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夕阳红 ——记全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兴英

时间:2019-05-13 09:3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美不过夕阳红 ——记全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兴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美不过夕阳红 ——记全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兴英》。

第一篇:最美不过夕阳红 ——记全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兴英

最美不过夕阳红

——记全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兴英

在蒙阴县城东汶河南岸,有一座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的的院落,院内凉亭别致,花木四季飘香,这里就是一家由个人出资创办的老年人社会公益性质的养老公寓——蒙阴县夕阳红老年公寓。夕阳红老年公寓占地面积20亩,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目前建有生活用房40间、办公及服务用房10间、1200平方米的二层楼餐厅、健身娱乐场所。公寓可以容纳160多人居住,先后有近百位老人在公寓安度晚年。王兴英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孝老爱亲的中华美德,实践着关心支持老年福利事业的热心,她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山东省敬老模范”、“市文明市民”、“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县三八红旗手”。

创办老年公寓成为她晚年的梦想

提起创办老年公寓的事,王兴英说,这不是自己一时冲动的想法,也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缘自于自己早年的一个人生梦想,她说:“人生要有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王兴英是蒙阴县工商局的一名普通职工,也是单位的工作骨干,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实实在在体现在她的身上。工作中,她负责县城一处市场的管理,每遇到上年纪的经营户,她总是格外的热心服务,尽量在政策允许下照顾老年商贩,有时还亲自动手帮他们摆设摊位;家庭中,王兴英也是出名的孝顺,她的双亲都是建国前的老地下党员,丈夫那边,公公很早就去逝了,婆婆也长年卧病在床,王兴英把自己的全部孝心和感情投入到老人身上,尽心尽力的孝敬老人。

王兴英和丈夫也十分恩爱。18年前的一天,她和丈夫漫步到县城南的东汶河边,也就是现在夕阳红老年公寓的位置,放眼望去,碧水清波,花红柳绿,美丽的景色让她在心中燃起了一个梦想:要是自己老了后在这里建上两间房子和丈夫安度晚年多好啊!自己有姐妹八人,1

亲戚一大帮,她不禁又想,要是将来能把自己姐妹和她们的公婆也聚到这里,一大家子人在这里安享晚年不更好吗!从此这个美好的梦想就扎根在她心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兴英从电视里看到了中央台“夕阳红”这个节目,从此她就成了节目最忠实的观众,从节目里,她看到了、了解到了全国各地老年人的精彩晚年生活,同时,她也注意到由于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许多年轻人想孝敬照顾老人,却是无法顾及上。一个更大更美好的梦想在她心里形成了:创办一座老年公寓,让更多的老年人过上美好幸福的晚年!

爱心是建起老年公寓的坚强支柱

2000年3月8日,对王兴英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她光荣地从岗位上退休了,也是这一天,她开始了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创办一所老年公寓,从而无怨无悔地投入到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中。

从退休的第一天,她就一个人开始筹备创办老年公寓的前期事务,先是租下了东汶河边,也是18年她产生梦想的地方的一片20亩地。然后,她写了创办申请书,跑到县里有关部门去申请,找县里的有关领导,争取政府的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奔走,事情终于有了结果:2001年6月29日,县政府二楼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个专门讨论王兴英创办老年公寓的会议,分管的县长和县里10多个有关部门的领导坐在一起研究这件事,一致支持她兴办社会公益福利事业。面对这种支持,王兴英心里充满了感激,她当场表态:“感谢领导支持,我一定把事情做好!”

回到家的王兴英也立即召开了一个特别的家庭会议。这一年多里,她四处奔走,家里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她要创办老年公寓的事,是该和家里说的时候了。晚上,她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女婿,自己的姐妹和家人都召集到一起举办了一个家庭宴会,吃饭前,她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创办一所老年公寓。面对着亲人们怀疑、反对的目光,她说:

“我知道你们一定会反对我做这件事,所以才等到现在和你们说,但是我的性格你们知道,我想做的事就是再难也要去做!”

面对母亲的决定,大女儿流下了泪,前不久她还给母亲安排了外出旅游,她多么想让母亲过上一个祥和快乐的晚年啊!

7月1日,静静的东汶河岸上,一阵热闹的鞭炮声中,夕阳红老年公寓正式开工建设了。

梦想归梦想,现实是现实,面对自己美好的梦想,摆在王兴英的眼前却是一片空白:手里仅有丈夫去逝后留下的6000元钱,资金、房屋、证件手续、管理经验,要啥没啥,但她有不怕任何困难,决心做的事就一定做好的决心。

王兴英有丰厚的退休金,有自己房子,有孝顺的女儿,自己完全可以过上一个省心平和的晚年生活,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在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上的余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老年公寓的建设中来。没有资金她就四处借钱,去银行贷款,没有手续,她就到有关单位去一趟趟跑,没有经验,她就到外地的养老院去学习参观……一切都从无开始。为了省钱,从未搞过建筑的她,边干边学,自己当起了设计规划师,规划院落,设计房屋。

经过两年的建设,2003年12月,凭着自己仅有的6000元启动资金,经过王兴英个人的努力,一座有四栋平房,一栋二层楼,60间房屋,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终于建成了,前前后后她投入了近200万元。现在,夕阳红老年公寓的资产己经被评估到300多万元,还有人曾想出500万要买她的老年公寓,被王兴英拒绝了。

创业从来没有容易的事,王兴英创办老年公寓更是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人家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可王兴英却是连个可拆的墙也没有,只能是“借了东墙补西墙”,四处向朋友亲戚借钱,跑银行贷款。为了筹集建设资金,王兴英这个以前遇到困难从未掉过泪的人,竟然也几次流下过眼泪。

2001年底,有人向她追要一笔欠款,当时的她一分钱也拿不出,就在这时,却又“雪上加霜”,她的姐妹和女儿约好趁这个机会“为难

她”,谁也不帮她,好让她知难而退。四处无援,王兴英偷偷地掉下了泪,她知道亲人们不是在故意为难她,是为她好,逼她过轻闲的退休生活。

2002年,王兴英为了一笔贷款,找到县里的一家银行,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她从年初一直跑到年底,先后跑了近200次,11月29日,对方最终没有贷款给她,面对这个结果,王兴英的眼泪再也止不住,飘洒在寒风里。

2001年11月,公寓刚建好的房屋突然一夜间被人砸光了玻璃,看着自己辛劳的成果受到如此对待,满地的碎玻璃如同扎在她心里似的疼,委屈的泪水一下子涌出来。从那天起,她就从家里搬了出来,一个人住在了工地里,直到公寓建成了,也一直住在那,再也没回县城舒适的家住一天。

老年公寓成为百余位老人的幸福之家

2002年12月19日,是个好日子,历尽各种困难,王兴英创办的夕阳红老年公寓终于开业了。

做什么事都要做得最好,王兴英把老年公寓建的和花园一样,公寓内配套齐全,沙发、彩电、卫生间、洗澡间和宾馆一样,还专门为老人设置了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针对老年人的特点,王兴英还为老人建设了门球场、羽毛球场地,让住在这的老人过上最舒服的日子。

除了平时照顾好老人外,每到八月十五、九九老人节、春节等这样的节日,王兴英都组织这里的老人一起活动,过上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每位老人的生日都记在心里,如果老人的儿女没时间来,她就为过生日的老人举办生日宴,如同老人的亲人一样。2006年的农历八月初六,是赵希泉老人的生日,家人把他接回家准备让他过了中秋节再回来,可是老人第二天就回来了,见了王兴英就哭着说“不走了,再也不走了!”

公寓刚开始运转时,为了节省资金,王兴英并没有招用太多的人员,什么大事小情都自己来做,既当院长又当服务员,早上五点四十准时起床,晚上十一、二点睡觉,从早上忙到晚上,天天在每个老人身边跑前跑后,为老人服务,有时走得脚底都疼,她说:“别看我平时就是在一个院子里来回跑,细算起来,相当于我一天得走上40里长路啊!”

“把每位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来看待!”王兴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如同亲生女儿一样照顾着每位在公寓养老的老人。

这里的老人,年纪最大的有90多岁,年纪最小的也有60多岁,每个人身体多多少少的都有点病症,有的老人还经常大小便失禁,每遇到这种情况,王兴英总是自己亲手去为老人搓洗身体,换洗衣裤,而从不把这个脏活让别人做。94岁的王庆兰老人,几乎天天大小便失禁,一直都是王兴英亲手为她清洗。

上了年纪的人有时脾气和小孩子一样,经常“不讲理”,遇到这种事,王兴英没少受“委屈”,但她总是耐心地对待每一位老人,从没有发过火,生过气,更没有粗语相待,直到他们心平了,气顺了为止。一次张英老人因为安暖气的事“不讲理”起来,王兴英就像哄小孩一样,直到老人满意。

李益新是来老年公寓较早的一位老人,2003年春节,儿女把他接回家,他只在家吃了个午饭,就闹着要回老年公寓,当天下午他就回到了公寓,在公寓里过的春节,以后老人再也没回过家,就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家,每顿饭只有王兴英喂他,他才肯吃饭,就连老人的亲儿女喂他都不吃。

每位住在这里的老人都对王兴英说:“你就是俺的亲闺女!” 王兴英的夕阳红老年公寓虽然也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但王兴英并不是想为此挣钱发财,收取的费用也仅够还贷款和维持公寓的正常运转之用,有时她还要从自己的退休金里往外拿钱。

在夕阳红老年公寓生活的近百位老人中,有12位老人比较特殊,他们有8位是生活非常困难拿不出生活费,还有4位是老革命伤残军

人,照顾他们王兴英一分钱也不收,每个月还得花费2000多元钱,本来就有不少欠帐,运转困难的公寓财务就更捉襟见肘了,但王兴英从没因此说过一句怨言。

王兴英不仅对老年人痴心服务,对社会上的困难群众也是尽力帮助。52岁的包丕珍丈夫去逝后失去了生活来源,还有3个孩子正在上学,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王兴英把她找到老年公寓里当保育员,缓解了他们生活的困难。老年公寓的服务人员都是农村特困户和下岗职工。像包丕珍这样困难情况的在王兴英聘用的12名职工里就有8个。

在这生活的老人们和职工都说:“她是一个好人啊”。

老年公寓成为全家人的大事

从一个梦想到梦想的实现,从一片荒芜的河滩到一片占地20多亩的院落,从一个普通的退休职工到一个投身社会公益事的名人,王兴英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太多、太多。但这一切对王兴英来说己经无所谓了,面对着自己逐步走上正轨的老年公寓和自己从事的社会公益事业,她心里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让她最感欣慰的是,亲人们从开始的不理解、反对变成支持她的事业了。自己的几个姐妹不仅肯借钱给她,帮她办事业,而且还长年在公寓里给她当帮手,从不要报酬。社会上也对她一心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创办老年公寓的事四处传送。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慕名前来采访她,山东台“老友”和“乡村季风”栏目也分别对她的事迹做了报道。九九老人节和春节期间,县里各有关部门、部分企业家还经常到老年公寓走访慰问。

王兴英在全力服务老年人的同时,还积极响应蒙阴县妇联、民政局等单位开展的“关爱孤儿、助学成才”、“领孤儿回家过年”和“为孤儿建家认亲”等活动,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开展救助孤儿行动。为了让孤儿和家庭困难学生感受家庭和亲人的温暖,她共认领了17名孤儿,在老年公寓本来就很艰难运转的情况下,还负担着他们的学习和

生活费用。中秋、元旦、春节…….在每一个节假日,17名孤儿不仅有了一个温馨的家,还有了一个共同妈妈——可亲可敬的王妈妈!在2009年春节,17名孤儿都高兴的穿上了新衣服、领到了压岁钱,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度过了一个温馨快乐的新年。在吃完年夜饭以后,孤儿们眼含热泪异口同声的喊了一声:“妈妈,我们爱你!”

随着老年公寓服务社会的种种措施的实施,随着老年公寓扶老济困的种种善举,蒙阴县夕阳红老年公寓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接纳,报名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王兴英和她所热爱的老年服务事业一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第二篇:道德模范孝老爱亲

用 心 温 暖 他

——庞村镇大庄村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付爱丽

付爱丽,女,现年43岁,是庞村镇大庄村第六组村民。她不是名门望族,也不是女强人,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平时在家孝敬公婆,操持家务,从不推辞,任劳任怨,一家人幸福地生活着。

三年前,婆婆突然去世,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变得有些低落,悲痛之余,令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公爹的晚年生活怎样平安幸福地度过。

老年丧偶是常事,可这事却让爱丽心里十分不平静。她经常发现公爹时常唉声叹气,偷偷地抹眼泪,也不爱和街坊邻居喝茶聊天了,有时还无端的发一些牢骚,这一切付爱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安抚老人孤独的心,付爱丽常常是变着花样做些好吃的,和儿女们一块儿陪老人吃饭,聊天,看电视,平时,只要上街,都要给老人带些他爱吃的水果点心,所做的这些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引起老人的反感,碰触老人孤独的心。平时她对老人的牢骚也从无怨言,这她都能理解,是啊,辛苦一辈子的老两口,到了该享福的时候却撇下了另一半,怎能不伤心呢?儿女们能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孩子们孝敬他,爱他,大家没有遗忘他,这个家还会慢

慢地充满欢声笑语。

严冬,气温下降到零下8度,爱丽担心公爹夜里受冻,就把自己用的电热毯给公爹铺在床上,后来她发现老人不会用,就立即又买来暖水袋,天天晚上把热水灌好,床铺好,然后把暖水袋放在被窝里,还把自己结婚时陪嫁的新被子搭在上面,把尿盆放好,一切准备就绪后,才悄然离去。久而久之,老人走出了孤独,脸上有了笑容,经常出去看别人打牌,下棋,每天早晚都和老伙伴们去散步。慢慢地,爱丽用她那颗真诚的心感动了老人。现在公公经常在街坊邻居面前夸自己的儿媳:“爱丽就是俺的亲闺女。”村里的人也都说:“看人家周四云,虽说妻子走了,但儿媳照顾的这样好,真是修来的福气。”

酷暑来临,付爱丽怕老人受热中暑,特地买来空调,又怕老人管理不善,特意把开关装在院里,每天两开两关:中午送饭时打开空调,等来取碗时关掉空调,晚上也是如此。平时,看到老人的衣服该换洗时,晚上把洗好的衣服拿去放在床头,等老人换好后再进去把脏衣服拿走,洗好后才去睡觉。村里有的孤寡老人没人照料,衣服脏了,没人洗,自己也不会洗,而付爱丽的公爹从来都穿得干干净净的,村民们说:“看人家四云,啥时候穿脏衣服了,都是爱丽伺候的周到。”一次,老人很不好意思地说:“以后我的衣服我自己会洗。”爱丽却说:“你不是说我也是你的亲闺女吗?闺女洗衣

服理所当然啊!”老人感动地哭了,这两行热泪多少年没有轻弹过,这是感动的泪,也是幸福的泪。

付爱丽,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照顾着亲人,温暖着亲人,她不光是同龄媳妇们的典范,也是下一代孩子们的榜样。

修改人

卢丽娟

***

用 肩 挑 起 希 望

——庞村镇彭店寨村好媳妇李雪霞

李雪霞,女,今年47岁,是庞村镇彭店寨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妇女。她无怨无悔,精心照料年迈多病婆婆的事迹,在村内传为佳话,倍受村

民称赞。

婚前,她就知道丈夫家里兄妹多,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家庭负担比较大。但这位善良的姑娘,想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后尽管家境贫寒,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一家人也就其乐融融。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前几年婆婆患上老年痴呆症,家里花费了大笔的医药费也无济于事,而且婆婆从此由一个健康人变成生活难以自理的痴呆,婆婆有时脑子清楚,有时糊涂,婆婆身边离不开人,万一她走丢了怎么办?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婆婆,善良的李雪霞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不分昼夜

地照顾着的婆婆,不嫌脏,不嫌累,端屎倒尿,每时每刻的在床前嘘寒问暖。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婆婆的病有了好转。家里的家务活,需要她;生病的婆婆,需要她;她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思量过后,这个坚强的女人,毅然挑起了这些生活的重担。

这么多年来,雪霞一直待在婆婆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婆婆却说久病床前有孝媳。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个便桶在墙角,每天一次清洗;婆婆洗澡要备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平时串个亲戚雪霞也不敢多呆一会儿,都要赶回家侍奉婆婆,否则心理不踏实。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播放器放在婆婆床头,替她清寂解闷。隔三差五,给婆婆洗头、梳头、剪指甲、洗澡,在外人看来,这不是亲娘俩胜似亲娘俩。

前几年,家里还种着地,每到农忙时,雪霞是最忙的,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后出早工,晚上要收拾家务到深夜才入睡,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她像个壮汉似的,割麦收麦,浇地撒肥,掰玉米装车,哪一样都得做,雪霞晒得又黑又瘦,累得直不起腰来,但她都没发一回牢骚,说一句怨言,任劳任怨,虽然累,但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的。

过度的操劳,使年仅47岁的她人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沧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无不显现出她付出的艰辛与汗水。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雪霞用她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

患难显孝心,日久见真情!生活的重担压不倒这位善良、坚强的女人,她会承载着爱心、孝心一路走下去。

撰稿人 魏运晓

修改人

卢丽娟

***

至 爱 的亲 情

——庞村镇彭店寨村王成壁老师事迹材料

王成壁,庞村镇彭店寨村村民,他是一名7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他日复一日地照料着九十多岁高龄的母亲。这位七旬孝子悉心照顾老母亲的事迹在村里已传为佳话。

王成壁老师兄弟6人,他排行老大。父亲早年去世,贤

淑能干的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一手拉扯大。可2003年,母亲去厕所不慎摔倒,小腿骨折,卧床不起,白天晚上都需要人照顾。当时王成壁老师60岁出头,刚刚退休,弟弟们都在外头工作,家里孩子小需要照顾,分身无术,都想尽点孝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家商量请个保姆,王老师却说:“花那钱干啥,我是家里的老大,母亲生病理应由我来照顾。你们尽管安心工作。”于是,王成壁老师主动承担起护理老母亲的重任。

母亲没办法自己一个人下床活动。每当母亲醒了,王老师就扶母亲坐起来,背后放个被子,让母亲靠着,自己就坐在床边,陪母亲说说话、聊聊天。等母亲累了、睡着了,王老师就把家里收拾收拾,洗洗衣服、做做饭。自从母亲卧床后,王成壁老师给母亲清洗屎尿从没皱过一下眉头,屋子里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天气好时,天天晒衣服、被褥,衣服脏了,赶紧拿干净的换上;被褥脏了,马上拆洗。一日三餐,他都精心烹饪,做母亲喜欢吃的饭菜。他从一个不会做饭的门外汉,学会了擀饺子皮、做饺子馅、包饺子,而且是现包现吃,从不让母亲吃冻水饺,他说冻水饺皮硬不好消化。在王成壁老师细心的照料下,老母亲终于恢复了健康。一年多后,母亲能下床走路了,生活基本能自理。王成壁在照顾好老母亲的前提下,还闲不住,经常到地里干农活,补贴家用。

在家人的陪伴与祝福下,王老师的母亲快乐地步入90高龄了。看着被子孙环绕的母亲,王老师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幸福。在母亲的笑声中,王老师感到自己这些年所承载的辛劳、艰难全是值得的。母亲虽然已是90多岁高龄,但老人的精神状态很好。“百善孝为先”.王成壁孝老爱亲的故事,感动着身边的居民,在十里八村传颂着。

撰稿人

张优优

修改人

卢丽娟

***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庞村镇大庄村道德模范王粉桃

王粉桃,女,现年80岁,是大庄村第一村民组村民。别看她年龄大,可身子骨挺硬朗的,平时,和街坊邻居和睦相处。特别是照顾身残的丈

夫,五年如一日,那才是不离不弃,患难与共。五年前,家里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王粉桃的丈夫是个退休干部,有退休金,孩子们又都有自己的工作,在农村,这样的家庭条件别人不知道有多羡慕,老两口辛苦一辈子,该携手相伴,乐度晚年了。没料到在2008年的冬日里,丈夫周艮太突然得了场大病,跑偃师、去洛阳,钱花了,药也吃了不少,可最终还是落了个偏瘫的毛病。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工作,照顾老伴的责任自然都落在了王粉桃的身上,她经常对子女们说:“公家的事重要,不能耽误,家里的事

我一个人干就行,你们别担心。”

每天清晨6点多王粉桃老人就起床了,收拾家务、做饭,给老伴穿衣服、洗脸、刷牙……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偏瘫的老伴。看似简单的吃喝拉撒,对于身残者来说,不知道有多难,对伺候者——年迈的王粉桃老人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先说吃吧,丈夫胳膊不灵活,手颤,吃饭得一勺一勺地喂,再加上老伴有时脾气不好,心情容易激动,稍有不如意时就摔碗,越着急说话越不清,还光哭,饭不是嫌热了,就是嫌凉了,总是不合胃口。夏天,一次吃饭时,丈夫把碗推翻,饭洒在王粉桃胸前,烧的她胸口热辣辣的,她忍着疼痛还得哄丈夫。夜里她不知哭过多少回,寒冬腊月怕丈夫受冷,她在屋里生个火炉取暖,每天陪老伴看看电视,说说话,让老伴不孤单。瘫痪在床的丈夫大便不好处理,她做个窟窿凳子,让他解大便,王粉桃老人也那么大年龄了,把老伴从床上搬到凳子上非常吃力,王粉桃老人就一步一步挪过去把老伴安顿好。有时候王粉桃老人在院子里忙着做家务,没能及时来到丈夫身边,老伴拉在床上,擦洗还得费不少功夫,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王粉桃老人从来没埋怨过,没发过脾气,没责骂过老伴,弄的老伴特别不好意思,有时眼圈儿都红了。

护理过瘫痪病人的人都知道,洗澡是个大问题,给老伴洗一次澡得用去王粉桃老人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不服

老的王粉桃老人每次都是吃力地把老伴搀扶到洗澡间里洗,这两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人感到有点儿力不从心了,可是每周为老伴洗一次澡的习惯可不能改变,怎么办?就在床上洗,上边铺个防水的单子,下边接一个大点儿的盆子,一遍一遍地擦洗,“我爱干净,老伴儿也爱干净,麻烦是麻烦点儿,但是目的达到了。”老人一脸得意地说。瘫痪在床的病人最怕得褥疮,王粉桃老人就每天给老伴按摩,翻身,有时候自己的手抖按得生疼,她都能忍受。天气暖和时,她都会把老伴推出去晒太阳,老伴在他的照料下,脸色红润,干干净净,根本不像一个病人,儿女回来看到后,劝母亲找个保姆帮忙,都被王粉桃老人拒绝了。

这5年她受得罪可想而知,5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一个年迈老人对丈夫的担当,对家的责任,一个80岁的老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王粉桃和他的老伴在夕阳下会越来越幸福。

修改人

卢丽娟

***

当代的“穆桂英”

——庞村镇赵屯村好媳妇李素琴

李素勤,伊滨区庞村镇赵屯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

李素琴的丈夫因工作需要经常不在家,家里的重担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农村家务活、地里的活哪一样都需要劳力,素勤和村里的男劳力一样,种菜,卖菜,割麦,浇地,掰玉米,撒化肥,除草,样样不落下,在同龄媳妇们眼中,用几个字概括“人家真中!”辛苦之余,既要悉心照料公婆,还要看护一对儿女的学习,但她把这个家操持得美满温馨,从不让丈夫多操心,丈夫空闲时间回家,顾不得休息,夫妻二人共同去田间干活,前几年,收麦,收玉米,拉着架子车,一人拉,一人推,二人配合的非常默契。她既是一个孝顺的媳妇,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还是一个善良的母亲。

自与丈夫结婚以来,她视公婆如自己的亲生父母,将心比心,公婆一直把她视如己出,比闺女还亲,有些话宁愿对她说也不愿意告诉自己的女儿们,素勤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贴心人。生活中对老人悉心照顾,夏天,凉好绿豆水;冬天,生个火炉;天热了,准备好电扇,买回夏装;天冷了,买回毛衣、羽绒服,经常晒被褥。隔三差五,洗头梳头剪指甲。

饮食上那是更不用说,饺子,卤面,菜馍,油条„„变着花样让老人吃得舒心。婆婆经常腰疼、腿疼,就四处给婆婆寻医问药,擦腰洗脚或陪送医院诊治,就像女儿照顾母亲一样。

《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素琴用自己切实的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婆婆在96年头部意外受伤,她跑前跑后,买药,送饭,给老人擦脸、洗衣、端便盆,从不嫌脏嫌累,还经常给老人买营养品,陪老人聊天。街坊邻居对老人说:“你有个好女儿啊!”他们哪知道她比女儿还要亲。

后来婆婆不小心又把腿给扭了。素勤仍旧无怨无悔,每天送饭,照顾生活起居一个月。婆婆感动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说:“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媳妇比亲儿子亲女儿待我得都好,我这个老太婆真是有福气,遇到这么好的儿媳妇!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啊!”邻居们都羡慕这个像女儿一样好的儿媳妇。李素勤的事迹不但在赵屯村而且在周围村庄也传为佳话,没有谁不夸她的,都说:“有个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

素勤对待邻居,也是热心周到,随叫随到。左邻右舍,有什么事都愿意请她帮忙。素琴针线活做得好,眼光好,谁家娶媳妇嫁闺女,那是有叫必到,跑前跑后,忙里忙外,赶集帮忙挑结婚用品,做被子,捡菜,洗碗,干起活来干净利落,那真是一个好把式。春秋季浇地,由于井水供应不足,只好排到晚上浇地,邻居妇女们都会请她去做伴,尽管白天干活已经很累了,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邻居,并准时到地里等着,一会儿改畦儿,一会儿堵漏水的地方,忙前忙后,有时,遇到干旱或难浇的地,能忙到天亮,白天她还照样去地里干活。

素勤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公婆的好儿媳,是众人眼中的“穆桂英”。

推荐人:李玉明

电话:*** 修改人

卢丽娟

***

众人眼里的好媳妇

——庞村镇草店村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许炎炎

庞村镇草店村一组,有个好媳妇,名叫许炎炎。1981年7月生,初中文化。别看她瘦瘦的身材,低低的个子,黑黑的脸儿,但做起事来,真是人见人夸。只要提起许炎炎,街坊邻居都是几个字“炎炎真好!”。街上老人夸,同组媳妇们夸,公爹更是见人就夸。

一、在家里,孝老爱亲

炎炎自从嫁到婆家后,敢于担起家庭生活重担,一直模范践行家庭美德。从未惹过老人生气,十几年没和丈夫吵过嘴,更没打过架。用她自己的话说:“丈夫从小没妈,公爹把他

养活大不容易,俺俩吵嘴,实际上是气老人。”听,多体量人的话语,有这样知书达理的媳妇,还吵什么呀。

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许炎炎公爹年龄越来越大,身边需要人照顾,炎炎和丈夫商量说:“咱不能到远处打工了,宁可少挣点钱,也要在家照顾咱爹,万一咱在外地,爹要是有个头痛脑热没人管,咱干着急回不来咋办?以后咱咋见人?”丈夫同意了。几年来,夫妻二人一直在本地铁箱厂干活。每天下班后,抓紧时间做饭,一日三餐、端茶送水、洗衣晒被,炎炎总是抢着做。老人、儿子、媳妇、孙子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和睦幸福,老人脸上总是笑呵呵的。

老人虽喜在心上,但也确实心疼两个孩子,特别是儿媳许炎炎,想帮他们分担些家务。一次趁二人上班,老人将衣服脱下自己洗了。炎炎下班看到院里晒的衣服,哭了,以为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惹老人生气了。公爹一问,才知是自己洗衣服惹的,从那以后,再也没洗过衣服。

今年春节过后,公爹得了病。病在老人身上,疼在孩子们心里。炎炎和丈夫一起,陪老人四处求医,待确诊为癌症后,她特意嘱咐医生,千万不能把病情告诉公爹。为给公爹治病,她还几次向娘家借钱。第一次结算,在支付了巨额医疗费后,为了平衡老人心态,炎炎却对公爹说:“花了一千多块钱,新农合再报销报销,咱自己不用花几个钱。”

在医院住久了,老人有所察觉,非要回家不可,没办法

只好暂且出院。每月按时去洛阳医院化疗。每次去之前,公爹心疼钱,炎炎都是千劝万劝让老人放宽心,别担心钱的事。丈夫说一个人去,炎炎非要陪他们一块儿去。她说:“在家我也没心,跟丢了魂似的,我担心你们。”后来,二人全都暂时辞了工作,每天悉心照料着老人。用炎炎的话说:“只要能看好俺爹的病,砸锅卖铁、拆房搭棚住我也愿意。”

二、邻里间,热心助人

炎炎是个热心肠的人,谁家需要帮忙,她都会跑前跑后。

邻里孙义彬卧病在床,一次炎炎去串门,听他说很想吃沙琪玛点心,炎炎二话没说,回家骑上电动车,去镇上买了几斤送去,病人妻子掏出钱硬要塞给炎炎,可她说什么也不接,她说:“只要病人高兴,十几块钱算个啥。”真是邻里情胜远亲啊!

一组村民万桂平老人,三个孩子、媳妇都在外地打工,自己一个人在家。一次得了病,需要到镇卫生院输液,但自己又不会骑车。许炎炎知道后,连续十几天,每天往返十几里,过快速通道(洛偃快速通道特别宽,车辆特别多,过着非常操心),带万桂平去镇卫生院输液,直至痊癒。春节三个儿子回来听说后感激不尽,见人就说:“非亲非故照顾俺妈,炎炎真是大好人。”

为了方便村民,草店村一组村民的理发费由村民组统一

支付,有专门的理发师每月两次上门服务。每次都在炎炎家门前理发时,既要用电、用水,又会把头发茬刮一地。几年来,电、水都用炎炎家的,组上一分钱电费没掏过,每次理完发,炎炎总还得忙上一阵子打扫。但她从来没说过一个不字。有时丈夫看不惯嫌脏又麻烦,炎炎却说:“在外你不要说,都是街坊邻居,脏点,我扫。”

第二届“感动庞村道德人物”评选活动一开始,一组村民很多人便向村委反映,共同推荐许炎炎。村民们说:“这一次要是不评许炎炎,咱村道德模范评选甭搞了,再评纯属作秀。”

许炎炎就是这样一个公爹夸,邻居夸,众人夸的好媳妇。

修改人

卢丽娟

***

第三篇:全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推荐材料

全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推荐材料

用真爱,续写生命的奇迹

——县检察院公诉科长龚凤初照顾病妻20年的感人事迹

这是一个凄婉而美丽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段男人对女人的真心承诺。

这是一首丈夫续写妻子生命奇迹的浪漫诗歌。

秋阳夕照,杨柳依依,湄水河畔的林荫道上,中等个头、头发有点儿稀疏的龚凤初挽着脸色红润、衣着整洁的妻子李芳娥正在散步。柔和轻软的话语和会心的微笑交融在一起,溢满了温馨和爱恋!然而谁会想到,这位年已52岁的李芳娥竟是位白血病、丙肝等综合症患者。56岁的龚凤初对她不离不弃,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精心照顾妻子,使原本被医生下了死亡通牒的妻子的生命延续了整整20个春秋,他把做男人的柔情和丈夫的责任演绎得尽善尽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美丽聪慧妻子突遭病魔袭击

1982年的春天,在那个鸟语花香的季节,在湄水河的见证下和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27岁的退伍军人龚凤初与县城23岁的美丽姑娘李芳娥幸福地结合到了一起。从小在乡下长大的龚凤初憨厚坦诚地向妻子许下了一生的诺言:“不论贫穷还是富贵,不论疾病还是困苦,我都会真心爱你一辈子……”

骨髓穿刺、血液抽检、切片化验、输血输液、化疗……看到妻子头发掉了、表情痛苦,龚凤初心如刀绞。“妻子还很年轻,我要让她好好享受人生的美丽和幸福,我更不能让女儿失去心爱的母亲……”当年只有36岁的龚凤初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妻子筑起精神的堤坝,挡住病魔的恶爪。

廿年默默付出践行爱的承诺

从妻子病倒那天起,龚凤初就不得不使用“分身术”。此前,家务基本上都是妻子包揽,如今这一切全落在他这个结婚仅几年的大男人身上。他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做饭、做家务,学给女儿梳头,样样担当。当时他是县检察院起诉科骨干,院领导给他特批假期照顾妻子,但他想到科里人少案多、办案任务重,仍坚持按时上班抢活干,下班后马上守护在妻子身边,还要挤出时间接送正在读小学的女儿、照顾年老体衰的父、母,都细心入微。每周还必须按医嘱带妻子搭中巴车赶到省城湘雅医院检查一次,来往奔波,他都顽强地挺住了。

在妻子住院期间,为鼓足她战胜病魔的勇气,龚凤初努力在妻子面前表露出一种爽朗明快的心情,细心为她端水喂饭,洗脸擦身,梳头按摩,宽慰疏导,给妻子读报刊杂志,讲轶闻趣事,与她聊快乐的往事。他不想让妻子心里有一点儿担心。有时,妻子因离开工作岗位后的烦恼、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和长时间病痛的折磨而心情烦燥,他就想方设法让妻子开心。只要妻子身体许可,他就拥着她倾听潺潺流水和蛙鼓鸟鸣,或到

月,李芳娥经湘雅医院确诊又同时患上丙肝。两种疾病在治疗上的冲突让省城大医院的专家们都束手无策,但龚凤初不愿放弃,带着妻子的病历遍访名家,终于在湖南中医学院附一医院寻访到一位刘姓教授。在他的真诚打动下,刘教授细心琢磨给李芳娥开了一个中药方剂。服用一段时间后,李芳娥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有所好转。龚凤初信心倍增,他经常边看案卷,边为妻子熬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找遍秘方名师,搜尽奇草异药,不管多难多苦,他都毫无怨言,细心呵护,精心侍候妻子按时服药。

又几年过去了,生命仍在延续。但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李芳娥的病情又突然再度恶化,多次出现大出血、血小板急性减少、深度昏迷等恶性症状,医院几次发出病危通知。妻子怕拖累他,不愿继续治疗。他温情地对妻子说:“有真情就有希望,我一定要让你幸福地活着!”他的真情再次感动了医生,医院也专门为李芳娥制定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斗转星移,20年过去,他用自己真挚的爱、纯洁的情和无怨无悔的悉心照料,把妻子一次又一次从死神手里拽了回来,打破了医生称这样危重病人只能短时间存活的预言。

生命因真爱而不断绽放精彩

二十年间,李芳娥的病情时反时复,厄运总是如影随行,但也让龚凤初从中看到了延续妻子生命的希望所在。

为摸清妻子病况,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从妻子患病时起,过的医生听说她至今还好好地生活着,并得知龚凤初夫妇相互勉励、战胜病魔的事迹后,托人对他捎话说,“我真的不敢相信。你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

20年,7300个日日夜夜,龚凤初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与妻子风雨同舟,共战病魔,携手直面坎坷人生。20年,80个春夏秋冬,龚凤初承载了他从36岁到56岁人生的黄金时光,浓密的黑发早已被残酷的岁月抹得稀疏。他却欣慰地说:“我人生有三大成果。一是当年妻子的病友都不在了,我用真爱延续了妻子生命20年,还要延续下去;二是女儿的教育没有失败,她已被国家培养为法学研究人才;三是自己较为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这20年间,他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裳,用的是老式手机,吃的是蔬菜淡饭,他一边照顾重病之妻,一边忠诚履行检察职责,先后担任过反贪局副局长、民检科长、控申科长和公诉科长等职务,六次获得嘉奖,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还获得过全省优秀检察干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诉人等荣誉称号。

如今,李芳娥每月的医药费要三、四千元,不堪重负的龚凤初还是一如既往地重复着过去的故事。长期甘于清贫的他仍乐观地说:“妻子能快乐地活着,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李芳娥逢人便说:“龚凤初心眼好,人实在,靠得住。有这样的丈夫,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第四篇: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是你们用人间大爱,诠释生活的真谛;用人间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

刘培、刘洋

刘培、刘洋的父亲刘盛均在湖北襄阳一家汽配厂工作。2013年6月18日凌晨4时,刘盛均在作业时不慎被高温蒸汽烧伤,全身96%的皮肤烧伤,生命垂危,被转至武汉市第三医院抢救。其间,医院从刘盛均自体取皮做了一次皮肤移植,但效果不佳。医院提出若能从直系亲属身上取皮,是让刘盛均尽快脱离危险的最佳选择。虽然知道大面积取皮存在风险,但刘培、刘洋兄弟俩都试图说服对方,用自己的皮肤去挽救父亲。为此,兄弟两个多次“争吵”,甚至“打架”,都认为父亲供养自己读书多年劳累,一定要舍身救父,不然会一辈子遭受良心的谴责。为了保护弟弟,哥哥刘培趁弟弟上班,偷偷签下了手术单,用自己的头部和背部的皮肤移植到父亲的四肢及腹部,使父亲的恶化病情得到控制。

罗长姐

罗长姐,女,土家族,1928年9月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九门村村民。

35年来,罗长姐精心照料在部队执行任务时不幸患上乙型脑膜炎、严重智残、按政策应由政府抚养的儿子。虽然充满艰辛,甚至被儿子打瞎一只眼晴,但她始终无怨无悔,悉心照料。

“儿子是立了军功的军人,我是军人的母亲。绝不能给国家和部队添麻烦,给儿子脸上抹黑。”1978年,家住鄂西深山中的罗长姐,果断接回执行特殊任务时突发意外精神失常的儿子,悉心照料至今。35年来,为照顾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每天都要发病的儿子,罗长姐脸无数次被儿子抓破,胳膊和手被咬伤,全身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一次,她帮儿子洗澡,儿子突然一拳挥来,把她的右眼珠打了出来,她失去了右眼。每年,她都将家里的口粮卖掉一半,领着其他孩子拔野菜、挖葛根填肚子,攒钱买儿子喜欢吃的大米。她买来绞剪和剃刀,每月给儿子理发,儿子不听话,她为之理一次发短则三四天,最长的一次用了七天。

为了顺应儿子在部队养成的习惯,罗长姐在吊脚楼住房周围建起一米多高的木栅栏,修了一条环形走道,带着儿子跑步“训练”。由于儿子对军队生活记忆深刻,吃饭喝水一定要用部队的搪瓷碗。罗长姐翻山越岭,到处寻找、购买类似部队发的搪瓷碗。至今,儿子摔坏了100多个搪瓷碗、折断了一万多双竹筷。罗长姐不让医生给儿子注射镇静剂,也不让家人用铁链锁住儿子,儿子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全天候照料儿子吃喝拉撒睡。曾有医生预言,罗长姐的儿子活不过40岁,但是她用母爱创造了奇迹,今年罗长姐85岁,她62岁的儿子身子骨依然硬朗。

罗长姐先是送弟弟入伍,接着送儿子入伍。73岁那年,她又送孙子参军。每天不管多忙,她都把家门楣上方的“光荣军属”牌和儿子的军帽、军功章认真擦拭、整理一遍。她说:“当兵是保卫祖国,是最光荣的事!”以罗长姐为原型的电影剧本《天下娘心》已获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将于近期进行拍摄。

罗长姐荣获全国双拥模范个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许张氏

许张氏,女,汉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四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许张氏,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97岁老人,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因为生在旧社会,17岁时嫁给了同村的许奎元,人们就叫她许张氏。40年前,小儿子许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连家人都不认识,全家倾其所有为其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张氏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1994年,许全意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时,许张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张氏硬是咬着牙自己坚持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许张氏自己动手去做。有时许张氏累得不想动,但是一想到儿子没吃上口热饭,心里就难受起来。每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几次,看看儿子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尿床。儿子的头发、胡子都是她亲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那种木讷。

“二哥是我母亲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们,我们想搭把手都不允许,更别说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顾了。”女儿许长荣说。许张氏说:“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顾孩子一天。”也曾经有人提议出资帮助许奶奶的小儿子住进福利院,减轻老人的负担,让她安享晚年,但被许张氏一口回绝了。老人认为福利院的护理人员虽然不错,但自己在家里亲自照顾儿子应该更好些,她不愿意儿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带着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坚毅。

虽然家境贫困,许张氏却有自己的原则,好心人送来的钱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小儿子分别办理了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时,总是不忘念叨几句感谢的话:“给政府添负担了,共产党好啊!”

许张氏荣获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皇甫辉勇

皇甫辉勇,男,汉族,1983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3056部队51分队班长。

皇甫辉勇,一个用大义大爱传递正能量的“雷锋式士兵”。当妻子身患重病时,他用铁骨柔情呵护至亲至爱,情真意切,用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一名当代中国军人的赤诚、无私和坚韧。

2001年,皇甫辉勇与江苏姑娘蒋晓芳相识。第二年夏天,皇甫辉勇表白时,蒋晓芳想到自己奶奶年迈多病、养父身患残疾终身未娶的家庭条件,不愿将自家重担压到皇甫辉勇身上,婉言拒绝了他。但皇甫辉勇看重晓芳善良贤淑、勤俭持家的优秀品质,坚持与她交往。2004年6月,蒋晓芳的奶奶突然发高烧,皇甫辉勇立即寄去大半年省吃俭用存下来的500元义务兵津贴。2008年,由于蒋晓芳婚后住在公婆家,养父家失去主要生活依靠,奶奶治病又要花钱,生活变得困难起来。细心的皇甫辉勇主动为岳父办了一张储蓄卡,隔一段时间就往里面存上一两千元钱。2010年11月,蒋晓芳的奶奶摔倒病危,皇甫辉勇无法请假,就马上给奶奶打去5000元治病。奶奶去世后,皇甫辉勇主动把身患残疾的岳父接到自己家住。

2011年3月,蒋晓芳检查出恶性脾肿大,手术要3万元,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是很大一笔钱。为不影响皇甫辉勇工作,蒋晓芳一直隐瞒病情。皇甫辉勇知情后,四处寻医借钱,为妻子成功做了手术。但无情的病魔第二年再次降临到蒋晓芳身上,她被查出患有畸胎瘤,手术费高达十几万元,即使手术存活希望也十分渺茫。善良的晓芳怕拖累丈夫,提出离婚。皇甫辉勇却坚定地说:“晓芳,天塌下来,我顶着!”在部队和战友的帮助下,蒋晓芳接受了手术。术后蒋晓芳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皇甫辉勇就悉心照顾她饮食起居。2012年12月,蒋晓芳病情突然恶化。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和渺茫的治愈希望,皇甫辉勇没有选择放弃,他说:“没钱可以借,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妻子去世,皇甫辉勇安顿好妻子后事,把岳父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迁到自己父母的户头上由自己代缴,并托付家人照看好岳父。妻子住院期间,他帮同病房低保户老人垫付2000元医疗费。他还与镇江福利院一名与妻子身世相似的9岁女孩,建立了长期资助关系。今年,他在部队倡导建立“爱心基金”,带头捐出工资,筹集资金20多万元,成立30余人的“爱心团队”,经常到社会上为群众服务。

皇甫辉勇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南京军区表彰为“学雷锋标兵”,入选“中国好人榜”。

丁水彬

丁水彬,女,汉族,1971年12月生,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员工。

丁水彬多年来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地护理双腿瘫痪的公公、年迈多病的婆婆和双目失明的丈夫,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之歌。

1999年,丁水彬与丈夫王健宏结婚。公公1971年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婚后,丁水彬毅然从婆婆手里接过护理公公的重担,白天,她要经常为公公擦洗身体,按时给公公伤口烤电、换药,每2至3个小时要帮助上一次厕所,翻一次身;晚上,她要清洗尿布、褥子,还要打扫室内、清洁卫生。到过她家的人都说,家里不像是有病人,这样清洁整齐,真不容易。在她的护理下,公公从未发生过身体感染,更未生过褥疮。但好景不长,2002年6月,丈夫王健宏患全身“重症多型性红斑”,经全力抢救虽保住了生命,但双目失明。丁水彬又承担起了照顾丈夫康复的重任。然而祸不单行,2003年,婆婆梁秉兰在身患胰腺炎、胆结石、萎缩性胃炎和高血压等多种病症的情况下,积劳成疾,不幸再次病倒在家中。这一下,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丁水彬的肩上。在那一段时间里,她同时服侍3个病人,还要挤出时间外出挣钱补贴家用,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她就瘦了15斤。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丈夫和婆婆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基本恢复了健康。为降低费用,方便照顾家人,她自学了医学护理知识,学会了打针、换药、治疗烤电、按摩等技术,家人遇到一些小伤小病,尽量不请大夫,能不去就不去医院。就这样,丁水彬不离不弃,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空。

丁水彬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

吴林香

吴林香,女,汉族,1999年5月生,重庆市忠县马灌镇初级中学学生。

面对继父外出打工、母亲身患癌症、外公外婆双双残疾和弟弟年幼,14岁的吴林香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大”家。

9岁时,吴林香的父母离异,她跟着妈妈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后来,妈妈再婚,又给她添了一个可爱的弟弟。2012年,外婆突发脑溢血,从此瘫痪在床,不久,妈妈查出患了肺癌,加之外公早年摔倒右手一直残疾,这个家庭顿时陷入困顿,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

妈妈病后,继父想外出打工挣点医药费,可他又放不下家里的病人和孩子。年幼的吴林香看出了继父的顾虑,她主动对继父说:“你就安心出去打工,家里全交给我,你放心。”就这样,继父走了,一个月只能回来看一两次。

从此,吴林香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生火做饭,然后帮助外公、外婆、母亲和弟弟逐一穿好衣服,再给他们端饭喂饭。忙完这一切,她才草草吃完早饭,带着弟弟急忙往学校赶。学校离家有十多公里山路,来回要走近4个小时,每逢下雨天,弟弟上学放学就全靠她背。

下午放学回家已是6点多,吴林香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外婆和母亲的病情,然后开始熬药、做晚饭、替她们擦洗身子和洗衣服。直到晚上10点后,她才有时间做作业。每天深夜,她还要起床好几次做去看外公、外婆、妈妈和弟弟是否安好。到了周末,吴林香就得下地打理庄稼,并割好一周的猪草。所有的苦和累,吴林香强忍着,她不想影响妈妈的病。

一次,吴林香无意中发现妈妈床头藏着一瓶农药,她全明白了,强忍着泪水,抱着妈妈说:“妈,您走了,我们就成了没妈的孩子,千万别丢下我们呀。”看到突然间长大的女儿,妈妈从此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小林香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孩。”班主张老师称。在学校,吴林香学习特别用心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可她很少告诉同学和老师,只是大家感觉她皮肤越来越来黑了,身体越来越瘦了。

吴林香的事经媒体报道后,很多好心人献出了爱心,她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等我长大了,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我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这个家,为了报答好心人”吴林香说。

吴林香入选“中国好人榜”。

苏金兰

苏金兰,女,黎族,1962年2月生,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腰子居委会居民。

一提起苏金兰,乡里乡亲都对她赞不绝口,因为她用自己智慧和坚强毅力,把多年残疾的儿子培育成为一名世界特奥冠军。

苏金兰的儿子邢诒招和女儿邢诒玲均属4级残疾。邢诒招因小时候生病后遗症导致智力低下,后又因被骗爬树摘椰子而摔断右腿,成为残疾人;女儿邢诒玲从出生便有精神问题。平日里,苏金兰除了要照顾两个未成年的残疾子女,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她的丈夫邢国武因手受过伤,不能干重活,大女儿因年龄小,也做不了什么体力活,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苏金兰身上。有人向她提议,把两个智障的孩子送给好心人养,让拮据的生活缓解一点,她没采纳,毅然坚强地挑起了这副重担,种好2亩水田和4亩已开割的橡胶。

2001年,琼中县残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推荐残疾人进厂务工自力更生活动,为了两个孩子得到一些专业培训和教育,学会自力更生和与人相处之道,苏金兰把儿子邢诒招和女儿邢诒玲都送进厂里。2003年,海南省特奥会田径队招收队员,邢诒招被选中,需要到海南省残联特殊大学学习,她让丈夫邢国武专门照顾儿子,家里的一切都由她一人来承担。她时常去看望,并激励着儿子一定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儿子很争气,2005年在全国特殊奥林匹克田径比赛中,首战告捷,拿到了2金1铜的好成绩。在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和2009年世界冬季特奥会比赛中,她儿子又不负众望,拿到了3枚金牌的好战绩,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世界特奥冠军。

不仅要照顾几个残疾人,而且培养出一个世界特奥冠军,苏金兰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努力!她儿子先后获得了全省、全国、全世界金牌共10枚,银牌2枚,铜牌2枚等共计32枚奖牌,被评为“全国优秀特奥会运动员”、“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中国体育代表团优秀运动员”等。苏金兰家庭也先后被评为“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和“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

廖月娥

廖月娥,女,汉族,1963年4月生,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新合村桐冲组村民。

30年来,廖月娥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关照别人,去温暖孤独者的心灵。她先后将4名无亲无故的残疾、孤寡老人接到家中赡养。大爱超越血缘,温暖人间。

因家境贫寒,8个月大时的廖月娥被抱养到一廖姓人家。养母多病,养父上班无法照顾。13岁时,廖月娥便辍学在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料理家务的重担,苦难的岁月磨练出了她吃苦耐劳的品质。1981年9月,廖月娥与丈夫结婚后,夫妻俩用勤劳的双手建家创业,种地、养猪、开打米厂,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婚后的廖月娥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更懂得以感恩的心尊敬自己的养父母。不仅悉心照顾身患高血压的养父和多病的养母,还将孝行延伸到周边那些孤寡残疾老人身上,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1982年3月,廖月娥夫妇把本村五保老人廖兴红接到自己家,像亲人一样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他愉快度过晚年,直到 1995年4月老人去世。1986年5月,瘫痪在床多年的同村村民任国华失去家人。廖月娥与家人商量,将任国华接到自己家里。廖月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为他洗衣浆衫、收拾房间、添衣置被。无论寒暑,无论农活多忙,一日三餐总是将热饭热菜送到任国华的跟前。任国华患有脚病,腿脚经常流脓水,气味难闻,但廖月娥从不嫌弃他,每天都给他洗脚。为减轻他的病痛,廖月娥四处打听药方,为他买来中药煎熬,缓解他的病情。任国华瘫痪在床,大小便成了最麻烦的事情。廖月娥就想出一个办法,给任国华床边设置一个导尿管,在墙上掏一个洞。这样,任国华的小便就顺着管子流到了屋外的容器里,保持着任国华房里的干净。廖月娥请人为任国华特地做了一个坐式木桶,每次大便就由廖月娥背上背下,从不嫌脏怕累,在任国华面前没有一句怨言,没露一点脸色。身患重疾的任国华到2002年去世,在廖月娥家整整生活了16年。1998年,廖月娥将瘫痪在床的周桂三老人接到家中,使老人在最后一年的弥留之际感受到了贴心的照顾。2010年,75岁的孤寡老人胡锡群住进了廖月娥家中,得到了细心照顾的他如今身体硬朗,每天都乐乐呵呵的。

廖月娥荣获湖南省助残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尼玛潘多

尼玛潘多,女,藏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环卫工人。

她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却总是默默用爱心关怀着别人,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尽管家境并不富裕,却用自己尊老爱幼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交口称赞。

1996年,52岁的次仁奶奶的老伴去世了,膝下又无儿无女,尼玛潘多总想为次仁奶奶做点什么。她和老公商量以后,决定接老人到自己家里供养。做通家人思想工作后不久,次仁奶奶带着自己的茶碗和藏被开始了儿孙同堂的新生活。随着时间的增长,次仁奶奶和尼玛潘多一家的感情也日渐加深,尼玛潘多尽量让老人孩子吃的好一点,有空了跟次仁奶奶聊聊心事。隔上一段时间尼玛潘多给次仁洗头发、梳头发。丈夫在外面进了新货,尼玛潘多毫不吝啬给次仁奶奶换上尼泊尔新款的头饰、手镯。逢年过节,尼玛潘多也会给次仁奶奶塞一些零花钱,让她自己买点好吃的。过年的时候,一大家子买新衣,炸卡塞,做藏面、摆切玛;周末一起逛公园、晒太阳、转经。小女儿还会教奶奶识字,有时还爬到奶奶怀里,骑到奶奶脖子上。当尼玛潘多一家和次仁奶奶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由于年事已高,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尼玛潘多夫妇就带着她去医院。2012年下半年,次仁奶奶一直拉肚子,没胃口吃饭,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尼玛潘多担心奶奶活不了太久,就陪奶奶去了一趟几十年没回的老家,圆了老人一个梦。奶奶弥留之际咳血,什么药都补不进去,尼玛潘多喂奶奶喝清茶,结果奶奶示意要吃稀饭,当尼玛潘多煮好稀饭,奶奶却走了。尼玛潘多为此常常自责。

2004年,尼玛潘多在居委会菜地看见一名被遗弃的女婴,不加思考就把孩子抱回了家,视如己出,精心呵护。孩子现在9岁,读小学了,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快乐的童年。然而大爱的背后,却深藏着一个女人的艰辛。尼玛潘多的丈夫做过生意,开过货车,收入不稳定。她自己也换过好几个工作。2002年一场意外的车祸让尼玛潘多轻微脑震荡,从此在家休养了很长时间。她忍受病痛,熬过了儿子的青春叛逆期,走过了老公生意赔本的时候,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初衷,她将这份爱进行到底。

尼玛潘多获第三届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陈斌强

陈斌强,男,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磐安县实验初中教师。

5年来,为方便照顾患老年痴呆的母亲,陈斌强每天背着妈妈上下班,来回30公里。他的至诚孝心感动了周围的人们。

9岁时,陈斌强的父亲因车祸去世,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3个孩子长大。1993年陈斌强从义乌师范毕业后,为了照顾家里年迈的奶奶,他毅然选择回磐安工作。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生活能力。一天,陈斌强的姐姐无意中提到,妈妈清醒时说过,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想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决心再困难也不丢下妈妈,他把刚刚两岁的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踏上了“带着母亲去上班”的路。

陈斌强家住在县城,距离他工作的冷水镇中心学校有30多公里的山路。为了照顾好母亲,每天他都会背着母亲,骑上一个多小时的电动车去上班。每次出行前,为了安全,他骑上车后,会用一条粗布背带将自己和母亲绑在一起。陈斌强说,小时候母亲就是用这条背带背着他,现在他该用这条布带背母亲了。一连5年,陈斌强用这根背带风雨无阻地带着妈妈上班。他还专门在母亲房间里贴了一张照顾母亲的作息表,每半小时做什么,上几次厕所,何时散步、聊天、睡觉,他都了然于心。每次离家外出,他都要背着90多斤重的母亲,上下六层楼梯,走200多个台阶。这对于一个身高只有1.65米、体重110斤的他来说并不轻松。但他最担心自己照顾不好母亲,担心母亲受苦。

5年来,陈斌强不抛弃、不放弃,以单薄肩膀撑起这个家,坚持带着母亲上班,边教书、边照顾母亲,做到教书育人和照顾母亲两不误。在本职岗位上,陈斌强恪尽职守,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万能螺丝钉”。他参加工作后先后到墨林乡中心学校、新渥初中、冷水中心学校等任教,每到一校,他都服从学校的安排,教过历史、物理、社会、科学、体育、美术等多门课程。学校缺什么学科的教师,他就教什么,干一样爱一样。“孝顺”、“尽职”,坚守中的陈斌强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师熠熠生辉的人性之美。

陈斌强获得2012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称号。

张桂兰

张桂兰,女,汉族,1972年10月生,青海省门源县西滩乡宝积湾村村民。

面对患有胃糜烂的丈夫,年迈体弱的婆婆,右腿严重残疾的大伯哥,高位截瘫的小叔子,张桂兰用17年的坚守,艰难支撑起有着4位病人的困难家庭。

17年前,张桂兰与老实本分的吴元新成家。在结婚前,吴元新就坦诚地告诉她,母亲年迈体弱,哥哥右腿严重残疾,弟弟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自己就是全家的依靠和支撑,嫁给他,婚后要照顾体弱的母亲和病残的兄弟。望着眼前朴实坦诚的小伙子,张桂兰善良的心被深深打动,默默点了点头,从此与丈夫一起挑起照顾这一家人的重担。

张桂兰像对待孩子一样去照顾、呵护家里的每一个人。由于常年瘫痪在床,小叔子吴元林智力发育存在很大问题,至今不能开口讲话,就连最基本的吃饭、上厕所也不知道。张桂兰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伺候小叔子上厕所、穿衣服、洗脸,生火做饭。等家人都吃过后,她又忙着打扫房间,帮助大伯和小叔子活动身体,到了晚上,她总是将家人全部安顿好才去休息。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无论多忙多累,她总是为家人按时做好一日三餐,及时清洗换下脏衣服,和丈夫定期带大伯和小叔子修剪头发。10多年来,她精打细算着将家里人的饭菜调剂的营养、丰富一些,而自己几乎没买过像样的新衣服,偶尔到市场买些肉改善生活,她和丈夫也舍不得吃一口,留给大伯、小叔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多吃点。

2011年6月,更大的困难降临,丈夫被查出患有胃糜烂住进医院,本就生活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坚强的张桂兰硬是咬着牙,再次迎接了命运对她的挑战。在张桂兰的精心照料下,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也有滋有味,丈夫吴元新说:“桂兰真是千里挑一的好人,能娶她做媳妇,我这一辈子知足了!”村子里的乡亲们提起张桂兰,也都赞不绝口,纷纷说到:“如果没有桂兰,别说小叔子活不到今天,就是这个家也没法支撑下去。”张桂兰的孝老爱亲行为也深深影响了一双儿女,两个孩子也特别孝顺,自觉传承孝老爱亲的家风,帮助母亲分担家庭的困难。

张桂兰的家庭荣获青海省和谐文明家庭标兵荣誉称号。

张耀华

张耀华,男,汉族,1948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〇团退休职工。

当年轻妻子不幸瘫痪后,张耀华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作为丈夫的责任。39年的悉心照料,15330个日日夜夜的呵护,用行动诠释了真挚的人间亲情。

1970年,分别从北京、上海来兵团农三师五〇团工作的小伙儿张耀华和姑娘王晓婉相恋结婚,第二年王晓婉怀孕后,感觉腰腿疼,有时候几乎连走路都直不起身子。1971年11月儿子降生,可王晓婉却怎么都下不了床。经医院诊断,她因患胸椎结核导致瘫痪。不久,孩子也夭折了,在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下,王晓婉整个人都垮掉了。张耀华带着妻子跑遍上海各大医院,可病情没有丝毫转机。为了治病,他们欠下了1万多元债务,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1万元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张耀华不得已,只得决定带妻子回五〇团。临走前一天晚上,张耀华的父亲对儿子说:“晓婉可怜,不管将来怎样,都不许你把她甩了!否则,一辈子都别进家门!”

父亲的忠告,男人的责任,使张耀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王晓婉的爱。从那时起,照顾生病的妻子就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妻子大小便不能自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烫洗夜里弄脏的床单被褥。他知道妻子爱干净,准备30多块垫子、10多条床单、毛巾被,总把妻子弄得干干净净。王晓婉不想拖累丈夫,1978年夏天,服农药自杀,幸好发现及时。张耀华耐心劝说,让妻子树立起生活信心。知道妻子的手巧,他就鼓励妻子学编织;妻子喜欢琼瑶小说、喜欢花和鱼,他就把琼瑶的《窗外》、《金盏花》带回家,把鲜花、热带鱼带回家,哄她开心。五〇团的人都知道张耀华和王晓婉的事,有个姑娘曾经被张耀华对妻子的执著所感动,产生了想嫁给张耀华,跟他一起照顾王晓婉的想法。当时的工会主席知道了这件事,代姑娘转达了好意,并表示愿意去做王晓婉的工作。张耀华连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晓婉哪受得了这种事,求你千万别跟晓婉说,说了就是把她往死路上逼啊!”

王晓婉常对张耀华说:“你这辈子都让我害了,你太苦了。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还给你当老婆!”张耀华总对妻子讲:“你活着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如今,张耀华和王晓婉已共同走过了42年的岁月。

张耀华荣获兵团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第五篇: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薛莹,31岁,城关一小的一名普通教师,但是同事们都说,她家的婆媳关系融洽,情同母女。结婚八年来,她一直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尽管住在狭小的三室一厅,但是婆媳却从没有因为琐事红过脸。因为工作原因,丈夫常年在乡村上班,婆婆患有高血压,公公得有腰间盘突出,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变成了她的分内之事。她认为公婆拉扯大自己的丈夫不容易,人都有老的时候,照顾好老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她尽全力照顾好两位老人,对丈夫也毫无怨言。逢年过节,早早买好吃穿用品孝敬老人,每年寒冬,不忘给老人买羽绒服,保暖衣,嘘寒问暖,关怀备至。2009年,公公因治疗腰椎想买按摩床,她二话不说拿出4000元帮忙购置:听说西安有一种治腰椎的特效药,她赶忙联系西安的朋友帮忙购买,她还先后三次带着公公婆婆去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旅行,想让他们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难怪邻里们都夸她像亲闺女一样体贴和暖心。

她不但是敬老爱老的典范,而且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信心。参加工作十余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担任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并兼任班主任,她尊重和善待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所担任的班集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成绩名列前茅,工作成绩突出,她认为干好工作也是对老人的一种孝顺,一种回报。

这就是薛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了敬老爱亲的好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着孝老爱亲的良好风尚。

下载最美不过夕阳红 ——记全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兴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美不过夕阳红 ——记全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兴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推荐材料[推荐]

    **,男,现年36岁,中共党员,家住**镇**村东庄队。现任**村委会文书。他既是村上的骨干,又是孝老的模范。 **同志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持之以恒,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记枫树山村李茹 李茹,女,1971出生,于1994年从河南嫁到神福港镇枫树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李茹虽然文化不高,但她品德端正,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从嫁......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

    邢继文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邢继文,男,1973年5月生,王村镇联合村人。现为合阳县人民检察院诉讼监督部副部长。邢继文在家中尊老爱幼,对待父母更是细致周到、唯恐不周。夫妻二人和睦......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xxx同志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敬老、爱老、助老等方面事迹......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

    xxxx,女,xxxx年6月出生,籍贯xxxx,学历MBA,xxxx年8月参加工作,xxxx年至今在xxxx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工作。 由于家庭原因,自三岁起便跟随其祖母成长,在其成长过程中,身......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女,1984年出生,大专文凭,现任山西****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收费站监控员。 作为一个普通的高速公路工作人员,***在心里始终相信一句话:“......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马城镇马城村 马俊喜 马俊喜,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在特殊家庭状况下,用一双辛勤的手和她那颗善良的心,积极弘扬家庭美德,受到了民众的好评。 每天清......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孙三华,1979年出生,于2002年嫁到孙村乡新建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与韦培琦结为夫妻。婆婆老实淳朴、厚道正直,丈夫韦培琦是一名手艺工,勤劳爱家。孙三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