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联韬奋书店20年(1996-2016)
三联韬奋书店20年(1996-2016)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竭诚为读者服务,建构城市文化空间——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0年“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这段话来自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的信,信中充分肯定了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运营的举措。事实上,在升级为24小时书店之前,三联韬奋书店早已是北京的文化地标,而总理本人也一直是三联韬奋书店的忠实读者——在2012年,三联韬奋书店的母公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成立八十周年之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就曾在给三联书店的贺信中这样写道:
“我是三联书店多年的读者,也曾经在三联韬奋书店的书丛中流连并购书,自然有一份情感。”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原名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创办于1996年,这家书店与北京读者相伴20年,不仅是一家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综合书店,更是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源自1932——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三联韬奋书店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书店,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前身——生活书店就已经是知识分子聚集交流的重要场所。
生活书店,由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先辈、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生活书店以“促进大众文化”为己任, 以极大的热忱关注国计民生, 是当时中国出版行业的先进代表。“前店后厂”是生活书店的经营方式,在出版图书的同时,生活书店先后在上海以及全国各地开设了50多家分支门市。杨绛先生在2004年一篇题为《不官不商,有书香》的文章中回忆了早年她和钱锺书先生在生活书店的愉快经历,她在文中说道:“生活书店是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汉口交通路生活书店 摄于1938年
1948年, 生活书店与同样有影响的两家进步出版机构——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1986 年恢复独立建制后, 三联书店成为一家以出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秉持着当年邹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办店宗旨,三联书店一直不忘恢复开办书店的传统,但苦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只能先后在南竹竿胡同和崔府夹道两处维持着一个小小的读者服务部。
已故学者陈乐民先生曾回忆当时的情景:“三联本没有自己的楼,买三联的书,要到南小街一个叫‘竹竿胡同’的临时售书点。街名‘竹竿’,足见其窄小了。”(陈乐民《三联印象》,2008年)
即便是这窄小胡同里的小门市,也滋养了当年众多的读书人,成为他们美好的阅读记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徐雁教授,当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在他的回忆中,当时的三联读者服务部,已是开架售书,在那狭小但是静谧的斗室里,“经常可以看到佩戴着各种校徽的大学生在此站着浏览,或是蹲着检阅书架下部,生怕漏掉了哪本值得买走的好书。”(秋禾《那位于朝内大街166号的“读者服务部”》,2008年)
“正因为有生活书店这样的传统,三联想开的书店,始终是不同于一般的书店,它更像是一个文化场所,一个传播新锐思想, 丰富和提高大众精神生活的文化场所。”三联韬奋书店前总经理杨进如是说。
▲ 1990年代 筹建办公楼,沈昌文、董秀玉、史印建和设计施工单位签约。
1996年,三联书店终于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时代,在东城区美术馆东街建起业务楼,地处王府井金街北端,毗邻隆福寺和中国美术馆。在业务楼工程接近竣工之际,三联书店决定腾出一层、二层和地下一层,共计2000平方米的面积开书店,全社员工在楼中剩下的有限空间里办公。创于1996——竭诚为读者服务
1996年4月5日,三联书店店务委员会研究决定同意创办书店,并向新闻出版署提交了《关于与香港三联书店合作建立书店的请示报告》,拟在业务楼设一大型书店:韬奋图书中心。1996年9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和香港三联书店合资开办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正式开业,这是一个以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图书为主体,兼及音像制品、文化用品销售,辅以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并附设咖啡厅。▲ 1996 开业典礼。何鲁丽、费孝通和季羡林。当时的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停业扩建,而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要到1998年5月才开业。偌大的北京,一时间没有了像样的大书店。此时新建的韬奋图书中心,营业面积2000平米,共有三个楼面,有可供读者选购的图书6万余种,音像制品500余种,及多种类文化用品。图书品种均精心选自全国500余家出版社,保证书种的高品位和高质量。中心定位于服务中等文化水准以上的读者,保持了与其他书店的差异。图书中心经常性、有选择地举办包括三联书店在内的出版社的诸如讲座、新书发布、研讨、展览等各类营销活动。图书中心的爱乐唱片厅更是京城经典音乐发烧友常聚之地。对于当年初办书店时的经营理念,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是这样说的:“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要有实力, 讲服务, 重信誉。……把书店门市营造成幽雅、明亮、温馨的环境氛围, 给读者以舒适、宁静、美好的印象, 可以潜心看书, 听听音乐……我们开创的新型的传统书店, 必须不断求新, 求实, 求发展, 以图书为中心, 兼营专业期刊、音像制品、CD、文具用品、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小型展览、小咖啡廊等, 这是国际书业管理行之有效的模式, 可以满足现代文化人快节奏、高效率的综合要求。我们还计划在书店举行文化活动, 以书会友, 以文会友。……把书店办成多功能、多元化的文化中心。”(延华《董秀玉纵谈北京三联书店经营新模式》,《出版参考》1997第1期)▲ 邹家华参观书店
这些观点,现在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当时,却都是最前沿的经营思想。优质的书种、新颖的店堂设计和图书陈列布局及特有的文化氛围,使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很快成为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标。许多学者、作家在后来的回忆中这样描述这家书店:
“如今我已很少逛书店了。偶然访书,还是愿意到三联书店去。走进大厅,依然会看到楼梯两边的台阶上,坐满了静读的少男少女,我立刻有一种兴奋感。我多么羡慕这些爱书的青年朋友。这是三联的一景。无疑的,这会给书店的管理带来一点麻烦,可书店对他们从不怒目相视,或加以干涉。我想,若是韬奋先生在,他亦会欣然一笑吧。”——姜德明《难忘三联》,2008年 ▲ 书店台阶
“这座楼比起如今的豪华‘写字楼’来,还是寒酸了点儿,不过读书人在此有种亲切感。我最看中的,除书以外是二楼的小咖啡厅,是新朋旧友聚会之所。三联好像是比较早开架售书的,所以青年人来的比较多。他们看中了一本书,就在楼梯阶上坐着看;时时把整个楼梯坐满了。于是三联动员他们靠两边坐,让出中间一条上楼的路。这种情景我看着很愉快。”——陈乐民《三联印象》,2008年▲ 1998年,“三联书店”五十年店庆,店庆会场在韬奋图书中心二楼。
“一九九六年,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开业,它一改国内传统的书店经营方式,店面宽敞、环境优雅、品种齐全,京城的闹市中又多了一个读书人喜爱的去处。在这里不仅能对当前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一目了然,随意浏览选购,还能会友喝咖啡,坐而论道,愉快地消磨上半天。”——钱满素《敢为人之先》 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对于北京的意义,不仅仅是填补了一个大图书卖场的空白,它更是这个城市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成为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交流的重镇。书店通过举行新书首发式、展览、签名售书、学术讨论会、音乐茶座、讲座沙龙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各地读者慕名而来,书店秉承着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努力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全面、舒适的精神文化园地。▲ “中国学术图书展”由国务院新闻办协助,邀请对外文化工作者和驻华使馆的各国朋友参观,展出各类学术著作,特别集中展出有关西藏的著作和宗教类图书。
季羡林、费孝通、杨振宁、吴祖光、新凤霞、张允和、丁聪、黄苗子、郁风、黄永玉、王世襄、董乐山、冯亦代、邵燕祥、吴敬琏、陈乐民、资中筠、李泽厚、王蒙、钱理群、张承志、李陀、陈平原、汪晖、甘阳、刘小枫、李零、陈来、秦晖、徐友渔、雷颐、巫鸿、刘禾、茅海建、葛兆光、朱苏力、白谦慎、杨念群、戴锦华、温铁军、樊纲、张维迎、盛洪、梁小民、姚洋、徐冰、蔡国强、北岛、西川、翟永明、格非、余华、陈映真、蔡志忠、龙应台、哈贝马斯、德里达、佩里·安德森、艾柯、傅高义……在三联韬奋书店的20年里,数百名中外知名学者、作家、艺术家、文化工作者以讲座沙龙、学术研讨、展览等多种形式在书店开展过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使得书店成为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化交流中心。对于书店的文化交流功能,陈乐民先生曾这样写道:“三联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书店或出版社,不仅只是出书、卖书而已。它像个文化人的联络站,许许多多的线牵连着五湖四海的读者和作者。老中青都有;三联把他们看作朋友,他们自然也把三联看作自己的朋友,经常地、时不时地保持着各种形式和渠道的来往。”(陈乐民《三联印象》,2008年)。开业的最初十余年间,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累计销售图书期刊近两亿元。
▲ 丁聪先生签名售书
▲ 蔡志忠先生签名售书▲ 2006年文史悦读消夏读书会,学者葛兆光讲座。
改制2009——互联网时代的突围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对传统书业的冲击、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中外实体书店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也无可避免地一度陷入困境。
2009年起,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指导下,三联书店对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着手改制。2010年2月中旬,在三联书店与香港三联的积极沟通和协商下,双方达成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揽子方案,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书》。2010年4月19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批复同意三联书店注销现有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成立了三联书店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时任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翟德芳对书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努力拓展销售渠道:开通了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网店(www.xiexiebang.com),采取一定方式的优惠售书、售刊,为三联图书增加了一个新的营销平台。书店还加强了馆配和团购业务,同北大、清华等学校的图书馆合作,到校园优惠售书。另外还进行企业团购,以自己的选书眼光,帮助机构的图书馆加强书种建设。改进图书陈列方式,在保持图书品种的前提下压缩经营空间:地上一层为潮流书店,主要经营日常图书、排行榜图书、杂志、CD及玩具文具等,并开设了创意产品区;地下一层为文化学术区域,在核心区增加港台版图书。腾出来的二楼六百多平方米出租给北京著名品牌雕刻时光咖啡厅经营,通过在书店和咖啡厅内举办的文化活动,强化了固有的文化气息,达到了招揽人气的作用。▲ 2009年,改制改名后的三联韬奋书店
经过一系列的转制措施,图书中心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店名也改为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在2010年9月26日举行了改制揭牌仪式。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书店已再度焕发生机和活力。
升级2014——24小时书店与城市文化空间
“获知你们于近日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这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喻示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仍需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 ——2014年4月22日,李克强总理写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的这封信,成为“世界读书日”当天最大的新闻,进而引发了人们持续的热烈讨论。
24小时书店,是许多爱书人心中的梦想,但图书业界对此一直态度暧昧。一方面认为开办24小时书店是满足读者需求,有利文化发展、推动全民阅读的好事;另一方面又因为成本太高、经营困难等原因,鲜有试水者。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发布开启24小时试运营消息时,人们在纷纷为“不打烊”书店点赞的同时,也有疑问——在行业普遍不算景气的当下,实体书店维持原有日间运营已显捉襟见肘,再推出夜间书店服务,既需勇气更需实力,三联韬奋书店的这份底气从何而来?▲ 2014年,创建24小时书店 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表示,底气首先是来自三联书店八十年来始终秉承的办店宗旨——竭诚为读者服务。在他看来,社会发展至今已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特点,人们不再按照统一的时间上下班,出现了许多自由职业者,“昼伏夜出”的人增多,咖啡馆、酒吧、影院、夜总会、夜店吸引着喜欢夜生活的人们,而爱书的读者也需要一家不打烊的“深夜书房”。要不断发现和满足读者的阅读文化需求,这是三联韬奋书店升级24小时书店最初的动力。
此外,国家的利好政策和资金,给了书店支持。“提倡全民阅读”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在2013年12月,国家免除了书店13%的增值税。三联韬奋书店还在2013年获得了来自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100万元的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条件具备,又有政府的支持,三联韬奋书店积极地响应了政府的号召。▲ 2014年,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读者见面会。▲ 2014年起举办的“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学者白谦慎在书店讲座。
现任三联书店副总经理、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张作珍告诉记者,除了政策帮扶、政府资助之外,三联韬奋书店还得到了母公司三联书店的有力支持。“这些支持让我们得以启动和维持24店的运转,但是要想开得久、开得好,还得靠精打细算,搞好经营。”
对于24小时书店,张作珍表示:“我们要继承书店创办之初的定位和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尤其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实体书店如果只是图书销售场所,那它确实会逐渐失去存在的理由;城市需要实体书店,是因为它是一个文化生活场所。增强阅读文化体验,错位经营是实体书店的生存之道。24小时经营,是向读者展现我们的最大诚意。”
据悉,2014年,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利润同比增长111%,如果从4月8日24小时书店试运营日算起,同比盈利则增长了130%。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更让人振奋的是书店社会效益的提升;24小时书店为全民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2014书店全年共接待读者28万余人次,比上年增长68%;同时,书店与各方合作共举办各类阅读沙龙活动81场次,利用多种形式助推和引导全民阅读活动。▲ 书店夜读
一年后,2015年的的世界读书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在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又开了一家900平米的24小时分店。目前这两家24小时书店运营良好。▲ 2015年,海淀分店 2016年,三联韬奋书店应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之邀,在政务服务中心一层再开一家300平米的分店。▲ 2016年,政务中心店 对于书店的发展,现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充满信心,并表示还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三联韬奋书店分店。“我们是在响应中央‘推进全民阅读’的号召这个高度上来看待书店经营的。当然,在‘全民阅读’这个宏大事业里,我们能做的很有限,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继续支持。24小时不打烊、引进文创产品、多元化经营、扩大规模——这些都是我们所做的尝试,目前来看是成功的。但是,实体书店如何生存并参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是需要整个行业和社会各界一起来努力、来探索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读者的理解认同和更多的参与,全民阅读归根到底需要全民参与。”路英勇总经理如是说。▲ 位于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的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第二篇:《韬奋全集》读后感
读《韬奋全集》有感
石尚 140610232
邹韬奋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先后编辑过11种报刊,一生著述繁富,不仅在几十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政论等,而且在媒介(新闻)批评方面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他的有关评述性文章中,针对当时新闻媒介及新闻作品、新闻现象等进行解读、分析、品评的文字为数不菲。学术界对于邹韬奋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比较充分,但至今尚未见到对其有关新闻批评的贡献进行系统缕述的文章。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邹韬奋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新闻批评实践与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一
邹韬奋虽然没有直接对新闻批评进行过界定,但他曾经在《批评的真精神》一文中,从广义的角度回答过“什么是批评”这个问题。他明确地说:“批评就是鉴别一件事情(一物或一人)的优点或缺点。抉出优点的本旨,是要使得这个优点能够永久保存,并且使得别人知所观感。抉出劣点的本旨,是要使得这个劣点不至无改良的觉悟和机会,并且使得别人不至蹈其覆辙。”他曾在《可以不必做的文章》的新闻批评专论中,将其新闻批评文字比喻为“舆论的舆论”。他力主批评不是恶意的攻击,而应该是善意的、建设性的,尤其不能将批评作为个人发泄私愤的手段:“我们要知道批评是要顾着所批评的题目,鉴别他的优劣,不可于题外东拉西扯,溢出范围,作无谓的噜苏;并要知道批评的本旨无论在积极方面或在消极方面,都是心存好意,欲求存善去恶,不可藉为攻讦之工具,以泄私人的仇恨。”如果打着批评的口实,题外生枝,对批评对象进行人身攻击,满纸虚骄恶毒之气,韬奋认为就是失掉了批评的真精神,而失掉了批评的真精神,同时也就失掉了批评的真价值。何以如此呢?韬奋解释道:“有了批评的真精神,可使是非明白,没有批评的真精神,反使是非混淆。有了批评的的真精神,可以长进研究者缜密心思和审慎态度,没有批评的真精神,反使谩骂长其恶毒之心增其凌人之焰。”也就是说,批评是任何事业在前进旅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我以为批评也可以说是进步之母,最无进步希望的讳疾忌医,不愿人批评,甚至不许人批评。”批评当然包括新闻批评,因此,邹韬奋认为对新闻批评及其功能也可作如是观。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出于职业的习惯,邹韬奋对国内外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甚为关注。他不仅平时注意搜集和评述有关国外新闻界的情况,就是到国外旅行,也非常重视对该国新闻事业进行实地考察。他在介绍国外新闻界的情况时,常常要与国内的新闻界现状进行对比,以促使国人对新闻界的落后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而后谋划改良之策。1933年他在《生活》周刊上发表了《苏联的出版事业》一文,在用翔实的数字介绍了苏联的新闻出版事业在革命后的飞速发展的情况后,在文末不忘提醒读者:“在今日的中国,有日销十万份左右的日报,已算是刮刮叫的‘大’报,有每期销到十几万份的周刊,便引起注意或嫉妒,甚至引起强有力者的压迫和觊觎,其实以中国人口之多,在出版事业的种种障碍排除之后,服务于出版界的人们将要忙得转不过气来!区区十几万份的出版物算得什么!”把国内新闻界的现实放在国际背景下进行观照,其认识意义更为强烈。在《土耳其严厉对付捣乱的西报记者》中,他缕述了几起不公正报道土耳其有关情况的西方记者被驱逐出境和吊销护照的事例,接着话题一转:“反观我国,惯于造谣惑众丑诋中华民国的英国报纸《字林西报》,虽经党政当局议有取缔办法,令全国海关及邮局扣留该报,不与递寄,又令外交部向美国公使交涉,将该报记者索克斯基驱逐出境,但这个无恶不作的记者何时出境,阒其无闻,而所谓《字林西报》者,仍毫无忌惮,肆其咆哮,视中国政府及国民如无物。”在这里,新闻采访已经与国家的主权联系在一起了,而这却是当时很多人所没有意识到的。二
客观公正是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推崇的一项基本新闻工作原则,但绝对的客观是无法做到的。就是那些以客观的形式进行报道的新闻,也无法完全掩盖隐藏在其字里行间的主观倾向。邹韬奋多次对报纸上的有关新闻进行个案剖析,重点揭露其客观报道形式所遮蔽的主观倾向,以引导读者提高阅读能力,是邹韬奋新闻批评的一个显著特点。1933年4月14日,《时事新报》报道了著名雕塑艺术家江小鹣与其妻朱湘娥离婚,未几又与其已逝之友的妻子徐芝音结婚的消息。这样的新闻在报上披露后,一时间轰传社会,满城风雨。邹韬奋在《江朱事件》中,就《时事新报》的有关报道进行了分析: 《时事新报》关于此事消息的来源,谓“有悲朱女士之际遇者,为谈其间经过情形,希望社会有所主张,”显有为朱女士抱不平的意思。《时事新报》虽似以客观态度叙事,但字里行间,亦可看出为朱女士抱不平,例如第一日新闻的末段:“书据(指离婚书)既经确立,七载相安之夫妇,遽告仳离,朱女士怀书归校,芳心忐忑,如失魂魄,夜卧宿舍,时适凄风阵起,冷雨敲窗,女士怀念爱人,不觉黯然饮泣,出书重读,血泪俱下,然度小鹣此时,必呈书于某夫人之前,方欣然乐道其家庭革命之成功也。有与江朱审者言,若小鹣之亡友陈某者死而有知,亦正大可自负其有先见之明,而幸其妻儿之得所,盖非知己之友,岂能以妻儿重托之,且终托之哉!言下慨然!记者握管至此,亦为之凄怆搁笔也。”“慨然”的几句话,尤尽挖苦之能事!邹韬奋认为,两性关系,只有完全出于双方自由选择,彼此都合于彼此心中最崇拜的人,才有双方的真正幸福可言。倘若牵于人为的束缚,无论是经济的,或是制度的,或是传统思想的,都只有痛苦。报纸对这样的事情应该秉持中立的态度进行等距离报道。但由于人们先天的同情弱者,而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女子处于弱势地位,应该受到社会同情,因此,号称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也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主观倾向性来。
至于国外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其主观倾向更是明显。1933年7月,邹韬奋被迫出国作环行全球的漫游。在漫游期间,他“一面忙着阅看有关系国的书报刊物,抽出一些余下的时间‘走笔疾书’。”在伦敦期间,他写下了一系列有关英国新闻事业的观察记,其中《英报背景和对华态度》一文就专门分析了英国媒体在对华报道中,遇有中国东北的新闻,向来只有“满洲国”的字样,但遇着英国人在东北被海盗绑去,“中国”字样似乎万不可少。所以便在大标题上大写“中国土匪”(“Chinesebandits”),描写海盗怎样怎样的残忍,看报的人就把它当作一般中国人的真实写景。以至邹韬奋每每听到英国的朋友老实地说,在他们未和中国人做朋友以前,见着中国人便觉得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畏心,有的就把中国人当作半野蛮人看待。邹韬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他们的报纸乃至一切出版物对华态度所产生的必然的结果。”这一分析性的结论,由于建立在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之上,因而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对于人们认识某些媒体的真实面目确有极大的帮助。
第三篇:韬奋精神
韬奋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在上海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辱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生活书店成立后,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作者,短短几年,使其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扩展到了56家,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散文作品有《韬奋漫笔》、《再厉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对反民主的抗争》、《爱与人生》、《风雨香港》、《深挚的友谊》、《萧伯纳的夫人》、《忘名》、《我的母亲》等。其中《我的母亲》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坚持追求成就了他的记者梦
从小对文学的酷爱,对新闻记者的执着追求,家庭的原因使他更加刻苦努力,1920年10月,邹韬奋任《生活》周刊编辑,时年31岁。为了实现早年立下的志愿和理想,他放弃了薪水较高的职业,心甘情愿地把整个身心扑在《生活》周刊的编辑、出版、发行的工作上。他曾这样说过:“《生活》周刊是能使我干得兴奋至致,能使我全部身心陶醉在里面的事业。”从此,邹韬奋走上了新闻出版的道路。《生活》周刊是邹韬奋主编的刊物中最有影响的一份刊物。开办初期只有两个半工作人员,整期文章都由邹韬奋这个“光杆编辑”包办。他用不同的笔名,撰写各种各样的文章。为写好每一篇文章,他采用“跑街”的方式,把书店当作资料馆,经常光顾,寻找读者需要的信息。
主持正义揭露了社会黑暗
主持正义,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黑暗,这是邹韬奋奉行的办刊宗旨。他以这块小小的阵地替人民说话,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1930年10月间,国民党军阀、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在上海为他母亲做寿,花费达10多万元,极尽奢侈。对此,邹韬奋秉笔直书,写了题为《民穷财尽的阔人做寿》一文,以犀利的笔锋斥责了陈调元。第一次从国民政府要员身上开刀,批露透彻,淋漓尽致。很快,不可一世的陈调元成了众矢之的,声名狼藉。1931年8月的一天,邹韬奋拆阅读者来信时,发现了一封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兼大厦大学校长的王伯群利用权势,以数万元聘金纳该校毕业生保志宁为妾的丑闻,并以贪污所得,化50万元巨款在愚园路建私宅藏娇。邹韬奋阅后极为气愤,亲自前往实地探查,并请了一位极有经验的建筑师察看估价,掌握了全部事实,一鼓作气地写出了文章,连同照片一起在《生活》周刊上公开发表,有力地揭露了当权者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抗日救亡坚定了爱国信念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他利用报纸这一新闻媒体发表正确的言论和新闻以唤国人,共起救亡御侮。他还公开登报招募股款,支持抗战,对腐朽黑暗的社会势力作坚决斗争。因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忌恨。他们对邹韬奋采取软硬兼施,一方面以生命危险威胁他,一方面以高官厚禄利诱他。但邹韬奋早将个人得失与安危置之度外,毅然为抗日救亡,追求真理日夜奔忙。1932年底,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邹韬奋被选为执委。1933年6月18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总干事杨杏佛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邹韬奋的名字也被列入了“黑名单”。无奈之下,邹韬奋登上了意大利邮船“佛尔第”号,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意大利的罗马,法国的马黎,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美国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一段坎坷的经历,历时逾两年,他把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汇编成书出版,这就是两部著名的通讯集:《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1935年8月底回国后,邹韬奋更坚定地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被推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执委。
1936年轰动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入狱后,宋庆龄、何香凝发表声明,许多有名的律师争相表示愿意为他们做辩护律师,于同年7月底出狱。出狱后创办了《抗战》三日刊,主编《全民抗战》,同时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对国民党投降分子作公开、合法的斗争。他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报道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斗争,引导大批青年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正确道路。
由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以推进大众文化,服务社会为己任,坚持抗战,坚持团结,争取民主。在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同敌人进行的艰苦斗争,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韬奋精神永垂不朽
1944年7月24日7时20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与世长辞。邹韬奋逝世后,中共中央接受了他临终的请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他题词。1956年人民政府决定在他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上海重庆南路205弄53号建立了“韬奋纪念馆”,以志永久的纪念。“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1944年11月,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追悼邹韬奋同志的大会上留下这样的题词。以他名字命名的“长江韬奋奖”,是受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奖励我国新闻编辑及通联、校对、资料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评论:
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不畏权势,勇于一贯地讲真话,批评时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将个人得失与安危置之度外,毅然为抗日救亡,追求真理日夜奔忙。
第四篇:长江韬奋奖简介
简介
长江韬奋奖是授予新闻传媒界从业人员的全国性最高奖项。长江韬奋奖原分别为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将两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奖项来源
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新闻奖作为长江韬奋奖的前身之一,于1991年设立,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最高荣誉奖,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项。最初每三年评选1次,从1998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已评选六届,共产生获奖者59名。
开展这项评选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表彰和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继承范长江同志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推动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检阅和提高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
范长江新闻奖前三届每届评选获奖者10名,提名奖30名。从第四届评选开始,不再设立提名奖。范长江新闻奖采取有组织推选参评者的办法。评选范围是在有正式刊号、公开发行的报纸,国家通讯社,经正式批准的广播电台(站)、电视台和其它新闻机构从事记者工作连续10年以上,在评选不超过50周岁,人品、文品俱佳的现专职中青年记者(含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
评选标准和要求是:德才兼备,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在新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要把参评者的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映和综合业务成果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评选。韬奋新闻奖
韬奋新闻奖作为长江韬奋奖的另一前身,设立于1993年,由韬奋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是奖励我国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员、新闻性节目制片人、通联、校对等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已评选六届,共产生获奖者57名。
开展这项评选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邹韬奋同志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发扬敬业创新精神,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优异成绩,促进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韬奋新闻奖前三届每届评选获奖者10名,提名奖30名。从第四届评选开始,不再设立提名奖。韬奋新闻奖采取有组织推选参评者的办法。评选范围是在有正式刊号、公开发行的报纸,国家通讯社,经正式批准的广播电台(站)、电视台和其它新闻机构从事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员、新闻性节目制片人、通联、校对等连续10年以上,人品、文品俱佳的现专职新闻工作者。
评选标准和要求是:德才兼备,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在新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要把参评者的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映和综合业务成果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评选。长江韬奋奖
合并后的长江韬奋奖,由每两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获奖者20名(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
开展长江韬奋奖评选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范长江、邹韬奋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检阅、展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和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发挥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促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引导和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促进新闻媒体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推进新闻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合并后的长江韬奋奖,由每两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获奖者20名(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评选标准和要求是:德才兼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要把参评者的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映和综合业务成果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评选。长江韬奋奖采取有组织推选参评者的办法。在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报纸,通讯社,经正式批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由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单位主办的具有登载新闻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从事新闻记者、编辑、评论员、校对检查、播音员和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新闻类节目制片人工作10年以上并持有新闻出版总署所发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均可经推荐单位、报送单位按照评选办法规定的办法、程序和标准进行推荐,按规定数额报送到评奖办公室。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委员会由新闻主管部门、新闻单位记者编辑代表、各地记协领导、新闻教研机构专家学者等人组成。评委由中国记协聘任,任期一届,实行回避制和轮换制。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评选委员会共有评委87名。
评选会开始前所有参评作品材料和参评者材料将在新华网、中华新闻传媒网上公示10个工作日,接受网上评议,网上的评议意见由评奖办公室提交评选委员会参考。评选结果将在新华网、中华新闻传媒网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根据公众评议情况,揭晓获奖作品和获奖者。
历届获奖者
第九届长江韬奋奖
2008年9月,荣获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的10名获奖者是(按姓氏笔画排序):人民日报社王义堂、中央电视台白岩松、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东南频道成洋、科技日报社刘亚东、吉林日报社伊秀丽(女)、解放军报社江宛柳(女)、光明日报社杨荣、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李占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张秋玲(女)、海南广播电视台陆海鹰(女)。
荣获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的9名获奖者是(按姓氏笔画排序):新华通讯社万武义、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王玮、北京日报社李乔、兵团日报社张富强、黑龙江电视台周国梁、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周跃敏、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姜丽彬(女)、重庆晚报社姜春勇、西藏电视台格桑尼玛。[1]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名单
(长江系列10人)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工作单位
山丹女 39岁蒙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
王水明男 44岁汉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王海咏女 39岁汉青海人民广播电台
田宝贵男 46岁满宁夏广播电视总台
乔天富男 55岁汉解放军报社
刘洪源男 39岁汉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
齐淮东男 40岁汉大众日报社
杜树人男 50岁汉前进报社
张严平女 54岁汉新华社
栾俊学男 50岁汉辽沈晚报社 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名单
(韬奋系列)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工作单位
王松苗男 41岁汉检察日报社
王定贵男 56岁汉新疆日报社
任学安男 41岁汉中央电视台
刘素云女 48岁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达娃次仁男 39岁藏西藏日报社
杜涌涛男 47岁汉中国青年报社
袁雷男 45岁汉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舒斌男 41岁汉湖南红网
谢国明男 52岁汉人民日报社 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名单
长江系列10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工作单位
王天定男汉 55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王超杰男汉 52 边防警察报社
王楚男汉 55 人民日报社
史联文男汉 58 辽宁广播电视台
江耀明男汉 52 中国铁道建筑报社
张泉灵女汉 37 中央电视台
陈国望男汉 41 天津电视台
贺延光男汉 59 中国青年报社
黄雄男汉 36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
普布多吉男藏 45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
韬奋系列10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工作单位
王晓晖男汉 4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包临轩男汉 48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
朱金平男汉 52 解放军报社
李文海男汉 57 邯郸日报社
杜耀峰男汉 58 陕西日报社
杨茂林男回 50 贵州电视台
季建南女汉 39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陈德春男汉 56 火箭兵报社
席殿晋男汉 53 山西日报社
夏林男汉 56 新华通讯社
第五篇:韬奋小学电脑兴趣小组工作总结
韬奋小学电脑兴趣小组工作总结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本学期我校成立了电脑兴趣小组,根据兴趣小组计划尽可能地进行拓展和实用性技能练习,讲练结合,分层教学,活动开展顺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电脑兴趣小组工作总结如下:
开学初,结合区纵横码竞赛相关活动安排,从三至五年级挑选部分学生参加选拔,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进行训练。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分层教学,由浅入深。从基本技能入手,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纵横汉字输入法的基本指法、取码规则和基本笔形代码、笔形辨析、词组的训练以及文章的综合训练、网络比赛环境的训练等等。
兴趣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较高,主动性较强,训练刻苦认真。指导老师课堂教学有序、准备充分,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测试促进步,通过每一次测试比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计算机兴趣小组通过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学会了实用性且快捷有效的输入方法,使得学以致用。
本届兴趣小组的成员年龄小,又都是从零开始,训练时间仅仅两月,尽管如此,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刻苦训练,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第三届通州区纵横汉字输入比赛中取得区团体第一名的
优异成绩,所选三名参赛选手均获得二等奖(3-5名)。发展潜力巨大。
在今后的训练中,仍需不断探索,突破瓶颈,力争兴趣班成员在今后的比赛中,冲出南通,获得更好的成绩。
张建锋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