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在这二十一世纪里,在这经济腾飞的时代中,各国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谈谈家庭的存在元素需要什么,首先需要人口才能成为家庭,由于经济发展,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等现象,这个家庭就出在分开的局面上,一般由成年人在外工作,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等情况,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一、“空巢老人”的出现。
“空巢老人”在词典中解释为子女长大后离开自己或单亲老人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支撑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多人会去工作来换取支撑这个家的力量,这样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第二、间接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想独立生活,男子在外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还多,只是对这个问题出现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空巢老人”现在的心理、身体健康、生活等情况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现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有几亿人进入老龄化状态,在这老龄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当年能抗多少斤东西的身躯了,现在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压迫着他们。他们独自呆在家中,独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独,感到悲伤,想当年把我们
这些子女拉扯大,现在又不在自己身边,心中又感到焦虑,深怕自己出现了什么事,没有人能即时的帮他。每天生活在这么担惊受怕中。官方调查全国“空巢老人”生活状况:65%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收入,79.5%靠农副产品与种植水稻,我现在用我们村的情况来说,本村有十五个组,人口900余人,我家在四组,有十二户,共96人,我们组的情况:无迁移情况,有十一户有老人,老人都与子女在一起,出现“空巢老人”机率为8.33%(只有一户情况),某些原因,调查不能准确,全村出现“空巢老人”情况在14.96%~16.2%范围之间。可想到全中国的“空巢老人”情况。
二、“留守儿童”情况。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发展靠这些花朵。”但是现在青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扰乱着社会的秩序。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祖国归于我们,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能否担”起重任。
现在经济的发展,家中不富裕的人家,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来教育孩子,虽不是说每个孩子都听长辈的教导,认真学习,成为知书达理的人。中国发展还不是那么的发达,教育不是那么的先进,教育中存在这漏洞。下面是我看到一系列报道,中国人名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
究显示,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下降,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仅为88%。南方某省调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显示,有40.5%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受到歧视、不如别人的想法,在心理学上,是存在这心理问题的。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上述中的比例对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只是某省份调查,把这个比例乘以全国来看,这是个很庞大数目,这反映很多问题。
调查我们村,就拿五组的来说,2户是留守儿童家庭,这两户的孩子都是我的同学朋友,我看到他们的变化,从一个成绩偏上的学生变成沉迷于网络人,另一个未能考上高中而放弃,最后都迷上网络,不正确利用网络,就拿第一来说,家长却是爷爷奶奶,还帮着监督的是他舅舅亲人们,毕竟自己家中还有子女,对我的同学管教不是很好,自己的爷爷奶奶文化不是很高,教育资源有限,我们放完学就去网吧玩游戏,因为自己家中原因,断掉了自己网瘾,认真学习,而他却成为网虫,不分夜晚,跑去网吧,从此这样,他的求学道路是算断了。他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父母的管教教育,当时国家教育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既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现在的孩子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是否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哪怕是关心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这样也是关爱这些被认为
不如别人、别人遗弃的留守孩子。
留守儿童不止要教育,还要保护留守儿童,公安局统计,在被拐儿童情况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我们只重视儿童的教育,不重视孩子的人生安全,这样还是等于零。
三、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
“空巢老人”心理,大多都是60岁以上老人,自己出生年代与子女出生年代相差太远,觉得之间有隔阂,子女新组建的新家庭等情况,让老人自己独处,老人有时觉得自己身体等情况会连累子女,成为他们的负担,种种想法,成为老人心中一道阴影,最终影响身心,既而影响身体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自己也是从儿童阶段过来的,虽不是留守儿童,但能明白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向我诉说过,我对他们感动同情,都是农村孩子,我们成长的却不是一样。他们渴望自己和父母在一起,不管有多少钱,反正觉得和父母在一起就行,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说自己被父母遗弃,其他大人也在那开玩笑,你父母在外面给你生弟弟妹妹,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能接受这些话刺激吗?这也看出中国教育问题的存在,也看出中国人的道德。
四、问题与措施
1.问题:
○1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出现“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情况。
○2长辈与子女的心理、关系问题。
○3“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造成的心理缺陷问题。
○4“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5医疗制度问题(尤为重要)。
○6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2.解决措施
1各个省份政府制定发展本省市经济计划,大力扶持落后○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2设置心理咨询处,免费为人民提供咨询服务。设置法律○咨询救助站,为需要咨询受助提供帮助,帮助他们保护自己权利。
3我国实行科教兴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未能达到这些制度要求,要求教育制度要贯彻落实,多方面培养教育。
4制定医疗制度,为农村“空巢老人”等人提供医疗保障,○
解决现在看病贵的等情况,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保障人民医疗安全。
5加大社会福利投入,修建福利院的场所,为无法照顾自○己的人提供帮助。
五、结束语
祖国的历史,是前一辈老去的老人辛苦创造而来。祖国的未来,是晚一辈朝气的青年刻苦建设而来。关注“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同一个祖籍。关心帮助别人,等于在帮助自己。何乐而不为。
第二篇:社会实践关爱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
关爱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
匆匆的暑假匆匆而过,三十天的“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伴随开学脚步的临近而结束。忘不了那些和蔼可亲的老人们,忘不了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三十天的相处,让我有很多感触,很多感悟,三十天的服务行动,让我体会助人之乐,亦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离开了自己的小镇,选择出去打拼。导致镇上很多家里面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而有些家里只有老人,有些只有孩子。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在镇上占有很大的一个比重。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所以我们组织了回到镇上过暑假的大学生一起开展了这个“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将所有的人分配到不同的家里去负责不同的服务行动。我负责的是几个留守儿童,他们之中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才十岁,父母基本都是他们三四岁时就离开小镇去外面打拼了,有时一年回来一次,有时两年回来一次。本应该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却不得不独自担当学习及生活的各种烦恼,特别是学习的困扰。我所负责的这几个孩子中,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比较靠后,回家爷爷奶奶又无法帮他们解决,所以成绩一直滞留不前。三十天来我基本都是在帮他们解决学习方面遗留的问题。根据他们各自的基础水平给他们计划不同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方案。对于学习,我一直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掌握好的方法,这样以后没有人辅导也能赶得上所学的课程。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在我所负责的留守儿童中,有些因为父母给予他们学习的关心太少,对于他们成绩的好坏很少过问,导致这些孩子有些厌学的心态,认为学不学已经无关紧要。虽然学习的专业不是心理学,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是极力去开导,让他对学习,对知识有个重新的认识。我想这才是留守儿童之所以需要社会的关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唯有他们的父母的关爱才能真真正正的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社会的发展是他们的父母在不断打拼而进步,反过来也是这些留守儿童的一种牺牲。所以每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人都应该多去看看你们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需要更多的目光,需要更多的温暖。
这些留守儿童基本都是跟家里的老人生活在一起,而回头看看那些老人,他们其实也是和那些孩子一样需要人的照顾与关怀的。家里的老人大都比较年迈,只能做些简单的活了,还是想着能自食其力些,虽然生活费都是从外面寄回来的,但节约的老人一般都会把钱节省下来,以防不备之需。我所接触到的留守儿童中,家里的老人大都如此。在我看来,相比这些孩子,这些老人更不应该承受这些。他们和我们的祖国一起走过最困难的时候,有的还是抗战英雄,社会进步了,生活好了,可是这些老人却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温饱已经不是难题,住得好穿得暖也已不是奢望,但是一家团圆却是非常难得。
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父母在孩子才三四岁时就离开家,出去打拼。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的离开显得非常大众化。经济的发展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经济发展并没有告诉你家里的老人一年一年老得有多快,并没告诉你家里的孩子一年一年长得有多高,他们有多需要你们的回家一趟。有些老人明明已经生病,过得很是艰难,在打电话时还是说一切安好,有些孩子明明很想父母,想得提及都黯然失色,还是倔强的笑。虽然距离不会阻断亲情,但是时间与距离总是会让亲情受伤。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关爱这些老人,帮助这些孩子呢?
一、对于这些老人及留守儿童,他们最需要的是生活中缺失的那份亲情。虽然我们给予的关怀只是杯水车薪,但勿以善小而不为,哪怕我们只有一点点关怀一点点爱,总能温暖他们。哪怕只是帮这些孩子补补课,帮老人们提提东西,帮他们家里做做卫生,找他们谈谈心,我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注意到他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一点点,许许多多的一点点就能汇成对他们的很多关怀,很多爱。
二、就像我上面所以及到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最能温暖他们的,就是那些在外打拼的人。不难理解,在外的人有在外的苦,在外的人有在外的难处,无法经常回家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始终相信爱的力量可以打破所有的苦,可以摧毁所有的难。记得《常回家看看》这一首歌第一次登上春晚的舞台时,旋律与歌词触动了很多在外打拼未回家过年的人们。这样的触动,让所有因在外而无法回家的种种理由瞬间融化,致使那年的大年初一又迎来了一个春运的小高潮,很多在外的人毫不犹豫选择了回家过年。多希望年年都像那年一样啊!这样的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家,与其说它是歌曲的魅力,还不如说是爱的力量,只有爱的触动才能让那些远离家乡的人如此义无反顾。我们无法要求每个在外打拼的人过年必须要回家,无法要求他们常回家看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传媒,把这种最普通,最温暖的爱放大,让他们知道家里人都多盼望他们回家,让这样的爱时时刻刻勾在远离在他们的心,让更多的人都能常回家看看。
三、作为大学生,马上就要步入社会,面对“对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关爱”这样的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好好深思呢?将来的我们是否也会给社会留下同样的问题呢?现在呼吁常回家看看的我们是否会被各种身不由己打败呢?未来,谁都无法告诉你将来是怎样。而我们能做的不仅仅只是帮助这些老人与小孩,还要更加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将来自己在外打拼时,记得常回家看看。
了解家里人的渴望,就不会忘记回家的路。三十天与这些孩子们相伴在一起,虽然短暂,但是非常有意义。不仅只是让他们解开了学习中的疑惑,找到学习的方法,拾回学习的信心,更多的是告诉他们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人爱着他们的,包括他们的爸爸妈妈,而且爸爸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他们的人。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这些孩子与老人们真真切切的渴望我会铭记于心,因而铭记回家的路。在我看来,最可怜莫过“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可怜亦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想让这些可怜的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我们要将这样的触动铭记的同时,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老人以及这些孩子,让更多的人重视这个问题,当这个社会问题被整个社会的人都摆出来正视时,“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两个词才会在回家的温情中渐渐溶解。只要我们献出了自己对他们的爱与关怀,我想我们都会把家铭记于心,当我们步入社会时,这些问题将不再存在。
第三篇: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 感想
关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感想
近十年以来,农村的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用农民的话说,这是源于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增 加了收入而得到的改善。这些年来,农村劳务开发规模逐渐扩大,农村青壮年男女外出打工、经商,家中留下年老父母和年少子女,形成一个特殊群体,称之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群体,也有称谓“6199部队”之说。
“空巢老人”在词典中解释为子女长大后离开自己或单亲老人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支撑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多人会去工作来换取支撑这个家的力量,这样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第二、间接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想独立生活,男子在外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留守老人既要从事责任田的生产管理,又要看管孙辈,家庭和自身安全难以保全。有的老人还要承担责任田的耕种收割,特别是农忙季节,农活多,农活重,体能吃不消。加之料理家务,更显得劳累。
留守儿童指主要依靠隔代照料或旁亲管教的儿童。他们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 工,而被寄托给祖父母或远亲近邻,有的甚至独守门户。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监护缺位,加之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留守老人看管,使他们的个性扭曲。造成生活没有规律,放任自流。一日三餐饥一 顿饱一顿,随意性强。有的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读书无用。有的沉迷于网吧、结伙滋事,甚至偷鸡摸狗、打架斗殴。
对于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而言,他们都希望他们在乎的人也能在乎他们。穿华丽的衣物,吃高档的山珍海味,坐大排场的名牌轿车和豪华的大别墅,这些都不是老人晚年的要求,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只是想让他的子孙在他有生之年能在其身边多陪陪他,多多的在他身边嬉戏。漂亮的玩具,鼓鼓的红包,美美的衣服,对于孩子而言,这或许会满足他们一时的心情,可是当爸妈走后,心里的那份孤独,害怕与思念,在他们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更渴望在爸妈的羽翼与呵护下成长。
突然想到了自己,我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呢?细细想来,自己真不是一个孝顺的孙女。其实自己家挨着老人们住的地方并不远,可是一年来与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爸妈喊我回家看看他们,总是扯各种理由推脱。当高三那年,奶奶和外婆突然间相继离开的时候,才明白了失去才懂得珍惜的道理,回想起小时候和她们生活的时光是那般美好,可是自己并没有给他们真真切切的关心与感恩。前些日子跟同学一起去了趟老人院,看着那里面的老人不免觉得有些心酸,当他们拉扯着你跟你络绎不绝的聊天时,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孤独。当看到一位老奶奶够着头不停地朝老人院的大门张望自己儿子来没时,心里也为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感到心疼。幸亏爷爷现在还健在,以后我也会抽出时间给爷爷打打电话,寒暑假多陪陪老人家。
对于我们目前存在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其实我们大学生能够做的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自己亲自下乡去了解慰问那些在家的孩子与老人,与他们聊天游戏。回到学校,也可以用写信的方式与小孩交流,多给他们心灵上的安慰,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支持。然后我们也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给一些乡政府或民营企业提些建议,鼓励大家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政策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是我们社会发展中一个最被忽视的群体,也是最需要我们关爱的群体,我们现代大学生更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注去帮忙解决这些问题,用我们的力量与知识,爱心与责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实践报告
大连庄河市歇马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 小组成员:陈力川——化工学院
景博 ——管理学院
孙敏 ——材料学院
2009年9月4日
大连庄河市歇马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
摘要:通过三农学社调研小组赴歇马村七个屯子(其中包括乔家屯、于屯、王屯、施屯、小刘沟、大李家和干甸子)和太平岭乡徐屯敬老院的实地走访调研;结合指导老师艾丽娟老师的“关于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探索”的调查问卷;以及二零零八年东北八校赴歇马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和“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的调研课题,我们对当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使我们的调研内容的立体化层次更加丰富,能够使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探究两者联系和对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为妥善处理好这两大问题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第一手资料,以及一些富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些留守少年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缺力、社会教育缺位,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状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大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教育状况较差,辍学率相对较高。据新华社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歇马村也不例外,虽然当地的留守儿童现象不是特别突出,然而我们遇到的几个留守儿童却是非常典型的,这些儿童大多是性格自闭,不善言谈,这会对他们未来造成不良的影响。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当子女由于学习、工作、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或独居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全社会的痛。
关键词:留守儿童 空巢老人 和谐新农村 发展 隐忧 科学发展观 留守儿童问题
(一)全国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3000多万
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各年龄组均占有一定比例。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小学学龄、初中学龄和大龄(15~17周岁)四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河南、湖南、广西、山东等七省区留守幼儿的比例更大,7个省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性别比为114.75。各年龄组男孩数均多于女孩数,而且年龄越小,性别比越高。农村留守男童少于女童的省(市、区)只有北京、上海、内蒙古、宁夏、新疆。
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
超过半数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任何一方一起生活 分析结果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占47.14%,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占52.86%。在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中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48.35%。从不同年龄组的分析可以发现:年龄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留守的比例越高。而在年龄更小的儿童中,双亲外出留守的比例反而更大。数据显示,双亲外出并与祖父母一起留守的儿童中,0~5周岁所占比例最高,达40.19%。留守儿童祖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
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农村留守儿童祖父的平均年龄为61岁,祖母的平均年龄为59岁。50~59周岁的祖父、祖母分别占43.19%和47.64%。留守儿童祖父母的受教育状况主要为小学或者未上过学,留守祖父的受教育程度略高于祖母,祖父中只念过小学和未上过学的比例为74.96%,祖母的该比例为84.02%。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
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农村留守幼儿隔代监护最为常见,占38%。在单亲监护中,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高于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男童和母亲单独留守或者和母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为42.1%,女童相应的比例为40.03%。
留守幼儿面临的突出问题首先是科学喂养问题,其次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问题,再次是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少等问题。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得不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0~5周岁留守幼儿有55%和祖辈或其他人一起生活,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农村幼儿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城市儿童。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有三点: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三)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记得曾有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 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第五,社会关怀不足。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四)马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
上面大体介绍了全国的留守儿童问题现状,下面结合我们的调研情况来说说歇马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是很好,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了去城市里务工挣钱,当地歇马农民主要选择的是大连等周边城市,常常是每月,甚至相隔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家看看。据2008年的暑假下乡的统计:参加支教活动的45人,其中有21孩子的父母有一方在外务工,占46.67%;有4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务工,占8.89%。当问及4个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孩子父母不在家你们的感受是什么,他们回答父母不在家感觉家里空荡荡的,父母不在家感觉缺少了一份爱,缺少了一份依靠!案例一:
提到留守儿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名叫孟庆辉的孩子,他今年已经12岁了,他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躯,眉宇间总是呈现出莫可名状的忧愁,脸庞微显出一种苍白。后来才知道很多时候他都不吃饭,只是啃方便面,记得我小的时候,能够吃上一些方便面便是最大的幸福了,然而,现在确是一种无奈了„„ 由于频繁转学他现在还在上四年级。他的父亲是一名船员,常年出航在外,很少能回家照顾他;他的母亲则在多年前离开了这个家,再也没有回来;小庆辉现在和年过六旬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放学回家后也时常会帮爷爷下地干活,因为转学的关系,庆辉在同龄人之间明显被孤立,他的性格也显得内向、孤僻,我们做支教的时候他也很不积极主动。队长王维和他单独聊的时候他告诉他说喜欢读书,尤其是《读者》、《意林》等综合型的杂志,这次听说我们为他们募集了图书特别的兴奋;他还告诉我他喜欢玩篮球,但是他爷爷不给他买,怕影响他的学习。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三农问题中有着特殊地位的问题——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缺乏双亲经常性关爱和沟通交流、教育指导的孩子不仅学业情况令人担忧,而且往往存在社交沟通能力差、自卑、乏自信等各种心里问题:勉为其难担负监护职责的空巢老人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科学知识匮乏,教育孩子的方式过于简单,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推行和随外出父母在外就学,越来越多的乡村小学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在小学合并的浪潮中,乡村匮乏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仍然难于改变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匮乏和落后的局面。二零零八年的暑期实践活动我们为歇马小学捐建的宏志图书室,由于小学的在职教师只有十一位,图书室的管理只能是认可老师代管,由于教师课程多,图书室的利用情况很是有限,据管理图书的老师介绍,每个学期开放的时间也仅有三次,能够真正阅读到图书的小学生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了„„
(五)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从上面的事例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30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是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和谐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具体的来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三、学校层面
培育新一代江苏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社会层面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展乡镇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5、建立帮助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空巢老人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和问题
从新中国的成立至今,来考察中国的人口发展的历史,一共经历了三个生育高潮:1953~1957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4%;1962~1937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986~1996年间人口增长率为2.2%~1.04%。然而,1962~1973年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生育高潮最值得重视,也是对今后人口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次生育高潮,在这次生育高潮中出生的人口约有3.2亿,而这些人将在2022~2033年间达到60岁以上,2027~2038年间达到65岁以上,届时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大增,中国的老龄化的高潮就会到来,农村的老龄化现象也会更加明显。
由于在当代社会,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再是小生产社会的生产权威,老人所处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与之相连的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动,其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和威望也大大下降了,子孙们对父母双亲和其他长辈不再像以前那样惟命是从了,不再那么尊重了。与此同时,在走向工业化的时代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乡村人口涌进城市,加速了家庭分裂和小型化的趋势,老年夫妇或老年独身户所占比例上升,代际关系变得脆弱。在社会关系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往的方式和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传统和社会风气也有改变,尊老敬老的传统渐渐被淡化。由于乡村一般情况下没有老年退休金制度,绝大多数依靠子女以及家庭供养,如前所述这种家庭的养老方式又受到家庭小型化、子女外出和传统观念消弱的威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年人的问题重点在农村,难点也是在农村,而对于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们来说却面临着最大的问题。
第五篇:空巢老人社会实践报告
关爱空巢老人,让他们不再孤单
社区空巢老人寒假实践
摘要: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接触社会,帮助大学生完成由校园走向社会的转变,避免了在初入社会时的不知所措,我决定在村里进行关爱空巢老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用我们的双手,去抚平老人干瘪的皱纹;用我们天真的笑容,去敞开老人们的心扉;用我们的知识,使老人们生活得更好。
关键词:空巢老人
关爱
孝心
引言:为了进一步地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提高自我,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于1月15日至2月5日在我村李奶奶家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社会实践。
正文: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转眼间,大学的第一学期就这样过去了。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本以为是个美好的青春时光,可来到大学之后才发现,一切都是匆匆忙忙,紧紧张张,不可停顿一丝一毫。假期也会有社会实践作业,不过这样也好,假期漫长,总不能浑浑噩噩度过,虽说已进入大学,但学习还是最重要的,“活到老,学到老”便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同时,社会实践不仅能让我们当代大学生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也引导我们去更好地认识和接触社会,帮助我们完成由校园走向社会的转变,避免了在初入社会时的不知所措,真正地把学生的教育与社会的就业相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村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养老问题的担心与日俱增,对未来的生活透露出忧虑和迷茫。调查发现,农村“空巢老人”成因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子女进城务工经商,二是考学入职外地,三是子女结婚出村或离乡,四是无子女。但无论哪种原因,有相当多一部分老人的最终养老还是离不开农村,老有所依的问题还需要在农村解决。
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决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这次的社会实践是关爱空巢老人。
我的关爱对象是李奶奶,听别人说,她的老伴儿是一名退伍老兵,原本体魄强健的他因参军而身体羸弱,因而早早离世,留下李奶奶和4 个孩子。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李奶奶身体越来越差,近几年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她的子女都嫌弃她是个累赘,纷纷弃她而去,现在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听邻居说,她常常坐在门口,拿着那张仅有的全家福,看着远方说着:“他们一定会回来接我的。”了解到李奶奶的情况,更加坚定了我去照顾她的决心。
我去的第一天,刚走到门口,就看到李奶奶目光呆滞的望着远方,手里拿着那张全家福,看到那情景的一瞬间,有点心痛的感觉。慢慢地走到她的身边,用手碰了碰她,竟一点反应都没有,低头看到那张照片,照片上的李奶奶笑容满面,精神气爽,与现在完全不是一个人。过了半晌李奶奶才注意到我,抬起头问我:“你是不是村里给我找的小义工啊?”我点点头,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回答,我怕自己忍不住会落泪。第一天,我一直坐在李奶奶的旁边,默默地陪着她,尽管没有说话,但我想让她知道,她身边有我,不会孤单。
第二天,我一早就去了李奶奶家,那时李奶奶刚起床,她看到我很是惊讶,我笑着跑过去,说:“奶奶,我来帮你梳头吧。”奶奶点点头,我轻轻地帮她梳好头,之后和奶奶一起去做饭,待一切收拾好后,奶奶又拿着那张照片坐在门口,我默默地坐在她身边。为了能使奶奶高兴一点,我努力地寻找着奶奶感兴趣的话题,什么“梅兰芳”,“京剧”,“老奶奶广场舞”等等,尽管奶奶说话很少,但我明显感觉到她的态度改变了一些,情绪已有一些变化。突然,奶奶拉起我的手,望着远方,说:“好几年没见了,我的孙女应该也像你这么大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见到她。”我抚着奶奶的肩膀,说:“奶奶,不要想那么多了,说不定他们很快就回来看你了。再说,还有我陪着你呢。”奶奶转过头看着我笑了笑,临走时,她特地嘱咐我:“明天还来陪我,我等你。”听了这话,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经过这两天,奶奶的情绪已有明显的变化,渐渐地有了一些开朗。
第三天,我又早早地去陪奶奶,所有收拾好之后,我带奶奶出去晒晒太阳,去看看老奶奶们跳的广场舞,给她讲讲学校里有趣的事情,她也会给我讲一些开心的事情。慢慢地,她开始融入周围的大家庭之中,时不时脸上有了一丝笑容。虽然只有短短的三星期,但我和李奶奶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每每有时间,我就会去看望李奶奶陪她聊聊天,讲讲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虽然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但我却受益匪浅。“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更应该用青春的热火,去温暖老人的心吗?一杯茶、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一个电话、一封家信,字字句句显孝心。我们只要出一份爱,老人们便会倍感关爱;只要一份爱,便让老人的暮年充满温暖;只要一份爱,便让老人们感到慰藉。
另外,针对建好农村养老院,我建议重点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鼓励村级主办,因地制宜建院。集体经济较好的村,以集体收入建补贴型或完全福利型的养老院;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以村民自助互助、集资、引资等方式,建互助型或合作型养老院。二要加强政府引导、规划和运行补贴。三要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养老院建设一并考虑,把农村养老院建设与乡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相结合,与村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结合起来,尽量统筹农村老人“有所养”“有所医”“有所乐”。四要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和鼓励各类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养老院建设和发展。五要规范农村养老保险金制度的执行,落实“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最终让保险金为农村养老院良性运转提供支持。六要加强传统美德和新农村生活理念教育,使农村老人放弃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安心快乐地享受晚年。
“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这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所以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我们,想象一下暮年的孤独,我们更应该伸出我们的双手,去抚平老人干瘪的皱纹;用我们天真的笑容,去敞开老人们的心扉;用我们的知识,使老人们生活得更好。
结束语:“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社会实践的帷幕渐渐落下,回首过去,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成长了许多。在生活中体验着成长的艰辛,在收获中体验着成长的喜悦,也许人的一生大多是由酸甜苦辣交织,喜怒哀乐相汇,苦中有甜,甜中有苦,笑中有泪,泪中有笑。就是这些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人生体验多,财富亦多,各种滋味都品尝过了,各种感觉都体验过了,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生的丰富。
统计1401王欢欢
1412120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