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考研政治思修重要考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018考研政治思修重要考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 旨 来源:智阅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考研政治思修的重要考点,大家要认真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好好学习,认真记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因为
a.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列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b.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c.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代表了中国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为
a.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b.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c.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准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上面讲解的这几点内容,是考研政治的高频考点,大家要认真对待。此外建议的大家参考一下《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真题预测百分百》这本书,认真学习,好好对待。
第二篇:2014考研政治思修主客观题七大考点
2014考研政治思修主客观题七大考点
客观题部分:
考点一:理想信念
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是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考点二: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祖国的大好河山是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文化传统是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
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民族性格和道德精神);自强不息(内在意志)
考点三: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的内涵:人生目的(核心);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人生价值的含义: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具有的价值)。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基本尺度——劳动和贡献;普遍标准——劳动和贡献。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4个原则):平等原则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诚信原则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宽容原则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互助原则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考点四:道德观
传统道德观念(结合国学名言佳句)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有优良的传统。主要包括: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一种高层次的需求。(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重点)、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注意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结合)
社会主义公德:
基本特征: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基础层次)、简明性、广泛性、继承性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最高要求)
考点五:法制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包括: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自由平等观念(最为核心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3)公平正义观念(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4)权利义务观念(两者的关系: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宪法:
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l)宪法的基本特征:
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第二,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党的领导原则。第二,人民主权原则。第三,公民权利原则。第四,法治原则。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五,民主集中制原则。
(3)宪法规定的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要求要重点掌握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人生自由权以及社会经济权)
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我国公民的最高法律义务。
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是:劳动和受教育
主观题部分:
考点6 理想信念、人生价值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吴孟超,200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1感动中国人物,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擅长疾病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人们喜欢把吴孟超誉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他身上的荣誉、头衔、职务,可以罗列几页纸。有人问,吴孟超,你拿了那么多第一,拥有那么多头衔,获得那么多荣誉,你这一生值了。吴孟超是这样回答的:“就我的人生来讲,这些东西确实够多了,但是要说‘值’,它究竟值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是,它凝聚着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知识价值、人生价值才会有很好的体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我入党和从医时作出的承诺!谢谢大家!”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2
徐本禹,来自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200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是一位充满理想并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当代青年。
2003年初他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前途一片光明。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做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一个贫困山区义务支教。不久,一支由5人组成的支教队成立了,徐本禹是负责人。7月初,徐本禹和同学一起带着募捐到的三大箱衣服、一袋书籍和500元钱前往贵州狗吊岩。狗吊岩几乎是一个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到处被咬的是包。每天一成不变的是玉米和酸菜汤是他们的主食。
目前已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通过网络了解到徐本禹支教的事迹,并要求资助那里的贫困学生。
如今,徐本禹正在积极准备实施新的“阳光计划”,他想把单纯的支教行为上升到广义的支援西部层面,为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作用,用他的青春和力量融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
有人这样评价他:“徐本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感动中国的根本原因就是:穷且益坚,自强不息;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回报社会,勇担责任。”
中国需要这样的青年来感动。
摘编自新华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中吴孟超的事迹,谈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2)徐本禹的感人事迹对我们正确理解理想实现的教育意义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吴孟超的先进事迹既体现出一个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也反映出了个人与祖国和民族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体现出了奉献社会的高尚的人生价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方面,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中。
人生价值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吴孟超的事迹,体现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和思想基础,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过程,原因在于,理想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顺境与逆境,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考点7 爱国主义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98年的人生,让这个名字与国防,与航天,与尊严,与强国富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钱学森!他是传奇,他是唯一„„
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时,他说:“我为什么要走回归祖国这条道路?我认为道理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再看看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在百废待兴的贫瘠土地上,顶住国内的贫穷,国外的封锁,经过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春秋,让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想到这些,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丢呢?”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2
当下,作为一种基本价值、道德准则和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正在受到一些人的批判和嘲弄,必须引起国人的高度警觉。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对爱国主义这面旗帜形成高度共识。没有爱国主义作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中国就还是一盘散沙。远的比如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近的比如抗击汶川地震、举办北京奥运,若没有中国人民的集体爱国热情,恐怕不会有今天中国屹立于世界。不管在任何时候,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都要高高举起,让爱国主义成为全体国人坚决捍卫的核心价值。在国际博弈中,核心价值同样是核心利益,我们决不能有任何放松和退让。
摘自《北京日报》,(2012年5月10日)
材料3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摘自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1,钱学森先生的肺腑之言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2与材料3,谈谈如何理解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参考答案】
(1)钱学森先生的肺腑之言,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但科学知识的运用却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国家;个人的理想如果离开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的命运、民族命运相结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钱学森先生恰恰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国主义。
(2)第一,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主动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第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第三,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增强国防观念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在新历史时期,大学生应当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作为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考点7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其积极意义业已被历史证明。网络社会发展得好,民众可以从中受益;反之,如果网络空间的状态是混乱无序乃至肮脏丑陋的,那么我们非但无法在网上和谐愉快地交往共存,甚至可能威胁现实社会的健康和稳定。
国家的法治程度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强——可以说,这二者的结合符合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愿景。针对近期由网络谣言而导致的一些网络乱象,将实名制作为一种含有法治意义的他律性的管理手段,确属十分必要。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偏废对公民道德自律的倡导。而事实上,之前一段时间网络出现造谣传谣的问题,恰恰表明我们社会在自律方面存在一些隐患。
在这样一个拿着手机就能上网的时代,人的网络行为确实是太“独”了。只要你自己不说,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没有人知道你一秒钟之前浏览过哪个网页。再以网络谣言事件为例,也许正是因为很多人不能做到“慎独”,谣言的传播范围才会不断扩大。正如萧伯纳所说:“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隐藏着一匹脱缰的野马,如果不去勒紧缰绳,时刻都会有大祸降临。”而假若我们每个网民都能以“慎独”为准则,勒紧缰绳,自觉地抵制谣言,主动维护网络舆论环境,那么,甚至我们可以说,是否实名也已经不是问题的关键了。
网民们,把网络视为自己的家园吧,保护它、关爱它,让污垢无处藏身,让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
摘自东方网:《自律,净化网络环境之保障》(2012年4月11日)
材料2
近日,针对个别网民在网上无端编造、刻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及谣言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国家多部门重拳出击,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与整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市公安机关对造谣者依法予以拘留,对有关传谣者进行了教育训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一批造谣、传谣,疏于管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互联网站依法进行了查处。
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网络上存在的造谣、传谣现象不仅不符合法律精神,同时也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危害,属于要依法纠正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不仅是执法机关的权利,也是他们必须尽到的责任与义务。
摘自《光明日报》:《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2012年4月18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谈谈网络生活中应当如何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2)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1)网络环境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具体如下:
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诽谤他人,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活动。
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2)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互联网是社会公共秩序的一部分,通过依法严惩违法者的途径来净化网络空间、维护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是党和国家积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是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的必由之路。
为了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更好地做到了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真正实现了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相结合,构建文明的网络生活秩序。
第三篇:2011考研政治思修法律基础重要知识点汇总
道德篇 之 基本概念
1.公共生活: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具有活动范围广泛性、活动内容公开性、交往对象复杂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的特点。
2.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3.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4.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根本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5.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7.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8.社会风尚: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
9.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0.诚实守信:诚实,即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即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11.个人品德: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
12.道德修养: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13.人类社会: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
14.公共秩序: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一种有序化状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1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6.社会公德: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7.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18.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19.职业活动中的法律: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20.爱情: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其三个基本因素。
21.婚姻: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2.家庭: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基础上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23.家庭美德: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道德篇 之 基本问题简析
1.人类道德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2.道德的功能是什么?并谈一谈道德的社会作用? 3.人类道德的发展过程、规律及主要表现?
4.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谈谈当今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重大意义?
5.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6.如何理性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相互作用?
7.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8.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目标是什么?
1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何在?
11.结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参与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去? 12.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诚信道德建设?并谈谈诚信对于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影响? 13.个人品德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道德修养的实质及方法?
15.人类公共生活的有序化(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 16.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17.社会公德的科学内涵?
18.大学生应如何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19.谈谈法律规范在人类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20.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1.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22.谈谈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23.当代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4.结合爱情本质,谈谈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5.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有哪些? 26.概述婚姻家庭法的主要内容?
法律篇 之 基本概念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以宪法为核心并涵盖宪法以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法等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3.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作为与宪法相关的法律。4.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以《民法通则》为基本法律,辅之以其他单行民事法律,包括:《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
5.商法:调整公民、法人之间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有《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等。6.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一般行政法,如《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特别行政法则指适用于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如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7.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如《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
8.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矿山安全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
9.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的刑法法律部门包括1997年3月14日修订后的《刑法》和此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惩治犯罪的决定。
10.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法》、《仲裁法》等。
11.法律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适用等环节。
12.法律制定: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13.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守法:即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14.法律执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法律执行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可称为行政执法。
15.法律适用: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16.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7.依法执政: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18.法律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认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程序公正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认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19.《国家安全法》: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规定了国家安全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职责以及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各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0.《国防法》:维护国防安全的专门法律,规定了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武装力量,边防、海防和空防,国防科研生产和军事订货,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战争状态,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军人的义务和权益,对外军事关系等内容。21.《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了台湾问题的性质、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以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制止“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等内容。
22.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23.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的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来源于法律本身及实施过程的合理性。
24.国家制度: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国体)和国家形式(政体)方面的总称。
25.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6.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2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行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30.基本经济制度: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还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1.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32.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33.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34.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35.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加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
36.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规定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37.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机构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38.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39.自然人: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40.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41.民事行为能力: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42.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43.民事行为: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44.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民事权利所包含的权益,可以分为财产权益和非财产权益。因此,民事权利分为财产权和非财产权两大类。
45.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民法通则》依民事责任发生的原因和标准,将其分为民事违约责任和民事侵权责任。
46.合同: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47.知识产权法: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8.著作权: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49.专利权:指国家依照法律规定,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属单位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独占权利。
50.商标权:指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的商标享有的专用权。51.公司:即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52.证券:用来证明证券持有者有权取得相应权益的凭证。
53.证券交易:已发行的证券在证券市场上的买卖或转让活动。
54.票据:出票人约定自己或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指定的日期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可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
55.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56.保险合同: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7.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或行政法治原则,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权力的存在和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和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合理,适当和公正)等。
58.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这一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59.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撤销违法行政行为,纠正不当行政行为,履行法定职责,行政赔偿等。
60.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基于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61.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特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6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3.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向纳税人征收货币或实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64.税法: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5.犯罪: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66.犯罪构成: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67.排除犯罪的事由: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事由。
68.刑罚: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
69.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70.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调整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的各种民事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1.民事诉讼当事人: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要求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判的人。狭义的当事人即原告和被告;广义的当事人还包括共同诉讼人、第三人。72.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73.行政诉讼法:有关行政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74.行政诉讼参加人:指引起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者主要阶段的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75.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确定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活动。
76.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7.刑事诉讼参与人: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人。根据《刑事诉讼法》,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78.刑事诉讼中的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方的指控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罪责的反驳和辩解,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79.刑事诉讼中的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
80.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的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
81.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评断是非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82.仲裁法:是调整在仲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3.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以书面方式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
84.调解:是指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互相协商,互谅互让,依法自愿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的一种活动。我国的调节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85.人民调解:诉讼外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当事人协商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86.行政调解: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在其行政管理职能范围内,对特定的民事纠纷及轻微刑事案件进行的调解。
87.司法调解:诉讼中调解,是指人民法院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采取调解的方式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解决民事权益争议的一种诉讼活动。
法律篇 之 基本问题简析
1.如何理解法律的一般含义?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4.简要说明我国法律运行的主要环节?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如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如何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如何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6.为什么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义务?)8.如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9.如何理解新安全观?
10.举例说明我国有哪些专门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制定的法律或法律规定? 11.公民应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12.谈谈当代大学生应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13.法律思维的特征有哪些? 14.谈谈为何以及如何树立国家的法律权威? 15.我国宪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则是什么? 16.试析我国的国家制度(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基层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17.结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谈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18.简述我国国家机构概况? 19.如何理解我国主要的实体法律制度的内涵?(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20.如何理解我国主要的程序法律制度?(民诉行诉刑诉,仲裁调解制度)
思想篇 之 基本概念
1.理想: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 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信念体系: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同一个人不同信念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形成有机构成的整体。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 层次的信念;由于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因而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4.信仰:信念中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5.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6.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7.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8.国防观念: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
9.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0.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11.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是在回答“人要怎么活着”的问题。12.拜金主义人生观: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
13.享乐主义人生观: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和快乐。
14.个人主义人生观: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15.价值观: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回答。16.人生价值: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17.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18.人生环境: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思想篇 之 基本问题简析
1.结合理想信念的作用,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如何理解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4.当代大学生为何及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5.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6.请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科角度,结合理想与信念的实现问题,谈谈“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7.谈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8.如何理解实现理想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9.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理想与现实?理想与信念?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10.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概念、基本要求、历史性)? 11.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谈谈你的认识? 12.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3.谈谈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14.谈谈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15.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16.结合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谈谈你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17.谈谈你对时代精神的理解?(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8.如何成为一名忠诚的爱国者?(如何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基本途径和要求?)
19.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20.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22.如何正确评价人生标准?
2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24.谈谈实践对于人生价值实现的作用? 25.人生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如何营造良好的人生环境?)26.如何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27.如何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28.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29.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代会修改党章性质部分比较
十五大党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十六大党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847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次年制定了第一个党纲——《共产党宣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工人阶级除了世界无产阶级的一般优点外,由于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还具有特殊的优点: ·受压迫最深,因此革命最坚决最彻底;·比较集中,富有组织性与纪律性,便于组织;·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与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无产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量、质量、内部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队伍迅速壮大,目前全国在职职工总数已达4亿,并且每年还以接近1000万的数量在增长 ; 国有企业职工比重下降,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的职工比重上升;(这是工人阶级队伍中新的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职工比重上升,第一、第二产业职工比重下降;
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工人阶级中最有文化素养的部分。
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是我国社会中同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富于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他们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所作的新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935年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在深刻分析新世纪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形势、艰巨任务和面对各种奉献考验基础上,对党在新形势下应该具有的性质提出的总要求。它把党的奋斗目标、根本宗旨和执政使命融入党的性质,实现了党的阶级性、代表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第一,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本质特点和优点。
第二,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个内在根据和要求。
第三,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我们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把社会上其他优秀分子凝聚在党的周围,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社会的影响力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但绝不是“全民党”。
党要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同时,并没有抛弃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两个先锋队”的提出,说明执政党不仅要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且还要扩大群众基础,二、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
质决定的;
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
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党的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 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主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对权力机关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行政机关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团体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四个必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在思想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的今天,更显重要性和紧迫感。
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者关系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合先进文化的创作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的和落脚点
第一,这是由党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第三,这是由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决定的
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积极追随者,必须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基本目标取向,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利益观。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性质的党,它与其他政党和社会团体有哪些区别,这是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首先应该弄清楚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起,就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完全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十六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一句话包括了: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奋斗理想和最终目标。
这样表述党的性质,符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有利于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全党同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落实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一、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政党是同一定阶级紧密相联的,是一定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是这个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成为一个阶级来行动。”1847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联盟,次年制定了第一个共产党纲领――《共产党宣言》。列宁根据这个政党的阶级基础,首次把工人党的性质规定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或“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除具有一般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彻底革命品质、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以及集体主义和团结互助精神这些优点外,还具有特殊的优点:
1、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这种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不仅比中国农民和小生产者更加突出,而且在世界也是少见的,因此中国工人阶级具有最彻底、最坚决的革命精神;
2、中国工人阶级分布比较集中,大多是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里,这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团结战斗,易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3、中国工人阶级多数来自农民,它与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易于和中国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使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革命具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了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迫切要求组成自己的政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由被剥削被压迫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和领导阶级。进入新历史时期,针对改革开放以来阶级结构的变化,有的人对“工人阶级是否具有先进性”提出疑问,这是不正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快,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中同大机器生产相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仍然保持着原有阶级的阶级特征和优秀品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方式的改变,也推动了工人阶级的不断进步。中国工人阶级不仅继续保持传统的先进性,而且还将不断发展他的先进性。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第一、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先锋队的力量比它的人数大10倍,100倍,甚至更多。” 党是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党的先进性,来源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我国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领导阶级地位,是由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另一方面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否定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也就否定了党执政的前提条件。第二、党是以工人阶级的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这个先进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党是按照先进的组织制度起来的。我们党是根据党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第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必须始终把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作为党的队伍基本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更是发展的。不能把工人阶级在历史上的先进性当作现实中的一个自然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要不断发展。阶级属性和生产力水平之间不是划绝对等号的。因此,一方面,在新的形势下,工人阶级要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固有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要培养、形成和发展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的品质。良好的思想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勇于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主参与意识,都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把“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知识分子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党的内在素质。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把我们党规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对我党性质的新概括,深刻揭示了我党先进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本质,对于不断增强党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群众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1、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强调党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绝不是意味着排斥其他阶级和阶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实际是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新党章党的性质的内涵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党的建设必须同党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形势、任务环境相联系。在历史上,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两个先锋队”的作用。这说明我们党一开始就同时肩负着阶级和民放的双重使命,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要为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也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而奋斗。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双重使命。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仅要始终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也要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也只有代表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我们党才真正有资格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四、“两个先锋队”是辩证统一整体。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二者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是辩证的而不是简单的并列。因为任何政党都是阶级的代表,在党的性质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己的阶级性和阶级基础不变。“两个先锋队”思想强调的是党首先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样不但同“全民党”划清了界限,也正确表述了党的性质和功能。党的性质不变,功能要扩大,特别是要扩大执政党的社会政治整合功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所产生和依托的阶级力量,它决定着党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着党与其它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群众基础是党所代表和依靠的广泛的社会力量,是党除了自己的阶级基础之外必须拥有的力量源泉。阶级基础决定着党阶级性,群众基础决定着党的广泛代表性,二者都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
(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工人阶级同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的。工人阶级革命与历史上的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过去的一切革命,都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工人阶级革命则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工人阶级的这种利益要求和运动目的不仅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且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完全一致的。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论述和庄严地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的、唯一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忠实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是我们党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的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诚心诚意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我们党历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要求。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党章还规定:“中国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一贯要求共产党员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一部中国共产党史,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忠实地为全国各族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恽代英、邓中夏、刘志丹、董存瑞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有的是党的创始人,有的是普通的共产党员。但他们为实现党的理想和宗旨,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建国以后,又涌现出了焦裕禄,雷锋、孔繁森等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和共产主义的先锋战士。他们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广大群众从这些共产党员的身上看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三)正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进一步提示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本质内涵,阐明了它们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既坚持了对党的性质的基本规定,又进一步回答了这一性质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把党的阶级性、群众性和先进性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更加紧密地统一起来,把对党的组成成份的要求与对党的路线纲领的要求,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党的性质的内涵。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坚持了这个宗旨,而且,把党作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与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和作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党的宗旨与实现宗旨的途径、手段进一步联合起来,从而使
党的宗旨的实现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同时,进一步把党的历史任务与党的性质和宗旨联系起来,全面落到实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上,体现在代表和谋取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所以,这一新概括,不但完全同我们长期关于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基本规定相一致,而且是把这三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和统一起来,从新的时代高度,深化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内涵。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党的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