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想
《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想
【摘 要】 《古诗十九首》所蕴含的人生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大体上包括五类:第一,对功名富贵的追求;第二,对宦途失意的悲叹;第三,游子思妇的哀怨;第四,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第五,及时行乐,强作旷达的无奈。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人生思想 荣身立名 宦途失意 游子思妇 相思离别 人生有限 生死无常 及时行乐 强作旷达
前言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群生活境遇相似,人生思想相同,写作风格相近的无名的中下层文人拟写的五言古诗。它的作者众说纷纭,缺乏充分的考证,至今仍无定论。南梁萧统将古诗中的十九首作为一组收入他所编的《文选》中,因此,《古诗十九首》即成为作品名。《古诗十九首》历来被人所称诵,它篇篇都是抒情诗,犹如“秀才说家常话”(明·谢榛《四溟诗话》),在中国五言古诗发展过程中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实五言之冠冕”(南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的发展成熟。尽管它只有十九首,却记录着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下层文人在政治上和个人生活上的真实的心灵写照,抒写着种种人生嗟叹。同时,它所抒发的正是“人同有之情”(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在这人之常情之中影射着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思想。在这里,我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对《古诗十九首》所蕴含的人生思想进行分析。
一.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两汉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盛世,四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推崇黄老之学,至武帝时期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跃而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文人士子只有通过举孝廉和明经取士方能入仕。随着谶纬之学的兴起以及汉末政治黑暗,仕途被官僚集团垄断致使“党锢之祸”的发生,使汉代文人形成了“立身荣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观。他们有很强的入世精神,积极地想介入国家进程当中。这种强烈的济世意识与他们高涨的政治热情是一致的。
如“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今日良宴会》),“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等都反映了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荣誉地位的渴望和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二.对宦途失意的悲叹
汉朝的选官制度是举孝廉制,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是察举与征辟,而名誉是被征、举的重要条件,所以士子必须通过上层权贵的荐举才能入仕。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文人不得不奔走交游,拜谒官僚权贵,去谋求前程。然而东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和帝以后,统治阶级日趋腐败,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正直的官员和谏议大夫被迫害甚至杀戮,两次“党锢之祸”即是实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中下层文人辞别父母、妻室,背井离乡之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攀结无缘,进仕无门,怀才不遇,一事无成。游子的憧憬与希望化为了梦幻泡影,背井离乡的落寞和孤寂,也只落得满腹牢骚与乡愁。
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汉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求仕途中,遭权贵冷眼,引起宦途失意的悲叹,使得他们在对待自我方面,积聚怀才不遇、攀结无缘的愤慨,及时行乐和颓废沉沦,消极感伤相交织。
如《西北有高楼》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点明失意文人难遇明君,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认为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最为悲酸的一首。诗篇通过“高楼”、“曲悲”、“知音稀”等意象来反映自居高楼望远处,曲尽悲来愁无际的高楼佳人借琴曲吐露心声的清凉氛围。“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悲情无奈跃入眼帘,扣击心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感叹知音难觅,孤寂难言。“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听曲者辨音识人,感慨同命相怜,于是深情呼唤旷世之中还有知音存在的虚幻,从中也
朱熹在《诗集传》中称:“居而相离则思,期而不至则忧,此人之情也。”③由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游宦、游学或流浪漂泊的中下层文人,他们为“荣身立名”,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在现实的黑暗激流中,他们仕途无望又客居异乡,贫困潦倒;饱受世态炎凉,尝尽权贵冷眼,孤独、寂寞、苦闷、失意与之相伴。所以在羁旅、离乱的人生中,乡愁尤为突出,怀人思念之情便接踵而至。
《古诗十九首》有一半以上的诗篇抒发游子思妇相思之苦,这个比例在别的组诗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思妇这个群体,她们没有更多的机遇与外界沟通,因而她们的孤独更加深远。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的刻骨相思往往与人生短促、青春易逝的生命时间联系在一起。如《冉冉孤生竹》中的女子感叹“思君令人老”,《庭中有奇树》以年年绿意盎然的“奇树”来反衬女子枯等的青春的不再,而《青青河畔草》中的“荡子妇”则喊出了“空床难独守”这一许多人欲言而未敢言的心声。这些叹息、恐惧和挣扎体现了思妇强烈的生命内求和对传统礼教压制人欲的抗争,而我们从中也可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
《古诗十九首》写思妇的离别相思,感情发自肺腑,诚挚深切。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思乡情切。《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诗篇中包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和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将爱情、友情等等当作短暂而可悲的人生中聊以自慰的意象。如《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通过思妇对丈夫久出不归的情景而顿生思念之情。长久的离别,使游子与思妇过着“生人作死别”的日子,这种“生别离”的痛楚是绵绵无绝期的。会面之期不可知,生离与死别一样令人寂莫愁苦不堪。思妇的思念与日俱增,“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身心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折磨,以致衣带渐宽,人比黄花瘦。岁月流逝,青春难驻,容颜渐老,唯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来勉强空以自慰。《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表达的都是采芳赠远而不能的痛苦忧伤的心情,只能在思念中打发空虚寂聊的岁月。“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来予以寄托忠贞的良好愿望。《凛凛岁云暮》则是通过思妇想梦、入梦和寻梦的生动情节来表达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于恍惚之中见情深义重。《客从远方来》中的思妇,接到丈夫送来的细绫,又惊又喜,用绮缝被的细节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绵绵不断。《凛凛岁云暮》中的思妇念极生梦:丈夫驾车而来,愿与她 “携手同车归”。正当她沉浸在欢乐中时,丈夫竟无情地走了,思妇在惆怅哀伤中醒来,伤悲不已。《迢迢牵牛星》中织女与牵牛相隔“盈盈一水间”却不得见的愁苦,实质上是人世间生离死别之悲剧,也就是《涉江采芙蓉》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原因,就是一般士人政治上遭受排斥,经济上陷入困顿,无法维持和平安定的生活。因此,这种悲剧就是社会性的悲剧,游子思妇们的不幸遭遇,是对汉末社会有力的揭露和否定。
相比较而言,游子之辞少于思妇之辞,在《古诗十九首》的“伤别”中仅有3首。即《明月何皎皎》、《去者日已疏》和《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们也真切地表达出与妻子分离而思归无路的痛楚,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是一首游子久居他乡思归故里之作。人生只要有羁旅,有离乱,就难免有乡愁,更何况是贫穷潦倒,长期客居异乡。失意的中下层文人面对人生不得志、前途未知、生离死别,思归故里之情尤胜;“月是故乡明”的明月照床,忧愁得夜不成寐,在徘徊之中揽衣出户,心中归乡之情浓郁。“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只有家才是最好的归宿,但千里迢迢,归途何在,引人深思。“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户,泪下沾裳衣。”这种矛盾和彷徨心理,使“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游子泪湿沾襟。其实思念故里何尝不是思念远方闺房中“引领遥相晞”(《凛凛岁云暮》)的人哪!
不堪漂泊之久,不胜远隔之苦,游子应该更有切身感受,而《古诗十九首》中表现离别主题的诗歌却大多为思妇之词。借思妇之口抒游子之情,这是《古诗十九首》不同于一般表现男女情爱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马茂元在 《古诗十九首初探》中说:“《十九首》的语言,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其中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作,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 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很自然的事。”④可见,思妇之词亦为文人的代言,是汉末文人孤独失意的曲折表现。“通过空闺独守的思妇们幽幽绵绵而丰富复杂的心灵倾诉,来表现彼此之间深切的离愁别绪与人生感伤。”⑤
总之,《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在表达离别相思的作品中,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或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家室的幽思,都是十分真率自然,亲切感人的。游子、思妇的心理刻画贴切入微,真可谓“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四.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人生有限,生死无常
在表现人生有限这一主题时,《古诗十九首》巧妙运用了永恒与有限的辩证关系,手法主要有二:一种是写人物异质,物长人促,以外物的永恒来反衬人生的有限。另一种是写物我同构,推物及人,由外物的有限联想到人生的有限。⑥《古诗十九首》对生命的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了关于生命永恒、生命短暂以及生命死亡等一系列生命意象,让人产生人生无常的巨大的生命悲哀。生命永恒的物象如松柏、涧中石、盘石、金石等,诗人以物的不变反衬人的变化,强化生命短暂的主题。生命短暂的物象如百草、秋草、惠兰花、促织、蟋蟀、秋蝉以及飚尘、朝露、白露等,都充满着生命转瞬即逝的悲哀。
如果说对于生命的短暂,诗人只是感伤与无奈的话,那么对于死亡,诗人的内心则充满了恐惧。翻开《古诗十九首》,我们便强烈地感受到“死亡”的沉重喘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古诗十九首》中关于死亡的物象有白杨、松柏、死人、黄泉、坟、墓、丘等,加深着死亡的阴森恐怖以及人们的恐惧与悲哀,眼前的一草一木,在诗人看来,无不彰显出毁灭与死亡,以及人类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生命无常的思想在《驱车上东门》里表现得最为深透: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恋。对于这些放浪形骸的言语,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有很好的注解:“悲夫,古今惟此失志之感,不得已而托之名,托之神仙,托之饮酒„„有所托以自解者,其不解弥深。”这种及时行乐的做法,颓废沉沦的思想是他们在社会动荡与死亡对峙的背景下自我慰藉的产物,实际上是“自我怜惜”的一种反面表现,也可视为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表面看来消极、悲观,但深藏着的恰恰是对人生、生命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诗人立功扬名的炽热的心被现实击得粉碎,个性扩张遇到挫折,那就只好回归自我,关注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感受。这个过程在《古诗十九首》中有着形象的描绘。第一步: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第二步: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第三步: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在这三部曲中,人的兴趣从身外的功名转回到人性本身。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因为前进受阻和死亡的不可抗拒,另一方面这一回归的过程并没有在事实上完成,这就是人生的真味。《古诗十九首》暗示了生命本质意义上的无奈,这是人类共有的感受,也最易引起人的共鸣。
《古诗十九首》中的中下层文人在异乡求取功名屡受挫折后,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对个体的愁怅与哀怨,对自我的消极行乐,无不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忧患,从而在对待生死方面故作旷放的自我陶醉。如《青春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尽。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诗篇以“陵上柏,涧中石”起兴,透露孤高正直,磊落坦荡的情怀;然后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写出人生的飘忽如寄,接着描绘贫穷潦倒之中见闲情志趣“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簿,”同洛中遭遇的见闻,实属无奈中寄予另一种人生际遇;最后以“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作结,来表达强作旷达的情怀,使失意的中下层文人把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担忧反衬于仕途失意而表现出来的人生如寄的情绪中。《回车驾言迈》、《驱车上东门》和《生年不满百》都表达了这一主题。失意的中下层文人“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驱车上东门》),直视墓地。面对生死挣脱,古人贤士也无法逾越,更何况是他们呢!“年命如朝露”的感慨流于笔端,显得沉重而深刻。坟墓如堆的凄清景象所引起的生命短暂的惊恐和来自死亡的恐惧,让人不得不深思离乱之世的痛苦。“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等,这些诗篇都反复吟咏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感伤。这些人生苦短的咏叹,从中也影射出这些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生死的故作旷放的自我陶醉,提倡及时行乐,强作旷达之志。
马茂元先生在《古诗十九首初探》中认为《古诗十九首》“人生如朝露的感叹及由此而来的及时行乐的鄙俗意识,实际上正联系着眷恋生命的深情厚谊。是第一次人们如此集中而情绪强烈地体会了时空无限中的生命短暂与脆弱,并使之化为生命之流中的日常生存感受与经验,进而发展为文人的诗歌中重要主题之一”。从此,中国诗歌突破了传统诗学的狭窄空间,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人生情感,尤其是个体生命体验的重要方式。
结语
《古诗十九首》记录着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下层文人在政治上、个人生活上的真实心灵写照,抒写着种种人生的嗟叹。为了改善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离家求仕,追求功名富贵。于是,夫妻便不得不分离,亦便有了许多游子与思妇,萌生了不尽的离愁与别怨。而仕途人生的坎坷,作客异乡的屈辱,穷困潦倒的痛苦,有家难归的内疚,使他们看破世态和人生,痛感现实黑暗,更觉自身软弱无力。于是,有选择逃避的,有选择超脱的,还有选择愤世的,更有选择随波逐流的,就是很少有挺身改革的。确切地说,《古诗十九首》所蕴含的人生思想,表现的并不是时代的强音,相反,它更多地在表现弱者的悲鸣。它不是宣扬积极的理想,不是讲述努力的奋斗,而是宣泄着对现实的不满,表达着对前途的失望。
101112-
第二篇:古诗十九首之二
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和译文评析
【《古诗十九首》简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意义〗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古诗十九首》评价】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钟嵘《诗品》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注释】
〔盈盈〕『盈』,同『嬴』(俗作女赢)。『广雅:释诂』:『嬴嬴,容也。』就是多仪态的意思。
〔皎皎〕本义是月光的白,这里用以形容在春光照耀下『当窗牖』的『楼上女』风采的明艳。〔窗牖〕『牖』,窗的一种,用木条横直制成,又名『交窗』。『窗』和『牖』本义有区别;在屋上的叫做『窗』。在墙上的叫做『牖』。这里的『窗牖』,就是泛指现在安在墙上的窗子。
〔娥娥红粉妆〕『娥娥』,形容容貌的美好。『红粉』,原为妇女化妆品的一种。『红粉粧』,指艳丽的妆饰。『妆』,一作『粧』、『装』,义同。〔纤纤出素手〕『纤纤』,细也,手的形状。『素』,白也,手的肤色。
〔昔为倡家女二句〕『初学记』引作『自云倡家女,嫁为荡子妇。』『倡』,发歌也。由此引申,凡是以歌唱为业的艺人就叫做『倡』。『倡家』,即後世所谓『乐籍』。『倡家女』,犹言『歌妓』。『荡子』,指长期浪漫四方不归乡土的人,与『游子』义近而有别。说明:这首思妇词,用第三人称写的。在『古诗十九首』里,这样写法是唯一的一篇。
【译文】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园中葱葱的高柳.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 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 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 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 远行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 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 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 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 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本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 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平凡。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境界来,就是本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 所不能到的精妙。
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诗境 的中心当然是那位楼头美人,草色柳烟,是她望中所见,但诗人--他可能是偶然 望见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远行的荡子--代她设想,则自然由远而近,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聚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 篇末那突发的悲声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至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满生 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思般的哀愁。这也就是前人常说的《十九首》 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诗家的诗法分析,形成前后对照,首尾相应的结构。然而诗中 那朴茂的情韵,使人不能不感到,诗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营构,他,只是为她设 想,以她情思的开展起伏为线索,一一写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 自然曲折。
诗的语言并不经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 切而又生动。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 意态,且二者互易不得。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 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 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层中步出 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试先后互易一下,必会感到轻重失当。娥娥与纤纤同是 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如互易,又必 格不顺。六 个叠字无一不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 女尽善尽美的形象,这里当然有一定的提炼选择,然而又全是依诗人远望或者悬想 的的过程逐次映现的。也许正是因为顺想象的层次自然展开,才更帮助了当时尚属 草创的五言诗人词汇用得如此贴切,不见雕琢之痕,如凭空营构来位置词藻,效果 未必会如此好。这就是所谓“秀才说家常话”。
六个叠字的音调也富于自然美,变化美。青青是平声,郁郁是仄声,盈盈又是平声,浊音,皎皎则又为仄声,清音;娥娥,纤纤同为平声,而一浊一清,平仄与 清浊之映衬错综,形成一片宫商,谐和动听。当时声律尚未发现,诗人只是依直觉 发出了天籁之音,无怪乎钟嵘《诗品》要说“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了。这种出于 自然的调声,使全诗音节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种古朴的韵味,细辨之,自可见与后 来律调的区别。
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在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这单调中的变化,正入神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 心声。
无须说,这位诗人不会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 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这是一位倡女,长 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别易于受到阳春美景中色彩与音响的撩拔、激动。她不是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贵族少女。她凝妆上楼,一 开始就是因为怕迟来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红当也不是为 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 一出场就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 裸的情热的呐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候”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 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几近无告的孤苦呐喊,才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强烈的 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也通过她使读者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 --虽然这种个性化的典型性,在诗人握笔之际,根本不会想到。
第三篇: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作者为东汉时期已不可考的一些下层文人。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借题发挥,书法的大都是个人的厉害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困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由于这些作品本无统一名称,但在内容风格上相近,萧统讲这些作品编在一起,题名为《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具有很大影响,钟嵘说它“几乎一字千金”,亦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建安风骨是前人概括出的建安时期作品的风格特点。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此时,声律说有了突破发展,诗人自觉地把声律说自觉地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体诗。这些新体诗自觉地运用“四声”、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体”。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变文简称为“变”,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说唱体的通俗文学。变文和后世的“演义”相类似,即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变文以长篇叙事为主,极善于敷衍故事,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学的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布局宏大、场景宏伟的特点。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除了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的创作,对后代的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等讲唱文学和杂剧、南戏等戏曲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
□ 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指感情而言,“沉郁”者,“意”也,“沉郁”是指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的感情内容;“顿挫”者,“法”也,“顿挫”是指感情的力度,深度,浓度,侧重于意和思想,是指感情表达的方式。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在杜诗中,有感情和形式两方面的体现。在感情上,是深厚、悲怆。感伤、郁结的,体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与杜甫的经历、思想、美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
□ 王官采诗
王官采诗是汉代学者对《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据汉代人记载,西周时期,朝廷设有采诗的专职人员,定期到民间采诗。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又说:“孟春之夜,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据说,《诗经》中的作品就是这样被收集到朝廷的。
□ 赋、比、兴
赋、比、兴是前人概括出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所谓“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比”是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如《硕鼠》中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作比;“兴”是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从上古到周朝的历史,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虞书》、《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尚书》以记言为主,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尚书》后被儒家奉为经典。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司马迁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现在认为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在思想上,《左传》基本倾向于儒家。
《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战国时期,多政治中心并存的现实,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及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本阶层、本集团的立场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的学派自由讲学议论,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他们都思想积极,勇于建功立业,而且敢想敢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孟子?公孙丑》上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在《庄子》作品《逍遥游》中,对其有所描述。逍遥游即所谓“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无穷的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的逍遥游,只是心灵的遨游,带有某种神秘色彩,但又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这篇文章想象丰富,带有很多寓言故事,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说它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所以《楚辞》中的《九歌》并非指九篇歌曲,而是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形式上,《九歌》是由巫觋扮神分角色演唱的歌曲,保持着原始歌、乐、舞三者合一的痕迹。
楚歌是中国古代流行于楚地的一种民歌,一般句式长短不齐,中间、句尾带“兮”字,用于歌唱,比较悲凉。战国后期,屈原在“楚歌”基础上,创作出“楚辞”这一文体。西汉项羽、刘邦等人亦用楚歌进行创作,创作出《垓下歌》、《大风歌》等作品,刘彻也有《秋风辞》、《瓠子歌》。东汉用“楚歌”创作的文人有张衡的《四愁诗》和梁鸿的《五噫歌》。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乐府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机关的只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以供给皇帝和有关部门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乐府中的作品后来又被称为乐府诗,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乐府诗在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其二,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十五从军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孔雀东南飞》。其四,反映社会**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西门行》。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六十余篇,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试论《庄子》哲理与诗意交融的特点。
答: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本身就带有艺术的特点,富于艺术魅力,所以说逍遥的境界就是艺术的境界。庄子哲学的核心就是人生问题。
①饱含激情的笔触,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内心感受,全书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更富于艺术魅力。②以艺术的态度来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③强烈的抒情色彩。庄子主张齐物,在他的作品中跳荡着强烈的激情,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
以《离骚》为例,说明屈原的艺术成就。
答: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通过此诗展现出屈原杰出的艺术成就。
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对自我形象的描写。屈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备受打击,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他一再克服这痛苦的经历,这是具有伟大心灵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够作到的。这种对未来的道路进行过苦苦的探寻的心情在《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所体现。这种情怀与伟大的人格,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峻洁、高大。
②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他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品中基调就是苦,感情核心却是恋,这种苦恋使屈原在精神上经受着巨大的折磨,在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夹杂着希望的感情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融进一种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如《离骚》中„惟昔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出了作者的那种危机感与无奈的恋之情。
③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作者运用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奇诡动人,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乘坐美玉、象牙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上天入地的,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感情。屈原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独具特色的“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突破了《诗经》中既有的“比兴”手法,开辟了香草美人的典范。在屈原笔下,花鸟虫兽、日月风雷、仙灵神鬼、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都成了诗人展示内心世界的意象。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⑤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极富开创性。汲取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不受形式的拘束,使诗的结构错综变化。《离骚》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带有大量的“兮”字,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此外,《离骚》中含有不少散文化句式,大量运用“之”、“乎”、“者”、“也”等语助词,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法形式,创造出了舒卷自如的新诗体。屈原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论述《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
答:《史记》中的人物个性形象鲜明、生动,为我们展现了一首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无一例外的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它们身上无一不闪现着司马迁本人的美学理想,《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有几个方面。
①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在《项羽本记》中,关于项羽瞋目镇敌的细节描写,最能表现这位英雄豪杰叱咤风云的威势和气概。据司马迁说,项羽是重瞳子,就是一眼双眸,显然“炯炯有神”一词已不足以形容这双重瞳之目射出的威严之光。司马迁紧紧抓住项羽这一容貌特征进行细节描写。项羽威严的目光,竟使惯于骑射的高手目畏手软,又使久经沙场的骑将人马俱惊。《史记》中这样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这些细节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作者精心选择、提炼而得。这些人物的只言片语,一颦一笑,较之千军万马的会战和攻城掠地的壮举,更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鸿门宴”一节,是刘邦、项羽较量的关键时刻。宴前的紧张气氛,宴会上的剑拔驽张,使双方人物的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作者通过这场面对面的斗争来表现人物性格。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不仅写活了项羽,而且也写出了刘邦的老练权变、善使手段,张良的沉着冷静、察颜观色,樊哙的忠勇无畏、善于言辩,范增的阴险狠毒、脾气暴躁等,显而易见,这种写法又能在一件事中写许多人物,达到一石数鸟的艺术效果。
③通过渲染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项羽打被败后,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了这步田地,本来已经使人感慨嘘唏了。在如此气氛之下,又写他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的悲凉的气氛。
④运用互见法写人。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基本上如实记载了项羽一生的功过是非,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也基本上是客观的,既写了他“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一面,也写下了“凶狠残暴”的一面。但对于项羽的弱点,司马迁还是本着本传略,他传详的原则,用互见法补足人物的全貌。《高组本纪》载刘邦、项羽形成相持状态时,刘邦出了项羽十大罪。关于项羽十大罪状,《项羽本记》也多有涉略,但借刘邦之口集中道出,确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 论述《史记》“无韵之离骚”的含义(《史记》的抒情性)。
答:《史记》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鲁迅曾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①所写人物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客观地记载历史,而是要通过写史来表达他的政治理想,达到他改造或改良现行社会的目的。《史记》是一部饱含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它是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悲愤诗。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指出自己因为被处以腐刑后,决定发愤著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现实抗争,让后人通过《史记》去理解自己的理想和冤屈。
②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写屈原在困境下创作《离骚》,表现出屈原不公的待遇,表达出很深的感慨。又因贾谊写过《吊屈原赋》,亦为感伤诗人。司马迁将屈原、贾谊两个怀才不遇的诗人放在一起同时写,从形式上更像抒情诗。
③多处引由歌谣、俚谚,融合在叙事议论之中,挥洒自如。这些歌谣谚语用于刻画人物、说理记事,妙趣横生,寓意透辟,使读者恍睹其容,恍闻其曲,形成《史记》另一道别致而亮丽的风景线。《项羽本记》中,垓下之围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用《垓下歌》作为项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围的序曲,将楚歌原本具有悲凉慷慨之韵,揉以项羽叱咤风云、而最终以悲剧作结的一生,抒写了英雄末路之悲与儿女情长不免英雄气短的一面,呜咽悲慨,凄凉动人。
④夹叙夹议。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廉颇失势时与人的对话的描写,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之感慨,对廉颇不怕死的精神,给予赞扬时,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以及司马迁本人的生死观。
⑤语言的总体风格朴拙、浑厚、气势沉雄。在记叙悲剧人物的篇章中(如《项羽本记》),突出了体现了《史记》语言的风格。《史记》语言风格多样,随各篇内容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使语言与其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辛弃疾曾用“雄深雅健”来形容《史记》的语言。
□ 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 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 分析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答:二人都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都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边塞诗,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但二人的边塞诗又具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内容方面。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②艺术方面。岑参的边塞诗以壮丽姿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自己另立新题,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的奇和丽,采用丰满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节奏,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内容上除写军旅生活外,同时还抒发报国豪情,特别是表现边塞风格、边地风俗方面,风格上是浪漫主义。高适的边塞歌和岑参的热烈浪漫、想象夸张不同。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比兴寄托,寓情于景,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如“校慰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既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又通过“羽书飞传”“猎火照山”等进行形象的描写,使整首诗具有高亢悲壮的格调。
③清朝王士桢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大致说出了两人的区别。
□ 论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情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
①构思缜密,情致深蕴。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造成一种缠绵顿挫,缜密深曲的特色。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音律,外形特别美丽,意义往往隐晦。《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②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如《安定城楼》,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不得志和失落之情绪,“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显得既含蓄而又贴切。“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竞未休”借用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典故的灵活运用比直抒胸臆有更好的效果,诗人通过典故可以表达更多的思想内容,这是直抒胸臆不能所做到的。
③锤炼字句,工于造语。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另外,李商隐的诗歌中,在后世有大量精美典雅的名句传世。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等等。
④总之,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经典古诗——古诗十九首(精选)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今日良宴会》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西北有高楼》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涉江采芙蓉》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明月皎夜光》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冉冉孤生竹》之八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庭中有奇树》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迢迢牵牛星》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回车驾言迈》之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东城高且长》之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驱车上东门》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去者日以疏》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生年不满百》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凛凛岁云暮》之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孟冬寒气至》之十七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农历二十日。消失。区区:指相爱之情。《客从远方来》之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明月何皎皎》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三年。灭:【注释】 三五:农历十五日。四五: 三岁:
第五篇:古诗十九首教案
经开一中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古诗十九首选讲
开发者:刘巍 申容
2011年11月
《古诗十九首》选讲
课程名称:《古诗十九首》选讲
任教教师及课程开发者:刘巍、申容(其中第一、二、三、八课时为刘巍老师开发并讲授,其余课时内容由申容老师开发并讲授)内容简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考核方式及要求:结合教师给出的思考题,对《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进行相关研究后写出小论文
课程正文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2.明确《古诗十九首》的价值及不足
3.能批判性看待《古诗十九首》的生死观 教学方式:讲解、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八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古诗十九首》简介
一、导入 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每当吟诵起这样的诗句,人们总不免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古希腊著名智者普罗泰哥拉也曾说过:‚人生是短暂的,问题是晦涩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一方面试图追求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永恒,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人间的诸般享乐。可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发出这样的叹息似乎就是必然的了。这十九首一千多年前的古诗,今人读来仍深有同感。但这些古诗的作者今人已无法确知,这不也表明了世事无常吗?
二、《古诗十九首》简介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 ‚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 字就是诗眼。因为江南的草都绿了,其中不但包括了‚到‛、‚过‛和‚满‛的意思,而且‚绿‛字又是那么鲜明和充满了生命力的颜色,改得确实是好。但《古诗十九首》不属于这一类,你不能从中挑出它的哪一句或哪一个字最好,因为作者的感情贯注在全诗之中,它整个是浑成的,全诗都好,根
本就无法摘字摘句。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互相比较,其水准也不相上下,全都是这么好。
课后作业:朗诵《古诗十九首》并试背自己最喜欢的几首
思考诗中的思想内容,选取其中一种分小组进行研究
第二、三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一、教师导入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既非一人,所以它们反映的思想内容是很复杂的。
二、学生分小组汇报
《古诗十九首》展示了游子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古诗十九首》涉及以下关系:
永恒与有限的关系。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古诗十九首》和以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在表现这一主题时,诗人采用两种手法,一是写物长人促,人和物的异质,以外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有限。所谓‚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就是把人和金石视为异质,以金石的坚固反衬人的寿命短暂。《青青陵上柏》、《驱车上东门》都是把永恒之物和有限的人生相对照。《古诗十九首》有时也写物我同构,外物和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多首诗篇出现的节序之感,都是推物及人,点出人生的短暂。
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竹生》皆为女词,其中都有‚思君令人老‛之语,前者是思妇的叹息,后者是待嫁女子的怨艾。这两位主人公都因婚嫁变故而有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她们不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在它背后隐藏着许多潜台词。《古诗十九首》中男主人公的羁旅情怀,也不是有早衰、速老的感慨。抑郁、思念使他们的生命周期缩短,衰老的速度加快,诗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忧郁与欢乐的关系。人的忧和乐相反相成,经常纠缠在一起。《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揭示了忧与乐的这种关系,并提出一种消极地解脱方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嘲笑有些人活得太累,人生有限而忧愁无限,难免如负重物,压得喘不过气来。诗人提出的解脱办法是及时行乐:‚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要秉烛夜游。诗人是从精神解脱的高度看待及时行乐,对物质条件并不十分注重。良宵聚会,新声逸响固然‚欢乐难具陈‛(《今日良宵会》),就是斗酒娱乐,也不觉得菲薄。即使是‚驱车策驽马‛,也不妨到洛阳、南阳这样繁华的都市游戏一番。(《青青陌上柏》)他们是得乐且
乐,化忧为乐,甚至是以忧为乐。
来去亲疏的关系。‚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这是诗人见到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所产生的感触,也是对人际关系富有哲理的概括。诗人是从去来相继、新陈代谢所形成的历史长河中看待亲疏的推移变化揭示出时间之流给人带来的角色转换。其实,不仅生者与生者相亲,生者与死者疏远,就是再生者之间亦有来去亲疏之异,相亲而来,相弃而去,友则相亲,弃则相疏,此亦人情世态之常理。《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等诗篇对此作了形象的表现。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羁旅他乡的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们在诸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敏锐的节序感。《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季节的变特别敏感,这些作品中明确标示出季节的有6篇,其他以物候按时节序的诗篇亦为数不少。上述两项加在一起,占据19首诗的绝大部分。那些或明或暗表示节序的物象不是孤立地臵于作品中,而是作为激发诗人情感的对象出现,同时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以感伤的情调回应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的多种物候都被轻烟薄雾般的愁思所笼罩。萧瑟的秋风固然引起游子的苍凉之感,就是‚东风摇百草‛的春天,在他们心中产生的也不是欢快喜悦,而是‚所遇无故物‛(《回车驾言迈》)的失落和孤独。至于闺房思妇,更因春天的到来而牵动愁肠。
微妙的空间感。《古诗十九首》所展开的空间方位是多维的,诗人把自己臵于不同的空间方位,产生许多微妙的感受。‚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客从远方来》),这是远距离的心灵沟通,是天涯咫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这是近距离的感情交流受阻,是咫尺天涯。诗的作者多是行旅之人,饱尝长途跋涉的艰辛,所谓‚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回车驾言迈》),就是通过展现空间距离的遥远,抒发未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惆怅,道路的漫长暗示宦游的渺茫前程。诗人旅居他乡,四处漂泊,他们本身是离家而去的远行客,对于人生也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加以描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这是以远距离的行走比喻人生的历程,人生短暂感和距离遥远感交织在一起,时空贯通而又背反。
深切的世态炎凉感。《古诗十九首》的许多作者寓居他乡,饱经忧患,他们需要同情和帮助,对人间冷暖的感受特别深切,《西北有高楼》的作者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自名为歌者的知音,和对方同病相怜,实际是慨叹知音难遇。《明月皎夜光》是有感于朋友间的友谊不牢固而发:‚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富贵易交,严重伤害了那些仕宦无门的游子,他们本已脆弱的神经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抚今追昔带来的只有悲伤和怨愤。
三、师总结
大体说来,其中有写热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三首。有写游子思妇的,如‚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及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八首。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如‚青青陵上柏‛、‚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四首。有写朋友交情的凉薄的,如‚明月皎夜光‛一首。此外还有主题不明确的,如‚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二首,可能是指夫妇,也可能别有寄托。‚迢迢牵牛星‛一首,表面上是咏物的诗,实际上也是借牛女双星比男女离别之情。这是由于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外戚宦官交相执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文人不仅得不到重用,而且随时可能罹祸,因此对现实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作品内容总是闪烁其词,或是避重就轻,因而其真实内容较难猜测。《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感情虽然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大有汲及皇皇如恐不及的忧虑。如‚今日良宴会‛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回车驾言迈‛云:‚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青青陵上柏‛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生年不满百‛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所有这些,都是失意士人正当社会大**的前夕,对于现实生活和内心要求的矛盾、苦闷的反映。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等内容的描写,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他们和乐府民歌的作者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这些人就是诗中所谓‚游子‛和‚荡子‛。他们长期出外,家属不能同往,彼此之间就不能没有伤离怨别的情绪。这对思妇来说,就会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叹息;对游子自己来说,就会发生‚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和‚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的感慨。前面提到秦嘉的《留郡赠妇诗》,正好说明这种情况。徐干《中论?谴交》篇叙述汉末游宦风气之盛以及公卿大夫、州牧郡守,下及小司,莫不以接待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送往迎来,亭传常满‛。于是士人‚乃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桓灵之世,其甚者也‛。最后他对这一社会病态提出批评道:‚且夫交游者出也,或身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独之思,思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 …非仁人之情也。‛由此可见,那时候为什么‚游子‛、‚荡子‛会这样多;《古诗十九首》中所流露的游子思妇的伤感,正是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的真实的反映;其中浓厚的消极情绪更是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至于那些‚游子‛和‚荡子‛或出身于太学,或起家于征辟,大都是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之士。他们的遭际是不同的,其中有遇时得意的,有不遇时不得意的,失意的人羡慕得意的人。当他们游宦四方,想着策高足,据要津,却得不到帮助时,就不免愤愤不平地感叹:‚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失意者的牢骚就是这样来的。试看那时陈重、雷义互相推荐的友谊被人称为比胶漆
还坚固,就可以了解诗人的心情了。他们既然落拓失意,自然容易感到寂寞、苦闷,所以一当听到动人的‚慷慨有馀哀‛的清商曲调随风传出楼外时,不禁触物兴感,自然而然地沉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而由此出发的消极情绪也会油然而生,于是‚人生非金石‛、‚人生忽如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等等想法都来了。加以东汉末年已是大乱将临的时候,到处农民起义,严重地威胁着剥削阶级的每一个人。在次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环境中,那些感到人生短促、没有出路的游子,眼前看到京洛等地的繁华,又不禁发生一连串的纵情享乐思想:‚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甚至秉烛夜游的想法也都一齐来了。
课后作业:细读十九首,品析其思想内容
第四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分小组例析思想内容
一、小组汇报
比如对人生易逝的感慨的诗句有: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写游子思妇的有: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出门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 写人情淡薄的有: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 写及时行乐的有: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生平不满百》)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
二、小组代表总结:这些诗句虽然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但是都反映了当时文人一种普遍的人生遭际。热衷仕途却又生不逢时,空有抱负却又屡遭打击。于是,在前途渺茫之时,或感时伤怀,或及时行乐。十九首古诗的整个情调都流入消极颓废中去了。他们做不到陶渊明之寄兴山林、忘情于自然,更无力像农民阶级之陈胜、吴广去反抗那个时代。他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小知识分子,只好在这苦闷的人间寄托于烟花柳巷、声色犬马以麻木自己的神经,但是
有些东西是无法被麻木的,于是就凝结成了这些古诗。在对乡土的眷恋之中,在男女相思的情爱之中,无疑已淡化了富贵功名,透出一种质朴的生活气息来。总的来说,《十九首》不论正面提出,还是托物寄意,都明显地绘写当日社会的状况——生离死别、男女怨思、友情浅薄、乘时窃位,刻画时人的心态——慨叹人生短促、纵情及时行乐、祈望服食成仙、追求传世荣名、逃避社会现实。这就是《古诗十九首》的全部思想内容,也就是东汉末年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镜头。它们的思想情趣虽不高,却也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沈德潜《说诗晬语》说:‚《古诗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他的见解是对的。可惜历代不少笺注家多以君臣关系、讽谕美刺、比兴寄托来解说《十九首》,陷入穿凿附会、繁琐援引、芜杂寡要的毛病。陈祚明《采菽堂诗话》说:‚《十九首》所以成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呼?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极致。‛这说明了《十九首》所以能够深刻地、广泛地感动读者,是由于它能够真实的、确切地写出一个时代人们共有的情感!
三、教师总结
《古诗十九首》所出现的游子思妇,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见,他们既有合乎传统礼教的价值取向,又有世俗的人生选择;时而有违礼之言,但见不到违礼之行,不及与乱。游子即使决心‚涤荡放情志‛,一旦真的面对燕赵佳人,又‚沉吟聊踯躅‛。()妙龄女子先是埋怨对方的迎娶过迟,但随即又表白:‚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竹生》)如果说游子聪立功立名转向佳女美酒体现了古代失路士人的普遍趋势,那么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的做法,则是东汉士林风气的折射。
课后作业:总结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把握《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一、师生讨论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具有时代性,真实性,写出人人‚同有之情‛,故能感染动人;它的写作技巧更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替后来的诗歌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1、融情入景,借物抒情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如‚迢迢牵牛星‛通篇写长空寂寥、河汉皎洁的秋夜景色,牵牛、织女二星一水相隔不能相聚。这是借景抒情,表现了男女离別相思之苦。又如‚驱车上东门‛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凉景色,烘托出一种悲涼死寂的气氛,从而更适宜于表现诗
人失望于现实的颓废感情。又如‚青青河畔草‛用河边青草和园中绿柳构成的融融春色,寄托了‚荡子妇‛对久行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烦闷。这些都是把人物臵于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中,用特定的景色以烘托人物的情感。感情是抽象的,要刻画离愁、别恨、哀伤、怨思等等,是不容易的,堆砌一连串的形容词也不会引起读者共鸣,《十九首》却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从身体的消瘦(‚衣带日已缓‛)、容颜的衰老(‚岁月忽已晚‛)和实际的行动(‚采芙蓉‛、‚引领‛、‚徙倚‛、‚垂泪‛、‚出户‛、‚入房‛、‚泪沾衣‛)来显示久别愁思的痛苦。又如:‚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由看见的景物烘托出内心的悲伤。
2、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 《古诗十九首》的另一艺术特点是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內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如‚西北有高楼‛写士子失意。它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失路彷徨,却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从而表明了主人公对那个闻声而未见面的人是一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寂寥;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四顾无侣的形象。又如‚凛凛岁云暮‛一首描写一个思妇怀念良人,梦醒后惆怅伤感的情绪。这是一个蝼蛄悲鸣、凉风凄厉的冬夜,诗中的女主人思念着她的丈夫睡不着觉。她想到天气已寒,而游子还没有寒衣,想到寄锦衾,路途又是如此遥远。想来想去,忽然笃念旧好的良人枉驾来迎,她喜出望外地想,从此携手同归,长相亲爱,这是多么快乐啊!岂料那良人‚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竟自无情地走了。心里十分懊恼,原来却是一梦。她当时恨不得飞到良人那边。引领遥望,好像良人还走的不远。此时这位女主人似梦非梦,似醒非醒,只觉得凉风拂面,蝼蛄满耳,潮水般的眼泪直涌出来,沾湿了双扉。写道这里,一个孤独无聊的思妇形象就如在目前。这样抒情叙事双管齐下的写法还很多,‚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篇都是如此。
3、善用比兴,言近旨远,语短情长
比兴是写作诗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可以加深文意;兴,可以掀起联想,同样增广原文的涵义,撇除了穿凿附会的解说。《古诗十九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风》、《骚》的比兴手法,衬映烘托,著墨不多,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用得意境深远、贴切自然。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李善的《文选》注引用了《韩诗外传》:‚诗曰:‘胡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胡马、飞鸟皆不忘本,人更应当不忘本,由此衬托出‚游子不顾返‛的不是。同时,‚北‛、‚南‛相对,加强了下文‚各在天一涯‛的观念。又如‚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明月皎夜光‛)南箕、北斗都是星名。《诗
经?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又‚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借以比喻有名无实的友谊。所以,虽然是‚昔我同门友‛,现在却‚弃我如遗迹‛。证明‚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又如:‚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冉冉孤生竹‛)用柔弱、孤单、生长在泰山山坳的竹兴起下文顾影自怜、闺中寂寞的新婚少妇——‚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抒发了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自伤迟暮的感慨。
4、语言生动简洁
《古诗十九首》描写简练生动。不论抒情还是写景,都着墨不多而含义丰富。锺嵘称它‚一字千金‛(《诗品》),揭示其简练处;孙櫎说它‚宏壮、婉细、和平、险急,各极其至‛(《文选论注》),道出其生动处。如:‚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青青陵上柏‛)浮雕出一幅京城的繁华、热闹景象:冠带往来,衢巷纵横,华宅众多,宫阙壮丽。《十九首》造句精审,写来自然朴雅,绝无斧凿雕饰痕迹,只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含义渺邈的情感和景象。陆时雍《古诗镜》说:‚《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深衷‛、‚长情‛可说是诗的内容丰富;‚浅貌‛、‚短语‛可说是诗的文字精简。《十九首》的文字,外貌看似平淡,但经过仔细咀嚼,就知道这些好像陈年醇酒,其味无穷。张戒《岁寒堂诗话》说《十九首》‚词不迫切,而意已独至‛。以‚不迫之词‛,表达‚独至之意‛,可见造句遣辞之妙。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行行重行行‛)简单的文字,平浅的句子,表面看来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细心分析,就觉得写作技巧不凡。首句‚行‛字重复四次,一般诗作视为毛病,这里却是特点。‚行‛表示走路、旅游。‚行行‛暗示路途漫长,‚行行‛、‚行行‛更表示路途漫长而遥远,有走不尽的意思。走不尽的遥远道路,仅是从空间上说,加一‚重‛字,又从时间上说。一句中只是由一个动词(行)和一个副词(重)组成,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真是貌浅而意深了。次句‚生别离‛则通过典故的暗示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里。《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生而分离,人之所悲,但环境所迫,又不能不分离;无可奈何,只有‚行行重行行‛,直至不得不分离。此情此景,两句描写殆尽!
5、文字清新自然
《古诗十九首》不管是文人创作,还是文人改自民间歌谣的作品,都无疑地吸收了民间歌谣的语言特色,呈现出一种生动、流畅、自然的风格。谢榛《四溟诗话》说:‚《古诗十九首》,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又说:‚《古诗十九首》,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胡应麟《诗薮》说:‚《古诗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词藻气骨,略无可寻。‛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汉乐府古歌辞及《十九首》,气质古质淡泊,皆与《三百篇》为近。‛几位诗论家都认为‚自然‛是《十九首》的语言特色。自然的语言,给予人们亲切、明朗、纯朴的感觉。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臵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这些句子,简直是口语化,好像诗人跟读者面对面谈话。而且,诗人的感情表露的那么坦率、单纯、明朗,完全没有装模作样,藏头露尾的形貌。
6、善用叠词,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古诗十九首》在语言上的另一特色是叠词的运用。顾炎武說‚诗用叠字最难‛,但《古诗十九首》中有十三首用叠字三十一处,共用了二十一個叠字。特別是‚青青河畔草‛十句中连用了六个叠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生动地描绘了欣欣向荣的环境,刻画了少妇的风姿神态。‚迢迢牵牛星‛也是十句中用了六个叠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叠字的运用使感情表达得更真切、深刻。而且叠词富有音乐美,可使作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二、教师总结《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于它高度的艺术成就上。评论家历来都对它有很高的评价
‚余谓《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明)王世懋《秋圃撷余》
‚《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明)谢榛《四溟诗话》 更有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提问:为何后世文人对《古诗十九首》推崇备至呢?
明确:从诗歌发展史上来讲,汉代乐府上接《诗经》、《楚辞》,下开建安诗风。《古诗十九首》代表着乐府抒情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
课后作业:品读《行行重行行》与《驱车上东门》。
第六、七课时
教学要点《古诗十九首》选读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研读十九首中的两首《行行重行行》与《驱车上东门》。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学生讲,教师补充:首诗十六句,八句一韵,分为两段。前一段写离别之苦,后一段写相思之怨。一句‚行行重行行‛已刻画出游子漂泊已久矣。所以会‚相
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所谓‚生别离‛几近‚生离死别‛才有下面‚会面安可知‛。‚道路阻且长‛一句是用典。《诗经〃蒹葭》有‚溯回从之,道阻且长‛。用典的好处在于语短意长,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朱自清先生认为这里就暗示了‚从之不得‛之意。开始这几句意蕴层层递进,都是诉说别离的。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典型的比兴手法。胡马出于北地,越鸟来于南方,所以会‚依北风‛而立,‚巢南枝‛而宿,皆因思念故土。禽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但是君‚相去日久远‛,我‚衣带日已缓‛,君却‚游子不顾反‛。(‚反‛同‚返‛)为何‚不顾反‛呢?是为‚浮云蔽白日‛。这一句历来有诸多分歧。‚浮云蔽白日‛一般是指‚邪臣之蔽贤‛。(陆贾《新语》)这里或是指游子在外另有新欢;或是指游子在乡里被谗邪所害,所以远走他乡,不顾返家。即便如此,我仍然不能不‚思君‛,只是岁月易逝,人生易老。但临了还不忘叮嘱‚努力加餐饭‛。‚弃捐‛是丢下的意思,可能是指被抛弃或指相思无益。这一句就是说什么都不用再去说了,只希望君在外好好保重身体吧!《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思’。‛语言这般质朴,竟如家常话了。
这无疑是一首描写思妇之诗。内容非常浅显,语言近乎白话。但诗人写来却是回环复沓,一唱三叹。辛酸的离愁别绪与悲怨之情跃然纸上。写的是思念,感慨的却是人生。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沓沓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师生共同讨论:‚上东门‛指的是洛阳东城三门中最北的一座城门。‚郭北墓‛是指洛阳城北北邙山的墓群,王侯卿相多葬于此。‚陈死人‛即死了很久的人。‚沓沓‛是幽暗的意思。人死后葬于幽暗的墓中,就如同在漫漫长夜中不醒。‚潜寐‛意为沉睡,‚寤‛为醒。‚阴阳移‛是指一年四季的远行。《庄子〃知北游》中有:‚阴阳四时运行‛。岁月无涯而‚命如朝露‛,短暂的生命又如何经得起岁月的流逝呢!所以人活在世上,只不过是暂时的寄居于这个世界,绝无金石那样长久。寓居曰‚寄‛,就是指人生于天地之间。‚万岁‛是自古以来之意。‚更相送‛是说生死更迭,年代更替。圣贤也无法超越这种规律。‚度‛同‚渡‛是越过的意思。‚服食‛:服也是食,一般是指道家服食长生之药。求仙、服食,皆是寻求生长不老,结果长生不得,反为药误。‚被‛披也,‚被服‛就是‚穿着‛的意思。‚纨与素‛都是白色的丝织品绢。
这首古诗显然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古
诗十九首》处处体现了这一思想。这首诗以墓地为场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肃杀萧瑟的坟墓,再联想到人生短暂‚命如朝露‛,即使穿绢衣,饮美酒,人生境遇之凄惨、悲凉也丝毫不得减轻。这是诗人真正的生命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白。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在艺术造诣上,这首诗可谓是真情流露,一气呵成,语言不假雕琢,精炼通达。清人方东树言:‚此诗意激于内,而气奋于外,豪宕悲壮,一气喷薄而下。前八句夹叙,夹写,夹议,言死者。‘浩浩’以下十句,言今生人。凡四转,每转愈妙,结出归宿。‛
说的是及时行乐,实际上是诗人勘破了生死这一人生大问题。正如《红楼梦》中空空道人的《好了歌》。今人也有徐志摩那首著名的诗《歌》。所谓文章千古,感情也是千古不变的。
课后作业:背诵《行行重行行》与《驱车上东门》。
第八课时
教学要点:《古诗十九首》的不足及总结
一、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的及时行乐思想?
如何理解诗中缺少个性?
二、交流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最早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又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这十九首诗的作者大约是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时的中下层文人。其诗不外乎抒写男子宦游之感,女子空守之情,大抵是有道德的人在无道德的社会游走所产生的种种悲愁郁闷以及对新人生的思索。
《生年不满百》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因为有道德,内心本不以此为人生应有之境界,所以感伤怨恨、痛苦迷茫。《去者日已疏》所谓:‚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若无道德,何能言之若是?儒家的一切本来是围绕人格的完善展开的,可是在汉末是非颠倒的日子里,真正恪守儒学自我修养的人却是命运坎坷,这就使得士人们开始思考新的生命价值观。《驱车上东门》曰:‚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不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既否定了做圣贤,又否定了做神仙,剩下的就是在有生之年追求个人的欢乐,这个思想若进一步向前发展,也就是魏晋玄学的倡导自然了。魏晋风流讲究饮酒和男色之美,也从此已开风气。
《古诗十九首》自产生以来,总是受到很高的评价。尤其它思想的平易,使得一般人都能产生共鸣;而语言的浑朴,适应了道家的自然之旨,格调的温柔,也实践了儒家的诗教,所以无论站在哪个立场的诗论家都不会吝惜他们对十九首的赞美。可是,换个角度想,十九首的诗人有他们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吗?明明是不同人所写,但看起来却恍惚一人所作。如果艺术的生命是个性,十九首可以
说是有生命的诗篇吗?说十九首没有生命,可能会令人难以接受。但我们可以换个说法:十九首缺乏艺术家个人的生命。如果说我们读李白的诗是欣赏李白,那么我们读十九首一类诗篇,所怜惜的恐怕就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了。
其实缺乏鲜明个性的也不单是十九首,而是东汉文学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无论我们是比较史传,还是比较辞赋和诗歌,东汉总似乎比西汉缺少一些个性,班固的《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不过汉代的察举制度也许可以看作是个主因。
汉代的察举制度主要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以后具体形制有些变化。察举有不定期的,如新皇帝登基,或者遇到荒年,朝廷会令地方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才到朝廷,简称‚贤良‛,然后咨以国事,是谓策问,贤良之回答谓之对策,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汉代最有名的对策。贤良们对策得体有识见,朝廷便量材委任,不拘一格。察举也有定期的,定期的察举主要是各郡国向中央举荐孝子廉吏,简称孝廉。举孝廉作为制度始于武帝元光元年,发展到东汉初,形成一年一举的惯例,到和帝时又规定各‚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这些孝廉举荐到中央后,一般做几年侍卫或郎官,再分派到各郡国为官。西汉的察举花样比较多,而且很重视‚贤良‛,东汉则渐渐惟重举荐‚孝廉‛。在某种程度上,西汉可称为贤良的时代,东汉可以称为孝廉的时代。贤良与孝廉性格不同。贤良被举荐主要在于真有才干、识见而且敢于直言极谏。孝子廉吏则未必一定有才干、有识见、有胆量,因为举孝子重在他能顺从父母,举廉吏重在他能忠诚职守。西汉重举贤良,东汉重举孝廉,孝廉忠顺的性格与贤良张扬的意气自然不能比,所以东汉的士风不及西汉活泼自由,文风不及西汉有个性。《古诗十九首》的温柔,《汉书》的敦厚,班固辞赋的专事模拟,这些正都可以说是孝廉主顺从主规规矩矩的性格在文学上的反映。
结束语:在一般选本中,对《古诗十九首》往往只选其中的几首,但如果你要想真正了解《古诗十九首》,真正得到诗中那种温厚缠绵的感受,只读几首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全部读下来。因为这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然有一致性,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如果你会吟诵的方法,那就更好。吟诵,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我以为,它是深入了解旧诗语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当你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这十九首诗的时候,你就会‚涵泳其间‛,也就是说,你会像鱼游在水里一样,被它的那种情调气氛整个儿地包围起来,从而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思考题:
1、谈谈《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2、《古诗十九首》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推荐阅读书目:
1、《文选〃古诗十九首》,[梁]萧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古诗十九首探索》,马茂元著,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3、《中国人的心灵》,鲍鹏山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