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第三稿)

时间:2019-05-13 06:0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第三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第三稿)》。

第一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第三稿)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

(征求意见第三稿)

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劳动关系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对改革发展稳定产生直接影响。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现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

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劳动关系是企业内部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基础性指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根本举措;是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保持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各方面力量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深化企业改革,必然对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等带来影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协调劳动关系,建立规范的分配制度,让劳动关系双方共建共享 企业发展成果,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动力,推动幸福广东建设。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规范用工行为、调处劳动争议、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扎实到位,将直接推动社会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和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准确把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示精神,以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企业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为重点,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为载体,逐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促进广东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5、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职工、依靠职工、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切实维护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实现职工体面劳动。

——依法构建的原则。严格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 法规范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运行。

——共建共享的原则。企业和职工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

——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职工和企业利益双维护,坚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进行长效机制建设双注重,坚持企业和区域双创建,坚持阶段性目标和总体性目标双达到。

三、健全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

6、健全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健全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协调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矛盾,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环节。要以制定完善劳动定额、工时定价为突破口,科学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共决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确保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效益增长同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指导和调控力度,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变化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等因素,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工资指导线,调查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各级国资监管部门要会同财政、人社部门进一步规范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管理办法,规范分配秩序,加强企业负责人和中层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工作,限制过高收入,努力扭转行业之间、经营者与职工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7、健全完善企业用工制度。依法规范企业自主用工。严禁非法用工,规范使用被派遣劳动者和非全日制用工。规 范在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岗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规范职工考勤记录、工资支付凭证等基础管理,认真执行国家工时制度,确保职工休息休假权利。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稳定职工就业岗位。

8、健全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行为。“十二五”末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以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提高中小企业以及餐饮、物流、中介、建筑、家政等行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对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监管。全面提高劳动合同履行质量。

9、健全完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要把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调劳动关系的制度性安排加以大力推进,采取有效措施,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到2013年,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80%要建立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并健全履行集体合同的监督保障机制。不断扩大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等专项集体合同和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覆盖面。加快工资集体协商的地方立法步伐。

10、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社会保障政策,依法为各类职工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有关部门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和参保人员流动就业时的社 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继续深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低保金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各级工会组织对困难职工群众的帮扶机制和专项救助制度,落实困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加快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帮困,切实保障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

11、健全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发展、创新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到2012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代会制度建制率要达到98%以上,已建工会非公企业职代会制度建制率要达到80%以上。全面推行厂务公开制度,依法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协商权和监督权。企业集体合同草案、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方案、职工裁减安置方案等必须依法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公司制企业应健全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

12、健全完善劳动安全卫生制度。遵守国家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提高劳动安全卫生技术水平,夯实企业劳动安全卫生基础。加大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投入,完善企业安全设施。支持工会和职工加强劳动安全卫生日常监督。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强化职工劳动安全卫生培训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劳动安全卫生活动,增强广大职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意识和能力,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13、健全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认真贯彻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基本原则,建立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镇(街道)、村(社区)调解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化解纠纷的工作基础。充分发挥仲裁“快捷、灵活、低成本”的优势,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绿色通道,不断提升仲裁机构效能。全面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在争议较多的镇街,设立仲裁分院或仲裁派出庭(巡回庭),就地、就近及时调处争议。2012年年底前,70%以上的仲裁机构完成仲裁院建设,2013年年底,全省基本建成具有专门办案场所、具有适应争议处理需要的专职办案人员、具有专项财政经费保障的实体化仲裁院。规范劳动争议案件代理行为,健全劳动争议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开展和加强劳动争议法律援助工作,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发挥律师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作用。

14、健全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今后五年,要强化省市级三方机制职能作用,大力推进县(区)级三方机制建立,积极稳妥发展街道(镇)、社区(村)级三方机制。三方机制要坚持以平等协商、兼顾统筹为原则,协调各方立场,反映利益诉求,规范企业行为,引导教育职工,消除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要搞好对企业集体协商,开展构建 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指导与服务;同时,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建设。

15、健全完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劳动关系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内容,定期分析研判本地区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劳动关系矛盾。要建立以人社部门为主导,以企业工会组织网络为基础,企业家联合会、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参与的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加强对企业工资发放、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劳动争议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劳务派遣工就业等劳动关系状况的监控。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协调有力的预警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化解劳动争议特别是群体性劳动争议僵局,确保劳动关系矛盾不蔓延、不激化。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建设,推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在镇街配置适当的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省全覆盖,实现对用人单位的动态监管,把劳资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四、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16、坚持抓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工程。按照“整体规划、分级实施、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思路,不断丰富内容,完善标准,努力实现创建活动的全覆盖。全面推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工程,以社区(街镇)、工业园区或 行业为单位广泛建立示范点,提升示范点内企业的用工管理水平与和谐程度,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扩大创建工程覆盖区域。发挥创建工程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创建工程的能力建设,为创建工程提供人员、经费保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考核评价体系,出台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企业、行业、区域参加创建工程。到2015年,各地参加创建工程的企业达到企业总量的70%以上,符合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创建标准的示范点达到60%。

17、坚持抓好典型示范和分类指导。树立一批创建活动先进企业、工业园区、示范区和模范人物,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及时总结推广实践中涌现出的成功经验,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和支持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生产经营效益的企业,要坚持分类指导,切实按照企业实际开展创建活动。

18、坚持抓好激励约束。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原则上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开展评选表彰活动的办法。将获得省级以上表彰作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单位的重要内容及标准。对已获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工业园区称号的,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督导、抽查等动态管理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取消称号。要把企业是否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纳入对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范围,纳入授予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各种先进、荣誉称号的必要条件之一。

五、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队伍

19、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和引导。组织企业经营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他们守法经营、关爱职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营造尊重和支持企业经营者的社会氛围,切实维护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宣传表彰企业经营者先进典型。注重从政治上关心企业经营者成长,拓宽非公企业经营者政治参与渠道。

20、提高企业经营者管理能力。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准确把握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法律意识,按国家劳动标准自律,加强管理团队建设。企业经营者要注重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训,自觉组织本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接受劳动保障法制培训,搞好企业劳动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1、发挥企业代表组织作用。企业代表组织要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团结、服务、引导、教育作用,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重视和发挥企业代表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参与、协调作用。加强企业联合会、工商联与其他企业代表组织建设,切实解决他们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六、切实加强企业职工队伍建设

22、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 工人阶级的方针,尊重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创造精神。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要积极探索切合企业发展实际的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形式,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推动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构建企业和谐中的作用。推动企业与职工建立利益共同体。指导企业完善薪酬制度,推行职工持股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实现企业与职工和谐双赢。

23、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级党政和企业,都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科学文化、民主法制、健康安全和社会文明素质,努力提升职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的能力与水平。健全职工技能提升激励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技能竞赛,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帮助职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建立多渠道的职工晋升机制,拓展职工职业发展空间。企业要依法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保障职工培训权利。

24、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工作。要把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入户、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纳入公共服务范畴,推进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城镇步伐,满足优秀外来务工人员、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落户需求,从制度上打通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广东的渠道,增强他们在广东的 归属感和融洽度。要适合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队伍的思想、行为特点,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外来务工人员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形成知荣辱、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通过“上线”和“触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加强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沟通交流,倾听心声,了解诉求,解决实际问题。

七、充分发挥党群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25、不断扩大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注重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创新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方式,大力推进产业化、区域化、行业化党建工作。加强企业党组织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注重培养发展优秀职工入党,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带领党员带头学习业务知识,争做爱岗敬业先锋;带头宣传富民政策,争做创业发展先锋;带头诚信为人,争做诚信经营先锋;带头履行社会责任,争做奉献爱心先锋;带头遵纪守法,争做促进和谐先锋。

26、切实推进党群共建。坚持党建带群团建设,群团建设服务党建。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群团组织为依托,机构上对应设置,人员上交叉任职,工作上统一协调,做到组织共建、活动共搞、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建互促。在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先建立工会、共青团组织,依托群团组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建立党组织创 造条件。

27、加强企业工会组织建设。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外来务工人员、被派遣劳动者在内的广大职工吸纳到工会中来。进一步推进企业工会民主直选工会主席制度,强化工会组织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角色地位。企业工会每年应组织会员或会员代表对任期内的工会主席、副主席进行民主评议。企业工会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应切实履行职能,当好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职工聚集状况,逐步在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镇(街道)工会、村(社区)以及行业工会,配备工会专职人员,或按公益性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职业化工会工作者。

八、打造先进文化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8、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职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职工,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职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职工。深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倡导“劳动创造幸福”,推动形成企业和职工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文化氛围。

29、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树立讲求诚信、义利兼顾、塑造形象、回报社会的价值理念和依法经营、依靠职工、科学管理、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引导企业关注社会评价,热心社会公益,以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影响和熏陶职工,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30、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大力推动和引导企业结合实际,深入挖掘企业历史和文化资源,构建以职工为本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鼓励企业多搭建职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让职工成为主角,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陶冶情操中实现自我教育,调节生活、放松身心。

九、加强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领导

31、努力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三方运作、多方配合、企业和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把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考核体系。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切实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纳入对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范围,纳入和谐劳动关系认证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

32、加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宣传力度。加强对劳动关系和舆情分析研判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广泛深入宣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及先进事迹和典型,不断总结推广经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

33、增强协调劳动关系的力量。市、县两级按照从业人数一定比例配备专职劳动关系工作人员,街(镇)和社区(村)指定1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并在劳动者数量超过1万人的街(镇)和社区(村)开发劳动关系协调员公益性岗位,完善省、市、县、街(镇)、社区(村)、企业六级全方位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要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4、加强对劳动关系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积极开展劳动关系理论和法律法规政策研究,深化对我省劳动关系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加强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的研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注重国内外劳动关系比较研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发[2000]2号 【发布日期】2000-02-17 【生效日期】2000-02-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

(粤发〔2000〕2号)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现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政府机构改革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各有关部门、新组建机构的领导班子必须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机关日常工作正常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00年2月17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的精神,结合广东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根据党的十五大、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战略部署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广东省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广东省政府机构改革力度要大,在体制、机制上要有新突破,做到既积极又稳妥,既符合中央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又符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

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完善运行机制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转变职能,政企分开;划分事权,理顺关系;调整结构,精兵简政;规范行为,依法行政。

二、转变政府职能

省政府主要履行区域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制定区域性社会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集中精力抓好区域经济调节、政策指导、执法监督、组织协调,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有序运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打破地区、条块分割,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根据上述要求,省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一是把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资产纽带关系,政府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将企业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还给企业,实现政企分开;二是逐步改变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大力推进政事、政社分开,将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去,转给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四是合理划分省、市、县(市)政府的事权,明确各自的权力与责任,做到权责一致。

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对政府和各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减少审批事项;对确实需要审批而不涉及全局范围事务的审批事项,尽可能下放给市、县(市)政府,简化审批程序和层次;对依法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改进审批方式,规范程序,简化环节;同时建立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和审批检查监督制度,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管。

(二)撤销工业经济部门和行政性公司。一步到位,撤销所有工业经济部门,行政性公司不再挂政府机构的牌子,转为纯经济实体,其行政管理职能划归政府综合经济部门承担。

(三)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彻底脱钩。解除企业与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取消企业行政级别。今后,政府部门不再直接办企业,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并承担从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

(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方式。政府向重点国有企业派出代表参加监事会,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以财务监督为核心,不参与和不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五)推进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合理划分政事范围,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省政府各机关现有的机关服务中心与机关脱钩,组建服务集团,承担机关后勤服务工作,实行有偿服务,推动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工作向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六)积极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将政府部门包揽的应由社会自我管理和调节的社会性事务,转给社会中介组织。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使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向独立的法人实体方向发展。

(七)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权责一致、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责。各部门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需要省政府解决的问题,首先由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协调工作,协办部门积极配合。省政府办公厅原则上不再承担具体的协调任务,主要履行加强审核把关、督查落实和跟踪调研职能。

三、调整机构

省政府部门原则上对应国务院机构进行调整和设置,重点是加强综合经济和执法监管部门,精简撤并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

(一)综合经济部门

强化省政府发展计划、经济贸易和财政部门区域经济调节职能,减少具体审批事务,主要职能是:制订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监测和协调国民经济日常运行,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各项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本省经济社会发展。

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发展计划委员会。

不再保留经济委员会、贸易委员会,组建经济贸易委员会,并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牌子。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经济运行调控目标和政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安全生产,研究和规划行业布局,对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实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不再保留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公司设立、上市公司的审核及推荐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其余职能并入发展计划委员会。

保留财政厅。不再保留国有资产管理局,其职能并入财政厅。

(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

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家有关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条例,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进行行业管理,引导本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维护行业平等竞争秩序,取消对一般产品市场准入的审批权。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不再直接兴办和管理企业,从政府审批、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管理和经济手段管理为主,以政策、法规引导企业,提供服务。

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建设委员会更名为建设厅。

林业厅改为林业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其主要职责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护林防火,加强林木行业管理。

海洋与水产厅改为海洋与渔业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其主要职能是:拟订和实施海洋与渔业产业政策,规划协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海洋综合管理,监督保护海洋环境,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进行渔政海监综合执法,加强渔业行业管理。

保留交通厅、水利厅。

组建信息产业厅。不再保留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其职能并入信息产业厅。

不再保留农业办公室、农业厅、乡镇企业管理局,重新组建农业厅。

不再保留电子机械工业厅、重化工业厅、轻纺工业厅。除电子机械工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职能划归农业厅外,三部门其他行政管理职能分别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和信息产业厅。

不再保留粮食管理储备局,其行政管理职能并入发展计划委员会,对外挂粮食局的牌子。

不再保留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其行政管理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

不再保留电力集团公司所挂的电力工业局牌子,电力工业行政管理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

(三)执法监管部门

执法监管部门主要职能是: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与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消除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分割和封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技术监督局更名为质量技术监督局。

保留地方税务局、环境保护局、物价局、工商行政管理局。

不再保留医药管理局,组建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药政、药检和药品生产流动监管职能划入药品监督管理局。

地方税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改为双重领导以市、县(市)政府为主,加强省对市、县(市)环境保护部门的业务指导。

(四)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 强化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着重宏观管理和指导。

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厅;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局)更名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厅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局,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体育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

保留政府办公厅、公安厅、国家安全厅、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民政厅、司法厅、人事厅、文化厅、卫生厅、计划生育委员会、审计厅、统计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

不再保留劳动厅、社会保险管理局,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原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的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卫生厅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等管理职能统一划归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不再保留国土厅、地质矿产局,组建国土资源厅。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不再保留高等教育厅、教育厅,重新组建教育厅(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与其合署办公)。

不再保留专利局,组建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由事业单位改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旅游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培育发展旅游市场,加强全省旅游行业管理。

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改组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档案局与档案馆仍实行局馆合一体制,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法制局改为法制办公室。

不再保留研究室,其职能并入政府办公厅。

不再保留口岸办公室,其职能并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此外,中医药管理局更名为中医药局,副厅级,由卫生厅管理。保留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副厅级,由司法厅管理。

保留人民防空办公室,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也是省政府人民防空工作的主管部门。

经上述调整,省政府工作部门共设41个(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列入省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即:政府办公厅、组成部门24个,直属机构17个。另设部门管理机构3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1个。具体设置见附表。

上述机构中,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直接向省政府负责。凡国务院称委、部的,省政府组成部门称委、厅;省政府直属机构除法制、外事、侨务称办外,其他机构一般称局;部门管理机构称局。

全面清理省政府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凡职能可以交由常设机构承担的或任务已完成的原则上撤销;工作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协调任务较重的,暂予保留,但不设实体机构、不定级别、不配编制。今后省政府原则上不再新设立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工作确实需要的,采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办法。清理后,省政府保留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29个,比原有118个精简89个。

四、精简编制和人员定岗分流

省政府机关行政编制由现有5931名减为3000名,减少2931名,精简49.4%;公安厅、国家安全厅、司法厅以及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机关(不包括公安派出所、监狱和劳教所等基层一线执法单位)政法专项编制由现有的3410名减为2560名,减少850名,精简25%。

政府部门的领导职数一般配备2至4名,不再配备部门领导助理。政府办公厅主任由秘书长兼任,副主任可由副秘书长兼任。厅级领导职数精简15%,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

人员编制精简实行一次性定编定岗,三年完成人员分流任务。省政府各部门都要按照精简要求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实行定编定员。同时,按照“带职分流、加强培训、充实企业、优化结构”的原则多途径、多渠道安排富余人员,主要渠道为:撤并的专业经济部门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人员随建制分流;严格离退休制度;选派一批干部进行专业培训或学历教育,充实到需要加强的部门或竞争择优选派到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任职;选派部分同志参加重点国有企业监事会;选派有专业特长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充实到本系统基层和部门所属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中介组织工作;鼓励分流人员自谋职业或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服务实体和公益性事业单位。

五、实施步骤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1999年重点搞好省政府机构改革,2000年一季度前基本完成省政府各部门“三定”和人员定岗工作。2000年第二季度开省委机关和市、县(市)、乡(镇)的机构改革。

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实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机构改革的具体工作。

附: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设置表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设置表

组成部门

办公厅

发展计划委员会

经济贸易委员会

教育厅

科学技术厅

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公安厅

国家安全厅

监察厅

民政厅

司法厅

财政厅

人事厅

劳动和社会保险厅

国土资源厅

建设厅 交通厅

信息产业厅

水利厅

农业厅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文化厅

卫生厅

计划生育委员会

审计厅

直属机构

地方税务局

环境保护局

广播电影电视局

体育局

统计局

物价局

工商行政管理局

新闻出版局

林业局

海洋与渔业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

药品监督管理局

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

法制办公室

外事办公室

侨务办公室

说明:

广东省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41个,其中:办公厅、组成部门24个,直属机构17个;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列入省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发展计划委员会挂粮食局牌子,经济贸易委员会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牌子,教育厅与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新闻出版局挂版权局牌子。

此外,设置部门管理机构3个,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由司法厅管理;中医药局由卫生厅管理。设置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人民防空办公室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也是省政府人民防空工作主管部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劳动模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办发[1997]28号 【发布日期】1997-12-13 【生效日期】1997-12-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广东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的通知

(粤办发〔1997〕28号)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广东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广东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做好广东省劳动模范的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广东省劳动模范管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日常工作由省总工会会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负责。

第三条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广东省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农村。中央和国务院各部授予的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命名表彰

第四条 第四条 全国劳动模范的命名表彰工作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 第五条 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由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命名表彰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先进个人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他方面的先进个人均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两种荣誉称号同等待遇(以下统称劳动模范)。

第六条 第六条 建立广东省劳动模范评选工作会议制度。由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主持、省有关部门参加的省劳动模范评选工作会议,代表省委、省政府审批广东省劳动模范,审议全国劳动模范推荐人选,审定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筹备工作方案及省劳动模范奖励办法,以衣其他需要确定的重大事项。

第七条 第七条 在筹备和召开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期间,设立劳动模范评选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总工会,省总工会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评选表彰的具体工作,以及省劳动模范工作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第八条 省表彰奖励经费由省财政核拨专款解决。

第三章 评选表彰条件和名额

第九条 第九条 省劳动模范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作出显著贡献。

(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显著贡献。

(三)在发展“三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作出显著贡献。

(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及开拓国内外市场方面作出显著贡献。

(五)在发明创造、提合理化建议及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比赛中作出显著贡献。

(六)在能源、交通、通讯及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工程建设中作出显著贡献。

(七)在科研、文化、卫生、体育、计生、环保等事业中作出显著贡献。

(八)在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方面作出显著贡献。

(九)在开展“五创”(创新、创先、创优、创佳、创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劳动竞赛和“双增双节”活动中作出显著贡献。

(十)在苦、脏、累、险等平凡而艰苦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及其他方面作出显著贡献。

第十条 第十条 每次命名表彰劳动模范时可按照第九条制定具体要求。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省劳动模范名额控制在全省职工总数的万分之一左右,其中工人、农民劳动模范占劳动模范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

第四章 评选的原则和程序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评选劳动模范的原则是: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群众公认及兼顾各行各业。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省劳动模范原则上从市劳动模范中选拔;全国劳动模范从省劳动模范中推荐。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评选推荐省劳动模范的程序是:

(一)基层单位推荐。被推荐的候选人应经本单位民主评议产生,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农村经村民委员会、街道经居民委员会)讨论同意。

(二)在同意推荐的基础上,县(市)党委和政府审核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并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三)经各地级以上市委、市政府(省有关产业部门的党委、行政领导班子)审议后,确定推荐人选并报省劳动模范评选工作办公室。

(四)省劳动模范评选工作办公室审核后,提出初审意见报省委、省政府审批。

第五章 劳动模范的奖励和待遇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劳动模范的奖励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除命名时给予一次性奖励外,劳动模范还应在政治和物质生活方面享受相应的待遇。对省劳动模范实行荣誉津贴。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劳动模范应享受的各项物质生活待遇所需费用,由劳动模范所在单位承担。如遇特殊困难,由上级主管单位协商解决。

第六章 荣誉称号的取消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劳动模范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取消其荣誉称号:

(一)主要事迹是伪造的。

(二)触犯刑律的。

(三)因犯严重错误受到降级以上行政处分或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党纪处分的。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取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必须由劳动模范所在单位提出书面报告,按评选审批程序逐级上报,经命名机关复核批准。

对被取消荣誉称号的人,由命名机关收回其荣誉奖章、证书,并停止其享有的有关待遇。

第七章 日常管理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省总工会会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负责省和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管理。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并检查落实;指导协调全省劳动模范日常管理工作,处理有关事项;拟定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筹备工作方案及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推荐方案,以及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劳动模范实行分级管理。产业与地方相结合,以地方管理为主;全省劳动模范日常管理工作以基层单位管理为主,重大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报告。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劳动模范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弘扬劳动模范精神,总结推广他们创造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作方法。

(二)发挥劳动模范作用,积极向各级人大、政协及组织人事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劳动模范人选。

(三)密切与劳动模范的联系,通过劳动模范协会、联谊会、座谈会等,倾听劳动模范的意见和建议。

(四)维护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落实劳动模范的奖励和待遇。

(五)加强对劳动模范的培养教育,引导他们保持荣誉称号。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各市(省各有关产业部门)可参照本办法,自行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省直各部门及所属单位劳动模范的奖励和待遇参照所在地区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省总工会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关工委工作的意见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关工委工作的意见

(2008年12月1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下简称“五老”)的积极性,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工委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现实需要。关工委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党政有关部门领导和群众团体负责人参加,以教育培养下一代为目的的群众性工作组织,是党委、政府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关工委的最大特点是“一头连着老,一头牵着小”。关工委为老同志搭建一个发挥余热的平台,让他们在享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能为社会主义事业而老有所为,也是党的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同志在培养教育下一代中有着政治、经验、威望、亲情和时间的特殊优势。关工委在培养教育下一代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能更贴身贴心,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关工委的重要作用,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工作结合起来,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各级关工委要充分认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水平。

二、关工委工作的宗旨和主要任务

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关心培养教育下一代工作的全过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主要任务。在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主动配合、积极补充作用。县以上关工委要注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专题调研。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专题调研,为党委、政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注重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和思想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教育、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及网络道德教育等。

3.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从实际出发,推进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广泛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建立各种教育、实践基地;建立普法教育平台;改善校貌和建立校园秩序;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建立良好的文化市场秩序;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老少共建文明社区;建立绿色网吧等,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温馨、快乐的成长环境。

4.为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扶困助学,帮助失足、吸毒青少年重拾信心,走向新生,对留守儿童及服刑人员子女进行校外辅导、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组织欠发达地区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培训活动,传授技术,引领广大农村青年创业,走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带动农民致富。

5.指导基层关工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发动“五老”就近就地参加关心下一代活动。各级关工委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和载体的创新。关工委工作主阵地在基层,重点在学校、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和家庭。县以上关工委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关工委的工作重心要向基层延伸。要善于运用由下而上集中起来、由上而下坚持下去的方法,培养典型、推广经验、推进工作。在基层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关工委的工作要与基层工作紧密结合,使关心下一代工作更具活力,更有成效。各级关工委要关心、爱护老同志,使老同志既能发挥余热,又能保持身心健康。

三、加强关工委组织建设

1.建立健全各级关工委组织。加强关工委组织建设是做好关工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健全县以上关工委和乡镇(街道)关工委组织,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关工组织的村(居委会)要抓紧建立。县以上直属机关工委、直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关工委。对有要求建立关工委的民营企业要给予及时指导。

2.发展壮大“五老”志愿者队伍。动员更多的“五老”经常参加关心下一代活动。各级关工委要主动配合组织、人事和老干工作部门做好发动工作,对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老同志,要及时吸纳到常务工作班子中来。地级以上市关工委要建立“五老”报告员人才库,为基层关工委提供服务。

3.加强县以上关工委领导班子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学习型、调研型、服务型、创新型、实干型常务工作班子。涉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部门要派一名领导兼任关工委副主任。探索建立领导班子人员退出和进入机制,形成正常的交替制度。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领导班子换届时,要统筹考虑、动员一些刚退下来、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领导特别是担任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职务的老领导参加关工委领导班子。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工作的老同志,要予以调整,以保证关工委工作正常开展。

四、加强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与支持,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分管领导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关心支持到位。

1.加大领导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有一名领导同志分管关工委工作,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要听取一次关工委的工作汇报,及时指导关工委的工作。

2.加强组织协调。各级组织、老干工作部门要组织发动“五老”参加关心下一代活动。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关工委工作和“五老”先进事迹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要积极热情支持关工委工作。各级关工委要树立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关工委工作的观念,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性互动工作机制。3.理顺管理体制。县(市、区)以土关工委办公室调整为同级老干部局的内设机构,同时加挂关工委办公室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运作。为解决人员不足问题,可聘请适当数量的低龄老同志参加办公室工作。

4.大力改善工作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珍惜、爱护老同志的工作积极性,认真解决好县以上关工委开展工作必需的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和用车等实际问题。各级财政对关工委工作应给予支持,关工委工作经费按部门预算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关工委开展工作所需的资金、物资等,除政府安排外,可通过社会筹集、个人捐献等多种渠道解决。

第五篇: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执行〈关于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府办[1997]22号 【发布日期】1997-10-23 【生效日期】1997-10-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

的规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1997)22号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若干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

重大事项的规定》的若干意见

省委、省政府: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7〕3号,以下简称《规定》),认真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现就执行《规定》的几个具体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除《规定》指定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人员外,下列人员也必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

1、省属处级或相当于处级以上、市属科级或相当于科级以上、县属股级或相当于股级以上国有企业中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正副书记、纪委正副书记、工会主席,企业的正副董事长、执行董事、正副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

2、在《规定》和本意见所规定的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人员范围中,已经办理退(离)休手续,又被返聘担负领导工作的和已到退(离)休年龄尚未办理退(离)休手续的相应级别的领导干部。

二、二、对《规定》第三条所列报告事项,有关人员必须在事后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告。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报告的,应及时补报,并说明原因。下列事项必须事先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告:

1、本人、配偶营建私房;

2、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

3、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

4、本人因私出国(境)。

三、三、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的报告,按以下办法办理:

1、担任正职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的报告由同级党委(党组)负责受理,并报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2、对不需要答复的报告由报告人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受理。

3、对需要答复的请示,由负责受理的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在接到报告人的请示后十天内予以答复。

受理报告的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未按上述时限答复的,视为同意;报告人不按党组织答复或审批意见办理的视为违纪。

四、四、领导干部有《规定》第三条所列事项,属《规定》发布以前发生,发布后仍在延续,以前未报告过的,须在今年11月底前报告一次。《规定》发布后发生的个人重大事项,按《规定》和本意见的要求报告。

每年1月10日和7月10日前,各级党组织应将受理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情况,向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书面综合报告一次,同时抄报上一级纪委。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单位执行。

附: 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情况统计表

填表单位:

填报时间:

------------------------------------ | 类 | 级 | 人 | 其 中 |

| 别| | |---------------------| |单 | | | 第 | 第 | 第 | 第 | 第 |第|其它| | 位 |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六| | | | 别 | 次 | 项 | 项 | 项 | 项 | 项 |项|事项| |----|---|---|---|---|--|--|--|-|--| | |厅

级| | | | | | | | |

|党政机关|---|---|---|---|--|--|--|-|--| | |处 级| | | | | | | | |

|----|---|---|---|---|--|--|--|-|--|

|社会团体|厅 级| | | | | | | | | | |---|---|---|---|--|--|--|-|--|

|事业单位|处 级| | | | | | | | | |----|---|---|---|---|--|--|--|-|--|

| | | | | | | | | | |

|企

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厅

级| | | | | | | | |

| |---|---|---|---|--|--|--|-|--|

|合 计|处 级| | | | | | | | | |---|---|---|---|--|--|--|-|--| | |企

业| | | | | | | | |

------------------------------------

注:表中所列第一项至第六项是指中办发[1997]3号文第三条所列报告事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第三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第三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08年12月3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精选合集)

    板桥汽渡管理处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板桥汽渡是南京市交通运输局直属全民事业单位,自1996年4月正式建成通渡。南码头位于雨花台板桥镇五胜村,北码头位于江浦县桥林镇滨江村。是连......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私营企业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就业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因而,仅仅经济当中,可以说,无论是生产方面的,还是分配方面的,都形成了巨......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范文模版)

    申论范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来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作者:gkz6 时间:2010-09-19内容摘要: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百 构建和谐......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关系的矛盾逐渐显露,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劳动关系,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企业就会......

    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潘友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栾川县永通矿业有限公司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方案具体分工 如下: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要做到以下要求: 1、 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导组织机构(文件)落实人:田胜利同志 2、 3......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能否繁荣。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意义 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