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 非典型性猪瘟及其预防控制
非典型性猪瘟及其预防控制
兽检07 刘华西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 而猪瘟是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猪瘟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 , 流行广泛 , 发病率、死亡率高 , 危害极大。OIE 国际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2003 年版)仍将其列为 A 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之一。但目前世界上仍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猪瘟流行,近年来在一些原已宣布消灭猪瘟的欧洲国家(荷兰、比利时、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又相继复发 , 我国一些地区的猪瘟发病率亦有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
流行特点
非典型性猪瘟的发病率不高,疫势较缓和,潜伏期和病程延长,成年猪发病较轻或不显症状,多呈隐性带毒,经我们调查,带毒率范围一般为 3%-20%,高者可达 33% 以上,且多数猪场还存在着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死亡率低,有调查显示成年猪的死亡率为 2.1-2.4%,有时还发生在疫苗免疫过的猪群中。
临床特征
非典型性猪瘟缺乏典型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微热或中热,通常体温仅升高 0.5-1 ℃,潜伏期可达 20 到 30 天以上才发病,病程可长达几个月都不发病,但表现为侏儒猪(或称僵猪),发育停滞。侏儒猪多伴有干耳、干尾甚至耳壳脱落,皮肤干性坏疽脱落后新生瘢痕无色素而呈现“花皮猪”;发病期伴有后肢瘫痪、步行不稳、精神不振,口渴,喜喝脏水、泥浆等。在发病前、中期白血球总数稍有下降,但不明显,降至 4000/ 毫米 3 以下者几乎没有,仅比正常值略低,淋巴球增多在人工病例第 8 天较明显(81%),自然病例后期可达 79%,中期不明显。有的感染带毒者几乎就没有临床症状。
病理学特征
大多无典型的肾脏、膀胱小点出血等病变,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少见,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几乎所有人工病例的扁桃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轻者充血水肿,病程 5 天以上者,大多出现坏死、溃疡、化脓,个别呈扣状溃疡。切片已不见扁桃腺结构,发生大量白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盲肠与回肠交界处附近,可见个别雏形溃疡,病程长的可见钮扣状溃疡。胆囊多胀大,胆汁浓稠,幼猪还常见蛔虫钻胆。胃底区往往呈片状充血或出血,乃至溃疡。
控制措施
(一)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相关规范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建立垂直管理体系,稳定和加强基层防检队伍建设,使兽医防疫、检疫 , 特别是防制猪瘟工作走向法制管理的轨道。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猪瘟防制技术规范》和《猪瘟检测技术规范》及相关的条款,并保证这些措施的实施及落实;建立国家猪瘟流行病学数据库及预警预报系统,做到资源、信息与技术共享,发挥利用效率,并且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紧急反应系统。
(二)加强猪瘟免疫监测,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开展猪瘟的免疫监测可随时掌握猪群群体免疫状态,制订适合于不同猪场合理的免疫程序,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或仅产生低水平抗体的猪),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在 85 %以上。我们模拟自然感染的亚临床状态和低抗体水平状态来进行不同剂量疫苗免疫效力的研究,对猪瘟的防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其它产生免疫失败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研究发现母源抗体滴度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有影响,当母源抗体滴度在 16 倍时,将疫苗的免疫剂量加大到 2 到 4 头份,能抑制母源抗体干扰,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另外研究还显示低水平的母源抗体不能抵抗猪瘟野毒感染,因此及时监测母源抗体滴度,正确地按规程进行疫苗免疫注射能确切地抵抗野毒的感染。而主动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只要在 8 倍以上,均能抵抗强毒的攻击。再次提示,适当加大免疫剂量可以适应田间的带有母源抗体仔猪的免疫。
(三)正确采用乳前免疫 乳前免疫又称为零时免疫或超前免疫,是在乳猪出生后立时注射 2 头份猪瘟疫苗,这是解决母源抗体干扰、迅速提高初生仔猪抗体水平的有效方法,常为一些猪瘟污染严重的场、户所使用,尤其是表现为持续感染的猪场。超前免疫的抗原能够避开母源抗体并在机体内复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应答,较早地产生抗体从而发挥主动免疫作用。但必须按规程使用,即在注射疫苗后 1--2 小时才允许仔猪吃奶;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在带冰的冰瓶中贮存,随用随取,否则仍可造成免疫失败。乳前免疫后应在猪 35 和 70 日龄各再注射 4 头份猪瘟疫苗 1 次。人工试验证明不论吸初乳后半小时或 1 小时注苗,疫苗免疫效果均不如超前免疫的效果好。
(四)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正确使用 猪瘟兔化弱毒对许多国家消灭猪瘟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仍在世界上广泛使用,它也是我国用于猪瘟预防注射的唯一疫苗。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疫苗仍然安全有效,不仅对不同猪瘟病毒变异株可产生完全的交叉免疫保护,适当加大疫苗免疫剂量还能减轻或抑制母源抗体干扰。因此,不应怀疑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只要选用的猪瘟弱毒疫苗是正规厂家生产,完全可以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效果。但考虑到当前猪瘟的流行特点,在制定合理免疫程序时加大首免疫苗用量至 4 头份,可有效地防止仔猪发病与死亡。尤其应注意从出厂到使用全程都要保证冷藏贮运。
(五)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自繁自养可减少猪瘟的传入。为切断猪瘟传染机会,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最低限度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圈舍空出后先清理污物,然后彻底冲洗,待干燥后用较强的消毒剂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或甲醛等进行 2--3 次认真消毒,再空圈 7--10 天后才可装猪。日常也要用刺激性较弱的消毒剂定期进行带猪消毒。
(六)综合防制 非典型性猪瘟的发病与环境条件、饲料营养、管理应激等关系密切,必须努力加以改善和优化,以增强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养猪指南》 [2]《中国兽医杂志》
[3]宋翠平付振江 等
《畜牧兽医专业用书》 [4]吴中国 《仔猪瘟病的防治诊断》
第二篇:论文-浅析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及控制
浅析高速公路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及控制
摘要:从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特点,分析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工作中设备故障的预防及控制;探讨行之有效的维护模式。
机电设备是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收费、通信、监控,供配电四个大系统,其工作的特点是分布区域广、稳定性、可靠性要高,并且绝大部分机电设备都处于全天候工作状态,给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维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用好、养好、修好、管好机电设备,使机电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不仅取决于机电设备本身,更应该加强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和控制。因此,机电设备是高速公路重要的管理对象。
一、认识机电设备故障的一般规律是预防、控制机电设备故障的前提
机电设备故障的一般规律,是指导致同类机电设备故障重复发生的普遍性。例如,机电设备由于设计制造异常、选用布局异常、维修保养异常、操作使用异常等,违背了生产规律而导致重复发生的故障,就是此类机电设备故障的一般规律。主要有如下4种类型:
1.机电设备与选用相关的故障
在机电设备制造上先天不足,在技术性能、质量上达不到要求的非标准机电设备;以及选用了老、旧、杂、容量不足、已被淘汰的机电设备后而导致重复发生的故障,均属于机电设备选用异常导致的同类故障。
2.机电设备与环境相关的故障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由于设备本身,对于环境温度、湿度等有较高的要求;如夏天出现温度过高导致设备使用不稳定等环境因素发生了异常变化而导致重复发生的故障,均属于环境异常导致的同类故障。
3.机电设备与维修相差的故障
由于机电设备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及定进检查,致使机电设备的异常状态(故障因素)没有及时排除而导致重复发生的故障,均属于维修异
常导致的同类故障。
4.机电设备与使用相关的故障
由于操作人员技术基础较差,缺乏预防、控制故障能力,以及不按规定使用,违规操作等,而导致重复发生的故障,均属于使用异常导致的同类故障。
二、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控制要点
机电设备是高速公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人的作用机电设备是不会投入运行的,同样没有机电设备也难以进行营运工作。但是,人与机电设备不是等同的关系,而是主从的关系。人是主体,机电设备是客体,机电设备不仅是人设计制造的,而且由人操纵使用,发挥其作用。因此,依据机电设备故障的规律和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经验,对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和控制要以人为主,通过开展预防性科学管理达到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目的。主要抓好10大环节:
1.选购合格机电设备
首先,要根据使用需要、技术要求、产品质量,选购合格机电设备。同时,在设计方案上要有安全功能,有些机电设备系统根据需要应有自动监测、自动控制装置,以及恶劣环境所要选用的机电设备等。
2.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验收
凡是新投入使用的机电设备,不论是选购的,还是自制的,不论是需要安装、调试的,还是不用安装使用的,都要按设计规定,对机电设备的技术性能、质量状态、安全功能进行全面严格验收。发现问题时必须加以解决,并要经过试运行确认无误时,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3.为机电设备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机电设备安全运行必备的条件。例如,固定机电设备的布局要合理,有必要的防污染、防腐、防潮、防寒、防暑等设施,从而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都能达到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要求。
4.为机电设备正常运行提供人的素质保证
凡是从事机电设备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使用人员和维修人员,都要努力学习管理、使用、维修机电设备的知识,具有自我预防、控制机电设备故障的技能。如水电工等操作人员,还要经过专业培训,使其成为爱护机电设备、熟悉性能、懂维护保养、会操作使用、能排除故障、具有应变能力,并经过考试合格后,持证方可上岗作业。
5.建立安全规范,保证机电设备安全运行
建立、健全安全规范是强化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保证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法制手段。例如,建立机电设备管理机构和责任制,明确职责,建立机电设备安全,做好机电设备运行记录,掌握机电设备情况,发现故障及时处理。建立机电设备检修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等,严禁违规操作,从而确保机电设备安全运行。
6.做好机电设备定期巡检工作
按照机电设备故障的变化规律,定期做好机电设备巡检工作,是保证机电设备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巩固正常运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其中,重要机电设备,如收费机电设备,到了规定的时间不论机电设备技术状态怎样,都必须按期进行巡检工作。
7.做好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为了防止机电设备劣化、保持机电设备性能而进行的以清扫、检查、润滑、紧固、调整等为内容的日常维修活动。各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内容有各自不同的规定,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
8.做好机电设备运行中的检查
机电设备检查,一般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日常检查,是指相关每天对机电设备进行的定项、定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消除机电设备异常情况发生,保证机电设备持续正常运行。定期检查,是指由专业维护人员协同操作人员按期进行的检查。通过检查,查明问题,以便确定机电设备的维修种类和维修时间,从而消除机电设备异常状态,确保机电设备安全运行。
9.吸取故障教训,避免同类故障重复发生
机电设备故障发生之后,要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讨论分析,从中确认是设计问题,还是使用问题,是日常维护问题,还是长期失修问题,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是操作问题,还是机电设备失灵问题等等。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如健全安全规范,改进操作方法,调整机电设备检修周期,以及对老旧机电设备更新改造等,避免同类故障重复发生。
10.做好机电设备的更新改造
根据需要和可能,有步骤、有重点地对老旧机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并按规定做好机电设备报废工作,是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行。机电设备使用至老化期,由于性能严重衰退,不仅影响正常生产,能导致故障发生,而且由于延长了机电设备的使用时间,相应增加了检修次数和材料消耗,同时,由于精度降低,也能导致质量故障。因此,该报废的机电设备必须报废。
三、维护模式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的影响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与控制也是跟整个系统的维护模式息息相关,行之有效的维护模式能有效的提高机电设备故障的处理效率。
传统的维护模式主要有自行维护和专业维护两种模式;
采用自行维护模式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首先要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的维护队伍。由于涉及多专业、高技术,所以对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维修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人员的配备要考虑各专业和各工种相结合,人数较多维护队伍较庞大。从机电系统建设期就参与施工的管理人员具有熟悉工程情况、了解系统结构、上手较快的优势,可使维护工作迅速全面展开,同时还具有利于统一管理,便于考核、监督、方便协调的特点。但自行维护模式,需要配备足够的维护机具、车辆和仪器仪表,初期投资较大。
采用专业维护模式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与专业维护、维修公司签定维修合同,并在合同内规定维修范围及服务内容。通过专业化维护管理充分借助专业公司的技术优势,对机电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隐患做到有效预防,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专业维护模式从人员配备上来看,只需配备系统管理员,不需配备维护技术人员,减少了人员的配备。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不需配备车辆、维护机具和仪器仪表,大大减少了初期投资。但后继费用即每年支付给维修公司的维修金额较大,一般是按路段机电系统设备造价的一定比例来支付维修金。
根据上述传统维护模式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的三级维护体系的维护模式,可作为机电系统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所谓三级维护体系就是以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自身组建的维护队伍为主体,辅助以分项专业维护公司进行维护,采
用中心、分中心、收费站三级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
一级维护:中心管理层
一级维护主要由设在公路管理单位的通信中心,负责全线机电系统维护的管理工作。由2—3名管理员组成,主要负责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维护管理制度,从机制上保证维护工作的及时与到位;对技术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奖励先进,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强内部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切实有效地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环境;准确地掌握全线备品备件的需求情况,及时采购并做好管理工作;负责与厂商或专业维护公司联系进行维修、维护;作好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综合技术档案。该级维护是由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或协调各分中心、收费站、厂商和专业维修公司等参与完成的。
二级维护:分中心维护层
二级维护是整个维护体系的核心部分,承担了绝大部分机电设备维护、维修工作。下设在驻地办(管理所)的通信分中心由3~4名机电工程师组成,主要负责所辖路段及本段收费站、服务区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做好维护、维情况的详细记录,建立完备的技术档案;作好设备维修工作的统计工作,有针对性地对设备故障进行预防;负责对所辖收费站设备使用、管理及日常养护工作进行指导监督。高速公路一般有多个收费站,每个收费站又有多条收费车道,每个车道的设备及布线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出现的问题和故障也具有雷同性、可比性。
三级维护:收费站养护层
三级维护属收费站监控室养护管理,由收费班长、监控人员及电工组成。主要任务是针对设备工作现场的运行特点有效地按规程操作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工作场所的正常秩序,保持机房、车道内设备外表清洁,更换设备上日常消耗品,向上一级即分中心上报设备故障,使整个收费运行优质、低耗、高效、安全地开展。
三级维护体系有利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单位的竞争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是具有人员少、维修快、运行成本低、方便管理、利于协调的一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模式。因此,将更有效的发挥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及控制作用。
结束语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并且随着高速公路不断地发展而不断的加大,其重要性在高速公路运行中越发重要。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机电设备的预防和控制都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课题必将向更深更广的范畴探讨。
广东飞达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欧楚锐
第三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计划
文章标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计划
市20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计划
一、背景
最近几年年,我国积极调整疾病控制策略,将一直以临床问题看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加以控制。全国各示范点均通过社区诊断确定了本社区最主要的慢性病问题及其危险因素,并据此进行了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规则,展开健康教育与危险因素干预,开展了大量健康促进活动。
为了启动我市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探索适合我市的社区慢性病防治模式,市疾控中心根据卫生部及省疾控中心的要求精神,计划在200*逐步开展以家庭为中心,以居民健康促进为目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与慢性病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工作。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我市于1993年对**市城区抽样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广东省一类地区水平。为此,我市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切实加强高血压调查工作,从而为我市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的掌握我市高血压病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从而为进一步订综合防治措施和评价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三、内容
内容:调查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吸烟、饮酒、膳食、体育活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和健康意识等。[本文出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四、方法
调研方法:多阶段随机抽样、入户询问的方式,对调查对象均事先进行了宣传和组织,调查表格由市疾病控制中心统一发放。调查人员均事先集中培训,采用逐户面访、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的方法进行调查,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电话调查等方式。
调查对象:血压测量采用经计量校正过的台式水银血压计,并且采用WHO的最新诊断标准:即以收缩压(SBP)≥18.6kPa及或舒张压(DBP)≥12kPa(或者近两周内服用降压药),确诊为高血压。慢性病的诊断以患者曾就诊医院的诊断及患者自述为主
质量控制:开展正式调查前必须进行预调查,评估调查方案,在调查中实行全面质量控制。
全人群健康教育:利用“世界无烟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高血压日”等,使用健康教育课、宣传巡回展、健康教育专栏、分发健康教育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持续的健康教育咨询活动。
五、调研工作进度和目标
200*年1月-200*年2月,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深入社区进行宣传发动和卫生教育工作;
200*年3-200*年5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完成15岁以上人群约2万人的高血压基线调查;
200*年6月-200*年8月,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建档、随访和健康行为指导;
200*年8月-200*年10月,完成调查项目评价工作,包括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
六、调研工作要求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如下几项工作:
⑴全市高血压调查的技术指导;
⑵对各生理实测和生化实验数据进行核实;
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及反馈等工作。
七、经费预算
市疾控中心自筹一部分资金,同时申请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经费估算总额为15万元。
八、检查评估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不定期对有关工作及进度进行监测、质量检查和评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计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计划。
第四篇:非典型性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落实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公开课《说书人》。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梳理小说情节,把小说分成开端(叙述“我”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的情景)、发展(叙述其不幸的命运)、高潮和结尾(说书人的死亡和“我”的心理活动),对小说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然后归纳出社会黑暗、人性冷漠的结论和人性的陨落与升华的主题,最后拓展到现实中的人物如何在苦难中的坚守。课堂中老师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情节”两个字。
笔者感到疑惑的是,难道情节就是这篇小说合适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学内容有没有教对文本的特性?有没有教出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有没有教准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显然没有。这是一堂忽视文本特色,教错教学内容的小说阅读课。
我们知道,《说书人》是一篇散文化气息浓厚的小说。选取的内容是通过片段而非连贯,平淡而不艺术的情节来呈现。众所周知,小说的情节往往讲究“尺水兴波”,讲究前后因果关联,通过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等技法制造扣人心弦的波澜。而这些,《说书人》中是很难找到的。这篇小说又夹杂着大段的个人情绪化的抒情,这又是一般小说所忌讳的。相对于构思艺术即情节取胜的小说,《说书人》明显属于教学内容不那么明晰的非典型性的小说。
那如何确定非典型性小说的教学内容呢?到底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教到怎样程度,用什么方法教,这些都是我们老师文本解读和教学时要关注的。选择恰当适宜的教学内容,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考虑:文本所处板块内容和专题,相似的文本排列顺序,课后研习题的设置要求,小说文本的呈现特点,学生关于此类文本的已有和未知的知识。苏教版“珍爱生命”专题“陨落和升华”选用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和《说书人》这两篇很有特色的小说,课后的文本研习和积累运用提醒我们,《最后的常春藤叶》重点是小说情节设计上的欧?亨利笔法的研习,重在情节的研读。而《说书人》是用散文的笔法叙述故事,侧重在小说叙述手法的特殊性。欧?亨利式结尾和师陀式散文叙述笔法,不同的教学取向,一前一后,重点有别,暗示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而我们的教者偏偏忽视或视而不见,焉能不教错?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中,文体应作为“阅读教学内容的第一个维度”(李海林)。而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童庆炳)。因此小说的教学不仅要教出“这一类”小说的共性特征,更要教准“这一篇”小说的独特个性。而这一篇小说的“个性”,恰恰是定位教学内容的关键。《说书人》是一篇现代小说,更是师陀式的散文化的小说,打上作者写作风格和叙事手法的烙印。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下,展示一位小人物形象和悲剧的生命历程。师陀有意淡化情节,采用片段式的描述,加入大量的抒情和议论,其散文化叙事手法极其明显。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说书人》时,教学内容定位于如何用散文化的叙事手法叙述故事和刻画小说的人物,引导学生读出如何刻画“这一人”的内容,悟出如何写好“这一篇”的手法,紧紧抓住文体这个教学核心,找准“这一篇”的教学特色,依照文体特色选择相应的教法,挖掘开发合适的精准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丰满有厚度。
怎样落实刻画“这一人”的人物形象?笔者摒弃了人物刻画中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常规的切入点,抓住了人物多次出现的一样物体――长衫,设置了下面的主问题:这是一件怎样的长衫?长衫背后我们又可以看到怎样的故事和人生?小说中三处出现长衫。第一次,说书人“蓝布长衫”,第二次,“他的长衫变成灰绿色”,第三次,“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长衫”的变化伴随着人物“脸很黄很瘦”“更黄更瘦”“长衫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的变化。长衫前面三个很直观的修饰词,“蓝布”“灰绿色”和“破”。我们知道,民国时期,穿蓝布长衫是一种风尚,“蓝布”是在暗示说书人开始境遇没那么糟糕。第二次的“灰绿色”,色彩暗淡,暗示人物生活的不如意和糟糕。读者比较好奇的是第三次出现的长衫,师陀会用怎样色彩的修饰词?结果最后的修饰词是“破”,而不是色彩,这是不是在说此刻的长衫色彩已经不再重要了,或者说根本看不出是什么色彩了。“破”是一个整体的感觉,不是长衫破,是人在破落,境遇在破落,事业在破落,生命在破落。读者感受到的是小说弥漫着“荒凉”之气。选择“长衫”这个教学点,以点带篇,以小见大,纲举目张,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操作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抵达作品隐蔽的精髓之地,感受富有个性生命的文学形象,有效地建立起学生和文本间的联系,避免了课堂浅层次、表面化的“碎问碎答”。
语文教学专家李华平教授说过:“语文教学思路,先理解文本内容,再理解文本形式,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本形式。”这样教学思路才能简洁流畅,主干清晰,不枝不蔓,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就具体、细致,教学效果明显。
那么落实《说书人》这一篇的散文化叙事手法,具体的抓手在哪里?这其实是对文本“怎样写”的探究。比如《说书人》中“我”的视角运用,称呼“说书人”时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交叉使用,大量反问句、排比句的轮番出现,这些无疑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但为何《说书人》中弥漫着的浓厚哀伤抒情味能让读者感受到情绪的重压甚至窒息? 关键一点是师陀运用了“情感错位法”。孙绍振教授认为,“人物间的情感错位,是认识小说的根本”,“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关键就是写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理的错位”。小说中的“我”称“说书人”是“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极力赞颂“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读者直接感受到了“我”对说书人、说书以及说书人所创造的精神世界无限的眷恋和崇拜。但现实是“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从理性的角度看,说书人注定无法抗拒这个传统职业在时代大潮中的消逝。情感与理性的错位不仅表现了底层人们在社会剧变中无法安身立命、无法生存的孤独和无奈,而且抒发了对承载文化符号的说书人的同情以及说书这门艺术消逝的感慨与惆怅。更深层次的情感错位是,一方面说书人为沉闷的小城“吹进一股生气”,另一方面“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尤其是死后“我”与两个杠手间的“五问五答”,看似繁琐的对话,作者有意识的省略了说话双方的神态、动作、心理,是为了让读者领悟对话中隐藏着的复杂情绪,让读者体会对话双方的沉重和漠然,“我”眼中善良的“道德家”“说书人”,在小城的人看来只是一个“多余人”和“笑料”,这明显是两种反差巨大的身份定位,冷漠、鄙视与同情、赞美两种反差巨大的情感并列存在。好人的命运竟然是如此凄凉,悲剧就是将善良和崇高毁灭。小说往往是在错位中发展的,在这种强烈的错位之中,师陀不动声色地表达了对小城和小城人所呈现的落后、麻木和冷漠的讽刺与批判,让读者切实体会到作者对苦命人的同情、喟叹、悲悯和愤慨。《说书人》之所以能在平淡的叙事中有如此震撼的感染力,小说“情感错位”写作技巧的运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教小说就是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只有抓住小说的个性和文体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取舍与整合,真正弄明白小说“写什么”和“怎么写”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的价值点才有所侧重,课堂设计的方法才会有所选择,进而教对、教准小说。
第五篇:非洲猪瘟预防主题班会教案
赫章县实验中学关于“防控非洲猪瘟”主题班会教案
——XXXXXX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非洲猪瘟”
2、掌握“非洲猪瘟”病发的特点
3、如何预防“非洲猪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最近因为“非洲猪瘟”产生带来的影响,进行生活观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和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非洲猪瘟”;掌握“非洲猪瘟”病发的特点;如何预防“非洲猪瘟。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认识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达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皮肤发绀、有出血点,急性无症状死亡,呕吐、粪便带血,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猪瘟症状相似,只能依靠实验室监测确诊。我国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我国中长期规划中列为优先防范的13种外来动物疫病之一。提醒广大消费者,非洲猪瘟病毒不感染人,从正规渠道购买的猪肉产品可以放心食用。
2、非洲猪瘟流行史
非洲猪瘟源于非洲,1921年首次在东非肯尼亚发现并确诊。1957年传入了欧洲,1971年传入美洲,2007年传入欧亚接壤的格鲁吉亚,随后传入俄罗斯,并在高加索地区安了家。2012年传入乌克兰,2013年传入白俄罗斯,2014年传入欧盟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2016年传入摩尔多瓦,2017年传入捷克、罗马尼亚,2018年传入匈牙利。2018年有14个国家先后发生3915起非洲猪瘟疫情。2018年8月初,我国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首次发生,目前我国辽宁等多地报告发现多起疫情。
3、非洲猪瘟的危害
非洲猪瘟对生猪生产危害重大。据了解,发病率通常在40%—85%之间,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有所差异。高致病性毒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100%;中等致病性毒株在成年猪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20%—40%之间,在幼年猪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70%—80%之间;低致病性毒株发病率和死亡率在10%—30%之间。据统计,在2007年至2017年10年中,俄罗斯共发生1131起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大约80万头生猪死亡,经济损失达50亿卢布,约合人民币6亿元。
我国是生猪养殖和产品消费大国,生猪的养殖量和存栏量均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同时猪肉是居民主要肉品蛋白质来源,猪肉消费占到总肉类消费的60%以上,加之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生猪调运频次高、数量多,若在国内扩散蔓延,将对我国的生猪养殖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目前我市尚未发现非洲猪瘟病例,但我市是云南的北大门,与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相邻,通过我市的车辆人员贸易往来较多,部分地方野猪活动频繁,传入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疫情传入、扩散蔓延,面临的形势和压力巨大;同时,昭通为云南省养殖大市,生猪产业是市委市政府列入全市产业扶贫中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猪肉老百姓脱贫增收的希望,也是城乡居民消费的主要肉食,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将对全市的生猪产业、肉食品供给、产业扶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4、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特点
(一)病原特点
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比较稳定, 能够在污染的环境中保持感染性超过3天,在猪的粪便中感染能力可持续数周;在死亡家猪和野猪尸体中可以存活长达1年;病毒在肉制食品中亦比较稳定,冰冻肉中可存活数年,半熟肉以及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腌制火腿中可存活数月,未经烧煮或高温烟熏的火腿和香肠中能存活3~6个月,4℃保存的带骨肉中至少存活5个月。
(二)传播途径
1.非洲猪瘟病毒不属于人畜共患病,不会传染人,但是人的行为可间接导致猪的感染。2.健康猪只可通过与病猪直接接触传播非洲猪瘟。
3.非洲猪瘟病毒是唯一的虫媒DNA病毒, 软蜱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4.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病毒污染的餐食剩余垃圾、饲料、水源、器具、运输车辆等传播。
(三)病毒消灭(灭活)
1.非洲猪瘟病毒怕热,在56℃高温下70分钟可灭活病毒,60℃高温下20分钟可灭活病毒。
2.常用消毒剂可杀灭非洲猪瘟病毒,如:8‰烧碱、3‰福尔马林、次氯酸盐(2.3%有效氯)、3%邻苯基苯酚等。
5、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全世界尚没有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和治疗药物,一旦发生,只能采取封锁、扑杀等紧急防控措施。但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避免发生非洲猪瘟。1.养殖场(户)严禁从疫区及相邻省份调运生猪。2.严禁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桌剩余物饲喂生猪。
3.采取全进全出封闭的饲养方式饲养生猪,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提高场所的生物安全水平。
4.做好安全防护,避免家猪群与野猪、钝缘软蜱接触。
5.严格内部管理,生产区与生活区要安全隔离,不在饲养区内吃饭,减少非工作人员与家猪的直接接触。
6.一旦出现不明原因死亡增多且有猪瘟类似症状,应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7.一旦确诊,要配合兽医部门对疫点内的生猪全部扑杀,并对病死猪和扑杀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8.非洲猪瘟疫情发生期间,禁止非法走私生猪产品买卖活动。9.生猪承运人要在运输生猪前后彻底清洗和消毒运输车辆和用具。跨区域旅游或工作的人员,严禁从疫区地区携带相关的猪肉制品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