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3 08:3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第一篇: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西藏教育印象—— 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云南省临沧市教育局 刘丽霞

xx年5月21日至31日,临沧市政府马迎春副市长带领我市11名教育工作者参加由省教育厅、英国救助儿童会共同组织的云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项目州、市教育局以及项目县相关人员赴西藏考察。考察的目的在于促进两省区教育工作者的相互学习交流,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10天的考察中,我们走访了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等5个县8所学校,听评课9节,参加乡、村干部、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座谈会、交流会11次。此次考察,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

中英合作项目的实施情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促进我市民族教育和实施好中英合作项目颇有启迪。

1、规范化建设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旧西藏时期,这里的教育形态以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文盲率高达9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对西藏的教育事业非常重视,通过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艰苦努力,在内地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以及国际友好组织的帮助下,西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借助“两基”攻坚规划的全面实施,按照自治区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经过几年努力,学校在布局结构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实施规范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效。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10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2%。

我们访问的学校,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学校的校舍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新建,农牧区中小学基本完成了第一轮规范化建设任务,村完小以上学校均基本解决了危房问题,与当地较为低矮的民房相比,学校的校舍显得高大、宏伟、明亮而色彩鲜艳,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五星红旗飘扬下的建筑群就是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得到最大满足。这些学校都有实验室、微机室、音乐教室、图书阅览室、美术教室、德育室等,功能室的配备较为齐全。村完小以上的学校基本达到自治区二类学校以上的办学标准,农牧区教学点改造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拉萨这个有57万人口的市,从xx年起,每年从市级财政中拔出专款100万元对农牧区教学点进行改造,计划再用5年时间,教学点的校舍也将成为当地最好最漂亮的房子。

2、学生享受最好的待遇

西藏由于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

散,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为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国家在西藏实行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从1985年开始,国家拨出专款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心学校办学模式,距学校2公里以外的学生都可以住校,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都可享受“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保证每个学生每月有伙食费80元;每个住校生有一套行李,每生每年有2套衣服;同时,学生享受免交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政策。我们还得知,今年学生的“三包”政策标准将再度提高,小学生每年每人1000元,初中生每年每人1150元,边境一线的学生再增100元。这一政策的实施,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了保障,切实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保证了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们所到的农牧区学校的住校生约占在校生的90%左右。为方便学生,学校在学习周期安排上,也作了许多灵活的处理,如上课10天,放假4天,以便于学生回家

和返校有充足的时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图书较为宽余,配备都在10册以上,许多学校得到内地捐赠的图书较多,如甲玛完小生均120册。得益于这些优厚的政策和条件,农牧区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和巩固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打下基础。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我们到的甲玛中心小学有专任教师19人,大学专科以上18人,占%;牛玛完小专任教师14人,大学专科9人,占%;林周县苏州小学专任教师64人,大学专科52人,占%;羊八井小学专任教师23人,大学专科19人,占%。就拉萨市7县1市整体情况看,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占%,本科生占%;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占%,本科生占%;小学教师中,本科生占%,专科生占%。这些数据说明,教师队伍学历起点较高,整体素质较好。而大部分教师都是由内地帮助培养和培训的。据一份资料介绍,在过去的20年

间,内地有21个省开办“西藏班”,共培养初中生3万人;中专、中师、高中生2万人;本科生6万人;每年还向全国各地引进大学生到西藏工作,仅xx年引进教师2500名,其中师范本科生870名。由此可见,一方面说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西藏教育的重视,全国各地对西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说明西藏虽然是民族自治地区,但教育观、人才观是开放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我们重点考察的拉萨市基础教育居于自治区的领先地位,其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已基本满足发展需要。为此,拉萨市教体局采取了“骨干牵动,整体提高”的举措,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新聘的中、小学教师按本科、专科学历要求进入,不断完善城镇与农牧区教师交流制度,新分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到基层从教锻炼,而交流教师的人事、工资关系仍留在原学校,下派到基层学校或跨区县交流工作3年再返回原学校。2002年以

来,城乡交流教师达250多人,年均交流50人以上。这一制度的实施既锻炼了教师,支持了基层学校,又稳住了人心留住了人才。与此同时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制定了《拉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拉萨市教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依托北师大、首师大以及区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快骨干教师的成长与培养的步伐。关心爱护教师,为他们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对农牧区基层、偏远、高寒地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在拉萨市区首个建成教师新村安居工程,真正使最基层的教师安居乐教。

4、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

“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这句话是我在两所农村小学看到的。农牧区中心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是件平常的事情,就在海拔最高的纳木措湖边的神湖小学,也有20台计算机,但学校用电靠太

阳能蓄电,仅能勉强维持照明用电,虽有计算机却未能正常使用。总体看,西藏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就拉萨市而言,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布点已基本完成,只要具备用电条件的学校基本做到电视班班通,教学点全部配备成套的教学光盘及播放系统,农牧区乡镇中小学配备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教育信息资源“校校通”达到70%,而城区学校配置更高,如闭路监控、校园广播、教学双向点播系统等,已成为办学的必备条件。依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快信息化进程,偏远学校和农牧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以此带动农牧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育观念新变化

西藏教育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和容纳着来自国内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本土化,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体

现在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每年都选派大批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赴内地学习、考察,选派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到相关的内地大学进行培训和研修;同时特别关注教育教学的运用研究。西藏从xx年开始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把素质教育理念与中英合作项目的教师培训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整合,做到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按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把“以学习者为中心”所倡导的如“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友好学校”、“儿童自尊”、“健康教育”、“生活技能”等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儿童切身利益相关内容放到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主动地运用小组合作、提问、教学具使用、游戏四种教学技能,牢固树立尊重所有儿童、让所有儿童获得发展权利的观念,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五大

转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建安全、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关系。

在我们访问的学校中,我多次在显眼的墙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快乐吗?”这句话隐含的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诘问。在一所学校的班刊墙面上,我还看到这样一句话:“昨天的教师是圣人,是偶像;今天的教师是伙伴,是朋友。昨天的学生规规矩矩,今天的学生敢说敢议。”这些会说话的墙面,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西藏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展和成果。

6、职业教育为农牧区孩子提供帮助

我们访问的农牧区学校,校校都建

有蔬菜大棚,不单是学生,学生家长、社区老百姓都参与到学校大棚蔬菜的种植中来,这是最普通,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我们重点参观的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中学职教中心,是英国救助儿童会申报由欧盟投资开办的,是日喀则地区规模较大的职教中心之一。学校有专用的校舍,有教室、车间、仓库、教职工办公室等,有种植基地20余亩,开办了民族绘画、蔬菜种植、缝纫裁剪、卡垫编织、木工制作、农机维修六个专业。学生与白朗中学及其它学校相互沟通,招生较为灵活,有三年制、有“1+2”、有“2+1”等模式,关键是按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意愿来办班,为广大农牧区孩子走出校门能自谋职业、发展生产提供学习的基地,目标是“上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致富有门路”。职教中心已有5年的办学历程,培养了5届学生,锻炼了一批教师,稳住了一批外聘技术教师。而且各专业的成果也逐步推向了市场。如学生制作的

木床、桌椅,编织的卡垫,缝制的藏棚、门窗帘已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平,农机具维修也达到一定专业水平,得到农牧民的欢迎和信任。毕业的学生或走进城镇,或返回农村,他们正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寻求创业之路,为自身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在整个考察中,我们边看边对照、边反思,既看到西藏教育的发展,也看到西藏和临沧基础教育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巩固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如何过语言关的问题;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方面的难点问题,如何让学生形成刷牙、洗脸、讲究卫生和不随地大小便等文明行为教育问题,这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深入研究、注重落实,方可取得实效。首发公文范文

第二篇: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西藏教育印象——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云南省临沧市教育局刘丽霞

2006年5月21日至31日,临沧市政府马迎春副市长带领我市11名教育工作者参加由省教育厅、英国救助儿童会共同组织的云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项目州、市教育局以及项目县相关人员赴西藏考察。考察的目的在于促进两省区教育工作者的相互学习交流,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10天的考察中,我们走访了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等5个县(市)8所学校,听评课9节,参加乡、村干部、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座谈会、交流会11次。此次考察,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中英合作项目的实施情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促进我市民族教育和实施好中英合作项目颇有启迪。

1、规范化建设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旧西藏时期,这里的教育形态以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文盲率高达9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对西藏的教育事业非常重视,通过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艰苦努力,在内地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以及国际友好组织的帮助下,西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借助“两基”攻坚规划的全面实施,按照自治区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经过几年努力,学校在布局结构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实施规范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效。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10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72%,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2%。

我们访问的学校,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学校的校舍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新建,农牧区中小学基本完成了第一轮规范化建设任务,村完小以上学校均基本解决了危房问题,与当地较为低矮的民房相比,学校的校舍显得高大、宏伟、明亮而色彩鲜艳,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五星红旗飘扬下的建筑群就是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得到最大满足。这些学校都有实验室、微机室、音乐教室、图书阅览室、美术教室、德育室等,功能室的配备较为齐全。村完小以上的学校基本达到自治区二类学校以上的办学标准,农牧区教学点改造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拉萨这个有57万人口的市,从2005年起,每年从市级财政中拔出专款100万元对农牧区教学点进行改造,计划再用5年时间,教学点的校舍也将成为当地最好最漂亮的房子。

2、学生享受最好的待遇

西藏由于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为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国家在西藏实行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从1985年开始,国家拨出专款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心学校办学模式,距学校2公里以外的学生都可以住校,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都可享受“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保证每个学生每月有伙食费80元;每个住校生有一套行李,每生每年有2套衣服(冬夏各一套);同时,学生享受免交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政策。我们还得知,今年学生的“三包”政策标准将再度提高,小学生每年每人1000元,初中生每年每人1150元,边境一线的学生再增100元。这一政策的实施,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了保障,切实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保证了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们所到的农牧区学校的住校生约占在校生的90%左右。为方便学生,学校在学习周期安排上,也作了许多灵活的处理,如上课10天,放假4天,以便于学生回家和返校有充足的时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图书较为宽余,配备都在10册以上,许多学校得到内地捐赠的图书较多,如甲玛完小生均120册。得益于这些优厚的政策和条件,农牧区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和巩固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打下基础。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我们到的甲玛中心小学有专任教师19人,大学专科以上18人,占94.7%;牛玛完小专任教师14人,大学专科9人,占64.3%;林周县苏州小学专任教师64人,大学专科52人,占81.6%;羊八井小学专任教师23人,大学专科19人,占82.6%。就拉萨市7县1市整体情况看,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占0.27%,本科生占72.7%;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占0.23%,本科生占52.5%;小学教师中,本科生占6.83%,专科生占43.76%。这些数据说明,教师队伍学历起点较高,整体素质较好。而大部分教师都是由内地帮助培养和培训的。据一份资料介绍,在过去的20年间,内地有21个省(市)开办“西藏班”,共培养初中生3万人;中专、中师、高中生2万人;本科生6万人;每年还向全国各地引进大学生到西藏工作,仅2004年引进教师2500名,其中师范本科生870名。由此可见,一方面说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西藏教育的重视,全国各地对西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说明西藏虽然是民族自治地区,但教育观、人才观是开放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我们重点考察的拉萨市基础教育居于自治区的领先地位,其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已基本满足发展需要。为此,拉萨市教体局采取了“骨干牵动,整体提高”的举措,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新聘的中、小学教师按本科、专科学历要求进入,不断完善城镇与农牧区教师交流制度,新分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到基层从教锻炼,而交流教师的人事、工资关系仍留在原学校,下派到基层学校或跨区县交流工作3年再返回原学校。2002年以来,城乡交流教师达250多人,年均交流50人以上。这一制度的实施既锻炼了教师,支持了基层学校,又稳住了人心留住了人才。与此同时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制定了《拉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拉萨市教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依托北师大、首师大以及区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快骨干教师的成长与培养的步伐。关心爱护教师,为他们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对农牧区基层、偏远、高寒地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在拉萨市区首个建成教师新村安居工程,真正使最基层的教师安居乐教。

4、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

“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这句话是我在两所农村小学看到的。农牧区中心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是件平常的事情,就在海拔最高的纳木措湖边的神湖小学,也有20台计算机,但学校用电靠太阳能蓄电,仅能勉强维持照明用电,虽有计算机却未能正常使用。总体看,西藏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就拉萨市而言,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布点已基本完成,只要具备用电条件的学校基本做到电视班班通,教学点全部配备成套的教学光盘及播放系统,农牧区乡镇中小学配备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教育信息资源“校校通”达到70%,而城区学校配置更高,如闭路监控、校园广播、教学双向点播系统等,已成为办学的必备条件。依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快信息化进程,偏远学校和农牧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以此带动农牧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育观念新变化

西藏教育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和容纳着来自国内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本土化,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体现在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每年都选派大批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赴内地学习、考察,选派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到相关的内地大学进行培训和研修;同时特别关注教育教学的运用研究。西藏从2004年开始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把素质教育理念与中英合作项目的教师培训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整合,做到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按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把“以学习者为中心”所倡导的如“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友好学校”、“儿童自尊”、“健康教育”、“生活技能”等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儿童切身利益相关内容放到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主动地运用小组合作、提问、教学具使用、游戏四种教学技能,牢固树立尊重所有儿童、让所有儿童获得发展权利的观念,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五大转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建安全、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关系。

在我们访问的学校中,我多次在显眼的墙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快乐吗?”这句话隐含的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诘问。在一所学校的班刊墙面上,我还看到这样一句话:“昨天的教师是圣人,是偶像;今天的教师是伙伴,是朋友。昨天的学生规规矩矩,今天的学生敢说敢议。”这些会说话的墙面,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西藏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展和成果。

6、职业教育为农牧区孩子提供帮助

我们访问的农牧区学校,校校都建有蔬菜大棚,不单是学生,学生家长、社区老百姓都参与到学校大棚蔬菜的种植中来,这是最普通,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我们重点参观的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中学职教中心,是英国救助儿童会申报由欧盟投资开办的,是日喀则地区规模较大的职教中心之一。学校有专用的校舍,有教室、车间、仓库、教职工办公室等,有种植基地20余亩,开办了民族绘画、蔬菜种植、缝纫裁剪、卡垫编织、木工制作、农机维修六个专业。学生与白朗中学及其它学校相互沟通,招生较为灵活,有三年制、有“1+2”、有“2+1”等模式,关键是按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意愿来办班,为广大农牧区孩子走出校门能自谋职业、发展生产提供学习的基地,目标是“上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致富有门路”。职教中心已有5年的办学历程,培养了5届学生,锻炼了一批教师,稳住了一批外聘技术教师。而且各专业的成果也逐步推向了市场。如学生制作的木床、桌椅,编织的卡垫,缝制的藏棚、门窗帘已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平,农机具维修也达到一定专业水平,得到农牧民的欢迎和信任。毕业的学生或走进城镇,或返回农村,他们正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寻求创业之路,为自身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在整个考察中,我们边看边对照、边反思,既看到西藏教育的发展,也看到西藏和临沧基础教育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巩固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如何过语言关的问题;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方面的难点问题,如何让学生形成刷牙、洗脸、讲究卫生和不随地大小便等文明行为教育问题,这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深入研究、注重落实,方可取得实效。

第三篇: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西藏教育印象——

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云南省临沧市教育局

刘丽霞

2006年5月21日至31日,临沧市政府马迎春副市长带领我市11名教育工作者参加由省教育厅、英国救助儿童会共同组织的云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项目州、市教育局以及项目县相关人员赴西藏考察。考察的目的在于促进两省区教育工作者的相互学习交流,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10天的考察中,我们走访了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等5个县(市)8所学校,听评课9节,参加乡、村干部、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座谈会、交流会11次。此次考察,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中英合作项目的实施情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促进我市民族教育和实施好中英合作项目颇有启迪。

1、规范化建设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我们访问的学校,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学校的校舍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新建,农牧区中小学基本完成了第一轮规范化建设任务,村完小以上学校均基本解决了危房问题,与当地较为低矮的民房相比,学校的校舍显得高大、宏伟、明亮而色彩鲜艳,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五星红旗飘扬下的建筑群就是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得到最大满足。这些学校都有实验室、微机室、音乐教室、图书阅览室、美术教室、德育室等,功能室的配备较为齐全。村完小以上的学校基本达到自治区二类学校以上的办学标准,农牧区教学点改造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拉萨这个有57万人口的市,从2005年起,每年从市级财政中拔出专款100万元对农牧区教学点进行改造,计划再用5年时间,教学点的校舍也将成为当地最好最漂亮的房子。

2、学生享受最好的待遇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4、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

“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这句话是我在两所农村小学看到的。农牧区中心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是件平常的事情,就在海拔最高的纳木措湖边的神湖小学,也有20台计算机,但学校用电靠太阳能蓄电,仅能勉强维持照明用电,虽有计算机却未能正常使用。总体看,西藏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就拉萨市而言,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布点已基本完成,只要具备用电条件的学校基本做到电视班班通,教学点全部配备成套的教学光盘及播放系统,农牧区乡镇中小学配备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教育信息资源“校校通”达到70%,而城区学校配置更高,如闭路监控、校园广播、教学双向点播系统等,已成为办学的必备条件。依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快信息化进程,偏远学校和农牧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以此带动农牧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育观念新变化

西藏教育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和容纳着来自国内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本土化,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体现在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每年都选派大批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赴内地学习、考察,选派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到相关的内地大学进行培训和研修;同时特别关注教育教学的运用研究。西藏从2004年开始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把素质教育理念与中英合作项目的教师培训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整合,做到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按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把“以学习者为中心”所倡导的如“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友好学校”、“儿童自尊”、“健康教育”、“生活技能”等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儿童切身利益相关内容放到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主动地运用小组合作、提问、教学具使用、游戏四种教学技能,牢固树立尊重所有儿童、让所有儿童获得发展权利的观念,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五大转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建安全、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关系。

在我们访问的学校中,我多次在显眼的墙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快乐吗?”这句话隐含的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诘问。在一所学校的班刊墙面上,我还看到这样一句话:“昨天的教师是圣人,是偶像;今天的教师是伙伴,是朋友。昨天的学生规规矩矩,今天的学生敢说敢议。”这些会说话的墙面,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西藏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展和成果。

6、职业教育为农牧区孩子提供帮助

在整个考察中,我们边看边对照、边反思,既看到西藏教育的发展,也看到西藏和临沧基础教育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巩固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如何过语言关的问题;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方面的难点问题,如何让学生形成刷牙、洗脸、讲究卫生和不随地大小便等文明行为教育问题,这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深入研究、注重落实,方可取得实效。

第四篇:西藏考察报告

大学教师假期西藏游调研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一、摘要--------3

二、调研目的----3

三、调研内容和范围-----------------------------3

四、调研方针与方法-----------------------------3

五、调研进度和经费预算-------------------------3

六、调研分析----4

七、调研结论和建议-----------------------------7

八、附录--------9

一、摘要

西藏地处世界最高、中国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独特,以藏族为典型代表的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藏传佛教寺院以及高原雪域风光成为本区的主要特点。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气候独特而复杂多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雪域风光,而古老的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这一切构成了西藏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使西藏极具神秘感,令无数的海内外旅游者神往。

二、调研目的了解沈阳城市学院大学教师是否愿意在假期去西藏旅游,去西藏游的考虑因素,西藏游的时间安排,花销以及目的。

三、调查范围和内容

(一)调研内容

1、教师对西藏的印象,对开展西藏游的想法

2、教师去西藏的主要考虑因素和旅游形式

3、出游计划,花销,目的

4、对旅游伙伴,旅游资源的选择

(二)调研范围 西藏旅游市场

四、调研方针和方法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为了能够真正做到从样本的结果得出总体的评价结论。本次调查方法如下:

1、调查对象:酒店管理学院老师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五、调研进度和经费预算

(一)调研进度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的问题 1天 第二阶段:进行问题论证 1天

第三阶段:确定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2天 第四阶段:统计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3天

(二)经费预算

调查问卷打印费用------2元

六、调研分析 1.教师对西藏的印象的选择分析

西藏的旅游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因其处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交通通达度不高,但旅游资源独特,且极具魅力,令许多旅游者神往。

调查表明,大学教师对西藏的印象是神秘 传奇的占100%,因为西藏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再加上其独特的旅游资源,神秘的宗教文化,这些都有别于教师们自身所处的环境,西藏的旅游宣传也是针对其神秘,传奇,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西藏就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的地方。而人们旅游就是因为其探奇心理,想要感受,体验那种神秘。我们也就可以把神秘,传奇作为此次西藏游的主题。2.教师对西藏游的选择分析 据调查,有100%的人有假期去西藏旅游的想法,因为大学教师都有两个比较长的假期,有充足的时间去西藏旅游,再加上其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而西藏的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也吸引着他们。3.教师对西藏游的主要考虑因素的分析 从表可以看出,教师们对西藏游的主要考虑因素是不同的,其中考虑身体状况的占20%,因为西藏是高原气候,许多人的身体条件并不适合去西藏,而且去西藏旅游只有火车进藏,这些都对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这既是西藏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障碍,但又是西藏具有神秘吸引力的一个因素。有20%的人选择了时间,因为西藏地处边远,交通通达度不高,去西藏旅游只有火车,费时较长,且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些都增加了旅游的时间成本。选择当地风光的占60%说明,西藏吸引游客的是西藏的自然风光,西藏拥有独特的藏族宗教文化底蕴。西藏还拥有独一无二的雪域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有“日光城”美誉的拉萨,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这些构成了西藏的旅游风光,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人。4.对西藏游形式的选择分析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交通,旅游业的发展为人们的出游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空间。

调查表明,西藏游的游客中选择驴友自行的占60%,因为他们觉得驴友在一起感觉更放松,目的地可以自己选择,也可以自己安排行程和路线,对于参观的景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不必受到约束,还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花销,并且和驴友一起可以互相帮助,大家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行程会更充实和愉快。因此,驴友自行成了教师的首选。

当然也有20%的教师选择了旅行社,因为团队比较安全,并且在行程开始之前,旅行社已经确认好旅游计划,住宿,导游,游玩计划等已经安排好了,免去了奔波,排队之苦。而且旅行社会安排导游讲解,这样既可以游玩,又能更好的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自助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人都想利用长 篇二:西藏自治区考察报告

西藏自治区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西藏自治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经验以及拉萨市“文化兴市”发展战略,推动我市“文化立市”战略实施,5月16日—20日,xx率领xx一行xx人赴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拉萨、纳木错、林芝等地,重点了解了西藏文化旅游的发展情况,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做法和成效

(一)文化和区位优势独具特色

1、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西藏旅游资源不仅有高原自然景观,如世界屋脊立体景观,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高山、冰川、珍稀动植物,而且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藏传佛教文化特色旅游资源众多。西藏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风景名胜区1处,对外开放山峰5座,自然保护区13处,景点100多处,具有大容量、多样性和鲜明藏传佛教特色。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品味高、精品多。历史、宗教、文化完整保存于寺院、宫殿、庄园、建筑、壁画、雕塑等古迹。有众多顶级旅游资源,哲蚌寺、色拉寺、萨迦寺、藏王墓、古格王朝遗址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风情独特的藏传佛教民俗旅游资源。藏族文化、民俗、习俗与宗教密切相关。藏族服饰、器物用具、民间工艺、竞技、藏医藏药、天文历算、戏剧歌舞、传召大法会、沐浴节、望果节;藏族饮食、民居、拉萨雪顿节、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节等,使游客心驰神往。

2、文化优势独具特色。文化旅游为西藏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市场和主要客源。藏传佛教理论体系庞大,思想哲理深邃,境界取向玄远,文化底蕴深厚。藏传佛教古朴厚重的神秘价值取向。辉煌古刹、奇丽河流湖泊、俊俏冰川雪峰、神秘雪域神山圣湖、灵童转世等形成独特文化体系,具有神秘色彩和诱惑力,吸引朝圣者祈求助德。真诚善良的伦理规范。佛教是传统藏族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心理特质的基石。山川河湖崇拜。藏传佛教崇拜山川河湖,与自然和谐相处。圣山、圣湖观念和绕转习俗强化了藏民的环保意识。寺院及其内部陈设。建筑师和艺术家将藏传佛教精深思想和藏族历史物化在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壁画、唐卡艺术中,通过观察、欣赏,获得美的享受和求知欲的满足。佛学院及宗教研究。作为佛学最高学府,佛学院讲经缜密,治学严谨,教学体系完备,学者辈出,著作丰富。

3、区位条件独具特色。地理优势。西藏高原土地辽阔、人口稀少、工业化程度低,处于原始自然状态,自然生态环境制约多数产业发展,吸引渴望回归自然的游客体验。区位优势。西藏与印度、尼泊尔、缅甸毗邻,客源跨国交流得天独厚。

(二)文化旅游开发意义重大

1、旅游产业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支柱。西藏将旅游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已开发旅游资源中宗教旅游地位突出。

国家向西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旅游打破地区封闭,产生大量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为其它产业发展开拓空间,改善环境,培育经济增长点。相比工业、农业,旅游服务地区差异小,制约着其它产业发展的封闭环境构成西藏旅游业的特色,西藏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

2、藏传佛教旅游是西藏文化旅游核心。西藏藏传佛教对养生和心灵平静有吸引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藏传佛教渗透到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对藏族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生态伦理观和审美观产生深刻影响,物化在建筑、绘画、雕塑、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赋予藏区文化旅游资源以人文内涵,是藏区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资源,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3、藏传佛教旅游开发利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保护宗教圣地,宗教与旅游相互促进。发掘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参与性,可使游客直接视听、亲身体验,遵从藏传佛教仪轨,学习藏传佛教礼仪,参与藏传佛教活动,购买藏传佛教纪念品,感受浓郁的藏族独特文化和藏传佛教精神世界,追求文化差异、文化认同和文化审美,保护和传承西藏佛教文化遗产。

(三)藏传佛教旅游的开发机遇

1、国家政策优势明显。1979年,中央拨款7亿多元对寺庙、灵塔、祭奠等宗教场所进行维修,包括拉萨三大寺和很多中小寺庙得到修复;1989—1994年国家拨款5500多万元和大

量黄金白银,对布达拉宫重点维修;2002年布达拉宫、罗布尔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 维修总投资3.3亿元;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为西藏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客源优势明显。宗教旅游生命周期长。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市场资源独特,规模大,需求稳定,是优质旅游市场,无特殊事件发生,不易衰落。国内外对西藏的关注持续升温。因历史、民族、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原因,藏传佛教文化旅游长期处于国际热点领域,国内外人士对该神奇地域情有独钟,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持续存在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3、拉萨“文化兴市”战略机遇。“文化兴市”战略是拉萨市站在国家发展战略、西藏自治区发展规划和拉萨市创建国际旅游城市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推动拉萨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发展强市的战略转型意义重大。借此,拉萨市启动了“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园区位于距拉萨主城区2公里的次角林沟,面积约15平方公里,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后随行人员的聚居地。规划用时3年把这里建设成为“藏文化的世界总部基地、藏文化旅游产品标准输出地、藏文化创意发祥地、高端休闲度假地、市民休闲度假地”,打造具有西藏特色、西藏风格、西藏气派的先进文化旅游品牌。

二、关于我市“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力推进“文化立市大规划”。强化规划是政府第一资源、第一职责的意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半年的“文化立市大规划”。按照国际化、高标准的原则,选择顶级设计单位,组织精干力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目前的规划设计,下决心做文化立市的精品工程。按照宁慢不错、宁留不占的原则,确保概念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强力建设“大基础”,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轮驱动”。强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夯实发展后劲。打造“东坡宋城”、“两宋荣光”景观大道和苏轼、苏洵、苏辙、苏母四大名人公园,提前开展文化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全力对接,共同支持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强化文化旅游服务“软件”建设,抓好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艺术创作、文化品牌打造三项工作。加强诚信建设,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三)大胆探索“东坡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大力弘扬独特的东坡文化。学习借鉴拉萨市建设“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新模式,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园区机制,建议我市将东坡岛建设成为“东坡文化旅游创意园区”,集民俗文化展示、民俗手工艺品产销、演艺娱乐、酒店休闲、商贸观光、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由大集团、大企业对园区进行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安置、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坡文化的总部基地、高端休闲度假地、市篇三: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西藏教育印象—— 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云南省临沧市教育局 刘丽霞 2006年5月21日至31日,临沧市政府马迎春副市长带领我市11名教育工作者参加由省教育厅、英国救助儿童会共同组织的云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项目州、市教育局以及项目县相关人员赴西藏考察。考察的目的在于促进两省区教育工作者的相互学习交流,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10天的考察中,我们走访了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等5个县(市)8所学校,听评课9节,参加乡、村干部、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座谈会、交流会11次。此次考察,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中英合作项目的实施情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促进我市民族教育和实施好中英合作项目颇有启迪。

1、规范化建设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旧西藏时期,这里的教育形态以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文盲率高达9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对西藏的教育事业非常重视,通过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艰苦努力,在内地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以及国际友好组织的帮助下,西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借助“两基”攻坚规划的全面实施,按照自治区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经过几年努力,学校在布局结构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实施规范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效。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10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72%,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2%。我们访问的学校,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学校的校舍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新建,农牧区中小学基本完成了第一轮规范化建设任务,村完小以上学校均基本解决了危房问题,与当地较为低矮的民房相比,学校的校舍显得高大、宏伟、明亮而色彩鲜艳,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五星红旗飘扬下的建筑群就是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得到最大满足。这些学校都有实验室、微机室、音乐教室、图书阅览室、美术教室、德育室等,功能室的配备较为齐全。村完小以上的学校基本达到自治区二类学校以上的办学标准,农牧区教学点改造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拉萨这个有57万人口的市,从2005年起,每年从市级财政中拔出专款100万元对农牧区教学点进行改造,计划再用5年时间,教学点的校舍也将成为当地最好最漂亮的房子。

2、学生享受最好的待遇

西藏由于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为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国家在西藏实行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从1985年开始,国家拨出专款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心学校办学模式,距学校2公里以外的学生都可以住校,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都可享受“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保证每个学生每月有伙食费80元;每个住校生有一套行李,每生每年有2套衣服(冬夏各一套);同时,学生享受免交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政策。我们还得知,今年学生的“三包”政策标准将再度提高,小学生每年每人1000元,初中生每年每人1150元,边境一线的学生再增100元。这一政策的实施,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了保障,切实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保证了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们所到的农牧区学校的住校生约占在校生的90%左右。为方便学生,学校在学习周期安排上,也作了许多灵活的处理,如上课10天,放假4天,以便于学生回家和返校有充足的时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图书较为宽余,配备都在10册以上,许多学校得到内地捐赠的图书较多,如甲玛完小生均120册。得益于这些优厚的政策和条件,农牧区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和巩固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打下基础。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我们到的甲玛中心小学有专任教师19人,大学专科以上18人,占 94.7%;牛玛完小专任教师14人,大学专科9人,占64.3%;林周县苏州小学专任教师64人,大学专科52人,占81.6%;羊八井小学专任教师23人,大学专科19人,占82.6%。就拉萨市7县1市整体情况看,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占0.27%,本科生占72.7%;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占0.23%,本科生占52.5%;小学教师中,本科生占6.83%,专科生占43.76%。这些数据说明,教师队伍学历起点较高,整体素质较好。而大部分教师都是由内地帮助培养和培训的。据一份资料介绍,在过去的20年间,内地有21个省(市)开办“西藏班”,共培养初中生3万人;中专、中师、高中生2万人;本科生6万人;每年还向全国各地引进大学生到西藏工作,仅2004年引进教师2500名,其中师范本科生870 名。由此可见,一方面说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西藏教育的重视,全国各地对西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说明西藏虽然是民族自治地区,但教育观、人才观是开放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我们重点考察的拉萨市基础教育居于自治区的领先地位,其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已基本满足发展需要。为此,拉萨市教体局采取了“骨干牵动,整体提高”的举措,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新聘的中、小学教师按本科、专科学历要求进入,不断完善城镇与农牧区教师交流制度,新分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到基层从教锻炼,而交流教师的人事、工资关系仍留在原学校,下派到基层学校或跨区县交流工作3年再返回原学校。2002年以来,城乡交流教师达250多人,年均交流50人以上。这一制度的实施既锻炼了教师,支持了基层学校,又稳住了人心留住了人才。与此同时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制定了《拉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拉萨市教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依托北师大、首师大以及区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快骨干教师的成长与培养的步伐。关心爱护教师,为他们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对农牧区基层、偏远、高寒地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在拉萨市区首个建成教师新村安居工程,真正使最基层的教师安居乐教。

4、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

“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这句话是我在两所农村小学看到的。农牧区中心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是件平常的事情,就在海拔最高的纳木措湖边的神湖小学,也有20台计算机,但学校用电靠太阳能蓄电,仅能勉强维持照明用电,虽有计算机却未能正常使用。总体看,西藏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就拉萨市而言,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布点已基本完成,只要具备用电条件的学校基本做到电视班班通,教学点全部配备成套的教学光盘及播放系统,农牧区乡镇中小学配备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教育信息资源“校校通”达到 70%,而城区学校配置更高,如闭路监控、校园广播、教学双向点播系统等,已成为办学的必备条件。依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快信息化进程,偏远学校和农牧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以此带动农牧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育观念新变化 西藏教育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和容纳着来自国内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本土化,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体现在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每年都选派大批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赴内地学习、考察,选派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到相关的内地大学进行培训和研修;同时特别关注教育教学的运用研究。西藏从2004年开始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把素质教育理念与中英合作项目的教师培训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整合,做到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按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把“以学习者为中心”所倡导的如“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友好学校”、“儿童自尊”、“健康教育”、“生活技能”等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儿童切身利益相关内容放到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主动地运用小组合作、提问、教学具使用、游戏四种教学技能,牢固树立尊重所有儿童、让所有儿童获得发展权利的观念,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五大转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建安全、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关系。在我们访问的学校中,我多次在显眼的墙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快乐吗?”这句话隐含的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诘问。在一所学校的班刊墙面上,我还看到这样一句话:“昨天的教师是圣人,是偶像;今天的教师是伙伴,是朋友。昨天的学生规规矩矩,今天的学生敢说敢议。”这些会说话的墙面,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西藏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展和成果。

6、职业教育为农牧区孩子提供帮助

我们访问的农牧区学校,校校都建有蔬菜大棚,不单是学生,学生家长、社区老百姓都参与到学校大棚蔬菜的种植中来,这是最普通,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我们重点参观的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中学职教中心,是英国救助儿童会申报由欧盟投资开办的,是日喀则地区规模较大的职教中心之一。学校有专用的校舍,有教室、车间、仓库、教职工办公室

等,有种植基地20余亩,开办了民族绘画、蔬菜种植、缝纫裁剪、卡垫编织、木工制作、农机维修六个专业。学生与白朗中学及其它学校相互沟通,招生较为灵活,有三年制、有“1+2”、有“2+1”等模式,关键是按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意愿来办班,为广大农牧区孩子走出校门能自谋职业、发展生产提供学习的基地,目标是“上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致富有门路”。职教中心已有5年的办学历程,培养了5届学生,锻炼了一批教师,稳住了一批外聘技术教师。而且各专业的成果也逐步推向了市场。如学生制作的木床、桌椅,编织的卡垫,缝制的藏棚、门窗帘已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平,农机具维修也达到一定专业水平,得到农牧民的欢迎和信任。毕业的学生或走进城镇,或返回农村,他们正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寻求创业之路,为自身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在整个考察中,我们边看边对照、边反思,既看到西藏教育的发展,也看到西藏和临沧基础教育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巩固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如何过语言关的问题;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方面的难点问题,如何让学生形成刷牙、洗脸、讲究卫生和不随地大小便等文明行为教育问题,这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深入研究、注重落实,方可取得实效。篇四:西藏综合楼采暖考察报告 综合楼采暖报告

根据市场调研,适合于西藏地区的采暖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

特点:广泛用于高档别墅。

原理:以电为能源,由电能直接转换成热能,热效率基本为100%,以辐射

方式传递热量,具有舒适,节能,安全环保等特点。

优点:

1、室内温度均匀,各处温度可按需调节,各个房间可单独控制,节约能源,升温快;

2、无噪音,无污染;智能运行,耗能低,辐射供暖,热效率高;不占用室内、室外任何空间。

3、系统可靠性、安全性高,不易损坏,无需维护,使用寿命50年以上。室内仅见漂亮的温控器,清洁、卫生、不干燥。

缺点:

1、升温较慢,一般需要1-1.5小时才能达到18摄氏度左右。

2、安装了发热电缆的位置不允许钻孔、钉钉或挂物,对装修有限制。

3、能耗较高,后期其使用成本高,不符合国家的建筑节能要求,属于淘汰产品。

4、施工中若有损坏,排查和修复不易。

5、不能同时供应热水,必须另加热水供应装置。

造价:

约200元/m2

二、太阳能水暖+电辅方式地面供暖

特点:室温由下而上逐渐递减,适用居所:办公楼、住宅。原理:由屋顶的太阳能设备及安装于水箱中的电加热设备等方式给管道中的水提供热源,地暖是通过埋设于地面下的热水管均匀向室内辐射热量而达到采暖效果。

优点:

1、地面温度均匀,室温自下而上逐渐递减,舒适度高。

2、空气对流减弱,有较好的空气洁净度。

3、与其他采暖方式相比,较为节能,节能幅度约为10%。

4、有利于屋内装修,增加2%至3%的室内使用面积。

5、有利于楼板隔音。

6、可以同时供应热水,经济适用,减少投资。

缺点:

1、对层高有8-10厘米左右的占用。

2、地面装修时易损坏地下管线。

3、由于水温调节不够精确,最好选用地砖或复合地板。

4、设定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大大降低输送管道的使用寿命。

5、在西藏环境下,供热系统必须24小时运行,保证管道中的水循环,否则管道容易冻爆。

造价:

约330元/m2

三、电热膜辐射采暖系统: 特点:适用居所:精装修公寓。

原理:以电力为能源,将特制的导电油墨印刷在两层聚酯薄膜之间制成的纯 电阻式发热体配以独立的温控装置.,大多数为天花板式,也有少部分铺设在墙壁中。具有恒温可调、舒适环保、寿命长、免维护等特点。优点:

1、户内无暖气片,房间使用面积可增加2%到3%,便于装修和摆放家具。

2、属清洁能源,无污染。

3、可用温控器调节室温。

4、没有传统采暖的燥热感,温度均匀。

缺点:

1、电热膜升温较慢,一般需要1到1.5小时才能达到18摄氏度左右。

2、系统安装要与装修同步,不能在顶棚上钉钉子、钻孔等,不利于做天花造型,使住户装修时受限制。

3、电能供应不畅、不稳或电费标准太高的地区不宜采用。

4、使用寿命过短。

5、不能同时供应热水,必须另加热水供应装置。

造价:

约160元/m2

四、电热布地面辐射采暖

特点:健康、安全、节能、美观 适用居所:住宅、办公楼

原理:以电力为能源,以红辐源电热布为发热体,通过电热布产生远红外线

辐射,以电地暖的形式进行建筑物供暖。

优点:

1、地面温度均匀,室温自下而上递减,脚暖头凉,舒适度高,符合人体养生理论。

2、空气对流减弱,有较好的空气洁净度,无污染,无噪音。

3、与其他采暖方式相比,较为节能,节能幅度约为30%-40%。

4、使用简便无须维护,电热布释放8-14微米远红外线,对房间有杀菌作用,利于人体保健。

5、户内无暖气片,使用面积可增加2-3%,便于装修和摆放家具。

6、不怕水、耐弯折,寿命持久长久30年以上,终身免维护,节约使用成本。

7、配有智能化温控器,程序控制,可根据作息时间设置升降温时间及温度。

8、在投资造价和运行费用上具备很好的可比性。

缺点:

1、前期投资较高。

2.不能同时供应热水,必须另加热水供应装置。

造价:

约450元/m2篇五:西藏旅游市场实地考察调研报告《前言》

《前 言》

本次项目考察小组对西藏旅游市场实地考察调研后,由考察组成员先后写出了《西藏之行考察行程纪要》、《关于投资西藏旅游(转载于:西藏考察报告)市场的考察报告》、《波密县考察报告》、《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旅游投资状况——调查报告》、《项目建议书》、以及《关于兴建波密弘森酒店的可行性建设报告》,共6篇不同内容的报告书。其中3篇考察报告中已基本将西藏现有旅游行业的事实性与理念性资料、直接性与间接性资料、具体性与概括性资料、主体性与辅助性资料、现实性与历史性资料反映出来。而在《项目建议书》中,重点指出了当前在西藏旅游市场出现了很好的投资机会,并具体的提出由投资方在西藏注册成立“西藏弘海旅业管理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及成立该公司的主要理由和目的。最后,在针对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写出详细可行性建议报告中,对其市场潜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并在报告最后对投资方在西藏投资旅游业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评价。

通过本次考察,我们认为过去西藏地处我国西部旅游冷温地区,地方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虽然有所加强,并逐年加以重视,但依然存在“雷声大、雨点子”,“一流资源、二流的交通、三流的开发、四流的经营、五流的促销”的现象。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西部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国内旅游市场逐步西移,西藏就以其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各阶层游客重要的、首选的旅游观光之地。这一变化是爱好旅游的人士有目同共睹的,同时,这一变化促使西藏各级地方政

府也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加强旅游业基础建设的投资与扶持力度。根据旅游区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旅游区的发展变化都应该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然后到衰落或者复苏阶段,这6个阶段。通过考察调研,我们认为从历史性与现实性资料来看,西藏目前是一个刚开发的新生旅游区,其旅游生命周期尚处在参与阶段后期和发展阶段初期,其特征表现为旅游者人数高速增长,旅游收入及利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旅游者由开拓型、探险型向大众型市场过渡,而竞争者及竞争对手相对较少,对旅游市场的开发和竞争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企业间的经济实力竞争。对人才技术资源的竞争意识较淡薄,更谈不上先进的管理营销理念与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因此,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先人一步的时机进入西藏旅游市场,通过增强营销、积极开拓、抢占旅游资源,并大力促销和拓展营销渠道,在其它有一定经济技术实力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之前占据主导地位。当西藏的旅游生命周期真正全面进入发展阶段时我们已经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同时也有了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此阶段的旅游市场和产值将高速增长,企业的利润率也达到最高水平。虽然此时的竞争者以极速增长,但由于我们已掌握了先机,并已经对西藏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和未来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因此,这一时期也正是我们企业扩张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可以利用这时竞争激烈的市场,以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营销理念对一些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的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租赁、托管等资本运作方式,以较低的投入

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资产增值。例如:现林芝地区八一镇现有一部分由政府、邮政、税务、银行、农牧各行业自行投资兴建的宾馆、酒店、培训中心,目前在旅游基础设施相对紧缺时,尚能经营良好,获取一定利润,但由于经营管理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市场意识,没有先进的营销方法。因此,在未来的竞争中一定会处于不利地位,而这些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较好,只是软环境差,所以我们可从中选择一些能相互合作的企业进行软环境投资,从而培养状大我们企业自身。因此,考察组成员共同认为首先我们已经对这一投资机会进行可行性研究,其结论是希望投资方能根据这次考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方针,能否尽快在西藏注册成立一个“旅业管理开发公司”,然后由该公司继续对需要投资的项目做出具体和详细的策划与运作。该公司主导方针是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把握好当地旅游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投资开发旅游产品的进度节奏。使各项投资都能适时适度做到以最优的投资组合方式和最短的时间跨度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从而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和政治利益。该公司整体运作初期应立足以软投资为主,实投资为辅。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上将尽量引进国外和东南沿海旅游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在旅游项目和开发上与应充分利用依拓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共同发展。

第五篇: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专题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2011-2020)实施方案》(粤教师[2011]21号)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我们一行几十人于2013年4月中旬赴香港开展基础教育考察学习活动。

在香港职业训练局高峰进修学院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分别聆听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专业顾问、崇真书院前校长张文彪博士的讲座《香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和专业发展》,香港前教育局副秘书长、前教育署副署长郑文耀先生的讲座《香港中小学教育制度、校本管理及课程改革》,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拔萃女书院、崇真书院、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并就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范畴涉及的问题与郑文耀先生进行了对话交流,随学生参观了香港立法会和香港展城馆,从而对香港的基础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一、香港教育的基本情况

1.办学形式和管理架构。

香港的中小学共1085所,其中90%为津贴、直资学校,5%为官立学校,5%为私立学校。香港没有内地的“中职”类学校。我们参加的三所学校中,拔萃女书院为基督教学校,是直接资助学校办学模式,在政府每年按学生人数资助经费之外,学生每月还需交纳一定的学费给学校;崇真书院也是基督教学校,为津贴学校办学模式,跟官立学校一样学生均不用交纳学费。

香港基础教育的主管部门是香港教育局,负责研制教育政策,监管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各所学校的具体管理架构不尽相同,在校长之上普遍设立有校董会或学校管理委员会(由教育局或校董、学校、家长、校友等方面的代表组成)。

2.学制和规模。

香港的国民教育体系为:1-2岁为学前教育(家长陪同参加),3-5岁为幼儿园教育,6-11岁为小学教育,12-17岁为中学教育,18-21岁为大学教育。每所中学均设置中一至中六年级,小学、中学的十二年已全面实行免费教育(即内地的义务教育)。

2011-2012学年的基础教育在校生总数为797976人。每所学校的在校生总数一般为600-1000人,每班人数为27-33人。拔萃女书院为小学、中学一贯制女校,社会声誉极佳,在校生也只有1120人。

3.入学办法。

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均实行免试入学,分别按照《小一入学办法(pOA)》《中学学位分配办法(SSpA)》《初中评核办法(JSEA)》就读小学、初中(中一)、高中(中四);大学则依据香港考试局组织的“中学文凭试”及《大学联合招生办法》进行自主招生。

4.课程设置与教学语言。

因为中六的文凭试科目为4个核心科目(中、英、数、通识教育)和至少一个选修科目,所以各校的高中课程基本一致(选修科目共十余门,各校开设的选修科目数量不一)。初中与小学的科目设置各校不尽相同,如拔萃女书院设立9个学习领域18个学习科目;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的中

一、中二为14个科目,中三为16个科目。

香港中小学的教学语言普遍为英语或粤语,只有教学“中国语文”等科目时才使用普通话。

5.关于教师。

香港的教师必须是教师专业本科毕业生,非教师专业毕业的必须进行一年的“教育文凭”学习才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所有教师入职前要有16周的实习训练期。除正式教师外,还有约15%的教学助理,但他们不能单独担任教师的教学工作。

教师待遇收入高于全港平均工资水平,国立学校教师是公务员。制定有教师退休保障计划——公积金制度。

班级教师配额,初中为1:1.7,高中为1:2。教师周课时较多,工作量较大。拔萃女书院另聘了30余名教师,教师每周课时约17节,已是全港工作量最少的学校。

二、香港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充足的财政保障。

2011-2012财政,香港支出的教育经费为682.74亿元港币,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18.6%。中小学整体实现相对均衡性的发展。

2.管理和评价方法独树一帜。

政府不直接管理学校事务,而是对学校实行“赋权问责”的管理方法。学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香港政府则通过《质素保证机制》分八个范畴23个指标每年对每一所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综合评估,评估等级分为“优异、良好、尚可、欠佳”,但评估报告不向社会公布。此外,还有国际层面的“专家定期检讨”机制对学校进行评估。

学生就读小学、中学期间,大型的统考只有中六的“文凭试”(相当于内地的高考),各科成绩以等级的形式呈现;各校之间互不知道对方的考试成绩和录取情况。我们所参观的三所名校,都没看到、听到学校介绍历年高考升学情况。从墙上贴着的“2013年中学文凭试安排表”来看,考试分散安排在四月份的18天中,每天考一门学科。

学校不可以开除学生。留级生应低于学校人数的5%,但小学或中学阶段每位学生最多只能留一次级。不提倡学生复读备考。

3.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制定有相对比较具体的“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以让教师对专业能力进行审视,同时也对教师给予专业发展道路的指引。以制度保证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其中每位教师在三年内须参与150小时的持续专业发展训练。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香港的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研讨交流的机会普遍较少。

4.“全人教育”颇具特色。

香港学校普遍开展形式活泼的“全人教育”,让学生全面成长。其中拔萃女书院的办学理念为“追求卓越”,力图让学生高效能学习,发挥潜能并乐于终身学习。

香港课程改革后新设立的“通识教育”“应用学习”科目很有特色。通识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论题,发展学生自我研习的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学习”则是一反“学以致用”的做法,采取以“用”促“学”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学校一般是上午8点到下午3:30为规定在校时间,其中中午休息(含吃午饭)为一小时。下午放学后的50分钟一般为学生自主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其中拔萃女书院成立了70多个兴趣小组,要求学生至少参加其中的一个。学校提供各种设施设备平台,让学生课后自我充分发展。对学生收取适当的费用,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责任感,只要学生本学期能保证参加课外活动的出勤率,还能获得退费的待遇;学校还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聘请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指导。

崇真书院开设了很多必修或选修的实用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如缝补、手工、烹饪等。

5.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落到实处。

香港的学校普遍成立有“家长教师会”和“校友会”,他们经常协助学校开展教学之外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教育。而社会也为学校教育大开绿灯,如香港立法会内设有一个“学生模拟立法会”,以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和参政意识;而开放香港展城馆给公众参观,以了解香港的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和未来的城市规划,更能激发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爱港热情,让学生从小就树立主人翁的精神,为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献计献策,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有用得多。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1.教育必须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学校间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乌龟跑赢兔子只能是一个童话故事。

2.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确立全面的人才观。应树立普高、职高、技工学校都能让学生成才的观念,应引导社会、群众对中小学进行综合评价。应正确处理好高考、中考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能让高考、中考成为应试教育的借口。

3.社会要求与学校要求应有机衔接。

下载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考察报告

    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考察报告2005年4月21-23日,陕西妇女研究会发展部李春叶与来自宜川县教育部门的13位同志一同赴兰州考察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在三天的考察中,我们了解到中英......

    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考察报告范文

    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考察报告一、考察目的宜川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女童入学率,改善教师教学质量。为此,项目此前多次邀请兰州中英项目教学专家为项目县教师做参与式......

    西藏青海援建工作考察报告

    西藏青海援建工作考察报告 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青海省藏区工作会议精神,我市与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青海海西州格尔木市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几年来,......

    基础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根本点,以创建优良班集体为重点,以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为保证,以提高......

    基础教育参考

    刊名: 基础教育参考 Basic Education Review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教育部教学管理信息中心 周期:半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1672-1128 CN:11-4889/G4......

    基础教育

    基于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以宁夏花儿进校园为例摘要:基于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而且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德国地处欧洲中部,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地。虽然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但每次都能在废墟中迅速崛起。目前,德国已发展成为......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德国地处欧洲中部,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地。虽然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但每次都能在废墟中迅速崛起。目前,德国已发展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