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秦皇岛网
二○一○年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论文集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陈 鼎 王 强
(嘉兴电力局 浙江 嘉兴 314033)
摘要:本文通过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系统达到数据共享, 日常工作安排管理, 从而使变电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工作中解脱出, 并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及时的资料。系统地阐述了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系统建设原则和总体思路、流程设计、功能设计等。通过实施后, 保证了运行设备的可靠、经济安全运转。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设备;PSMS秦皇岛网 www.xiexiebang.com bbs.66qhd.com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网负荷的迅速增加,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提高变电所电力设备的运行质量。目前有关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方面的应用,加强了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管理质量。其中变电站自动化设备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设备存在缺陷,一旦发生了事故,轻者造成设备损坏,减少供电量,重者可能使系统解列,发生大面积停电等恶性事故。要保证设备安全,除正常的运行维护外,需要的是及时发现、及时正确传递,尽快处理各类设备缺陷。把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电网安全生产。系统建设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2.1 系统建设的原则
系统使用代码体系和文字来记录缺陷的现象和原因,针对不同设备种类或者其他条件进行分别定义并支持对缺陷代码的增加、修改和删除;系统能够支持对缺陷的记录,记录的信息包括:缺陷发生的地点(维护组织、变电站、系统、设备类别和具体设备)、缺陷发生的时间、属性(危急、严重、一般)、原因和后续处理;系统内置缺陷录入、审核、处理、验收和闭环跟踪管理流程[1]。2.2 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系统中按浙江省统一的缺陷编码来记录缺陷的现象和原因,并支持各类缺陷代码的维护。系统具备对标准缺陷编码进行扩展维护的功能;适用标准缺陷编码和文字对缺陷进行记录;系统缺陷记录信息包括:陷发生的地点(维护组织、变电站、系统、设备类别和具体设备)、缺陷发生的时间、属性(危急、严重、一般)、原因和后续处理等。系统支持缺陷录入、审核、处理等闭环跟踪管理流程;系统支持缺陷记录的各类组合条件的查询、模糊查询和显示。例如:维护组织、变电站、系
二○一○年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论文集
统、设备类别、具体设备、缺陷发生时间、缺陷级别、原因、缺陷部位、内容等;可将需要消缺处理的缺陷记录导入至计划管理模块,列入维护计划。2.3 系统流程设计
图1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总业务流程图
设备缺陷管理制度是要求全面掌握设备的健康状况,发现设备缺陷,认真分析产生缺陷的原因。尽快消除,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发现设备缺陷时,应仔细查明、核实缺陷的部位,发生原因、确定缺陷的性质和上报的正确性。对设备缺陷,不论是值班员在巡视、操作、监控、运行中发现,还是检修人员在检修、试验中发现;不论是否已经处理,均应作好缺陷记录。每季结合设备定级对设备缺陷进行一次分析统计,年终一次汇总,均以报表形式上报运行主管部门,包括发生的紧急、重要、一般缺陷的件数,已处理的和尚未处理的缺陷件数,对尚存缺陷应督促尽快处理。缺陷处理或消除后,变电所应根据检修、试验报告或修试记录以及设备状况及时作好消缺记录和反馈消缺信息,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总业务流程图详见图1。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流程主要由设备缺陷的填报、缺陷的分类、技术专责对缺陷的处理、缺陷处理的安排消缺、缺陷的验收归档和缺陷处理情况的汇总查询统计等组成。
(1)缺陷的填报和提交。变电运行人员在设备巡视或仪器、仪表的查看中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将缺陷部位、缺陷情况等按缺陷数据库中的格式要求如实输入计算机,通过PSMS(Production &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流转到变电运行工区,如果情况紧急则立即电话汇报市局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直接电话通知缺陷处理部门组织消缺,同时将缺陷情况输入电脑。由各变电所或集控站填报的设备缺陷单子流转到变电运行工区的缺陷在规定时间内经工区生技科审核通过系统提交到局主管部门:生技处或调度所。
(2)缺陷的主管审核。局生技处和调度所分别是变电一次设备和变电二次设备的主管部门,变电站自动化设备主管部门是调度所,收到经变电运行工区审核的缺陷通知后,对缺陷按一般、重要和紧急及设备情况进行缺陷等级的分类后送发到缺陷处理部门。这种方式可以克服由于运行部门、检修部门对设备缺陷的严重性的分析判断的差异而导致缺陷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彻底、及时消除的弊端。
(3)缺陷的接收。检修班组接到紧急缺陷通知,则立即组织进行消缺,对其它缺陷则根据相关技术专职的审核意见和生产计划安排处理日期,缺陷管理人员确定计划处理日期后即进入检修计划及周生产计划。
二○一○年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论文集
(4)缺陷的消缺验收。各相关班组在接到缺陷通知后,根据检修计划或周生产计划及由技术专职签审的“缺陷处理通知单”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备品备件的准备及缺陷的处理。现场缺陷处理工作结束后与运行值班人员共同验收,缺陷处理的主要班组及配合班组分别填写缺陷的部位、缺陷产生的原因、缺陷处理情况、遗留问题等事项的“缺陷处理回执”反馈给技术专职,由主要班组的技术专职作消缺认定。检修部门完成消缺记录,最后由变电运行人员对消缺情况进行验收并归档,这样一个设备缺陷流程实现闭环流转。
(5)缺陷的补报。缺陷补报是一个特殊的流程,是针对突发事故无法及时进行填报,或自行消缺的缺陷,那么就要在处理事后对缺陷进行一次补报,变电运行人员首先在该设备缺陷填报时将“是否补报”选项选上并上报,该缺陷单子在待办工作单中处理,消缺性质选择“自行消缺”,消缺班组选择自己变电所,最后直接点击验收并归档,补报流程完成,其中的主管部门和检修部门意见不用填写。
(6)缺陷的查询。在缺陷数据库中,可以快捷地对每座变电所、各类设备、每个专业、各个时段的缺陷等进行分类查询。利用计算机的闭环管理,有利于缺陷的及时汇报、处理、汇总,也彻底改变缺陷人工管理的繁杂的统计工作和一些查询工作。其中缺陷图形查询(见图2)直观地显示出目前整个PSMS系统中正在流转的所有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点击每个环节上的数字可以显示出每条缺陷的详细内容,便于缺陷处理的各个相关环节部门和单位及时针对正在流转的缺陷根据轻重缓急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安排,及时将流转中的流程处理掉,同时也便于局领导实时获取缺陷处理工作进展,避免部门和单位之间工作的相互推诿,提高缺陷处理效率。
图2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图形查询
(7)缺陷的统计。PSMS系统把所有有关缺陷的数据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很轻松的对紧急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按照月度、季度、年度进行对新发现的缺陷、消缺总条数、到期总条数、未处理缺陷、遗留缺陷及消缺率等的汇总统计。对于这些数据,系统还提供电子文档、网页、文本等格式的导出功能,便于自行进行加工处理相关统计数据[2]。系统在嘉兴电力的应用
二○一○年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论文集
2006年8月嘉兴电力已经将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系统推广到了各个变电所中,该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1 提高了自动化设备缺陷的消缺率
在以往的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中,运行人员的在执行变电巡视等任务时发现缺陷后,只有通过纸制或电话督促修试人员等进行缺陷消缺,往往造成诸多的设备缺陷经过一段时间后无人过问,导致一些缺陷的消缺工作不了了之,无法对整个缺陷进行闭环管理。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了这种局面,缺陷消缺人员在系统规定周期内必须及时完结所需要处理的消缺任务,有利于设备缺陷的及时消缺和验收、归档完结,同时也改进了变电运行的管理工作。4.2 简化了设备缺陷管理工作
如果运行人员在变电巡视等过程中发现自动化设备缺陷,运行人员通过缺陷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上报即能上传,避免了繁琐的手工纸介质记录、手工统计的过程。原来运行人员要花大量时间填写资料,现在只用几分钟就能将数据上传到后台机上,变电缺陷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大大缩短了资料录入和整理的时间,通过网络共享和流程控制,处理缺陷的流程也就简单而快捷了。4.3 实现了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使设备缺陷发现及消缺工作与办公自动化成功接轨。对于上级管理部门来说,随时可以通过上传的信息了解到各个变电所内自动化设备的缺陷及其消缺状况,便于对所有变电所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的管理。结束语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是变电生产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缺陷数据也是检修试验工作的数据基础之一,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实时管理,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能规范化缺陷管理工作,加深和加强缺陷的分析功能,为实现供电部门现有的运行设备维修体制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变,实现科学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全元.变电运行现场技术问答[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582-583.[2] 徐东辉.工矿企业电力输电线路缺陷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宜春学院学报2007,29(4):102-103.4
第二篇:变电站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330kv变电站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1设备健康水平是安全运行的物质基础,加强设备维护,不断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是每个值班人员的应尽职责。为此,必须加强设备的缺陷管理工作。
2缺陷分类: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紧急缺陷
3一般缺陷:性质一般,情况较轻,对安全运行影响不大,可列入计划进行检修的设备缺陷。
4重要缺陷:情况严重,虽可继续运行,但已影响设备出力,不能满足正常运行的需要,或短时间内将会发生事故,威胁安全运行的设备缺陷。
5紧急缺陷:性质严重,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处理者;否则,将造成人身伤亡、设备损坏、大面积停电等备事故或事故的缺陷。
6管理职责
6.1值班员职责:
a.认真巡视设备,及时发现设备异常和缺陷,将缺陷情况详细记入“设备缺陷记录薄”内,并汇报本站专责技术员及站长。
b.对一般缺陷,当值人员能够消除的,当值人员应负责消除,当值不能消除的重大、紧急缺陷,在做出正确判断后,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c.设备缺陷消除完毕后,应在“设备缺陷记录薄”内填写消缺时间及消缺人。d.值班人员应根据站内月度计划,按照缺陷性质及设备现场情况,做好消缺准备和消缺工作。
e.对未及时消除的设备缺陷应加强监视。
6.2设备专责人职责:
a.对专责设备的缺陷情况,应全面掌握,做到心中有数。
b.对专责设备,根据技术情况,缺陷情况,提出技术分析意见。
c.根据设备缺陷发展与消除情况,对设备进行定级。
第三篇:变电站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一、运行人员发现各类缺陷由发现人进行缺陷登记,其他人员(检修、试验、保护等)发现的缺陷主值指定值班人员进行缺陷登录; 二、一般缺陷应经值班负责人鉴定定性。严重、危急缺陷应经站长或技术员鉴定定性;
三、严重、危急性缺陷,分类后应立即用电话通知有关单位,同时报上级部门;
四、站内每月月底前将本月缺陷上报上级部门;
五、处理后的缺陷应经当值主值验收,确认缺陷消除后,在“设备缺陷记录簿”验收栏内注明处理结果并签名;
六、检修后设备缺陷仍未消除,工作负责人应在“设备工作记录”上注明缺陷未消的原因;
七、对设备缺陷自行闭环管理:
发现缺陷——缺陷记录——运行工作记录——上报缺陷——消除缺陷——设备工作记录——缺陷管理;
八、设备缺陷处理期限,危急缺陷不超过24小时。一般缺陷不超过7天,轻微缺陷不超过一个月。一般缺陷可列入检修计划处理。综合消除率应在85%以上,严重危急缺陷消除应达100%;
九、防误闭锁装置存在的影响单一回路正常操作的缺陷应定为严重缺陷,影响两条及以上回路正常操作的缺陷应定为危急缺陷;
第四篇:尚德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尚德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徐长清
上海港承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对工厂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采用了施耐德的继保控制元件和POWERLOGIC后台监控软件, 使得尚德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处在当今先进水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主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微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各行业进入微机控制模式。关键词: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本项目为2路110kV进线,一期完成1号主变及10kV系统,二期完成2号主变,三期完成3号主变,系统是分期分批建设,本监控系统充分考虑二期、三期扩容的要求及对外关联接口的兼容性、灵活性。本次变配电监控系统划分为六个部分(6号变配电站为本系统监控主站),分别建立各自的监控分站,同时为二期考虑备用,管理就近的变配电设备。同时将这些分站的数据信号发送到建在6号站内的主站监控中心,以便实现控制分散、管理集中,整体运行管理智能化的要求。本系统同时包含110kV站的通讯联接,以光纤连接方式将本期系统的数据上传至110kV主站,同时可以做到监视110kV站运行状况。110kV变电站(一期工程)能对1~6号分变电站进行监控(满足遥信、遥测、遥控功能);10kV站可对1~6号分变电站进行监控(满足遥信、遥测、遥控功能);1~6号站内能实现自身的遥信遥测遥控功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其简单可靠、可扩展性强、兼容性好等特点逐步为国内用户所接受,并在一些大型变电站监控项目中获得成功的应用。1.1 系统概念 1.1.1系统设计思想
完整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除在各控制保护单元保留紧急手动操作跳、合闸的手段外,其余的全部控制、监视、测量和报警功能均可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来完成。变电站无需另设远动设备,监控系统完全满足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的功能以及无人值班之需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有以下特点:(1)分布式设计。
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开放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分布在开关柜或尽量靠近开关的控制保护柜上的控制保护单元,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就地单元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各就地单元相互独立,不相互影响。(2)集中式设计。
系统采用模块化、集中式立柜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集中在专用的采集、控制保护柜,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3)简单可靠。
由于用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继电器,可大大简化二次接线。分布式设计在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接线;而集中式设计的接线也仅限于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其特点是开关柜内接线简单,其余接线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部完成。(4)可扩展性。
系统设计可考虑用户今后变电站规模及功能扩充的需要。(5)兼容性好。
系统由标准化之软硬件组成,并配有标准的串行通讯接口以及就地的I/O接口,用户可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配置,系统软件也能容易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急速发展。1.1.2系统规范
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工业标准软件,UNIX操作系统,X窗口人机接口及TCP/IP网络通讯规约。为满足开放系统之要求,系统设计一般采用:可携性软件设计——容许硬件技术发展后之软件转换;标准计算机产品——容许整个系统高度兼容性能。1.2 系统功能
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为视窗图形化显示,利用鼠标控制所有功能键等标准方式,使操作人员能直观地进行各种操作。一般来说,系统应用程序菜单为树状结构,用户利用菜单可以容易到达各个控制画面,每个菜单的功能键上均有文字说明用途以及可以到达哪一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有报警显示。
所有系统之原始数据均为实时采集。
系统应用程序的每一项功能均能按用户要求及系统设计而改编,以符合实际需要,并可随变电站的扩建或运行需要而灵活地进行扩充和修改。一般情况下系统可按以下基本功能配置:(1)系统配置状况;(2)变电站单线图;(3)报警表;(4)事件表;(5)遥控修改继电器整定值;(6)操作闭锁;(7)电量报表;(8)趋势图。1.2.1变电站单线图
单线图可显示变电站系统接线上各控制对象的运行状态并动态更新,例如:(1)馈线开关之状态,开关的状态可用颜色区别。(2)开关的操作由鼠标选择对应之开关或刀闸。(3)每路馈线之测量值可在同一画面上显示。(4)继电器整定值可修改。1.2.2数据采集、处理
采集有关信息,如开关量、测量量、外部输入讯号等数据,传至监控系统作实时处理,更新数据库及显示画面,为系统实现其他功能提供必需的运行信息。1.2.3运行监视
系统的运行状况可通过文字、表格、图像、声音或光等方式为值班人员及时提供变电所安全监控所必需的全部信息。(1)报警。
按系统实际需要,用户可以指定在某些事件发生时或保护动作时自动发出报警,如一般可设置在以下情况发出报警:开关量突变(如保护跳闸动作);断路器位置错位;模拟量超过整定值;变压器保护动作(如瓦斯、温度)。
模拟量之越限值可在线修改。每个报警均有时间、报警信息及确认状态显示。(2)事件。
系统中所有动作事件,如继电保护动作,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的操作等。均可自动打印及存入系统硬盘记忆,如设置对以下情况的事件进行记录:所有报警信息;操作人员确认有关报警;开关的操作;继电器动作和状态信息;系统通讯状况。
每个事件均有时间及有关信息文字说明,并可自动打印记录。1.2.4调整继电器整定值
可通过系统主机或集中控制柜修改各继电器的保护功能和整定值。所有遥改功能均为在线方式,修改完成后的定值将直接传回对应的继电器储存。1.2.5操作闭锁
系统对所有操作对象均可设定闭锁功能,以防止操作人员误操作。1.2.6模拟量采集及报表产生
采集的数据储存於系统硬盘作为编辑报表的基础。按变电站实际输入的信号,可制作出不同的报表:有功电量日、月、年报表;馈线电流日、月、年报表。1.2.7趋势图
趋势图提供操作人员快速及直观的数据统计,趋势图可分为图形式或表格式两种。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 2.1 国产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现状
国产化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我院设计中用得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如下:(1)由于甲方、设计院对传统的继电器控制保护系统有长期的运行、设计和维护经验,故一般认为老系统的可靠性高;(2)国产化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仅在个别地区供电部门的大力推荐下,在当地的一些变电站中开始尝试这一新技术;(3)进口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价格昂贵,只有部分大型新建的并由外资贷款的工程,由于外方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全套引进这部分的技术及设备;(4)目前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对新系统缺乏了解。由于以上一些原因制约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的发展和运用。2.2 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系统应用实例
在我院一个35kV变电所改造工程中,成功地将国产的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系统运用于终端变电站。施工图设计初期采用的是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保护,并设置了信号屏。2.2.1微机保护系统与传统保护系统的比较
传统的保护系统与微机保护装置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用微机控制的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并取消了传统的信号屏等装置,相应的信号都输入至计算机。为便于集中控制,采用集中式设计——将所有的控制保护单元集中布置,整个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非常简单清晰,所有设备由微机保护屏、微机采集屏、交直流屏和监控系统组成。屏柜的数量较传统的设计方式大量减少。由于各种微机装置均采用网络通讯方式与当地的监控系统进行通讯而不是传统的接点输出到信号控制屏,因此二次接线大量减少。同时由于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当地监控系统来取代占地多、操作陈旧的模拟控制屏,使得所有的操作更加安全、可靠、方便。
2.2.2微机保护的系统配置及监控系统
系统保护由下列装置组成:(1)线路保护装置。
(2)主变保护装置——可完成变压器的主、后备保护。(3)综合保护装置。(4)线路保护装置。(5)电容器保护装置。(6)备用电源自投装置。(7)小电流接地检测装置。(8)综合数据采集装置。
(9)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控制操作、画面制作、监视显示、事故处理、制表与打印。
2.2.3设计微机保护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控制和保护单元都是采用微机装置,故一些必要的开关量和模拟量应从开关柜引至微机采集、保护屏。根据控制和保护要求的不同,输入的量也不同。
(2)开关柜与微机装置之间的端子接线较简单,大量的二次接线在微机采集控制单元和保护单元内部端子连接。
(3)传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结果不能直接输入到计算机,须转换为计算机整定值。
该变电所投产运行后,除开始操作人员对微机系统不熟悉原因使用过控制保护单元的紧急手动按钮外,基本上都在微机装置和监控计算机上操作,整个系统运行良好。3 结束语
变电站微机自动化系统目前运用得还不够广泛,但在先进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以其系统化、标准化和面向未来的概念正逐步取代了繁琐而复杂的传统控制保护系统。
第五篇: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摘要:
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的方向,也是电网发展的趋势,随着电网改造的深入,鸡西电业局在2010年所有变电站均将完成综自化改造,实现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进而实施无人值班,减轻人员紧缺压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但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局变电站综自动化系统实际应用情况和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自动化系统;技术特点;通信规约;设备选型;存在的问题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测量仪表、信号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臵和运动装臵等)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自动控制和保护微机化。具有功能综合化、结构微机化、操作监视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等特征。
二、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优点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是当今电网调度自动化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它将变电所中一切可由微机实现的功能(如继电保护、远方控制、远方监视、故障记录及测量等功能),合理地分工协调,通过变电所就地通信网络,将实现这些功能的微机设备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变电所综合二次系统。同时通过本地通信设备与上级调度和监控中心直接进行通讯。近年来,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其技术先进、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功能齐全、具备无人值班的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在全国电力系统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它对于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和现场运行管理现代化,提高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当代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新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和技术特点
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变电站信息综合管理成为可能。近年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不断完善改进,新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计算机局域网(LAN)技术引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管理系统,结合面向对象的分层分布式结构设计,采用新型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体系,具备4层结构,重点解决了通信管理层中的电力通信规约转换问题和信息管理层中的变电站信息综合管理问题。系统分4层,即信息管理层、通信管理层、二次设备控制层和生产过程层。生产过程层由变电站一次设备组成,是系统的最底层,采集最基础运行信息;二次设备控制层则由各智能设备(IED)组成,实现对各自对象(母线、馈线、主变压器、电容器等)的控制和保护功能;通信管理层由连接IED的现场总线和作为通用网关的主/备管理机系统组成,是系统的通信枢纽,负责站内数据采集、连接站级计算机、连接远动系统等;信息管理层是系统的最高层,主要由站级计算机组成,包括后台机等,形成站内计算机局域网,组成完成站内综合自动化系统。
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综自设备生产厂家过多,产品型号过杂。
从我局现有的综合自动化站运行发现,厂家数量近10家,甚至一个变电站家就达四至五家,这就造成三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生产能力、设备质量不同,使部分设备质量并不过关,有些外购部件更是缺乏管理,产品一旦超过包修期,维护费用昂贵,09年我局伊林后台主机发生故障,联系厂家修理费需上万元,维护周期更长达7天以上,给安全运行带来巨大隐患。二是同一变电站内不同厂家不同系列的设备,屏体及设备的组织方式不尽相同,维护和管理带来许多问题。三是硬件设备及后台软件维护困难,每一厂家设备均有不同原理及操作方法不同,需要设备维护人员对所用装臵都需要掌握、了解,同时备品备件难以通用,对维护、运行单位造成极大压力。
由于以上问题,伴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增多,要求我们无论是在新建、扩建或技改工程,其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签署技术协议时都应该严格把关,力求做到选型规范化。经选用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不仅要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价格比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适用性好,而且要求生产厂家具有相当技术实力,有一定运行业绩和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2、运行维护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
目前,我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绝大部分设备为近近几年更新改造,特别时一次变运行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综自培训情况下,必须完成运行管理,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在我局现场实际运行中也频繁发生人为原因影响运行的事件。另外在设备维护方面,即懂监控又懂保护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失,在专业管理上也没有形成后续梯队,后续人员缺乏,三是由于缺失备品备件,部分缺陷特别是软件故障需厂家协助处理,从而造成缺陷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
要想维护、管理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首先要注重人员培养,利用多种途径组织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出一批能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宽相关专业之间的了解和学习。
4.3 不同型号产品的接口问题
设备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包括不同厂家的保护、小电流接地装臵、故障录波、无功装臵等与通信管理机、远动主机与主站、集控中心等设备之间的通信。这些不同厂家的产品要在数据接口方面沟通,需花费软件人员很大精力去协调数据格式、通信规约等问题。当不同厂家的产品、种类很多时,问题会很严重。
如果所有厂家的自动化产品的数据接口遵循统一的、开放的数据接口标准,则上述问题可得到圆满解决,用户可以根据各种产品的特点进行选择,以满足使用要求。
4.4 传输规约和传输网络的选择问题
变电站和调度主站、监控中心之间的传输规约。目前国内各个地方情况不统一,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各种形式的规约,致使许多生产厂家各自为政,造成不同厂家设备通信连接的困难和以后维护的隐患。目前各个公司使用的标准尚不统一,系统互联和互操作性差,因此,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和设备选型上应考虑传输规约问题,目前我局对变电站接入作出硬性规定,即在变电站和集控中心、调度主站通讯时二次变所用部颁CDT规约,一次变信息量较大,使用101规约。
4.5 开放性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的互操作性(互换性);系统应能包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新的发展要求;还必须考虑和支持变电站运行功能的要求。而现有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却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各厂家的设备之间接口困难,甚至不能连接,从而造成各厂家各自为政,重复开发,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4.6管理体制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系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使得继电保护、远动、计量、通讯、变电运行等各专业相互渗透,传统的技术分工、专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远动与保护专业虽然有明确的专业设备划分,但其内部联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有设备缺陷均需要两个专业同时到达现场检查分析,专业衔接部分容易产生“真空”,使缺陷得不到及时处理。另外,在电度表数据远传方面我局管理存在空白,计量所更换电度表后影响表记与后台通讯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在专业管理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运行、检修、检测等问题仍需要规范和加强,对传动实验及通道联测的实现、软件资料备份等问题提需不断完善解决。
2、结束语
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正在朝着网络化、综合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鉴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当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这就需要与之相关的各岗位的电力工作者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其规律性,不能因循守旧,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循科学、严谨的工作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以保证电网安全、经济、优质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