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狗街镇申报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报告
狗街镇申报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报告
一、自然状况
狗街镇在宜良县城南部17.6公里处。东临石林县板桥镇,西南与澄江县隔南盘江相望,西与南羊镇相连,南与竹山乡接壤,北界匡远镇。镇政府驻地狗街,镇内主要河流南盘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流程37.4公里。国土面积213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最高海拔2248.4米,最低海拔1519.4米,年平均降水量948.2毫米,平均气温16.3度,全年无霜期226天。狗街为宜良县乡镇较大集镇之一,辖狗街、龙华、龙山、化鱼、小马街、玉龙、槽沟、马军、中营、西村、高古马、章堡,里营、龙保、河沟、化所、莲华、新江、双龙、孙家营、小哨21个村民委员会,110个自然村。目前,全镇总人口18182户,64341人,其中彝、回、苗、白族等8种少数民族2466人。耕地面积37530亩(田26085亩、地11445亩),粮食总产3058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为4829元。狗街镇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云南省生态乡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5年、2008年分别荣获两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二、2010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
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33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0.4%;农民人均纯收入482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 %。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8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9.8%;第二产业总产值3.1959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总产值1.5127亿元增长18.3%。
(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
1、“两基”工作得到巩固,科教文化事业不断发展。(1)始终把教育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来抓,以巩固“两基”为重点,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普九”和“两后双百”培训工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兑现补贴资金24.68万元,对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97万元。严格控制辍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巩固率为100%。
(2)顺利完成了狗二中、学、河沟小学、玉龙小学、化所小学四所标准化学校建成投入使用;狗街一中、中营小学两所标准化学校建设正式动工,力争在2011年2月底前建成。
(3)全面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一年来,共组织19个乡村文艺队演出47场,完成2131放映近80场次,新办文化经营户35户。狗街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新江、莲华村委会的两个农家书屋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2、计生、卫生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1)计划生育工作。始终坚持巩固“三为主”,推进“三结合”,积极贯彻“奖、优、免、补”政策,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推进计生工作创新。1-10月全面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出生人口399人(任务7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计划生育率100 %(任务98%),综合节育率90%,优质服务巩固率100%(任务100%),出生缺陷预防开展100%(任务95%),新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证101户(任务45户),叶酸增补185户。
(2)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高度重视禁毒防艾工作及禽流感等疫病的防治宣传工作,改善医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认真开展妇幼保健和防疫工作,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卫生系统服务质量有所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改观。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加新合医农民达到60541人,其中交款人员为59338人,救助人口为1203人,参合率100%,共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8475740元,其中参合农民缴费118670元,各级财政补助7288980元。1-10月份,全镇共发生医疗费用1588.8万元,减免报销医疗费用567.53万元,受益农民118230人次。其中114670人次参合农民得到门诊减免,报销金额105.7万元;住院报销3560人次,报销金额461.83万元。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完成第一批2008年住院二次补助2207人,补助资金616837.53元。
3、民政、殡葬、劳务输出等工作成效显著。
(1)重视抓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我镇城镇低保户108户131人,农村低保1288户1343人,五保户69人;今年新纳入城镇低保22人,农村低保351人,补发资金29.7万元;临时救助款4.6万元,大米48.18吨,棉被70套,棉衣70件,衣物25麻袋;慰问老复退军人、烈属、五保户、特困人员、贫困老人124人,合计资金4.96万元,全年发放定补资金249.3573万元,抗旱救灾款108万元,关爱资金38万元。
(2)今年共发放农村养老保险金81484.2元(458人),发放“养老保险补贴”资金18029元,排查危房1337户,已恢复重建和在建165户,已争取到位资金14万元,待办资金65万元。
(3)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工作,成立了相应的殡葬改革领导小组、执法领导小组、“三沿五区”整治领导小组,积极做好龙保村公益性公墓筹建工作。火化遗体92具,占全年任务数的28%。(4)圆满完成县级下达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任务:培训人数3797人,转移就业3583人。
三、创建工作主要成绩和经验
1、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各项文明创建活动,2010年1个市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文明村、2个县级文明村通过考核。各项创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广大群众的公民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及时做好文明创建活动经验的提炼工作,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向更深层次拓展和延伸,文明风气得到增强。
在创建全国文明乡镇工作中,狗街镇进一步强化对创建工作的领导,调整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部门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创建责任制,做到了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全镇重要工作议程,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形成了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在创建工作中突出真抓实干,以极大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落脚点,从群众关心、群众受益的事情入手,狠抓创建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以创建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狗街文明程度,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推进狗街三个文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的基础上,狗街镇不断总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经验,在全镇持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做到了经常化、制度化,使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各个领域。
一、强化班子队伍和机关作风建设得到
围绕构建学习型、创新型领导班子,镇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各种优质服务活动,健全各部门规章制度,完善镇、村、组三级干部的管理考核制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各级干部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服务能力,使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有大的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
以开展文明单位(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为载体,突出抓好“三讲一树”活动,大力开展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倡导广大人民群众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2005年以来,共创建成功省、市、县级文明单位(村)25个。其中,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6个,7个市级文明单位,10个县级文明村。
三、完善集镇服务功能
围绕建设新兴的生态型、外向型、旅游型小城镇目标,在前期完成狗街集镇第一、二期工程建设和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的基础上,尽管镇财政困难,仍投资700余万元,新建成狗街第二农贸市场,对金龙路进行改造建设,对新建集镇道路、广场、江边公园实施绿化,进一步完善了集镇服务功能,绿化、美化了集镇环境,大力推进狗街的城镇化进程。
四、努力打造镇域生态环境
按照生态立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狗街镇加大环保力度,坚持经济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加强对公民的环保知识教育,广泛持续开展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植树造林活动,全镇植被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45.2%,生态经济开发成效显著。
五、大力维护社会秩序
狗街镇认真落实“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镇各项任务,进一步做好法律服务、援助工作,着重提高各级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按照“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争优创先和警戒教育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抓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完善镇、村两级治安防范网络建设,全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全镇多年来未发生恶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
六、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狗街镇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基础,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认真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持续巩固“两基”成果,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巩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果,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加强民政优抚工作,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卫生、计生、环保、教育、科技、国土资源管理连年被评为市、县级先进。
狗街镇以创全国文明镇为契机,找差距、鼓干劲,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狗街镇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推进了三个文明的建设进程。
狗街镇人民政府
第二篇:文明村镇申报
庙秘字〔2013〕02号
关于申报阜阳市文明村镇的报告
颍东区文明委: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我镇马圩村在创建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符合阜阳市文明村的相关条件,特向上级申报马圩村为第三届阜阳市文明村。
妥否,请批示!
中共老庙镇委员会
2013年1月14日
第三篇:新源镇关于申报全国文明村镇的申请报告
新政字〔2010〕38号
新源镇关于申报全国文明村镇的申请报告
县文明办:
我镇自2002年建镇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建文明村镇的要求,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多年来,扎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措施安排到位,监督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带动作用,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工作机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众多的荣誉,经过自查基本符合全国文明村镇的申报条件,现提出申请,特此申报,请予指示。
(此业无正文)
主题词:申报文明村镇报告
抄送:镇党委书记、镇长、镇长助理、存档。
第四篇:谢家滩镇申报全国文明村镇经验材料
魅力乡镇梦幻家园
——谢家滩镇申报全国文明村镇经验材料
谢家滩镇地处赣北边陲,是“中国湖城〃鄱阳”的北大门。全镇总面积227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下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49个自然村。清澈见底的西河蜿蜓流经全镇直奔鄱阳湖。
近几年来,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使这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神奇沃土更具魅力,先后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评为首批“全国文明村镇”,江西省第八届、九届文明单位、第二届文明村镇,上饶市乡镇“三民”好班子和农村公路建设先进乡镇,鄱阳县经济社会综合考评第二名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第一要务”,加快经济发展,为建设文明村镇打好雄厚的物质基础
镇党委政府努力践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诺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富民强镇战略。一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连续两年实现招商引资亿元以上。2007年为县工业园成功引进了投资5000万元的加西亚电子电器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万仓电工材料有限公司,以及在镇内落户投资5000万元的鑫丰源矿业公司,均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产生税收。2008年1-4月份,引进了投资2000万元的浙江杭州恩豪米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江苏宜兴振兴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瑞阳油茶种植加工项目、投资4000万
元的晚禾农业科技生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二是努力壮大民营经济。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在全县乡镇中率先创办了“民营经济创业园”,并成功引进了江西华创纺织器配件有限公司、三潼服装厂、谢家滩编织袋厂等100余家企业,安置富余劳动力2800余人。目前这些企业每年创税350万元以上。近三年镇财政每年增长均在35%以上,2007年财政总收入跃上1000万元新台阶,其中税收523万元,其他收入500万元。2008年1-4月,共实现财政收入510万元,其中工商税收30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6%。三是突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立足“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让群众树立“办企业是创业,搞种、养、加工小项目也是创业”的观念,大力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通过“龙头带、政策促、政府帮”等措施,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优化升级。全镇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同时,打造了梅花鹿、烟叶、速生林、蚕桑、畜牧、水产等一批特色种养基地,并成立了水禽生产、高峰米业、义木工艺品加工、随缘薯业生产等4家较大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公司+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目前该镇正着手筹建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使全镇初步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上项目,人人搞经营”的生动局面,全面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近五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达到3680元。
二、狠抓基层建设,创优发展环境,为建设现代文明村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党委政府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便民服务上,建立了班子成员挂村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制度和“三连一代”(干群连心卡、干群连心箱、干
群连心人、村组民事代办点)制度。镇政府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整合党政办、信访办、计生办、民政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等职能部门和窗口部门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站,制订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建立了机关干部考勤制度和党风廉政制度,坚持每天两名领导班子成员带班考勤接访,杜绝了“走读”、越级上访现象。完善了机关事务、财务管理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做到管人、管事、管钱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镇党委结合先进性教育在全镇大力实施了党建“三大工程”,即“龙头工程”、“红旗工程”和“先锋工程”,进一步提高了镇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尤其是2004年以来,该镇推出了“义务政工员”制度,从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老支书中选聘一批有威信、有水平、有奉献精神的党员担任村“义务政工员”,负责做好所在村的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村风监督等工作,通过义务政工员延伸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在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中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在2007年底抗击冰冻灾害里,全镇广大义务政工员积极投身抗冰救灾一线,义务投工、投物铲冰雪,送饮用水、生活用品给过往司机,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该镇三潼集镇是由易受洪涝灾害的三个村委会移民建镇而成的。由于建在山上,村民饮用水困难。该集镇三个义务政工员发动党员群众义务投劳,说服一公司老板投资500万元,建了一家自来水厂,从而为集镇9000多群众解除了“水荒”。
三、依托新农村建设,大树文明乡风,为建设文明村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06年以来,该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工作思路,瞄准“三清六改树新貌,民主管理塑形象,搞好规划着长远,造好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标准,着力把谢家滩打造成最适宜人居的现代文明新村。三年共对31个自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共清理垃圾14520吨,清淤泥4350立方,修下水道14900米,建垃圾池126个,改造村路190万平方米,改水1479户,改厕1380户,拆除空心房13700平方米,外墙粉刷23900平方米,保护原有绿地11600平方米,新植树6000余株,安装路灯800余盏,有力地改变了村容村貌。现在走进谢家滩农村,处处可见,宽敞的水泥路面,整洁的农家庭院,秀丽的湖光山色,一望无际的绿地蓝天……。同时,该镇注意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新风,帮助各村制订了《村规民约》、《产业发展规划》、《民主制度》、《群众自助帮扶制度》、《好人好事评选制度》等各种制度,提高了群众的素质和品位。过去婆媳吵嘴、妯娌打架的现象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儿女争相赡养老人。邻里间“比有钱、比势力”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比学习、比卫生、比健康、比和谐、比奉献”,处处呈现出“民主管理民心顺,乡风一派新气象”的情景。在今年四川地震发生后,全镇广大干群心系灾区积极奉献爱心,在不到一个星期时间里捐款30余万元,一些群众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尽自己力量用实际心动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谱写抗震救灾感人之歌。
四、实施“民生工程”,抓好环境整治,为建设生态文明村镇迈开扎实的步伐
该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把谢家滩打造成赣东北的魅力乡镇。一是以破解群众生产生活难题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镇实现了东大线、谢彭线、谢潼线三条公路的升级改造和公路“村村通”工程,重建了潼津河上的龙珠大桥,全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多方筹资改善了全镇4所中学和21所小学的办学条件,在全县乡镇率先完成教育布局调整;全面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使群众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或洁净水;加大了政府扶持力度,全镇99%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资120万元新建镇敬老院,促进了“五保”供养工作全面发展。二是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近两年,通过多方筹资及招商引资的办法,加快了谢家滩集镇建设,如:投资180万元,兴建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华民公园;投资1700万元,兴建了集农副产品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大型农贸市场;投资400万元,兴建了集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农村便民超市;投资1100万元,兴建了一座日供5000吨的自来水厂;改建了对群众带来极大不便的明星街隔道花圃;引资2258万元,新建了华民商业街,规划了50幢生态示范住宅小区……过去仅有一条老街,人口不足2000的小镇,现已发展成为皖赣边界充满活力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二OO八年六月十二日
第五篇:XX村申报全国文明村镇材料
**市**镇XX村申报全国文明村镇材料
XX村位于宁夏**市城区东北角,面积约2.8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81亩。共辖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86人。村党总支下设一个农村党支部和一个企业党支部,1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11名。
近年来,村党总支、村委会抓住东西部合作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借助优越的地理
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弘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全村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获得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大丰收。1999年2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宁夏第一个“亿元村”,先后获得自治区党委、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先进乡镇企业”、“现代村党支部”、“先进党支部”、“标准化党支部”、“五个好村党支部”等称号。1999年9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先进集体”。2000年被区党委授予1998—2000年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集体”。2001年被区党委授予建党八十周年“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2004年7月1日获自治区“先进党支部”称号。同时,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50个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试点单位。2004年全村工农业收入达到3639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625万元,纯收入达到223.65万元,村级集体资产达到48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22元。
一、以人为本,凝聚民心
人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赢得了民心,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多年来,两委班子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和加快发展这个重点,认真实践“三个代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身心扑在集体事业上,一心一意为集体、为村民谋利益、谋发展,从而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村党总支从自身建设出发,用自身形象感召人。党总支经常组织班子成员学政策、学理论、学科技、学法律、学市场经济知识,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班子成员驾驭全村工作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同时,完善干部管理制度,采取“淘劣留优”措施,对责任心不强的干部坚决辞退,发现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能力强的人才提拔录用,甚至高薪聘任。认真贯彻民主集体制原则,班子内坚持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集体研究讨论,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使整个班子团结协作,成为了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谋大事、创大业的坚强核心。进一步落实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并认真坚持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对拆迁补偿协议、征地分配方案、农户统筹提留、设备维修费用、救济救助
事项一律张榜公布。将村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中,打消了群众的疑虑,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平时工作中,所有班子成员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多年来无一人发生经济问题,保持了班子的廉洁和公正,使党总支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提高。
其次,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组织党员多次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突出的业绩造福于民,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以良好的形象感召于民。坚持不懈地对党员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弘扬延安精神等方面的培训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和为群众谋利益的思想意识。围绕农村各项工作,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了“争先树旗”、“结对共建”、“两带一帮”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生产积极性,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抓住机遇,共谋发展
1995年6月,江苏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率团来宁夏考察,并在原**县举办了宁夏华西经济技术协作座谈会。XX村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胆提出了与华西村合作,利用三年时间建成宁夏第一个亿元村的设想,从此拉开了东西合作建设亿元村的帷幕。首先成立了**XX实业集团公司,并先后投资5800万元创办和兴建了XX塑料厂、东华洗毛厂、XX建筑公司、XX水泥预制厂、XX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东赢宾馆、XX建筑建材批发市场、XX房地产开发公司,2004年企业完成收入4410万元,总产值达到4650万元,上缴集团公司利润223.65万元。企业的创办和兴建,壮大了集体经济。同时,也为公益事业建设,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了经济保障,并为今后新上村办企业项目提供了资金来源。
近年来,党总支始终把农民增收致富放在第一位,先后组织部分党员、村干部、厂长经理、个体大户到华西村等沿海发达地区“取经”、“学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
解放思想,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信心,提高了村民的致富本领。同时,村党总支还制定了激励政策,每年都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50万元资金,鼓励村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并对个体经营大户、科技示范户进行资金补助,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全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全村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达到1760余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2%,个
体工商户达到538家,个体私营经济收入达到18381万元,全村80%的农民人均收入来自二、三产业,90%以上的村民落实了致富项目,并带动和吸引外来务工人员1000余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劳动力保证。
三、心系群众,多办实事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资本积累的增多,村党总支首先想到的是加大公益事业投资,为民办实事,先后赞助、投资550万元改善了教学条件,改造了低压线路,硬化了环村巷道,改装了自来水,安装了闭路电视和电话。一是对全村60岁的党员每年给予300元,70岁以上党员给予400元,70岁以上村给予200元生活补助;二是村民如遇“白事”以支部和村委会上门吊唁,给予500元的丧葬费,并敬献花圈;三是对精神病患者村上派人专人护送到外省市医院进行治疗,并对贫困户每年给予300—500元的生活补助,并优先安排困难户上岗就业;四是在减轻农民负担上,少索取,多奉献,巷道卫生、禽病疫苗、虫害防治、灭鼠药品。21名村干部工资全部由村上企业利润中列支。农民负担是全市最低的。
2001年村上自筹资金1250万元,征地150亩,搬迁农户116户,开通了东西横穿全村境内长4.2公里、宽32米的县城长城东街。长城东街的开通,即为群众发展提供了经营场地,同时也为XX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止目前,一是沿长城路两侧开发建设,累计投资5845万元,建成东方家园等五个小区,共19幢,建筑面积81100平方米,其中为群众返还营业房191间,为解决群众长期增收打下了基础,为村民提供住宅楼823套;二是吸引从事粮食、石材、肉类等个体私营企业29家。为村经济增长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三是利用三年时间将全村80%以上的平房进行拆除改造,使70%的村民住上宽敞明亮的小康楼,50%的村民拥有一间营业房。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十六大”精神。
十六大精神,是一种神奇的动力,激励着千千万万人民。XX村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正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斗志,带领全村人民朝着富裕型小康社会迈进。一颗文明、繁荣、富裕的璀璨新星,正在宁夏大地上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