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时间:2019-05-13 08:3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第一篇: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德国发展养老护理服务业的主要特点

德国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国家,目前人口约8300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23%,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9%。预计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下降到约7000万,超过50岁的人口将超过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德国总人口的35.5%。

从20世纪70年代起,伴随着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德国步入老年化社会,养老护理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养老护理体系与制度,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根据德国社会发展需要及制度基础,德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护理体系。

一是从养老护理机构来看,已形成了多元化机构并存的发展格局。2013年底,德国养老机构总数25775所,其中养老护理机构有13030所,约占养老机构总数的50%;在养老护理机构中,私立机构5349所,约占41%;教会及慈善机构7063所,约占54%;国立机构618所,约占4.7%。

德国从事居家上门服务的机构有12746所,其中私立机构8140所,约占63.8%;教会及慈善机构4422所,约占34.7%;国立机构184所,约占1.4%。

鉴于德国的社会制度及市场化程度高,其养老护理机构主要以私人机构与社会化的教会及慈善机构为主。私人养老院收费最高,主要服务对象是富人。一般而言,私立养老院的设施更为先进、齐全,娱乐项目更丰富,护理水平更高。

公立养老院收费最低,接纳的主要是低收入阶层,因此,只具备基本的设施、提供最低标准的服务。而慈善组织的养老院价格居于两者之间,其设备和服务处于中等水平。由于公立养老院床位有限,而且入住的条件有严格限制,所以多数人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慈善机构或社会组织办的养老院。无论是哪种养老机构,政府均提供相应的补助,每个床位给予16000欧元的一次性财政补贴。

二是从从业人员来看,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要统一接受专业培训,队伍建设稳定发展。德国很重视养老护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从业人员都要接受统一的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入门严格,因而队伍比较稳定。

2013年,德国护理从业人员有1005524人,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养老护理机构685447人,占护理从业人员的68.2%;居家上门服务机构320077人,占护理从业人员的31.8%。

三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已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与职业护理机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辅助的三位一体模式。根据法律规定,德国人67岁退休。由于德国生活费用不高,而养老金相对丰厚,因此退休后的老年人较为富足。到了这个时候,没有工作压力,也不需要承担抚养儿女的责任,日子过得比较滋润、放松。一般到了75岁,德国人开始选择如何养老的问题。

事实上,去养老院安度余生的老人只占75岁以上人口的33%。多数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也就是老年人自己在家中居住,靠养老金和存款度日,他们依旧居住在自己原有的居所内,依靠周边的养老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并提供日间护理中心和短期托老服务。另外一种形式是“社区养老”。这种养老方式则居于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之间。老年人搬离原有老旧住所,入住社区内居家服务公寓中,公寓整体采用无障碍化设计,另附加许多老人服务硬件设施,如电子信号器等,相比原有的住所更适宜老人养老,并且也提供相应的上门护理服务。

社区养老的好处是,老人生活在社区之内,不脱离社区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可以在社区内组织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如今,这样的社区养老形式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认可和欢迎。

2013年,德国共有260万人接受护理。其中,家属亲友居家养老约45%,机构养老约占30%,职业护理机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约占25%。

(二)养老护理服务已纳入法制化轨道▼

德国养老护理服务的法制化应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1974年德国老年救助委员会发出一份鉴定书,该鉴定书从那些生活在养老院中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出发,对老年保险系统要确定老年人从业时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功能提出质疑。于是,如何立法保障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以及他们的家属,成为德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1980年联邦政府委托成立的专门小组在认真考察各种不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将护理需求作为应对新的生活风险纳入国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立法目标。在此背景下,1985年《护士执业法》得以出台。该法对护理的任务、职业标准、教育训练、护士的职业资格和权利、义务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在此基础上,1994年德国颁布了《护理保险法》,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护士执业法》和《护理保险法》是德国护理事业的奠基石。特别是《护理保险法》实施后,对德国的养老护理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为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提供了法律保障。据保险公司估算,法规为护士增加了两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也为护士建立自己的家庭护理机构铺平了道路。该法颁布前,德国护理行业也并不吸引人就业,这与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低与工作辛苦有很大关系。

护理保险法保证了护理费的来源,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收入;同时,由于护士人数的增加,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对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上升。德国护理保险的广覆盖性(法定护理保险覆盖92%的人口,义务性的私人护理保险覆盖人口约占7%)也客观上要求有一支庞大的护理队伍为之配套服务。目前,德国护理行业从业人数高达100多万,雇员人数超过德国汽车工业雇佣人数(70万人)的总和。

二是对护理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护理人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保险法》对德国医院护理管理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规定医院要设立护理院长或护理部主任,只有接受过护理高等教育和管理专业训练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护理人员除护理院长(主任)外,还有护士长、高级护士、注册护士、助理护士4个级别。

注册护士以上资格的护理人员才能直接护理患者,助理护士只有为护士或医师做一些准备和协助配合工作。同时,对住院护理的3类护理患者的护理时间及护患比都提出具体规定,如规定2、3类患者的护患比为1:4,1类患者的护患比为1:2.5(或3)。三是对护理管理的监控系统提出要求。为了提高护理的效率,法规对护理机构的管理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各病区都要有终端与主机联网,护理院长或主任每天都要审阅各科室的护理信息;还可随时开通监控电视系统观察各科室护士的工作情况;并能与各病区双向交流,能应病区护士长要求及时调配护理人员等。

(三)护理保险是养护制度与政策体系的主体▼

护理保险是德国“第五大支柱”险种。

按照“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但国家公务员、法官和职业军人由国家负责,他们患病和需要护理时有专门人员负责并承担有关费用。除此之外的所有公民则纳入法定护理保险体系,但对于工作时间最长不超过两个月的人,或者每星期工作不足15个小时,且在原联邦州月工作时间仅为15小时、月收入在610马克以下或在新联邦州月收入520马克以下的人,不用交纳保险费,学生的临时性工作也不必交纳这种保险费。

保险税税率的确定按照投保人的收入计算,1996年税率固定为1.7%,在原联邦州(西德)每月税费为6000马克,在新联邦州(原东德)每月税费为5000马克;1999年西德和东德分别为每月税费6375马克、5400马克;保险税一半由投保人支付,另一半由雇主支付。德国法律赋予德国养老企业双重任务,即养老护理和医疗护理。养老护理采用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并按护理级别给予补贴。

护理保险补贴又分为居家养老补贴和机构养老补贴。

居家养老补贴(护理保险)分为四级,即:0级,231欧元/月;1级,468欧元/每月;2级,1144欧元/每月;3级,1612欧元/每月。

机构养老补贴(护理保险)分为四级,即:1级,1064欧元/每月;2级,1330欧元/每月;3级,1612欧元/每月;4级,1995欧元/每月。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年痴呆症(失智症)的老人,每个级别的补贴金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护理保险补贴只承担基础护理和家政服务。医疗护理费用由医疗保险100%承担。此外,德国政府为扶持养老护理企业,还对其实施免征营业税和消费税的优惠政策。

(四)护理教育多元化与高质量▼

德国的护理教育已有160余年的历史。目前,德国的护理教育有3个层次:中专、专科培训、大学本科。德国的护理教育以中专为主,现有公立护士学校943所,接受护理教育的最低要求是完成10年的基础教育,入学年龄为17周岁。德国的继续护理教育,也称专科培训,主要是为临床培养专科护士,其资格由地方政府予以确认。

全德国有50所护士学校开设了继续教育有关专业,所设专业主要有重症监护、精神科护理、手术室护理、癌症护理、社区护理和公共卫生等。德国的大学护理教育起步较晚,1992年开设了护理科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的学士专业,但发展比较快,目前有8所大学招收本科生。

Agneskarll护理研究所是德国一个可以招生、培养护理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人员的研究所。为保证各个层次护理教育的质量,《护士执业法》对护士生的学制、学时都有明确规定。中专护理教育的学制为3年,课时不少于4600学时,其中理论课1600学时、实践课3000学时。

专科护理培训根据各州有关法律要求,可脱产学习2年,也可在业余时间学习3~4年,学时3000课时,其中理论2200课时、实践800课时。

大学水平的学位课程为全脱产4年制,非大学水平的学位课程为全脱产2年制。护理教育考试大纲由国家考试委员会统一制订,考试分笔试、口试、实践3部分。

其中实践评分占重要比例,主要是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能力、专业能力、应变能力等。如果某一项考试不及格,允许有第二次补考机会;若仍不及格,就取消继续学习的机会,不容许再学护理。

通过考试者由学校颁发欧盟承认的毕业证书和护士职业许可证。【整理编辑:时英平】

第二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情况汇报

现就xxx县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数XXX万人,有XX岁以上老年人XXX人,占人口总数的XXX。其中:60岁~7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80岁~9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100周岁以上老年人XX人(农村XX人、农场XX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和《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XXXX〕XXX号)要求,“十二五”以来,x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认真执行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xxx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管理多样化的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或不定期开展排球、门球、陀螺等比赛活动,极大丰富了老年人娱乐活动。目前,xxx县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XXX万元,建筑面积约XXX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二是大力推进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2011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投资XXX万元,建成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XXX处。2013年,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XXX万元,建成了XXX个农村幸福院,同时为XXX个村(组)配送了乒乓球台、气排球、地掷球、门球等活动器材,确保了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三是以敬老院为载体,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指导各敬老院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五保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养老服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相比,与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乡镇农村敬老院的入住率不高,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自愿入住的少,居民养老方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机构养老服务覆盖面窄,享受主体仍局限在一些特殊群体范围。养老服务的提供,主要以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供养对象大部分是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受益面少,养

老服务享受面窄。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现在机构养老主要还是以公办运作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主要原因:1.为老年人服务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资质的为老年人服务实业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龙头引领;2.社会办养老服务业效益周期长、风险高,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3.本地老年人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影响,自费购买所需养老服务的理念尚未形成。

四是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由于养老服务队伍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低,敬老院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xxx镇和布朗山乡两所农村敬老院建成后,还未能落实工作人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大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老龄事业的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服务网点、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及道路等设施的建设,保证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加强对乡镇(农场)、村和基层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切实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

二是提升各类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切实提高乡镇敬老院的入住水平。

第三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荐]

关于加强滨海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问题的探析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解决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再加上这些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不断增多, 家庭平均人口数量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 “独子养老”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空巢老人陷入了养老的困境。

由于家庭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养老的实际需要。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开始应运而生并且迅速的发展起来。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指老年人不脱离原来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了满足老年人这个特殊年龄段人群的日常需要而提供的有关生活和精神方面的护理和照顾。涉及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日常照顾、精神抚慰等等。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社区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也在管理、服务方面具备了一套相对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在努力探索符合各地区养老实际的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进步中仍旧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

(一)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许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来支撑。比如社区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承认,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政府应当制定出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只有完善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才能够更好的保障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政府在整个城市社区养老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和领导也没有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列入到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来,这些都导致了很多地区城市社区养老发展的滞后,也就不能真正的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

(二)社会各个方面对养老服务的认识缺位

很多地区有关老年群体的管理与服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资金以及物质条件的制约外,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的老年意识比较薄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在客观上,由于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物,使他们无暇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只是社区工作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主观上,相关的管理部门对老年群体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影响认识不到位。整个社会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群体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本应该是社区“以人为本”的主要发展目标,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区养老管理混乱,缺乏资源整合老年人口社会化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老年群体的社区管理,但是

有的地区现在实际应用的社区管理体制其传统的行政色彩仍然比较浓厚。基本上还是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等基层街道管理的格局和办法,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社区老年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社区还不是相对独立的组织,其日常工作内容多以被动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为主,不可能从组织上、资金上、人力上自主自发的为本社区居民特别是为老人提供各种社会化的服务,这也是制约社区老年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行社区管理时,为避免上述的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现多头管理,必须要有效地利用社区现有的设施和资源,注重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充分发挥本社区的优势。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 天津市是我国首个开展社区服务的直辖市,有着二十余年的社区服务发展经验。滨海新区是推动天津市经济实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市政府旨在打造新型社区的试验点,一直以来得到政府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一)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社区服务,健全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

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应该一直起到主导的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树立风尚、制定和实施政策、监督和检查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积极扶持社区养老的制度建设,是提高社区养老事业水平的关键所在。政府应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整合社区资源,使原本是闲置的资源或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在老年服务事业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政府应该及时的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法律是一切制度的保障,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最终是靠健全法律法规来支撑的。泰达应完善与老年人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对违反者的惩罚力度,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政府还要及时制定出相关的配套政策,以保证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机制的协调配合。

(二)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应该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的发展,将社区养老问题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泰达政府应进一步重视加强对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方面的建设。

(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改变传统认为养老主要是义务性服务和福利性服务的观念。将市场竞争机制带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宏观管理调控、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只有形成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新的发展机制,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具有更强的生机和活力。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内容繁重的工作,应尽快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队伍。具体做法来说,一是以泰达社会服务中心为依托,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招聘专职人员,培训合格后进入养老服务管理队伍;二是设立社区公益岗位,通过政府购买专业化服务的方式,解决社区困难老人养老的问题;三是组织志愿者和义工队伍,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义务服务。

同时,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和提高。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出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泰达地区有条件的院校可设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以便为社区工作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还要提高社区管理工作的水平,制定老年服务业社区服务的具体标准,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政策并认真加以实施,要求其全面的达到对老年人的生活、心理、经济、日常起居等全方面的照顾。

(四)加强和完善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按需求发展差异性服务

要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按年龄段为老年人进行登记。60岁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信息,实现区街共享;60岁以上退休人员,进行登记建档,对社会孤老、空巢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以及经济困难老人进行重点登记。要完善社区内的电信电话设施,使居民小区内部遇急呼叫、购物求助、医疗求助等通话更加的便捷。

探索和建设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首先, 要建设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要从老人的不同实际需求出发。其次, 要探索新型的社区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和老年人需求的日益多样性,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五)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应该系统化、科学化

社区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社区有效的管理运作。只有正视在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采取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办法进行解决。老年人口社会化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老年群体的社区管理。由于城市社区组织还不是相对独立的组织,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时就会带来诸多的问题,这是严重的制约社区老年人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行社区管理时,管理模式应该更加的科学合理,根据本社区具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有效的利用社区现有的设施和资源,注重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充分发挥本社区的优势,真正的做到为本社区的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

第四篇:德国养老资料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色与借鉴

时间:02-01 09:12

作者: 刘卉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 建立社会保险体系,要坚持社会保险制度法定化

□ 社会保障水平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 在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龄化和部分就业的社会发展趋势。

□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属于中央政府职权,应纳入中央财政管理。

1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保险法治国际研讨会上,主题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考察报告》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会后,记者采访了该报告的撰写人——全国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经济室戚东祥处长。

■德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制度最完善和复杂的国家之一

记者:戚处长,你好。我国已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你们的《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考察报告》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戚东祥:2004年10月下旬,为借鉴欧洲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有益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组织考察组,赴德国考察社会保险制度及其立法情况。参加考察的成员有学者及实务部门的人员。我是这次考察团的成员和考察报告的执笔人。考察组在德国期间,前往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联邦健康与社会保障部、德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协会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情况介绍并进行了座谈。

记者:你们把考察国家选在德国是基于什么考虑?

戚东祥:德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制度最完善和复杂的国家之一,其社保制度已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末,德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1883年德国通过了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残疾和养老保险法。1911年,这三项法律合并为帝国保险法。1975年,德国将各种社会法规汇总,颁布《社会法典》,该法典是当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1995年起,德国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并纳入《社会法典》。总的来说,德国已形成种类丰富、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又因为其法律传统与中国相似,故其社会保险制度对中国有一定借鉴作用。

记者:能具体谈谈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吗?

戚东祥:德国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5个险种组成。先谈谈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支柱,旨在员工丧失工作能力和进入老龄或死亡的情况下,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保障。根据法律,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参加法定养老保险。2004年,雇员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为其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9.5%,由雇员自己和雇主各负担一半(原西德地区雇员的月工资收入限额上限为5150欧元,原东德地区的上限为4350欧元)。超过上限部分的月收入不再交纳养老保险费。德国的养老保险不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度,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收统支,现收现支。领取的养老金数额按照一个特定的、公开的公式计算,每个人都可能不同,主要由投保时的工作收入决定。德国以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每个人不同的分值和折扣系数;国家则主要根据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物价上涨率,每年确定一次各个分值对应的养老金金额。

失业保险。原则上,任何每周被雇佣工作18小时及以上的人员都要参加失业保险。保费为雇员工资总收入的6.5%,由雇员和雇主平均分摊。收缴的全部保费用于支付失业补助、短期工作补助和创造工作岗位的支出。所有在过去两年中交纳了12个月或者以上的失业保险费的,享受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目前,德国的医疗保险由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两大运行系统构成。几乎在德国的所有居民,都参加医疗保险。在法定保险机构的义务投保者或者自愿投保者约占居民的88%。2004年,平均法定医疗保险费为雇员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4.7%。保费由雇员和雇主各交一半。

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当前老龄化问题突出而实行的—种社会保险项目。法律规定凡是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自动参加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法定为雇员工资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7%,由雇主和雇员平均分摊。同医疗保险一样,当家庭中参加工作的人员投保以后,取得受保权益的子女和无收入或微收入的配偶也享受长期护理保险。

事故保险。在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情况下,法定的事故保险提供保护和帮助。所有雇员和农民按法律规定都参加事故保险。所有学生和日托儿童都受事故保险保护。承办事故保险的机构主要是包括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各行业合作社,保费由雇主单独支付。

记者:难怪这次国际研讨会上,一些德国专家对自己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如此自豪了!

戚东祥:是啊。德国创造了一个广泛的社会服务网络,议会、政党、法院、工会、行业协会、大量的社会政策组织和公众团体共同工作,通过建立功能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公民自由生活。德国社会保险体系保障充分,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水平相当于就业人员税前及交纳社会保险之前全部平均收入的70%,医疗保险支付所有大病的治疗费用。由于工作者参保而全家受益(即一个家庭中参加工作的人投保,投保人本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可受同样收益),目前法定社会保险体系的覆盖面为全国人口的90%左右。

在德国,政府及人民都有这样一种观念:“没有社会保障,心灵的安宁和个人的自由都是不可想像的。将现有制度保持下去并使其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记者:社会条件瞬息万变,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是否也遇到了挑战?

戚东祥:从考察期间和这次国际研讨会德国专家介绍的情况看,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目前的确面临着一些问题。

德国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势头缓慢。高工资、高福利、高税收日益成为企业负担,造成产品成本高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就业的稳定性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又将发生从不充分就业到部分就业的结构性转变。这样从社会保险的总收入来看是减少了。

另一方面,目前德国出生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预期寿命在不断增长,社会人口趋向老龄化。据估计,从2002年大约4个劳动者供养1个退休人员,发展到2030年大约2个劳动者供养1个退休人员。同时在欧洲统一进程中,由于德国生活水平较高,赴德定居者有可能增加,会增加一部分新的社会保障支出。从社会保险的总支出来看是增加了。

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这势必引发矛盾。因此,德国面临着继续维持原来社会保障水平的要求,同时条件又不允许对日渐减少的劳动力提高税收、多交社会保障费用的困难,对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适当改革势在必行。

记者:目前德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予以应对?

戚东祥:改革的逻辑出路是或者增加社会保障费用的来源,或者控制社会保障的水平,或者双管齐下。

德国政府计划采取短期改革措施和中长期改革措施。短期改革措施包括开办、鼓励并促进养老商业保险,减轻法定养老保险的压力;对退休的福利政策进行微调,从经济利益上引导人们延长劳动时间,推迟退休年龄。中长期改革的目标是在基本维持现有养老、医疗、失业和长期护理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的同时,保持雇主和雇员交费水平的稳定性,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中增大个人责任,严格失业保险条件,减少个人对社会保险的依赖性。养老保险要最终实现收支平衡,控制养老金的领取水平,限制养老保险交费的增长幅度。

■对中国社会保险立法和政策的启示

记者:戚处长,你曾在国家政府部门工作,如今又是国家立法机构的官员,对国内社会保险实践相当熟悉。在了解了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后,你认为他们的制度对我们有何启示?

戚东祥: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经过了长时间的应用和调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为我们提供十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建立社会保险体系,要坚持社会保险制度法定化。德国社会保险法律已经形成完整、复杂的体系,不仅仅是一两件单独的法案。这个体系不仅包括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也包括具体细致的制度规定。这种做法体现了法治国家的特征。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公民和企业的权利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因此,社会保险制度法定化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体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运行层面看,社会保险制度在全国应该是统一的,在长时间内应该是稳定的,只有法律才能保障这个要求。

其次,社会保障水平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允许为社会提供很高的保障水平。因此,建立国家有限责任、个人保障充分这一可持续并且可承受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我们在一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就要明确基本思路,尽量明确法定社会福利的范围、程度和占财政负担的比重。

再次,要建立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的社会保险机构,这是搞好法定社会保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难点所在。社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具有多个品类,在保费收缴、发放等各个环节上,每个人的情况又都有所不同。这需要庞大、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高效、敬业的经营机构。这对现在我国机构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德国数据库建设及时可靠,组织机构设置清晰有序,法定养老保险的经营费率占1.4%,工作的质量是很高的。他们以雇员和雇主各占一半的比例设置了各类保险的理事监督机构,全面公开其经营情况,避免暗箱操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四,在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龄化和部分就业的社会发展趋势。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充分就业也不可能,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险立法的过程中,需要对此充分注意。

第五,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属于中央政府职权,应纳入中央财政管理。社会保障面向全体公民,在全国范围内制度、标准都是统一的。而且,社会保障工作万一出现失误,地方政府承担不了责任,最后还是需要中央政府处理。因此,中央政府应负责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工作。

记者: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德国联邦薪水雇员保险机构协会的一位专家认为,一个国家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要得到民众的支持,还需要参考国内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不应完全照搬外国(如德国)的制度,能借鉴的只有创意和某些技术要素。你对此有何理解?

戚东祥:我深有同感。与德国相比,中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要建设清晰、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险制度,其体系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的严重程度都要大得多。此外,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德国不同。例如,德国无农村户口之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小,德国各类社会保险可以涵盖所有国民包括农民。中国长期以来存在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区别,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对待农村人口社会保险的政策上要与城镇人口统一,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涉及到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政策时,我们更多的要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智慧。

第五篇:辽宁省养老服务体系新格局

构建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格局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未来五年,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拟构建的总体目标是:立足辽宁实际,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度晚年。

具体工作,概括为“321”,即“三个建设、二个支撑、一个平台”。

“三个建设”:一是地市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市、县(市、区)级养老机构建设和改造工程,用五年的时间努力打造沈阳、大连两市4万张以上床位、鞍山市2万张以上床位,抚顺、本溪等11个市1万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二是县(市、区)级养老福利中心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培育和发展集群性的养老福利机构,建设规模力争达到1000张以上床位;三是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设。全省城镇按照所辖2000名老年人的辐射范围,建设1500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同时兼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主要为居家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临时托养、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社会化服务。

“二个支撑”(政策、制度):一是政策支撑。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对新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土地供应、税费减免、金融贷款、建设和服务补贴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二是制度支撑。全面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制度。为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和持证上岗制度,“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全省养老护理员的整体素质。

“一个平台”:即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面推进全省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通过以上努力,到“十二五”末,全省拟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1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0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的目标。2011年拟做好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及运营工作。根据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2O10年我省启动了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了20个县托管中心建设任务,其中本溪等六个县已实施托管运营。2011年将再建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29个(含8个涉农区)。为完成今年29个托管中心建设任务和对已建成的20个托管机构全面实施托管运营,确保全年新增托管对象2000人的目标,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具体部署落实托管中心建设及运营管理等工作;二是积极争取省发改委对建设资金的早日下拨,力争9月底前完成29个托管中心的建设任务,并整体投入运营;三是抓紧与省财政、卫生、人社、编办等部门沟通协调,尽快以省政府名义出台《辽宁省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服务实施意见》,确保托管工作平稳、有序运营。

(二)养老工作。一是召开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为建立和完善我省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拟于2011年下半年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我省养老工作、表彰全省养老服务示范县(市、区)和示范单位、研究部署“十二五”全省养老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同时,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支持,将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二是实施县(市、区)养老福利中心建设。为有效应对我省人口老年龄化,推进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大对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拟于2011年起,启动全省县(市、区)养老福利中心建设规划。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在全省每个县(市、区)新建、改扩建一所集养护、康复、娱乐、临终关怀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福利中心。每个养老福利机构床位不低于200张。2011年计划建设24个,年底前基本完成项目的主体工程。为此,我们将做好深入细致的调研,搞好可行性的研究论证,确保年内建设目标的实现。三是推进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我省各类养老机构现有护理人员8000多人,居家养老护理人员1.6万人,其中接受培训和具有职业资格的人员不足10%。为全面提高全省养老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2010年我厅与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启动了全省养老护理人员专项培训业务,目前已培训在职人员400人,拟在未来五年内全面推进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逐步实现执证上岗。(1)制定全省养老护理员“十二五”培训规划。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培训联动机制,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实施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2)建立长期培训合作机制。2011年将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并在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辽宁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建立长效的培训合作机制,确保2011年省本级培训养老护理骨干600人的目标。(3)建立职业资格制度。通过与省人社厅沟通、协调与合作,经过系统化学习、专业化训练和规范化的考评程序,逐步实现护理人员全部执证上岗,取得全国通用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4)加强对市、县(区)培训的指导。建立省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师资库”,定期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赴基层授课,同时,督促各级民政部门落实培训资金,确保培训工作的可持续性。

下载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标准表述】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问题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最终定稿)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凸现,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公办城市福利机构服务设施,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贫困且身体状况不佳老......

    养老护理

    我选择,我无悔我奉献,我快乐 ——护理工作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老年朋友: 大家好!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爱奉献给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

    护理服务体系工作方案

    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仅供参考) 为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促进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性发展,以“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以“提升护士素质、优化护理服务”为主题,以“三甲复......

    18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过程 中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论文基于伊瓦思的福利三 角理论与农村实......

    遵循五项原则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遵循五项原则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本文作者曾在中国民政部门工作10年,对于中国的情况有所了解。从2000年起,本文作者开始了在美国从事老龄事业的生涯。在美国,本文作者先后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