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后“营改增”时代构建现代化地税征管体系的思考
对后“营改增”时代构建现代化地税征管体系的思考
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营改增”给当前的地税征管工作带来了一些影响,这其中既有失去一个主税种造成税源紧张的表面影响,更有涉及整体征管难度加大的深层次影响。本文尝试探讨在后“营改增”时代,如何通过构建现代化地税征管体系,解决当前征管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地税征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旧有的征管理念未根本改变,税收遵从度有待提高。从税务机关的角度,“个人划片管税”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仍然是主流的征管模式,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地税所辖企业越来越多,而征管力量并未有太大的增强,一个户管员要负责几百户甚至上千户企业,想要“精耕细作”难度可想而知。此外,随着征管方式的改进,纳税人网上申报成为主流,尤其是在全面“营改增”之后,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原有的划分企业所得税主管机关的规则未被改变,那么新增的由国税主管的企业将越来越多,由地税主管的企业可能是零增长,由此,地税户管制度也必然日渐式微。从纳税人的角度,虽然《宪法》早已明确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普遍不高,这一方面与公民素质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的税收征管理念陈旧有关。当前,我国税收征管仍主要停留在应征尽征、控制税源上,对于培养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着力不多。
(二)税收征管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管税潜力有待挖掘。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征纳双方之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为纳税人的经营信息,影响所得税、流转税及附征的城建税、教附税;其二为纳税人自用或租凭房地产的信息,影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契税等。二是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地税的征管体系相对独立,甚至当前使用的核心征管系统也并不相同,而在地税征管过程中,尤其在全面“营改增”之后,涉及如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征管,更加依赖于国税的信息支持。三是税务机关与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同的政府部门(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拥有大量涉税信息,而实践中第三方的涉税信息获取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此外,税收信息长期处于分散管理、单头与多头重复管理的矛盾状态,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第三方涉税信息平台,不能对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支出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尤其是全面“营改增”之后,地税系统迫切需要寻找到一个新的主力税种,而各备选税种的有效征收都离不开外部的信息支持。
(三)税源组织方式落后,税收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有待加强。传统制度下,税收管理员通过人工通知、联系、辅导、核查等方式与具体的纳税人发生联系,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税收工作任务,需要对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承担相应的责任,有时甚至是一种补充或者连带的责任,而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税务机关缺乏专门的税收风险管理、应对部门,征管部门与税种管理部门、税源管理部门风险应对职责划分不明确,专门、科学、完整、系统、规范的税收风险应对岗位职责体系也尚未确立,税收风险管理基本无章可循。全面“营改增”之后,地税系统失去“以票控税”这一手段,针对各税种的风险监控手段也需要做相应调整,而当前,税源管理对象的分类不科学,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税收风险应对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也致使纳税评估无法在税源分级分类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使专业化管理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建立现代化地税征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树立全新的征管理念为指引,探寻科学有效的现代化征管手段。一是要将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作为税收征管的基本理念。在《税收征管法》的修订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纳税人的权利、义务,充分尊重纳税人的主体地位,还责于纳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纳税人信用等级的评判精度和社会认知度。二是要完善以纳税人自我评定为基础的纳税申报体系。税务机关征管应通过向纳税人提供规范化的政策指导、确定性的流程指引和多元化的办税选择,协助纳税人了解进而自愿遵从税法的规定,同时,将征管的主要精力放在对自我管理失效的纳税人进行监督、评价和处罚、纠正上来。
(二)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突破,构建“信息管税”的现代化征管平台。一是要建立稳定、标准化的信息采集体系,创新信息采集的方式,扩大信息采集的范围,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二是建立税务系统内部信息共享互动机制。要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共享中心,将税源监控、税?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个不同的征管环节加以统筹,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各环节间的信息共享。尤其在全面“营改增”之后,国税和地税在征管过程中都需要掌握对方所管理税种的情况,实现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也会对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起到重要作用。三是构建有效的信息分析平台。将海量的、动态的历史数据应用于分析决策的实践,通过涉税信息的加工、处理,提高其可利用度。比如“营改增”之后,地税可通过企业历史数据的纵向比较和与同类型企业的横向比较,结合财务报表考察企业盈亏情况,对比纳税申报情况分析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纳税申报的合理性与真实性,降低税收流失的机率;对于外部信息,主要通过分析比对纳税人的间接涉税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以及可能存在的未缴少缴税款情况。
(三)以研究新型税源组织方式为契机,推行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征管模式。一是在各级地税机关的职能分配上和征管力量的分布上,可以强化省、市两级地税系统在税收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中的职能作用,同时强化县区局的纳税评估职能,建立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稽查管理模式,按照重点税源类别和税源监控级次,将优质稽查资源优先用于风险较大的纳税人,加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统一执法尺度,提高执法效率。二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按照“税收分析—查找风险—任务推送—风控落实—结果反馈—加强管理”的工作流程,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比如,通过抽调业务骨干单独设立风险监控处,以分行业、分税种建模为主要手段,依靠信息技术完成对数据的智能推演、掌握纳税人的纳税遵从行为模式、寻找风险点,同时,根据不同的风险按级别向税源管理岗位或稽查部门推送预警,形成一整套专业化、现代化的税收风险监控体系。
第二篇:“营改增”后地税征管的思考
“营改增”后地税征管的思考
3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从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以下简称“四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适用11%的税率,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该项改革全年预计减税5000亿元,将进一步较大幅度减轻企业税负,并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这一实体税收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地税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地方税收的征管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考验。
一、全面营改增对地税的影响分析
(一)地税收入面临萎缩尴尬。一是从地税收入构成来看,现行营业税作为地税机关征收的主体税种,其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金华市的地税收入结构也是如此,2010年至2013年,营业税占地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3.35%、32.31%、35.11%、29.86%。2015年,营业税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26.7%。随着营业税全面改征增值税,单就营业税收入会减少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二是在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的纳税人中,由于主体税种征收机关的改变,地税机关对其他地方税种的控管能力下降,征收难度加大,相应会减少地税收入。三是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的规定(国税发〔2008〕120号),2009年起新增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中,应缴纳增值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按此规定,地税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将逐步缩减。据此,对地税部门征收范围以及收入总额的影响较大,地税收入总规模将面临萎缩后的尴尬。
(二)地税征管面对挑战考验。营改增后,其他地方各税仍由地税部门征收。在窗口开票环节随票附征的其他地方各税,原先对营业税的依存度高;城建税、两项附加随营业税进行附征,个人所得税必须借助营业税应税劳务发票的开具实施控管。废止营业税制度后,随主体税种附征的基础信息难以掌控,借助发票控税的优势丧失,地方各税的征管手段弱化,难度加大,势必会影响现在部分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尤其是地税部门的欠税清理工作。例如:以金华市局开发区税务分局为例,2015年所欠的税费中,房地产、建筑业占了49.01%,通过以票控税的清欠措施,清理欠税入库1031万元,以票控税清欠显著。然而“营改增”后,以票控税优势丧失,地方各个税种的征管秩序受到较大冲击,原有的征管基础动摇,将给地税机关的征管体制带来自分税制以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三)地税征管体系有待转变。一是征管重点由原来的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变所带来的管理体制变革。由于“营改增”后地方主体税种缺失,尽管根据前期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过渡方案(征求意见稿),部分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将转由地方征收,其中除烟、油、小汽车国内消费税将下划作为地方收入。但由于消费税多集中于生产环节征收,对于应税消费品生产企业较少的地区仍然无法补足地方因“营改增”形成的收支缺口。据金华市测算,该市2015年消费税收入为10.5亿元,车辆购置税收入为25.3亿元,仅可弥补“营改增”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缺口的65.7%。所以地税的征管重点需从原来的流转环节转向终端环节,即要求工作重点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型——向征收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发展。征收对象由法人转向自然人,要求工作方式向人性化柔性治理转型;控管手段由“以票控税”转向信息管税,这就要求地税的征管手段必须向主动开放的大数据管理转型。这些转变都将对现有的地税征管体系造成冲击,地税征管体系转变刻不容缓。二是征管要求不断提升。当前地税的征管模式主要以抓重点税源企业为主,然而随着“营改增”后主体税种的消失,地税的征管模式将逐渐面向“低小散”企业的零星征管,征管模式的转变使得地税部门对如何掌握纳税人的有效信息、国地税协作等要求显得愈加迫切。三是法治要求越来越高。将来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保费等可能会是地税部门征管的方向,从而导致地税管理开始更多的面向自然人,这可能带来面广量大的自然人行政复议、诉讼以及社保费强制执行。上述这些“营改增”后征管方式转变所遇到的新问题,地税部门需要重新研究地方税费的有效征管手段。
二、营改增后地税征管应对建议
地税机关作为这次改革的重要利益关联方,对地税系统的总体影响巨大。面对改革压力,我们不能消极等靠,而是要有坚强的定力,积极应对,主动作为。
(一)继续推进依法治税,为地税征管提供根本保障。做好地方税收征管,法治是保障。要树立规范执法的观念,让依法治税的理念深入人心,确保权力行使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不断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岗位练兵、分析执法责任典型案例等方式提高各级税务机关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规范执法行为,最大限度调动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广大干部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正确执法。继续深化依法治税责任,落实执法公示制度。减少执法的随意性,落实好税收执法公示制,实行“阳光办税”。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强化依法治税的内部监管。在内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按照不同的职责,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执法过错追究工作,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追究办法。
(二)建立“互联网+税收金融”的税收监管体系。“营改增”由于主体税种的缺失,今后地税的征管对象将会是低小散的企业、甚至是面向个人。同时由于丧失了主体税源,地税以往采用以票控税的征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应对欠税清理方面,地税部门显得更加力不从心。面对零星小而散的企业之所以难征管,难就难在地税部门对企业的银行账户信息难以监管,所以我们地税部门更应该积极抢占对企业金融监管的主阵地。首先建立纳税人金融与税收信息共享制度,例如:为建立纳税人金融与税收信息共享制度,金华市局开发区税务分局曾对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法院系统与金融机构有一套良好的协作机制,其中一项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开发的金融账户监管系统。通过该系统,人民法院可以时时查询被执行人在中国大陆境内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这套系统大大提高了法院对被执行企业的监管力和执行力。由此可见地税部门对纳税人的账户时时监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那么地税部门是否可以通过国家税务总局来与人民银行进行合作,开发一套地税机关对企业纳税人的账户监管体系,从而解决今后地税部门面对零星税源的管理困境。其次加快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地税部门应积极推行“互联网+税收金融”项目,与各大商业银行协作,将纳税人涉税信息作为国家基础信用制度的重要内容,将企业的纳税信用与借贷信用、评级和各类评先进优惠挂钩,以纳税信用做担保,实现纳税服务与金融服务的有效对接,让诚信的纳税人处处得便利和实惠,让失信的纳税人处处受限制。
(三)对照规范、齐抓共管、深入推进国地税合作。一是抓好税款的委托代征工作,将地税的附加税种以及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营改增后主税为增值税)委托国税代征,减少税收的流失。二是全面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即一窗通办国地税事项,在纳税人开票缴纳国税的同时可以一并申报地方税费。三是切实加强国地税共享,依托国地税合作平台,在纳税人开具发票缴纳国税的同时,及时从国税部门获取纳税人开票和纳税信息,加强地方税收征管。
(四)建立诚信会计核算体系,为地税征管提供外生动力。当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金华市代理记账业乱象丛生。一些会计人员未经批准、自行组织人员承接代理记账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兼职”达几
十、上百户之多。申报人员登记混乱,纳税数据缺乏核算依据,从而导致地税部门执行风险增大,征纳矛盾显现。对此地税部门应发挥财政部门、以及地税纳税服务处对会计、涉税中介管理的优势,推行会计从业执业实名登记和计分管理办法。对会计人员和中介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计分,以1年为周期,向交通违章一样,对会计人员累计超过12分的给予强制培训;超过24分(含)的会计人员和代理机构计入黑名单,这样推行会计岗位实名制,实施会计执业计分管理办法,建立会计人员和代理记账机构信用体系,就抓住了会管工作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对税收征管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建议加快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为征管营造外部执法环境。将各项社会管理服务与地税的征收管理服务融合,完善第三方数据共享机制,确保地税机关及时、准确获取涉税信息,及时加强地方税收征管;建立地方财产性税源信息管理平台,汇聚并关联应用房产、土地、车船、价格评估等涉税信息;加强地税与社保部门的协同,夯实自然人数据库建设,将个人所得税明细建档与社会保险参保缴费、企业所得税工资列支相关联,做到税费同征共管,相互促进。
(六)提升优化纳税服务,为地税征管构筑载体平台。坚持依法治税就是最好纳税服务的理念。要牢固树立优化纳税服务意识,发挥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服务职能;改进纳税服务手段,规范管理服务;丰富纳税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完善纳税服务机制,实现高效服务;完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推进纳税服务向纵深发展,为做好地税征管构建良好平台。
第三篇:全面实施“营改增”后 加强税收征管的思考
全面实施“营改增”后税收征管上存在的问题
全面实施“营改增”后,虽然能进一步促进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有效消除营业税的重复征税现象,减轻纳税人负担,但在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方面上仍存在几点问题。
(一)税收政策执行难度大
1.“营改增”注释范围复杂,增加执行困难。与营业税相比,“营改增”后应税范围注释中的概念和项目更多更细,增加操作难度:第一,项目划分过于细致,记忆难度更大。以营业税中的“交通运输业”为例,在“营改增”后就被拆分到交通运输业和物流辅助业。第二,同一性质的行为散布在不同的项目,影响后续征管。以咨询服务为例,“营改增”后涉及4个征收品目。第三,对一个服务行为进行拆分,增加管理难度。快递业务在“营改增”后被划分为“收派服务”和“交通运输业”两部分进行征税,如何划分销售额成为征纳难点。第四,类似服务有不同规定,执行存在差异。如对运输工具提供的清洁消毒服务中,“飞机清洗消毒服务”“船只专业清洗消毒检测服务”属于“营改增”范围,但对于车辆(列车)的清洁消毒服务没有规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差异。
2.适用税率级次多,容易造成税负不公。不考虑零税率的情况,目前增值税适用税率有17%、13%、11%、6%四档,不同行业、项目的税率差给征纳双方都带来不便:一方面,税率差的存在,令企业觉得存在行业歧视;为降低税收成本,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税收筹划,增加经营成本;另一方面,进销项税率差的存在,高扣低征或低扣高征现象明显,为虚开发票的存在提供市场,为税收征管埋下隐患。
3.差额征税政策存续,不利于抵扣链条完整。在“营改增”后,某些行业保留差额扣除政策,主要有被扣除的款项是代收代付性质、无法取得专票作为抵扣凭证、在税法上不作为销售处理三种情形。差额扣除政策的存在,使得增值税层层抵扣的链条并不完整,而且用于差额扣除的发票不需要经过稽核比对,增加了多扣除、虚假扣除的可能,另外对于扣除部分是否允许开具专用发票有不同规定,增加税务机关监管难度。
4.混合销售难以分拆,增加计税难度。“营改增”后,若纳税人的一个销售行为涉及到多个税率的服务且未分别计价(如广告设计、广告产品制作的一条龙服务),应如何征税,文件没有明确规定,带来了实操困难。首先,纳税人该种行为能否适用“营改增”中的“混业经营”政策能存在争议。其次,要求纳税人将其服务拆分为几部分收入以对应不同税率计税,与现实经济活动脱节。再次,即使纳税人愿意按照“混业经营”政策的要求进行划分,也存在难以划分、划分是否准确,税务机关如何判断纳税人划分合理性的问题。
(二)征纳双方适应难度大
1.新增户口多,税收管理员少。预计全面扩围后,新增“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约900户,差不多是前阶段“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的4倍,而基层国税部门每年新增人员名额相当有限,户口的大量转移与当前国税部门税收管理员偏少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营改增”工作实施科学化管理。
2.新增行业多,管理经验缺乏。在前期的“营改增”工作中,国税部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在不久的将来,剩余的行业都将完全“营改增”,这些新增行业的特点,经营模式、收入和成本构成如何,税收征管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在哪,如何运用税收政策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等等,成了摆在国税部门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国、地税管理差异,纳税人不适应。全面推行“营改增”后,新增“营改增”试点纳税人面对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在管理上关于纳税人划分、计算方法、纳税申报、科目设置、发票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存在业务与心理的一个适应期。
(三)税务机关监管难度大
1.业务真实性难以判断。如交通运输业由于其行业特性,处于不停流动之中,且业务的地域范围不固定,可远可近,运输业务是否实际发生、开票的票面内容与实际是否一致难以判断,执法风险大。
2.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高
较大部分纳税人税法观念不强,自觉主动纳税意识淡薄,经营地点不固定,少数纳税人做假帐、帐外帐偷逃税款,税务机关管理难度加大。
3.纳税申报表多变问题。“营改增”试点每推出一个行业都涉及到纳税申报表内容的修订和调整,而纳税申报表的修订和调整,不仅涉及到试点地区的纳税人,而且还关系到非试点地区纳税人和原增值税纳税人。每一次申报表修订后,造成表式指标复杂化、表内逻辑性弱化、申报系统升级滞后化等一系列问题,不但加重了税务机关宣传辅导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纳税人填报申报表的质量。
加强税收征管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税务队伍建设,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加强培训,增强对“营改增”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积极引进人才,针对“营改增”工作,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缓解国税部门人数紧缺的局面。三是优化岗位设置,根据不同的岗位,配备不同人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和办税服务厅,要配备政策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确保“营改增”工作顺利开展。
(二)注重宣传,做好政策辅导。一是持续加强“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相关政策的宣传,重点宣传纳税人关注的税收政策、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操作流程等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对重点行业企业采取上门辅导、集中培训等形式对试点纳税人开展专心辅导。同时,做好税务机关的内部培训辅导,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方式,使税务人员特别是基层一线管理员全面掌握试点政策,提高一线人员的执法水平。
(三)注重优化纳税服务,及时解决纳税人涉税难题。一方面,针对“营改增”纳税人,要提供热情服务,开通绿色通道,让“营改增”纳税人顺利办好各项业务,实现“营改增”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强化沟通,确保征管服务质量提高,对实施“营改增”的纳税人,跟踪回访,研究解决难点,建立快速处理机制,扩大受益面,赢得企业更多的支持。
(四)注重加强部门沟通协作。一是加强国税内部各部门协作。“营改增”不仅涉及国税机关的增值税管理部门和征收管理部门,还涉及企业所得税、收入核算、法规和信息中心等业务部门。因此,部门间应齐心协力,确保“营改增”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加强和地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营改增”后,加强与地方财政、交通等部门的联系,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各部门及政府对“营改增“工作的支持。
第四篇:营改增对地税部门的影响浅析
营改增对地税部门的影响浅析
2013年8月1日起,国家先后将交通运输、部分现代服务、邮政、电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截至目前,我省地税部门共向国税部门移交纳税人13187户,共涉及营业税收入21亿元。随着营改增全面扩围和税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势必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税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营改增对地税部门的影响
营改增后将会对地方既得财力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会给税收征管带来难度,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税收失去主体税种。长期以来,营业税都是地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且营业税具有稳定性、可控性等特点。按照中央顶层设计,“十二五”末营业税将全改为增值税,地方税收将失去主体税种,地税收入大幅下滑,地方财政收入也将大幅缩水。
营改增产生的“马太效应”导致其他税费流失。一是随营业税附征的城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附税,全面移交国税后随增值税附征,加之与国税部门的信息无法实时交换,只能依靠定期比对补征的方式弥补,时间滞后且增加额外工作量,漏征漏管的风险增大。二是按照规定,新办企业的所得税管辖权是随着主体税种走,全面实行营改增后,新办企业的所得税全部划归国税征管,地税部门管辖的户数将面临萎缩。三是由于缺乏营改增户的管理手段,实行核定征收的纳税户、“以票控税”的个体工商户、建筑安装企业附征的所得税流失,地税部门代征的政府性基金的收入随之下降。
征管模式面临重构。营改增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缴纳方式,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由国税征收,其余税种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依然由地税部门管理,地税部门肩负的征收和管理责任并未减轻。地税部门行之有效的“以票控税”手段随营改增后失去功效,由于国地税管理自成体系,大量的基础信息不能共享,造成零散户纳税人在国税取得增值税发票后可能会无视地税部门管理,选择性避开申报地方税费环节,相关企业所得税、城建税等地税收入难以保证,征管难度加大。
城建税等附加税收入预测难度增大。现行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甘肃省教育费附加与其他税种不同,没有独立的征税对象或税基,而是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实际缴纳的税额之和为计税依据。营改增后,原有的营业税纳税人在缴纳附税时实行单独申报,计税依据全部在国税部门,地税部门很难实现源头控管,无法从地税部门自身掌握的信息来预测收入,增加了地税部门的收入预测难度。
二、营改增后地税对策的思考
地税部门承担着保障地方财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面对营改增的全面扩围,必须超前思考,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依靠顶层设计,尽快重构地方税收体系。重构地方税收体系。应在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下,本着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鼓励地方开源增收、保证地方收入稳定和便于地税部门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具有相对独立税收征管权的地方税收体系。
抓牢重点税源,努力消除减收因素。关注重点项目建设,防止重点税源流失。我省每年都要公布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其中省列重点项目投资金额巨大,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信息资源,从省列重点项目中挖掘税源,使其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等税种成为地税收入营改增后的“重头戏”,确保形成新的地税主体税源。其次要抓精抓细。营改增后,纳税人更多转为自然人,面对税收征管方式与税源管理的变化,通过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等系列措施,从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入手,抓好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的精细化管理。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及时掌握税源底数和分布状况以及税源变化情况。细化项目管理,特别是加强对不动产登记信息和建设项目登记信息的管理。规范股权转让和财产租赁税管收理,依托信息化手段及时采集,强化税源监控。重点加强对自然人、法定代扣义务人的管理,把纳税人基本情况摸清、排实、查准。
狠抓征管改革,助推税收现代化。营改增后,地税部门将从“以票控税”转向“信息管税”,第三方信息的有效利用将成为地税部门营改增后税收征管的主要手段,要继续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建设包括自然人在内的收入、房产、土地、车辆、投资等各个方面涉税信息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涉税信息的自动归集、智能查询,通过合理调配征管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真正发挥涉税信息在管控税源、组织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促进税收征管功能最优化、征收效益最大化。
加强国地税沟通协作,有效堵塞税收流失。地税部门与国税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和协调, 整合征管数据,实现管理协同、征管互助和信息共享,有效解决机构分设给地税管理带来的“信息不畅”、“抓手缺失”等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数据比对, 加强对收入影响的分析测算,强化对相关税种的动态掌控,加大对地税涉及税种的征收力度。通过互设窗口、互派人员、委托代征等方式,统筹办税服务资源,加强税收执法协作,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效堵塞税收流失。
第五篇:省局营改增征管问题解答
省局营改增征管问题解答
(一)一、营改增纳税人无实际经营,要求地税注销而地税未注销,拒绝在国税办证的,是否需采集?(湘潭市局)
答:此种情形不进行采集,在《信息表》中的“不符合改征范围户及理由”中标明。
二、租赁门面经营的纳税人,实际经营人与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信息不一致的,怎么采集?(湘潭市局)
答:以实际经营信息为准,按地税移交单管户单位纳税人或个体纳税人的类型采集,在《信息表》中对移交纳税人标明“已采集”。对此类纳税人按无证户处理,在CTAIS中通过【临时税务登记纳税人开业】模块进行登记。
三、营改增国地税共管户在国、地税都有税控收款机的,地税的税控收款机是否需转换?(湘潭市局)
答:纳税人自愿选择是否转换。如果纳税人选择不转换的,需要向地税机关办理税控收款机注销手续。
四、目前部分营改增纳税人新开业户要求在国税机关办证(我局已办证1户),怎么处理?(湘潭市局)答:已经办证的营改增试点纳税人8月1日前的经营情况向地税申报缴纳营业税,应使用地税发票,不能使用国税发票。从8月1日起,向国税机关申报缴纳增值税,停止使用地税发票,向国税机关申请领购发票。
五、税政信息采集部分,涉及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和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的采集,在录入系统时,该部分数据统一录入,简易流转,在机外的审批认定环节是否需要按照平时的要求严格把关,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机外审批处理。(长沙市局)答:《基础信息采集表》是地税移交确认纳入国税管理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税种登记、票种核定及其他涉税事项的依据。一般纳税人的认定、优惠备案手续的具体资料及程序要求,仍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有关事项的公告》(2013年第28号)和有关政策的规定执行。
六、在过去的几年中,手工发票在国税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基本消失,在营改增改革后,国税部门将发放大量的手工定额发票,其使用对象大部分是起征点以下户和小规模纳税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管控风险,请省局明确如何对手工定额发票加强管理,特别是起征点以下户领取手工发票的管理问题。(长沙市局)答:使用手工版发票是为了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由地税管理转为国税管理平稳过渡的措施,仅适用于起征点以下等免征增值税及其他不适用机打发票和定额发票的营改增试点纳税人,要求实行限量供应。
七、部分纳税人在地税做的是正常登记,但是采用的是一年申报一次,且纳税额度都比较低,平均到月达不到起征点标准,请省局能统一明确,这部分纳税人是归入按次征收不予采集纳税人,还是录入国税系统,当起征点以下纳税人?(长沙市局)答:需要采集。根据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确定其是为查帐征收户还是定期定额征收户。定期定额征收和增值税起征点政策只适用小规模纳税人个体工商户。
八、地税移交的企业纳税人中,地税部门采取的核定征收方式,或者平时不申报,到窗口代开发票时缴税。而在国税CTAIS中,企业是必须进行按月申报并缴税的,这部分纳税人如何进行信息采集和税收征管。(岳阳市局)
答:需要采集。企业增值税征收方式必须为查账征收,按月进行纳税申报。
九、原小规模纳税人同时兼有试点行业的纳税人,应税服务收入达到应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这部分纳税人如何进行纳税申报。(岳阳市局)
答:该纳税人应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适用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十、地税移送的营改增范围纳税人(企业或个体户都有),从未发生过相关业务,收入和税额一直为0,对于这样的户是否需要进行信息采集?录入系统?(常德市局)
答:需要采集。此种纳税人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无论有无收入,均需要采集,并录入系统进行征管。
十一、地税有一部分“查定征收”户,对于这种征收方式的纳税人,是否要进行信息采集?国税接管后采取哪种征管模式?(常德市局)
答:需要采集。2013年12月31日前可参照地税管理模式,税种登记的征收方式定为“查定征收”;2014年1月1日起,主管国税机关依据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来确定征收方式。
十二、对于区县局国税机关是否代征个人所得税、城建、教育费附加等地税税种,是否可在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统一,而不是由各县(市、区)局自行决定?(常德市局)
答:国税代征附征的地税税种,目前省财政、国税、地税、人行正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待文件下发后执行。
十三、有些纳税人特别是个体工商业户的税票没有保存或保存不全,在进行纳税人缴税信息采集时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只就现存的税票进行采集;二是根据纳税人提供数字采集;三是根据地税机关提供数据采集,请问以何种采集口径为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税票上没有分税种,在进行信息采集时是否全额采集?(常德市局)
答:定期定额征收的个体纳税人应根据地税机关提供的数据合理确定采集;个体建账户按申报数据采集营业税额。
十四、某营改增企业,在地税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万元,但纳入国税管理后,开始阶段不想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是否需要填写《征管信息》表中的“申请领用国税发票票种登记信息”?(常德市局)
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有关事项的公告》(2013年第28号)规定确定是否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符合认定条件的,必须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确定相应的发票票种。否则,按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征税,且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十五、出租车双定税额“四税”没有分开,如何认定国税双定税额?(常德市局)答:以核定的销售收入乘以3%的征收率来确定增值税额。
十六、对于起征点零界点的纳税人(即含税收入额在20000-20600区间),如果对原定含税销售收入不换算为非含税销售收入的政策有异议怎么办?(常德市局)
答:有异议的,应由主管国税机关按照《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第16号)的规定来重新核定销售收入。
十七、税款预算级次能否请尽快明确?(常德市局)
答:税款预算级次采集,以纳税人的现行税收缴款书上注明比例来采集。如果不能采集的,待省局明确后填列。
十八、社会客运发票最大定额只有20元,能否增加100、200元的定额?(常德市局)答:暂根据《湖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发票事项的通知》(湘国税函〔2013〕138号)规定的票种执行,以后省局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是否增加定额票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