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 六大体裁
六大体裁
说明文 记叙文 议论文 小说 散文 诗歌 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一、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1、题目
2、首段
3、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二、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1、分类和作用:
说明方法(1)下定义
用简明扼要的科学性语言对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做周全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判断句。
下定义往往能准确提示事物的本质,是科学说明文常用的方法。(2)举例子
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实例把比较复杂的、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举例子的作用反应一般情况,真切、有务地说明事物。(3)分类别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
分类别的作用是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牲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5)打比方(或打比喻)
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6)列数字
有些事物便于用数字说明特征和发展,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得更精确、更具体。(7)画图表
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照片等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图表能够比较直观地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清晰明了的认识,易于比较记忆。(8)作诠释
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特点作简单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的说明方法。(不需概括完整内涵)(9)摹状貌
以描写为主要方式,用形象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具体摹状出事物的形状、色彩、构造、性质以及运动变化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三、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1、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2、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4、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四、说明文结构
1、总体结构:引说部分
主体部分
首尾部分
2、结构发式;(1)并列式
各层间关系并列
(2)连贯式
各层间按发展排次,以时间线索前后承接
(3)递近式
各层间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现象到本质,关系递近
(4)总分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
五、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后安排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
以事物方位为序说明事物
3、逻辑顺序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可再分为:
(1)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2)从特点到用途(3)从现象到本质(4)从主要到次要(5)从概括到具体(6)从整体到局部(7)从原因到结果(8)由性能到功用(9)由一般到特殊
4、总分顺序
六、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说明文三大性
1、知识性
2、条理性
3、准确性(!)动词的精确选用
(2)修饰、限制词语的精心选择(3)表数量词语的合理运用
(4)表方位、时间和序数词的运用(5)句式和语气的运用得体
记叙文
一、记叙文六要素(同新闻)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二、记叙顺序
1、顺序: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序: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引起读者思考、兴趣
3、插序: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插入与主观情节有关的事情、背景,起突出、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4、补序
三、表达方式
1、记叙(叙述)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四、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1、文章的标题
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五、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5、感觉描写(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经历,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性格。
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七、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八、句子的作用
(一)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二)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
7、前后照应
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
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文章标题、开头、结尾、议论抒情句或段)。
(2)概括法:
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分类:
1、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
2、长篇小说
3、中篇小说
4、短篇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塑造人物的方法多样,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2、情节: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往往有开端、发展、高尖和结局,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1)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2)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3)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4)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3、环境
(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是为交待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1、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2、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
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3、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4、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
(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
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5、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议论文
以议论为主的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和见解。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论点:言论文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某种问题或现象的具体看法。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一)论点的特点:
1、正确
2、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1)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2)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3)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二、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三、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四、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1、立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对某个事件或问题提出阐明作者的见解和见解
五、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散文
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 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诗歌
表达常识
一、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反复):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二、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象征休和本体)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抑扬结合):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文章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情节效果。
6、侧面(间接)描写: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它人物、事件的描写和叙述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方法。(正衬和反衬)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首尾呼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整体感强/结构严谨,突出主题/中心突出。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巧设悬念(设制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能干曲折波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篇:语文体裁
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
(一)、记叙文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
①简单记叙文
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1、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对象(内容)分
①实体事物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
③科学小品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
①平实说明文
②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1、应用文的种类
(1)书信类
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电报、汇款
(2)笔记类
日记、读书笔记
(3)公文类
通知、通报、报告(调查报告、科学报告)、请示、计划、总结、会议记录
(4)宣传类
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信、产品说明书
(5)告示类
启示、海报
(6)礼仪类
请柬、祝辞(贺信、贺电)、唁电、唁函、(7)契据类
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8)传志类
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1)、议论文的分类
按内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按论证方式分:
①立论文
②驳论文
二、文学体裁(又称文学样式)
文学体裁,是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文学样式。
(一)、诗歌
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散文
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1)、散文的种类
①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的成分)②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③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三)、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四)、其他文体
(1)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
(2)寓言: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
(3)神话故事
(4)民间故事
(5)传说
(6)回忆录
(五)、戏剧
第三篇:语文文章体裁分类
文章体裁分类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例如神话、史诗、寓言、行情诗、叙事诗、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正剧、抒情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一、诗歌:诗、词、曲、民谣等。
二、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特殊感悟。
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四、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
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 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中国古典文学体裁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
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
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以上8种为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顶针(顶真、连珠)、移用、通感、婉曲、回文、呼告、互文等。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文章体裁归纳
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 情等。(7)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 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 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强调了„„加强语气(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9)引用: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作用是增强说服力。(10)互文:两个部分,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1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强调了„„突出了„„(12)借代: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13)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文章主要内容: 1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文章主要内容(主旨,主要思想)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题。一是对语段的划分,首先要理清段落中有几个句群,概括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把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合并在一起。概括句意时,可找主干,也可找中心句或主要词。
二是对整篇文章的划分,先概括每一自然 段的意思,然后把表达或分析相同(或相类、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在一起,最后形成意思段。议论文有固有的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说明文可参考说明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参考说明顺序进行层次划分;
记叙文可依据故事情节来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文章主要内容(主旨,主要思想)
答:通过„„事,表现(歌颂、赞美、揭露、批判等)„„精神(品质、风格、现象、面目)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结合词义理解该词在文句中意思;分析该词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是修饰、限 制、强调及其对象;去掉或换调该词,句意有什么变化,前后文是否一致;分析该词在句意表达上起什么作用,是记叙文的生动形象性、说明文的科学准确性,或是议论文的逻辑严密性。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 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 辅垫;总领下文;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引出说明对象提出全文论点等作用。
2、文中:承上启下(过度);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处在文章或段落中间有总结上文;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 垫;领起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等作用。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处在 文章或段落最后有总结全文、归纳论点等作用。内容方面,有些句子起深化中心、强调突出、发出号召、点题等 作用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 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 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记叙文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
2.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 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5.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说明文 1.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议论文找论点。
议论文
首先看题目是不是中心论点,其次在从文章或语段的开头、中间、结尾去找。对找出的论点要检验一下与整篇文章或段落是否一致。如出现论点大于或小于论据所论证的内容,应重新找。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4.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对人物的描写:(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对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第五篇:作文体裁
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一)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1、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对象(内容)分:
①实体事物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
③科学小品文。
2、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1、应用文的种类:
(1)书信类:
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电报、汇款。
(2)笔记类:
日记、读书笔记。
(3)公文类:
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
(4)宣传类:
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信、产品说明书。(5)告示类:
启示、海报。
(6)礼仪类:
请柬、祝辞(贺信、贺电)、唁电、唁函。
(7)契据类:
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
(8)传志类:
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1)、议论文的分类:
按内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怎样把语言写的生动
一、要做到语言准确
语言的生动,是建立在语言准确的基础上的。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说王安石写这句诗时,“绿”曾经用过“到”、“过”、“入”等字,但他经过反复推敲,最后选定了“绿”字。因用“到”、“过”、“入”等字虽然也可以,但只能表现出春风的动态,而“绿”字不但用得准确,而且能生动地反映出春风来临之后给整个江南大地带来的变化,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美好印象。
二、词语要力求具体化、形象化
1、具体、形象的词语会增加语言的真实感,会使语言生动感人。一般来说,描写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等的词语,是具体形象的。
如: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分析:“乌黑”、“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描写燕子颜色、形状的同就用得非常生动,读来形象感人。
2、善于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常见的修辞方法。
(1)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新月的样子。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比喻)(《威尼斯的小艇》)
作者把翘起的船头和船艄比作新月,把行动起来的小艇比作蛇,形象生动,并给人以联想。
(2)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夸张)(《可爱的草塘》)(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拟人)(《蟋蟀的住宅》)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是常见的,如下面段落中的例句:(4)秋天来临了。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是否喝了过量的酒,红得像一团火似的。村前村后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半空中,排着“人”字形的雁群,高兴地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分析:这段描写秋天原野景色的话,一共只有7句,却有5个是拟人句,如“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疑望着„„”;“白鹅欣赏自己„„”;“枫树的叶子喝了„„酒”;“稻子低着头弯着腰”;“雁群高兴地唱着歌”运用拟人的方法,把无思维的动植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使它们像人一样会思想、有感情、能说话,有性格有行为。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排比的修辞
排比句也能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这种句式由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思相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组成,排成一串。并且,常常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反复出现在各词组或句子中,起连锁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气势,很有表现力。
(5)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教室,就在枣树林里上课;没有桌椅,就坐小板凳,双手搁在腿上写字;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土块代替。
(6)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7)阵风吹来,柳絮不停地飞舞着。它挂在小树上,像给小树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纱裙;它浮在小河上,像许多小虫在蠕动;它落在草地上,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小花;它飞到田野上,给辛勤的农民伯伯跳起了欢乐的舞;它来到幼儿园,抚摸着孩子的脸蛋„„
分析:以上三段都是用排比句来写的。第一段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孩子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情景;第二段歌颂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的伟大精神;第三段则是描写柳絮飞向各处的景象。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里,同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句子更生动、形象。 如下列例句:
(1).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2).像鹅毛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空中飞舞。
(3).踏进公园的大门,上百盆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黄菊花像一堆金,白菊花像一盆雪,红菊花像一团火„„
例句(1)先用排比“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后用比喻“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例句(2)前面三个分句是排比句,但每个分句又都是比喻句。排比和比喻兼用;
例句(3)则同时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三种方法。描写公园的菊花。先用拟人法说“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接着用三个句子结构整齐、字数相等的排比句,运用比喻的方法写菊花的颜色。
3、巧妙引用古典诗文、名人名言,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如:竹子外形典雅、婀娜多姿,气质刚劲、不畏霜露、可说是集刚柔于一身,有一种自然生就的美。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自古以来,竹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又何尝仅在于观赏呢?(《隆冬活竹》)
分析:“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这是苏东坡的诗句,被引用到这里,不但使文章合理地从描写竹子的外形特征转入到介绍竹子的用途上,突出竹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且更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美感。
4、恰当地使用一些生活化的词语,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口语、流行语)如:“都是月亮惹的祸„„”隔壁又传来鬼哭狼嚎的歌声,这己是本周的第四次“个人演唱会”了。我忍无可忍地大吼一声,“什么演讲比赛,见鬼去吧!,这么优越的环境里,不精神分裂已经是奇迹了,哪还写得了演讲稿呢!”我还在愤愤地想:对这种只顾自己的人就该以牙还牙!对,“以牙还牙”。我翻箱倒柜地找到了一盘最剌激的摇滚,飞奔到音响前,将音量拧到极限,然后将几道门大开,最后得意地按下了“PLAY”键,我坏笑着想:摇滚PK流行音乐,我准赢!(《音乐**》)
这段文字在使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后,显得生动而且风趣,表现了当时主人公的特殊心理状态。文字轻松活泼,贴近生活,而且这也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特点和时代特点。时代在变化,语言文字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在自己的习作中加入一些时代的元素,那肯定会使文章增色,还可以成为自己文章的一种特色。
三、使用不同的句式,可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长短句一般是针对字数及句子容量大小而言的,短句短小精悍,简洁生动,节奏感强;长句能使表达更加严密,条理更加贯通。有时长短句联合运用,还可起到跌宕起伏的作用,让人感到有起有伏。
真痛快,我和妹妹在陶然亭公园玩了整整一下午,乘飞机,坐火箭,吃冰棍,又喝汽水,该回家,我把手插进兜,哎呀!钱不够了。(《我是中学生了》)
这几句话,多用短句,简洁明快,符合中学生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而且,短句的连用,让句子一气呵成,让人倍感痛快淋漓。所以在学生的习作中如能加入一些长句、短句的运用,也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