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良贷款是农信社的
不良贷款是农信社的“毒瘤”,制约农信社稳健发展,影响央行票据的按期兑付。2009年初,XX联社不良贷款占比高达66.81%,额小,面广,户多。我们全面清理归类,实施八大举措,全年收回不良贷款1.31亿元,其中收回2005年前不良贷款1.13亿元,以现金方式收回1.1亿元,现金收回率97.3%,不良贷款余额下降30个百分点,清收比例居全省首位。
一、千元以下贷款,包责到人销户收
过去,千元以下贷款由于金额小,清收成本高,员工不愿花功夫。去年初,全县共有小额借据12,129笔,金额970万元,平均每笔不到800元。我们采取“分层包户、责任到人、台账监管、专项考核、销户结零”的措施,从小处着眼,逐笔销户清收。我们制定了“12345”的销户目标,联社班子成员人平销户10户,部室经理20户,信用社主任30户,副主任40户,信贷员50户,人人都有销户任务,领导干部侧重“钉子户”和“赖账户”。凡有清收销户任务的,按每笔预提绩效工资50元实行挂钩考核,风险部建立台账,每月通报。农行退休职工蔡某在行社脱钩前,先后在6个信用社贷款17笔,共计16,428元,去年安排联社副主任傅啸铎的清收。傅啸铎是蔡某任营业所主任时招进信用社的,他初次上门催收时,蔡自恃有恩于他,倚老卖老,根本没有还款的意思。但傅啸铎毫不气馁,一次又一次上门,帮他想法子。“精诚所至”,老蔡终于放下架子,拄着拐杖找儿女们想办法凑钱,一次性还清了贷款本息。贷户文某1983年在信用社贷款422元购买桑树苗,由于当年干旱,树苗成活率低,23年来一直以此为借口拒不还款。去年,这笔贷款落实给包村信贷员郑在选清收,并签订销户责任书,老郑一次次上门催收,使文某筹措资金偿还了贷款。由于责任落实,领导带头,职工紧追,全县共收回千元以下不良贷款11,526笔,金额923万元,其中,副主任以上干部销户2241户,金额310万元。
二、一般逾期贷款,评级授信激励收
去年,我县开展了创建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的活动,我们把握这一时机,深化创建内涵,把清收农户的一般逾期贷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逐村召开村民大会,对信用农户颁证授信,上台戴红花,对拖欠贷款的级外户,在村组张榜公布,让讲信用的农户觉得光荣,不讲信用的农户觉得脸上无光,促进欠贷户筹资偿贷。贷户付某欠信用社贷款1.5万元,去年初被信用社评为级外户,原定于去年“五一”为儿子订婚,4月中旬,女方突然变卦,起初付某不知是何原因,后来得知女方嫌付家不是信用户,付某思前想后,很快拿出为儿子订婚的钱,到信用社还清了贷款本息,信用社也重新为付某评定了信用等级,挽回了这桩婚事。2006年,全县5700个级外户升级为信用户,7250个二级、三级信用户升为一级信用户,累计收回农户一般逾期贷款1710万元。
三、边远山区贷款,建立网络包干收
撤销信用站后,对一些边远山区的贷款清收,由于信息不畅,上门收贷经常扑空,明显感到“腿短”。为了及时掌握农户信息,节约收贷成本,去年我们实行“五个一”的措施,每个村派一名包村信贷员,向每个村干部发一张联系卡,逐家逐户送一张“服务名片”,按组设置一个服务箱,人人有一本“服务日志”,形成了一张严密的信息网。哪家牲猪要出栏,哪家余粮要变现,哪家寄回打工钱,信贷人员都能及时知道,及时上门清收。雷店镇天坪村离信用社十多公里,该村杨某欠信用社贷款2100元,逾期17年本息未还,信用社认定为呆账。去年7月份,远在台湾的侄儿回来寻亲,给了他一笔钱。该村村主任将这一信息反馈给信用社,信贷员及时前往收回了贷款本息。
四、贫困农户贷款,“放水养鱼”治本收
英山县是一个贫困县,还有一部分农户处在贫困线以下,甚至有的家徒四壁,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对于这类农户的贷款,过去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清收,但收效甚微。2006年我们改变策略,不单纯为收贷而收贷,而是送科技,送信息,送启动资金,帮贷户发家致富。信贷员每到贷户家中,总要先谈谈生产经营的话题,传递科技致富信息,帮贷户出主意。茶园庙村一张姓农户,欠信用社贷款2800元,逾期多年,包村信贷员徐守仁在收贷过程中发现,老张性格憨厚,不是有钱不还,而是家庭确实困难,并了解到老张家的3亩责任田紧靠河边,田基高,河床低,是典型的“望天收”,建议其改种西瓜,并自己担保贷款500元,帮助添置了喷水设备。一年下来,收入9400多元,增收5800元,他不仅还清了新贷款,也还清了老贷款。张某逢人就说:“要不是信用社帮我,这笔贷款不知要拖到何年何月,不讲信用的名声也要背一辈子”。2006年,全县信用社通过结对帮扶,投放启动贷款1022万元,支持和帮助4070个贫困户脱贫致富,收回逾期贷款3788万元。
五、外出务工贷款,捕捉信息跟踪收
英山县长年在外地打工人员有6万人,打工收入2.6亿多元。许多打工人员拖欠贷款,因居无定所,流动性大,给清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此,我们实行信贷员包村联系制度,常到打工户家中了解情况,搜集信息,常与打工人员通电话、寄信件、发短信联络,逢年过节或贷户家里办红白喜事时,及时上门清收。对举家外出的先是电话联系,再派出精干人员外出清收。贷户徐某于1995年至1996年在信用社贷款13笔,金额4.73万元,因经营不善无力还款,举家外出躲债,杳无音讯。信用社主任徐建群经过多年明查暗访,了解到徐某住在上海徐汇区。去年6月,他不顾儿子正在高考,前往上海,收回贷款本息3.2万元,下欠本金协议在春节回家后还清。2006年,全县有14个信用社出动49人次,共收回外出打工人员拖欠贷款本息1579万元。
六、行政事业贷款,实行专人专业收
2006年初,县联社对全县难点户和行政企事业单位拖欠贷款,集中到风险部清收,实行资费合一,绩效考核,含量计酬,清收任务与绩效工资挂钩,提高清收人员的积极性。县广播电视局辖属的3家广播站,于1996年在3个基层信用社共贷款15.2万元,撤乡并镇后,债务悬空。过去,信用社多次上门找县广播电视局清收,前后几任局长总是搪塞,加上我们内部清收机制不活,清收力度不够,最后总是不了了之。去年,在新的清收机制下,风险部清收人员徐守江采取“人盯人”的战术,局长上班他跟着,局长发怒他忍着,局长吃饭他等着,局长开会他盯着,最后局长“软了刺”,将40多家县直单位的宣传合同和收据交给老徐抵还贷款。采取万元含量工资计酬方式后,拉开了风险部人员的收入档次,最高的每月绩效工资4000多元,最低的每月只拿基本生活费。去年,风险部与63家行政事业单位签订还款协议,以现金方式收回贷款282万元,盘活不良资产125万元,保全资产1296万元。
七、多年沉淀贷款,扫“黄”除“黑”抢救收 七、八十年代沉淀的贷款借据,时间久远,很多借据发黄变黑。去年,我们开展了一场收资金、收资产、收资料的“扫黄除黑”清非活动,逐社清理,逐笔登记,逐户落实清收责任人,逐人签订清收责任书,完善手续,保全债权,要求现金收回率达到65%,债权保全率达到100%。先后消灭了发黄变黑借据3265张,收回现金874万元,收回物资变现131万元,落实债务、保全债权1840万元,抢救了一大批高风险信贷资产。白铺村陈某从1988年至1989年,在信用社借款5笔,共计6482元。1989年底借款人身亡,妻子改嫁,不知去向,陈某的儿子也在外打工,贷款连续16年分文未还。去年,陈某的儿子回家过春节,信用社得知消息,连续6次上门,并找他的叔父叔母一同做工作,讲父债子还的道理,陈某的儿子最终拿出过年的钱,结清了贷款利息2956元,本金重新立据。
八、新增不良贷款,设“笼”监控追责收
去年,我们对128名新增不良贷款责任人进行了严厉的责任追究,划分时点,设“笼”清收。对2006年6月30日仍未达到规定清收比率的45人,一律下岗,实行“进笼子”清收,清收完毕并经审计后,方可“出笼子”,在此期间,每月只发基本生活费。为了敦促“进笼”人员早出“笼子”,联社逐人签订责任书,风险部建立台账,按月通报。信贷员易献中2004年向个体户汪某发放了2笔贷款16万元逾期未还,去年6月份,易眼见要进“笼子”了,赶紧与汪某软磨硬泡,历经11天,使汪某变卖船舶还清了贷款,解除了责任。通过重点督办清收,使一些持观望态度的职工感受到了联社追责的决心和态度,纷纷想办法收清了各自的责任贷款。2006年,全县共对128名责任人扣薪35.4万元,收回新增不良贷款6200万元,除还有2人未出“笼子”以外,其它43人全部完成了清收任务。
通过以上举措,我县信用社不良贷款大幅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促进了效益增长,2006年实现利润605万元,同比增加567万元。2007年,我们将再添措施,再鼓干劲,力争不良贷款再压1个亿。
第二篇:浅析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
当前,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重点,更是当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工作。因此,必须采取政策、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措施,加大力度清收和转化不良贷款,营造农村信用社经营和发展的育好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中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具体实践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谈一些粗浅的想法和思考。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效益之源。因此,各级信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清收盘活工作的重要性,要把此项工作放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全体员工,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必胜信心,吃大苦,耐大劳,千方百计保全信贷资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信用社资金损失,降低风险,确保信用社真正认识到,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将严重制约信用社健康快速发展,清收盘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信用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要想实现不良资产的盘活清收,必须做到机构、人员、措施三到位,组建专门的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实行专业管理,实施专项考核,要明确清收计划,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落实奖罚措施,协调各方关系,积极协助依法清收不良贷款,专业处置化解资产风险。
三、摸清底子,完善手续
资产部要对分账资产拉网排查,逐户见面,摸清底子,建立贷户档案。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小后大的原则,能清收的清收,能保全的保全,下大力气开展完善手续工作,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尽可能使每一笔每一户贷款都具备完善的法定手续,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四、依法起诉,强制收贷
要经过排查摸底,对有钱或有物欠贷不还的“赖债户”、“钉子户”,通过签发催收通知书等手段,先保全后起诉。在依法起诉收回不良贷款时,从农村信用社整体效益出发,应切实注意三点:一是对起诉的每笔贷款要斟酌是否有价值,防止出现诉讼等费用高于收回贷款的现象。二是要对欠贷户做深入细致的调查,防止打赢官司收不到钱或物。三是对依法收贷判决的抵贷物资要科学评估其真实价值,防止出一低值甚至不能变现的物资抵顶高额贷款现象,从而解决不良贷款表面降低无实际效益问题。
五、政府支持,借力清收
农村信用社特别是县级联社,要向地方政府多汇报、多请示,争取理解和支持,凭借经检、监察等行政执法部门的力量,帮助农村信用社打赢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要通过不断地向各级政府领导汇报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对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对加大新的贷款投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争取政府成立清收不良贷款领导小组,组织人行、信用社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专门的班子专司清收之职,列出清收名单,制订清收政策,层层部署清收任务,定期考核与督促。在清收不良贷款活动中,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相结合的手段,重点抓好有影响的贷款的清收,起到打击一个、震动一片、教育一方的作用,既达到清不良贷款,又促进规范和整顿农村信用秩序的目的。
六、落实责任,连带清收
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中的审批、担保、介绍等责任人,采取“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办法,追究责任,负责清收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对近几年来形成的不良贷款,采取领导带头、主管部室督促、落实奖罚措施等办法,促使不良贷款发放责任人予发清收。对每个贷款责任夫制订出按月清收的计划、次月即进行考核的办法,视其完成清收效果不佳者,要限期予以清收,对清收效果不佳者,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软硬措施结合,促进贷款责任人收回不良贷款。
七、跟踪改制,盘活贷款
对企业被租赁、出售、拍卖等改制过程中“悬空”的贷款,采取跟踪做工作的措施,予以盘活,达到降低不良贷款的目的。采取这种措施的对象主要是原乡镇村办企业,通过县、政府宣传企业 甩掉贷款包袱的害处,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使改制后的企业 接收原企业签订协议,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在资产上给新企业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改制后的企业承担原企业债务,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样,农村信用社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跟踪盘活不良贷款,按时收利息,既降低不良贷款,又增加利息收入。
八、雪中送炭,激活贷款
有的贷户或企业欠信用社逾期等不良贷款,企业处于停滞状态,但如果有了启动资金,即可搞活生产经营,否则,企业由于缺乏资金仍处瘫痪,甚至倒闭破产。农村信用社根据这一实际,雪中送炭,再注入新贷款,拉企业一把,使企业再启起来“爬上坡”,等销售了产品,产生了效益,再归还新旧贷款,达到促进搞活企业与降低不良贷款的“双赢”目的。采取这种策略,农村信用社要切实了解企业 运行状况,并且要具胆识。
第三篇:降低农信社不良贷款几点建议(定稿)
降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几点建议
2007年03月14日14:55 中国农村金融网
【本文摘要】紧紧依靠政府,实行政银合作清收
当前,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效益的重点,也是创建金融安全区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政策、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措施,加大力度清收和消化不良贷款,促进营造信用社经营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进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支持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降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笔者结合有关政策及县域经济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核实贷款责任,实行责任清收。即在划分时间段的基础上,对所有新增贷款梳理建档,按发放过程中的审批、担保、发放、介绍等不同情况确定第一责任人,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责任人负责清收。并采取领导带头,主管科室督促、落实奖惩措施等办法,促进责任清收的落实。尤其对违规发放的贷款,必须要求限期收回,限期收不回或清收效果不佳者,要给予经济和政治处分,从而促进责任人收回不良贷款。
2、紧紧依靠政府,实行政银合作清收。即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借助行政力量,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实行政银联动清收,如何争得政府的支持是关键,信用社要采取积极向政府汇报和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经济发展“双管齐下”的策略,争取政府把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密切与司法部门联系,实行法律清收。即通过协调和沟通,调动公、检、法等部门的力量,帮助信用社大打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在清收不良贷款突击活动中,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相结合的手段,重点抓好“赖债户”、“钉子户”的不良贷款清收。可以由法院牵头,信用社人员协助,成立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执行专案组,专门清理执行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诉讼案,顺利的拔掉“钉子户”,征服“赖债户”,既清收了不良贷款,又达到了规范农村信用秩序、改善信用环境的目的。
4、跟踪企业改制,盘活不良贷款。即对企业在被租赁、出售、拍卖等改制过程中,“悬空”信用社贷款的现象,要采取跟踪做工作的措施,予以盘活。采用这种措施的做法是要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使改制后的企业接收原企业贷款,承担原企业的债务,银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形成“双赢”。
5、区分情况,激活不良贷款。即对有发展前景,但因缺乏流动或启动资金,生产暂时停滞而形成不良贷款的企业,信用社在详细调查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可以实行转贷或注入新贷款,拉企业一把,助其过坎爬坡,等产品销售,企业有了效益,再归还新、旧贷款,达到促进搞活企业与降低不良贷款“一举两得”的目的。采取这种策略,信用社必须切实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情况,才能避免新风险的产生。
5、依法核销,消化不良贷款。即对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经过细致的调查,拿出充足的核销证据,由联社集体研究后可以依法核销。核销贷款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贷款确系无法收回的原则。对于有一线收回希望的贷款,也不能列入核销范围,切实防止责任人对收回难度大的贷款、人情贷款借机予以核销。另外,还要奠定一个基础,即是按比例提取呆帐准备金,做到专款专用,奠定依法核销的资金基础。
6、提前介入,保全信贷资产。即通过密切关注贷户的运营,对于虽能正常生产,但经营每况愈下或行业前景暗淡,一时难以逆转的企业,要实行信贷退出机制,安排信贷人员紧盯贷款,能收回的尽量收回,暂不能收回的,落实担保手续,提前保全信贷资产,防止形成不良贷款。实行信贷退出机制,要切实争取地方政府和法院的理解,使他们减少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支持信用社信贷资产的保全。
7、优化增量贷款,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当前,一是要准确定位“三农”,加大小额农户贷款的投放,杜绝“垒大户”现象。同时,继续开展评定“信用村、信用户”工作,发放支农贷款的同时,提高社会信用度。二是要拓宽服务范围,增加贷款种类,大力开办质押、可流动房产抵押、汽车、住房消费贷款。三是要巩固和培育黄金客户。工作要有前瞻性,对于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私营企业也要提前介入。四是要加强贷款管理,完善担保措施,系紧贷款安全绳。通过以上措施,以增量稀释存量的同时,也把住了新增贷款投放关,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作者:刘钦彦)
第四篇: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难的思考
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难的思考
随着农信社向农村银行改制步伐加快,不良贷款作为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化解不良贷款包袱已刻不容缓。农信社除了争取政府用土地置换不良贷款外,自身更要加大清收力度,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占比。由于不良贷款多属长期积累沉淀形成,要想在短期内收回难度很大,因为好收的早就收回了,剩下的基本上是难啃的“硬骨头”。但不管清收多么难,不良贷款必须还要收,这关系到改革成败和农信社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剖析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的难点,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对破解不良贷款清收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良贷款清收的难点
(一)作为清收的主体农信社而言,从主观上讲,信贷人员对不良贷款清收存在畏难情绪。一是难得找到人,有的借款人搬走、调离或外出务工经商,地址和联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清收信息中断。二是找到人难得做工作,有的借款人有钱不还赖账,有的以前多次转据或增贷收息嫌债务过大不愿偿还,有的确实厂垮人散或经营不善借款人无力偿还。三是怕秋后算账被追究责任,有些不良贷款信贷人员好不容易找到借款人,做工作可以一次还清或办理借新还旧,采取灵活减免利息措施能收回,信贷人员不敢当家担心手续不齐或按文件规定难落实到位,今后可能受处分,思想上存在顾虑不敢大胆搞错失良机,影响清收效果。
(二)借款户缺乏还贷意识。作为清收的对象借款户而言,有的相互攀比跟着不还,有的认为信用社长期未找可以不还,有的认为要钱投资还了不好再贷,有的只愿还原贷本金对转据后息转本部分不愿偿还,有的以私借公用为由推拖不还,有的认为不还信用社拿自己没办法,而不良贷款绝大多数是信用方式发放,对借款人约束乏力,甚至有的借款人转移资产到他人名下,导致法院难以查封其财产。由于城乡流动性增大,借款人夫妻双方同时在家的较少,而要借款还旧有的借款人外出务工经商不能当面办理贷款手续,导致清收盘活搁浅。
(三)作为清收的外因,借助行政和司法力量缺乏长效动力机制,导致外力清收难以持久。表现为依靠地方党政和村级干部支持清收忽冷忽热,以会议为主要形式推动往往起到一时作用,但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必须利益驱动才能保障,明确收回不良贷款的好处予以激励,用物质刺激或信贷投放进行反哺,从而调动政府或村级干部的积极性,但目前缺乏相应的长效激励机制。另外,依法清收存在执行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有的不良贷款起诉后借款人逃债不见面,有的找关系影响法院执行,特别是借款人作为本地人在贷款起诉后通过多种手段干扰当地法院执行,有的借款人有能力偿还不还,有的确实没有执行能力,诸多因素导致依法清收起到一定效果但不明显,而且费用大成本高。
对策建议 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借助内外多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而且要苦干加巧干,坚持不懈才能收到实效。
(一)从清收的方式上要放活。由于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复杂,借款对象千差万别,收回难度较大,要想盘活不良贷款,必须因人而异,因户施策,打破只收现金的单一模式,采取多种方式灵活清收,为了抢救信贷资产,只要能降低风险,账务不搞乱,真实合法有效盘活的,可以借新还旧,可以先还后贷,可以适当减免利息,可以接收抵债资产,可以收回部分现金,可以将信用变成担保方式,可以分期还款,还可以风险代理,只要有利于盘活的方法在合法的前提下都可以采用,同时联社要给予基层信用社一定的自主权,明确只要合规操作可以免除信贷人员的责任,可以即收即审解决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让基层信用社放手放心清收盘活不良贷款。
(二)从清收的奖励上要多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要调动清收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在奖励政策上解放思想。一是对直接清收人员收回不良贷款的按贷款清收难度给予奖励,实行多劳多得。二是对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完成好的单位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调动团队清收积极性。三是对间接支持信用社收回不良贷款的,包括政府和村级干部,按贷款收回的多少给予一定的奖励,体现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而且对完成任务越好,奖励力度越大。四是对依法收回不良贷款除了按规定向法院应缴纳费用外,对得力的法官要给予一定的报酬进行奖励,让做事的人不吃亏。
(三)从清收的运作上要联动。不良贷款要盘活成正常或收回,不是一朝一夕能立竿见影的,有的需要反复多方面做工作,经过多年清收才能取得成功。为此,必须运用好各方面的力量,坚持打持久战。从信用社内部讲要上下整体联动,联社和信用社要一盘棋,信用社是清收的主体,联社要作坚强后盾,特别是大额不良贷款,联社领导和职能部室要大员上阵,亲自攻坚,并给予基层社财力、人力和智力支持,为基层社壮胆撑腰。从外部讲一方面要争取政府的支持,信用社要多汇报勤请示,借助政府力量营造良好的清收氛围,依靠村组干部提供清收不良贷款信息,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为信用社清收当好联络员。另一方面农信社要联合法院开展集中执行活动,加大不良贷款快审快结力度,提高执结率,打击逃废债行为,最大限度挽回资产,维护农信社债权利益。
第五篇:关于农信社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
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包袱沉重,一直是困扰农村信用社经营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农信社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清收难点,试探求化解之策。
一、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难点
化解历史遗留不良贷款,除依靠农信社自身“苦练内功”、发展业务,通过不断增加盈利能力消化外,主要
途径还是要靠清收化解。但清收过程中普遍遇到如下问题:
㈠信用环境差使“赖债户”不良贷款清收难。信用环境差是“赖债户”存在的“温床”。“赖债户”中不乏公职人员,地方政府部门虽屡次下发文件以行政手段配合农信社清收,但许多涉贷单位对清欠工作大多存在“光打雷,不下雨”、走形式的现象,清收效果不明显。而非公职人员的“赖债户”则多存有侥幸心理,通过外出躲债、拒绝签字等方式逃避信用社债务。对于这些“老赖债户”,无论信贷员怎样软磨硬泡也无济于事。
㈡缺乏政策扶持使农业经济组织不良贷款清收难。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信社自主经营管理薄弱,各级政府行政干预致使农信社发放了一批低质量的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如一些村办造纸厂、水泥厂等,随着这些经济组织的亏损、解体、倒闭,农信社的这部分贷款也由此沉淀下来。这部分贷款大多年限长、金额大、涉及面广,由于缺乏国家相应政策扶持,而使此类不良贷款清收盘活难度相当大。
㈢农业经济的高风险性使小额不良贷款清收难。由于农户尚未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个体抗风险能力小,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债务往往难以偿还。市场经济的复杂化也使城市小个体户常常血本无归,无法按期归还债务。这部分不良贷款具有单笔金额小、户数多、分布广的特点,加上不少贷户外出务工、经商,有的还举家外迁、下落不明。要盘活此类不良贷款,如果单靠信贷员一户一户跑清收,工作量巨大,而且势必影响正常业务发展。
二、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对策建议
经过近几年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信社不良贷款降压工作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一些“难啃的骨头”仍然较大程度地影响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因此怎样在原有清收经验之外寻求化解之道是当前农信社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㈠加大行政、法律清收力度,切实整肃信用环境。针对信用意识淡薄的“公职老赖”,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国家新出台的《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把是否诚信作为公职人员考核“德、能、勤、绩、廉”中“德”的重要考评内容,对恶意拖欠债务的公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惩戒。对非公职人员的“钉子户”,通过媒体曝光、法院执行拘留等途径给予清收,这样在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的同时又可整肃信用环境,达到清收一户、震慑一方的效果。
㈡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打包出售、债权拍卖、资产置换、委托清收等方式,多渠道消化历史包袱。对于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建议省级联社在相关法律框架内尽快研究出台指导意见,指导基层联社根据具体问题,采用灵活、合规的途径积极化解。如对于单笔金额小、笔数多的农户小额贷款,可考虑打包出售债权清收的方式;对于大额不良贷款,可考虑公开拍卖债权的方式收回;对于供销社解体前不良贷款,可考虑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将债权置换成其现有房地产的产权,再进行拍卖变现清收;对于一些贷户长期外出,催收人员因信息不灵无法催收到位和少数“赖债户”拖欠债务等情况,创新催收方式,委托关联人或村组干部帮助清收,通过合理核定清收费用,明确费用按照现金到账的金额进行结算,这样则可能调动多方力量积极性将多年陈年旧账收回。
㈢适时放贷激活“沉睡贷款”,帮助贫困贷户脱贫致富。由于农业经济的高风险性和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影响,一些小额贷款户家庭贫困确实无法偿还贷款。针对此类情况,信用社应组织信贷人员深入调查,根据贷户具体情况适时适度放贷,为贷户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在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同时,又可收回多年无法盘活的不良贷款,从而达到社农“双赢”的效果。
㈣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资产管理公司,加快消化历史包袱进程。借鉴国有商业银行运作资产管理公司经验,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可由省、市、县财政部门按一定比例出资解决,业务开展及服务对象主要面对辖内各法人农村信用社,对农信社符合条件的历史包袱中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清收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方式进行消化。通过此种方式,可使农信社轻装上阵应对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