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论文
抓好学校内部管理 促进义教均衡发展
教师:方孝奎
缩小城乡差距,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设备、师资水平、教育经费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促进教育公平,这就是义教均衡发展的目标。具体的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1、教育硬件设施完善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网络资源到到共享、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美丽的教室,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2、教师素质提高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豆芽科”教师的培养。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鼓励教师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学历提升,利用暑期时间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
3、教育质量提高
学校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德育为先,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省、市、县都拟有“素质教育评估指标”,各级分别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评估验收。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每年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茶、帮助
孤寡老人等);组织开展文娱汇演、一二·九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会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各地农村中小学享用先进资源,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
(3)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根据国家“阳光体育工程计划”,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学校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农村中小学基本解决了学生每天的“营养餐”生活问题。
(4)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和老师要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农村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划区域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实习班;教师不搞偿家教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以“师德六条”、“教学十不准”等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美了,教室亮了,设备齐全了,跑道红了,教师勤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巩固了,家长满意了,但是,要让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差距缩得更小,就必须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切实抓好学校内部管理
教育要均衡,学校管理要跟上。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作为学校,教师是首要的管理对象,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除了对教职工的学习、教育、关心、尊重、信任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拟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
1、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竞聘等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具有鼓励性。
2、学校教师工作考核要完善,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理、化、生实验教师,信息课教师,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肯定与评价、考核与奖励等措施。
3、完善实验仪器、乐器、电脑、班班通教学设备的开出使用及保管,图书借还阅览及保管等情况、达到的效果情况的评价等制度。不能完全以纸质资料印证工作完成情况。
4、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平台,结合实际扎实抓好,必须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绝不能为了检查让教师花时间、费精力、做应付式的学习培训。
可见,学校内部管理是实现均衡教育的得力助手,只有学校内部管理好了,均衡教育才能得到快速、有序、良性的发展。
第二篇: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论文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须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董干小学 史春圆
【摘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育公平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热点问题之一,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事关整个教育的质,同时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必须重视的内容。云南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与成果,并且分析了在这些努力与成果的背后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关键字: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公平;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指导思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
2、教育硬件设施完善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网络资源到到共享、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美丽的教室,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3、教师素质与生活质量提高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云南省持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2016年新招聘特岗教师4987人,安排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以“国培计划”引领示范,健全完善省、州(市)、县(区、市)、学校各级培训平台和网络。2016年,“国培计划”共培训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为主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2.7万人。从2016年起,在全省8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面实行乡村教师(乡中心区、村庄学校的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并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8亿元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3556套。
4、教育质量提高 学校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德育为先,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省、市、县都拟有“素质教育评估指标”,各级分别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评估验收。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每年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文娱汇演、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会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各地农村中小学享用先进资源,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3)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根据国家“阳光体育工程计划”,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学校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农村中小学基本解决了学生每天的“营养餐”生活问题。(4)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和老师要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农村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划区域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实习班;教师不搞偿家教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以“师德六条”、“五严禁五不准’”、“教学十不准”等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美了,教室亮了,设备齐全了,跑道红了,教师勤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巩固了,家长满意了,但是,要让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差距缩得更小,就必须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做到学校内部管理公平
教育要均衡,学校管理要跟上。人性化公平的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作为学校,教师是首要的管理对象,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除了对教职工的学习、教育、关心、尊重、信任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拟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
1、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竞聘等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具有鼓励性。
2、学校教师工作考核要完善,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肯定与评价、考核与奖励等措施。
3、完善实验仪器、乐器、电脑、班班通教学设备的开出使用及保管,图书借还阅览及保管等情况、达到的效果情况的评价等制度。不能完全以纸质资料印证工作完成情况。
4、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平台,结合实际扎实抓好,必须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绝不能为了检查让教师花时间、费精力、做应付式的学习培训。
三、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1、“大班额”现象现在农村各中小学还很凸出。学校管理不到位,“大班额”问题得不到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会严重失衡。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掐尖”和自由流动现象严重。二是学科结构失衡。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三是年龄结构失衡。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3、办学条件不均衡。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
4、学生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堂”。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 “择校风”。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四、解决的措施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学校布局是基础、师资配备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政府重视是根本。
1、推进新一轮布局调整,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分布。按照“小学就近适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尽快修编规划,进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使之与城镇发展、人口结构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县市城区学校重点完善布局规划;各区镇处场重点建设好每镇一所初中、一所镇小和服务万人左右的农村中心小学,形成以镇中、镇小为主体,中心小学为基础,极少数村级低年级教学点为补充的学校布局;确定永久性保留学校和过渡性学校,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整合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
2、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分步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以发展求均衡,分层级、分阶段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达到区域同标、城乡同标。鼓励和提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原则上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学和一所规模在3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提高学校装备水平,配齐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完善功能用房及设施;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校服务半径大,学生上学难,特别是留守学生管理难等问题。
3、建立管理和保障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改革现行的教师调配方式,建立政府管编制、教育部门管配置的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保障机制。一是教师编制直接核定到学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的特点,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适当放宽镇以下中心小学和村小教职工编制;对中小学老师编制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一年一核定。二是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和轮岗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派制。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招聘的教师,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新调入城区的教师,先安排到城区薄弱学校任教;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模,要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教师公寓,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实行集中居住,解决农村教师安居问题;适应教师流动需要,建设周转房,解决教师临时住房。参考文献:
[1]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1-3.[2]王少峰.义务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03):214.注释: 转引自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29.[3]孙娜.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现状及对策[J].教育论丛,2011,(01):147.[4]叶建海.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2,(04)::99
[5]边英娜,谭静.聚焦我国农村教育访谈:在挑战中奋力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4-12-16(5).
第三篇: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论文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抓好学校内部管理
余庆县松烟中学韩天明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贵州省是全国贫穷落后的省份之一,贵州的农村山脊,人贫,教育滞后。1986年国务院公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并提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03年起,国家相继召开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等重大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了“两基”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营养改善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二十多年的逐步推进、实施,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办学资源得到了改善;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2008年我县接受了国家“普九”验收,已达合格标准,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1、教育硬件设施完善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网络资源到到共享、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美丽的教室,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2、教师素质提高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
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豆芽科”教师的培养。1994年起,遵义师范院校开设音、体、美、幼专职教师专业,近20年,为遵义市农村中小学培养了大批合格专业教师;鼓励教师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学历提升(农村各中小学教师学历,在2000年前后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要求),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
3、教育质量提高
学校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德育为先,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省、市、县都拟有“素质教育评估指标”,各级分别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评估验收。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每年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茶、为城镇打扫街道等);组织开展文娱汇演、一二·九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会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各地农村中小学享用先进资源,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
(3)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根据国家“阳光体育工程计划”,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学校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农村中小学基本解决了学生每天的“营养餐”生活问题。
(4)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和老师要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农村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划区域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实习班;教师不搞偿家教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以“师德六条”、“五严禁五不准’”、“教学十不准”等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美了,教室亮了,设备齐全了,跑道红了,教师勤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巩固了,家长满意了,但是,要让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差距缩得更小,就必须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切实抓好学校内部管理
教育要均衡,学校管理要跟上。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作为学校,教师是首要的管理对象,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除了对教职工的学习、教育、关心、尊重、信任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拟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
1、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竞聘等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具有鼓励性。
2、学校教师工作考核要完善,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理、化、生实验教师,信息课教师,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肯定与评价、考核与奖励等措施。
3、完善实验仪器、乐器、电脑、班班通教学设备的开出使用及保管,图书借还阅览及保管等情况、达到的效果情况的评价等制度。不能完全以纸质资料印证工作完成情况。
4、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平台,结合实际扎实抓好,必须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绝不能为了检查让教师花时间、费精力、做应付式的学习培训。
三、存在问题
“大班额”现象现在农村各中小学还很凸出。
学校管理不到位,“大班额”问题得不到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会严重失衡。这是上级主管部门及部分中小学领导思考、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四篇: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摘 要:促进小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推动民主平等,保障公民权利,实现教育的全面深入。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会导致教育水平低下,学生无法得到教学保障,影响农村地区的人才发展。造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因为主要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师资力量有限,教育资源短缺。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实现农村地区小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小学义务教育 农村 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减小城市和农村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教育水平和教学设备质量,保持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充足,教学需要得到充分满足,配备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设各类课程,使各地区的办学质量达到国家要求水平。
一、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案例
据调查,某县是省级经济欠发达县,人口 123 万,全县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面积广,山区面积占三分之二,贫困人口有 40多万,所辖 36个乡镇有 25 个欠发达镇,落后的乡镇农民年均纯收入仅有1211元,与经济发达的镇的9000多元相距十分悬殊。不平衡经济状况导致了该县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当前,这些农村山区薄弱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第一,经费短缺。欠发达乡镇财政困难,不少地方不但没有教育投入,反而截流、拖欠、挪用教育经费。2000年至 2002 年,全县 25 个乡镇拖欠教育经费达 2100万元。山区薄弱学校公用经费缺口较大,2003 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仅有45.74元,初中仅有 49.84 元,维持日常运转都十分困难。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负债近1亿,大多在农村山区学校。第二师资薄弱。农村山区教师待遇低,交通不方便,办学条件差,优秀师资外流严重。全县1331名代课教师,大多在农村山区学校。第三,设施落后。所有的农村山区学校办学条件都达不到省I类标准,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正式的运动场地,没有实验室、电教用房,缺少基本的图书、仪器、电教设备。此外,农村山区学校尚有 C、D 级危房3.5万平方米。第四,布局失调。全县 60人以下的小学还有31 所,占小学数的 13%,09个班400人以下的初中,还有13所,占初中所数的 20%,最小的一所小学只有 4 人,这些微型学校分布散、规模小、效益低,均处在农村山区。由此可见,该县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当前,农村山区初中毕业生因为学业不良、缺乏生活技能,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的尴尬。
二、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一)完善教育硬件设施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根据这一意见的提出,各地政府应加大对本地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让各个校园购进新式的学习资料,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材,在操场上安放多种体育锻炼器材。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让学校使用教育经费在对原有教室进行翻修的基础上,新建实验室、多媒体专用教室和学生活动中心等。美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设备保障。使农村小学在教学设备上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让各个校园在基础设施相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公平教育。
(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缩小和城市校园的差距,更要在教学质量上达到一定水平。农村小学校园应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突破教育的限制,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德育?橄龋?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省、市、县都拟有“素质教育评估指标”,各级分别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评估验收。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每年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文娱汇演、一二?九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以学生为前提,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的目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过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此问题,各地农村中小学应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豆芽科”教师的培养。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鼓励教师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学历提升,利用暑期时间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
三、结语
农村小学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城乡间的经济环境差异。对于教育不均衡问题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善,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扶持力度,改善由于教育经费不足造成的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下降问题,促进公平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人民教育,2001,(7).[2]林清华.2006年基础教育研究发展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7,(7).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了巩固提高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内容。该纲要认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想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然后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监督,最终促进稳定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接受本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的公平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东部和西部、中部,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第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的制度背景;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均衡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它要使尽可能多的孩子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要求教育公正地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上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义务教育要推行均衡化发展战略,就不能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区域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其中各区域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最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西部地区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使得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都低于城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异,女童失学率高于男童。
(二)城乡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我国广大的地区显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这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状态,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备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拉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
(三)校际不均衡。城市中心倾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使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的是重点与倾斜的教育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所谓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数量虽少,但是占有的财政资源、教师资源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的薄弱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也导致了择校风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同时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还出现大班额问题。而普通学校却越办越弱,师资流失,生源减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类学校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
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制度性不平等,政治因素是现实原因之一。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其中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帮扶,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
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区域间、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由此来看,今后若干年贫困地区必将是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及时作出西部“两基”攻坚的战略部署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但要消除地区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拟定相关改进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障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变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与区别对待,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择校热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三)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当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在教育领域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
目前,国家、政府、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人民都在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着,纲要中的措施也正在逐步实施中,相信在这十年里,只要上下一心加强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定得以改善,逐步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身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