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庵村简介
角庵村简介
角庵村是个特别的贫困村,全村有五个自然村(禾石、自宜、庵前、各里、洋陶),20个村民小组,445户,1959人。其中:贫困户92户,420人,耕地面积647亩,人均面积0.33亩,总劳动力970人,五保7人、低保户35人,全村年收入335万元,村民纯收入211万元,人平均收入2548元。我村地处山区、生活在漳溪河边,常常受漳溪河水侵害,地势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村委无企业,无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的办公费用靠乡贤捐助,扶持单位及政府拨款维持,因村集体经济薄弱,无法解决村里的各种困难。
一、改变交通状况:
五个自然村中,二个自然村乃未完成硬底化道路。
1、自宜乱石口至禾石约3公里。
2、洋陶下坪墩至陶西(与群丰空下接交)约3.5公里。土路杂多,交通不便,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困难。
二、饮水安全:
自宜、各里是人口较多的自然村,至今没有完整、正常、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供村民饮用,庵前自然村正在兴建,但缺少资金约6万元。
三、居住安全:
禾石是我村最边远的自然村,有35户,30户是依山建房,每逢下雨,随时有山体滑坡的可能,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根治与修复水利:
陶西、下坪有二个多年未治的崩江,每当降雨时,滚滚翻腾的泥沙冲向良田,村民损失较大。上坪、下坪、陶西、自宜、河东五个坡头、五条水圳(约12000米),因多年失修,造成农民耕作难。
五、改变办公环境:
村委大楼建于1999年,时间不长,但质量差,四壁天顶漏雨,对办公场所不利,也不安全。
六、换农村新貌:
洋陶自然村是历史以来的绿竹产区,四面竹林,但目前无外销无加工,老板收购造纸用,效益很低,如有投资商投资,除去竹林,换取几百亩良田,既改变村容村貌,又可增加收入,是件民心大快好事。
七、灯光照民心:
五个自然村中,有三个自然村在乡贤的捐资下已经有路灯,但洋陶、禾石二个自然至今一片膝黑,村民们期盼着黑夜里的灯明。
我们村因为贫困而遗留着上述问题,为使村民早日脱贫致富,村委围绕党的“三个代表”精神,及当前党中央提议“三保”宗旨,并紧跟目前的倾农政策,有政府和白云区领导扶持,村委干部尽心尽责发动群众多种经营,打开各项经济门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逐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各庵村委会 二OO九年九月七日
第二篇:双杭观音庵简介
双杭观音庵简介
双杭观音庵,位于台江区星安河畔,面对紫气山,西倚大庙山,该山为“汉闽越王余善钓龙处,山上有井通江,深巨侧有龙居之”。白龙江之水(闽江)涨潮时,三捷、安远、沙合三河之水交汇形成誉满国内外的“圣君殿水两头涨”独特水文景观。星安河潮汐均绕庵前而过,背倚南台十景的“苍霞晚照”,和银浦荷香,庵旁的星安桥曾是历史上进京的主要官道,这里原名“河泊铺”河水清净如玻璃,日、月、星三光交辉相映,宛如明珠。里人咸谓交汇如“双龙戏水”且古有龙迹之胜,曾立碑于河畔,成为“双龙抢珠”的风水宝地,这古迹传遍八闽大地,招来不少善男信女,接踵而至,盛极一时,为此在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岁次庚寅,集资建庵于铺上,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了。
观音庵虽经历史沧桑,尤其是前任住持华德师为保护观音庵古迹,受尽了苦难,只身护教,才使古庵得以保留下来,在改革开放,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这一政策,使信众日渐增多,但终因古庵年久失修,一片零落不堪,而此时华德师年事已高,心力不足,未能得到完整的修缮,为恢复古庵,保护文物古迹,师殷心切往鼓山请现任住持高雄师父下山,师自下山以来,大力发心兴建古迹,并得到广大善信的赞叹和支持,至此法缘日盛,特别又得到新加坡侨僧谈禅法师的大力支持献助巨资,自1991年起重建大悲阁,1993年托人往缅甸请回玉观音一尊。为了全庵僧众有所较理想安身立命之处,勤修道业,后来又兴建僧房、念佛堂,而后又将大殿重建改为二层水泥结构建筑,上层为大殿,底层为斋堂,至此已具备了寺庙的规模,为使古庵更显庄严,配套齐全,此时又得到谈禅法师的资助,将泥塑佛像改为铜像,其中包括释迦佛、迦叶、阿难、十八罗汉、童男子等。现今观音庵,原貌修建,焕然一新,使台江区星安河畔名胜风景更增添了几分秀色,古庵复现佛光普照,晨钟暮鼓,诵经念佛,以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十方善众合家平安,万事如意,佛光代代普照,河泊浦古迹世世不没,真是功德无量也。
五教同光
共创和谐
――――福州市宗教界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倡议书
2009年12月31日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包括信教群众在内向全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建设和谐宗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宗教界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宗教多元共存、和合共生的传统;既有着宗教教义教规中崇尚和谐的内在依据,也反映了我们宗教界适应时代的自觉性和关怀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是我们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是宗教活动场所的“社会和谐”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把握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带领广大信徒积极投身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着力解决自身矛盾,切实加强内部团结,着力健全体制机制,完善规章制度,着力理顺关系,维护稳定和睦,切实把创建活动与建设“海西”相结合,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福州城市精神,真正做到内和外谐,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在此,我们倡议:
一、深入挖掘各宗教自身教义中的和谐理念。
二、全面加强各宗教自身的团结与和谐。
三、继续增进各宗教之间的合作与和谐。
四、不断深化宗教与社会的适应与和谐。
五、努力推动宗教促进两岸互动与和谐。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对照建设和谐寺观教堂“爱国爱教、知法守法、团结稳定、活动有序、教风端正、管理规范、安全整洁、服务社会”的基本标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我管理、服务社会意识和能力,依法开展各项宗教活动,努力建设平安福州、创建和谐寺观教堂,为促进省会中心城市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福州市佛教协会
福州市道教协会
福州市天主教爱国会
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
福州市基督教协会
福州市清真寺管委会
第三篇:安徽淮南田家庵发电厂简介
关 于 田 电
安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淮南田家庵发电厂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先后经过了7期扩建和技术改造:
――1954年,田家庵发电厂进行了首期扩建――安装4台国产6000千瓦中压中温汽轮发电机组。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就安装在该厂,并于1956年4月投产发电。
――1958年到1977年近二十年间,田家庵发电厂又进行了四次扩建,先后安装了国产三台
2.5万千瓦,1台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2台引进型12万千瓦氢冷发电机组,2台国产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发电可靠性,1993年初,对8台中压站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场地建设2台30万千瓦国产高参数燃煤机组,这也是当年全国最大的技术改造项目。技改一期工程建设的第一台30万千瓦亚临界中间再热燃煤机组于1996年底投运。
――1999年,安徽省电力公司发起设立安徽省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对田家庵发电厂进行资产重组和整体改制,该厂更名为安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淮南田家庵发电厂;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该厂归属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管理。
――2002年和2003年,田家庵发电厂分别对2台12.5万千瓦机组实施增容技术改造,并取得了成功,机组容量提高10%,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显著提高。
――2004年,技改二期工程(一台30万千瓦)6号机组开工建设,并于2005年11月投产发电。至此,田家庵发电厂机组总容量达到111.5万千瓦,跨入“百万大厂”行列。
――2007年,随着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该厂总容量51.5万千瓦的四台老机组逐步关停,现有两台30万千瓦机组运行。
――近几年来,面对“转型与发展”的历史使命,田家庵发电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内强筋骨,外拓发展”战略。对现有两台30万千瓦机组进行供热改造,全力推进新建两台300MW热电联产机组进度。2008年1月27日正式实现向淮南市供热目标,成功实现由单一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有力促进了淮南市的节能减排、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开拓了马鞍山第三发电厂、安庆生物质能电站两个国内运行维护基地,印尼芝拉扎电厂、土耳其SILOPI电厂两个国外运行维护基地。
第四篇:村简介
村简介
**村地处信宜市南面、离市区4公里、镇5公里,位于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信宜四大主干线、两大高速出口和信宜火车站均在**村或附近。**村共有自然村18个(其中20户以上自然村17个),农户598户、总人口3146人,其中劳动力1675人,外出务工人员1018人,妇女1233人,残疾83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79人。全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4亩(其中有效耕地面积689亩),山地面积2572亩,林地面积1200亩。山地主要种植油茶、松树以及少量的荔枝、龙眼,耕地以种植水稻、玉米、蔬菜、木薯为主。201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21元,以外出务工为主,种养殖业为辅。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约1.5万元,以铺位、山场出租为主。
2016年,**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经核查,全村共有贫困户94户、260人。其中五保户27户、29人,低保户29户、80人(无劳力14户、19人,有劳力15户、61人),扶贫户38户、151人。有劳力的低保户和扶贫户53户、212人。去年五保户和无劳力低保户已全部落实政策兜底脱贫,余下的有劳力的低保户和扶贫户53户、212人为今明两年脱贫对象。在广东省农业发展银行的帮扶下,扎实推进脱贫
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兜底政策。2016年底,全村对符合条件的扶贫户全部纳入低保、“五保”供养;二是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贫困户子女按标准领取生活补助费,没有因贫辍学学生;60岁以上的贫困人员全部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27户泥改贫困户完成改造。三是加强主业种植。对全村种植户免费发放高产量水稻种子1800多斤,并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四是施行一户一策,进行产业帮扶脱贫。今年,全村共申报116个产业帮扶项目,涉及奖补金额40万多元。五是壮大集体经济。帮扶单位投入24万元在村委会办公楼顶建设24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增加村集体收益。2016年全村脱贫42户、49人,超额完成全年脱贫任务。
**村以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的为目标要求,推进村庄规划、房屋建造、道路修缮、卫生保洁、生活污水处理、治安管理等最紧迫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硬底化道路建设;18条自然村的主干道全部实现路灯安装;成立保洁队伍,对全村垃圾进行收集,建立起“日产日清”的可持续运作的长效机制;全村实现饮水安全。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投入16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村公共服务中心,成为全市村极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一个亮点,全面实现“一站式”窗口服务;配合市公安局构建群防群治网络体系,实现主干道出入口治安视频监控全覆盖;建成4个文化广场和1间农家书屋。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河长制”,实现村村有水管员。四是全面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清理乱堆乱放、卫生死角等150余处;清理沟渠河道8.5公里;整建乱搭乱建、建章建筑7处,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60多处,拆除危旧房及废弃猪舍、牛栏等120多间;关闭禽畜养殖场13个,搬迁大型养猪场5个,发放奖补资金6万多元;整治污水排放1.2公里,整治畜禽污染20余处;全村已完成道路扩建3.5公里(由3米扩改为6米),并有约6公里的村道种植花卉,实现村道、庭院及房前屋后绿化美化。
第五篇:村情况简介
**村简介
**村位于**镇东部,距离***2公里,全村总住户数504户,总人口2161人。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全村以蔬菜大棚种植业为主,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7668元。**村党支部共有46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7名。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本村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包装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1年在村内开展了美化亮化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并且在2010年获得了“红旗村(街)”的称号,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