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社区矫正对象接收工作衔接规定
北京市社区矫正对象接收工作衔接规定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做好司法行政机关在接收社区矫正对象时与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和监狱机关的衔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和有关嫠、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和监狱机关应依法履行职责,积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工作。
第三条检察机关依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工作实行监督。第二章审判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的衔接
第四条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及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被告人,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宣判或作出决定前,应向固定居住地派出所核实其居住地址。派出所应予配合。第五条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及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被告人,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宣判或作出决定时,应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并当庭做出局面保证。被告人或罪犯系未成年的,由其监护人做出保证。
第六条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及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被告人,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发给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告知其在判决生效后决定做出后7日内持《刑事判决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到固定居住地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第七条判决生效后或决定做出后,人民法院应将有关文书材料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寄至罪犯固定居住地所在区(县)司法局基层科。材料应当自判决生效或决定做出之日起7日内发出。区(县)司法局基层科收到材料后,应及时将回执以挂号信的方式寄回人民法院。
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和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内容包括:刑事判决书(复印件),执行通知书(复印件),结案登记表(复印件)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
暂予监外执行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内容包括: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复印件),病残鉴定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复印件),执行通知书(复印件),结案登记表(复印件)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
第三章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的衔接
第八条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罪犯出所前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前功尽弃,看守所应向固定居住地派出所核实其居住地址。派出所应予配合。
第九条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罪犯出所前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前,看守所应发给并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同时令其做出局面保证。第十条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出所时,看守所应知其自出所之日起7日内持《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或《假释证明书》或《释放证明书》到固定居住地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出所后,看守所应将有关文书材料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寄至罪犯固定居住地所在区(县)司法局基层科。材料应当自罪犯出所之日起7日内发出。区(县)司法局基层科收到材料后,应及时将回执以挂号的方式寄回看守所。
暂予监外执行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内容包括: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复印件),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复印件),病残鉴定表(复印件),具保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复印件),罪犯在看守所服刑期间的改造表现材料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
假释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内容包括:假释裁定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复印件),罪犯在看守所服刑期间的改造表现材料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内容包括:刑事判决书(复印件),罪犯在看守所服刑期间的改造表现材料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
第四章监狱与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的衔接 第十二条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罪犯出监前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前,监狱应向固定居住地派出所核实其居住地址。派出应予配合。
第十三条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罪犯出监前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前,监狱应发给并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同时令其做出书面保证。
第十四条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出监时,监狱应告知其自出监之日起7日内持《暂予监外执行证明书》或《假释证明书》或《释放证明书》到固定居住地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假释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出监后,监狱应将有关文书材料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寄至罪犯固定居住地所在区(县)司法局基层科。材料应当自罪犯出监之日起7日内发出。区(县)司法局基层科收到材料后,应及时将回执以挂号信的方式寄回监狱。
假释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内容包括:假释裁定书(复印件),刑判决书(复印件),出监鉴定表(复印件),近三年内年度评审鉴定表,心理评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内容包括:刑事判决书(复印件),出监鉴定表(复印件),近三年内年度评审鉴定表,心理评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第十六条监狱管理局批准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后,监狱应当自接到监狱管理局的批复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文书材料直接送达罪犯固定居住地所在区(县)司法局基层科;紧急保外就医的,应立即送达。
暂予监外执行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内容包括: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复印件),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复印件),病残鉴定表(复印件),具保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复印件),出监鉴定表(复印件),近三年内年度评审鉴定表,心理评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人民法院、看守所和监狱向司法行政机关寄送社区矫正文书材料不影响有关法律文书向派出所的送达。
第十八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试行。原《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京社区矫正[2003]1号)中如有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社区矫正告知书
一、社区矫正是一项针对非监禁刑罪犯的刑罚执行活动。
二、社区矫正对象应在刑事判决生效后七日内或自出监(所)之日起七日内持人民法院或公安机关或监狱开具的证明到固定居住地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三、社区矫正对象应遵守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社区矫正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必须参加公益劳动。
四、社区矫正对象应遵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罪犯,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按照执行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4、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罪犯,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公安部《公安机关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区罪犯的监督管理规定》规定,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安部制定的有关规定;
2、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4、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5、不得在境内外发表、出版、发行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它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书籍、音像制品等;
6、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7、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
8、遵守公安机关制定的具体监督管理措施。
(五)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规定》规定,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安部制定的有关规定;
2、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3、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所居住区域的,必须经公安机关批准;
4、进行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必须经公安机关批准;
5、遵守公安机关制定的具体监督管理措施。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社区矫正对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处十五日以上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第八十六条规定,被宣告缓和假释的矫正对象在缓刑或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依照法定程序撤销缓刑、假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严重违反有关保外就医规定的,依法收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北京市公安局 北京市司法局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
第二篇:社区矫正对象接收主持词
xx县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移交工作部署
会议主持词
同志们:
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决定召开这次全县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移交工作部署会议,主要任务就我县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移交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为我县创建社区矫正示范县工作迈出关键的一步。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分管领导,县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乡镇社区矫正领导小组负责人,各公安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和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
今天的会议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xx同志作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移交工作部署;二是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xx同志作重要讲话。
下面进行第一项,请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局长xx同志作工作部署。大家欢迎!
下面进行第二项,请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xx同志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十分重要。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事关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重要工作,也是事关当前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刚才x副
县长就有关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移交工作进行了布置和安排,政法委黄书记作了重要指示,各乡镇、各部门要务必认真领会精神,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会后,各派出所、司法所要抓紧时间,做好接收、移交工作,确保我县创建社区矫正工作示范县活动顺利推进,为平安xx、和谐
散会!
xx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根据 《吉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和《长春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被决定执行社区矫正之日起建立矫正档案,实行一人一档。
第三条 矫正对象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管制、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判决(裁定)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假释人员的原判法律文书、假释裁定书、罪犯出监鉴定表;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判决(裁定)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具保书;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人员原判法律文书、出监鉴定表。(二)假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监狱保外就医人员在监狱服刑期间接受教育改造的相关材料、奖惩情况、心理档案;(三)矫正对象登记表;(四)矫正对象社区矫正情况月汇报;(五)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帮教协议;(六)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申请审批表;(七)矫正方案;(八)社区矫正情况记录簿,其中包括学习教育记载、公益劳动记载、心理矫正记载、谈话记录等;(九)矫正对象考察表、评审鉴定表;1
(十)矫正对象奖惩审批表及相关材料;(十一)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十二)解除管制通知书、假释考验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缓刑期满证明书;(十三)其他应该归档的重要材料。
矫正对象死亡,死亡证明、法医鉴定等有关材料应当归档。第四条 矫正对象档案由司法所专人管理。
第五条 矫正对象矫正地址变更时,档案应随社区矫正对象移交变更地的司法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收监执行的,档案应移交给侦查、监狱机关。档案移交双方均应做好交接登记手续。
第六条 外调人员查阅档案,凭县(市、区)以上政府或政法机关外调介绍信,经县(市、区)司法局批准,在指定地点阅卷,并填写《社区矫正对象档案借阅登记表》备查。无关人员一律不得查阅矫正对象档案。不得用电话查询档案。
第七条 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应当遵守档案管理的一般要求,具备保密、防遗失、防潮、防虫、防霉等基本保管条件。
第八条 矫正对象档案输入计算机的,计算机不得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网络连接。
第九条 矫正对象档案应使用70克A4纸。
第十条 矫正对象解除社区矫正后,档案交矫正对象期满时所在县(市、区)司法局集中统一保管。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社区矫正对象
社区矫正对象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的功能是什么?
社区矫
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对矫正对象的矫正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惩罚功能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的过程,首先体现为对犯罪人的惩罚,就是将确定的刑罚义务落实到犯罪人身上。对于矫正对象而言,不能享有被法律所剥夺或限制的一定权利,必须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必须遵守各项矫正制度并参加公益劳动,使其感受到犯罪之后所受到的否定性的法律评价,切实感受到刑罚痛苦和国家法律的威严,不敢再以身试法,从而矫正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二)教育功能
社区矫正是惩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惩罚。社区矫正的教育就是对矫正对象实施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积极的系统影响活动。矫正组织通过法制教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矫正对象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增强谋生技能,达到使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改造成为新人的目的。
(三)塑造功能
社区矫正的塑造功能主要指通过矫正活动的连续实施,促进矫正对象公民人格的最终塑造。罪犯虽然触犯了国家刑律,实施了犯罪行为,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并不因此而完全泯灭,仍不同程度的具有人的善良、责任、尊严、荣誉、对成功与成就的追求等基本属性。社区矫正将罪犯置于社会化交际生活,使其能够最大可能地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并在此基本上进行心理引导和行为规范,促进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形成健康人格,最终能够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顺利回归社会,避免监禁矫正可能出现的以消极服从、自信心与进取心丧失为特征的“监狱人格”、“囚犯人格”的出现。
(四)感化功能
社区矫正的感化功能是指实施社区矫正的过程中,矫正对象基于矫正组织所给予的人道待遇和人性关怀而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效应。社区矫正组织不仅对矫正对象进行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也通过多种形式传授文化知识与生产技能,并积极推荐就业,对于家庭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请享受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过这些人道待遇和关心爱护矫正对象的措施使矫正对象产生感化的心理效应,促使其更深刻的认罪悔罪,调动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治疗功能
社区矫正的治疗功能主要体现为对矫正对象进行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对有心理危机的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有效的心理矫治。社区矫正对罪犯心理的矫正,实际上就是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转化为罪犯的自觉需要,帮助罪犯逐步削减或消除犯罪心理和各种消极心理。
(六)控制功能
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矫正对象始终处于社区矫正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视野之内,其行为置于监督管理之下,其行踪由矫正组织及时掌握。因此,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虽未被剥夺,但其行为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防止其重新犯罪或从事其他违法活动。
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对象适用范围是什么?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社区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
社区司法矫正社区司法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将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司法矫正的主要任务包括:
1、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行为和心理,使他们悔过自新,成为守法公民;
3、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
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社区司法矫正的适用对象
2007年7月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司法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本通知的适用范围为五种罪犯:即被判处管
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以上范围是严格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确定的。
社区司法矫正的注意事项 另外,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要求,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人民法院必须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刑罚措施和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公安机关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狱管理机关要依法准确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员要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并积极协助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
社区司法矫正解除
社区司法矫正解除是指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届满或矫正期虽未满但被收监执行、被羁押以及死亡的按规定办理解除矫正手续。
社区服刑人员期满解除的,在期满前30日内,司法所指导其完成《自我鉴定》,填写《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鉴定表》,司法所、派出所作出解除矫正意见,由街道(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由考核责任人、社区民警、社区干部、自愿者、监护人(亲属)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评议会,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情况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作出鉴定,并报区司法局和区公安分局批准,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在社区向其本人和社区居民宣告,同时报区人民检察院备案。
矫正期未满但被收监执行、被羁押以及死亡的,由司法所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报区司法局和区公安分局批准解除矫正,同时报区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五篇:安徽省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工作规定
安徽省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工作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确保刑罚顺利实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徽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社区矫正对象是指符合社区矫正条件依法被置于社区服刑的罪犯。
第三条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工作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管机关。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报到登记
第五条矫正对象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7日内或离开监所之日起7日内到户籍地(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以经常居住地为准,下同)司法所报到并办理登记手续。司法所应当及时接收矫正对象,予以登记,建立档案,告知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并发放《社区矫正对象须知》。
司法所应当同时将矫正对象有关情况书面通报当地公安派出所。
第六条矫正对象每周以电话形式向司法所汇报一次思想、活动情况。司法所应当作好记录。
第七条矫正对象每月到司法所汇报一次,并递交书面情况汇报。无书写能力的,可以口头汇报,司法所应当作好记录。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视身体状况,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递交书面情况汇报。
第三章监督
第八条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办理登记手续之日起7日内,对其单位、家庭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确定监督人,由社区矫正工作者与监督人、矫正对象签订监督协议,制定和落实监督管理措施。
监督人由矫正对象的直系亲属或所在单位、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愿意承担监督管理责任的亲友担任。
第九条监督人应当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每月向司法所报告矫正对象情 1
况。遇有特殊情况,应当及时报告。
第十条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法定监护人应当协助司法所督促矫正对象遵守矫正纪律,履行矫正义务。
第四章走访
第十一条司法所每月应当走访矫正对象的家庭、所在单位或村(居)委会,及时掌握矫正对象情况。
第十二条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点时段,司法所应当走访矫正对象家庭,掌握矫正对象动态。
第十三条矫正对象受惩处、有重大思想问题或者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走访、询问了解情况,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当地公安派出所。
第五章迁居
第十四条矫正对象迁居或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应当经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签署意见,县(市、区)司法局提出书面意见并转递相关材料,由县(市、区)公安机关批准。第十五条矫正对象经批准迁居的,应当在批准后7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报到,迁出地司法所应当在批准后3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书面介绍矫正对象情况,并按规定转递有关档案材料。迁入地司法所应当自接到档案材料之日起7日内将矫正对象纳入管理,并通报迁入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六条矫正对象迁居,迁出地、迁入地司法所应当办理交接手续,填写《矫正对象移交清册》一式两份,双方司法所各执一份。
第六章请销假
第十七条矫正对象活动范围为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县(市、区)行政区域。
第十八条矫正对象因医疗、探亲等原因确需暂时离开活动范围的,应当提出申请并经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签署意见后,报县(市、区)公安机关批准。
经批准外出的矫正对象,司法所应当签发外出准假通知书。矫正对象返回时,应当及时报告并销假。
第十九条矫正对象一次请假不得超过7天。因特殊原因确需延长的,应当办理续假手
续。
第二十条矫正对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活动范围或未按时销假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七章会客
第二十一条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会见境外人士,应当事先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会见事由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县(市、区)司法局批准。第二十二条矫正对象不得会见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
组织的人员。
第八章社会保障
第二十三条矫正对象有劳动能力的,应当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第二十四条矫正对象在服刑前有工作单位,经原工作单位同意,可以在原单位继续工作。
第二十五条矫正对象有能力自谋职业的,可以在报告司法所后自谋职业。
第二十六条矫正对象有就业愿望但没有能力自谋职业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
第二十七条矫正对象就业的,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报告。需要在活动范围以外就业的,应当得到县(市、区)司法局的批准,同时通报当地县级公安机关。
第二十八条家庭经济困难的矫正对象,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向民政部门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救济待遇,司法所应当积极协助矫正对象,主动向民政部门提供有关情况,经民政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救济。
第二十九条社区矫正组织要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尽可能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在就业和生活中存在的特殊问题或困难。
第三十条人民检察院不起诉,人民法院宣告缓刑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第九章解除矫正
第三十一条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限届满,解除社区矫正。
第三十二条被判处管制的矫正对象,其社区矫正期限与人民法院宣判的管制期限相同,执行日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被宣告缓刑的矫正对象,其社区矫正期限与人民法院宣判的缓刑考验期限相同,执行日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其社区矫正期限与人民法院裁定的假释考验期限相同,执行日期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其社区矫正期限与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期限相同,执行日期从出监所之日起计算。
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原判有期徒刑的,其社区矫正执行期限从徒刑执行完毕或假释之日起计算。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
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三条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在矫正期满前10日,由乡镇(街道)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市、区)司法局审核批准。
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考验期间没有违反法律及相关规定的,在考验期满前10日,由乡镇(街道)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市、区)司法局审核批准解除矫正。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1个月,由乡镇(街道)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经县(市、区)司法局审核后报送原审批、决定机关。
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在矫正期满日书面通知矫正对象本人,并以一定形式公开宣布解除社区矫正。
第三十四条矫正对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社区矫正:
(一)矫正对象被收监执行的;
(二)矫正对象被羁押的;
(三)矫正对象死亡的。
第三十五条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正常死亡的,由相关医院出具死亡证明。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的,司法所应当报请检察机关对死亡原因作出鉴定。
第三十六条矫正对象死亡的,司法所应当在其死亡之日起3日内通知矫正地派出所和原关
押单位,并附有关材料。
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司法所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工作台帐,每月对矫正对象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并根
据分析情况,及时调整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十八条本规定由安徽省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