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婆婆桥的传说
婆婆桥的传说
传说在清代,一场无情的洪水将数以千计的村民进出的“谋生桥”冲毁了。说是“谋生桥”,一点不假,因为百席村,赵家矶方圆几十里内的几十个村庄的老百姓都靠这座桥进进出出,靠它去华容,去汉口用农副产品换日必需的生活物资、谋生、度日、赶集、亲朋往来全靠这座桥,如今桥毁了,没有桥岂不是断路了吗?断了老百姓们的谋生之路,断了度日之路,断了往来之路,断了生命之路„„真是千人呼,万人叹,乞求上苍保佑,盼望“神桥”出现,搭救苦海无边的穷苦大众。就在千人叹、万人盼的关键时刻,百席塆一位高龄的孤寡老太婆决定将她终身一辈子的积蓄的养老钱全部捐献出来修桥,她的惊人善举得到了同村另外几位老太婆的赞许,她们也将终身积攒的养老钱捐出来建桥,这几位老太婆的大慈大悲心肠和救苦救难的善举,赢得了全村和邻村村民的一致支持,就像盐掉进了油锅里,一下子全沸腾开了,男女老少齐上阵,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神桥”出现了,往日的“谋生桥”建成了。
为了纪念这几位老婆婆的善举,大家将桥的名字取名为“婆婆桥”,并 将捐资的人士也刻碑纪念。真是光阴如棱,婆婆们也都相继去逝了,后辈人便将她们安葬在桥旁边一座小山上,这山也取名为婆婆山。
几百年过去了,婆婆们的善举已成为历史,但婆婆桥还在,婆婆山也在,当年篆刻的石碑也在,只是上面捐资人的姓名和捐资数额有些模糊不清了,婆婆桥的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婆婆桥的精神给百席人留下了美好回忆。
2、百席塆名的传说
百席、百席,顾名思义是能开百桌酒席的意思。
相传,百席塆的祖辈姓夏,为给兴旺发达的夏氏门宗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宗族祠堂,光宗耀祖。祠堂分为上下两大殿,坐北朝南,中间天井很大。当时,这种豪华与气派是少有的,由于村子大,人口多,落成庆典之时场面热闹非凡,每族、每房、每户都派首脑参加,邻村族长、亲朋好友、达官贵人,连乞丐都来庆贺,接待的酒桌竟高达百席之上,这在当时也是不可理喻的,毕竟中国农村在旧社会还流传“每家一桌酒,穷汉半年粮”的说法。
夏氏祖辈能兴建规模大的祠堂,能宴请百桌以上酒席,这足以说明夏氏祖辈具有勤劳致富,团结和睦,好客如宾的好传统,好风尚,在民间影响力极大、极深,十传百,天长日久,夏氏的真实塆名竟被大家用爱称“百席”代替了,百席塆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但夏氏后辈仍然不忘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勤劳、发奋、和睦、诚实将要作为全村村民的做人标准,现在全村大多数村民都靠打工在华容、葛店、鄂州、武汉买了新居,家里也建起了小洋房,全村无人犯罪,无人偷盗,无人吵架,关老爱幼,邻里团结,妯娌和睦,关心他人,已成风尚,一人有病,全村探望,做桥修路,都无私解囊,踊跃捐资。
历史在前进,经济在发展,革命历史文化、道德传统文化在百席塆依然十分看重,村里真诚成风,无有虚伪,友谊成风,无有仇愁,孝顺成风,无有叛逆。他们将全力支持百席村,创办革命历史文化、道德传统文化展示馆,教育警示后人,民族精神文化永远是人类发展的根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人人都以真诚的微笑,奉献心灵,世界将会是永恒的春天。
3、竹林塆的传说
竹林塆,肯定是有竹子,而且成林,故名竹林塆。竹林四季常青,天然自成,生态风景一流。特别是夏季的夜晚,一轮明月高照,竹影摇曳,婆纱起舞,竹林傍的荷花塘,又传来阵阵荷香,这种明月清风,竹影嬉戏,荷花传情,娃声伴唱的乡间夜景,让村民陶醉得入景、入画、入梦„„
传说以前的竹子有碗口大,邻村常有人来偷,并藏于湖水之中,村民报官,县衙拿不出证据,便制止不了盗竹行为,村民无法可整,便自毁了竹林,以减少麻烦。但天然的竹子,也舍不得离开她的故土,依然秉承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即“咬
定青山不放松,管它东南西北风”的性格,在不同的地方,却又生长出品种不同的竹子子孙,继续在为竹林塆增添美色艳景,有一簇一簇的可爱的小毛竹,有风姿英爽的长杆竹,还有逗人耐看的罗汉肚竹,将竹林塆装扮成竹海林园中得绿色仙境人家。
传说,竹林塆的先辈们,逢年过节都要将碗口大的竹筒用来煮饭、煮菜,有竹筒饭、竹筒鱼、竹筒肉、竹筒菜,香气扑鼻,味鲜色美,真是未饮先醉啊!
先辈们重视饮食文化,研究饮食文化,便给后辈人造就和成就了许多知名厨师,直至现在,在武汉、上海、北京、南京、重庆等大城市,百席村竹林塆的村民厨师在劳作。就是在国外:美国、新加坡,也都有了百席的厨师,百席的美味在全国,在全球传递。故竹林塆也被誉为“厨师之乡”的难得的美称。
队长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重视生态文化发展的今天,他们将打算继续培养好竹子,让竹筒饭菜得以恢复,办好饮食文化,让游客们来竹林塆吸收难得的竹林的空气,品尝特色的竹筒饮食,观赏不同竹子的美姿,滋养人生,丰盈心灵,争取在我们这里吃好、看好、玩好。让厨师之乡的品牌在百席发扬光大。
4、冯仕进村的传说
相传清朝中期,一位姓冯的翔翔少年离家出走,并给家里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归”的誓言,几年过去了,终于喜讯传来,这位少年从秀才、举人的台阶直取进仕学位,一举闻名乡里,这种发奋攻读,一举成名的好口碑被村民崇拜,为纪念这位勤学成名的官员,为鼓励教育后辈人发奋读书,村民便将村名更名为“冯进仕”村。
后来,据赵氏谱记载,赵家先迁到冯进仕村,秦家第二,王姓人家第三迁入。冯姓人家托福也都搬进城里去了。
直到清朝晚期,王家家业有所发展,在黄冈团凤开设了王氏钱庄,庄主王汉池与团凤的教书先生方本仁甚好,结拜为兄弟并支持方家闹革命,后来,方本仁成为江西省督军,后又当上五省联防主席,王汉池也支持他的三儿子王玉书参加革命军,并担任方本仁的机要秘书,王家在当时也算在政治上、经济上,在冯进仕村里是有头有脸的上等望族人家了。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冯进仕村又涌现出王少甫、赵德生、秦昌坵、赵之潘、赵之香等一大批革命志士投身报国,时任乡长和武工队长的王少甫就是王汉池得嫡系孙儿,也是富人家子弟。真是:“厚德百年元气尚在,读书三代雅士甚多。”如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军奎同志就是王氏家族第五代传人,由他继承革命遗志,发扬革命传统,带领百席人民继续前进。
冯进仕村的勤学好读精神和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影响了和促进了下一代的发展,冯进仕现在青少年 人,考上大学的 人,占全村 %,其中考上清华、北大名牌大学的 人,居百席首位,更有农家少年,名叫,于 年考上 大学,全家大喜,但他却毫不满意,弃学再读,第二年考入清华大学,他的举止引又一次在百席传为佳话,冯进仕的弟子将为国为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5、打豹子的百席人
“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人皆尽知,大家对武松为民除害,敢打老虎的精神赞叹不已。没想到,段店百席村就曾出现过百席人勇斗金钱豹的真实故事,据说是解放后五十年代中期,一只金钱豹不知何原因跑到了百席村四组的一片稻田里,当时正值收稻收割期,一兄妹发现后大惊,哥哥被迫用冲担打了过去,豹子大怒,向他兄妹直扑过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百席村抗美援朝复员军人夏全松、夏元维,还有乡长夏汉生正在稻田旁车水抗旱,见此况,三人果断地扑了上去,豹子也毫不留情地咬伤了夏元维的一只耳朵,抓伤了夏元松的手臂,夏清响也满脸是血,但他们毫无惧色,一边搏斗,一边怒吼。这时,闻讯赶来的乡长,也都奋不顾身扑了上去,豹子见人多势猛,惊逃了,逃进了另一片稻田里藏了起来,伺机报复……此时,武装部调来了机枪、步枪、手枪将稻田包围,负伤的几位百席人忍痛承担了寻找豹子,激怒豹子再现身的重任,他们顾不了伤口流血,继续寻找豹子,终于激怒了豹子,再次向他们扑来,但这次的结果是金钱豹死于乱枪之下,一场惊心动魄的人兽大战结束了。大家围上来仔细一看,却原来是只年轻的金钱豹,体重有130多斤,专家说,像这样的肉食动物,攻击力很强,连老虎都要让它几分,但没想到百席人竟敢勇打金钱豹,这种为民除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被传为佳话,夏全松、夏元维、夏汉生被誉为打豹英雄。
还有老人回忆补充说:“夏全松年仅二十岁,是准备当年结婚的,由于脸被抓伤,当不了新郎,婚期推延到第二年”。这真是:打豹子负伤延婚期,好男儿除害美名扬。
6、母爱的力量
故事依然发生在百席塆,塆中有一位体态瘦小,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名叫李玉喜,今年八十有五了,但精气神不错,还能种菜锄禾,生活自理,她很坚强并十分自信地对我们说,老板去逝的早,但她的四个孩子都很争气,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都在城里工作,都要接她去养老,但都被她一一拒绝了,她只希望他们好好工作,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她虽然老了,但还能动,只要能动,绝不缠拌他们……
这位年迈的老母亲无疑是给他的几个儿子传递了一个坚强的信念,即是“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大儿子夏敬怀说:“母亲是伟大的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心胸博大,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从不言败,记得父亲瘫痪卧床后,母亲就挑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既要照顾料理病中得父亲,又要哺养我们成长,全家无半点经济来源,全靠母亲捡垃圾、拾破烂维持生活……我当时就决定辍学帮母亲照顾父亲和几个弟弟,但母亲说死就是不答应,硬是东拼西凑供我读完了鄂城师范,当上了一名老师,她这才放心,母亲的大恩大德,我永生难忘。”
二儿子夏胜心说:“母亲的慈爱和战胜困难的意志让我发奋攻读,要让我母亲过上好日子,终于以好的分数考取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武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荆门市重点高中任教。母亲的一言一行,她将继续鞭策我为教好广大学子而努力工作。”
三儿子夏佑心说:“母亲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我们从小就不要斤斤计较,从小就不叫苦连天,从小就要诚实待人,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我先考取了合肥大学,后又考取了武汉华中大学学院获得研究生学位,现在是武汉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我要将母爱的力量封化成对事业的忠诚,培养出更多的祖国人才,为国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儿子夏小翔考取了太原科技大学,现分配到鄂州大学工作,成为大学里的准老师,他说:“岳母给儿子岳飞在北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早已传为爱国重要的佳话,我的母亲却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刻在我们兄弟四个的心里,使我们终身受益。逢年过节,四兄弟都回乡看望母亲,他们共同祝福,愿天下的母亲长辈万寿无疆!”
7、残疾人家庭里的爱情传奇
张金照同志是百席村张前塆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鄂州樊湖地区的地下革命党人,时任华北乡分区委书记,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解放后任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同志有过深厚的革命战斗情谊,至今张金照家后人还保存着张体学省长送给张金照同志的一块手表,张金照不愧是革命先辈,他的事迹还在百席民间广泛流传。
张金照同志二儿子名叫张袖东,外号大个子,中年因病瘫痪在床,后又双目失明,妻子黄月初,浠水人氏,体型瘦小,现在已年过六十了,近二十年来,黄月初就是以娇小体均的身躯,拼上自身全部力气,去帮大个子丈夫一次一次的翻身擦洗身体,有时实在翻不动了,但仍咬牙坚持,张袖东感激涕零,出自肺腑地说:“没有贤妻,我活不到现在”。黄月初,这位淳朴农村少女就以一颗洁白如玉的初恋情怀接纳了卧床几十年的大个子丈夫,实在是令人敬佩,爱情的力量
真的无缘无悔,爱传大个子丈夫,将倍感幸福。
他们很早就有了爱情的结晶,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一个胖乎乎的,酷似丈夫的活泼可爱的男孩,这是全家的希望,全家的一片蓝天,小学快毕业了,盼望进中学了,但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他们犹如五雷贯耳,全然不知所措……,儿子眼睛疼,跑了不少医院,结果失明了,大个子爸爸哭,眼睛哭瞎了,小个子母亲哭,眼泪流干了……
儿子却坚强不屈,凭借自己的健壮身体和清醒的头脑,开始了学盲文,在政府的关怀下,开始学习按摩手艺,没几年,终修正果,成了一名受人欢迎的按摩师,他诚实、善良、敬业、守信,竟被一名女大学生关注,决定将爱的绣球抛向给他,爱的幸福即将到来。
叹叹叹,难料人生疾病,身不由己;
赞赞赞,逆境遇知音,幸福来临。
第二篇:有关桥的故事和传说
导语: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会不知道桥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物。但我国古代的桥,形式种类繁多,发展演变过程漫长,这恐怕就未必为人尽知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有关桥的故事和传说,欢迎借鉴!
酒仙桥的故事和传说
在过去北京东郊的酒仙桥地区是很荒凉的地方,从附近的地名比如:六公坟、王爷坟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这里是一片达官贵人的墓地。我20年前在酒仙桥的河边还看见一块残碑,墓碑的基坐是雕刻的很精美的乌龟,碑体和基坐已经分离并有几米的距离,残碑的左面是满文,右面是汉文,满文我不认识,从残缺的汉字中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一等精部伲哈番......朕甚悼焉......”。可见坟墓的主人不是一般人物。桥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这里没有卢沟桥,只有一个渡口,有个姓卢的山西人在渡口附近经商,生意非常兴隆。一年秋天,他带着钱财,搭乘田氏的摆渡船准备回老家探亲,谁料田氏见卢钱财不少,顿起歹心,将卢氏翻入永定河中淹死,将银元据为己有,也经起商来。
次年,田氏生个儿子,儿子10岁时,每天要打田氏三个嘴巴,不让打就哭闹不止,田氏十分懊恼,求教于老和尚。老和尚对田氏说,你这儿子是被害死的卢氏转世而来的,与你算账。田氏一听,惊惶失措,求老和尚开恩救命,老和尚说:“救你不难,只要你把劫走的钱财都拿出来修座桥,让过路行人不再受你们这些人的坑害就行了。”田氏听了老和尚的话,请了不少工匠修起一座桥,桥修好后,田氏又向老和尚讨教桥名,那老和尚微笑着说:“你这是还卢氏的账,我看就叫卢沟桥吧 ”卢沟桥的传说就这样流传至今。
将军桥的故事传说
尤家港出口,汾湖之南与陶庄乡相邻的港上,有一座用两条巨大条石架成的单孔平桥。叫。将军桥”。
相传很早以前,住着一家穷苦人家,母子两人,苦度光阴,儿子叫朱阿大,靠养鸭f维持生活。
一天,他到田里看鸭,回家时清点,少了一只。第二天放鸭回家,清点时发现又缺了一只。这样一连半个月,30只鸭子少了一半。朱阿大不敢告诉老母。他细细地查看,终予发现在一条大堤岸下,有一条巨大黄鳝,偷吃了他的鸭子。这一天,他把剩下的15只鸭挪系上绳子,套上弯钩,然后象平常一样去放鸭子。那条隐藏在洞穴中的巨大黄鳝果然又出来吞吃鸭子了,但是,鸭子吞进一半,却被弯钩扎住了喉咙,要吞吞不进,要吐}l上不出。朱阿大一见,立即连绳带鳝一齐拖出。这黄鳝还想犟,却被朱弼大用双手卡住,捉进早已准备好的箩头里。朱阿大回到家里后,急忙磨刀杀黄鳝。他的娘告诉他说,千年黄鳝百年修,吃不得。朱阿大说是恨之入骨,非剥它皮吃它肉不可。娘劝不住,又说,黄鳝头最毒,人不能吃,剩下来让家里那只看门狗吃了吧!于是,狗吃了黄鳝头,一会儿,狗头突然发大,大得象个狮子头,而且变得异常凶猛。朱阿大吃了黄鳝肉,身体也立刻变大,就象钢铸铁打一般,可他的头还象先前一样大小,成了个小头大身体的怪人。从此,朱阿大的力气大得吓人。人家造房子打夯要六个人才行,可他只要用脚跟转动一下,夯就被打下去了;人家的重船搁浅,他只要用双肩顶一下,船就能行驶了。朱阿大成了农民有困难时的最好帮手。
再说,在尤家港出口的南汾湖中,有一头“金牛”,每到八月半的夜间,就要上岸偷吃“仙草”。这头牛一上岸,便去糟蹋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为了保护农民的收成,每年八月半的夜间,朱阿大总是独自守候在田横头,不让金牛上来。有一年八月半夜问,他告诉妻子,又要到田横头去等候。半夜时分,月光皎洁,突然金光一闪,一头庞然大物踏水而来。刚要进入庄稼地时,朱阿大一个鲤鱼跳龙门,扑向金牛。金牛一惊,掉头便逃,朱阿大哪里肯放,一个虎跃,双手抓向金牛头部,只听“唰“的一声,金牛的胡予全被朱阿大扯了下来,金牛一阵巨痛,立刻狂奔起来,顷刻踪影全无。从此,这头怪牛再也没来破坏过庄稼。朱阿大得了这把牛胡子,用它打了一双草鞋,穿在脚上,能象金牛一样踏水而行,隔河两岸的农民常叫他相帮,把东西往来运送。
这期间,有个外来的相面先生,见朱阿大力大如牛又轻捷如鱼,便告诉他朝廷正在选拔良将,凭你这身功夫,夺个武状元笃定。朱阿大听了他的话,上京赶考,一去数年,果然成了个武状元。他考中武状元后,皇帝要接见他。皇帝是以貌取人的,见他武艺虽然高强,但人却生得很怪,于是革了他的武状元功名,只给他一只船,装满千把斤粮食,叫他回老家去享清福。朱阿大受此侮辱,本想弃船而归,再一想,将粮食运回老家,分给饥荒的弟兄们,也好度过一段时光。于是,就驾船返回故里。当船驶到南汾湖与尤家港会合处的地方时,只见堤坝旁有个18岁的小伙子在水里摸鱼,鱼洞很深,那小伙子力气奇大,用力向洞内掏一掏,堤坝就动一动。朱阿大于是一篙子下去,把那小伙子戳死了,他的船也沉到了汾湖底,朱阿大只能踏水而归。朱阿大回到家里,看见妻子房里有一双男人鞋子,就质问妻子,妻子说,你昏了头,在外面混了这么多年,又考什么武状元,把家乡忘了,这是你儿子的鞋子。朱阿大问:“儿子呢?”妻子说:“在河滩边摸鱼”。朱阿大立刻扑通跪下向妻子求饶,说儿子被自己一篙子戳死了。这是报应,粮船也沉了。朱阿大为了赎自己的罪,决心在自己沉船的地方,修堤筑坝,后来又去北汾湖洛水庙采大石头两块,架起一座单孔平桥,让千人跑,万人踏,以赎自己的罪孽。桥架好后,朱阿大也就死在桥下。死后,人们称朱阿大为“小头将军”。
港上的男女老少,有了这桥,交通方便,不走弯路,为了纪念这位小头将军,人们就把这座桥叫做“将军桥”。
第三篇:有关桥的故事或传说
导语:奈何桥在中国道教和汉族民间神话观念中送人转世投胎的所在,在这里会有一名称作孟婆的年长女性神祇,给予每个鬼魂一碗孟婆汤以遗忘前世记忆以下是小编整理有关桥的故事或传说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奈何桥在中国道教和汉族民间神话观念中送人转世投胎的所在,在这里会有一名称作孟婆的年长女性神祇,给予每个鬼魂一碗孟婆汤以遗忘前世记忆,好投胎到下一世。奈何与佛教毫无关系,梵语Narakade的翻译就是意译:地狱,而它的音译是“那落迦”,并不是“奈何”。
关于此桥,存在两种流行的说法,一种叫做奈河桥,另一种叫做奈何桥。一说因地府有河名为奈河,一说因为汉语中“无可奈何”之意,刚好对应了人在转世投胎时对自己生前愿望的遗憾和无奈。
注:奈何与佛教毫无关系,梵语Narakade的翻译就是意译:地狱,而它的音译是“那落迦”,并不是“奈何”,网上所谓音译是“奈何”,实是谬传。
在汉族民间传说中:人死亡后魂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酆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每年香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由此可见,建国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死后佛能护佑过奈河桥!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名曰孟婆的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河水煮,“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
此桥为界,开始新的一个轮回。青石桥面,五格台阶,桥西为女,桥东为男,左阴右阳。“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千年的回眸,百年的约定。也许这一世的夫妻情缘,开始于斯,恩断于此。
奈何桥下几千丈,云雾缠绕,等待来生是什么道,谁也不知。来生的约定,只是此生的一种后续,喝过了孟婆汤,已经把所有忘却,来生的相见,只是一种重新的开始。
奈何桥,奈何前世的离别,奈何今生的相见,无奈来世的重逢。
“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在那个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尘往事的孟婆汤。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从汉族民间文化的层面看来,桥梁及其象征性甚至更多地被人们用来在人与鬼、生与死之间建立联系或形成过渡与中介。与“神话”与“仙话”相映成趣的是,中国汉族民间口碑文学中,另有一类独特的“鬼话”。虽然我们常用“鬼话连篇”,来形容某人所言荒诞不经或不足为信,可是在民间“鬼话”里反复出现的“桥”,却不是偶然的,在我们看来,它并不荒诞。在中国汉族民间信仰里,“鬼”是由于死亡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超自然存在。中国各地流传的许多鬼话中,桥梁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没之所。那些水死或从桥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总是在桥梁上下或左右桥头,为自己寻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够托生而转世。在这个意义上,桥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脱离阴间,转生到阳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断续出,由阳间去冥途的所在,生命与死亡的交替和转化,是以桥为中介而实现的。
区别与联系在日本,也有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灵,徘徊于桥上,常在“桥普请”时,弄歪桥板使人落水的说法。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话中虽然不能马上托身转世为人,却往往能够在冥府升官,或最终总能感动冥府阎王,甚至得到阎王的特许转生为人。有一则题为“陆阿唐”的鬼话,说宝山境内练祁河上原本有座陆家桥,桥南为陆家宅,桥北为唐家宅,两姓人共利此桥,故双方协议于每年的三月份要轮流维修此桥。有一年,陆家修桥时,不幸有一人落水成了水鬼。第二年三月,这个水鬼拖唐家修桥者落水为替身,使自己转世回到了阳间。从此,每年三月修桥时,总要有人落水死亡,人们害怕,遂不敢再修,致使该桥沦于荒废。后来,有一个从唐家入赘陆家,名叫陆阿唐的人,自愿成为替死鬼,让大家放心去修桥。陆阿唐成了水鬼后,不仅不忍心拖他人落水,还在桥下保佑修桥者。于是,他备受陆、唐两姓的奠祭与供性。后来,凡路过此桥者,均要先在桥头拱手,表示对陆阿唐的尊敬,然后才过桥。每年一度到三月修桥时,人们供奉给陆阿唐的香火便更加兴盛,最后终于惊动了陆、唐两家的“土地”。土地公上天廷告玉帝后,玉帝封陆阿唐为陆桥的桥神,并赐给他一根打鬼棒。从此以后,陆家桥就更加安全了,即使有落水者也不会被淹死,因为陆阿唐受封为桥神以后,一心为民除害。有时候,有人被鬼驱赶,但只要跑到桥上,就会受到桥神陆阿唐的保护。有趣的是,有一些关于桥的鬼话里,还常有女鬼在阴间生子,又为婴孩求食于桥上或桥头的情节。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婴孩被命名为桥,后来还中了头名状元。此外,甚至还有阎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阴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为人们搭架浮桥,从而将功赎罪的鬼话。
在清人沈起风的《谐锋》卷八中有一关于孟婆庄的故事:葛生不喝迷魂汤得返生。从前有一歌妓叫兰蕊,她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玉蕊。玉蕊和葛生相恋至深,但因为葛生很穷,娶不起玉蕊,后来兰蕊因病而死,葛生则因无力与玉蕊相守一生而殉情。葛生死后,来到阴曹地府,阎罗王看他死得无辜,就判他投生为人。葛生闻令后,便准备再去投生。葛生一个人呆呆地走着,忽然来到一个攀满萝藤的棚子底下。只见好几百个男男女女,争先恐后的抢那付瓢杓,急急忙忙的向炉头舀水来喝。葛生因为走累了,觉得口干,便也想上前去饮用那瓢里的水。这时,有一女子从棚子后面走出来,葛生仔细一看,竟然是兰蕊。兰蕊问他为何来此,葛生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兰蕊知道后,便轻轻地对葛生附耳说道:“你难道不知道这里是孟婆庄吗?还好今天孟婆去给寇夫人祝寿,命我暂时掌管瓢杓。要是你和那些人一样,也喝了这瓢里的迷魂汤,你就返生无路了。”葛生一听,不禁感到庆幸。后来,在兰蕊的指点下,葛生寻得旧路,重返人世。孟婆庄上喝茶美女相伴 另外,在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解》的“孟婆汤”中,也有一段关于鬼魂被灌迷魂汤的描写:人死之后,首先经过的是孟婆庄。众役卒押送鬼魂从孟婆庄的墙外走过,至阎王殿去接受审问。判定后,则将生前旦L录入转回册中。凡是被判转世投胎的鬼魂,就再从孟婆庄走回去。孟婆庄的门口有一个老婆婆站在那儿招呼来者,步上阶梯,进入里面。庄内全是雕梁画栋、朱栏石砌;屋内,触目皆是精致华丽的粮],有珠玉做成的帘子,厅中还瞻一面玉雕的大桌子。待来者入屋后,老婆婆便叫出三个女孩子来,这三个女孩子分别是孟姜、孟庸与孟戈。三人都穿着红色的裙子和垂着绿袖的上衣,个个如花似玉、貌赛天仙,而且轻声细语地呼唤郎君,还以手拂净席子请来者坐下。来者坐下后,丫鬟便送上茶水。三个美女环伺在侧,皆以纤纤玉指亲奉送茶,玉环叮叮脆响,阵阵奇香袭人,在如此情境中,实在很难拒绝不喝。才一接过茶杯,便觉目眩神驰,轻辍一口,只觉清凉无比,其能解渴,不禁一饮而尽。喝到底忽见有一匙左右的浊泥在杯底沉着,待抬眼一看,发现原本貌美迷人的美女和老婆婆都成为僵立的骷禳。走出门外一看,原先的雕梁画栋尽成朽木,如置身荒郊野外,并忘却生前一切事物。就在惊慌失措、痛苦不已的当头,忽然大哭堕地,成了一个甚么都不知道的小婴孩。
第四篇:与桥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参见乔木),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与桥有关的故事和传说,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安阳桥的故事和传说
安阳河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桥,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安阳人把这座桥称为安阳桥。说起这座桥的年龄,虽没有赵州桥历史悠久,但也是饱经了元、明、清的沧桑,经历了从民国到现在的风雨。那这座桥是谁建的呢?民间传说,当然,既然是传说,那这背后肯定得站一位大人物,这个传说里的大人物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一代传奇,实现了从和尚到皇帝这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的朱元璋。
话说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在千万次的战斗中,这一次,他被元朝士兵打败了,一败就败到了安阳河。但令朱元璋无比伤心的是,安阳河上没有一条船,正是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关键时刻,怎么办?安阳老人说,别慌,朱元璋是谁呀?那是皇帝,真龙天子,哪能说不行就不行呢。说时迟那时快,绝望之中的未来皇帝朱元璋突然看到河面上出现了一条大鲸鱼,那条鲸鱼到底有多大呢?咱没见过,反正是朱元璋带着他的士兵,登上鲸鱼背,顺利通过了安阳河,你说那条鱼有多大。更神奇的是,当元朝士兵赶来的时候,那条鲸鱼就像它出现的时候一样,转眼就蒸发了。
脱险后的朱元璋暗暗下了决心,如果以后自己得了天下,一定要在安阳河上架一座像鲸鱼一样的桥。大人物都是说话算话的,后来,朱元璋果然当了皇帝,果然让人在安阳河上架起了一座像鲸鱼一样的桥,这就是安阳桥。因为安阳桥的桥背有点像鲸鱼背,所以,站在安阳桥上看风景,就被称为鲸背观澜,这也成为了安阳的著名一景。
实际上,修安阳桥的人,是元代人,名叫徐开林,时任安阳地方长官,因看安阳河上的浮桥经常毁于大水,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原则,决定在安阳河上架一座石桥。据史书记载,修建安阳桥,先后投入人力两万余人次,用时一年零4个月。安阳桥的建成,使得安阳河上第一次有了一座永久性的石桥。
通江重石寨鲁班桥的传说
永安镇重石寨上有一座石拱桥,跨度不过一丈,宽不过四尺,因其横挂在两块矗立的巨石之上,显得气派不凡。
据说,早年建寨和修庙时,开初只有几个石工备料。一天,有个白胡子老汉背着錾把手锤来撵厂。
几个石工见他又老又瘦,便说:“我们的人已够了,请你另找地方去。”
老汉说:“我远道而来,还是收下我吧!”
几个石工讥笑说:“看你那个老朽的样子,莫把石头打痒了。”
老汉说:“别嫌我老,打石头是我从小就干的手艺,还能行嘞!”
几个石工不耐烦地说:“别啰嗦,快走你的!”
老汉来到河对面一户姓杨的家里,杨家请他打猪槽,他确实还行,一个猪槽不到半天就打好了。主人家一看,他不仅打了猪槽,而且还打了一块条石放在那里,非常高兴,于是大酒大菜款待他。老汉临走时,主人家问他要多少工钱。他说:“我人老了,手脚笨,打得不好,不要钱,只是那块条石,你不要嫌它孬,将来会有人来买,到那时你不要轻易卖掉,至少要一锭银子才卖它。”主人觉得奇怪,便说:“老师傅的话我们一定记住,但这工钱一定是要给的,”说完便进屋取钱去了。等主人取钱来,老汉不见了。
时间过去一年,建修重石寨的全部工程都即将落成,唯独石拱桥的拱心石打不好,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听说河对面杨家有块石头要卖,便去抬来试试,说也真巧,这块石头放下去,不大不小,刚刚合适。
人们谈起年前的情况,都猜测:那老汉一定不是别人,定是鲁班显世,所以,大家把这桥命名为鲁班桥。
万年桥与大善桥的传说
万年桥位于桐乡市洲泉镇马鸣村北面,桥东是马鸣村,桥西是夜明村。横跨长虹大溪,东西向,单孔石拱桥。桥长29米,宽2.8米,高7.25米。东西两侧各有21级台阶,桥面金刚墙由13层方块石构成。
拱券石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桥拱由六块弧形石上加一块横条石构成,拱券上方有阳刻楷书“万年桥”桥名。桥两侧拱券旁各设有桥联石4条,联石顶置遮雨石,但桥联石上已无楹联。
长虹大溪,俗称三洞环桥港,现通称含山塘港。清光绪《石门县志》载:“长虹大溪与湖州交壤,隶县境者十里,杭湖漕艘经此。”由此可见,该河是古代杭州、湖州两府漕运的重要通道。该志还记载,当时在这条并不算长的河道上总共有万年桥、青龙高桥(俗称马鸣高桥)、永胜桥(俗称迁村高桥)、永福桥(俗称南塘桥)、永禄桥(俗称中塘桥),以及大善桥、聚宝桥(俗称三洞环桥)等多座石拱桥。而今只剩下永禄桥、聚宝桥,及这座万年桥了。
万年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万历《崇德县志》载:“万年桥,永乐中建。”清雍正年间重建。
关于这座桥的兴建与命名,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师徒两人同为造桥工,分别建造两座桥,一座即这座万年桥,另一座是仅一里之南的大善桥。建造万年桥的是徒弟,刚刚学成满师,独立谋生;而造大善桥的是他的师傅。万年桥建成启用时,徒弟请来了他的师傅与一帮师兄弟观看,不料师傅却恼羞成怒:“你这样造桥,以后就再难修修补补,简直是砸了大家的饭碗!”原来徒弟造桥精工细作,桥造得非常坚固,以至于业内人士说可以用上一万年,于是这座桥后来就被命名为“万年桥”。如今,大善桥早已坍塌,而万年桥依然挺立。
2003年12月15日,万年桥被立为桐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篇:大连市青泥洼桥的传说
青泥洼桥区域百年前曾经有座桥宏孚桥
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的常盘桥
拍摄于1938年的常盘桥
劳动公园石拱桥老照片
劳动公园荷花池畔-石拱桥
70年代中山路的青泥洼桥这一带区域
穿梭于因繁华而著名的青泥洼桥区域,一连串问号曾让记者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名叫青泥洼桥的地方为何不见桥?这里曾经有过桥吗?如果有,那么桥下有河吗?看看身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摩登人群,已难觅答案。近日,记者在大连市档案局终于找到了答案,早在100多年前的大连建市之初,这里的确有一座桥,而且桥下有一条河,这座桥长10米、宽12米,在当时是具有地标性的一座建筑,夜间灯火通明。
繁华的大商步行街曾是座桥
这是一张保存在大连市档案局的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这座桥的名字叫常盘桥,就位于今天中山路与大商步行街——青泥街交会处,流经桥下的西青泥洼河,它发源于绿山、流经“西青泥洼”村、最后在西河套(大菜市后身)入海。
1899年,沙俄进占旅大时,今天的劳动公园一带被称作“西青泥洼”村。俄国人在大连开埠建市,在西青泥洼河上架设了三座木桥和一座铁桥。第一座木质桥架设在今天的劳动公园荷花池北侧,紧挨当时的“西青泥洼”村北缘。1909年日本人将这座木质桥拆除,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并采用单孔拱桥设计,形似彩虹状,因此,这座桥有大连“第一彩虹桥”之称。至今,该桥仍在劳动公园的荷花池畔,供人们使用。第二座木质桥架设在今天的中山路与大商步行街——青泥街交会处。这座桥全长10米,宽12米,由4座木质桥墩支撑。与第一座桥一样,日本人后来也将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同样采用了单孔拱桥设计,所以这座桥也被称作大连“第二彩虹桥”。1922年,当局将这座桥的桥面加宽,装设护栏使其更加安全、实用,这就是常盘桥。上世纪30年代初,当局又将常盘桥上原有的铁质护栏改为花岗岩石护栏并在两侧的桥头上分别修建了灯柱,在灯柱的顶端装饰有展翅欲飞的仙鹤,使常盘桥白天看上去更加壮观美丽,到了夜晚灯火通明、十分耀眼。
常盘桥曾是老大连地标
经日本人改建的常盘桥,是当时大连的地标型建筑,承接着老大连市区东西交通的大动脉。特别是在日据时期,常盘桥还被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原点,是大连的地理坐标。
在蒋耀辉所著的《大连开埠建市》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1934年10月13日大连城市规划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特别委员会设计的方案,最终确定了大连城市规划区域。此规划区域是„以常盘桥作为大连市中心、以16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以此圆为基准,包括大连市、老虎滩会(会是日据时期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街道)、岭前会、西山会、岔沟会、小平岛会、栾家屯会、周水子会、海猫屯会、革镇堡会、南关岭会和大连湾会共1市11会‟被纳入其中。规划面积416.96平方公里,是当时大连市既有面积45平方公里的9.2倍还多”。
1945年大连光复,当时的大连市政府在废除日本旧地街名时,将常盘桥改名为青泥洼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这座桥已完全不能适应大连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便被拆除了,旧有的青泥洼河也被暗渠取代,其上被填平覆盖,成为如今大连市繁华的商业中心——大商步行街和青泥洼街。
宏孚桥是俄国人架设
俄国人在大连建的第三座木质桥叫青泥洼桥,架设在今天的长江路(有轨电车道)与青泥街的交会处。1937年春,日本殖民当局沿原西青泥洼河道铺设大口径下水管道,在桥下穿过。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该桥被拆除。
100多年前俄国人在大连架设的铁质桥,位于大连火车站西侧,进出大连站的火车行驶在桥上面,桥下通马车和行人。至今,这座桥依然在履行它的使命,它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宏孚桥。
今天,当我们的城市正在快速发展之时,昔日的西青泥洼河早已变成了人头攒动的大型地下商场,奔驰的地铁列车也即将从中穿行而过。然而,常盘桥——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的地理名称却被记入了大连的历史,成为了这座城市一段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