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政治史纲(重要事件、会议政策及著作)相关考点串讲

时间:2019-05-13 09:1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考研政治史纲(重要事件、会议政策及著作)相关考点串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考研政治史纲(重要事件、会议政策及著作)相关考点串讲》。

第一篇:2014年考研政治史纲(重要事件、会议政策及著作)相关考点串讲

中国近代史纲要(十章)

史纲框架

◆1840年鸦片战争——2007年党的十七大(170年)

第一部分(一、二、三):1840鸦片战争——1922第二次护法运动打败(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第二部分(四、五、六、七):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学科交叉点就是命题点)

中国性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19——1927 大革命时期

第二阶段 1927——1937 土地革命时期

第三阶段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第四阶段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三部分(八、九、十):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

第一阶段 1949——1956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二阶段 1956——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 曲折发展 改革开放 至今)

复习线索: 一条主线: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三条分线

1、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串连记忆)

侵略: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中法战争——《中法新约》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这五大探索均没有解决中国被压迫的命运,旧有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革命任务,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这几个历史事件失败的的原因、教训等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记忆,比如说:

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是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狭隘性,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他的软弱性等。

2、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革命(与毛中特结合处分析题)

重点:毛泽东思想诞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井冈山的斗争 延安时期的理论探索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分析题)

1956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复习重点:

1、不同阶段的基本国情

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基本特点

中心任务

2、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及重要人物的主要事迹、功过是非

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孙中山)

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改革开放(邓小平)

3、党派组织、重要会议和文献著述

复习模块:

重大史实

第一章:鸦片战争的背景、爆发原因以及后果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在反侵略斗争中的爱国人士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 第二章:三次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要了解三次探索的原因、经过、性质、代表人物、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工人阶级。但是太平天国运动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中国共产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但是洋务运动没有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失败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但是洋务运动客观上为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这些也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具有软弱性;维新运动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运动意味着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进行表演。然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具有局限性。即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也意味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行不通,所以出现了后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要特别注意一下,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了两个重要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天朝田亩制度》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因为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因为他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

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的区别是什么?1.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后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2.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中体西用,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良思想。3.影响不同:前者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者既是政治改良运动的一次尝试,更侧重于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三章: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性质、人物、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他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因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不聊生,各种起义斗争风起云涌,人民已经不能够忍受这样的旧生活,再加上当时清政府推行新政失败,所以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敢为人先,掀起了推翻清政府的斗争,其结果呢,就是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虽然最后被袁世凯篡位复辟帝制,但是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此阶段,我们就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一个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的不同是什么?1.领导阶级的派别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2.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良思想,后者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3.影响不同:前者是政治改良运动的一次尝试,更侧重于思想启蒙的作用;后者在政治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促进人民思想的解放,在社会习俗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冲击和改变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新文化运动,我们要注意运动开始的标志,也就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以及口号与基本内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什么呢,首先,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次十月革命对五四的影响因为他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所以他也就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条件、历史特点及意义分别是什么?首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四个: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3.国际指导:共产国际的指导。4.思想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历史特点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一方面,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成立的伟大意义是:第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历史教训是重要的考点需要理解记忆。第五章: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八七会议,他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大革命失败之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他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随后创建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反击,这三个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需要提到的是,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个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还有在土地革命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举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在这里,注意一个重要考点,那就是长征精神,五个就是,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西安事变,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第三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下来模块我们会一同总结;瓦窑堡会议,他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卢沟桥事变,八年抗战的开始,也是导火索,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平型关战役,他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整风运动,开展的原因、内容、意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抗日胜利的原因,比如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不怕牺牲的勇气,当然还有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的帮助等,这些都需要下功夫学习。

第七章:重庆谈判,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达成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为起点,挑起了全面性的内战;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三路大军的挺进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进攻的序幕;中共中央召开杨家沟会议,自此,战争主要在国统区进行,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学生运动,一二一运动、一二三运动、五二零运动、二二八事件。

第八章:新中国的成立,时间、原因和意义;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基本原则、方针和步骤;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确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第九章,重点放在1956年到1957年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建树,特别是党的八大路线以及《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贡献,这个后面的模块中再详解。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这场会议毛泽东着重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并带头做了自我批评,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在这里有一个内容需要同学们记住,就是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若干重要原则,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重大的理论创造,比如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发展战略步骤;二个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共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军队建设、执政党自身建设五个方面。

第十章,重要史事除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十七大各种会议之外,还需要注意,一两个凡是的提出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二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此的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并且我们要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科学评价。四,就是在1980年开辟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成为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五,就是著名的邓小平南方讲话,首先我们要了解南方讲话的主要内容,比如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三个有利于,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提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最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其次是要知道南方讲话的意义。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是什么时候呢?2001年12月11日,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里,决定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易出选择题。八,就是注意改革开放取得成就以及取得成就的原因和主要经验,这是重要考点。九,中国梦,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提出时间:2012年11月29日,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要求: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意义:体现国人理想,反映先人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升华党的执政理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

其实他也是重大史实部分,只是我们把他按照顺序罗列下来,便于同学们记忆。我们把它分为五个时期来讲,第一时期党的创建时期,“一大”(1921、7、23,上海)。(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二大”(1922,上海)。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三大”(1923):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第二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内容:①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意思。④ 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2)意义: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瓦窑堡会议(1935)(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第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洛川会议(1937):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2.“七大”(1945,延安)(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第四,解放战争时期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内容:①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②说明了全国胜利的局面下,采取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结束,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③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 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 个历史性文件。②《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五新中国成立后,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2.“八大”(1956)(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4.“十二大”(1982):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耀邦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会议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首先,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次,提出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从1980年的7 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后,这次大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些理论和任务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5.“十三大”(1987):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共十三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第三,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三步走6.“十四大”(1992):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第一,大会做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就是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第二,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7.“十五大”(1997):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8.“十六大”(2002):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9.“十七大”(2007 年):(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

10、十八大(2012)(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党的十八大还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后者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

2014考研政治毛泽东常考文献汇总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农民问题丛刊》——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对象。

4.《井冈山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11——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否定了照搬外国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革命中心转移。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

6.《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性,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7.《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的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8.《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9.《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的思想。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10.《论持久战》——1938年——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分析了中日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统一战线

1、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联合阵线(1924——1927)

①标志:1924年中共一大召开。②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③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结束了北洋军阀统治。④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右派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支持官僚资本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集团。因此,在此时期,统一战线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故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目的是推翻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任务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可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包含中华民族抗日的各阶级,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①背景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③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6——1949)参加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以及各方面的反将爱国分子。①背景原因:1945年,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的矛盾重新成为主要矛盾,两党代表了中国的两种前途,在此情况下,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②目的:推翻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③过程:经过三大战役,最终赢得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④作用: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1978——至今)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2014考研政治史纲中的考生必知的29个“第一次”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2.中国同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美《望厦条约》。3.中国同法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法《黄埔条约》。4.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

5.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6.谁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7.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8.最先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冯桂芬。9.洋务运动中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微博]生。

10.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1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12.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13.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14.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6.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17.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 年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8.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五四运动。

19.1920 年8 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会议推选陈独秀为书记,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20.第一次在中国树起共产主义大旗的——《共产党》月刊。21.1920 年11 月,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22.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中共二大。

23.从1922 年1 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 年2 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24.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6.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27.1931 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 年7 月7 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2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9.《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土地问题

一、土地政策的演变:

1、在土地革命时期,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到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比较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富农。

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3、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将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两个原则: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4、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的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保护富农政策,保存富农经济(合作化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1927年——1931年: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1931年——1956年:使用权和所有权归农民所有; 1956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土地公有;

十六届三中全会:农民承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

第二篇:2017考研政治史纲总结:史纲人物及其著作串讲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2017考研政治史纲总结:史纲人物及其

著作串讲

学史纲其实从根本来讲就是学人物,人物的著作,行为,是历史的产物也推动历史的发展,下面是凯程网考研频道总结的史纲人物及著作,大家可以考前背背看看。

2017考研政治史纲总结:史纲人物及其著作串讲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还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观点。

(5)《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10月,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6)《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此著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7)《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8)《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毛泽东在此文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9)《论联合政府》: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解放战争时期

(1)《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毛泽东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他指出,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

(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的前三条时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

第三篇:考研政治(重要历史会议)

一、重要会议简记

一大奋斗目标提,革命对象错确认;二大高低两纲领,秋白统一战线提;

三大国共合作忙,思想组织要独立;国民一大新三民,联俄联共扶农工;

四大首分两资产,无产领导工农盟;五大工农小资产,新创民族独裁制;

八七独秀枪杆子,革命起义总方针;六大新民革命定,无产基础批左右;

古田军队服从党,党建军建纲领文;六届四中王明左,革命质形路军乱;

瓦窑堡民族抗日,老毛提马主中化;遵义中共首自决,老毛领导地位立;

洛川抗日有措施,减租减息转游击;六届七中尊老毛,若干问题有决议;

七大少奇改党章,三大作风论联合;七届二中贺胜利,农村转城两务必。

二、历届重要会议 1.一大(1921.7)《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一大立党,二大立纲)

贡献:①提出党的奋斗目标;②确定革命对象(可惜错了)。③中共诞生并提出了最高纲领

2.二大(1922.7)半殖半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民主纲领:消内乱,打军阀,建和平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共和国;提出了最低纲领(找到了革命的对象)

[提出革命纲领的因素] ①主观上:马中结合;国情认识 ②客观上:时局变化;列宁帮助

[意义] ①分析社会和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②明确两步走—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

③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④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3.三大(1923.6)①国共合作,党内合作,②提出“真正的平民政权”; ③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陈右倾,提到但没有做斗争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②国共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核心是民权)

4.四大(1925.1)讨论问题:①无产阶级领导权;②工农联盟

[功绩]:①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②国民党分为左、中、右(扩左、争中、反右);工农运动;③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五大(1927.4)纠正陈的机会主义(对待农民问题的错误)没有真正改正

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族独裁制”。五大实际上并没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八七(1927.8)提出枪杆出政权;纠正陈右倾;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秋收起义

7.三湾(1927.9)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组织、政治、思想建军

8.六大(1928.6莫斯科)没收一切土地,依靠贫雇、联合中农;批判王 “左”右倾和陈右倾

1)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①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发反帝反封建;③革命的力量:工农阶级;④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⑤革命的形势:两个高潮之间,新的高潮即将到来

2)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左倾盲动主义,提出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

3)缺点: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认识的估计和政策

4)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

9.古田(1929.12)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

六届四中全会(1931年1月)王明的左倾占统治地位,主要表现有:

1)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

2)在革命形式上: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

3)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4)在军事方面:军事教条主义,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10.遵义(1935.1)①讨论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注:没说政治路线问题)(PS: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②确立毛泽东的领导核心;③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

11.瓦窑堡(1935.12)①中共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将“工农共和国”变“人民共和国”;

③无产阶级和全民族(两个先锋队)

榜罗镇会议:正式确定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2.洛川(1937.8)全面抗日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无产阶级领导权;减租减息解决农民问题

13.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总结抗战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毛提出“马克思中国化”

14.六届七中(1945.4)《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历史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建党学说重要内容(思想建党);世界观和党性(作风建设);整风处理党内矛盾;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国民参政会(1944年9.15)林伯渠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正式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15.七大(1945.4)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第一次总结;确立毛思为党的指导思想;

《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区别他党的标志);作风建设(世界观和党性原则)

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最终目的(解放、发展先进生产力,由落后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

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群众路线(根本政治和组织路线)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1948年9月),毛泽东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

16.七届二中(1949.3)①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两个转折、两个务必)

②毛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现状以及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③毛第一次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

17.七届三中(1950.6)国民经济恢复期主任务及战略和策略方针;毛提《不要四面出击》。

[实现任务三条件]土改完成;工商业合理调整;国家机构经费节俭。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对(农、手工、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与改造并举

七届六中(1955年10月),初步形成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一届人大(1954年10月),通过第一部《宪法》 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知识分子会议(1956年1月),周恩来表述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

18.八大(1956.9)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工业国与农业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与不能满足需要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方针):

[经济]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地方权限,并调整一些经济管理体制-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政治]扩大民主,建立健全法制-董必武:依法办事是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和各民主党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坚持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

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科学文化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外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八届九中全会(1961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公布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1979年3月),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纠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倾错误,这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共十二大(1982年)

1)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作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明确规定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国家与中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

十三大(1987年):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党的基本路线;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四大(1992年10.12--18):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十五大(1997年9.12--18):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

4)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

5)明确回答了邓小平死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十四届五中全会1995年和97年十五大把第三步再分为三个小阶段: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比较富裕,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2)再经过十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经济更加发展,体系更加完善

3)到建国一百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经典文献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2、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资产阶级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 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揭示中国革命的对象。

3、分析了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揭示中国革命对象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①中国是一个正好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②敌人的强大;③人民军队的弱小;④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02

其中①④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②③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六、《实践论》(1937年)—— 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七、《矛盾论》(1937年)——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八、《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 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九、《论持久战》(1938年)

1. 分析了中日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2. 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3.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99

4. 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5. 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十、《<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4、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十一、《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历史文献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

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进一步揭示了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5、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十二、《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客观依据: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第一次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4、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并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归纳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92

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十三、《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一

内容: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十四、《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二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十五、《反对党八股》(1942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三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十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

1、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2、中心问题,即“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十七、《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943年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十八、《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 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

1、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2、第一次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共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3、提出中共三大作风:

(1)理论联系实际(2)紧密联系群众(3)批评与自我批评。03

4、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

5、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

6、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0

7、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十九、《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1)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核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二十、《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

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二十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年

1、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2、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十二、《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恢复和发展生产)和主要途径。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4、毛泽东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估计了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警惕 “糖衣炮弹”,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十三、《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进一步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

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00

6、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社会主义

二十四、《论十大关系》(1956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的总结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

2、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

(1)经济方面①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以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为序;

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国防建设;

③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支援内地;

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⑤集体、国家、个人的关系:三者兼顾;

(2)政治方面 ①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②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③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④是和非的关系; ⑤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反对一概排外,反对全盘西化。

3、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了唯物史观。

4、辩证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

5、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道路,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6、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7、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大问题提出

二十五、《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2、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阐明了政治生活主题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①敌我矛盾,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解决;

②人民内部矛盾,用说服教育的方式解决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不是首次提出)

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7、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阐述了知识分子问题

8、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的现实意义:

①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②为修改宪法提供基本依据。

四、文章和会议的归纳与总结

1、国民革命时期的文章:《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土地革命前中期的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反对本本主义》。

3、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5、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章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6、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文章有:《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毛泽东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文章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

8、毛泽东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文章有:《目前抗日战争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不要四面出击》、《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9、毛泽东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文章有:《青年运动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

10、毛泽东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文章有:《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11、党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两次集中概括:一次集中在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一次集中体现在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

五、★★关于土地问题的总结:★★

1.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到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比较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富农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③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

④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保护富农政策,保存富农经济(合作化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1927-1931 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1931-1956 使用权和所有权归农民所有

1956至今 土地公有

十六届三中全会:农民承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

六、★★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必背的三:★★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三大纲领:收封建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大优良作风(和其它剥削阶级政党相区别的标志):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三制:共产党员(无产、贫农),进步分子(小资产),中间分子(民族、绅士)各三分一

◎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核心民权)

◎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

◎三大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

◎人民军队三大任务:打仗、筹款(生产)、做群众工作

◎抗日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有理有利有节)

◎对民族资本和平赎买三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中国革命战争三形式: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

◎整风三大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三大改造: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七、26个第一次

1、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2、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3、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4、中共二大确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5、中共三大确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6、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7、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8、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

9、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10、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11、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

12、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13、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14、毛成熟标志: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5、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6、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7、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18、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9、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

20、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一切积极因素„„”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21、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2、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

23、瓦窑堡会议中共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4、1954年人大一届通过第一部《宪法》。

25、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首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

26、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十三个重要的问题

一、近代中国革命必然性和他的进步意义原理

1、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革命不是人为制造的,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②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现象。

③近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制约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

①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根本目的与必然要求。

3、举例说明

4、结论:颂扬党中央:“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有无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中国,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取得成功,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胜利。

1、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①农民由于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②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成功。③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便是证明。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①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富有(组织性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优点之外,②他还深受三重压迫,革命最彻底;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便于结成工农联盟;④分布相对集中,便于组织。三大优点

3、由掌握了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取代资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不仅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而且是中国革命成败关键。

4、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①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做坚决的斗争;②给同盟者一定的物质利益并加以政治教育。

5、实现领导权的的后盾是武装斗争。根本保证是党的建设。

6、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意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1919“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线。

(1)新民主王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基本特点有:

①新的时代条件,即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②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③新的革命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④新的革命前途,即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是领导阶级的不同。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两者在革命任务与性质等方面各不相同。只有完成了第一个革命,才能进行后一个革命;但另一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共党内存在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即陈独秀的“两次革命论”和王明的“一次革命论”,他们不是割裂两者的联系,就是混淆两者的区别。毛泽东就是在批判选两种错误倾向的过程中正确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问题★★★

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

(1)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反封建君主专制的先进性,也包含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要求。

(2)但是这种政权主张是注定行不通的:

①帝国主义不允许②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不允许③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允许。

④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力量弱小,具有先天的软弱性

(3)中国共产党主张在中国国民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民族阶级参加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4)符合各阶层民族的愿望和要求,再加上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胜利,使这个政权主张最后变成现实。

(5)总结我们的历史经验,就是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五、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注意各个时期)

1、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中有两个联盟:(1)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2)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①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②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2、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①参加这个联盟的是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②人数上占绝对优势,③政治上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首先巩固和发展这个联盟,统一战线才能从根本上坚强有力,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推动中间势力向革命靠拢,才可建立、巩固第二个联盟,最终孤立、分化、瓦解直至消灭敌人。

3、统一战线本身可以说是上述两个联盟的对立统一。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地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一方面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另一方面,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两个联盟之间互相促进。

4、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不再是两个联盟,而是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者为主体,②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

5、民主革命时期,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除了工农联盟之外,还要团结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从而使统一战线成为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阶级联盟。民主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阶级关系和各阶级的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统一战线不再是四个阶级的联盟,而是由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

注:题目中有无“在民主革命时期”这个时间限制,答案要点不同。

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认识和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1、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出发,去分析论证中共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①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矛盾,因而具有革命性的一面,所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资产阶级和他结成民族统一的革命战线;②同时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妥协性动摇性的另一面,对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斗争。

2、要全面看待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①如果只看到他革命性的一面,而忽视或者看不到他妥协性动摇性的另一面,那就会导致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错误倾向,②相反,如果只看到他妥协性动摇性及其表现,而忽视或者看不到他还有革命性的一面,就会导致对民族资产阶级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错误倾向。

3、抗日战争时期,对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也要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①因为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其利益受损,因而有抗日的一面。②但同时其出于阶级本性又具有反共和对日妥协的另一面。③对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对其进行坚决的斗争,甚至不惜作流血的武装斗争。

4、正确的政策与策略是建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正确认识和处理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问题,这是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1.特殊重要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率领他们去打倒共同的敌人,其关键是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革命的长期性(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和不平衡性(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使革命力量最终战胜反革命力量,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2.现实可能性

近代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造成了中国最广大的民众处于被压迫受剥削的痛苦境地。中国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受奴役的人们团结起来,组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八、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①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②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③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尽快的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他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他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而得到不断解决。

3、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是敌我矛盾,一是人民内部矛盾。①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要用专政的方式加以解决,②而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③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普遍存在的,正确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九、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意义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对于今天我们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①明确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即在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的前提下产生的矛盾;

②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之以经济、法律法规和行政等其他手段;

⑤建立各种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完善协调机制,以制度化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十、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这是因为: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是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是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要对广大农民的领导。

(2)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

(3)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凶恶而强大的,而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事实上,作为中国革命支柱的人民军队主要是由穿上军装的农民组成的。中国革命战争正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下取得胜利的。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十一、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的双重革命性质

①没收官僚资本,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具有双重的革命性质。这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唯一一项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

②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因此,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③没收官僚资本,把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巨大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形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营经济,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属于把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因此,就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十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而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则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因此,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最终夺取全国的胜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十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工农武装割据光辉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紧密结合。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革命武装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前提,也是其主要的斗争形式。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不可能通过合法斗争来战胜敌人。中国的反动统治者非常残暴,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的援助,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依托。中国革命的敌人很强大,他们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只有把农村根据地建设成巩固的阵地,才有可能与占据中心城市的强大敌人作长期的艰苦斗争。没有根据地,革命武装就无从开展土地革命,就不能扩大红军,进而就无法进行一场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决战。

4.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革命,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摧毁农村封建势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支援革命战争,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否则,红军就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四篇:2015年考研政治史纲冲刺之重要条约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

1.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

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

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10月签订了中法。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

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2.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95年,中日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俄国认为,日本割取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便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还辽,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以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理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至1899年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4.与香港、澳门问题有关的条约

英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等不平等条约,强占香港。

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逐步强占的。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考研政治马原材料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

教材考点1 意识观

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

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材料分析1

材料1

我国工业用水量从1980年起的508亿立方米增长到2010年的1 397亿立方米,其中60%以上的工业用水集中在火力发电、钢铁、石化、纺织和制造等行业。2010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16立方米,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废水总量的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工业水量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5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用水量快速增长,受水资源短缺制约,供水难以同步增加,工业用水矛盾突出。2002—2010年,国务院职能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组织编制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并在全国实施;2010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三十九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该法自2011 年3月1日起施行。

材料2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

(2)结合材料说明,你认为应该如何促进工业用水矛盾的解决。

【答案要点】

(1)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解决事物的矛盾需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政府提出提高工业用水部门用水效率,相对压缩用水需求,就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缓解工业用水的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解决事物的矛盾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国政府强调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就是处理好矛盾的次要方面,促进工业用水矛盾的解决。

材料分析二

材料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为什么面对同一现象不同主体会产生认识差异?

(2)为什么三种不同的认识会产生“消沉”、“聪明”、“坚强”不同的效果?

【答案要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人的认识既有客体的作用,更有主体的作用。材料中三个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现象产生认识差异是主体的不同选择的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不同所致。人的认识及其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由主体决定。

(2)三种不同的认识会产生“消沉”、“聪明”、“坚强”不同的效果,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正确地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材料分析三: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地处河北香河县城郊的前套村共有村民450人,家家有人在县城打工、经商。这些年富起来的前套村面临“富裕的烦恼”——“村民人均收入早已过万元,可‘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环境问题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套村这样的“垃圾围村”难题,主要是因为垃圾没出路,卫生没人管,靠村里自身解决力不从心。当了38年的村支书彭士发说。

变化来自一场“环境革命”。今年年初,河北省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香河县推行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每天镇上的垃圾车进村清运,将垃圾统一送到县里垃圾场,保证村里的垃圾不过夜;县里还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评上环境精品村,给予8万—10万元奖补金。“变‘给钱’为‘奖钱’,政府推这一把很关键。”彭士发说,前套村乡亲们劲头十足。

农村环境卫生主角是农民,如果只是干部积极,难免出现“一头热一头冷”。

尊重农民意愿,前套村干部充分征集村民们意见。“一下雨就污水横流,冲得垃圾遍地”,“前几年修的路都是大坑”,针对村民反映突出的道路问题,村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资金,财政补贴加上村集体、村民集资,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对村里13条大小街全部进行硬化。村里的项目村民监督,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作为监督员,63岁的彭跃天天盯在工地上,“水泥厚度要15厘米,标号不能差,不符合要求,就得返工。”

“村民自治”调动了村民自建、自创的积极性。农民当上了主角,农村环境整治热情高涨。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其中村街自筹2450万元,形成 “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

如今走进前套村,道路宽敞整洁,两侧树木林立,路边垃圾桶摆放整齐,路面看不到一点垃圾。村里变美了,彭士发又有了新的想法:筹划改水、改厕,虽然离污水处理厂只有1.5公里,但村民的生活污水还是靠沟排或渗水井,厕所还都是旱厕,要是有一天能解决这些问题,咱农村人就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回答问题:

(1)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说明前套村如何化解“垃圾围村”难题使得“村里变美了”。(3分)

(2)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前套村消除“富裕的烦恼”的合理性。(4分)

(3)为什么前套村在“环境革命”这一社会实践中要坚持“村民自治”?(3分)

【答案要点】

(1)人与自然关系是分化与统一,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出现“垃圾围村”问题是因为实践不合理,垃圾没出路,卫生没人管,靠村里自身解决力不从心,前套村整合资源,发动群众,找到合理的实践方式,从而使得“村里变美了”。

(2)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前套村出现“富裕的烦恼”说明矛盾普遍存在,应该正视这一烦恼,这是正确的态度;矛盾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找到合理的方法解决矛盾,前套村在环境革命中形成了多元投入机制的同时坚持农民是环境卫生主角,充分发动群众,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前套村坚持“村民自治”,调动了村民自建、自创的积极性,环境整治热情高涨,是自觉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典范,自觉地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下载2014年考研政治史纲(重要事件、会议政策及著作)相关考点串讲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考研政治史纲(重要事件、会议政策及著作)相关考点串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