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材料与机械发展

时间:2019-05-13 08:2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材料与机械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材料与机械发展》。

第一篇:化学材料与机械发展

化学材料与机械发展

摘要:机械的发展与制造的原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次在材料方面的巨大进展都可能促进机械行业的发展,而原材料的发展则依托化学与冶金的发展。

关键字:化学材料 机械

发展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就拿我们每天的饮食来说,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六大类: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我们通过日常的饮食来获取这些营养素,而这些都与化学有关。衣、食、住、行离不开物质,在这些物质中,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比如我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有的是由天然物质改造而成的,如我们吃的酱油、喝的酒,是由粮食加工和经过化学处理得到的。更多的物质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用化学方法由人工合成的,如化肥、农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它们形形色色、无所不在,使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而机械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机械?机械是指机器与机构的总称。机械就是能帮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像筷子、扫帚以及镊子一类的物品都可以被称为机械,他们是简单机械。而复杂机械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通常把这些比较复杂的机械叫做机器。从结构和运动的观点来看,机构和机器并无区别,泛称为机械。有此可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其实就是简单的机械,比如筷子就是简单的杠杆,楼梯可以看做斜面,这些简单机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的便利。而那些复杂机械则使

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性能良好。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到这个时期世界各地文明都出现了用于谷物脱壳和粉碎的臼和磨;用来灌溉的桔槔和辘轳,装轮子的车;用来航行的船和舵。动力也由人力发展到畜力,水力和风力。机械工具也由天然的木,石,土发展到人造材料陶瓷和青铜材料。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青铜冶铸工艺在这一阶段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渐成熟的过程。从使用单面范和双面范制作小件器物,发展到用多块范、芯组成的复合范制作大型器件。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这一阶段后期,陶范熔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材料方面由以石质材料为主发展为以木、铜质材料为主。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工艺的转变。这些情况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时已经具有动力,传动和工作三个部分的完整机械。而这些都源于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

在青铜时代如火如荼的进行时,人类历史的车轮也不声不响地进入新的时代——铁器时代。在古埃及第二十王朝时,出现了虹吸管,水钟,鼓风箱和活塞式唧筒等流体机械。大约与此同时或稍晚一些中国也出现了吹旺炉火的鼓风器,有足够强大的鼓风器才能使炉达到足够的温度来从矿石中得到金属元素,原材料开始从单一的铜变得丰富起来,人类的冶金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在中国河北易县的遗址

料,它与军事应用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航空航天材料的进步又对现代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航空航天领域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能够引领和带动相关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衍生出更为广泛的、军民两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用航空航天材料制造的许多零件往往需要在超高温、超低温、高真空、高应力、强腐蚀等极端条件下工作,有的则受到重量和容纳空间的限制,需要以最小的体积和质量发挥在通常情况下等效的功能,有的需要在大气层中或外层空间长期运行,不可能停机检查或更换零件,因而要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质量保证。钛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结构金属,钛合金因具有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钛合金材料的重要性,相继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并得到了实际应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发展航空发动机用的高温钛合金和机体用的结构钛合金,70年代开发出一批耐蚀钛合金,80年代以来,耐蚀钛合金和高强钛合金得到进一步发展。钛合金主要用于制作飞机发动机压气机部件,其次为火箭、导弹和高速飞机的结构件。而正是这些特殊材料的发展,推动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航空航天相关机械的发展。

化学材料发展,化学技术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工具或者说是机械产业和机械产品的发展,每一次在化学材料方面的重大突破,都会影响到机械产业。所以我们机械专业应该重视化学材料方面的重要动态,了解新型材料的发展情况,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储备,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世界。

-参考文献:

【1】 C_航空航天先进材料与工艺技术

【2】 《中国机械发展史》作者:郭可谦 陆敬严

第二篇:机械 发展

机械设计发展史

2007-04-12 16:40

机械设计发展史

(剑过不留名0002)

【摘要】:设计必须科学化,这意味着要科学地阐述客观设计过程及其本质,分析与设计有关的领域

及其单位,在些基础上,科学地安排设计过程,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同时也

要求设计人员不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先进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及设计手段,科学地进行设计工作,这样才能及时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

【关键字】:机械设计、古代机械设计、近代机械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机械学

0前言

设计一词的英语为Design,它源于拉丁语Designar,由De(记下)与

Signare(符号,记号,图形等)两词组成。因此,“设计"的最初含义是将符号,记号,图形之类高下来的意思。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设计的内涵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设计的含义愈来愈深刻和愈来愈先进。设计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基本的活动之一,设计是复杂的思维过程,设计过程蕴含着创新和发明的机会。设计的目的是将预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规划与分析决策产生一定的信息(文字,数据,图形)形成设计,并通过制造,使设计成为产品,造福人类。1机械设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机械设计的发展史按时间来分,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古代社会到17世纪为机械设计起源和古代机械设计阶段,由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近代机械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现在为现代设计阶段。如果按其内容来分,可分为:直觉设计阶段,经验设计阶段和理论设计阶段。两种划分是一一对应的,是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机械设计的发展史。每一个阶段在设计理论,方法和制造工艺方面都有明显的特色。下面就按时间来划分,把机械设计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

1.1 机械设计起源和古代机械设计

我国近代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一些传说和记载。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郑裴李岗等遗址中都发现了七八千年以前制造相当精致的农具如石铲等。我国古代经书中,对于古代使用,制造机械的情况有许多记载。《周易》“系辞下”中有“黄帝,尧,舜氏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剡楫之力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以致远”,“断木为杵,掘地为舀”。由此可见,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已经发明了车,船,农具和许多生活用具。在《周易》第47卦“困”的卦辞中有“困于金车”,金车指用铜装饰起来的豪华马车。清代学者章诚说“六经皆史”,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随处可以见机械产品与人民生活密切的联系,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著作《道德经》中有“三十辐共一毂,像日月也”的说法,而在秦陵发掘出来的二号铜车马,车融会贯通就有30个车辐。虽然据统计,当时的车每个车轮用30个轮辐,但是对轮辐的数目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此外,我国古代在武器,纺织机械,农具,船舶等方面也有许多发明,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我国机械设计和制造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选地位,在世界机械工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国古代,机械发明,设计者与制造者是统一的。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的成果代表了当时我国的机械的设计水平。唐代的时侯我国与许多国家开展了经济,文华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非洲东海岸贸易频繁,对中国和世界其它的一些国家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贸易的发展,要求商品增加,从而改进生产设备,使机械设计有了很大的发展,造纸,纺织,农业,矿业,陶瓷,印染,兵器等都有了新的进展,机械设计水平也提高了一大步,宋代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记载了当时的许多科学成就,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水平。

世界其它的国家也有不少机械的成果。但这些设计多是凭设计者的经验完成的缺乏必要的,有一定精度的理论的计算。

1.2近代机械设计

17世纪欧洲的航海,纺织,钟表等工业的兴起,提出了许多技术部题,1644年英国组成了“哲学学院”,德国成立了实验研究会和柏林学会,1666年,法国,意大利也成立了研究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工作的意大利人伽里略(1564~1642)发表了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还进行过梁的弯曲实验;英国人牛顿提出了到家动的三大定律,1688年,他提出了计算流体黏度阻力的公式,奠定了古典力学的基础;英国人虎克建立了在一定范围内弹性体的应力24

梁光启林子为.《工程材料力学》:75

蔡兰寇子明刘云霞.《机械工程概论》:1004

《机械设计丛书》编审委员会,《机构系统设计》:8 – 20

第三篇: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发展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发展 2017工作报告

孙登明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

一年来,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院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在,我代表学院行政领导班子作学院发展述职报告。请予评议。

一、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保持廉洁

学院行政在学院党委带领下,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九大精神,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核心意识,加大党支部在学院发展中的先锋队作用,以党建促发展,提升师生员工的“精、气、神”,增强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凝聚力,教职员工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学院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学院建立和完善了监督约束机制,严格按国家政策、学校制度办事,让广大师生员工放心,让组织放心,保持了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本领导班子成员和学院师生未发生一起违纪违规现象。

二、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的发展专业是基础,学科是龙头,学院以博士立项建设为第一要务,不断加大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硕士生培养和博士点建设的力度,强

—1— 化教师的科研意识,针对学院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了学科带头人、教授和博士专项研讨会,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学院提供相应的政策导向,强化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标志性成果的奖励,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氛围,2017年也取得了一些高质量的成果:化学学科获批国内一流学科 B 类奖补项目,获批“合成化学及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化学学科首次进入 ESI 全球前 1%,论文总被引频次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 23 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化学学科获C,是全校进入前70%的三个学科中最高等次(其它2个学科为C-),发表论文97篇,其中SCI学术论文86篇(一区论文23篇,二区论文25篇),发明专利5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中国高校第92位,11篇论文中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贡献了9篇 为学校进入2017自然指数中国大学百强榜作出了贡献。学院不断加大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承办了全国有机合成学术会议,邀请了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所唐勇教授、丁奎岭教授、科大谢毅教授、四川大学冯小明教授,福州大学王绪绪来我院讲学,并指导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2017年,学院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厅各类项目资助11项。2017届20位研究生顺利毕业,6人考取博士研究生,考博率为30%,在校期间发表论文51篇,人均2.5篇。招收2017级研究生30人。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院发展的灵魂,学院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实际的模式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2017年引进博士4人,1名硕士充实到辅导员队伍,1名本科生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晋升教授4人,其中

—2— 破格晋升教授1人,晋升副教授1人。

四、教学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学院对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行了充分调研,注重发挥教师、学生、专家和管理人员的作用,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充分发挥专家和导师的作用,完成了新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各系利用平时的学生测评、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和院系检查反馈的信息,组织各教学组总结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组织了双导师培养机制,加大课程组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讨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等形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7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128人,考研率为27.53%,一次性就业率89.34%。

五、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

在招生人数增加,而实验室严重缺乏的条件下,学院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许多教师牺牲休息时间,开设实验和实践教学。申请省厅及学校各类经费用于实验条件改善,将一流学科奖补资金和其它专项资金用于添置了教学、科研设备,对逸夫实验楼进行了改造,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与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安庆华高置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政、校、企三方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渠道。

六、其他行政工作

配合淮北市、学校组织好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的安全、消防检查工作,尤其是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工作,并及时按要求落实整改。积极支持院工会工作,调整选举了新的工会班子,协助工会组织教职工参加学校运动会和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提高了教职工的团队精神和身体素质。

—3— 老师们,2017年我院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上级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我代表学院行政班子向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省级以上获奖仍是空白,国家级项目、高质量的成果虽然每年增加,但标志性成果数量少,学科带头人明显不足,学科发展不均衡,团队建设不完善,影响了博士立项建设;部分老教授科研劲头明显下降,部分博士安于现状,学院整体科研经费偏少,横向课题明显不足,影响了学院的发展,材化专业、化工专业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明显不足,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等,部分教职工奉献精神不够,工作不深入,浮于表面。所以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为了完成博士立项建设单位的目标,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进取,我相信,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再创佳绩。

感谢大家对我和我们班子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学院领导班子及教职工对我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我的水平和经历有限,在过去的工作中,我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影响了大家的工作和心情,影响了学院的发展,希望大家谅解,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指出我的不足和错误,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大家和学院工作的影响,我将尽我全力和学院班子成员共同合作,与大家一道,同心协力,为学院的发展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2018.3.16

—4—

第四篇:茶叶机械发展

茶业机械主要是指茶园作业机械和茶叶加工机械,是发展茶叶生产的重要生产工具。中国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茶业机械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一)茶叶机械的发展

应用机器制茶,我国最早,远在公元200-264年(三国时代),制茶饼(团茶)的碾碎工具就已开始应用。公元618-907年(唐朝),茶叶已成为普遍饮料,制茶技术和工具也随之发展,公元780年陆羽所写的《茶经》除详细记载了饼茶的制造工序,还系统介绍了19种饼茶的采制工具。到了宋代,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已应用水转磨研磨饼茶,《宋史?食货志》说:“元丰(公元1078-1085年)中,宋用臣都提举汁河堤岸,创奏修置水磨,凡在京茶户擅磨末茶者有禁。”又说:“元丰中修置水磨,止于在京及开封府界诸县,未始行于外路。及绍圣(公元1094一1098年)复置,其后遂于京西郑滑州(今河南滑县)、颖昌州、河北擅州(今河北淮阳县南)皆行之,岁收二十六万余络。四年(公元1097年),于长葛等处,京索(今荣阳县)、得水河增修磨二百六十余所。”到了元代,制茶机具的水转磨,规模更大,元王祯《农书》(公元1315年)载有:“水转连磨„„须用急流大水,以凑水轮。其轮高阔,轮轴围至合抱,长则权宜,中列三轮,各打大磨一盘磨之„„此磨既转,其齿复旁打带齿二磨,则三轮之力,互拨九磨。其轴首一轮,既上打磨齿,复下打碓轴,可兼数碓„„常到江南等处,见此制度,俱系茶磨。所兼碓具,用捣茶叶,然后上磨。”这里所称的水转磨,类似于现在的水力揉捻机,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制茶机具,其机构完善,可互拨九磨,兼捣谁功能,元代已从河南推广到江西等茶区。

清代,有些地方引进少量现代设备制茶,像羊楼峒压造帽盖茶已改用半人力螺旋压力机,汉口砖茶厂也使用蒸汽压力机压造青砖茶.到了本世纪40年代,少数茶场(厂)和茶叶试验单位开始从国外零星引进一些机器用于制茶。1945年以后,杭州成立之江机械制茶厂,开始应用我国台湾生产的抖筛机、细胞式切茶机,并开始仿造和研制各种精制机具,开展了机械化制茶。1946年上海祥泰铁工厂生产了平面圆筛机,全国各地茶厂也开始自行制造圆筛机、抖筛机、切茶机、风选机等。但是,总起来说,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经济、技术落后,制茶机具的生产和使用水平很低,整个茶叶生产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状态。

50年代初期,成立不久的中国茶叶公司,为适应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利用机械,提高制茶生产能力,降低成本,以产定销,促进我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恢复和发展的设想。并采取“压资订机”的办法,即由国家拨给一定的资金,有计划地安排上海、杭州、无锡、济南等地的机械厂,以仿制为主,加工了包括揉捻机、解块分筛机、圆筛机、抖筛机、切茶机、拣梗机、风力选别机、滚筒机、炒茶机和自动烘干机在内的一大批初、精制茶叶机械,共2356台,动力200多台.并使用这批机具,在华东和中南等重点产茶区筹备兴建了一批新颖的初、精制机械茶厂,起到了示范作用,为我国现代化机械茶厂的建立和茶叶机械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同时,茶区广大人民群众,为适应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摆脱繁重的手工制茶劳动,也开始土法上马,创制以人力、畜力、水力、机电为动力,适合各类茶叶加工使用的机器,诸如铁木结构,甚至部分结构采用水泥、石头等材料的红、绿茶加工机具。到了1957年,在浙江、安徽等主要产茶省,先后出现了如余杭县联增和红旗农业合作社等用以水力为动力、铁木结构的杀青、揉捻、解块、炒干等机具装备的比较完整的半机械化茶叶初制厂。

1958年,浙江省组成了由浙江省特产公司、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的绿茶初制机械试验组,总结茶区群众经验,正式系统设计试制了铁木结构的双锅杀青机、双动揉捻机、解块分筛机、瓶式炒干机和锅式炒干机等5种绿茶机械,定名为浙江58型绿茶初制机械,1960年正式定型生产,并在各省绿茶产区推广,为我国绿茶初制从半机械化向机械化过渡,奠定了基础。同时,湖北省也组成了红茶初制机器试制小组,设计试制包括竹、木、铁结构的恩施58型萎凋机、双动揉捻机、解块分筛机和“万能”干燥机等组成的红茶初制机械。安徽、湖南和云南等省也相继试制了祁门午燥萎凋两用机、安化烘茶箱、凤庆土烘房等简易烘干设备。当时在部分红茶地区推广,推动了红茶生产的发展。

1964年,我国援建几内亚玛桑达茶厂。为保证援建任务的完成,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杭州市机械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组成援外茶机设计试制试验小组,杭州市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茶机专业生产厂?杭州农机厂,70年代改名为杭州茶叶机械总厂,共同设计、试制和生产出国茶机,经过两年多努力,研制完成了包括红、绿茶初、精制在内,由24种机器组成的茶叶加工成套设备。其中包括绿茶初制机械6种,即CAG84型双锅杀青机, CAT50型转筒式杀青机、CR55型揉捻机,CJ62型解块分筛机、CC84型往复式炒干机, CCT80型圆筒式炒干机;红茶初制械7种,即CWC15型萎凋槽、CRT90型盘式揉条机、CR90型盘式揉切机、CR65型盘式揉切机、CR55型盘式揉切机、MOO型解块分筛机、CH513型烘干机;精制机械11种,即CSY66型平面圆筛机、CSP67型抖筛机、CGJ65型阶梯拣梗机、CXX40型圆片切茶机、CCF84型复炒机、CW910型匀堆装箱机,CQL80型风力选别机、CSP28型切抖联合机、CXX50型螺旋切茶机,CXX61型齿辊切茶机、CF80型滚筒车色机。这是我国由国家首次正式鉴定的茶叶加工成套机械,使我国茶机真正配套和达到较高级阶段,它不仅先后成套或部分销往几内亚、马里、斯里兰卡和摩洛哥等国,而且在国内普遍推广应用,直至现在,多数机种和机型仍为国内茶叶生产所普遍应用。

50年代末期,浙江省开始进行珠茶炒干机的研制1968年研制成功,使珠茶的几道炒制工序,全部由一种机器完成,实现了珠茶炒制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制茶品质优于手工,1984年获得国家发明奖.近年来,福建省还完成了乌龙茶做青和包揉等设备的研制,安徽省也研制成功瓜片茶的加工机具,促进了特种茶生产的发展。

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成功红茶萎凋槽,很快就在红茶产区普遍推广应用.我国于1964年开始生产红碎茶,最初使用的揉切设备系仿制国外的“月型”盘式揉切机,性能较差。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我国先后完成了江苏芙蓉的绞肉机式螺旋状揉切机、广东英德的翼形转子揉切机、贵州羊艾的螺旋棱柱揉切机等10余种转子式揉切机的研制。进入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锤击式和齿辊式揉切机的研制,如海南省海口市生产的三联齿辊揉切机、湖南省召陈茶机厂生产的双联齿辊揉切机、江苏省芙蓉茶场和云南省思茅茶机厂生产的一对齿辊揉切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绍兴茶机厂联合设计生产的四对齿辊联装的齿辊揉切机,浙江、江苏、云南、湖北等地设计试制的不同形式的锤击式揉切机,在红碎茶生产中逐步推广试用,促进了我国红碎茶品质的提高。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开始协作研究采茶机,1960年提出手动南茶702型往复切割式采茶机,为我国采茶机研究的开端。进入70年代,各产茶省(区)先后开始采茶机的研究,并提出了结构不同的10余种采茶机型。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安徽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又研制成功双人采茶机

和单、双人茶树修剪机,目前正值试用阶段。

70年代末期,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开始进行茶园专用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的研制,80年代初期,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所博众家之长,设计研制成功C-12型茶园耕作机,实际上就是一种茶园专用的小型履带式拖拉机,系国内首次正式定型的茶园专用动力机械。此后又研制了配套用的深耕、中耕除草和施肥等作业机具,为实现茶园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我国机械行业从70年代初期开始,不断增加从事茶叶机械研究的力量,使茶机研究设计的广度、深度日趋扩展,促进了茶机品种和性能的增加与改善,出现了静电拣梗、组合机、高频及微波烘干、流化床等新机种,诸如滚筒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也已形成系列。同时,茶叶生产连续化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内已开始研究,揉捻机的程控加压和烘干机的微机控制技术,目前已达到了相当水平。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茶机科研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个较为宏大的茶机行业业已形成,目前,我国已有专业茶机制造厂60余家,其中省、市、自治区定点专业茶机生产厂31家,年产茶机约4万台,生产的茶机达数十种、型号达百个以上。据统计,我国茶叶机械保有量约为40万台,除部分特种茶外,茶叶的初、精制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第五篇:IUPAC与中国化学的发展(定稿)

标题:IUPAC与中国化学的发展

摘要:IUPAC从成立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成为化学界的一种权威,尤其是它制定的命名规则更是化学界的法则,而中国化学的发展在近几十年来也是成果斐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学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在中国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化学界和IUPAC的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两者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使化学的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果!

关键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IUPAC)中国化学共同发展

一、IUPAC的简介

(一)IUPAC的成立与发展

IUPAC 成立于1919 年,它是由世界各国化学会或科学院为会员单位组成的一

个非赢利性质的学术机构。现在有会员国43个。还有一些观察员国家(并非IUPAC 正式成员组织,不交纳会费,也没有选举权,如罗马尼亚化学会、保加利亚化学会、巴基斯坦化学会等16 个国家的化学会)。另有31 个附属机构和大约250 个企业会员。世界著名的杜邦公司、3M 公司、契巴-加基公司、以及中国的上海石化都是它的企业会员。

IUPAC是顺应国际社会对于化学方面日益强烈的标准需求而诞生的。由于19 世

纪后期全球商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于化学物质的原子量、测定方法、化合物命名及符号等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早在1860 年Kekule 就倡议组织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这些会议的结果就是1892 年的日内瓦有机化学命名原则。进入20 世纪后,化学家的国际合作更多了。在1911 年, IUPAC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合会(IACS)在巴黎开会,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元素和有机物的命名、原子量标准、物理常数标准、编辑出版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关于出版格式的标准、关于防止同一文章重复发表的办法。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 1919年于罗马正式成立了IUPAC。

百年来, IUPAC 把全世界化学工作者团结在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也赢得

了声誉,大家熟悉的IUPAC 命名法、IUPAC 原子量国际标准都是在化学界具有立法性质的规定。IUPAC是隶属国际科联(ICSU)的一个专业国际性学会(另外还有IUPAP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学联合会;IUPAB ,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学联合会等等),它团结、组织了全球化学家,是在各国际专业学会中组织较为完善,活动较好的一个。IUPAC 还向其他国际组织如WHO(世界卫生组织),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FAO(联合国粮农组织), ISO(国际标准组织)等提供有关化学方面的建议和标准。

(二)IUPAC的组织介绍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国际纯粹

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又译 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化学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也是各国化学会的一个联合组织。以公认的化学命名权威著称。命名及符号分支委员会每年都会修改IUPAC命名法,以力求提供化合物命名的准确规则。IUPAC 也是国际科学理事会的会员之一。

IUPAC是非政府、非营利、代表各国化学工作者组织的联合会,其宗旨是促进

会员国(Member Countries)化学家之间的持续合作;研究和推荐对纯粹和应用化学的国际重要课题所需的规范、标准或法规汇编;与其他涉及化学本性有关课题的国际组织合作;对促进纯粹和应用化学全部有关方面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实现上述宗旨中尊重非政治歧视原则,维护各国化学工作者参加国际学术

活动的权力,不得因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而遭受歧视

联合会由理事长领导,下设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并由秘书

长和司库组织秘书处。理事会领导七个专业委员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高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化学委员会。

其领导机构为理事会,由理事长、秘书长、司库、前任理事长、各专业委员会

主席和不少于十名的当选理事组成。理事长任期两年,任满后由副理事长升任,副理事长由选举。

其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Council),由各会员国化学组织各派 1~6名代

表组成,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讨论和通过各专业委员会(Division Committee)提出的报告和推荐的命名法、标准、术语、符号、原子量、计量单位、分析方法等,并改选领导成员。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Bureau)主持工作。在理事会闭会期间,由常务理事会(Executive Committee)处理日常工作。理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领导和协调所属各工作委员会(Commission)和工作组的工作。

二、中国化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学在明末清初由欧洲传入,而明显的发展则开始于20世纪20

年代,特别是193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以后。中国现代化学的迅速发展则是建国以后的事。

1949年 零散的化学学科逐步整合,化学学科体系得以重建。新成立的中国科

学院的21个研究所中,有物理化学研究所(上海)和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至1956年科学院化学类研究所已有4个,分别是有机所、大化所、应化所和化学所。当时高等院校也有一支研究力量,在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学报》上1954~1957年共发表论文215篇,其中高等院校的成果就有104篇。

1956年,国务院着手编制中国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对我国化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科学院又分别在广州、成都、兰州、新疆、青海、北京、上海、山西、福建等地新建了9个新的化学类研究所。重视基础研究与完成国家急需的重大应用任务相结合,是这一时期我国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12年规划提出了要加强高分子学科的建设,为满足高新尖端技术的需要而进行特种高分子的研究工作被提上了日程。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高分子科学系(下设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两个专业),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60年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分子物理研究室,同时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合成橡胶结构表征、黏弹性和加工为目标开展研究,为我国高分子工业的初创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此时期高分子科研工作者不仅合成了国外已有的品种,也合成了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品种。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到1975年基础理论研究几乎全部停止,研究人员流散各地,全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完全瘫痪。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化学工作者在坚持研究,利用有限的条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卢嘉锡、蔡启瑞一直在做生物固氮模型;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的工作在国际生物有机化学界产生了影响。聚丙烯纤维、封装材料等方面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成果。而70年代初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以及与之配套的顺丁橡胶生产工艺,是我国独立自主进行化工过程开发应用的一个典范,对我国的化工生产和材料合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成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标志,但是,国内的科学研究已封闭了10年之久,对国际化学发展状况所知甚少,研究方法仍是在沿袭以前的传统,进展缓慢,各分支学科均陆续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1983年国家编制了《1986年至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其中的五项任务之一是抓好一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化学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有了新的部署,如开展了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络合物化学、静态与动态结构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表面化学(特别是固体表面化学)、光化学

(包括非线性激光化学)、与发展各种新材料有关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无机固体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以填补过去的空白。

2006年 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化学的可持续发展描绘出更广阔的发展蓝图。如今 我国的化学科学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伴随着研究队伍的更替与调整,化学开始在新的起点上迎接生命科学、高新技术和国家发展所提出的种种挑战,并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主动发展适合国家需求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潜在产业。

目前,我国高校共有250多个化学院系,有各类化学研究机构近千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部门开放实验室23个以及省市实验室16个,共计58个。这些实验室大都配备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装备。我国出版的中英文专业化学期刊已超过30种。

我国的化学与国际相比既有领先,又有差距;其贡献既显著又不全尽人意。一方面,我国化学的迅速发展,为我国自主工业的建立,包括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化学研究水平与国际的差距、与国家需求的差距,制约了国家许多方面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化学自身发展时间不足的限制,有研究机制上的缺陷,有资金和政策指导上的不足,还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

经过几代化学家的不懈努力,化学基础研究和以化学 为依托的化学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化学科学成为国际化学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成果,而且为国民经 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IUPAC与中国化学发展的联系

中国化学会一贯重视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国际组织和各国兄弟学会的联系。自1979年以来正式参加的国际组织有5个: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AC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国际热分析联合会(ICTA)、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PPF)。此外,中国化学会还是国际催化会议(ICC)的理事会成员。其中尤以IUPAC最为重要。近20余年来,有68位中国化学家代表中国化学界先后在世界化学界最大的国际组织IUPAC中任各级职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召开的较重要的国际会议有:第三十四届IUPAC学术会议、第十九届IUPAC金属有机化学会议、IUPAC 2002世界高分子大会、IUPAC第17届世界化学教育大会等。另外,第40届世界化学大会(IUPAC Congress)及第43届世界化学会员大会(IUPAC General Assembly)于2005年在北京召开。这些活动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我国化学工作者交流的需要,为我国化学家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化学会将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完善不同分支、不同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交流活动。根据会员知识层次、工作需求组织相应活动。努力提高学术刊物质量,力争创办出在国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期刊,适应化学工作者的需要,真正反映出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与现状。

中国化学会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与国际组织尤其是IUPAC的联系,进一步组织系列性国际会议,满足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迫切需要,为广大化学工作者创造交流的条件,扩大我国化学界的声望与影响,使自己的活动能力与成效提高到新的水平。

下载化学材料与机械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材料与机械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筑路机械新技术发展与应用方向(汇编)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筑路机械新技术发展与应用方向 姓 名徐 佳 佳 专业班级机 电 一 体 化 技 术 学 号 200821417 指导教师 吴 明 华 日 期2011 年 6 月 20......

    世界人造板机械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 要:为最大限度地节约木材原料和能源,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人造板工业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人造板机械设备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

    铁路养路机械的作用与发展

    铁路养路机械的作用与发展 摘 要 通过对铁路养护工作的分析、结合工务段的日常养护工作,分析养路机械对铁路养护的实质和关键性的作用。我国铁路养护手段随着铁路事业的整体......

    《化学小论文---化学与生活的发展》

    《化学小论文---化学与生活的发展》 作者:张文奇 指导老师: 刘志刚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1120810610 联系人手机号:***邮箱:2361787......

    绿色化学稀土材料的发展与未来

    绿色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综述了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展历史,简略介绍了绿色稀土发光材料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稀土发光材料,绿色化学 稀土发光材料(Rare Earth Lumin......

    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

    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 1、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变迁与发展,体现了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主义市场经济过 渡的历史进程。......

    我国桩工机械发展回顾与展望

    我国桩工机械发展回顾与展望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时 间: 我国桩工机械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我国桩工机械行业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市场规模和品牌影响力,......

    化学符号的发展

    化学符号的发展 元素符号的萌生 学生从上初中开始学习化学,就要接触元素符号,因此大多数人对它并不陌生。但除去化学史学家外,了解其发展演变过程的人并不多。现在所用的字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