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享平等关爱 共拥美好未来
共享平等关爱 共拥美好未来
——开发区妇联关爱儿童快乐成长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朝阳。少年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希望,我们要让他(她)们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因此,我们开发区妇联把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是留守儿童、困难儿童的快乐成长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开展了富有实效的活动,使孩子们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同龄人应有的幸福与快乐,促进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让留守儿童同沐阳光 共享快乐生活
(一)、有党政领导的重视,全社会的参与,留守儿童有新“家”,有快乐。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县委、县政府一直都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我县妇联、教委、共青团等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对我区“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关注,扎实开展了一系列有效工作,切实 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困难和问题,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2008年,随着留守儿童问题屡见报端,我们开发区妇联着手对全区留守儿童状况进行认真而细致的调研,为摸清我区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开展了留守儿童信息调查摸底,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随祖辈生活,也有随亲戚朋友生活。开发区妇联通过发放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调查等形式,在全区开展了以“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个家”为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通过舆论宣传,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与县妇联的领导一起去济南,向省妇联汇报了活动开展情况并申请建立“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成功争取了我县唯一的一个“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全菏泽市也只有两个),配备了两万多元的电视音响、体育器材、儿童读物等。
(二)、异彩纷呈的活动内容,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如何丰富他们的活动内容,让他们找回到童年那份可爱和快乐十分重要,为此,开发区妇联以“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为载体,开展留守儿童之家阵地建设,开辟了属于他们的活动室,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有了好去处。留守儿童之家的玩具、儿童书、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人民路小学“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经常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开发区妇联积极发动广大妇女干部、辅导员老师、巾帼志愿者、少年儿童与“留守孩子”结对帮教。一是开展巾帼志愿者帮扶结对。发挥妇联组织的网络优势,以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志愿者队伍为抓手,组建留守孩子“妈妈”监护服务、爱心帮扶、家教宣传、校外辅导等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孩子行动中。同时组织巾帼志愿者队伍深入到留守孩子家里,以家庭教育为抓手,开展各类慰问、帮扶、结对、关爱行动,使留守孩子“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在去年的人民路小学庆六一文艺晚会上,关注留守儿童是这次活动的主题,不仅文艺演出有不少节目反映了关于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还有来自巨野县不了情食业有限公司、华韩维斯达制衣有限公司、民族饭店等6家知名企业老总的“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的联欢活动、结队帮扶活动,和这里的孩子们一同感受了节日的气氛。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情,爱心妈妈还给孩子们购买了书包、文具等物品,作为儿童节的礼物送给他们。在开发区妇联的协助下,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拉手结对子,并在儿童节期间组织为留守儿童免费查体和“留守儿童菏泽行”活动。一位9岁的孩子告诉孩子我们,爸爸妈妈长年在外打工,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是一个人过,今年不仅有爱心妈妈的陪伴,还有这么多小朋友和自己在一起,感到非常高兴。看着孩子们像桃花一样绽开的笑脸,我们也美在了心里,让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结对子就是为了让留守儿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享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积极争取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妇干、老模范等健康低龄老人的支持,组织他们成立“爱心助成长”志愿辅导团与“留守孩子”开展“大手拉小手”辅导活动。我们组建了以“五老”志愿辅导员为主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务团”开展“宣传”、“护苗”、“监督”、“关爱”等志愿服务项目,加大为特殊未成年人群体服务的力度。
同时我们还与学校结合,开展“师生结对”和“班干结对”。通过“结对子”,增加了教师与“留守孩子”的交流时间,进行了角色转换,即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孩子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有关照的临时父母;通过“手拉手”,班干部与“留守孩子”交朋友,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感情,从而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除了为孩子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和实践活动,还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库,将留守学生的家庭地址、父母姓名、手机,以及所在村、班级和联系电话进行登记造册等,还为留守儿童进行免费体检,举办法律、健康知识等讲座,切实给予留守儿童最大的关爱。孩子都说,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关注留守儿童不仅仅依靠政府、依靠妇联,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心共同爱护留守儿童,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今后我们将会通过各种途径多种载体来举办一些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活动,给孩子们一个充满爱心、有利成长的环境。
二、让困难儿童感受温暖 共拥美好未来 “我可以少买一件名牌服装,可以少吃一些营养品,但我要省下钱资助那些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用自己的薪金资助贫困女童的企业家们这样说„„“尽我所能帮助贫困女童”,这是万千捐助者共同的声音,也是我区实施“春蕾计划”的一个缩影。被舆论界称为三大社会公益活动之一的“春蕾计划”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为了春蕾事业的发展,我们每次救助活动都是亲自与女企业家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取得联系,登门宣传发动。为进一步实施 “春蕾计划”,做好“春蕾女童”的教育工作,帮助那些学习成绩优秀但因家庭贫困不能继续学业的贫困女童实现求学梦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我们妇联多方面争取救助资金,与县妇联和巨野县慈善总会共同,在人民路小学开展了救助春蕾女童活动,共有10名濒临失学的女童每人得到300元的慈善救助。我们还将帮助这10名女童完成小学学业。当10名贫困女童从我们手中接过救助金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表示要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去冬10月份的一场大雪,把人民路小学“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给压塌了,站里的一些器械用品也被砸坏了。站里的孩子们顿时失去了自己的精神乐园。大雪无情人有情,我们开发区妇联立刻行动起来,向有关部门积极反映,争取到一万元的资金,给予了及时的维修。
刘笑晗同学是人民路小学二年级三班的学生,今年刚满8岁,聪明活泼、漂亮可爱、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小小年龄却非常懂事,是父母心中的乖孩子,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是同学心中的好榜样。就是这样一位人见人爱、人见人疼的好孩子,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飞灾横祸,小肠扭转了360°,几乎已经全部坏死,必须马上切除。稍微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了小肠,人就无法吸收营养,就等于和死神赛跑,唯一的希望是做小肠移植,父亲含着眼泪在手术意见书上签了字。切除后,笑晗同学的小肠只剩下短短的3厘米,从此,不能饮食,只能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父母求医问药心切,卖掉了房子,又通过亲戚、朋友凑起了几十万元,最后找到了南京军区总医院,经过了解,小肠移植其费用之高,让笑晗父母望而却步,几十万元不过杯水车薪;其难度之大,让笑晗父母始料不及,小肠移植手术是世界公认的所有器官移植中最难的,1988年世界首例小肠移植开展以来,全球只有1210例;中国1994年开始实验,至今只进行了16例,比较理想的尚无一例。国内权威专家会诊后决定临时采取保守治疗方法,等待技术稍成熟后再行移植手术。可怕的病魔把她推向了死亡的边缘。现在,她每时每刻都在凭坚强的意志同死神争斗,她的父母每日每夜都在为她椎心泣血,她的家人都在为她紧急呼救,我们也仿佛听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泣血求援的呼叫!
去年3月9日我们在人民路小学举行了“不放弃、不抛弃,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大型募捐活动,为刘笑晗同学筹得手术费、医药费近八千余元。在大家的关怀下,刘笑晗同学于随即进入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治疗,每天的花费都在千元以上,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花费动辄上万,天价治疗费用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小家卖掉了房子耗干了亲友的积蓄苦苦支撑了近一年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笑晗躺在病床上倍受病痛的折磨而无能为力了。现在,她每时每刻都在凭坚强的意志同死神争斗,我们也仿佛听到一个稚嫩的如花的生命泣血求援的呼叫!——我要活下去!——我要上学!后续治疗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弃她的生命吗?我们怎能坐视不管呢?2010年1月26日在刘县长的直接关怀下我们与人民路小学师生及社会爱心人士再一次举行了“爱心接力 生命不息 笑晗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大型募捐活动,大家慷慨解囊,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本次募捐活动共为其送上爱心款31080元,这些对她们家来说虽然是杯水车薪,却在寒冷的冬天送去了我们春天般的温暖。
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需要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儿童的桥梁、纽带,我们有责任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开发区妇联一定会用我们的满腔热忱义不容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工作,共同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共享平等关爱,共拥美好未来,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和谐新巨野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关爱孤儿 共拥蓝天
“关爱孤儿共拥蓝天”策划书
活动名称:关爱孤儿共拥蓝天
活动主题:延伸爱心舞台,携手温情世界 活动目的: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这是一个由联合国发起成立的纪念日,其目的是为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1954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836(IX)号决议,建议所有国家设立国际儿童日,并在每年选择合适时间、以各国自己的方式庆祝儿童日。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11月20日,联大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每年在11月20日为“国际儿童日”以及纪念上述两份文件通过而举办活动。但是还是有许多儿童成为了孤儿,从小得不到父母的爱,因此变得孤僻,不爱说话。所以我们要以培养爱心为宗旨,在不打扰孤儿院孩子的日常生活前提下,了解一个特殊群体,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号召更多的人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同时借此机会增强志愿者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培养新的活动人员,为社会贡献阳光团队的一分力量。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9日
活动地点:杭州儿童福利院(杭州余杭区瓶窑大观山)
负责人:
活动单位:浙江树人大学城建学院志愿者新闻队
前期准备:
1、组织人员到选定孤儿院勘察情形的环境;
2、联络孤儿院院长或负责人,待其允许(88541984,88547824);
3、取得学校认可,并开出本次活动许可证明;
4、确定志愿者人数;
5、活动宣传(海报,横幅等);
6、安排工作人员,包括联系、宣传、摄像等;
活动方案:
1、出发前集中志愿者,清点人数,交代细节;
2、志愿者可凭自愿原则带上小礼物送给孤儿院小朋友;
3、到达地点后,志愿者致辞;
4、小型见面会结束后,自愿者自行解散,融入孤儿院朋友的生活和
娱乐中;
5、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召集志愿者集合并清点人数;
6、感谢院方负责人,向院方对本次活动的支持表示感谢。活动备注:
1、要求志愿者以平等可亲的态度对待小朋友;
2、所带礼物要在安全范围内。
后期延续:定期派志愿者到学校内各寝室收集易拉罐,饮料瓶等卖到废品回收站,所得的资金作为捐赠给孤儿院。注意事项:
1、参加活动人员必须准时在指定地点集合,必须服从安排.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者,请及时转告该活动的负责人员;
2、若因天气等原因改变计划,将会及时通知;
3、这是一次公益性活动,所以本次活动的经费将由参加的自愿者自付,经费的收支将于迟些公布;
4、其他注意事项将视具体情况随时进行增补
李宗略
2011年10月28日
第三篇:09构建和谐社会共享美好未来
构建和谐社会,共享美好未来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明确什么是和谐社会。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把和谐社会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实现。汪玉凯认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满足以上三个层次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洪大用提出了理解和谐社会的三个角度。第一,贫富差距的利益分配角度;第二,社会公众的社会共识角度;第三,可持续发展角度,即积极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洪大用认为,社会现在非常关注第一个角度的理解,即从利益分配角度来讲述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社会更重要的在于第二和第三个角度,即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张大平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作家兼商人的张贤亮对和谐社会有一通绝妙的分析:“和”字拆开是“禾”和“口”,也就是说,老百姓能填饱肚子。“谐”字拆开是“言”和“皆”,也就是说,老百姓有言论自由。
1 尽管说法不一,但大家公认的是: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比较正规的说法有两个:
第一个: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第二个: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既是一种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思想家把“和合”思想运用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设计。
孔子认为,“和”的本质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提出“和为贵”,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肯定“和”的作用。还提出“和而不同”,认为“和”的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发展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力量就会增大;老子以“道”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阴阳二气尽管相互对立、冲撞、激荡,却始终和谐地处在“道”的统一体中。《礼记·礼运》中描摹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认为,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阴气和阳气各有各的形象,因而相互对 2 立、相互斗争。但是归根到底,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并非始终对抗。因此,二者的对立与斗争,最终达到“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2500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据儒家经典记载,“小康社会”最初是指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比“小康社会”更高级的是一种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这种理想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也产生深刻影响,“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已经成为挂在中国老百姓嘴边的格言和生活准则。
在旧中国,社会和谐只能是梦想。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和谐最美”,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尼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提出“公正即和谐”,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和谐观”,黑格尔则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魏特林,也对社会和谐有过美好的憧憬。傅立叶曾天才般地预言道,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的现存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就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这一思想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个理想目标,是人的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展,是人发展的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可见,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史根源,也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旨趣”。
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
3 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是对社会主义各种和谐关系的正确论述,对于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同志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思想,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思想,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稳定的思想等等,奠定了我们党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石。
江泽民同志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胡锦涛同志多次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战略目标、价值取向、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就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彰显了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就是社会和谐发展,就是“四个协调发展”或者“五个统筹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005年2月19日,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从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更加具体地规划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部署了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
2006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好六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一论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增添了新的思想。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
二、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利益分化与意识形态冲突,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市场开始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扮演重要角色,资源配置方式和劳动产品分配方式的改变导致了社会转型期中利益格局的变化。由于社会各个成员在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的地位不同,社会角色不同,能力不同,就导致他们的收入,获得财富的多寡出现较大差距。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利益格局的分化,过去处在同一经济状态和社会地位的人,收入和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一部分人通过合法或不合法手段成为社会富裕阶层,一部分人开始滑入社会低层,成为相对贫困的阶层。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开始出现不同利益群体,利益格局正在进行一次新重组。
经济体制改革不但表现为一系列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同时又是社会资源再分配过程。经济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和界定。
除了上面所提的原因之外,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促使了社会的分化。另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一部分掌握了社会政治权力的人,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非法侵占社会财产,把大量社会财富占为私有,这也是我国社会利益分化产生的原因之一。
种种数据表明,当下社会利益资源出现了重新积聚的态势,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日益激烈化。
5 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大陆150万个家庭(总家庭数的0.4%)占有全国财富的70%,而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是5%的家庭占有50%至60%的财富,中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8日)有几组数据:一是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内地最富裕的10%的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财政部官员曾透露,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二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一份调查也说明,1990年代中期以后,贫富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中国城镇家庭20%的最高收入户与20%的最低收入户年人均收入差距,从1990年的4.2倍增加到1998年的9.6倍,而且由于中国在过渡期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收入,实际的贫富差距情况可能比调查数据所反映的还要严重得多。三是据世界银行估算,1980年代初中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22,1995年为0.38,2000年达0.458。现在中国的财富不均状况超过了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地区(印度除外)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四是联合国有关数据显示,在中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只占总收入或消费份额的4.7%,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以上。
种种数据表明,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了断裂的迹象,损害着公众对财富的认同与社会的和谐。19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的急剧推进,利益分化和资源积聚的态势日益明显。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上出现了暴富阶层。据统计,这些强势利益群体只占中国社会总人口的16.4%,而他们拥有的资源总量却占社会资源总量的80%以上。
2006年10月,上海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开展四天,展会迎来了7000多位富豪。这些富豪们出手相当阔绰,表现令主办主“相当满意”——据主办方统计,四天的展期竟成交了5亿元人民币。事实上,去年上海举办第一届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后,展商就对上海奢侈品市场充满信心。去年展会三天接待了逾7000位富豪,成交量就达2.5亿元人民币,当时,不少展商就已开始预订今年的展位。
可以说,当下社会利益资源出现了重新积聚的态势,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日益激烈化。如何协调、整合多元的利益诉求,有效地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是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利益整合,则是社会的一种必然选择。
6 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是一切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在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必然导致社会分化,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最终一定会被反映和表现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社会转型中发生的社会变革会对大众意识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深刻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社会转型期中,各种思想流派、学说观点纷纷浮现出来,最终表现为社会转型期中的意识形态冲突。回顾20多年走过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经济利益格局的变化,意识形态内的斗争和冲突非常激烈。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市场化改革的主题有过三次大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1980年到1984年,围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展开,即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到底是商品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而展开。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此后经济学家薛暮桥、吴敬琏等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这得到邓小平的高度评价,称之为“新的政治经济学”,“讲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
第二次争论是1989年到1992年,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展开,即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以什么为主要目标而展开。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说法,这是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这个提法在“八九**”后遭到了有些人的批判,认为“市场化、私有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后来邓小平出来表态:十三大报告一个字也不能改,我看不出这句话有什么问题。他还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当时,还有些人把改革开放与反和平演变对立起来,反对进一步改革开放,反对搞市场经济。“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抓住了市场经济的精髓,破除了改革开放“姓资姓社”的问题。这场争论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告终,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得到了肯定。
第三次争论是2004年到现在,围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医疗、教育、住房改革、贫富差距等问题展开。改革走到今天,出现了房价高、看病贵、教育乱收费、贫富差距拉大等新矛盾、新问题,利益分配格局矛盾的积累导致人们对改革产生了怀疑。贫富差距的悬殊、房价不停飙升、医疗体制改革偏失、教育产业等改革不彻底和改革方向偏差导致的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引起公众广泛参与“第三次大论争”。从起初的经济学界内部郎咸平和顾雏(chu)军关于国企改革的激烈争论,到后来扩大到
7 教育、房产、医疗、法律等各个层面的全民参与的大论争,论争的关键性认知差异,出现在,一方认为,问题是由于市场化改革所致,必须全面后转;另一方认为,这是改革不彻底、在继续深化改革的方向上有所偏差所致,必须全面加速推进改革,调整方向。从郎、顾论战到刘吉撰文批郎咸平、高尚全呼吁警惕否定改革思潮等等,并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民粹主义有滋长的倾向,这在网络中更明显,他们以嘲讽、挖苦、打倒权威为快事,例如将吴敬琏等视为利益集团代言人。二是年轻人情绪化,他们对当前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住房难等现状极为不满,由于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便迁怒于改革,认为都是改革的错。三是有一部分人,一直抱着极左观点,从来不认同改革,利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将争论引入意识形态,重现“姓社姓资”之争,从而定论改革失败。他们否定市场经济,否定改革,要走回头路。
随着争论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学者、教育家、商企业界人士参与到论争中来。社会上不断涌现由百姓“仇富”情绪和行为所致的暴力事件;房地产界出现了任志强关于“富人区”和“穷人区”、“我们只给富人盖房子”的大炮式的言论;教育领域,对义务教育和教育公平化的关注空前的高涨;“看不起病,去不起医院”等百姓生活中切实的问题,摆在了这次论争的显著位置。
经济利益分化、意识形态冲突,引起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在中国社会经济格局重新调整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再分配、意识形态冲突过程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和重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这是一个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
2、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这一发展关键阶段的特点,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闭幕式上作过精辟的概括,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在四中全会结束后,也曾有过详细的论述。归纳起来,这个阶段特点有两个: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这一阶段呈现出两种前景,一是执政党和政府头脑清醒,政策妥当,就可以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保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执政党和政府政策失误,不但会使经济停滞不前,而且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动荡,危及政权稳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蕴含着争取第一种光明前景,规避第二种黯淡前景的战略意图。
具体审视我国社会目前所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则能更加清楚地看出中央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决策的深谋远虑。
8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在2003非典考验中暴露得更加充分。非典时期,在有些落后地区,整个县只有2台呼吸机,可以想像,如果非典传入农村,后果将不堪设想,从中可以看出城乡差距拉大问题和公共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这种差距指的是相对差距:改革开放中农村发展了,城市也发展了,但是城市发展得更快。从城乡收入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1.8,90年代就扩大到1:2.5,而到了2003年,城乡差距已经扩大到1:3.2,超过了3倍。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远不是3倍,而可能会有6倍以上。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现代社会中收入差距肯定是存在的,关键是要保证它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也会危及稳定。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对群众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
●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这些群体主要指农民和工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广大农民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民的收入状况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到目前为止,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负担还很重。改革开放26年取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充分分享。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的阶级,由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1957年毛泽东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上的矛盾,但是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指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矛盾。这类矛盾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纵横交织,盘根错节,复杂异常。比如公务员队伍内部的“3581”工资改革方案(成型于2004年夏天的北京公务员工资改革计划,计划被
9 简称为“3581工程”,核心要义就是统一全市所有公务人员的收入标准,行政级别和工龄资历等成了核定工资标准的最重要依据。所谓“3581工程”,即通过改革,使科级、处级、厅级和部级人员的月收入分别达到3000元、5000元、8000元和1万元。),在有的地方可以实行,但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就不能实现。因为中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加工资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它还含有政治因素:国家还有很多方面都缺钱,这一政策不方便实行。这仅是一个社会阶层内部存在的矛盾。再比如,城镇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目前推进城镇化就涉及拆迁和失地,触及一部分群众的利益,这就是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全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再如高收入群体中绝大部分人是劳动致富,但也存在一部分非法致富或者钻体制漏洞致富的人,他们与尚未致富的人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可以说,目前我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利益矛盾。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图海纳(TOURAINE)认为,今天的法国,就像一场马拉松一样,每跑一段,都会有人掉队,即被甩到了社会结构之外。被甩出去的人,甚至已经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底层,而是处在了社会结构之外。图海纳所说的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正在今天的中国发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说:“你不能凭部分的富裕和繁华来判断社会的快乐程度,你必须了解草根阶层的生活。”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3、社会结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今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生活中,我们的直接感受就是社会阶层结构中似乎出现了更多的、新的利益群体;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都拉大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很大;人口老龄化也已经在中国出现„„
怎样理性认识和把握当今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呢? 认识中国的社会阶层必须把握几个大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就是社会阶层的分化正处于上升时期,很多阶层并没有“定型”和固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把中国的社会阶层划分为10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郑杭生教授在《中国城市社会结构》课题中把城市社会阶层划分为
10 7个:管理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工人阶层、自雇佣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其它阶层。还有的学者提出8阶层论或者12阶层论等。大家之所以众说纷纭,是缘于社会阶层的分化刚刚步入上升时期。从人均GDP来看,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社会分化的剧烈变动时期,3000美元到9000美元是一个稳定变动时期,进入9000美元后,社会阶层的变动才会逐渐平缓下来。中国已经迈入第一个时期,社会分层日益明显和复杂。
第二个趋势是新兴阶层不断出现。随着社会分工和职业化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出来,例如,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中国出现了一个有着巨大势力的房地产经营阶层。这个阶层对于媒体甚至是决策层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是其它阶层所没有的一个特点。再例如,随着城市房屋出租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依靠房屋租赁为生的阶层。还比如,继灰领阶层、蓝领阶层、白领阶层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金领阶层,他们的年收入超过百万,职业属于新型。还比如企业出现了职业经理人阶层、独立董事阶层等。可以说,每年我们都会发现一些新的阶层的出现。
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方面的人员。根据最新资料,目前全国私营企业有450万家,投资人1100万,自由职业者约有1000万。新的社会阶层以及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
国家有关部门的评价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以其掌控的资产、拥有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值得肯定,力量不可低估。
第三个趋势就是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但我们的分配差距不是制度上的,而是市场化初期人们进入市场时间先后造成的。法国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经指出:那些在经济起飞前或经济起飞点上进入市场的人,将获得比数学期望值高得多的收入,换句话讲,他们将大捞一笔。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市场体制的完善和深化来加以改进。
新的社会阶层有一些特点:他们就职于多种所有制部门,身份变化快,工作地域和领域有很大的流动性;大多数人敢于创新,善于经营,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先富起来;价值观念多元化,既有信仰共产主义的,也有受极端物质主义浸染,唯利是图的。
11 不同的阶层划分更多是经济意义上的,而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实质仍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不过,由于他们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符,随着财富的积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认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主要利益诉求可归纳为五点:
一、希望中共和政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稳定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二、希望降低产业准入门坎,民营经济也能进入到例如基础建设、物流和股份银行等只向国有企业和外资开放的领域。
三、希望享受和国企同等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如获得银行信贷等。
四、希望政府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五、希望透过各种渠道例如参加政协、人大,更多地参政议政,传达自己的呼声。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作为执政党应该创造条件,让新的社会阶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和谐相处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家庭中。
4、世界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或者说是处于由二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一个是过渡时期将是很长的一个过程,需要几十年,或是更长的时间。这个时期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将来打不起来。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大国关系乃至整个国际关系处于“动态”之中,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局部动荡难以避免,世界并不太平。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们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天下并不太平”的关系。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状况的一种精当的概括。
二,美国单边主义突显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关系。美国的全球战略攻势对国际格局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却无法改变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三,世界多样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关系。
四,国家利益原则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关系。对于当今世界大国关系中能出现的问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合理的分析。
五,全球化,地区集团化和边缘化趋势的关系。
12 六,人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人权与主权是国际人权法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当今世界的焦点问题。
七,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关系。
八,反对霸权主义与反对恐怖主义的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大国不要实行霸权主义;打击恐怖主义需要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
九,联合国维和核心地位与地区安全组织作用的关系。十,“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国威胁论”的关系。
正是基于对上述关系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判断,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形成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这一理念大大深化了关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我们认为,当前,人类正步入建设和谐世界的机遇期
“和谐世界”是中国对国际大势发展做出的乐观判断,也是人类社会思变的现实需求。世界并不像媒体描述的那样糟糕,全球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了机遇。
机遇一:世界和平力量在增强
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纪简史》,被《纽约时报》评为2005年最重要书籍,同时荣获《金融时报》最佳经济图书奖。弗里德曼是美国著名记者,历任《纽约时报》驻贝鲁特和耶路撒冷记者站主管,三获普利策奖。作为舆论界的权威,他的见解被多位美国总统倾听。弗里德曼称“世界是平坦的”,意思是说当代科技革命正在消除世界上各种政治经济壁垒,创造出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阶段,科技始终是主导力量,全球化就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弗里德曼坚信,全球化最终将促成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人类摆脱战争、暴政和贫困。
2005年底,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表了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人类安全报告》。它用大量鲜为人知的数据和许多特许研究的成果,勾勒出了一幅与媒体通常描述的截然不同的全球安全画面:现在的世界要比过去和平得多。
报告显示,武装冲突的数量在连续增加了50年后,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减少,且持续至今。相比1992年,2003年的冲突数量减少了40%,种族灭绝等大规模屠杀平民的事件减少了80%。全球惟一有所增加的暴力活动是恐怖袭击。它在过去3年内虽然急剧增加,但是与战争中的死亡人数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报告把这一“令人吃惊且违背直觉的改善”归功于冷战的结束和联合国等的作用。
13 《人类安全报告》只是众多带来好消息的报告中的一个。联合国2005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在向前迈进,平均来看,15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变得更健康,受教育程度在提高。2006年,联合国公布世界难民状况报告指出,由于国家之间的冲突减少,国际难民的人数达到了25年来的最低点,为920万左右。1992年,这一数字是1800万。
成立于2001年6月的上合组织以“和平、合作、发展”为旗帜与灵魂的特征,既没有霸权意识,也没有歧视成分,所以已经吸引了不少的国家在积极争取加入该组织。虽然到目前为止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面积只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15亿(约占世界人口1/4),但却没有人怀疑不久的将来,上合组织还将不断壮大,不断完善,不断成熟,并且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是上合组织的诞生地和总部所在地,中国也是上合组织中没有霸权意识、没有军事野心和没有政治杂念的成员国,因此,当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和谐世界”的中国价值观时,毫无疑问,“和谐世界”价值观的享受者和体验者,首先就是上合组织的所有成员国。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合组织就是构建“和谐世界”的试验田。
这一切,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大环境。机遇二:许多重要地区重新焕发活力
经济全球化给非洲带来的好处无可争议,非洲国家正普遍经历一个30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据估计,非洲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将达到5.8%。非洲各国在治理国家以及加强地区合作、和平方面采取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民主在发展,经济在增长,人们正在以更有效的手段与曾被认为将毁灭非洲的艾滋病作斗争。
在拉丁美洲,过去5年间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左翼领导人不断上台,美国的控制在减弱,拉美的经济模式从开放的自由主义转为务实主义,社会发展和人道层面的因素受到了重视。2006年,拉美经济连续第四年呈现增长态势,2005年,拉美各国平均年经济增长率为4.3%。与此相适应,拉美的平均失业率在下降,贫困现象有所缓解。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新的动力。机遇三:“美式民主”促使人类寻找新出路
“9·11”后的近5年时间,布什政府进行了一场“药不对症”的反恐战争,恐怖活动不但没有被压制,反而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布什政府军事优先、先发制人、炫耀实 14 力、惟我独尊的行为方式,无论是在阿富汗、伊拉克,还是在拉美,都没有赢得多少人心,相反,却招来了国际社会的普遍不满。
美国傲慢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也受到指责。例如,美国反对建立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还在很多问题上搞双重标准,企图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志修改全球规则。
这些做法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其国际形象严重受损。美国政府正在为践踏自己发出的民主、人权信息而付出代价。美式民主的式微促使人类去寻求解决世界问题的更好方式。
“美式民主”遭受挑战,为“和谐世界”理念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空间。机遇四:非传统安全需求加大国际间的依赖
国际舞台上的力量正在重新分配,多种因素导致全球权力分散,非西方阵营崛起,全球格局的“多极化”正在形成。多极体系的格局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机遇。对能源安全的追求,是多种因素的突出代表,它可以说明机遇何在。
能源安全是今年八国峰会的核心议题。峰会前夕,东道主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白地告诉世界,俄罗斯运用能源推行国家策略“十分正常”。同样,委内瑞拉、伊朗也凭借丰富的油气资源和不断攀升的油价对抗美国,让后者在国际舞台上更难随心所欲。
能源进口和消费国渴求“供应安全”,与此同时,能源生产国需要“需求安全”。共同的安全需要迫使双方进行妥协。无论是八国集团领导人在联合声明中“能源生产国、中转国和消费国建立伙伴关系”的呼吁,还是中国提出的“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都表明只有合作才能带来安全。
能源安全、气候变暖、恐怖主义等全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存在,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强烈的现实需求。
面对世界、人类步入建设和谐世界的机遇期,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实践也就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的和谐理念,是不能强加于别人的。要建设和谐世界,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走好自己的路,让中国成为榜样。也就时说,如果我们自身的社会不和谐,就很难说服其他国家来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因此,建设和谐世界要内外兼修,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中高举构建和谐世界的旗帜,另一方面,首先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
15
第四篇:关爱 快乐平等 和谐
关爱 快乐平等 和谐
席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回顾
我 校是市级留守儿童示范学校。这一殊荣,凝聚着我校全体教师的心血和汗水。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也是影响学校教学的难题。他们长期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童年生活充满辛酸,生命安全令人担忧,隔代监护无能为力,学习状况相形见绌。他们留下的是爸妈的背影守着的是无限的孤独;他们期待满腔热情的呵护,共享社会关爱的阳光。我校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110人左右,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农村的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现状,全面推行“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关爱、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09年副省长谢广祥一行专程来我校参观,对我校留守儿童工作给予
为留守儿童过生日
第8页 很大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我校爱心电话的做法。
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我们有的放矢,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留守儿童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现将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了组织领导,健全了规章制度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结对帮扶制度等,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及时进行了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实行微机动态管理,底子清,信息准,情况明。
二、加强了硬件建设、丰富了活动内容
腾出学校最宽敞明亮的教室做为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用房,面积超过60平方米,及时安装了上级配发的专用电视和电话机,配备了小药箱,配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和文体器材,能基本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三、在工作中我们作到:
(一)坚持一个原则:
第9页 一切以留守儿童发展为重,只要是留守儿童有用的,优先安排。
(二)提供两种会亲通道。
1、保持了爱心电话的畅通,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让孩子与父母通话,感受亲情的温暖;
2、提供网上会亲通道,学校许多学生家长外出经商、打工,大多数家长只在每年春节才回家一次,因此仅仅靠每周打个电话,显然有点单一,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心灵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建立了“电子联系卡”,把学校的电话号码、QQ号、电子邮箱打印在纸上送到每一位在外的学生家长手中,从而建起了“网上会亲人”的通道。受到了众多在外家长的广泛好评,也对孩子摆脱孤独,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开辟三种课堂,提高留守儿童教育实效
1、“生命课堂”。父母常年在外,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儿童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成了“问题孩子”。针对亲情缺失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培育等问题,我们设立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用师爱构筑学生“生命课堂”。还与县国税局职工联手,让他们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成为留守儿童的良师益友,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2、“流动课堂”。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儿童自我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又与长
第10页 期在外的父母缺少沟通,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学校为此建立了留守儿童专项档案,要求班主任、任课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并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流动课堂”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让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留守学生创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堂,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沟通和融合。
3、“活动课堂”。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途径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我们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了专项档案。
四、虽然我们在留守儿童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努力解决留守儿童发展中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最后,与诸多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同仁,分享一下我们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心得: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认同你。“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在那么多爱心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有学区的给力领导,我们有决心对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作,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11页
第五篇:全国助残日演讲稿:平等、参与、共享
全国助残日演讲稿范文:平等、参与、共享
在这暖意融融,惠风和畅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全国助残日,下文为大家介绍全国助残日演讲稿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同志们,残疾人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第次“全国助残日”捐赠仪式。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一直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县万残疾人及家属致以节日的问候!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注重解决残疾人的实际问题。为名贫困残疾人减免了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义务工、子女学杂费等,救助名白内障患者,为名聋儿配了助听器,对名肢残人员装上了假肢,为名残疾人捐赠了轮椅,名残疾人经过技
术培训,80已经明显致富,20成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有的还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和领头雁。资助名残疾儿童重返校园,帮助名残疾考生到高校学习深造。
这次专项捐赠活动,旨在资助贫困残疾人尽快摆脱贫困和我们一起迈向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残疾人是社会各届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做好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深远。
同志们,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丧失一定肌体工能,无法正常从事某种能力的人,他们在参与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可是,他们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样能为社会创造财富,部分残疾人身疾志坚,成为了一些行业的杰出代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传统美德,给予他们特别的扶持和关爱,使他们的权力得到更好的实现,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参与
社会活动,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真正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本网版权所有
残疾朋友们!你们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的关心、帮助下,你们自己也要自强不息,县委、县政府希望你们一定要有勇气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爱。永远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志们,残疾朋友们,让我们高举邓小平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上一突破”发展战略。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崇高目标,为了全县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这次“爱心助残”捐赠仪式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