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千里寻党的故事5篇

时间:2019-05-14 06:1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朱德千里寻党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朱德千里寻党的故事》。

第一篇:朱德千里寻党的故事

一九二二年,周恩来介绍朱德、孙炳文入党。张申府代表旅欧支部接受他们的申请。前左一为张申府,前右一为朱德。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二大”通过了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党章,近4000字,包括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附则等6章共29条。对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对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和制度等,分别作了具体规定。

朱德提出入党申请

正当中共“二大”通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第一个党章后不久,来自军阀阵营、历经千辛万苦到上海来找党的朱德,终于找到了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向他提出了入党申请。

朱德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早在1909年,就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朱德参加了响应武昌起义的云南起义,并带兵攻占了总督衙门——敌人的最后据点。以后他又参加了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在战斗中屡建奇功,一直升职到少将旅长。

蔡锷病逝后,护国军内部发生分化,沦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朱德救国救民的理想破灭了。许多人“都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给了朱德很大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深深打动了朱德,他从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比威力,看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辉前景,因此产生了新的希望。

1922年初,朱德离开云南来到四川。他在四川听到了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的消息,异常兴奋。他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之所以一次次遭受失败,说到底,就是缺乏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要有一个像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那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正当朱德准备去上海寻找中国革命的引路人时,滇军老同事、军阀杨森热情邀请他去重庆做客。朱德很清楚:四川军阀的耳目甚多,如果拒绝邀请,自己和全家都会有生命危险。于是,6月初朱德来到重庆。

杨森亲临码头热情地迎接朱德,并一再邀请朱德留下来当自己的师长。朱德婉言谢绝了,说明自己正想到国外留学去寻找新的生活。杨森见他不为所动,就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定为他保留个位子,等待着他的归来。1922年6月初,朱德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名誉、金钱和地位,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登上江轮,沿着奔腾的长江顺流而下,到上海去找党。

入党申请没有立即得到准许

朱德在上海闸北找到陈独秀,提出了入党申请。陈独秀的回答是: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阶级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对于朱德这样的人来说,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陈独秀没有立即答应朱德的入党,而是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陈独秀为何没有立即答应朱德的入党要求呢?这是因为党还不了解朱德,朱德也不了解党,需要有个互相了解的过程。党的宣言和党章刚制定出来,朱德还不知道,需要认真学习。只有认真学习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共对吸收党员的规定很严。《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严格要求。显然,刚从旧军队过来的朱德与此尚有一段距离。要消除这段距离,需要一个过程。

党章第一条规定:“本党党员无国籍、性别之分,凡承认本党宣言及章程并愿忠实为本党服务者,均得为本党党员。”党的宣言和党章刚刚在中共“二大”通过,外界还不知道。朱德要想入党,总得先学习一下党的宣言和党章吧?承认党的宣言和党章总要先了解和熟悉一下吧?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周恩来介绍入党

朱德要想入党,首先必须有党员作介绍人,要让党了解他。尤其因为他是从旧军队过来的,党还需要从头开始考察他,这必须要有一个不短的过程。虽然朱德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到初步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但是当时党对他还不了解,所以,陈独秀没有立即答应朱德入党。这不仅符合党章的规定,也是完全正常的。党章第三条规定:“凡经中央执行委员会直接承认者„„均得成为本党党员。”

1922年9月朱德出国留学,后在德国找到了周恩来并提出入党申请,周恩来当时也并没有立即答应他的入党要求,而是同他作了彻夜长谈。当朱德充分介绍了自己的身份、经历及对共产党的认识之后,周恩来对他有了一定的深入了解,才同意和张申府一起介绍朱德入党。由于朱德并不是工人,依据党章第二条规定,他的入党必须经地方执行委员会许可,经区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次第审查通过,方可成为正式党员。当周恩来、张申府同意介绍朱德入党后,他认为党对朱德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朱德也经受住了党的考验,所以立即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了朱德的入党申请。同时,为了有利于革命事业,决定朱德的党籍对外保密。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党很难接受一个像朱德这样曾在旧军队身居高位的人公开入党。如果他公开入党,在群众中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也考虑到朱德的党籍对外保密,更为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第二篇:朱德小故事

朱德军长与士兵

朱德身为总司令,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平等对待士兵,时时关心战士的冷暖疾苦,与战士心连心,受到广大士兵的爱戴与人们的尊敬。这里,讲几个朱德在当红军军长时关心士兵的故事。

在茅坪的红军医院,有许多伤员都急着重返战场,医生怎么劝说都不行。朱德听说以后,亲自来到了茅坪医院看望伤员。医生们对朱德讲述了伤员不安心疗伤的情况,请军长帮助想办法。朱德问清情况以后,对医生们说:“你们既要治伤,也要治心,把二者给结合起来才能让伤员安心,早日治好病。”医生们犯难地说:“我们医院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好药,也没有什么营养品。” 朱德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治心嘛!”他说,治心就是千方百计让伤员安心治病。他建议给伤员们演些小节目,特别是演些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的小节目,让大家配合治病。最后,朱德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把戏班子请来。”

第二天,朱德就把戏班子请来了。朱德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背门板,抬木桶。在医院门口搭了一个戏台。

戏快开演了,伤员们兴高采烈,只见朱军长和医生护士们又把几个重伤员背了来,让他们也来看节目。一个重伤员在朱军长背上直喊:“军长!使不得,使不得!”

朱德不在意地说:“有什么使不得,你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负了伤,是人民的功臣,我背你们是应该的!好好看戏,心情愉快了,伤也好得快!”

伤员们看着精彩的表演高兴得不得了,狮子舞完龙灯,医护人员还来演自己编的《慰问红军伤员》、《赞英雄》等节目。最后,朱军长还亲自上台指挥大家唱起了歌颂红军的山歌。

节目看完以后,伤员们都表示,一定要听军长的话,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再上战场。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的干粮袋没几天就空了,部队陷入了饥饿。一天,朱德在路边发现一些牛、马的蹄子。他兴奋地喊道:“这可是好东西,老板还专门吃这些东西呢!”他让警卫员把蹄子送到炊事班,把肉和筋挑出来,煮了锅蹄筋汤给战士们喝。战士们这些天尽吃野菜了,端着蹄筋汤都高兴起来。可是,大家一想,军长岁数那么大了,每天操劳最累,就在军长碗里多放了一些蹄筋,少放了一点野菜。朱德发现了,他把自己碗里的蹄筋汤又倒回锅里,搅了一搅盛了一碗,他和战士们一边吃一边拉呱(聊天),说:“干革命不能靠

一、两个人,要靠大家。我们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今后,不许为我搞特殊化!”

第三篇:朱德的故事

朱德总司令的故事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和毛泽东一起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他是红军的总司令,也是八路军的总司令,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他是中国的第一元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的名字叫朱德,被大家尊称“总司令”。

关于总司令朱德的故事很多,我这里讲几个。

纺织机前度童年

朱总司令于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候,家人为他起名叫代珍,念私塾时先生给他起一个字叫玉阶,后来参军后才改名叫朱德。

马鞍场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因为周围的山像马鞍的形状,又是附近农民赶场的地方,所以取名马鞍场。

玉阶的父亲叫朱世林,性情暴躁,而母亲虽不识字,却很温顺、勤劳。小玉阶常跟在母亲身后,帮助母亲干这干那;特别是,母亲纺线的时候,他就坐在纺车旁边,听母亲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什么穷人怎样受苦啊,有钱人怎样为富不仁,欺负穷人啊。母亲一边纺线,一边讲故事,小玉阶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得入了迷,听得东倒西歪直打哈欠,母亲就把他抱进屋里去睡,再继续纺线。在纺车吱扭、吱扭声中,小玉阶进入了梦乡。玉阶稍大一点,四、五岁的时候,就帮助母亲干活了,八、九岁就能挑能背,上学回来,看到母亲忙得满脸是汗,把书包一放,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农忙的时候,玉阶就半天读书,半天在家干活,再忙的时候,他就全天在家干活。母亲手把手教他做各种农活。

母亲最疼爱小玉阶,小玉阶也最喜欢母亲,他受母亲的影响也最深。多少年以后,当了总司令的朱德还专门写了一篇怀念母亲、感激母亲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朱总司令在这篇满怀深情的文章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小玉阶喜欢在纺车前听母亲讲故事,还喜欢听一位老织匠讲故事,讲太平军的故事。

母亲纺了线,到了冬天,老织匠就来把线织成布,染上色。那布,又厚又结实,大孩子穿了,小孩子再穿。

一入冬,小玉阶就站在门口望着大路,盼着织匠爷爷讲故事。织匠爷爷当过太平军,能讲很多太平军的故事。

终于盼来了老织匠。老织匠还带了一个10来岁的徒弟。老织匠把织机一支,哒……哒……,就织起了布,太平军的故事也就开始了。小玉阶和几个孩子坐在织机旁,瞪着小眼睛听得入了迷,赶也赶不走。

老织匠跟说书的一样,讲的绘声绘色,讲着讲着还唱了起来,孩子们还跟着打起拍子来。

听了老织匠的故事,小玉阶知道了有一个叫洪秀全的,领着农民起义军造反。在四、五十年前,洋鬼子打进了中国,朝廷怕的要命,洋鬼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苦坏了老百姓,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跟着洪秀全闹起了太平军,杀贪官、杀财主,给穷人分田分粮。老织匠就在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手下,但是,后来太平军失败了。官兵杀人不眨眼,石达开的队伍被赶到大渡河边,数不清的太平军都被杀了,血流满地,河水都被染红了。

小玉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石达开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小玉阶是伴着母亲的纺车和织匠爷爷的织机长大的。

向往革命 苦寻共产党

朱德从小在私塾念书,还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思考怎样救国救民,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从成都高师体育科毕业后,他回到仪陇担任了高小的体育教师。

朱德的父亲一直主张让他读书做官,可是,学了半天却当了一个体育教员,心中很是不悦。1909年11月,朱德又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开始了军旅生涯,那时,朱德23岁。

在云南讲武学堂,朱德刻苦学习,崭露军事天才,提前毕业到了蔡锷将军的部队,并屡建战功,被升为少将旅长,当地百姓先后为他立了“救民水火”和“除暴安良”两块功德碑,至今还矗立在四川泸州。

朱德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然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但究竟怎样救国,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他订了进步杂志《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努力寻找着救国的道路。当时,身为少将旅长的朱德,待遇已经十分优厚,他不仅还清了家中的欠债,还为家人盖了一座小楼,后来,又把包括父母在内的20几口人接到他任职的四川泸州。但是,他内心却非常苦闷,苦于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苦闷至极,朱德甚至抽上了鸦片。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了朱德很大的影响,使他看到了曙光;特别是,在他的好友孙炳文帮助下,逐渐走上了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0年8月,朱德来到成都,又遇好友孙炳文。孙炳文对朱德说,他要去北京找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李大钊。朱德听了很是高兴,说:“好啊,咱们一起去吧!”

经过商量,朱德与孙炳文决定,先去欧洲考察学习,努力寻找革命的道路。

1922年初,朱德辞掉军职,抛掉优裕的生活,换上西装,登上了去欧洲的法国轮船安吉尔号。他的好友孙炳文,还有10来个青年,经过40天的航行,首先到达法国著名的港口马赛,然后,乘火车到了巴黎。

朱德与孙炳文在巴黎住在一个中国商人家里。这位中国商人年轻时就漂泊过海来到巴黎谋生,几十年过去了,思乡之情越来越浓。他特别希望听到来自祖国的信息,而朱德他们则一再打听巴黎的情况;因此,一有空儿就坐下一起聊。

一天,那个中国商人又告诉朱德,他听一些中国留学生说,在巴黎成立了一个叫共产党的团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德赶紧问道:“那些共产党人在什么地方?”中国商人说不清楚,但他答应设法去打听一下。第二天,那个中国商人告诉朱德和孙炳文另一个人知道共产党的情况。他们急切的跟着中国商人找到了那个人。可是,那个人告诉朱德,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名字叫周恩来,但是,已去了德国柏林。朱德和孙炳文听了很是失望。这时候,那个人看他俩诚恳的样子,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条,说:“别着急!我这里有周恩来在柏林的地址。”

朱德接过纸条,如获至宝,紧紧握着那个人的手表示感谢。

朱德和孙炳文商量了一下,决定马上去柏林找周恩来。他们乘火车很快到了德国柏林,按纸条上的地址,东打听,西打听,好不容易来到了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天已经黑了。他们俩不顾一路奔波的劳累,敲开了房门,一个年青人出来很有礼貌地问道:“你们找谁?” 朱德连忙说:“我们找周恩来!”那个年青人说:“我就是!”

周恩来请两人进到屋里,朱德心中还有点不信,共产党的负责人怎么这么年青啊。当时,周恩来也就20来岁,眉清目秀,很精神的样子。

周恩来给客人让了座,沏茶倒水,两只炯炯的大眼睛望着朱德和孙炳文问道:“二位有什么事吗?”

朱德端端正正,坐在比他小10岁的周恩来面前,介绍了他们的情况,说明他们寻找共产党的急切心情和要求入党的迫切愿望。

周恩来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在笔记本上记着,为朱德的传奇经历和追求革命的激情而感动。他表示,可以介绍他们二人加入共产党,先做候补党员,然后履行入党的手续。

周恩来为朱德和孙炳文安顿了住处。1922年11月,朱德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八一”斗敌巧设宴

朱德为了追求革命,寻找共产党,不远万里到了法国,又到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实现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在德国的几年中,朱德一方面刻苦学习德语,学习革命书籍,一方面也参加了一些实际斗争。

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朱德渴望学习马克思主义,想看报纸、读马克思的著作,但不懂德语,连跟人说话都难。他下决心要学德语。那时,他已经36岁了,但困难挡不住他。他整天埋头学习,一学就是几个小时,忘了吃饭,忘了睡觉,连上厕所也在背单词。他感觉光背还不行,买了一张柏林的地图,每天出去逛遍了柏林城,大街小巷几乎都走遍了,一方面对着路标和汽车站牌学习德语,一方面和人说话。就这样,朱德学会了德语。

一天,朱德和几个同伴去看展览。可是,没想到,在中国展区,他们看到摆着的却是什么三寸的小脚鞋,男人的长辫子,还有麻将、鸦片枪和算卦用的东西。这明明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和蔑视。朱德他们气坏了,中国留学生无比愤慨,决定进行抗议。谁来领导这次抗议活动呢?大家把信任的目光集中到了朱德的身上。

在朱德的带领下,中国留学生冲进了展览会,将那些丑化中国的展品一把火烧个精光。为此,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被德国警察抓进了牢房。

在我国发生“五卅惨案”以后,德国共产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应邀参加了集会。德国警察又把他们抓了起来。

德国不能呆下去了,朱德到了苏联。在苏联学习了一年多,到1926年,根据党的指示,为了支援北伐,朱德回到了中国。后来,朱德在江西南昌举办了军官训练团,并担任了南昌市的公安局长(城防司令)。

1923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朱德也被逐出了南昌。不久,朱德又神秘回到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1927年7月21日,朱德受党的指示秘密回到了南昌,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当时是党领导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两人相见格外兴奋,但由于起义关系重大,只寒暄了几句,就谈起了工作。前敌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交给朱德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起义开始前设法牵制住敌人的指挥官,以保证起义顺利举行。为什么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朱德呢? 朱德曾领导南昌的军官训练团,与南昌的一些军官熟悉,而且关系不错。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朱德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怎样牵制敌人的军官呢?

南昌起义决定在八月一日举行。7月31日晚,朱德举办宴会,宴请南昌团以上的军官。团长们接到朱德的请帖,都应邀出席。在宴席上,朱德十分从容,热情地向团长们亲自夹菜,敬酒。团长们个个笑容满面,一边吃菜,一边喝酒、聊天、划拳,无不高兴。时间过的很快,朱德一看表,九点多了。外边的情况很紧张,起义时间马上就到。

朱德看到军官们已经吃喝得差不多了,就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时间还早,大家都要尽兴,再去打几圈吧!”一听要打牌,军官们都兴高采烈。为了稳住这些军官,朱德在牌桌上还有意输了不少钱。牌兴正浓时,只见一个营长慌慌张张跑了进来,说他接到命令,要他解除自己队伍的武装。军官们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不知如何是好。客厅里鸦雀无声,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此时,朱德从容地站了起来,对大家笑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现在什么谣言没有?不要大惊小怪,打牌,打牌!” 一个团长把椅子一推,站起来将信将疑地说:“也许是谣言,可是,我也听说今晚上可能要出事,还是回去看看吧!”

一些军官走了,朱德也不好阻拦,有几个牌迷还留下来继续玩。朱德陪了一会儿,假装输了钱有些不高兴,说:“今晚手气不好,不打了。”

朱德急忙跑到起义指挥部,告诉贺龙起义的消息已经走漏了。原来是一个副营长叛变了。

情况紧急万分,指挥部当机立断,下达了提前两小时起义的命令。只听寂静的南昌夜空一声枪响,接着是嘹亮的冲锋号声,起义部队像潮水一般冲向敌人。起义十分顺利,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宣告成功。南昌城头飘扬起胜利的红旗。后来,八月一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今年是建军80周年。

朱毛会师井冈山

朱德与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战胜千难万险,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倒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但是,直到1928年,两位伟人才在井冈山第一次会面。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革命队伍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意义非常深远。

朱毛是怎样会师井冈山的呢?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带领一部分队伍转移到了广东的三河坝。敌人很快纠集了10个团两万多人的兵力进攻三河坝。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虽然消灭了不少敌人,但是敌众我寡,又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为了保存力量,寻找有利战机,朱德决定转移。这时,一部分战士有些动摇了,朱德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起义虽然失败了,革命遇到挫折,但这只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他宣布:“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有人问:“敌人这么强大,我们怎么办呢?” 朱德坚定的说:“我们打游击啊!反动派总有一天要被我们消灭。”

队伍又前进了,但仍然很艰难。部队打到湖南汝城时,一天夜里,战士们正在睡觉,朱德还在翻看报纸,考虑第二天的行动,突然一声枪响,他立即下令让警卫员通知部队转移。朱德交待说,现在情况不明,不到万不得已不准开枪。

大家提着枪准备撤退,敌人已经追了上来。敌人喝道:“朱德在哪儿?”一个战士答道:“在后面!”此时,朱德已来不及隐蔽了,他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伙夫的围裙系在腰上。

敌兵厉声问道:“朱德在什么地方?快说!”

朱德不紧不慢地指着后面那间房子答道:“在后面!”

两个敌兵赶紧朝后面那个房子走去,可走了几步又转过脸来,不放心地问朱德:“你是干什么的?”

朱德用手掸了掸围裙,说:“我是伙夫头!”

这时天已经黑了,敌兵把朱德拉到灯下仔细一看,只见朱德脚穿一双破草鞋,身上穿着一件破衣服,胡子长长的,就赶紧去找朱德了。

朱德向警卫员使了个眼色,两人急忙跳窗户跑了。

朱德带领队伍到了湖南信丰时,就听说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他还派毛泽覃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准备必要时也转移上井冈山。

毛泽东知道了南昌起义的情况,很是关心,派何长工下山去打听起义部队的下落。何长工在广东韶关犁头铺找到了朱德。

朱德听何长工介绍了毛泽东上井冈山的情况,非常高兴。他激动地说:“我们跑来跑去,没有一个站脚的地方,正要去找毛泽东呢!前几天,我已派毛泽覃去井冈山了。”

第二天,朱德给何长工写了一封介绍信,还给了一些盘缠,让他赶快回井冈山,向毛泽东说明情况。不久,起义部队发起了湘南起义,敌人纠集了7个师的兵力进行围剿。为了保存实力,朱德决定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很快派部队下山去接应,朱德在汝城又见到了何长工。何长工说:“我们拼命往南打,没想到你们撤得这么快。” 朱德高兴地说:“你们的行动直接掩护了我们。现在,毛泽东在哪儿?”何长工说:“他带领部队打掩护,再过三、四天才能到这里。”

朱德和毛泽东在宁冈的砻市会合了。两位巨人历史的会面是在砻市的龙江书院。

朱德和陈毅先到了龙江书院。当毛泽东到来的时候,朱德和陈毅到书院门外迎接。朱德大步走向毛泽东,伸出大手,两位巨人的手掌紧紧握到了一起。他们使劲摇着对方的手,那么有力,那么热烈,这是一次历史的会见。

1928年5月4日,在砻市举行了“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的大会。

会场设在砻市南边一个草坪上。用门板和竹竿搭起一个主席台,两侧插满了红旗,悬挂着'“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和“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幅标语。山茶花红,油菜花黄。笑声,歌声震天响,会场上人山人海。

两支部队的领导和各界人士组成的主席团走上了主席台,庆祝大会开始。何长工主持大会。当他宣布庆祝大会开始时,军号吹起,鞭炮齐鸣。执行主席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在这里庆祝两支部队的会师,意义非常重大。他宣布,两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党 代表是毛泽东同志。

朱德在大会上讲话。他说,两支部队的汇合,意味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我们有了根据地,我们的力量更大了。我们两支队伍要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他还风趣地说:“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敌人却难过了。那么,就让我们的敌人难过去吧,我们不能照顾敌人的情绪,我们要彻底把它们消灭!”

毛泽东也发表了讲话,会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毛泽东和朱德的巨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朱德的扁担和南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是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的井冈山精神,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一大胜利。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处境非常困难。根据地地处山区,百姓不多,经济困难,部队的供给不能保证。特别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进攻,围剿,经济上封锁,部队吃粮都很困难。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部队还要下山去筹集和运送粮食。部队所需粮食都是靠下山打土豪解决。要从山下把筹到的粮食运上山。山高路陡,到山下运粮要走几十里路。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全靠人挑,战士们经常要下山去挑粮。毛泽东和朱德虽然军务繁忙,每天夜里都工作到很晚,但还要亲自与战士下山去挑粮,这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朱德当时已是40多岁的人,身为军长,日夜操劳,但他仍然和战士一样,亲自下山去挑粮。直到现在还流传着“朱德的扁担”这样一个故事。

到运粮那天,朱德穿一双草鞋,头戴斗笠,和战士们一样用一根扁担挑着满满一担米,汗流满面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山上到山下的茨坪有五六十里地,从天亮出发,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战士们见军长每天日夜操劳,白天还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都很心疼,就劝他不要去了。可是,怎么劝也没有用,有的战士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军长的扁担给藏了起来。军长没了扁担,还怎么去挑粮?可是,朱德又设法找来一根扁担,而且在扁担上刻了三个字:“朱德记”。

到山下运粮的地方越来越远。这一天,部队要到宁冈挑粮。多远呢?离井岗山足有200里地。当天回不来。

装粮的同志想照顾照顾军长,少给他装点粮,朱德不干,亲自把箩筐装满。这还不算,又把专门带来的两个口袋都装了半下。有的战士急了,说道: “军长,您那么大岁数,少挑一点吧,我们每人多挑一把就行了.”朱德不答应,一脸严肃地说道:“我为什么要少挑?我挑得动嘛!”朱德挑了多少粮食呢?一过秤;142斤。好家伙,真不简单,走的都是山路,一边是崎岖小路,一边是万丈深渊,革命真是不容易啊!

路远了,挑粮的队伍要在半路住一宿。战士们凑在一起商量怎样减轻一下军长的担子。第二天一早,几个战士来到军长跟前,还没张嘴呢,朱德就先开了口:“怎么样,你们是不是要跟我比赛比赛啊?”班长谢长生一听比赛来了劲,赶紧说:“好啊,谁先到山上谁英雄。”一个战士拉了一下班长的衣角,谢长生忽然恍然大悟,说:“比赛可以,但有一个条件。”

朱德问:“什么条件”? “你年岁大,把粮食给我们每人分一把!” 朱德听了,赶紧挑起箩筐上路了。

朱德挑着100多斤的重担,大步大步朝前走,要是不认识的人,怎么能相信这挑担的人竟是军长!

中午,在一个叫斜源村的地方休息了一会儿,继续上山。两个战士不由分说,把朱德两个箩筐上的口袋抢了去。朱德要去追,两个战士已经走远了。没办法,朱德笑着说:“这小家伙!”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把粮食挑上了山。

后来,红军长征到了延安,仍然非常艰苦。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扼杀革命,对延安又实行了经济封锁。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朱德总司令虽然已是半百的老人,也亲自纺线种菜。他经常到菜地里劳动,浇水、施肥,他种的南瓜可大了,一个南瓜几十斤重,创了纪录。

朱德的扁担和大南瓜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艰苦奋斗不能忘。朱德军长与士兵

朱德身为总司令,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平等对待士兵,时时关心战士的冷暖疾苦,与战士心连心,受到广大士兵的爱戴与人们的尊敬。这里,讲几个朱德在当红军军长时关心士兵的故事。

在茅坪的红军医院,有许多伤员都急着重返战场,医生怎么劝说都不行。朱德听说以后,亲自来到了茅坪医院看望伤员。医生们对朱德讲述了伤员不安心疗伤的情况,请军长帮助想办法。朱德问清情况以后,对医生们说:“你们既要治伤,也要治心,把二者给结合起来才能让伤员安心,早日治好病。”医生们犯难地说:“我们医院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好药,也没有什么营养品。” 朱德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治心嘛!”他说,治心就是千方百计让伤员安心治病。他建议给伤员们演些小节目,特别是演些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的小节目,让大家配合治病。最后,朱德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把戏班子请来。”

第二天,朱德就把戏班子请来了。朱德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背门板,抬木桶。在医院门口搭了一个戏台。

戏快开演了,伤员们兴高采烈,只见朱军长和医生护士们又把几个重伤员背了来,让他们也来看节目。一个重伤员在朱军长背上直喊:“军长!使不得,使不得!”

朱德不在意地说:“有什么使不得,你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负了伤,是人民的功臣,我背你们是应该的!好好看戏,心情愉快了,伤也好得快!”

伤员们看着精彩的表演高兴得不得了,狮子舞完龙灯,医护人员还来演自己编的《慰问红军伤员》、《赞英雄》等节目。最后,朱军长还亲自上台指挥大家唱起了歌颂红军的山歌。

节目看完以后,伤员们都表示,一定要听军长的话,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再上战场。

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的干粮袋没几天就空了,部队陷入了饥饿。

一天,朱德在路边发现一些牛、马的蹄子。他兴奋地喊道:“这可是好东西,老板还专门吃这些东西呢!”他让警卫员把蹄子送到炊事班,把肉和筋挑出来,煮了锅蹄筋汤给战士们喝。战士们这些天尽吃野菜了,端着蹄筋汤都高兴起来。可是,大家一想,军长岁数那么大了,每天操劳最累,就在军长碗里多放了一些蹄筋,少放了一点野菜。朱德发现了,他把自己碗里的蹄筋汤又倒回锅里,搅了一搅盛了一碗,他和战士们一边吃一边拉呱(聊天),说:“干革命不能靠

一、两个人,要靠大家。我们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今后,不许为我搞特殊化!”

第四篇:朱德的故事

篇一:朱德的故事 朱德总司令的故事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和毛泽东一起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他是红军的总司令,也是八路军的总司令,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他是中国的第一元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的名字叫朱德,被大家尊称“总司令”。

关于总司令朱德的故事很多,我这里讲几个。

纺织机前度童年

朱总司令于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候,家人为他起名叫代珍,念私塾时先生给他起一个字叫玉阶,后来参军后才改名叫朱德。

马鞍场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因为周围的山像马鞍的形状,又是附近农民赶场的地方,所以取名马鞍场。

玉阶的父亲叫朱世林,性情暴躁,而母亲虽不识字,却很温顺、勤劳。小玉阶常跟在母亲身后,帮助母亲干这干那;特别是,母亲纺线的时候,他就坐在纺车旁边,听母亲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什么穷人怎样受苦啊,有钱人怎样为富不仁,欺负穷人啊。母亲一边纺线,一边讲故事,小玉阶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得入了迷,听得东倒西歪直打哈欠,母亲就把他抱进屋里去睡,再继续纺线。在纺车吱扭、吱扭声中,小玉阶进入了梦乡。玉阶稍大一点,四、五岁的时候,就帮助母亲干活了,八、九岁就能挑能背,上学回来,看到母亲忙得满脸是汗,把书包一放,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农忙的时候,玉阶就半天读书,半天在家干活,再忙的时候,他就全天在家干活。母亲手把手教他做各种农活。

母亲最疼爱小玉阶,小玉阶也最喜欢母亲,他受母亲的影响也最深。多少年以后,当了总司令的朱德还专门写了一篇怀念母亲、感激母亲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朱总司令在这篇满怀深情的文章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小玉阶喜欢在纺车前听母亲讲故事,还喜欢听一位老织匠讲故事,讲太平军的故事。母亲纺了线,到了冬天,老织匠就来把线织成布,染上色。那布,又厚又结实,大孩子穿了,小孩子再穿。

一入冬,小玉阶就站在门口望着大路,盼着织匠爷爷讲故事。织匠爷爷当过太平军,能讲很多太平军的故事。

终于盼来了老织匠。老织匠还带了一个10来岁的徒弟。老织匠把织机一支,哒„„哒„„,就织起了布,太平军的故事也就开始了。小玉阶和几个孩子坐在织机旁,瞪着小眼睛听得入了迷,赶也赶不走。

老织匠跟说书的一样,讲的绘声绘色,讲着讲着还唱了起来,孩子们还跟着打起拍子来。听了老织匠的故事,小玉阶知道了有一个叫洪秀全的,领着农民起义军造反。在四、五十年前,洋鬼子打进了中国,朝廷怕的要命,洋鬼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苦坏了老百姓,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跟着洪秀全闹起了太平军,杀贪官、杀财主,给穷人分田分粮。老织匠就在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手下,但是,后来太平军失败了。官兵杀人不眨眼,石达开的队伍被赶到大渡河边,数不清的太平军都被杀了,血流满地,河水都被染红了。小玉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石达开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小玉阶是伴着母亲的纺车和织匠爷爷的织机长大的。向往革命 苦寻共产党

朱德从小在私塾念书,还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思考怎样救国救民,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从成都高师体育科毕业后,他回到仪陇担任了高小的体育教师。

朱德的父亲一直主张让他读书做官,可是,学了半天却当了一个体育教员,心中很是不悦。1909年11月,朱德又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开始了军旅生涯,那时,朱德23岁。在云南讲武学堂,朱德刻苦学习,崭露军事天才,提前毕业到了蔡锷将军的部队,并屡建战功,被升为少将旅长,当地百姓先后为他立了“救民水火”和“除暴安良”两块功德碑,至今还矗立在四川泸州。

朱德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然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但究竟怎样救国,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他订了进步杂志《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努力寻找着救国的道路。当时,身为少将旅长的朱德,待遇已经十分优厚,他不仅还清了家中的欠债,还为家人盖了一座小楼,后来,又把包括父母在内的20几口人接到他任职的四川泸州。但是,他内心却非常苦闷,苦于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苦闷至极,朱德甚至抽上了鸦片。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了朱德很大的影响,使他看到了曙光;特别是,在他的好友孙炳文帮助下,逐渐走上了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0年8月,朱德来到成都,又遇好友孙炳文。孙炳文对朱德说,他要去北京找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李大钊。朱德听了很是高兴,说:“好啊,咱们一起去吧!”

经过商量,朱德与孙炳文决定,先去欧洲考察学习,努力寻找革命的道路。1922年初,朱德辞掉军职,抛掉优裕的生活,换上西装,登上了去欧洲的法国轮船安吉尔号。他的好友孙炳文,还有10来个青年,经过40天的航行,首先到达法国著名的港口马赛,然后,乘火车到了巴黎。

朱德与孙炳文在巴黎住在一个中国商人家里。这位中国商人年轻时就漂泊过海来到巴黎谋生,几十年过去了,思乡之情越来越浓。他特别希望听到来自祖国的信息,而朱德他们则一再打听巴黎的情况;因此,一有空儿就坐下一起聊。

一天,那个中国商人又告诉朱德,他听一些中国留学生说,在巴黎成立了一个叫共产党的团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德赶紧问道:“那些共产党人在什么地方?”中国商人说不清楚,但他答应设法去打听一下。第二天,那个中国商人告诉朱德和孙炳文另一个人知道共产党的情况。他们急切的跟着中国商人找到了那个人。可是,那个人告诉朱德,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名字叫周恩来,但是,已去了德国柏林。朱德和孙炳文听了很是失望。这时候,那个人看他俩诚恳的样子,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条,说:“别着急!我这里有周恩来在柏林的地址。” 朱德接过纸条,如获至宝,紧紧握着那个人的手表示感谢。

朱德和孙炳文商量了一下,决定马上去柏林找周恩来。他们乘火车很快到了德国柏林,按纸条上的地址,东打听,西打听,好不容易来到了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天已经黑了。他们俩不顾一路奔波的劳累,敲开了房门,一个年青人出来很有礼貌地问道:“你们找谁?” 朱德连忙说:“我们找周恩来!”那个年青人说:“我就是!”

周恩来请两人进到屋里,朱德心中还有点不信,共产党的负责人怎么这么年青啊。当时,周恩来也就20来岁,眉清目秀,很精神的样子。

周恩来给客人让了座,沏茶倒水,两只炯炯的大眼睛望着朱德和孙炳文问道:“二位有什么事吗?”

朱德端端正正,坐在比他小10岁的周恩来面前,介绍了他们的情况,说明他们寻找共产党的急切心情和要求入党的迫切愿望。周恩来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在笔记本上记着,为朱德的传奇经历和追求革命的激情而感动。他表示,可以介绍他们二人加入共产党,先做候补党员,然后履行入党的手续。周恩来为朱德和孙炳文安顿了住处。1922年11月,朱德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八一”斗敌巧设宴

朱德为了追求革命,寻找共产党,不远万里到了法国,又到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实现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在德国的几年中,朱德一方面刻苦学习德语,学习革命书籍,一方面也参加了一些实际斗争。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朱德渴望学习马克思主义,想看报纸、读马克思的著作,但不懂德语,连跟人说话都难。他下决心要学德语。那时,他已经36岁了,但困难挡不住他。他整天埋头学习,一学就是几个小时,忘了吃饭,忘了睡觉,连上厕所也在背单词。他感觉光背还不行,买了一张柏林的地图,每天出去逛遍了柏林城,大街小巷几乎都走遍了,一方面对着路标和汽车站牌学习德语,一方面和人说话。就这样,朱德学会了德语。一天,朱德和几个同伴去看展览。可是,没想到,在中国展区,他们看到摆着的却是什么三寸的小脚鞋,男人的长辫子,还有麻将、鸦片枪和算卦用的东西。这明明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和蔑视。朱德他们气坏了,中国留学生无比愤慨,决定进行抗议。谁来领导这次抗议活动呢?大家把信任的目光集中到了朱德的身上。在朱德的带领下,中国留学生冲进了展览会,将那些丑化中国的展品一把火烧个精光。为此,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被德国警察抓进了牢房。

在我国发生“五卅惨案”以后,德国共产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应邀参加了集会。德国警察又把他们抓了起来。

德国不能呆下去了,朱德到了苏联。在苏联学习了一年多,到1926年,根据党的指示,为了支援北伐,朱德回到了中国。后来,朱德在江西南昌举办了军官训练团,并担任了南昌市的公安局长(城防司令)。

1923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朱德也被逐出了南昌。不久,朱德又神秘回到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1927年7月21日,朱德受党的指示秘密回到了南昌,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当时是党领导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两人相见格外兴奋,但由于起义关系重大,只寒暄了几句,就谈起了工作。前敌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交给朱德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起义开始前设法牵制住敌人的指挥官,以保证起义顺利举行。为什么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朱德呢? 朱德曾领导南昌的军官训练团,与南昌的一些军官熟悉,而且关系不错。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朱德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怎样牵制敌人的军官呢?

南昌起义决定在八月一日举行。7月31日晚,朱德举办宴会,宴请南昌团以上的军官。团长们接到朱德的请帖,都应邀出席。在宴席上,朱德十分从容,热情地向团长们亲自夹菜,敬酒。团长们个个笑容满面,一边吃菜,一边喝酒、聊天、划拳,无不高兴。时间过的很快,朱德一看表,九点多了。外边的情况很紧张,起义时间马上就到。朱德看到军官们已经吃喝得差不多了,就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时间还早,大家都要尽兴,再去打几圈吧!”一听要打牌,军官们都兴高采烈。为了稳住这些军官,朱德在牌桌上还有意输了不少钱。牌兴正浓时,只见一个营长慌慌张张跑了进来,说他接到命令,要他解除自己队伍的武装。军官们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不知如何是好。客厅里鸦雀无声,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此时,朱德从容地站了起来,对大家笑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现在什么谣言没有?不要大惊小怪,打牌,打牌!” 一个团长把椅子一推,站起来将信将疑地说:“也许是谣言,可是,我也听说今晚上可能要出事,还是回去看看吧!” 一些军官走了,朱德也不好阻拦,有几个牌迷还留下来继续玩。朱德陪了一会儿,假装输了钱有些不高兴,说:“今晚手气不好,不打了。”

朱德急忙跑到起义指挥部,告诉贺龙起义的消息已经走漏了。原来是一个副营长叛变了。情况紧急万分,指挥部当机立断,下达了提前两小时起义的命令。只听寂静的南昌夜空一声枪响,接着是嘹亮的冲锋号声,起义部队像潮水一般冲向敌人。起义十分顺利,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宣告成功。南昌城头飘扬起胜利的红旗。后来,八月一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今年是建军80周年。朱毛会师井冈山

朱德与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战胜千难万险,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倒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但是,直到1928年,两位伟人才在井冈山第一次会面。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革命队伍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意义非常深远。朱毛是怎样会师井冈山的呢?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带领一部分队伍转移到了广东的三河坝。敌人很快纠集了10个团两万多人的兵力进攻三河坝。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虽然消灭了不少敌人,但是敌众我寡,又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为了保存力量,寻找有利战机,朱德决定转移。这时,一部分战士有些动摇了,朱德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起义虽然失败了,革命遇到挫折,但这只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他宣布:“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有人问:“敌人这么强大,我们怎么办呢?” 朱德坚定的说:“我们打游击啊!反动派总有一天要被我们消灭。” 队伍又前进了,但仍然很艰难。部队打到湖南汝城时,一天夜里,战士们正在睡觉,朱德还在翻看报纸,考虑第二天的行动,突然一声枪响,他立即下令让警卫员通知部队转移。朱德交待说,现在情况不明,不到万不得已不准开枪。

大家提着枪准备撤退,敌人已经追了上来。敌人喝道:“朱德在哪儿?”一个战士答道:“在后面!”此时,朱德已来不及隐蔽了,他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伙夫的围裙系在腰上。敌兵厉声问道:“朱德在什么地方?快说!” 朱德不紧不慢地指着后面那间房子答道:“在后面!”

两个敌兵赶紧朝后面那个房子走去,可走了几步又转过脸来,不放心地问朱德:“你是干什么的?”

朱德用手掸了掸围裙,说:“我是伙夫头!”

这时天已经黑了,敌兵把朱德拉到灯下仔细一看,只见朱德脚穿一双破草鞋,身上穿着一件破衣服,胡子长长的,就赶紧去找朱德了。

朱德向警卫员使了个眼色,两人急忙跳窗户跑了。

朱德带领队伍到了湖南信丰时,就听说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他还派毛泽覃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准备必要时也转移上井冈山。

毛泽东知道了南昌起义的情况,很是关心,派何长工下山去打听起义部队的下落。何长工在广东韶关犁头铺找到了朱德。

朱德听何长工介绍了毛泽东上井冈山的情况,非常高兴。他激动地说:“我们跑来跑去,没有一个站脚的地方,正要去找毛泽东呢!前几天,我已派毛泽覃去井冈山了。”

第二天,朱德给何长工写了一封介绍信,还给了一些盘缠,让他赶快回井冈山,向毛泽东说明情况。不久,起义部队发起了湘南起义,敌人纠集了7个师的兵力进行围剿。为了保存实力,朱德决定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很快派部队下山去接应,朱德在汝城又见到了何长工。何长工说:“我们拼命往南打,没想到你们撤得这么快。” 朱德高兴地说:“你们的行动直接掩护了我们。现在,毛泽东在哪儿?”何长工说:“他带领部队打掩护,再过三、四天才能到这里。” 朱德和毛泽东在宁冈的砻市会合了。两位巨人历史的会面是在砻市的龙江书院。朱德和陈毅先到了龙江书院。当毛泽东到来的时候,朱德和陈毅到书院门外迎接。朱德大步走向毛泽东,伸出大手,两位巨人的手掌紧紧握到了一起。他们使劲摇着对方的手,那么有力,那么热烈,这是一次历史的会见。

1928年5月4日,在砻市举行了“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的大会。会场设在砻市南边一个草坪上。用门板和竹竿搭起一个主席台,两侧插满了红旗,悬挂着“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和“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幅标语。山茶花红,油菜花黄。笑声,歌声震天响,会场上人山人海。

两支部队的领导和各界人士组成的主席团走上了主席台,庆祝大会开始。何长工主持大会。当他宣布庆祝大会开始时,军号吹起,鞭炮齐鸣。执行主席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在这里庆祝两支部队的会师,意义非常重大。他宣布,两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党 代表是毛泽东同志。

朱德在大会上讲话。他说,两支部队的汇合,意味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我们有了根据地,我们的力量更大了。我们两支队伍要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他还风趣地说:“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敌人却难过了。那么,就让我们的敌人难过去吧,我们不能照顾敌人的情绪,我们要彻底把它们消灭!”

毛泽东也发表了讲话,会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毛泽东和朱德的巨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朱德的扁担和南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是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的井冈山精神,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一大胜利。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处境非常困难。根据地地处山区,百姓不多,经济困难,部队的供给不能保证。特别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进攻,围剿,经济上封锁,部队吃粮都很困难。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部队还要下山去筹集和运送粮食。部队所需粮食都是靠下山打土豪解决。要从山下把筹到的粮食运上山。山高路陡,到山下运粮要走几十里路。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全靠人挑,战士们经常要下山去挑粮。毛泽东和朱德虽然军务繁忙,每天夜里都工作到很晚,但还要亲自与战士下山去挑粮,这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朱德当时已是40多岁的人,身为军长,日夜操劳,但他仍然和战士一样,亲自下山去挑粮。直到现在还流传着“朱德的扁担”这样一个故事。到运粮那天,朱德穿一双草鞋,头戴斗笠,和战士们一样用一根扁担挑着满满一担米,汗流满面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山上到山下的茨坪有五六十里地,从天亮出发,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战士们见军长每天日夜操劳,白天还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都很心疼,就劝他不要去了。可是,怎么劝也没有用,有的战士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军长的扁担给藏了起来。军长没了扁担,还怎么去挑粮?可是,朱德又设法找来一根扁担,而且在扁担上刻了三个字:“朱德记”。到山下运粮的地方越来越远。这一天,部队要到宁冈挑粮。多远呢?离井岗山足有200里地。当天回不来。篇二:少年朱德的故事 少年朱德的故事

伟大母亲人格魅力的影响

当我们将敬佩的目光投向四川西部那山峦叠障的大巴山麓时,寻觅朱德童年时代的生命足迹,就会强烈地感悟到在他的幼小的血肉之躯里融入着母亲那忍耐、宽厚、善良的伟大人格,贫穷的生活使他自立而自强,并养成了不屈的个性。这一切,无疑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朱德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他的人格魅力又是如何形成的? 四川北部的仪陇县,隐没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大巴山西麓,出县城往东南行走70余里,有一座形状如马鞍的大山,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马鞍山。每逢一、五、八日,附近的山民便到山前的平坝上赶场,人们习惯上称这里为“马鞍场”。1886年12月1日,呼啸的北风如脱疆的野马夹着大片的雪花恣意地践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在马鞍场李家湾的一座破落的房子里,传出一阵阵婴儿的啼哭,一个幼小的生命来到了这苦难的人世。这个幼小的生命就是朱德。

朱德出生的时候,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居住在地主丁邱川废弃的一座破仓房里,全家人仅靠佃租地主的几十亩薄地维持着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苦难便如同孪生兄弟般裹住了朱德那幼小的生命。

苦难的日子虽然使人食不裹腹、骨瘦如柴,却没有压弯人们的脊梁。朱德的母亲钟氏以她的善良、勤奋、吃苦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他那幼小的心灵。在朱德的记忆里,母亲性情和蔼,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们,也没有和村人吵过架,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便天天坐在母亲的纺车旁,一边静静地看着母亲纺那永远也纺不完的线,一方面听母亲娓娓地讲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那些穷苦百姓受苦受难,有钱人家为非作歹的故事,在朱德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母亲讲到动情处,朱德那明亮的双眸里便盈满了泪水,有时还把小拳头颛攥得紧紧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德在四五岁时便开始帮助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田野里、在院子里、在母亲高大的身躯的背后时时见到朱德那幼小的身影。虽然显得很吃力,有时不免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在地上,朱德却始终都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角,艰难地在人生路上迈着坚定的步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劳动知识。对童年时代的这段生活,他曾深情地回忆过,“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见《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一1ll页)童年的这段岁月,养成了朱德的吃苦耐劳的品格,使他在日后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凭借着这种品格将革命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朱德的母亲不仅教给他许多劳动知识,也教给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有一年,南巴地区遭了灾,不少灾民拖家带口地出来讨饭,朱德的母亲没有粮食周济他们,就煮了一锅菜糊糊,让朱德给灾民端去。受母亲的这种影响,朱德在很小的时候便用他弱嫩的双肩经常帮助小伙伴们把柴草背回家去。而1895年除夕之夜在地主的欺压之下,朱家十几口人被迫沦落到两个地方,临别时,母亲那含泪的教诲、那沉痛的诉说,使幼小的朱德深受触动,在他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以自己勤劳朴实的习性、以自己宽厚仁慈的性格为中国革命造就了自己伟大的儿子。母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以怎样的形象给予孩子以怎样的影响,是每一个母亲都应该深思的。1892年,在朱德的一生中应该是值得记住的年代,这一年,6岁的朱德背负着父辈的殷殷希望跟着哥哥代历、代风走进了离家不远的药埔垭私塾,开始了艰难而又执着的求学生涯。对于当时的入学情景,朱德后来回忆道:“入学那天,天还没亮,全家便都起身了,看着上学的孩子洗好脸穿好整齐的衣服,又谆谆告诫说,要绝对服从先生,不许有二话——因为师生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吃过早饭,老大、老

二、老三随着伯父像执行神圣任务一样,出了家门。全家老小一直送到门口??”

朱德同他的哥哥刚到私塾时,原有的十多名学生均是富家子弟,很看不起衣不蔽体的朱氏兄弟,经常找碴欺辱他们。朱氏兄弟在讥讽、嘲笑中度过了几个星期,终于忍无可忍,朱德在哥哥的带领下,将富家子弟打得落花流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1893年,朱德和大哥代历转到了丁姓地主的家塾里读书,朱家为此而承担聘请先生的一半费用。在丁家私塾,朱德兄弟坐在课堂里光线最暗的地方,有时逢上阴天,连课本上的字都难以看清,尽管如此,朱德却十分珍惜这用父辈的血汗换来的如生命般珍贵的读书时间,拼命地将一点一滴的知识储藏在自己的脑子里。这一年的冬天,山里只下了一场小雪,开春时节,由于干旱,田地里裂开了许许多多的大口子,好容易长出来的一点庄稼也全被晒死了。灾荒使本来就度日如年的朱家更加雪上加霜,除夕之夜,在地主丁阎王的威逼下,朱家被迫骨肉分离,朱德随伯父母回到了大湾。具有远见的伯父在回到大湾一年后,咬着牙又将朱德送到距家7里的席家碥私塾就读。朱德在这里度过了9年私塾生活。

塾馆的先生叫席国珍,年近50,他为人刚正,嫉恶如仇。9年间,席先生对封建统治者的抗争意识和图谋变法革新的维新思想对朱德日后走上民主主义道路、走上为千百万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课堂上,席先生不仅讲四书五经,而且还经常将他所听到的一些悲惨、悲壮故事讲给朱德他们听,启发大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割地赔款的消息一年后才传到马鞍场,席先生气愤地对同学们说:“如此下去,我们偌大的民族就像砧板上的一块肥肉,将任凭洋人宰割。”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下,懵懂的朱德知道了许许多多山外边的故事,在他少年的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逐渐在头脑中清晰起来。萌发出了以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意识。他每次回到家中,都津津乐道地向家人讲维新、讲变法,灌输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思维。然而,如何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摆脱外国列强的欺侮?少年朱德在席先生的影响下,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并寻找救国的道路问题。有一年夏天,朱德的学友带回来一本数学书,朱德和他的老师等人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连研究了好几个晚上,虽然还不太懂先进的科学技术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却对科学的信仰从此产生,并成了一个热心的信徒。

在席先生的私塾里,朱德的收获不仅仅是旧学的根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是产生了对新世界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念。虽然日子还是以往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与苦难,然而少年朱德却日夜思索着如何走出这荆刺遍地的崇山峻岭,去寻找、去探索新的生活、新的道路。篇三:朱德小故事

朱德军长与士兵

朱德身为总司令,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平等对待士兵,时时关心战士的冷暖疾苦,与战士心连心,受到广大士兵的爱戴与人们的尊敬。这里,讲几个朱德在当红军军长时关心士兵的故事。

在茅坪的红军医院,有许多伤员都急着重返战场,医生怎么劝说都不行。朱德听说以后,亲自来到了茅坪医院看望伤员。医生们对朱德讲述了伤员不安心疗伤的情况,请军长帮助想办法。朱德问清情况以后,对医生们说:“你们既要治伤,也要治心,把二者给结合起来才能让伤员安心,早日治好病。”医生们犯难地说:“我们医院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好药,也没有什么营养品。” 朱德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治心嘛!”他说,治心就是千方百计让伤员安心治病。他建议给伤员们演些小节目,特别是演些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的小节目,让大家配合治病。最后,朱德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把戏班子请来。”

第二天,朱德就把戏班子请来了。朱德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背门板,抬木桶。在医院门口搭了一个戏台。

戏快开演了,伤员们兴高采烈,只见朱军长和医生护士们又把几个重伤员背了来,让他们也来看节目。一个重伤员在朱军长背上直喊:“军长!使不得,使不得!” 朱德不在意地说:“有什么使不得,你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负了伤,是人民的功臣,我背你们是应该的!好好看戏,心情愉快了,伤也好得快!”

伤员们看着精彩的表演高兴得不得了,狮子舞完龙灯,医护人员还来演自己编的《慰问红军伤员》、《赞英雄》等节目。最后,朱军长还亲自上台指挥大家唱起了歌颂红军的山歌。节目看完以后,伤员们都表示,一定要听军长的话,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再上战场。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的干粮袋没几天就空了,部队陷入了饥饿。一天,朱德在路边发现一些牛、马的蹄子。他兴奋地喊道:“这可是好东西,老板还专门吃这些东西呢!”他让警卫员把蹄子送到炊事班,把肉和筋挑出来,煮了锅蹄筋汤给战士们喝。战士们这些天尽吃野菜了,端着蹄筋汤都高兴起来。可是,大家一想,军长岁数那么大了,每天操劳最累,就在军长碗里多放了一些蹄筋,少放了一点野菜。朱德发现了,他把自己碗里的蹄筋汤又倒回锅里,搅了一搅盛了一碗,他和战士们一边吃一边拉呱(聊天),说:“干革命不能靠

一、两个人,要靠大家。我们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今后,不许为我搞特殊化!”

第五篇:读《千里寻芳邻》有感

读《千里寻芳邻》有感范文(精选3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千里寻芳邻》有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千里寻芳邻》有感1

好书是一个香喷喷的面包,吸引着我们;好书是良师,它会在我们疑惑时,给我们点睛之笔;好书是益友,会在你难过时给予你安慰。我就享受了书的好处,特别是我看了《千里寻芳邻》这本好书,我从中领悟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这本书主要讲了虎头家新添的小猪仔春兰和从林子里跑出的狸花猫球球在一起玩,难舍难分。春兰的兄弟姐妹长成了大猪而被卖掉,而春兰却怎么也长不大,因而被虎爸留了下一来。后来球球被舅母抱进城里了,它虽然交了不少朋友但还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想念海边村里的一切,更想念远隔千里的春兰。于是球球不要命似了的往回跑,一跑上惊险连连。终于回来了和春兰团聚,它们还想和以前一样形影不离。

看了这本书,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生日时妈妈帮我买的一只小兔子。小兔子在我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妈妈觉得养养太麻烦,就想让我把它放了,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已经和这只小白兔结之间的情谊,就如同《珍珠鸟》中的鸟儿和作者,我们就像好朋友似的,建立了一份浓厚的友谊,怎么也无法割舍呀!你看,我把它放在一处没人的地方,让它离开我独自去远行;它却用它的三瓣嘴紧紧地贴在我的脚上,用爪子抱着我的腿怎么也甩不开呀!这灵性的家伙!它知道它舍不得我,可我也舍不得它哟!信赖往往流泻下美好的境界。这时的我,特别能理解作家冯骥才说的这句话包含的韵味,最终把它留了下来。

动物是冬感情的,无论是动物与动物,还是动物与人之间,时间久了,感情越来越浓厚,最终将无法甩掉。但你也不能因为的懂感情而对它进行伤害,这样只会使感情渐渐削弱,甚至消失。

读《千里寻芳邻》有感2

上个星期,著名作家张炜来到我们学校,带来了他的系列作品《海边妖怪小记》。

我阅读了其中一本《千里寻芳邻》。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家的狸猫球球和虎头家的小香猪春兰,既是芳邻又是好朋友,它们总是形影不离。可是有一天我的舅母来到乡下,一眼便喜欢上球球,并把它带回城里当了宠物,见不到球球的春兰病了。而球球虽然在城里过着优越的生活,但心里无时不思念着春兰思念着家乡的一切。终于有一天球球逃了出来,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乡下和春兰团聚。

虽然这是一本小说,但我还是被深深的感动了,球球本来可以在城市享受优雅舒适的生活,为了友情为了恩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千里寻乡路。它是多么的机警聪明啊,凭借回忆凭借方向知道顺着铁路一直往东。它时而搭火车,时而钻山林,一路忍饥挨饿,靠着信念和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被人抓获时侥幸逃脱;被野山猫掳去当新娘时,明知怕水却毅然跳下深潭它几次命悬一线却不放弃信念,最终如愿以偿。

我在球球的身上看到了许多我们缺少的,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它的重情、它的感恩、它的机敏、她的'毅力、它的坚韧我想在生活中,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有了这些良好的精神、品质,那么无论什么事都会成功。想想我自已实在自愧不如,定目标时总是豪气冲天实践起来却吃不了苦,坚持不下半途而废,我真该好好反省好好学习啊!

读《千里寻芳邻》有感3

今天,我看了张炜叔叔写得一本《千里寻芳邻》的书。

书中的故事,开头还挺美好的,中间的一些地方有些伤感,可后来的结局也还算完美。大致的意思是:一只从林子里跑出来的狸花猫球球和虎头家新添的小猪仔春兰玩成一团,难以分开。而春兰的兄弟姐妹因为长成大猪而相继被买走,可春兰却怎么也长不大,因此,被虎头父亲批准留下来。当球球被舅母抱到城里,它虽然结实了新的朋友,但也不适应城里的生活,十分想念海边小村的一切,更加思念千里之外的芳邻——小猪春兰。于是球球费尽周折地往家跑去,在路上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险事情,首先遇到了拥有小人丸的巫婆,后来又差一点成为野山猫的新娘子,最后又差一点被一位姑娘装在笼子里带回家,甚至揭发了球球意想不到的身世。最后,终于找到了春兰,并又和它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这故事让我知道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是有困难的。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不管道路是多么的曲折,都要勇敢的坚持下去,刻苦努力的学习,大胆的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下载朱德千里寻党的故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朱德千里寻党的故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朱德让座的故事

    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看戏。开演(yǎn)前,一位老人来到礼堂(lǐ táng)。朱德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朱德才坐下。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

    中国名人故事:朱德

    朱德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战争,任过滇军营长、团长、旅长。 中国名人故事:朱德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 四川仪陇人。1909年入云南......

    关于朱德的小故事

    朱德小时候的故事 1886年12月l日,四川省仪陇县李家湾,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第一个元帅朱德。 朱德从小热爱劳动,4岁就帮妈妈干活,5岁时......

    少年朱德的故事[推荐]

    少年朱德的故事 伟大母亲人格魅力的影响 当我们将敬佩的目光投向四川西部那山峦叠障的大巴山麓时,寻觅朱德童年时代的生命足迹,就会强烈地感悟到在他的幼小的血肉之躯里融入着......

    廉政故事-- 朱德——艰苦奋斗的楷模

    廉政故事-- 朱德——艰苦奋斗的楷模 1955年7月,组织上派我到朱德同志的身边担任保健医生,我荣幸地在朱德同志身边工作了10年,常常聆听他的教诲,亲身感受到他忠诚党的事业、坚持......

    朱德的故事写作素材36则范文合集

    朱德的故事写作素材36则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仲夏,骄阳似火,一连二十几天没下过一滴雨。仪陇遇到了百年难见的大旱,一时之间,田地龟裂,禾苗枯焦,就连那山上的野草,也几乎一点火......

    潜水寻珠的人故事

    湍急的江水中,隐隐约约见到闪光发亮的夜明珠。有两个胆大的人,都想取得这颗珠子。虽然他们都有出色的潜水功夫,但他们潜入水中之后,却再也没有露出水面。这两个人冒险入水的目的......

    追根寻源的故事

    一天夜里,劳累了一天的笔正在酣睡,突然被一阵吵嚷声惊醒了。它睁开朦胧的睡眼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它的伙伴纸呀!一向文静的纸今天是怎么了?还没等笔开口,就听纸说:“朋友我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