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赏析

时间:2019-05-13 06:1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的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的赏析》。

第一篇:《家》的赏析

《家》的赏析

——读巴金与《家》

提纲:1.分析《家》的写作背景,联系巴金的生活实际;

2.分析《家》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 3.分析人物性格特色并做出对比。

关键词:写作背景、艺术特色、人物对比

相比起笔触优美细腻的《边城》这一类作品,更为注重对当时的时代状况的描述的巴金的《家》则显得没有太高的美学价值,然而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时代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一个逐步走向没落与分化的封建大家族的描写,影射的不只是一个正在崩溃的时代,更是一个垂死挣扎的吃人的封建主义宗法制度。

《家》的创作如此顺利,情节内容自然流畅,不得不说这与巴金本人的成长背景息息相关。巴金所出生的李公馆正是如同《家》中的高公馆一般的封建主义的大家庭,生长于此的巴金对这种生活必定十分熟悉。然而正如不能将曹雪芹完全代入贾宝玉这个角色中一样,少年巴金也不可以完全等同于高觉慧,他所经历的远比觉慧更加真实,更加复杂。巴金之所以像觉慧又不同于觉慧与他的三个半位老师是分不开的。

他的第一位老师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为人谦和,能平等待人,这一点深深的影响了他。巴金的母亲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并且不像她的婆家人一样迷信,因此少年巴金在母亲的熏陶下早早的开始接触文学和先进开放的思想理念,为他将来步入文学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第二位老师是轿夫老周。常年奔波流浪的老周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对于巴金来说,老周的这些经历不仅开拓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识,更影响了他对社会的认知和他以后所持有的人生态度。

他的第三位老师是他的同事吴先忧。这位同事有一种热于奉献的精神,他说到做到的处事态度给巴金以深刻影响。巴金本人也坦言自己的行为总或多或少受其影响。虽然他所承认的老师只有以上三位,但不能否认他的父亲也算是半个老师。巴金的父亲虽然按祖父的安排做事,但他的性格并不适合做官。他用戏剧来嘲笑封建官僚,并一度寄希望于革命,这些行为思想也潜移默化了巴金对现实的看法。

让巴金的学识、认知和为人处事的方法成长的是他的三位半老师,而让巴金的心灵成长的则是残酷的现实。他的大哥因为祖父的意见,放弃了要好的青梅竹马,转而迎娶了抓阄的对象;他那性格温和,深受封建制度荼毒而恪守“妇道”的二姐,却因为祖父与父亲的迷信而中断了先进的西式治疗最终死在了其母逝世的四个月后,令人讽刺的是,在她死前的三天,整个李家却在为祖父大肆庆生,在大厅演了三天的大戏;不久后,战火爆发,巴金的好些亲人在其间死去,其中就有他的父亲,父亲在临死前将一切交付于长子——巴金的大哥,从此所有的重担都背负在了巴金的大哥身上;祖父死后,长辈为了打击长房势力,逼迫大嫂到乡下生产并提出分遗产的要求,大哥虽能理解巴金兄弟要大嫂留家生产的好意,但逆来顺受的他还是选择与长辈们妥协,幸而大嫂并未如《家》中的瑞珏那样惨死。同样,虽然觉民逃婚、鸣凤跳水、淑贞投井这类事也未发生,但是六姐的爱情,受阻丫鬟被包办婚姻,堂妹被逼缠足,表姐被逼所嫁非人的惨痛现实令巴金更加厌恶封建主义宗法制度的大家庭。这样的悲剧生活最终转化为了觉慧的悲痛与决心,转化为了《家》这部深沉而厚重的悲剧。但是巴金远比觉慧成熟得多,看到的也更加深远,因此,巴金是觉慧但有不是觉慧。(资料来源于随笔《巴金的家庭和他的青年时代》一文)

巴金的《家》最为突出的写作特点便是“典型化”的方法。什么是典型化呢?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全文的人物可大致分为三个典型,一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支撑者,一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破坏者,还有一个是封建大家庭的牺牲品。撇开牺牲者不谈,维护支持者中一心幻想着四世同堂的高老太爷和反抗破坏者中决不妥协的叛逆的觉慧就是这两类人中的典型化人物,分别处于两个极端。这就是所谓的“典型化”。另外,整本书的抒情色彩浓郁,虽然文字平白简单,但文字组合间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如觉新的无奈和悲伤之情,鸣凤的爱慕与对觉慧的依赖之情,觉慧对这封建大家庭的不满、愤懑和对革命的如火的热情等等。在作品中,巴金运用最为出色的描写手法就是心理描写,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心理描写,将原本枯燥的故事情节滋润的有声有色,趣味盎然。就像文中对鸣凤的初 2 恋的心理描写,那种面对异性时的的又惊又喜的心态和倾慕,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将少女初尝爱情的心灵萌动和羞涩一展无余,令人感同身受。

《家》这部著作是巴金揭露封建主义宗法制度腐朽面目的一柄利器,它通过美好的事物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封建礼教对生命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主义制度的罪恶本质。通过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歌颂了新青年们勇于与封建势力做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

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觉慧就是觉醒的新青年的典型。觉慧这个人物是高公馆中的“叛徒”,他对封建主义的一切都十分嫌恶,大胆而叛逆,关心国家命运并积极投身于反封建主义的社会活动中去。反观他的大哥觉新,则又是觉慧的另一个极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觉新喜欢与弟弟们谈论革命和激进思想,渴望爱情和新生活。然而身为名门长房长孙的觉新却对封建家长一味妥协,努力维护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他清醒但又软弱,只能一味奉行“作揖主义”,寻求二者的平衡,在夹缝中求生存。

诚然,不论是鼓励觉民逃婚还是与丫鬟鸣凤相爱,觉慧在那个腐朽时代下的叛逆着实令人欣赏。他的反抗让人们看到了那个黑暗时代下的蓬勃生机与希望曙光。然而他又有天真幼稚的一面,没有认清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便贸然攻击,将个人反抗力量当作视为一切,以为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便能完成所愿,改变世界。他又有残酷的一面,与鸣凤相恋,信誓旦旦的1答应保护她,娶她为妻,却在鸣凤被许嫁六十多岁的冯北山,走投无路之下来向其求助时,一心埋首于他所谓的革命事业,在听闻鸣凤投湖自杀后,仅伤心了一小会儿,便为了革命青年的献身精神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牺牲了爱情,转身继续他的革命事业去了。未经过生活历练的觉慧只不过是单纯的活在自己那美好而又虚假的梦中罢了。

也许很多人厌恶觉新的作揖主义,不喜他的妥协和软弱,但无疑他至少是清醒着的。他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身为长房长孙的责任,即使内心痛苦万分,他依旧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弟妹遮风挡雨。经过生活历练的觉新才是真正认清了社会现状的智者。他不是没有理想和抱负才如此逆来顺受,他同样希望能够追求爱情,过自由的生活,不然,在《春》与《秋》中,他又为何会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呢?。然而,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他选择了妥协与隐忍,选择了为弟妹撑起一个尽量安全舒适的家。在别人眼中,觉新或许是懦弱的,只知一味的顺从,3 在我眼中,他只不过是比觉慧更加清醒,比他多了一份成熟、稳重和睿智罢了。我会为他辜负了他深爱的梅表妹和害死了深爱他的妻子瑞珏的无能而愤怒,然而我更多的是对他的痛惜和同情。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痛苦,他为之牺牲了梦想,牺牲了爱情,牺牲了幸福也在所不惜,也一定要保护的弟弟却因为自己的新思想未能实现而一味的埋怨自己的哥哥不能奋起反抗!相比起觉慧,我更加喜欢觉新。在所有人褒扬觉慧的叛逆精神,批判觉新的顺从时,我却要为觉新辩解。我们尽可以想一想,觉新为何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他完全可以像觉慧一样,抛下一切责任,走出这个家,寻求自己希望的生活,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是他对弟妹们的无声的爱的一种诠释啊!如果觉新拒绝了他的责任,那么承担这份责任的便将是他那些满脑子爱情与革命的弟弟们;如果没有觉新的支持,觉慧如何能够不愁衣食;如果没有觉新的支持,觉慧又从哪儿得到那些活动资金。为了支持弟弟们的理想,觉新一边忍受着长辈们的责骂和苛求,一边又忍受着弟弟们的指责和埋怨。他是一个逆来顺受的长孙,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丈夫,但他永远都是一个坚强而又宽容的长兄!

在女性角色中,除了倩如和琴外,如梅、瑞珏和鸣凤等人都惨遭封建主义宗法制度的大家庭的毒手。善解人意的瑞珏,温顺顺良的梅,纯洁刚烈的鸣凤,她们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然而她们都用自己的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披露了其吃人本质。

琴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想教育的女子,她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同校,支持女子短发,甚至要求去觉慧的学校去学习,是一个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无疑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推动了女性在社会上的发展。

相比起倩如,或许她还不够先进,但相比起倩如,我更不赞成琴的激进行为。倩如的大胆追求自由平等,向封建礼教进行反抗是因为有一个开放的家庭背景和一个开明的父亲的支持。琴的行为虽说是勇敢正确的,可她并没有像倩如一样的背景,她从未考虑过她的行为在大家族中将置唯一的母亲于何地,只一心学习倩如,追求自己想要的,过于的激进。但毫无疑问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

总而言之,《家》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表现宗旨都十分成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和平美好的今天,我们依旧能读出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沉重,然而,4 也正因此,我们才更能体会现今生活的轻松美好,学会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第二篇:巴金《家》赏析

青春的呐喊

――巴金《家》赏析 中文071张敏 ● 作者巴金 ●《家》故事梗概 ●《家》的创作背景 ●《家》中人物分析 ●《家》中矛盾分析 ●《家》的艺术特色 ●《家》的思想及文学地位 作者巴金:● 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他的《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灭亡》时,他第一次以巴金为笔名,他的笔名很多,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百年巴金(视频)多产作家巴金《灭亡》 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 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死去的太阳》 中

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复仇》 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雾》 “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海的梦》 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春天里的秋天》 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海行》 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光明》 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雨》 “爱情三部曲”之二,中

篇小说,1933,良友图书公司《砂丁》 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电椅》 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抹布》 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家》 “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萌芽》 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新生》 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旅途随笔》 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将军》 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巴金自传》 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电》 “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图书公司《点滴》 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多产作家巴金《神??鬼??人》 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短篇小说集》 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生之忏悔》 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沉落》 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良友图书公司《忆》 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发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长

生塔》 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雷》 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短简》 散文集,1937,良友图书公司《控诉》 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春》 “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梦与醉》 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感想》 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黑土》 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秋》 “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书店《利娜》 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火》 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星》 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无题》 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龙??虎??狗》 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多产作家巴金《还魂草》 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废园外》 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小人小事》 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憩园》 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第四病室》 中篇小说,1946,良友图书公司《旅途杂记》 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寒夜》

长篇小说,1947,晨光《怀念》 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静夜的悲剧》 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 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 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巴金选集》 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慰问信及其他》 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 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英雄的故事》 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保卫和平的人们》 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谈契河夫》 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大欢乐的日子》 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坚强的战士》 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多产作家巴金《明珠和玉姬》 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场挽救生命的战斗》 报告文学,1958,中国

青年出版社《巴金文集》 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选集》 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声集》 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友谊集》 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猪与鸡》 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赞歌集》 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李大海》 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倾吐不尽的感情》 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贤良桥畔》 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大寨行》 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巴金近作》 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海的梦》 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烟火集》 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随想录》 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巴金中短篇小说选》 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巴金选集》 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探索集》 《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巴金选集》 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多产作家巴金《探索与回忆》 《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巴金选集》 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创作回忆录》 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序跋集》

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巴金散文选》 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忆念集》 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真话集》 《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巴金论创作》 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病中集》 《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愿化泥土》 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控诉集》 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心里话》 《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十年一梦》 散文集,1986,人

民日报出版社《巴金六十年文选》 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巴金全集》 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无题集》 《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巴金》 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多产作家巴金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 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雪泥集》 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随想录》(散文集),1987,三联书店

第三篇:巴金家的赏析

巴金的<家>的赏析

巴金自己偏爱《雾、雨、电》,但最受读者欢迎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关于爱情三部曲,刘西渭在《咀华集》里已有透辟的分析和批评,这里评介一下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一部小说枣《家》。

我最初读的巴金作品,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给我的印象很坏。不但文字谈不上精美,所写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为中国从没发生过它那其主义的革命,对那些虚无而疯狂的角色无从理解。因此,巴金自己虽然每读一遍便“泪浪滔滔”,但是在绝大多数读者则味同嚼蜡。《家》则完全不同,所写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读者不但熟悉,并且有好多东西,直到今天还附在父辈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这一大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是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这部书的火焰还没有熄灭,许多读者还可以从《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欢。

假如我们单从题材的风上,变革的典型来肯定《家》这部小说,未免太不公道,太轻视它了。其实自新文学诞生以来,大多数的小说,都在描写上述的变革,可是为什么《家》独拥有最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呢?我们必须化点功夫去探求。这里先概述一下全书的梗概。„„

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他写道: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

这一开头一结尾,颇有艺术匠心,在读完全书之后,使人不能立刻离开书中的世界。《家》虽然有不少缺点值得推敲,却不愧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诸大家并耀争辉。

《家》的主要缺点是通篇缺乏艺术锤炼。我手头的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订本,已改去“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及“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可是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总括说来这部小说,描写和叙述参半,“难以下咽”多在叙述的部分。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读来好象听演讲。

这些缺点与当时巴金的文学观点有关。他无数次的表白:“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读过一本文学的书。”又:“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可知他对文学的粗暴和轻蔑。这当然是一种无知的幻稚。不论你出于什么动机写小说,只要你当做文学作品出版,投进文学的世界,你就要受艺术尺度的衡量。

正因为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还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见他天赋之高。这部小说的魅力在左列几点:

(一)作者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换个方式说,《家》的角色、情节和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由于整体的结构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涩和粗糙显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真实。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家》尤其浓厚。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1):“这里面有爱,有恨,”(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无数次的重复类似的话。读者或许误解他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不,他是爱得深,恨得浅,爱得如火烧,恨得如雪融的人。换言之,他爱得认真,恨得软弱。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那两句话,《家》具有这两种恰到好处之美。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在中国,巴金是与茅盾、老舍、曹禺齐名的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著作甚丰,有《巴金文集》14卷;1987年又开始出版《巴金全集》。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

一、之

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

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外。

环境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读《家》《春》《秋》有感

我曾读过不少的文学作品,但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曾反复读过好几遍,然后深深的思考着环境,性格,命运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众多读者对<家>〈春〉〈秋〉中的觉民,觉慧,琴 为代表的新青年都持赞扬态度,当然我也并不例外.而他们则对觉新,淑贞和枚等人则主要持批判态度,只会骂他们是“懦夫”,而我对他们主要持同情的态度.就拿觉新来说吧!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尽管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却并不相同.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长房的长孙.的确,就因为这个缘故,就决定了他同他的两个弟弟性格的不同.而性格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命运的不同.也许你会说既然觉新心中已有了梅表妹了,他就不应该接受他父亲给他安排的他和李家的亲事,而应该像觉民一样心中已经有了琴表妹,就采取逃婚方式断然拒绝祖父安排的他和冯家的亲事.我们先分析一下觉新和觉民的不同吧!首先,梅和琴的家庭背景不同,琴家有比较疼她的母亲,还稍微顺从琴的意见,而梅的家似乎就没那样“民主”了,并且和高家还和高家稍有瓜葛.其次,梅和琴的性格截然不同,前者是典型的封建妇女的代表,而后者是新青年的代表.再次,正当他和祖父的关系闹的不可开交,祖父正要登报不承认他是高家子弟之时,祖父又因病去世了,而当时,觉民的父亲也死了,然后,就没人再去管他的婚事了.觉民逃婚是成功了,他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运气实在是太好了.而觉新就没那样好的运气了,当时他父亲和祖父都健在.假如,觉民采取了逃婚的方法,他们会采取封建社会大家庭的种种方法来对付他,直到他答应婚事为止.也许你还会说既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还不如像觉慧一样离家出走,和高家断绝关系.而只要看一下觉新的生活处境,我们就知道那是绝对行不通的.当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上面还有一个继母,下面有两个在校读书的弟弟,在家有两个妹妹.因此,当时,这个大家庭的重担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他的年青的肩上.他应该对那些人负责,不可能像觉惠那样说走就走了.况且,觉新也并不是生来就是“懦夫”.当初,他心里也燃烧过青春的火焰,他也奋斗过,他也愤怒过,他也有过不断的同长辈们有所冲突,但他的奋斗毫无结果,他不能说服他们,不能改变他们,而为了过几天平静的日子——当然,人人都想过平静的日子,这无可厚非吧!

他被迫无奈之下,才发明了这种处家的态度.他在可能的范围内敷衍他们,讨他们欢心,而事实上只有这样才能过几看似平静的生活.觉新的生活可谓悲上加悲,苦上加苦,父亲逼他娶自己不喜欢得人,而后来终于和妻子李氏有了感情,长辈门又在妻第二次生产的时候用“血光之说”折磨死了妻.而他把自己生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爱子海臣身上,海臣却又被意外地的疾病夺去了生命.试想,他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而他有得到了谁的安慰和同情呢?而觉民和觉惠生气的时候,也会无所顾及的骂觉新是“懦夫”,他们不知道他大哥有多难过和无可奈何吗?

觉新的性格的改变并不是突然的.第一个打击落在他头上,他苦苦的挣扎.于是,第二个打击又接着来了.一次的让步算是开了个端,以后不得不步步让步.他终于渐渐沉落在他所厌恶的环境中去,一天一天的沉落下去,一重一重的负担压住了他.他还不时努力往上浮,几次要浮上来,几次又被压下去,因为他也不甘心被人说是“懦夫”.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怎样的环境就有怎样的性格,同时也就决定了有怎样的命运了。

大家似乎都没有读出在《家》中,巴金先生其实对觉慧是持批判态度的吗?三少爷对鸣凤的爱并不彻底,他虽然爱她但还带着侥幸和同情的心态。也就是说他虽然满嘴里喊的是“新思想”但并没有真正地从心底革新自己,直到鸣凤自杀后才真正觉醒!以下是巴金先生对觉慧明明知道鸣凤要嫁人,不但不去救她反而假装自己不知道的一段描写:

“一天的功课很快地完结了。在归途中,他又受到矛盾的思想的围攻。他一句话也不说,脸色也很难看。觉民知道他有心事,也就不跟他多讲话。

他们终于到了自己的家,走进二门,正遇见冯家接人的轿子出来,两个仆人押送着。轿子里面传出来凄惨的哭声,虽然细微,但是哭声进到了觉慧的心里。他并不分辨这是什么人的声音,他相信那个人去了、永远地去了。

轿子带着哭声去了,天井里还留着女佣、仆人和轿夫。他们聚在一起纷纷议论。高忠红着脸叽哩咕噜地在骂“老混蛋”。文德在旁边劝他不要乱讲话。觉慧知道他们一定在谈鸣凤的事情,他甚至不敢多看他们一眼,就急急地走进里面去了。”

诸如此类的描写书中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读《家》时多多留意,体会其中用意!其实,在《家》中巴金先生真正歌颂的是那些女性形象。就拿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来说,在觉慧唯唯诺诺的时候,鸣凤却毅然选择用死亡来证明自己对爱情的执拙与忠贞!其他的女性形象更是不必多说,比如大家都提到的梅还有琴甚至包括瑞珏,她们虽为女性但在那个年代却比那些男人们更加勇敢,坚强!

希望大家再读《家》时能多投给这些女性形象点目光,对《家》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篇:《山家》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家》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家》原文及翻译赏析1

山家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古诗简介

《过山农家》是唐代诗人顾况(一说张继)创作的一首访问山农的六言绝句。全诗二十四字,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翻译/译文

走上板桥,只听桥下泉水叮咚。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不要责怪烘茶冒出青烟,应当庆幸晒谷正逢晴天。

注释

⑴过山农家:一本题为“山家”,说为张继所作。过:拜访,访问。

⑵嗔:嫌怨。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焙:用微火烘。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六言绝句,由于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字明显分为三顿,因此天然趋于对偶骈俪,趋于工致整饬,绝大多数对起对结,语言较为工丽。顾况的这首六言绝虽也采取对起对结格式,但由于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进行白描,前后幅句式又有变化,读来丝毫不感单调、板滞,而是显得相当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诗的风格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这首诗似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像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山家》原文及翻译赏析2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翻译

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

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

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在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注释

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

馨:香。

蒙蒙:形容雨点细小。

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

鸂鶒:一种水鸟,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桑柘:桑木与柘木。

深:茂盛。

蚕:农家养蚕女。

渌:水清而深的样子。

创作背景

贯休是晚唐诗僧,《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这组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创作时间是晚春时节,具体年份不详。

鉴赏

第一首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说蒙蒙的景色与泠泠的水声,单说树上莺。树上莺尚且如此欢腾聒噪,逗得小儿啼索不休,更可想见大田里农夫抢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过后喜悦的心情是农民普遍的心情,诗人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方东树谓“小诗精深,短章酝藉”,方是好诗。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写得短而精,浅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薛雪《一瓢诗话》),于静处露生机。

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如“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陈情献蜀皇帝》),人因之称他为“得得来和尚”。又如,“茫茫复茫茫,茎茎是愁筋”(《茫茫曲》),“马蹄蹋蹋,木落萧萧”(《轻薄篇》),等等。这诗也具有这一艺术特色。在四句诗中,叠字凡三见:“寂寂”,写出春雨晴后山家春耕大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壮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第二首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比起晚唐那些典雅、雕饰、绮丽、纤弱的诗来,贯休以其作品明快、清新、朴素、康健之美,独树一帜。明代杨慎指出:“贯休诗中多新句,超出晚唐”(《升庵诗话》),真可谓独具只眼。

《山家》原文及翻译赏析3

过湖北山家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赏析

此诗之堍,恰与《泊樵舍》一诗成鲜明对照。

从时令看,阴郁的秋、冬早已过去,正好是群旧识春风好,殷勤拂面来"的春日了。施闰章大约也巳返回故乡,正带着—主恩闲日月,吾道合江湖”的喜悦,或在家中诵读“旧书”,或泛“东溪”就友畅饮,享受着“高柳不藏阁,流莺解就人”式的赋闲之乐。家乡附近有南漪湖,这首《过湖北山家》是作者泛舟出游中的即兴之作。

诗之起笔颇为悠然。那当是在随水而行的小舟之上,“路回”水转之同,便见有一带“石岸”。诗人舍舟登岸,行走在谁家墙院之外。心境既不忧急,意兴自更盎然,就连那拔出“墙根护的苍苍“老”树,竟也引得他流连兴叹了。

这开篇两句吐语平平,似乎并无惊人之处。再信步走去,漫步可听到一阵琮琮、潺潺的水声。寻声丽前。才发现原来有一泓“野水”,正沿着曲曲的山脚畅流。倘要推究这水的源头,只要抬头望一眼便明白了:那是由许多条山涧细流汇聚而成的。它究竟有多清纯,而且伴和着怎样一种幽幽的草苔清香,就恐怕只有诗人才能领略到了。如果“野水合诸涧”之境,还未免过于幽清,则“桃花成一村”句的跳出,便刹那间改变了一切:幽幽的流水之音尚在耳边呜响,一派红丽的“桃花”,已如火如霞般照亮了诗人的眼目。那是春日温馨的微笑,更是山民热情的问侯。看在它的“落英缤纷”之中,正掩映着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那茅舍,那篱栅,那鸣鸡吠狗、语声人影,全随着“桃花”的耀现而显露在了诗人眼前。

全诗至此平中出奇,将读者引入了料想不到的新奇之境。不过,这里毕竟不是“桃花源”,诗人也无意像武陵人那样进入其间,以一享“山家一父老的待客热情,他只是在村头兴致勃勃地眺望几眼,便被那宁和、怡悦的生活景象迷住了:“呼鸡过篱栅”句所描摹的,该是一位慈祥的老妇,正披着午闻的清荫,或是落日的斜晖,手托食盆、穿过篱栅,吆唤着散在四处的鸡群,至于她飘散的白发,怎样拂过皱纹环布的眼眉;爽朗的语声,怎样回应着欣喜奔返的鸡呜之音,诗中芷留有许多“空白”,全凭读者想像去补充了。“行酒尽儿孙”句,则由篱栅外景转向了场院,那里的石台边,正摆开一场老少团聚的宴饮。主人公无疑是位鹤发童颜的老爹,“儿孙”们则团团围坐,带着欢声笑语,给老爹酌酒助兴,至于老爹怎样因滔酣而酡颜乜眼,儿孙怎样笑得灿若春花,包括空气中怎样飘浮着山禽野味的香味,也全可在字行间仿佛一二。

这样的生活景象,这样的淳朴和温馨,对于久在仕途中奔波的诗人采说,恐怕只有在孩提时代才领略过,并且早已被官场的烦嚣和尘俗,搅扰得恍若隔世了。而今,经了路过“湖北山家”的欣悦一瞥,便又从淡淡的记忆深处溶溶涌出,令诗人那样向往和依恋l这才是人生无限亲切的起点和归宿。与这样的生活相比,那官场的钻营、倾轧、争斗生涯,便显得何其纷扰和令人憎氏一股深切的归隐之情,由此浓浓地笼盖了诗人。好在他终于可以抽身“隐”退的可能,何不就此定下决心,在家乡领略这晚年的亲情和怡乐。“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正就在家门的对面。

全诗收结之处,正是诗人在“湖北山家”生活景象的触动下,转入对隐居生涯的动情展望之时。这其问该有几分酸涩、几分欣喜,也全留在结句之外,一任读者自已去固味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回家的路上经过靠近石头的岸边,老树的枝头伸出墙外面。

很多小小的流水汇合流淌在两山间,山村里面的桃花全部开了。

小鸡们嬉闹着抢着过篱笆,儿孙们积极给爷爷添酒尽孝心。

当我老了时候,我也要这样的归隐,恰好我加门前就有一座山峰。

注释

回:盘环,转折。

合:汇合。诸涧:多处的涧水。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篱栅(zhà):栅栏,以竹木编成的篱笆。

行酒:给人斟酒。

创作背景

这首具体创作年代不详。诗人经过江苏高淳的高淳湖,被美丽的自然景色深深吸引。同时也向往山里人家简朴、恬和的生活,更加触动作者归隐之心,于是诗人写诗将这种景况和情绪淡淡记录。

《山家》原文及翻译赏析4

山家 元朝

刘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山家》译文

策马踏溪,搅乱了映在水中的霞影,我挥洒着衣袖,迎面吹来的微风还夹杂着飘落的花瓣。

看到已经站在溪旁的孩童,甚使人惊奇,原来是他听到鹊声而早早出门迎接了。

《山家》注释

山家:居住在山区的隐士之家。

醉袖:醉人的衣袖。

怪见:很奇怪地看到。

溪童:站在溪旁的孩童。

鹊声:喜鹊的鸣叫声。

《山家》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赶路情形,反映了山间的优美景致和诗人的潇洒神态;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渲染出到达“山家”时的欢乐气氛。这首小诗纯用白描,灵动有致,清新隽永。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是写途中所见。骑马过溪,踏乱了映在水中的霞影,点明了溪水的明澈,霞影的明丽。迎风向前,落花堕于衣袖之上,可见春花满山。“落花”亦点明季节。“醉袖”中之“醉”,有为春光所陶醉之意。马匹、溪水、明霞、落花,构成一幅美妙的“暮春山行图”。诗人来此并非为赏风景,而是访问山家。然而笔触所至,风景自现。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诗人来到山居人家门口,见儿童早已出门探望,甚使诗人惊奇。“怪”字为末句伏笔。原来是因为“鹊声先我到山家”。这两句先“果”后“因”,巧作安排,末句点明溪童出望的原因,则见“怪”不怪了。重点突出了末句的鹊声。“喜鹊叫,客人到”。故而山家的儿童闻鹊声而早已出门迎接了。山鹊报喜,幼童迎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五篇:《家》的景物描写赏析

第一章

故事梗概:

呼啸的北风挟裹着鹅毛般的雪片铺天盖地的飞舞着。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在成都一条僻静的街上吃力地走着两个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他们刚从学校排完戏回家。他俩边走边兴致高昂地谈论着排演的情况。在一所门前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大公馆面前,他们停了下来,把皮鞋在石梯上擦了擦,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了伞大步走了进去。

1.“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

“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的管治这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来了。”;

“清油灯的光在寒风中显得更孤寂,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街中寥寥的几个行人匆忙地走着,留下一些脚印在雪上,就默默的消失了。深深的脚迹疲倦地睡在那里,也不想动一动,直到新的脚来压在他们身上,他们才发出一阵低微的叹息,被压碎成了奇怪的形状于是在这一白无际的长街上,不在有清清楚楚的脚印了,在那里只有大的和小的黑洞。”。

文章开篇多处出现对于风雪的描写。

通过对寒冷的风雪的描写渲染环境,暗示着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深深的脚迹疲倦地睡在那里,也不想动一动,直到新的脚来压在他们身上,他们才发出一阵低微的叹息”暗喻了在封建礼教下的国民的愚昧落后,一味的甘愿承受黑暗社会的压迫,却没有一丝的反抗意识,只发出“一阵低微的叹息”

开篇便是肆虐的风雪夹着寒意逼来,巴金以一幅日暮风雪图振起全文,用大写意的笔法奠定了这个家族悲剧故事的苍凉基调。那些风雪仿佛就是

专横冷酷、狂妄自大、任意摆弄弱小者的封建专制势力的化身,给人一种不祥的感觉。也给后文的描写奠定了整体的基调。

2.“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而门墙上却又挂着一副木对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将“黑洞“与”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对比,进行反讽。卫道者统治下的高家大院,这一个“黑洞”将吞噬多少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吞噬着肉体,吞噬着灵魂,注定败落。何来家庆、人寿、年丰。

第22章

总体介绍:

两天以后,街上的交通恢复了。战火虽然平息,可市面还很混乱,人心还是不安定。在这个公馆里还不到午饭时间,忽然起了骚动,有谣言说今晚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三房、四房、五房和老太爷都避了出去。琴跟着她母亲还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而梅和瑞珏都准备在遭受侮辱的时候投入湖中,以保清白。

“月光凄凉地照在水面上。天空的红光渐渐地淡下去。一切跟往日没有分别,只有狗叫声显得异乎寻常地可怕。湖水载着月光微微地颤动,跟平日完全一样,然而在众人的眼里湖水现在变得更神奇,更清冷了。”这段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以月光的凄凉、狗叫声的可怕及湖水的清冷来渲染谣言造成的恐怖气氛;联系觉新的叮嘱,此处对湖水的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那就是瑞珏和梅都准备在遭受侮辱的时候投入清冷的湖中,来保住自己的清白。由

此看出社会动荡时期弱女子们命运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的同情与惋惜。

下载《家》的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的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家在那里赏析

    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赏析 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是一位已进入九十高龄的耄耋老人感慨人生,叙写人生经历和追求,既凝练深沉,又闪烁着人生光华和思想光辉的佳作。 作者假梦境......

    家国之思 ----乡愁里的情感赏析

    家国之思 --------《乡愁》里的情感赏析 八(2) 冯晨 全文借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将作者处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期内的感受。 小时候,与家人书信......

    赏析

    [范文赏析] 送你一轮明月 窗外依旧是丝丝秋雨,秋风打着卷儿,一溜儿吹在玻璃窗上,带来些许凉意。我的思绪飘飞到了一年前„„ 卷子发下来了,这是新学期的第一次考试啊,我按捺住激......

    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 太白十诗九言月,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

    赏析

    【赏析】 《卖白菜》曾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还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时下,小小说的“小小说腔”令人生厌。这是一篇无“腔”的......

    《家》[精选]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

    过百家渡四绝句_杨万里的诗原文赏析(5篇可选)

    过百家渡四绝句_杨万里的诗原文赏析过百家渡四绝句宋代杨万里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也知渔父趁鱼急,翻著春衫不裹头。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莫道早行奇绝......

    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