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宝安区教育局党委中心组学习材料之三
[2009宝安区教育局党委中心组学习材料之三/ 2009年3月31日]
吴邦国: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
2009年3月10日 《深圳晶报》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吴邦国委员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出席会议。去年通过9件法律案
吴邦国在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来,常委会共审议15件法律案,通过9件,听取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3个工作报告,作出3项决议,检查5部法律的实施情况,决定批准我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协定以及加入的国际公约20件,还决定和批准任免一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吴邦国从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等五个方面具体报告了常委会一年来的主要工作。
正对社保法草案修改完善
在报告着力促进解决民生问题时,为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常委会在上一届初审的基础上,对社会保险法草案进行了较大修改,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个险种分章作出具体规定,对职工群众最关心的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目前正根据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
绝不照搬西方那一套
吴邦国在报告中指出,人大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要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的本质区别、充分认识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间关系的本质区别、充分认识人大代表与西方议员的本质区别,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不断推进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那一套,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
□报告摘要
今年将制定社会保险法
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今年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在提高立法质量的前提下,一手抓法律制定,一手抓法律清理,努力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迈出决定性步伐。
一要抓紧制定和修改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继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立法。
今年计划安排的立法项目主要有: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侵权责任法、行政强制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精神卫生法、国防动员法等法律,修改国家赔偿法、保守国家秘密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邮政法、统计法等法律。
二要完成法律清理工作。现行有效的231件法律中,有的法律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去年常委会组织部署了对现行法律的清理工作,今年要完成这项工作。
不能用西方法律来套我们的法律
我们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形成并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套我们的 2 法律体系。外国法律体系中有的法律,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我们不搞;外国法律体系中没有的法律,但我国现实生活需要的,要及时制定。二是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要区分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整手段的关系。四是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本身就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加以完善。
人大与“一府两院”不是相互掣肘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监督法,需要强调三点:一是,监督权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人大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内容非常丰富,任务相当繁重,是大有可为的。二是,人大监督与‚一府两院‛的工作,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是相互掣肘,不是唱‚对台戏‛。人大依法搞好监督,有利于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一府两院‛依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有利于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三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关键在于突出重点、增强实效。
刘玉浦:把党的建设作为“主业”来抓
2009年3月24日 《深圳特区报》
在3月23日召开的深圳市组织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玉浦强调,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树立‚党建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把党的建设作为‚主业‛来抓。特别是在当前,要善于通过抓思想政治建设、班子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来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凝聚共识、提供保障、增添动力。
市委副书记白天主持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穗明出席会议。各区委、光明新区党工委、市委各工委、市直局以上单位及市委管理企业主要负责同志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刘玉浦首先充分肯定了2008年深圳市组织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过去一年,各级组织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广泛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应对雨雪冰冻和台风洪涝自然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突发事件;大胆探索重要干部全委会提名、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等试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新突破;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大力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干部队伍的整体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去年,中组部开展了首次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深圳市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形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等得到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
刘玉浦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深圳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对进一步加强深圳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出了六点要求:第一,要切实加强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态势和氛围。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把党的建设作为‚主业‛来抓,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不称职‛的观念,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
第二,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促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根据时代发展、社会现实和党员思想实际,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手段、拓宽教育渠道,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第三,要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和作用发挥‚三个全覆盖‛。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时期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注重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在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努力在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上下功夫。
第四,要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要在各级党组织继续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在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 4 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上推行票决制,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
第五,要切实加强‚党管干部‛、‚党管宣传‛、‚党管政法‛工作,进一步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积极探索党管干部和发扬民主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着力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要重点把一批有专业素养、懂经济管理、有国际视野的干部选拔配备到迫切需要的岗位上去。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要切实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法委的职能作用。
六是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做到反腐倡廉与改革发展的力度相统一。特别要结合今年全市的工作实际,突出抓好对做好今年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今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刘玉浦还对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穗明系统总结了2008年组织工作,阐述了组织工作与科学发展的问题,对2009年组织工作作了具体部署,要求组织部门要提高组织工作与科学发展的‚契合度‛、组织工作与党的各项工作的‚关联度‛、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各项业务工作的‚准确度‛、组织工作的‚满意度‛,努力服务好科学发展;同时,在思想理念上要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化,在能力素质上要能够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方式方法上要掌握科学发展的技能,从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她在谈到2009年组织工作时,要求全市各级组织部门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实施‚源头活力工程‛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以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为重点,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能力型组织创建工程‛为重点,大力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从《资本论》中找寻解决现实矛盾的钥匙
2009年3月24日 《深圳特区报》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其毕生心血写成的鸿篇巨著。从1867年第一卷问世,至今已有140多年之久。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政要还是学者,都一次又一次捧起《资本论》,情愿或不情愿地求教于马克思。人们惊叹地发现,马克思的真知灼见既在社会历史的深处熠熠生辉,又毋庸臵疑地在当今舞台上独领风骚。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来势凶猛、肆意蔓延,令许多国家措手不及、苦于应对,许多人对自由资本主义模式提出否定和批判,认为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正在破灭,转而开始热读《资本论》,期望从中找到打开现实矛盾和问题的钥匙,这就再一次彰显了《资本论》的价值和意义,显示了科学理论的魅力和力量。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著
《资本论》在世界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以深邃的目光透视整个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继承了古希腊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的观点、以配第为代表的重商学派的商品流通及世界贸易理论和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特别是继承了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生产与流通和分配相统一角度,系统地阐明了由各个环节构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体,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揭示出这个历史上特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规律。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垄断将会‚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恩格斯高度评价这部著作划时代的功绩,‚它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当然,《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著 6 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主要著作。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集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它一经产生就与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指导工人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思想武器,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同时也是《资本论》写作最深刻的政治动因。《资本论》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特别详尽地论述了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揭示了雇佣制度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任务。列宁指出,《资本论》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恩格斯也指出:‚自地球上有工人和资本家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论》指导世界各国社会中处于最下层的广大劳动群众为争取社会主人地位,实现自己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影响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钥匙
《资本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极其严密的思维逻辑,科学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及其运行机制,深刻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和为更高阶段的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尽管《资本论》出版后,就不断地受到来自资产阶级及其经济学家 7 的攻击和否定,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命运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依然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许多现象特别是对国际金融危机问题,都有大量的分析和论述,实践证明,这些看法是客观的、公正的、透彻的。首先,马克思预言了一个‚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指出‚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其次,马克思详细阐述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并深刻剖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指出,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信用、货币和金融不过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已,‚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衍生的资本金融化、虚拟资本的产生机理、基本属性、运行规律以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货币金融危机通常只是经济危机的表面现象,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过剩矛盾的强制性解决最容易并往往首先通过货币、信用和金融市场的动荡表现出来。再次,马克思从理论上分析了国家干预的必要与必然趋势,提出垄断资本的出现,必然‚要求国家的干预‛。马克思形象地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但‚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引导人们深入理解当前危机、更好地防范这场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看到,在《资本论》发表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已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并逐渐强化了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调整,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不 8 管资本主义怎么变化,它的制度性质、资本本性、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统治基础这样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没有改变,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运行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否则它就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了。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从这个意义上,《资本论》既为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提供了透视镜,又为我们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钥匙。《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命运都将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
《资本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而且揭示了社会生产的一般经济规律和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对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适用。《资本论》的生命力和理论价值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资本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回顾和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可以发现许多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都离不开《资本论》的范畴。《资本论》所阐述的关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与规律,关于社会再生产诸环节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价格运动规律、供求规律、市场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经济规律,关于商品生产及其规律和劳动价值理论,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关于未来社会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关于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等的相互关系,关于增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方法,关于扩大再生产中内涵与外延型、集约与粗放型的界定和相互关系,关于股份制是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关于利用和改进分工协作、利用科技进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关于加速资本循环与周转资本,以及关于经营资本、虚拟资本、银行资本、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等方面的经济理论,对于我们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 9 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臵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讲,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理论上的每一个突破,在实践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与《资本论》阐述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近些年来,在我国理论界,一些人以我国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为由,对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批判和否定,声称《资本论》是革命的理论,不是建设的理论;是主张计划经济的理论,不是搞市场经济的理论。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有害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但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是越来越发展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越来越证明了它的科学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及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和世界资本金融贸易等领域联系日益紧密,理论界更加迫切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对《资本论》的研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今天学习和研究《资本论》,要求我们抱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资本论》所揭示的科学原理,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看作是凝固不变的教条,更不能要求《资本论》为我们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不要去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换言之,就是要学会马克思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和解决当前和今后我们面临的难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资本论》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是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典范。列宁曾高度评价说,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一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二是辩证法的方法。《资本论》是马克思把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正是由于使用了辩证法,才使《资本论》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因此,理解了辩证法,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真谛。恩格斯对马克思把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把它称之为‚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正是运用了这些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才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科学性、历史性和开放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具有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要坚持《资本论》的立场,真正准确、全面、深入地掌握和灵活运用《资本论》的方法和基本理论,深入研究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徐贵相)
教育改革的主题是改革教育管理部门
2009年1月15日 《南方周末》
四川多位厅级高官最近相继落马,其中一位即为四川省教育厅排名第一的副厅长汪风雄。目前调查到的问题,与其涉嫌借指定教材渔利有关。此外,汪风雄还曾主编多种书刊,其代表作《雄风如歌》,不过9个印张,竟定价58元,还能位列成都书城最佳畅销书第四名。有记者在某小学副校长办公室见到《雄风如歌》,诧异于该书的高定价。该副校长苦叹,‚没办法啊,上面要求买的‛。
众所周知,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已是热点问题,成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高发地带。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之所以成问题,据基层反映,原因之一,即在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盘剥,据称,‚现在很多地方还强迫教师订阅报纸,强迫教师捐赠;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还有许多不合理收费,比如,各种统考费、资料费、办证费、资格考试费、培训费等等。‛汪风雄窝案的曝光,则是教育管理部门盘剥学校和教师之冰山一角。
不能不承认,相对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太弱势。现在的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就跟改革开放之前的政企关系一样。通过改革开放,政企关系得到了较大调整,企业不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物,而是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但因为教育改革的滞后,教育管理部门跟学校之间,迄今仍然是典型的父子关系,教育管理部门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全部权力,学校除了俯首听命,不可能有任何别的选择。
这就是那个副校长明知汪风雄的书宰人,但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挨宰的根本原因。教育管理部门一手遮天,教育界缺乏起码的分权和制衡,其必然结局,是教育界普遍的两极分化。垄断了公共教育资源的教育管理部门愈来愈成为肥缺,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愈来愈趋于民工化,马仔化,愈来愈沦落到卖硬苦力的地步。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非但谈不上尊严,甚至往往需要为基本生存而奋斗。这种背离中华民族‚尊师重 12 教‛伟大传统的不正常现象得以长期延续,正是当下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剧,也是教育乱象屡禁不止的终极根源所在。
但是,受害者绝不只是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群体,教育管理部门也往往是受害者。汪风雄的堕落固然与其个人素质有关,但缺乏起码的分权与制衡的教育体制,无疑也应当为汪风雄的堕落负责。这样的教育体制不从根本上改变,今天是汪风雄,明天就会是张风雄、李风雄。不当暴利愈来大,诱惑愈多,教育领域的从政风险就愈高。
均衡是我们社会中最大的短缺品,正愈来愈成为我们社会中的关键词。不仅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均衡,教育自身也需要均衡。通过分权制衡实现权力共享,通过权力共享实现利益共享,则是达致均衡的不二法门,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的不二法门。教育体制因此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尤其是权力结构上的革命。
但遗憾的是,刚刚发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五大要点中,并无涉及此一层面的内容。像企业成为市场主体那样,让学校成为教育主体而不再做教育管理部门的附属物,这一教育界当下最迫切的呼声,在纲要中并无反映。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纲要制定主体说穿了就是教育管理部门,要教育管理部门革自己的命,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状况不应该再继续下去。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全民族的命运。而且在事实上,教育改革的滞后,的确已经拖累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既然教育的公共性如此之强,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就不太适合教育管理部门主持其事。如果交由全国人大主持其事,无疑更能摆脱部门利益的纠缠,更能击中命门。总之,教育改革的主题,应该是重建针对教育管理部门的分权制衡机制。没有针对教育管理部门的分权制衡,设租和寻租的冲动就不可能有效遏制,汪风雄一类的教育官员就还要前仆后继,特殊利益集团就将一直是吞噬公共教育资源的无底黑洞。好钢用不到刀刃上,纵然公共资源向教育怎样倾斜,都不可能改变教育的贫困和教育的诸多乱象,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前途都很难有希望。(本报评论员 笑蜀)
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2009年3月23日 《中国教育报》
●学校在自我介绍时,大多介绍有多少个博士点、硕士点,院士、‚长江学者‛,等等,给人家的感觉就是一大堆数字。
●一个真正的学者,学术就是他的生存方式,如果一所大学里没有这样的学者,那就不是一所好的大学,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就更是无从谈起。●大学行政机构是现代大学根据发展需要逐渐演进而成的,可以说天生就是从属于学术的。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简单的解释就是教师与学者的共同体(community of teachers and scholars),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术共同体‛的由来。
强调学术共同体的概念,有助于我们重新回归大学的本质。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大学越来越被人们等同于一般的行政单位和社会组织,逐渐淡忘了其原本应有的品格。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是由它产生的历史因由和固有使命决定的。大学必须以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并具有某种对绝对精神的追求,如果脱开因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赋予大学的各种相对具体的任务,从理想的层面而言,大学在本质上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对真理的向往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同时,大学必须有所作为,能够通过创造知识,培养优秀人才。大学应该面向未来,并服务乃至引领社会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社会上某些挂牌为‚大学‛的机构,未必具备学术共同体的禀赋,因为它并未具备追求真理、创造和传承知识的大学精神,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品格,这样的大学,也就是一所普通的‚职业养成所‛,谈不上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应有核心价值理念
10年前,合并前的中山大学为庆祝建校75周年拍摄了一部专题片,虽然我十分清楚,包括校办工作人员在内的摄制组花费了大量心血,片子内容很翔实,也颇具观赏性,但我后来还是对校办的同事说,按这部专题片所描述的中山大学,可能只能算是一所‚三流学校‛,因为里面只强调了历史,很少描述现在,更看不到未来。我讲这个例子,是想强调,我们的大学应该面向未来。面向未来,大学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因为这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得以维系的核心价值。
这一点,在与国内外大学交往的过程中,我有较深的体会。学校在自我介绍时,中国大陆的大学大多只是介绍现状,有多少个博士点、硕士点,院士、‚长江学者‛,各类重点实验室,等等,给人家的感觉就是一大堆数字,非行内的人很难明白其意义。而台湾的大学则不同。我们最近走访了台湾的8所大学,在与校长的交流中,我感到他们都着意地介绍本校的育人理念。我上个月应邀前往菲律宾雅典耀大学参加该校的校长论坛。雅典耀大学创校150年,其办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培养有社会担当、为国服务的人才为己任。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其理念以新的内涵,这说明自始至终,雅典耀大学都有自己的理念支撑。
由此,我想到了中山大学,‚善待学生‛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一理念,我在去年本科教学评估的校长报告中也作过描述。我认为,‚善待学生‛的理念如果体现在目标层面,就是我们要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文明的现代人,他们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这样的目标,让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他们的一生负责,这是‚善待学生‛这一理念更为深层的内涵。总之,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强调大学与国家、社会的紧密联系,强调关注民生,强调培养富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学生,是中山大学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这个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学校及学校的各个院系凝练发展方向、制订目标的过程,应该也是一个让教授们深度参与、进一步凝聚人心的过程,因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学者之间的和谐与共识,正是大学赖以长远良性发展的关键之一。
学者应该以学术作为生存方式
一个真正的学者,学术就是他的生存方式,如果一所大学里没有这样的学者,那就不是一所好的大学,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就更是无从谈起。一个学者,在受聘到大学工作以前,就应先考虑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是否有适合的位臵实现自身的发展;在进入大学后,既然已经选择成为这个学术共同体的一员,就必须努力为此作出贡献。
以学术为生存方式,体现在学者之间的关系上。共同体这个词本身就含有互动、相互支持的意义,而一个学术共同体的维系,也是靠具有学术价值认同的人们内聚在一起,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在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里,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外部环境,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我们知道,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社区,家家户户都习惯于把自己的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在重要的节日,主人们总是将家里最漂亮的装饰朝向窗外,将美丽留给别人,他们是在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同样的道理,我想,在共同体中工作、生活的我们,也应该学会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彼此之间才能融洽,大家心情才会愉悦。因此,在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中,师生之间,教授、学者之间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同时,我们更加鼓励学术上的挑战与争鸣,并且十分期待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要承认差异,尊重别人研究的学问。一方面,要保障学者有从事各种学术活动的自由,学术自由的根本价值在于为创新提供氛围,有了学术自由才可能创新;另一方面,如果某些学者的研究立场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影响甚至破坏了学术共同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氛围,这时就不能抽象地谈学术自由了,必须有一定的约束机制,从而保证其他大多数学者的学术自由。我想,只有认识到了这些,才能有助于在共同体内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从而调动起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学术共同体应不断完善制度安排
要维系任何一个组织的正常运作,离不开相应的制度,要让一个组织的运作富有效率和成效,必须有好的制度安排。学术共同体也不例外。在这里,大家认同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并遵循这些道德和规范的制约。这些制约,为的是在大学中尽可能地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大学是一个学术的共同体,如果学术腐败了,大学就腐败了。
对于有意识安排的、明确建立的正式制度,需要不断反思,止于至善。例如,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校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类投诉。按照以往的做法,这些投诉只是由人事处等职能部门负责解答,而许多问题最终往往都会归结到我这里来裁定。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校长和职能部门也是政策的执行者,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再交给政策执行者来裁决,是不合适的。而且,这种情况又让职能部门背负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学校确实需要设立相对中立的机构,来受理各类申诉,就申诉提出的问题进行裁决。现在学校也设有多个受理申诉的委员会,但是,这些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仍以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在执行的过程中颇难中立。为了使大学的行政运作更加有序、有效,营造公正、公平、和谐的大学文化环境,有必要在原有各申诉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一个校级的学术与行政申诉受理委员会,下设教师职务聘任、人事争议、学位授予、学籍管理等分委员会,成员应包括教授及学生代表,必要时可以公开听证的方式处理相关申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最好不进入这个委员会,只在必要时向委员会作出解释或提供咨询意见。这实质上也是不同的‚事权‛相分离的一种尝试。这个委员会必须认同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其组成人员应该兼具学术成就和个人威望,既理性,又富于理解力和同情心。大学行政机构是现代大学根据发展需要逐渐演进而成的,可以说天生就是从属于学术的,行政机构也理所当然是学术共同体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习惯上将大学的行政部门叫党政管理机构,但我们强调管理就是服务、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这也是我们行政工作的基本理念。
大学行政机构最重要的责任,在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利益。这个命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学校职能部门的领导,在处理问题特别是那些重复信访的问题时,要十分敏感,因为这些问题极可能会触及现行政策的一些很敏感的原则。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是政策的掌握者,一言一行代表的是学校,因此,必须理性、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绝不能凭借个人的好恶来作出判断,也不能为了迁就个人的、小团体的、局部的需求而牺牲公平的原则和整体的利益,必须时刻考虑到政策的原则性,必须时刻考虑到大学这个共同体的利益。(中山大学校长 黄达人)
【冰点】:高中文理科:分还是合?
2009年3月18日 《中国青年报》
教育部为筹划编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集意见,抛出20个问题,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条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2月,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成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就该问题征求意见,和将来是否一定会在规划纲要中作一个明确规定,没有必然联系。3月,教育部官员在两会期间透露,规划纲要将在今年8月前后向社会公布初稿,届时将对该问题有表态。
显然,这已成为一个非常切近的议题。其间逻辑,关涉重大,记者就此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东。
现代社会必须进行知识的分科,又必须警惕和限制这种分科的负面效应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关于中学是否取消文理分科,近来议论很多。但以我的观感,绝大多数只是‚意见‛。各方意见的充分表达,不是坏事,然而若是以此掩盖了对该问题本质的逼问,则有遗憾,甚至贻害。
刘东(以下简称‚刘‛):你这个概括很到位!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意见可以代表立场,代表印象,代表好恶,代表投票的倾向,但意见却不是论证,不是理性反思,因而没有底气,也不大靠得住。——这正是问题的关键!现在政府刚一发问,人们马上就忙不迭地竞相发言,显然没有经过仔细的沉淀,打个比方,简直有点像是电视抢答。
记:中学文理分科被诟病已久,这次很像是‚被允许‛公开射击,于是各种弹药一股脑儿打到了这个靶子上。其中用得最多的子弹,也是取得最多共识的,大概是某种关于通识教育,或者说博雅教育的想象。
刘:可问题也正好出在这儿。依我看,无论发问者还是抢答者,所谈论和理解的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恐怕都正好暴露出他们本身就没怎么受过这样的教育。不客气地说,这也包括最近被两会记者追问的大学校长,甚至尤其是他们!不信你查查口碑:自从他们空降到学校以后,真替那里的文科干过什么实事么?所以说到底,这都还是些理工科出身的,而且在他们受教育的年代,中国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文科了。正因为这样,他们最多也就能想象到这一步——会背三百首唐诗的杨振宁!
记:看来,尽管希望取消文理分科的想法,表明已经意识到了病患,但仅仅强调文理不分家,还不能治愈我们的教育。
刘:即使觉得不怎么舒服,也不能胡乱吃药吧?更不能闯到药房里,要把那里的药见样吃一片!所以如果真想治好疾病,而不是讳疾忌医,就应当既去研究病理,也去研究药理,然后再对症下药。
记:或许我们首先应该先问一问,文理分科这样的现实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刘:其实分化和爆炸,在描述现代知识的发生时,简直就是同义词。正因为这样,在知识剧烈爆炸和增长的现代社会,分科就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人类的知识不光是要文理分科,即使在文科内部和理科内部,也是不断要分化下去的。所以,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不可能是应否取消分科,而只能是何时分科最佳?或者说,就当前的情况看,是否应当对学生们延迟分科?
记:知识分科既然有这么强的合理性,那为什么还总被人骂,而且被骂的那么罪大恶极?
刘:骂当然还是要骂的,可以提高对其负面效应的警惕!试想一下,如果人类社会可以无障碍地复制自己的成员,让每个成员都能全息把握发展至今的全部知识,或者退一步说,至少也让他们可以每人得到一台功能无限的计算机,随时搜索到任何现成在手的知识。那么,当代社会科学所面对的几乎所有裂痕与隔阂,都会顿时迎刃而解。可惜的是,由此所需的提供教育的成本,或者提供机器的成本,同样会变得无穷大。正因为这样,我们还是不得不回到现实,来忍受各种教育的落差和信息的不对称——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人类迄今的几乎所有冲突和不公,都和这种教育的不对等有关。
记:对于这一点,以往的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呢? 刘:按我刚才那番话的逻辑,思想家自身也是信息不对等的,由此也就可以想见,他们也不可能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无非是见仁见智罢了——当然从他们的口中讲出来,已经是更深刻的片面!正因为这样,我们就更要在他们的思想中间,进行小心翼翼的平衡。比如说,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当然相当重要,却又必须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去平衡,从而达到这样的认识:虽然无法逃避高度职业分工的现代社会,也没有必要否认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功能,但与此同时,却必须警惕它的各种负面作用,特别是它对于人格成长的妨碍。所以,关键还是要认识到,现代性已经把我们逼到了两难的境地,正如我以前指出过的,‚正像现代社会的日渐发展偏偏是以现代人格的日益局促为代价的一样,现代学术的普遍进步也正是以每个学者之治学领域的不断逼仄为代价的‛。
记: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必须进行知识的分科和劳动的分工,这是现代世界的大趋势,但与此同时,又必须警惕和限制这种分科与分工的负面效应,这也是现代世界的大趋势?
刘:正是如此!越来越仰赖于这种分科的知识,又越来越受害于它,这正是现代人的宿命。正像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 20 中指出的,在当今的时代,正因为风险变得越来越大,而对每一种风险的理解,又都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范围,只能为特定的专家所掌握,我们就不得不在各种问题上,无论是食品、污染还是疾病,听从各种专家的意见。然而当我们把命运交给别人时,却又发现那些所谓专家,其实也是信息不完整的,经常发布矛盾的警示或医嘱,更有甚者,他们还会受到各种权力的支配,向我们掩饰实际遭遇的风险,使我们最终积攒的风险变得更大!
记:在这样的窘境中,更让人怀念像达〃芬奇那样的全才。虽然说,这样的全才在任何时代都更属于梦想,但毕竟人们当年还敢做那样的梦!
刘:正是这样!我刚刚写完一篇文章,其中重新评价了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汉学家列文森对于儒家‚君子不器‛观念的批判,他们认为这种无所不包又样样业余的追求,构成了突破中国传统的主要障碍。但他们却不知道,其实孔子提倡‚不器‛的前提,恰恰是除了理想中的君子之外,其他集团和阶层都已然被逼‚成器‛,被各自有限的社会分工角色,限定成了器物般的死板之物,各执思想的一偏而难以交流。其实,放眼西方的教育史,之所以出现对于通识或博雅的吁求,也是出于同样的困境意识。如果自己缺乏相应的创新智慧,为什么还不放开别人的手脚,多给民间一些办学的自主性
记:那么依你看,既然硬着头皮也注定要分开,什么时候进行文理分科最能扬长避短?
刘:这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制宜,并不存在普遍通用的结论。说句笑话,如果一个人的自然寿命是无穷的,享有的教育成本也是无限的,他最好永远不要被逼分科,以免分割和局促自己的人格。马克思就做过这样的梦,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憧憬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公道地说,即使这种理想不能实现,仍然不失为伟大的理想。其实,也正是出于类似的考虑,我才撰文呼吁过,希望能 21 在最好的综合性大学里,让新生先度过一个预科阶段,也就是说,不光不要在高中阶段分科,就连在大学阶段也暂时不要分科。
记:据我所知,尽管不见得很成功,但北大元培学院的初衷,就有这方面的考虑。不过,就中国的特定国情而言,北大的很多举措并没有普遍参照意义,由此对于一般的大学来说,究竟应当怎样具体应对呢? 刘:我讲应当视各种条件而制宜,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虽然不能提供普适的现成答案,却可以提供基本的思想原则,那就是无论对于个人、家庭还是教育机构而言,都必须尽量拓宽选择的范围,以便用多样性来应对复杂性。具体来说,对于一个个人而言,如果你能坚持得下来,最好就在学府里多待几年,而且多转几个学科,就像当年到国外游学的陈寅恪、朱光潜那样。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果它能付得起相应的成本,就不要强迫孩子尽早定下专业,和尽快毕业去赚钱。一个学校也是如此,如果它能有足够的条件和声誉,主要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和领袖人物,也就要为同学们的知识金字塔,设计出更加宽阔牢靠的底座。尽管这样做会耗费更多的成本,但只有等未来的领袖人物上岗以后,才会以他们的眼界、心胸和追求来证明,其自幼打下的相对坚实的童子功,也许是全社会花得最值的教育投资。
记:但对于全社会而言,毕竟不可能为此无限透支吧?刘:也正因为这样,对于教育体制的设计,就更不能一概而论。实际上,当年一刀切地要求文理分科,和现在又似乎要一锅煮地取消这种分科,是基于同样的思维方式。说得不客气,如果你自己缺乏相应的创新智慧,为什么还不放开别人的手脚,多给民间一些办学的自主性,也多给学生一些尝试才能的选项——比如借鉴德国的某些做法,这一边是较晚分科的升学序列,从高级中学到综合大学,那一边则是较早分科的序列,从普通中学到高等技术学校?要知道,马克思的理想固然伟大,但也同样需要伟大的成本,要是尚不能为全社会普遍支付‚各取所需‛的教育成本,那么相对于批判家和政治家来说,就算渔夫、猎手、牧人的视野和趣味,一时还不能拓展到博雅的程度,其危害的程度也终究要小一些。
记:说到教育体制的多样性,我发现,眼下论辩双方都喜欢引用国外经验,比如美国不分科、法国分文、理、经济三科、日本和俄罗斯在高二分科等。这一方面当然是有益的参考,但另一方面是否也存在误区?当我们对各式各样的国情,甚至教学内容、方法都并不能一一辨析时,空谈形式上的同与异,有何意义?
刘:由此就看出所谓意见和论证的分别了!意见可以纷纷攘攘,可以炫人耳目,却只能浮泛于表面,而只有理性的论证,才能凭借着深思的力量,探入到问题的内部,寻找到整一的逻辑。事实上,西方国家的教育,也有历史渊源和路径依赖,也有特别的优势所在,和特别的为难之处,因而也会继续调适和改革,也会不断寻找那个原本就很难把握的最佳点。只有能对这一切全都有所把握,还能体会其中的甘苦与得失,才能发现其中的一贯之道,而不会像现在这样,简直是闯到了眼花缭乱的成衣店里,弄不清到底哪一款适合自己了。
记:目前还有一种观点,和主张延迟分科正相反,认为中学较早的文理分科不失为一种良性选择。其理由是,对在某一方面有天分的人,可以让他们把这方面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有更多时间增长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至于全面素质提高,可以是个人今后发展的事情。
刘:刚才使用过‚金字塔‛这个比喻,而你现在引述的这种设计,则可以算是一种‚倒金字塔‛了,它的不稳定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缺乏广泛的外围知识作为铺垫,也不去求助于触类旁通和科际整合,一副先天就狭隘甚至偏执的头脑,怎么可能自由地发展起来?另外,即使作为相当特殊的个案,一个人有可能终生自我教育,把兴趣和心智都逐渐拓宽,但那也不能作为一种理由,去搪塞教育机构的普遍责任,它毕竟要面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字。
从通识、博雅到自由、解放,先要澄清,文科是什么!
记:还是接着‚金字塔‛来说吧。你的意思是,越宽阔的知识底座,就越能限制现代分科与分工的负面效应。那么,能够提供这种底座的教育,23 也就是所谓的通识教育吧?你又说不仅要研究病理,也要研究药理,那么通识教育的内在药理是什么呢?
刘:寻常所说的通识教育、以及博雅教育,此外还有自由教育、甚至解放教育(我本人的极端译法),其实全都译自同一个外来的说法,即liberal education。人们常就这些译名争执不下,然而照我看来,他们举出的理由正好说明,在所谓liberaleducation的说法背后,原本就多元包容和并存着诸如通识、博雅、自由和解放等含义,而这些纷然杂陈又缺一不可的义项,又正是在语义的漂浮中产生的。由此可知,跟那个很温和的博雅概念连在一起的,以及跟那个很博学的通识概念连在一起的,其实正是自由的精神,强调自主思考、大胆创造、独立判断,和个人的道义责任,由此就造成了精神的解放!
记:就是说,这场文理分科之辩中,许多人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言说,包括你那个‚杨振宁加唐诗三百首‛的形容,不仅远不能解释通识教育,甚至是极为有害地遮蔽了其精神实质?
刘:呵呵,那只是我信手拈来的一个比喻罢了。如果杨振宁这个形象,还可以相对完整代表理科知识,那么‚唐诗三百首‛这个形象,则远不能完整地代表文科知识。可惜的是,在一个由技术理性主导的社会中,对于文科的这种片面理解,还真不能说是少数例外。如果说,跟刚才那一串词汇,即通识、博雅、自由和解放连在一起的,是这样一种精神发展的逻辑——由日渐拓宽的世界视野,和日渐丰富的文化素养,而获得人类境况的全面把握,以及基于这种同情性了解所激起的伦理责任,那么,尤其在当今的社会中,则主要是由于文科知识的缺失,而妨碍了大多数心智沿着这样的阶梯攀升。
记:那么,你所理解的完整意义上的文科,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
刘:跟所有其他的概念一样,文科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变迁的,并且一直在与外界的对比中重新定义自己。即使在最通常的理解中,文科也是跟理工科相对而言的,所以这显然是一个现代概念,并非仅仅指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理分科,还更因为我们原本就不能笼统 24 地谈论文科。比如,毛泽东在‚文革‛中发出过这样的最新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他在这里所排斥的文科,跟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科,意思就有很大的不同。
记:说到那个时代,当时被‚取消‛掉的,比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恰恰是如今文科中的显学。而如今称作人文学科的文史哲,当时虽然保留了下来,也难有堪称学术性的展开。由此看来,文科这个概念,人们虽然到处在随便用,但他们说的未必是一回事。
刘:然而在处理文理分科问题的时候,这又是最需要澄清的。如果还是‚文革‛时代所理解的那种文科,那么休要讲毛泽东在抵制了,就连我本人也要抵制它,而这样一来,取消文理分科的举措不仅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哪怕全民都不学文科,也不会有多大损失。我们经常能见到,凡是浸习于那类教育内容的人,心态和学识都会超常地褊狭,甚至直到现在,都会本能地反对改革开放!
记:如果是刚才谈到的作为自由教育的文科呢?
刘:如果是这样的文科,情况正好就掉转过来了,休说那些将来要研修文科学术的人,就是那些毕生要从事理科研究的人,也是先来多受一些文科知识的滋润才好!那样的话,他就会存养出一种研究的心态—从怀疑的精神、大胆的联想,到道义的责任,和思考的动力。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说中国学生虽然考试成绩突出,却天然拙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人们也许没有领悟到,这正反映了我们文科教育的失败!
必须单刀直入地挑明:一旦取消文理分科,配套地也要更新文科概念、改进文科教学,以凸显作为未来社会基础的公民文化
记:看来把中国的中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弊端,简单归咎于文理分科,还是一种不求甚解的做法。不过,对于那些急于进行操作的人来说,我们现在的这一番谈古论今,是否会显得迂远了一些?
刘:其实恰恰切中要害!实际上,只有在既认清了病根,又研究了药理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对症下药。一旦达到了这种认识,再来面对那种‚非此即彼‛的问题——高中阶段究竟应该继续保留还是取消文理分科,人们 25 就会不屑于进行电视抢答了。相反,他们会一脚把球再给踢回去——要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首先告诉我们:在作出文理不再分科的改革决定之后,还有没有下一步的配套举措,哪怕只有一个配套的临时腹稿也罢!
记:你这么一说,恐怕是碰到目前拟议中甚至是正在施行的不少所谓改革措施的要害了。比如就曾有教育专家自信满满地‚提醒‛公众:这次的《规划纲要》,前面有‚改革与发展‛来定义,注意,是把‚改革‛放在前头!我记得你对改革与守旧,尤其是教育领域的改革有过专门的分析。
刘:你是指我最近发表的那段话吧?——‚如果这种行为从一开始就定错了目标,或者更有甚者,如果这种行为从一开始就没有定下目标,只是随波逐流地走一步算一步,那完全是有可能‘摸着石头过不了河’的!‛记:根据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收集到的信息,目前意见呈现两极化:高中学生和家长赞成维持现状的多,高中教师也多数赞成维持现状,而大学教师和一些教育研究者则赞成取消分科。即,当事者赞成维持现状,‚旁观者‛主张取消文理分科。你如何评价这种意见的分化?
刘:这种分化当然在意料之中,一边是从应考的现实出发,另一边则从教育的理念出发。然而正如我们开宗明义就指出的,这样一种要么简单反对、要么简单支持的立场,还是向上峰提供对策的做派。实际上,基于上面进行的分析,更实事求是也更眼光长远的回答,理应是这样的:如果此项改革预示着一整套系统工程,而接踵而来的改革还会推出,那么当然应该全力支持。这意味着,社会上主导性的文科概念将会大大改进,不仅包括更新了内容的人文学科(文学、史学、哲学),也将包括当今人类社会不可须臾稍离的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这样的改革举措,必将造福于子孙后代,因为作为未来社会基础的公民文化,就将从我们的教育内容中呼之欲出!
记:恐怕事态不会发展到你所畅想的那么远吧?
刘:然而改革,哪怕是仅仅一小步的改革,也都是需要远见的!不管改革者是否清醒意识到了,他所发动的社会工程,都势必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就是说,无论在事后被动接受,还是在事前主动争取,后边那队多米诺 26 骨牌,肯定还是要一张张倒下的。在这个意义上,改革事业就不能光是跟着触觉走,甚至不能光是跟着感觉走,而要在心中有一张理性的蓝图,哪怕这张蓝图随着事态的发展,总要不断修正和调整。
记: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你所希望的那种更新文科概念的配套举措尚不在议程之内,那我们还不如不要采取急切的措施,不要急于‚一锅煮‛地把高中文理分科取消掉?
刘: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革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前者意味着,对于改革成本是可以估算的,如果一项举措虽有些微的收益,其成本仍然大于收益,那显然就会得不偿失了。后者意味着,应当学会像下棋一样多看几步,要是手中这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棋,虽未挑明必会带来一套组合拳,却势必诱导出步步紧逼的积极发展,这就是值得尝试的。不过,九九归一,在改革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鼠目寸光,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总是视而不见这项事业的系统性和总体性——要知道,正如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被简化为行政体制改革,否则就会徒劳无益一样,现在这种取消文理分科的设想,只能当成进一步推动文科改革的动力,否则不仅不会得到多少好处,原有的弊端还会被放大!
记:怎么会这样呢?
刘:我们已经反复讲过博雅教育的意义,可知过多和过早地偏科于数理化,肯定是有其负面效应的。以前有一句俗语:‚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可以把它改正成‚光学数理化,走到哪里都褊狭‛。然而话说回来,现行的理科知识至少还有一个用处,那就是如果以此为标准进行考试,要比用现行的文科内容更能验出智商,而不是单纯的背诵功夫。也正因为这样,尽管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一直作为大热门的理科考场,总还能甄选出智商相对较高的学生,让他们作为科学技术的后备军,投入到经济的腾飞中去,支撑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由此就必须单刀直入地挑明:如果在文理分科取消以后,还是一如既往地传授现在这样落后的文科,从教材到师资、从主旨到方法,都不能有显著的改善,那么这样的改革就等于是,又把以往至少还可以部分避免那些落后文科内容的考生,逼上了死 27 记硬背的绝路,而他们如果实在是背不下去,也就只有放弃升学和深造。这样一来,物质资源的浪费倒在其次,关键是很可能反而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啊!
记:看来这个问题还真得费点斟酌!
刘:那可不是!为此我最后要来提示一下:如果两种政策都不怎么好,那么在一般情况下,旧的不好都要好过新的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旧的不好尽管一上来也同样不好,也造成过很多弊端和阵痛,然而历史主体却是活生生的,他们会在不断试错的经验世界里,逐渐摸清如何抑制(或部分抑制)它的坏处,甚至经过创造性转化和诠释,反而能悄悄地变害为利。我把这种经验主义意义上的变化,看成在社会的自然磨合过程中,不经意出现的暗自体现着群体智慧的代偿机制。而正由于这样的代偿机制,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乃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我们就必须从心里明确:只要是一刀切的有意识行为,特别是来自上方的生硬行为,往往天然就带有负面的效应,要求我们必须谨慎再谨慎!因此,如果暂时还没有看准病症,那么先让病人去施行保守疗法,至少比忙不迭地要给他开刀放血,更让人放心一些。说实在的,以往由于干点事太费劲,麻烦事往往都是拒不改革造成的;而现在,改革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天然就属于政治正确,所以更多的麻烦事,反而都是由于匆忙改革和胡乱改革造成的了!(本报记者 徐百柯)
中国高中生教育存在“教育荒废倾向”
3月24日 《光明日报》
‚我们的落脚点更多落在抓学习成绩上,而诸如人格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养成、生活技能的培养都很不足,有些甚至被荒废了……‛
——《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在京发布《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研究不乏最新发现,而且这些新发现引起了相关专家对‚教育荒废倾向‛的担忧。
专家担忧“教育荒废倾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已进行了3次,前两次分别是生活意识和消费意识的比较研究。本次针对权益状况的比较研究,较前两次又有了一些新发现,这些新发现包括:
学习太紧张是四国高中生最大的烦恼,其中,中国普通高中学生每天学习时间最长,闲暇生活也多与教育有关,而日本高中生闲暇时参加体育锻炼最多。中国高中生最具健康观念,但健康行为尚与观念存在一定差距,早餐习惯不及日本学生,并且普遍起得比较早。中美高中生较日韩高中生对个人发展更自信,更能坚持个性。中国高中生对校园周边安全状况评价最高,韩国最差。中国父母最尊重孩子对日常生活事项的意见,美国父母最尊重孩子在个人发展事项上的意见,中国高中生觉得父母关心自己最多,但他们与父母聊天最少。中国高中生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态度最积极,美国高中生对自身参与效果最为乐观,日本高中生最不乐观。
‚这些最新发现也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发现,可以让我们反思目前我们的教育有哪些缺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对记者说,‚从具体数据来看,四国高中生学习都很紧张,但中国高中生是学习时间最长,负担最重,压力最大的。看看他们如何度过休息日就足以了解中国学生的紧张程度,其他三国高中生休息日做的最多的三件事是:和朋友一起玩、体育锻炼、看电视,而中国高中生做的最多的三件事则是:学习、在家休息、上网。中国高中生在休息日很难得到积极休息。而在另一方面,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和父母很少聊天,很多孩子表示有烦恼无处可诉,即便诉说也不会找父母,因为父母和他们的谈话内容基本局限于谈学习,而我们之前的研究显示日本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上做得比较好,他们会和孩子谈生活中的许多事,诸如友谊、卫生、礼貌等。所以综合来看,我们的教育在表面上看抓得很紧,学校安排了许多课程,学生很 29 忙很累,但实际的教育效果并不好,因为我们的落脚点更多落在抓学习成绩上,而诸如人格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养成、生活技能的培养都很不足,有些甚至被荒废了,存在着‘教育荒废的倾向’。‛
“知行分离”成最明显症状
‚教育荒废倾向‛体现为偏重学习,忽视身体、心理发展需求,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所体现,其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知行分离‛。
关于‚知行分离‛,本次研究报告中就有很具体的体现,如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最具健康观念,几乎所有高中生都认为‚生活中身体健康最重要‛,96.8%的高中生赞同‚饮食不能仅凭喜好,还要考虑营养均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健康行为却与他们的健康观念存在一定差距。仅就早餐而言,中国高中生有56.4%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另外,还有32.1%的中国高中生认为‚为了学习减少睡眠时间是值得的‛。而有意思的是,美国高中生在四国高中生中对‚生活中身体健康最重要‛的认可程度最低,但在实际生活中不注意自己健康的最少,仅为5.6%,而中日韩三国高中生在此项上的指标分别为17.4%、26.0%、29.5%。
在一些价值标准上,中国高中生也存在着一定的‚知行分离‛,如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高中生在四国高中生中对‚离家出走‛行为最不认可,但同时却是四国高中生中‚离家出走‛发生率最高的。
‚导致中国学生知行分离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中缺乏实践的环节。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倾向,使我们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基本都是理论的、书面的,而不是实践的。‛孙云晓说,‚就像现在春天来了,却是中国教育界最尴尬的季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春游,就没有春天。有人说,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春游嘛,但对于孩子来说,春游的价值在于和同伴一起去,在于是一项儿童的集体活动,但我们的教育界天天为此提心吊胆,怕出安全问题而在春游上止步。仅仅一个春游就暴露了教育上的许多问题:春天是美丽的,但只是书本上的;健康是重要的,但只是观念上的。身体不好,品德不好,对考上大学没有什么妨碍,所以这些东西尽可以处于荒废状态,也直接导致了孩子们的知行分离。‛
素质教育需得到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支持
专家们表示,教育不能再偏颇和荒废下去,不可否认,适度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发展进步的推动力,但过重的学习负担也将挤压他们的闲暇生活,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甚至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伤害,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寻求适度学习负担与学生全面发展间的平衡,而解决之道在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教育,曾被称为‘考试地狱’,但日本及时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将教育转向‘心灵教育’。我们必须吸取日本的教训。‛孙云晓说。
孙云晓表示,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改革方向,但必须得到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的认可和支持,社会的用人制度、学校的考试评价制度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加以改变。
‚以家长为例,中国的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就像是‘克隆人’,他们和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像是串通好了似的:‘别看电视,别上网,快写作业。’‘不好好学习,就不能上好学校,不上好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你就得喝西北风。’有的孩子向我反映,‘妈妈烦透了,她一开口我就知道她说什么。’所以,我们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即便是遇到最需要父母帮助的问题,如一些少女早孕流产,往往父母是最后知道的人。我们的家长的确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能力了。‛孙云晓说,‚中国父母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但却关心不到点上,他们往往只关心学习、吃、喝问题,而孩子真正需要关心的同伴交往、异性交往等问题,往往是他们考虑较少的。另外,中国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席的现象,这对男孩子的成长尤为不利。‛孙宏艳说。
不过,专家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孙云晓说:‚总体来讲,我们的家长还是在不断进步。这次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高中生更能坚持自己的个性,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我们的一些其他研究却解释了为什么,比如说中国的代际冲突正在呈缓和趋势,上世纪80年代只有1%的中学生愿意把烦恼告诉父母,但现在这一比例已达到30%。‛
‚另外,我们看到全社会对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对变重学历为重能力、对为各类人才创造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一些改革的政策与措施也在酝酿之中,这些都让我们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孙云晓说。(光明日报 王庆环)
中国的“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
《参考消息》 2009-2-26 16版 郑永年
【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24日文章】题:中国的‚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局面(作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今年年初,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文章说,‚对目前社会反映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找准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
文章特别提到要关注农村孩子受教育问题,‚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温家宝的这番讲话当是有感而发。这里提到了两个不公平,一是收入不公平,二是教育不公平。但两个不公平显然具有相关性。
教育不公平源于收入不公平
实际上,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同样一个模式。在收入分配领域,无须多说,中国的分布是少数人的过度消费和广大弱势群体的消费不足。广大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人口和城市平民存在着消费严重不足的状态。
中国尽管在消除贫穷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穷人的绝对人口数还是非常庞大。很多人仍然处于不足温饱阶段。
很显然,少数人过度消费与广大弱势群体的消费不足是今天中国建立全面消费社会的一个结构性矛盾。
在教育领域,不公平则表现在一些人的过度教育和另一些人的教育不足上。温家宝这里所说的农村孩子就是教育不足的一个最主要的群体。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目前总人口中绝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农村,或者还是农村户口,但城乡大学生的比例是82.3%和17.7%。在30年前的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
如同收入分配领域,教育不公也有很多原因。但在诸多原因中大多数还是和钱有关,就是和收入分配不公有关。
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自己的收入过低,供应不起其孩子的高中和大学的费用。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尽管高考成绩很好,但家里没有钱提供给他们上大学。
第二个相钱相关的问题是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因为人才的流动性,农村地区的优秀教师往往会离开农村流向比较富有的城市,这使得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大受影响,自然影响到农村学生的高考成绩。
很多年以来一直以教育产业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尽管有关部门否认有这样的政策)一直对农村的小孩不利。越来越多的高中和大学已经变成了一些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工具。他们的对象是有钱有势者,而非无钱无势的农村学生。
另外一些教育改革如高考对农村学生的英文成绩尤其是口语成绩的要求,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村小孩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教育部门没有尽到责任在农村建立能够提供学生生产一种产品的基础设施,却要求学生生产该种产品。
教育过度和不足代价都巨大
无论是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都会有巨大的社会政治代价。先说教育过度问题。对中国的教育过度问题,笔者已经论述过。就是说,培养出来 33 的学生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是缺乏大量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且不说缺少技术工人对一个国家工业化和技术升级的制约,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会对社会稳定来说是个大问题。现在有关方面的主要方法是要把很大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要他们继续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但这样做只是把压力往后推一点。等到这些人毕业时,情况更会糟糕。
在任何社会,教育过度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一个人在过度教育之后能够做什么呢?过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过度期待。当过度期待不能得到满足时,激进的行为就会自然产生。正因为这样,即使是受市场影响很大的西方国家,也非常注意过度教育的问题。
在另一端.教育不足也同样有政治代价。如上面昕说,在中国,教育不足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也包括大量的农民工人群中。
在这些群体中,教育不足一方面来自教育质量问题。和城市相比,这些社会群体的孩于缺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础设施,导致成绩不好,没有资格上奸的高中和大学。同样重要的是这些社会群体的家庭财务问题。很多小孩的考试成绩尽管非常好,但因为学费昂贵,失去了上高中和大学的机会。
教育制度不能丧失人才培养功能
美国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罗珊教授,在其研究中也注意到了教育不足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教育费用不高。那个时候,尽管经济不像现在那样发达,但广大的农村也能分配到一定的教育资源。
这个制度比较公正,其优点是使人们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不管多么贫穷,总会取得成功。实际上,现在各个领域起到领军作用的人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那一代人寻求‚生命的意义‛,有理想改造社会。但新一代就很不一样了。他们是教育产业化的结果,金钱是他们的核心价值。
在现代中国,社会的流动和金钱的多少相关联.和自己的努力越来越不相关。‚给我钱,我给你小孩找到上大学的路子‛。这一代的很多人因此相信,钱而非自己的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关键要素。
尽管人们对罗珊教授的观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合理地认为,中国教育制度已经失去了人才培养的功能。当学生的才智变得不那么重要的时候,教育制度就从精英培养演变成为精英淘汰制度。学校是个典型的地方,在这里人们竞争的应当是才智,但现在却变成了金钱的竞争。
那么对那些才智卓越、但贫于金钱的学生来说,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当这个教育制度不能提供给他们任何希望的时候,他们只有怨恨。
在中国历史上,正是这些深刻感受到社会不公平的基层知识者,带头起来改变历史的发展。如果意识到,这个教育不足群体往往属于消费不足群体时,问题就更为严重。
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当今中国社会改革(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对中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了。
高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
2009年2月16日 《光明日报》
‚怕吃苦莫进此门‛、‚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这些原本属于军营的口号,如今被悬挂于许多高中校园最显眼的位臵。
高考强大的‚号召力‛,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集意见以来,在所列举的4个方面20个问题中,‚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与高考有关的内容,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高考,注定是教育改革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分科之争:不同群体的态度迥异
在江苏、湖北、安徽等省,高中文理分科变得越来越早,有些学校甚至要求学生一进高中便为自己‚规划‛发展方向;北京目前还没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计划,2010年新课改高考方案将保持相对稳定。在大体方向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各地‚稳‛字当头。
就‚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议题,腾讯网做了一个网络调查,吸引26万余名网民投票。结果显示,赞同取消分科的比例接近54%,认同文理分科的比例接近40%,观点对立明显。
在分科之争中,不同群体的态度迥异:专家和老师基本持赞成态度,学生则明显倾向于反对。武汉市育才高中校长游启群认为,取消文理分科是件好事。他说:‚理科班学生不学政史地等知识,其知识结构存在缺憾,可能会缺少文化底蕴;而文科生不懂理、化,其思维可能会缺少理性和条理。‛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梅生说,高中过早进行文理分科,让部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弱,大学的通识教育甚至要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补课‛。
由于担心课业负担加重,绝大多数学生反对取消文理分科;他们认为,分科有利于自己及早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似乎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实际上,如果操作不当的话,无疑又会在本已不堪重负的学生头上压上一块‚巨石‛;从大教育观来看,‚全面教育‛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状态。在激烈的观点对立之中,触及到的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考试制度。北京一位中学校长表示,现行的高考制度按文综、理综方向设臵,在这种状况下,取消文理分科的可行性不大。有些人担心,在高考制度‚动手术‛之前,贸然取消文理分科只会加重‚病情‛。
问题的核心十分明了,就在于那一份决定一生命运的试卷;在这份试卷的‚裁判‛下,学生被区分为人才与非人才。不同的社会群体之所以对文理分科的观点有如此大的差异,就是因为他们充分领教了这份试卷的‚威力‛;取消文理分科,无疑会从根本上改变‚裁判‛的方式和结果。
源头之辩:文理分科是否源于课程设臵
对于文理分科的源头,有人归结于高中阶段的课程设臵。他们认为,在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中,本来就设有文科课程和理科课程,也就顺理成章有了文理分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全面更新课程设臵是解决文理分科弊端的关键。
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彭水成,是一位有30余年基础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经验资深专家。他说:‚这是一个认知上的误区。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大体涵盖8个领域,分为15个科目;其中,文科类占30%左右,理科占30%多一点,外语约10%,其他为综合实践类科目。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些都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知识,知识安排的结构是相对合理的。‛
彭水成认为,从根源上讲,高中出现文理分科是高考调节的效应,与课程设臵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两大矛盾:其一是学生自身的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某个阶段及时确定发展方向是很有必要的;二是考试评价与学习负担之间的矛盾,如果每门课都要考试,学生负担将会很重。高考文理分科,正是这些矛盾调和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彭水成不同意高中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至于由此而来的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他认为可以从降低考试难度入手来解决。他认为,学习的负担与课程设臵有关,但与考试命题的难度也是密不可分的。彭水成打了一个比方:命题者增加一个点,应试者为了不至于遗漏,就会画一个圈;命题者画一个圈,应试者就必须找来一个更大的圈;如此不断延伸,恶性循环,使得应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大大超出了教材的范围,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断加重,成了学习机器,牺牲的是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认为,要知道,知识的提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就像资本积累的过程一样,带有残酷性。
对于这一问题,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徐金山也是感同身受:学生负担重并非高考所致,减负首先要减少教学内容,其次是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37 最后才是高考对教学大纲的认可,严格按教学大纲的内容命题;基础教育是基础,而不是创新;教育不能行政化,功利性不能太重,更不能急功近利。
必由之路:教育改革应始于考试制度
由于考试评价制度不健全,高考的功能被无限放大,最后发展成了一个戴在中国教育体制头上一道无形的‚紧箍咒‛:单一的评价手段,不但约束了作为师父的‚唐僧‛们,也使无数的‚悟空‛不敢越雷池一步,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基于减轻学生负担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湖北省前些年取消了全省性的水平考试——会考。此举使文理分科得以更早、更‚坚定‛地执行下去;广大高中教师和学生唯高考‚指挥棒‛是从,考什么,学什么,文科生不学理化生,理科生抛开政史地。
许多专家认为,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高考分科是否合理,而在于考试制度本身。高考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凡是对提高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凡是没帮助的,则弃之如草芥。这也正是高中文理分科虽屡遭诟病,却依然岿然不动的原因。
教育改革,应该从考试制度的完善开始。彭水成反复强调,应该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相适应的水平考试制度,区分选拔性考试和水平性考试;一直以来,高考制度之所以引来众多非议,就是因为这一考察评价方式高度重视选拔性考试,忽视了水平性考试。
徐金山则认为,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中会考承担了这方面的任务,而考生特长则由‚3+x‛中的‚x‛体现,结果不尽如人意;应当设臵高中学业考试,范围包括‚语数外‛以外的高中文化课,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加入高考总分;高考的选拔科目考试仍为‚3+x‛,‚x‛由大学选择。与此同时,他还建议,根据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段,按不同学校类型,组织不同内容的考试。
还有学者提出,只有考试和录取的分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考的‚威慑力‛。他们建议,对于考试成绩的运用,可以给大学一定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推行多元评价体系,高校录取学生,既要靠统一考试的成绩, 38 还要看其在中学的排名和选修课程的情况,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报告等等。
得失之间:考试制度应回归以人为本
有人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在100名中国大学理工科毕业生中,只有1.5个人符合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而在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邻国印度,这一数字是7.6个,明显高于中国。这个对比虽然显得有些武断,但也确实让人警醒:我们有必要反思自身的教育体制,尤其是考试制度。
正是因为看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专家们确定了三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一是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二是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三是基本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切实促进公民素质的提升,成为教育改革和规划的出发点。
彭水成认为,对于高中教育而言,过去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其功能体现为‚双重任务‛,一方面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一方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后备军。总体而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本位思想。现在的高中教育则应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改革目标。高中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公民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都将改革目标指向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核心能力的培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些能力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各个国家都希望通过针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到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2700万,规模世界第一。但是,人力资源大国并不等于人力资源强国。韩国、以色列、芬兰、瑞士这些‚小国‛,虽然人口基数不大,但是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很高,因此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了较为有利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强国‛。以瑞士为例,他们推行的是‚双元制‛教育模式,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很好的结合,并没有一味追求高学历。正是有了这种教育理念,才培养出了一大批 39 世界顶级的钟表制造业人才。相对而言,中国的人力资源由‚大‛到‚强‛尚需一段时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站在国家整体发展高度拟定的,问计于民的过程又会使其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我们有理由期待,通过《纲要》巨大而超常的动员力,可以解决一些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使教育的基本功能得以回归。
第二篇:2019年市教育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
2019年市教育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和省委《实施办法》、市委《实施细则》,根据市委宣传部《2019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结合我局中心工作,现就2019年市教育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如下:
一、学习要求
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中之重,结合“XXXX”主题教育,通过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全市教育提质行动动员大会精神,深入实施XX教育提质行动,大力弘扬践行“X西南革命精神”,全面奏响“XX之干”最强音,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二、学习重点
1.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通过深入学习,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8个明确”和“14个坚持”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促进局班子成员自觉用新思想指导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改造上取得新成效。
2.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的重要论述。通过深入学习,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教育系统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防控能力,增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信心,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
3.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论述。通过开展“XXXX”主题教育,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结合市委巡察组反馈关于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整改,坚决扛起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建设“清廉教育”“清廉机关”和“清廉学校”,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
4.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深入学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九个坚持”和“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加强立德树人,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着力解决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夯实创建教育现代化基础。
5.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深刻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大力弘扬践行“X西南革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激发广大师生爱国热情。
6.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对XX工作作出的系列指示要求。通过深入学习,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总书记对XX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市“两山”发展大会和全市教育提质行动动员大会精神,不断汇聚推动XX教育提质行动的磅礴伟力。
三、学习安排
1.制定学习计划。各基层党组织要制定专题学习计划,在以上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可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其他方面内容的学习,统筹安排,创新形式方法,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完成学习任务,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2.强化自主学习。严格落实上级关于中心组学习组织形式的规定要求,突出中心组学习的政治性思想性,以中心组成员自己学自己讲为主,安排好重点发言,确保集体研讨有思考、有深度、有见地,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强化理论思维。
3.大兴调研之风。坚持学思用贯通,既向书本学又向实践学,既向上级学又向专家、基层和群众学,把调查研究贯穿中心组学习全过程,切实到困难较多的一线、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地方扎实开展调研,在深化和转化上下功夫,把学习成果不断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的过硬本领和能力。
4.推荐学习书目。按照市委宣传部推荐的理论学习书目购买学习资料,重点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权威读本、中央宣传部《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等重点资料和《之江新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等重要著作,以及有关党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5.加强指导交流。市教育局直属机关党委将加强对各单位中心组学习的督促检查,通过制订学习清单、建立通报制度、开展理论文章评选等特色做法,推动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同时遴选推介一批学得扎实、效果较好的中心组学习典型,推动各级中心组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附件:市教育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9年学习专题安排
附件:
市教育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9年学习专题安排
序号
学习主题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
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专题学习会)
“X西南革命精神”专题讲座(“知行论坛”报告会)
重温《之江新语》学习领会《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专题学习会)
教育提质行动(“知行论坛”报告会)
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会)
党建引领,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增强立德树人本领(“知行论坛”报告会)
校园安全与法制教育(“知行论坛”报告会)
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会)
“XXXX”主题教育(专题学习会)
根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有关内容安排1—2次专题学习会
注:学习安排可根据实际需要和领导要求作适当调整。
第三篇:教育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
教育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局党委班子成员和教育系统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工作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努力做到“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推进教育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政治保障。
二、学习内容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上级党委的重大决策以及时事政治、科学文化及业务知识,重点落实区委宣传部关于全区党(工)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学习安排,以及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三、学习形式
以集中专题学习研讨为主,自学、专题报告(讲座)、观看影视片、印发学习资料等形式学习为辅。
四、参加范围
局党委、纪委班子成员,根据需要,扩大学习至全区教育系统校(园)长、科室长以上党员干部。
五、有关要求
为了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严格落实学习计划
局党委办公室每年初根据区委宣传部关于全区党(工)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学习安排,做出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印发局党委班子成员和各党(总)支部。局党委班子成员要严格按计划分专题开展学习,同时局党委班子成员也要做好自学计划和安排。各党(总)支部要根据计划做出相应的学习安排。
(二)认真组织开展学习
建立健全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秘书制度和考勤制度,确保学习活动有序进行。
中心组理论学习秘书由党委宣传委员兼任,党委办公室协助学习组织的日常工作。完善中心组理论学习考勤制度, 逐渐运用党员IC卡系统进行管理。每次学习采用签到制,对因公未能参加学习的,须事先向党委书记请假,并按照学习资料进行自学,及时补上专题学习内容。学习应认真做好笔记。中心组理论学习原则上每月组织1次。党委办公室做好有关考勤记录和统计工作。
中心组集中学习采取中心发言,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以加深对有关专题内容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党委中心组视学习专题内容,决定是否组织扩大到全区教育系统校(园)长、科室长以上的党员干部。扩大学习会每年不少于4次。
(三)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注重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着重解决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学习,进一步更新观念,统一思想认识。
要注重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心组成员每年要结合学习计划,确定调研专题,把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用于指导教育工作实践,并形成调研成果,撰写一篇以上调研论文,及时交流发表。局党委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编缉成册,并负责学习情况总结。
第四篇: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
关于印发郑映通同志在全区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暨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议上的讲话《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全面促进宝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通知
各街道教育办(社会事务科),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
现将郑映通同志在全区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暨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议上的讲话《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全面促进宝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
二○○七年十月三十日
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全面促进宝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在全区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暨道德模范
先进事迹报告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10月25日)
郑映通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举行全区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会议,同时组织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和改
-***13-
第五篇:党委中心组学习资料
4月份党委中心组学习资料
学习主题:2015年两会与能源
主要内容
1.两会谈了哪些能源问题?一张图告诉你 2.政府工作报告8提“能源”8提“环保” 3.能源电力十大热点话题
4.国家能源局副局长谈新电改方案
5.《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全文 6.解读文章:从“国发”五号文到“中发”九号文:新电改谁将受益
两会谈了哪些能源问题?一张图告诉你
8提“能源”8提“环保”
编者按: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18000字,其中与能源、环保相关的内容接近1800字,8次提到“能源”,8次提到“环保”,6次提到“节能”。对能源革命、国际合作、节能减排等作了具体部署。梳理其中的能源要点,看看2014年和2015能源之路。
2015年总体部署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不失时机加快价格改革。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健全节能环保价格政策。全面实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加强价格监管。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加快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
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电力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等进口。
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包括电力、油气等重大项目,清洁能源及油气矿产资源保障项目,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项目。
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用上电。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等建设。
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能源、水利、生态等重大项目,落实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
我国是海洋大国,要编制实施海洋战略规划,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化解过剩产能,钢铁、水泥等15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如期完成。加强雾霾治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指标超额完成。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2014年成果
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4亿千瓦;国家能源局规划12条电力外送通道。
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减少3%左右和5%左右。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和民生。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2014年回顾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扎实推动重点改革。能源、环保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
2014年成果
印发了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启动煤炭资源税改革,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深圳进行电网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能源监管行动计划启动;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建立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制度;我国核电进入重启提速发展期。走出去
电力、油气等领域对外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中国装备正大步走向世界。2014年成果APEC能源部长会议发表《北京宣言》;中俄签署 《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关于沿西线管道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中美签署《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巴签署协议,国家电网获得巴西输电项目。
(摘自:中电新闻网)
能源电力十大热点话题
热点1:废气治理、环保监测、执法力度加大将给环保行业带来更多机会 刚刚履新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3月1日下午在首次媒体座谈会上明确表示,环保工作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同时扭转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的状态,要让守法成为常态。环保产业也有望迎来更大发展。
热点2:2015年是国企大重组、大整合的一年 随着南北车合并案的推出,今年还有哪些行业的国企有望迎来合并重组,这也是各界关心的问题。市场对国企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认可度之高不容小觑,国企改革主题有望成为2015年最具爆发力的投资题材之一已成广泛共识。下一步,建筑、电力、铁路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众多央企,还将面临大规模的合并重组。
热点3:新电改方案将出 春节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已经审议核定新电改方案,并将在两会前后对外印发。由此可见,两会期间,电力体制改革是规避不去的热点。
热点4:油气改革待破题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公布在即,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作为我国能源领域改革的重头戏,相关改革方案已在抓紧研究制定。
热点5:扶持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
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交了《关于扶持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的提案》的提案。不过,有业界分析称,在节能环保重任下,光伏建筑一体化存在较大市场空间,但成本高、无标准等因素还是令这一出路充满挑战。
热点6:分布式光伏发电需免税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交出了本次两会的提案。他指出,分布式光伏要发展,需尽快做到“免税、补贴、简手续”。这已是刘汉元多次带着与光伏产业发展相关的提案上会。此外,补贴资金与并网手续存在制约。刘汉元称,多数地区还做不到按月发放国家补贴,且备案并网验收程序亦过于繁琐,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针对广大家庭用户的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热点7:新能源汽车市场
本次,政府报告中多次提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体现了政府要治理环境的决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本次汽车行业的重中之重。这无疑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不过,新能源汽车到底是未来的汽车产业的方向,还是只是时下车企为应付公众的一碗心灵鸡汤?有着政府扶持,2015年新能源汽车能否引爆汽车市场? 热点8:放开电池技术路线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应将微型电动车纳入其中。他还建议,放开新能源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在鼓励发展锂电池的同时,支持铅蓄电池上市企业转型升级。
热点9:海上风电性价比更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李小琳在《协同行动,突破海上风电发展瓶颈》提案中提出,在我国当前可供集中开发的几块清洁能源资源中,包括西南水电、西北风电和光伏,海上风电在技术经济上更具优势。同时与我国经济区域布局,与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高度一致。为此,她建言:统一做好资源普查,出台海上风电整体战略规划,协同技术攻关,改进审批机制和电价形成机制,促进我国海上风电在“十三五”取得跨越发展。
热点10:中、西部成为清洁能源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可充分利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量沙漠、荒山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中、西部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未来的清洁能源基地。刘汉元建议,我国应把西部丰富的光伏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战略选择,加大“十三五”期间的“西电东送”骨干网络建设,加速推进西部以光伏发电为核心的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
通过分析发现,在两会期间,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分布式光伏发电、电力设备等热点话题引起热议,来自能源和电力行业的两会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
(摘自:北极星电力网)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新电改方案即将出台
编者按: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加快,路径日渐清晰,两会期间就电力体制改革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对确保改革成效有何建议?等问题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禹民答记者问。
王禹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力体制改革。《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即将出台。
电力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形成由市场决定电价的机制,以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二是要构建电力市场体系,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三是要支持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四是要逐步打破垄断,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调动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积极性,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五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电力统筹规划。
具体的改革措施:一是建立市场化交易体系,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环节,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形成有效竞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二是理顺电价形成机制,逐步放开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把输配电价与发售电价在形成机制上分开。三是推进发用电计划改革,完善政府公益性调节性服务,提升需求侧管理水平。四是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五是优化电源和电网布局,加强电网统筹规划,完善电力监管措施和手段,改进监管方法。
电力体制改革关系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社会影响大,必须有序稳妥推进,确保改革成效。一是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明确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配套措施,抓好落实。三是相关市场主体要积极参与,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落实,同时履行好社会责任,保障电力安全和可靠供应。四是要做好宣传,凝聚共识,让社会各界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五是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王禹民:统筹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只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真正提高电力生产和使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电力服务质量和水平。电力市场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市场化交易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统一开放、主体规范、交易公平、价格合理、监管有效的现代电力市场。
推动电力市场建设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发电、配售电等电力业务,为电力市场化交易创造条件。二是加快电力市场交易平台和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能产生价格信号的交易机制,实现节能环保经济调度,使价格信号有效地引导电力投资、生产及消费。三是强化市场监管,确保市场公平开放、有序竞争。
结合我国国情和电力工业实际,电力市场建设要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试点先行、稳妥推进原则推进。一方面要规范现有各类交易,包括电力大用户直接交易、跨省区电能交易、发电权交易、辅助服务补偿机制等,抓紧修改完善相关市场交易规定和规则,扩大交易规模。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能形成有效市场价格信号的交易机制试点,促进建立真正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化机制。
电力改革不断深化,对电力监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简政放权后要实行同步监管,通过有效监管,促进战略、规划、政策的有效实施。
按照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实际需要,我们要做好以下监管工作:一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二是加强电网公平开放监管,确保市场主体的公平无歧视接入和电网之间互联互通。三是加强垄断环节的成本价格监管,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是加强供电监管,促进供电企业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和水平,保障电力用户权益和普遍服务义务落实。五是加强电力安全监管,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摘自:北极星电力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5〕9号(2015年3月15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解决制约电力行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促进电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电力行业破除了独家办电的体制束缚,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政企不分、厂网不分等问题,初步形成了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
一是促进了电力行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6亿千瓦,发电量达到5.5万亿千瓦时,电网220千伏及以上线路回路长度达到57.2万千米,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达到30.3亿千伏安,电网规模和发电能力位列世界第一。二是提高了电力普遍服务水平,通过农网改造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农村电力供应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农村供电可靠性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三是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市场体系。在发电方面,组建了多层面、多种所有制、多区域的发电企业;在电网方面,除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组建了内蒙古电网等地方电网企业;在辅业方面,组建了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两家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企业。四是电价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在发电环节实现了发电上网标杆价,在输配环节逐步核定了大部分省的输配电价,在销售环节相继出台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居民阶梯电价等政策。五是积极探索了电力市场化交易和监管。相继开展了竞价上网、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发电权交易、跨省区电能交易等方面的试点和探索,电力市场化交易取得重要进展,电力监管积累了重要经验。
同时,电力行业发展还面临一些亟需通过改革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交易机制缺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售电侧有效竞争机制尚未建立,发电企业和用户之间市场交易有限,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节能高效环保机组不能充分利用,弃水、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区窝电和缺电并存。二是价格关系没有理顺,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现行电价管理仍以政府定价为主,电价调整往往滞后成本变化,难以及时并合理反映用电成本、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保护支出。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各类规划协调机制不完善。各类专项发展规划之间、电力规划的实际执行与规划偏差过大。四是发展机制不健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面临困难。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设备制造产能和建设、运营、消费需求不匹配,没有形成研发、生产、利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无歧视、无障碍上网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五是立法修法工作相对滞后,制约电力市场化和健康发展。现有的一些电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的配套改革政策迟迟不能出台,亟待修订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为电力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事关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国务院转批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社会各界对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推进改革的社会诉求和共识都在增加,具备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扎实的工作基础。
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国家能源战略,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制体系,为建立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考虑各方面诉求和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兼顾改到位和保稳定。通过改革,建立健全电力行业“有法可依、政企分开、主体规范、交易公平、价格合理、监管有效”的市场体制,努力降低电力成本、理顺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打破垄断、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实现供应多元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安全可靠性,促进公平竞争、促进节能环保。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路径是:在进一步完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推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继续深化对区域电网建设和适合我国国情的输配体制研究;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进一步强化电力统筹规划,进一步强化电力安全高效运行和可靠供应。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可靠。体制机制设计要遵循电力商品的实时性、无形性、供求波动性和同质化等技术经济规律,保障电能的生产、输送和使用动态平衡,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提高电力安全可靠水平。
坚持市场化改革。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环节,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开展有效竞争,培育独立的市场主体,着力构建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电力交易格局,形成适应市场要求的电价机制,激发企业内在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坚持保障民生。结合我国国情和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充分考虑企业和社会承受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妥善处理交叉补贴问题,完善阶梯价格机制,确保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价格相对平稳,切实保障民生。
坚持节能减排。从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出发,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完善有序用电和节约用电制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强化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电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结构优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
坚持科学监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管理重点放在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电力监管机构、措施和手段,改进政府监管方法,提高对技术、安全、交易、运行等的科学监管水平。
三、近期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有序推进电价改革,理顺电价形成机制
1、单独核定输配电价。政府定价的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网络自然垄断环节。政府主要核定输配电价,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输配电价逐步过渡到按“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分电压等级核定。用户或售电主体按照其接入的电网电压等级所对应的输配电价支付费用。
2、分步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格由市场形成。放开竞争性环节电力价格,把输配电价与发售电价在形成机制上分开。合理确定生物质发电补贴标准。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由用户或售电主体与发电企业通过协商、市场竞价等方式自主确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用户购电价格由市场交易价格、输配电价(含线损)、政府性基金三部分组成。其他没有参与直接交易和竞价交易的上网电量,以及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用电,继续执行政府定价。
3、妥善处理电价交叉补贴。结合电价改革进程,配套改革不同种类电价之间的交叉补贴。过渡期间,由电网企业申报现有各类用户电价间交叉补贴数额,通过输配电价回收。
(二)推进电力交易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
4、规范市场主体准入标准。按照接入电压等级,能耗水平、排放水平、产业政策以及区域差别化政策等确定并公布可参与直接交易的发电企业、售电主体和用户准入标准。按电压等级分期分批放开用户参与直接交易,参与直接交易企业的单位能耗、环保排放均应达到国家标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产品和工艺属于淘汰类的企业不得参与直接交易。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制度,支持环保高效特别是超低排放机组通过直接交易和科学调度多发电。准入标准确定后,升级政府按年公布当地符合标准的发电企业和售电主体目录,对用户目录实施动态监管,进入目录的发电企业、售电主体和用户可自愿到交易机构注册成为市场主体。
5、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多方直接交易。有序探索对符合标准的发电企业、售电主体和用户赋予自主选择权,确定交易对象、电量和价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输配电价向电网企业支付相应的过网费,直接洽谈合同,实现多方直接交易,短期和即时交易通过调度和交易机构实现,为工商业企业等各类用户提供更加经济、优质的电力保障。
6、鼓励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机制。构建体现市场主体意愿、长期稳定的双边市场模式,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干预市场主体的合法交易行为。直接交易双方通过自主协商决定交易事项,依法依规签订电网企业参与的三方合同。鼓励用户与发电企业之间签订长期稳定的合同,建立并完善实现合同调整及偏差电量处理的交易平衡机制。
7、建立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新机制。适应电网调峰、调频、调压和用户可中断负荷等辅助服务新要求,完善并网发电企业辅助服务考核新机制和补偿机制。根据电网可靠性和服务质量,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建立用户参与的服务服务分担共享机制。用户可以结合自身负荷特性,自愿选择与发电企业或电网企业签订保供电协议、可中断负荷协议等合同,约定各自的服务服务权利与义务,承担必要的辅助服务费用,或按照贡献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8、完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按照国家能源战略和经济、节能、环保、安全的原则,采取中长期交易为主、临时交易为补充的交易模式,推进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化交易,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域在政府指导下建立规范的跨省跨区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促使电力富余地区更好地向缺电地区输送电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调剂余缺的作用。积极开展跨省跨区辅助服务交易。待时机成熟时,探索开展电力期货和电力场外衍生品交易,为发电企业、售电主体和用户提供远期价格基准和风险管理手段。
(三)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形成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
9、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电力技术特性定位电网企业功能。改变电网企业集电力输送、电力统购统销、调度交易为一体的状况,电网企业主要从事电网投资运行、电力传输配送,负责电网系统安全,保障电网公平无歧视开放,按国家规定履行电力普遍服务义务。继续完善主辅分离。
10、改革和规范电网企业运营模式。电网企业不再以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价差作为收入来源,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确保电网企业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收益水平。规范电网企业投资和资产管理行为。
11、组建和规范运行电力交易机构。将原来由电网企业承担的交易业务与其他业务分开,实现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运行。电力交易机构按照政府批准的章程和规则为电力市场交易提供服务。相关政府部门依据职责对电力交易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12、完善电力交易机构的市场功能。电力交易机构主要负责市场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负责市场交易组织,提供结算依据和服务,汇总用户与发电企业自主签订的双边合同,负责市场主体的注册和相应管理,披露和发布市场信息等。
(四)推进发用电计划改革,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3、有序缩减发用电计划。根据市场发育程度,直接交易的电量和容量不再纳入发用电计划。鼓励新增工业用户和新核准的发电机组积极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其电量尽快实现以市场交易为主。
14、完善政府公益性调节性服务功能。政府保留必要的公益性调节性发用电计划,以确保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确保维护电网调峰调频和安全运行,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依照规划保障性收购。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育电能服务、实施需求响应等,促进供需平衡和节能减排。加强老少边穷地区电力供应保障,确保无电人口用电全覆盖。
15、进一步提升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的供需平衡保障水平。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向,从需求侧和供应侧两方面入手,搞好电力电量整体平衡。提高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水平。常态化、精细化开展有序用电工作,有效保障供需紧张下居民等重点用电需求不受影响。加强电力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响应水平,确保紧急状态下社会秩序稳定。
(五)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
16、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配电业务。按照有利于促进配电网建设发展和提高配电运营效率的要求,探索社会资本投资配电业务的有效途径。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配电业务。
17、建立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根据开放售电侧市场的要求和各地实际情况,科学界定符合技术、安全、环保、节能和社会责任要求的售电主体条件。明确售电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规则,加强监管,切实保障各相关方的合法权益。电网企业应无歧视地向售电主体及其用户提供报装、计量、抄表、维修等各类供电服务,按约定履行保底供应商义务,确保无议价能力用户也有电可用。
18、多途径培育市场主体。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新产业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售电主体直接购电;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成立售电主体,允许其从发电企业购买电量向用户销售;允许拥有分布式电源的用户或微网系统参与电力交易;鼓励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服务行业和节能服务公司从事售电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发电企业投资和组建售电主体进入售电市场,从事售电业务。
19、赋予市场主体相应的权责。售电主体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通过电力市场购电,包括向发电企业购电、通过集中竞价购电、向其他售电商购电等。售电主体、用户、其他相关方依法签订合同,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约定交易、服务、收费、结算等事项。鼓励售电主体创新服务,向用户提供包括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和用能咨询等增值服务。各种电力生产方式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电力基金、政策性交叉补贴、普遍服务、社会责任等义务。
(六)开放电网公平接入,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新机制
20、积极发展分布式电源。分布式电源主要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融合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系统消纳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
21、完善并网运行服务。加快修订和完善接入电网的技术标准、工程规范和相关管理办法,支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机组上网,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其他电影、电网的有效衔接,依照规划认真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保障性收购制度,解决好无歧视、无障碍上网问题。加快制定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发、制造、组装、并网、维护、改造等环节的国家技术标准。
22、加强和规范自备电厂监督管理。规范自备电厂准入标准,自备电厂的建设和运行应符合国家能源产业政策和电力规划布局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和环保排放标准,公平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调峰义务。拥有自备电厂的企业应按规定承担与自备电厂产业政策相符合的政府性基金、政策性交叉补贴和系统备用费。完善和规范余热、余压、余气、瓦斯抽排等资源综合利用类自备电厂支持政策。规范现有自备电厂成为合格市场主体,允许在公平承担发电企业社会责任的条件下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23、全面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市场。积极开展分布式电源项目的各类试点和示范。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建设,支持企业、机构、社区和家庭根据各自条件,因地制宜投资建设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以及燃气“热电冷”联产等各类分布式电源,准许接入各电压等级的配电网络和终端用电系统。鼓励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与用户合作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
(七)加强电力统筹规划和科学监管,提高电力安全可靠水平
24、切实加强电力行业特别是电网的统筹规划。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电力规划职责,优化电源与电网布局,加强电力规划与电源灯规划之间、全国电力规划与地方性电力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规划的覆盖面、权威性和科学性,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各种电源建设和电网布局要严格规划有序组织实施。电力规划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法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经法定程序审核后,要向社会公开。建立规划实施检查、监督、评估、考核工作机制,保障电力规划的有效执行。
25、切实加强电力行业及相关领域科学监督。完善电力监管组织体系,创新监管措施和手段,有效开展电力交易、调度、供电服务和安全监管,加强电网公平接入、电网投资行为、成本及投资运行效率监管,切实保障新能源并网接入,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居民供电和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加强和完善行业协会自律、协调、监督、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政府、用户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26、减少和规范电力行业的行政审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取消、下放电力项目审批权限,有效落实规划,明确审核条件和标准,规范简化审批程序,完善市场规划,保障电力发展战略、政策和标准有效落实。
27、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加强市场主体诚信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有关部门要建立企业法人及其负责人、从业人员信用纪录,将其纳入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使各类企业的信用状况透明、可追溯、可核查。加大监管力度,对企业和个人的违法失信行为予以公开,违法失信行为严重且影响电力安全的,要实行严格的行业禁入措施。
28、抓紧修订电力法律法规。根据改革总体要求和进程,抓紧完成电力法的修订及相关行政法规的研究起草工作,充分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加强电力依法行政。加大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力度。加快能源监管法规制定工作,适应依法监管、有效监管的要求,及时制定和修订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四、加强电力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
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关系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要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整体设计、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试点先行的要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改革规范有序、稳妥推进。
(一)加强组织协调。完善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改革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明确中央、地方、企业的责任,确保电力体制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积极营造氛围。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加大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浓厚氛围,加强改革工作的沟通协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凝聚共识、形成工作合力。
(三)稳妥有序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在各方共识的基础上有序、有效、稳妥推进。逐步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范围。对售电侧改革、组建相对独立运行的电力交易机构等重大改革事项,可以先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开。
(摘自:光电新闻网)
从“国发”五号文到“中发”九号文:新电改谁将受益
编者按:从国发2002年5号文,到中发2015年9号文。电力体制改革历经十三载,终于重装上阵。本轮电改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体制改革为背景,高层强势推动,原电监会改革派班底入主能源局之后具体执行。最终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表,规格远超上轮电力体制改革。就其内容实质而言,并未超出“5号文”的范围,部分内容也未能让改革派完全满意,但是从实际效果而言,新电改催生新增市场,释放改革红利已不存在疑问。新电改内容如何,亮点何在,如何实施,谁将受益?
新电改内容:1+N
这份名为《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共分七大条二十八小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3+1+1“三放开、一加强、三独立”。辅以N个实施细则,部分已制定完成。
三放开、一加强、三独立:
·放开新增配售电市场,放开输配以外的经营性电价,公益性调节性以外的发电计划放开
·交易机构相对独立
·加强政府监管,强化电力统筹规划,强化和提升电力安全高效运行和可靠性供应水平
有序推进电价改革,理顺电价机制:输配电价、市场电价、交叉补贴 完善市场化交易;
准入、多方交易、市场规则、辅助服务、跨区跨省交易 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定位电网职能,亮点)电网定位、电网运营模式、交易机构、交易机构职能 推进发用电计划改革;(开放发电市场,亮点)缩减计划、公益性电量和可再生发电、需求侧 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开放售电市场,亮点)
配电、售电、多途径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 积极发展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单列,亮点)
自发自用、并网服务、自备电厂、放开用户侧分布式 统筹规划,加强监管。
加强规划、加强监管、减少审批、建设信用体系、修订法规 新电改逻辑:放松对竞争领域管制+加强对垄断领域监管
第一象限范围逐步扩大,第二第三象限逐步向第一象限靠拢,第四象限刚性不可动摇 新电改实施路径:四环节
· 准确界定电力行业各环节性质 · 实现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网运分开
· 完成自然垄断环节、公益公用事业的政府定价 · 搭建电力市场,放开竞争环节价格 新电改实施步骤:从单兵突进到全面推进
· 试点单兵突进:2015至2017年,电改主要以试点为主。方案下发后,符合条件的省份均可上报各自方案,目前深圳试点进展最快,有望在今年完成电力市场搭建,发出第一张售电牌照。其他排位靠前的地区:蒙西、云南、浙江等。
· 改革全面推广:乐观估计2018年之后,建立以区域为中心的电力交易市场,实现全国范围内电力市场建设。
新电改亮点
· 电网定位明确:电力输送高速通道
· 分布式能源:方案单列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内容,呼应新电改最重要目的——促进新兴生产力发展。· 发电、售电放开:催生新市场和新机会
· 交易相对独立:交易平台从电网系统剥离,将催生区域电力交易所。
· 高规格前所未有:定稿上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出,彰显改革决心。
谁会成为售电主体
· 高新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成立售电主体 · 社会资本投资组建售电主体 · 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事业公司 ·节能服务公司
·符合条件的发电企业 谁是新电改受益者
第一波受益者:具有竞争力的发电企业+第一批售电牌照获得者
· 试点区域内有望获得售电牌照的企业。售电市场放开是新电改最值得期待的部分,预计第一批牌照将发放给试点区域内拥有国资背景的发电公司。
相关标的:深圳能源、深南电A、粤电力A等
· 龙头发电企业。发电计划放开之后,竞争将造成市场分化。尤其是拥有优质水电、坑口煤电、核电等成本较低发电资产的企业,以及形成规模效应的发电集团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相关标的:长江电力、国投电力、桂冠电力等 第二波受益者:分布式能源
· 电改将解决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体制性障碍,进而催生多种商业模式解决分布式目前遇到发展瓶颈,最后达到促进分布式发展的结果。
相关标的:爱康科技、阳关电源、林洋电子等
第三波受益者:致力于电网自动化,能源互联网建设的电力设备企业
能够整合电力数据信息与金融服务,在碳交易等领域或能源服务领域有独特优势的企业。
相关标的:智光电气等
(摘自:太阳能光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