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划生育会议典型发言
标本兼治
常抓不懈
强力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
近年来,三里岗镇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三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会议精神,整合力量,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常抓不懈,从生育观念上引导,从生育行为上干预,跟踪婚、孕、育全过程,斩断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利益链,强力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取得了一定成效。我镇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十年平均值为100:106,控制在正常范围;2011年孕情上报及时率为89%,孕生相符率为100%,均居全市前列。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政策引导,转变生育观念。
一是通过人口计生政策的宣传,引导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我镇通过刷新醒目标语、悬挂广告牌、发放宣传手册、计生挂历、建生育文明大院、开展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把人口政策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生儿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型生育观念逐步取代了“生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全镇160多对夫妇主动放弃了生育二孩指标。二是通过利益导向政策的落实,推动育龄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我镇认真开展了以“人生关爱、人性关爱、人情关爱、人文关爱”为主题的生育文明“春雨行动”。2011年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中考加分、农村独女户高考加分17人,奖扶对象达176人;落实“三难、四缺”家庭帮扶资金19800元;落实农村独女户和双女户考上大学的奖励助学资金21000元; 8户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优先纳入了低保。这些利益导向政策的有效落实,在全镇营造了关爱女孩的浓厚氛围,促进了育龄群众婚育观念的极大转变。
二、明确责任,实行预防监控。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人人有责,我镇制订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管理,做到责任明确,齐抓共管。一是与符合生育条件的对象签订了《依法生育合同书》,使对象及时知晓当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政策及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及早打消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等违法生育的念头,对违约对象严肃惩处,决不姑息迁就。二是对包村行政干部及村干部层层签订计划生育责任状及孕情包保责任书,行政干部每人拿1000元工资,村干部每人拿1500元工资与工作挂钩,严格落实《三里岗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问责制》,奖罚分明,调动了全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对镇计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与每名医务人员签订禁止“两非”责任书,每季度组织一次清理、清查。流、引产手术严格审批手续,严禁擅自施行终止妊娠手术。流、引产药物实行专人、专柜、专账管理。四是对药店及个体诊所,实行不定期检查和整治,严禁销售终止妊娠药物,严禁无证施行终止妊娠手术。通过责任的落实,从源头堵住了“两非”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监管,堵塞管理漏洞。
孕情监管是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键,我镇坚持严格实行“六项制度”,确保管理无漏洞:一是实行名单管理制。镇计生办,各村(居)委会为每个符合生育条件的对象建立了孕情跟踪服务卡,每月运转,每季度一次孕检,时刻做到人数清,情况明,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的监管,做到“人口在流动,管理在加强”。二是孕情实行日报制。各村计生专干在上报孕情时,随发现随上报,计生办微机员随了解随录入,杜绝了孕情迟报、漏报现象。三是孕情上报月督办制。利用每月初村专干例会,及时统计数字,通报信息,对掌握孕情比例低于65%的村,计生办跟踪督办落实。四是对怀孕对象实行包保责任制。对已掌握的政策内二孩及以上怀孕对象确定三名孕情包保责任人,在家对象每月面对面访视一次,外出对象每月通过电话、信函等渠道进行随访,发现孕情消失或女婴死亡的及时向计生办报告,并查明实情。五是实行孕情核销制。分村建立政策内一孩、二孩怀孕对象登记表,详细记录该村对象的怀孕、预产期、村级孕情上报以及对象生育时间,反映对象孕育的全过程,有孕无生、有生无孕对象一目了然,便于及时核销孕情。六是坚持问责奖惩制。对孕情迟报和监管不力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年终过硬结帐,严格兑现奖惩。
四、掌握信息,夯实计生基础。
为了保证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我镇积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一是健全了村级服务网络,配备了组信息员,及时向村专干提供情况,便于村专干及时、准确地上报各种信息。二是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镇计生办微机员每天阅览信息平台上的出生、B超、手术信息,与全员人口信息进行核对,若有漏报、错报现象,及时反馈给村专干,进行核对、补充和修正,对无审批手续的政策内人流、引产对象,追究相关责任人及对象的责任。通过全方位掌握信息,为我镇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我镇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挖掘“两非”案源,查处“两非”案件上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克难奋进,锐意创新,标本兼治,常抓不懈,努力开创我镇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计划生育典型发言
在全县计划生育活动调度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XX镇党委、政府就我镇2009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作简要的发言,说得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次专项活动以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在挂点县领导的有力指导和县计生委等有关单位的大力帮助下,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工作实际,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全镇上下群策群力、真抓实干,在跌倒之处找出路,从薄弱环节求突破,全力推动“四清理六落实”活动顺利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目前,我们在本次活动中共完成四术任务XXX例,其中二女户结扎完成XX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造声势、提高认识,营造计生工作浓厚氛围
活动开展以来,我镇党委、政府利用各种有效措施,广泛深入地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尤其是二女户奖扶政策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的有关政策文件,力求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一是在圩镇和各村、组醒目处或人口密集区制作永久性标语500多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同时开辟专刊、专栏和黑板报,使育龄群众在门前屋后就能了解到政策法规和优惠政策;二是配备计生专车进行移动宣传。宣传专车坚持每周至少2天时间下村入组,对计生政策进行流动宣传。同时利用逢圩日人群集中的特点,在圩镇开展政策咨询和实物图片宣传,增加影响力;三是镇村干部入户进行现场宣传。要求镇村干部把计划生育工作“当歌唱”,天天讲、日日唱,一有机会就宣讲计生政策,遇上对象就发放宣传资料,通过干部的传唱和现身说法,提高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意识。
二、抓基层、摸清家底,把村干部推上计生工作第一线 一是坚持“针对弱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组织人员,以村(居)为单位进行大摸排,逐户、逐人、逐项核实本村(居)已婚育龄妇女(包括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的结婚、怀孕、生育、节育、奖励、处罚等计生情况,并将情况及时录入系统。二是坚持定期对村、组干部进行“背靠背”式挖对象,由镇主要领导找村书记、主任,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驻村干部分别找其他村、组干部,每人发一支笔,一张纸,逐一列出本辖区出生、四术等情况,并对每人所列情况进行核对印证,对漏报、瞒报者予以重处,逼使村、组干部要十分熟悉掌握本辖区计生情况。三是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的“眼线”作用,要求村、组干部平时要做计生工作的有心人,及时掌握、上报线索(特别是二女户、“四术”遗留对象的行踪去向),当好镇党委、政府的“眼睛”,为镇里组织攻坚克难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三、抓关键、形成合力,完善计生工作制度体系
为了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条块管理,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我们紧紧抓住计划生育制度建设这根主线,较好地形成了计生工作的制度体系。
一个“办法”贯穿。所谓“办法”,就是《XX镇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评价办法》,考核办法对各项重点工作的分值进行了具体量化,全体镇干部以此进行考核评价,并与年终奖金挂钩。近两年我们在实行《XX镇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评价办法》的过程中,为加大对计生工作重视和倾斜,计生考核分值比例不断增加,考核分值已达到40%。
二个“分线”保证。所谓“分线”,其一是党政线,就是镇党委、政府与各村、居委会签订的计生责任书;其二是业务线,就是分管计生工作的领导与各驻村干部、计生专干签订的计生工作责任书,同时要求每人缴纳600元计划生育保证金,任务完成比例与计划生育保证金的发放挂钩。通过分线管理,形成了责任明确,分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
三支“队伍”落实。再好的制度,再细的措施,终需人来落实,因此我们在近年来的计生工作中,重点完善队伍建设,大力抓好落实。一是镇村两级联动队。由镇、村两级干部组成,在计划生育集中性服务活动时一起配合,集体行动,营造好声势。二是计划生育服务队。鉴于目前计生办工作人员不足的现实,年初镇干部分工时,镇党委、政府专门挑选了4名其他部门的优秀干部充实到计生专干队伍中,充实了计生服务队力量。并且本着再穷不能穷计生,再紧不能紧计生的原则,给每名计生服务队员落实了每月60元的津贴。去年我们还专门投入3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500多平方米的服务大楼来改善服务环境和水平。三是二女户结扎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队。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二女户结扎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当作是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领导机构,抽调经验丰富的镇专干组建了专门的二女户结扎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组,由计生办主任担任组长,常年抓二女户结扎和社会抚养费征收。
四、严奖惩、完善考核,强化计生工作制度效应
一是督办通报形成推力。计生办每五天统计进度进行书面通报,计划生育专干每星期一次碰头会,对成绩不夸大其词,对问题不掩盖,客观公布进度,并明确整改问题的责任人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促使各村、各责任人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二是领导调度增强压力。为了搞好计生工作的各项调度,镇主要领导根据计生办的统计报表,实行周一调度制,对四术任务完成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进展不快或者没有明显进展的村或干部,进行 “一村一调度”或“一人一调度”的“单调谈话”,帮助分析原因,查找问题,限期达标。由于形成了专抓、专管的调度机制,工作进展不快的村和干部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变你要我抓为我要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抓计生工作的可喜局面。
三是奖惩兑现激发动力。在干部激励方面,我们除采取在会议和宣传栏上进行精神鼓励以外,还从有限的工作经费中挤出资金给予重奖。并对各村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综合排名,对前三名和后三名实行重奖重罚。对落实措施的二女户,我们除按规定及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外,镇党委、政府还出台政策,对全镇所有已扎二女户中确实生活困难的对象,按程序报批办理低保,并在县里奖励资金到位之前,先由镇财政垫付2000元奖金。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XX镇地处国道沿线,是县三大镇之一,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和意义非同寻常。特殊的XX需要特殊的关爱,我们真切地希望县委、县政府等四套班子领导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真诚地希望县计生委及各位同仁给予我们更多的帮助!我们将以本次会议精神为动力,继续扎实开展好专项活动,努力开创我镇计生工作新局面。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会议典型发言
会议典型发言:浙江省农业厅
------------------
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时间:2007-07-26来源:农业部经管司专业合作处
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省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依法履行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责,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利用,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截止2007年6月底,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540家,入社社员32.17万个,带动农户254.0万户,分别比2006年底增加624家、5.16万个、42.7万户。下面根据会议安排,就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情况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为核心的合作社制度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质产业和弱势群体的联合,既不同于一般企业,也不同于社会团体。针对工商登记、税收减免、银行信贷、用地审批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先从立法着手,建立完善制度体系。
首先,明确法律地位。2003年,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省为契机,针对合作社法人地位、工商登记、税收减免、银行信贷、用地审批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先从立法着手,建立完善制度体系。首先,明确法律地位。2004年11月11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奠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基础。
其次,建立工商登记制度。我们积极争取省工商局的重视和支持,并由省工商局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明确经工商登记后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经济性质标注为“合作社”。这样,一方面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把合作社从企业法人中单列出来,体现了合作社的特殊性。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解决工商登记与实际操作中章程不一致问题,我厅与省工商局还联合制定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
第三,建立财务会计制度。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规范管理和运行行为,省财政厅与我厅联合制定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
(二)构建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为重点的合作社政策支撑体系。
一是制定政策意见。2005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明确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工商登记和注册及用人等十方面的扶持政策。
二是财政扶持。从2001年起,省政府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每年对制度健全、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10-30万的资金扶持,主要用于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员教育培训、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累计共安排资金1.13亿元,扶持7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切实抓好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积极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对农业部的示范项目每个承担单位各配套50%补助资金,严把项目的实施、检查、验收和总结关,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三是税收优惠。省国税地税部门明确合作社销售社员和非社员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暂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个人所得税等。
四是信贷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把合作社作为信贷的重点,省农村信用联社制定了《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在规范化运作的合作社中开展贷款授信业务,缓解其生产和季节性、临时性资金紧缺,并给予利率优惠。
(三)构建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各种社会力量牵头兴办、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工作指导体系。《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后,我厅认真履行《条例》赋予的指导、协调、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责。
首先,实行分类指导。我们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办法,对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明显的地方要求加快培育,对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的进行积极改造,对不符合规范化建设的帮助加以规范,对基础比较好的通过重点扶持,在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带动效果等方面予以提升。
其次,规范引导。我厅专门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在办社思路上把握“四条原则”,即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与地方主导和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坚持农民增收四个原则,通过榜样力量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走向联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多主体牵头、多类型组建、多领域覆盖,积极鼓励农村种养销和农机大户、农技推广机构、基层供销社、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农村基层组织,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牵头兴办,鼓励在投入品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农机、植保服务等多领域开展专业合作。在内部运作上,突出“九个规范”,即规范章程和制度、股金设置、工商登记、组织和内部管理机构、社员管理、民主决策、财务管理、生产经营行为、盈余分配;在服务引导上,强调“四个统一”,即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的认证认定。
第三,主动开展服务。重点为其承担服务设施建设、农产品基地和标准化建设等项目提供申报服务,为用好信息网络和“农民信箱”提供信息服务,为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面提供认证认定服务,为管理人员及负责人树立合作理念、提高合作意识、增加合作知识提供培训服务。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几年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凭借其制度优势,对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带动了一批产业。合作社是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同行业农民的联合,它具有区域性、专业性和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组建合作社,初衷之一是为了更好发展生产,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实践中,合作社能够按照龙头企业和市场的要求,带动农民开展基地生产,从而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农业特色产业明显的地方,大多建立了合作社,也正是在合作社不断培育和壮大的过程中,带动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据2006年我们对3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种植业212家,占65.63%;畜牧业58家,占17.96%;林业27家,渔业33家,服务业17家,加工业35家,其他12家。其中,218家有运销服务,184家有购买服务,255家有加工服务,71家有仓储服务,255家有技术、信息服务,27家有农机服务,137家有共同生产。
二是致富了一方农民。合作社是农民利益的“保护者”,通过联合避免无序竞争、自相残杀,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又通过“二次分配”机制,使农户获得产后收益;通过无偿或低偿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节约了生产成本;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业效益;通过带动非社员农户,提高了一方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力。据调查,合作社社员人均年纯收入普遍高于当地从事同类产业的农民。323家样本合作社中,社员人均年纯收入平均为1.81万元,社员人均年纯收入平均高出当地平均数78%,社员人均年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数的1倍以上的合作社占13.6%。有43.4%合作社的社员人均年纯收入集中在1万~5万元之间,社员人均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的合作社占4.1%。
三是创新了一种机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社员资格上,强调以农民为主体,以利于提高对农民的覆盖面和带动力。在股金认购上,每个社员都要认购股金,单个社员认购的股金不得超过总股金的20%,生产者社员认购的股金必须占总股金的50%以上,这样既保证了合作社与每个社员的利益联结,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社员的积极性,也对“一股独大”作出限制。在决策表决上,一般实行“一人一票”,也可以按交易额与股金额结合实行“一人多票”,但单个社员最多不得超过总票数的20%,把“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有机结合,既体现牵头人的作用,又体现管理的民主性。在合作社盈余分配上,按交易额或按股分配是合作社盈余分配的主要形式。323家样本合作社中,法人股东较少,平均为0.41人。生产者社员持股显著。生产者社员持股比重平均为78.6%,超过50%的占90%,超过80%的占49.1%。理事会、监事会成员持股适当。理事会成员持股比重平均为37%,监事会成员持股比重平均为13.6%。在民主管理方式上,多数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方式。表决方式为一人一票的占64.38%,一股一票的占12.81%。在盈余分配方式上,39.3%合作社采取按交易额与按股分配相结合,以按交易额(或量)分配为主, 19.9%合作社采取按股分红, 19.6%合作社采取按交易额与按股分配相结合,以按股分配为主, 17.8%合作社采取按交易额(量)分配。
四是提高了一批农民的素质。合作社是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组织,社员共同制定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了集体观念,也增进了相互合作,锻炼和提高了农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能力,推动基层民主管理,完善了乡村社会结构。合作社引导农民在参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学习先进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有助于培养有
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多数合作社有初加工能力、核心示范基地,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加工等服务。据对3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调查,45.4%合作社有一定的初加工能力,97.2%的合作社拥有核心示范基地,55.6%的合作社有用于整理、分级、粗加工、精加工、包装等固定资产。
五是走出了一条路子。合作社既是从事农业的经济组织,又是帮助千家万户农民走向联合,组织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业分工分业,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的服务丰富和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可以有效地补充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实施农业标准化最有效的载体。合作社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的思路,统一制定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环节,有的合作社建立了质量追溯制度。据对全省3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抽样调查,实现统一采购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达64.7%,实行统一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的达81.5%,统一注册或使用商标的达87.7%,统一销售合作社主产品的达77.7%。样本合作社中,有产品质量标准的占90.3%,有各类产品质量认证的占70%,有注册商标的占87.7%,有国家名牌、地方名牌、信用等级的占41%,大大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性和竞争力。
目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合作社自身综合实力不够强,人才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够高;产业化水平不高,效益不够显著;资金不足,运作困难;外部发展环境方面,农业的有效保障机制相对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税问题,用地、用电等缺乏具体的、有效的落实措施。
三、下一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着力点
(一)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合作社运行机制。制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等级标准和统计、考核及评价体系。围绕股金设置、民主管理、盈余分配等内容规范合作社章程,健全合作社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并在合作社名称、注册资金、经济性质、经营范围等方面予以规范。引导合作社在农用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品牌、包装和销售服务,申报和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及地方名牌等方面实行统一,增强发展潜力。
(二)以政策和服务层面为突破点,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主线,制定《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条例》与国家法律的衔接政策意见,修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更优惠的条件,支持合作社承担农业建设项目,依托合作社承担和落实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对产业规模较大、社员带动较多、服务设施较全、利益联结较紧、市场品牌较响的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进示范带动效应,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和资金利用绩效,促进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建立辅导员队伍,对合作社负责人和骨干社员进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以开展“千社五化”建设为载体,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生产标准化。鼓励合作社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执行标准的主体。指导、帮助
合作社制定具体的标准操作规程,通过推广“五统一”模式,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提高标准化实施面和到位率。
二是经营品牌化。引导合作社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积极注册商标。引导、支持合作社产品分等分级、包装销售。推进后续加工,提升产品档次。加强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不断提高品牌的内涵和知名度,打造一大批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三是管理规范化。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完善合作社章程,完善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指导合作社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加强合作社与社员间的利益联结,实行财务公开,维护社员合法权益。
四是社员知识化。加强对合作社社员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对合作社社员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加快培育一大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经营基础的农村实用人才,增强农民从事主导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素质。
五是产品安全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农产品质量源头管理,实行对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督,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产品,指导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落实农产品源头安全生产措施。指导合作社通过各种途径购置检测设备,加强检测人员技能培训,增强合作社自检能力。
虽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但与农民的期望、市场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学习兄弟省市的做法和经验,通过抓好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会议典型发言摘要
会议典型发言摘要
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
当前,建设教育强省工作已进入攻坚关键阶段。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务必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把握主攻方向,突破工作难点,继续实施好四个专项重点建设计划,深入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制定与完善教育发展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结合实际,配合做好有关教育发展规划的制订与修订工作,特别是各市(州)、县(市、区)要及时调整教育发展目标和思路,制订本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包括幼儿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州、教育强县市区。
二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要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重点把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抓手和突破口,因地制宜制订合格学校建设规划,将合格学校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类专项资金投入,按完成建设任务,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
三是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办学实力。主要是继续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加快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建好县级职教中心,并以此为依托着力整合县域职教资源,进一步提升中职发展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式办学和“订单式”培养,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高度对接、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综合竞争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是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取得新突破。主要是突出德育首要地位,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考核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参与实施素质教育,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
五是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大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力度,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享誉三湘乃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和教育专家。
六是着力提升教育贡献水平。各高等院校要按照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为推进“一化三基”、加快富民强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人才与智力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重点支持一批对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直接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形成我省在中部地区与泛珠经济圈中的自主创新优势;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主动为我省经济社会“弯道超车”、科学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发改委副主任邓治平:
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省发改委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从规划、投入、改革三个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积极推进教育强省发展和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着眼长远,加强规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把教育强省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专项,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性角度,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战略性高度,统筹推进教育强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行业发展目标相协调。一是配合做好教育强省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结合经济和消费结构升级、人口和社会结构发生新变化的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结构体系;结合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一化三基”目标、产业振兴规划和民生重点工程建设需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二是积极推进教育强省与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加强教育强省与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规划纲要,与就业、人才、科技、服务业等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推动教育发展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扶贫开发、城市化发展相结合,引导形成多行业、多领域协同推进的强省教育体系。
(二)突出重点,加大投入。一是加快推进在建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建项目,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全面完成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工作的基础上,抓紧组织编制三年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调研论证,抓紧启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规划编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衔接汇报;积极化解高校债务,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有重点地实施省属本科院校提质扩建和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工程;进一步深化县乡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在校工作住房、高职院校基础能力等项目前期调研工作。三是加强资金统筹投入研究。认真研究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建立教育投入适度快于GDP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构建各类教育培训投入资金统筹使用的协调机制,集中资源,合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立足难点,推进改革。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加快推进以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一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把民办教育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和结构的重要举措,扶持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优秀民办学校。二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逐步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确定招生计划、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的人才培养机构,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加大对口定向招生培养比例,扩大面向农村医院的全科医生定向培养、面向艰苦边远民族地区的教师定向免费培养培训等招生规模。三是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探索长株潭教育、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有效途径,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增强高校服务能力和学科竞争力。
省长助理、省财政厅厅长李友志:
建设教育强省任重道远。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站在构建和谐湖南、推进富民强省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各项具体目标,按照这次会议的部
署安排,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完善保障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投入到位。
各级财政部门要努力克服当前困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财政教育投入的法定增长。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要求,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完善保障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要依法足额征收地方教育附加、城市教育附加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并确保按规定比例用于各类教育。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不断创新筹资模式,通过教育捐赠、企校合作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二)把握建设教育强省的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要围绕《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计划”等专项计划,突出重点,积极支持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要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根据高中阶段教育特点,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公办高中的基本办学标准,严格控制豪华办学。要尽快出台切合我省实际,分地区、分类别的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并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引导职业院校面向市场办学。要逐步改革高校拨款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着力支持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要完善财税政策,用好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引导高校广泛参与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支持高校建成一批与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树立“节约资金就是增加投入”的理念,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要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改革,切实加强各类学校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落实财务管理审计制度。要整合共享、统筹配置各类教育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办学和资源浪费。要加强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合理分配、安全运行、高效使用。要积极推行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教育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执行及效益进行全方位绩效考评。要严格控制负债办学行为,妥善化解各类教育债务,尤其要规范高校的贷款管理,完善贷款审批制度,加强对贷款收支的有效监控,切实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长沙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建辉:
在总体思路上优先谋划。去年以来,在深入基层学校调研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就教育的重大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创业富民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沙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2012年实现教育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在项目铺排上重点倾斜。坚持把教育项目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先后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学校“三改(改水、改厨、改厕)”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今年,把教育重大项目建设纳入全市“两帮两促”(帮助扶持企业发展、帮助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经济增长)工作的重点领域,强力推动长沙职教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和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等项目建设。
在工作推进上狠抓落实。建立教育工作定期会商制度和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将教育强市工作目标细化到28个市直有关部门、园区和区县(市)政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建设教育强市督导机制,把建设教育强市督导评估与“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有机结合,有效强化了县(市、区)政府及其主要领导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责任意识。
郴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向力力:
大力推进城区学校扩容,着力解决“城区学校太挤”的问题。制定出台《中心城区学校扩容提质的实施意见》,采取整合教学资源、新建和改扩建并举的办法,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区学校扩容。通过近两年的建设,中心城区累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800个,9个县市共增加学位9600个,有效缓解了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入学压力。今明两年,全市计划再投资6.93亿元实施60个义务教育扩容项目,其中,中心城区计划完成扩容项目19个,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1.4亿元给予重点保障,新增学位2.2万个;9个县市计划完成学校扩容项目41个,新增学位2,1万个。桂阳县2008年筹资9800万元收购县城一所民办学校改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计划再投资1.3亿元新建一所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可新增学位7000个。
大力创建合格学校,着力解决“农村学校太弱”的问题。将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与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3年完成乡级以上学校、5年完成村级学校的创建目标,确保全市规划的1400多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合格学校标准。近两年,全市累计投资1.3亿元,完善寄宿制学校118所,创建合格学校75所,改造危房29万平方米,消灭了D级危房。今年在建的合格学校有103所,计划投资9500万元。国家级贫困山区县桂东县勒紧裤带办教育,去年投入1800万元全面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工程,成功创建为全省首个“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今年又申报创建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
大力整合职教资源,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滞后”的问题。在全面启动“中职攻坚工程”的基础上,市政府划拨500亩土地、财政投入6000万元、融资2.3亿元,实施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今年秋季新校区可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5000万元,成功创建郴州技师学院;投资1亿元,在市有色金属产业园(郴州出口加工区)建设校外职教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5000名学生实习,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对接。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
服务长株潭航空城建设。今年7月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铝业公司在中南大学签署了“大型客机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学校在机载系统方面,启动筹建总投资达8亿元的国家高性能铝材工程化创新平台;在起落系统方面,开展结构设计预研和机轮部件制造、推进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副规模化制造;在发动机系统方面,开展粉末高温涡轮盘的研制。
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学校于2007年经国家科
技部立项,承担了《中部地区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为申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项目提供前期研究。参与了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签署了共同推进湘潭“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编制了湘潭节能减排科技发展规划和支撑行动方案。在国内外首次实现搭配处理锌冶炼废渣的清洁冶炼,使株冶集团实现铅锌冶炼万元产值年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0%左右,搭配利用重金属废渣16万吨,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年新增利税上亿元。有色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可实现重金属冶炼废水的全面回用与零排放,正在株冶集团实施产业化,可实现年减排并回用重金属废水400多万吨,向湘江水体减排重金属近30吨。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田银华:
体现以人为本。学校充分体现办学以教师为中心。2003年以来。投人师资建设专项经费近4000万元,选拔和推荐了256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50多位教师赴国外进修访学,引进博士146人,有效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充分落实育人以学生为中心,投人近7000万元,积极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五困”(思想困惑、经济困窘、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和就业困境)问题,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优化运行机制。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层级管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细化职责和分工,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二级单位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水平,有效地发挥了管理效能。
实行“三分”理财。学校实行分线预算(即分别编制运转预算和发展预算)、分块控制、分类制衡的财务管理模式,突出了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的中心地位,有效地控制了消费性支出,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对融资与举债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财务环境。目前,学校银行贷款只有3000万元。
建设“两型”校园。学校通过规范程序、加强监督、改善设施、提高技术等措施,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使学校的消费开支下降,建设成本降低;通过加强教育、注重预防、完善机制等措施,努力建设“廉洁型”校园,这些年来没有干部因违纪违规受到处分。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钊:
突出“涉外”特色。推行“专业+外语+技能+创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外语水平大幅提高,在全省、全国大学生英语、日语竞赛中连续获奖。
突出专业特色。根据市场需求率先开设了“高尔夫运动与管理”“航空服务”“动漫设计”“数控技术”等紧贴市场的专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目前,高尔夫专业已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动漫设计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突出实践特色。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构建以“五证”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成立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40余种职业技能培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优势。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文振华: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集团运行机制。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推进办公室,专门负责集团化办学和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建立了集团网站,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了集团理事会制度、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成员单位互访制度,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牵头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确立学院在行业的不可替代地位。在省物流领导小组支持下,学院正牵头建设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包括政务服务中心、物流业务运营中心、物流人才培养与交流中心,将为全省物流行业、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并将使我院教师、学生直接切人到物流产业发展的信息前沿,有效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校企共建内置式生产性顶岗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学院正与集团成员企业――湖南力邦物流公司合作,采用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建设年加工配送钢材2000万吨的综合型现代化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重点为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制造企业提供钢材加工配送服务,既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可同时满足2000名学生顶岗实习需要。
校企共同开展应用性科研,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近年来,学院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40多项。其中,学院牵头的《基于SOA-BPM组合架构的智能敏捷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被确立为我省“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学院教师主持的“制造业物流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与实现”、“物流企业运作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等一批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花垣县委书记彭益:
建立优秀人才引进制度。对边城高级中学的骨干教师和校级领导分别给予3万元到20万元的年薪,按月发放500元到800元的津贴,并为从外县引进的教师安排住房,为其家属安排工作;2005年到2008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517人,面向全国招聘了157位骨干教师和55名优秀大学毕业生。
建立教师补助制度。2003年以来,先后解决了教师的生活补贴、民族补贴等津补贴,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3696元;2007年,村小、片办完小教师每人每月补贴120元,农村中心完小以上学校教师每人每月补贴80元,2008年起分别增加到240元、160元,同时为城区义务教育教师每人每月补贴80元。
建立教师保障制度。2007年起,为教师建立医保个人账户铺底金。2008年起,对全县教师免费实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同时,建立了教师公转房制度,累计投入2047万元新建农村教师公转住房3.4万平方米,解决了近千名农村教师的住房困难。
建立教育奖励制度。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对优秀学校、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岳阳市委副书记、岳阳县委书记彭国甫:
构建“大职教”体系,找准助推发展的“金钥匙”。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依托学校,乡镇联动”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对职教资源进行了深度整合。
统筹规划布局。采取撤、并、转、靠等办法,尽可能集中办学,形成多层次、全覆盖、开放型的职教网络。将教师进修学校、粮食学校、电大工作站等部门培训机构一起并入职教中心统一管理;将乡镇农校、乡镇涉农站所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整合起来,业务工作纳入职教中心指导;积极引导民办职业学校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统筹项目经费。各部门年初向县职教中心申报培训计划,县职教中心统一安排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组织项目实施。培训经费按照县长统筹、部门支持、中心实施、群众受惠的原则,由县财政局统一管理,所有培训项目必须经过县职教中心核定,财政方可拨付经费。近两年,全县共实施各类培训项目20多个,统筹经费近千万元。
统筹招生就业。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实行统一宣传、统一计划、统一录取,确保了普职分流比大体相当;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成立就业指导网站,实现了就业信息共享,同类专业学员统一安置和推荐就业。2007年以来,通过县职教中心培养与培训,我县安排到本地企业的熟练技术工人有1万多人,推荐到外地就业的毕业生有5000多人。
第五篇:计划生育典型发言擦料
打基础创特色重提高努力争创计生工作一流业绩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xx镇党委、政府汇报我镇3月份的计生工作情况。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中央《决定》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区计生工作会议精神。截止3月14日,我镇共完成结扎60例,放环118例,人流19例,引产4例,妇检2600人次,征收社会抚养费9.23万元,发放一孩服务手册338本、办理二孩生育证131本,违法生育立案8宗。现将我镇的主要做法和措施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我镇党政一把手认真按区委、区府要求亲自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四个”亲自:亲自组织实施;亲自带队指挥;亲自解决问题;亲自检查督促各村委、各单位计生工作责任制和结扎对象摸底情况。并且对各阶段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解决问题。
二、加大计生经费投入,加强宣传力度。在镇政府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投入了5.78万元用于本次集中宣传服务月活动,在主要街道悬挂了两条计生横幅,新上墙计生固定标语18条,出动宣传车5辆在各村委巡回宣传计生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让群众知道政府抓计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有区挂点单位坚强的后盾,在人力、财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下,我们组建强大工作组开展计生工作,成效显著。成立了五大工作组,每组均有两架车辆,每个组均有两名班子成员任正、副组长,明确工作任务,加强领导责任。并在五大组抽出精干力量,成立三个工作服务队。即思想工作服务队,主要负责节育对象和超生对象的思想动员工作;友情回访服务队,主要对当月结扎和放环对象进行回访服务,改善干群众关系;保驾护航服务队,由派出所、司法所人员组成,主要协助五大工作组开展工作,及时处理计生引发的问题,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四、结合我镇实际,奖惩结合,后勤保障到位,激发工作动力和战斗力。一是每完成一例结扎任务奖励50元,每完成1例引产奖励300元。二是在3月11日前完成组内任务的各项指标工作组另外给予300元的完成任务奖,每超额完成1例结扎,给予100元奖励,每组每天给予30元到指导站做生活保障。三是对不完成任务的组,组内成员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年终奖励降1个档次。四是对手术者家庭,镇政府均优先安排一车甘蔗砍运票。
由于做到领导、措施、投入、责任四到位,我镇计生工和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下一步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今天的成绩只能证明过去,所取得的成绩离区委、区府要求还很远,我们将以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加强与兄弟乡镇沟通,互相学习,在今后的工和中,我镇将更加严格要求按区委、区府的人口计生要求和坚持执行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抓不动摇,坚持目标管理责任制不动摇,坚持稳定计生队伍不动摇,坚持创新计生工作思路不动摇。统一认识,同心协力,把人口和计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心协力,把人口和计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