道:“朱德在什么地方?快说!”

朱德不紧不慢地指着后面那间房子答道:“在后面!”

两个敌兵赶紧朝后面那个房子走去,可走了几步又转过脸来,不放心地问朱德:“你是干什么的?”

朱德用手掸了掸围裙,说:“我是伙夫头!”

这时天已经黑了,敌兵把朱德拉到灯下仔细一看,只见朱德脚穿一双破草鞋,身上穿着一件破衣服,胡子长长的,就赶紧去找朱德了。

朱德向警卫员使了个眼色,两人急忙跳窗户跑了。

朱德带领队伍到了湖南信丰时,就听说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他还派毛泽覃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准备必要时也转移上井冈山。

毛泽东知道了南昌起义的情况,很是关心,派何长工下山去打听起义部队的下落。何长工在广东韶关犁头铺找到了朱德。

朱德听何长工介绍了毛泽东上井冈山的情况,非常高兴。他激动地说:“我们跑来跑去,没有一个站脚的地方,正要去找毛泽东呢!前几天,我已派毛泽覃去井冈山了。”

第二天,朱德给何长工写了一封介绍信,还给了一些盘缠,让他赶快回井冈山,向毛泽东说明情况。不久,起义部队发起了湘南起义,敌人纠集了7个师的兵力进行围剿。为了保存实力,朱德决定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很快派部队下山去接应,朱德在汝城又见到了何长工。何长工说:“我们拼命往南打,没想到你们撤得这么快。” 朱德高兴地说:“你们的行动直接掩护了我们。现在,毛泽东在哪儿?”何长工说:“他带领部队打掩护,再过三、四天才能到这里。”

朱德和毛泽东在宁冈的砻市会合了。两位巨人历史的会面是在砻市的龙江书院。

朱德和陈毅先到了龙江书院。当毛泽东到来的时候,朱德和陈毅到书院门外迎接。朱德大步走向毛泽东,伸出大手,两位巨人的手掌紧紧握到了一起。他们使劲摇着对方的手,那么有力,那么热烈,这是一次历史的会见。

1928年5月4日,在砻市举行了“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的大会。

会场设在砻市南边一个草坪上。用门板和竹竿搭起一个主席台,两侧插满了红旗,悬挂着'“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和“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幅标语。山茶花红,油菜花黄。笑声,歌声震天响,会场上人山人海。

两支部队的领导和各界人士组成的主席团走上了主席台,庆祝大会开始。何长工主持大会。当他宣布庆祝大会开始时,军号吹起,鞭炮齐鸣。执行主席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在这里庆祝两支部队的会师,意义非常重大。他宣布,两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党 代表是毛泽东同志。

朱德在大会上讲话。他说,两支部队的汇合,意味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我们有了根据地,我们的力量更大了。我们两支队伍要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他还风趣地说:“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敌人却难过了。那么,就让我们的敌人难过去吧,我们不能照顾敌人的情绪,我们要彻底把它们消灭!”

毛泽东也发表了讲话,会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毛泽东和朱德的巨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朱德的扁担和南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是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的井冈山精神,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一大胜利。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处境非常困难。根据地地处山区,百姓不多,经济困难,部队的供给不能保证。特别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进攻,围剿,经济上封锁,部队吃粮都很困难。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部队还要下山去筹集和运送粮食。部队所需粮食都是靠下山打土豪解决。要从山下把筹到的粮食运上山。山高路陡,到山下运粮要走几十里路。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全靠人挑,战士们经常要下山去挑粮。毛泽东和朱德虽然军务繁忙,每天夜里都工作到很晚,但还要亲自与战士下山去挑粮,这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朱德当时已是40多岁的人,身为军长,日夜操劳,但他仍然和战士一样,亲自下山去挑粮。直到现在还流传着“朱德的扁担”这样一个故事。

到运粮那天,朱德穿一双草鞋,头戴斗笠,和战士们一样用一根扁担挑着满满一担米,汗流满面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山上到山下的茨坪有五六十里地,从天亮出发,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战士们见军长每天日夜操劳,白天还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都很心疼,就劝他不要去了。可是,怎么劝也没有用,有的战士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军长的扁担给藏了起来。军长没了扁担,还怎么去挑粮?可是,朱德又设法找来一根扁担,而且在扁担上刻了三个字:“朱德记”。

到山下运粮的地方越来越远。这一天,部队要到宁冈挑粮。多远呢?离井岗山足有200里地。当天回不来。

装粮的同志想照顾照顾军长,少给他装点粮,朱德不干,亲自把箩筐装满。这还不算,又把专门带来的两个口袋都装了半下。有的战士急了,说道: “军长,您那么大岁数,少挑一点吧,我们每人多挑一把就行了.”朱德不答应,一脸严肃地说道:“我为什么要少挑?我挑得动嘛!”朱德挑了多少粮食呢?一过秤;142斤。好家伙,真不简单,走的都是山路,一边是崎岖小路,一边是万丈深渊,革命真是不容易啊!

路远了,挑粮的队伍要在半路住一宿。战士们凑在一起商量怎样减轻一下军长的担子。第二天一早,几个战士来到军长跟前,还没张嘴呢,朱德就先开了口:“怎么样,你们是不是要跟我比赛比赛啊?”班长谢长生一听比赛来了劲,赶紧说:“好啊,谁先到山上谁英雄。”一个战士拉了一下班长的衣角,谢长生忽然恍然大悟,说:“比赛可以,但有一个条件。”

朱德问:“什么条件”? “你年岁大,把粮食给我们每人分一把!” 朱德听了,赶紧挑起箩筐上路了。

朱德挑着100多斤的重担,大步大步朝前走,要是不认识的人,怎么能相信这挑担的人竟是军长!

中午,在一个叫斜源村的地方休息了一会儿,继续上山。两个战士不由分说,把朱德两个箩筐上的口袋抢了去。朱德要去追,两个战士已经走远了。没办法,朱德笑着说:“这小家伙!”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把粮食挑上了山。

后来,红军长征到了延安,仍然非常艰苦。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扼杀革命,对延安又实行了经济封锁。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朱德总司令虽然已是半百的老人,也亲自纺线种菜。他经常到菜地里劳动,浇水、施肥,他种的南瓜可大了,一个南瓜几十斤重,创了纪录。

朱德的扁担和大南瓜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艰苦奋斗不能忘。朱德军长与士兵

朱德身为总司令,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平等对待士兵,时时关心战士的冷暖疾苦,与战士心连心,受到广大士兵的爱戴与人们的尊敬。这里,讲几个朱德在当红军军长时关心士兵的故事。

在茅坪的红军医院,有许多伤员都急着重返战场,医生怎么劝说都不行。朱德听说以后,亲自来到了茅坪医院看望伤员。医生们对朱德讲述了伤员不安心疗伤的情况,请军长帮助想办法。朱德问清情况以后,对医生们说:“你们既要治伤,也要治心,把二者给结合起来才能让伤员安心,早日治好病。”医生们犯难地说:“我们医院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好药,也没有什么营养品。” 朱德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治心嘛!”他说,治心就是千方百计让伤员安心治病。他建议给伤员们演些小节目,特别是演些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的小节目,让大家配合治病。最后,朱德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把戏班子请来。”

第二天,朱德就把戏班子请来了。朱德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背门板,抬木桶。在医院门口搭了一个戏台。

戏快开演了,伤员们兴高采烈,只见朱军长和医生护士们又把几个重伤员背了来,让他们也来看节目。一个重伤员在朱军长背上直喊:“军长!使不得,使不得!”

朱德不在意地说:“有什么使不得,你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负了伤,是人民的功臣,我背你们是应该的!好好看戏,心情愉快了,伤也好得快!”

伤员们看着精彩的表演高兴得不得了,狮子舞完龙灯,医护人员还来演自己编的《慰问红军伤员》、《赞英雄》等节目。最后,朱军长还亲自上台指挥大家唱起了歌颂红军的山歌。

节目看完以后,伤员们都表示,一定要听军长的话,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再上战场。

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的干粮袋没几天就空了,部队陷入了饥饿。

一天,朱德在路边发现一些牛、马的蹄子。他兴奋地喊道:“这可是好东西,老板还专门吃这些东西呢!”他让警卫员把蹄子送到炊事班,把肉和筋挑出来,煮了锅蹄筋汤给战士们喝。战士们这些天尽吃野菜了,端着蹄筋汤都高兴起来。可是,大家一想,军长岁数那么大了,每天操劳最累,就在军长碗里多放了一些蹄筋,少放了一点野菜。朱德发现了,他把自己碗里的蹄筋汤又倒回锅里,搅了一搅盛了一碗,他和战士们一边吃一边拉呱(聊天),说:“干革命不能靠

一、两个人,要靠大家。我们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今后,不许为我搞特殊化!”

第五篇:朱德的故事

篇一:朱德的故事 朱德总司令的故事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和毛泽东一起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他是红军的总司令,也是八路军的总司令,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他是中国的第一元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的名字叫朱德,被大家尊称“总司令”。

关于总司令朱德的故事很多,我这里讲几个。

纺织机前度童年

朱总司令于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候,家人为他起名叫代珍,念私塾时先生给他起一个字叫玉阶,后来参军后才改名叫朱德。

马鞍场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因为周围的山像马鞍的形状,又是附近农民赶场的地方,所以取名马鞍场。

玉阶的父亲叫朱世林,性情暴躁,而母亲虽不识字,却很温顺、勤劳。小玉阶常跟在母亲身后,帮助母亲干这干那;特别是,母亲纺线的时候,他就坐在纺车旁边,听母亲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什么穷人怎样受苦啊,有钱人怎样为富不仁,欺负穷人啊。母亲一边纺线,一边讲故事,小玉阶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得入了迷,听得东倒西歪直打哈欠,母亲就把他抱进屋里去睡,再继续纺线。在纺车吱扭、吱扭声中,小玉阶进入了梦乡。玉阶稍大一点,四、五岁的时候,就帮助母亲干活了,八、九岁就能挑能背,上学回来,看到母亲忙得满脸是汗,把书包一放,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农忙的时候,玉阶就半天读书,半天在家干活,再忙的时候,他就全天在家干活。母亲手把手教他做各种农活。

母亲最疼爱小玉阶,小玉阶也最喜欢母亲,他受母亲的影响也最深。多少年以后,当了总司令的朱德还专门写了一篇怀念母亲、感激母亲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朱总司令在这篇满怀深情的文章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小玉阶喜欢在纺车前听母亲讲故事,还喜欢听一位老织匠讲故事,讲太平军的故事。母亲纺了线,到了冬天,老织匠就来把线织成布,染上色。那布,又厚又结实,大孩子穿了,小孩子再穿。

一入冬,小玉阶就站在门口望着大路,盼着织匠爷爷讲故事。织匠爷爷当过太平军,能讲很多太平军的故事。

终于盼来了老织匠。老织匠还带了一个10来岁的徒弟。老织匠把织机一支,哒„„哒„„,就织起了布,太平军的故事也就开始了。小玉阶和几个孩子坐在织机旁,瞪着小眼睛听得入了迷,赶也赶不走。

老织匠跟说书的一样,讲的绘声绘色,讲着讲着还唱了起来,孩子们还跟着打起拍子来。听了老织匠的故事,小玉阶知道了有一个叫洪秀全的,领着农民起义军造反。在四、五十年前,洋鬼子打进了中国,朝廷怕的要命,洋鬼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苦坏了老百姓,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跟着洪秀全闹起了太平军,杀贪官、杀财主,给穷人分田分粮。老织匠就在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手下,但是,后来太平军失败了。官兵杀人不眨眼,石达开的队伍被赶到大渡河边,数不清的太平军都被杀了,血流满地,河水都被染红了。小玉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石达开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小玉阶是伴着母亲的纺车和织匠爷爷的织机长大的。向往革命 苦寻共产党

朱德从小在私塾念书,还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思考怎样救国救民,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从成都高师体育科毕业后,他回到仪陇担任了高小的体育教师。

朱德的父亲一直主张让他读书做官,可是,学了半天却当了一个体育教员,心中很是不悦。1909年11月,朱德又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开始了军旅生涯,那时,朱德23岁。在云南讲武学堂,朱德刻苦学习,崭露军事天才,提前毕业到了蔡锷将军的部队,并屡建战功,被升为少将旅长,当地百姓先后为他立了“救民水火”和“除暴安良”两块功德碑,至今还矗立在四川泸州。

朱德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然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但究竟怎样救国,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他订了进步杂志《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努力寻找着救国的道路。当时,身为少将旅长的朱德,待遇已经十分优厚,他不仅还清了家中的欠债,还为家人盖了一座小楼,后来,又把包括父母在内的20几口人接到他任职的四川泸州。但是,他内心却非常苦闷,苦于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苦闷至极,朱德甚至抽上了鸦片。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了朱德很大的影响,使他看到了曙光;特别是,在他的好友孙炳文帮助下,逐渐走上了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0年8月,朱德来到成都,又遇好友孙炳文。孙炳文对朱德说,他要去北京找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李大钊。朱德听了很是高兴,说:“好啊,咱们一起去吧!”

经过商量,朱德与孙炳文决定,先去欧洲考察学习,努力寻找革命的道路。1922年初,朱德辞掉军职,抛掉优裕的生活,换上西装,登上了去欧洲的法国轮船安吉尔号。他的好友孙炳文,还有10来个青年,经过40天的航行,首先到达法国著名的港口马赛,然后,乘火车到了巴黎。

朱德与孙炳文在巴黎住在一个中国商人家里。这位中国商人年轻时就漂泊过海来到巴黎谋生,几十年过去了,思乡之情越来越浓。他特别希望听到来自祖国的信息,而朱德他们则一再打听巴黎的情况;因此,一有空儿就坐下一起聊。

一天,那个中国商人又告诉朱德,他听一些中国留学生说,在巴黎成立了一个叫共产党的团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德赶紧问道:“那些共产党人在什么地方?”中国商人说不清楚,但他答应设法去打听一下。第二天,那个中国商人告诉朱德和孙炳文另一个人知道共产党的情况。他们急切的跟着中国商人找到了那个人。可是,那个人告诉朱德,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名字叫周恩来,但是,已去了德国柏林。朱德和孙炳文听了很是失望。这时候,那个人看他俩诚恳的样子,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条,说:“别着急!我这里有周恩来在柏林的地址。” 朱德接过纸条,如获至宝,紧紧握着那个人的手表示感谢。

朱德和孙炳文商量了一下,决定马上去柏林找周恩来。他们乘火车很快到了德国柏林,按纸条上的地址,东打听,西打听,好不容易来到了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天已经黑了。他们俩不顾一路奔波的劳累,敲开了房门,一个年青人出来很有礼貌地问道:“你们找谁?” 朱德连忙说:“我们找周恩来!”那个年青人说:“我就是!”

周恩来请两人进到屋里,朱德心中还有点不信,共产党的负责人怎么这么年青啊。当时,周恩来也就20来岁,眉清目秀,很精神的样子。

周恩来给客人让了座,沏茶倒水,两只炯炯的大眼睛望着朱德和孙炳文问道:“二位有什么事吗?”

朱德端端正正,坐在比他小10岁的周恩来面前,介绍了他们的情况,说明他们寻找共产党的急切心情和要求入党的迫切愿望。周恩来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在笔记本上记着,为朱德的传奇经历和追求革命的激情而感动。他表示,可以介绍他们二人加入共产党,先做候补党员,然后履行入党的手续。周恩来为朱德和孙炳文安顿了住处。1922年11月,朱德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八一”斗敌巧设宴

朱德为了追求革命,寻找共产党,不远万里到了法国,又到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实现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在德国的几年中,朱德一方面刻苦学习德语,学习革命书籍,一方面也参加了一些实际斗争。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朱德渴望学习马克思主义,想看报纸、读马克思的著作,但不懂德语,连跟人说话都难。他下决心要学德语。那时,他已经36岁了,但困难挡不住他。他整天埋头学习,一学就是几个小时,忘了吃饭,忘了睡觉,连上厕所也在背单词。他感觉光背还不行,买了一张柏林的地图,每天出去逛遍了柏林城,大街小巷几乎都走遍了,一方面对着路标和汽车站牌学习德语,一方面和人说话。就这样,朱德学会了德语。一天,朱德和几个同伴去看展览。可是,没想到,在中国展区,他们看到摆着的却是什么三寸的小脚鞋,男人的长辫子,还有麻将、鸦片枪和算卦用的东西。这明明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和蔑视。朱德他们气坏了,中国留学生无比愤慨,决定进行抗议。谁来领导这次抗议活动呢?大家把信任的目光集中到了朱德的身上。在朱德的带领下,中国留学生冲进了展览会,将那些丑化中国的展品一把火烧个精光。为此,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被德国警察抓进了牢房。

在我国发生“五卅惨案”以后,德国共产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应邀参加了集会。德国警察又把他们抓了起来。

德国不能呆下去了,朱德到了苏联。在苏联学习了一年多,到1926年,根据党的指示,为了支援北伐,朱德回到了中国。后来,朱德在江西南昌举办了军官训练团,并担任了南昌市的公安局长(城防司令)。

1923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朱德也被逐出了南昌。不久,朱德又神秘回到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1927年7月21日,朱德受党的指示秘密回到了南昌,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当时是党领导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两人相见格外兴奋,但由于起义关系重大,只寒暄了几句,就谈起了工作。前敌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交给朱德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起义开始前设法牵制住敌人的指挥官,以保证起义顺利举行。为什么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朱德呢? 朱德曾领导南昌的军官训练团,与南昌的一些军官熟悉,而且关系不错。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朱德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怎样牵制敌人的军官呢?

南昌起义决定在八月一日举行。7月31日晚,朱德举办宴会,宴请南昌团以上的军官。团长们接到朱德的请帖,都应邀出席。在宴席上,朱德十分从容,热情地向团长们亲自夹菜,敬酒。团长们个个笑容满面,一边吃菜,一边喝酒、聊天、划拳,无不高兴。时间过的很快,朱德一看表,九点多了。外边的情况很紧张,起义时间马上就到。朱德看到军官们已经吃喝得差不多了,就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时间还早,大家都要尽兴,再去打几圈吧!”一听要打牌,军官们都兴高采烈。为了稳住这些军官,朱德在牌桌上还有意输了不少钱。牌兴正浓时,只见一个营长慌慌张张跑了进来,说他接到命令,要他解除自己队伍的武装。军官们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不知如何是好。客厅里鸦雀无声,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此时,朱德从容地站了起来,对大家笑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现在什么谣言没有?不要大惊小怪,打牌,打牌!” 一个团长把椅子一推,站起来将信将疑地说:“也许是谣言,可是,我也听说今晚上可能要出事,还是回去看看吧!” 一些军官走了,朱德也不好阻拦,有几个牌迷还留下来继续玩。朱德陪了一会儿,假装输了钱有些不高兴,说:“今晚手气不好,不打了。”

朱德急忙跑到起义指挥部,告诉贺龙起义的消息已经走漏了。原来是一个副营长叛变了。情况紧急万分,指挥部当机立断,下达了提前两小时起义的命令。只听寂静的南昌夜空一声枪响,接着是嘹亮的冲锋号声,起义部队像潮水一般冲向敌人。起义十分顺利,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宣告成功。南昌城头飘扬起胜利的红旗。后来,八月一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今年是建军80周年。朱毛会师井冈山

朱德与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战胜千难万险,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倒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但是,直到1928年,两位伟人才在井冈山第一次会面。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革命队伍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意义非常深远。朱毛是怎样会师井冈山的呢?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带领一部分队伍转移到了广东的三河坝。敌人很快纠集了10个团两万多人的兵力进攻三河坝。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虽然消灭了不少敌人,但是敌众我寡,又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为了保存力量,寻找有利战机,朱德决定转移。这时,一部分战士有些动摇了,朱德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起义虽然失败了,革命遇到挫折,但这只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他宣布:“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有人问:“敌人这么强大,我们怎么办呢?” 朱德坚定的说:“我们打游击啊!反动派总有一天要被我们消灭。” 队伍又前进了,但仍然很艰难。部队打到湖南汝城时,一天夜里,战士们正在睡觉,朱德还在翻看报纸,考虑第二天的行动,突然一声枪响,他立即下令让警卫员通知部队转移。朱德交待说,现在情况不明,不到万不得已不准开枪。

大家提着枪准备撤退,敌人已经追了上来。敌人喝道:“朱德在哪儿?”一个战士答道:“在后面!”此时,朱德已来不及隐蔽了,他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伙夫的围裙系在腰上。敌兵厉声问道:“朱德在什么地方?快说!” 朱德不紧不慢地指着后面那间房子答道:“在后面!”

两个敌兵赶紧朝后面那个房子走去,可走了几步又转过脸来,不放心地问朱德:“你是干什么的?”

朱德用手掸了掸围裙,说:“我是伙夫头!”

这时天已经黑了,敌兵把朱德拉到灯下仔细一看,只见朱德脚穿一双破草鞋,身上穿着一件破衣服,胡子长长的,就赶紧去找朱德了。

朱德向警卫员使了个眼色,两人急忙跳窗户跑了。

朱德带领队伍到了湖南信丰时,就听说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他还派毛泽覃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准备必要时也转移上井冈山。

毛泽东知道了南昌起义的情况,很是关心,派何长工下山去打听起义部队的下落。何长工在广东韶关犁头铺找到了朱德。

朱德听何长工介绍了毛泽东上井冈山的情况,非常高兴。他激动地说:“我们跑来跑去,没有一个站脚的地方,正要去找毛泽东呢!前几天,我已派毛泽覃去井冈山了。”

第二天,朱德给何长工写了一封介绍信,还给了一些盘缠,让他赶快回井冈山,向毛泽东说明情况。不久,起义部队发起了湘南起义,敌人纠集了7个师的兵力进行围剿。为了保存实力,朱德决定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很快派部队下山去接应,朱德在汝城又见到了何长工。何长工说:“我们拼命往南打,没想到你们撤得这么快。” 朱德高兴地说:“你们的行动直接掩护了我们。现在,毛泽东在哪儿?”何长工说:“他带领部队打掩护,再过三、四天才能到这里。” 朱德和毛泽东在宁冈的砻市会合了。两位巨人历史的会面是在砻市的龙江书院。朱德和陈毅先到了龙江书院。当毛泽东到来的时候,朱德和陈毅到书院门外迎接。朱德大步走向毛泽东,伸出大手,两位巨人的手掌紧紧握到了一起。他们使劲摇着对方的手,那么有力,那么热烈,这是一次历史的会见。

1928年5月4日,在砻市举行了“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的大会。会场设在砻市南边一个草坪上。用门板和竹竿搭起一个主席台,两侧插满了红旗,悬挂着“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和“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幅标语。山茶花红,油菜花黄。笑声,歌声震天响,会场上人山人海。

两支部队的领导和各界人士组成的主席团走上了主席台,庆祝大会开始。何长工主持大会。当他宣布庆祝大会开始时,军号吹起,鞭炮齐鸣。执行主席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在这里庆祝两支部队的会师,意义非常重大。他宣布,两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党 代表是毛泽东同志。

朱德在大会上讲话。他说,两支部队的汇合,意味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我们有了根据地,我们的力量更大了。我们两支队伍要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他还风趣地说:“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敌人却难过了。那么,就让我们的敌人难过去吧,我们不能照顾敌人的情绪,我们要彻底把它们消灭!”

毛泽东也发表了讲话,会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毛泽东和朱德的巨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朱德的扁担和南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是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的井冈山精神,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一大胜利。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处境非常困难。根据地地处山区,百姓不多,经济困难,部队的供给不能保证。特别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进攻,围剿,经济上封锁,部队吃粮都很困难。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部队还要下山去筹集和运送粮食。部队所需粮食都是靠下山打土豪解决。要从山下把筹到的粮食运上山。山高路陡,到山下运粮要走几十里路。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全靠人挑,战士们经常要下山去挑粮。毛泽东和朱德虽然军务繁忙,每天夜里都工作到很晚,但还要亲自与战士下山去挑粮,这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朱德当时已是40多岁的人,身为军长,日夜操劳,但他仍然和战士一样,亲自下山去挑粮。直到现在还流传着“朱德的扁担”这样一个故事。到运粮那天,朱德穿一双草鞋,头戴斗笠,和战士们一样用一根扁担挑着满满一担米,汗流满面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山上到山下的茨坪有五六十里地,从天亮出发,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战士们见军长每天日夜操劳,白天还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都很心疼,就劝他不要去了。可是,怎么劝也没有用,有的战士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军长的扁担给藏了起来。军长没了扁担,还怎么去挑粮?可是,朱德又设法找来一根扁担,而且在扁担上刻了三个字:“朱德记”。到山下运粮的地方越来越远。这一天,部队要到宁冈挑粮。多远呢?离井岗山足有200里地。当天回不来。篇二:少年朱德的故事 少年朱德的故事

伟大母亲人格魅力的影响

当我们将敬佩的目光投向四川西部那山峦叠障的大巴山麓时,寻觅朱德童年时代的生命足迹,就会强烈地感悟到在他的幼小的血肉之躯里融入着母亲那忍耐、宽厚、善良的伟大人格,贫穷的生活使他自立而自强,并养成了不屈的个性。这一切,无疑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朱德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他的人格魅力又是如何形成的? 四川北部的仪陇县,隐没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大巴山西麓,出县城往东南行走70余里,有一座形状如马鞍的大山,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马鞍山。每逢一、五、八日,附近的山民便到山前的平坝上赶场,人们习惯上称这里为“马鞍场”。1886年12月1日,呼啸的北风如脱疆的野马夹着大片的雪花恣意地践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在马鞍场李家湾的一座破落的房子里,传出一阵阵婴儿的啼哭,一个幼小的生命来到了这苦难的人世。这个幼小的生命就是朱德。

朱德出生的时候,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居住在地主丁邱川废弃的一座破仓房里,全家人仅靠佃租地主的几十亩薄地维持着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苦难便如同孪生兄弟般裹住了朱德那幼小的生命。

苦难的日子虽然使人食不裹腹、骨瘦如柴,却没有压弯人们的脊梁。朱德的母亲钟氏以她的善良、勤奋、吃苦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他那幼小的心灵。在朱德的记忆里,母亲性情和蔼,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们,也没有和村人吵过架,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便天天坐在母亲的纺车旁,一边静静地看着母亲纺那永远也纺不完的线,一方面听母亲娓娓地讲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那些穷苦百姓受苦受难,有钱人家为非作歹的故事,在朱德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母亲讲到动情处,朱德那明亮的双眸里便盈满了泪水,有时还把小拳头颛攥得紧紧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德在四五岁时便开始帮助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田野里、在院子里、在母亲高大的身躯的背后时时见到朱德那幼小的身影。虽然显得很吃力,有时不免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在地上,朱德却始终都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角,艰难地在人生路上迈着坚定的步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劳动知识。对童年时代的这段生活,他曾深情地回忆过,“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见《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一1ll页)童年的这段岁月,养成了朱德的吃苦耐劳的品格,使他在日后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凭借着这种品格将革命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朱德的母亲不仅教给他许多劳动知识,也教给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有一年,南巴地区遭了灾,不少灾民拖家带口地出来讨饭,朱德的母亲没有粮食周济他们,就煮了一锅菜糊糊,让朱德给灾民端去。受母亲的这种影响,朱德在很小的时候便用他弱嫩的双肩经常帮助小伙伴们把柴草背回家去。而1895年除夕之夜在地主的欺压之下,朱家十几口人被迫沦落到两个地方,临别时,母亲那含泪的教诲、那沉痛的诉说,使幼小的朱德深受触动,在他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以自己勤劳朴实的习性、以自己宽厚仁慈的性格为中国革命造就了自己伟大的儿子。母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以怎样的形象给予孩子以怎样的影响,是每一个母亲都应该深思的。1892年,在朱德的一生中应该是值得记住的年代,这一年,6岁的朱德背负着父辈的殷殷希望跟着哥哥代历、代风走进了离家不远的药埔垭私塾,开始了艰难而又执着的求学生涯。对于当时的入学情景,朱德后来回忆道:“入学那天,天还没亮,全家便都起身了,看着上学的孩子洗好脸穿好整齐的衣服,又谆谆告诫说,要绝对服从先生,不许有二话——因为师生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吃过早饭,老大、老

二、老三随着伯父像执行神圣任务一样,出了家门。全家老小一直送到门口??”

朱德同他的哥哥刚到私塾时,原有的十多名学生均是富家子弟,很看不起衣不蔽体的朱氏兄弟,经常找碴欺辱他们。朱氏兄弟在讥讽、嘲笑中度过了几个星期,终于忍无可忍,朱德在哥哥的带领下,将富家子弟打得落花流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1893年,朱德和大哥代历转到了丁姓地主的家塾里读书,朱家为此而承担聘请先生的一半费用。在丁家私塾,朱德兄弟坐在课堂里光线最暗的地方,有时逢上阴天,连课本上的字都难以看清,尽管如此,朱德却十分珍惜这用父辈的血汗换来的如生命般珍贵的读书时间,拼命地将一点一滴的知识储藏在自己的脑子里。这一年的冬天,山里只下了一场小雪,开春时节,由于干旱,田地里裂开了许许多多的大口子,好容易长出来的一点庄稼也全被晒死了。灾荒使本来就度日如年的朱家更加雪上加霜,除夕之夜,在地主丁阎王的威逼下,朱家被迫骨肉分离,朱德随伯父母回到了大湾。具有远见的伯父在回到大湾一年后,咬着牙又将朱德送到距家7里的席家碥私塾就读。朱德在这里度过了9年私塾生活。

塾馆的先生叫席国珍,年近50,他为人刚正,嫉恶如仇。9年间,席先生对封建统治者的抗争意识和图谋变法革新的维新思想对朱德日后走上民主主义道路、走上为千百万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课堂上,席先生不仅讲四书五经,而且还经常将他所听到的一些悲惨、悲壮故事讲给朱德他们听,启发大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割地赔款的消息一年后才传到马鞍场,席先生气愤地对同学们说:“如此下去,我们偌大的民族就像砧板上的一块肥肉,将任凭洋人宰割。”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下,懵懂的朱德知道了许许多多山外边的故事,在他少年的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逐渐在头脑中清晰起来。萌发出了以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意识。他每次回到家中,都津津乐道地向家人讲维新、讲变法,灌输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思维。然而,如何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摆脱外国列强的欺侮?少年朱德在席先生的影响下,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并寻找救国的道路问题。有一年夏天,朱德的学友带回来一本数学书,朱德和他的老师等人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连研究了好几个晚上,虽然还不太懂先进的科学技术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却对科学的信仰从此产生,并成了一个热心的信徒。

在席先生的私塾里,朱德的收获不仅仅是旧学的根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是产生了对新世界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念。虽然日子还是以往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与苦难,然而少年朱德却日夜思索着如何走出这荆刺遍地的崇山峻岭,去寻找、去探索新的生活、新的道路。篇三:朱德小故事

朱德军长与士兵

朱德身为总司令,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平等对待士兵,时时关心战士的冷暖疾苦,与战士心连心,受到广大士兵的爱戴与人们的尊敬。这里,讲几个朱德在当红军军长时关心士兵的故事。

在茅坪的红军医院,有许多伤员都急着重返战场,医生怎么劝说都不行。朱德听说以后,亲自来到了茅坪医院看望伤员。医生们对朱德讲述了伤员不安心疗伤的情况,请军长帮助想办法。朱德问清情况以后,对医生们说:“你们既要治伤,也要治心,把二者给结合起来才能让伤员安心,早日治好病。”医生们犯难地说:“我们医院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好药,也没有什么营养品。” 朱德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治心嘛!”他说,治心就是千方百计让伤员安心治病。他建议给伤员们演些小节目,特别是演些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的小节目,让大家配合治病。最后,朱德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把戏班子请来。”

第二天,朱德就把戏班子请来了。朱德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背门板,抬木桶。在医院门口搭了一个戏台。

戏快开演了,伤员们兴高采烈,只见朱军长和医生护士们又把几个重伤员背了来,让他们也来看节目。一个重伤员在朱军长背上直喊:“军长!使不得,使不得!” 朱德不在意地说:“有什么使不得,你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负了伤,是人民的功臣,我背你们是应该的!好好看戏,心情愉快了,伤也好得快!”

伤员们看着精彩的表演高兴得不得了,狮子舞完龙灯,医护人员还来演自己编的《慰问红军伤员》、《赞英雄》等节目。最后,朱军长还亲自上台指挥大家唱起了歌颂红军的山歌。节目看完以后,伤员们都表示,一定要听军长的话,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再上战场。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的干粮袋没几天就空了,部队陷入了饥饿。一天,朱德在路边发现一些牛、马的蹄子。他兴奋地喊道:“这可是好东西,老板还专门吃这些东西呢!”他让警卫员把蹄子送到炊事班,把肉和筋挑出来,煮了锅蹄筋汤给战士们喝。战士们这些天尽吃野菜了,端着蹄筋汤都高兴起来。可是,大家一想,军长岁数那么大了,每天操劳最累,就在军长碗里多放了一些蹄筋,少放了一点野菜。朱德发现了,他把自己碗里的蹄筋汤又倒回锅里,搅了一搅盛了一碗,他和战士们一边吃一边拉呱(聊天),说:“干革命不能靠

一、两个人,要靠大家。我们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今后,不许为我搞特殊化!”

下载廉政故事-- 朱德——艰苦奋斗的楷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廉政故事-- 朱德——艰苦奋斗的楷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朱德让座的故事

    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看戏。开演(yǎn)前,一位老人来到礼堂(lǐ táng)。朱德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朱德才坐下。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

    中国名人故事:朱德

    朱德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战争,任过滇军营长、团长、旅长。 中国名人故事:朱德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 四川仪陇人。1909年入云南......

    关于朱德的小故事

    朱德小时候的故事 1886年12月l日,四川省仪陇县李家湾,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第一个元帅朱德。 朱德从小热爱劳动,4岁就帮妈妈干活,5岁时......

    少年朱德的故事[推荐]

    少年朱德的故事 伟大母亲人格魅力的影响 当我们将敬佩的目光投向四川西部那山峦叠障的大巴山麓时,寻觅朱德童年时代的生命足迹,就会强烈地感悟到在他的幼小的血肉之躯里融入着......

    当代的廉政楷模

    当代的廉政楷模 人民的好干部沈浩同志 沈浩男,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圣泉乡孙秦庄行政村,2009年11月6日去世。铜陵学院(原铜陵财专)84届会计专业毕业,为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

    廉政故事

    1.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

    廉政故事集锦[范文模版]

    廉政故事集锦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

    廉政故事

    廉政故事 一、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