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德育工作方法之我见
学校德育工作方法之我见
学校,尤其是初级中学,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给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力求工作卓越有成效。本人就学校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1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学校作为教育人的基地,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二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给学生处世态度,做人的道理,明事非,辩美丑。在德育工作中,学校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受感染、陶冶。首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传统美德、法制、行为规范、现代文明、理想信念等。使学生身处这种大环境中,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会因为环境的濡化而发生变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其次,全校教职员工要上下一心,严格要求,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健康的心态为学生树立起活的榜样,用榜样的作用去感化、引导学生。第三,邀请老干部、老农民、校外辅导员、环保员、清洁工作报告,提醒、警示学生,激活他们的道德意识。第四,创设情境,抓住校园内的某些时机,带领学生身处其中,去感受亲情、友情,体验生命的价值、成功的喜悦、集体的温暖、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这样,舆论氛围形成了,就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2.1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集会、重大活动、节假日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学校领导必须认真准备,认真研究,安排好各项活动的内容,抓住典型,树立典范,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结合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公民基本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安全教育、爱护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双创双建”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自己承担社会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觉服务社会,做一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好公民。
2.2利用班级主题班会开展德育教育。班主任应广泛收集信息,将优秀的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和人生感悟教育;可举办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成长影响的辩论会,让学生讲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最感动你的身边故事可通过举办禁毒知识、法律知识演讲比赛、唱红歌、讲革命故事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开展我为家里、班级、学校、村(社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主题活动。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亲自感受和实践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惯。
2.3利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利用好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来学习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学会做事,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很多知识技能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只要用心一定能学会,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人的道理应从小养成。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旦坏习惯养成了,有的终身难以改变。因此,各学科教育应教会学生辨别美丑、是非、善恶,明白事理;教会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的意识;教育学生怎样为人处事;教会学生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教会学生结交良师益友;教会学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具有社会责任感。
3关心留守儿童,做好教育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批的孩子因此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这样的孩子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性格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小学生在校的六年时间是一个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有人指导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也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再加上很多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带,就特别的宠爱、溺爱。爷爷奶奶的思想大都跟不上现在的教育形势,所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例如我们学校有一个孩子,她各方面都很不错,老师特别喜欢她,也希望她全方面发展。她的父母非常支持,可是外公外婆却不同意,他们的观念是孩子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够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班主任长期他们做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家长通话的制度,让孩子与父母建立起心连心的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
4谋科研,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4.1加强德育课程改革,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德育课程,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思想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4.2强化校本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地域人文优势,注重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倡导学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立足校本,开创德育特色。
4.3注重德育课题研究,围绕“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与方法”这一主题,大力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积极构筑大德育体系,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经过太多的努力,付出太多的汗水之后,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全体师生的认同,领导的赞许,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停住脚步。我们认为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理论去推动工作纵深 发展,这才能使德育工作跃上新台阶,我们相信: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待我们去开拓。
总而言之,国家、社会、家庭都对学校寄予厚望。学校在承担历史重任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无论如何,学校是育人基地,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抱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家庭负责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第二篇: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初探-德育
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初探
文/欧阳杰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科学技术、身体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和归宿。笔者结合城关中学近几年的做法,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要抓好德育工作,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为此,近年来,学校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强化学习,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不犯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恪守“依法执教”的师德底线,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二是注重师德修养,学校大力弘扬富有爱心的园丁精神、大力弘扬甘于奉献的“烛光”精神、大力弘扬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力弘扬民主平等的精神。同时,为了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学习培训、经验交流和论文评比等活动。其次是建章立制,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师德师风考评方案、班主任考评方案等。
二、确立德育主题,明确育人目标。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我校的德育工作在不同的年级确立了不同的主题和强化的重点。即七、八、九年级分别围绕以“成长”、“成人”、“成才”为主题教育来开展系列化德育活动。
七年级的孩子正处发育成长过程,为了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真正成长起来。我校七年级的德育工作以“成长”主题来展开系列的德育工作,编印了七年级学生成长手册,详细规定了每周的德育目标和任务。主要是要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
八年级的孩子正处心理叛逆期,很多时候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熟悉的陌生者”。是孩子脱离依赖,走向独立的一个必经阶段。因此这个阶段重点是要学会做人。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德育系列化目标就围绕“做人”这个主题来展开。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重点培养孩子们讲文明、懂礼仪、懂孝道,自信坚强、有责任心,诚实守信,真诚友爱、相互尊重的好习惯。
九年级的孩子步入毕业年级,面对毕业升学考试,学生已经逐步摆脱初一、二时期的幼稚和盲目,学习目的日渐明晰。另一方面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是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随着中考升学压力的增大,学生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获得成功,渴望考入重点高中就读,渴望成为有用之才。为此我们在九年级以“成才”为主题来实施九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进一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三、用制度育人。通过执行《班级管理制度》,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则》、班规班约、三文明评选方案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习惯、清洁卫生、每天的课间操、下午课外活动、午休等实施班级量化管理,从点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加强学生自我监督和管理,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以良好的行为规范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树立学校的形象。
四、以活动育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德育活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学校围绕三个主题坚持每学期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安全知识,通过主题班会、安全专刊、各类法制安全讲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安全教育活动月”、“法制宣传周”、“应急疏散演练”“感恩教育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孝亲敬老手抄报评比”、合唱比赛、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时刻怀有责任心、感恩心,做到热爱学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五、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以德育为目标,树立具有唤起、导向、激励作用的学校精神文化,营造自觉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养、推进整体道德建设的校园氛围。
一是学校每年挤出资金不断美化绿化校园。二是根据校园布局和教育需要,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围绕一定的教育主题,刻意营造一些学校教育景观,“求美”景点,雕塑高高耸立,“三风一训”标牌锃亮醒目;“文化长廊”景点,每一幅画,每一句标语都激励着同学们奋斗拼搏、积极进取;还有校史室的“成果展示”,都成为吸引学生观赏、感悟的场所。精心设置校园主题景观。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优良校风。学校确立了校训“崇德尚学”、办学理念“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校风“明礼、和谐、勤奋、求真”、教风“严精实活、诲人不倦”和学风“自主合作、乐学善思”。三是建设班级特色文化。组织各班老师、班主任和学生一起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精心设计出针对性强、能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标语和班风,设计本班的班徽并把它布置在教室显眼的地方上,把它作为全班学生的共同精神支柱,引导学生形成强大凝聚力。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确定阶段目标,保存在专栏中,时刻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每班都为学生建立展示作品、荣誉的专栏。对学生产生正面导向激励,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促使全班学生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良好竞争氛围。四是重视学校网站建设,使其成为师生上网的首选网站。
总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课堂教学和单纯的说教不行,还得走出课堂,发挥学校团队组织的作用,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和情绪体验。还得开办好家长学校,并与社会各界、家长齐抓共管,不断改善和创造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第三篇:学校德育管理方法探讨之我见
学校德育管理方法探讨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是否落实,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关系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讲究科学的德育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要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抓了这样几个方面。
1、目标管理明确方向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行动的动力;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工作就失去了方向,成为毫无意义的徒劳行为。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要以中学德育大纲为依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参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制定。培养“四有”新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我们学校依据这个目标,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学期目标和长期规划,定向导航,稳步推进。
2、计划管理,形成序列
实施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目标后,还必须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组织实施。无计划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是难以收到实效的管理。我们一方面制订德育工作的长期计划,规范德育工作行为,实现终极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还制定了短期工作安排,一个阶段突出一个工作重点,一步步地落实,形成序列;再一方面,学校各处室、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实际,制定出详细、具体、实用的部门、班级和个人德育工作实施计划和方案,进一步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计划管理,操作性强,扎实有序。
3、制度管理,保障执行
德育工作制定了目标和计划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实施。有了制度就有了约束力。制度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证,是计划得以实施的必要前提。我们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文明班评比方案》等多项管理制度,使学校德育工作有章可循,克服了德育工作中的随意性、临时性,具有规范性,保障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4、网络管理,营造环境
德育管理仅仅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学校、社会、家庭必须结合起来,共同配合,加强德育工作管理,形成社会化管理网络。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很多时间生活在家庭、社会,而且社会是生产实践的大课堂,实际多种多样,现象纷繁复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果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抓好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经常把社会知名人士、学生家长请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专题讲座,阐明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配合学校加强德育管理。我们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广泛宣传,争取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举办德育教育讲座,使学生家长熟悉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了解德育教育的科学方法,配合学校共同管理。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德育管理网络的形成,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延伸和扩展,扩大了德育教育的空间,拓宽了德育教育的阵地,壮大了德育教育队伍,最为根本的是形成了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良好氛围。网络管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是学校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5、层次管理,因材施教
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升造的比例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的制约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学习,初、高中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洪流中去,成为“四化”的建设者。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双重任务:一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四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基础;二是为社会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使学生学有所长,毕业后走向社会有所作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培养各种层次人才的需要,在管理上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呢?我们认为,下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理论学习明道理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将是盲目的、危险的。我们在学生中经常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专题学习讲座,定期举行德育工作报告会,坚持举办德育培训班,认真实施“德育工作联系卡”,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基地的作用,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政治、道德、伦理、经济、法律等理论观点,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舆论导向指航程
江泽民指出:“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我们通过国旗下的序列讲话、校园小广播、墙报、专刊、黑板报、班团会、校报、校刊、报告会等形式,弘扬正气,抨击邪恶,惩治歪风邪气,正确舆论导向,优化了育人氛围,净化了育人环境。
3、榜样引路学做人
一个好的典型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前进。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推出同学们身边的“典型人物”,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对于中学生来讲,这些模范人物看得见,事迹就是同学们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反响强烈,影响持久,育人效果好。
4、表彰激励争先进
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一段时间后,就要进行总结、评比,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给予精神鼓励,对下一阶段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我们认真实施制定的一系列德育工作评比方案,定期总结、评比和表彰,在同学们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校基本上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创文明、当模范的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5、课堂渗透重德育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国家形势、社会实际、时事政治“热点”,引导学生学习讨论,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等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它学科也要适时、适度、适量地加强德育教育。传道、解惑、育人“三并重”。
6、活动多样乐中教
中学生就其年龄特征而言,爱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接受新事物迅速,但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我们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如: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安排,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重大节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春游、登山、参观访问、文艺演出、智力竞赛、口头作文、演讲比赛、辩论会、报告会、诗歌朗诵会、“模拟法庭”、“小记者”招待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
7、情感效应献爱心
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讯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所谓情感效应就是教师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改掉不良习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仅要爱事业,而且更要爱学生,把对学生和对事业的爱兼备于一身,才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8、自我教育严律已
我们认为自我教育,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和道德品质。自我教育的内容有自我认识、评价、分析、批评、总结等。我们要求学生一是“每日三省吾身”,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改正的能力;二是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贵在自觉,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问卷调查联实际
我们对一些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客观地进行分析,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我们了解了学生,认识了学生,等于掌握了“市场行情”,教育才有针对性、实效性;才能知已知彼,教育得法,育出栋梁之才。
总之,德育工作的内容丰富多采,育人方法灵活多样,只有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才能把德育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好、更具特色。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方法之我见
班主任工作方法之我见
泗水县中册小学 吴玉清
自我参加工作10年以来,我担任了7年的班主任工作,两年脱产学习,一年自学考试,除此之外,我始终坚持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总的感觉是班主任工作苦中有甜,累中有乐,繁忙中有充实,闲暇中有回味,人们都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我把班主任说成是蜜蜂,采的是百家的花粉,酿的是甜美的蜜。
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相信各位同行各自身怀绝技,年轻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独树一帜,年长的班主任知多见广,下面我介绍的是自身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给自己打好印象分
大家都知道,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现在招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往往分两个阶段,一是笔试,二是面试。很多考生在第一次面试时成绩落后,但是在面试后名次却名列前茅了,究其原因,面试中给主考官留下的第一印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学生中同样要留下第一好印象,让学生感觉到你知识渊博,活泼大方,幽默机智、谈吐流利,举止文明,言行一致等。让学生看到你顿生爱慕之心,然后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另外,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事事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的事,自己带头去做,要求学生不能做的事,一定不去做。比如:2007年春天,我们班的学生王金艳拾到800元钱交给我,我马上用黑板写出寻物启示,很快丢失钱的家长来学校招领800元钱,并且执意要拿出部分钱奖励学生。学生没有收,只是说了一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教育我的学生拾金不昧的。学生对我也很敬佩,虽然毕业多年了,但是每年教师节他们都会给我送礼物或发短信祝福,其中一位学生在短信中写到:亲爱的吴老师,做您的学生真幸福。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做你的女儿。
二、弹好严与爱的协奏曲
中国有句古训“严师出高徒”,我信奉这是真理。“严”不是靠严厉的体罚来解决问题,而是在制定了班里的规章制度后,严格执行,绝不姑息迁就学生。特别在处理是与非的问题上,一定要明辨是非。是与非之间不存在隔离区。比如:班级规定不准打架、骂人,结果甲打了乙,甲辩解说是乙先骂了他,乙说是甲先把他的铅笔盒扔在地上,才骂了甲,甲又说是乙过了他俩的“三八线”才扔了他的盒子,到乙了,乙更不示弱,说甲前天先过了那道线„„推来推去,仿佛婆说婆有理,媳说有理媳,恰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于是,我调整思路,让他们谁也不准说话,反思自己错在哪里,而且还规定了反思字数。结果他们静下心来写出了各自的缺点,然后在班里做了检讨,写下保证书,放进了自制的成长资料袋,保证一学期之内不再犯错,就可以从资料袋里删除不良记录,结果怎样?紧箍咒戴好了,下次再犯错的毛病没有了。对待老是不完成作业、爱说谎、好惹事的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经常监督他们的不良行为。
当好班主任不能一味的严,还要严中有爱,严慈相济。如果老是板着脸上课,不给学生好脸色,就会给学生造成敬而远之的印象。好的班主任要有和蔼的一面,当学生听话、不违反纪律的时候,不但要经常与学生拉拉手、拍拍肩膀、开个玩笑、讲个笑话、谈谈家常、说说心里话,而且还要关心学生冷暖,照顾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让学生把你当成可以信赖的人,给学生留下一种既严厉又亲切的感觉,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公平的激励机制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名学生,这是我在工作中一贯的做法。最近期中质量检测结束后,我们班的成绩又有了新的提高。于是,我在班里开了表彰会,我不仅奖励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
且重点奖励了成绩进步的学生,并且给他们拍了照片,贴在墙报上,当作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当中有的同学成绩虽然较低,但是比自己以前的成绩进步多了,我没有忽视这些后进生,反而抓住他们微小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的老师的关怀和温暖,让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了自信和希望。我们班的张康同学原来语文成绩比较差,经过我的耐心辅导,同学们的帮助,最近他的成绩突飞猛进,进入优秀行列。这样的学生,能不表扬吗?
四、做好平凡的小事就是伟大
当好一名普通的教师,不可能有什么丰功伟绩,当一名普通的班主任,身边也不会有太多的鲜花和掌声。但是平凡与伟大是一对既对立有统一的概念,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做好了平凡的小事就是伟大。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好班级管理的任何一件小事,从捡起身边的一片废纸做起,抓好班级卫生管理工作;从教育批评上课乱说话的第一个学生做起,抓好课堂纪律工作;从教育第一次没完成作业的同学做起,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认真设计第一次班会开始,养成开好班会的习惯。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其实你就是在孕育着伟大。
五、活动,增加师生感情的润滑剂
适当开展活动,能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使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我们班经常举行读书汇报会和编排课本剧。在送走的上一个六年级中,马淑曼、王洁等同学编排的课本剧《草船借箭》在全校师生才艺展演中获得一等奖,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这是一个由老师指导,学生自由组合、编排的节目。活动中,我指导学生制作服饰,改编台词,设置场景,让学生演德活灵活现,博得大家的赞赏。本学期,我们班又正在编排课本剧《将相和》、《晏子使楚》等节目,深受学生喜爱。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师生乐在其中。无形中,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六、追根求源,识破谎言
爱说谎是个别学生偶然出现的现象。做了坏事不承认,没做完作业说忘记带了,做不完作业说有病不来了等等现象屡见不鲜。作为心细的班主任要追根求源,查出学生说谎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比如:我们班的李志龙同学经常出现以上现象,后来经调查发现他爸爸在城里打工,妈妈也在工厂上班,结果他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家长很少过问他的学习,开家长会时他的家长从来没有来参加过。久而久之造成了他经常不做作业、爱撒谎的不良习惯。因
为他的父母忙,很难见上他们,于是我就通过电话来联系他的家长,并且经常保持联系,加强了对他们的监督和检查,他的成绩开始不断上升,说谎的缺点也改掉了。
七、捕捉闪光点——鼓励上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这是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抓住契机,鼓励上进。
当老师挺辛苦,当班主任更不容易,抛却了更多的名和利。在班里既当父母又当朋友,既当法官又当保姆,要我说,班主任就是天底下最伟大事业中的闪光点。因为我们的学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潜下心来将教书,静下心来育人。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吧!
第五篇:高校德育工作方法改进之我见.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德育工作方法改进之我见
作者:曾小岩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8期
[摘要]文章指出,要把德育工作融于专业教育中,以实践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交往对话,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和合作的氛围中完成德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 工作方法 改进
[作者简介]曾小岩(1973-),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2-0070-0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牵动亿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努力探索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寓德育于专业教育中
由于现今的高校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教授和学习上,因而将德育渗透进专业教学中,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各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展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应渗透到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中,把专业知识教育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有关专业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和训练大学生,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责任感,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
另外,课堂教学中渗透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和因素,即使是非常抽象的自然学科,也渗透着许多德育因素。如自然科学研究中所倡导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等。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其本身就蕴涵了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些内容以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规范、观念等产生影响。因此,德育不仅仅是学生工作部门、思想政治课程老师或政治辅导员的任务,全体教师都应该有强烈的“育人”意识,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从而注重育人方法的研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比空洞的说教更富有感染力,也更为有效。
二、以实践为桥梁,保障学生知、情、意、行四方面协调发展
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协调发展与否,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此,高校开展德育活动,不仅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磨炼他们的道德意志,实践他们的道德行为。而实践才是沟通“知识”与“道德”的纽带和桥梁。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构、手段、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情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学习理论、充分思考以外,感情上的共鸣、意志磨炼、身体力行等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是知、行统一的唯一途径。
为了加强德育实践,一方面,在德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活动教育法。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基础,而且在协作和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特别是合作活动和交往还有助于学生团结合作与集体思想的形成。美国教育家杜威极力反对教师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道德术语,他嘲笑这种离开行为的道德教育是“离开肉体的骷髅”,主张学校要布置活生生的社会环境,叫学生生活其间,从而理解人与人相处之道,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因而,高校在德育过程中,应由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以促进个体道德的整个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来组织德育活动。北方交大思想品德修养课在给大学生讲人生、讲理想、讲价值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道德实践。要求同学们自己找时间、找机会、找内容,做5课时的好事,而且要有对方的回执,成绩占30分。完成道德实践后,让每位同学把自己的道德实践的心理体会写成心得,然后自己给自己打分,说明为什么给自己打这个分,这个成绩占50%。这样做,学生不仅在自觉的活动中体会到为别人服务的快乐心理,有了新的人生体验,而且对思想品德课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这课上得太有意思了①。”
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使大学生真正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有必要,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高校德育应当充分重视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及其对自身的要求,更好地强化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能力,丰富自己的道德经验,养成自己的良好道德习惯。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大学生非常需要贴近现实的道德践行,我们应该以社会为背景,以活动为依托,实施践行德育。如成立义工团、家电义务维修队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献爱心活动,使青年在做中学,更直接地体验、接受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一些国家在学生道德实践工作中往往是通过设置一些“硬性作业”来强制进行。如在周末要求大学生去社区的公共图书馆义务劳动;高中生进入大学必须有作为志愿者在社区进行服务性工作的经历,且参加这种“义务劳动”的时间要达到规定的标准。道德实践对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正确对待生活,增强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自觉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自律教育为目标,实现道德规范由外到内的转移
道德是一种自律的规范,无论是对道德的认知,还是道德的实践,都需要主体的自律性参与才能实现。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致命伤就是它忽视了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自律教育而非他律教育,有赖于学生内在主体精神的激发和激活。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基本行为能力与
道德认知能力且掌握了一定知识的群体,其道德生活要实现知行统一,首要的因素就必须化道德他律为道德自律,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信念、情感、意志。社会道德规范最初是作为外部世界的一个部分而为人们所感知的,通过这种感知的不断积累,大学生能够将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别开来,从而也将自己与外部的社会道德规范区别开来。但是,道德规范不能外在于大学生,它必须进入人的心灵,成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成为大学生自我的导向力量,实现道德规范由外到内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以自我教育为纽带,实现从他律教育向自律教育的转变。自我教育是德育中的一种理想模式,它是指着眼于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通过道德实践,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不断唤醒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自我教育在我国传统德育中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即“内省”,且被实践证明是实现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有效手段。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注重修身养性,“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②;毛泽东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刘少奇倡导“慎独”,等等。总之,理想人格的养成,道德信念的建构,都离不开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
2.培养良好的个体心理素质,磨炼道德意志。良好的个体心理素质既是道德运行的心理基础,也是实现知行统一的最基本的主观前提。大学生在形成了对于某种道德规范的信念之后,其行为的规范化就可能因此而具有坚定性、稳固性。但是,大学生的道德信念需要意志的保障。只有有了坚定的意志,才会有坚定的信念,然后才能有规范行为的稳固性。因此,有必要考察大学生的意志状况,并重视其意志抵抗力的磨炼,只有知、情、意协调发展,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其道德之“行”才具有了坚实的心理基础,道德之“知”向道德之“行”的转化才有了基本的前提。
3.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良知。化他律为自律,归根结底要落实到道德良知的培养上来。所谓“道德良知”,简单地讲,就是道德主体内心所具有的自律法律,它是道德内化为个人信念、情感、习惯而成的道德知觉,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它诉诸主体高度的道德自觉性。要培养起大学生的道德良知,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改革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内容,使它更切合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赏罚与考核机制,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的手段,以强化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激发学生守德、行德的热情,抑制“知行脱节”现象的产生。
四、以交往对话为途径,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时期,高校德育困境的最佳解决方式是交往对话,即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基础上的商谈。新型的德育关系应区别于传统德育模式中的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向:(1)从灌输到引导的转向。这种转向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其根本而言是启发、引导、陶冶、激励,而不是灌输、规训、控制。基于交
往对话的德育关注的是对个体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日常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引导,而不是把现有的道德规范灌输进个体的生活世界来规划个体的生活实践。(2)从凸显教育者的权威到关注个体价值与尊严的转向。如果说传统道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教育者的权威作用,那么基于交往对话的德育则旨在凸显人的价值与尊严,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存在,使对话本身成为个体价值与尊严显现的基本形式,并且通过主体间积极对话中的自我发现、自主建构,提升个体作为价值和尊严的存在。(3)从受教育者的被动应对到积极参与的转向。基于交往对话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反对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中的道德灌输和强制,在民主、平等、开放的教育情境中提高个体的参与意识,同时也反对个体的故步自封、唯我独尊、走向个人主义,倡导基于充分交流的道德认识,提高个体在教育情境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的可能性,真正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那么,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进行交往呢?首先,对教师来说,他要懂得自己虽然是施教者,但不能高高在上,把自己当成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否则将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肯定的意识和自信心,从而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而教学过程本身也应当是面向学生的、合作的,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决,反对教师单向权威。因此,应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变得成熟,最终能够从教育中摆脱出来,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能力。其次,对学生来说,他应当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到知识学习之中,通过与同学分享,与他人比较,与他人联系、会面、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学习,在与人交往中训练自己的预测力和判断力,在集体中学习。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生动地展示自己,从而真切地感受自我价值的存在,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不仅是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教师也能在这种教学交往中受到洗礼和启迪,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最后,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对话交流。网络的出现虽然给高校德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网络来对学生开展德育。网络所具有的双向性和交互性,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情感等内容的交流提供了传统德育方法无法企及的有效途径。网络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课程的详细内容,提供各种参考资料,利用其双向交流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网络的双向互动的特性还为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创造了条件,网络的空间距离也创造了师生之间平等、信任、理解的情境。
五、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德育从制度走向人本
当代德育的趋势是从重视规范向重视人的自身发展转变,重视人本。德育的人本化强调教育本质功能在于实现人的德性的发展。从德育的实践看,德育的人本化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上,更多地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使之成为个体健康人生之必需;二是在德育的过程与方法上,更多地强调回归生活,实践体悟,淡化教育的痕迹。因此,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德育工作者应当考虑到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存在,具有自身的合理需要,如自由、尊严、平等、民主、价值实现等。大学生历来就是社会思
想变化的敏感者和先行者。当今大学生思想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了,更自觉了,德育如果依然我行我素,不顾学生的发展现状,无视他们主体意识的彰显,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要;要通过德育建设,给予学生切实而又合情的引导,不能行政命令式地强制、压抑学生,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中心还要考虑到由于个性的存在,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品德形成中具有不同的特点;有时相同的德育实践活动作用于不同个体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由培养整齐划一的“政治人”向个性丰富的“社会人”和“道德人”转变。如果不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仍以“大一统”的规范对学生提出要求,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形同虚设,永远得不到真正的体现。
3.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精神。大学生的这种道德主体精神主要体现在:对自己作为道德主体的地位有自觉的意识;对道德的工具价值有明确的认识;对自己的道德义务与责任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把对道德之知的接受过程变为主动探索和认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的客观伦理关系的过程;把对道德之知的接受与内化过程变成分析、理解、变革现有道德的过程;把道德的实现过程当成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等等。总之,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自主性、思维创造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注释]
①董萍,李宪曾.这课上得太有意思了[N].光明日报,2005-05-17.②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1,53.[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向交往对话的道德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2]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