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专题
青岛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一、总则
1、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市委、市政府设立的青岛市市级社会科学奖。
2、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组织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
3、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年评选一次。
4、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奖金。
二、评奖对象与范围
1、凡我市个人和集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教科书、工具书、学术译著、古籍整理和注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均可申报参加评奖。
2、参评成果必须是在经国家新闻出版机构批准的正式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著作;虽未经公开发表,但确有较高学术水平,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并为市委、市政府及区、市以上部门批示、推广的研究报告、方案、建议,被市级以上社科规划办、科委鉴定确认合格的课题,亦可申报参评。
3、参评成果的时限以评奖通知为准。
确认成果时限以发表时间或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非正式出版物的时限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批示时间或成果鉴定书通过鉴定的时间为准。所有成果不以写作时间及“前言”、“后记”中的说明或其他证明为据。著作类出版时限以第一版时间为准,若第一版时间不在时限以内,但印刷时间在时限以内的,亦可参评。
4、以外文形式发表的参评成果,论文需同时上报中文译文,著作需提交中文摘要;翻译论著需同时报外文原件(或复印件)。
5、同一项成果只能作一次性申报。未参加过评奖的著作,若再版时间在评奖时限之内,可以参评;参加过评奖的著作,再版后新增内容超过原著三分之一的,方可参评。
6、一个作者(含集体作者、课题组等)只限申报一项成果。与他人合作不 是首位作者的,本人可另申报一项成果。
7、两人以上合作的成果,不能以个人名义申报,必须经合作者同意后,与合作者(含共同主编)具名申报。
8、集体合作的成果,第一作者(第一主编)出国或调离我市,其他作者尚在市内,如果能确定该项成果是第一作者(第一主编)在我市工作期间完成的,可以参评。但要出具第一作者(第一主编)同意其他作者申报评奖的证明。获奖证书按版权页署名。个人作者在我市工作期间完成的成果,如作者已调离我市,不再参评。
9、与中央有关部门或外省、市协作研究的项目,其中由我市作者为首位主编、或在多卷本中能明显分出某单册为我市作者撰写的,可申报评奖。
10、多人合作的系列丛书,如果涉及学科较多,出版时间不一,由丛书主编及编委会出具同意证明,单册可以申报参评。在评奖时限内已出齐的丛书,如果整体参评,单册不再参评;如果单册已经参评,整体则不再参评。单册参评以单册作者(主编)为主申报;丛书参评以丛书主编为主申报。
11、同一作者同一书名的多卷本著作,在未完整出齐的情况下,不受理单册申报。多卷本著作的申报以最后一本出版时限为准。
12、多位作者(主编)的成果,第一作者(主编)去世,可由第二作者(主编)在征得其他作者(主编)同意后申报评奖。申报评奖及获奖证书以版权页为准署名。
13、只有一位作者(主编)的成果,作者(主编)去世,可由其直系亲属代理申报评奖,申报评奖及获奖证书以版权页为准署名。
14、文章以正文标题下首次出现的署名为准;著作以版权页署名为准;通过鉴定的课题以鉴定书封面上的完成单位(或课题负责人、主持人)的署名为准。成果以单位署名的,以单位具名申报。版权页上署名的顾问、编委、主审等不具有申报权,其申报权归“作者”或“主编”。
15、现任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成果,原则上不参加评奖。
16、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成果,不得申报评奖。
17、公文、法律、法规等条文性文件不得申报评奖。
18、带有秘密、机密、绝密字样的研究成果在保密期内不得申报评奖。
19、如果论文集参评,其中的论文不得单独申报评奖。
20、增刊或期刊,既没有出版日期,也没注明“双月”、“月刊”、“季刊”的,不得申报评奖。
21、版权页姓名和时限若印刷模糊、不规范,不予受理;若有涂改和更换现 象,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评及获奖资格,当事人两年之内不得申报评奖。
22、作者以笔名发表或出版文章或著作的,必须出具报社、杂志社或出版社的书面证明。
23、我市作者以正在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学校或研究机构为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或著作,经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出具证明后可以参评。
三、评奖条件与标准
参评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社会效益,有良好的文风。
1、应用研究
在研究解决我国、我省、我市或本地、本部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问题上有创见,对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领导机关重大决策的形成和重大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2、基础研究
在本学科、本专业的某一领域有创新,填补本学科某项空白,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有独到的科学见解。
3、科普读物
在普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文字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4、翻译论著
符合版权规定的译作,体现原著原意,对研究我国、我省、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5、古籍整理
翻译、注疏准确,能完整保持原作内容,在史料史实考证上有新发现,或纠正了前人的某些讹脱。
6、教科书、工具书
观点正确,资料翔实可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能正确解释或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评奖步骤和方法 整个评选工作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作者申报
1、学会会员向所在学会申报,并交纳申报费。
2、学会会员与非会员均可直接向市评奖办公室申报并交纳申报费。申报成果必须经申报者所在单位同意,由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3、申报者均应按照规定的评奖范围和条件,填写《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表》一式两份,提交成果材料一式三份(其中文章类成果至少必须有一份原件)。
第二步:成果初评
市级学会根据评奖范围、标准和申报要求,评出上报候选成果,填写《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表》一式两份及推荐意见,连同成果原件及相关材料,一并报送市评奖办公室。作者直接向市评奖办公室申报的成果,由市社科联组织综合评审组进行初评(办法同上)。
学会初评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组成评委会,由评委会集体讨论并投票决定。
第三步:市评委会评定
评奖工作由市评委会统一组织进行。
市评委会下设六个学科组:经济学、管理学一组,经济学、管理学二组,政治学、法学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组,文学语言学组,历史文化组。学科组会议按分配的指标,对所申报的成果进行审议评选,评出三等奖,并推荐一、二等奖候选成果。评委会联席会议综合平衡三等奖,评定一、二等奖。评选工作在经过充分酝酿和民主协商后,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得票超过到会评委半数(不含半数)的方为通过。个别遗留问题由正、副主任委员集体研究审定。
向省推荐的成果根据省下达的限额,按在市评选中获奖等次,同等次按获票多少确定。
五、评委组成与职责
1、市社科联受市委、市政府委托负责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的组成及成员调整。
2、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评选委员会承担本次评奖工作。
3、到会评委由市社科联根据本次参评成果在各学科的分布情况以及评选工作需要确定,一般在30人左右。
4、市评委会委员除评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因评奖组织工作需要外,实行轮换、回避原则,凡本人有成果参评或直系亲属有成果参评的委员,不参加该次评选会议。
5、参加评选会议的同一单位的委员,在一个学科组中一般不超过2人。
6、遇到特殊情况,可聘请特邀评委。
7、参加评选会议的全体评委,必须严格遵守评审工作守则,公道、正派、守纪;如需对成果进行咨询,未经评委会同意,禁止个人与参评者联系;坚决杜绝徇私情、拉选票、泄密等不良风气。违反者由市评委会取消其评委资格。
六、成果奖励与管理
1、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分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一、二、三等奖总数为120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85项,优秀奖若干项。
优秀奖主要用于因评奖数额限制未能入选的比较好的成果。推荐优秀奖采取小组投票方式。为了鼓励中青年学者,具有高级职称的作者原则上不推荐优秀奖。
2、著作类获奖成果以版权页署名为准颁发证书,署名顺序按版权页排列,均不以其他说明为准。文章类获奖成果以正文标题下首次出现的署名为准颁发证书。通过鉴定的课题以鉴定书封面上完成单位(或课题负责人、主持人)的署名为准颁发证书。
3、在正式颁奖之前,如获奖者对本人获奖情况有重大异议,且未能与市评委会的审核答复取得一致意见时,可向市评委会提出撤奖书面申请。经研究同意后,可作弃奖处理。
4、如发现获奖成果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以及其他重大问题者,在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后,即取消该项成果获奖资格。如已颁发证书与奖金,须全部追回。该作者其他成果两年之内不得参评。
5、集体成果获奖,证书、奖金授予集体;多人合作成果获奖,证书发主要作者,奖金由作者协商合理分配。
6、获奖成果在评奖工作会议结束之后即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如有异议,市评委会受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7、成果申报材料原则上不退还。
8、市评奖办公室设在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本细则的具体实施由市社科联负责,解释权属于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二ОО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
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
2014-10-27 各县区社科联,各市级社科界社团,各高等院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临沂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规定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会议精神,按照《临沂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要求,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会议于9月28日至29日举行。本次评选共评出112项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72项。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审核确定后,经过7天社会公示结束,现予以公布表彰。
希望获奖作者和全市社会科学工作者,以这次评奖为动力和契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主攻方向,在继续开展好基础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针对性、前瞻性、应用性研究,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市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为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临沂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2014年10月17日
附:《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14项)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著作)
作者:李纪岩(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琅邪诸葛氏家族文化研究(著作)
作者:汲广运(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G-U-S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实践探索——以山东省教师教育改革为例(论文)
作者:李中国(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4、临沂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战略定位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李涛(市政府研究室)
5、农民非制度化利益表达与农村政治发展(论文)
作者:魏洪秀(临沂大学)
6、冲突性会话的名词语义认知机制及其语用效果研究(著作)作者:王晓军(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7、个性优质课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著作)
作者:姜怀顺(临沂第二十中学)
8、打造“江北第一滨河长廊画卷”——关于沂河沿岸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建设的调研报(研究报告)
作者:刘兰永(市委政策研究室)
9、沂蒙民俗风情概览(著作)
作者:市委宣传部
10、英国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史研究(1860-2000)(著作)
作者:魏秀春(临沂大学文学院)
11、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著作)
作者:周文军(临沂大学图书馆)
12、民法(总论物权)(教科书)
作者:王连合(临沂大学法学院)
13、车王府藏子弟书叠词研究(著作)
作者:王美雨(临沂大学文学院)
14、社会空间论(著作)
作者:潘可礼(临沂大学法学院)
二等奖(26项)
15、城区滨河旅游带开发建设研究——以临沂城区为例(论文)
作者:徐化国(临沂职业学院)
16、关于临沂市农村劳动力存量及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研究报告)
作者:杜宇功(临沂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17、新时期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基础研究(著作)
作者:孙海英(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8、杨红樱教育观漫谈(著作)
作者:张利芹(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19、地方高校创新课程体系重构研究(著作)
作者:李
波(临沂大学教育学院)20、临沂旅游规划与开发(著作)
作者:于爱水(临沂大学商学院)
21、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研究(课题)
作者: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市委组织部)
22、GATS视角下政府管理权研究(论文)
作者:樊奕君(罗庄区人民检察院)
23、官德论(著作)
作者:赵长芬(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4、沂蒙精神研究(著作)
作者:徐东升(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5、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的开发——以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及认证为例(论文)
作者:陈德云(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26、视觉与图像(著作)
作者:尹德辉(临沂大学美术学院)
27、汉语式主题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著作)作者:孟凡茂(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28、云间新跨越(著作)
作者:马际娥(临沭县教育体育局)
29、心理学素养: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构成要素(论文)
作者:任庆祥(费县实验中学)
30、论教育生态视阈下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研究(论文)
作者:李纪传(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31、动画片《孔子》与山东动漫产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白娟娟(临沂大学)
32、戏曲演出民俗正在发生急遽的变异(论文)
作者:宋希芝(临沂大学文学院)
33、子贡未“货殖”考(论文)
作者:周静(临沂大学文学院)
34、和谐视域下的农村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著作)作者:孔繁金(临沂大学法学院)
35、临沂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作者:诸葛继琦(市两型办)
36、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研究报告)
作者:李元强(市旅游局红色旅游办公室)
37、基于信息系统审计视角的高校内控系统分析(论文)
作者:王恒斌(临沂大学财务处)
38、我国公路货运企业准入制度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薛
丽(临沂大学法学院)
39、山东省旅游整合营销研究(著作)
作者:朱孔山(临沂大学商学院)
40、临沂市现代物流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何洲娥(临沂大学物流学院)
三等奖(72项)
41、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建研究(研究报告)作者:调研课题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市委组织部)
42、青岛模式与邹平模式:民国山东乡村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著作)
作者:魏本权(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3、《三国演义》战争述论(著作)
作者:颜震(临沂大学文学院)
44、我国检察官职业伦理规范的理论及实证探析(论文)
作者:王永(临沂市检察官培训学校)
45、论民事诉讼法律监督理念的转变(论文)作者:李平(罗庄区人民检察院)
46、浅谈定性定量数理统计法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论文)
作者:杜桂秀(市委党校)
47、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论文)
作者:王林霞(临沂市委党校)
48、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党员干部培育机制研究(论文)
作者:蔡玉卿(临沂大学)
49、沂蒙精神对于当代党建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论文)
作者:陈永莲(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0、1942年刘少奇在山东践行群众路线其及当代启示(论文)
作者:王春梅(马克思主义学院)
51、浅谈荀子的法治思想(论文)作者:张华(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52、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论文)
作者:李荣田(临沂市委党校)
53、民国时期山东报业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
作者:董爱玲(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54、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中国的西北角》的成功(论文)
作者:刘丙芬(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55、仁道与20世纪山东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论文)
作者:孙士生(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56、群体主持电视综艺节目上下文语境分析(论文)
作者:薛亚青(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57、晚清经世致用思想语境下的李提摩太(论文)
作者:李鹏程(临沂大学文学院)
58、中国戏曲音乐发展与经典赏析(著作)
作者:王秀庭(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59、由题画诗管窥朱耷暮年思想的嬗变(论文)
作者:冯丽娟(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60、北海银行在滨海的活动及发行的北海币(论文)
作者:李银(临沂钱币学会)
61、文化记忆与诗性品格——论厉彦林沂蒙乡土散文的“文化诗性”(论文)
作者:桑莉(临沂大学文学院)
62、盲人说书的调查与研究(著作)
作者: 冯丽娜(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63、战火中的玫瑰赞歌——《沂蒙六姐妹》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论文)
作者:李光(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64、《史记》讲读
(著作)
作者:张学成(临沂大学文学院)
65、大战略决定成败——春秋霸权兴衰的历史阐释(著作)
作者:李桂峰(临沂大学文学院)
66、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与风格研究(著作)
作者:张珊珊(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67、《以斯帖记》的文学技巧、意识形态与神学观念探讨(论文)作者:张爱辉(临沂大学法学院)
68、论学生主体性培养(论文)
作者:崔海慧(临沂大学)
69、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论文)
作者:廖颂举(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70、高校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测量及其对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论文)
作者:胡青(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71、创业型大学:地方大学变革的新图景(著作)
作者:马晓春、牛欣欣(临沂大学教育学院)72、2000年以来高校英语教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论文)
作者:杨港(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73、汉语背景下的俄语数量范畴研究(著作)
作者:王明琦(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74、Efl学习者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培训(著作)
作者:刘乃美(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75、游戏式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赵相美(临沂大学)
76、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积累(论文)
作者:李雪(临沂沂河实验学校)77、高校社会服务伦理研究(著作)
作者:薄存旭(临沂大学)78、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与评价(论文)
作者:朱爱华(临沂大学附中)
79、精彩课堂教学策略(著作)
作者:王有鹏(临沂实验中学)
80、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开放性实验室的实践研究(课题)
作者:李宝栋(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81、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作者:史光义(费县职业中专)
82、“云平台”助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论文)
作者:谢堂春(临沭县大兴镇中心)
83、外科实习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课题)
作者:来卫东(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84、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分析——以临沂市为例(课题)
作者:林红(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85、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古代史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作者:曹毓(沂南县苏村镇初级中学)
86、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攻略(论文)
作者:王艳娟(临沂佳和小学)
87、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自制教具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课题)
作者:伊永明(费县二中)
88、浅谈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论文)
作者:聂韶华(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89、新升格本科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途径研究(课题)
作者:朱丽(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90、高等数学教学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途径(论文)
作者:李宝秋(临沂大学沂水分校)
91、基于网络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管理研究—以临沂市为例(研究报告)
作者:张慧杰(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92、由城镇化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论文)
作者:宋娟(临沂大学法学院)
93、沂蒙老区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肖丽丽(临沂大学法学院)
94、世界经济概论(著作)
作者:张燕(临沂大学商学院)
95、山东2011年住宿与餐饮业发展与相关问题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谢爱良(临沂大学商学院)
96、模糊统计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焦圣华(临沂大学物流学院)
97、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实践与对策建议(论文)
作者:主笑宜(市财政局)
98、外资进入粮食领域的趋势及应对措施(研究报告)
作者:宋朋来(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中心支行)
99、临沂市小微企业发展研究
(论文)
作者:黄秀海(临沂市委党校)
100、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强市建设的调研报告(研究报告)
作者:刘文春(临沂市畜牧局)
101、媒介报道视角下的疫苗研究(论文)
作者:李明娟(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102、公共图书馆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策略研究(论文)
作者:宓现义(法学院)
103、关于当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调研报告(研究报告)
作者:孙振江(临沂市检察院)
104、临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论文)
作者:李学楼(临沂市委党校)
105、临沂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论文)作者:王春玲(临沂市委党校)
106、临沂市多元化养老机制探析(论文)
作者:王涛(临沂市委党校)
107、临沂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作者:王娟(河东区委党校)、108、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推进节约集约的办法--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论文)
作者:密长林(临沂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
109、临沂城市城区道路绿波带建设研究(课题)
作者:吕高玉(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10、社区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农村为例(论文)
作者:吴强(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111、加快推进山东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课题)
作者:孙方(河东区委党校)
112、江苏盐城沿海湿地演变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探讨(著作)
作者:张学勤(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第三篇:关于枣庄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申报的通知
关于枣庄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奖评选申报的通知
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大中专院校、有关单位:
枣庄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市委、市政府设置的社科理论成果最高奖项。第二十次社科奖评选工作即将开始,现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凡我市个人或集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学术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教科书、工具书、学术译著、古籍整理、注释等)在市以上新闻出版机关的正式报刊上发表,或出版社出版的,或经省、市新闻出版局准印的均可申报参评;或虽未公开发表,但有较高学术水平,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并被县级以上机关、部门采纳、转发、推广和介绍的调查报告、方案、经验、建议等(需有县级以上部门被采纳证明),或被市级以上社会科学权威机构鉴定确认合格的科研课题,亦可申报参评。
二、参评成果的有效出版(发表)时限为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
确认成果时限,以发表时间或版权页标明的出版时间为准,非正式出版物的时限以市委、市政府或相关部门的采纳意见,转发文件的时间或成果鉴定书通过的时间为准;带有
秘密、机密、绝密字样的研究成果在保密期间不得申报评奖;网络上发表的社科研究成果不予受理。所申报的成果一律不予退还。
三、成果申报方法
市社科联学会会员向所在学会申报,亦可以非会员的身份申报,非会员申报可直接到市评委办公室(市社科联学会部)办理。申报成果时,必须经所在单位或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会员须经所属学会)签署意见并盖章方予受理。申报者须按要求填写一份《枣庄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表》(请登录枣庄市社科联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下载),连同科研成果材料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为原件)一并上报。
四、参评成果申报时间
本次申报工作从2011年9月16日-----2011年11月8日止,过期不予受理。
参评成果报送地点:枣庄市社科联学会部(枣庄市光明大道2621号新城市委综合楼321室)。邮编:277800 联系电话:0632-3315463 联系人:徐东梅
2011年9月6日
第四篇: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意见》(鲁办发〔2016〕40号)精神,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高奖,是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列入的省政府表彰项目,每年评选一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山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坚持严谨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促进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加快社科强省建设、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服务。
二、奖项设置与数量
(一)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奖励等次分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特等奖每年不超过2项(可以空缺),一等奖每年不超过30项,二等奖每年100项,三等奖每年120项。
(二)对山东省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成果,授予特等奖或者一等奖,不占当届奖项名额。
三、评奖对象与范围
(一)凡山东省个人或者集体在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的正式报刊发表的文章或者正式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等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可以申报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经省部级以上党委、政府领导批示或者被省部级以上党委、政府机关采用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文稿(必须有批示或采用的原件物证);在省部级以上社科规划部门、软科学规划部门等结项或者通过鉴定的社科课题及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结项课题,并具有省部级以上部门单位出具的立项书和结项证书(省社科联出具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优秀结项证书),且核心内容正式出版或者发表的,也可以申报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申报成果时限。申报成果为上隔一年至五年未被推荐至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省评奖办)的成果。上推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获得过省部级奖励但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并被一类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和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核心级别以上期刊、SCI、SSCI、A&HCI、CSSCI来源集刊、《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引用200次以上(网络引用不计)的成果也可以申报参评。
(三)申报成果时间界定。成果以发表时间或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课题研究项目以结项或鉴定时间为准,非正式出版物以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批示时间或省部级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时间为准。
(四)申报成果署名界定。文章以正文标题下署名为准;著作以版权页署名为准;课题以结项证书或鉴定书封面上完成者的署名为准。
(五)申报成果的具体界定。
1.作为第一作者的申报者每年只能申报一项成果。2.公文、法律、法规等文件不得参评。带有秘密、机密、绝密等字样的研究成果,在保密期内不得参评。
3.凡已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央、国务院各部门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奖等]不得参评。
4.在职副厅级(含)以上领导干部的成果原则上不得参评,编制在高校、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科研等单位的,其成果可以参评。
5.多人合作的不同书号的系列丛书,可以整套申报,也可
以由丛书主编及编委会出具同意证明,以单册申报,二者选其一。同一作者同一书名的多卷本著作,只能申报一次,可以整套申报(以最后一本出版时间为准),也可以单册申报。同一书号的系列丛书,只能作为一本书申报,不能单册申报。论文集一般不能作为著作参评,其中的单篇文章可作为论文参评,但同一作者论述同一主题的论文集可作为著作参评。成果以单位署名的,以单位具名申报。两人以上合作的成果,不能以个人名义申报,必须与合作者共同具名申报。著作的顾问、编委、主审等不具有申报权。
6.申报者人事关系原则上须在山东。多人合作的成果,第一作者调离我省,其他作者尚在省内,如果能确定该项成果是第一作者在我省工作期间完成的,其他作者可以申报参评,但要出具第一作者同意的证明。个人作者在我省工作期间完成的成果,申报后调离我省的,该成果可以参评;申报前调离我省的,不再受理该成果申报。成果发表或出版时所署单位与申报时申报者所在单位不一致时,需出具所署单位同意申报的证明。
7.已故作者的成果,其法定继承人可代理申报;多位作者的成果,第二作者在出具征得已故作者法定继承人和其他作者同意的证明后可申报。
8.课题类成果可以用阶段性成果申报,也可以用整个课题来申报,二者选其一。
9.知识产权有争议尚未妥善解决的成果,不能申报。
四、评选条件与要求
参评成果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符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注重创新,联系实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者实际应该用价值,有良好的学风文风。
(一)基础研究。在本学科、本专业某一领域填补某项空白,或者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有新的建树,或者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有科学独到的见解,对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应用研究。在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上有创见,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重大决策的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并取得了较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三)科普读物。宣传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普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成就,宣传普及社会科学基本知识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文字通俗易懂,为公众喜闻乐见。
(四)翻译论著。符合版权规定,体现原著原意,对研究我国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五)古籍整理。翻译、注疏准确,完整保持原作内容,在史料史实考证上有新发现,或者纠正了前人的某些讹脱。
(六)志书、教科书、工具书。观点正确,资料翔实可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性,正确解释或者反映国内外
最新研究成果,对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申报办法与要求
(一)网上申报。在规定时间内,申报者在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系统进行用户注册,审核通过后填报成果内容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表》。填报内容:一是作者的基本情况;二是成果的基本情况;三是成果原件的电子版;四是转载、引用等反响材料的电子版;五是外文类论文需要报全文的中文译文,外文类著作需要报1万字以上重要观点摘要的中文译文。
(二)网上发布。分为随机发布和定期发布两种形式。1.随机发布。申报成果经审核通过后,自动在申报平台展示,接受社会监督。申报者可以随时补充或更新有关信息,必须确保信息属实,一经查出弄虚作假情况,取消本成果申报资格,取消申报者五年参评资格。
2.定期发布。省评奖办择机汇总申报情况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新闻发布的形式,向社会集中公布。
(三)成果查新和著作验证。审核通过后的成果,需在经省评奖办竞标确定的查新机构进行查新。申报者下载查新表格,按查新要求填写后自行提交至指定查新机构中的任一家。由查新机构将查新报告书(PDF版并带查新机构公章)反馈至申报者邮箱和省评奖办邮箱。查新结果作为评选的重要依据[课题以著作形式结项的,以其最高等级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或反响最大的)一项成果进行查新;课题以论文形式结项的,以其最高级别刊物正式发表的(或反响最大的)一篇论文进行查新,课题其它材料不再作为
查新成果报送,可以在报送书面材料时报送,供专家评选时使用]。著作申报者须在中国版本图书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物数据中心)(http://www.xiexiebang.comKI大成编客-原创作品库等数据库,如果数据库涵盖不全,则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视为不合格],其中原典、法律条文、自引等不计入重复率。
(五)书面材料。通过审核的成果,申报者下载由申报系统自动生成的《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表》,备好成果原件、参评成果反响情况等相关材料,向其选择的市、有关大企业、高校社科联,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省级科研机构和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省直部门科研处室和相关负责处室报
送。
(六)指标分配。凡申报成果数量超过3项的单位为授权推荐单位。省评奖办根据各授权推荐单位近三年获奖平均数、当年成果申报数、年总奖项数两倍左右的原则,分配推荐指标数额。申报数量2项以下单位的成果,经申报者同意,可由当地市社科联组织推荐(省评奖办按比例给予调整指标);省直申报数量2项以下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成果,经申报者同意,可参加相关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推荐(可自行选择或由省评奖办指定,省评奖办按比例给予调整指标)。
(七)组织推荐。各授权推荐单位组成评选委员会,严格按照《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基础理论(A)类成果客观分数评价标准》《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智库研究成果、应用与普及(B)类成果客观分数评价标准》《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家评选赋分标准》等文件和标准要求,在对申报成果政治方向、学术导向、申报条件、匿名情况等进行严格把关的基础上,按指标做好推荐工作。各授权推荐单位推荐上来的成果,需组织专家严格按照客观分数评价标准对申报成果进行客观赋分,并与申报者进行沟通,确保准确无误(客观赋分要严格掌握标准,把握不准的及时向省评奖办咨询,最终结果以省评奖办组织的专家客观赋分为准。如果推荐单位刻意拔高分值,与省评奖办组织的专家客观分值差距较大,由推荐单位负责解释和处理,省评奖办将削减该单位次年推荐指标,直至取消其推荐资格)。在报送成果的同时,将推荐出来的每项成果的客观
赋分表以及分数一并上报。
(八)报送书面材料。各推荐单位将推荐结果按学科组分类和推荐顺序列表报省评奖办,同时每份成果报送如下纸质材料:
1.《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表》。一式三份,其中一份须经申报者所在单位负责人以及授权推荐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其它两份做匿名处理。匿名是指将成果中所有能透露出作者个人信息的内容进行遮蔽,如果有故意遗漏或遮蔽不严的,一经查实,取消当年参评资格。
2.申报的成果。一式三份,其中文章、研究报告、决策咨询文稿需提交一份原件和两份匿名复印件;著作需提交一份原件和两份匿名原件。
3.参评成果反响情况。一式三份,其中两份匿名,一律装订成册。反响情况包括转载、引用、书评、消息、县(市区)级党委政府和党政部门及中型企业以上单位(大中型企业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界定,具体认定指标以企业所在地工商或税务等管理部门出具证明为准)采用(需提供被采用的文件、方案等原件物证,并标注被采用内容)、省级以上党政领导批示(需提供领导批示复印件或领导所在单位证明)、科普类著作印数(以版权页标明印数为准,多次印刷的需提交各次版权页,或出具《图书印刷委托书》)等。课题类成果反响情况装订时,以下两种用于查新的反响材料集中放在前面,以便客观赋分查找:一是以著作形式结项的,其最高等级出版社出版的(或反响最大的)成果的反响材料;二是以论文形式结项的,其最高级别
刊物发表的(或反响最大的)论文的反响材料。课题其它反响材料放在后面。
4.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查新报告。申报成果的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查新报告一式三份,两份匿名。
5.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申报成果的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复印件一式三份,两份匿名,申报者在实名首页手写签名。
6.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申报者(第一作者)个人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一份,注明“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专用”。
7.外文类成果加报材料。文章需报全文的中文译文;著作需报1万字以上的重要观点摘要中文译文。一式三份,两份匿名。
8.课题类成果加报材料——立项书和结项书。课题类成果需提交立项书和结项书原件、复印件(一式三份、两份匿名),省社科联结项优秀课题出具优秀证书原件、复印件(一式三份、两份匿名),原件经省评奖办审核后一律退还。
9.著作类成果加报材料——CIP核字号网上检索页。著作申报者做CIP核字号验证后,提交检索页打印件一份并手写签名。
10.推荐成果明细表。授权推荐单位报送成果时,需同时报送本单位推荐成果明细表,并录入每项成果的客观得分。纸质版由科研处负责人手写签字并加盖科研处公章,电子版发送至省评奖办邮箱。
11.客观赋分表。每项成果的《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客观分数评价标准及赋分表》,具体到每个小项的分值。
12.授权推荐单位评选委员会意见。授权推荐单位报送成果时,所有推荐成果务必组织专家认真审读,确保不出现任何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和言论,由分管科研负责人手写签字,如果出现政治方向、学术导向问题,削减次年授权推荐指标。《推荐单位评选委员会意见》表格须加盖授权推荐单位公章。
六、评选程序与方法
(一)评选程序包括客观赋分、会议评选、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简称省评委会)审定、公示、公布、表彰奖励等。
(二)组织客观赋分。随机抽选专家,根据《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基础理论(A)类成果客观分数评价标准》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应用与普及(B)类成果客观分数评价标准》评出分值,最高30分。实行学科组之间轮换重新赋分和审核。
(三)组织专家评选。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举行会议进行封闭匿名评选。
1.独立评分。专家独立审读评分后,与客观分合并计算进行排序,按1:1.3的比例进入民主评议范围,并将入围成果的分数提供其所在学科组。
2.学科组评选。在学科组内进行集体民主评议,以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评选出本组二、三等奖,并推荐出本组特等奖和一等奖候选成果,须获本学科组专家2/3(含)以上赞同票方
为有效。其中特等奖有效候选成果须经半数(含)以上学科组同时推荐。
3.传阅候选成果。全体与会评选专家传阅讨论各学科组推荐出的特等奖、一等奖候选成果。特等奖候选成果须经半数(含)以上学科组同时推荐,方为有效。我省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成果直接作为特等奖候选成果传阅。
4.全体会议评选。
(1)各学科组代表根据抽签确定的顺序,向全体评选专家介绍本组特等奖和一等奖候选成果的情况。
(2)全体评选专家根据各学科组推荐出的一等奖候选成果的顺序,记名等额投票评选一等奖,获3/4(含)以上赞同票方为有效,否则降为二等奖。在评出一等奖的基础上,对特等奖候选成果进行记名投票评选,获3/4(含)以上赞同票方为有效,否则仍为一等奖。
(3)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成果,经全体评选专家记名投票,获3/4(含)以上赞同票,可获特等奖,否则获一等奖,不占当届奖项名额。
(四)各等次奖项规定数额如评选不足,可以空缺。会议评选过程中出现争议问题,由评审委员会集体研究解决。
(五)审核确定。由省评委会对评选结果审核确定。出现特殊情况或对有的成果产生较大争议时,省评委会可以对个别奖项适当调整。调整后的各等次奖项应维持事先设定的比例,尤其是特等奖和一等奖不得突破该等次奖项的限额。
(六)公示。获奖成果在有关媒体上公示,公示期为15
天。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可在公示期内实名向省评奖办提出申诉意见并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和相关证明。经省评奖办核查并确认属实,报省评委会审核,撤销其奖项资格,情节严重的,五年内不得再申报该奖项。
(七)在正式颁奖之前,如获奖者对本人获奖情况有异议,且未能与省评奖办的审核答复取得一致意见,可向省评奖办提出放弃奖项的书面申请,经评审委员会研究同意后,作弃奖处理。
(八)公布。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最终结果在省社科联网站发布。
七、评奖机构与职责
(一)省评委会为评奖活动的领导机构,负责评奖工作的指导、协调及重大事项的决策,审定评奖规则和获奖成果。主任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社科联主席和分管副省长担任,副主任和成员由省委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省委党校、省科协、省社科联、省政府办公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政府研究室、山东社科院及部分高校等部门和单位相关负责同志担任。组成人员以省评委会文件形式公布。
(二)省评奖办设在省社科联,负责评奖活动的日常组织工作。
(三)每届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设立评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对省评委会负责。
1.评审委员会由部分评选委员会成员组成,负责领导、组织、协调评选工作。
2.监督委员会由省纪委派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组、省社科联纪检人员、部分专家代表组成,负责对专家抽选、客观赋分、会议评选等进行监督,并对违规违纪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四)评审委员会下设经济学组、管理学组、政治学组、法学组、哲学社会学组、文学语言学组、文化学组、教育学组、历史学组、智库研究成果组、应用与普及组等若干个专业学科评选组。学科评选组由各有关学科专家及省市有关部门单位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人员组成,负责对申报成果进行评选。
(五)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专家库的建立和使用。
1.设立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专家库,包括评选专家库、客观赋分审核专家库。评选专家库参照学科分类,由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学术道德水平的博导或三级以上教授组成。评选专家的遴选,根据成果学科分布随机抽选,报经评审委员会同意后确定。客观赋分审核专家库由精通科研管理工作并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组成。
2.评选专家坚持轮换、回避原则。评选专家一年一轮换。本凡本人或直系亲属有参评成果的专家不能参加评选工作。原则上同一个部门、单位评选专家最多不超过5人,同一个部门、单位在同一学科组的评选专家不超过1人。在职市厅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评选专家的比例不超过20%。
八、评奖工作监督
(一)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对专家抽选、客观赋分、会议评选等重要环节进行监督。
(二)参加评选工作的所有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评选纪律,坚决杜绝徇私情、拉选票、泄密等现象。对违反评奖规定和纪律的行为,应及时提交监督委员会做出处理。
(三)客观赋分和专家评选会议采取隔离封闭的方式进行。运用监控设备,实行公共场合全方位监控。统一管理通讯工具。每组派驻监督员实时监督。任何人不得询问评选专家姓名、单位和职务。任何人不得单独接触评选专家。
(四)监督委员会对评奖重点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特别是专家抽选、通知下达、名单封存、分数录入统计、入围线划定等。对违反评奖纪律和存在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的人员和成果,经查证属实后,提出处理意见,报省评委会同意后执行。
(五)如发现获奖成果有弄虚作假或剽窃行为以及其他重大问题者,在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后,取消该奖项获奖资格。如已颁发证书和奖金,须全部追回,并通报批评,该作者及其所有成果五年之内不得申报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六)评选结束后,省评奖办对评选专家进行考评,根据其认真、公正程度和遵守纪律情况进行评议,问题严重的,取消其专家库成员资格,并报有关部门依法依纪追责。
九、奖励标准与经费来源
(一)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奖励数额分别为:特等奖100000元;著作类成果,一等奖50000元,二等奖20000
元,三等奖10000元;文章或课题类等成果,一等奖30000元,二等奖10000元,三等奖7000元。
(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奖励费用和评选工作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政状况适时提高奖励标准。该项经费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挪用。
十、获奖成果使用和管理
(一)省评委会代表省政府向获奖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可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考核、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和享受有关待遇,申报博士点、硕士点,申报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三)获奖成果相关资料由省评奖办整理存档,委托有关部门管理展存。
(四)本细则由省评奖办负责解释。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山 东 省 社 会 科 学 界 联 合 会 2018年1月10日
第五篇:1.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审议通过)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的通知》(鲁办发【2007】8号)精神,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第一条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高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评奖机制,保证社会科学评奖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促进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要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注重具有前瞻性、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成果,注重应用对策建议性、社科普及性并具 有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的成果,注重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的成果,兼顾地方和基层的成果,真正把水平高、有创意、重实用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评选出来,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二、评奖对象与范围
第二条 凡山东省个人和集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科普读物、志书、教科书、工具书、学术译著、古籍整理和注释等,均可申报参加评奖。参评成果必须是经政府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的在正式报刊发表的文章或正式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经省级以上党政领导批示或被省级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有原始规范性文件证明)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可申报参加评奖。课题研究项目有省部级以上部门单位出具的立项书和结项证明(省社科联结项优秀课题出具省社科联优秀结项证书),其核心内容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或正式出版专著的可以参加评奖。
第三条 参评成果的时限以评奖通知要求为准,确认成果时限以发表时间或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课题研究项目以结项时间为准,非正式出版物的时限以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批示时间或省部级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时间为准。申报成果为作者上隔一年至五年未申请参评的成果,但每年只能申报一项成果,每项成果只能申报一次。
第四条 同一项成果只能作一次性申报。一位作者(含 集体作者、课题组等)只限申报一项成果(与他人合作不是首位作者的除外)。多人合作的系列丛书,如果涉及学科较多,出版时间不一,由丛书主编及编委会出具同意证明,单册可以申报参评。同一作者同一书名的多卷本著作,只能申报一次,可以整套申报(以最后一本出版时间为准),也可以单册申报。同一书号的系列丛书,只能作为一本书申报,不能单册申报。成果以单位署名的,以单位具名申报。版权页上署名的顾问、编委、主审等不具有申报权,其申报权归“作者”或“主编”。
第五条 在职市厅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成果原则上不参评,编制在高校、党校或科研、调研等事业单位并以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为主的厅级领导干部,其成果可以参评。
第六条 凡已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精品工程奖、刘勰文艺评论奖、泰山文艺奖、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等)不参评。凡是山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成果,直接授予重大成果奖。
三、评奖条件与标准
第七条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参评成果必须符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密切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创新,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大的社会效益,有良好的学风和文风。
1、基础理论成果。在选题上有重要意义,在学术上达到先进水平,在观点上有重要发展和创新,在本学科、本专业学术领域填补某项空白,或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有新的建树,或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有科学独到的见解,对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应用研究成果。在研究解决我国、我省或本地本部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要问题上有创见,对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重大决策的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并取得了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科普读物。在宣传普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宣传普及社会科学基本知识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文字通俗易懂,为公众所喜闻乐见。
4、翻译论著。符合版权规定,体现原著原意,对研究我国、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5、古籍整理。释译、注疏准确,完整保持原作内容,在史料史实考证上有新发现,或纠正了前人某些讹脱。
6、志书、教科书、工具书。观点正确,资料翔实可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性,正确解释或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评奖机构与职责
第八条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评选委员会”)为评奖活动的领导机构,对评奖工作进行具体组织指导,审定评奖规则和获奖成果。省评选委员会主任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社科联主席和分管副省长担任,省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和成员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社科联、山东社科院及部分高校等部门和单位相关负责同志担任。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评奖办”)设在省社科联,负责评奖活动的日常组织工作。
第九条 每届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设立评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对省评选委员会负责。
评审委员会由部分评选委员会成员组成,负责领导、组织、协调评选工作,审定各专业学科组召集人和成员组成等。
监督委员会由省纪委、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纪检人员和部分专家代表组成,负责对评选专家及召集人抽选、客观分赋分抽查审核等重要环节的监督,派员进驻各专家评选组,对评奖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对违规违纪问题提出处理意 见和建议。监督委员会组织联络工作由省社科联纪检组负责。
第十条 评审委员会设立若干个专业学科评选组,负责对申报成果进行评选。学科评选组设召集人,召集人由省内知名专家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的领导同志担任,成员由各有关学科专家及省市有关部门单位具有一定学术、理论水平的负责同志组成。
第十一条 设立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专家库。参照教育部学科分类并结合我省实际,在全省范围内遴选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高、具有正高级职称(获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并入选“百人工程”的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学术带头人组成专家库。专家库按学科分类,人数不设上限,在广泛征求各学科组权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报省评选委员会审定。评选专家的遴选,在监督委员会有关人员监督下,由省评奖办根据评奖需要,在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专家库中随机抽选,报经评审委员会同意后确定。
评选专家坚持轮换、回避原则。各学科知名权威学术带头人连续参加评奖不得超过两次,其他评选专家一年一轮换。本凡本人或直系亲属有参评成果的专家不能参加评选工作,原则上同一个部门、单位评选专家不超过3人,同一个部门、单位在同一学科组的评选专家只能有1人。
在职市厅级(含高校)以上领导干部评选专家每次不超 过评选专家总数的20%。
五、评奖程序与方法
第十二条 成果推荐。申报作者向所在省级社科界社团、市社科联、有关大企业社科联、省级科研机构和省部属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省直部门的科研管理处室或相关负责处室申报,提供成果登记表、评选表、原件和复印件、参评成果有关情况等,由各系统、部门和单位评选推荐。
各系统、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评奖标准和工作程序要求,按省评奖办所分指标,在省评奖办督导下,做好推荐工作,以书面形式报省评奖办。
第十三条 审查。省评奖办对报送上来的成果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成果均由省评奖办筛选确定的查新机构统一查新。评奖办组织工作人员根据《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基础理论(A)类成果客观分数评价标准》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应用与普及(B)类成果客观分数评价标准》评出客观分值,最高为30分。
第十四条 评选。采取评选专家独立评分、学科组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匿名评选。由各学科组评选专家根据评价标准,对参评成果独立进行主观评价赋分,最高70分。由工作人员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取平均分的方法确定主观得分后,与客观分合并计算进行排序,按1:1.3的比例进入复议范围。然后,在学科组内进行集体民 主评议,以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评选出本组的二、三等奖,并推荐出重大成果奖和一等奖候选成果。其中,二、三等奖成果须获学科组专家2/3(含2/3)以上赞同票方为有效;二等奖候选成果不满2/3的,转入三等奖投票表决;三等奖候选成果不满2/3的即被淘汰。
全体评选专家以投票表决方式评出重大成果奖和一等奖。重大成果奖在各学科组推荐的一等奖候选成果中产生,经半数以上(含半数)学科组提名,全体与会专家充分酝酿讨论,并以记名投票方式评选,获全体到会专家3/4(含3/4)以上赞同票方为有效,未超过3/4赞同票的,转入一等奖投票表决。
一等奖评选实行多轮投票,第一轮由全体到会评选专家记名投票预选,按一等奖奖项设置数多出30%预选投票。最后由全体评选专家按一等奖数量记名投票,获全体到会评选专家2/3(含2/3)以上赞同票方为有效。在一等奖预选中落选和正式投票中落选的成果,落选后自然转为二等奖。
各等次奖项预定数额如评选不足,可以空缺。专家会议评选过程中出现争议问题,由评审委员会集体研究解决。
第十五条 审定、公示和公布。召开省评选委员会组成人员全体会议,对专家会议评选出的获奖成果进行最终审核确定。评选结果在《大众日报》、省社科联网站公示并公布各学科组客观赋分审核专家名单和评选专家名单,公示期1
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并经省评奖办审批后,评奖最终结果在省社科联网站发布。
第十六条 评奖异议期和反馈机制。公布监督委员会电话,在评奖期间和前后接受全社会监督。在公示过程中,凡对获奖成果有异议的单位和个人,在15天异议期内可提出申诉意见并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和相关证明,对有异议的获奖成果由省评奖办研究后,提出处理意见,并报省评选委员会同意后执行。
六、评奖纪律
第十七条 申报者要如实申报,申报单位和授权归口管理单位要严格按规定和要求审查,如有问题要及时与省评奖办联系。如有弄虚作假、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即取消其参评资格,对已获奖的撤销奖项,追回证书、奖金和其他奖励,并通报批评,五年内该作者不得申报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第十八条 省评选委员会成员、评审委员会成员及评选专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章、制度、纪律约束自己,不得有任何有损于评奖公平公正的行为,否则给予批评,情节严重的除通报批评外,取消其参与评奖工作的资格。
第十九条 监督委员会要认真行使对评奖工作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对违反评奖纪律和存在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的 人员和成果,经查证属实后,提出处理意见,报省评选委员会同意后执行。
七、其他相关事项
第二十条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由省评选委员会代表省委、省政府颁奖,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一条 根据鲁办发【2007】8号文件规定,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等次奖项,均可作为业绩考核和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二条 参评成果获奖后,相关资料由省评奖办负责存档管理,交由省图书馆展存。
第二十三条 本细则由省评奖办负责解释。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山 东 省 社 会 科 学 界 联 合 会
201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