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低保工作制度2
阜 康 市 民 政 局
城 乡 低 保
工 作 制 度
二0一一年
阜康市城乡低保工作制度
申报审批制度
村(居)民申请
一、凡辖区内持有非农业(农业)户口,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由户主申请办理。
二、申请对象户口与经常生活居住地不一致的,以户主所在地申报。一家多户口的,向经常生活居住地申报。一户不得多地重复申报。
三、申请对象原则上由户主于每月(年)向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证明:
1、申请书;
2、居民户口薄、户主及家庭成员身份证原件、复印件,查验原件、复印件的,原件退回,复印件留存;
3、其他材料(申请对象家庭成员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还应提交相应材料:单位劳资人事部的收入证明、下岗职工生活费及保险证明、离退休养老金证件、就业状况证明、残疾证、村(居)委会证明、离婚判决书、扶养赡养法律文书等)。
村(社区)居委会调查初审
村(社区)居委会受理申请后,要在十日内对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进行全面入户调查,填写入户调查表,召开低保民主评议小组会议评议,形成调查评审意见。经评审后符合条件的,要在辖区内的公共场所张榜公布7日无异议后,填写《阜康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批表》,签署初审意见后将申请审批表和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符合条件的要告知本人。
乡镇(街道)调查审核
一、乡镇(街道)接到申报材料后,对申请对象的家庭情况和收入情况进行及时的入户调查,乡镇(街道)进行复查,市民政局进行抽查。
二、对申请人家庭情况逐户进行调查,入户调查必须有三名以上工作人员参加,并认真做好调查记录,对申请对象的家庭情况和收入情况可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进行核实,看家庭生活状况,询问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收入,听取周围群众的有关反映,尤其是向所属单位了解其劳动保障方面的收入,并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入户调查表》。申请人务必如实回答询问,配合调查。调查人员不得徇私、作假、收受礼金。
三、认为符合条件的,张榜公示7日无异议后,签署审核意见将申报材料报县民政局。
市民政局审批
市民政局接到上报的申请表和相关材料后,经入户抽查核实,认真审核上报的材料,提交局务会议作出审批决定,并再次张榜公示7日无异议后,由乡镇(街道)代发《阜康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及存折。
村(社区)居委会入户调查率须达100%,乡镇(街道)入户抽查率不低于50%,市民政局入户抽查率不低于20%。
民主评议制度
村(居)委民主评议小组,成员由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低保工作人员。村(居)委干部,街镇乡住村(居)干部等5-7人组成。组长由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担任。民主评议会议须全部人员到会,能行动的低保对象应到会陈述申请理由。评议实行民主评议,对新申请低保对象的申报情况、入户调查情况逐一进行评议,提出是否享受低保的意见当场公布结果,申请对象得到与会人员全部同意后视为民主评议通过。
张榜公示制度
村(居)委将民主评议通过的人员名单(包括家庭人口、家庭成员、人均收入等),在村(居)务公开栏张榜公开,7天后无异议的申请对象上报街镇乡。街镇乡将居委的上报人员名单经审核后在政务公开栏公布。7天后无异议的上报市民政局。市民政局根据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将拟批名单进行公示,7天后无异议的予以审批。同时,街镇乡和各村(居)委建立城乡低保永久性公示栏,全面公布城乡低保政策,享受条件申请审批程序、享受对象人员名单及享受金额,长期接受群众监督。
动态管理制度
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报告所在村(居)委会,社区居委会接到报告后及时通知街镇乡民政办公室。民政办公室应及时入户调查核实并向市民政局报送延续、提高、降低或者终止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审批手续。定期审核《阜康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城市低保按月、农村低保按季),确保证件真实有效。
分类救助制度
对城市低保对象人中的“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人中的“重残人员”、“重病人员”、“80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分类救助,在原家庭的低保金基础上该四类人员每人每月增发定额的保障金。
信访制度
一、应热情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并进行详细登记,建立信访来访处理台帐。按政策处理接待。
二、对群众的来信或举报妥善保存,保守秘密,不外露。
档案管理制度
街镇乡及村(居)委分级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资料归类、建档、立卡,并按规定妥善保存或销毁。街镇乡建立城乡低保数据库,将相关资料录入微机,定期(城市低保月末、农村低保季末)报市民政局备案。
公益活动制度
社区居委会建立社区公益服务社,组织辖区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参加如打扫卫生、绿化社区、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劳动,或组织组织学习国家有关政策,并从服务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开发寻找如物品维修、卫生保洁、花卉养护等有偿劳动项目,把有偿劳动与无偿劳动相结合,既增加低保户的收入,又为低保对象再就业创造条件劳动和学习的次数每月不得少于4次。每季度末15日前向市民政局报送公益活动季度报表。
资金管理制度
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按时将保障金直接拨付到为低保对象开设的银行专户,实行封闭运行。全面实行低保金社会化发放,委托金融机构代发低保金,确保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到户。
检查督查制度
确保低保政策落实,加强督促检查。采取明查暗访多种方式对辖区城乡低保工作情况开展经常性的检查。
责任追究制度
低保工作人员对不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居民故意给予低保待遇的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影响低保工作正常开展,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按照“谁表态、谁签字、请负责”的原则,分清责任,由纪检、监察等部门严肃查处,同时有关单位或个人为申请城市低保待遇提供虚假证明的必须追究其责任。
低保举报有奖制度
设立举报电话,发挥基层群众邻里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掌握情况比较全面的优势,充分发动群众反映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对举报属实者,由市民政局核实后,对举报人给予现金奖励.群众监督制度
一、低保机构将有关低保工作法规、制度、工作人员名单及职责、申请程序等在办公场所公布上墙,让群众知情,接受监督。并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公示栏。
二、申报审批过程中实行“三榜公示”。第一次公布社区(村)调查评议后的情况;第二次公布街道(乡镇)复核后的情况;第三次公布市民政局审批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住址、家庭月收入、月保障金额。公布时间不少于三天。
三、对公布结果,任何单位个人都可以提出异议。社区(村)要进一步调查核实,审批结果公布5天内无异议的,由市民政局发证。
责任追究制度
一、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情节较轻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谈话诫勉;情节较重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1.对分管领导和民政助理员提出的做好低保工作可行性建议不重视,对本乡镇(街道)低保工作未亲自部署检查,未明确责任,未落实具体措施;底子不清、情况不明,导致低保对象落实不准的。
2.对上级低保工作部署贯彻不力,措施不到位,敷衍塞责,导致本乡镇(街道)低保对象未实行动态管理的。
3.对本乡镇(街道)低保对象应保未保,且出现低保对象非正常死亡或造成其它恶劣影响的。
4.出现挪用、扣压、截留、虚报冒领低保资金现象的。5.对本乡镇(街道)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
二、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和民政助理员有下列情况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谈话诫勉;情节较重的,由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1.没有向本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汇报上级关于低保工作的部署,没有提出做好本乡镇(街道)低保工作可行性建议的。
2.没有向村(居)干部传达贯彻上级关于做好低保工作的指示精神,对本乡镇(街道)低保工作心中无数的。
3.对本乡镇(街道)低保对象未实行动态管理,没有建立低保档案的。
4.无视政策规定,把关不严,该保不保,出现“人情保”的。5.对低保对象补差标准严重偏离,或不突出重点,搞平均补助(分配)的。
三、乡镇(街道)干部和村(居)干部有下列情况之一,情况较轻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谈话诫勉;情节较重的,由主管部门给予纪律处分。
1、对所联系的村(居)低保工作没有做到“三公开”(政策公开、保障对象公开、保障标准公开)的。
2、对所联系的村(居)低保工作没有做到“三榜公示”(低保对象申请张榜公布、村委会初审张榜公布、民政部门审批结果张榜公布)的。
3、对所联系的村(居)低保工作没做到“六不保”[有劳动能力而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劳动的对象不保;有赡养(扶、抚养)能力者,不履行义务对象的家庭不保;对违反计划生育未落实措施的对象不保;因赌博等违法行为造成生活困难的对象不保;虽有残疾但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的不保;因病或因灾没有造成家庭困难的不保]的。
4、对所联系的村(居)低保对象未实行动态管理,没有建立低保档案的。
5、不发《低保证》或一证分割多户的。
第二篇:城乡低保工作制度
低保申请制度
一、凡持有我县非(农)业户口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我县城乡低保标准的困难家庭,都可以申请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非农业户口的家庭申请城市低保,农业户口的家庭申请农村低保。
二、城乡低保待遇的申请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村)委会提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并根据家庭成员不同情况如实提供以下材料:登记照片、居民户口簿、身份证、下岗证、离退休证、离婚证(判决书)、残疾证、就业状况证明、收入状况证明、劳动能力状况证明、养老保险证明、失业保险证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证明、按有关政策领取一次性补助费的数额及用途证明、有关裁决判决材料等。符合就业条件而未就业人员,需首先到有关部门进行求职登记,并提出有关部门出具的求职登记证明,否则不能提出申请。
困难家庭中,同一家庭中既有非农业户口又有农业户口的,其非农业户口人员可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本县内人户分离家庭申请低保待遇时,原则上在大多数成员户口所在地申请,由其现居住地的社区居(村)委会协助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并将有关证明材料提供给申请人户口所在地社区居(村)委会。常住地在外县市一年以上的,原则上不予受理低保申请。
家庭成员户口不在同一居委会或乡镇人民政府的申请,由户主向户口所在地居委会提出,其他不在此地的成员,由户口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负责提供有关详细证明材料。
三、城乡低保申请的受理,由申请家庭的户口所在地社区居(村)委会进行城乡低保申请受理登记,并组织开展入户调查、群众评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四、经逐级审核审批后,对不符合低保条件,未批准享受低保的申请,由受理申请的社区居(村)委会向申请人出示《申请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予批准通知书》,详细注明不予保障的理由。
入户调查制度
一、申请人在提交申请书及提供齐备所需证明材料后一周内,由社区(村)低保评议小组至少两名以上成员对该家庭进行入户调查,核实其家庭收入,并填写《低保申请家庭入户调查表》。
二、《低保申请家庭入户调查表》由县低保局统一负印制,入户调查要求“谁入户、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入户调查结果要由入户调查人和被调查户主双方签字认可。
三、家庭收入的核实与计算
受县民政局的委托,乡镇民政办、社区居(村)委会负责申请对象家庭收入的初步核实,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审核,必要时县低保局与乡镇民政办和社区居(村)委会可直接到申请人家庭及有关单位进行核实。
核实家庭收入可采取入户调查、单位和邻里走访、信函索证、部门联动、消费跟踪、张榜公布等办法进行,对有隐性收入和家庭生活水平较高或能够自行维持家庭最低生活,而又无法核实的特殊家庭,可采取居民(村民)代表评议的办法,决定是否予以保障。
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若申报对象的家庭收入不稳定,则按申请之日起前3个月收入的平均额除以家庭共同生活成员的人数即为家庭月人均收入。
四、申请人对家庭收入核算有异议的,可直接向乡镇人民政府或县低保局提出,乡镇人民政府或县低保局应自接到异议起20日内核查完毕,情况属实的予以及时纠正。
审核审批制度
一、城乡低保待遇按照个人申请、社区居(村)委会初审、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办理。
二、经社区居(村)委会初审合格的,由社区居(村)委会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低保评审委员会对居(村)委会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乡镇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将申请材料上报县民政局审批。
对申报材料和公示有异议的,进行二次审核。在二次审核之前,乡镇民政办和社区居(村)委会要再次进行调查取证。对二次审核后仍不符合低保条件的申请家庭,应及时开具《城市(农村)
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予批准通知》,并报县低保局备案。
三、县民政局审批。县民政局每月10号前完成对当月的城市低保上报材料的审查。农村低保原则上每年普查一次,每年进行一次集中审查,特殊困难户随时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对象,通知乡镇人民政府在社区居(村)委会再次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家庭收入、拟享受低保标准等),公示七日无异议后下达书面批准通知书,并由乡镇民办或社区居委会发放《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及代发银行存折;经公示有异议并经调查核实确认不符条件的对象,及时开具《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予批准通知书》。县民政局在签署城市低保批准意见时,必须签署应享受的保障金额,保障金额必须等于低保标准减去核实的家庭实际收入的差额。
评议听证制度
一、经社区居(村)委会初审合格的低保申请,经公示无异议的,报乡镇审核时,应召开评议听证会,对申请人是否应纳入低保事
宜进行公开评议。
二、低保的评议听证由乡镇低保工作站或社会事务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每月召开一次,对当月受理申请的城乡低保对象进行集中评议,并决定申请对象是否符合低保条件。
三、参加评议听证的人员应当包括乡镇低保评议领导小组成员、社区居(村)委会低保专干、低保申请家庭户主、部分群众代表、其它特邀代表等。
四、评议听证的程序:
1、宣传城乡低保相关政策,主要有申请低保的基本条件、现行秭归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家庭收入的核算办法等。
2、低保申请家庭户主呈述申请低保的原因、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经济收入现状等,出示与之相关的证明材料。
3、由入户调查人员通报该家庭入户调查情况,包括家庭现有住房情况、家庭收入核定情况、家庭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情况。
4、与会人员评议申请人是否符合享受低保条件,并现场宣布评
议结果。
五、经评议通过的低保申请,在乡镇范围内公示一周。无异议的,由乡镇领导审核签署意见后,上报到县低保局进行审批。
公开公示制度
一、城乡低保的审核审批必须采取逐级公示制度。每个乡镇和社区在人口集中的地方统一设臵固定的城乡低保公示通报栏,对享受城乡低保待遇的姓名、享受人及享受金额、家庭住址情况进行
常年公示和通报,接受社会监督。
二、低保公示分为初审公示、审核公示和审批公示。
经社区居(村)委会初审合格的低保申请家庭,应在所在社区居(村)委会进行公示七天。经公示无异议的,上报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经评议听证通过的低保申请家庭,应在乡镇低保公示栏上公示七天。经公示无异议的,镇低保评议领导小组签署意见后上报到县民政局审批。
经县民政局审批通过的低保申请家庭,应在所在社区居(村)委会公示七天。若有异议,经查证属实的,及时取消其低保资格。
三、凡公示期间有异议的申请,经查证后可以判定其是否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按调查结果处理。无法判定的,暂缓批准该家庭享受低保。
动态管理制度
建立城乡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制度。享受城乡低保待遇的家庭人口和收入状况发生变化时,按原审批程序,及时为其办理提高、降低或者终止低保待遇的变更手续,并在其保障金领取证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呈报审批表》以及家庭信息中进行相应变更和登记;终止享受低保待遇的,收回保障金领取证。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主要由以下具体制度组成:
一、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制度。第一类是长期保障对象,即孤寡呆残的“三无”对象,其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变化不大,只需掌握减员情况,半年审核一次,可采用绿色标签登记管理;第二类是相对稳定的保障对象,即收入来源比较明确、变化不大的对象,一季度入户审核一次,可采用黄色标签登记管理;第三类是明显不稳定的保障对象,即收入来源不固定或不易确定,家庭收入波动幅度大或家庭成员结构易变动的对象,应重点审查,每月一核查,可采用红色标签登记管理。
二、低保对象续保申请登记制度。享受城乡低保待遇的对象,应每隔一定时间到居(村)委会或乡镇民政办申报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并提出续保申请登记。城市低保对象每三个月续保一次,续
保登记时间为每一个季度的第三个月;农村低保对象每半年续保一次。逾期不续保的,可以取消其低保待遇。对于已经续保的对象,居(村)委会或民政办必须认真填写《城乡低保对象续保申请登记表》。
三、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制度。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应主动参加户口所在地居(村)委会组织的义务劳动,或主动为居委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年参加义务劳动不能少于两次。凡一次都不参加的,可以取消其低保待遇。
四、低保对象优先就业培训制度。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而未就业人员申请低保时,必须首先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就业申请和登记;享受低保待遇后,至少每季度向乡镇民政办或社区居(村)委会提供一次求职登记证明;连续两次以上介绍其就业而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者,可以取消其低保待遇。对符合就业条件、尚未就业的城市低保对象,乡镇和社区居委会要配合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对其进行就业培训,为其提供就业机会,积极介绍安臵就业,尽快使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档案管理制度
一、低保档案的管理,各乡镇、社区居(村)委会要建立低保信息台账,有专门的档案柜和档案盒,县低保局设档案室,做到一户一档。
二、乡镇和社区居(村)委会必须建立以下综合档案:本县城乡低保有关政策法规;城乡低保工作的请示、报告、批文;低保待遇申请表、城乡低保入户调查记录、评审记录(到户);低保资金发放花名册、汇总表;停发保障金通知、低保待遇变动申请及通知;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登记表等。
三、城乡低保信息计算机联网。乡镇民政办和社区居委会建立网络终端,与县低保局实行联网,并统一使用民政部开发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软件,按系统要求及时采集有关低保信息,并接受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查询。
四、保障对象的异动。保障对象在县内迁移或跨县迁移的,由县低保局办理保障待遇迁移手续,并为低保对象出具《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迁移证明》,收回保障金领取证,将迁移对象的档案资料封装后交其本人。
监督处罚制度
一、各乡镇和社区居(村)委会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公共办事场所、城乡低保公示栏、其它宣传兰等工具,加大城乡低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低保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保障对象公开、保障金发放结果公开,自觉接受城乡居民的监督。
二、各乡镇及社区居(村)委会都要建立举报箱和监督、咨询、举报电话,受理城乡居民举报、投诉和咨询。
三、从事城乡低保管理审批工作的人员和享受低保待遇的居民违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1号)、《湖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28号)的,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湖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予以处罚。
四、各相关单位应及时出具其单位职工收入情况证明,并按照统一的格式如实客观公正地填写,不得掩盖实际收入,出具虚假证
明材料。对拒不出证或因提供不实的证明材料导致错误的单位及负责人,按照“谁出证谁负责”的原则,由县民政局给予批评教育,行政监察部门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同时终止错误对象的保障待遇,并追回已经领取的保障金;情节严重的,对出证单位、负责人及冒领人各处冒领金额1-3倍的罚款。
五、对受到行政处罚的城乡低保对象,乡镇及社区居(村)委会要及时做好记录,并报告县低保局,县低保局将终止低保对象的低保待遇,收回保障金领取证。
六、城乡居民对申请享受城乡低保待遇而未得到答复,对社区居(村)委会、乡镇或县民政局作出的不批准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以及降低、终止城乡低保待遇的决定或者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依法提请行政诉讼。
第三篇:城乡低保
一、城乡低保政策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为了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1997年9月2日,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下发。这个通知是从1997年初开始,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的。在此期间,李鹏总理作过两次重要指示。这两次重要的指示,对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快起草国i务院的通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自1999年10月1日实行,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的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2000年1月14日,民政部下发 关于深入贯彻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进一步规范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提出将“深入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切实解决部分应报未保问题”纳入重点民政工作之一。2001年1月22日,民政部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做好2001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提出:“2001年全国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总人数要有较大的增加,缩小应报未保面,争取用比较短的时间彻底解决保障对象遗漏问题。”2002年2月4日,中央在专门研究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安排问题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特别强调要 进一步做好城市低保工作,把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把低保工作摆在突出位臵,反复排查摸底,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使这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第一阶段,用了7年的时间,城市低保制度完成了以点及面,在全国普遍建立的历史使命:最初,城市低保制度的创立表现为一些城市的地方政府与时俱进的政策创意和自发的行政行为,继上海之后,又有大连、青岛、烟台、福州、厦门和广州等东部沿海城市加入了有个性地创建制度的行列;1995年,这项制度为中央政府的相应的职能部门 民政部所认可,并下决心在全国组织推广;1997年,这项制度再次上升为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在本世纪末,全国所有的城市和县治所在的镇都要建立这项制度;到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民政部宣布: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出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这项制度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和长期的基本国策。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低保制度首先用了4年的时间,突破了“资金瓶颈”,从而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第一阶段的创建过程中,当时的政策取向是城市低保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越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面临的城市低保对象越多,分担的低保资金也就越多。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城市低保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发挥保障城市贫弱群体最起码的生活水平的作用。当全国所有的城市和县镇都建立起这项制度时,实际上只有281万城市贫困人口得到了救助。与当时学界和一些国际组织对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在1500--3000万的估计数相比,只占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2000年,国务院作出重要决策,从2001--2003年,中央财政负担的低保经费要连续翻番。于是,从2000年的8亿,增加到2001年的23亿,2002年的46亿,再到2003年的92亿,2004年的105亿。加上地方财政支出后,全部低保经费从2000年的27亿,增加到2001年的42亿,2002年的109亿,再到2003年的151亿,2004年173亿。随之,低保制度保障的人数也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403万,增加到2001年的1171万,2002年的2065万,再到2003年的2247万,2004年的2201万。2005年,截至到5月份的统计数字,累计支出低保经费77亿元,低保对象为2182万人。从2003年起,城市低保支出稳定在150亿元以上,低保对象稳定在2200万人上下。于是,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的重点走向了“配套措施”和“分类救助”。所谓 “配套措施”是指为解决低保对象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及冬季取暖(北方)等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采取的配套政策。所谓“分类救助”是指对低保家庭中有特殊需要的家庭成员,如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重病人等采取的特殊政策。2003年,民政部发出了《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2004年,民政部、建设部等联合颁布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民政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的通知》,民政部发出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困难毕业生救助工作的通知》。从2004年开始,民政部积极与其他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协商,总结、推广部分省、市的经验,着手探索和建立以城市低保制度为主体,以优惠政策和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相配套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争取为城市贫困居民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
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在全国“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7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对农村低保标准、保障对象、规范管理、资金落实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在年内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并保证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到户。8月2日,财政部、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有关通知》,并首次下拨中央财政30亿元补助资金。组织开展一系列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活动,积极指导、推动
各地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这标志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已完成试点探索过程,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就此揭开了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后新一次“为民解困”行动的序幕。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常住户口居民实行救助的制度。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维护和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低保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2005年年底前各市、县基本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县农村低保制度是在2005年11月开始实施的。由最初的不成熟,到现在逐步完善。毫无疑问,13年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和规范化建设,在城市低保制度发展的同时,农村低保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也有很大的发展。实际上,最初提出“最低生活保障”这一概念,在农村更早于城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创立城市低保制度的过程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再次被提出。1996年民政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补助的制度”。同时,在这个文件中,也确立了“保障资金由当地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筹资原则。此时,上海、北京、广东、辽宁等省市纷纷提出了“整体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设想。到2003年,民政部官员披露:已经有15个省的2037个县市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对象为404万,约占农业人口0.4%,支出的低保资金为8亿元。为此,民政部发文要求各地对特困农民人口进行全面排查,并寄希望于中央给予农村低保财政支持。但是,遗憾的是,2003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并未通过针对农村低保的新政策。此后,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对象,农村低保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有了不同的“说法”:其一是北
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天津、辽宁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正以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领到低保证的有将近440万人,共支出低保资金12.6亿元。其二是中西部其余23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实施特困户救助为主,领到特困证的将近800万人,共支出特困户救助资金18.3亿元。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共有需要救助的特困人口1972万,东部8省市领取低保证的和中西部23省份领取特困证的加起来合计共有1257万人,得到低保救助的占调查特困人口总数的64%。另外,全国还有255万“三无老人”得到了“五保”供养,其中有50余万老人在24000多所各类敬老院中安享晚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有关精神的推动下,2003年,中央投入 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因此,民政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财政部、民政部联合出台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了实施办法,943个县(市)实施了医疗救助,492万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
近13年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和规范化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社会政策都是“双刃剑”,优点与缺陷犹如一个钱币的两面。作为一项政策工具,随着我们对低保制度 国际上称为社会救助制度(Social Assistance Scheme)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我们对这项制度的运用也就能越来越得心应手。因此,如今在讨论低保制度的现状时,我们可以清醒地从这项制度的优点和缺陷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评估。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优点是:能够保证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低保制度的这个优点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在整个社会保障体制中,社会
救助的立足之本,就是其与众不同的“须经家庭经济调查”的特点。这项制度设计了一整套相关的行政程序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直到确认其“确有需要”,亦即确认申请者确实因为收入过低乃至中断而不能维持其最低的生活水准,在这个前提下政府有关部门才能动用纳税人的钱来对其施救。同时,在受助者领取救助金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会对其进行持续的追踪调查。一旦其收入超过救助标准,救助即告一段落。正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行政审查制度,纳税人的钱不被滥用才有了保证,从而也确保了在反贫困方面财政支出的效益最大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缺陷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缺陷也像其优点一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低保制度并不能帮助低保对象脱贫在国际上,低保制度或社会救助制度还有一个别称,亦即“收入维持制度”。此类制度的政策目标都是“维持”受助者最起码的生活水准。从这一点上说,这项制度本身是“被动的”和“消极的”,并不能帮助受助者脱贫。从中国的实践看,当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对象2002年突破了2000万大关后;2003年再度上升,达到2247万;2004年略有下降,2201万;2005年上半年再度小幅下降,则为2182万。可以预计,如果不采取其他更加积极的政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低保对象的规模将稳定在2000--2200万人之间。2.低保制度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 因为低保制度或社会救助制度都需要对申请者进行家庭经济调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法定的受助条件。在受助者享受低保金期间,还要对其进行追踪调查,以确认其在此期间没有因为从其他途径获得收入。一旦超过法定标准,就必须取消其受助资格。以上这些法定程序的进行,都需要大量的人工。从中国的实践看,在城市低保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巧妙地利用了遍布在中国城市中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80017个(2004年数)的社区居委会,动员起至少30--50万人的从事调查审核的“志愿者”队伍,所以只花费了极少的人工成本就使一个庞大的“低保机器”运转起来。在城市社区中,居委会与社区居
民几乎“零距离”的接触,这对于他们掌握对制度实施必要的信息非常有利。但与此同时,这种“零距离”接触也导致了两个的居委会干部不利的因素:一曰 “优亲厚友”,二曰“身家性命受到威胁”。
3.低保制度容易同时 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攻击低保制度的最初的设计应该是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对于这些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出于人道主义的思想和互助互济的传统的社会救助在社会上比较容易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当失业者 他们是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机会的人 也获准享受同样待遇时,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因为低保制度“养活穷人”的钱实际上来自于全体纳税人,于是,一部分纳税人对这项制度是否“养懒汉”变得十分敏感;而另一部分人又常常从人道的角度,同时对这项制度的行政程序中的“羞辱性”问题提出指责。这种同时受到两面夹攻的尴尬处境,常常使低保制度进退维谷,无所适从。从中国的实践看,在2200万左右的城市低保对象中,实际上70%上下是失业人员,而有劳动能力的要占到总数的50%左右。因此,自从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对这项制度“养懒汉”的担心颇盛,以至于地方上一度普遍采取所谓“虚拟收入”(对失业人员不管事实上有没有收入都按当地最低工资计算其收入)来设臵“门槛”,造成了大量失业人员被排除在外的“应保未保”的现象。而与此同时,又有从人道的理念出发,对严格的家庭经济调查和追踪调查进行严厉批评,在社会舆论中,在新闻媒体上,造成了对低保制度的负面影响。
二、城乡低保存在问题、对策、发展前景
1、城乡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低保:一是部分低保户想法设法隐瞒家庭收入;二是开具虚假证明;三是低保入户核查提供虚假住址;四是户籍制度改革取消非农户和农户的限制,统称为家庭户,这为以户口性质介定城镇低保带来难度。
农村低保:一是村干部存在优亲厚友;二是部分村未暗农村低保审
批程序进行操作;三是未户保障,存在“保人不保户”的问题和按人口总量派发低保“指标”的做法。
2、城乡低保总的思路是打造阳关诚信低保,坚持三评三示,采取户报、村(居)委会评议、乡镇(社区)审核,县审批的程序,保证公开、公正、公平,强化乡镇(社区)、村(居)委会的主体责任,实行定时审批,定期核查,加大责任追求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准确施保。(1)、定时审批
城乡低保审批实行每季度审批一次,每季度第二个月10日前乡镇(社区)在履行相关程序后将乡镇(社区)申请手续报民政局,民政局在履行程序后落实低保待遇,要按照城乡低保的政策规定,严格落实自下而上的三级评审机制,把好每一道关口,做到精细化管理,确保该履行的程序一步不少。
(2)、推行民主评议和公开制度
一是全面推行村(居)委会民主评议。村(居)委会、乡镇(社区)接到低保申请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对申请人开展家庭收入核查,并进行民主评议,防止把评议变成选举,杜绝暗箱操作、徇私舞弊行为。申请人家庭收入和民主评议情况公示无异议后,由村(居)、乡镇(社区)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连同所有申请人申请书报乡镇(社区),民政局审核,村(居)委会不得拒绝受理或据不上报群众的低保申请。二乡镇、社区要加大公开公示力度,在民政局统一制作的公开公示牌上公示。对低保政策长期公开和新增低保对象在审核审批过程中按规定进行正常公示,是公开县、乡镇(社区)监督电话,接受群众咨询、投诉和举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并有详细记录,促进低保工作公开、透明,提高群众的满意率。
(3)、明确责任
一是村(居)委会负责对个人申请以及相关证明材料的整理,家庭收入的核实,民主评议工作,做好听证会议记录,负责村级低保政策的宣传,张榜公示,上报申请材料以及人员变动情况等工作;二是乡镇(社区)负责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入户核查,监督(居)会民主评议工作,低保家庭的审核和月度核查工作,三级联审联评,分类施保,动态管理等工作。三是民政局低保中心负责全县低保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建设,政策宣传落实呢,业务指导培训,低保金的审批和发放等工作。
(4)、建立核查队伍、完善核查机制
建立专门核查队伍,成立城乡低保社会调查对,加强城乡低保定时核查机制和随机核查机制。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实行每月核查,强化乡镇(社区)、村(居)委会的主体责任,按照统一标准重新核查家庭收入,采取乡镇干部包村责任制和“谁入户、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打造阳光诚信低保,最大限度保证弱势群体的权益,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民政局城乡低保社会调查队不定期抽查,每年抽查新申请城镇低保家庭总数和已有城镇低保家庭总数的20%,农村低保每年抽查新申请和已有低保家庭总数的20%,对调查出的情况上报县政府主要领导,限期整改。
(5)、加强责任追究制度
实行一票否决,对群众反映的低保问题,村中低保全部停发,待调查核实后补发,并对反映强烈的村的低保问题在媒体上曝光。加强责任追究,要继续加强与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低保责任追究制度,对农村低保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违纪、不讲诚信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展望
毋庸臵疑,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前景是被看好的,其做法也是与国际接轨的,所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低保政策中的优点和缺陷是同时并存的:因为有家庭经济调查,才有社会救助制度,取消了这项前臵条件,社会救助就不成其为社会救助了(变成社会福利或社会津贴制度了)。但因为这个前臵条件的存在,如果执行不力,就会形成福利依赖,就会“养懒汉”;同时,如果执行过头,也会形成社会排斥,从而导致基层干群关系紧张,违背了实施这项制度是为了稳定社会的初衷。正因为如此,应对策略应该是不要使低保政策在反贫困领域“单打独斗”,要与其他反贫困政策构成一个社会政策的“组合”,用其他更为积极的反贫困政策来抵消低保政策的副作用。目前,可以与低保政策相辅相成的其他反贫困政策有:社区组织、可持续生计、资产建设和劳动力流动。“社区组织”是指以社区为单位将低保人员组织起来,尽量争取为他们提供一些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机会。在没有工作的时候,则进行学习、交流,也为社区提供一些志愿服务。这样做,可以避免他们因长期失业而导致的“边缘化”倾向,使他们回归到主流社会中来,达到“增权”的目的。“可持续生计”是指要帮助低保人员打破固有的“就业”观念 8小时工作、按时上下班、按月领工资……而去尽力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努力帮助他们找到一种既适合自己又可持续的谋生手段,这种“生计”大多与自谋职业相关。同时,政府的政策应该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可持续生计”,而不是在城市建设的旗号下,肆意破坏老百姓的生计。“资产建设”是指鼓励低保人员建立自己的金融资产 个人发展账户。低保政策不再“逼迫”低保人员在收入和财产方面必须永远处于“山穷水尽”的窘境;另一方面,也是干脆承认他们的收入和财产实际上政府机构也不可能查清楚这个事实,从而避免对抗和冲突。用指定的目标,譬如子女教育、发展可持续生计、治病……来引导他们向指定的个人账户中存钱,同
时在他们动用这笔存款时,政府给与一定的配比。“劳动力流动”是指鼓励低保人员向有就业机会的地方流动,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际上,在一些情况特殊的地方,不流动是没有出路的。以上的“政策组合”实际上是用低保制度来维持城乡贫困人口的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以达到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的目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又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寻找他们的“可持续生计”,建立他们的 “个人发展账户”,从而走出贫困的困境。但是,遗憾的是,目前政府有关部门还没有意识到低保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在发现了低保对象在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冬季取暖等问题后,政策设计仍然按不断扩大救助范围的思路来进行。这使低保制度的“含金量”大增,从配套措施得到的实惠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低保金本身。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利于鼓励工作积极性的,反倒会造成“福利依赖”。同时,也造成了基层的干群关系紧张,这样的发展态势对社会稳定不利。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低保政策是否又到了一个应该 “转向”的“拐点”。在农村,以经济开发为主要手段的扶贫工作的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对现存的贫困人口 一是孤寡残幼,二是“一方土地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的人口,三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地方的人口 实际上已经难以起作用,近年来农村贫困人口总是在2500--3000万上下徘徊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更为明智的做法是用社会救助,亦即低保制度来接替。
第四篇:城乡低保
城乡低保政策
1.什么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资格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员经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机关审核批准后,即成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内容。每人每月278元。
3.城乡低保保障对象分哪几类?
(1)对低保对象中“一类人员”,即:“三五”对象家庭、重度残疾家庭(一级残疾)、重特大疾病家庭实行全额救助长期保障制度。(2)对低保对象中“二类人员”,即:老年家庭(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且老年人口占一半以上),中度残疾家庭(二、三级残疾),患长期慢性病家庭,实行差额补助保障制度。(3)对低保对象中“三类人员”即在劳动年龄段内有一定劳动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改变生活状况的家庭,实行差额补助非长期保障制度。
4.低保对象在保障期间应履行哪些义务?
(1)主动,及时通报家庭人口增减和家庭收入变化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的复审,定期参加审查。
(2)在劳动就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人员应积极参加社区等有
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并主动就业。
(3)在劳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而尚未就业的人员(含下岗及失业人员等),应当参加街办,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和活动。
(4)低保对象每月都要到居委会、乡民政办报到两次。
(5)低保对象都要挂低保户标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5.城市低保申请审批程序是:
本人申请—→居委会调查—→公布拟保名单—→乡镇审核—→张榜公布—→县民政局核查、审批—→张榜公布—→发证兑现。
6.申请城乡低保应提交的材料有哪些?
1、书面申请报告。根据家庭实际状况,如实反映家庭人口及详实的收入来源、生活困难原因;
2、家庭户口簿和所有成员身份证;
3、家庭所有成员从业单位的各种收入证明;
4、患有大病、重病当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证明;
5、残疾对象等级证书等相关证明;
6、房屋产权或房屋租赁等居住情况证明;
7、其它需要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
7.什么情况下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有小汽车或非经营性机动车辆(残疾人用于功能性缺陷补偿且非经营性活动的代步机动车除外)的家庭;
(二)持有或从事有价证券买卖
及其它投资行为和收藏高价值物品的家庭;
(三)雇佣他人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并获取报酬的家庭;
(四)近两年内高标准装修住房或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
(五)自费安排子女择校就读、出国留学的家庭;
(六)参与各种形式赌博、卖淫、嫖娼、吸(贩)毒(或类似于毒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经教育不思悔改的居民;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组织且从事影响社会稳定活动的居民;
(七)参与零散朝觐的家庭;
(八)拒绝配合管理机关进行调查,隐瞒家庭真实收入(包括非稳定性隐蔽收入)、提供虚假证明的家庭;
(九)离开户籍所在地一年以上或土地撂荒的家庭;
(十)放弃法定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和其他应得合法收入的家庭;
(十一)无正当理由经两次介绍就业拒不就业的家庭;
(十二)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拒不定期报到、拒不参加就业培训、尚未就业但拒不参加劳务输出的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
(十三)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民主评议群众意见较大的家庭;
(十四)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不予保障的人员。
8.低保对象在保障期间应履行哪些义务?
1.主动、及时通报家庭人口增减和家庭收入变化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的复审,定期参加审查。2.在劳动就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人员应积极参加社区等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并主动就业。3.在劳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而尚未就业的人员(含下岗及失业人员等),应当参加街办、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和活动。
4、所有低保对象每月都要到居委会报到两次。对行动不便、无力报到的鳏寡孤独及重残、重病人员,居委会要派专人每月至少上门走访一
次。低保对象因出去打工或其他原因需长时间外出的,须向居委会请假,说明去向。
5、所有低保对象都要挂低保户标示牌,接收群众监督。
9.什么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持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资格申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员经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机关审核批准后,即成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10、农村低保对象的范围有哪些?标准为多少、农村低保对象是指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且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居民。
标准:每人每年1720元。
11.申请农村低保,基本程序是:户主书面申请-村委会入户调查-村民评议-村民会议(或代表大会)“民主选贫”-第1次公示-乡镇审核-第2次公示-县市民政局调查、审批-第3次公示-发农村低保领取证-发放低保金。
第五篇:城乡低保自查报告
关于西坡乡农村低保工作自查情况的报告
县民政局:
根据县民政局转发《庆阳市社会救助工作局关于立即清查城乡低保工作中乱收费问题的紧急通知》后,我们西坡乡政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文件要求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地自查,经查2013年我乡农村低保由对象户直接向乡政府提出申请,乡上成立专门工作组走村入户调查、审核,村低保申报工作,西坡乡政府高度重视,从严把程序入手,由对象户直接向乡政府提出申请,乡政府分管副乡长牵头抓总,带领民政办工作人员受理申请,乡上成立专门工作组走村入户调查、审核、公示。现经查,我乡城乡低保不存在乱收费、搭车收费等一系列问题,低保申报符合上级规定和文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