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巢留守儿童分析报告
韩集镇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有关问题的调查报告
根据临夏县《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相关问题的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全镇社会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韩集镇镇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居民23560人,其中妇女10250人,18岁以下儿童2101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约1000人,8个村1个居委会共有留守妇女230人,留守儿童120人,空巢老人91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妇女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妇女普遍素质偏低,对新生事务难以快速接受,对新科技难以有效掌握应用,导致科技推广难,留守妇女不能及时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方便与效用。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爷爷奶奶等委托监护人也忙于家务,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委托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
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
3.性格发展不健全。委托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而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三)空巢老人问题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1、空巢老人家庭劳动力缺乏、家庭负担重。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存在着空代现象,留守老人承担了家庭中的大部分劳动,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较差,劳动强度较大,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劳动来维持生计。
2、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差,生病无人照料严重。随
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状况的逐渐衰弱,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逐年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在我们的调查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差,很大部分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和慢性病,自己料理生活困难。虽然现在农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后在经济上给患病的留守老人解决了及大的资金困难,但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只能报销看病费用中的一部分,而其他的还得靠自己支付,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
三、对策及建议
(一)针对留守妇女
兴建留守妇女培训基地。为了提高广大留守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就业创业技能,各级妇联组织应建立相应的培训基地,加大对留守妇女文化素质和创业技能培训。
(二)针对留守儿童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 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外出务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
夫妻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3.完善教育体系,构建学校监督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以多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4.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以慰藉空巢老人的心灵为重点,探索关心之道。在农村老龄社会即将到来的大背景下,关注留守老人这个群体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目前,精神孤单、内心空落是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的感受。一方面,加强对外出务工子女的教育引导和约束,要求他们在外每月给家中父母打一个电话,另外在父母过生日、患病时、年关时必打电话询问和问候;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可利用传统节日——重阳节,由州、县、乡三级共同组织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慰问。同时,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对那些丧偶且身体仍较健康的留守老人尽可能创造条件,找到合适的伴侣相互照顾;进一步加快城乡养老保险的进度,扩大保障范围,让这些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第二篇: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实践报告
大连庄河市歇马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 小组成员:陈力川——化工学院
景博 ——管理学院
孙敏 ——材料学院
2009年9月4日
大连庄河市歇马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
摘要:通过三农学社调研小组赴歇马村七个屯子(其中包括乔家屯、于屯、王屯、施屯、小刘沟、大李家和干甸子)和太平岭乡徐屯敬老院的实地走访调研;结合指导老师艾丽娟老师的“关于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探索”的调查问卷;以及二零零八年东北八校赴歇马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和“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的调研课题,我们对当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使我们的调研内容的立体化层次更加丰富,能够使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探究两者联系和对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为妥善处理好这两大问题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第一手资料,以及一些富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些留守少年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缺力、社会教育缺位,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状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大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教育状况较差,辍学率相对较高。据新华社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歇马村也不例外,虽然当地的留守儿童现象不是特别突出,然而我们遇到的几个留守儿童却是非常典型的,这些儿童大多是性格自闭,不善言谈,这会对他们未来造成不良的影响。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当子女由于学习、工作、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或独居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全社会的痛。
关键词:留守儿童 空巢老人 和谐新农村 发展 隐忧 科学发展观 留守儿童问题
(一)全国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3000多万
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各年龄组均占有一定比例。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小学学龄、初中学龄和大龄(15~17周岁)四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河南、湖南、广西、山东等七省区留守幼儿的比例更大,7个省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性别比为114.75。各年龄组男孩数均多于女孩数,而且年龄越小,性别比越高。农村留守男童少于女童的省(市、区)只有北京、上海、内蒙古、宁夏、新疆。
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
超过半数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任何一方一起生活 分析结果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占47.14%,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占52.86%。在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中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48.35%。从不同年龄组的分析可以发现:年龄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留守的比例越高。而在年龄更小的儿童中,双亲外出留守的比例反而更大。数据显示,双亲外出并与祖父母一起留守的儿童中,0~5周岁所占比例最高,达40.19%。留守儿童祖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
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农村留守儿童祖父的平均年龄为61岁,祖母的平均年龄为59岁。50~59周岁的祖父、祖母分别占43.19%和47.64%。留守儿童祖父母的受教育状况主要为小学或者未上过学,留守祖父的受教育程度略高于祖母,祖父中只念过小学和未上过学的比例为74.96%,祖母的该比例为84.02%。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
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农村留守幼儿隔代监护最为常见,占38%。在单亲监护中,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高于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男童和母亲单独留守或者和母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为42.1%,女童相应的比例为40.03%。
留守幼儿面临的突出问题首先是科学喂养问题,其次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问题,再次是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少等问题。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得不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0~5周岁留守幼儿有55%和祖辈或其他人一起生活,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农村幼儿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城市儿童。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有三点: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三)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记得曾有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 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第五,社会关怀不足。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四)马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
上面大体介绍了全国的留守儿童问题现状,下面结合我们的调研情况来说说歇马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是很好,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了去城市里务工挣钱,当地歇马农民主要选择的是大连等周边城市,常常是每月,甚至相隔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家看看。据2008年的暑假下乡的统计:参加支教活动的45人,其中有21孩子的父母有一方在外务工,占46.67%;有4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务工,占8.89%。当问及4个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孩子父母不在家你们的感受是什么,他们回答父母不在家感觉家里空荡荡的,父母不在家感觉缺少了一份爱,缺少了一份依靠!案例一:
提到留守儿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名叫孟庆辉的孩子,他今年已经12岁了,他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躯,眉宇间总是呈现出莫可名状的忧愁,脸庞微显出一种苍白。后来才知道很多时候他都不吃饭,只是啃方便面,记得我小的时候,能够吃上一些方便面便是最大的幸福了,然而,现在确是一种无奈了„„ 由于频繁转学他现在还在上四年级。他的父亲是一名船员,常年出航在外,很少能回家照顾他;他的母亲则在多年前离开了这个家,再也没有回来;小庆辉现在和年过六旬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放学回家后也时常会帮爷爷下地干活,因为转学的关系,庆辉在同龄人之间明显被孤立,他的性格也显得内向、孤僻,我们做支教的时候他也很不积极主动。队长王维和他单独聊的时候他告诉他说喜欢读书,尤其是《读者》、《意林》等综合型的杂志,这次听说我们为他们募集了图书特别的兴奋;他还告诉我他喜欢玩篮球,但是他爷爷不给他买,怕影响他的学习。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三农问题中有着特殊地位的问题——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缺乏双亲经常性关爱和沟通交流、教育指导的孩子不仅学业情况令人担忧,而且往往存在社交沟通能力差、自卑、乏自信等各种心里问题:勉为其难担负监护职责的空巢老人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科学知识匮乏,教育孩子的方式过于简单,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推行和随外出父母在外就学,越来越多的乡村小学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在小学合并的浪潮中,乡村匮乏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仍然难于改变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匮乏和落后的局面。二零零八年的暑期实践活动我们为歇马小学捐建的宏志图书室,由于小学的在职教师只有十一位,图书室的管理只能是认可老师代管,由于教师课程多,图书室的利用情况很是有限,据管理图书的老师介绍,每个学期开放的时间也仅有三次,能够真正阅读到图书的小学生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了„„
(五)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从上面的事例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30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是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和谐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具体的来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三、学校层面
培育新一代江苏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社会层面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展乡镇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5、建立帮助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空巢老人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和问题
从新中国的成立至今,来考察中国的人口发展的历史,一共经历了三个生育高潮:1953~1957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4%;1962~1937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986~1996年间人口增长率为2.2%~1.04%。然而,1962~1973年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生育高潮最值得重视,也是对今后人口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次生育高潮,在这次生育高潮中出生的人口约有3.2亿,而这些人将在2022~2033年间达到60岁以上,2027~2038年间达到65岁以上,届时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大增,中国的老龄化的高潮就会到来,农村的老龄化现象也会更加明显。
由于在当代社会,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再是小生产社会的生产权威,老人所处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与之相连的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动,其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和威望也大大下降了,子孙们对父母双亲和其他长辈不再像以前那样惟命是从了,不再那么尊重了。与此同时,在走向工业化的时代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乡村人口涌进城市,加速了家庭分裂和小型化的趋势,老年夫妇或老年独身户所占比例上升,代际关系变得脆弱。在社会关系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往的方式和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传统和社会风气也有改变,尊老敬老的传统渐渐被淡化。由于乡村一般情况下没有老年退休金制度,绝大多数依靠子女以及家庭供养,如前所述这种家庭的养老方式又受到家庭小型化、子女外出和传统观念消弱的威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年人的问题重点在农村,难点也是在农村,而对于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们来说却面临着最大的问题。
第三篇:社会实践关爱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
关爱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
匆匆的暑假匆匆而过,三十天的“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伴随开学脚步的临近而结束。忘不了那些和蔼可亲的老人们,忘不了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三十天的相处,让我有很多感触,很多感悟,三十天的服务行动,让我体会助人之乐,亦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离开了自己的小镇,选择出去打拼。导致镇上很多家里面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而有些家里只有老人,有些只有孩子。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在镇上占有很大的一个比重。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所以我们组织了回到镇上过暑假的大学生一起开展了这个“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将所有的人分配到不同的家里去负责不同的服务行动。我负责的是几个留守儿童,他们之中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才十岁,父母基本都是他们三四岁时就离开小镇去外面打拼了,有时一年回来一次,有时两年回来一次。本应该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却不得不独自担当学习及生活的各种烦恼,特别是学习的困扰。我所负责的这几个孩子中,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比较靠后,回家爷爷奶奶又无法帮他们解决,所以成绩一直滞留不前。三十天来我基本都是在帮他们解决学习方面遗留的问题。根据他们各自的基础水平给他们计划不同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方案。对于学习,我一直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掌握好的方法,这样以后没有人辅导也能赶得上所学的课程。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在我所负责的留守儿童中,有些因为父母给予他们学习的关心太少,对于他们成绩的好坏很少过问,导致这些孩子有些厌学的心态,认为学不学已经无关紧要。虽然学习的专业不是心理学,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是极力去开导,让他对学习,对知识有个重新的认识。我想这才是留守儿童之所以需要社会的关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唯有他们的父母的关爱才能真真正正的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社会的发展是他们的父母在不断打拼而进步,反过来也是这些留守儿童的一种牺牲。所以每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人都应该多去看看你们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需要更多的目光,需要更多的温暖。
这些留守儿童基本都是跟家里的老人生活在一起,而回头看看那些老人,他们其实也是和那些孩子一样需要人的照顾与关怀的。家里的老人大都比较年迈,只能做些简单的活了,还是想着能自食其力些,虽然生活费都是从外面寄回来的,但节约的老人一般都会把钱节省下来,以防不备之需。我所接触到的留守儿童中,家里的老人大都如此。在我看来,相比这些孩子,这些老人更不应该承受这些。他们和我们的祖国一起走过最困难的时候,有的还是抗战英雄,社会进步了,生活好了,可是这些老人却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温饱已经不是难题,住得好穿得暖也已不是奢望,但是一家团圆却是非常难得。
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父母在孩子才三四岁时就离开家,出去打拼。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的离开显得非常大众化。经济的发展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经济发展并没有告诉你家里的老人一年一年老得有多快,并没告诉你家里的孩子一年一年长得有多高,他们有多需要你们的回家一趟。有些老人明明已经生病,过得很是艰难,在打电话时还是说一切安好,有些孩子明明很想父母,想得提及都黯然失色,还是倔强的笑。虽然距离不会阻断亲情,但是时间与距离总是会让亲情受伤。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关爱这些老人,帮助这些孩子呢?
一、对于这些老人及留守儿童,他们最需要的是生活中缺失的那份亲情。虽然我们给予的关怀只是杯水车薪,但勿以善小而不为,哪怕我们只有一点点关怀一点点爱,总能温暖他们。哪怕只是帮这些孩子补补课,帮老人们提提东西,帮他们家里做做卫生,找他们谈谈心,我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注意到他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一点点,许许多多的一点点就能汇成对他们的很多关怀,很多爱。
二、就像我上面所以及到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最能温暖他们的,就是那些在外打拼的人。不难理解,在外的人有在外的苦,在外的人有在外的难处,无法经常回家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始终相信爱的力量可以打破所有的苦,可以摧毁所有的难。记得《常回家看看》这一首歌第一次登上春晚的舞台时,旋律与歌词触动了很多在外打拼未回家过年的人们。这样的触动,让所有因在外而无法回家的种种理由瞬间融化,致使那年的大年初一又迎来了一个春运的小高潮,很多在外的人毫不犹豫选择了回家过年。多希望年年都像那年一样啊!这样的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家,与其说它是歌曲的魅力,还不如说是爱的力量,只有爱的触动才能让那些远离家乡的人如此义无反顾。我们无法要求每个在外打拼的人过年必须要回家,无法要求他们常回家看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传媒,把这种最普通,最温暖的爱放大,让他们知道家里人都多盼望他们回家,让这样的爱时时刻刻勾在远离在他们的心,让更多的人都能常回家看看。
三、作为大学生,马上就要步入社会,面对“对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关爱”这样的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好好深思呢?将来的我们是否也会给社会留下同样的问题呢?现在呼吁常回家看看的我们是否会被各种身不由己打败呢?未来,谁都无法告诉你将来是怎样。而我们能做的不仅仅只是帮助这些老人与小孩,还要更加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将来自己在外打拼时,记得常回家看看。
了解家里人的渴望,就不会忘记回家的路。三十天与这些孩子们相伴在一起,虽然短暂,但是非常有意义。不仅只是让他们解开了学习中的疑惑,找到学习的方法,拾回学习的信心,更多的是告诉他们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人爱着他们的,包括他们的爸爸妈妈,而且爸爸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他们的人。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这些孩子与老人们真真切切的渴望我会铭记于心,因而铭记回家的路。在我看来,最可怜莫过“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可怜亦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想让这些可怜的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我们要将这样的触动铭记的同时,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老人以及这些孩子,让更多的人重视这个问题,当这个社会问题被整个社会的人都摆出来正视时,“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两个词才会在回家的温情中渐渐溶解。只要我们献出了自己对他们的爱与关怀,我想我们都会把家铭记于心,当我们步入社会时,这些问题将不再存在。
第四篇:法律援助中心开展留守儿童和空巢
法律援助中心开展留守儿童和空巢 老人救助服务及关爱服务工作情况报
一、留守儿童法律援助工作
1、在县司法局成立留守儿童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中心一律提供法律援助,建立一条方便留守儿童的“绿色通道”,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进一步简化留守儿童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对留守儿童因人身损害、医疗事故、产品质量事故索赔及追索抚养费等事由申请法律援助的,县法律援助中心免于审查其经济困难和条件。
2、实行公开、告知制度,方便留守儿童了解和申请法律援助。通过学校、乡镇法律援助站、村居(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宣传活动等渠道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分发《法律援助宣传指南》、《法律援助便民联系卡》等资料,广泛宣传法律援助的范围、条件、程序等内容,方便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2013年至今县法律援助中心共发放相关宣传资料5000余份。
3、发挥村居(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作用,畅通法律援助渠道。村居(社区)法律援助联络员定期走访所属辖区的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了解留守儿童的法律需求,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村居(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密切联系基层的优势,为留守儿童就近提供代书、调解等法律援助。建立乡镇司法助理员联系农村留守儿童制度。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通过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共同协作,2013年至今,县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律师为未成年人犯罪辩护56人。
二、空巢老人法律援助工作
1、优化空巢老人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建立老年人维权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乡镇司法所设立法律援助联系点,方便老年人就近咨询和申请法律援助。优化空巢老人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完善12348法律援助服务专线咨询服务功能,方便空巢老人及时法律咨询。优化空巢老人法律援助服务方式。开辟老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法律咨询的老年人实行优先解答,对申请法律援助的老年人实行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
2、优化空巢老人法律援助质量。着力在涉及老年人婚姻、赡养、继承、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对重大和疑难案件,指派优秀律师承办,实行全程跟踪,不断提高案件办理质量。2013年至今县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3件。
3、优化空巢老人法律援助宣传。充分利用重阳节、12.4法制宣传日等特殊日和节假日,深入敬老院、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村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空巢老人聚集点广泛开展专项法律援助宣传活动。2013年至今共发放相关宣传资料4300余份。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畅通申请渠道。对行动不便、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坚持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对符合经济困难条件的,可以不审查援助范围、不分案件类型均给予法律援助。
2、进一步完善咨询服务。热情接待求助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耐心解答当事人提出的法律问题,认真做好解疑释惑和情绪梳理引导工作。
3、进一步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开展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案件回访等多种有效形式,进一步加强对维护广大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的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倾注空巢老人
关爱“留守儿童”倾注“空巢老人”
为了将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抓出成效,将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空巢老人”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赤壁计生办各计生协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和“倾注空巢老人”的活动。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各社区计生协建立了三项措施:一是建立档案,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进行摸底调查,分类归档。对重点家庭进行专人负责,给予帮助。二是建立帮扶制度,定期看望和走访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及时掌握情况,帮助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长远规划,结合实际作出具体措施。以保障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家庭健康和谐发展。此次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了学习用品和生活必需品,为空巢老人送去了老人营养品和水果以及新年慰问物资等丰富的礼品,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的快乐,感受到计生的情暖关怀。
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更是有效推进计生工作服务与管理的有利诠释,为计生工作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稿件来源:赤壁街道计生办
作者: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