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建筑抗震篇

时间:2019-05-13 06:2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古建筑抗震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古建筑抗震篇》。

第一篇:我国古建筑抗震篇

我国古建筑抗震篇

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 古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1、井干式

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井干式结构房子

2、“穿斗式”

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穿斗式结构房子

3、“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

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抬梁式结构房子

◆ 我国古建筑的抗震性能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有不少经历多次强烈地震仍然完好无损的,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抗震的奇迹。柔性框架、台基隔震、斗拱承托、榫卯连接,这是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机理。

房屋类木结构古建筑从下到上分为台基层、柱框层、铺作层及屋盖,其中木框架承受结构绝大部分荷载作用,而墙体只起分割和围护作用。

木框架分层示意图

1、古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的抗震作用

木材属于柔性材料,材质匀而具有耐拉耐弯和富有弹性,在地震过程中,木材能很好地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并且具有较强的恢复变形能力,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可以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而不致断裂破坏。

2、古建筑结构的抗震防震作用

1)木结构古建筑物在外型上常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或近似正方形,这就使建筑物的质量和水平刚度随高度的变化而比较均匀。规则对称的平面布置方式使建筑物的质心与建筑物的刚度中心最大程度地重合,极大地避免了建筑物在遭受地震作用时,由于建筑物的质心与刚心不重合而造成的扭转效应对墙体的剪切作用。

2)木结构房屋的结构骨架是一个由木柱、木梁组成的框架结构,梁与柱的节点实际上是一种半刚性、半铰接节点,柱底直接搁置于石质基础上,或者直接嵌入基础的凹槽,或将木柱做成浅榫与基础连接。

木框架起承担和传递屋顶全部荷载的作用,而墙体仅起维护空间的作用。在地震作用下,梁柱榫卯连接处摩擦滑移耗能,而柱底转动滑移减震,形成良好的隔震消能结构体系。

3)木结构房屋中,结构构件的联结均采用榫卯联结,虽然榫卯削弱了木构件的承载面积,使结点处的承载力有所下降,但古建筑结构中材料余度很大,削弱后的木截面面积仍足以承受较大荷载,从而充分利用了半刚性接头的柔性。榫卯联结不仅改变了结构的特性,而且在地震中由于榫卯接触面的摩擦,耗散了地震能量,相当于在节点处安装了阻尼器,从而减小了结构的地震响应。

榫卯构件

3、古建筑整体上的抗震作用

建筑上,有的是以多根圆柱承重,当地震力作用于建筑时,圆柱之间会产生缓冲力,从而使建筑不致因地震突然袭击而遭到破坏。有的是采用多层框架,它近似于现代建筑的圈梁,是一种很有效的加固防震T-段。有些在斗拱和梁柱之间,为多组三角形,当地震力用于建筑物时,便会分散到若干小三角形体上,使地震力不集中在某一点上。

斗拱

芦山震中的百年老屋,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等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古建筑为何能抗震?它们又是怎么抗震的?

绝招一:古建筑的台基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绝招二: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它是由若干斗形的木块和弓形的短枋木相互交接组合而成的构件,用在柱头顶或额枋之上,起着承托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屋顶与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层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拱对抗震的贡献。斗拱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绝招三:榫卯是抗击地震的关键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还有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枋、蜀柱、攀间、搭牵、梁、檩、椽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墙倒屋不塌的穿斗木构架民居(曲哲)【按】前两天(2014、10、7)发生在云南普洱的6.6级景谷地震以其相对较小的伤亡很快淡出公众的视野。不论从所公布的震级还是震源深度的角度来看,景谷地震都应该比鲁甸地震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但为何前者造成的伤亡远远小于后者?云南省地震局给出的解释基本靠谱(云南省地震局局长皇甫岗8日表示,7日晚发生的景谷6.6级地震人员伤亡较小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房屋结构好、植被覆盖好、人口密度小。7日21时49分普洱市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目前造成1人遇难、324人受伤。此次地震震级高,波及范围广,是景谷县有历史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大理、德宏、昆明等多地震感明显,但人员伤亡相对教小。对此,皇甫岗解释说,景谷当地的民房多为穿斗木质结构,抗震性能强;此外,当地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超过70%,致使地灾较弱;加之人口密度小,所以伤亡相对同等级地震较少。据资料记载,滇西南地区同等级的地震烈度普遍比滇东要低一度。“这与滇西地区是花岗岩坚硬基底有关。”皇甫岗举例说,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烈度与2014年8月3日昭通鲁甸6.5级地震相同。)。其中与结构工程有关的,是两地民居形式的不同——前者多为穿斗式木构架,后者则多为砌体或土坯房。因此翻出去年芦山地震后写的一些关于穿斗式木构架的震害调查的文章与资料,简单汇总如下,希望有助于大家对穿斗式木构架有更深入的认识。

我国传统木结构房屋可基本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抬梁式木构架多用于宫殿庙宇和北方民居,是我国传统木结构的主流,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死亡了的形式”。穿斗式木构架则以其轻巧而简洁的结构布置成为我国南方木结构民居的主要形式,并且仍然在被大量应用于我国西南山区,如川西、川南、云南西南山区等地。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可总结为“穿枋过柱,斗成房架”,即以贯穿柱截面的穿枋将横向柱(包括内柱、檐柱和瓜柱)连接成一排架子,檩子直接支承于柱头,而不用梁。川南地区的穿斗式木构架民居多采用隔柱落地的形式,即内柱与瓜柱间隔布置,形成“三柱两墩”或“五柱三墩”的格局。在内柱外侧往往各布置一根檐柱,如下左图所示。在结构纵向,采用斗枋和纤子将各榀横向木构架 9 连接在一起。在纤子上皮直接铺设木楼板,形成第二层空间,如下右图所示。围护墙也是穿斗式木构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房时先立木构架,再建填充墙。

年代较为久远的传统木构架房屋往往以木板墙作为隔墙和围护墙。这种墙体与木构架之间连接可靠,自身变形能力大,往往破坏非常轻微甚至没有可见的损伤。与之相比,年代较近的木构架房屋则大量采用120mm甚至60 mm厚的砖墙作为填充墙,其变形能力小,侧向易失稳,很容易倒塌。砖墙与木构架之间连接锚固困难也是砖墙易倒的原因之一。当地常见的连接方法如图3-14所示,即将钉在木柱中的钉子埋置于砖墙的砂浆层中,为砖墙提供拉结。在很多情况下连如此简易的拉结措施都没有。

从某种意义上说,穿斗式木构架虽然可以有效承重,但并非有效的抗侧力体系。这与含砌体填充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或钢框架结构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本身不但承担全部竖向荷载,而且是主要的抗侧力体系,可有效地抵抗从多遇地震、强风至罕遇地震等不同等级的侧向作用。

相比之下,带砖墙的穿斗式木构架与钢支撑框架更加相似。在钢支撑框架中,钢框架承担全部竖向荷载,但抗侧刚度较小,难以满足多遇地震等侧向作用下的侧向位移要求;钢支撑则不承担任何竖向荷载,仅为结构提供抗侧刚度和承载力,是必不可少的结构构件。带砖墙的穿斗式木构架也是这样的双重结构体系。它由承重的木构架和抗侧的砖墙两部分并联而成,如下图所示。由于砌体填充墙对于控制整体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侧向位移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宜将其作为结构构件看待。但与砌体结构不同,这里的砌体填充墙不承受竖向荷载,砌体墙的倒塌不会立即导致整体结构倒塌。因此砌体填充墙在整体结构中属于“次要结构”。与之相对,木构架则为“主体结构”。

2013年芦山地震中,穿斗式木构架民居的震害可分为木构架本身的震害和填充墙的震害两部分。木构架本身的震害以柱脚滑位、榫头脱出和木构架纵向整体倾斜等为主,在芦山地震的木构架震害中仍属少数(如下图)。而最主要的震害表现为砌体填充墙的开裂与倒塌。

对芦山地震灾区的三栋具有不同类型填充墙的典型穿斗式木构架民居进行现场脉动测试,以把握其动力特性。所选取的三栋典型民居位于四川省芦山县双石镇双河村茨竹坡组,位于芦山地震的VIII度区。三栋民居彼此相距不超过100米且地形相似,房屋规模也比较相近,在当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三者的结构布置下图所示。三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填充墙的形式。其中,结构A的砌体填充墙在芦山地震中受损严重,已完全拆除,木构架在四角用四根斜放的圆木作临时支撑。据当地人介绍,即使是新建的穿斗式木构架,其本身抗侧刚度极小,在砌筑填充墙之前若不作临时支撑将发生过大的歪斜,影响使用甚至可能危及安全。结构B的年代相对较久,在房屋首层采用木板墙作为填充墙,二层为半开敞空间,用于储物与晾晒。在结构B正立面局部有少量砖墙。结构C中的填充墙均采用实心砖砌筑。但这些砖墙在芦山地震中有所损伤,刚度可能有所下降。但具体下降的程度已无法评估。

以结构纵向的基本周期为例,不含填充墙而仅有木构架的结构A的基本周期平均值为0.74秒,平均阻尼比分别约为2.8%和5.2%。与之相比,带有填充墙的结构B和结构C的基本周期远小于结构A。在结构纵向,二者的平均自振周期均为0.09秒。可见,不论是木板墙还是砖墙,对穿斗式木构架房屋的自振周期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填充墙是穿斗式木构架民居抗侧刚度的主要源,是其结构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对芦山县双石镇的民居建筑的破坏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所调查区域如下图所示,为随机选取。并没有刻意选 择震害较重或较轻的区域。对所选区域内的房屋逐一调查,以确实其破坏等级。砌体结构(根据是否设置构造柱,分为约束和非约束两类)和穿斗木构架的调查结果如下下图所示。

统计调查区域内三种结构的破坏等级(穿斗木构架,非约束砌体结构和约束砌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可以明显地看出穿斗木构架相对于非约束砌体结构在抗倒塌方面的优越性。尽管如此,目前川南地区常见的含砌体填充墙的穿斗式木构架虽然表现出比砌体结构更优的抗震性能,但仍存在主、次结构连接薄弱,主体结构刚度过小、次要结构平面外易失稳、平面内变形与耗能能力小等缺点,与现代意义上的损伤控制结构尚有一定的差距,有必要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发展出一种既符合现代地震工程要求又与我国西南山区地理人文条件相协调的抗震结构体系。

第二篇:我国对古建筑保护概况

我国对古建筑保护概况

----我国对古建筑的保护

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建筑,遍及我国城乡大地。古建筑遍布于我们生活周围,我们生活在古色古香的仿古生活中,为了存留这份古朴的美感,我国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

一、观念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古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人们

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也是越来越强烈。

中国对北京古城墙的保护,城墙是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城墙由墙体、城门、瓮城、垛墙等部分组成。一座城市有城墙就有了安全感。我国古代城市一般均有城墙,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城市完整或部分地保留着古城墙。其中,现存的南京城墙、西安城墙、荆州古城墙、襄阳城、兴城城墙、平遥城墙、北京城墙被并称为中国七大古城墙。这些城墙现在都已经融入了现代都市,在城市中散发着浑厚的历史底蕴。历史上的北京共有4重城墙,均建于明代。最里面的一重,是围合封建皇宫、至今仍保存完整的紫禁城城墙;再往外,是围合紫禁城及其外围宫廷服务区的皇城城墙;接着向外,便是清代时只允许旗人居住的内城,以及会馆云集、在19世纪末经常发生“公车上书”这类知识分子参政事件的外城。时至今日,历史悠久的中国城市,只有西安、平遥、兴城等少数几个留下了完整的古城墙,它们均被视为无价的遗产得到全社会的保护,平遥古城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北京市划定了什刹海、南锣鼓巷、国子监、大栅栏等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北京明清古城的37%将得到整体保护。

最近,郑孝燮、罗哲文、李燕等一批建筑学家和政协委员呼吁:保护、整治北京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这些建议已得到北京市政府的理解与重视。

二、我国现存的文物古迹

1.少林寺-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寺院 2.塔林-我国现存古塔数量最多的塔墓群 3.观星台-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建筑 4.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砖塔

5.中岳庙-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 6.将军柏-我国现存树龄最长的古柏 7.法王寺-我国最古老的佛寺

8.永泰市-我国现存的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寺院 9.汉三阙-我国现存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庙阙

10.净藏禅师塔-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八角型砖塔......还有许多现存的文物古迹,都保存的较为完整,那些受到破坏的文物古迹也逐渐引起政府和人们的重视,开始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由此可见,人们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观念是越来越强烈,政府对文物古建的保护也是越来越重视。

三、国外影响

西欧,北美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推动了中国对古建筑保护观念的发展,早在18世纪中期法国就设立了“史迹监督官”;19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就出现了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运动。20世纪初西欧各国更加重视文物建筑的保护,如英国的“国家托管委员会”(The National Trust in British)对英国自然风景、历史建筑与历史遗址的保护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兴”在许多国家轰轰烈烈地进行,西欧、北美都曾进行过对旧城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经过60年代的反思,城市保护运动在各国兴起。[1]1964年5月,世界各国建筑师聚会意大利威尼斯,通过了著名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明确将“文物环境”列入文物保护的范畴;1987年,“国际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大会”在美国华盛顿通过了《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地段”(即历史街区)“不仅可以作为城市演变的历史见证,而且体现了城市传统的文化价值”,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保护。可见,历史建筑物的保护从纪念物(monument)的保护发展到了文物(cultural property)保护的层次;建筑保护已从单体发展到建筑群,从孤立建筑物发展到“文物环境”中建筑群的保护,并提出了“历史地段”(指“城市中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见中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的保护,表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西欧、北美的这些保护运动或多或少对中国都产生过一些影响,推动了中国文物建筑及其保护观念的发展,一些先进的中国建筑师甚至提出过超前的思想。1978年后,西欧、北美相关保护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加大,成为了中国相关工作的主要借鉴。

一、1949年以前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近代以来,由于清及民国政府的软弱,大量珍贵文物被外国人勾结不法奸商巧取豪夺而去,许多珍贵的文物建筑被破坏和搬走。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采取保护工作主要集中于古物,保护力度、相关措施均不足,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更无从谈起。这与当时中国建筑科学的落后也有关系。1929年,以中国建筑师为主体的“中国营造学社”成立,朱启钤任社长,建筑学家梁思成(留美)、刘敦桢(留日)分任法式部、造学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保护与研究文物建筑的组织,学社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清式营造则例》等学术期刊和著作,对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测绘、研究与修复工作,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影响深远。此后,一些留洋归来的建筑设计师,如广州的林克明、南京的杨廷宝等人,在研究、维护古都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上都做出过贡献。

二、1949年后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百余年来外国列强肆意掠夺、盗运中国文物建筑的局面。1949年后中国近代文物建筑保护思想与观念的演变特征,前期以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保护观念为主:又可称为“带有政治色彩的保护观念”或“具有革命思想的保护观念”,这一观念在建国之初就已出现,表现明显并影响至今,只是现在的影响较之解放初期大为淡化。(二)近十余年来逐渐与国际接轨、向外国借鉴的保护观念: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出现了近代文化热,重新评价与认识了中西文化交流。而自从1985年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后,中国文物建筑的保护观念逐渐与外国接近并接轨。国外先进的保护理念、方法等被源源不断地引入[26],因此,对于近代建筑,尤其是具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渊源的建筑,随着历史的推进及中国社会认识水平的变化,中国的评价也越趋于与世界主流接轨。

可见,将来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观念将更趋与国外接近或一致。

四、保护历程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保护与研究文物建筑的组织 1930年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是中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建筑保护的最初的法律,专门谈到了建筑的保护

1931年颁布了以城墙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城垣办法》1932年成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1935年颁布的《暂定古物的范围及种类大纲》规定了古物的种类,其中“建筑物”是十二种类之一。

1936年《非常时期的古物保管方法》 1940年《保存名胜古迹暂行条例》

1949年后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百余年来外国列强肆意掠夺、盗运中国文物建筑的局面。人民政府拨出了专款,成立了保护、维修文物建筑的专门机构,如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令规章制度;1956年4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 1960年11月1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5次会议通过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1980年5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 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 筑物的通知》

1991年7月2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印发近代优秀建筑评议会纪要的通知》

1996年11月20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250处,其中近代建筑群5处,近代建筑20处。《关于印发近代优秀建筑评议会纪要的通知》的问世,及近代建筑与近代建筑群列名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中国文物建筑的保护观念逐渐与外国主流接轨。

五、保护意义

保护古建筑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积极的实现意义。古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

2.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更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

3.古建筑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我们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

4.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

5.古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设计出色的将法国古典园林进行了升华、提炼,并与现代技术融合在了一起,让所有进入的游客为之震撼。

六、保护对策

1.增强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只有人民大众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我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保护古建筑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增强公众古建筑的保护意识。2.古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一个城市不可能一味的保护古建筑,而忽视本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在重视古建筑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新城市的建设,促进新城市的经济的发展。

3.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对于没破坏的古建筑,应该加强保护的意识,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而不是坐以待毙,不管不顾。对于已经被破换的古建筑,应该进行原样的修葺,进行恢复工作,以便更好地对古建筑维护。

4.加强对古建筑的消防防护工作。避免因为自然灾害,如火灾,雨水等破坏古建筑,因此,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防护工作,以免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所以要加强保护。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我们也需要专业人才,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古建筑,更懂得如何保护古建筑,使其恢复原样,也使其更加的维护古建筑,专业人才能更好的保护古建筑。

七、古建筑合理开发与利用

1.开发旅游。可以与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古建筑,做好防护措施,而不能一味的发展旅游业。

2.作为研究基地或者实习基地。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建筑的研究,能够更好的研究古文化,同时对我国考古工作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有利于研究者实地经验的提高。

3.学生写生基地。对于建筑专业,绘画专业的实习,学生可以欣赏古建筑的同时,用画笔记录下那美好的一瞬间。

第三篇: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doc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注:1 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 上标 * 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的设计地震分组,除兴城、绥中、建昌、南票为第二组外,均为第一组。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注:全自治区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A.0.22 云南省 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不小于 0.40g:

第一组:寻甸,东川

第二组:澜沧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30g:

第一组:剑川,嵩明,宜良,丽江,鹤庆,永胜,潞西,龙陵,石屏,建水

第二组:耿马,双江,沧源,勐海,西盟,孟连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20g:

第一组:石林,玉溪,大理,永善,巧家,江川,华宁,峨山,通海,洱源,宾川,弥渡,祥云,会泽,南涧

第二组:昆明(除东川外的 4 个市辖区),思茅,保山,马龙,呈贡,澄江,晋宁,易门,漾濞,巍

山,云县,腾冲,施甸,瑞丽,梁河,安宁,凤庆*,陇川* 第三组:景洪,永德,镇康,临沧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

第一组;中甸,泸水,大关,新平* 第二组:沾益,个旧,红河,元江,禄丰,双柏,开远,盈江,永平,昌宁,宁蒗,南华,楚雄,勐腊,华坪,景东* 第三组;曲靖,弥勒,陆良,富民,禄劝,武定,兰坪,云龙,景谷,普洱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

第一组:盐津,绥江,德钦,水富,贡山

第二组:昭通,彝良,鲁甸,福贡,永仁,大姚,元谋,姚安,牟定,墨江,绿春,镇沅,江城,金平

第三组:富源,师宗,泸西,蒙自,元阳,维西,宣威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

第一组:威信,镇雄,广南,富宁,西畴,麻栗坡,马关

第二组:丘北,砚山,屏边,河口,文山

第三组:罗平

第四篇:关于我国古建筑和古文物拆除的调查

调查方案

调查目的:了解贵阳市老百姓怎么看待古建筑和文物,是否应该为经济开发让路 调查对象:贵阳市居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地点和时间:在本市的不同区进行一周的实地问卷调查 调查步骤:

1、调查方案设计

2、调查问题设计

3、分组、分地

4、实地发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

5、统计调查资料得出结果

6、填写调查报告

关于古建筑和古文物拆除的调查

您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很多古建筑和古文物正在逐渐的消失,对我国的发展和文化的延续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这个城市也不例外。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的问卷调查。首先欢迎你参与这次的调查,调查会占用你宝贵的几分钟,希望你认真填写,您的调查信息将会作为统计的资料,真诚的感谢。温馨提示:把你所选择项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或者将你所提供的信息填写在横线上。

1.您的性别()A.男

B.女

2、您的年龄阶段()

A.0——20

B.21——40

C.41——60 D.61岁以上

3、你是贵阳市的本地人或是长期居住者吗?

A.是

B.否

4、您在贵阳哪个区()

A.乌当区

B.南明区

C.金阳

D.其它-----(填写在横线上)

5、该区有什么古建筑或文物()

A.古寺庙

B.古城墙

C.古代王宫

D.其他-----(填写在横线上)6.你了解当地的建筑吗()

A.非常了解

B.基本了解

C.了解一点

D.完全不了解 7.你是否喜欢你身边的古建筑和古文物()

A.非常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8..你觉得这里的古建筑古文物是否能吸引外地游客或本地居民()

A.很吸引

B.一般

C。没有吸引力

9.您觉得我们贵阳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有发展潜力吗?

A.有很大的潜力

B.有一定潜力

C.没有潜力 10.您认为在贵阳市,什么是它的标志性建筑()

A.现在建筑,如高楼大厦

B.古代原始建筑,如寺庙,山岭 11..现阶段的新建筑你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基本满意

C.无所谓

D.完全不满意 12.在古建筑和新建筑之间选择,你会选择什么

A.古建筑和文物

B.新建筑

13.你了解我国其他地方的古建筑和古文物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些

C.不了解

14.在我们国家,你有什么哪些想去的地方,是因为那里的古文物文化还是现代建筑?------------------------15.在我们城市,为了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建筑和古建筑、古文物之间不能平衡发展,对此,你觉得哪些建筑应该得到好的保护与发展,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及建议?

-------------------16.除了我们城市外,在我国的全国各地,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保护渐渐的被漠视,甚至还为经济发展让路,被拆除,对此,你怎么看?--------------------

第五篇:古建筑保护开题报告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以汕头小公园为例

开题报告

一、题目及关键词

1.论文题目:古建筑保护与利用——以汕头小公园为例

2.关键词:古建筑;汕头小公园;保护;利用

二、立题依据

(一)研究目的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难以计数的、美轮美奂的古建筑,诸如苏杭的园林、北京的故宫、闽南的古厝等,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建筑美学的价值,它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保护、开发、利用好古建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汕头小公园是汕头古建筑的代表,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汕头小公园特指中山纪念亭,而广义的小公园则涵盖了永安、永和、永泰、永兴街和升平路,以及怡安、棉安、万安、吉安街和镇邦路,也就是汕头人口中的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此外尚有南生百货大楼,它们承载着汕头“百年商埠”的历史记忆。以此为例研究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具有典型性。本文希望通过对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分析、原则的探讨、问题的指出以及对策的研究,为汕头小公园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些许经验,进而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做出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二)研究意义

本文以汕头小公园为例,探讨了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它具有以下几点研究意义:

第一、古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承载着一座城市兴衰荣辱与历史沧桑。在地区历史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古建筑日益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例如岳阳楼之于岳阳、黄鹤楼之于武汉,因而,它的保护与利用也就具有了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汕头小公园是汕头商业历史发展的见证,典型的如南生百货大楼,承载着几代汕头人的历史记忆,对它的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有助于汕头更好的传承自身的商业文化、潮汕地缘文化,进而凸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

第二、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除了具有文化意义以外,它还有丰厚的现实价值。当代社会,以旅游为导向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少地区的古建筑更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了良好的效益。2004年,汕头市政府开始改造小公园,后因资金链锻炼夭折,2009年政府重启改造项目,但至今仍存于困境之中。汕头小公园是汕头是曾经的商业中心,以南上百货大楼为代表建筑具备深厚的经济价值,对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有助于政府从以往的改造困境中抽身出来,更好地开发汕头小公园的经济价值,使其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古建筑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它广泛地存在古今中外的各个地区,因而,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也是一项世界性的课题。对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有助于为其他地区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方法论上的启发。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

古建筑作为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存在的现象,对它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早已进行,西方国家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或所采用的方法得值得我们吸收借鉴。Edmund F.Ficek(1990)在探讨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他认为古建筑自身的实体结构与它所附带的历史文化意义相比并不重要,因而,我们在探讨某一个古建筑的价值时,完全可以从古建筑所蕴含的意义出发,而基本不用考虑古建筑本分的形态。[1]这种观点看到了古建筑的历史属性与文化内涵,但却过于绝对,它发展的趋势便是在古建筑开发中片面追求其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而忽略了建筑本身的美学价值。古建筑除了具备丰厚的文化价值以外,还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何在古建筑的利用中,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也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着力点,Loomis J.B、Walsh R.C(1997)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实现古建筑开发利用中休闲娱乐的功能做了必要的探讨,[2]这对最大化的发挥古建筑的效用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正因为此种原因,一些学者甚至直接将古建筑的经济价值视作其所蕴含的其他所有价值的最终体现。[3]

2.国内研究现状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一直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不少学者从建筑学、美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重角度对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做了充分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张青以古建筑保护为研究视角,概述性地探讨了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4]刘乃涛则紧扣保护理念这一主题,从结构、材料等多重角度探讨了古建筑保护所应采取的措施,并主张在保护中全面认知古建筑的内涵及神韵[5]。古建筑保护作为一个相当成熟的课题,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有技术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两种。就技术分析法而言,它指研究者从保护技术的角度来泛论古建筑保护,如姚瑶的《简析古建筑保护中的新技术应用》[6]、陆斐的《中国古建筑保护中三维模型的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应用》[7]等,韦勇[8]、管斌[9]等人的著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此外大都数文章都是采用案例分析法来进行的,即选择一个特定的古建筑作为文章研究的对象,从而综合性地探讨其保护与利用的措施。比如南昌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留存有大量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因而,南昌市必须从多个层面出发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10](顾伟平,2012)。以个案作为研究对象,从而综合新讨论古建筑保护与利用课题的文章尚有很多,比如景德镇作为中国著名的瓷都,其老城区的明清建筑有着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然而却存在着认为破坏严重、功能消退等多种问题,如何通过保护与改造来实现其历史研究价值、旅游价值、生活价值是目

[11]前景德镇古建筑保护中的重点。(严颖,2014)此外还有以衡阳地区古建筑(曾惠敏,2012)[12]、河南地区明清会馆[13]、无锡曹家祠堂[14]等为例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对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苏广平、[15][16]赵琳[17]等人的跨国古建筑保护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异域视角。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是相辅相成的,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充分实现其文化经济价值,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学者以徽州古建筑为例探讨了古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古建筑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窗口。[18](邓欢,2013)以旅游作为切入点探讨古建筑的开发与利用的文章所在多有,比如孙薇以大连为例,探讨了古建筑在社会保护视角如何进行旅游利用的课题。[19](孙薇,2007)汕头小公园作为汕头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融合着西方文化、潮汕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20](沈陆澄,2013)。它的保护与研究不仅有助于汕头自身文化经济的发展,对与全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都有启发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汕头小公园是汕头市古建筑的典型代表,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美学价值,也承载着汕头地区深厚的商业历史文化,并且还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价值。文章在研究过程中,首先便从汕头小公园的独特性出发,从路网格局、建筑风格以及地缘文化等三个角度分析了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底蕴,然后从当前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出发,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当前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困境。

然后,文章从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一般原则出发,结合汕头小公园的特殊情形做了相应的探讨,并指出修正为主、系统保护以及广泛参与是汕头小公园目前保护与利用中的核心原则。当然,汕头小公园在保护与利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保护与利用的效果,文章以汕头小公园为研究对象,自然会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展开剖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研究的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

1全面深入地了解汕头小公园的发展历程及历史意义,从文化与商业两个角度着眼,探讨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价值,为汕头小公园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合理性论证。

2从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出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汕头小公园在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为汕头小公园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

3以汕头小公园的保护与利用作为切入点,过渡到古建筑保护与利用这个宏观的话题,为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增加一些理论思考与方法研究。

四、研究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系统的研究现有成果,把当前学者和研究人员的成果系统化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形成带有笔者个人思考的研究论述,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相应的参考。

(2)案例分析法。笔者通过全国范围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案例,诸如徽州古建筑、河南明清会馆等,为汕头小公园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与帮助。

(3)实地考察法。为了更好地感知当前汕头小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现状,笔者特地实地观摩了汕头小公园,并以中山纪念亭为核心,在安平路、升平路等地做了细致的考察。

(二)研究步骤及可行性分析

2015年9月,完成开题报告,根据答辩组老师们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开题报告,最终形成具有可行性和学术价值的开题方案。

2015年10月到11月,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和现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完成省内调研的目的地选择和调研计划。

2015年11月到2016年1月,搜集相关数据和文献,完善论文分析中所需要各地案例分析。

2016年1月到3月,完成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将论文的框架结构和整体思路进行系统的归整。

2016年4月,通过不断完善修改,形成论文终稿,进入答辩环节。

五、本课题的特色和新颖之处

(一)现有研究的成果与局限

文章以汕头小公园为例,探讨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主要成果则是从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出发,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对策,对于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后续进行具有指导意义。但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只是宏观性地论述了如何保护,并没有具体到保护的具体策略,比如不同的古建筑其对保护的要求也不同,木制建筑的防火、防蚁工作,文章并未涉及,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护工作日益现代化,信息化保护成为古建筑保护的发展趋势,文章也未曾涉及。

(二)本课题的特点和新颖之处

本课题的特点是以个案为论述对象,试图总结出具有广泛应用应的方法、策略。相比于那种宏观论述古建筑应该如何保护与利用文章而言,本文立足于汕头小公园的保护与利用实际情形,就事论事,不脱离实际,因而也就更具有指导性。

六、研究基础及工作条件

(一)写作大纲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汕头小公园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汕头小公园的历史文化底蕴 1.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 2.中西合璧式的骑楼建筑 3.多元复合的潮汕地缘文化

(二)汕头小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1.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历程 2.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困境 第三章 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的原则浅谈

(一)修整为主原则

(二)系统保护原则

(三)广泛参与原则

第四章 政府对小公园改造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大拆大建式的改造计划存在风险性

(二)缺乏细致规划,存在随意性

(三)开发商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四)未能处理好商业与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

(五)古建筑改造未能与汕头城市形象相契合 第五章完善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的对策研究

(一)构建权责明确、广泛参与的保护体系

(二)制定完善多元的开发与利用规划

(三)充分发掘汕头小公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四)处理好商业与文化、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五)协调好古建筑保护利用与城市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二)写作条件 1.具备的条件

本文写作过程得到了导师和同学的大力支持,院系也专门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充足的调研时间和准备时间。我本人对汕头小公园的保护与利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阅读了大量国内研究相关的文献和著作,因此有了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研究对象,同时也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学科敏感性

2.尚缺少的条件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时一个宏观的课题,它需要研究者多处走访,总结经验教训,笔者作为一个学生,不具备四处走访的条件与能力,仅仅观摩了汕头小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对于其他典型的古建筑缺乏必要的调查,其次,很多专业性的古建筑保护方法由于涉及到跨学科的知识,我也不甚了解,最后,我也希望能够得到导师和院方的更多的帮助和扶持,使我能够顺利完成论文。

七、参考文献

[1]Edmund F.Ficek, etc.Real Estat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5th)[M].Ohio: Merrill Public Company, 1990.[2]Loomis J.B、Walsh R.C Recreation Economic Decisions, Comparing Benefits and Costs(second edition)[M].Pennsylvani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1997.[3]Richard M.Betts、Silas J.Ely.Basic real estate appraisal(5th)[M].American: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2007.[4]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02):9 [5]刘乃涛.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J].文物春秋,2008(6):43-46 [6]姚瑤.简析古建筑保护中的新技术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 [7]陆斐.中国古建筑保护中三维模型的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应用[J].建筑知识, 2011:14-15 [8]韦勇.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 [9]管斌.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2 [10]顾伟平.南昌市古建筑保护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1]严颖.景德镇老城区明清古建筑古街保护和改造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 [12]曾惠敏.基于保护目的的衡阳市古建筑的利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2012 [13]张笑楠.河南地区明清会馆建筑及其室内环境研究 ——兼论可持续的古建筑保护[D].南京林业大学,2012 [14]龚德才、周健林、于军.无锡曹家祠堂古建筑保护[J].东南文化, 1999(6):125-126 [15]苏广平.美国的古建保护[J].世界建筑,1994(1):67-68 [16]苏广平.英国的古建筑保护[J].世界建筑,1995(1):31-32 [17]赵琳.法国古建筑保护概况[J].古建园林技术2002(1)[18]郑欢.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以徽州古建筑为例[D].安徽大学,2013 [19]孙薇.古建筑的社会保护及其框架下的旅游利用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 [D].东北财经大学,2007 [20]沈陆澄.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特征[J].潮商,2013(03):19-25

下载我国古建筑抗震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古建筑抗震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太原市古建筑

    太原晋祠浅述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前。周武王的次子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

    古建筑防火设计探讨

    古建筑防火设计探讨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文物古建筑源远流长、光彩照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

    泰山古建筑

    泰山古建筑 风貌与品味 泰安市建筑技术协会理事长:侯振安 泰山作为名山,具有“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其文物古迹(碑、墓、坊、门、塔、祠、......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解释 二画 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

    古建筑测绘

    古建筑测绘.txt24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无论是精密测绘和法式测绘都好,古建筑......

    文物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1、火灾荷载大,无防火间距 在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采用的大多是木构架的结构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但古建筑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木制材料......

    中国古建筑

    第一次: 1、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中形成屋脊的最主要的木头叫__C _____。 A木头圆柱 B檩条 C大梁 D额枋 2、彩画中等级最低的是__D _____。 A旋子彩画 B龙凤彩画 C和玺彩画 D苏......

    武当古建筑

    武当古建筑 群,规模宠大,气势雄伟,著称于世。1994年12月17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武当古建筑起源追溯很早。秦汉时,就有许多隐士、道众到此结茅为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