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暂行办法

时间:2019-05-13 06:4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暂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暂行办法》。

第一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暂行办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干部管理,健全干部考核和监督机制,正确评价分支行行长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工作职责等任期经济责任情况,增强经营管理意识,促进粮棉油收购资金持续稳定封闭运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分支行行长包括:省、地(市)级分行正、副行长和副厅级省分行营业部总经理;省、地(市)级分行营业部正、副经理;县(市)支行正、副行长。

?第三条 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是指分支行行长任职期间在资金计划、信贷、财会等各项业务工作中应负有的主要领导责任、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第四条 分支行行长在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离)休等事项前,主管行稽核部门按照本级行党委的指示和组织人事部门的书面通知,进行任期经济责任稽核,并将稽核情况和结论报送本级行党委,抄送同级组织人事部门。

?

第二章 稽核管理

?第五条 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其主管行组织进行,即:县(市)支行正、副行长、地(市)分行营业部正、副经理任期经济责任稽核由地(市)分行组织进行,地(市)分行正、副行长、省级分行营业部正、副经理任期经济责任稽核由省级分行组织进行,省级分行正、副行长和副厅级省分行营业部总经理任期经济责任稽核由总行组织进行。

上级行可越级对下级分支行正、副行长进行任期经济责任稽核。

?第六条 实施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稽核组长原则上应具有与被稽核人相同的行政级别或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七条 稽核部门依照规定实施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时,被稽核人及其所在行不得拒绝、阻碍,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干预。稽核人员在稽核中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并遵守稽核回避制度的规定。

?第八条 任期经济责任稽核结果应当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分支行行长的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离)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九条 上级行稽核部门要对下级行稽核部门组织实施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检查;上级行组织人事部门要对下级行组织人事部门执行本规定及采纳稽核结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各级管理行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稽核部门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报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情况,研究、解决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

第三章 稽核内容和程序

?第十一条 稽核部门实施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要区分管理行和经营行不同的职能,确定具体稽核内容,采取不同的稽核方法,运用规范的稽核程序,对被稽核人所在的分支行计划、信贷、财会等各项业务实施稽核,认定被稽核人工作中业绩、存在的问题,分清被稽核人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

?第十二条 稽核内容主要包括:

(一)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令、金融方针、规章制度及总行关于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政策、制度和办法等情况。核查被稽核人任职期间在贯彻执行国家和总行有关政策、制度和规定中是否结合本行实际,组织建立了必要的管理制度、办法及实施细则;是否针对本行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否对业务经营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和监督,效果如何。

(二)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各项控制指标和指令性计划情况,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和各项经营指标的实现程度和真实性。稽核资金计划、信贷、财务等项计划的制定、调整和实际执行情况;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责任制监测、考核指标的制定、分解、落实和实际执行情况;资产负债情况;信贷资产质量变化及风险防范情况;国有资产的安全管理及经营效益情况;有无弄虚作假,违反国家和总行有关政策规定和财经纪律的行为。

(三)任期内对各项稽核检查、专业检查报告中反映问题的整改及效果。核查对各项稽核和其他检查中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有无纠正不落实,整改无效果,甚至不纠不改的现象。

(四)对各职能部门及所属分支行的业务管理情况。核查被稽核人对分管业务的管理程度,是否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经常或定期组织业务经营情况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其分管的业务经营管理中有无严重的违规问题发生,与被稽核人的关联程度。

(五)被稽核人的决策情况。重大事项是否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对权限范围内的问题,是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责任,妥善处理,效果如何;超越权限是否及时向上级行请示汇报,并按照上级行的指示精神认真处理,有无弄虚作假和越权擅自处理等情况。

(六)调查研究情况。任期内是否经常深入基层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及时研究部署阶段性的工作,制定一定时期的工作规划。对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中好的经验做法,是否认真总结推广,以指导全行工作;对封闭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否及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七)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情况。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有无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职责是否分明。任期内有无重大经营决策失误和经济案件及其他责任事故,处理情况及被稽核人应承担的责任。

(八)其他需要稽核的事项。重点检查被稽核人有无侵占国有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

?第十三条 对管理行的稽核重点应放在决策、管理、指导、监督、检查等方面。即:是否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精神,制定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及时贯彻落实,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的机制,实际效果如何;在权限范围内的经营决策是否及时,符合政策要求和客观实际,在内部管理上是否遵章守法。

对经营行的稽核重点应放在组织、实施、考核、报告等方面。即:是否严格按照上级行的政策规定,合理组织人员进行认真的贯彻落实;在业务经营中是否职责分明,相互制约,规范操作,合规经营,并建立促进业务经营健康发展的考核、奖惩机制;对业务经营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是否及时向上级行汇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处理。

?第十四条 稽核程序

(一)稽核部门收到本级行领导有关任期经济责任稽核的批示后,尽快组成稽核组,拟定稽核方案,进行详细分工,并在实施稽核前三日内,将稽核通知书送达被稽核行和被稽核人。原则上要在接到任务后二十五日内完成稽核工作。

(二)被稽核行和被稽核人收到通知并在稽核工作组到达前,要准备好被稽核人的述职报告、各种会议记录、有关业务资料、制定的各项制度办法、各种检查报告及相应问题的整改报告等,认真及时做好接受任期经济责任稽核的准备工作。

(三)实施现场检查

1.召开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被稽核行有关业务工作情况介绍。向全体职工发稽核测评表(附后),调查被稽核人任期内经营业绩及存在的问题;

2.查阅有关党委会、行务会、职工大会记录,了解被稽核人员日常重要工作情况;

3.查阅有关账册报表,了解主要控制指标和指令性计划完成情况,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序;

4.有重点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通过现场观察、内部审查进行考评;

5.稽核组在各项检查中分析考察被稽核人任期内主要工作实绩和存在问题,并正确划分不同时期、不同环节,以及由主观与客观原因引起的责任;

6.稽核组就稽核认定的事实向被稽核行和被稽核人征求意见。被稽核行和被稽核人对稽核认定的事实如有不同意见,可提出书面意见或说明,稽核组将其作为稽核工作底稿和稽核报告的附件。

(四)稽核报告

稽核组检查结束后提交的稽核报告,要全面反映被稽核行和被稽核人在业务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稽核报告经由主管行长签署意见后,抄送本行人事部门参考,重大情况应向上级行有关部门报告。稽核报告内容和要求:

1.稽核工作开展情况。主要简述稽核工作的时间、地点、依据、方式,以及被稽核人行政职务、任职期限、分管业务等情况。

2.基本情况。包括被稽核人任职期间所在行的资产负债、信贷资产质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及指标完成、信贷计划执行、财务计划执行等情况(副行长以分管业务范围确定),数据要真实,各种比例计算要准确。

3.稽核评价。按照稽核内容要求和实际核查结果,对被稽核人任期内的主要工作业绩和综合管理能力进行评价。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定量和定性分析准确,真实反映,客观公正,从而使稽核评价能充分体现稽核的成效。

4.存在的问题要做到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定性准确,责任分明。

5.稽核结论要准确,有针对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和建议。

?第十五条 为保守秘密,对拟调任、转任的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也可不以任期经济责任稽核名义,而以信贷、财务等业务稽核的名义和程序进行。

?

第四章 稽核责任

?第十六条 稽核部门发现被稽核人提供虚假资料,或拒绝、阻挠等不配合稽核检查的情况,除责令其改正外,并视情节轻重,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

?第十七条 被稽核人有关责任的认定:

(一)正职被稽核人的责任认定。未经集体研究,不采纳业务部门意见,主观决策造成工作上的责任问题,被稽核人应负直接责任;对被稽核人主持并经集体研究同意后出现的责任问题,被稽核人应负主要领导责任;对于因业务部门或分管行长执行政策、规定出现偏差或个人弄虚作假造成的工作责任问题,被稽核人应负领导责任。

(二)副职被稽核人的责任认定。对未向正职领导汇报,未经集体研究,主观决策造成工作上的责任问题,被稽核人应负直接责任;向正职领导汇报,且经集体研究同意(本人未提出不同意见)后出现的责任问题,被稽核人应负主管领导责任;对分管业务部门执行政策、规定出现偏差或个人弄虚作假的工作责任问题,被稽核人应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十八条 稽核组要如实反映稽核情况,做到事实清楚、客观公正、定性准确。发现违规违纪问题以及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派出行。

?第十九条 稽核部门出具虚假稽核报告,经核查情况属实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由派出行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二十条 稽核部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秘密,情节严重的,一经查实,由派出行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

?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农发行1999年10月25日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暂行办法〉的通知》(农发行字〔1999〕228号)同时废止。

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测评表

---------------------------------- |被稽核单位 |

| |------|-------------------------| |被稽核人姓名|

|性别|

|行政职务|

| |------|---------|-----|----|----| | 任职时间 |

|主管工作|

|技术职称|

| |------|-------------------------| |

| |

| |

| |

| |

| |

| |------|-------------------------| |

| |

| |

在 |

| |

| |

| |

| |------|-------------------------| |

| 优 秀 | 良 好 | 一 般 |

较 差

| |

|-----|-----|-----|-------| |

||||||||||||

第二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切实化解和消化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保证信贷资产安全,建立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信贷管理体制,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下同)关于贷款风险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下同)贷款业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发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适应农发行贷款业务特点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强化贷款风险全程管理,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各类贷款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提高贷款质量。

第三条 贷款风险管理原则。农发行贷款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贷款风险管理一般原则与农发行贷款业务实际相结合;

(二)实行贷款按风险性质和历史成因分类管理;

(三)坚持贷款风险管理权责相结合;

(四)坚持把封闭管理措施纳入风险管理。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农发行(含农发行业务代理机构)办理的各项人民币贷款。总行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贷款风险划分

第五条 贷款风险。贷款风险是指银行在贷款业务运营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致使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本息,银行可能遭受资金损失。按照银行业对银行风险的划分原则,结合农发行贷款业务实际,农发行的贷款风险主要划分为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操作风险。

第六条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农发行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实施宏观调控、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等政策和特定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借款人因执行政策出现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第七条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农发行根据借款人自身经营需要发放的贷款,借款人因经营管理、市场变化、灾害和道德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不能或不愿意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出现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第八条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银行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失效以及信息技术系统失效等可能造成的贷款风险。主要包括农发行内控制度和治理机制缺陷及内部员工操作失误、违反操作规程、信贷决策超越权和道德因素等造成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损失的风险。

第三章 贷款风险预测

第九条 贷款风险预测。贷款风险预测是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贷款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性质及风险程度进行识别和测定。贷款风险预测是贷前调查、审查的重要内容。风险预测结果,是贷款是否发放、贷款期限确定、发放额度控制、贷款方式选择的基本依据。

第十条 政策风险预测。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政策性资金来源的落实与承诺保证情况、贷款利息补贴和挂账贷款本金消化资金的到位情况为依据,对贷款的政策风险进行预测。

第十一条 经营风险预测。应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分别按照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风险性质及程度进行识别和预测。

(一)定性分析预测。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内部各有关因素以及与借款人贷款偿还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和现象的不确定性分析,预测贷款风险。定性分析预测主要包括对借款人法人代表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能力、信誉程度和发展前景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特定行业或地区的经济政策、经济环境、市场供求变化、价格震荡等情况;各种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或诉讼、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的分析。

(二)定量分析预测。主要是依据借款人的财务指标和经营指标,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预测借款人经营风险主要采用借款人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项目评估、贷款风险度计量以及贷款风险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借款人信用等级评定主要是根据借款人财务指标设置评价指标,将评价指标划为不同分值,根据分值划分信用等级,根据信用等级识别贷款风险程度。贷款项目评估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财务指标和投资估算、筹资成本、项目效益测算和不确定性分析等量化指标评估,综合评价项目贷款风险。贷款风险度计量主要是通过设置贷款风险权重,计量贷款风险程度,量化贷款风险。贷款风险敏感性分析是指对贷款风险的主要或关键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量化分析,测定和判断其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程度。

第十二条 操作风险预测。主要依据贷款行是否具有较强的风险决策能力;员工是否具备所承担职责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能力;风险管理是否覆盖贷款操作的各个环节;是否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手段等。

第四章 贷款风险预警

第十三条 贷款风险预警是指在贷款操作和监管过程中,根据事前设置的风险控制指标变化所发出的警示性信号,分析预报贷款风险发生和变化情况,提示贷款行要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贷款风险预警包括微观预警和宏观预警。微观预警是根据各种风险预警信号,及时判断单个借款人或单笔贷款的风险程度和风险性质。宏观预警是在微观预警的基础上,通过对贷款风险分类监测,依据贷款组合风险分析,综合评价贷款质量状况,判断全行或地区或行业的贷款风险程度(宏观预警详见第七章)。

第十四条 政策风险预警。主要通过政策风险信号反映。政策风险信号一般包括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业政策、其他特定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汇率和利率政策等的调整、变动。其中,国家和地方政府与农发行贷款密切相关政策调整、政策性资金来源的落实和承诺保证变动、贷款利息补贴和挂账贷款本金消化资金的到位异动,应当作为当前政策风险预警的主要信号和监测的重点。通过对各种政策风险信号进行识别、分析,及时发现危及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的风险苗头,提前对政策风险预警做出反映。

第十五条 经营风险预警。主要通过财务预警信号、市场预警信号、行为预警信号和其他预警信号反映。

(一)财务预警信号。财务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各项财务指标如流动性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收回率、现金流量等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变动。

(二)市场预警信号。主要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信号进行综合反映。市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所处行业或地区的宏观政策、特定行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发生改变,可能对行业经济周期和市场发展前景产生不利变化;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发生持续性或大幅度的波动;贷款上限和贷款支持价格上限面临挑战;地区和行业信用环境以及整体经济环境恶化等。

(三)行为预警信号。行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存在违约记录,提供虚假资料套取贷款,在他行违规开立存款账户,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借款人贷款展期次数增加,借款人法人代表的变动,法人代表及其财务、会计人员发生违规违纪行为,主要股东或关联企业发生较大调整,改制改组不规范,担保物品价值下降或担保撤销,借款人未经银行同意对外提供担保等。

(四)其他预警信号。主要是可能发生各种影响借款人经营水平的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等。

第十六条 操作风险预警。主要通过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信号反映。操作风险信号一般包括贷款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贷岗位责任不明确、信贷档案不规范、客户信息资料不全面以及信贷管理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对不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借款人发放贷款、不按规定办理贷款担保、不按规定用途或超权限发放贷款;贷款“三查”或审贷分离操作不规范、信贷监管制度不落实、信贷信息资料缺乏、借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文本遗失或失效、数据统计失真、风险预测失误以及其他违反贷款管理制度的各种违规操作行为和工作失误等。

第十七条 建立和健全贷款风险预警系统。要建立微观风险预警与宏观风险预警相一致的预警体系。各级行要运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客户信息系统、行业或行情信息分析系统、信贷监管系统,特别是粮棉库存监管系统等信息,对贷款运营各环节和各种状态下的风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识别、反馈,对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信号进行前瞻性判断,并制订处置方案,落实各环节的责任,提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预防性和补救性措施。

第五章 贷款风险控制

第十八条 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在贷款发放前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在贷款发放后、收回前应当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扩大和恶化。应对不同性质的贷款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也可以对同一种类贷款风险同时采取多种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第十九条 实行借款人贷款资格认定制度。应当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经营效益、资信情况定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及贷款风险程度进行贷款资格认定。

第二十条 实行有效的贷款管理方法。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按照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原则,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和贷款性质、种类,分别实行授信管理、逐笔核贷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一)授信管理。通过核定借款人一定时期内的授信额度,集中统一控制借款人信用风险。根据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状况分别实行内部授信和公开授信。结合农发行贷款业务的性质和贷款的特殊要求,确定借款人的基本授信和特别授信。

(二)逐笔核贷管理。根据借款人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性质及程度,对不符合授信管理条件的,继续实行逐笔审贷、钱粮挂钩、购贷销还的贷款管理办法。

(三)项目管理。对各种专项贷款,要按照项目管理程序,对贷款项目进行立项、评估、审批、实施、验收、评价的管理过程,以确保贷款项目的成功。

第二十一条 选择有效的贷款方式。应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和贷款性质、种类,分别选择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方式。选择信用贷款方式的借款人,除总行另有规定外,原则要有相应的风险补偿金和一定比例的自有流动资金,并分别采取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和自有流动资金比例管理的方式。

(一)贷款担保。对不确定性风险因素较多的贷款,可以按照有关管理办法,分别采取贷款保证、抵押、质押担保方式。

(二)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对借款人自主经营粮棉油的贷款需求,但又不具备发放担保贷款的相应条件,可以采取贷款补偿金方式,作为贷款风险补偿。借款人在贷款前,提供符合有关自筹要求的收购(调入)粮棉油价款一定比例的补偿金,存入指定的贷款补偿金存款账户。补偿金在贷款本息未结清前,不参与借款人的购销经营活动,专项用于弥补收购(调入)粮棉油产生的风险。借款人还清贷款本息后,开户行全额退还补偿金。

(三)自有流动资金比例管理。可以根据贷款种类和性质,确定借款人自有流动资金比例最低限额。

第二十二条 严格执行贷款操作规程。实行贷款审贷分离和贷款审批授权制度,按照贷款“三查”程序规范操作,签订借款合同,确保要素完整,合法有效,规避操作风险。

第二十三条 完善库存监管办法。根据收购资金贷款的特点,制定库存监管办法,对借款人粮棉油库存实施有效监管,控制贷款风险。坚持实行粮棉油收购报账制度、库存检查制度和货款回笼制度。定期检查或抽查责任人的管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十四条 加强对贷款管理制度办法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稽核。信贷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信贷员落实贷款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情况进行检查。稽核部门要及时组织对信贷员贷款操作规范情况的稽核,以促进各项管理制度办法的落实,做到规范和及时操作。

第二十五条 鼓励借款人投保。鼓励借款人对库存粮棉油商品和其他符合保险规定条件的财产办理保险,转移贷款风险。

第二十六条 防范和控制借款人改革改制风险。对借款人实行合并、分立、股份制改造、破产等涉及农发行债权的改制行为,要全程参与,落实贷款债权,防止借款人逃废悬空银行债务。对需要办理债务转移手续的,要规范签订债务转移协议,确保债务落实手续合法有效。

第六章 贷款风险化解

第二十七条 贷款风险化解是指对已发生的贷款风险,应根据风险的种类、特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采取财政补偿、补偿金抵偿、抵(质)押物变现补偿、以资抵债、保险理赔、依法诉讼、呆账核销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贷款损失。

第二十八条 对已经发生的政策风险,应及时向相关政府汇报,以政策为依据,督促按政策规定落实补贴政策和消化计划,消除贷款风险。

第二十九条 对已经发生的经营风险,应采取补偿金抵偿、向保证人追索、处置抵(质)押资产、以资抵债、保险理赔、诉讼和呆账核销等措施,化解、补偿贷款风险。

(一)用风险补偿金抵偿贷款本息。当借款人销售库存粮棉油发生价差亏损、贷款本息不能全额偿还时,要将借款人风险补偿金作为贷款的偿还来源,及时收回贷款本息。

(二)向保证人追索。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采取贷款保证担保方式的,应依法向保证人追索,督促其以货币方式或资产抵债方式偿还借款人所欠贷款本息。

(三)处置抵(质)押资产。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采取贷款抵(质)押担保方式的,应依法对抵(质)押物品进行处置,处置价款优先用于偿还所欠贷款本息。

(四)办理以资抵债。借款人确无货币资金或货币资金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应对借款人事先抵押或质押财产办理以资抵债,通过处置抵债资产收回贷款本息。

(五)办理保险理赔。借款人因遭受灾害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借款人已经办理财产保险的,应督促其及时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理赔款应优先用于归还所欠贷款本息。

(六)依法诉讼。对不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或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借款人,应通过诉讼手段依法清收。

(七)办理呆账核销。对已形成的贷款风险,采取一切化解补偿措施后仍无法收回的,按照呆账认定与核销程序报批核销。对表外利息,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后实行减免。

第三十条 操作风险的化解。对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操作造成贷款决策失误,借款合同要素不全或合同无效,信贷监管制度不落实,信贷信息资料缺乏,数据统计失真,以及其他违反贷款管理制度的各种违规操作行为和工作失误等所产生的贷款风险,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纠正或补救,规范管理和操作,将贷款风险减轻到最低限度直至消除。

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或省级人民政府的政策规定,对“老粮(棉)”、“老账”按照债务剥离、分账核算、政策消化的办法管理。

第七章 贷款风险监测与考核

第三十二条 贷款风险监测。从强化贷款风险宏观预警出发,对贷款的质量状况和变动情况进行全面、持续、客观、动态地评价和反映,以便及时掌握贷款质量状态和贷款风险程度,迅速采取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第三十三条 贷款风险监测的依据。贷款风险监测主要依据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结果。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依次反映贷款的风险程度。前两类为正常贷款,后三类为不良贷款。通过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分类的具体依据是贷款实际使用情况和物资保证程度,同时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记录(包括贷款逾期天数)和还款意愿,以及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信贷管理等因素。

第三十四条 贷款风险监测方法。贷款质量分类,由信贷和会计部门按有关规定适时认定,并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监测要求进行归并统计。实行贷款质量分种类、分地区动态监测。

第三十五条 贷款风险监测内容。围绕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设置若干贷款质量评价指标,监测贷款质量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贷款质量的量比及其变动情况,贷款质量布局和地区、行业、种类等结构情况,评价贷款质量稳定性和不良贷款风险程度。

第三十六条 贷款风险监测分析。通过建立自下而上逐级定期监测分析制度,真实、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状况。根据贷款风险的高危品种、高危地区、高危行业的分布情况,强化贷款风险的宏观预警功能。根据贷款风险监测结果,上级行及时完善信贷政策,调整授权管理,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第三十七条 贷款风险管理评价考核。实行贷款风险管理量化考核制度,通过对贷款质量动态监测,重点对不良贷款增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将其作为衡量各级行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对不良贷款绝对额非正常原因增加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三十八条 贷款风险披露。贷款质量分类状况按规定统一对外披露,对银监会、人民银行有特殊要求的,按规定另行上报。

第八章 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

第三十九条 实行贷款风险管理行长负责制。各级行要建立贷款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实行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行长负总责。

第四十条 实行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分开管理。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应分别由不同的岗位或部门负责。建立贷款评审委员会,明确其职能和责任。贷款评审委员会只负责对信贷部门提交的贷款建议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贷款由行长或行长的授权人审批。

第四十一条 明确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贷款风险管理职责。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对贷款风险管理有关制度办法及分类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贷款质量的监测分析、评价与考核;会计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及按贷款科目核算反映;稽核部门负责对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真实性、贷款损失责任认定和处理情况进行稽核检查;信息电脑部门负责贷款风险监测分类统计报表的生成与上报;法规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办法合法性的审核和风险保障措施的法律工作。

第四十二条 实行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凡因违规操作,工作及决策失误造成贷款损失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交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农发行总行负责解释、修订。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以往制度办法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切实化解和消化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保证信贷资产安全,建立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信贷管理体制,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下同)关于贷款风险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下同)贷款业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发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适应农发行贷款业务特点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强化贷款风险全程管理,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各类贷款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提高贷款质量。第三条 贷款风险管理原则。农发行贷款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贷款风险管理一般原则与农发行贷款业务实际相结合;(二)实行贷款按风险性质和历史成因分类管理;(三)坚持贷款风险管理权责相结合;

(四)坚持把封闭管理措施纳入风险管理。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农发行(含农发行业务代理机构)办理的各项人民币贷款。总行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贷款风险划分

第五条 贷款风险。贷款风险是指银行在贷款业务运营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致使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本息,银行可能遭受资金损失。按照银行业对银行风险的划分原则,结合农发行贷款业务实际,农发行的贷款风险主要划分为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操作风险。第六条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农发行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实施宏观调控、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等政策和特定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借款人因执行政策出现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第七条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农发行根据借款人自身经营需要发放的贷款,借款人因经营管理、市场变化、灾害和道德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不能或不愿意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出现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风险。第八条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银行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失效以及信息技术系统失效等可能造成的贷款风险。主要包括农发行内控制度和治理机制缺陷及内部员工操作失误、违反操作规程、信贷决策超越权和道德因素等造成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损失的风险。

第三章 贷款风险预测

第九条 贷款风险预测。贷款风险预测是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贷款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性质及风险程度进行识别和测定。贷款风险预测是贷前调查、审查的重要内容。风险预测结果,是贷款是否发放、贷款期限确定、发放额度控制、贷款方式选择的基本依据。第十条 政策风险预测。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政策性资金来源的落实与承诺保证情况、贷款利息补贴和挂账贷款本金消化资金的到位情况为依据,对贷款的政策风险进行预测。

第十一条 经营风险预测。应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分别按照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风险性质及程度进行识别和预测。

(一)定性分析预测。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内部各有关因素以及与借款人贷款偿还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和现象的不确定性分析,预测贷款风险。定性分析预测主要包括对借款人法人代表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能力、信誉程度和发展前景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特定行业或地区的经济政策、经济环境、市场供求变化、价格震荡等情况;各种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或诉讼、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的分析。(二)定量分析预测。主要是依据借款人的财务指标和经营指标,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预测借款人经营风险主要采用借款人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项目评估、贷款风险度计量以及贷款风险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借款人信用等级评定主要是根据借款人财务指标设置评价指标,将评价指标划为不同分值,根据分值划分信用等级,根据信用等级识别贷款风险程度。贷款项目评估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财务指标和投资估算、筹资成本、项目效益测算和不确定性分析等量化指标评估,综合评价项目贷款风险。贷款风险度计量主要是通过设置贷款风险权重,计量贷款风险程度,量化贷款风险。贷款风险敏感性分析是指对贷款风险的主要或关键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量化分析,测定和判断其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程度。

第十二条 操作风险预测。主要依据贷款行是否具有较强的风险决策能力;员工是否具备所承担职责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能力;风险管理是否覆盖贷款操作的各个环节;是否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手段等。

第四章 贷款风险预警

第十三条 贷款风险预警是指在贷款操作和监管过程中,根据事前设置的风险控制指标变化所发出的警示性信号,分析预报贷款风险发生和变化情况,提示贷款行要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贷款风险预警包括微观预警和宏观预警。微观预警是根据各种风险预警信号,及时判断单个借款人或单笔贷款的风险程度和风险性质。宏观预警是在微观预警的基础上,通过对贷款风险分类监测,依据贷款组合风险分析,综合评价贷款质量状况,判断全行或地区或行业的贷款风险程度(宏观预警详见第七章)。第十四条 政策风险预警。主要通过政策风险信号反映。政策风险信号一般包括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业政策、其他特定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汇率和利率政策等的调整、变动。其中,国家和地方政府与农发行贷款密切相关政策调整、政策性资金来源的落实和承诺保证变动、贷款利息补贴和挂账贷款本金消化资金的到位异动,应当作为当前政策风险预警的主要信号和监测的重点。通过对各种政策风险信号进行识别、分析,及时发现危及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的风险苗头,提前对政策风险预警做出反映。

第十五条 经营风险预警。主要通过财务预警信号、市场预警信号、行为预警信号和其他预警信号反映。

(一)财务预警信号。财务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各项财务指标如流动性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收回率、现金流量等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变动。

(二)市场预警信号。主要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信号进行综合反映。市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所处行业或地区的宏观政策、特定行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发生改变,可能对行业经济周期和市场发展前景产生不利变化;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发生持续性或大幅度的波动;贷款上限和贷款支持价格上限面临挑战;地区和行业信用环境以及整体经济环境恶化等。(三)行为预警信号。行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存在违约记录,提供虚假资料套取贷款,在他行违规开立存款账户,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借款人贷款展期次数增加,借款人法人代表的变动,法人代表及其财务、会计人员发生违规违纪行为,主要股东或关联企业发生较大调整,改制改组不规范,担保物品价值下降或担保撤销,借款人未经银行同意对外提供担保等。

(四)其他预警信号。主要是可能发生各种影响借款人经营水平的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第十六条 操作风险预警。主要通过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信号反映。操作风险信号一般包括贷款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贷岗位责任不明确、信贷档案不规范、客户信息资料不全面以及信贷管理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对不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借款人发放贷款、不按规定办理贷款担保、不按规定用途或超权限发放贷款;贷款“三查”或审贷分离操作不规范、信贷监管制度不落实、信贷信息资料缺乏、借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文本遗失或失效、数据统计失真、风险预测失误以及其他违反贷款管理制度的各种违规操作行为和工作失误等。第十七条 建立和健全贷款风险预警系统。要建立微观风险预警与宏观风险预警相一致的预警体系。各级行要运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客户信息系统、行业或行情信息分析系统、信贷监管系统,特别是粮棉库存监管系统等信息,对贷款运营各环节和各种状态下的风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识别、反馈,对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信号进行前瞻性判断,并制订处置方案,落实各环节的责任,提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预防性和补救性措施。

第五章 贷款风险控制

第十八条 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在贷款发放前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在贷款发放后、收回前应当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扩大和恶化。应对不同性质的贷款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也可以对同一种类贷款风险同时采取多种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第十九条 实行借款人贷款资格认定制度。应当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经营效益、资信情况定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及贷款风险程度进行贷款资格认定。第二十条 实行有效的贷款管理方法。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按照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原则,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和贷款性质、种类,分别实行授信管理、逐笔核贷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一)授信管理。通过核定借款人一定时期内的授信额度,集中统一控制借款人信用风险。根据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状况分别实行内部授信和公开授信。结合农发行贷款业务的性质和贷款的特殊要求,确定借款人的基本授信和特别授信。(二)逐笔核贷管理。根据借款人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性质及程度,对不符合授信管理条件的,继续实行逐笔审贷、钱粮挂钩、购贷销还的贷款管理办法。

(三)项目管理。对各种专项贷款,要按照项目管理程序,对贷款项目进行立项、评估、审批、实施、验收、评价的管理过程,以确保贷款项目的成功。

第二十一条 选择有效的贷款方式。应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和贷款性质、种类,分别选择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方式。选择信用贷款方式的借款人,除总行另有规定外,原则要有相应的风险补偿金和一定比例的自有流动资金,并分别采取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和自有流动资金比例管理的方式。

(一)贷款担保。对不确定性风险因素较多的贷款,可以按照有关管理办法,分别采取贷款保证、抵押、质押担保方式。(二)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对借款人自主经营粮棉油的贷款需求,但又不具备发放担保贷款的相应条件,可以采取贷款补偿金方式,作为贷款风险补偿。借款人在贷款前,提供符合有关自筹要求的收购(调入)粮棉油价款一定比例的补偿金,存入指定的贷款补偿金存款账户。补偿金在贷款本息未结清前,不参与借款人的购销经营活动,专项用于弥补收购(调入)粮棉油产生的风险。借款人还清贷款本息后,开户行全额退还补偿金。(三)自有流动资金比例管理。可以根据贷款种类和性质,确定借款人自有流动资金比例最低限额。

第二十二条 严格执行贷款操作规程。实行贷款审贷分离和贷款审批授权制度,按照贷款“三查”程序规范操作,签订借款合同,确保要素完整,合法有效,规避操作风险。

第二十三条 完善库存监管办法。根据收购资金贷款的特点,制定库存监管办法,对借款人粮棉油库存实施有效监管,控制贷款风险。坚持实行粮棉油收购报账制度、库存检查制度和货款回笼制度。定期检查或抽查责任人的管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二十四条 加强对贷款管理制度办法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稽核。信贷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信贷员落实贷款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情况进行检查。稽核部门要及时组织对信贷员贷款操作规范情况的稽核,以促进各项管理制度办法的落实,做到规范和及时操作。第二十五条 鼓励借款人投保。鼓励借款人对库存粮棉油商品和其他符合保险规定条件的财产办理保险,转移贷款风险。

第二十六条 防范和控制借款人改革改制风险。对借款人实行合并、分立、股份制改造、破产等涉及农发行债权的改制行为,要全程参与,落实贷款债权,防止借款人逃废悬空银行债务。对需要办理债务转移手续的,要规范签订债务转移协议,确保债务落实手续合法有效。

第六章 贷款风险化解

第二十七条 贷款风险化解是指对已发生的贷款风险,应根据风险的种类、特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采取财政补偿、补偿金抵偿、抵(质)押物变现补偿、以资抵债、保险理赔、依法诉讼、呆账核销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贷款损失。

第二十八条 对已经发生的政策风险,应及时向相关政府汇报,以政策为依据,督促按政策规定落实补贴政策和消化计划,消除贷款风险。

第二十九条 对已经发生的经营风险,应采取补偿金抵偿、向保证人追索、处置抵(质)押资产、以资抵债、保险理赔、诉讼和呆账核销等措施,化解、补偿贷款风险。

(一)用风险补偿金抵偿贷款本息。当借款人销售库存粮棉油发生价差亏损、贷款本息不能全额偿还时,要将借款人风险补偿金作为贷款的偿还来源,及时收回贷款本息。

(二)向保证人追索。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采取贷款保证担保方式的,应依法向保证人追索,督促其以货币方式或资产抵债方式偿还借款人所欠贷款本息。

(三)处置抵(质)押资产。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采取贷款抵(质)押担保方式的,应依法对抵(质)押物品进行处置,处置价款优先用于偿还所欠贷款本息。(四)办理以资抵债。借款人确无货币资金或货币资金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应对借款人事先抵押或质押财产办理以资抵债,通过处置抵债资产收回贷款本息。

(五)办理保险理赔。借款人因遭受灾害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借款人已经办理财产保险的,应督促其及时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理赔款应优先用于归还所欠贷款本息。(六)依法诉讼。对不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或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借款人,应通过诉讼手段依法清收。

(七)办理呆账核销。对已形成的

贷款风险,采取一切化解补偿措施后仍无法收回的,按照呆账认定与核销程序报批核销。对表外利息,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后实行减免。

第三十条 操作风险的化解。对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操作造成贷款决策失误,借款合同要素不全或合同无效,信贷监管制度不落实,信贷信息资料缺乏,数据统计失真,以及其他违反贷款管理制度的各种违规操作行为和工作失误等所产生的贷款风险,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纠正或补救,规范管理和操作,将贷款风险减轻到最低限度直至消除。

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或省级人民政府的政策规定,对“老粮(棉)”、“老账”按照债务剥离、分账核算、政策消化的办法管理。

第七章 贷款风险监测与考核

第三十二条 贷款风险监测。从强化贷款风险宏观预警出发,对贷款的质量状况和变动情况进行全面、持续、客观、动态地评价和反映,以便及时掌握贷款质量状态和贷款风险程度,迅速采取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第三十三条 贷款风险监测的依据。贷款风险监测主要依据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结果。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依次反映贷款的风险程度。前两类为正常贷款,后三类为不良贷款。通过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分类的具体依据是贷款实际使用情况和物资保证程度,同时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记录(包括贷款逾期天数)和还款意愿,以及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信贷管理等因素。

第三十四条 贷款风险监测方法。贷款质量分类,由信贷和会计部门按有关规定适时认定,并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监测要求进行归并统计。实行贷款质量分种类、分地区动态监测。第三十五条 贷款风险监测内容。围绕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设置若干贷款质量评价指标,监测贷款质量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贷款质量的量比及其变动情况,贷款质量布局和地区、行业、种类等结构情况,评价贷款质量稳定性和不良贷款风险程度。

第三十六条 贷款风险监测分析。通过建立自下而上逐级定期监测分析制度,真实、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状况。根据贷款风险的高危品种、高危地区、高危行业的分布情况,强化贷款风险的宏观预警功能。根据贷款风险监测结果,上级行及时完善信贷政策,调整授权管理,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第三十七条 贷款风险管理评价考核。实行贷款风险管理量化考核制度,通过对贷款质量动态监测,重点对不良贷款增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将其作为衡量各级行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对不良贷款绝对额非正常原因增加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三十八条 贷款风险披露。贷款质量分类状况按规定统一对外披露,对银监会、人民银行有特殊要求的,按规定另行上报。

第八章 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

第三十九条 实行贷款风险管理行长负责制。各级行要建立贷款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实行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行长负总责。

第四十条 实行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分开管理。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应分别由不同的岗位或部门负责。建立贷款评审委员会,明确其职能和责任。贷款评审委员会只负责对信贷部门提交的贷款建议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贷款由行长或行长的授权人审批。第四十一条 明确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贷款风险管理职责。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对贷款风险管理有关制度办法及分类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贷款质量的监测分析、评价与考核;会计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及按贷款科目核算反映;稽核部门负责对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真实性、贷款损失责任认定和处理情况进行稽核检查;信息电脑部门负责贷款风险监测分类统计报表的生成与上报;法规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办法合法性的审核和风险保障措施的法律工作。

第四十二条 实行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凡因违规操作,工作及决策失误造成贷款损失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交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农发行总行负责解释、修订。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以往制度办法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8〕84号

各银监局,开发银行,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为规范银行并购贷款行为,提高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银行业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支持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我会制订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现将该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允许符合以下条件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开展并购贷款业务:

(一)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内控机制;

(二)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三)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

(四)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的1%;

(五)有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

符合上述条件的商业银行在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前,应按照《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制定相应的并购贷款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向监管机构报告后实施。

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后,如发生不能持续满足以上所列条件的情况,应当停止办理新发生的并购贷款业务。

二、商业银行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合规、审慎经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要在构建并购贷款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基础上,满足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

三、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发现商业银行不符合并购贷款业务开办条件或违反《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有关规定,不能有效控制并购贷款风险的,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采取责令商业银行暂停并购贷款业务等监管措施。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银 监 会

二○○八年十二月六日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经营行为,提高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增强银行业竞争能力,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并购,是指境内并购方企业通过受让现有股权、认购新增股权,或收购资产、承接债务等方式以实现合并或实际控制已设立并持续经营的目标企业的交易行为。

并购可由并购方通过其专门设立的无其他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以下称子公司)进行。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并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或其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的贷款。

第五条 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应当遵循依法合规、审慎经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并购贷款业务发展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明确发展并购贷款业务的目标、并购贷款业务的客户范围及其主要风险特征,以及并购贷款业务的风险承受限额等。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管理强度高于其他贷款种类的原则建立相应的并购贷款管理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确保业务流程、内控制度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购贷款的风险。编辑本段第二章 风险评估

第一条 商业银行应在全面分析战略风险、法律与合规风险、整合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与并购有关的各项风险的基础上评估并购贷款的风险。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涉及跨境交易的,还应分析国别风险、汇率风险和资金过境风险等。

第二条 商业银行评估战略风险,应从并购双方行业前景、市场结构、经营战略、管理团队、企业文化和股东支持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分析以下内容:

(一)并购双方的产业相关度和战略相关性,以及可能形成的协同效应;

(二)并购双方从战略、管理、技术和市场整合等方面取得额外回报的机会;

(三)并购后的预期战略成效及企业价值增长的动力来源;

(四)并购后新的管理团队实现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

(五)并购的投机性及相应风险控制对策;

(六)协同效应未能实现时,并购方可能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或退出策略。

第三条 商业银行评估法律与合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分析以下内容:

(一)并购交易各方是否具备并购交易主体资格;

(二)并购交易是否按有关规定已经或即将获得批准,并履行必要的登记、公告等手续;

(三)法律法规对并购交易的资金来源是否有限制性规定;

(四)担保的法律结构是否合法有效并履行了必要的法定程序;

(五)借款人对还款现金流的控制是否合法合规;

(六)贷款人权利能否获得有效的法律保障;

(七)与并购、并购融资法律结构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合规性。

第四条 商业银行评估整合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分析并购双方是否有能力通过以下方面的整合实现协同效应:

(一)发展战略整合;

(二)组织整合;

(三)资产整合;

(四)业务整合;

(五)人力资源及文化整合。

第五条 商业银行评估经营及财务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分析以下内容:

(一)并购后企业经营的主要风险,如行业发展和市场份额是否能保持稳定或呈增长趋势,公司治理是否有效,管理团队是否稳定并且具有足够能力,技术是否成熟并能提高企业竞争力,财务管理是否有效等;

(二)并购双方的未来现金流及其稳定程度;

(三)并购股权(或资产)定价高于目标企业股权(或资产)合理估值的风险;

(四)并购双方的分红策略及其对并购贷款还款来源造成的影响;

(五)并购中使用的固定收益类工具及其对并购贷款还款来源造成的影响;

(六)汇率和利率等因素变动对并购贷款还款来源造成的影响。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在全面分析与并购有关的各项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审慎的财务模型,测算并购双方未来财务数据,以及对并购贷款风险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财务杠杆和偿债能力指标。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在财务模型测算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不利情形对并购贷款风险的影响。

上述不利情形包括但不限于:

(一)并购双方的经营业绩(包括现金流)在还款期内未能保持稳定或呈增长趋势;

(二)并购双方的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团队不稳定或不能胜任;

(三)并购后并购方与目标企业未能产生协同效应;

(四)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存在关联关系,尤其是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情形。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在全面评估并购贷款风险的基础上,综合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资金来源是否充足,还款来源与还款计划是否匹配,借款人是否能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贷款利息和本金等,并提出并购贷款质量下滑时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或退出策略,形成贷款评审报告。编辑本段第三章 风险管理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全部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0%。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本行并购贷款业务发展策略,分别按单个借款人、企业集团、行业类别对并购贷款集中度建立相应的限额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

第十八条 并购的资金来源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不应高于50%。

第十九条 并购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具有与其并购贷款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足够数量的熟悉并购相关法律、财务、行业等知识的专业人员。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在并购贷款业务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主要业务环节以及内部控制体系中加强专业化的管理与控制。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受理的并购贷款申请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并购方依法合规经营,信用状况良好,没有信贷违约、逃废银行债务等不良记录;

(二)并购交易合法合规,涉及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反垄断、国有资产转让等事项的,应按适用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取得有关方面的批准和履行相关手续;

(三)并购方与目标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产业相关度或战略相关性,并购方通过并购能够获得目标企业的研发能力、关键技术与工艺、商标、特许权、供应或分销网络等战略性资源以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在内部组织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门团队,对本指引第九条到第十五条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形成书面报告。

前款所称专门团队的负责人应有3年以上并购从业经验,成员可包括但不限于并购专家、信贷专家、行业专家、法律专家和财务专家等。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可根据并购交易的复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有关调查并在风险评估时使用该中介机构的调查报告。

有前款所述情形的,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并通过书面合同明确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要求借款人提供充足的能够覆盖并购贷款风险的担保,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抵押、股权质押、第三方保证,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形式的担保。

原则上,商业银行对并购贷款所要求的担保条件应高于其他贷款种类。以目标企业股权质押时,商业银行应采用更为审慎的方法评估其股权价值和确定质押率。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并购贷款风险评估结果,审慎确定借款合同中贷款金额、期限、利率、分期还款计划、担保方式等基本条款的内容。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保护贷款人利益的关键条款,包括但不限于:

(一)对借款人或并购后企业重要财务指标的约束性条款;

(二)对借款人特定情形下获得的额外现金流用于提前还款的强制性条款;

(三)对借款人或并购后企业的主要或专用账户的监控条款;

(四)确保贷款人对重大事项知情权或认可权的借款人承诺条款。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通过本指引第二十七条所述的关键条款约定在并购双方出现以下情形时可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重要股东的变化;

(二)重大投资项目变化;

(三)营运成本的异常变化;

(四)品牌、客户、市场渠道等的重大不利变化;

(五)产生新的重大债务或对外担保;

(六)重大资产出售;

(七)分红策略的重大变化;

(八)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提款条件以及与贷款支付使用相关的条款,提款条件应至少包括并购方自筹资金已足额到位和并购合规性条件已满足等内容。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借款人有义务在贷款存续期间定期报送并购双方、担保人的财务报表以及贷款人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在贷款存续期间,应定期评估并购双方未来现金流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定期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计划与还款来源是否匹配。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在贷款存续期间,应密切关注借款合同中关键条款的履行情况。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不低于其他贷款种类的频率和标准对并购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和计提拨备。

第三十四条 并购贷款出现不良时,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贷款清收、保全,以及处置抵(质)押物、依法接管企业经营权等风险控制措施。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并购贷款业务内部报告的内容、路线和频率,并应至少每年对并购贷款业务的合规性和资产价值变化进行内部检查和独立的内部审计,对其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当出现并购贷款集中度趋高、风险分类趋降等情形时,商业银行应提高内部报告、检查和评估的频率。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在并购贷款不良率上升时应加强对以下内容的报告、检查和评估:

(一)并购贷款担保的方式、构成和覆盖贷款本息的情况;

(二)针对不良贷款所采取的清收和保全措施;

(三)处置质押股权的情况;

(四)依法接管企业经营权的情况;

(五)并购贷款的呆账核销情况。编辑本段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指引所称并购双方是指并购方与目标企业。第三十八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xxxxxx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xxxxxx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履职报告

一、业务经营持续发展,经营效益稳步提高

任职期内,通过严格财务收支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培植增收来源, 不断拓宽创收渠道,促进了全行创利能力逐年增强。实现了2004年扭亏为盈,2005年盈利能力大增,盈利大行之列的目标。评价期内累计实现经营利润达4445万元。其中:2007年上半年全行实现经营利润1204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92.3%。

1、严格财务成本管理。对组织存款实行存款付息率约束制度,并对活期存款进行单项考核,促使各基层单位加大组织低成本资金力度,降低资金组织成本。对费用实行计划管理,与业务经营成果挂钩,并实行集中审核,保证了各项费用的合规列支。全行费用总额和生活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宣传费、公杂费等开支都控制在市分行下达的计划以内。对办公用品一律实行集中采购,安全设施购置及改造一律参与市分行组织的公开招标,机关来客原则上在食堂就餐,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费用开支。

2、科学资金调度。做好资金预测,包括资金组织、使用和现金收入、支出预测,同时,做好系统内往来、联行往来的资金预测、管理。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控制库存现金率和留存准备金率,使其既能满足业务经营的正常需要,又使其压缩在最低的占用额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资金调度是检验基层经营行盈利能力的重中之重。

3、强化各项收入管理。对贷款利息收入、票据贴现收入、中间业务收入、资金处置等各项收入都做到全额及时入帐;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支行成立了计财部、科技部、监保部、机关服务中心人员为专班的固定资产管理小组,每年都要对全市xxxxxx固定资产进行了逐一清理,核对帐实,掌握固定资产家底。使规范管理固定资产和有效发挥固定资产使用效能达到最佳的切合点。计划财务管理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促进了全行连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信贷结构调整,提高信贷综合管理水平

2004年以来,xxxxxx认真执行“审慎、规范、稳健”的信贷管理要求,以促进有效发展为目的,以控制信贷整体风险为核心,以加强质量管理为手段,稳步加强信贷调整,优化贷款结构,不断提高信贷综合管理水平。

1、坚持“三严”标准,落实信贷制度。严格准入条件,认真开展企业评级授信工作,确定企业最低进入门槛;严格程序管理,确保新增贷款的规范运作;严把贷款增量关,狠抓增量贷款上报资料的审查,真正从源头把好贷款的投向关、安全关,确保资产业务经营的稳健发展。

2、建立信贷主动退出机制,做到“退出早抽身”,以退促进,以退促管。一是制定退出计划,明确了退出对象和退出的重点,对已经出现风险信号或存在风险的关注类客户坚决实施退出,2006年共主动退出关注类客户28户,金额863.4万元。;二是加大监管考核力度,为了将信贷退出工作落实到实处,该部积极配合前台部门将信贷指标及时落实分解到客户、到借据、到客户经理和经营主责人,并定期上报退出进度,按季考核业绩。

3、狠抓优良资产营销,优化贷款结构。一是加大优质资产营销力度,在优质大客户、大项目上抓突破,积极争取一批新客户、渗透一批好客户、培植一批优良客户,2005年,仅新开发的金烨天燃气有限公司就注入资金3000万元;二是积极稳妥地拓展中小企业客户资产业务,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导向,稳步拓展有市场、有效益、有资本实力、企业制度健全的AA级及以上优良中小企业资产业务,全行评定AA级以上客户11 家,授信11家金额21350万元,实际用信18350 万元。三是全力抓好个人资产业务的拓展,在规范程序的前提下发展门面房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等风险较低的个人贷款业务。

三、积极推进负债业务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增存增效打下基础

2004年以来,xxxxxx同志围绕以市场营销总揽业务全局的工作思路,在业务经营活动中,着力突出存款工作的基础地位,把大力营销存款放在第一位来抓,通过突出营销重点,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实施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和本外币一体化营销,任期内存款业务实现了“三超”即增幅超历史、增量超同行、总量超同业。到2007年6月末,全行存款余额达到28.73亿元,比2004年初净增15.02亿元,增幅达109%。2007年前6个月,存款净增3.84亿元,逼近三年平均递增速度。市场占有率达54.8%,继续保持在区域商业银行中的领先的地位。

1、加大对公存款的组织力度。鉴于对公存款多年的薄弱环节,支行采取多种策略,上下联动,加大攻关力度,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倾斜,从而实现了对公存款连年都有新突破。到2007年6月末,该行对公存款达到4.67亿元,比2004年初净增2.56亿元, 增幅达121.3%。

2、切实加强和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客户实行精细化、差异化服务,努力提高柜面收存率,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助设备对柜面服务的补充和调剂作用,缓解柜面压力。

3、大力拓展乡镇筹资市场。根据乡镇筹资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和其它金融机构网点大幅收缩的实际,主要加强对同业动态的研究、信息的搜集,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专业市场个人客户为重点,加大发展卡业务和外出务工人员收存营销力度,保持了该行在农村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4、改进完善资金组织考核办法。支行对分理处的人均存款实行等级管理和评价,将存款与基本费用直接挂钩,以最大限度地奖励存款高产单位,对未能完成存款任务的分理处负责人进行问责,并作为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全员营销存款的积极性,实现了负债业务的强劲增长。

四、强化内控管理,确保业务经营稳健发展

该行认真落实“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内控优先意识,从强化风险管理入手,在基础管理上下功夫,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切实抓好内控管理和全面风险防范,确保业务经营稳健发展。自2002年起连续5年被评为“内控管理一类行”,2007年初受到省分行的嘉奖。

1、严格操作监测控制,遏制操作风险。重点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内控制度到位。将上级行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本行制定的具体办法下发到基层营业单位,做到了从行为上进行严格规范;二是监管到位。采取专职监管员现场监管、系统在线监管和组织各基层单位会计主管进行交叉检查等方式,促进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整改到位。对监管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并定期听取监管情况汇报。同时做到对监管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一季度通报一次,有效的消除了各种操作风险隐患。2004年以来,全行会计结算安全无事故。

2、落实信贷制度,严格规范运作。一是严格转授权管理,不越权审贷款,不违规办理信贷审查业务;二是严格对新增贷款、票据业务坚持审贷分离,强化制约。正确处理好前后台关系,切实做到职责分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确保了全行信贷业务的规范运作;三是认真履行贷审会职能。按贷审会议事规则,坚持民主决策,按信贷业务操作要求所有新增贷款都办理了报备手续,规避了信贷决策风险的发生。四是强化贷后管理行为。支行建立并完善风险预警及处理机制,规范落实客户经理定期联系协调制度、定期风险分析预警制度、贷后管理定期报告制度。实行“三管”齐下的管理模式,即前台监管与后台监管相结合,远程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自律监管与检查监督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贷款风险监控体系。

3、实行领导责任逐级追究制。凡发生违规行为的,行长追究分管行长责任,分管行长追究部门经理责任,支行追究分理处主任责任。由于强化逐级负责制,从而为全行安全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4、以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契机,进一步提高业务操作前台和一线员工的防范意识和防卫能力。同时,注重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培训,通过集中组织培训和参加上级行举办的培训班,以及以会代训等形式,每年培训员工达700人次以上,促进了一线员工操作技能的提高。几年来,全行未发生刑事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

第五篇:A管理人员任期经济责任稽核审计方案

管理人员任期经济责任稽核审计方案

为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经营管理工作的考核及监督,落实管理责任,受**董事会委托,根据《***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任期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对全辖高级管理人员及职务变动的***等**名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一、稽核审计目的

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的政策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经营决策情况、经营管理情况、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情况、稽核审计检查整改情况等进行全面审计,对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为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管理提供依据。

二、稽核审计依据

1、《***稽核管理暂行办法》、《***管理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及《***现场稽核操作规程》。

2、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及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省联社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

三、稽核审计范围

****年**月至****年**月各***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必要时可以上溯或下延。

四、稽核审计时间安排

1、准备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主要是审计立项,制定审计方案,审计人员分组,下发审计通知书。

2、检查时间:从****年**月**日至**月**日,共计**个工作日。

3、事实确认书下发时间:现场检查结束后提交被审计人。

4、审计报告提交时间:事实确认书下发后完成。

五、稽核审计内容

(一)政策法规制度执行情况

1、检查任期内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方法及要点:结合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查看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整体制度是否严格有效执行。

2、检查近年是否发生各种违规、违纪问题,在内、外部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的处理情况及整改结果。

检查方法及要点:调出至****年**月末任期内的内外部检查材料(支行季度稽核报告及专项检查报告、近两年**联社、人民银行、监管等部门的检查材料等),对各级部门检查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是否整改和处理;本次稽核审计发现违规违纪问题。(二)经营管理及决策情况

1、检查支行经营管理小组是否建立,是否建立公正、廉洁、公平、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议事规则,是否有效调动管理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检查方法及要点:通过调阅支行会议记录及分层次谈话形式进行检查。

2、各种决策机制是否建全,是否建立贷款审批小组对大额贷款进行审查审批,是否明确审批人员对决策造成的风险、失误、损失及被审计人应承担的责任。

检查方法及要点:调阅支行贷款审批小组会议记录,并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

3、网点人员搭配是否合理,是否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

1、各业务岗位设置及职责分工

检查**所辖网点岗位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重要岗位、要害岗位混岗的现象,各岗位设

置是否存在明显的缺陷、疏漏或隐患;各岗位分工是否体现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原则;通过调阅重要岗位人员的交接登记簿、工作资料,查看重要岗位人员是否按照规定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查看支行各级管理人员是否坚持定期、不定期的库存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安全保卫检查。

2、财务会计管理

(1)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准确,费用列支是否合规;列支是否透明、公开,支出凭证是否合法有效;有无截留收入,虚列支出等问题。

检查方法及要点:贷款应收利息的管理核算是否严密,有无漏洞,对农户贷款集中收息入账时段进行重点抽查;往来账户资金利息收入以对方行社原始凭证与损益账户核对;关注利息收入账户的冲账是否合理;往来利息支出科目中,关注有无异常利息支出等情况,检查有无虚列支出的问题;费用列支方面突出对大额费用的检查,行社营业部和行社本部财务为必查部分。

(2)其他应收、应付款项管理是否规范。其他应收款是否为正常业务挂账,对挂账时间较长的应收款应查明原因,并确认其合规合法性;对应付款和应解汇款进行清理,查明挂账是否合规。

(3)会计核算是否准确规范,是否存在虚增、下甩存款,随意调整会计科目的现象。

3、信贷管理

对按权限审批的贷款,根据各支行贷款金额大小,确定对大额贷款进行全面检查(十大户贷款和十大户不良贷款必查)。

(1)是否严格执行贷款逐级审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大额贷款报备制度,是否存在越权发放贷款行为。

(2)贷款三查制度是否落实。①贷前调查,检查借款人的贷款主体资格认定是否符合规定;借款是否有正式借款申请书,内容是否完整;借款人是否符合贷款基本条件;是否提供财务报表和必要的资料,是否存在提供虚假报表、隐瞒重要事实的情况;是否核实担保人资信状况和抵押品状况;是否对借款合法性、安全性、赢利性及用途进行调查,是否存在用贷款炒卖证券、期货、房地产,牟取非法收入,从事股本权益投资情况;调查人员对贷款能否发放是否提出了明确、客观的意见。②贷时审查,检查是否与借款人签订了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或抵押合同,合同要求和内容是否齐全完整,签订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是否办妥他项权证。③贷后检查,是否按季写出贷后检查报告,是否建立贷款档案管理制度,是否定期对借款企业进行走访,分类排队,采取区别对待措施,是否及时发出贷款到、逾期催收通知书。

(3)有无向关系人发放贷款。(4)有无自批自贷行为。(5)有无发放冒名贷款。

(6)检查借款人身份证件和营业执照,看有无跨区贷款。

(7)是否存在同一借款人在辖内两个以上支行及网点取得新增贷款。

(8)贷款呆账核销的申报、审批、核销是否符合规定;核销贷款收回入账情况。(9)贷款抵押、质押和担保手续是否合法。

检查抵押贷款所取得抵押物品是否真实、有效,他项权证是否合法;贷款发放金额是否超过最高权利抵押金额;公司制贷款,是否有董事会同意贷款决议、同意抵押决议书,第三人抵押的是否有承诺书。

检查质押物是否规范、合法,出质人与借款人是否为同一人,他人出质物是否出具承诺书,出质人(含财产共有人)是否同时出具承诺书、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出质金额与借款金额是否超过规定比例;质押贷款期限是否超过质物期限。

检查保证人是否具有保证资格,是否存在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保证人是否具备担保能力,公司制企业对外担保,是否有董事会、股东会同意保证决议书,是否存在相互担保、循环担保的情况。(10)抵债资产管理是否规范,对抵债资产的保管、处置是否合规,对接收没有处置抵债资产已租赁的,检查租赁收入的入账情况。

(11)票据置换贷款管理是否规范,对债权的管理及清收是否纳入日常工作当中,资料的保管是否合规。

(12)支行违规贷款的责任是否落实,其中:被审计人亲自办理或指使他人办理的违规贷款由被审计人承担全部责任;与被审计人无直接关系的违规贷款按信贷追究机制由被审计人承担相应连带责任。

4、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及自助设备的风险控制

(1)银行卡业务的管理情况。重点对银行卡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银行卡的领用、保管、使用进行检查;是否存在为推广营销银行卡而由行社职工违反有关管理规定集中代为发卡的问题。ATM机的巡查和实时监控是否落实到位。

(2)突出对柜员卡、授权卡管理使用情况的制度落实检查,有无混用、借用、一手清的问题。5.银企对账情况。

(1)支行银企对账工作的安排情况;(2)支行各网点银企对账情况;

(四)经营目标执行情况

1、检查任期内合行下达的各项经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2、各项经营目标是否真实,业务结构是否合理,各项业务是否安全稳健运行。

3.检查任期内省联社、人行、银监局及我行各级检查、稽核部门检查后有无重大违规行为、有无形成重大风险的贷款以及对重大违规行为及重大贷款的整改及后序管理情况。

(五)交接手续的移交情况

1.被审计人手续的移交情况。对被审计人在任期内所经管的资金、资料、证、章、牌、照及相关物件造册全部进行移交,并由审计人全程进行监交。

2.会计主管手续的移交情况。对调整岗位的会计主管所经管的资金、资料、账务、财产及相关物件造册进行移交,并由审计人全程进行监交。

六、稽核审计组织与分工

1.稽核审计组组长:***,负责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安排部署。

2.稽核审计组副组长:***,负责稽核工作的组织、协调,审计人员分工,组织进场会谈,具体组织实施稽核审计工作,对稽核材料进行审核,编制稽核事实确认书和审计报告。3.小组成员:***、***、*** 4.小组具体分工:

5、审计组成员根据分配的检查内容,负责编制稽核工作底稿。

七、稽核审计的方法和要求 1.听取***的述职报告。

2.与**经营管理小组成员、网点负责人及职工进行座谈、个别谈话,了解经营管理、决策机制及其他相关情况。

3.调阅财务会计报表、账簿、会计凭证、信贷档案、会议记录等资料。

4.根据行社网点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行社正常营业的情况下,可将基层网点需要检查的相关报表、凭证、账簿等资料调往本部集中检查,以提高审计效率。

5.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违规经营问题、重大风险、案件线索要及时向审计组长报告。

6.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比较重要的问题,以及好经验、好方法随时向审计组长报告。

7.实行审计项目责任制。审计组长负总责,副组长、主查人及审计组成员对分工事项负责。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方案实施审计,审计过程中无论是否发现问题,均必须详细编写工作底稿,真实地反映审计工作过程。

8.审计结束后主查人应对审计情况进行总结、汇总分析,及时完成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反映

审计对象履职的基本情况、稽核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责任,审计结论及处理意见和建议。

9.审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审计组成员要忠于职守,不徇私情,不得隐瞒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0.做好审计保密工作。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审计纪律,对检查单位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严格保密,对调阅资料按规定手续进行交接,防止审计资料的泄密。

****年**月**日

下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稽核暂行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