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报道的冷思考
关于新农村建设报道的冷思考
摘 要 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我们新闻媒体发挥积极的舆论宣传作用,营造和谐氛围、凝聚广大群众、树立典型代表、全面影响社会、整体有效推动。但是新农村建设发展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跋而就。就现今新农村发展状况而言,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宣传报道工作进行不断反思,从而进一步对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报道现状加以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媒体;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6-0145-01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跋而就,应结合当地情况实事求是,所以新闻媒体在宣传报道中一定要把握宣传原则,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始终倡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拿捏好宣传报道的“度”。但在实际的调查走访中,笔者发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宣传报道工作进行不断反思,从而进一步对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报道现状加以改进和提高。新农村建设中涉农媒体数量相对不足
与城市居民受众相比,农民居民的传媒思想和传播意识都处在相对薄弱、匮乏的状态。就拿陕西省而言,在盛产以娱乐休闲和生活咨询节目的陕西新闻媒介,充斥于电视媒体的节目给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选秀,外景游戏,娱乐八卦等相关节目。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省级传媒集团,仅有《农村大众》、《河北农民报》、《四川农村日报》等少数知名的农业传媒平台,究其原因,在涉农传媒大环境萎缩的背景下,多半媒体以城镇居民的兴趣爱好以及年轻人喜欢的娱乐类、明星类的题材为标准选择传播内容,以收听率和收视率作为受众喜恶衡量的依据,以至于以“新农村”报道为主流的传媒得不到农村居民的认可与接纳。就陕西而言,第一;缺乏一个专门为农民群众开办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纸质媒体,虽说本地也有《陕西农业科技报》、《陕西农业杂志》、《西北园艺果树专刊》等一系列纸媒,但是普及度不广,知名度不高。第二;数量不多的专门为农民和新农村服务的广电媒体,作为陕西当地的日常可以收到的关于新农村农业方面的广电媒体仅有陕西农林卫视和陕西农业广播,而且关注新农村建设的栏目数量不多,就拿陕西农林卫视而言,只有《三农信息联播》、《农事开讲》、《市场观察》等少数栏目涉及相关新农村内容。第三,新闻媒介涉及新农村报道比例不是很高。虽然比例最高的是网络,但村民们能说出来的农业网络名称寥寥无几,网络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笔者认为应大力推广网络媒介,让陕西新农村建设网、陕西农业信息网,新农村视窗等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作用的网站能够切实深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新农村建设中涉农媒介相对薄弱
当然,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新农村政策的进村入户不是村民人人普及的。要想新农村建设报道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让电视,报纸,广播,网络进村入户。媒体应在这方面进行宣传,督促当地政府加强对农村大众媒介设施的投入,所以在目前广大农民尚不富裕的背景下,作为相关部门应合理利用当地财政收入加强当地传播媒介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获取频道资源的渠道,让广大农村居民收听收看到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总所周知农村居民在经济上势必落后当地的城镇,但是必须在精神上丰富他们,在调查中,电视是村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媒体,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村民家中没有配备电视或者没有接入有线电视网络,造成了这部分的村民在接收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信息与其他村民产生了多层面的差距,从而导致相应的恶性循环。所以,作为媒体一方面是宣传报道,一方面还要履行舆论监督职能,切实跟进当地“村村通”工程媒介设施投入的进展状况。协助政府将“村村通”工程走进每一个角落。媒体通过宣传报道参与新农村建设,帮助当地在地理条件优越,基础设施比较扎实,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都已经明显城市化的基础上,使得它们更进一步具备为城市化提供根本动力的能力,为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涉农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除此之外,在新农村报道中还有一些口号式或者象征性质的报道,走走过场,敷衍了事,重点是突出领导,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的相关农业政绩均成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占据大多数新农村建设报道栏目的头版头条。就陕西省目前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初见成效,但有个别政府职能部门急于树立典型,采用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大篇幅报道的形式加以宣传,更甚者还出现了夸大功绩、虚假报道的现象。比如说,在关于新农村建设报道中,特别突出对村党委书记等领导班子的报道,许多报道都是长篇大论,突出了个人主义,而真正的建设发展的报道篇幅却大大缩小。这样的宣传报道形式过分突出个人功绩,一方面会让被报道的领导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让其他的领导干部压力过大产生消极心理,同时也会让农民群众感觉领导同志在做表面文章,甚至让人发出新农村建设“不过如此”的感慨,从而大大降低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还有就是在报道中一些媒体与村民的互动很差,脱离了报道的主体农民,以至于个别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报道宣传中出现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尴尬现象。许多媒体在宣传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上闭门造车,进行“强买强卖”的宣传方式,使农民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在一些记者采访村民的过程中,村民没有积极配合,结果收效甚微,甚至招致部分村民的反感。
另外,还有一些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上出现了盲目拔高等倾向,报道内容过于主观和片面,过分夸大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关注富裕村民多,关注贫穷村民少,没有客观公平公正的对新农村建设发展进行真实报道,报道出来的典型个例缺乏模范的角色定位。个别媒体光注重那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好的,已经走上小康之路的村民家庭,对于那些条件不是很好,经济不很宽裕的村民家庭就避而不谈。看了多家媒体的报道很少见到说新农村建设中的负面消息,报喜不报忧。更过分的是还有个别新闻从业者被市场经济的不良现象所腐蚀利益熏心,完全违背职业道德,拿红包进行有偿新闻报道,使媒体的公众可信度、权威性受到农民的质疑。还有一些媒体习惯于把种粮的农民简称为“粮农”,甚至把养猪的农民简称为“猪农”、把养羊的农民简称为“羊农”,在一定程度上当地村民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招至农民反感,这些都是在进行新农村报道的调查中村民的反映。作为传播媒体,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尽责尽力。
以上问题是存在于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对此现象,作为新闻媒体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毋庸置疑,新闻媒体的报道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动者。其服务的对象层次丰富,类型多元,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势必要把握好服务“三农”总体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持之以恒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强.郑桂兰.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扮演[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2]朱同正.论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07.[3]陈逸闻.当前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世界,2009.[4]张仲九.新形势下新闻深度报道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6.[5]夏阳.新农村宣传热中的冷思考[J].青年记者,2007.
第二篇:认识新农村报道新农村
认识新农村报道新农村
乐山电视台刘滨
一、新农村“新”在哪里?
第一,背景“新”。以往强调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如今,经过20多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力也有了持续发展,农村的经营体制也不断完善。这些,就使得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第二,思路“新”。现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更加明确。十六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发展目标,发展内涵、发展动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重点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出一条又快又好发展的新道路。
第三,目标“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体反映,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和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布局更加全面合理。
第四,方式“新”。这次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同时,为保证新农村建设中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干部的培训和教育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强调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可见,这次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更加科学有力。
可以说,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新内容,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反映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二、排除一个误区: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各地纷纷行动。但有的地方在具体实践中,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更多地去用在“村容村貌”、“农民式别墅”、“精品小区”的建设上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应该说,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十分清晰的,它就是二十字方针。
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乡风文明:是农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1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一个系统工程,缺一不可。
三、怎样报道新农村?
(一)、首先要树立三个意识。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比一般公民具有更为强烈的以农为本的价值取向。
民以食为天,这样的箴言,不仅是对维系生命核心问题的直白概括,是一种生活结晶与社会认知的自然传承,更是中华文化中蕴藏着的政治智慧的宝贵结晶。所谓无农不稳,不仅是在说农村、农业、农民,更是说天下安危所系。农村稳,天下安。这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概括。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农村、农业、农民,不能仅仅是纸上的符号、报道的对象、谈论的话题,而必须是心中最为珍重的部分,是真正动感情、动心智去关注的对象,是愿意为之奋斗的生命之基。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比一般公民具有更为醇厚的惜农重农意识。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当今中国,体察民情,首先要体察生活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人们的情况;珍惜民力,首先是珍惜农村人口这个中国最为庞大的群体之力。这样体察与珍惜,不仅是要体现在报道中,更要体现在我们心底。因为,只有感动了自己,才可能感动别人;只有体现在我们的心底,才可能体现在报道中。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还必须比一般公民具有更为强烈的惠农支农欲望与行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从而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要使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首先要让这样的政策选择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要实现多予,首先要在强化人们的惠农支农欲望与意识上下功夫。这里需要舆论力量起作用,首先需要新闻工作者自己从价值观上有强烈的认同。
(二)、把握好当前新农村建设报道的重点
首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报道各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动向、新作为。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得实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主题。因此,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培训农村劳动力、培养新型农民等,都是报道的好主题。
第二,报道国家和各地政府调整建设资金投向和结构,由过去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气象、好做法。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的步伐,各地政府也逐步加大了向农村的投入,给农民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带来了保障。比如,财政补助农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开展农民最低收入保障,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我们满腔热情地去报道。
第三,积极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农村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而鼓与呼。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保障体系差问题,完善农村“五保户”、病残人供养和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报道的热点。大有用武之地。
第四,报道工业如何反哺农业、城市如何带动农村的做法和事例。在我国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还是新鲜事物。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开展导向、工业如何加大的支农力度、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全社会怎么支持新农村建设等,都是有效的报道切口。现在,为农民减负的余地已经很小了,其他增收途径都还有个过程,而农民进城务工增收最便捷、最有效,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先锋和重要载体,可以说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农民进城务工不仅增加收入,有的找到就业门路后直接转移到城市,减轻了农村的负荷;有的进城后增长了见识和才干,也积累了知识和资金,又返乡创业,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的报道要积极为农民工营造进城就业增收的良好环境,鼓励城里人和城市社会资金到农村投资创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建设。
第五,认真报道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少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是新闻的富矿。
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不论是事件还是人物,都是报道的好题材;即便是反面典型,也是报道的对象,都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尤其是坚持政府是动力、农民为主体、全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典型要大力宣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衡量标准与必须很好解决的课题。
面对充满希望的农村大地,面对共享成果的农民群众,只要我们有对新农村的科学理解与辩证理性,贴近、贴近、再贴近,深入、深入、再深入,就一定能实现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新农村报道的美好愿望。
电话:0833-2429233
邮编:614000
地址:乐山市春华路南段300号
第三篇:关于团队建设的冷思考
关于团队建设的冷思考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明细,于是,经济领域里的分工越来越细,各种专业的顾问公司、管理公司、管理团队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真正能发展并壮大的凤毛麟角,根源之一是理念上和实际阅历有差异:有文化水平的缺实际经历;有实际经历的缺文化提练;有文化水平又有实际阅历的少之又少,正谓流传已久的民谣“生意好做伙伴难找”。管理公司或顾问团队的出现,无疑对经济和技术的极大支持,专业的管理、专业的技术,极大促进了一个企业的进展。而企业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一个文化灵魂的支撑,形成企业文化或团队建设的精神支柱,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需有一个能领导的核心人物,也许这个人物有很多的缺陷,但只要能把这个企业或团队带领走向前,那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就一定要全力支持,求同存异。现今世界,由于思想领域的开放,各自都有想法,也不缺施展才能的领域,因此,核心人物的主导往往很难奠定。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要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拥有一席之地,必需有自己的团队,因此,适当的放弃和牺牲是以换取发展为目标的,在使企业或团队取得进展的同时,自己也在其中获得实践与经验,将知识提升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意,而实践能力与创意,又会促使整个企业或团队的运营水平不断进步,形成新的竟争核心力。因此,要拥有一个团队,必需要有更多的涵养、包容和妥协,更多的尊重、付出和善待!斗争是为了团结一致,批评是为换取更多的力量凝聚,集思广益是为了更多更好的生存空间。
因此,现实意义上的团队,必需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生存发展高于一切”!围绕这个主题,各自分工,各自钻研,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充分论证,业务问题各显神通,尊重不同见解,保留个人意见,集中与个人终始保持一个合理度。只有这样,任何时候都保持求同存异,团队才能一直往前前行,少走弯路不断壮大,才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
痛定思痛,方知取舍,反思、学习、提练、总结,智者未必是王者,王者必定是智者。王者归来、智者汇集,各显神通,必能成就大业!
邓文星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2007年以来,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三清、六改、四建、三普及”为主要内容,着力创新投入机制,科学编制规划、统筹资金投入、扎实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彰。连续三年新农村建设考核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先进县。初步实现省委提出的“把通山建成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目标。截止今年9月份为止,全县村庄整治达到一级目标的村有58个,达到二级目标的村有99个。现将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情况
(一)主要做法
1、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几年来我们采取县财政补助一点、驻村单位帮扶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等办法,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问题。一是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不建不补”的原则,制定了项目奖补标准和奖补办
法,完善建设项目申报、施工、验收、奖补制度,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二是部门形成建设合力。通过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的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涉农资金到位后,县财政局实行统一监管,分管县长一支笔审批,按照“渠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 的原则,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点,发挥资金的效益。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几年来,我县积极向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等部门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四是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采取市场引入的办法,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参与投入新农村建设。五是引导农民自身投入。采取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筹补结合的办法,引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自己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六是发挥共建帮扶作用。充分发挥省、市各部门驻村工作队和县直单位驻村的帮扶作用,引导各村迅速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通过创新投入机制,逐渐形成以群众投入为主和“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创新部门帮扶机制。一是依靠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坚持建立县领导联系点制度。保证重点试点村都有1名县级领导联系。二是推动建立部门包村责任制度。对所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县直部门包村,每个部门抽一至二名专职干
部组成工作队,进驻所包的试点村,工作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当好“五员”,即政策宣传员、工作协调员、项目指导员、信息收集员和工程监督员。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试点村明确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监督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投资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四是严格监督责任落实。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量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确定完成时限,明确奖惩办法,建立责任体系,具体实施方案由我办负责组织实施。
3、创新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一是突出村民自治,发挥理事会作用。积极开展 “村民理事会运作”的村民自治方式。所有的试点村普遍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群众从村内热心于公益事业、办事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中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一般5-7人。理事会有章程,并建立了与村两委联系会议制度。所有村事务通过“一事一议”解决,让农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持久的动力。二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①制定下发了《通山县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
案》,出台了《通山县乡村环卫保洁管理办法》。为了加强集镇、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将每个乡镇保洁经费和农村保洁员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保洁员工作职责,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改变了过去村庄卫生无人管的现象。②建立了遍布乡村的垃圾收集网络,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个垃圾池,定一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初步实现农户垃圾归池、池中垃圾集中收集清运的流水式作业,切实解决过去垃圾随手扔、到处堆的不文明习惯。③建立了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做到了有章可循。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河流、沟渠保洁等制度,将相关的目标责任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到人,使村庄长期保持洁净,从根本上消灭脏乱差。
(二)、主要成效
1、因地制宜,完成了全县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注重村庄规划与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生态环境相结合,突出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邀请长江大学专家参与规划编制。2007年至今,全县共完成了202个村中心湾的村庄整治规划,占应编制规划总数的100%,洪港镇、南林桥镇、九宫山镇等10个乡镇完
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占应编制总数的83%,这些规划,对各乡镇、村的概况、布局、道路、景观、绿化、垃圾处理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设计说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2、整合资金,突破亿元投入用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采取“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方式,实行项目聚合、资金整合,牵引社会资金和农民自身投入,形成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几年来,全县捆绑涉农支农等专项扶贫资金5540万元,争取省发改委,省建设厅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凝聚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农民投工投劳30000多个,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可用的资金发挥了最佳效应。
3、突出整治,改善家园环境。我们借助全省10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县的东风,在全县182个行政村,249个自然湾,3.1万农户中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活动,以“三清、六改、四建”为整治重点,全面开展了“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房、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环境”、“建办公楼、建卫生室、建文化娱乐场所、建超市”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几年来完成改三格式厕所2800个,改厨、改圈21000平方米,建沼气池4500口,清除垃圾32680吨,清除路障45450米,拆除残垣断壁485处。为各村配备手推式垃圾板车283部,建垃圾池550个,定保洁员289名,为各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13辆,购垃圾桶1012个,兑现保
洁员工资120余万元。新建改建村级办公场所102个,建超市85个,建卫生室40个,建农家书屋56个,配备体育器材30套。通过全面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我们以道路硬化、排水、安全饮水三大工程为建设重点,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全县共完成村内主干道路硬化280公里,入户道硬化500公里,排水沟浆砌77160米,浆砌河堤6560立方米,桥涵45座,铺设自来水管56000米,有效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全面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5、美化村庄环境,为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夯实了基础。为了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创建旅游强县,我们加大了旧村改造力度,对县内国、省、县公路沿线的破旧房屋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立面改造,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在公路沿线民房前空地建护栏和绿地,打造生态景观,促进村庄环境升级,形成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农村环境。几年来共完成沿线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货币量3000余万元。完成平改坡工程7万平方米,外墙粉刷68万平方米,刷白71万平方米,墙裙线条6万平方米,做瓦头419栋5641间,场地围护2.1万米,立面改造4850户,村庄植树28万余株,建休闲场所500余处,建花坛450个,安装路灯1500余盏,经过全面改造和整治,使全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成为通山一道亮
丽风景线,为创建旅游强县夯实了基础,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赞扬。
6、加强特色产业建设,促进了农民产业增收。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多元化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农民就业的平台。一是以兴办观光产业带动农业发展。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批观光农业示范工程。如九宫生态农业观光园,由全国劳模陈志远经营,现已建成大棚葡萄400亩,水榭竹楼式农庄450平方米,花卉苗圃200亩,总面积达到600余亩。年接待游客观光20万人次,创产值300万元,不仅带动周边68人就业,还带动了周边花卉苗圃,精养龙虾、阿德养鸡场、养猪养羊场等一批种养基地,连锁效应非常突出。二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围绕城镇周边、景区周边、交通干线周边,推特色、推重点、推亮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大畈镇西泉村目前已建成26家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服务产值300万元。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和致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以开放古民居带动旅游开发。通山有很多古民居,保存完好,规模较大,极具开发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我们通过保护古建筑,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村庄开发;另一
方面,我们把古民居开发作为产业来抓,为村级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大路乡吴田村,我们以王名番大夫第开发为重点,统一仿古建筑,集中连片开发,既彰显出历史文化新村的风貌,又为新村建设找到了产业支撑。
7、注重乡风文明,推进了农村民主建设。几来年,我们为159个试点村建起了政策宣传栏,财务、政务公开栏,配套了图书阅览室、电教室,新农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党员收看远程教育片,沙堤村还创办了村广播室。我们以创建“十星文明户”、“少生快富户”、“科技示范户”和“创建清洁家园”大行动,定期组织检查,各试点村呈现出一派生机的良好氛围。全县129个试点村(自然湾)村支部、村委会都制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民主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干部工作考核责任制、“双述双评”制度等,全面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试点村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务、财务双公开,各项工作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结合,矛盾调处机制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制度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有效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农村出现了和谐稳定的局面,社会秩序变好,村民能安居乐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经济支撑,资金投入仍然乏力。大多数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政府部门资金投入有限,不能满足一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管理投入。
二是农民规划意识淡薄,村庄建设管理依然存在较大难度。长期以来,村级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虽然我县在2009年底就完成了全县182个行政村中心湾的规划编制任务,但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讲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的村不多,建设的随意性大,执行规划的力度还不够。
三是部分农民生活陋习难以转变,文明卫生难于保持。一是部分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和影响人身健康等方面认识不够。二是村委会对此管理缺乏信心,有些村庄虽然制定了卫生保洁制度,但检查督办不够。因此,必须常抓不懈。
四是重建设轻管理倾向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试点村只注重建设,对建后管理重视不够,村庄园林绿化没有专人进行维护,保洁设施还不够完善,长效保洁机制有待加强。
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㈠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确定我县“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进程,把全县农村建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环境整
洁优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管理民主和谐、农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风貌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和谐生活。
㈡工作重点择定。
1、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实施“龙头带动,示范带动,品牌带动”战略。
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调优、调特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即:重点建设四大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即:库区发展水果、水产业;丘陵区发展茶叶、油茶、苦荞、黑豆、红苕;山区发展竹木、畜牧、中药材;城镇郊区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到2015年,全县水果面积18万亩,其中:桔橙8万亩,水果总产量1亿斤;茶叶面积发展到3万亩;水产品产量1万吨,其中网箱养鱼1万吨;年生猪出栏25万头,奶牛1万头,养羊23万头,年养商品禽210万只;改造低产楠竹园10万亩,新发展高标准楠竹园5万亩。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成万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要大力发展以楠竹、柑桔、脐橙、茶叶、银鱼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创农业名优品牌。
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倡导发展“猪—沼—优质农 10
产品”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沼气普及率达60%以上。以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性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等应用技术,发挥九宫山镇秸秆气化生产示范带动作用,普及秸秆气化生产。
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积极推行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游合一”。按照自然、采摘、品尝、休闲、度假、购物、消费等新的理念,发展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景点。要做大做强吴田畈、蘑菇畈、汪家畈的观光农业,在示范作用的带动下,促进“一线两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十镇百村乡村旅游”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力争发展旅游名镇4个、旅游名村50个、生态休闲农庄100个、星级旅游农家乐500户。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⑴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及村内主干道硬化400千米,入户道550千米,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3—5米,次要道路1.2—2.5 11
米。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路灯亮灯率达到80%以上。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符合公共消防安全。自来水基本入户,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集中处理后综合利用。五年计划完成村内排水沟5.3万米,完成11000户改水工程。
⑵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保洁机制。继续推进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至二个垃圾池,定一至二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加大县财政争取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将村庄环境保洁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⑶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和村民议事、文体活动场所及村级图书室建设。积极实施“市场工程”,大力推进“超市下乡”,试点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力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
⑷不断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联户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秸杆气化工程、清洁卫生校园工程、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等“六 12
大工程”,规划5年修建农村沼气池5万口,乡镇秸杆气化站15所。同时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服务网点,让农民真正用上清洁能源、经济能源、省心能源。
3、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⑴切实抓好村镇规划布局。树立全域谋划理念,做大做强中心城镇,特色镇。大力培育中心镇,推进中心村和新型社区建设,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构筑以中心镇区经济带为主体,以各类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空间结构,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十二五”期间计划扶持建设“宜居村庄”18个,引农进镇异地搬迁2500户。
⑵切实抓好“宜居村庄”建设。重点抓好列入“十二五”期间 “宜居村庄”建设的18个试点村规划建设工作,全县18个宜居村庄按照规划全面加快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主导产业较明晰,基础设施较完善,社会公共资源较完备,利用率较高,人口较集聚,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新型农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村。
⑶切实抓好达标村建设。到2015年全县建制村基本达到初级标准,其中达到一级目标95个,占总村数的54%,达到二级目标的91个,占总村数的46%。
(三)、保障措施
1、从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农民是农业
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全面系统的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一要立足根本和长远,完善教育体系,开展农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二要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2、从构建“管与用”平台上下功夫。一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上下力气,要着力构建有利于推进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由党委统领、政府实施、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尤其要求坚持领导挂点、部门结对、干部蹲点、政策保障制度。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效能保障上,不仅要在扩权强镇上作好文章,而且又要在扩权强村上探索新路,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力。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绩效管理上下力气,要突出实绩考核,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管理使用机制。三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氛围营造上下功夫,既要宣传推介外地的先进经验,又要总结宣传本地的探索实践,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干群、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3、从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上做文章。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县领导挂点,乡镇领导包村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做到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抓具体抓,层层抓好责任目标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督查力度,认真履行督查职责,落实好“一月一督查”的工作措施,积极服务我县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2011年11月1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
【字体:大 中
门及直属商会
小 】
湖南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0-08-11
湖南省工商联
2006年初,湖南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开始有组织地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在全省工商联会员企业中掀起了开展“‘一帮
一、手牵手’,万名企业家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光彩大行动”的热潮,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家把亲情、乡情、热情融合在一起,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回报家乡,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 条新的渠道。到2007年初,全省共发动工商联会员企业结对帮扶1040个村(点),实施项目1500多个,投入资金4亿多元。
2007年3月,为了把组织、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湖南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整合资源,凝聚力量,联合开展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
一、“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基本情况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省广大民营企业的积极响应,这一 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民企参与踊跃,成效初步显现
参与队伍更加广泛。参与“万企联村”活动的队伍包括了工商联会员企业、光彩会成员单位和广大民营企业,并吸收了一些省外境外的企业参与进来。
思路更加清晰。活动坚持自愿参与、村企对接、产业拉动、项目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民营企业投资开发项目为主,体现项目带动、产业联村、村企结合、整村推进的特点,围绕产业延伸、连锁经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劳动力转移五个方面的重点,引导一批优势企业与农村进行项目对接,走出一条海内与海外、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非公人士与农民协同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新路。
成效更加显著。到2009年底,全省共有5865家非公有制企业与8473个村(含产业联村)实现对接,实施对接项目4707个,投入资金277亿元。“万企联村”活动开展三年多来,村企双方都得到了共同发展。据统计,2009年联村企业产值比上年增加了347亿元,纳税额比上年增加了12亿元,对接村平均集体收入比2006年增加5.2亿元,活动开始之初,对接村农民平均纯收入3565元,2009年增加到5326元,转移和扩大就业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62万多人,捐赠资金近4亿元。同时,还积极争取得到了农办等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2007年9月,省工商联、省光彩会与省农业银行、省农业发展银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三家涉农银行在三年内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保证提供100亿元贷款。目前已落实到位80%多。长沙、衡阳、岳阳、娄底、郴州等地也与当地涉农金融机构签订了协议,2007年以来,各市州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在资金扶持上已提供贷款超过100亿元。
2、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引导有力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07到2009年,中共湖南省委常委会先后三次专门听取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开展活动的工作汇报。2008年,成立了全省性的“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领导小组。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省直三十多个部门为小组成员单位,同时,省委、省政府“两办”发文全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成立相应的机构,安排专人、专项资金,并将“万企联村”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多个部门参与的协调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探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此外,还积极帮助参与企业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在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规范程序、简化手续。如衡阳等市积极争取国土、交通等部门的支持,为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搭建了绿色便捷的通道。
各级党委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是“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领导小组中负责联系民营企业的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发动和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2007年3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成立联合办公室。为做好推动工作,联合办公室多次举办内容丰富、形势多样的专题活动,如银企合座谈会、村企对接洽谈会、“万企联村”表彰活动,等等。2009年初成立了“万企联村”专家顾问团,聘请省内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知名专家学者108人担任顾问,巡回企业提供政策、技术咨询。通过多方位开展企企联姻、村企合作、专企对接,银企洽谈等活动,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万企联手、千村共进、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
3、政策鼓励扶持,典型示范带动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我省各地借势而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措施,充分调动了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006年,娄底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组织企业对口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通知》,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企业给予三项优惠政策:企业对帮扶村捐赠的资金、物资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税前列支;参与企业可享受娄底市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先列入有关部门的支持范围。长沙、岳阳等地政府也专门发文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在税收、征用地、用水用电、捐赠慈善事业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为加大推动力度,我省还确立了典型示范带动的战略。目前,全省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委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全部分级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州)一级抓好1-2个示范村的工作,县(市)区一级认真抓好1个示范村的建设,省一级则在湘潭、张家界等市建立了四个示范村。示范村建设不求多,务求精,求实效,通过村企结对双赢,切实起到典型示范带动的作用。岳阳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李劲夫负责联系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在平江县的示范村工作。几年来,岳阳市10家民营企业已与示范村实施对接项目15个,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依靠产业带动,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有了持续稳定的增收,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来,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在全省开展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创建示范项目、示范村活动,全省70个示范项目,70个示范村由省里统一授牌。同时,还编印了两辑共40多个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广。这种分级办点、领导带头、典型推介的做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开展“万企联村”活动的主要做法和几点体会
(一)主要做法
1、以村企对接为重点,不断拓展参与新领域
“万企联村”活动开展以来,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积极组织引导民营企业,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围绕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延伸有地方特色的非农产业、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开展智力帮扶、企业家回村兼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突出产业联村,项目带村,实现村企对接,不断拓展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域。
(1)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大、品种多,农业产业化前景广阔。民营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在品牌、经营管理、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各级“万企联村”领导小组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市场+基地+协会+农户”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湖南圣毅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长沙县北山镇投资3.1亿元,流转土地1.1万多亩,以种养殖业为基础,以深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支撑,共涵盖北山镇6个村,1.2万多人。目前已完成农田整理8300亩,修建高标准农田灌溉水沟2.7万米,修整河道21公里,修建村级公路共32公里,完成了所有机耕道建设。土地流转后,改小丘为大丘,既新增耕地面积10%以上,又可完善农田排灌体系,实现机械化规模经营,同时杜绝了土地滥用和抛荒现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了土地。公司现在以发展种养殖业为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休闲及第三产业,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公司的股东兼员工,有持续稳定的工资收入,还可参与分红。据统计,仅工资和分红收入,当地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圣毅园现代农业项目给村企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公司将在今后三年内完成转流土地3万多亩,打造湖南最大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2)延伸有地方特色的非农产业。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各地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积极发展与农村经济相关联的非农产业,发展农村工业生产;鼓励、支持在农村的工业企业,乡办、村办工业做大做强;鼓励、支持在城镇的企业,将配套加工业向农村地区延伸,在农村建立产品配套与协作工厂。湖南五江轻化集团在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先后办起了搪瓷、保温瓶、不锈钢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此基础上,集团计划在石门村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将新增产值1亿元,安排600多名农民工就业。醴陵市华鑫电瓷电器有限公司在联系村三铺村先后创办了切割片、电瓷电器、花炮生产、建筑施工等多家企业,全村1400多个劳动力全部就地就业,同时,还为周边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湖南广安(集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联系村长沙县上杉村投资1700万元,建设年产12万吨饲料自动化生产线,配套1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基地建设。湖南万盛发针织厂是2008年从广东东莞把原厂迁回家乡浏阳市北盛乡燕舞州村的,原本外出广东打工的员工也多是该村的青年,工厂整体回迁后,员工既可吃住在家方便照顾家人,还可按计件把加工工作带回家给家中的老人来做,农民家庭收入明显增加,工厂也大大降低了成本,有效地实现了村企双赢,同时,还带动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善。
(3)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湖南是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在村企对接活动中,各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依托乡村的青山绿水、古村古貌,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休闲旅游等乡村特色旅游。2006年10月,湖南金荣企业集团投资50万元对岳阳县明清古建筑群张谷英村进行维护,近两年又投入200万元开展品牌提升,加强环境设施的改善,将张谷英村打造成著名的明清古村旅游项目。长沙市千龙湖旅游度假有限公司首期投入1.1亿元在望城县格塘乡综合开发2800亩水面和400亩山林,兴建集垂钓娱乐、运动休闲、农业开发、度假旅游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现已成为国家级的农村旅游示范点。
(4)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提高农村商品物流水平,是实现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国际市场有效对接,活跃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各级工商联积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和农村商品超市,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等计划,发展农贸物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活跃农村市场,拉动产业发展。湖南湘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4月投资1000万元成立兆丰年农资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在全省农村建立复合肥专营连锁店231家,采取连锁经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农业专业技术服务的模式,建立连锁经营配送网,既解决了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的问题,又降低了农资产品成本,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慈利县芙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年时间内在我省湘西地区乡村建立了220家芙蓉连锁农家超市。常德市金大地农资公司在全省农村建立农资销售网点1200家,每个网点安排农民工1-2名,保证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放心方便地购买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
(5)开展智力帮扶。一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职业学院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自主创业能力。怀化市工商联会员单位万昌中专,建立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基地,在85个乡镇建立了联络站,培训农民工1000多人。常德市工商联会员单位常德同德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00多人。二是引导有条件的会员单位和企业,帮助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湘潭“仁和”医院从2007年来投入100万元免费培训农村医务人员。湖南广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制定了3个广安新农村建设科技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办了“广安班”,同时与光大纵横培训机构签订了长期培训计划,计划五年内培训2000名农村科技实用人才。三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科技服务。长沙利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浏阳市柏加镇双源村向农民免费推广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植物促长剂、地力增效剂等无公害绿色环保新技术,并将逐步在全省乡村实施“生态沃土种植富民工程”。
(6)鼓励企业家回村兼职。引导民营企业家及企业管理人员回乡兼任村支书、村主任或经济顾问,帮助更新发展理念,加强经营管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拓展市场,直接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郴州市北湖区开展了“选拔、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到部分行政村担任名誉村主任”活动,得到民营企业家的积极响应。益阳市有50多名民营企业家回村兼任村主任、支书或经济顾问。岳阳市引导33名民营企业家回村兼职,17名民营企业家担任联系村经济顾问。湖南派力斯集团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建初于2006年6月主动回到家乡桃江县兴坪村担任村主任,投资20万元修建村级水泥公路,投资20万元修建村支部和文娱室,投资30万元发展生猪养殖业,投资10万元创办村级农业科技园,带动了兴坪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7)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全省各地工商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进行农田改造、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建沼气池、村部,建设新村镇和新农居。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工商联会员企业几年来共投入资金2.8亿多元,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2007年来,衡阳市集中组织53家工商联会员企业,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66个村的公路建设。湖南兴光冶炼有限公司在郴州市永兴县农村投入2000万元,兴建20多公里长的高标准水泥公路和整体改建1个村的村民新居。此外,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村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也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2、以项目带动为支撑,积极探索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突出产业带动,项目联村,积极探索村企对接的有效形式,逐步形成了搭建对接平台、实施整村推进、围绕重点突破、集中联片开发、省外境外联姻等对接途径和方法。
(1)搭建对接平台。一是组织村企项目洽谈对接。围绕民营企业投资意向需求和农村可以提供的对应项目来进行洽谈对接。2006年8月,湘潭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召开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率先在全省组织村企项目洽谈对接活动。民营企业家与农村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洽谈,134家民营企业与118个村签约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意向启动项目160多个。随后,这种形式逐步在全省推广。2007年3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在长沙举办了全省“万企联村、村企对接项目洽谈会”,组织省直500多家会员企业与市州推荐的联系村点700多个项目进行洽谈。有416家企业与511个村签约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意向启动项目534个。二是开展村企项目网上对接。2007年9月,我省正式开发出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项目对接软件,并于11月举行了全省项目对接网上洽谈会,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建立企业拟向农村投资的重点项目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库以及建立农村需要帮扶的项目库,截至目前为止,共有600多对项目自动生成匹配成功,另有1000多对库存项目供村企双方选择。实现项目网上洽谈、网上对接,为村企对接、项目对接提供了简便、快捷的通道。
(2)实施整村推进。各地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注意引导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在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事业等方面实施帮扶项目,进行全面参与、全面推进。各级工商联领导办的示范点,一般都是采取整村推进,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株洲桐梓坪实业有限公司以“产业富村、文明美村、和谐新村”为目标,全面推进桐梓坪村的建设,现已经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土地整理集约开发,综合开发建设“中国桐梓坪庄园社区”。
(3)围绕重点突破。各地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注意引导民营企业围绕一个重点或一个主要方面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推进。衡阳市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村公路建设为突破口,在2007年6月与市交通部门联合开展了“百企联三农,共建致富路”活动,有53家民营企业参与66个乡村的公路建设,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4)集中联片开发。各地积极探索,引导民营企业集中在公路沿线等一些相邻相近的乡村实行集中连片结对开发,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统一开发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怀化市组织20家工商联直属会员企业,沿怀黔经济走廊沿线成片对接20个村。先由当地党委、政府对这2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开发主要产业项目。自2007年3月启动以来,已实施了12个产业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
(5)省外境外联姻。积极发挥统一战线、工商联组织网络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拓村企对接的新渠道,引导省外、海外、港澳台企业参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株洲桐梓坪实业有限公司与桐梓坪村结对共建,倾力打造“华西”式庄园社区,与美国长期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新加坡中央轴承公司分别签订了建设桐梓坪服饰加工区和“中国桐梓坪庄园社区”意向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分别为12.6亿元、20亿元。香港荣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衡阳市珠晖区解放村、大众村合作兴建“衡阳玉泉绿之韵生态农业科技园”,进行冬枣种植、南瓜粉加工,第一期已投入资金5000万元。邵阳市引进美国纽曼公司北京区总部投资3000万元在邵阳县乡村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及旅游开发。湖北省长阳县锰业有限公司将湘潭县月塘村作为帮扶支持村,先期投入48万元硬化村道4.8公里,投资2000万元在该村创办的制鞋厂已经动工开建。
(二)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加强服务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争取职能部门的政策扶持,积极做好组织发动和宣传工作,为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关键是要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我省的“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均把“万企联村”活动作为统一战线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把它作为服务会员和民营企业的一件实事来抓,从争取重视,争取支持,到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协调农村与企业的关系,各级组织都是服务优先,走在前面,让会员企业真实感受到“万企联村”活动确实是一项旨在推动村企双赢、共同发展的活动。
2、协调关系,积极引导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证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均把与农办、国土、交通、电力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建立合作协调机制作为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企业参与“万企联村”活动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从而更大的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各级组织从宣传发动入手,从争取各方扶持立足,从村企共赢长远发展需要出发,把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产业联村、项目带动是实现村企双赢的重要前提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在全省实施推进已有3年多时间,加上此前省工商联开展“‘一帮
一、手牵手’万名企业家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光彩大行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万企联村”活动始终坚持自愿参与、村企对接、产业带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项目带村、产业联村、村企结合、整村推进,围绕资源开发、产业延伸等。实现企业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坚持产业联村、项目带动符合我省农村当前实际情况、符合我省民营企业发展需要,是加快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全省农业现代化战略,特别是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
4、大胆尝试、创新模式是推进村企双赢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新举措,民营企业作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参与农村资源开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自身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村企对结、产业联村、项目带动、确实为农村和企业提供了互利双赢的良机。我省在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中积极鼓励企业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推进民营企业以产业、产品、技术或地域为依托,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改革,建立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共同发展。如“天泉公司的股田制”、“国进农产品合作社”、“开源·象鼻嘴村经济合作社”、“千龙湖经营公司”、“兆丰年农资连锁超市加盟经营”、“双佳科技公司+合作社”等模式经全国工商联和我省的案例推介,发挥了积极的示范指导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万企联村”活动通过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平台,拓展了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新渠道。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寻找到了更多发展商机,得到了更快发展。农村、农民在与民营企业对接共建中,更新了发展观念,发展了经济,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
1、在组织引导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前段,我们对各级统战部、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统战部、工商联的一些干部仍存在某些模糊认识。有的同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部门的事,它们有职、有权、有项目、有资金,应由政府部门去统抓、统管,统战部、工商联缺乏必要工作手段,企业难组织,工作难推动,只做一般地号召、应付就可以了,不必要这样实打实地去抓。这种模糊认识,导致有的地方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动面不广,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
2、民营企业呈现冷热不均现象
在调查中,90%的民营企业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但是,在实际参与中,涉农企业,与农村关联度比较大的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高涨,并有实际投入。一些非农企业,与农村没有什么联系的企业,则徘徊观望,缺少实际行动。呈现涉农企业热,非农企业冷。同时,处在乡镇、县市区的民营企业,与农村距离近,联系紧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多;处在大城市、中心城市的民营企业,与农村距离远,联系疏远,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少。呈现上冷下热。
3、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规范和政策支持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的长期指导、总体规划和政策支持。目前,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是企业各自为战,自发而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亟待党委、政府出台指导性文件,加强全局指导和总体部署。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产业整体布局、交通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问题上,都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范。在工业用电、土地使用、税收、融资等方面也需要研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给予支持和扶持。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开发一些农业产业化项目,绝大部分项目是租用土地,企业向银行贷款,要求企业以城市的产业用作农村新开发项目的贷款抵押不现实,但银行的贷款抵押是硬性规定的,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出台新的贷款支持政策。
4、有些地方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民营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最大受益者。有的地方农民对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是积极响应,不主动作为,总希望民营企业多捐钱,多捐物。一些农民还认为,民营企业到农村是来发财、赚钱的,不配合,不支持,个别的甚至故意刁难。有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健全,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团结、带领农民落实民营企业的帮扶计划和援建的项目。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作用发挥。
5、缺乏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仍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这一阶段,一些民营企业参与,靠的是对自身责任的理解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些民营企业参与,靠的是对统战部、工商联的感情认可。还有些民营企业参与,是出自其他一些方面的考虑。如何长时间、持续地调动民营企业参与 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并务求取得实效,还需要探索建立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
6、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管理、安全生产等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好事要办好。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愿望强烈,引进一些企业争先恐后去开发资源,结果资源挖空了,山体挖垮了,植被破坏了,溪流污染了。有的企业到农村去开发项目,摊子铺的大,资金缺口大,最后完不了工,收不了场,甚至成了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有的忽视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这些虽然是个别少数现象,但影响大,后果严重。因此,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高度重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工程管理、安全生产等问题。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
1、结合当前实际,优先培植重点
2008年,我省的长株潭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一化三基”,构建和谐湖南的整体思路,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目标。我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紧紧围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更多地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处理好发展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围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战略目标培植优先项目,是我省“万企联村”活动今后的工作重点。
2、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实现“村企共赢”,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因此,在工作中要积极拓展新的工作思路,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依靠网上项目对接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有效地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深入持续开展。
3、注重工作实效,突出产业带动
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就是要实现民营企业和农村的长远共同发展。产业带动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形式和保证。在鼓励、引导工作中,要更加突出以民营企业投资开发项目为主,更加突出项目带村、产业联村、村企结合、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重点引导一些产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与乡村进行对接,促进企业和对接村持续、健康的发展。
4、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协调服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民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掌握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民营企业,对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
5、争取政策支持,出台配套措施
目前,我们正与省经委、国土厅、财政厅、科技厅等有关单位会商,准备出台一个文件,鼓励民营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这类项目,有关部门在融资、征用地、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将给予政策倾斜。
6、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构建互帮互助机制
我省“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从今年开始将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合作,通过企业与农村基层组织构建互帮互助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同时,通过开展“创建先进基层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每一个党员的作用,推进“万企联村”活动的新发展。
7、加强政策技术咨询服务,凝聚各方力量智慧
2009年初,我省成立了“万企联村活动专家顾问团”,省内20多所大专院校和10多所省级科研机构共108位知名学者专家成为我省“万企联村”活动的智囊。去年暑假期间,许多专家学者深入企业,深入农村,为新农村建设项目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深受村企的欢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项目的服务和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排忧解决难。
8、大力开展宣传表彰,建立健全综合评价、激动考核机制
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系列报道或专题报道,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宣传取得的成效,宣传典型人物,大造声势,扩大影响,营造良好氛围。要开展总结表彰活动,奖励先进,推介典型。同时,将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为评选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光彩事业表彰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安排的重要条件,形成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