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衔接工作自查情况汇报
大同市城区
社区矫正衔接工作治查情况报告
2011年6月15至17日,由大同市城区检察院牵头、城区法院、城区公安分局、城区司法局组成联合治查组,就城区的社区矫正衔接工作情况进行了治查。
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此次治查中,治查组深入到城区的基层司法所中,对我区的社区矫正衔接工作进行了治查,重点是要澄清全区的社区矫正人员底数。经过组织基层司法所、基层派出所、区法院通过面对面核实、互查的方式,澄清了全区社区矫正人员底数。目前,全区共有社区矫正人员?名,其中,矫正中的?名;解除矫正?名;登记在册?名,因各种原因脱管、漏管?名。
二、存在的问题
此次治查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我区的社区矫正衔接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社区矫正各工作部门掌握的人员底数不一致。在检查中,发现各工作部门未能很好的与司法所配合,普遍存在“只有名单,不见材料不见人”、“只见材料不见人”“只见人不见材料”“人员底数不一致”等问题,出现了矫正对象
脱管、漏管、脱节等现象。
二是社区矫正工作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不够主动和协调。派出所作为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未能很好地与司法所这个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相配合,单独依靠司法所的力量,很难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全面监管,因而使司法所在开展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时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尴尬境况。
三是矫正对象不按时到司法所报到,使矫正机构不能及时对其实施矫正,更有个别矫正对象远走他乡,杳无音讯,无法对其实施矫正教育。对于只通过电话联系到的矫正人员,也只能是单向联系,司法所无法及时有效的与之联系,全凭矫正对象自己主动联系,实际上等于是让这部分人处于放任脱管的状态。
三、采取的举措
针对我区社区矫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治查组要求社区矫正工作部门采取相关的举措,改善工作质量。
(一)摸清底数,多方收集法律文书。各街道司法所要初步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缺少法律文书的,要协调基层派出所收集该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同时,区司法局基层科要分别与区检察院、区法院以及监狱协调,对矫正人员进行了解,并与司法所摸排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核对、整理,查漏补缺,然后再由各司法所根据核对后的资料进行逐一回访、见面,进一步核实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数和基
本情况,全面地掌握了矫正对象的底数和详细情况。
(二)协调配合,理顺矫正衔接关系。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要达成共识,即:针对已经在服刑期间的矫正对象,由各司法所与本街道派出所共同核实后,填写社区矫正对象移交花名册,随后由司法所正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针对新产生的矫正对象,区法院要做到凡是由区法院做出的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判决,在送达判决书的同时,要求矫正人员签订社区矫正保证书,并在持法院的判决书和送达回证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后,将送达回证带回法院。这样就为督促矫正对象自觉接受社区矫正做好铺垫,也进一步加强了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为防止矫正人员脱管、漏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检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要求各成员单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执法检查,把检查作为一次夯实工作基础,总结经验提高矫正质量和效果,查找问题和改造不足契机。区人民法院要重视对判缓刑犯社区矫正对象的回访,掌握缓刑犯社区矫正对象认罪和悔罪态度和现实表现,检验审判的法律效果;区人民检察院要加强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发出检察建议书,监督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区公安分局要强化执法功能,对违犯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协查提出警告、训诫,确保社区矫正对象不
脱管不漏管;区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协调部门,要重点监督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工作程序落实到位情况,努力构筑良好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社区矫正在我区开展的时间不长,总体来说,我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是比较顺利的,但在治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了成员单位在矫正工作环节的衔接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衔接工作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和关注社区矫正衔接工作,只有解决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矫正制度发展。因此,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力争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改进和完善。
第二篇:社区矫正专题汇报
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2010年3月28日)
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 市司法局党组提出“起步晚但起点要高”的原则和“帮教社会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化”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 ,该项工作在全市115个司法所和5个管理处全面铺开,截至本月15号,全市在册社区矫正对象2128人,累计接收矫正对象2907名,接受率达到95%以上,解除矫正343人无一人重新犯罪。
一、全市社区矫正工作概况
全市司法行政部门把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因素的重要抓手,不断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抓好落实。总结一年多来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完成了工作上的“六个到位”,工作呈现出“两大特色”。
第一,组织机构到位。2010年3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南昌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由市委分管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领导 为副组长,全市11个职能单位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去年年底,针对人员变动又及时调整了市级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各县(区)、乡镇(街办)均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去年3月份,市司法局成立了市局社区矫正工作处,各县区也分别成立了社区矫正科,市司法局调剂13个政法专项编核拨各县区专门用于社区矫正工作,各司法所也利用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机会,配备了每所1名社区矫正专员。目前,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全面到位,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的社区矫正工作网络。
第二,规章制度到位。2010年6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南昌市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意见》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机构、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都作了具体的规定。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深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先后制定了《南昌市社区矫正经费使用规定》、《南昌市社区矫正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发展、科学发展、有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经费保障到位。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后,市、县(区)依据《南昌市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关于经费保障的要求,逐步落实的启动经费和业务经费。其中,市级财政解决了20万的启动经费,并将每年30万的工作业 务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绝大部分县区(开发区、新区)也相继落实了启动经费和工作业务经费。全市共投入使用社区矫正经费600余万元,其中市财政核拨社区矫正人头管理教育经费297万元,绝大部分县区(开发区、新区)落实了配套资金。
第四,人员培训到位。市局党组把队伍建设放在事关司法行政工作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推进,把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作为该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来推进。前年11月和去年9月,分别专门组织了两期全市范围内的社区矫正培训班,共有300多人(次)参加了社区矫正业务培训。还以“以会代训”、“以文代训”、“传帮带”和“岗位学习、岗位练兵、岗位竞赛”等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今年,全市部分县区已经启动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科学的教育培训,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履职能力、执法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协调配合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是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成员单位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从去年以来的运行情况看,各成员单位均能按照《南昌市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认真履责。尤其是政法几家协调配合比较紧密。一是公安机关的移交到位。移交做到了人档齐全、程序规范、严谨有序、系统全面。二是与法院监狱衔接到位。经过座谈、沟通,协调解决了如审前调查、信息对接、意见征询、人员报到等诸多问题。三是检察机关的监管到位。社区矫正工作展开后,市、县区检察院主动介入,多次深入基层司法所进行督导。四是各成员单位按职履责,在人员、经费保障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对推动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六,工作落实到位。一是认真摸排。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社区服刑人员摸底交接工作的通知》,认真进行了摸底和排查工作,多方获取信息,认真进行比对,仔细进行核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刑人员名册。二是示范引路。召开了全市社区矫正对象交接现场观摩会,会上统一了交接程序,统一了交接形式,统一了交接内容。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参照示范,在人档齐全的情况下,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以成熟一个移交一个的原则逐步由公安系统向司法行政系统的移交。三是措施落实。市、县区两级司法局严格按照省、市相关要求规范性地开展工作,实行了分级管理。将社区矫正流程图进行分解、培训,各县区严格把好衔接、监管、教育等环节。在日常工作中为了体现社区矫正的威慑性和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惩处性,切实组织好集中教育和公益劳动活动,做到了每个司法所有谈话室,集中教育室、社区矫正公益性劳动基地。四是规范台帐。将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台帐资料样本”具体化,规范了社区矫正档案的内容,并结合培训进行了讲解,进一步推动了社区矫正规范化进程。去年7月份南昌县在小兰司法所召开了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建设现场会;进贤县还做到了一人双档,即一份纸质档案,一份电子档案。通过这些“老套路、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发展。
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些做法具有典型性,呈现出了“两大特色”。一是“全面性开展”。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尽管相对全国而言起步比较晚,但起点定位比较高,从工作启动到全面铺开仅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并全面移交接管不仅在江西是唯一,在全国也不多见;二是“跨越性发展”。我市按社区矫正对象每年人均2800的标准高标准的解决了教育管理经费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将之列入民生工程予以保障的做法更是得到了上级机关及其他省、市的高度评价。
二、工作存在的困准和不足
一是基层司法所人员力量偏少。全市司法所按在编人员分布统计,1人所60个,2人所18个,3人所17个,无专职在编人员的司法所21个。大多数社区矫正专员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工作,专员不专的现象较为明显。另外,由于待遇 偏低,矫正专员队伍素质偏低、队伍不稳定。
二是法律支持不到位工作难度大。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与执法主体分离的问题,至使在管理过程中遇到难管、不服从管理等问题力不从心。
三是工作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司法所的工作台账、工作档案、工作内容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
四是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业务建设、保障建设等问题,需要深入查摆、认真调研、科学论证、仔细分析、合理解决。
五是矫正效果需要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刑罚执行工作,目的是改造犯罪、震慑犯罪、预防犯罪。改造、震慑、预防的效果,司法行政部门对社区矫正罪犯的思想触动力度、行为管控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打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强化规范管理为抓手,以提高矫正质量为重点,以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目标,扎实工作,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做到继续领跑全省,争取在全国出成绩、出经验。第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经费保障到位
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小组,落实成员单位及部门责任,为全面试行社区矫正提供组织领导保障。
2、加强工作机构建设。继续做好专门工作机构设立、挂牌工作。建立健全村(居)社区矫正工作站和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帮教小组。
3、加强经费保障。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社区矫正人员管理教育经费已经按年人均2800元标准纳入全市民生工程予以保障,各县区要严格按市相关文件要求落实到位。市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相关经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第二,进一步健全组织,队伍建设到位
1、切实配齐专职人员。因地制宜,多渠道充实司法所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继续落实政府购买社区矫正公益性岗位的工作,配齐配强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
2、切实壮大工作者队伍。深化社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吸纳更多知名人士、有威望的人士和专业人士加入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
3、切实搞好业务培训。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建设和公正廉洁执法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逐级开展 7 培训工作,市局拟于5月分举办一次社区矫正工作业务培训班。
第三,进一步规范程序,监督管理到位
1、抓好信息管理。在全面移交的基础上,与省司法厅共同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将社区服刑人员从接收登记、矫正执行、考核考评、解除矫正等各个工作环节全部纳入系统管理模块,有效市、县(区)、乡镇(街道)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全程信息化管理。拟在6月份召开一次全市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管理推进会。
2、抓好制度建设。严格执行社区服刑人员报到、外出请假审批、考核奖惩等日常管理制度,规范所有工作档案和工作台帐。
3、抓好科学管理。按照分类科学、因人施矫、动态管理的原则,全面实行分类管理、分等级管理、分阶段教育和个性化矫正。
4、抓好科技管教。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创新性监管制度,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推行社区服刑人员GPS等定位管控措施。
第四,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教育帮扶到位
1、强化基地建设。规范社区服刑人员“警示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基地”和“就 8 业基地”建设,做到有协议,有管理规定,有活动方式和内容,有登记台账,有责任人。
2、强化规范管理。依托卫生、教育等部门资源,推进心理矫治工作,做到有场所、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有基本的办公设施,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和工作台帐,挂牌规范运作。
3、强化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整合社会力量,多途径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第五,进一步加强调研宣传,上传下达到位
1、探索管理创新经验。加强调研,找准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示范点的培育和建设工作,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2、广泛开展社会宣传。运用各种媒体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报道本地区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影响,接受公众的监督。
3、做好考核评估工作。探索建立矫正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加强检查与考核,做好上传下达,确保信息畅通,确保工作落在实处。
4、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信息报送和经验总结,按规定及时、准确地报送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和业务数据。
第三篇:社区矫正汇报材料
龙王庙乡关于社区服刑人员张丽娟的汇报材料
张丽娟,女,汉族,1969年9月24日生人,身份证号:***200,文化程度:初中,无业,户籍所在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新林镇朝阳街,现户籍所在地变更为辽宁省,犯罪前因婚嫁随夫宋玉国居住在龙王庙乡老院村,户口一直未迁过来,自接受社区矫正时至今一直暂住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御南路关门口镇,捕前无犯罪记录。
2008年12月9日,该名社区服刑人员因为同案被告人宋玉新(系该社区服刑人员的小叔子)隐匿犯罪所得赃款,依法被一审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后同案被告人上诉,二审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做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司法所根据文件精神和上级指示要求,方便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统一有效的监管,依据规定要求辖区内剩余刑期在半年以上的社区服刑人员必须配备监控手机。经核实,该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必须配备手机的条件,我所已经按规定通知了张丽娟本人。起初,该社区服刑人员称其丈夫宋玉国长期在内蒙古地区打工,只有每年临近春节才能开支领到工资回来几天,自己带两个小女儿暂住在秦皇岛海港区,大女儿正在上小学,小女儿还没有上幼儿园,一直得由自己带着,故自己一直没有到外面找工作,仅靠丈夫上一年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暂时没有余钱配备监控手机。此后,又经我们先后几次耐心做工作,讲政策和规定,提示是否可以和亲戚邻居借钱,该社区服刑人员称自己家龙王庙乡司法所 2012年2月24日
第四篇:社区党建工作自查汇报材料
社区党建工作自查汇报材料
社区党建工作自查汇报材料 社区党建工作汇报
社区居委会成立于4月,同年8月成立社区党支部,辖区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921人,其中常住人口776人、流动人口2145人,辖区现有行政企事业单位9个,驻军部队2个,辖区共有单位党组织11个,支部现有党员14名,社区干部6名、协管员4名,我支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扣“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的社区建设的思路,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带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社区党建工作局面。
一、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完善党 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党员学习教育上,我们以三会一课制度为载体,坚持每周二下午召开支部班子会议,简要总结上周工作,布置本周工作。同时,我们坚持每月的15日下午召开一次党员学习会,听取居委会本月工作汇报,学习党务内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寻找工作差距,并联系实际布置党员下月的工作及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能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每半年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向所属党员报告工作并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年终召开党支部民主评议会议,按时进行民主评议。
在党员的管理上,我支部为社区党员建立了“三卡”,即:社区离退休党员基本情况卡、社区在职党员联系卡、社区流动党员卡。“三卡”的建立,便于党支部及时了解掌握党员的基本情况和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使社区党员能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并及时参与社区工作和各项活动。在日常工作中,我
们始终注重用各项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先后建立健全了《社区党员管理制度》、《居委会干部上岗制度》、《居民大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并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逐步形成了依制度抓落实,依制度促管理的工作机制,在落实制度中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常抓不懈的工作效果逐步体现,在不断增强社区党员的制度意识和工作责任意识,使大家都能自觉地按照制度办事的同时,也较好地保证了社区各项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二、创新形式,加强服务,真正发挥社区党支部的先进性。
一是社区党支部认真开展了以“串进家门、知百家事、解千家愁、暖万人心”为主题内容的“党组织凝聚力工程”活动。2月24日上午,我辖区居民严照兰家中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得一无所有,社区党支部在得知情况后,迅速组织发动辖区
党员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对其进行救助,共捐助现金1275元,衣物数件,帮她渡过难关,同时,社区党支部及时与街道党委联系,帮她解决了120平方米的永久性地皮,使老人的生活环境彻底得到了解决;8月25日,社区党支部筹集现金300元,并购买了大米和面粉看望慰问了双目失明的老人和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女孩,并与她们结成了帮扶对子,鼓励她们树立生活的勇气,克服困难,战胜病魔;6月,社区党支部在得知辖区贫困户付新井因病住院的情况后,社区党支部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元,到医院看望老人,并积极与民政部门协调,为其报销了部分住院费。二是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合理设岗,充分发挥党员特长,为无职党员创造施展才华的有效途径,社区党支部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和“无职党员”的现状,设置了关心下一代岗,再就业争先岗,铁路护路联防岗等共有6名党员活动,通过合理设岗使无职党员
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和为民服务的载体,“无职党员”通过履行岗位职责,影响和带动起了周围居民群众。一方面对社区干部工作起到了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使社区干部工作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工作中,我社区将继续按照省、州、市关于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设的相关要求,以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为载体,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为纽带,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继续充实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结合社区实际及赴成都市社区参观学习的成功经验,我支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党员学习教育。紧密结合形势和工作任务,定期对社区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采取举办培训班,专题辅导,讲授党课等形式,提高社区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为群众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社区党务工作者及党员队伍的整体素
质。
二是抓好党员分类管理。在党员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四册四管理”制,即党员志愿者情况册、年老体弱困难党员服务册、失业党员信息册、流动党员联络册,严格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三是抓好活动载体。要立足社区实际情况,利用各种节假日和纪念日以及公益宣传活动的时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引导他们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要继续开展党员“献爱心”捐款和慰问贫困党员活动,深入开展党员帮扶结对子活动。在活动开展的同时,要关注群众的思想情绪,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对象,比如下岗职工存在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与他们谈心,使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或组织参加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机会;而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是另一类需要特别关照的人群,可对这些人制定服务制度,切实帮助他们解
决生活上的困难。
四是利用社区资源为居民服务。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的服务要求,遵循“关爱、真诚、沟通、服务”的基本理念,充分挖掘社区服务管理的潜力,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以社区服务设施为载体,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民群众服务。
第五篇:社区矫正座谈会汇报材料
社区矫正座谈会汇报材料
五原县司法局成志忠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社区矫正工作座谈会,我想是一次交流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提高的重要会议,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理论研究出成果、方法措施上水平。下面,我就五原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思路做一汇报,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五原县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
社区矫正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的职能,自社区矫正工作启动开展以来,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现行的政策环境下,通过开创性的思路和不懈的努力力争有所为,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现在,全县的社区矫正基本实现了组织领导健全、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良性动态。五原县现有8个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者25人,志愿者254人,已累计接收监管101名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基本做到了不脱管,不漏管。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是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由政法书记为组长的五原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司法局。全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县政府、政法委的统一领导协调下,各
1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配合,共同抓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教育、帮扶等工作。司法局做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主体,认识高、顾大局,变被动为主动,无条件创造条件,全力以赴抓好此项工作。
二是工作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工作总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先后出台了《五原县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矫正对象管理制度》、《社区矫正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提高效率、用制度强化管理。
三是日常监管和教育工作正逐步趋于规范。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给社区矫正人员全部建档,全面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犯罪性质、刑罚种类,主要社会关系及执行过程中的思想动态、改造表现等内容,建立起了个性化教育改造和管理的资料库。建立了定期谈话、定期走访、定期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的“三定期”制度,并做好谈话和走访记录。建立了分类监管制度。一般人员以教育为主,每月报告活动情况和思想动态,重点人员以监管为主,每周报告活动情况和思想动态。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及各相关单位分级负责的运行机制,确保社区服刑人员有人管、有人教、有人帮。
四是创新工作措施。通过定期发送法律短信等形式,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制教育。利用公民警示教育基地进行警
示教育,达到警钟长鸣的目的。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社区矫正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工作机制体制不完善的前提下,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区矫正做为一项新增职能,由于没有专项编制,对原本就存在编制不足,人少事多的司法所增加了更大的工作压力。
二是社区矫正工作牵涉多个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司法行政部门的执行主体作用不明显,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不畅,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三是无社区矫正专项经费,经费保障与工作需要不相适应。
四是社区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制教育毫无经验,业务素质水平不能适应岗位职能。
五是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社区矫正观念滞后。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没有规范性法律出台之前,社区矫正工作应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在政法委的统一领导协调下,创新社会管理形式,做实做细社区矫正工作,确保社区矫正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是多方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实施,部门强强协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争取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二是设立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集中教育中心、建立公益劳动基地、矫正对象警示教育基地、矫正对象就业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集中教育、公益劳动等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定期召开社区矫正主要成员单位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促使矫正组织机构工作高效运转,保证矫正工作质量。
四是强化业务知识培训。加强对司法所人员、矫正工作者、社区(村)干部、矫正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业务技能,在保证依法施矫、规范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工作创新。
五是落实社区矫正人员警衔待遇,名正言顺担负起执行、监管、教育等主要职责。
总之,司法行政机关要把社区矫正工作做为提高地位,彰显作用的一项重要使命抓在手上,抓出成效,在公众心目中树立司法行政人员勇于挑战、敬业奉献、兢兢业业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