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斯兰教在非洲的发展历史
伊斯兰教在非洲的发展历史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陆地面积仅次于于亚洲﹐地跨赤道南北﹐多数是热带国家﹐因为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有地中海﹐接近欧洲和亚洲。非洲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六千年前在尼罗河两岸就出现了农业 人口大约七亿,但分成将近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多数都是近代西方殖民主义掠夺和瓜分的结果,除了埃塞俄比亚之外﹐所有的国家都有一部殖民地辛酸血泪史。伊斯兰在诞生后第一世纪里就传播到了非洲﹐至今已有两亿多非洲居民信仰伊斯兰﹐集中在北部﹑东部和西部﹐是从十五世纪开始的西方殖民主义推行基督教遭到穆斯林强的烈抵制﹐也是今天同基督教竞赛发展的最强大对手。
东部非洲﹐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外向型的文化性质﹐早在公元前两千年﹐上埃及女王谷的商人经常往来于庞特地区。古罗马称那里是“阿扎尼亚”。伊斯兰的早期﹐第一批穆斯林为了躲避麦加迫害迁移到埃塞俄比亚﹐受到基督教徒纳加西国王的友善接待。国王听到穆斯林在他面前诵读“麦尔彦章”《古兰经》,感动得流泪﹐同意穆斯林移民在他的国家定居。当先知穆圣得知纳加西国王逝世时﹐在麦地那为他举行殡葬祈祷﹐证明承认他的心已归信伊斯兰。
阿拉伯历史学家艾尔-马苏德留下的著作记录了公元十世纪阿拉伯人海外贸易的昌盛时期﹐阿拉伯的贸易商船横渡印度洋﹐从东非到中国﹐中间有波斯湾和印度沿海国家﹐都是停靠的口岸﹐例如他在1154年描述的著名海上贸易航线,从阿曼到桑给巴尔。十四世纪的摩洛哥旅行家白图泰到过摩加迪沙﹑蒙巴萨﹑基尔瓦﹐发现那里伊斯兰学者们熟悉沙斐仪学派的教法﹐社会法制参照阿拉伯希贾兹地区的准则。从十二世纪到十四世纪﹐伊斯兰在非洲东部沿岸迅速传播,许多城市都形成了穆斯林小区﹐就地取材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清真寺。
公元640年﹐穆斯林大将阿慕尔·阿斯率军越过约旦河攻克东罗马占领的埃及﹐穆斯林在埃及站稳脚跟后﹐另一位大将伊本·阿比萨尔赫公元646至652年向北非全境进发﹐驱逐罗马军队﹐相继夺取了突尼斯﹑北部阿尔及利亚和撒哈拉以北大部地区。又有穆斯林大将伍格巴·纳菲率领队伍继续向前﹐占领摩洛哥,直到大西洋之滨。穆斯林大军稳定局面之后﹐宣布各种法律﹐保护居民安定生活﹐开始和平建设和促进经济贸易﹐并且宣传伊斯兰。穆斯林在北非﹐在马背上取胜之后﹐下马教化民众﹐依信仰和法制为立国之本。在横穿撒哈拉的
商业通道上﹐所有的国家和种族都心甘情愿接受伊斯兰新文明﹐互相发展贸易和通婚﹐阿拉伯的新知识随同阿拉伯文全面进入北非﹐社会生活的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
精
神
信
仰
齐
头
并
进。
大学者谢赫阿布杜拉·亚辛1039年在北非开展穆拉比通运动﹐对以柏柏尔民族为主的传统陋习和社会弊病进行伊斯兰化改良﹐例如宣传善良道德规范﹐减轻苛捐杂税。这个改良运动雷厉风行﹐振奋了日益率领的社会风气﹐伊斯兰面貌焕然一新﹐并且在整个北非出现了历史空前的社会全面兴旺景象。实行穆拉比通运动的地区包括摩洛哥﹑西部阿尔及利亚和安德鲁西亚(西班牙)。
兴旺发达的北非伊斯兰社会进入了第二代领导人时期﹐新领导尤素夫·塔希芬成功地把伊斯兰运动推广到更加辽阔的地区﹐直到尼日河流域﹐把北非的撒哈拉南北广大地区同西班牙南部的穆斯林区域从文化上连成一片。摩洛哥人伊本·图马尔特是当时的伟大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年青时奔走于阿拉伯半岛和西班牙之间求学和讲学﹐受安萨里学派的影响﹐宣传流行于阿拉伯国家的穆瓦希德(认主独一)哲学思想。他像高举的火炬﹐把切合实际的伊斯兰新思想从北非传播到安德鲁西亚﹐引起一系列社会改革﹐也造就了在他以后的数代学者﹐如西班牙科尔
瓦
多
著
名
学
者
伊
本
·鲁
西
德。
公元十一世纪﹐伊斯兰才从北非传播到西非﹐当时在北非开展轰轰烈烈的穆拉比通运动消息传播到了西部非洲﹐引起上层社会的兴趣﹐视为高山锦行。旅行家艾尔·祖赫利在公元1137年写到﹐当他来到马里时﹐看到许多人在四十年前就归信了伊斯兰。马里曾经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王国﹐鼎盛时期是在公元1050年至1250年二百年间﹐吸引大批穆斯林商人进入那个国家﹐因为那里是非洲
黄
金
交
易
中
心。
摩洛哥旅行家白图泰在1352年到1353年访问了马里﹐当时的国王是穆萨的弟弟苏莱曼。他的游记中记录了当时在马里看到法庭公正判案的情形和社会管理制度﹐人民享有高度自由﹐社会治安良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到处可以看到宏丽壮观的清真寺﹐主麻聚礼的穆斯林摩肩接踵﹐但是﹐他也记录了许多旧传统陋习﹐如在宫廷中森严的等级制度。
公元十五世纪﹐西部非洲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桑海国﹐国内有两座大城市﹕提姆布克图和杰尼﹐这两座城市是伊斯兰文化教育中心﹐各国学者云
集﹐群英荟萃。市内大清真寺是安德鲁西亚大建筑师精心设计的杰作。
西方殖民主义出现在西非之前﹐有两个文明古老的国家﹕卡内姆和博努﹐从十三世纪开始接受伊斯兰﹐兴旺发达到十五世纪﹐拥有二百多年的伊斯兰历史文化。博努建立了哈里法政权﹐全面实行伊斯兰法制﹐国王伊德里斯·埃拉伍玛1570至1603
年在位﹐首都加扎尔加姆。
西部非洲伊斯兰学者隐居山庄和乡间﹐对社会政治影响很大﹐三百年西非殖民历史﹐每次起义都有伊斯兰弟子的领导和参与﹐他们发动民众造反和抗议,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和本国崇洋媚外的帮凶小朝廷。从十八世纪以来﹐伊斯兰的学者们领导民众争取独立运动﹐前仆后继﹐直到二十世纪中期﹐他们为非洲殖民主义送葬﹐所有的西非国家都获得了独立﹐但是改造社会的斗争还在继续﹐这是他们的吉
哈
德
运
动。
各地苦力劳工﹑奴隶和当地人﹐纷纷归信伊斯兰﹐他们在伊斯兰的制度中获得人格尊重和精神自由﹐例如《古兰经》禁止穆斯林买卖奴隶。
英国在1806年从荷兰人手中夺取了开普敦﹐并且把那里当作安置奴隶的劳工农场﹐不断有运奴船到岸﹐卸货。被安置到矿山和农场的奴隶﹐同穆斯林一起劳动﹐向他们学习伊斯兰﹐壮大了穆斯林的社会力量﹐这些奴隶是以后起义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主力军。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开普顿的穆斯林社会力量壮大﹐当地的穆斯林创造了阿拉伯字母的非洲语文﹐写了许多书﹐也建立了许多伊斯兰学校﹐1830年代开始组织大队人马奔赴麦加的朝觐。清真寺是当地穆斯林的生活和文化中心﹐不分种族﹐穆斯林的孩子们在清真寺中学习《古兰经》﹐周围居民进入清真寺参加各种仪式﹐如婚丧礼仪和伊斯兰节日。南非穆斯林向英国女王请愿﹐要求正式承认伊斯兰合法化﹐因此﹐英国女王维多利亚1862年选派了一名库尔德族大伊玛目到南非领导伊斯兰事务﹐表示对开普顿穆斯林的承认
和
关
怀。
从十九世纪开始﹐英国殖民政府从印度次大陆大量移民到南非﹐选择了印度洋沿岸的纳塔尔省为发展新区。这是穆斯林移民到南非的第二次浪潮﹐他们被送到甘蔗田和矿山加入了非洲桑给巴尔廉价劳工大军﹐为英国南非新殖民地流血流汗。二十世纪之初﹐生活在南非各地的穆斯林形成了当地的伊斯兰组织和穆斯林团体﹐全面开展伊斯兰教育和维护合法权益﹐但他们也是以后大英帝
国殖民主义的掘墓人﹐是最坚决的反对殖民主义精神和领导核心。
1960年代独立后的南非政权落在既得利益的白人种族主义手中﹐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穆斯林是坚持反对种族隔离的主义社会势力之一。南非穆斯林1994年建立了统一战线﹐并且组建穆斯林政党﹐参加国家竞选争取国会席位。南非穆斯林在四百年的斗争历史中锻炼成长﹐形成一个坚强的社会团体﹐穆斯林人才深入社会各阶层﹐从事各种职业﹐在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开展统一行动﹐进行伊斯兰教育﹑发展经济和宣传媒体。团结与奋斗是南非穆斯林发展壮大和社
会
进
步的格
言。
非洲比美洲早一个世纪遭受欧洲殖民主义入侵和掠夺﹐但不像美洲那么命运悲惨﹐被西方灭绝了种族﹐全部消灭了土著人的语言﹑文化和宗教。设想假如伊斯兰不是比西方殖民主义提前数百年进入非洲落地生根﹐恐怕非洲的原住民不具备抗击外来侵犯的能力﹐处境可能比美洲更加恶劣﹐本土文化荡然无存。真主的意欲﹐使伊斯兰在非洲参与了抵御殖民化﹐也保存了实力﹐直到今天﹐仍然是兴旺的文明。
高一5班
陆钰斌
第二篇:非洲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一、非洲基础设施现状近年来,非洲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尤其是在2011年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的背景下,非洲经济仍保持相对较强增长势头,撒哈拉以南非洲保持了5.1%的增长率,且2012年增速有可能加速至5.5%左右,成为世界各地区中唯一今年经济增长率有可能高于2011年的地区。可以说,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基础设施落后,成为非洲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严重阻碍。第一,运输业基础设施。据世界银行数据,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每千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仅为204公里,其中只有25%为铺面道路,远低于世界平均的944公里。整个非洲农村地区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可以接入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使非洲面临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高的运输成本,据统计,非洲的公路运输费用是其他国家的4倍。因此导致的城市、地区之间互联互通程度较低,严重制约着非洲内部贸易发展。在目前非洲出口总量中,非洲国家间贸易所占比例不足10%,远远低于欧洲(60%)、北美洲(40%)和东盟国家(30%)的内部贸易水平。第二,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据非洲开发银行数据,非洲只有65%的人口可以使用干净的水源,非洲大陆整体通电人口不足40%,在农村地区,通电率则更低,平均仅为12%。因此非洲用电成本是其他国家的2-3倍,手机服务价格也是其他地区的1.5倍。在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中,电力短缺对非洲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尽管非洲具有太阳能、水及地热等多样化的电力资源,拥有巨大的发电潜力,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非洲国家电力基础设施匮乏,电力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目前非洲国家的总发电能力仅为11.4万兆瓦,相当于德国一国的发电量。然而,德国人口数量仅为8200万,非洲却面临着10亿人口的用电需求。据世界银行估计,仅减少因电力供应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就可使非洲GDP提高1-2个百分点。
有分析指出,非洲每年需要投资400亿美元用于发展电力项目才可满足当地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需求。但目前该地区每年的电力投资额仅为116亿美元。非洲地区的电力费用高昂且存在供电不足和不稳定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到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而非洲企业的生产成本更是因为高昂的电费而升高,导致竞争力不足。在塞内加尔,供电不足问题每年至少导致塞损失1000亿非郎的经济收入。第三,社会生活基础设施。据非洲开发银行数据,在非
洲,只有不到40%的人口具有使用先进医疗设施的条件,互联网普及程度只有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固定电话的普及程度则更低。
二、非洲基础设施的增长趋势远未终结
近年来,非洲各国及有关区域组织纷纷出台了进一步加大
非洲基础设施投入的计划和措施。如为促进非洲基础设施发展,提高其互联互通程度,推进其区域一体化进程,非盟已于2012年1月通过《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PIDA),整合了2012年-2040年非洲现有各类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确定
了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规划、融资和总体实施框架。PIDA项目主要涵盖能源、交通、信息通讯和跨境水资源四大领域。PIDA投资总额预计为3600亿美元。其中已制定的近期阶段(2012-2020年)优先发展计划(PAP)项目约需680亿
美元,从领域分配看,能源领域占59%,交通领域占38%,水资源领域占2%,信息通讯领域占1%。据预测,PAP项目融资缺口达380亿美元,融资来源主要包括官方发展援助、现有基础设施融资合作机制、发行基础设施债券、向私营投资者提供政府担保以及次区域组织征收基础设施税等。
从各国情况看,2012年年初,南非财政部公布国内财
政预算为 1310亿美元,将优先用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南非计划在运输、燃料、水和能源基础设施上的主要工程项目达 42个,涉及投资金额 4200亿美元,预计在 2015年前的资金投入达 1110亿美元。津巴布韦计划发行债券募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用于其国内基础设施的改造和修复。据非洲开发银行在 2011报告中指出,津巴布韦至少有 12800公里的公路需要修缮,而未来十年该国基础设施改造所需资金达到 142亿美元。对于西非国家尼日利亚来说,想要到 2020年跻身世界 20大经济强国,要达到巴西现有基础设施水平,可能需投入超过 1900亿美元的资金,这占尼日利亚现有 GDP的 60%。由于在经济增长减缓时期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大力刺激经济发展,安哥拉、肯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也宣布了类似的计划,只是规模要小很多。
上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布的不平衡,其根本原因在于,非洲各国在经济规模、经济波动、政治稳定、物流质量、医疗保健以及技能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大约有 3/4的非洲国家的GDP规模不足以维持 1亿美元以上预算的计划。同样,道路质量和人口密度也存在很大差异。非洲有 15个内陆国家,并且非洲的运输成本比发达国家要高出 4倍多,这样,设备和材料的进口就变得极为复杂。但是,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产生丰厚回报,据麦肯锡公司一位专家称,该回报可“高达
其他投资回报的两倍多”。
三、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
有效资金投入不足是限制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首要
问题。非洲基础设施的支出以 17%的年增长率从 1998年的 30亿美元增至 2008年的 120亿美元,远远超过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幅度。这期间非洲私营部门和外资投资占全球总额的 17%。这一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非 OECD政府增加的投资推动,尤其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投资。除传统资助国外,其他如巴西、中国、印度和众多阿拉伯国家近年来已成为非洲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人。据南非标准银行的一份统计报告指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 2/3的资金来自中国,仅 2010年中国对非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到 90亿美元。此外私营部门仍是最大的单一资金来源。快速的增长吸引了非洲及其他地区众多的跨国公司。
尽管非洲基础设施投入增长显著,但要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必须弥补的投资缺口还很大,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就达 1800多亿美元(2008-2014年)。有分析指出,非洲每年需要投资400亿美元用于发展电力项目才可满足当地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需求,但目前该地区每年的电力投资额仅为116亿美元。据非洲开发银行报告估计,到2020年非洲中等收入国家每年需要投向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为其GDP的10%,在低收入国家,虽然所需投资数额少于中等收入国家,但占GDP比例更大,每年约为GDP的15%。这意味着非洲每年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约为930亿美元。另据渣打银行2012年初一份报告显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约需1000亿美元,而各国政府只能提供530亿美元,缺口高达470亿美元。
第三篇: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特点与发展 20101127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的特点与发展
2009-11-05 下载于互联网
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宗教数量多到无法准确统计。现在多以其传播范围(国际性)分三大主要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很多别的教派基本上是这三大宗教的分支。下面按创立的时间、创始人、主要传播范围及信教人数量将这四种宗教以时间为序对比如下:
佛教
相传,佛教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大体相当于我国的三家分晋时期 ―― 是我国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因其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如果以“只要心中有佛”来衡量,全世界相信佛教的人恐怕远在20亿人以上,难以准确估计。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在泰国是国教,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在6500万人口中有90%以上信仰佛教。佛教的主要思想应该说是关于人生脱离苦恼获得极乐的方法论。由于佛法即是世上之一切善法,故其无法可说,当然也无主要思想可得。若非寻其主,那“空”的思想算是佛教的核心主体思想。空具有包容性,不破性,永恒性,平等性。而空的状态又具有多样牲,互变性,刹那生、灭性(生灭同时不息地闪现),所以空构成了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空是不可见、不可得、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但空的能量状态则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观测,空的物质状态、事物状态、意识状态也都是可观测的,故说“空色不异”。这就是佛教的主要思想。
基督教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大体相当于中国的汉朝 ――东汉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根据希腊文翻译为“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时(公元1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
基督教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南北美国家。世界上全球基督徒人数21亿,其中天主教徒的人数为10.9亿。
基督教的核心思想是“尽己爱上帝”和“爱人如己”,最主要是后者。
伊斯兰教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这一年,隋炀帝二游江都),中国旧称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主要传播于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非洲等地区迅速传播。现约有信徒9亿多,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即顺从真主意志的宗教。伊斯兰教信仰是伊斯兰教教义的总纲,学者们将它概括为“内心诚信,口舌招认,身体力行”的统一形式。
三大宗教的思考 从地理空间上看
令人值得深思的是当今世界信仰三大宗教的人们,也似乎正分成三大利益集团。产生最早的佛教在东方影响着亚洲各国约世界三分之一人的日常生活;其后产生的基督教则在西方成了欧美国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导;产生最晚的伊斯兰教则处在先于他产生的两大宗教之间,其影响范围,也随着其传播向东西方扩散。
从思想体系上看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哲学,东汉明帝时开始在中国传播。通过与中国古典哲学相结合,并逐渐发展传播至东亚和东南亚各国,逐渐成为现在意义上的佛教。其发展空间与思想体系与另外两种宗教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清晰的,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产生在中东小亚细亚,其哲学基础都与古希腊的哲学有渊源,都宣扬一神,反对多神崇拜。伊斯兰教更反对偶像。更有趣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共同的渊源 ―― 犹太教。
公元前1220年,希伯来部落首领摩西率领他的人民,从居住了430年的埃及出走,进入流奶淌蜜的迦南(巴勒斯坦)。在西奈山上,上帝耶和华亲自授摩西刻着”十戒”的金牌,原始的犹太教开始诞生,其后作为巴比伦之囚,犹太教在犹太人生存和摆脱苦难的希望中得到发展。
基督教的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构成。基督教认为“旧约”所述是神与人(犹太教徒)之间所订立的契约;“新约”所记则是神与人(基督徒)重新订立的契约。因此,可以认为基督教是在吸取犹太教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伊斯兰教也认可《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如《圣经》);但伊斯兰教认为,自《古兰经》降世之后,信徒仅应依《古兰经》而行事。因此,可以说伊斯兰教的产生也有着基督教,甚至犹太教的某些印记。
从创立发展过程上看
佛教初传中国,其传播的范围主要是在王室及主要权臣,以及有文化的知识阶层,表现为政府行为。在政府的推动下导致了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民众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从统治阶级的角度讲,之所以鼓励佛教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讲究修来世,以今生吃苦,来生享福,给饱受剥削而生活困苦的民众以希望,软化他们反抗的意志;佛教的存在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从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的角度讲,也寄希望于来世,以求得今世心灵上的解脱和安慰。当今世界的佛教受中国传统哲学“清静无为”思想影响,其实已经和印度佛教有了很大的不同,体现了极其的鲜明华夏特色 —— 空,与世无争。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对犹太人的压迫达到了顶点。在这个背景下犹太教逐渐分化,其中一支由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压迫最重的人们,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后来的基督教。而罗马人注重实际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法制观念、权利和义务思想,对基督教伦理的发展,教会体制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的发展经过了初期的受统治者残酷的打压,到逐渐为统治者所接受,并最终成为西方社会的统治主体,到最终走下政坛。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思想也由受苦受难人们的精神寄托 —— 升入天堂,逐渐转变为统治者用天堂麻痹人们的工具,直至政教分离。2000年的洗礼,最终使基督教发展成现在的“尽己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多了些平淡,多了分祥和。
公元568年,基督教罗马城主教,渐代替罗马皇帝,成为安定力量,世人始尊称其教皇。基督教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其传播范围包括中南欧、西欧、西亚一部分和阿拉伯半岛。此时的阿拉伯半岛既是世界文明,也是宗教的交叉路口。在不同信仰的交互影响下,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原来想把同样信奉唯一真神的犹太教徒和基督信徒联合在他的可兰经旗帜之下,但没能如愿以偿,于是反目与犹太教徒和基督信徒为敌,同时宣告他的新宗教“伊斯兰教”的诞生。伊斯兰教自诞生之初,穆罕默德便自立为教主,祭出“圣战”的大旗,开始铲除麦地那所有的犹太教徒,武力征服阿拉伯半岛其他部落,尝试建立一个以可兰经为法律的政教一统的国度。在战利品的诱惑下,伊斯兰战士以极高的热情为扩展唯一真神的国家而效命疆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向西,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占领了西班牙。这是信仰基督的欧洲是无法接受的事实。这场基督信徒和阿拉伯伊斯兰教徒之间的神圣战争延绵了760年,直到公元1492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逐出西班牙,退回北非为止才结束。向东,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与我国唐朝的军队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坦交界的江布尔城附近(恒逻斯)交战,阿拉伯人胜。自此伊斯兰教传播至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在伊斯兰教发展的1500多年中,前760年,其传播一直与圣战紧密相连;其后,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使其在对阿拉伯人的战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由于后期的极端非包容和排他性,使伊斯兰世界内部本不存在的团结走向极端的分裂,最终集体在历史的长征中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并落后于整个世界。曾经的阿拉伯帝国也好,奥斯曼帝国也罢,变成现在数十个伊斯兰国家、地区。曾经的辉煌使伊斯兰世界对圣战充满美好的回忆,现实的没落则加剧了其变革现实的急切。抗争!注定使当今伊斯兰教有无数的话题。
将来怎么发展?历史长河,“我”只是一点点!
第四篇:在非洲看动物教案
在非洲看动物教学设计
新桥小学
董西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动物的种类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脑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3 引导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教学重点
1通过活动,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动物的种类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脑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3 引导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东非大裂谷的图片、迁徙的录像。
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动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世界各地的动物。
教学过程:
一、唤醒生活,引入新课 1通过学习我们对非洲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来谈谈对他的认识。生说()
小结从皮肤到衣着,从环境到文化,非洲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继续关注非洲,到东非去看动物。2.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体验生活
(一)了解东非大裂谷
1、宇航员驾驶飞船巡天鸟瞰在太空中可以清楚看到在地球上有一道很大的伤疤,你知道是哪里吗?(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
2.出示 图片简介
2.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的资料现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3.学生交流,4.集体交流
小结:东非大裂谷赐予我们的其实远远不止烈日高阳、绵延黄沙,那苍绿幽深的雨林,那葱郁斑斓的草原,使得这里成为各大洲中色彩最明艳的一个。而栖息于其间形形色色的野生动物,又给这些自然景观带来了无限生趣。它还是
动物的伊甸园!是动物的天堂!让我们跟随旅行家的足迹来到非洲,看看他在非洲最大的动物园里看到了什么 二(了解动物)1. 生说他看到了什么 2. 你认为那里还有那些动物,生说
3,出示图片
4丰富的内容引起许多旅行家记载了自己的所感.你像,出示《狂野周末》中的语言…
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动物很悠闲自在优雅地溜达着,自在地吃着食物、的生活情景没有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会是怎样的情景那,(三)
1.生说是动物迁徙 2动物迁徙你了解多少…
是呀出示内容,大家想看这样的情景吗,下面老师就领大家来看这里的景观。
3、借助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师对干湿季的角马往返大迁徙作简单的介绍。
4看了这段资料你想说,假如你来到了这儿,你会说什么?心情会怎样?
(四)了解世界各地的动物
1.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即感受了温馨的场面,又领略了为之惊叹的时刻,在非洲这个梦幻般的乐园里,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其实我们的地球每一个地方都为动物提供了栖息之地,每一个角落都有动人的画面,下面我们到世界各地去看动物。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世界各地的珍奇动物并完成调查卡。谁来展示一下。2.展示
3相互交流自己喜欢或最关注的动物朋友。说说自己喜欢这种动物的原因。
4把你喜欢动物送进他们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生贴 三深化感悟
1.你看,有了大家的帮助我们的朋友会在自己的家园里过着安逸。甜美的生活,可是生活中有些人为了一己之力却在伤害他们 2.出示图片
3.看了这些人的行为你想说
4发动学生采用写倡议书,写宣传标语等形式为动物朋友尽一份力。四.拓展延伸
1.继续关爱我们的动物朋友
2、阅读如《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等书籍。
第五篇:高二历史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1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二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及特点;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残酷统治;“三一”运动的爆发;朝鲜反日民族大起义;阿姆利则惨案;甘地和他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战后初期土耳其面临的形势,凯末尔革命及其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结果。
2.通过对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新特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
3.中国等亚非国家民族不断觉醒,成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探索符合本国特点的民族解放道路。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或组织,领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甘地及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及其作用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一战后印度、土耳其、埃及等国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朝鲜的“三一”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二、本课难点: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教学设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要点
第二节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
2.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二、朝鲜的“三一”运动
1.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残酷殖民统治
2.“三一”运动的爆发
3.反日民族大起义
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阿姆利则惨案
2.甘地及其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四、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1.战后土耳其的形势
2.凯末尔革命
3.凯末尔政府的改革措施及其意义
五、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十月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等。)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学生回答)我们知道,帝国主义的本性就是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加紧了对亚洲、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控制;而亚洲、非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于一战时期的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本国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一轮新的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和非洲兴起。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节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讲授新课
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创伤?(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战胜国,为了稳定政权,更加穷凶极恶地加紧控制和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且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封建买办阶级相勾结,更加残暴地奴役和压榨当地的广大人民,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朝鲜。同学们,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德宣战,却出兵中国,大家还记得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什么地方?(学生回答)美帝国主义加紧奴役、压榨亚洲和太平洋等地区的人民;英法帝国主义竭力控制、掠夺中东、北非等地,帝国主义重新瓜分和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强盗行径,导致亚洲、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代理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另外,我们知道,十月革命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它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亚洲、非洲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及其仆从的统治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由于苏俄的存在,它也为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广阔和稳定的后方,极大地改善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环境,形成一条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阵线。苏俄和共产国际,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了精神上、物质上、道义上的援助。十月革命前,亚、非各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但屡遭失败。大家是否还记得孙中山先生,他领导中国辛亥革命,但只赶走了皇帝,而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各国,他们也逐步由革命的民族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把马列主义运用于本国革命的实际,推动了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结合,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局面。
2.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忙于在欧洲厮杀,为了稳定殖民地,对殖民地政策作了某些调整,使亚非一些国家新兴的民族工业得以加快发展,中国和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分别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大家还记得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学过的“中华民族工业的春天”吗?(学生回答)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帝国主义宗主国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本阶级队伍的壮大,强烈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宗主国的束缚,自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要求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晚,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但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了它们极大的鼓舞和影响。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从向西方学习转向向苏俄学习,中国的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就是一例。这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中出现的新特点。另外,在一些国家,一战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共产党组织纷纷成立,使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中出现了新的领导力量,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政府及其帮凶的残酷镇压等原因,共产党的活动受到各种限制,但无畏的共产党人仍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对各国革命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二、朝鲜的“三一”运动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朝鲜变为殖民地的?(学生回答,教师简单回顾)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日本是怎样对朝鲜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的。
1.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残酷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以后,派出由日本现役海、陆军将领担任朝鲜总督。总督是朝鲜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直接隶属于日本天皇。日本在朝鲜推行残暴的“武断政治”,实行残酷的军事警察制度,剥夺了朝鲜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另外,日本殖民当局任意强占朝鲜人民的土地和森林,朝鲜全国土地的1/4和森林的4/5被日本霸占;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逃亡山林,变成刀耕火种的“火四民”;地租苛重,1918年达到1156万元,占总督府财政收入的一半;日本殖民当局还颁布了限制和扼杀朝鲜民族资本的“公司法”,其中规定未经总督批准,不许朝鲜建立股份公司,总督有权解散任何企业等;日本殖民当局还颁布了“矿业法”,控制了朝鲜80%的矿产资源。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同化朝鲜民族,规定日语为“国语”,朝鲜人不准办学校,朝鲜人名日本化,摧残朝鲜的民族文化。
2.“三一”运动的爆发
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残酷殖民统治和压迫,使朝鲜民族忍无可忍,日本统治者和朝鲜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朝鲜的工人、农民、青年知识分子的反日斗争不断高涨,终于导致了“三一”运动的爆发。1919年1月22日,被日本幽禁的朝鲜前国王高宗李熙突然死亡,传说是日本统治者毒死的。消息传出,朝鲜全境震惊,群情激愤,此事成为“三一”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2月8日,600多朝鲜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召开争取独立大会,被日本警察打散。朝鲜国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在人民群众反日情绪的鼓舞下,起草了《独立宣言书》,决定利用高宗李熙国葬之机,于3月1日下午2时在汉城塔洞公园集会,发表独立宣言,举行游行示威。3月1日,成千上万的学生、工人、农民在塔洞公园集会,当众宣读《独立宣言书》,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去”等口号,会后约30万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3.反日民族大起义
汉城示威群众同前来镇压的日本军警发生了冲突,赤手空拳的示威群众与武装军警进行搏斗。当天,平壤、元山等地也爆发了游行示威和武装暴动,斗争浪潮迅速席卷全国。起义者到处袭击日本侵略者及其朝鲜走狗。海外的朝鲜人也积极声援国内。一时间,日本人在朝鲜处于危急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向朝鲜增派大批军队,镇压朝鲜人民起义。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支援(请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三一”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直到这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近代以来印度逐步沦落为英国的殖民地。大家回顾一下,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期,印度发生了哪些大的历史事件?(学生回答)一战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受世界形势的影响,再一次走向高潮。
1.阿姆利则惨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为维持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继续采取残酷镇压与欺骗、改良相结合的两面策略。1918年7月,英国殖民当局抛出了使印度“逐渐发展自治体制”的改革方案,以此来笼络和利用印度的买办阶级、地主阶级等既得利益者阶层,分裂和破坏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1919年3月,英国法官罗拉特在英国总督的授权下,颁布了一项法案,该法案规定,警察可任意逮捕官方所怀疑的任何人,对这些人不经公开审理,可长期监禁,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罗拉特法案。这个法案意味着印度人民完全失去了政治权利,激起了全印度人民的强烈反对。4月1日凌晨,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市两名民族主义者被当局逮捕,随后约有三万市民聚集到市政府,要求释放被捕者。示威群众遭到军警镇压。4月13日,五万多人在阿姆利则市广场集会,继续抗议。群众的集会是和平的,英国军队没发任何警告便下令开枪,打死近四百人,伤千余人,这就是阿姆利则惨案。阿姆利则惨案进一步激怒了印度人民,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此而起。
2.甘地及其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是一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代表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他比较注重实际,提出一整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纲领和策略,自始至终举着民族的旗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是印度国大党的核心人物,他在斗争中善于把印度各阶级、各阶层、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团结起来,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受到印度人民的广泛尊敬,后来被人们尊为“圣雄”和“国父”。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印度的反英情绪高涨,1920年上半年各地罢工达200多次,参加人数达150万人。1920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运动采取渐进方式,大体分三步走:
(一)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二)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
(三)逐步进行抗税斗争。甘地的计划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1921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入高潮。这一年各地罢工396次,参加者60余万人,甚至部分地区出现农民拒缴租税和武装暴动。但是,到了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及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走向低潮。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四、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大家还能记得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后来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吧?今天我们就来讲一战后土耳其的变化,请同学们注意它是在什么条件下走上民族独立、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请同学们注意比较它和中国的不同情况,注意各国发展道路的不同。
1.战后土耳其的形势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土耳其损失惨重,精壮人员损失150余万,还有250万人死于饥饿和疾病。战争结束后,国家债台高筑,物价飞涨。《色佛尔条约》签订后,10多万协约国军队占领了土耳其绝大部分领土。土耳其面临亡国的危险,土耳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
2.凯末尔革命
凯末尔全名是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首任总统,生于希腊,伊斯坦布尔陆军大学毕业。他思想进步,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16年获准将军衔。战后在民族危机的形势下,建立土耳其军队,将各地的农民武装和部分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军。1920年3月,协约国军队占领伊斯坦布尔,素丹(请学生阅读注释)在英国的唆使下解散议会,宣布凯末尔为“叛徒”,对他进行“讨伐”。同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国民议会。凯末尔当选为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并组织了以他为首的国民议会政府,领导人民同协约国支持的素丹政府和希腊入侵军队作战。土耳其军队歼灭了希腊军队主力,俘获其总司令。1922年11月,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除素丹制度。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这个条约废除《色佛尔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维护了土耳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为共和国,凯末尔被选为总统。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凯末尔革命即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3.凯末尔政府的改革措施
在取得了反帝民族独立战争胜利后,凯末尔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使土耳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改革措施部分。)第一,政治方面:凯末尔政府在1922年废除了素丹制度;1924年废除了哈里发制度,实行国家制度世俗化;完全实行政教分离。原来的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神权国家。素丹不仅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臣民的君主,而且兼任伊斯兰教的最高首领哈里发,是穆斯林的精神首脑。这一做法加强了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制度,极大地束缚了土耳其人民的思想,是造成土耳其贫困、落后和阻碍土耳其进步的主要原因。新宪法规定了共和国制度,彻底否定了各种神职人员的统治权和政治特权。所以在今天的土耳其,原教旨主义是没有多少市场的,这应归功于凯末尔的改革。第二,经济方面:政府以“国家主义”来发展民族经济,主张“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国家以国营银行为经济杠杆,调节公私企业的经济行为。对外国资本采取了利用、限制的政策。第三,教育和文化方面,扩大世俗教育。凯末尔说:“一个国家不论在战场上取得多么辉煌的胜利,如果没有知识大军,这个胜利成果就不能巩固和持久。”实行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由政府管理教育,实行男女同校。实行文字改革,实现了土耳其字母的拉丁化。1928年11月,大国民议会正式通过改革字母的法律,凯末尔还身体力行,亲自授课,教人们如何掌握新字母。(指导学生看图)第四,废除各种陈规陋习,如妇女出门必须戴面纱,一夫多妻,等等。
4.凯末尔革命的意义 凯末尔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鲜明的反帝性质是这次革命的突出特点。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推翻了素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凯末尔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开创了土耳其历史的新时期,奠定了现代土耳其国家的基础。
五、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华夫脱”及华夫脱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争中,大批的埃及人被强征为英军服务,大批的物资被强征充军。埃及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埃及各阶层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大战结束后,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和平方式谋求埃及的完全独立。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与英国殖民当局的高级专员会见时,要求英国撤销战时法令,并请求派代表赴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埃及独立问题,竟然遭到拒绝。于是,扎格鲁尔便组织了“华夫脱”(指代表团),准备与英国进行关于独立的谈判。华夫脱党的主张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200万埃及人民在“委托书”上签字。1919年3月8日,殖民当局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这一事件成为导火线,引发了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请学生阅读小字部分)4月中旬,起义被镇压下去。
2.英国承认埃及独立
3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充分反映了埃及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显示了埃及人民的团结。直到1922年2月28日,英国政府被迫发表英埃关系宣言,承认埃及“独立”。但英国仍保留四项特权:①英国负责埃及的国防;②对帝国交通线的控制权;③对外国人权益的保护;④维持对苏丹的统治。埃及人民为争取取消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和争取埃及的彻底独立,继续斗争。
本课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和特点。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实际,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主改革;他们相互支援,推动了世界民族民主革命进程的不断发展,为世界各民族独立、平等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布置作业
1.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凯末尔革命对巩固土耳其共和国的地位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