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呼唤爱
善于爱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办厂养他的,由于平时厂里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第二篇: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涛涛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五年级学生(四年级下学期从外校转入)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性格方面表现: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缺乏宽容心,常与同学打架。
2、学习方面表现:该生聪慧,但自制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做小动作;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完成,自信心不足。
3、生活方面表现:真可谓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于物质上的要求,家长几乎有求必应;在校不能当好值日生,在家从不帮忙做家务,不懂得理解关心别人。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1、他的父母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一直分居两地,三十多岁才有了这个孩子。他们同学的孩子大多已经上大学了,有的甚至大学毕业了。相比之下,年龄偏大的父母会更加疼爱孩子,甚至溺爱孩子。爷爷奶奶更是对迟到的孙子倍加呵护,容不得半点委屈。
2、父母对子女教育不能达成共识。孩子的母亲在机关单位工作,因为,她总觉得自己小时候经常被别人欺侮,吃了许多亏,她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再受到任何委屈。所以,孩子在和别的孩子闹别扭时,她支持孩子一定要赢,宁愿让孩子打了别人自己去赔礼道歉,也绝不能让孩子吃亏。为此,他的父母常常互相指责、争吵。由于他在学校和班级不合群、好惹事,比较孤独,上学期转学到我班。
3、家庭教育方式有偏差。孩子在0-6岁,采取的是放羊式教育,爷爷奶奶对他更是“有求必应”;上小学后,望子成龙心切,家长过分紧张,孩子温习时一直陪伴在侧,心想能及时辅导,但如此便令小孩丧失自我思考的机会,欠缺自信,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四、个案分析
1、苏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娇纵的爱是最可悲的,它是一种本能的、缺乏理智的爱。”父母对孩子百般溺爱,不仅给自己带来苦恼,而且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爱子心切,百般照管,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对孩子投入全部精力、倾入全部感情,把孩子放在一个全家人之上的特殊地位。这么一个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相应的思想,存在这个意识,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你管不了他。
2、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与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小朋友会对他持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他玩,因为他老是打人。”由于他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 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鲍里斯·塞德兹说过: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家庭是创造幼儿健康人格的第一工厂。因此我认为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便开始了转变他的工作。第一步是要取得他父母的支持和配合。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我能接受,他的父母很是感激,要改变他的现状,更是喜出望外,因为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毕竟他们还受过高等教育。他父母积极地配合我分析了他性格形成的原因,找到自己在教育上的偏差和错误,制定了一个“改变计划”:
1、父母必须改变对他的态度,重新调整教育方法,应该用平常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欲速则不达,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学校、家庭相结合加强对其是非观念的教育,明确哪些事有危害性,是绝对不能做的。
3、他对于受一些小冤枉、小委屈最不能忍受,常常以牙还牙,甚至大打出手,不能小事化无,这一点需要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经常给他讲一些宽容的小故事,读读关于宽容的名言,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结合他本人的事例来感受风平浪静,海阔天空的美好感觉。
4、以强项来淡化弱项。我发现,由于他从小参加过少年宫的美术培训,书法、画画有一定基础,我将班级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他。同时,鼓励他多参加活动,为他创造展示才华、为集体争光的机会,培养他的责任感、荣誉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他能融入这个集体。
5、学习上,鼓励他独立完成作业,大胆发言。家庭辅导时,不能一味告诉标准答案,要采用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方式,发挥孩子的智慧。
6、根据他的家庭条件,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走走,多到书店看看,增加他的知识面,提高他的阅读能力,为他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六、教育效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学期的了解及教育,这位同学有了一定的进步。期末,当我把“进步之星”奖状发给他时,他竟然当场跪下说:“谢谢老师!”,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自信和自尊。他妈妈也高兴地说,这是他上小学后获得第一张奖状。
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对老师信任了,他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
第三篇: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呼唤爱
善于爱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办厂养他的,由于平时厂里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金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刘子帅
性别:男
年龄: 岁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学习缺乏主动性。
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约束能力较差。经常借故逃学,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该同学今年 岁,体弱,又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娇惯,使他养成了自由 散漫的性格。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不成,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
困难,又借故不上学,致使基础打得不牢,学习成绩差,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
厌烦。
四、个案分析、鉴于其父母对他的溺爱骄纵,缺乏一种必要的约束力,凡事随心所欲,使他生活在很松弛的生活状态中,这样容易使其养成懒散无纪律性,做事随心所 欲,不计后果。、在班级里,由于学习成绩一般,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 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
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害怕上学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他经常请假逃课,我让同学们主动和他玩、谈心,让他体会到班级的温
暖和快乐,对于他的厌学,我从基础着手,采用帮学帮练,多鼓励,多表扬,使 他对学习产生乐趣。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
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针对他身体弱,惰性强的缺点,多鼓励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激发
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
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
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
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刘子帅同学有了一定的进步,身体强壮,学习成绩大有起色,学习态度有大的改善,但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
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金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刘子帅
性别:男
年龄: 岁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学习缺乏主动性。
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不刻苦,缺乏毅力,
第四篇: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德育案例
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平时很少管孩子。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对孩子不管不问,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因生活琐事经常打架,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原因,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面对现实,调整心态,改善家庭关系,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陪陪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开通热线,建立家校电话联系。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公布,与任课教师、家长经常联系,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让家长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陪陪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家长课程,把家长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
二、爱护、尊重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4、多一些呵护成长的爱心。平时注意观察他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与其结对,经常找其谈心,随时掌握他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健康成长。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
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丰富课余生活,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为了孤独的孩子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外活动,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家长教师共同携手,方能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优良习惯。
板泉镇中心小学 张玉清
2012.4.9
第五篇: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用爱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
德育教育课例
张某,男,七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经常逃学。
一、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已经几年了,他是靠妈妈一个人打工养他的。母亲平时在附近工厂打工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有时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学习上的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学习的态度,精神状态较差,少言寡语,也不愿意和同学交往。
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出现以上表现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自暴自弃,逃避学习,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自卑心境。这时候,如果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
二、个案处理
1、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该生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主动上门与孩子的母亲谈心,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又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孩子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孩子的母亲接受了我的建议,加强了对孩子的教育。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逃避上学,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克服了自卑,学习进步了,和同学相处也好多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2、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该生失去父爱,心理失去依靠,只要老师付出真爱,孩子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我一有空,就叫孩子,问他的学习,问他的生活,还叫他画画。只要他有一点进步,我就给予鼓励。一段时间后,他 变了,变得活波开朗了,作业认真了。更可喜的是他课堂还举手发言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正因为我充分尊重孩子,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孩子,孩子感受到了尊严,从内心以极大的努力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去做。
三、案例启示: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面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慢慢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处于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过于生硬,过于严厉,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有点“脾气”或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儿童有点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要有爱,而且还要善于爱。
凤翔县长青镇潘家湾小学 王淑梅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