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共5篇)

时间:2019-05-13 08:4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每日一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每日一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每日一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

【每日一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委、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会:

导游是我国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展示旅游形象、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推动旅游业发 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旅游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及《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 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要求,维护和保障导游合法劳动权益,促进导游队伍平稳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旅游法和《若干意见》为契机,以依法保障导游劳动权益为出发点,以广大游客更加满意为落脚点,以推动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依法治旅、依法兴旅,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排除阻碍劳动 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实现导游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营造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旅游行业发展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保障导游合法劳动报酬权益为核心,建立公开、公平、合理的导游薪酬制度;构建法律关系清晰、管理责任明确、权利 义务对等、收入与服务质量挂钩、基本保障健全的导游劳动权益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实现导游体面劳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不断提高导游服务水平,优化队伍结构,培养一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至诚、形象健康的导游队伍,为从源头和基础上彻底解决影响旅游市场秩序的深层次问题提供条件。

(三)基本原则 1.平稳有序,加快推进

导游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关系到旅游企业、从业者的切身利益。既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既要积极破除阻碍旅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不合理的导游用工管理模式,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又要做到科学合理,平稳有序,力求实效。

2.兼顾利益,实现共赢 切实保障导游的合法劳动权益,是旅行社应尽的法定义务,旅行社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将为导游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必须兼顾各方利益,着眼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真正实现共赢。

3.加强协作,创新模式

开展导游劳动权益保障工作不仅需要旅游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紧密合作,还需要发挥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及导游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胆创新,突破难点,制定切实有效的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扎实开展工作。

二、主要工作

(四)理顺旅行社与导游的关系

旅行社应依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未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 劳动关系或人事关系的导游签订劳动合同,且劳动合同期限应在1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应明确双方基本信息、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时间与劳动报酬、社会保 险、休息休假、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等内容。临时聘用的导游,应是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人事关系,并获得原用人单位同意的人员。临时聘用时,旅行社 可与其签订劳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五)依法保障导游合法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权益 1.依法保障导游的劳动报酬权益

旅行社应建立和完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合理确定基本工资、带团补贴、奖金等,按照旅游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劳动合同约定,按月足额向导游支付劳动报酬。旅行社临时聘用导游的,应按照旅游法及劳务协议约定,按时足额向其支付导游服务费用。

2.建立导游优质服务奖励制度

旅行社要尽快建立健全针对导游的职业技能、专业素质、游客评价、从业贡献为主要测评内容的导游绩效奖励制度,探索建立基于游客自愿支付的对导游优质服务的奖励机制。

3.依法保障导游的社会保险权益

旅行社应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按规定为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导游办理相关社会保险手续,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六)加强导游执业的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

旅行社应为导游提供必要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对女性导游实行特殊劳动保护,就反映强烈的“导游专座”、住宿待遇等 问题,积极采取改进措施,降低导游的劳动风险,保障导游安全执业和体面劳动;依法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鼓励投保导游执业综合保险等补充保险,妥善处置导游 因公伤亡事故;建立健全导游职业培训制度,加大投入,做好导游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支持导游参加提升素质的学习实践,不断提高导游的素质和能力。

(七)开展导游劳动报酬集体协商和指导性标准制定工作

各地要依法开展以协商确定导游劳动报酬为重点的集体协商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应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协商对话机制,确 定协商主体,按程序选派代表进行集体协商;签订的集体合同经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后生效。试点城市要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旅游市场状况、导游供求等实际状况,制定本地区导游劳动报酬的指导性标准,定期公布、调整。暂未进行集体协商试点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 推动建立导游劳动报酬的指导性标准。

三、工作要求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协同推进

各地旅游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要将保障导游劳动权益作为贯彻落实旅游法和《若干意见》的重要 措施,高度重视,紧密配合,抓紧抓实。旅游主管部门要组织成立专门领导与工作机构,指定专人负责,主动联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建立沟通协调 机制,共同研究,克服困难、改革创新。同时,要主动加强媒体宣传,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九)积极发挥导游行业组织和行业工会的作用

各地旅游主管部门要尽快推动同步建立健全导游行业组织和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导游行业组织联系政府、服务会员、促进 行业自律的作用,强化对会员的行为引导、规范约束、权益保护,组织实施导游注册、职业培训、先进典型宣传推广、咨询与援助等工作。工会组织要全面履行职 能,维护导游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十)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各地旅游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要指导督促旅行社严格按照旅游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 规定,与导游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保障导游的合法劳动权益。对不与导游签订劳动合同、不按时支付劳动报酬、不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要依法依 规严肃查处。旅游主管部门要引导旅行社健全导游服务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导游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导游典型事迹宣传,建立游客对导游服务的评价和优质服务奖 励制度,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导游队伍健康发展。

(十一)努力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增强维权能力 各地要加强对导游的宣传教育培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贯彻落实,健全导游诚信体系,建立淘汰退出机制。要积 极强化导游维护自身劳动权益的意识,鼓励导游积极加入导游行业组织和工会组织,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要引导导游积极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自觉将“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行业核心价值观作为职业行为导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要激励导游增强职业自信心 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导游队伍良好形象,热爱旅游、服务旅游、奉献旅游,成为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优秀导游。

国家旅游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 2015年7月29日

第二篇:山东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意见

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

1994年1月17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0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的决定修正2009年1月8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完善制度,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妇女发展纲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妇女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做好妇女发展纲要的组织实施、监测、统计、评估督查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工作的机构,负责本办法的实施,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及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检查、督促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

(二)研究、决定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的重大事项,参与涉及保障妇女权益重大问题的法规、规章的制定;

(三)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做好妇女权益保障工作,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妇女发展纲要;

(四)督促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

(五)表彰、奖励在妇女权益保障工作中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

(六)其他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工作的机构履行的职责。

妇女工作机构的经费列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六条 各级妇女联合会依照法律、法规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代表和维护各族各界妇女的利益,做好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反映妇女的意见和要求,提出保障妇女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二)协助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检查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

(三)组织妇女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受理妇女权益受到侵害的检举、控告和申诉,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帮助;

(四)参与制定涉及妇女权益保障的法规、规章和政策;

(五)其他应当由妇女联合会履行的职责。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残疾人联合会、律师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

第七条 公民应当遵守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有权制止、检举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八条 妇女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履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章 政治权利

第九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制定涉及妇女权益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时,应当听取本级妇女联合会的意见。

第十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换届选举时,正式代表候选人中妇女代表候选人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三十。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应当有适当名额。

第十一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重视培养、选拔和任用女干部,并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女性担任领导成员。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当重视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女干部。

第十二条 各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女职工代表所占比例应当与该单位女职工人数比例相适应。女性相对集中的单位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女性管理人员。

第十三条 各级妇女联合会及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可以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推荐女领导干部。有关机关和单位在选拔领导干部时,应当重视妇女联合会及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推荐意见。

第三章 文化教育权益

第十四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保障妇女从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并组织开展有益于妇女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五条 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性在入学、升学、毕业、取得学位、派出留学、就业推荐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外,不得增加限制条件或者对女性提高标准。

学校应当进行男女平等教育,针对女性的特点,在教育方式、管理制度、设施配置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女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

第十六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休学的,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并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身体状况适应上学的,应当及时入学或者复学。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并将适龄女性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作为政府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考核指标。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和残疾人、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统筹安排并保证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城镇和农村女性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女性的劳动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

在政府补贴的专项培训中,应当保证女性占适当的比例。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组织科研项目、评定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不得对女性有歧视性限制。

女职工获得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参加进修、接受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四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条件,促进妇女就业。

用人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者提高女性的录用标准;与女职工订立的劳动合同中,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在执行国家退休制度时,不得以性别为由歧视妇女。

报刊、电视、广播以及其他新闻媒体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传播、刊登限制妇女就业的招工、招聘启事。

第二十一条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女职工与男职工平等的劳动权益和福利待遇。用人单位应当与职工方经平等协商,订立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维护女性农民工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女性农民工与同工种、同类别的其他职工享有同等的待遇。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女职工生理和所从事职业的特点,建立健全女职工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制度,为女职工提供符合安全和职业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和条件,防止职业危害;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

国家规定的禁忌从事的劳动。

女职工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依法享受相应的假期和待遇。

用人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直接或者变相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延续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合同的除外。

女职工在孕期或者哺乳期不适应原工作岗位的,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调整该期间的工作岗位或者改善相应的工作条件。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行和落实生育保险制度,并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农村孕产妇的生育费用纳入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按照规定标准予以报销。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按时足额交纳生育保险费。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女职工健康档案,每年安排本单位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病、乳腺病的筛查。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增加筛查次数和项目。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至少每两年安排生活困难的妇女进行一次妇科病、乳腺病的筛查。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生活困难的妇女进行妇科病、乳腺病的筛查提供帮助。

第五章 财产权益

第二十六条 妇女对家庭的共有财产享有同其他家庭成员同样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其他家庭成员不得以妇女劳动收入少或者无劳动收入等为由加以非法限制或者剥夺。

第二十七条 妻对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权利。处分共有财产时,夫妻应当协商一致;未经双方同意,一方不得处分。出卖、转让、赠与、抵押夫妻共有的不动产时,夫妻双方应当同时到登记机构登记。双方不能同时到场的,一方应当取得另一方有效的授权委托书。

夫妻在办理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以及其他共有权属证书时,可以申请联名登记,登记机构应当给予支持。

第二十八条 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承包期内,妇女因结婚、离婚、丧偶等原因分户并申请分别签订承包合同的,发包方应当分别签订,并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变更手续。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股权分配权、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分配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各项权益。

在农村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拖欠、剥夺妇女依法应当获得的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用。

第二十九条 财产继承中不得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权利。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不受性别影响。在同等条件下,对丧失劳动能力且无生活来源的妇女应当给予照顾。

第三十条 婚、丧偶的妇女有权处分其应当依法分割、继承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干涉。

第六章 人身权利

第三十一条 女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禁止下列行为:

(一)对胎儿进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二)溺、弃、残害女婴;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育的妇女;

(三)虐待、遗弃病、残妇女和老年妇女;

(四)以各种手段摧残女性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五)其他侵害妇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女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下列行为:

(一)以恋爱、征婚、招聘为名或者用其他方式侵害妇女;

(二)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

(三)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限制、剥夺妇女的人身自由;

(四)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进行淫秽表演;

(五)绑架或者拐卖妇女;

(六)其他侵害妇女人身自由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女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下列行为:

(一)侮辱、诽谤妇女;

(二)利用大众传媒制作、使用、传播损害妇女人格尊严的语言文字、音像制品和图片;

(三)在广告宣传、包装、装潢中含有歧视或者侮辱女性的内容;

(四)未经妇女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在商标、广告、出版物、橱窗装饰以及其他场合使用其肖像;

(五)其他侵害妇女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止以语言、文字、图像、电子信息、肢体行为等方式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本单位、行为人所在单位、妇女组织或者有关机关投诉。

用人单位和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

第七章 婚姻家庭权益

第三十五条 女的婚姻自主权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干涉妇女结婚、离婚自由。

禁止利用封建迷信、家族关系等形式侵害妇女的婚姻家庭权益。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变相买卖婚姻以及其他非法干涉妇女婚姻自由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女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时,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建议双方作婚前医学检查,告知双方法律、法规中有关夫妻财产权益和其他权利义务。

第三十七条 女有依照国家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任何人不得以生育女婴或者不生育为由迫使妇女离婚。

第三十八条 妻在离婚诉讼期间,男方及其亲属不得侵犯和限制女方的人身自由,不得侵犯女方的居住权。

夫妻关系被依法解除后,任何人不得干扰女方的正常生活;未成年子女判给女方的,不得妨碍其行使监护权;判给男方的,不得阻挠女方行使探望权。

第三十九条 妻离婚时,应当合理分割夫妻共有财产,不得因女方劳动收入少或者无劳动收入等为由少分或者不分财产给女方;男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有财产,或者伪造债务损害女方权益的,离婚后,女方在诉讼时效内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共有财产。

第四十条 止对妇女实施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范围,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家庭和睦。

第四十一条 安机关应当将家庭暴力案件纳入接警受理范围,及时出警,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应当及时制止,做好调查取证工作;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立案侦查。民政部门应当依托救助管理机构,为遭受家庭暴力请求临时救助的受害妇女提供庇护和其他必要的临时性救助;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帮助,做好调解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督促医务人员对诊疗活动中发现的家庭暴力行为,做好诊疗记录,协助公安机关调查。

妇女联合会应当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并在受害妇女需要申请伤情鉴定、临时救助、提起诉讼时提供帮助。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应当及时制止;参与对家庭暴力案件的调解,并根据受害妇女的请求,出具相关证明或者提供帮助。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应当予以行政处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三条 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向妇女组织投诉的,妇女组织有权要求并协助有关部门、单位查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依法查处并予以答复。

第四十四条 对严重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有关部门、单位不予处理或者处理不当的,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工作的机构可以向有关部门发出督促处理建议书,有关部门应当自接到督促处理建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依法处理并作出答复。逾期不处理也不答复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工作的机构可以建议主管机关责令其改正;主管机关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四十五条 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经济困难需要法律援助的妇女,法律援助机构应当给予优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经济困难需要司法救助的妇女,人民法院应当提供司法救助,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或者免交。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妇女实施性骚扰或者家庭暴力的,由侵害人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组织批评教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受害人可以依法提请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公安、司法行政机关、民政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及时制止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或者未依法给予受侵害妇女必要救助,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负有保障妇女权益职责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9年3月8日起施行。

第三篇:【每日一法】《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

【每日一法】《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9号,以下简称国办39号文)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2013〕55号,以下简称京政办55号文)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通州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政策措施

由本区民政部门确认的本区户籍见义勇为人员,依照《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市政府令第60号)、国办39号文和京政办55号文的规定,享受相关表彰奖励、抚恤优待政策,以及因见义勇为负伤后的紧急医疗救助。在本区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非本区户籍人员,参照有关规定,享受本区表彰奖励政策和因见义勇为负伤后的紧急医疗救助,抚恤优待标准由其户籍所在地相关部门参照当地政策执行。

在本行政区域外确认的本区户籍的见义勇为人员,在其见义勇为档案关系转入本区之日第二个月起,享受本市相关见义勇为抚恤优待政策。

(一)规范确认程序,提高工作时效性。对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的行为,予以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区民政部门在接受组织或个人关于见义勇为行为确认的申请后,要及时组织开展确认工作,并将见义勇为行为确认情况上报市民政部门备案。建立市、区民政部门确认信息沟通机制,提高见义勇为行为确认的统一性、公平性。建立社会举荐机制,组建社会评审团,增强见义勇为行为确认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发现见义勇为行为线索,增强见义勇为行为确认工作的时效性。见义勇为行为一经确认,由区政府给予奖励,落实相关待遇,颁发以市政府名义制发的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证书和奖章。建立相关宣传启动机制,即时宣传见义勇为事迹。

(二)严格执行奖励标准。对见义勇为人员,按照全市统一的奖励标准,即按见义勇为行为发生时上一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给予每人不低于该数额的一次性奖励。对于事迹特别突出的,授予“通州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对未评定为烈士的因见义勇为死亡人员,以市政府名义发放褒扬金,标准为见义勇为人员死亡时上一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倍。在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中,对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见义勇为行为有单独奖励规定的,按单独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无单独规定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三)落实抚恤政策。对因见义勇为死亡人员,凡符合烈士评定条件的,依法评定为烈士,其家属按照《烈士褒扬条例》享受相关待遇,并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享受烈士褒扬金;不符合烈士评定条件,属于因公牺牲情形的,参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有关规定予以抚恤;属于视同工伤情形的,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以及相当于本人40个月基本工资的遗属特别补助金,其中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有关规定支付,遗属特别补助金由区见义勇为专项资金支付,区民政部门负责发放。

不属于上述情形的,按照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上40个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发放一次性补助金。其中,有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单位落实待遇;无工作单位的,由区见义勇为专项资金支付,由区民政部门发放。

具有本区户籍的见义勇为死亡人员遗属,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按照《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为部分见义勇为人员及家属发放定期抚恤金的通知》(京民勇发〔2012〕87号)规定由民政部门按月发给定期抚恤金。

1、由见义勇为人员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父母(抚养人)、配偶;

2、子女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

3、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见义勇为人员生前供养的。

上述人员不含被批准为烈士人员的遗属、符合因公(工)牺牲(死亡)条件人员的遗属、已经享受其它优抚待遇的遗属。

对具有本区户籍因见义勇为致残人员,凡符合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条件的,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落实相应待遇;不符合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条件的,按照《伤残抚恤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50号)及本市有关规定,由民政部门评定伤残等级并由民政部门发放定期抚恤金。一至四级见义勇为伤残人员享受护理费,由民政部门评定伤残等级的,其护理费由区民政部门发放;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视同工伤的,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其护理费发放先按照工伤保险的有关待遇执行,若工伤保险支付的护理费标准低于民政部门的护理费标准,其差额部分由伤残见义勇为人员户籍所在区县的民政部门补足。上述人员不含符合因公(工)致残人员、已经享受其它优抚待遇人员。残疾抚恤金与北京市残疾人生活补助金不得重复享受。

在评残过程中,卫生、医疗机构等部门应当积极配合。

伤残见义勇为人员及遗属定期抚恤金、残疾等级评定和一至四级见义勇为伤残人员护理费所需经费,由区见义勇为专项资金支付。

(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对因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建立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快速救治机制,确保因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因见义勇为负伤紧急救治发生的医疗费用,有加害人或责任人的,由加害人或责任人承担;无加害人或责任人,以及加害人或责任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的,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予以支付。因负伤进行紧急救治及因旧伤复发继续医治产生的医疗费用(含护工费),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后,其个人负担部分仍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剩余部分的医疗费用由医疗部门出具有关证明,民政部门以临时救助方式,通过区见义勇为专项资金予以帮扶。无工作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以医疗期经济补助方式予以救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个人缴纳的参保(合)费用,由区见义勇为专项资金支付。

(五)积极给予就业扶持。对就业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且进行了失业登记或转移就业求职登记的,按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为其提供就业援助,予以重点帮扶。符合就业特别困难条件的,优先安排公益性就业组织进行“托底”安置。愿意从事个体经营的,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给予优先办理证照、减免有关税费等照顾。

(六)落实教育优待政策。对因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以及经济困难的家庭,教育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优先落实教育资助政策。见义勇为人员子女入公办幼儿园、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对见义勇为人员本人,以及因见义勇为死亡和一至四级伤残人员的子女,在报考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时加10分给予照顾。见义勇为人员参加高考的,纳入“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应届毕业生”项目,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因见义勇为死亡和伤残人员的子女,在报考市属普通高等学校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七)解决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住房困难。对提出保障性住房需求并符合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优先纳入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范围;享受定期抚恤补助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住房,符合农村危旧房改造条件的,参照农村优抚对象危旧房翻建政策执行;其他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住房,符合农村危旧房改造条件的,参照农村社救对象危旧房翻建政策执行。

(八)其他优待政策。见义勇为人员凭有效证件可以免费乘坐本市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见义勇为人员凭有效证件可以免费参观和游览市及区县属博物馆、公园。区民政部门要定期组织见义勇为人员进行参观、疗养、体检、观看文艺演出、听报告会等各类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活动,所需经费由本区见义勇为专项资金支付。因见义勇为死亡人员子女应征入伍的,退役后可由原征集地区县政府安排工作。见义勇为人员因实施见义勇为行为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市或区司法行政部门依据见义勇为行为人申请,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九)建立回访和定期慰问制度。有重点地救助和慰问生活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抚恤照顾因见义勇为死亡人员的家属和因见义勇为致残人员,解除见义勇为人员后顾之忧。

二、健全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要将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列为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范畴,纳入各单位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及时落实见义勇为人员的相关待遇,研究解决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民政部门负责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日常工作,同时负责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做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公安部门负责协助民政部门做好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工作,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的人身、财产安全。财政部门负责保障见义勇为专项资金足额落实,并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工作。人力社保部门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并落实工伤保险待遇,为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就业服务。卫生部门负责督促医疗机构做好因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并加强对落实医疗费用适当减免优惠政策的检查指导。教育部门负责制定并监督落实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子女在各教育阶段的优待政策。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制定并落实对见义勇为人员家庭在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方面的优待政策。宣传、精神文明、综治、司法、交通、税务、工商、文物、园林、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依据各自职责,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

(三)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图书、影视等媒体,以及采取建见义勇为文化园、光荣榜等形式,加大对见义勇为事迹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在全社会营造“见义勇为光荣”和关心、支持、参与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要通过举办报告会等活动,广泛深入宣传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倡导科学合理实施见义勇为行为,弘扬社会正气。鼓励和宣传为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做出贡献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及时向社会通报见义勇为人员的确认、奖励和保护情况。

(四)鼓励社会参与。各级政府要积极培育、扶持首都见义勇为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发展,并在财政、税收、资金募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帮助,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公益捐助、志愿服务等各类关心、关爱活动,在宣传、表彰、奖励、帮助解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实际困难等方面切实发挥积极作用。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通政发〔2008〕47号)有关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北京市通州区民政局

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区分局

北京市通州区财政局 北京市通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通州区卫生局 北京市通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4年6月13日

第四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重点整理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考试重点整理

本科老年护理专业提供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

第三章

老年人权益的家庭保障——老年人的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四章

老年人权益的社会保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一、名词解释

1.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遗嘱来指定继承人及其继承的遗产的种类、数额的继承方式。

2.遗赠抚养协议:是指遗赠人与抚养人达成的关于由抚养人承担遗赠人的养老责任,待遗赠人死后将其财产送给抚养人的协议。

3.遗产:是继承的标的,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依照继承法规范转移给他人的财产。4.继承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5.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死后,没有遗嘱和遗赠的情况下,直接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将被继承人的遗产转移给继承人的财产继承方式。6.居家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住在自己的家里,依靠所在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获取医护、家政、餐饮、娱乐以及精神慰藉等各种服务,并相应承担一定服务费用的养老方式。

7.赡养人:是指依法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人,包括老年人的子女和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

8.赡养:是指赡养人为被赡养的老年人在物质上和经济上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并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关心、帮助和照料老年人,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9.赡养协议:是赡养人之间自愿协商订立的以如何对被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协议。

10.监护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保护人。

11.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能力、暂时丧失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

12.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或年金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在劳动者达到法定年龄后,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劳动者老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13.社会救济:是指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14.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中的最高纲领,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品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15.养老基地:一般是由有条件的农村群众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划拨一部分未承包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由专人或者老年人经营管理,其收益除了支付劳动报酬外,其余收益都用于老年人养老。

二、简答题

1.婚姻自由的内容,老年人婚姻自由权的内容。答:婚姻自由是指男女双方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处理婚姻的权利,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老年人婚姻自由权的内容包括: 1)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

2)儿女及亲属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老年人结婚、离婚和再婚后的生活; 3)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

2.财产所有权的内容。答:财产所有权是指公民个人依法对其拥有的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占有是指对财产的实际持有或控制;使用是对财产的运用,目的是发挥其使用价值;收益是指通过对财产的占有、使用、转让等方式而取得的经济利益;处分是财产所有人对财产在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最终处置。

3.遗嘱的形式和内容。

答:遗嘱的形式有5种,分别为公正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

4.遗嘱继承与遗赠的异同;遗赠抚养协议与遗赠的区别。答:遗嘱继承与遗赠的相同点:1)都是公民用遗嘱处分其遗产的行为2)都可以附有义务3)都是遗产所有权的转移方式4)都是在遗嘱人死后才开始的。

遗嘱继承与遗赠的不同点:1)主体地位不同。遗嘱继承人只能是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数,即均属自然人;受遗赠人则可以是国家、集体组织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2)主体所承担的义务不同。遗嘱继承人有权继承遗产,同时应当负责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受遗赠人享有接受遗赠的权利,一般不承担清偿遗赠人债务的义务,但受遗人须在遗赠人的债务税款清偿后,才能接受遗赠的财产。3)取得遗产的方式不同。遗嘱继承人可以直接参与遗产的继承而取得财产;受遗赠人则不能直接参与遗产分配,而是从遗嘱执行人或法定继承人那里取得遗产。4)做出接受表示的要求不同。遗嘱继承人须在遗产处理前做出放弃继承的表示,不表示放弃的,视为接受;而受遗赠人须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做出接受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接受的视为放弃接受遗赠。

5.遗赠抚养协议与遗赠的区别:1)遗赠是单方的法律行为,遗赠抚养协议则是双方法律行为;遗赠的意思表示采用遗嘱形式,遗赠抚养协议则采用合同形式。2)遗赠属于死后生效行为,遗赠抚养协议则是死后生效行为与生前生效行为的结合。3)遗赠的受遗赠人可以是有行为能力人,也可以是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遗赠抚养协议中的抚养人必须是有行为能力的人。4)遗赠是无偿的行为,遗赠抚养协议属于有偿的行为。

6.遗产的范围。

答:1)公民的收入;

2)公民的房屋、储蓄、生活用品; 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5)法律允许公民的所有生产资料;

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中的财产权利。

7.法定继承人与法定继承的顺序。

答:法定继承人:1)配偶2)子女3)父母4)兄弟姐们5)祖父母、外祖父母。

法定继承顺序: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8.老年人的继承权。

答:1)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老年人可以继承父母、配偶和子女的遗产;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可以继承其他亲属的财产,包括兄弟姐妹,孙子女、外孙子女。

2)在遗嘱继承的情况下,老年人作为遗嘱继承人有权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

9.老年教育的功能。

答:1)教育功能2)养老功能3)社会功能4)保健功能

10.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框架。

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11.赡养人的范围

答:1)子女。指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继子女。

2)(外)孙子女 3)赡养人配偶

12.赡养人赡养义务的内容及具体体现。

答:内容:1)经济上的供养。保障被赡养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家庭正常生活标准。

2)生活上的照料。照顾、料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3)精神上的慰藉。指赡养人从精神上关心、安慰老年人,使老年人的心理要求得到满足,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尽量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要。

具体义务:1)医疗与照料2)妥善安排居住场所3)田地耕种4)精神赡养5)不得拒绝或不履行。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老年人赡养费的权利;赡养人不得要求老年人承担力不能及的劳动。

13.扶养、扶养及赡养的区别。答:扶养是指特定亲属之间一方须对他方承担生活供养责任的法律关系。有广义和狭义的解释,广义包含通常所讲的“抚养”和“赡养”。

抚养是长辈对晚辈的供养;赡养是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三者在用语上的区别表明了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不同的身份关系。

14.扶养人的范围。

答:配偶、直系血亲、兄弟姐妹等

15.社会保险的特征。

答:1)强制性2)保障性3)互济性4)福利性5)社会性

16.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三种形式。答: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7.社会救济的特点和条件。

答:特点:1)权利义务单向性2)对象限制性3)目标低层次性4)手段多样性

条件:1)无劳动能力2)无生活来源3)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却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

18.社会福利的特点。

答:1)调节性2)功利性3)普遍性4)高层次性。

19.老年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

答:1)要求有关部门解决2)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代理的三种形式。

答: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

21.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和遗弃罪。

答: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是指以暴力手段干涉他人恋爱、结婚、离婚自由的行为。

遗弃罪,指负有赡养、扶养义务的人,对年老、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绝赡养、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

21.老龄事业包括哪三方面。

答:1)为老年人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和办法,对困难老年人给予社会救济和救助2)为老年人兴办的各种福利设施,如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老年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等3)为老年人提供的多种多样的服务和优待措施,如社区内开展的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等。

22.当前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面临的五种新情况。答:1)老年人照料需求增加;

2)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 3)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滞后;

4)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须完善加强; 5)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不平衡。

23.老年人获得物质帮助和享受社会优待的权利 答:1)物质帮助优待

2)行政事务优待 3)司法优待 4)就医优待 5)服务优待

6)不承担筹资筹义务 7)宜居环境

第五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讲稿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制讲座稿

各位 :大家好!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3年末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共有70.56亿人,其中1亿人口以上国家只有11个,(中国13.54亿、印度12.1亿、美国 3.15亿、印尼2.37亿、巴西1.94亿、巴基斯坦1.82亿、尼日利亚1.66亿、孟加拉1.54亿、俄罗斯1.43亿、日本1.28亿、墨西哥1.12亿),按照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成为老年型国家的国际标准,我国在1999年就已成为老年型的国家。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占总人口的14.9%。2亿老年人口数,已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数,目前人口总数超过2亿的只有4个国家。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

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家庭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绝大多数老年人受到了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得到了较好的照应和赡养,过着幸福的老年生活。然而,家庭的小型化、独生子女的普及化,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为‚小皇帝‛和几代人的中心,尊老、敬老、养老观念也就越来越淡漠,在一些地区、一些家庭,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以法律为盾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减少乃至杜绝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事情的发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今天主要学习五个方面的内容:1立法过程和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必要性;2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主要内容;3家庭对老年人的基本权利保障;4常见的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5老年人的维权渠道。

一、立法过程和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必要性

立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级的第一部法是《婚姻法》,该法明确规定要对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当时老龄化问题并不突 出,所以没有将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列入该法。1978年在修改《宪法》时,第一次将禁止虐待老人写进了《宪法》,1980年在第一次修改《婚姻法》时将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写进了《婚姻法》。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才真正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由于1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要求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08年民政部件开始起草修正案,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必要性。一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略)二是困难老人数量增多。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对社会照料的需求日益增大。三是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1人,家庭小型化加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使城乡‚空巢‛家庭大幅增加,目前已接近50%。与此同时,我国老龄事业这些年来取得长足进步,在保障老年人权益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需要上升为法律制度。新形势新情况要求及时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二、修订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主要内容

法律从原来6章50条扩展到9章85条,新增35条,修改38条,总体来看,修改幅度较大。新增的内容已经难以囊括在社会保障一章中,为此,新增了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3章。

1、关于总则。(1-12)主要增加了内容:一是第3条集中规定了老年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是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参与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等权利,这些权利大都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殊要求。二是第4条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对于我国在‚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第5条从经费保障、规划制定 和老龄工作机构职责三方面进一步明确政府发展老龄事业,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的职责。四是第7条规定强化了老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老龄意识,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五是第8条增加了有关老龄科研和老龄调查统计制度的规定。六是第9条增加了对参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给予表彰奖励的规定,以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继续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七是第12条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2、关于家庭赡养与扶养。(13-27)一是第13条规定对家庭养老作了重新定位。将原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二是第15条进一步明确了赡养人对患病和失能老年人给予医疗和照料的义务。三是第16条、21条针对现实中老年人住房等财产权益易受侵害以及老年再婚配偶法定继承权难以保障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对老年人财产权益的保护。四是第18条针对老年人精神赡养需求增多的实际,充实了精神慰藉的规定。五是第26条为保障失能失智老年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创设了老年监护制度。六是第24条增加了有关组织应当对不履行义务的赡养人和扶养人予以督促的规定。此外,还完善了赡养协议的相关规定,增加了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内容。

3、关于社会保障。(28-36)第28、29条在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在社会保险法关于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第30条在护理保障方面,为解决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经费问题,规定国家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政府应视情况给予护理补贴。第31条在社会救助方面,规定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应当给予生活、医疗、居住等多方面的救助和照顾,还对流浪乞讨、遭受遗弃等生活无着的老年人的救助作了专门规定。第33条在社会福利方面,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并吸收地方 的实际做法,规定了高龄津贴制度。此外,第34至36条还补充了养老待遇保障的内容,增加了发展老龄慈善事业以及遗赠扶养协议的规定。

4、关于社会服务。(37-51)有12条是新增条文,另外4条也作了较大改动。一是第37、38条对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为老服务作了原则规定。二是明确了政府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责任。第39条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并在财政、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第40条针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难‛的突出问题,从城乡规划预留用地、土地取得方式及用途管制等三个方面对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作了特别规定;第41条强调政府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孤寡老年人以及低收入的失能、高龄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第42条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养老服务评估制度。三是第43至45条规定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规定了养老机构设立条件、准入许可和变更、终止等制度,明确了相关部门对养老机构的管理职责。四是第46条规定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主要规定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六是第47、48条规定加强养老机构运营中的纠纷处理和风险防范,规定了签订养老服务协议和支持养老机构投保意外责任保险等内容。七是第49、50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把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规划,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专科或门诊,保障老年人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规定加强老年医学研究和健康教育。

5、关于社会优待。(52-59)进一步充实了有关老年优待的内容。第52条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情况制定优待老年人的办法,逐步提高优待水平;确立了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实行同等优待的原则,倡导全社会优待老年人。第55至58条丰富了原法有关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医疗服务、参观游览、乘坐公共交通等方面对老年人给予优待和照顾的内容。第53、54条增加了一些新的优 待内容,主要是为老年人及时、便利地领取养老金、结算医疗费等方面提供优待,在办理涉及老年人重大人身财产权益事项时提供优待等。

6、关于宜居环境。(60-64)本章主要对国家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作了原则规定,以便为制定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依据。一是第60条明确国家责任,即为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环境。二是规定了政府加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第61条规定在制定城乡规划时,要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统筹考虑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各类设施建设;第62条规定建立和完善有关涉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维护、管理等环节加强相关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三是考虑到残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所面临的失能或者残疾的风险会逐步提高,在具体环境建设上,重点规定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第63、64条)。

7、关于参与社会发展。(65-71)本章主要增加了老年人可以依法设立自己的组织并开展活动的内容,并规定在制定涉及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时,应当听取老年人及其组织意见(第66、67条)。还对老年人劳动保护以及发展老年教育作了补充规定(第69、70条)。

8、关于法律责任。(72-82)根据上述各章的新内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一是根据人民调解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关于家庭成员纠纷处理,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侮辱、虐待、遗弃老年人法律责任的条款作了修改完善。(第72-77条)二是增加了擅自举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侵害老年人权益以及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失职渎职的法律责任(第78至80条)。三是增加了违反优待义务的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第81条)。四是增加了违反涉老工程建设标准和不履行无障碍设施维护管理职责的法律责任(第82条)。

三、家庭对老年人的基本权利保障(共五大项)

1、受赡养权。指老年人有受子女赡养的权利。即‚老有所养‛。我国《婚姻法》第15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根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之规定,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的内容更为广泛。(客观上讲:赡养纠纷很多,特别是农村,由于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许多老年人的受赡养权没有得到保障。有句古话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句话有一定道理,按照封建宗法,皇帝立长子为太子,传王位给长子,如果废长立幼,轻则造成内宫王妃争权斗争和大臣议论纷纷,影响朝廷安宁,重则危及政权稳定。但是百姓爱幺儿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因为父母年轻处于创业阶段,各方面条件有限,对大儿的抚养条件受限,加上老大要成家立业,条件可能比较艰苦,而这时幺儿幼年受父母抚养照顾,给人的表面感觉就是父母爱幺儿。从实践经验感觉,没有统计数据支持,赡养纠纷多发生在老大身上,可能与百姓爱幺儿这句话有关,意思既然爱幺儿,就幺儿承担供养责任。第一次代理案件:凤林村张龙成、张龙文赡养父母案,老大不赡养父母,父母与二儿共同生活,二儿未结婚。最后胡家法庭李宗林判的大儿张龙成承担赡养责任。)赡养人范围:根据《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有四类亲属对老年人负有赡养、扶养义务:一是老年人的配偶;二是老年人的成年子女(养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三是老年人的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四是老年人的弟妹(扶养)。(根据婚姻法、收养法有关规定:养父母养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拟制血亲关系、权利义务视同亲生子女关系,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法律事实上形成收养关系,继子女依靠继父母抚养长大,继父母老年时继子女就要承担赡养继父母的责任。如:黄利村支部张书记,他14岁时父亲与继母结婚,后继母生育了一子,他继母反映除过年过节外,张书记每年只给她100元左右,生活全靠小儿子,现在病痛多了要求继子承担一些责任,司法所出面调解,张书记认为自己16岁就在生产队挣工分 了,继母没有付多少责任,不应该承担赡养责任,多次调解才答应每月给30元赡养费。)

一般情况下,弟妹、孙子女、外孙子女对祖父母、外祖父母没有赡养的义务,但当老年人的子女全部死亡或生存的子女没有赡养能力时,老年人成年的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就有赡养的义务。另外,赡养人的配偶对老年人虽没有赡养义务,但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4条第3款规定:‚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义务。‛

赡养义务的内容:法律规定对老年人的赡养包括对老年人进行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三大方面。

(1)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包括:对无经济收入或收入较低的老年人,赡养人要支付必要的生活费,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对患病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对缺乏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年人的承包田,赡养人有义务耕种,并照顾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年人所有。

(2)对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主要指:当老年人因患病卧床,年高行动不便或患老年痴呆症等原因,致使生活不能自理时,赡养人要照顾老年人日常的饮食起居。

(3)精神上的慰藉,主要指:赡养人应尽力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愉快、舒畅。第18条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将成为主要的赡养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在子女未成年时,父亲或母亲对子女未尽过抚养义务,导致子女成年后、不愿意对父母承担赡养义务的事例。大家都认为‚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是否还可以要求自己的子女尽赡养责任?在此,为大家讲述在电视台报道过的案例:

1、某老人有5个子女,但作为父亲的他年轻时缺乏家庭责任心,吃、喝、嫖、赌样样都会,所挣的钱多数用于自己的开销,很少拿回家里。现在他老了,子女拒绝赡养。法官说服了五个子女,看在血缘关系上,谅解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由五个子女每人每月负担父亲100元作为生活费。

2、赵某在两个孩子都还年幼时(一个3岁、另一个5岁),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赵某在监狱服刑15年,未履行对子女的抚养责任,赵某老年时法院判决两个子女对父亲承担赡养责任。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只要父母子女关系的存在,抚养或赡养的权利义务也就存在,即使父母因种种原因未尽到抚养子女的义务,但是也不影响其要求子女赡养的权利。父母的过错不能成为免除子女赡养责任的理由。(一般情况下子女关系不能解除,只有收养关系才可以解除,条件是在养父母对养子女不利亲生父母提出或者养子女成年后出现对养父母不利的情况下应养父母请求解除。如石鹅场杨世先大娘,因为没有生育能力,收养了10岁的亲侄子,哥哥的儿子,将其抚养成人,但是养子结婚后与杨世先关系不好,不承担赡养责任并惦记养母房产、经常吵架造成关系紧张,杨大娘就找打司法所调解,然后起诉要求解除养母子关系,最后法院判决同意解除养母子关系,养子支付解除收养关系补偿金2000元,最后强制执行了)同样,子女也不能以‚父母分家不公平‛为借口、而拒绝赡养父母;子女也不能以‚与父母断绝关系‛、或‚放弃继承权‛等为借口,而拒绝履行赡养父母。

农村中,我们有时会听到某户人家、父母与儿子之间签订了一份书面的‚父子脱离关系的协议‛,即父母同意儿子不承担赡养责任,儿子同意不继承父母的财产。事实上,这样的协议约定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因为法律规定,权利可以自愿放弃,但法定的义务是不可以放弃的。法 律允许儿子放弃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但不允许儿子逃避赡养父母的义务。而且,父母与儿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是脱离不了的。还有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的协议,有许多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比如:有两弟兄签订了供养父母的家庭协议,大儿供养父亲、小儿供养妈,这样的协议其实是侵犯了父母的权利,实际上是不公平的,某种情况下没有法律效力。因为大儿、小儿的经济条件以及父母的身体条件可能差距很大,如果大儿条件差,无力承担体弱多病的父亲的医疗费,小儿条件好依法应该承担父亲的部分医药费,不能说只管妈不管爸;还有父母不可能同时去世,如果在世的父或母只有一个儿子赡养,明显不合法。

提醒大家—男女平等,出嫁的女儿一方面对自己的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另一方面,媳妇也有协助丈夫赡养自己公公婆婆的义务。

2、婚姻自由权。婚姻自由权包括结婚和离婚两个方面的自由。《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1条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

由此可见,离婚、丧偶之后的老年人依法享有再婚的自由,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以各种理由加以干涉。现在,有些子女从所谓名誉、经济利益,或为钱财或为住房等私利考虑,干涉老年人再婚,这些都是违法的行为。另外,老年人的离婚自由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之所以老了还离婚,的确因为长期感情不和、一方得不到对方尊重,考虑已经履行家庭职责,把娃儿抚养大了,要求离婚,子女读大学、就业、结婚后)。当老年人与配偶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婚姻关系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当事人有权提出解除婚姻关系,子女或其他亲属不能因为父母年老而忽视他们的感情需要,反对父母离婚。

3、居住权。法律规定老年人对自己所有的私房,享有房产权,可以自己居住使用,也可以依法赠与、出卖给他人;老年人对以自己名义承租的公房或他人所有的房屋,享有房屋租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16条规定: 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居住或者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者租赁关系。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

4、自由处分财产(遗产)权。

指老人对其生前积累的财产,有根据自己心愿、子女和配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情况,决定由一人或数人继承自己的遗产以及他们的继承份额,或者决定把自己生前积累的财产无偿地赠送给他人。老年人享有自由处分自己个人、合法财产的权利常见的情况是自己名下的房产以分家析产(赠与)的形式分给自己的子女所有。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父母将自己财产以立下协议或遗嘱的形式分给多个子女后,结果部分子女却认为父母对财产分配不公、而拒绝赡养已经年老体弱的父母。今年78岁的张老太育有3个子女,老伴去世后一直独自生活。2010年4月,在公证机关的公证下,张老太与小女儿签订了一份赠与合同,约定由小女儿对张老太尽赡养义务,为张老太养老送终,张老太将自己的一套房屋,以赠与方式过户到小女儿名下。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小女儿在取得房屋产权后,对张老太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很少来照顾看望她。张老太认为,女儿对自己没有尽到赡养义务,她对女儿的行为感到非常痛心,很后悔将房屋赠送给女儿。张老太为此起诉到法院,要求撤销双方间的赠与合同,要求女儿返还房屋。法院判决:县法院认为,赡养扶助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本案中,被告作为原告女儿及合同约定的赡养人,在法律上本来就负有赡养义务,后签订赠与合同也约定由被告赡养原告,被告应更加全面妥善地照顾原告。现原告年事已高,被告虽然履行了一定的赡养义务,但显然没有按照约定在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对原告尽到全面应有的赡养义务,致使原告产生不满。据此,原告要求撤 销赠与合同的请求,具备了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予以支持。(通过以上这个案例,告知我们:父母不应该过早地、将自己的房产全部处分掉。为了养老,父母应该留点财产给自己。)

当然,老年人有权自由处分自己的个人财产,不仅仅是指将财产分给自己的子女所有,父母也有权将自己的财产捐赠给国家、赠送给社会福利机构、或其他人等的权利。作为子女或亲属是不能干涉父母对财产的处分权,也不得强行夺取老年人的财物。例:前几年在电视上曾报道过一位父亲,在三个子女都争抢着父亲财产、并且不太孝顺的情况下,跑到公证处立下了一份遗嘱,遗嘱内容为:在自己百年之后,将自己名下的房产、存款以及尚未收取的借款50万元都赠送给慈善机构所有。结果,搞得三个子女都很尴尬。

老年人在生前对自己的个人合法财产有立遗嘱的权利。我国《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以外的人。‛

遗嘱的种类共有五种:

① 公证遗嘱:就是生前立下遗嘱后、并由公证机关予以公证的遗嘱。

② 自书遗嘱:就是由立遗嘱人亲笔书写、亲笔签名,并且注明书写遗嘱的年份,写明年、月、日。

③ 代书遗嘱:就是自己请他人代笔书写遗嘱。但是,立‚代书遗嘱‛是要具备条件的:委托他人代笔写遗嘱的,应该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立遗嘱的时间,并且由代笔人、在场见证人、遗嘱人共同签名。

④ 录音遗嘱:但录音遗嘱中要明确说明立遗嘱的时间,也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⑤ 口头遗嘱: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一般是指在病情严重危急生命之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也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但口头遗嘱是五种遗嘱中效力最低的遗嘱。因此,我国《继承法》规定,在立遗嘱人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就为无效。

如果公民在生前立有多份遗嘱的,而遗嘱内容存在相互抵触的,则以最后的遗嘱为准。另外,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的时间虽然都在公证遗嘱之后的,但仍然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因为公证遗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5、继承权。指老人作为子女、配偶的法律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在子女、配偶死亡时享受依法继承的权利。继承遗产是有法律程序的。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如果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才能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的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

外孙子女。那种认为老人不能继承子女的遗产的认识是不对的。此外,女性老年人享有依法继承其男性老年配偶遗产的权利,那种认为男性老人的遗产只能由其子孙继承的说法是不合法的。

四、常见的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

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老年人含心茹苦为国家、社会以及自己的子女奋斗了几十年,步入老龄后还在发挥着余热,但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有些地方和有些家庭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侵害老年人的财产权。老人大都是以一颗慈善的心对待子女,对子女的生活、婚姻、住房无不予以操持和关心,甚至是自己不吃要给子女吃,自己不住要让子女住,这却使有些子女产生了错误的想法,认为父母的钱就是自己的钱,父母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以至于自己不劳作,却向父母要钱,与父母住在一起,吃父母的,用父母的,使得一些老年人尚健在时,已落得两手空空,连自己的住房都成了‚子女的房子‛。某高校一位退休教师和女儿女婿合资购房,她本打算改善居住环境,安度幸福晚年。可在购房时,子女却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房屋所有权属登记,之后,女儿女婿离婚,分割财产,老人将面临迁居低劣的房屋 居住。40岁儿子‚啃老‛,强占父母养老金。李蒙夫妇家住我县,年近70岁,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早年远嫁外地,他们与儿子李山生活在一起。40多岁的李山一直游手好闲,虽然结婚生子,仍和父母挤在一间30多平米的房子里共同生活。平时,李山非但不给父母一分钱,还总是伸手向他们要钱。更让两位老人痛苦的是,儿媳与公婆也有摩擦和矛盾,儿子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看着儿子儿媳整天在家作威作福,老两口一直忍耐,能帮衬着的也愿意帮他们一把,可儿子儿媳并没有罢休,反而变本加厉。去年9月,李山还将父母发放养老金的存折和医保卡据为己有了。这下,李蒙夫妇忍无可忍了,他们要求儿子立即归还养老金存折和医保卡。结果,儿子不仅不还,还将他们骂了一顿。去年11月,李蒙夫妇将儿子告上县法院,要求法院判决儿子归还养老金存折和医保卡,并搬出父母的住房。李山对父母的控诉不以为然,觉得自己是家中独子,父母就应该给他房子住,给他钱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法院判决:县法院认为,养老金是老人的个人合法收入之一,属于老年人的私有财产,应由自己支配,子女不得干涉,更不能窃取、强取。李蒙夫妇有权要求儿子归还养老金存折和医保卡。另外,李山早已成年,具备劳动能力,应当自食其力,承担家庭责任,父母作为房屋的所有权人,有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按自己意愿对房屋进行支配,有权许可儿子在自己的房屋内居住,也有权要求其搬离。李山不能以结婚父母不给买房为由,长期占有父母房屋。今年2月,经承办法官耐心调解,父子达成调解协议,李山主动归还父母的养老金存折和医保卡,李蒙夫妇考虑到儿子目前确实没有经济能力购房,同意儿子继续在其房屋内居住。

专家指出:直接占有老年人的现金、房产、存折、债券、股票、抚恤金等,成为近年来侵占老年人财产的一种趋势。在子女直接侵害老年人财产的案件中,75%以上的老年人未向子女要借据,这样就造成子女赖账有恃无恐,老年人的官司因为手中没有借条而取证艰难。面对‚赖 账‛的不肖晚辈,老年人该如何保护自己?老年人对子女应该多一点戒备之心,应该增强对一些借口和欺骗行为的识别能力。借款行为发生时不打借条是老年人的致命弱点,这看起来是对家庭成员的信任,但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

2、对老年人人身权利的侵害。有些老人子女多,住房紧张,以致在子女婚后仍和子女住在一起,在父母子女之间、翁媳之间、婆媳之间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后,有些很难缓解,往往导致矛盾激化。此时的老年人本身处于劣势,在受到虐待后,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只能忍气吞声。虐待老人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从肉体上折磨、摧残老人,如不给老人吃饱、吃好,只给吃素,并美其名曰吃素有利于老人长寿,老人有病不给医治等(特别是农村或者经济困难的家庭这种状况比较多些,老年人患病后要靠自己的运气,如果挺得过就可以多活几年);家庭成员对老人从精神上折磨,表现为辱骂、嫌弃、讽刺、侮辱等,有的子女对老人冷言冷语,指桑骂槐,使老人终日心绪不宁。

受长期封建思想影响,继父、继母的权利在许多人心里常被忽视。现在离婚率高,再婚家庭多,未来涉及继父继母权利的保护可能更突出。(兴隆村江庭川、江大汉,他结婚时妻子带过来两个女儿只有几岁,后来生育一女儿,江大爷来司法所反映几个女儿成家后,大继女家嫁到嘉明镇女婿是嘉明镇农技站的、二女嫁到富顺代寺镇、幺儿嫁本村组在成都五块石卖肉,老伴跑到大继女家不回家,江庭川虽然70余岁了,但身体好喂牛犁田度可以,他老伴以长期受欺压关系不好要求离婚,子女无意见,法院为了避免江庭川与老伴、大继女矛盾激化,最后判决准予离婚。过了一年江大爷有起诉两个继女要求承担赡养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压力的增加,继父、继母的权利保障,老年人必须警惕。

报载:张老先生和王女士本是南京市的一对再婚夫妻。婚后8年来,老两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生活虽不富裕却十分和谐。然而张老先生的儿女一直不接受她。去年冬天,张老先生一人去北京探望小女儿,不想 却在北京突发脑溢血不幸病故。几个儿女在并未通知王女士的情况下就将张老的遗体在京火化,并将骨灰与张老先生前妻的骨灰安葬在一起。王女士得知噩耗后十分悲伤,但更让她痛楚的是张先生的子女死活不告诉她张先生骨灰的安葬地点。今年初,王女士以自己的‚悼念权‛被剥夺为由将张先生的子女告上法庭。

3、常被遗忘的‚精神赡养权‛。赡养,不只是物质上的供给,还有精神赡养和生活照料的问题。《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该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是,有些赡养人没有认识到老年人的自身局限性,不去生活上照料,不在精神上慰籍,甚至不予经济上供养,使这些老年人感到孤独、心灰意冷、缺乏生活的信心。据《老年报》群体抽样方法调查的上海市老人中,子女与老人不交谈的占23.3%,较少交谈的占40.4%,而经常交谈的只占35.8%。子女工作匆忙,无人交谈,老人生活在孤单中,虽衣食不缺,然而寂寞无法排遣。‚孝‛(子女主动向父母汇报生活情况、满足父母的知情权)与‚养‛的分离愈来愈严重,‚不孝之养‛使‚老有所养‛变成了一种残缺的赡养。‚常回家看看‛已经写进法律,老人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要为自己争取‚新‛的权利。

4、老年人的再婚受到干涉。由于时代的进步,单身老人有找个老伴想法的已经很普遍,子女反对老人再婚,只是因为老人的再婚直接关系到老年人赡养和遗产继承等问题,所以,不通情理的晚辈多会对老人再婚进行百般阻挠,致使很多老人裹足不前,或者就是不办再婚手续,只是相互照料同住。但老人在同居期间,他们的许多权益是很难受法律保护的。(山川厂与白水滩煤矿案例,未办理结婚登记,同居半年,老大娘跌倒卧床不起,调解老大爷出了5000元补偿费)

矛盾多发生在赡养问题上,例如,老人‚再婚‛,子女停付赡养费。周大爷60多岁了,沛县人。30多年前,妻子因病去世,周大爷一个人养大了4个儿女,帮他们成家立业。去年,周大爷经人介绍认识了离异的 刘阿姨。刘阿姨与周大爷年纪相仿,想着可以互相照顾生活,两人决定再婚。没想到,周大爷再婚的决定遭到了儿女们的强烈反对。为了‚逼迫‛父亲和刘阿姨分手,儿女们纷纷停止给周大爷赡养费。周大爷还是坚持与刘阿姨领取了结婚证。2012年6月,周大爷身体出现问题,医药费不断增加,生活十分拮据。周大爷多次要求儿女履行赡养义务,可儿女们都以父亲再婚为由,予以拒绝。走投无路的周大爷将儿女告上了法庭。法院判决: 沛县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1条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最终,法院依法判决周大爷的4个儿女每人每月给付150元赡养费,并承担老人今后的医药费。一些子女故意将本可以调和的孩子教育、生活习惯等琐碎矛盾激化,表面上虽然‚不反对‛老人再婚,却使再婚老人得不到同居探望的权利。

5、自主处分财产权受到子女干涉。杭州一位老人痛感于子女的不孝,临终前将其价值百万元的家财全部赠予照料自己多年的保姆,一时引起轩然大波,使得许多人不解。实际上这位老人正是充分运用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使得不尽义务的子女自吞违反法律的苦果。处分财产,是老年人应有的基本权利,任何人均不得侵犯。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侵犯老年人对财产处分权的事例仍时有所见。曾经,有一位老人向律师咨询说,他患病请子女交手术费,却被子女要求以更改遗嘱、交出房产作为交换条件,这些都是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

6、其他侵害老年人权益的问题。有些患有严重精神疾病、长期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子女把他们当作一种包袱推向社会(遗弃)。他们的维权之路更加艰难。

五、老年人的维权渠道

面对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却更多地选择了‘忍’字。有的老人不知如何运用法律,忍气吞声地承受着一切;有的 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不愿打官司‘丢人’;有的则是不敢向法律讨说法,惟恐事后遭到子女报复,令自己的晚年雪上加霜。这种种心理障碍,使得老人们的‘亲情防线’异常薄弱。在法律条文面前,‚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成了老年人维权过程中的最大障碍,老年人在维权上的乏力,客观上也助长了侵权事件的发生。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或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1、民事调解: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因赡养、扶养或者住房、财产等问题发生纠纷时,可以要求家庭成员所在地组织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调解,各级老龄工作机构都是老年人的‚娘家‛,希望老人们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向当地居委会、村委会或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反映,请求他们对实施侵害者进行批评教育,直至改正。(亲朋中有威望高的老者出面组持公道调解,处理纠纷是好事,有时清官难断家务案,只有通过公共途径解决问题。青睦村易万和,四个儿子,老二不称口粮,不给每月20元的零花钱,没有找庭长兄弟解决,最后通过司法所调解解决。)

2、民事诉讼。老年人因其合法权益受侵害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提起诉讼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凭当地村、镇的证明申请缓交、减交、免交诉讼费;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向当地村民委员会、镇司法所、县司法局申请法律援助,为老年人免费指定律师,获得法律援助。

3、行政和刑事处罚。遗弃和虐待老年人应受到法律制裁,包括行政和刑事处罚。对于侵犯老人权益、虐待或遗弃老人情节较轻的可以给予行政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司法机关会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

李 俊

下载【每日一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每日一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