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然优秀事迹有感
天然优秀事迹有感
2008年,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张天然以高票成为正式候选人(全省仅两名入选候选人),她的成功事迹被《光明日报》报道,誉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传奇人物”。张天然从一名普通的女大学生,到村民离不开的主心骨、领导高度肯定的实干典型。作为同是常工学子的我们在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同时更应该积极的向天然学习,并发扬天然精神。天然在校时就是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曾多次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她做到了统筹兼顾,从来没有因为繁重的社会工作而耽误自己的学习。这些都为她今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毕业时,她积极响应江苏省选拔千名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号召,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
到村任职后,面对群众增收致富困难的实际,张天然以最快速度适应农村工作和生活,融入农村和农民,努力帮助村民寻找致富项目。她一方面向镇农技员请教洪楼村土壤的适应性,一方面在网上大量搜览信息。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
她始终坚持着自己写在墙上的座右铭“扎根农村,服务群众,奉献青春,造福一方”。面对种种困难,她都没有退缩!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为打消村民顾虑,张天然动员村干部带头发展黄瓜制种项目,逐一上门做村民工作并承诺,发展黄瓜制种项目赚了钱,归村民所有;亏了由张天然承担损失。在她的努力下,村里65户农民与绿丰公司签订了合同,建起了70栋、占地100亩的黄瓜制种大棚,亩收入达4000余元。黄瓜制种地偏处一隅,地势低洼,旱天水灌不进,涝天雨排不出,张天然请求母校——常州工学院援助5万元资金,建成长达千余米的“常工渠”,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她带领村民创业致富,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改善了村民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科技致富能力,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困难。她在潜移默化中转变经营方式,用先进理念革新农业。之前我们总觉得工作要到大城市,要去待遇好的单位,现在从天然的事迹看来只要努力储备自身能力,在基层就业一样大有可为。张天然在基层建功立业的事迹让我明白基层一线既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是历练人生的课堂,投身基层只要脚踏实地工作,照样能干出一番事业。
张天然在返校和学弟学妹们做思想交流的时候说:她学到了很多,快乐与压力同在,有过彷徨,却不曾有过后悔。那么多支持的目光与力量,她不会辜负。两年里,她一直不计回报地去做,收获了坚强,收获了百姓的信任。她勉励学弟学妹: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智慧的微笑。她鼓励大学生和她一样,顺应时代需要,投身基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真心融入,真情服务,是大学生村官赢得信任的必然要求;干事创业,富民兴村,是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的必然选择;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
作为常工学子----天然的学妹,我以她为骄傲,以之为榜样;作为徐州人,我代表家乡人民向天然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会从天然优秀事迹中受到激励,并且向她学习:勤奋学习,深入基层,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转变择业观念,增强创业信心,坚定报国理想,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创造美好人生,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十年’,人人这样说,可是现在到了我们这80一代,我似乎觉得我们还没有真正在整个社会的大舞台上大展手脚.有时自个儿细细一想,快三十岁的人,似乎还没有点成就,惭愧
现在的舞台是应该属于我们这一代的,80年代的人应该有着她特殊的气质和精神面貌,我们不应该丢弃我们的舞台,沉眠.毫无建树.我们既然属于这个年代的人,就应该把握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剧本,把自己送到舞台上.不管这个剧目有多少集,不管我们在这个剧中是主角还是配角,我们都应该尽情展示自我,力争做个最佳主角或最佳配角.我是80年代的人, 我对自己是不满意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还有许多是可以让我们值得学习的.偶尔的一个机会看到了我们这个年代的楷模,自己深受感动.我们的时代有我们的先进,有一个人举起了我们80年代的旗帜,我想后面会有很多人接踵而至.我们也应该加倍努力,争取力当弄潮儿.说说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大学生村官—张天然.一个正值青春的城市女大学生,学的是一个很好的专业,同时也有一个很好的家庭背景,居然就这样到一个条件极其简陋的小乡村做起了村官,而且还做出了一番成绩,不简单呀.其中艰辛困苦不必说,面对电视镜头时我们这位大学生村官也多次掉下了眼泪,这让我们凿实为她高兴.这一幕电视采访剧我是至始至终看完了的,的确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骄傲.镜头中有这样一幕,她们村长期以种植大蒜为经济作物,可是那年大蒜市场价格非常不好,于是她马上在网上联系了一家黄瓜育种公司.可是马上就是大蒜收获时节,要农民马上拔掉大蒜改种黄瓜,那工作可想而之,好做吗?何况她又是一个初来咋到黄毛丫头?最后她就那么来来回回跑了七八趟,做了一家,又做第二家,就这样所有人全部拔掉了大蒜改种了黄瓜,最后收入还相对增加了.80年代的人我们不怕吃苦,再说说这位女大学生村官吧,正值她们爱美时,可她一套什么打扮,镜头中穿一条七分中腿裤,光脚穿一双拖鞋,头戴一顶草帽,就这样时常穿梭于乡间小道.又有谁能相信她是个25岁的女大学生?忘记了自己的美,把劳动和带领群众致富当作自己的最美.80年代的人,你们现在或许更多还在默默无闻,但我还是希望你们都能冒出来.如果你是画家,请拿起的画笔,为社会多添几笔美色;如果你是建筑师,请拿出你勾画好的图纸,让旧颜换新貌,高楼林立;如果你是……
我是80年代人,在没看到张天然的事迹前,我曾抱怨过,曾沉沦过.现在我知道,我是这个时代的主角,我应该努力去展示我自己.朋友如果你也是80年代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向这位女大学生村官学习吧,一起记住她吧—张天然.或许下一个就是你哟,80年代人.张天然,现任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党支部书记兼镇团委副书记。女,汉族,1984年8月出生,江苏省铜山县人,200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毕业于常州工学院,本科文化。同年7月,经省委选派到经济薄弱村——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任党支部副书记。2008年5月起任洪楼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12月,在全县统一进行的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张天然全票当选为洪楼村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
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到村任职后,面对群众增收致富困难的实际,张天然以最快速度适应农村工作和生活,融入农村和农民,努力帮助村民寻找致富项目。她一方面向镇农技员请教洪楼村土壤的适应性,一方面在网上大量搜览信息。经过反复比较论证,决定与天津绿丰公司合作,在洪楼村发展黄瓜制种项目。她多次乘车到百余里外的徐州市,与绿丰公司驻徐办事处沟通协商,最终争取到由绿丰公司出资建棚、提供技术指导、负责制种回收的协议。为打消村民顾虑,张天然动员村干部带头发展黄瓜制种项目,逐一上门做村民工作并承诺,发展黄瓜制种项目赚了钱,归村民所有;亏了由张天然承担损失。在她的努力下,村里65户农民与绿丰公司签订了合同,建起了70栋、占地100亩的黄瓜制种大棚,亩收入达4000余元。黄瓜制种地偏处一隅,地势低洼,旱天水灌不进,涝天雨排不出,张天然请求母校——常州工学院援助5万元资金,建成长达千余米的“常工渠”,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今年,洪楼村已发展标准黄瓜制种大棚300多栋,占地近500亩,村民每亩纯收入达5000多元。在洪楼村的带动下,邻近的闫庄、卢庄等村新发展制种项目1100多亩。程庄自然村一道田头大沟淤积严
重,两座生产桥年久失修,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张天然急群众所急,多次到县扶贫办、水利局等部门,千方百计寻求支持和帮助,终于争取到近10万元资金,疏浚沟渠2300余米,建设农桥两座,于今年麦收前投入使用,为程庄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变经营方式,用先进理念革新农业。联合周边6个村成立了单集镇蔬菜制种合作社,以公司化运作方式统一引进原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制种回收,使洪楼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制种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依托当地传统粉丝加工业,成立粉丝加工合作社,实现公司化经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她还利用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与镇农经中心刘世伟合作,创办了铜山县婵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为农副产品寻找销路。筹集资金30万元,调整土地21亩,建成长60米、宽8米的肉鸭养殖大棚28栋,年肉鸭出栏量近30万羽,获利5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村农民人均增收210多元。
弘扬先进文化,用现代知识武装农民。针对洪楼村农民想致富但文化程度偏低,且缺乏一技之长的情况,张天然积极组织开设各类培训班,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在村部专门开辟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室,添置远程教育设备,并争取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局、科技局、教育局等单位帮扶资金5万多元,购置3000多册实用书籍,使农民学习有资料、辅导有老师、培训有阵地、交流有平台。她还多方联系,争取到县农业局、科技局、张集职中等单位技术人员和专业老师的支持,每月一次免费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面点加工、计算机操作、电焊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帮助青壮年劳动力尽快掌握创业技能。100多名青壮年农民经过培训找到了致富项目,蒋爱忠等12户村民相继开起了电焊铺、包子店、打字社,成了洪楼村的致富能手。对想创业的村民,张天然总是及时跟踪,跟进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村民樊章磊尝试养猪,但因技术不全面导致猪病死。张天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请张集职中养殖专业老师现场查看病因,并对小樊进行技术指导。有了技术支持,樊章磊喂养的生猪增加到30头,成了养猪专业户。目前,洪楼村种植、养殖大户已发展到78家。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会了创业致富,摆脱贫困奔小康。
张天然被《光明日报》等媒体称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传奇人物”,2008年11月,她当选为江苏省第十届青联委员;同年12月,当选“中国首届优秀大学生村官”。2008年8月,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王国生同志,分别到铜山看望以张天然为代表的大学生村官,对她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0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江苏仪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听了张天然的情况汇报后,当面称赞:“天然书记志存高远!”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张天然,2007年从常州工学院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后,被选派为江苏省首批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现任徐州市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党支部书记。
我任职的洪楼村,是铜山县最偏远的村子之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亲们主要靠种粮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
刚到村里,我就赶上乡亲们和村干部闹矛盾。原来,村干部号召老百姓大面积种植大蒜。但没料想当年的大蒜价格突然暴跌,满地的大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这对境况本来就不好的乡亲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一些乡亲开始不信任村干部。对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更没当回事!乡亲们用质疑的眼光打量着我,一个刚毕业的“黄毛丫头”,能干什么事?
面对怀疑,我没有气馁!不服输的个性,给了我勇气,曾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增添了我的底气。别人越是不相信我,我越要干出个样子来!但我知道,光靠热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乡亲们不会听你表白,只有打开致富的门路,给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改变大家对我的看法。
“致富的路到底在哪儿呢?”对于刚出大学校门的我来说,这的确是个大难题。那些天我做梦都在找办法。土地和人力是农村最大的资源,我必须首先在这里找出路。我找到镇上的农业技术员,虚心请教当地土壤的特点。又从网上广泛搜集农业致富的信息,反复比较,细心论证。最终我向村委会建议: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黄瓜制种项目。
可是,乡亲们听了这个想法都摇头,说是“大蒜没收成,又改种黄瓜了!我们可不上这个当”。我知道,乡亲们的顾虑多,项目的实施,必须尽可能地稳妥和周密。我千方百计地制订好每一步的方案,确保项目万无一失。费尽周折后,我找到天津的一家信誉不错的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村里负责出资建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统一回收,而村民们只需要负责标准化种植。这样投入相对较小,而且收入有了保证。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我先发动村干部带头种植,然后挨家挨户动员。在村里党员干部的支持下,我又用“以多换少”、“以优换差”的办法,为黄瓜制种户置换了优质土地50亩。最终65户村民签订了合同,70栋黄瓜制种大棚很快建立起来,当年每户就增加了近千元的收入。到2009年,我们的标准黄瓜制种大棚已达300栋,种植面积超过400亩。一个个黄瓜制种大棚,撑起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制种项目的成功,使我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也坚定了我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革新农业的决心。2008年5月,我当选为洪楼村党支部书记。我的村官之路,看来已是一帆风顺。然而,此后不久的一件事情,就让我第一次在泪水中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难度。
6月上旬的一个周末,正在家休息的我,突然接到镇党委书记打来的电话:“你们村怎么还没收麦?”“我已经联系好了收割机,就等到位了!”我胸有成竹地回答。“机子不落地,一切都是零。”书记的语气从来没这样急促和严峻。
我心里直发毛,是啊,天气预报说四天后就是一场连绵雨,万一大家松松散散,就要到手的粮食打了水漂怎么办?我急忙赶回村里组织抢收。
抢收小麦,联合收割机必不可少。收割机耗油非常快,一台机器一天要加好几回油。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就骑上电动车,载着大油桶,帮大伙上供油站排队打油。那些天等油用的人特别多,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烈日下,我被晒得汗雨如注,皮肤糙裂。一次,好不容易打上油,我心急火燎,带上30公斤重的油桶就上路,可刚骑上车便连人带车重重地摔在石子路上,右腿大片划伤,疼得我直掉眼泪。我忍痛挣扎着起来,整好油桶,抹去泪水,赶紧又踏车上路。
那些天,我没时间换衣服,没时间冲澡,更没时间好好地休息过,和老百姓一起,在麦田里持续奋战。困了,就靠着麦堆打个盹;饿了,就随便对付一口。
尽管很累,但并不觉得苦。可最让我沮丧的是,有户村民以自家麦子还没有完全成熟为由,拒绝参加集体抢收。村干部去他家劝说,一个个都被顶了回来。得知消息,我决定亲自去做工作。
我拿着抄好的天气预报给他们看,讲八九成熟的麦子收割最高产的道理给他们听,他们却厉声指责我:“村干部不讲道理!”看着他们似乎难以说服的样子,听着他们的指责和抱怨,疲劳、伤痛、委屈、无助的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脆弱,眼泪禁不住地往外冒。
我哭着告诉镇党委书记说,我不想干了。得到的却是书记严厉的批评:“怎么,刚上战场就想当逃兵!既然群众推举,党委决定,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打退堂鼓!”我一下子猛醒过来,这不就是真正的锻炼吗?我怎么能在关键时刻放弃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赶紧又投入到工作中。经过反复地劝说,那户人家终于被说服了。三天后,我们圆满完成抢收任务。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2009年3月,我发动镇上的十几户粉丝生产作坊成立了合作社,并利用县里提供的4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注册了一家有限公司。村民们纷纷提出,以我的名字“天然”给粉丝取名。就这样,洪楼村的“天然”粉丝迅速打开了市场,赢得了口碑,销售业绩不断攀升,利润分红悄悄地鼓起了乡亲们的钱包。他们一见到我总是打趣地说:我们都是“天然”的“粉丝”啊。
为了彻底改变落后面貌,我开始着手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我们开辟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室,添置了远程教育设备,购置了3000多册实用书籍,聘请了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村民们不用出村,就能学得一技之长,我们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制种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我还积极争取资金,为村里翻建了卫生室,修建了灌溉渠,搭起了农用桥,铺上了水泥路。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三年来,我确实吃了苦,流了泪,生活的酸甜苦辣,样样都亲身体会过。但是我收获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收获了乡亲们的关爱,更收获了自信和坚强。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日新月异的村庄,我常常在想,我就是一颗种子,只有撒在广袤的土地上,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有扎根在群众中间,才能汲取力量、茁壮成长。
谢谢大家!
第二篇:学习张天然的优秀事迹
张天然,现任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党支部书记兼镇团委副书记。女,汉族,1984年8月出生,江苏省铜山县人,200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毕业于常州工学院,本科文化。同年7月,经省委选派到经济薄弱村——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任党支部副书记。2008年5月起任洪楼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12月,在全县统一进行的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张天然全票当选为洪楼村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常州工学院的一份子,她,是我们的学姐,亦是我等的导师。她的丰功伟绩,是常州工学院的骄傲,是我们的学习楷模!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所学之能力,发挥自己的思维之特长,让原本对大学生毫无信任的那些企事业人事看到了我们大学生的魅力所在!
张天然任职的洪楼村,是铜山县最偏远的村子之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亲们主要靠种粮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据她自己描述,刚到村里,她正好就赶上乡亲们和村干部闹矛盾。在07年村干部号召老百姓大面积种植大蒜,但没料想当年的大蒜价格突然暴跌,满地的大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这对境况本来就不好的乡亲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一些乡亲开始不信任村干部。对她这个初来乍到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更没当回事!乡亲们用质疑的眼光打量着刚毕业的“黄毛丫头”,满脸的质疑深深的刺激着不服输的张天然。那样质疑的眼光给了张天然更多的勇气!而,对于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孩子们来说,寻找致富的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张天然苦思几昼夜,考虑到农村的最大资源就是人与地,她鼓起勇气,去找许多农业
技术员请教,分析洪楼村的土壤特征,又在网络上手机农村致富方针,认真对比,反复思量后,大胆推出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黄瓜制种项目”。如人所料,依然是那样冷酷与质疑的眼光,饱受天灾的农民们要顾虑的东西太多了。张天然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昼夜奔波找到的良策,她又联系找到天津的一家信誉不错的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村里负责出资建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统一回收,而村民们只需要负责标准化种植。这样投入相对较小,而且收入有了保证。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她决定先发动村干部带头种植,然后挨家挨户动员。在村里党员干部的支持下,又用“以多换少”、“以优换差”的办法,为黄瓜制种户置换了优质土地50亩。最终65户村民签订了合同,70栋黄瓜制种大棚很快建立起来,当年每户就增加了近千元的收入。到2009年,该村的标准黄瓜制种大棚已达300栋,种植面积超过400亩。一个个黄瓜制种大棚,撑起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制种项目的成功,使张天然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也坚定了她想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革新农业的决心。
2008年5月,她当选为洪楼村党支部书记。在洪楼村的带动下,邻近的闫庄、卢庄等村新发展制种项目1100多亩。程庄自然村一道田头大沟淤积严重,两座生产桥年久失修,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张天然急群众所急,多次到县扶贫办、水利局等部门,千方百计寻求支持和帮助,终于争取到近10万元资金,疏浚沟渠2300余米,建设农桥两座,于今年麦收前投入使用,为程庄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出父母的围护的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说实在的,都社会上去未必有用,就像张天然一样,她学的是外贸英语专业,到那种偏远的农村了,不要说用,就是平时想找个机会和人交流交流也是很困难的。在校学习的我们,要学会的是处理问题的方式和随机应变等的能力。然而,让人大失所望的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专业课到了社会上未必有用,确不知道我们学习是为了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积累知识。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游历于网络之中,满以为自己拿个毕业证书,再借父母的关系找份不错的工作就后半生无忧了。是,你有一对能干的父母,他们能给你找到一份很好很好的工作,也许那些每日在学校认真学习的同学以后的事业都没有你的工作好,没有你赚钱多,可是,假使你要的真的就只是这一张简简单单的文凭,那干嘛又要浪费我们正值青春的四年时间以及父母的几十万块钱呢?直接买张文凭,直接工作,还能让你多挣几个钱呢!大学生的堕落是中国现今社会打普遍现象,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祖国10年后的主力军,而现状不得不让人忧心我们国家的未来。
张天然是我们大学生该正视的一个楷模,我们的未来依靠着的不是父母的关系网,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未来走的是科技创新的道路,我们的未来是在一个倚靠科技而生的时代,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和矫捷的思维能力,试问你如何人立足于社会?
我,是一个出生农村的孩子,家境一直不富裕。知道父母要几年点滴的节省才能换会我一年的学费,从小就看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父母为孩子的学费弄德面黄肌瘦的,永远不会忘记,为了争得几分钱 的差价而宁愿多走几十公里卖米卖油菜籽的爸爸妈妈。生在农村的人们应该都知道中国农村的落后,相比城镇而言,农村的各方面都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经营农村,一定要转变经营方式,用先进理念革新农业。弘扬先进文化,用现代科学文化和先进技术武装农民才是农村致富的根本。张天然正是真正理解着农村平穷的根源,借助自己的科技知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她的第一步走在成功之上。
张天然石被《光明日报》等媒体称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传奇人物”,她也是我心中的神圣人物。我是安徽省来的,看着张天然的成功,我更坚定了自己成功后回家乡创科技的决心,未来的路还很长,未来的艰险还很多,可我不怕,我要做第二个张天然,做为我的家乡脱贫致富的第一人。
第三篇:天然地震学(范文)
天然地震学结课作业 院系:城市建设学院班级:道桥10901姓名:胡俊学号:200905793
花开无声,岁月无痕,转眼间我们的公选课《天然地震学》也已经结课。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大三学生,我学过一些地震相关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因为想了解更多地震方面的知识,所以我选择了这门公选课。在这篇结课作业中,我将简单地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对本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一、本课程的收获
1.对地震的认识
目前,大自然还有许多人类无法准确预测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天体,其内部时刻都在不断地运动,而这些变化都有可能带来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比如我们都知道地球主要是由六大板块组成的,由于这些板块的运动,相邻的两个板块就会相互拉张、挤压、剪切,产生地应力,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两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其中,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而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分布在欧亚地震带。
据统计,地球上平均每年发生震级为8级以上、震中烈度11度以上的毁灭性地震两次;震级为7级以上、震中烈度在9度以上的大地震不到20次;震级在2.5级以上的有感地震在15万次以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每年至少造成8000人死亡,26000人受伤。我国东
临环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地震分布相当广泛,除了个别省市,绝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大地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大地震有1976年的唐山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但是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局限性,虽然我们饱受地震的折磨,却不能对地震进行比较准确有效的预测。既然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地震是无法及时准确预测的,那么未雨绸缪,做好防震准备工作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震后自救、逃生知识和技能,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灾难发生后,生命高于一切,提高民众的防震自救意识,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目前我国主要依靠学校等相关媒介来宣传。可是在我们国家,民众的防灾意识普遍比较弱,抗灾意识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在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和民众对地震的认识有所加强,但这还远远不够,做好地震的宣传工作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而《天然地震学》这门选修课也可以说是一种宣传媒介,并且我认为与其它媒介相比,它的效果更好。因为它图文并茂,再加上上课的都是大学生,其效果会更好,而且课堂上的相关地震的纪录片、视频,给人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上了这么久的课,对课堂上的知识我没能记住多少,但是对于一些地震发生时的灾难性画面却历历在目。每次观看视频,尤其是地震发生时和震后满目疮痍的画面时,我都有很大的触动。虽然我现在对地震的了解有限,不过跟以前相比,我对地震的认识大大加深了,我相信其它的同学也会有相同的感受!上了一个学期的天然地震选修
课,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我学到了多少地震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我对地震有了一个新的、全面的正确认识。
2.地震预测与预防
在14周星期二晚上的课堂小讨论,大家的主要话题是关于地震的预测与预防,在这里我将再次谈谈自己的看法。关于地震,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及时准确的预测,尽管大家都持乐观的态度。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前震的准确预报只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发生在1975年的中国辽宁的海城地震。然而,即便是这个提前预测成功的特例,在另一本科学杂志《科学》看来,其可信度也仍然令人怀疑。在《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文章中报道,“按照1988年中国公布的官方数据,中国这次地震最终还是造成了1328人死亡,16980人受伤”。在15周的课堂,老师也说这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因为虽然我们国家成功预测了1975的海城地震,然而次年的唐山地震却没能提前预测。
那么,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呢?
对于地震灾害,难道我们人类只能俯首称臣么?随着当今科学的发展,在将来的某一天,我想地震一定能准确预测,只是那一天我们目前还无法预知。
目前,关于地震的预测,很多时候科学家是以动、植物以及天气的异常作为根本依据,可是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把这些作为地震研究的依据,其可信度就不得不大打折扣。地震发生之前,很多时候震源都会出现动、植物或者是天气的异常,但是同样也有很多
地震发生前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更何况一个地方出现了这些异常,更多的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并没有发生地震。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地震发生前,政府官员不相信专家的预测,因为你无法说服别人。另外,把动、植物和天气的异常作为地震研究的根本依据,这实在是不妥,因为至少目前科学家也没有明白两者的关联,我认为应该把地球内部的变化作为研究的根本依据。
我所学的专业是道桥,属于建筑方向,而建筑跟地震密切相关,所以在这里我将从我的专业出发,谈一谈自己对地震预测和预防的看法---预防为主,预测为辅。不管是地震的预防还是预测,它的首要目的都是减少人员伤亡和减小经济损失。我在谈论课上说过:第一次我们院长许成祥博士跟我们上专业基础课,对于地震,他说“地震本身是不会死人的,不过地震引起的房屋等建筑的倒塌和饥饿、疾病等次生灾害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其中,房屋的倒塌是地震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地震我认为应该以“预防为主,预测为辅”。为什么呢?假如,某一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专家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突然有一天他们预报某个大城市在一个星期后将发生8级以上的毁灭性大地震,那么将会发生什么呢?在第一时间里,政府将通过各个媒介发布这个消息,并开始组织人民转移,城市的所有人都会陷入恐慌之中,出现我们无法预知的混乱。由于这个城市的人口众多,转移工作量很大,可能会乱成一团,甚至出现踩踏死亡等事件,政府好不容易在地震前转移了所有的人和部分文物、珍稀动物,但是地震发生不久后,又得展开灾后重建
工作,得几年甚至几十年恢复经济建设。如果我们采取预防的措施,将建筑物建得很牢固,达到我们的建筑抗震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在地震预报后,人民只需要提前做好一些安全措施,甚至是什么也不做,那也只会造成很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几个月这个城市就会恢复正常。所以,从全局考虑,我认为对于地震应该以“预防为主,预测为辅”。
3.未来的地震处理措施趋势
不管地震能否预测,我认为未来的地震处理措施趋势是“预防为主,预测为辅”。具体表现措施主要有:
(1)加大建筑建设的经济投入,进一步提高建筑抗震的要求和标
准,使建筑更加牢固,发生大地震时仍然不倒塌;
(2)新的建筑抗震理论出现,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局部破坏,整
体不倒,用以抵消地震的能量;
(3)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找到震源,在震中挖一个很深的大洞
并对其进行处理,在地震发生时使能量得以泄出,不造成大规模的破坏,或者在地震发生前采取其他的措施,能阻止地震的发生。
这三个未来趋势虽然现在还很难实现,但是我认为这些都很有意义,并相信将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一定可以实现甚至做得更好。
二、对本课程的评价
下面我将就本课程提一下我对您的一些看法。在选这门公选课之前,我问过一些上过的同学,您在他们之中的口碑相当不错,被称赞
为“很牛”。上了您的课后,也确实觉得你是名副其实的牛,知识渊博,上课也很有激情。但是,就单纯的上课来说,我觉得您做得并不是很好,作为一门公选课,您的课堂气氛由于过于严肃而不够活跃,师生互动不多,这主要表现在开始几节课。而且由于出差的缘故叫班长代讲,效果不好,甚至我觉得是敷衍我们。当然,您也有很多优点,例如上课准备充分,讲课有激情,不像其它一些公选课老师 “打酱油”,上课不做准备以放视频为主。这学期您给我们一次自由讨论的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找资料,然后上讲台对一些问题各抒己见,这是您的课最值得肯定的地方。这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它不但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让大家得到了一个宝贵的锻炼机会。这次上讲台表达个人对地震的一些看法,是我上大学以来第一次主动走上讲台,因为我对这次谈论的内容很感兴趣,在这里我对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我希望这种自由谈论在老师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并发扬、丰富。
三.对本课程的建议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我也上过不少的公选课,通过与其它老师的公选课对比,在这里我将提几点建议:
(1)我个人认为作为一门公选课,您上课点名过多,特别是开始几次次次点名,班上人数很多,点名占据了我们大量的课堂时间,我建议您的点名形式改为不定期抽查;
(2)您上课方式不够活跃,吸引力不够,大量的讲授,效果并不太好,我建议您上课多放一些小视频,增加一些师生互动,也许公
选课很多同学热情不高,但是在一些有兴趣、热情同学的影响下,会带动大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如果您出差,次数不多可以让班长代讲,不过如果次数较多,我建议停课。因为班长代讲效果很差,次数多了同学都会有意见。
四、小结
生活在湖北,我本身并没有经历过大地震,对地震的认识也相当有限,以上三点仅是我个人对《天然地震学》课程的一些收获、浅薄的看法与建议,如果有得罪冒犯之处,还望老师包涵,同时也希望我提的建议对老师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第四篇:张伟事迹有感
张伟同志事迹学习有感
张伟同志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光荣人民教师,始终为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忙碌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参加工作20年来,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忱,始终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作为教师,他知识渊博,备课、讲课一丝不苟,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他关爱学生,学校的留守儿童经常会领到他送的学习用品,会到他家吃饭、洗衣,体现了一名园丁的奉献精神。作为校长,他履职尽责,勇于创新,引领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上寻求突破,把一所濒临关门的学校带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他率先垂范,关爱教师,离家200米却坚持吃住在校,心里始终装着全校师生,帮助教师解决困难;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却从不利用权力谋取私利,面对高薪聘请不为所动,体现了一名中学校长的责任与担当。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诠释了新时期的师德新内涵,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在他们的先进事迹的感召下,在榜样的力量和影响下,鞭策自己,鼓舞自己,自觉践行高尚的师德风范,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加强师德师能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一、把爱撒给每一位学生。
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爱。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著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个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张伟老师用自己春风化雨般的爱心,滋润着颗颗童心,以自己无言的大爱为残疾学生撑起一片天,谱写孩子们多彩而又美满的人生,让“残月”同样成为熠熠生辉的“圆月”!
要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
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和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
二、自存高远、无私奉献。
学习了张伟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受益匪浅,内心澎湃!想想自己当初刚踏上三尺讲台时,满怀壮志,也经历过成功与失败,但与他们相比,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平淡。他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与无私的奉献。他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奉献一切,把校园装点成花园,不愧为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园丁,他的事迹可以点燃激情,我想自己应该拿出勇气和热情,更好地走好自己的教育之路。
张伟同志是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的崇高品质,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牢记使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他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以实际行动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是教育系统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学习张伟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转化到扎扎实实的工作中去;学习他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不向困难低头,勇于迎接挑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学习他履职尽责、关爱师生、不图名利的高尚师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把关爱教师、关爱学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追求;学习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甘于清贫,不计私利,一心为公,在奉献教育的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没有探究就没有教育的推进,没有探究就没有教师专业的发展。探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默默创意间,延续师德,延展智慧,延伸创新,从不断刷新的记录,让我们感受到了张校长那独立向上的人格和勇攀高峰的可贵精神。反思自己在教育研究方面的不足,张伟同志的事迹给了我们启发,教育研究就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始,在教学中探究,在课例中探究,在实践中探究和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作为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使者,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践行者和积极推进者。首先需要有爱心。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其次,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内心如火一般炽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全体学生服务,这样才能燃起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熊熊之火。激发学生的斗志也是必不可少的,给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克敌制胜”的决心,这样才能在“创新教育”面前打好攻坚战。
第四 学习他燃烧自己,幸福千万家。
学习了张伟同志先进事迹,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在蜕变,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更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
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有一首诗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做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亮丽,那就是师魂;有一种魔棒最为神奇,那就是粉笔;有一种平台最为神圣,那就是讲台。
三寸粉笔写出人生风流,三尺讲台化作千顷苗圃。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高尚的职业,就应该勇敢地锤炼自己。如果我是一块砖,就应该属于巍峨的万里长城;如果我是一抹红霞,那就应该染遍祖国的万里山河。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千家万户都得到了幸福。
张伟同志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们每个人都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道德的升华。我们学习张伟同志,就要学习他献身教育、执着无悔的崇高境界;学习他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学习他关爱师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严于律己、孝亲敬老的优秀品格。
张伟同志的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实履行教师神圣使命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一位普通校长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他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让我们获得了推动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张 伟 同 志 事 迹 学习有 感
厥山学校
2014.5
第五篇:学雷锋事迹有感
学雷锋事迹有感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未来小学三(2)班张明娟三月份的一节习惯教育课上,班主任老师拿着一本破旧的“小人书”,走进教室,问道:“同学们,见过这种‘小人书’吗?”她把手中的 “小人书”亮了亮。
“没见过。”我们齐声回答。只见那本“小人书 ”封皮有点发黄,里面的纸是灰黄色的,图画是黑白色的,没有彩页,但封皮上大大的“雷锋”两个字吸引了我。
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学习“雷锋”的事迹,他虽然只有20几年的青春,但他的精神永不磨灭;他的事迹虽然很小,但他坚持天天做......”
随后,老师给我们讲了雷锋勤俭节约的事迹:他在困难时期,精打细算,坚持每天扫车厢,为国家扫回2000多斤的水泥。他还利用旧木板,钉了个‘节约箱’,把烂铁边角料、螺丝钉等都装在里面,尽量为国家节约开支.......听了这个小故事,我暗想“原来雷锋做的也真是一些小事,但是他能想到,并能坚持去做。我一个三年级学生能做什么呢?”
是呀,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能不能随手捡起脚边的纸屑?如果全国的小学生都留意身边的环境,我们的环境是不是会变的更美好?如果我们也像雷锋那样节俭,吃饭不掉米粒,不乱扔不想吃的东西,是不是也能为国家节约很多的粮
食呢?想着想着,我觉得我也有梦想: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脚踏实地地干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并能按照自己的梦想去做,“强国富民”的中国梦是不是 就指日可待了呢?
点评:
小作者能以日常生活为素材,语言朴实流畅,突出“脚踏实地地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实,去实现梦想”这一中心,可谓“小抱负,大作为”。
推荐理由: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天天去做”。小作者能从“雷锋”事迹,联想到自己的梦想,联想到每个人的梦想,如果大家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的。所以是一篇“走复兴路,圆中国梦”的优秀习作。
指导老师:张连芳
联系电话:***邮编:7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