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国文化先进县自查报告
建设文化强县
续写壮丽新篇
——大竹县 “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验收自查报告
大竹县人民政府(2009年5月)
大竹县自2001年12月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以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树科学发展理念,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着力加强文化工作,努力建设文化强县,创新运行机制,拓展工作路子,与时俱进,真抓实干,浓墨重彩地续写出全国文化先进县新的华章。
一、在建设文化强县的定位上强认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确定了“一把手亲自抓,一班人层层抓,一盘棋全面抓”的工作方针和把大竹建成“四川经济文化强县”的总体目标,确定了“文化强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发展思路,明确了文化事业在县域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在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上多次专题研究文化事业,解决全县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机构、人员、活动安排、设施建设、经费等具体问题。全县形成了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财政、文化、人事、规划、土地、税收、工商、广电、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分工负责,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推动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在发展文化事业的投入增长上强机制
2001年以来,全县文化事业经费年年增加。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实现了和财政支出同步增长,人均文化事业经费高于达州市水平,近8年县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6.7%。县财政保证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艺术团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费的全额预算、足额到位,仅百场文化下乡演出县财政每年投入的经费就达30余万元。同时,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为推进乡镇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财力保障。一是乡镇文化专干待遇得以落实。乡镇机构改革后,全县50个乡镇73名在职文化专干工资纳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二是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提供财力支持。2008年底乡镇机构改革,保留了“乡镇文体服务中心”牌子,并全面开始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县财政给予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配套资金8万元,总计达400万元。三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用,建立投入增长机制。
三、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上强落实
近年,形成了“县级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团(艺术团)一所(文管所)一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乡镇一站一中心(综合文化站及宣传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一室(文化活动室)一院(文化大院)一户(文化中心户)”为主要内容,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008年,县文化馆获“全国一级文化馆”殊荣;2005年县图书馆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年购书经费达3万元以上,馆藏图书逐年增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基本建成;县文管所完善了新型防盗警报器、防盗门、消防器材等设施,“四有”工作规范,馆 2 藏文物和文化遗址安全无损;全县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每年逾10万元。2008年,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11个农家书屋即将竣工。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国文化先进站1个、四川省文化先进乡镇6个、四川省特色文化乡镇3个、四川省示范性宣传文化服务中心1个、达州市文化先进乡镇4个、达州市文化艺术之乡4个。
四、在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上强服务
1、强化为县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文艺活动精彩纷呈。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基层、活跃行业、狠抓特色”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积极开展文化系列活动。一是文艺活动主题鲜明。县本级每年举办10多次大型季节性、节庆性、专题性演出活动,实现了每月一次广场文艺演出,每季度一场中型文艺演出,每半年一场大型文艺演出。二是文艺调演频频参与。大竹县先后10余次参加四川省“新农村、新农民”文艺调演和在达州市召开的“全省劳务工作会文艺晚会”,以及市“清风颂”党风廉政建设文艺晚会、市电视歌手大赛等文艺调演。富有大竹特色的四川竹琴《打麻欢歌》、《麻林晨曲》、《织之织》、《麻之韵》等节目,受到高度评价。三是文化下乡活动深入开展。自2007年开展“百场文化下乡”以来,每年组织文化下乡专题演出100场次以上。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实现了“村村挂银幕”、一月放映一场的目标。
2、发掘竹乡特色文化和打造民间文艺精品,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努力实施“精品战略”,3 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打造富有大竹竹文化、麻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四川竹琴《麻林晨曲》、大型话剧《“爱”在身边》双双获巴蜀文艺奖和市“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竹琴《打麻欢歌》获四川“群星奖”金奖。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县1000余件作品分别在国家、省、市级获奖或发表,公开出版了《唐昌虎书法集》、《蔡大明画集》、《杨先云自书诗联作品》、歌词集《巴山情缘》(王希异著)、诗歌散文集《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中》(山君著)、长篇小说《张献忠》(潘传学著)、小说故事集《滴水看海》(巴山著)、诗集《阳光戒尺》(邱绪胜著)等10余部有一定影响的文艺佳作。2008年,县委办、县政府办出台了《大竹县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暂行办法》,并依此对年度优秀文艺作品进行表彰奖励。
五、在培育文化事业人才队伍上强素质
一是壮大群文队伍,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抓好主体阵营建设。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团结县文联、音协、作协、美协、诗词学会、书画协会等文艺团体,为丰富和发展全县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充分发挥县文化馆的群文辅导、培训、组织、带动职能,组织和指导全县城乡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积极开展文艺活动,基本形成乡镇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企事业文化、街道社区文化为主体的五大群文阵营。以开心歌咏团、春之声合唱团、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群众业余文艺活动为特色,形成一道群文活动的亮丽风景线。各乡镇也纷纷成立了业余文化宣传队伍。另一方面,培育发展基本队伍。采取城乡结合的办法,在全县培育了150余支以农民吹打乐、民间演艺团体、文艺轻骑队为基础的基 4 本群文队伍,以此长期活跃在村组院坝,为农民群众服务。
二是扶强专业文艺团体,发挥骨干作用。2003年8月,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原大竹县川剧团为基础组建了大竹县艺术团,人事部门专批15个聘用干部指标,先后在大、中专艺术院校毕业生中考聘了21名演员。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将大竹县艺术团确定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由县财政全额解决,为全省县级文艺团体改革另辟了新路。县艺术团建团以来,创作出《“爱”在身边》、《温暖阳光》等特色精品剧目,参加省、市演出并获大奖,参与送文化下乡、到企业、进社区活动,每年演出逾百场次,成为四川省内最具活力的县级专业艺术团之一。目前,正向“四川一流剧团”迈进。
三是扶植文艺领军人物,发挥引领作用。近年来,通过发现和培养,全县涌现出被四川省文艺界赞誉为“张尚全戏剧创作现象”的戏剧家张尚全,省内外知名词作家王希异,“范哈儿”系列小说的作者、小说家杨平章,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书画家唐昌虎、陈海萍、李增吉,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奖的青年歌手陈爽等一批颇有成就的文化人。继2000年2月原大竹县文化局副局长王希异同志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后,2005年10月县艺术团团长谭开文同志又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12月,四川省文化厅组织召开“张尚全戏剧创作暨新作研讨会”,专门研究其人其作。目前,全县加入全国性文艺团体的会员有10余人、加入省级文艺团体的会员达20余人。
六、在文化市场管理及文化产业壮大上强发展
一是处理好管理与发展的关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有序管理文化市场,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县有文化经营单位234家,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其中网吧92家,图书报刊店92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50家,歌舞厅、卡拉OK厅24家,电子游戏56家,演出团体3家,电影放映14家(队),艺术培训3家,印刷企业15家,打字复印48家,武术学校3家,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0多处,其他23家。从事文化经营的从业人员3600多人。
二是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为繁荣文艺事业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全县形成了以文化稽查队为主体,以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相配合,以乡镇宣传文化中心为补充管理体系,并建立了社会义务监督员队伍,建立健全了宣传教育机制、齐抓共管机制、监管网络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从严执法机制。
七、在保护文化遗产上强规范
县委、县政府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由此,全县文物管理“四有”工作符合规范,确保了200余处珍贵文物和文化遗址安全无损,省级文保单位清河街道建筑群和县级文保单位江水桥字库得到保护性维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柳醪糟酿制技艺》、《大竹竹唢呐》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郎竹席》、《观音豆腐干》等4项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哈儿将军传奇故事》、《大竹 6 民间吹打乐》、《竹乡麻布织造技艺》等6项纳入县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竹竹唢呐在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展演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赞赏。四川竹琴表演唱《麻林晨曲》代表达州市参加四川省“新农村、新农民”文艺调演获得一等奖;且多次在央视播出。
八、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强成效
全县有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文管所、县艺术团、县电影公司共5个直属文化事业单位,有50个乡镇宣传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在县级事业单位改革中,文化馆、图书馆实行了“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到位;县艺术团承担着文化下乡和公益性演出,县委明确其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并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起完善的医保、社保和新的用人制度;电影公司改制顺利完成,在职人员全部分流到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
文化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大竹县在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中名列前茅,文化建设位居全市前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途中,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续写全国文化先进县新篇章、加快文化资源大县向先进文化强县跨越、建设文化强县奏出时代最强音。
第二篇:省级文化先进区自查报告1
******人民政府
关于对省级文化先进区的自查报告
省文化厅: 我区按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组织开展******文化先进县复核迎检工作》的通知要求。成立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迎检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文化工作的整体状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地处黄河北岸,距******35公里,与焦作、济源交界,素有“南北咽喉”之称,是古都洛阳的北大门。全区辖一乡和一街道办事处,有29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总面积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6万人。2003年,******被授予“******文化先进区”荣誉称号。
多年来,******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围绕建设“人文吉利”这一主题,突出文化阵地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等重点,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和群众性文化的投入,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区人均拥有文休设施面积居全省前列。区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区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水平。******文化活动特色逐渐形成,******先后被授予“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全国特色广场文化
构和年龄结构上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文化事业费年均增幅约25%。全民文化事业费年人均13.5元,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能够足额发放。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广播电视中心、文化站(活动中心)、村级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室)等硬件建设步伐。
在全区形成了以文化活动中心为龙头,以乡、办事处文化站(活动中心)为枢纽,以29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大院和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础的三级群众文化活动网络,构建了以文化先进乡村和社区为代表的典型辐射网络,解以各类文化阵地为依托的文化培植网络和以各级文化干部、民间艺人为骨干的工作网络。
区文化活动中心内部设施不断完善,区文化馆达部颁二级馆标准,区图书馆达到了国家三级馆的水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正在完成,基层服务点达到了全覆盖。与石化总厂开展了文体设施共建共享活动,完善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了19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村庄和社区文化广场。区文体中心及河阳、世纪两个文化广场等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使用,是******提高城市文化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得意之作。近年来,******累计投入文化建设资金达3000万元,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
(二)、抓培训,善引导,壮大群众创作和文艺演出队伍
合唱队等10余支业余文化团体,成立了戏曲协会、写作爱好者协会、书画协会和奇石协会,促进了我区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它们常年在广大农村、社区自编自演,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北陈村村民孙小爱主动组建了豫声戏曲演出团,利用业余时间编排节目,自掏腰包6万元购臵演出设备,为******周边群众义务无偿演出六年,近200场次。河阳新村社区张秋菊退休后一直热心于各种文体活动,写快板、编舞蹈、演小品,参与组织100余场文艺活动,她带领******腰鼓队在******第十届老年人运动会健身腰鼓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目前全区共有27支秧歌舞蹈队、8支排鼓表演队、9支民间戏曲表演队和其他10余个演出队伍。
(三)、加强公益文化服务,全方位开展社会文化活动 社会文化活动的阵地施建设和人才培训为全区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我们把抓好自上而下的社会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不断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向“广”处发展,向“深”处开拓,向“高”处升华,以区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村、企、校文化团体为基础,以区内外文化专业团体为补充,以各类广场文化为载体,开展了多层面、多方位的社会文化活动。同时,将文化活动向机关、学校渗透,向社区延伸,向农村拓展,让社会文化占领机关、学校、社区、农村阵地,使健康向上、活泼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社会文化活动影响到全区的每个角落。
重大节日庆典活动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区主管领导专门召集各委局主要负责人召开协调会,将各项筹备工作落实到单位并明确责任人和具体要求。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专题广场文化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下乡”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我区已实现了“文化活动常下乡、常在乡”。每年组织电影、戏剧、综艺演出到农村、社区进行演出,实现了每村(社区)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还大力拓展文企联姻新渠道,让企业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助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2007--2009年全区共放映电影近近1200余场,戏剧综艺200余场,受益群众达到了15万人次。
通过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广场文化活动还以鲜明的群众性吸引着人们,其宣传效果是一般文化活动无可比拟的,已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有效方式。它以自身的整体效应和声势,冲击和遏制了一些消极文化现象的滋长;以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颂扬、传播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通过热烈明快的活动氛围,来感染人们的心绪,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满足群众宽松欢乐的文化心理,产生强大凝聚力和鼓舞导向作用。使广大群众感受到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激发起人们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爱国情怀,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充分利用区电视台这一媒体,开辟专栏、专题,重点跟踪宣传报道群众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通过电视能看到自己参与演出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执法工作得到了完善和加强
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06—2007年我区开展文化资源普查,编印了《******文化强市建设普查调研报告》。根据我区特点,就如何落实国家、省、市文化产业优惠政策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一大批文化娱乐、文化休闲和文化服务等与大众文化消费联系紧密的民营文化企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文化管理,提高艺术力班水平,使我区涌现更多的艺术方面人才;实施项目品牌带动,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重点推介以万佛山碑林为主的艺术产品,引导经营者和经营企业进入艺术品市场,把艺术品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渠道;充分调动专业艺术人才的积极性,形成书画、音乐、文学等创作群体,鼓励创作自由,促进吉利文艺作品的繁荣与发展。不断利用各种渠道,进一步提高我区文化品牌项目知名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文化项目,丰富我区文化市场。近三年来,全区文化产业年均产值达3533万元,年均增加值达到3217万元。
(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突出成效
******历史悠久,文化遗产重多,现有各类文化遗产近5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在保
普查和整理工作,2008年我区搜集整理的硪工号子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船工号子,东寨村中药正在加紧进行搜集整理。
三、抓机制,促落实,形成文化工作良性互动的格局 文化工作开展的好坏,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坚强有力、全民热情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区文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加强工作监督指导和综合协调,区文化体育局负责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既密切协作、又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
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区委、区政府把文化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代表委员监督的作用,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多年来,全区综合经济实力逐年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石化工业城正崛起在黄河岸边。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5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5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前列,全区整体率先实现小康。另外,******连续10年获全市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信访工作继续保持了全省一类县区水平,科技工作跨入全国先进县区,是******平安建设先进区。
通过文化工作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发挥文化作用,对
1服各种不足和存在问题。通过自治区文化厅这次检查验收,我们本着“边查边整改”的指针,加大整改好建设的力度,我县的文化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文化先进县的各项成果会更加巩固、更加扎实,得到进一步提高。
我区在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活动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的工作距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坚信,有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有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区的社会文化工作将会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2010年8月
第三篇: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自查报告
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自查报告
XX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定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XX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XX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解决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培育形成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加快建设诗画XXX中最美大花园,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拼搏实干当先锋、争先进位创一流,努力推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山区样板县。
一、锚定目标、持续发力,重点抓好“六个十大”标志性支撑性创新性突破性的工作抓手
着眼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XX将找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缩小“三大差距”问题的突破点、发挥优势先行示范的着力点、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结合点,按照“小切口、大牵引、多跨度”原则,重点实施好“六个十大”具有标志性、支撑性、创新性、突破性的工作抓手,加快形成破竹之势,尽快取得实践成果。
聚焦夯实共富物质基础,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培育、招大引强突破、扩大有效投资、市场主体升级、数字经济赋能、人才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提升、“两山”转换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时代XX协作等高质量发展十大支撑性行动,全力促进经济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聚焦增强共富推进动能,重点推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推进投融资机制改革、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集成创新示范县、健全医保扶贫长效运行机制、深化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试点、“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等重大改革十大突破性事项,通过政策、规则和制度重塑,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走出一条科技创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的融合聚变之路,全面激发共同富裕新活力。
聚焦补齐共富民生短板,着力实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管理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教育强基行动、健康XX行动、幸福安居工程、文化惠民行动、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无废城市创建等公共服务十大保障性工程,不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品质化,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聚焦缩小共富收入差距,着力落实异地搬迁、“万元系列”、农家乐经济、“我们的幸福计划”、盘活资源、就业技能提升、发展集体经济、金融助力、“四小经济”、“两进两回”等富民增收十大创新性举措,努力缩小“三大差距”,形成全民富裕的均衡图景。
聚焦发挥共富比较优势,着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试点、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试点、低碳试点县、金磐“飞地”全国样板、“生态+”现代化山区交通样板县、“基层党建+山城管事”模式、“微改造、精提升”行动试点、道地药材生态种植与质量保障试点、XX省农家乐第一村、医养康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等先行示范十大标志性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样板和借鉴。
聚焦塑造共富基本形态,着力打造一个百亿级产业、一个特色生态产业平台、一块高能级的产业科创飞地、一个高品质的县城中心商务区、一个高层级的对外交通门户、一条山水城文融合的迎宾大道、一系列优质公共服务设施、一条高标准的市民健身绿道、一个综合集成的市民中心、一座多点协同的城市公园等共同富裕十大基础性场景,推动XX经济社会功能整体优化、形态整体提升,形成山区共富基本形态的全面蝶变之路。
二、加强领导、压实责任,为推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山区样板县提供坚强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是重要的政治责任,任务十分艰巨,机遇前所未有,XX将以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抓紧抓好打造共同富裕山区样板县的各项工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落实“七张清单”问题亮晒整改机制,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到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方面。全体党员干部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感悟思想伟力、赓续红色血脉、扛起责任担当,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提升干部队伍能力。以县乡集中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系统性重塑干部队伍,加快建设变革型组织、提高领导干部塑造变革能力。坚持系统观念、数字赋能,善于运用数字化改革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破解共同富裕体制机制问题,实现体系全面重塑、功能整体优化、创新综合集成。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全域统筹机制,统筹推进共同富裕各项工作;建立清单化推进机制,明确任务责任,实行闭环管理;建立总结推广机制,及时总结最佳实践经验,为全省、全国复制推广提供借鉴;建立争先创优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部干事创业、改革突破争先;建立考核评估和督察反馈机制,保障各项惠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政策有效落实。
凝聚各方强大合力。坚持群众主体,旗帜鲜明地鼓励勤劳致富、率先致富,旗帜鲜明地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在外XX人的独特作用,不断激发全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第四篇:2009年敦煌市全国文化先进县自查报告
壮大文化产业 提升城市品位
------关于敦煌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中文摘要: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文化经济的文化含量大、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品牌效应显著、开拓和占领市场的能力强,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力大,具有很强的扩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竞争优势明显。近年来,敦煌市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采取多项措施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敦煌市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实证调查数据的分析出发,着重审视了敦煌市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经营状况、企业数量、从业人数、运行特征等总体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English Abstract:Culture is part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is the embodiment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Cultural economy and cultural content of large, high added value, innovation and strong brand significantly, the ability to develop and occupy the market strong, the penetration of other major industries, with strong expansion cap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obvious.In recent years, Dunhuang resources based on local culture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to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and has become economic system in Dunhuang City, an important part.This empirical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from the start, focused look at the Dunhuang City investment in cultural industries, business conditions, business volume, number of employees,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causes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哲学思考
Keywords:Culture Industry
Developing
Philosophy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 1 省区交界处,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辖6镇3乡,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万人。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遍布,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莫高窟、玉门关、阳关、鸣沙山〃月牙泉等人文和自然景观中外驰名。1979年敦煌被国务院列为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敦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形成了覆盖全市、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1997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文化先进县‛。2002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经过6年的巩固提高,全市小康文化建设目标全面实现,三级文化网络进一步健全巩固,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活跃,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为‚打造艺术之都,建设魅力敦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敦煌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党政领导重视,小康文化建设掀起了新高潮
自2002年,我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以来,市委、市政府从建设宽裕小康市和敦煌国际旅游城的需要出发,把文化建设作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基本 2 保证,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工作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了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不断加强,资金上优先保证,掀起了文化建设的热潮。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阳关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等规划和办法,明确了全市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和保证措施。每年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事业经费、文化专干待遇、文物保护开发等涉及文化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党政领导经常深入文化一线检查指导工作,现场解决文化项目建设中涉及的土地、税收、工商等方面的问题,在敦煌大剧院建设及《敦煌神女》演出中,各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很好地支持了文化事业发展。市人大和市政协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全市的文化工作进行视察。市委、市政府还坚持把文化工作列为部门和乡镇双文明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与经济工作同考核、同奖罚,逐步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各行各业配合抓的领导机制,有力推动了文化工作顺利开展。
2、加大投入力度,文化网络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2002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小康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大投入,抓点带面,切实 3 解决经费、场地、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使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根本改观。我市坚持将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财政支出保障的重要方面,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不断加大投入,把文化事业单位经费全额纳入了财政预算,并确保了文化经费增长的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2006—2008年我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为11.83%、18.53%、23.68%,而2006--2008我市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分别为234万元、305万元、1004万元,增长幅度分别2.95%、30.43%、228.68%,除2006年外文化事业费增幅均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我市2006—2008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16.95元、21.75元、71.5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我市文化文博事业繁荣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6年来,市乡两级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改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先后维修改造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新建了月影广场、沙州乐园两个文化广场。2006年,市委、市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了党河风情线,党河风情线全长3公里,内设文化广场2个,升降式舞台1个,价值38万元的体育健身路径两套。2007年,市委、市政府引资1.8亿元建成了集文化娱乐、旅游商贸、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敦煌风情城。城市11个街道居委会都建有综合文化室,其中7个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并统一配臵了电视机、影碟机、图书报刊、文体器材等设备。农村8个乡镇都建有综 4 合文化站,其中一级站7个,占乡镇总数的87.5%,二级站1个,占乡镇总数的12.5%,全市56个行政村都建有文化室。市文化馆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是文化部命名的‚国家三级文化馆‛,内设戏园、舞厅、游艺、棋牌等12个活动室,定期举办文艺创作、社火表演、少儿器乐演奏、老年迪斯科、健美操等培训班,常年坚持为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辅导文艺节目。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是文化部命名的 ‚国家二级图书馆‛,内设借阅室、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采编室及15个流动图书点,藏书总量达16万册。广大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图书馆人均购书经费,人均藏书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图书馆先后三次得到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捐赠的《敦煌宝藏》、《贝叶经》等价值近百万元的珍贵图书。市财政每年列支4万元作为购书经费,年接待读者均在10万人次以上,1998年,市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2005年馆长魏锦萍同志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近年来,先后成功承办了全国中小型图书馆会议;争取香港汉宝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楚河先生捐赠10万元人民币;争取到北京西城区图书馆捐赠计算机15台,在全省县级图书馆中率先建成了电子阅览室。2006年,敦煌市承办了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第六次中文文献资源共享合作会议‛。2008年,又争取到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工程经费68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工程 5 县级支中心并投入了运营。近年来,敦煌市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各种读书活动,目前,敦煌市已建成农家书屋32家,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58%,32家农家书屋全部建在了行政村或住房条件与位臵优越的农户家中。积极争取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送书下乡工程‛赠书,全市8个乡镇共接受赠书7410余册。市博物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标准文物库房和四个展厅,常年举办汉长城展、历史文物展和名人书画展,成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2008年5月开始已向社会免费开放。2006年,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集体‛,馆长傅立诚被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总投资3945万元、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的敦煌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今年10月可建成开馆。全市8个乡镇文化站专干队伍稳定,设施齐全,常年开展科普宣传、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和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发挥了宣传时事政策,推广科技知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主阵地作用。
3、普及提高并重,群众文化活动达到了新水平
3.1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坚持政府组织、部门牵头、社会参与的原则,以文化场馆为阵地,以节庆活动为契机,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社会办文化,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大中小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
3.2阵地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坚持节假日不休息,常年向观众开放。三馆每年接待活动群众、参观人员和读者总数都在30万人次以上。市委、市政府积极深化电影体制改革,大力开拓电影市场,认真落实农村电影‚2131‛工程,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每月看一场电影的目标。市艺术团常年深入全市农村乡镇、宾馆饭店、旅游景区、厂矿企业和周边县市进行演出,每年演出均在200场以上,其中农村演出在120场以上。9个乡镇文化站充分发挥阵地、设备、人才的作用,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和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每年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开展大型文化体育活动都在8场次以上,充分发挥了教育群众、传播知识、凝聚人心的作用。
3.3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迎春社火表演、焰火晚会、迎春运动会、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等已成为每年必办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成为了‚我爱敦煌‛教育活动的品牌文化项目。2002年以来,每年都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使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享受到了一道道精美丰盛的文化大餐,受到了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2002年10月举办了全市农村业余文艺调演,全市11个乡镇精心组织节目参加了调演;2003年6月举办了‚奥运之光〃敦煌情韵‛大型文化活动,邵华泽、罗哲文等50多位知名人士参加了活动。7月份举办了‚庆祝七
一、战胜非典、复苏旅游‛大型广场文化周活动;2004 7 年成功举办了‚凯腾杯‛敦煌美歌曲演唱大赛。由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体育局、总工会牵头,以党委、总支为单位,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进行演唱比赛。演唱歌曲以《欢迎你再来敦煌》、《敦煌美》、《人类的敦煌》等赞美敦煌的优秀歌曲为主。在党委、总支演唱比赛的基础上,挑选优秀节目,在月影广场举行了为期10天的‚凯腾杯‛敦煌美歌曲汇演,共有12个乡镇党委和16个城镇党委、总支参加了演唱大赛。参与演唱的干部职工达2000余人,观众达五万多人次;2005年举办了‚‘地税杯’‘我爱敦煌’‛广场文艺演唱会。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体育局组织全市31个党委总支在月影广场搭台连续演出一个多月,演出文艺节目400多个,参与演出人员5000余人,观看群众达10余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6年举办第三届敦煌飞天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邀请到了杨洪基、李丹阳等歌唱家来敦煌演出,本次演出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在敦煌历年举办的大型广场文艺演出中少有。央视第七频道对演出进行了录制,并于10月1日在央视第7频道‚乡村大世界‛栏目播出;2007年,在党河风情线举办了‚jica‛杯慰问农民工和风情线建设者大型文艺演出,历时16天,全市17个城镇党委、总支参加了演出,观众达12万多人次。在演出期间,又邀请甘肃省‚情系陇原‛艺术团来敦煌开展了慰问演出活动,掀起了全市大 8 型群众文化活动的高潮。2008年7月举办了奥运火炬传递点火仪式和结束仪式大型文艺演出,邀请甘肃省歌剧院和金川公司歌舞团来敦煌演出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向中外宾客展示了敦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主持了文艺演出,使演出更加精彩迷人。9月又举办敦煌国际服饰模特艺术节暨第四届飞天文化旅游节,邀请到来自北京、天津、江苏、四川、湖南、新疆等省市的模特50名来敦进行了表演和比赛,本次表演规格之高、阵容之强,影响之大在敦煌历年举办的大型文化中前所未有。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甘肃卫视、《甘肃日报》、《兰州晚报》等新闻媒体对表演和比赛进行了宣传报道。今年,‚走进风情城,欢乐敦煌行‛大型广场文化演艺活动正在敦煌风情城中心广场如火如荼地举行,演出共进行6个月,每天晚上都有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奉献给广大观众,演出从3月28日开始,截止目前,已演出了60多场。为了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各类文艺爱好者的才能,市上每年都结合‚三〃八‛、‚五〃四‛等节日举办秧歌、健美操大赛、全市青少年歌手大赛、戏曲演唱电视大赛等文化活动,推动了全市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其中,全市青少年歌手大赛已连续举办了12届,戏曲演唱电视大赛已连续举办了9届。市委、市政府每年结合冬春季农村集中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镇、进社区活动,把党的政策、科技信息、9 优秀图书、歌舞戏剧送到千家万户,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4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活跃发展。青海油田公司、敦煌宾馆、太阳大酒店、敦煌山庄等企业组建了专业演出队。市幼儿园、市医院、中医院、敦煌三中、敦煌阳光沙州大酒店等26个单位组建了职工业余文艺演出队。全市近百所中小学、幼儿园都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和书画、文学、文艺等兴趣小组。由广大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32个城乡自乐班,常年深入街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农户院落,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成为小康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4、坚持‚两手抓‛的方针,文化市场管理迈上了新台阶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地关于文化市场管理的政策法规,始终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加强宏观调控,严格稽查管理,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截止目前,全市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总数已达268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92家,网吧经营单位31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经营单位45家,出版物经营户37家,字画店17家,印刷企业13家,打字复印经营户30家,体育经营场所1家,民间社团2家。注册资金总额达4320万元,从业人员达2130多人,每年向国家缴纳税费810多万元,为丰富城 10 乡群众及中外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再就业工程、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4.1抓宣传引导。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市场的基本性质、基本形势和基本策略,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科学调控,使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4.2抓组织领导。市上成立了社会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和文化市场稽查队,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3名及车辆、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设施设备,保证了检查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3抓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文化市场管理执法程序》、《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守则》、《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行政许可限时办结制度》等8项规章制度,分门别类建立了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档案,全面推行承诺制、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文化市场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2007—2008年在酒泉市举办的行政执法案卷评选中,敦煌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4.4抓学习教育。认真抓好经营者、消费者、管理者三个层次的宣传教育工作,有效增强了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消费者合法消费意识和管理者依法管理意识。
4.5抓稽查整治。坚持日常检查、重点抽查和集中整顿相结合,反复查、查反复。2007年,成立了网吧行业协会,聘请‚五老‛成员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23名成员,组 11 成了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队伍,并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指导,使辖区内公共文化单位和文化经营场所从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有效打击了文化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保护与传承并举,文化遗产保护开创了新局面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敦煌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艺术,既保存有十分丰富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流传下来许多绚丽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每年都开展‚世界文化遗产日‛和‚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纪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面。
目前,敦煌市保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八大类近百个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传承工作。
5.1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编制了保护名录。按照上级文化部门的安排部署,2004年,我市专门从文化单位抽调工作人员3名,由市政协副主席、原市文化馆馆长高德祥同志负责,历时半年时间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全面 12 普查摸底工作,逐项登记建档。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向省上筛选上报了保护试点项目,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实施。
5.2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抢救保护。针对敦煌眉户、敦煌民间小调演唱老艺人正在相继去世,面临失传危险的现状,市文化馆邀请在世的老艺人沈生财、张生福演唱,对现存敦煌小调和敦煌眉户的曲目进行了记谱录音工作,共整理出曲目50余首,摄制成录像带、VCD光盘永久保存,在此基础上出版发行了《敦煌民间小调集》,并积极争取将敦煌眉户和民间小调申报列入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敦煌曲子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敦煌市政府又将敦煌曲子戏、敦煌剪纸、敦煌彩塑、敦煌民居、敦煌谚语、敦煌庙会和敦煌民歌等11个项目公布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敦煌彩塑、敦煌剪纸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3积极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工作。我市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建档、保护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普及和利用工作力度。近年来,我市大力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进 13 行了改编加工,赋予了时代气息,把《闹王哥》等优秀敦煌民歌改编成舞蹈在全市演出。利用敦煌地方戏曲形式,新编了《合作医疗进农家》、《二宝智斗胡半仙》、《迁坟》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现实生活的小品小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市委、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积极扶持民间自乐班发展,目前全市民间自乐班已发展到32个,每年演出1000余场次,平均每村达到18场次。既深入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市文化馆举办了敦煌剪纸艺术展,并挑选优秀作品参加了在酒泉举办的全国乡镇企业贸易洽谈会,受到参会宾客的欢迎和好评。2008年,市文化主管部门举办了敦煌曲子戏演唱骨干培训班,全市城乡文艺骨干,自乐班班主、乡镇文化站负责人共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并在敦煌大剧院进行了汇报演出。2008年与市广播电台合作在《好戏连台》栏目每天下午四点半播放半个小时有关内容,2009年又和《敦煌文化旅游报》六版《西部人文地理》开设‚保护敦煌曲子戏‛栏目。目前,我市正在积极筹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农家园等活动。
5.4认真做好了2009年的普查工作。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抽调工作人员,从3月初开始,敦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市文化主管部门从局机关抽调3人,文化馆抽调2人,组成普查组深入到各乡镇,从民间文学、14 民间美术、民间信仰、民间手工技艺、消费习俗、岁时节令、戏曲、民间舞蹈等8个方面入手普查。3个多月来,普查组的工作人员进村入户,走访老艺人,拜访传承人,不放过任何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在普查工作中做到了‚三个不漏‛,即不漏村组、不漏线索、不漏项目。截止目前,已完成了敦煌曲子戏、敦煌剪纸、敦煌彩塑、敦煌民居、敦煌谚语、敦煌庙会和敦煌民歌普查工作,正在进行资料整理、制作工作。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为重点,牢牢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和敦煌国际旅游城建设大局,一手抓文物保护,一手抓开发利用,落实文物‚四有‛和‚五纳入‛制度。2007年,市上新成立了文物管理局,充实了管理队伍,强化保护措施,使文物保护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加强,文物安全保护措施更加完善,文物法制宣传深入人心,文物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文物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开创了文物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互利双赢的新局面。2002年以来先后多渠道筹资1900万元用于文物保护工程,确保了馆藏和田野文物的安全。2002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2次大规模的文物法制宣传展演活动,形成了全社会保护文物的良好风气,2005年,敦煌市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2008年我市博物馆被列为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由于 15 我们管理经验缺乏,游客过多,导致在8月23日发生了馆藏文物被盗事件。我们深刻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制度抓管理,集中整治上水平,目前,博物馆接待管理秩序井然,成效显著。
6、搞活多种经营,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建设先进文化、巩固文化阵地、调整产业结构、培植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来抓,制定扶持政策,创新发展机制,促其加快发展。市属各文化单位通过开办戏剧茶园、舞厅、娱乐城、房屋出租、旅游接待、工艺品加工、文化艺术培训等多种经营形式,每年创收近百万元。敦煌书画院、敦煌美术研究所、敦煌美术馆等民营文化企业,立足敦煌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拓文化旅游市场,在美术创作销售、旅游工艺品生产经营、文化艺术培训等方面探索走出了新的路子。在新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结合敦煌实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筑巢引凤,放水养鱼,多渠道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2003年,市文化部门联合民营企业敦煌书画院,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阳关博物馆,该馆是目前甘肃省最大的全景式遗址博物馆。阳关博物馆开放6年多来,共接待中外游客60万多人次,对敦煌旅游起到了较好的拉动作用。市委、市政府引进资金600万元建成了多功能环幕影院,已建成并向城乡群众和中外游人开放。民营 16 企业敦煌荣兴公司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开发建成了三危山文物旅游景区,修通了市区至玉门关及玉门关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的公路,彻底改变了这些旅游景区的面貌,使其成为敦煌新的旅游热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大乘艺术公司、石室书轩、敦煌彩塑厂、敦煌工艺骆驼厂等文化企业,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非公有制经济兴办的歌舞娱乐、图书报刊、音响影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等文化产业日益活跃,在满足城乡群众及中外游客文化需求、增加社会就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11月,市文化部门与甘肃省杂技团合作,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了敦煌大剧院,在每年旅游旺季演出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在全省开创了省级文艺团体与县市合作发展文化演艺产业的先河。文化产业已成为促进敦煌文化事业发展、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7、整合文化资源,文化体制改革有了新推进
7.1改革管理体制。2007年,在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中,成立了文化体育局,新组建了市文物局,理顺了文物管理体制,结束了文物大市没有文物局的历史。对文化资源和管理体制进行了整合调整,进一步简政放权,有效加强了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法人实体地位。2007年,又将市电影公司、市艺术团与甘肃省杂技团整合,成立了敦煌杂技 17 艺术歌舞剧院,同时保留市电影公司和市艺术团的牌子。市电影公司承担城乡电影放映、拷贝发行、‚2131‛工程等多种业务。市艺术团面向农村和旅游两个市场,承担送文化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工作任务。在财政投入上,对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实行财政全额供给并逐年增加投入。对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如电影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使其成为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对纯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如敦煌影视城和电视服务部,实行了整体拍卖,盘活了存量资产,较好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
7.2实行优化组合,公开向社会招聘,改革用人用工制度。在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双向选择的聘任制,培养和使用了一批反应敏锐、精力充沛的年轻业务骨干,今年,市博物馆从社会上招聘了5名有专业特长的讲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享受正式职工的福利待遇,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
7.3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奖优罚劣,效益优先。各文化事业单位在重新核定岗位职责和工作量的同时,划分岗位的等级类别,既突出了技术性、责任性强的重要岗位,又倾向于苦脏累的一般岗位,推行工效挂钩,劳酬结合,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转变了工作作风。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文化先进县创建巩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 18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中央、省市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深。在政策导向上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政策界限仍比较模糊,对文化产业地位的作用把握还不够全面深刻,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产业是小打小闹‛的偏向和观念。在宏观管理理念上,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比较滞后。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增幅缓慢,特别是农业税费改革后,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3、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我市大量的文化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状态,产业关联度低,科技含量低,名优品牌产品少,产业规模效益差。突出表现在大众化的OK厅多,大型专业的演艺厅少;规模化、集约化、综合性剧院少。缺乏大型文化产业龙头,市场带动力和影响力不够,文化产业链条不完善、链接不紧密,没有形成产业效益。
4、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产业在我市是年轻产业,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政策的强力支持,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但现有管理体制缺乏统一协调,区域整合能力不强,产业政策不完善,扶持促进机制不健全。导致传统民间文化 19 如敦煌曲子戏等正逐步萎缩,并有失传的危险,民间艺人队伍不断流失和减少。
5、文化资源利用和开发不够。原有文化资源结构不能适应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从文化消费来看,现代新兴文化产业消费群体多,而传统的汉剧、京剧、曲子戏等演出,观众甚微;从文化娱乐来看,麻将室红红火火,而歌舞厅门庭冷落,影剧院更是冷冷清清;从文化阵地来看,广场、活动中心闲臵的时候多,用于文化演出的时候少;从文化旅游来看,文化观光旅游、文化休闲旅游少,旅游休闲文化产品在沙市总量不足、品质不高,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尚未起步。
6、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虽然,我市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不活,农村文化工作活力不强。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文物保护管理的矛盾也相对突出,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探索解决。
7、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全市文化人才严重紧缺,不少地方存在‚外行指导内行‛现象。专业文化人才出现断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与质量亟待加强。
三、今后发展对策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尽快实现‚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把潜在文化优势变为现实文化优势‛的具体要求,我市今后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建设艺术之都,展示魅力敦煌‛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宗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艺术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敦煌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
1.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1.2围绕一个目标(文化艺术城),加强两区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阳关文化旅游休闲区),搞好三项活动(节会文化活动、文化援助活动、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四项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艺术人才教育培训工程、精品体育赛事工程),构建‚六大‛ 21 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精品艺术创作体系、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群众文化大繁荣,旅游演艺大繁荣,文体产业大繁荣;实现文物保护工作有新提高,文化队伍素质有新提高,文化服务能力有新提高。
1.3文化系统各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紧迫性。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十七大精神、甘肃省《关于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意见》、《酒泉市建设文化旅游大市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有关文化方面的战略部署,使文化队伍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潮流;二要加强作风纪律整顿。在文化系统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学习讨论活动‛、‚作风纪律整顿活动‛、‚讲奉献,比贡献,艰苦创业学习教育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使干部职工克服官办文化、吃大锅饭、铁饭碗思想和等、靠、要的观念,消除畏难情绪和错误思想;三要开展业务学习和岗位练兵。根据各自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学习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各种业务知识,做好电脑知识的普及,打造富有活力的学习型和创新型单位。继续使文化 22 队伍保持与时俱进、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高点定位、争创一流的赶超精神,打破常规、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团结拼搏、共创大业的合作精神。
2.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文化名人带动战略,努力形成出名人、干大事、创大业、带名队的良性发展局面。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健全学校培养、岗位实践、在职进修、交流培养等多种途径的培训制度,加强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各单位每年都要计划选拔一些有潜力、有前途、年轻有为的文化管理人员、文化经营人员和专业人员,在工作一线进行传、帮、带,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注重引进人才,创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对人才在政治上给荣誉、业务上给环境、生活上给条件。健全专业人员聘用制度、职称制度。提高基层文化专职干部素质,建立健全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采取远程培训、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网络,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依法加强民办文体从业人员的资质考核和业务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行业评估与人员职称评定。逐步形成加强培养、合理使用各类文化人才的良性机制。建立动态用人机制,积极推选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住房、职称、收入分配等方面制定优惠 23 政策,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经营人才到敦煌创业。搞好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人才给予重奖,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促进我市文化生产力的大发展。
3.抓住机遇,实施争取资金、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战略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利用优越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争取资金、争取项目。继续坚持‚项目带动、资金拉动、机制促动、领导先动、单位互动、全员齐动‛的原则。要牢固树立‚大发展必须有大投入,大投入必须有大项目‛的意识,把争取资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要务之要务,重点之重点,中心之中心‛来抓,发挥部门优势,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向内强化机制搞活事业,向外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借水行舟。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荣誉和经济上重奖。
3.1依托敦煌特有的文化资源,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文化产品。打造敦煌曲子戏、敦煌民歌、秦腔、眉户等敦煌戏曲精萃品牌;开发独具特色的敦煌民间艺术品牌;打响敦煌乐舞系列、画家村、阳关博物馆仿古迎宾出关仪式等文化品牌;打响敦煌壁画临摹产业,打响敦煌模特艺术节、葡萄节等文化活动品牌。
3.2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一批文体项目建设。24 按照‚落实一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办好一节(文化旅游节)、做强一业(文化体育产业)、磨好一品(文化旅游工艺精品)、演好一剧(杂技剧《敦煌神女》)‛的要求,对敦煌市文化馆;敦煌市图书馆;敦煌市体育中心;敦煌群艺馆;敦煌市动漫游戏基地;敦煌市奇石、古玩、书画交易中心;敦煌市党河风情线文化广场;敦煌大剧院排练厅;敦煌市‚一村一场‛建设项目;悬泉臵遗址、敦煌市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等重要文化体育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使其成为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文化体育设施;争取将以上文体项目列入省、市‚十二五‛社会事业基本建设计划;通过招商引资,促进文体项目建设,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4.进一步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
4.1坚持依法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管理行为,健全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法制手段为主,行政、经济、舆论、技术等多种监管手段综合运用的管理模式,引导音像市场、出版物市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构建统一、高效、便捷的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演出、音像、图书、娱乐、网络文化等行业协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4.2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实现从计划经济管理向市场经济管理、从‚办文 25 化‛向‚管文化‛、从管理直属文化单位向管理全社会文化行业、从靠政策管理向依法管理的转变。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坚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继续办好各类文化艺术节会等有效活动,努力为产业发展搭建一个广阔的市场运作平台。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压缩行政审批环节,运用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
5.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项目。5.1实施品牌、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艺术城‛建设为目标,以‚敦煌文化艺术开发区‛为载体,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纲要》和《敦煌市文化艺术开发区纲要》,实现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文化企业的运行框架,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网络文化业、音像影视业、体育健身业、艺术品经营及古玩交易业等八大文化产业体系。一是挖掘我市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加快文化产品开发,打造一批有敦煌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二是加快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落实‚一圈一带四区七基地‛建设任务,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入驻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同时抓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内‚画家村‛及艺术家创作室建设。三是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特征的数字内容 26 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以北京慕真文化传播公司创作生产数字动漫电影《敦煌飞天》为契机,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努力发展电子娱乐业。
5.2抓好省、市财政、税务等部门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落实。积极争取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建立敦煌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和外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6.实施政策扶持,增强发展后劲。
6.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化产业发展振兴规划》,在兴办文化项目的审批、工商登记、注册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印刷复印、文化培训、文化咨询、影视制作、体育健身等行业。对兴办文化体育项目所需用地在选址、申报、立项、审批、供地等方面简化程序,特事特办,并制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同时,采取贷款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文物保护与开发、优秀文艺产品创作演出包装、民俗工艺品挖掘、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等予以扶持。
6.2完成六大体系建设,实现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 27 化强市的跨越。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一批高标准、综合性、多功能的公益文化设施;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切实加强文化、文物遗产保护;构建精品艺术创作体系,创作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引导健康的文化消费;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构建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文化管理人才、艺术人才、经营人才。文化产业收入在2009年1.06亿元的基础上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20%,达到5年翻一番的目标。
7.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激发国有文化体育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建立多元文化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农村文化体育行业,形成各类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体育产业。通过改革、改制、兼并、租赁、资产重组等形式,促进文化体育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张文化体育企业规模,引导企业走联合发展之路,增强文化体育企业市场竞争力。
7.1抓基础,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7.1.1组织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7.1.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新建2个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体育站,新建8个高标准村文化室。
7.1.3争取国家对图书馆、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政策,保证市文化馆(站)正常活动的业务经费、市图书馆正常购书经费;加强城乡自乐班的建设步伐,每年对乡镇文化专干和文艺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和辅导,加强对民间艺术团体和农村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管理,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构建覆盖市、乡、村的三级文化网络。
7.1.4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建档、申报、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开展新增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命名和保护工作,将敦煌彩塑制作和敦煌剪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敦煌民歌、敦煌民间传说故事、敦煌黄面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2抓实绩,加大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 7.2.1健全文物保护网络,使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落到实处,加大执法力度,打击文物犯罪,探索和建立文物保护新体制。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认真做好基本建设项目中的文物安全工作。29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善文物资源数据库建设。
7.2.2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对文物的开发利用,重点抓好玉门关、阳关、白马塔、清代粮仓、悬泉臵遗址等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敦煌文物旅游的吸引力。
7.2.3完成市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加快敦煌博物馆现代化建设,完善其面向国内外的展览、陈列、收藏、销售等综合功能,使其成为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全国一流的博物馆。
7.3抓创新,大力开展艺术创作工作
7.3.1依托旅游市场,继续抓好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演艺工作,并开展国内外‚艺术之旅‛巡演活动,积极开拓国内外演出市场。
7.3.2在锤炼《敦煌神女》这一优秀剧目的同时,每年新创小型剧目1-2个,力争在省市新创剧目调演中夺奖,全市争第一,在全省争一流。以敦煌文化、敦煌艺术为题材,计划邀请一批国内知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创作编排一台弘扬敦煌文化的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节目),并计划争创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7.3.3创新排练一些集新、奇、美为一体、面向游客、面向大众的广场版‚杂技小剧目‛推向市场。
7.3.4建设敦煌大剧院排练厅,使其成为展示剧院形象的场所和社会艺术教育培训的基地。
7.4抓成效,进一步壮大体育事业
7.4.1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举办好体育常规赛事,在每年旅游旺季举办一次省级品牌体育赛事,做好体育行政执法工作,抓好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
7.4.2实施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工程。认真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工程》,积极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全面实施‚一村一场‛建设工程,积极实施市体育活动中心整体设计方案及建设工作。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做好体育彩票发行管理工作。
8.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领导,创新管理机制。
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把文化产业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做到统一规划要求,统一部署实施,统一督促检查,统一支持发展,真正把省、地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各级文化部门和各文化产业单位,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推行和完善文化产业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发展文化产业的实绩,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9.大力开发文化资源,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文化产业的基础是广大民众的需要,要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必须要开发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近年来,由于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上的不足,出现了居民消费不断增长,但文化支出增长较慢的趋势。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才能够释放出人们的有效文化消费需求。首先要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臵,调控文化产品的物价水平,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财政补贴,使普通消费者能够消费起文化产品及服务;其次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欣赏品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和能力,通过媒体引导、学校教育、社区、团体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强对消费者的文化培养和教育。开展文化普及教育、高雅艺术的推广,培养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和文化品位,引导消费向高层次的文化生活倾斜。
第五篇:文化自查报告
文化自查报告【三篇】
【篇一】文化自查报告
近年来,我校坚持扬长教育理念为指导,全力打造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深入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熟悉并能够很好地贯彻有关艺术教育的法规政策。能够很好地处理艺术教育与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艺术教育在扬长理念指导下取得初步成效。
一、课程的开设:
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艺术课程。音乐、美术开课率为 100%。提倡非艺术学科的教师能够将艺术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欣赏、表演等各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学校通过艺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形成热爱艺术的情感意向以及基本的音乐、美术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为了满足学生艺术兴趣和爱好,结合我校艺术教师的专长,近几年来,自主开发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校本艺术课程,开设剪纸、纸艺、葫芦丝、儿童画等校本艺术课程。按学生的实际水平自编教材、定时间、定地点、定专业辅导老师,有计划、有秩序的开展校本艺术课程。
二、活动开展:
我校坚持突出育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艺术活动,能结合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学生参与率达 100%,学校德育部门牵头,每年举行一次校园艺术科技文化节,活动中,星光舞台、科技制作比赛,操场马路画、给学生提供了扬我特长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够不同程度进行自我展示,提升自信,扬师生艺术特长。艺术节每年都有不同活动主题,每次活动前都会由校艺术领导小组反复商讨活动计划,确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深受大家喜爱的活动项目,充分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在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各项活动中,全校师生投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加,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和个性。
我校把德育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唱弘扬民族精
神的歌曲,说民族英雄的故事等。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和竞赛,认真落实“四个一”活动,每天上下午大课间结束后安排统一时间练习班班有歌声,歌曲为学校校歌和自选曲目,并把自选曲目做为班歌,并定期举行以校歌和班歌为主的合唱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班班有歌声的质量,扬班级风采。学校每天的大课间操活动安排校园集体舞内容,师生共舞,陶冶情操。我校艺术特色为葫芦丝,保证人手一个,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艺术环境,学校每天中午 11:00 下课铃响后葫芦丝演奏的经典曲目定时响起,学生听着幽雅的音乐午餐,受到全校教师的欢迎,学校还利用学校小广播站,升旗仪式各种途径给学生提供个体和班集体展示的机会。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合唱队、舞蹈队、葫芦丝队、剪纸艺术队,使学校各个艺术团队,各队伍教师制定训练计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系统的常年坚持训练,教师定期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参加区级以上的竞赛和社区展演活动,得到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三、队伍建设:
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音乐专业教师一名,美术专业教师一名,配备数量和教师学历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都为专业本科学历,有牢固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周课时量均为 19 节,在评选先进、职称评聘时,艺术教师享有和其他教师同样的待遇,学校对艺术教师的工作量也进行了合理计算。学校十分重视艺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学校也十分重视艺术教师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通过教研组扎扎实实的主题教研活动,来提升艺术教师的教学素质和科研意识。
四、工作成效:
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资源,发挥老师、学生的创造力,让每一块墙面成为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的主阵地。随处可见班中独具匠心的板报、墙面设计;走廊上随处可见儿童画、手工工艺品,剪纸等各具特色的学生艺术作品;“校本课程作品展室”是我校艺术化工作学生成果的积累,这块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心智的完善欢乐天地。每位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乐器葫芦丝,并能熟炼吹奏曲目,学校的剪纸作品内涵不断提升,这项传统艺术越来越多受到师生家长的好评。学校定期组织艺术教师外出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音乐和美术老师先后参加了东师大的培训,顺利结业,并做了学习成果汇报。学校各项竞赛活动积
极参与,力争取得好成绩,在区美术绘画比赛中我校美术作品获一等奖三名,二等两名,三等一名,教师获优秀奖,创历史成绩。舞蹈区级比赛中我校自编的舞蹈《茉莉花》也获得历史成绩。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整体艺术工作的提升,学生艺术特长的形成和发展。
五、艺术特色:
对于美术和葫芦丝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我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以满足学生多方面兴趣和个性的需求。结合我校实际,确立了“剪纸“葫芦丝”特色课程。我们现已自行编制教材。这两套校本教材,内容由易到难,既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还强调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充分体现了特色教材的实效性与实用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此,我校把着力点放在利用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剪纸———特有的民间手工艺术和葫芦丝民间乐器,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剪纸”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基于“剪纸”和葫芦丝厚重的文化背景和美好的寓意,并便于取材,编制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及耐心、细心、爱心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所以,我校把传统艺术纳入学校特色课程进行开发、推广,将特色课程放入常规课中,考虑到课程特点,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六、不足及改进措施:
(一)、艺术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太少,专业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今后学校要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真正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性和科研意识。
(二)、艺术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不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学,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三)、经费投入力度不够,虽然学校艺术类器材和教具比较多,但远远不能适应教师的实际需要。
(四)、艺术化校园文化建设还不到位,作品整体质量不高,不注重过程资料和作品的积累。
针对以上不足我校会力争上下统一思想,提高对学校艺术化教育工作的认识,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完成上级相关规定任务之外,进行创造性开展自选类艺术化
工作。力争学校艺术化教育工作全面提升。
【篇二】文化自查报告
xx 县 xx 中学是一所有 30 年历史的乡镇初级中学。现有 37 个教学班,2041名学生,教职工 159 人,专任教师 144 人。学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 40 岁以下教师 105 人,中学高级教师 13 人,中学一级教师 64 人,中学二级教师 81人,省市县级教学能手 34 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以青年教师为主。学校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坚持“以优良的校园塑造人,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人,以良好的教师风范感染人,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繁荣的校园文化陶冶人”的办学思想,以“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做合格加专长的教师,育全面加特长的学生,争创市级示范学校”为办学目标,负重争先,与时俱进。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教科研明星学校”、“渭南市德育示范学校”、“渭南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渭南市级和谐校园”、“渭南市书信文化优秀组织单位”、“县级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县级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几年来,我们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力争再用三年的时间,在现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上,把学校建设成校舍设施全、校园环境美、艺术氛围浓、文化底蕴厚,人际关系和谐平等的校园。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指标完成情况
(一)组织领导
1、学校成立了以焦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具体,责任明确。XX 年学校制定了 xx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2、每学年,学校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做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目标分解,确保每一个阶段任务顺利完成。
3、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活动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示范作用突出。
4、校园文化建设投资情况
XX 年起,学校先后投资了 20 余万对校园进行文化布置,投资 10 余万元组建了兴趣班和教师活动中心。
5、强化校风建设,学校制定有《章程》;有充分体现办学理念的校训、校徽、校歌。
(二)校园物态文化建设
6、各功能室做到管理制度上墙,责任明确,有专任教师管理。
7、学校环境整洁优美,绿化景观别致,警示标语美观大方。教室布置规范统一。
8、校园广播站,每天广播一次。班班有广播员,周周有材料。组织活跃,影响力大。XX 年被共青团县委委评为“青年文明号”团支部。
9、室外环境建设布局合理,体现高度的艺术性。墙壁文化有特色,有个性特点。宣传橱窗内容定期更换。
(三)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10、学校每年召开大型文艺活动,成功开设了兴趣班,举办教职工文体活动,成果显著。
11、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3 月 5 日开展学雷锋活动,4 月 5 日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七一”和“十一”召开以爱党、爱国为核心内容的主题班会、团会,“八一”建军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五四”青年节召开接收新团员大会活动,“12 月 9 日”举办纪念“12。9”诗歌朗诵比赛。
12、坚持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师生全员参加,校领导和值周教师做国旗下讲话。学生每天坚持眼保健操和阳光体育活动。
(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13、在学生中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礼仪教育。要求教师每学期写一份师德学习体会。
14、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有绩效考核方案,领导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坚持月考核制度。不仅制度上墙,而且汇编成册。
15、领导班子务实廉政,团队精神突出;教师间团结互助,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守纪,校风良好。
(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6、校训:“尚德励志、博学笃行”;校徽:“托起明天的希望”,突出体现了我们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师生人人准确理解校训、校徽的内涵,师生人人会唱校
歌:《扬帆起航》。
17、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全面育人的宗旨。本着“进步就是优秀”办学理念,“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科学评价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18、校长坚持以人为本、以法制校、以研兴校、以管强校的办学思想,坚持以创新教育为龙头,以养成教育、艺术教育为两翼的办学特色,全面发展、全面育人。
19、学校制定了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每学期考核一次,在教师中树立了“协作、务实、拼搏、创新”的良好教风。积极开展教学反思研讨实践活动,成果显著。
20、学生形成了“明理、勤奋、惜时、守纪”的良好学风,学习习惯方法正确,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群体素质逐步提高。
二、经验与做法
(一)领导重视到位
1、认识有高度
全面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学校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孕育希望的园地。
2、加大投入
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在资金上舍得投入。计划每年投资10 余万元美化校园、改善办学条件。
(二)工作落实到位
1、建立组织机构
我校制定了师生发展性评价方案,不仅看工作结果,而且重工作过程的管理。加强评价的功能和激励机制,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活动、座谈访问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对师生进行综合评价。由于评价体系科学公正,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过程管理
学校开展每项工作,分管领导都要亲自参与活动,亲自考核评价。活动结束后,校领导都要认真地从活动的准备、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对照制度实施奖惩。
3、我校对在开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领导和教师进行认真的反思,吸取经验与教训,查找不足,制定改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三)营造育人氛围到位
1、环境文化启迪人
幽雅的静态环境具有启迪的作用,我们的校园布局合理,绿化、美化别致,引人注目。师生走进校园就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2、宣传文化激励人
走廊、门厅、教室文化不仅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而且突出校园文化的个性。每层楼都有不同的教育主题,教室里有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班训等。班级文化各具特色,催人奋进。校园文化已成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从而实现了校园文化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四)活动育人到位
1、抓有利契机,促爱国教育我校以开学典礼、升旗仪式、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通过校园橱窗、板报,班、团会、广播站、演讲、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抓一日常规,促养成教育
我校结合新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力规范》的具体要求和我校的实际,制定了我校“学生一日细则”,细则中对学生在校一天的活动作了明确规定。校值周检查小组,坚持天天有检查,周周有总结,期末有总评。由于我们坚持多年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学生时时事事处于管理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讲究卫生,文明礼貌,勤奋学习,遵章守纪的好习惯。几年来,我校的校风,班风一直良好,教学秩序井然。
3、抓“书香校园”活动开展
我们在全校开展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学期初向全校师生提出倡议,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学校图书室长期开放,有专人负责。学校开展征集论文、读后感活动。把好的文章转载到学校网站、举办学习专栏展示。结合重大节日在师生中开展演讲比赛等活动,师生踊跃参加。“书香校园”活动不仅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使一大批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学校书香氛围浓郁。
4、抓特色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成立学校兴趣班,开设绘画、书法、器乐、声乐、形体训练,举办艺术活动是我校工作的一大亮点。目前,兴趣班活动已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目标迈进。
三、存在的问题
1、因为学校没有学生操场,缺少大型运动会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
2、因办学条件不足,缺少校园电视台。
3、因办学条件不足,学校绿化面积不能达标。
4、师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体育、音乐、美术缺少专任教师。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提高办学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通过自评、自查,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创建评估得分为 90 分。
【篇三】文化自查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文化部文化馆评估组一行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市文化工作极大的关心和支持。首先,我代表乌苏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乌苏市文化馆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乌苏市地处自治区规划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西端,是通往霍尔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岸的重要门户,与国家石化基地独山子、新型商贸城奎屯市形成北疆“金三角”,国道 312 线、217 线和欧亚第二大陆桥(铁路)横贯东西,奎一赛高等级公路从镜内穿过,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全市区域总面积 2.07 万平方公里,辖10 镇、7 乡、3 个牧场、1 个林场、5 个街道办事处,境内有汉、哈萨克、回、维吾尔、蒙古五大主体民族,24 个民族成分,总人口 21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 7.5万人,占 35.64%。近几年,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培植市级财源和构建和谐乌苏”三大主题,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
力的促进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XX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38.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 2 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6.1 亿元,增长 19.3%。农牧民人均收入 6167 元,增加 441 元。
乌苏文化馆始建于 1956 年,是乌苏市的群众文化综合单位,建馆五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努力把工作重心放在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上,提出基础服务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原则,分层次地推进群众文化服务,并不断深化、创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品位的文化,为乌苏市的群众文化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自身建设中,能结合实际,立足创新,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全面推进了群众文化工作繁荣发展。XX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自治区一级文化馆。本次评估工作开始后,我市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文体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学习评估要求及细则,制定出最准确的评估实施方案,对文化馆 XX 年以来的设施建设、设备、经费拨款、队伍建设、馆办活动、辅导培训、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自评,按时完成了文化馆自查、复评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为了限度地满足各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馆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想办法找出路,加大投入力度,加速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截止 XX 年底,文化馆馆舍建筑总面积达 215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1200平方米,无出租房,办公用房有四间,占总面积的 2%,设有文化活动室、文化娱乐室、舞蹈排练厅、声乐排练厅等文化活动厅室 6 间、设有多功能厅(不含剧场,含民间文化展示厅),宣传橱窗 25 米,展板 20 块,各类文化教室 14间,基本满足了我市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自 1977 年文化馆建档以来,设有独立的档案室和专门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整理完成档案 70 卷。近年来,为了提高服务水平,文化馆不断加大投入资金先后购置了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等信息网络设备、现代化技术设备、艺术展览和演出设备等。总值达 40.9 万元,比 XX 年增加 65%。网络设施、消防安全装备齐全,建筑环境布置舒适、幽雅,文化氛围浓厚,符合行业标准。文化馆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 100%由财政全额拨款,无事业收入。
三、实施人才战略,建设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
政治强、业务精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完成文化馆工作的有生力量。文化馆在人才培养上制定结合实际的学习培训方案,鼓励工作人员努力学习,提高群众文化服务水平,通过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在职培训与半脱产培训、本市培训与外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人均每年培训 56 课时。目前文化馆在职职工 12 人,大专以上学历 9 人,中级职称 6 人,专业人员站全馆人员的 90%,本科以上相关学历人数占职工总数的 30%;职工教育及岗位培训达到 100%;馆职工都有专业技术职称,中级职称占业务人员的 50%。近年来业务人员坚持不断学习和创作,在地州各级文艺调演和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文化馆张峰的油画作品《鹰》和郜百峰的摄影作品《胡扬》荣获全国“群星奖”自治区选拔优秀奖;曹涛的国画作品《先觉独香》在“醴泉铭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银奖;由本馆专业人员编导的舞蹈《红韵》荣获地区广场文艺汇演银奖。
四、开展优质群众文化服务,以健康向上的文化触角深入基层
搞好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文化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每年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的文化活动中,专业人员能积极辅导、督促、组织,按照工作需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都能圆满完成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任务。XX 年以来,文化馆先后举办了 6 次大型元宵节花灯展、社火表演,共展出花灯作品 1300 多件,观看花灯和社火表演的观众人数年均达 3.5 万余人次。
在激情四射,精彩纷呈的“万紫千红”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中,文化馆每年组织文艺演出近30 场次,参加演出人员上千人次,观众人数年均达 12 万余人次。演出内容包括形式活泼、内容健康向上的歌舞、小品、相声、哑剧、豫剧、京剧、器乐演奏、武术表演,还有传统的“江格尔演唱”、“阿肯弹唱”等,可谓好戏连台,高潮迭起,为我市的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我市已连续五年荣获自治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先进市,XX 年底自治区奖励我市 2 万余元的百日广场文化活动演出器材。
XX 年以来,文化馆每年都组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迎新春书画作品展览、“蓓蕾杯”少儿书画大赛、迎国庆书画展、科技图片展、海洋生物展、民间工艺品展等大型展览 8 次。其中迎新春书画展和“蓓蕾杯”少儿书画展已举办九届。展出书法、油画、国画、剪纸、水粉、蜡笔画、摄影、民间工艺品等作品6980 幅,观众人数达 127800 余人次。书画展的举办调动了我市书画爱好者的书
画创作热忱,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水平。(见表二)
XX 年以来,文化馆组织举办大型理论研讨会 3 次,就《如何搞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工作》、《论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等课题进行研讨,开展讨论明确了文化工作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业务人员通过这一活动提高了对乌苏文化发展的认识,明确了搞好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向。由文化馆组织辅导的群众文艺团体有“乌苏市夕阳红老年艺术团”、“雅马哈艺术学校”、“老年合唱团”、“少儿合唱团”、“曲艺艺术团”等。今年来组织这些馆办文艺团队和专业文工团组台合作下乡演出、接待演出每年达 60 场次,其中农村演出占到 70%。另外在市文化馆、市第四小学、哈图布呼镇、甘河子镇、九间楼乡等地设有未成年人校外文化活动示范基地 5 个,在市文化馆、老干局、军民路社区、哈图布呼镇、甘河子镇设有中老年文化活动示范基地 5 个。业务人员每年都有计划的对上述文化活动基地进行培训和辅导,使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能始终沿着健康向上的轨道发展。
提高全市乡(场)镇、社区文化专干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指导基层文化工作的能力,是加快农牧区、社区基层文化工作发展,丰富农牧区、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的关键。文化馆对此十分重视,多年来,我们采取派下去,请上来的办法对基层文化专干进行培训,每年组织业务人员下乡辅导文化站业务工作人均 60 天,不定期的组织举办文化站站长及文化专干培训班 3 期,通过培训使基层文化专干的工作能力迅速提高,使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更加深入社会。
为了丰富和提高全市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文化馆面向社会每年不定期举办中老年舞蹈、书法、摄影、国画等培训班 8 期。为乌苏市的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文化馆与老干局联合举办了乌苏市老年大学,并承担乌苏市老年教育培训任务,常年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举办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培训班 15 期。由文化馆组织举办的雅马哈艺术学校承担未成年人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常年举办舞蹈、声乐、书法、美术、摄影、电子琴、钢琴、小提琴、吉他、英语等各类培训班。这些文化艺术类培训对提高全市各族群众和少年儿童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XX 年以来,经文化馆业务人员辅导的学生、演员获县(市)级以上文化作品奖励近100 篇,其中文化馆选送的《加格丽阿肯弹唱》荣获第五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金牌;舞蹈《亲亲茉莉花》荣获第三届全国新人、新词、新曲选拔活动新疆选区一等奖;陕北道情《xxxx 放光芒》荣获新世纪自治区首届农牧区文艺调演金奖。
为表达我市各族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心声,提高我市少年儿童的艺术水平,促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才能和爱好,文化馆每年举办“雏鹰风采”文艺展示、“蓓蕾杯”少儿文体大赛、少儿书画展、少儿摄影展等文艺大赛。并选出部分优秀参赛选手送往上级参加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在挖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民俗传统文化方面,文化馆注重抢救和保护,每年举办古尔邦节、努肉孜节、麦得尔节等专场文艺晚会,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蒙古族的“江格尔演唱会”,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化艺术等更是长盛不衰,一批民间老艺人被发现并得到尊重,一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被青年人传承。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我馆分别收集整理了《柳花茶的制作工艺》及传承人资料 6 份;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现场录音 10 盒及传承人资料;新疆曲子实唱录音带 20 盒;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演唱实录带 5 盒;蒙古族民歌长、短调录音带 15盒等民间文化遗产 15 项。同时,目前其它挖掘整理工作也在认真进行中。
在宣传及新闻报道方面,文化馆通过制作版面、悬挂横幅、网站发布、广播电视报道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激发了全市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面。XX 年以来,电视网站报道、报刊发表信息近100 篇。
五、完善“文化服务绿色通道”加强文化服务
在服务措施上文化馆始终坚持,“突出重点,特殊需求,灵活处理,热情服务”的宗旨,为解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缺乏场地的问题,近年来,文化馆先后开辟了文化活动室、文化娱乐厅、舞蹈排练厅等厅室 6 个、各文化教室 14 间、多功能展厅 1 个,常年对公众提供开馆服务,每天达 7 小时,并配置现代设备,免费辅导曲艺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等文艺爱好者和广场文艺演出单位排练。
六、强化管理提高效率
文化馆现有党员 5 名,属文体局党支部,文化馆的党员都能按照上级组织安排,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文化知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馆长符合“四化”标准,领导能力强,事业心强,作风正派,关心群众,责任心强。馆内也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做到了“各有各位、各行其职”,使文化馆的工作开展的有理有序。
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欣赏水平,文化馆的全体职工深深体会到,只有创新才有吸引力,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乌苏广场文化活动始于 1998年,历时近XX 年,每场广场演出都力求在主题、内容、形式上取得突破,求得创新,力争做到让群众喜闻乐见。近年来,文化馆紧紧围绕节庆日、纪念日、活动日、宣传周、主题月,紧密结合各阶段、各部门重点工作,从不同角度,借助各种形式精心编排自创节目,充分反映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睦、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好形势,使广大观众耳闻目睹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解放军好”的主旋律。在节目形式上不断创新,从原来单一的歌舞变为现在的家庭才艺展、少儿书画大赛、歌手大赛、小品大赛、广场舞会、广场电影、农牧区文化艺术周、少儿文化艺术周、残疾人文艺演出等多种元素的融入,XX 年还举办首届农牧区文化艺术节、首届残疾人文艺演出等题材多意的活动,保证了场场有新的亮点,场场有新人、新作,为乌苏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为构建和谐乌苏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乌苏市文化馆的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与其他兄弟单位相比也有着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活动的创新和创作上。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让我市的群众文化工作更上一层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