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试题库

时间:2019-05-13 06:5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学考试题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学考试题库》。

第一篇:民族学考试题库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

试题:单项10个(每题1分)多项5个(每题2分)判断10个(每题1分)名词解释5个(每题4分)简答3个(每题10分)论述2个(每题10分)——100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

A.9.41% B.8.41% C.7.41% D.6.41%

2.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的是 A.秦始皇统一中国 B.两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C.唐朝设立安西和北庭都护府 D.元朝的统一

3.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提出“五族共和”的思想,其中的“五族”是

A.汉、满、蒙、回、壮 B.汉、回、藏、苗、彝 C.汉、藏、苗、蒙、壮 D.汉、满、蒙、回、藏

4.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以下著作属于斯大林的是 A.《亚洲的觉醒》 B.《论民族自决权》 C.《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D.《论十大关系》

5.中国古代的皇帝中曾经提出“四夷一家,胡越一家”口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唐太宗

6.中华民族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B.美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C.中国的民族政策创新问题 D.中国历代民族政策

7.我国有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其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公里数是 A.2万公里 B.2.1万公里 C.1.8万公里 D.1.9万公里 8.我国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的民族数是 A.30 B.25 C.20 D.35 9.维吾尔族同胞主要居住在 A.甘肃省 B.青海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湖南省

10.我国56个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种左右。这些语言大体可分为 A.七个语系 B.五个语系 C.六个语系 D.四个语系

11.新中国成立前,由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主要存在于 A.内蒙古部分地区 B.东北部分地区 C.新疆部分地区 D.青海部分地区

12.新中国成立前,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主要存在于 A.云南省红河彝族地区 B.大小凉山彝族地区 C.云南省楚雄彝族地区 D.贵州省威宁彝族地区 13.土族主要居住在 A.青海省和甘肃省 B.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 C.湖南省和湖北省

D.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 14.《批判大汉族主义》发表于1953年3月16日,作者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周恩来 D.刘少奇 15.《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发表于1950年7月21日,作者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周恩来 D.刘少奇

16.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案》,明确提出少数民族问题对于中国革命有重大意义。此决议案是在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C.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17.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纲领性主张是在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8.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述,是 A.第一代领导集体 B.第二代领导集体 C.第三代领导集体 D.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20.“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提出这一理论观点的是 A.毛泽东 B.陈独秀 C.邓小平D.胡锦涛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学习中华民族理论的意义是

A.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C.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D.指导民族研究的需要

2.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是 A.科学性 B.实践性 C.继承性 D.创新性

3.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处理民族问题要反对“三股势力”,主要指的是 A.台独势力 B.民族分裂势力 C.宗教极端势力 D.暴力恐怖势力

4.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 A.苗族 B.壮族 C.满族 D.维吾尔族

5.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以下地方 A.青海省 B.四川省 C.云南省 D.甘肃省

6.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

A.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B.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东南沿海各省市并遍布全国

C.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各省、自治区,和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交错居住 D.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7.新中国成立时,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少数民族有 A.壮族 B.朝鲜族 C.赫哲族 D.京族

8.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A.蒙古族 B.鄂温克族 C.鄂伦春族 D.达斡尔族

9.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的民族有 A.哈萨克族 B.蒙古族 C.朝鲜族 D.塔吉克族

10.云南省与以下国家接壤 A.缅甸 B.老挝 C.泰国 D.越南

三、判断对错(10题, A代表判断正确,B代表判断错误)1.中国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汉语和汉字。

2.新中国建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体制呈现多种状况。3.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4.在当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

5.中华民族理论以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6.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7.民族观就是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8.在《共产党宣言》这篇纲领性文献中,对于民族问题的论述,直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

9.朝鲜族主要居住在祖国的西部。

10.契丹族是当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56个民族中的一员。

四、材料题(2题,每题5小题)

1.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当代中国的民族状况 材料1:“经解放初期科学的民族识别,在当代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近13亿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多人;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在云南,西藏等地还有70多万人尚待识别的民族成分。居住在未定边境上的珞巴族和台湾少数民族不在统计之内。” 材料2:“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南北相距5500公里,全国陆地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居住着各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分布遍及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在其它几乎所有地区,也有居住。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但居住很广,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五大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东、海南、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市部分地区;在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亦有分布;即使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族际流动,也居住了一些少数民族。”

(1)以上材料中暗示出当代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单一制多民族国家 B.单一民族国家 C.联邦制民族国家 D.邦联制民族国家

(2)当代中华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集中居住,互相隔离 B.相互杂居、流动频繁 C.大分散、小聚居、D.汉族集中,少数民族分散(3)我国的主体民族是 A.回族 B.藏族 C.满族 D.汉族

(4)导致当代中国族际交流频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C.民族地方经济的发展 D.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5)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人口的民族构成是 A.居住有少数民族

B.民族构成单一,只有汉族人口居住 C.只有外国人和汉族人口居住

D.民族构成复杂,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均有居住

2.根据下列材料分析中国各民族生活的差异性

材料1: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在解放前,不但已经有了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而且也建立起了较先进的工业体系,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也比较活跃。我国少数民族地域广大,大多居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带,情况则较复杂: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地区相连结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采用了较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经济生活基本上已经达到或已接近汉族地区水平;而远离汉族的少数民族地区,或一个民族中居住离汉族较远的部分,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有从事原始渔业经济的,如赫哲族、京族;有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有从事畜牧业的,如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和部分藏族、蒙古族等。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如独龙、珞巴、怒、傈僳、佤和部分苗、瑶、畲等民族,还没有完成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的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材料2: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除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一样,实行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统治外,在内蒙古部分地方,保存着由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西藏地区存在着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存在着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青海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着不同范围的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1)材料1显示的是中国各民族差异表现的方面是 A.宗教信仰 B.政治制度 C.文化艺术 D.经济生活

(2)材料2显示的是中国各民族差异表现的方面是 A.文化艺术 B.经济生活 C.政治制度 D.宗教信仰

(3)新中国建立前,实行盟旗制度的民族是 A.满族 B.彝族 C.蒙古族 D.藏族

(4)新中国建立初期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民族是 A.珞巴族 B.赫哲族 C.京族 D.独龙族

(5)以上材料揭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 A.少数民族地区历来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

B.远离汉族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C.大多数少数民族也实行汉族地区的地主封建制度下的保甲制度

D.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基本上接近汉族地区水平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

1.阅读短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随着民族的形成,民族问题的出现,人们就开始产生了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认识,并且运用这种认识去处理民族问题。在当今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人们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一致。因此,有不同的社会和社会阶层存在,就有不同的民族观存在。新中国建立前,建立在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的民族观,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因而也是极端错误十分反动的民族观。以此来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不但不能解决民族矛盾,消除民族隔阂,而且还会对民族问题的解决起到相反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消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观的影响,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直到现在,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观对人们还有一定影响,这就不能不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不利影响。为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得到健康和顺利发展,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1)民族观主要表现为 A.人们对民族的看法

B.人们对民族问题的看法 C.人们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 D.人们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

(2)当今社会中,决定人们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原因是 A.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 B.人们生活环境不同 C.人们的宗教信仰不同

D.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位不同

(3)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国内的民族观特点是 A.唯心主义的 B.形而上学的 C.反动的 D.革命的

(4)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取得的显著成绩是 A.解决了民族矛盾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健康发展

D.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顺利发展(5)以下反映当今我国民族观的状况的是

A.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观的影响已经完全消除 B.党和政府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C.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观对人们还有一定影响 D.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教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题)1. B 2. A 3. D 4. C 5. D 6. A 7. D 8. A 9. C 10. B 11. A 12. B 13. A 14. A 15. B 16. C 17. B 18. A 19. C 20. C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A.B.D. 2.A.B.C.D.3.B.C.D. 4.B.C.5.A.B.C.D 6.A.B.C.D 7.C.D.8.A.B.C.D.9.A.B.C.D.10.A.B.D.三、判断对错(10题)

1.B 2.A 3.A 4.A 5.A 6.A 7.A 8.A 9.B 10.B

四、材料题(2题,每题5小题)

1.(1)A(2)B.C(3)D(4)D(5)AD 2.(1)D(2)C(3)C(4)B.C(5)B.C.D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

1.(1)A.B.C.D(2)D.(3)A.B.C.(4)A.B.C.D(5)B.C.D

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

一、单项选择(20题)

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 A.1912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15年

2.不同部落结成民族的主要因素是 A.物质关系和利益联系 B.共同反抗外来侵略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3.在民族六要素中,起基础作用的要素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心理认同

4.在民族六要素中,起精神纽带作用,具有相当稳定性、历史连续性和持久性的要素是 A.共同心理认同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5.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6.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与民族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7.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 A.土家族 B.赫哲族 C.基诺族

D.畲族 8.“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出自以下著作 A.《夏夷论》 B.《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C.《左传》 D.《三国志》

9.不同民族成分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如何确定各自的民族成分 A.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分 B.双方协商并报有关部门确定 C.由法院判决 D.由公安机关认定

10.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确认土家族的民族成份,中央确定了一批学者调查研究“土家”,其中一位著名的专家先后写成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访问湘西北“土家”报告》、《湘西北、鄂西南、川东南的一个兄弟民族──土家》等文章,这位著名专家是 A.吴文藻 B.潘光旦 C.吴泽霖 D.黄现璠

11.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藏语音译,意思是 A.圣地

B.优美的牧场 C.青色的城 D.日光城

12.京族主要分布在 A. 广东省 B. 广西壮族自治区 C.贵州省 D.云南省

13.基诺族主要分布在 A.云南省 B.贵州省 C.四川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 14.羌族主要分布在 A.甘肃省 B.青海省 C.西藏自治区 D.四川省

15.门巴族主要分布在 A.西藏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云南省 D.黑龙江省

16.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 A.浙江省 B.安徽省 C.福建省 D.广东省

17.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 A.黑龙江省 B.吉林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18.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 A.黑龙江省 B.辽宁省 C.吉林省 D.山东省

19.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是 A.马尔康县 B.康定县 C.西昌市 D.汶川县

20.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位于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甘肃省 D.青海省

二、多项选择(10题)

1.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2.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3.从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容来看,它的显著特点是: A.继承性和发展性 B.科学性和完整性 C.针对性和批判性

D.唯物性和唯心性

4.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基本特征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心理素质

5.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六大特征的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A.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适用性大 B.表述通俗,易于理解,便于运用 C.归纳科学,符合实际,简明扼要 D.比较辩证,解释现实,促进融合 6.中华民族识别的必要性

A.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B.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

D.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7.中华民族识别的依据

A.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 B.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 C.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D.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8.国家关于集体性要求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主要规定有

A.一个村或街道的相当一些户,集体要求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的,由地区(自治州、地市级)的民族工作部门审批 B.一个较大范围地区的群众要求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的,由省、自治区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后,报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准。C.凡带有一定群众性的要求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的,必须具有作为某一个民族的明显特点,如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特点已经消失的,一般不再变更民族成分 D.只要集体上访,强烈要求更正就可以了

9.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安部门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分如何确定

A.在满18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 B.满18周岁者由本人决定

C.年满20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D.由夫妻双方家族商定

10.我国民族识别必须坚持以下工作原则 A.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B.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C.实际调查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D.科学研究人员和民族工作者相结合

三、判断对错(10题, A代表判断正确,B代表判断错误)

1.民族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而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2.孙中山在1924年的《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有五种力,即自然力、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

3.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4.民族,只有民族,才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

5.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6.民族文化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7.古代民族是指存在于资本主义以前各社会发展阶段的,与现代民族相对而言的民族。包括奴隶社会的民族和封建社会的民族。

8.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区别民族的明显的标志。民族风俗习惯随着时代发展也不断发展变化。

9.共同民族心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对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的精神纽带。

10.民族的历史渊源主要是指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四、材料题(1题,每题5小题)

石首部分少数民族考生身份变更调查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 翟方 陈世昌)公示名单上,一些考生摇身变成少数民族 2008年7月20日,湖北招生信息网上的“享受政策性照顾加分投档录取考生公示名单”悄然消失。

该公示名单上列有我省今年可享受加10分投档的所有少数民族考生,自6月1日公示以来,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但在7月中旬,随着高考录取工作展开,它引起的议论越来越多。因为,名单上有些“少数民族考生”经不起推敲。

7月12日,有网友给本报发来电子邮件指出,网上的公示信息中,并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石首市,少数民族考生“密密麻麻一大排”,原因是“许多人更改为少数民族”,造假考生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局长”、“科长”“队长”、“主任”,或是在当地“有权”部门工作。“我跟某某局长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学,从没听说他是土家族,公示栏上他却突然变成了土家族,真是笑话……”

根据省教育厅和省纠风办2005年的联合文件,经审核后可加分投档的考生名单,公示内容除了考生姓名、高考报名号外,还包括考生父母的姓名以及工作单位等。

公示名单显示,石首市今年有56名少数民族考生,分别为土家族、满族、壮族等。这些考生的父母中,有不少是当地党政机关和公安、财税、教育、交通部门的领导、干部及企业负责人。

网友指陈其中有人舞弊,到底是真是假? 7月13日,记者请民警从全国人口信息网上初查发现,这些少数民族考生及家长登记的民族信息,与公示上的民族并无异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的人口档案露出蛛丝马迹

“人口网上的个人身份信息都是最新变动的,当然查不到,但人事档案和人口普查资料上的个人资料是早就锁定了的。”17日,记者抵达石首后,一名知情人说道:“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当天上午,记者在石首市档案馆找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底册,在笔架街建设路居委会的一份花名册上,显示公示名单上的邹氏一家三口当年都是汉族。而在如今的公示名单上,考生邹某、母亲吴某为土家族,父亲邹某是石首市某公司副总经理。

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这说明母亲和女儿的民族身份已经更改。

石首市公示的56名少数民族考生中,有6名考生的父亲或母亲是石首一中等校的老师。知情人指出,老师熟知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的优惠政策,所以常有老师变更民族为孩子高考加分。

在石首一中的一份教师花名册上,谢某2001年10月填写的民族为汉族。而公示名单中,她和儿子杨某都变成了少数民族。

在石首市教育局人事股保存的档案中,记者也找到公示名单上几位身为教师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父母。如石首市实验小学教师唐某和石首市文昌小学教师方某,两人以前填写的民族均为汉族。

随后,石首市公安局提供的一份书面材料证实,2005年以来,56人中有20名考生更改为少数民族。

谁在作假,谁在把关

对照公示名单可以发现,石首市公安局查出的20名考生,他们的父母中有9人在石首市党政机关、财税部门或大型企业担任要职。

考生席某的母亲方某是一名老师,父亲是石首市交通局副局长(公示中错为局长——记者注)。他的少数民族身份是如何得到的呢?

石首市公安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7月25日,石首市桥南社区居委会出具证明:“兹有我绣林办事处槐树堤社区居委会方某、其子席某属于少数民族居民。”石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签有“情况属实”,并加盖了公章。此后,公安机关据此将方某母子由汉族变更为少数民族。

7月18日下午,方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人告诉她,将孩子改为少数民族后,可以在高考中加分,她便找了一个朋友到居委会试一下,没想到竟然办成了。

1990年5月,国家民委、公安部等部门曾联合下发文件,规定“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子女的民族成份,在满18周岁以前由父母商定;年满20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申请变更民族成份,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报经县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后,方可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2007年元月接手分管户籍工作的石首市公安局副局长徐文杰说,荆州市公安局曾依国家上述文件明文规定:民族宗教事务局是管理认定民族身份的唯一职能部门。公安机关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变更审批。石首市公安局也是严格这样办的。

石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些年不断有人来说原来漏报错报了,要求更改民族成份,不给办又不太好,我们都是按1990年的国家文件办的。

然而,记者前后查证了10名考生家长变更少数民族身份时留存的文字资料,发现没有一人完全符合规定,而民宗局都在他们的所谓证明材料上盖了公章。

石首市民宗局局长余刚说他是2007年才上任的。他反复说明:我们工作中是有失误,今后一定改正。

值得一提的是,17日记者抵石首采访首日的当晚,在石首当地的网上,湖北招生信息网上的公示信息已无法显示了。

擅改民族成份,此风当刹

“随意更改户口上的民族,从而获得高考录取时的照顾,此风当刹!”这是石首市政协常委水红国与记者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水红国说,早在2004年底,他就曾联合其他6名政协委员写出提案,呼吁石首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随意变更为少数民族的事。

这份编为“第10号”的提案中写道:近两年来,许多家长和学生通过各种关系改为少数民族,仅2004年就有几百人。他们其实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只是为了在高考中加分。“在高考中,更改民族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石首市招办副主任王和敬说,在去年的审查中,他发现一位好朋友的孩子摇身变成少数民族,他当即将其驳回。此后,朋友还责怪他:你何必那么认真,前面几个部门审查都通过了,你还卡什么呢……(1)受理个人要求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部门和手续

A.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

B.报经县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

C.凭审批材料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D.凭审批材料到国家民委办理手续(2)从以上材料可知,户籍管理部门为

A.民族工作部门

B.民政工作部门

C. 教育部门

D.公安部门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它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分由以下方式确定。

A.在年满18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 B.年满18周岁者由本人确定 C.年满20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D.由民族工作部门确定

(4)石首市桥南社区居委会出具证明:“兹有我绣林办事处槐树堤社区居委会方某、其子席某属于少数民族居民。”这份证明材料无效原因有

A.石首市桥南社区居委会不是当事人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B.违背了国家关于个人要求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基本规定 C.席某的父母不是少数民族,这份材料是假报告、假证明 D.席某已经年满20周岁(5)个人恢复、更改民族成分

A.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56个民族)为准 B.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作为自己的民族成分 C.个人的民族成分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分确定 D.根据自己喜欢,可以选择任一民族成分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

(http://)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奋斗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指民族交往和民族矛盾状态所涉及的领域和方面。它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的。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章“民族政策”第五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然没有明确揭示新中华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却已经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合作等相关要素,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党中央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的民族关系,它是在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的。1979年6月,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邓小平的讲话和1980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即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即“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提法完全否定了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到“文革”时期广泛流行并绝对化的“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观点,使人们解除了在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民族关系认识上的思想羁绊,解放了思想,从而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我国民族关系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论述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国际国内、历史和现今的民族关系发展规律,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与经验。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党的十二大报告也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历史上(党章和宪法)第一次对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有了共识,还具有了最高的权威性和法律依据,表明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理论的确立。这一理论把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的重要要素,并把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中的互助原则也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要要素。

平等、团结、互助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各民族团结,在民族平等团结的前提下各民族互助并共同奋斗,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从而进一步实现民族平等,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这一理论的提出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此,“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正式表述。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和社会主义民主这个社会政治制度之上的各民族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政治平等团结关系、经济互助合作关系、文化共存繁荣关系、社会和睦协调关系。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也决定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趋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最主要的是指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联系中所处的地位、状态以及权利和义务。因此,平等、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最基本的原则,是对我国社会民族关系特征或内容的一个简练的表述,体现了我国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内容和特点。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的辩证统一体。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促进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必要条件;民族互助是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和谐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综合反映,是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核心要素。

1982年,党章和宪法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明确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后,党和国家的文件、领导人的讲话、学术研究的成果,一般都使用这一提法。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民族关系的学术讨论会和学术文章中,对这一表述提出了几种补充意见,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983年4月,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草案)座谈会上,有人提出了补充“合作”的观点。认为从汉语词义上讲,“合作”比“互助”更进一步,各民族之间不仅要互相帮助,而且要相互合作。因此,在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表述中加上“合作”,更切合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也更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1985年10月,第三届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加上“竞争”的观点。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范畴引进了竞争原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新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和新情况。因此,加上“竞争”将会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1986年9月,有学者在全国民族理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应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中增加“合作”、“竞赛”的观点。1986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连芳在《民族团结》1986年第6期发表《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法的一点意见》,提出补充“共同繁荣”的内容。认为随着党中央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执行,民族关系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这就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包括民族间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共同富裕和文明。增加“共同繁荣”这一内容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质和特征,更能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和奋斗目标。此外,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等有关部门的文件中、国家一些领导人的讲话中,对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除了平等、团结、互助以外又提到“友爱”,而且对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排列和表述顺序也不同。

上世纪90年代,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及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新提法,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和完善阶段。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200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也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中加入“和谐”的要素,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出发,基于现实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对我国民族关系认识的重要发展,是新的理论突破,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内容更加完善、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民族关系上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既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需前提。“和谐”是党中央在把握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一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关系中加入“和谐”也有着鲜明的指向性。现阶段各类与民族关系有关的矛盾持续存在,并正在成为或将要成为我国民族关系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而它们的解决也将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和谐”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更加完整。“平等、团结、互助”已经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但将“和谐”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提出,则使这种民族关系有了一种有序的结构性要求。“和谐”以承认差异、多样性为前提,讲究相互关系的合理调处,讲究不同个体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调适。“和谐”要素的提出,是对我国各民族文化、利益多元性的承认和尊重,也是对在共同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各民族和睦、协调、合作等统一性的强调。因此,和谐不是对平等、团结、互助的取代,也不是对它们的重复,而是对这些要素的补充和完善。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 A.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B.平等 C.团结 D.互助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 A.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的民族关系

B.是在我国各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的 C.劳动人民间的关系 D.平等、竞争、合作、繁荣 3.下列表述错误的观点有

A.和谐不是对平等、团结、互助的取代,而是对这些要素的补充和完善。B.“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民族关系上的必然要求。C.民族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D.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并不需要完善和发展。4.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 A.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

B.在2005年5月27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

C.由胡锦涛提出 D.由温家宝提出 5.民族和谐是

A.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综合反映 B.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核心要素。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需前提

D.党中央在把握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

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陆兵

(http://)

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巩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统一,得到各民族的衷心拥护,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丰植和培育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始终着眼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着眼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使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地爱护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事件,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最大限度地相信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协调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1.本文中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指 A.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B.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C.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D.汉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民族和谐

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必须

A.始终着眼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着眼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使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地爱护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B.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事件,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最大限度地相信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C.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协调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D.在全国各地推行民族区域自治

4.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表现在以下方面 A.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 B.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C.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5.这篇文章主要是阐述 A.民族平等政策 B.民族团结政策 C.民族经济政策 D.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题)1. A 2. B 3. D 4. B 5.C 6. C 7. A 8.C 9. B 10. D 11. A 12. C 13.A 14.D 15.D 16.C 17. A 18. A 19. A 20. B

二、多项选择题(10题)1.ABCD 2.ABCD 3.ABC 4. ABCD 5.ABCD 6.ABC 7.ABC 8.ABC 9.ACD 10.ABCD

三、判断对错(10题)

1.A 2.A 3.A 4.A 5.A 6.A 7.A 8.A 9.A 10.A

四、材料题(1题,每题5小题)

1.ABCD 2.ABC 3.AB 4. ABCD 5.ABCD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

(1)ABC(2)A(3)ABC(4)ABCD(5)D

第七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

一、单项选择题(2题)

1.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 A.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B.工人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C.封建社会的一般平等观 D.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2.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 A.公有制 B.私有制 C.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篇:民族学考试资料

民族学考试资料

腊玛古猿:最早的人科成员,由一种森林古猿演化而来的。1932年在印巴交界的西瓦里克山其化石,大约生存在1400万年至800万年前。

南方古猿:约距今500万年至100万年前,其化石最早在1924年在南非的汤恩地区发现,那是一个6岁幼年头骨化石。南方古猿主要分为南方古猿纤细种和南方古猿粗壮种。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

直立人的标志:第一个标志是人类体质发展上的突破。(有阿法种转变而来)

第二个标志是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也就是人类开始创造文化。

第三个标志就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

早期直立人在距今300—150万年,而晚期直立人在距今150—20万年,我国目前已经发向并定名了的晚期直立人有蓝田人,和县人,南召人,北京人(距今60万至25万年)等,国外的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非洲坦桑尼亚的李基直立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法国的海德堡人和阿拉戈人。

智人: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智人即古人和尼人(即尼安德特人),生存距今20—30万前到4—5万年前包括更新世中后期一段时间和更新世晚期前一段时间内的古人类。晚期智人即旧称新人,也叫智人的智人。

中国早期智人主要有大荔人(1978年,陕西),许家窑人(1974—1976,陕西阳高县),马坝人(1958年,广东韶关),长阳人(1956—1957年,湖北)和丁村人(1954年,山西),依顺序表现了从教早的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1958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穴发现柳江人骸骨化石,是我国最早的晚期智人,从中可以看出原始黄种人的特征。

世界三大人种:

(1)蒙古人种(Mongoloidrace)

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渡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此人种分亚洲和美洲两大支。约占世界人口41%。

(2)赤道人种(Equatorialrace),亦称尼格罗一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特征为:皮肤深色,头发色黑形卷,次生体毛一般不多,但大洋洲部分却相当发达;脸型较窄,鼻型低宽,唇厚颔凸,身材高矮不等。赤道人种分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个支系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约占世界人口16%。(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race),亦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Caucasoid)人种,俗称白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肤色一般浅淡,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体毛发达,泪阜外露,鼻高唇薄。此人种分南北两个支系,南支包括印度、地中海和巴尔干高加索分支类型;北支包括大西洋、波罗的海和白海波罗的海分支类型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约占世界人口43%。

种族主义:源于近代欧洲的一种敌视人类的思潮,认为某种由于遗传上的特征与人类的智力等有着必然性联系,各个种族之间存在着优劣之分,这是社会进步、历史兴衰、文化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它的表现形式包括种族偏见,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等。这种主义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我国语言谱系分类

我国的语言主要分属五个语系:汉藏语系: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西南和中东南绝大部分地区,阿尔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两大地区,印欧语系: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边陲,南亚语系:主要分布在云南边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主要分布在台湾岛。

词义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词义特点的分析来认识其中包含的民族和和文化特点,这一方法的认识论基础在于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的紧密联系,它的主要对象包括:①词的多重含义;②复合词的构造及其含义;③亲属称谓的外延;④借词;⑤词汇系统构造中的涵义。经济文化类型的定义: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的层次划分序列一般为:生态基础;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及各种典章制度;意识形态。中国经济文化类型

1.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含有两个类型,即以鄂伦春族为代表的山林狩猎型和以赫哲族为代表的河谷渔捞型。

2.畜牧经济文化类型。主要含有四个类型:即以部分鄂温克族为代表的苔原畜牧型,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型,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盆地草原游牧型,以藏族为典型的高山草场畜牧型。

3.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主要含有六个类型:山林刀耕火种型;山地耕牧型;山地耕猎型;丘陵稻作型;绿洲耕牧型;平原集约农耕型。

西方民族学流派

一、进化论学派

二、传播论学派

三、历史特殊论学派

四、法国社会学学派

一、进化论学派

(一)古典进化论

1、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

基本思想:第一,因为人类本质一致,所以,文化的发展必然是单一性的;

第二,各族文化都遵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但有快慢差异;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

主要观点: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泰勒、摩尔根、弗雷泽

(二)新进化论

莱斯利·A·怀特(1900-1975)北美人类学中的主要理论家。1943年出版《东西文化比较》,1959年出版《文化演化》。

划分文化进化阶段的标准是能量;以此为标准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1〉人类只依靠身体能量而生存的阶段;

〈2〉通过栽培作物和饲养家畜,人们能够获得光合作用后的太阳能,并开始能够将其储存起来的阶段;

〈3〉通过动力革命,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作为新的能源加以利用的阶段;

〈4〉在不远的将来,核能不是作为战争工具,而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的阶段。” 其中第一到第三阶段分别与无阶级的平等的原始制度、新旧大陆的古代文明、近代产业文明相对应。

二、传播论学派

(一)基本思想

(二)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德、奥历史传播学派

拉策尔、弗罗贝纽斯、格累布奈尔、施米特

2、英国极端传播学派

威廉·里弗斯、史密斯和佩里

(一)基本思想

均与进化学派唱反调,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以文化传播原理解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认为人类文化或社会中的变化,首先归因于物质文化和习得行为从一起源社会散播到其他社会。其理论要点如下:

(1)人类创造力很有限,独立发明的能力很差。

(2)文化现象与历史现象一样不会重复,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只有一次被创造,在不同的地区两次或多次创造相同的文化现象是不可能的。

(3)新文化的产生,是几种文化综合体传播的结果

三、特殊论学派

(一)基本思想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博厄斯、克鲁伯、罗维

(一)基本思想

该学派的创始人为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故又称为博厄斯学派。

1、外表上彼此相同的文化现象,可能有根本不同的来源、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所以,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2、不是任何相同性都说明了“历史联系”或“传播”、“借用”。

3、文化人类学的—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通过这种研究来“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博厄斯的主要著作有:《夸扣特尔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和秘密结社》(1897年)、《美国印第安人语言手册》(1911年)、《原始人的心灵》(1911年)、《原始艺术》(1927年)、《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年)、《普通人类学》(1938年〕、《种族、语言和文化》(1948年)等。

四、法国社会学学派

(一)基本背景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迪尔凯姆、马歇尔·莫斯、(一)基本背景

法国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在这门学科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先驱者中有拉菲托、爱德华,此外,圣西门、孔多塞、孔德也为人类学的形成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法国的文化人类学在理论上开始有自己完整的观点和方法,在组织上有具备影响力的阵容,则是由迪尔凯姆将研究焦点从社会学转向人类学领域开始的。迪尔凯姆于1898年创办了《社会学年鉴》,此刊物是法国社会学家的论坛,影响极大,故法国社会学派又被称为“社会学年鉴派”。

功能主义学派

布朗(1881—1955)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5岁丧父,母亲做佣人。18岁开始工作,后来在哥哥的资助下到剑桥大学读书。1906—1908年在哈登以及里弗斯的指导下到安达曼群岛进行田野工作。1910—1913年到澳大利亚进行田野调查。1914年再次去澳洲。1935年到燕京大学讲学。主要著作有:1922年的《安达曼岛民》、1950年的《非洲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1952年的《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以及1958年的《社会人类学方法》

主要贡献

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与方法

2、图腾崇拜

3、亲属关系的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波兰人。1902年考入杰格隆尼大学。1912年转入英国,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1913年完成他的首部人类学专著《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1914—1918年在特洛布里恩德岛进行田野调查。和当地的居民共同生活了两年,开创了人类学家田野工作的先例。1920年,返回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培养了大批人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著作有:《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1927年)、《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1927年)、《西北美拉尼西亚野蛮人的性生活》(1929年)、自由与文明》(1944年)、《文化的科学理论》(1944年)、《文化变迁的动力》(1945年)、《巫术、科学与宗教及其他论文》(1948年)、《性、文化与神话》(1962年)、《墨西哥市场体系的经济学》(1982年)以及《文化论》等,主要贡献:①文化的功能主义理论②巫术宗教问题③田野工作的贡献

2、提出田野工作的三条原则:

(1)部落的组织和部落的文化结构,必须以明确、清楚的提纲形式记录下来,或用具体证据按统计手段编集文献资料的方法来写这类提纲。(2)必须在这一提纲中填充实际生活的细节和行为类型,这些细节和类型的收集,只有靠细微而认真的观察、靠密切接触当地人的生活才能获得。这些收集的材料,应当以某种人类学的学术性日记形式记载下来。

(3)有关人种特点的记叙、说明、典型的话语、民俗项目以及巫术仪式的惯用语句,都应当作为描述土著居民精神生活的文献内容记载下来。

中华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林纾,魏易译出德奥学者哈伯兰的《民种学》,并于1903年由京师大学堂官书局出版之后,许多外国民族学著作逐渐翻译介绍到中国来。1926年,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首次提出“民族学”这一术语,明确其学科定义,回顾了民族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科进行了界定。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成立社会科学研究所,其中第一组为民族学组,蔡元培任组主任,它是中国迄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最主要的民族学研究机构。30年代末,中华民族学家开始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社区田野调查(详情请看141页)。民族学的中国化 有三种意见:1.主张利用外国民族学的方法,择其善者,根据中国的实际,综合而成中国化的民族学。2.试图以经过比较择出的某一学派的国外民族学理论为张本,实现民族学的中国化,但更强调以使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理论与事实相结合,并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使之彻底地中国化。3.主张吸收国外民族学理论的合理之处,但因国情不同,中国所需要的民族学和欧美殖民地式的民族学应当有所区别(在观点,内容和方法上都应与西方有别)。

新中国建立后,在社会历史调查的基础之上,铅印各民族自治地方概况﹑各民族简史和简志三套丛书。

马凌诺斯基革命:指的是对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民族学实地调查发展过程的一次变革,一次飞跃,奠定了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基石。文化主位研究方法:

自观就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他观就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什么是民族学的社区:它是民族学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人类学家用以指一群互相依赖的家族,在一对群或聚落,或比较大的聚居区,营共同生活。一个社区能否自给自足并不一定,但一个社会则为经济上能自己自足的若干社区所构成。那些社区未必相互依赖,但他们却互相通婚,而且有共同的领土﹑语言﹑社会经济体系及文化遗产。”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基本要素:1.人民2.人民所居住的地域3.人民的生活方式或文化。

参与观察: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法,其先决条件是在一个地方长期住下去,至少要一年的时间,要求调查者学会被调查民族的语言,“入乡随俗”,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像一个“尽量合格的当地人”。这种方法被西方民族学家所倡导并付诸实践。民族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的成果,都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通俗地说,就是同一民族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族属亲近感﹑认同心理。这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经验体会到的,这个特征往往能比其他特征在形成维持某个民族共同体上更为重要。近期中华民族学的主要任务

第一,继续加强少数民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第二,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民族的研究 第三,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

第四,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 第五,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的研究

第六,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 第七,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 第八,开展民族统计学的研究

民族识别的成就与意义

1.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经1953年全国人口调查,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的召开,为第一阶段,首次确认38个少数民族

2.从1954年到1964年的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为第二阶段,有确定15个少数民族,确认了普米族和门巴族;1965年识别确认了珞巴族,这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单一民族

3.从1964年起,经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为第三阶段,1979年6月又正式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此,基本确定了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框架。

乌力楞:是鄂伦春族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一般由五六个或十余个“柱”(家或户)组成,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家族公社。每一个乌力楞包括着同一祖先若干子孙的一些小家庭,其家族长成为“塔坦达”,其内部生产资料共有,大家过着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的生活。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经济(275页)

领主庄园制:是西藏农奴制的更本制度。庄园出现于公元10世纪,完备于清朝时期,“溪康”是庄园的主要标志,“溪卡”是庄园的总称1其封建政权叫“雄溪”农奴主叫“却溪”或“革溪”,庄园的一部分留作领主及其代理人经营,一部分分给农奴经营,作为劳役地租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强制农奴劳动﹑剥削农奴的经济组织,又是镇压农奴的基层机构。

基诺族的长老制:即基诺族的政治制度村社长老制。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称卓巴或寨父,次为卓生或寨母,其主要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喝宗教祭祀方面,在调节纠纷﹑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老不脱离生产,没有薪酬,具有公仆性质,体现出基诺族的原始民主。

瑶老制: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职能。瑶老制产生于原始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瑶老是村寨的首领,有民主选举或自然形成,一般有村民中享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但不脱离劳动,无特权。其主要职责是主持村寨生产活动,调解纠纷,长官宗教祭祀,组织村寨的共同行动抵御外界侵扰等。

石牌制:也是瑶族具有原始民主残余性质的政治组织形式,1940年以前存在广西大瑶山地区。这种组织是以一个或若干个村寨为单位,对预防盗贼﹑保护生产﹑婚姻聘礼﹑保护外来正当商人﹑处理纠纷等问题订立共同遵守的规约,这种规约称为“石牌律”﹑“律法”或“条规”刻在石碑上,称作石牌

阿注婚: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男女之前的爱情是阿注婚的基础,双方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阿注婚的特点在于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长期阿注关系的特点 第一,长期阿注是主要配偶,短期阿注是补充性质的次要配偶,虽然有主次之分,但是可以变动

第二,虽然结交了长期阿注后并不排除自由结交短期阿注的权利,但长期阿注在性生活方面已享有优先权

第三,结交长期阿注已不再满足于馈赠小礼物,而发展到男子对女家的物质帮助﹑经济活动等乃至双方家庭有生产协作关系

第四,基于长期阿注关系的存在,父子观念开始出现

古代对偶婚姻家庭形式的特点

(1)

婚姻建立在一男一女承兑配偶的基础之上,一夫一妻制因此萌芽,但由于群婚习俗的残存,对偶家庭并不稳定

(2)

婚姻家庭的建立和解体,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

(3)

没有产生出单独的亲属制度,仍沿用群婚时期的类别式亲属制度

(4)

夫妻居住地,起初为望门居,父系氏公社确立后,逐渐改行从夫居,其中从妻居是最基本的形式

(5)

从先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发展到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6)

由于自身的脆弱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完全依附于实行集体劳动和共同消费的原始共产制家族公社

产翁:是一种原始遗俗,就是男子在其妻子生产期间,模拟妻子“分娩”,或在妻子分娩以后装扮成产妇卧床抱子,代替妻子“坐月”,而真正的产妇则照例外出干活,并为卧床“坐月”的丈夫准备饮食。在这里,模拟妻子“分娩”、代替妻子“坐月”的产妇之夫便称之为“产翁”或“产公”。人类学、民族学把这种奇特的习俗称之为“产翁制”或“产翁坐褥”。

文化的变异与涵化

文化变异:又称文化变迁,是西方民族学﹑人类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

引起文化变迁的两大动因,一是内部的(即民族社会的进化﹑发明﹑发现而引起);二是外部的(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播影响,出现借用或创新现象)。

涵化: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持续接触﹑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的大规模文化变异。

产生文化涵化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文化接触,而是文化传播。

文化涵化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接受,即通过接触﹑选择﹑采借,接受了某些文化成分,其中有被迫的“逆涵化”,有自愿的“顺涵化”;二是适应,即把接受过来的各种文化成分同自己传统文化体系的部分或全部协调起来的过程;三是抗拒。

应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1.殖民地的行政管理 2.国民性研究

3.公共卫生与医学人类学 4.技术变迁与经济发展 5.社区研究与发展人类学 6.工业人类学 7.教育人类学 8.都市人类学 9.决策研究

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一,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第二,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消除落后的思想意识 第三,因地制宜制定生产关系 第四,多种经营,综合发展

第五,提倡科学种田,重视智力开发 第六,发展民族工业,加强对控支援 第七,发展市场经济,加快改革步伐

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加强学习﹑宣传,树立重视教育﹑科技的新观念 二﹑从实际出发,注意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和文化特点,是民族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科学性 三﹑大力培养骨干,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第三篇:民族学论文

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2009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要加强民族团结,要做到一下几点,一是组织人员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对发现问题、群众要求和意见及时研究处理,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定期不定期检查民族团结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妥善处理好各类问题,特别是民族宗教问题,坚决避免将各类问题扩大化。四是充分相信和依靠基层组织,发挥其在维护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作用。五是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伤害族感情和对宗教的感情。六是重视日常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促使各族人民学法知法守法。七是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示范点”创建活动,营造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如何处理好新形势下影响民族团结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1)要坚持“四个维护”的原则。要从“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度,认真研究和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这类问题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强的特点,把问题放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对待和处理;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这类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实事求是,分清类别,避免把所有发生在不同民族成员、群体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都归结为民族团结问题。2)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现阶段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绝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但也有的属于对抗性矛盾。因此,要注意严格区分问题的性质,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族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不法分子。3)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不管是哪个民族,都要依法处理,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民族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教育各族群众警惕极个别不法分子的造谣、煽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声援、不串联,不影响和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坚决反对和制止采取非法手段对待和处理民族团结问题的行为。4)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加强调查研究,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的隐患,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化解矛盾的有效措施,做好处臵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对于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果断决策,周密部署,稳妥处理。能解决的问题要尽快解决,错了的要立即纠正,并对有关责任人及有关单位及时予以处理。需要时间调查清楚才能作出处理的,要向群众解释清楚。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事发当地。5)要坚持教育疏导。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要坚持说服教育,切实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决避免因工作简单化而激化矛盾。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有关负责同志要亲临现场,面对面做工作。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秩序时,要严格依法办事,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避免与群众发生冲突。如果发生聚众械斗、冲击党政要害部门、打砸抢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情况,公安、司法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法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处臵。(6)要走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各民族广大干部群众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力量。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着眼于多做人民群众的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中的作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民族学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云南省大理州白族地区经济发展之概况

——下关金星村经济的发展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 课 教 师 羊文娟 09091104 经济学院 经济学类 哈正利

完成日期2010年 11 月28日

民族人才是民族地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民族人才资源开发,全面提高民族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造就“三支队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以推动民族地区社

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摘要:金星村是白族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村,全村白族人口1088户,汉族人口10户。该村是一个城中村,村民户口现全已转为城市户口,该村凭借其土地每年取得较高的房租收入,且多年来该村致力于经济发展,在家具、租赁、企业等方面有快速的发展,经济总水平不断上升,是一个典型的城中小康之村。

关键词:下关金星村,企业,土地,小康村

一、大理金星村白族干部队伍建设

1.大理白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重视培养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选拔各类优秀人才,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自治州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配备各级领导干部、录用工作人员时,应当合理确定少数民族的名额和比例,并适当放宽任职和录用的条件。

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世居各少数民族中,至少有1名干部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

自治州和上级国家机关的企事业单位招收、聘用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聘用当地少数民族人员。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自主确定和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自主补充编制内的缺额。

2.金星村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重视培养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选拔各类优秀人才,优先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贯彻了大理州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原则。

二.金星村区位地理概况

1.金星行政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下关市洱海之南,建国以来因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需要,金星村大片田地划出,让与各种企事业单位及城市扩大的基本建设使用。全村三平公里的土地上,高楼林立,市容整洁,绿树成荫,全村成为没有田地的城市农民。

2.该村是白族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村,全村白族人口1088户,汉族人口10户。

三.金星村经济发展概况

1.农林

⑴农业生产:本村耕地面积1360亩,外有荒地60亩,后来,土地被征用,耕地全部征完,仅余荒地60亩。

⑵水利:1957年冬至1958年在今金沙江森林工业管理局帮助下修建了一座水库,1958年4月,又在村西部修抽水站一座。

⑶林业:金星村又山地,因被征用较多绿化亦被减免。1984年,村民在山场所余地建设了一块茶园,面积3亩,一块果园,面积83亩。

⑷养殖业:金星村位于洱海南面,全村有捕捞船40余艘,捕捞人员60余人,每年捕捞的水产品除大部分用于出售外留下的小部分进行人工养殖。此外,金星村还饲养马匹,在古代还有很多的马帮队伍,从事运输。

2.经济

⑴历史经济状况:历史上就土地关系而言,存在着地主与佃农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建国后,实行“土地改革”,各佃农摆脱了地主、富农的剥削,此后,便走向集体化的大农业道路。

金星村,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了工商业的经营者,为下关市场投入了奠基实力。⑵集体企业:

建国后,全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了土地改革以及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金星行政村计有重要企业7个:

① 金星汽车修配厂:1992年5月开设,分为大车修配和小车修配两个部分,各

自独立核算。承接大小汽车零件的修理搭配和维修,有职工500多人。

② 金星木制品加工厂:为联合体企业,以改制木筒为主要任务,有职工600多

人。

③ 珠海经营公司:经营项目有钢材、水泥、装潢器材、装饰品之外,兼有农副

食、副食品、粮店。

④ 建筑队:有职工600人,属大理市第九建筑工程公司,称第三建筑大队。⑤ 珠海乐园:占地144亩,为云南省首家村办乐园,颇得好评。

3.私营个体经济

在巩固、发展集体实力的基础上,依托金星村的区位优势,通过旧村改造,青光山建设为广大个体、私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氛围。九五期间个体和私营企业在现有138户的基础上发展到300户,产值12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全村集体企业达9个,个体私营企业900多家,总产值3亿元以上。

⑷其他服务业

① 风物、风情:金星村本主庙、华氏宗祠、珠海乐园、大井、大青树、小树林、《送瘟疫》诗碑、男子服饰、女子服饰、年节、婚嫁、丧葬、生子、建房、寿庆、陈设。

② 餐饮、住宿:金星村餐饮种类繁多,满足游客口味爱好,特别不同的是少数

民族风味。金星村接待饭店融合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三方一照壁”的特点,内部装饰仿古建筑庭院,让游客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典雅之中。

四.社会发展状况

1.现状

⑴科技:多为征地前的农业改革。

⑵教育:建国后,兴建多所中小学,加强师资力量,完善教育设施,促进金星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⑶文化:金星村不仅有多所学校,还有较多的文化设施:

① 大理州图书馆

② 大理州博物馆

③ 大理州文管所

④ 下关镇文化站

⑷文化活动:龙灯队,花灯队,老年迪斯科舞。

⑸体育活动:农村组织体育比赛活动。

⑹卫生:①卫生防疫 ②公共卫生 ③幼儿保健 ④妇女保健

⑺创建“小康村”:为推动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全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实现州、市政府提出创建小康村的奋斗目标,金星村于1996年9月份对全村创建小康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进行上报申请。2000年1月大理市人民政府下文批准金星村为小康村。

2.发展规划

⑴引市入村,推村进城。

⑵开发青光山。

⑶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

金星村“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战略:

城市不断地向金星村的四周延伸,高楼包围着金星村这片苍老的农舍,没有土地可种的村民向何处去,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进程几届领导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和论证,选准了一条适合金星村经济发展的路子,即“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战略:

引市入村,推村进城,加快康乐小区建设步伐,依托区位优势,以发展旅游服务,商业贸易为龙头,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不论是金星村康乐小区建设、开发青光山兴建“金星山庄”,还是鼓励、支持、帮助个体、私营企业经济的发展其目的都是:让金星村人民有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有一条就业的好路子、有一份可观的经济收入、对社会的繁荣稳定有一定的贡献、让百姓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金星村“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战略”是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跨世纪工程,必须严格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滚动发展,整体推进”的建设方针。在目前和今后较长的这段时间里,就是要全村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根据选准的路子实施规划及方案抢抓机遇,真抓实干。

3.两保护,两开发

金星村村委会在“两保护,两开发”工作中,要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抓实城中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办一件,办好一件,办实一件。而要抓实和办好各项工作,首先要充分提高村“两委”会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和发动,让大家认识“两保护,两开发”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思想上拥护,行动上参与,资金上支持的良好局面。

4.财务双代管

根据市、镇“财务双代管”工作要求,从2008年起金星村财务账目由全镇代管。此项工作是实现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健全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和财务公开,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促进集体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清政廉政的重大工作。

五.参考文献

《金星村发展历程》

六.总结

通过金星村的实践调查,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金星村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成功的典范,从农村人口转变为无田城市人口,而且每年收入可观,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中之村,小康之村。

致谢

第五篇:民族学研究

谨慎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 民族学研究应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思潮之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学获得长足发展,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西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者不加批判地移用、仿效西方民族学理论,特别是将上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民族学等同于“国际化学术”并奉为圭臬。

后现代主义民族学产生于民族学者对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之间文化权力关系或文化政治问题的反思。这些学者对西方传统民族学研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提出质疑,认为民族学者无法对异文化进行所谓客观的描述。他们试图通过对西方学者(尤其是在殖民时期)关于非西方文化的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志描述进行重新评论和再次分析,获得对文化表述本质的深层认识。不可否认,这一学术思潮有积极的一面,即认识到西方传统民族学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其质疑一切、解构一切的特点,反映出西方民族学发展面临困境。

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看,后现代主义民族学虽然对西方传统民族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出批评,但仍未走出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人为对立起来的困境。

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发展阶段看,后现代主义民族学产生时,西方社会大都走过了300多年的现代化历程,已经普遍实现现代化;到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似乎正在进入“后现代”社会。与之相比,我国仍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这一进程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推进。从理论发展看,后现代主义民族学的产生和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此前的理论和范式难以完整解释和说明社会现实。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客观现实的改变,特别是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获得发展,使西方传统民族学理论大大落后于实践,因而后现代主义民族学应运而生。然而,后现代主义民族学质疑一切、解构一切的特点,使其难以得出确切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而且,后现代主义民族学的生长土壤即所谓“后现代”社会,迄今还只是一些模糊的影子,到底是否存在仍不清楚。基础不牢导致后现代主义民族学发展后继乏力。可见,后现代主义民族学只能解构,却不能建构。如果用这种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分析中国,结果只能是解构现代化、去现代化。在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推动民族大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如何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等等,这些重大现实问题都迫切需要我国民族学作出回答。这也将给民族学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国民族学者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避免盲目追随所谓的国际学术潮流,而是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进而引领国际学术潮流。

下载民族学考试题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学考试题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民族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 1.民族学: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它包括很多二级学科:①民族学史;②民族问题理论;③文化人类学;④民俗学;⑤蒙古......

    民族学实践调查报告

    锁金山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张泽毅 摘要:锁金山村地处偏远山区,受环境条件因素限制,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为辅的经济形态。随着村经济的发展,相应的基础设施也逐渐被......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很大,我知道了有关名族的一系列东西。这本书对我的启迪很大,书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畅游在书海里。下面我就谈谈读了它的......

    民族学流派(大全五篇)

    一、进化论学派 产生时间: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 产生基础: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

    民族学总结(合集五篇)

    一、什么是“民族学”? 是指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问 二。民族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与范围 1. 对象 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

    考试题库

    机场手册: (一) 1、运保部负责按照《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规定》程序和要求将手册上报局方审批。 2、运保部负责机场使用手册的动态管理制度,确保手册的完整性、有效性、适用性,实时......

    考试题库

    一.中国动画黄金期的特点,以及代表作 时间:1955~1965,1977~1986; 特点:1. 国家支持,人力物力投入多,注重艺术形式; 2. 取材广泛,例如成语、寓言、神话、小说等; 3. 题材广泛 代表作:《神......

    民族学田野调查复习

    田野调查复习民族中心主义:指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理解其他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理解和判断其他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