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淳县淳溪镇社区简介
河滨社区简介
河滨社区位于高淳县城西南部,成立于1950年,是高淳最早社区之一,2002年原淳东、小甘村居委部分区域划入,现辖区东至固城湖南路,南至湖滨大道、官溪路,西至通贤街,北至宝塔路,面积2.8平方公里,总户数3800户,9000人,社区成立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党员163名。
河滨社区是全县旅游和商业服务中心,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高淳老街”和“新四军支队司令部旧址”(吴氏宗祠)座落在本社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官溪路、湖滨大道风光带为居民休闲之佳地,辖区内有百货大厦、亚细亚商厦、商贸城等商业服务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以商业和旅游发展为依托,注重为老年人服务,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良好社区氛围,成立社区老龄协会,组建全县首个“夕阳红”艺术团、京剧票友队、花木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建成300多平方米的老年活动室,丰富了老年人精神生活。
在全体社区工作人员和广大居民的不懈努力下,河滨先后获得省“充分就业社区”、市“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先进集体”、市十大杰出志愿者服务集体、市“民主法治示范区”、市“老年教育先进社区”、市“文明社区”、市“绿色社区”及在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中获全国夕阳红金奖等荣誉称号。
淳西社区简介
淳西社区地处县城西南部,成立于1958年,是最早成立的三个社区之一,东自学山路,西至官溪路、襟湖桥,南自宝塔路、通贤街,北至镇兴路、大桥路,是全县最大的农贸市场、水产市场、水果市场所在地和个体商业的集散地,占地面积0.81平方公里,2715户,6954人,现有社区工作人员6名,成立社区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108名党员。辖区内有大小单位20多家,个体工商户1156户。
社区具有居民老弱病残多、下岗失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情况较为复杂。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始终以“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为宗旨,开拓创新,在做好各项常规性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特色服务,开办高淳县渔网编织培训基地,培训下岗失业妇女300多人,2010年率先创办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了活动场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全体社区工作人员和广大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先后获得南京市“商贸示范社区”、“民主法治社区”、“和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示范社区”、“六好关工委社区”等荣誉称号。
今后,淳西将努力作为、争先进位,不断探索社区发展新模式,使社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大桥社区简介
大桥社区地处高淳县城西北部,东至大丰路,西至官溪路,南至镇兴路,北至芜太路,面积1.3平方公里,总户数3876户,10639人,2005年5月设立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现有24个居民小组,社区工作者7名,驻区企事业单位5个,拥有高淳大市场和怡城菜市场两个市场。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布局合理,服务设施完备,环境整洁优美。
历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驻区单位的支持下,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工作理念,在做好社区党建、服务、综治、环境卫生、文化等日常工作的同时,着重做好烈军属、孤寡老人、残疾人的优抚和帮助工作,建立健全扶贫助困的动态救助机制,全面掌握社区弱势群体情况,为困难户提供帮助。结合争创市“减灾防灾示范社区”的工作需要,和驻区单位淳溪中心小学共同开展了“防震减震”知识讲座
在全体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先后被获得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市级“六好”社区、省、市级“充分就业社区”、“优质服务窗口”、市级“绿色社区”,市级“南京市青年文明社区”、市级“商贸社区”及县级“文明社区”、“平安高淳系列创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栗园社区简介
栗园社区位于县城中心,东至淳东路,南至宝塔路,西至学山路,北至镇兴路,面积0.5平方公里,总户数2513户,7856人,划分了24个居民小组,社区成立党总支,下设五个党支部,党员189人,社区工作人员6名,人口密集、商务活跃、人文环境优美。驻区单位有商贸局、司法局、体育局、县二中、实验小学、交通稽查大队、运管所等单位。
近年来,栗园社区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驻区单位的配合下下,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工作理念,在认真开展好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等五大职能工作外,还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社区先后设立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站、消费者协会维权服务站、社区反假币宣传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消防工作站等。同时利用驻区单位的优势开展了法律、商贸进社区工作,通过多次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通过商贸局进社区活动的开展,政府搭建起品牌企业与消费者交流平台,起到了很好的社区效果。
社区先后被获得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市级“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先进集体”、市级“优质服务窗口”、市级“六好关工委”、市级“社区民族工作先级“三八红旗集体”、县级“平安创建先进单位”、县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淳安社区简介
淳安社区位于县城中心,1993年成立,东至北漪路,西至淳东路,南至宝塔路,北至镇兴路,面积约0.6平方公里,总户数2768户,人口6389人,社区成立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党员153名,社区工作人员6名,辖内主要小区有丹凤雅苑、淳安佳园、老教师宿舍小区,航运公司小区等,另外有23个驻区单位。
多年来,社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积极创新工作。在做好各项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服务,社区先后创建社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社区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籍等服务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去年以来,社区以创市级“绿色社区”活动为契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大力度对小区环境进行了整治,社区的环境焕然一新。
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广大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先后获得省“充分就业社区”、市“民主法治社区”、“绿色社区”、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先进集体”、“平安高淳系列创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弥补不足,创新工作思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社区各项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南漪社区简介
南漪社区位于县城新城开发地的城郊结合部,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西至固城湖南路,北至宝塔路,东至双湖桥,南至湖滨大道,是餐饮娱乐休闲的发展中心,面积约2.9平方公里,总户数4500多户, 10680多人,划分24个居民小组,辖区设立党总支1个,下设6个支部,党员286名。主要居民住宅区有:凯金世家、狮子山居民点、金淳花园、星河湾、固城湖花园、圣地华府、依水佳苑、迎湖茗苑、富华苑、石臼湖花园、波西塔诺等。驻区单位有:高淳宾馆、中小企业局、农林局、气象局、消防队、科技局、西舍小学等。
历年来社区在各级政府和驻区单位的关心支持下,社区的硬件、软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办公室有原来的一间,变为现在的一套200平方米,较大地改善办公条件,提供了一个比较舒适的一站式服务环境;我们始终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的工作宗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宣传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各项防护意识。在做好各项常规性工作的同时,我们在各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地开展了系列创建活动。
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广大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先后获得市“绿色社区”、南京市“六好”关工委、市“民主法治”社区、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县“廉政文化”示范社区、县“无邪教”社区等荣誉称号。
北漪社区简介
北漪社区位于县城东北部,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成立于1999年5月,东至双湖桥、南至宝塔路、西至北漪路、北至康乐路,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总户数1940户,5600多人,现有党员59名,社区工作人员7名,主要居民住宅小区有北漪园东、西园、阳光花园、凯金广场、吴家小区。现辖区内共有驻区单位43个,重点中学两所,教育资源丰富、人文环境优良,绿地面积达到45%以上。
近年来,社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服务。外贸编织“就业在社区,岗位在家庭”和家政免费服务,是体现社区人性化服务的两大亮点工作。2008年以来,社区以“培育绿色文化,营造美丽社区”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教育整治活动,积极营造氛围,开展环境整治,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历年来,社区先后获得省级“民主法制示范社区”和市级“绿色社区”、“六好社区关工委”、“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社区”、“巾帼文明示范社区”、“零家庭暴力示范社区”、“安全文明社区”、“充分就业保障优秀社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南京市和谐社区”等荣誉称号。
北漪社区正以崭新的姿态,朝着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奋进!
凤岭社区简介
凤岭社区位于县城的东北部,东至丹阳湖北路、南至康乐路、西至北漪路、北至芜太路,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由世纪花园、学府花园等大小29个生活小区组成,总户数6710户,人口17915人,党员61名,社区工作人员6名,驻区单位有淳溪镇政府、县民政局、计生局等十几家单位。
历年来,在上级政府和驻区单位的关心支持下,社区的硬件、软件建设都取得极大改善,现有社区民警2名,流动人口协管员2名,社区保安6名。办公室由原来的一间房到现在的二层楼300平方米,极大改善办公条件,提高了办事效率,居民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一站式服务环境。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工作宗旨,围绕涉及民生的环境、卫生、治安、医疗、计生、帮困、就业等各项开展工作,优化社区建设机制,全面维护居民利益,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以社区服务带动社区建设,力争把凤岭社区建设成环境整洁舒适、社会治安良好、社区文化丰富、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社区。
经过多年的努力,社区先后获得省级“绿色社区”、“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充分就业社区”、“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示范社区”,市级“无刑事案件社区”、“六好社区关工委”,县级“平安畅通县先进单位”、“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先进集体”、“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第二篇:和溪镇简介
和溪镇简介
和溪镇位居九龙江西溪源头的闽西南结合部,与龙岩、漳平、华安三县(市)毗邻,319国道、漳龙高速公路、龙厦铁路等穿境而过,是农村集市贸易的集散地,边贸历史长达600多年。全镇现有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29万人,辖区面积146.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0.4万亩,耕地面积2.4万亩,属典型亚热带气候,年均温度20摄氏度,年降水量1850毫米,平均海拔460米,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镇连续八届十六年被评为省级文明镇,是“全国文明镇创建工作先进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和溪镇拥有我国现存最小的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乐土亚热带雨林。森林面积仅0.22平方公里,是我国东南沿海唯一的原始植物群落,也是厦门大学生物科学院的科研基地。拥有历史悠久、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窗口之一——慈济行宫,宫内奉祀的保生大帝神像是海峡两岸仅存的两尊宋元时期雕刻的保重大帝金身神像之一,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和溪拥有丰富的优质天然温泉资源,盛产茶叶、花卉、药材(巴戟天、七叶胆)、毛竹等特色产品。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6000亩,茶叶加工厂38家,年创产值4000多万元,现拥有“茶农世家”、“润玉”、“天露”、“溢芳”等注册商标。被称为“南方小人参”之称的名贵药材巴戟天1500亩;七叶胆2500亩,加工厂14家,其产品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地区;花卉1500亩(主要有兰花、杜鹃花、海枣、桂花、茶花、花棕、非洲茉莉等);竹子(毛竹、麻竹、绿竹)2万亩。
第三篇:东溪社区简介
东溪社区简介
东溪社区位于玉壶镇的西部,飞云江支流玉泉溪上游, 区域面积28平方公里,辖碧溪、吕
一、碧坑、九南、裕山、东头、南河、茗洋等8个行政村,户籍人口8980人,环境宜人,地域面积28平方公里,拥有林地面积30361亩,森林覆盖率72.8%。社区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离县城23公里,至金星、至朱雅两条通乡公路穿乡而过,村村都通了康庄水泥路。东溪社区是文成最早出华侨的地方,现有华侨7500多人,分别旅居在意大利、法国等15个国家。
社区内资源丰富,山川秀丽,环境优美。百丈际-飞云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朱阳九峰景区就在社区境北面,离社区中心村碧溪村也只有5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5%,拥有生态公益林2000亩。属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常年水质保持优级。境内有红豆杉、香榧等10多种名贵树种和短尾猴、穿山甲、黄腹角雉等10多种名贵动物。
东溪社区设社区党总支、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同时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等配套组织。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6名承担着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社区文化、计划生育、司法调解、信访、民政、环境卫生、劳动保障、残疾人、老龄、工会、共青团、妇联、科普、红十字、社区服务等工作。社区自成立以来,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社区立足实际,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村委工作为基础,为社区服务为重点,以社区综合治理为保障,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现已基本形成领导重视、群众参与、单位支持、资源共享、协调共建的良好格局。
第四篇:高淳的概况简介
高淳的概况
高淳县地处长江以南,隶属于南京市。南京市郊,东邻常州地级市下的溧阳县级市,西接安徽的宣城地级市下的宣州区和郎溪县、马鞍山地级市下的当涂县,北临溧水县。
面积801.8平方千米。2008年底,总人口42.17万人。
高淳民俗文化
高淳四宝
高淳薛城遗址
高淳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高淳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文化传承有序,文脉源远流长。纵观高淳的历史文化
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遗迹呈现出有序的连贯性。从整个高淳的历史沿革来说,6000多年原始社会先民就在这
里生存,保留着新石器时代的金陵第一古村落——薛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率军民开掘了至今仍
在发挥航道作用的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河;秦汉时期,高淳是苏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留下了固城遗址、大量汉墓;三国时期,孙权为母亲筑塔做寿、周瑜在固城湖训练水兵;唐代,高淳的方
言具有盛唐遗韵,崔致远在高淳为官时写的《双女坟》成为韩国第一首汉文诗;宋代,有玉泉寺、岳飞抗
金岳城遗址等;元代文化在其他地方保留并不多,但高淳的刘家陇戏楼、花鞑子等遗存尚在;到明清时期,有淳溪老街、三元观戏楼、太平天国营垒遗址等等。这些历史遗存无不验证了高淳这一独特地域环境的古
老而神奇。二是文化形态具有着鲜明的区域性。在地理位置上,高淳属于古吴越地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
耕经济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农耕文化是高淳最具典型的特征。在人口变迁上,历史上高淳曾经出现三次
大规模的人口变迁,分别发生在魏晋南北朝、南北宋及太平天国时期,高淳现有的村落基本上由这三次人
口迁徙而形成。移民来到高淳后大多聚族而居,这也是高淳村落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大量移民的到来不仅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将文化传播到高淳,与本地文化结合,相互吸收、相互影响,造成了高淳文
化形态的多元性、庞杂性、区域性特征,并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文化始终没有被割断过,这得益与高
淳地理位置的闭塞性和生产方式的自足性。所以,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地区已经消亡的文化现象在高淳却能
找其遗踪或轨迹。如魁头信仰是北方宋代以前比较盛行的一种民间文化,但后来却消失了;民间庙会上的
一些祭祀活动如挑花篮、出台阁等至今在高淳完整保留下来。三是民间信仰保留着原始的古老性。高淳民间信仰保留了巫文化的特征,既有原始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也有宗教色彩的道教佛教俗神崇拜、天地神仙崇拜,充斥着天上、人间、地府,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构成了十分庞大的信仰体系。这种信仰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延伸出许多与神有关的宗教祭祀活动,如源于西周祭祀活动的傩舞“跳五猖”,祈求赐福的“跳财神”、“跳钟馗”、“ 跳杨
泗”、“凌云车”等都带有神秘的色彩和原始神灵崇拜的成份。再如高淳民间为纪念治水英雄张勃、唐朝抵抗
安史之乱的大将张巡等历史上为老百姓造福的人物,而形成的出巡纪念仪式,其规模达到上千人,在中国
绝无仅有,这种大型的祭祀出巡仪式,是古代“春祈秋报”的遗存,目的是祈求和感谢神灵的恩赐。四是民俗文化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高淳民俗文化十分丰富,高淳婚俗礼仪十分繁杂,始于周
代“六礼”,即:提亲、合八字、定聘、清担、送日子、迎亲。高淳丧葬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古代“五服”的礼制。
高淳山歌属“吴歌”范畴。此外,高淳的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形色多样,诸如舞龙灯、跳狮子、划龙船、跳
马灯、打水浒、踩高翘、荡旱船、打莲湘、挑花篮、打八怪、叠罗汉、打腰鼓等,其中东坝跳五猖、大马
灯在外的影响比较大,薛城花台堪称江南一绝等等。据了解,全县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
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21个,县级非遗项目29个,民间文艺种类30多种,有“民俗歌舞之乡”的美称。这
些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较高的文化品位,既
是高淳文化资源的一大优势,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高淳四宝
四方宝塔
四方宝塔即保圣寺塔,位于县城东郊,是南京地区最早建造的佛塔。据清光绪《高淳县
志》记载:“保圣寺......有浮屠,吴赤乌二年(239年)建。”浮屠,是梵文佛塔的音译,起
源于古印度。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我国,寺、塔随之出现。一般是先建寺后造塔,而高淳保
圣寺却是先造塔后建寺。这里流传着一则民间故事:吴黄龙元年(229年),吴大帝孙权从
武昌迁都建邺(今南京)。有年腊月初八,一场大雪梅花尽开,孙权母亲到高淳赏景,当轿
行至东郊,被两位醉酒打架的道士挡驾,孙母喝令拿下,俩人却受惊吓而死。事后孙母神情
恍惚,寝食不安,于是孙权遵母命在当地建塔,以镇邪之用。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名
僧贯休云游到高淳,看到光有塔没有寺,便在塔西南兴建禅寺,取名龙城寺。北宋大中祥符
年间改名保圣寺。明崇祯年间在寺内建藏经阁,收集经书四橱。清咸丰时,寺庙毁于战火,但佛塔幸存。1982年保圣寺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两次拨款修葺。该塔四方
七级,楼阁式,青砖砌成,高31米,底层每边长5.3米,从下向上逐层内收,呈一方锥体。
每层飞檐凌空,四角装置风铃,塔顶安有铁刹。各层设回廊栏杆,游人沿内梯登临远眺,湖
光山色美不胜收。
一字街
一字街原是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徽宗命蔡京征集建康五县民工在固城湖围湖造田,筑成900余顷的“永丰圩”,并在沿湖东北岸用花山青灰条石铺成的街道。其时,商店林立、居民云集,水陆交通方便、来往商旅不绝,成为苏皖两省交界的重要集镇——高淳镇。
明初,朱元璋为解决京师漕运,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下诏疏浚胥河,在固城湖
东建石坝启闭,名广通镇,俗称东坝。正德七年(1512年)夏,高淳发大水,为保下游苏
锡常地区,朝廷下令增高东坝三丈,使固城湖水不复东流,水位抬高,高淳淹田十万余亩,一字街从此沉没湖中。
现今一字街是县城老街,原名正仪街。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载:“明弘治四年(1491
年)立县署”,老街始建于此时。原长800多米,现保留了东自江南圣地,西止通贤街口一
段长345米,街宽约4米,路面横铺胭脂石,两侧镶嵌青条石。街道两旁房屋均为前店后宅,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门楼挑檐、斗拱,木排门板、镂花窗格、马头火墙、蝴蝶小瓦,典型的明清风格。著名民俗学家费孝通考察高淳,称:“高淳老街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
精、装饰之美,与安徽屯溪老街并称为‘姊妹街’”。
高淳老街上有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吴氏宗祠,抗战初为新四军第一支队
司令部,陈毅司令员驻地,现辟为纪念馆。还有民俗馆、道教神像画馆、赵厅,及去年复建 的关王庙等。
倒栽柏树
倒栽柏树在县城东北9公里处古柏镇政府院内,相传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江西道
人许逊来高淳修道,建寻真观,亲手植柏树两株。一株已死,另一株虽枯犹存,形状稀奇古
怪:树围近5米,躯干表皮脱落,挺拔如铁;顶上枯枝形如“根须”,盘旋向上,直刺青天;
下部树杈斜伸,青枝绿叶,乍看就像倒栽一样。
白牡丹
白牡丹在固城湖畔花山玉泉寺内。花山是以盛开牡丹花而得名,山中有座千年古刹玉泉
寺,相传是唐末名士罗隐所建。寺庙大门大多是座北朝南,而玉泉寺却是居西向东,令人称
奇。寺前有五峰遥遥相对,形似“五虎卧地”;寺后飞泉清洌,久旱不枯。山门有“鹤顶格”
嵌字联;“玉磬金钟敲佛地,泉声松韵锁禅门。”寺内对联:“鸟鸣竹里笙歌雅,牡丹花间字
句香;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此乃寺院楹联中佳作。
薛
薛薛
薛 城
城城
城 遗
遗遗 遗 址
址址
址
遗址位于南京市高淳县薛城乡,紧邻石臼湖南岸。1997年南京市博物馆和高淳县文化局
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100平方米。发掘表明,遗址的文
化层堆积可分为上、下二个大的层次。上层为墓葬,共发现115座。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其中以陶器、石器居多。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的红陶为主,另
有少量的灰陶和泥质黑皮陶。陶器的装饰纹样主要有镂孔、弦纹、锥刺纹、戳印纹、附加堆
纹和彩绘等。主要器型有深腹平底侈,釜作为生产工具的葬品主要有石斧、锛、锄、陶纺轮
等。玉器主要有璜、管、坠等。
下层为一处居址,有房基、柱洞、灰坑、灶穴等,分布密集且成组出现。房基为半地穴式的
建筑。灰坑中除发现有大量的陶器、石器以外,还出土了大量的水生动物骨骸,主要有鱼、龟板、螺、蚌等动物的遗骨。
根据遗址内出土物的分布,薛城遗址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的阶段。其中上层的
墓葬时代大致和北阴阳营遗址的二期相当;下层居址的时代相当于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的中
晚期。
薛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南岸苏、浙、皖三省交汇地带一处极其重要的史前古文化遗址。这
一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该区域史前文化的一个空白。而且,遗物中反映出的极具地方
风貌的古文化遗存,为进一步探讨这一大区域内的史前文化的文化类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
索
第五篇:一拉溪镇情简介
一拉溪镇情简介
一拉溪镇位于吉长南线302国道三分之一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域面积357平方公里,最远处2个村之间相距50公里,全镇总人口54228人(2008年数)。
一拉溪镇是永吉县第一产粮大镇,其中玉米面积更大,年产108599吨,水稻产量25601吨,一拉溪镇特色产业较为突出,其中小杂粮生产很有特色,尤其是紫苏生产,在镇域内有苏叶加工厂6家,给农民带来了非常高的效益。2009年,苏叶为全镇农民增收1100万元,苏籽为百姓增收2000万元,是一拉溪镇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另外,柞蚕放养也是一拉溪镇特色产业之一,依托地理和区位优势,柞蚕放养在一拉溪镇已经形成了稳定规模,年可放养柞蚕216把,为百姓创收360万元。
2009年,全镇的地区生产总值达24000万元,同比去年增长23.4%,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达到7268元,同比去年增长0.18%,农民人均收入5212元,同比去年增长0.08%。
由于一拉溪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将来在长吉一体化运行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一拉溪镇26个行政村的百姓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富裕,对未来充满希望。
百姓手中有钱,各项经济发展就会快速前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投资商的目光。现在一拉溪镇共有中小型粮食企业8家,苏产品加工企业6家,萤石矿2家,硅石矿1家,为一拉溪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