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4-2018)

时间:2019-05-13 07:2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4-201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4-2018)》。

第一篇: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4-2018)

关于印发《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4-2018)》的通知

武大研字〔2014〕11号

各有关单位:

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建设,切实将提高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学校结合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2-2016)》进行了修订。现将《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4-2018)》印发实施,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武 汉 大 学

2014年2月27日

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 建设方案(2014—2018)

(修订版)

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宏伟目标的实现,切实将提高质量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战略需要,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主动服务需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我校素有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优良传统,明确将“质量是生命线”、“创新是主旋律”作为指导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在稳定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不断推进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进。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是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举措。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形成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文化氛围和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牢固树立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研究生教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的理念,确立研究生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为培养更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及产出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目标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大幅度提高研究生优质生源比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招生选拔机制;构建分类指导、方式多样、充满活力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相契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精品课程,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教材、课件,拓展研究生培养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大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以项目化和规模化方式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建设一批高水准学科专业和学位点,优化学科结构,培养、吸引、选拔和聚集一批在国内卓有声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导师队伍,培育和组建一批水平高、后劲足、具有很强创造力的导师梯队,以大视野、大气魄、大项目引领和带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建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和产出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质量保证与评估,形成富有特色的、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稳定而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提升机制;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成为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性作用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地。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一)优质生源拓展与招生选拔优化工程 1.优质生源拓展项目 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招生宣传方式,优化考生来源结构,争取更多优质生源,努力提高我校优质生源报考和录取比例。通过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到全国高等院校分布集中的地区开展招生咨询宣传活动,到“985”、“211”高校开展专场招生说明介绍会,扩大我校在重点院校考生中的影响力。鼓励、组织培养单位到相关高校进行招生宣传,利用“优质生源互推平台”逐步与更多的重点院校和优势学科建立长期稳定的优质生源交流、合作、互推机制。积极支持各培养单位举办“武汉大学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吸引相关高校及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参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选拔优质生源。设立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对来自“985”高校学习成绩在本专业排名前10%的考生给予奖励。通过接受调剂复试、推免生优先享受基本奖学金、优先推荐国际联合培养和硕博连读与直博生、优先推荐申请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等政策措施,吸纳国内高水平大学考生。以提高绩效为导向,完善招生指标分配模型及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建立生源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对优质生源增幅显著的培养单位,学校在招生指标、招生工作业绩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招生信息网络和咨询平台的建设,增强信息公开力度,以多种方式为考生提供招生咨询和服务。

2.招生选拔优化项目

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改革,着力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对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的选拔程序,不断探索完善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优秀人才单独选拔工作,探索硕士研究生优秀人才单独考试选拔方式,进一步推进通过“入学考核”选拔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改革,进一步推进“先面试后统考”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改革。进一步发挥命题工作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评卷工作的规范公正,强化考试安全工作,加强命题质量分析,逐步建立试题库,推进分类考察,提高考试命题质量。优化初试,强化复试,进一步发挥导师在复试中的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初、复试成绩比例,积极探索符合学科发展、体现学科特色的个性化复试办法。

(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工程 1.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拓展项目

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业务学习的紧密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纳入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重视对研究生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学术道德的教育,培育研究生正直诚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团结合作的品质。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加强研究生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2.深化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项目 加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制,彰显学科人才培养规律,强化分类培养特色;建立健全定位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直博生制度和“1+4”、“2+3”、“3+3”的硕博连读培养体系,在基础学科积极探索本硕博长周期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

3.国际合作培养拓展项目

积极拓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渠道,努力推进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开展双学位、联合学位项目,探索建立研究生海外实习与志愿服务机制;切实扩大联合培养博士生出国留学规模,大力推进国家公派研究生留学项目,设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加大优秀博士生海外研修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选派300-500名优秀研究生到国(境)外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师从一流的导师;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领衔建设一批国际化品牌专业课程,逐步建立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开发研究生课程的知识共享机制,打造5-10个全英文硕士项目;加强留学研究生的培养,不断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中具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的比例。

4.跨学科培养推进项目

主动适应国家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每年遴选10-50名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进入试验区,开展跨学科团队式联合培养;鼓励培养单位之间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联合设计交叉学科培养项目,进行跨专业、跨院系培养建立跨学科课程选修平台,举办各种形式的“珞珈跨学科学术论坛”和“跨学科博士生沙龙”,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锻造平台;建立复合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团队协同培养的优势,形成跨学科学术指导机制。

5.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研究生科研资助体系,发掘研究生创新潜能,鼓励研究生自主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在导师和团队指导下开展研究。组建一批研究生创新团队,让研究生在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过程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建立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完善“研究生学术创新奖”;支持研究生为完成高水平研究适当延长学习时间,实行博士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延期资助计划,加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稳步提升研究生对学校科研成果的贡献力;积极营造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环境,坚持导师论坛常规化,支持优势学科举办全国博士生论坛与研究生暑期学校,搭建国内外优秀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加强校院两级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办好“弘毅讲堂”、“研究生学术科技节”、博士生学术沙龙等研究生学术科技品牌。

6.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项目 鼓励高水平实践创新,积极推动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与联合培养,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一批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组织研究生到国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实践,实现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研究生培养的良性互动。加强创业教育,扶持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形成鼓励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机制。

7.研究生职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

加强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常态化就业咨询、进行职业倾向测评等方式,提高研究生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拓展研究生就业市场,多方联系用人单位提供岗位需求与就业信息,拓宽毕业研究生就业渠道。建立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跟踪反馈机制,提高研究生职业发展质量。

(三)学术学位研究生高质量课程建设工程

1.公共课建设项目

针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推进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断向“精、新”方向调整,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公共课教学改革,重点在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提高研究生公共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2.通开课建设项目

继续以一级学科通开课和方法论课程为建设对象,重点资助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通开通讲、以团队形式按主题讲授课程内容且授课对象达到一定规模的一级学科通开课课程,实行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每年建设30门左右。

3.核心(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在一级学科通开课建设基础上,对于按二级学科设置的研究生课程,遴选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效果突出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基础课程和新兴交叉学科的课程作为研究生核心(精品)课程建设,每年建设20门左右。

4.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国际化教学团队,每年建设20门左右全英文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要求授课、考试、作业等全部教学环节全程使用英文,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全英文专业,全力营造跨文化交流氛围。

5.优秀研究生教材评选、资助出版项目 在立项建设研究生通开课、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重点资助出版一批研究生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并对已出版的研究生课程教材进行评选和奖励。

(四)学位授权点建设工程

1.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项目

根据我校学科特色与优势,加强学位授权点布局的顶层设计与宏观调控,进一步做好资源整合。理顺学院、系与各类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稳定现有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授权点总体规模,并根据国家需求及学位点建设水平,按退一进一的原则,适时调整学科结构,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各培养单位可以调整专业及研究方向,加强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特色、优势学科发展,为研究生培养打造创新研究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质量,从而提升我校学位授权点的总体水平和学术竞争力。

2.强化学位授权点评估项目

以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院系、学科专业、导师三级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质量评估体系,完善评价指标,对各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建设状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工作进行考核评价,部分优势学科试行国际评估。各学科积极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性评估,在两次评估之间进行学校评估,评价结果与建设经费投入、招生计划结合,末位调整。

3.培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项目

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提升各学科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组织各培养单位和相关学科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全面跟踪调查和质量评估工作,遴选创新性强和质量高的博士学位论文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建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专项基金,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及所在学科和培养单位进行重奖。对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取得突出学术成果者,授予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设立“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文库”,从当年通过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评选出10篇左右优秀论文资助出版。

(五)导师队伍建设工程 1.导师遴选优化项目

进一步完善导师遴选机制,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结合的岗位意识,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建设适合校情的学术型、学术型与专业型、专业型三类导师队伍。同时从实际工作部门聘请500位左右高级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指导教师。2.导师梯队建设项目

进一步加强青年导师的培养力度,建立优秀人才引进、重点培养与竞争淘汰激励机制。以创新为主导,通过对研究方向、学历学位、学缘结构方面的调整,加强学术梯队建设,构建有利于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的机制,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小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导师交流平台建设项目

加强导师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以学部为单位或几个学科群联合定期举行“导师沙龙”或“导师论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新途径。

4.师德师风建设项目

进一步完善导师学术道德标准,规范导师的学术行为,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学术规范专题讲座。

(六)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与质量提升工程 1.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项目

根据职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根据学校学科(领域)优势,设置相应模块课程,体现培养特色。增设行业前沿讲座(1-2学分),由行业有影响的高级管理、技术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增设与任职资格相关的选修课程。开展专业学位精品课程建设。将课程理论要点与教学案例结合为一体,教学团队由校内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项目

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以参加导师横向课题或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实践基地(单位)重大攻关课题开展专业实践。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建立200个左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同时按专业学位类别,建设40个左右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示范基地。

根据各专业学位特点,加大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在研究生进入专业实践前,先进入校内综合实训平台训练,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方法和技能,缩短到实践基地开展工作的适应期,提高专业实践质量。

3.完善双导师制项目 建立和完善校外导师管理制度。制定校外导师选聘条件,明确校外导师职责与权力。校内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外导师是指导研究生在校外专业实践主要负责人。发挥校外导师在实践课程教学、行业前沿讲座、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定期开展校外导师培训,增加校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认识,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开展校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重点审核是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行业领域是否保持着紧密联系并主持或参与行业领域相关课题的研发等。逐步形成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增强导师对研究生分类培养意识。

4.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项目

根据全国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分类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格式和评价标准,统一规范专业学位论文及答辩要求。在专业实践中确定论文选题,学位论文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阅。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

5.加强专业学位国际合作项目

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双硕士学位项目合作,开展专业学位与国际行业组织的认证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毕业研究生获取国际行业组织的资格证书工作。吸取国际一流大学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和国际行业组织的认证标准,不断充实和完善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6.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评估项目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专业实践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对《武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手册》抽查(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计划,企业导师对其完成实践情况鉴定评分),评价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的关联度,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质量。

开展专业学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跟踪。对我校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向用人单位定期开展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跟踪分析与对策研究。找出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

(七)质量管理强化工程 1.管理队伍建设项目

定期组织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开展培训、交流和研讨活动,提高其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有计划地选聘优秀管理人员充实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中,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工作考核,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选派优秀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到境外一流大学学习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2.质量评估项目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估工作,以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为单位,分别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为重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学术学位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专业学位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行业社会人士在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研究生招生工作评估、培养过程评估、学位论文质量评估、就业工作评估、职业发展状况评估、学位授权点评估等各种单项性和综合性评估,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实行绩效信息校内公开。强化评估结果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将评估结果与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年终业绩奖励等直接挂钩。

3.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实现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就业、研究生工作等信息模块的统一与协调;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功能结构,完善基础数据,着力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服务全校师生、服务管理部门、服务社会的高效率、人性化的信息平台。通过3至5年的建设, 实现研究生管理的全面数字化,使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的保障体系

(一)学校成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质量工程的大政方针,审议有关政策文件,协调安排经费投入。工作小组具体执行领导小组的决议,协商解决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本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落实学校文件精神,制定本单位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在学校专项建设之外积极筹措经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本单位质量工程建设。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培养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把更多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提高质量上,要根据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围绕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四)不断完善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根据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及进度,在年度预算中设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专项经费,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学校制定质量工程专项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由研究生院协同财务部等部门具体负责经费的划拨、使用和管理。

(五)学校根据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制订和发布项目指南,确定项目遴选标准和基本条件,聘任评审专家,组织评审立项。获得立项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应积极组织项目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成效。

(六)学校定期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检查和评估,并根据检查、评估的结果,对建设项目和经费进行动态调整。建设项目完成后,将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第二篇:2013年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工程大学简介

历史沿革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2008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经过近40年来的建设,学校已由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较好、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

层次规模

学校现有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国际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0888人,其中研究生1228人,本科生17844人,专科生1816人,国际学院学生873人。

学科专业

学校现设有14个学院、1个部、1个研究设计院,另有1个独立学院。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53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管、理为主要学科门类,均覆盖3个以上二级学科。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3个本科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9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优势学科,26门省级精品课程,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学校还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和11个工程硕士领域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15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062人。专任教师1037人,其中教授195人,副教授346人,博士27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1.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6.7%。在职教师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6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4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22人,“工大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11人。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学术梯队的建设。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1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校级学术创新团队11个,科研创新团队20个,本科教学团队24个。学校还聘请了近百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3人。

基础设施

学校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657亩;校舍建筑面积8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5亿元。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标准游泳池2个,篮、排、羽、网球场68个;多媒体教室50个(9998个座位),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7个,教学实验室47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86.8万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

科学研究

学校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有一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拥有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基地)。学校具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化工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特种设备设计(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化工、医药、石化行业(化工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资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建筑工程丙级资质,检测计量认证资质,节能检测资质,湖北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施工资质,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同时,还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暨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

2006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31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21项、省部级项目73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3项。获专利授权838项。2009~2011年科研入帐经费共计3.0亿元,科研经费增幅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大楼均已投入使用,学校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武汉市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学校机器人足球队连续多年荣获10余项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被SCI、EI、ISTP、SSCI、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检索收录1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0多部。学校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交流合作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阿伯塔大学和渥太华大学、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及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稳定关系,一大批国外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访问。学校先后派出各类人员233人次分赴24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留学、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研合作和考察访问。近年来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6项。学校与丹麦Alfa Laval 公司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还具备招收留学生的资格,并已招收来自巴基斯坦、法国等国的研究生。学校与法国梅兹工程师学院等国外高校、南京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校际互换生工作。

近年来,学校承办了“电气与自动化控制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科协年会“重化工与湖北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及“湖北磷化工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武汉论坛之化工论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冶金与矿业领域在研项目交流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工程青年科学家学科发展前沿研讨会”、“全国稀土资源、材料和环境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全国制药工程专业研讨会”、“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第六届中日化工学术研讨会”、“湖北省第二届楚天学者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会议。

学校成立了有13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的董事会,并与其中的近百家单位签署了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科技开发、职工培训等协议,建立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格局。

学校荣誉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建校近40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仅以湖北省化工、医药行业为例,在产值1亿元以上的80余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人是我校的毕业生。2009~2011年间,我校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际级奖11项、国家级奖236项、省级奖318项。获有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获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等高水平奖项。

学校认真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抢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荣献身的2003届毕业生许志伟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被教育部追授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共青团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湖北省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的表彰,获得“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绿化红旗单位”、“园林式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注意事项

一、招生说明

1、在现有我校招生政策与2013年国定政策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对第一志愿(MBA除外)报考我校的考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复试基本要求并通过复试的考生,学校优先录取,不收培养费,而且90%以上的考生可以获得特等至三等奖学金。其中,特等奖学金:每人每年10000元;一等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二等奖学金:每人每年3500元;三等奖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

2、录取时,我校将根据生源情况和社会需求,适当调整各专业间的招生计划。

3、定向生、委托生在录取之前,应与培养单位、用人单位签订定向或委托培养合同书。在读期间不转入人事档案、工资关系,其待遇均由定向或委托单位承担。报考定向、委托培养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4、我校鼓励广大考生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管理、待遇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MBA除外)已纳入我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同等待遇。

5、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二年。

二、报名条件

(一)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学术型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3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3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二)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4、5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5年或5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2.报名参加除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外的其他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三、报名流程及注意事项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必须如实、准确提交报名信息,不得弄虚作假。一旦发现考生提交的报名信息不实,将取消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仍采取全国统一的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报名方式。

(1)网报时间:2012年10月份(具体时间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考生登录研究生招生网址http://yz.chsi.cn(教育网)或http://yz.chsi.com.cn(公网)进行网上报名。

(2)现场确认时间:2012年11月10日-14日(若有变动,以教育部公布时间为准)为各地报名点(以网上公布的报名点为准),武汉市内考生请一律在武汉工程大学大学报名,外地考生可在当地省市招办指定的报名点报名。

武汉工程大学现场确认地点:武汉工程大学 3.报考类别

考生在报考时必须分类报名,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考生不能兼报学术型硕士生。

4.没有参加现场确认、照相、交费的考生,即使已完成网上报名手续仍被视为本次报名无效。

四、考试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初试日期:2013年1月(以教育部公布的时间为准)

初试地点:武汉工程大学

复 试:2013年4月初在武汉工程大学进行(具体时间、要求浏览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处网页http://yjs.wit.edu.cn/

五、招生人数

2013年我校拟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40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60名(具体招生指标以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所有专业均招收非定向、定向、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培养硕士研究生。

六、相关事宜

报考武汉工程大学的考生如有疑问,可向我校研招办咨询,也可浏览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处网页(http://yjs.wit.edu.cn/),随时留意网上公布的最新招生信息。招生信息均以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处网页上公布的最新信息为准。

七、中法合作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简介

合作院校:法国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 专业名称:材料加工工程方向

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ENIM)成立于1962年,由(布雷斯特、梅兹、圣艾蒂安、达尔伯、鲁瓦河)五所学院组成。该学校在多项排名中名列前茅:2005年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在法国工程师学校的国际工业关系中排名第一;由Nouvel Economiste在大型工业集团人力资源主任们评选出的250所法国工程师学校中排名第13(现在在前10名水平);毕业生工资水平排名前15。

法国工程师文凭教育体系由拿破仑创立,主要为了克服传统的国立大学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在世界上形成独树一帜的鲜明特点。

法国工程师的主要特点是同时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解决科研、生产、管理等高难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凭借其严格的选拔和高质量的课程,“工程师文凭”是法国最有声望的文凭,(拥有该文凭的学生被称作“Ingénieur”),享受法律保护和政府津贴,比普通大学文凭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从而让持有该文凭的毕业生在职业道路中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该项目学制3年,学生学习期间可申请赴法国国立梅斯工程师学院攻读硕士学位,通过联合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材料加工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思想和方法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加工,掌握英语及法语语言能力,达到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水平。学生在国内完成各培养环节,经考核成绩合格,可颁发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及硕士学位证书,以及法国国立梅斯工程师学院硕士文凭;若学生申请赴法国国立梅斯工程师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成绩合格,可同时获得法国国立梅斯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文凭。学生毕业后可申请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该项目招生人数:20人。

收费标准:国内期间各项收费按照我校普通硕士研究生标准执行,另一次性收取法语强化培训费人民币15,000元/1000学时。国外大学学习期间除缴纳注册费约300欧元/年外免收学费。

报考该项目的学生需要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地区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并通过复试的考生,学校优先录取。

八、磷资源中心介绍

国家磷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0年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依托单位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工程大学,是一个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科研平台。中心主要从事磷矿高效安全开采、磷矿选矿、磷化工和废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下设的工程教育部负责全日制硕、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硕士培养等工作,着力培养知识面宽、研发能力强、团结协作、服务行业的高水平人才。

第三篇: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征稿启事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是武汉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季刊,创刊于1984年。目前学报社下设人文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医学版三个编辑部。人文社会科学版共设哲学与历史、语言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管理、法律与政治、信息与传播与学术之窗六个栏目。文稿类型涵盖:各学科研究专论、探索与争鸣、学者访谈、书评与札记、学术沙龙、全国社科学报精品文摘等。

2011年第4期组稿在即,我们竭诚欢迎校内外广大博士、硕士研究生朋友踊跃投稿。字数以6000-10000字左右为宜(特优稿件适当放宽);相关论著评价文章及学术研究综述,字数在5000字以内。关注当代学术前沿问题,理论上有所突破的文章,本刊尤为欢迎。来稿要求详见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网址:http://gs.whu.edu.cn/journal。

人文社会科学版投稿邮箱:wdyjsxb@126.com

另外,本期将增设“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专栏,征文启示如下:

为缅怀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为纪念“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为总结“中华共和百年”的沧桑巨变,值此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特开展“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征文活动。本次征文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辛亥革命百年为依托,以中华共和百年为视野,并结合当今国家转型的现实,全面总结、深刻思考、客观评价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所形成的宝贵思想、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所应汲取的经验教训,等等。论文应既能切合主题又能不拘一格,既能把握方向又能准确客观。

一、征文对象:武汉大学校内外广大博士、硕士研究生;

二、字数要求:6000—8000字为宜(特优稿件可适当放宽);

三、征文时间:2011年9月30日—2011年11月20日;

四、论文格式:详见《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及网站(http://gs.whu.edu.cn/journal/page1.asp);

五、投稿邮箱:wdyjsxb@126.com;

六、论文采用形式:来稿请注明“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征文,届时将评选出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若干,优秀论文将在《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栏刊出,并颁发证书;

七、此次征文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所有。

第四篇: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短期出国(境)研修项目协议书

甲方: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乙方:(获资助博士研究生)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 住址(户籍所在地): ; 现住址 ; 丙方:(乙方所在培养单位)

甲、乙、丙三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乙方在甲方资助和支持下出国(境)留学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为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接受乙方的申请,同意派遣乙方,赴(国家或地区)(留学高校)(专业)留学,留学期限为 个月,具体时间为 年 月 日到 年 月 日。

第二条 甲方承担如下义务:

1.为乙方办理出国(境)留学手续提供帮助和支持。

2.向乙方提供三个月的生活补贴,超出时间的费用由学生自行承担,不足三个月的,以实际出访时间计算生活补贴。补贴标准为

元/月。

第三条 乙方承担的义务:

1.保证完成所制定的留学计划,并保证在第一条确定的留学期限 内学成回国。

2.未经甲方批准,乙方在外研修期间不得更改研修身份、期限、单位和计划,不得改变国籍或从事与留学计划无关的活动。

3.乙方留学期间应注意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必须购买整个在外期间(如出访时间有延长的,必须购买保险至回国日期)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各种保险,并保存相关发票作为回国获得资助的必要凭证之一。如未按要求购买保险或不能提供相关发票等凭证的,视为自动放弃资助。保险费用由乙方承担。学校不负责乙方在外期间的任何医疗费用以及发生意外所涉及的各项费用。

4.乙方需主动与丙方保持联系,并定期(至少每月一次)向丙方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如遇到问题需及时与甲方和丙方联系。

5.留学期间不得从事有损祖国利益和安全的活动,应自觉维护祖国荣誉,服从使(领)馆的管理;遵守我国和留学所在国法律;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友好交往。

6.回国前,应完成《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评估表》并请外方导师在《评估表》上填写意见。回国后,由中方导师在《评估表》上根据乙方研修总结及外方导师评估意见签署考核结果,并由培养单位签字盖章。

7.应在返校后一个月内做一场公开学术报告或组织一次学术沙龙,并将相关材料(如讲义、PPT、照片等)交研究生院备案。

8.回国时间应为2017年12月15日之前,乙方逾期未归者,视为自动放弃本次被资助资格。

9.2017年12月20日前乙方应持护照、《评估表》、学术报告(或学术沙龙)相关材料和保险等相关票据到研究生院办理报到及报销等手续。

10.原则上,乙方在校期间不得再申请学校的其他公派资助项目(含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项目、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项目等)。

第四条

乙方因故不能按期返校,应提前1个月向丙方提出申请,由丙方提出初步意见后报甲方,经甲方批准后乙方可延长研修期限(乙方只能申请一次且不得超过三个月)。延长期内学校不再提供任何资助,擅自延期者将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第五条

乙方在发表与获得资助有关的论文、研究项目或科研成果时,应注明 “本研究/成果/论文得到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专项经费资助”,且资助对象的署名单位应为武汉大学。

第六条

本协议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签约各方均负有履行本协议的义务。如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中的任一条,甲方有权根据其违约事实,撤销对乙方的资助。

第七条

本协议书正本一式三份,甲、乙、丙方各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字)

丙方(签字盖章)

签约日期:

****年**月**日

第五篇:在职研究生(武汉大学)

在职研究生

武汉大学在职研究生、武汉大学工程硕士、GCT、MBA、MPA 八千武大在职硕士考前培训,不过退全款。

培养方向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向:IT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电子政务项目管理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向:软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数学图书馆工程、数字出版社、金融管理、教育管理、企业管理、警务管理、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向:互联网应用技术、网络工程、多媒体技术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震减灾及防护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道路与铁路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向:全球健康,儿童少年卫生、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流行病卫生统计、食品与药品安全、健康教育制度促进、环境卫生与职业健康、健康保险评估

报名流程: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颁发武汉大学结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和统招研究生一样),2,每年7月1日至10日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最好由我院校统一报名,3,11日至13日现场确认照相,交纳80元照相、考试费,3,10月份考试,前一周到两周做考前培训,4,10月份最后一周全国统一研究生考试(周六、周天)工程硕士周六或者周天上午考试(考四门,英语、语文、数学、逻辑)全部是选择题,数学共25道选择题,每题4分,其他题目,每题2分,总分400分,每年录取线190分左右,5,复试,分为专业课笔试、面试和英语面试,一般在元月份面试(元月8日之前)6,3月底教育部传录取结果,7,录取上课,顺利毕业

地址:武汉大学三环学生公寓三号教学楼3楼

下载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4-2018)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4-201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资料来源:本站发布者:管理员时间:2010-2-1浏览量: 598次 一、培养目标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武汉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定稿)

    无机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

    大学研究生班级建设方案

    大学xxx学院研究生党支部按照《xxx大学学生党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通过召开支部学习讨论交流会,并结合研究生班级建设的现状,形成此方案。一、研......

    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616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章庆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论》李建中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

    武汉工程大学文献检索

    综合检索报告 综 合 检 索 报 告 检索课题(中文) ____长距离渠系融冰期自动化控制模式研究______ (英文)___An automatic operation mode for the long distance canal system i......

    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共5篇]

    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试行) 为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根据《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文件精神,学校决定在已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

    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细则(试行)

    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出资设立,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是全面提......

    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会章程

    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会章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会是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的自治组织,在研究生处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